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岷縣花卉

岷縣花卉

發布時間: 2023-02-05 01:24:58

⑴ 花兒的藝術特色

花兒發源於甘肅臨夏,由於流行的地區不同,而且在發展過程中受到西北各民族文化的影響,因此形成不同的流派和藝術風格,六盤山花兒就是其中的一種。
流行於固原地區的花兒主要有兩類:河州花兒和山花兒(俗稱乾花兒)。河州花兒委婉動聽,基本調式和旋律有數十種,變體甚多。形式上有慢調和快調,慢調多為4/4或6/8拍,唱起來高亢、悠長,曲首曲間和句間多用襯句拖腔,旋律起伏大,上行多用四度調進,高音區多用假聲;快調多為2/4或3/8拍,相對緊湊短小。河州花兒多為五聲微調,在文學上自成體系。一般每首詞由四句組成,前兩句常用比興,後兩句切題。字數上單雙交錯,奇偶相間,不像一般民歌那麼規整,故更加自由暢快。但是,固原回族多唱山花兒。山花兒在旋律上起伏較小,較多地應用五聲羽調和角調,襯詞襯句使用較少,段尾或句末用上滑音。在文學上除具有河州花兒的一些特徵外,還派生出一些變體,有時也採用信天游或一般民謠體。演唱形式有自唱式和問答式,曲目無令之稱,屬抒情短歌。 花兒音樂高亢、悠長、爽朗,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鮮明。不僅有絢麗多彩的音樂形象,而且有豐富的文學內容。反映生活、愛情、時政、勞動等內容,用比、興、賦的藝術手法即興演出。雖然大部分花兒的內容與愛情有關,但在歌頌純真的愛和控訴封建禮教及社會丑惡現象給戀人造成生死苦難的同時,深刻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且語言朴實、鮮明,比興借喻優美,有比較高的文學欣賞和研究價值。20世紀80年代,花兒的演唱形式已發展到花兒歌舞劇。
據統計,河湟地區有上百種曲調,不同的曲調有著不同的「令」。
按流行地區分為「河州令」、「湟源令」、「川口令」、「循化令」、「互助令」、「西寧令」等;
按照演唱民族劃分為「土族令」、「撒拉令」、「保安令」、「東鄉令」等;
按照花兒的襯詞又分為「白牡丹令」、「尕馬爾令」、「花花尕妹令」、「好花兒令」、「溜溜兒山令」、「楊柳兒姐令」、「水紅花令」、「咿呀咿令」等。 青海素有「花兒家鄉」的美稱。盛況空前的花兒會,自農歷四月後相繼開始。屆時,河湟地區山花爛漫,峰青水秀,身著各民族盛裝的人們熙熙攘攘,欲獻絕技的歌於摩肩接踵,嘹亮的歌聲此起彼伏,漫山遍野成了花兒的海洋,的確令人神往。

西寧鳳凰山花兒會多於農歷四月八舉行,屆時艷陽高照,滿目青山,歌手們攜情侶,帶酒食,三五成群,邊飲美酒邊賽歌,歌聲傳遍四野,氣氛熱烈至極。
民和縣峽門花兒會歷史悠久,每年五月端陽節在滿山遍布眼眼清泉的亂泉灘舉行。人們頭戴楊柳帽,手提節日飯,痛飲清泉水,放聲唱花兒,別是一番情趣。
樂都縣瞿曇寺花兒會每年農歷六月十四至十六日舉辦,十五日是高峰。歌手們一邊領略瞿曇寺勝景,一邊引吭高歌,心情格外激動,歌聲格外動聽。
五峰山花兒會於農歷六月六日在素有「風景勝地」之稱的五峰山澄花泉邊舉行。
大通縣六月六的老爺山花兒會則又以演唱源於藏族的「長壽令兒」的花兒見長,這里峰迴路轉,林木蔥蘢,悠悠白雲上飄盪著聲聲花兒,一片詩情畫意。
屈吳山花兒會就是西北地區非常著名的花兒會之一。每年四月初八,靖遠、會寧、海源等地的男女老少都要傾巢出動,到屈吳山去踏青,趕廟會,青年男女還要對花兒。不過和大多數地方的花兒有所不同的是,屈吳山花兒會不用自己背干糧,那兒的寺廟免費供應大家吃喝,所以附近村莊的婦女每年都要到屈吳山去幫忙做飯。
此外,丹麻花兒會在農歷六月十五至十七日舉行。
甘肅岷縣的「二郎山花兒會」是「洮岷花兒」的主會場。每年農歷五月十七,全縣的花兒歌手聚集於城中二郎山參加文化部門組織的「花兒歌手大獎賽」,與會人群每年都在十萬人以上。縣內農歷五六月份的「花兒會」就多達二十處以上。
十分有趣的是,各地的花兒會,不僅風情各異,而且都和特別美麗而動聽的傳說、獨特的習俗連結在一起。欲知花兒事,想觀花兒情,還是親臨其境上采擷吧!

⑵ 求音樂:臨夏民歌

臨夏民歌就數臨夏花兒了, 臨夏花兒
臨夏被譽為「中國花兒之鄉」,2004年10月19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中國花兒之鄉」稱號。
花兒是流行於甘肅省臨夏、甘南、岷縣等地的獨具風格的民歌,具有高亢嘹亮、挺拔明快、激越動聽的特色。「花兒」最早是起源於甘、寧、青一帶少數民族的情歌。早在清乾隆時代就負有盛名。清代臨洮詩人吳鎮曾有「花兒饒比興,番女亦風流」的贊語。「花兒」由於流行地區的不同,被分為臨夏「花兒」和洮岷「花兒」兩大派,兩派又根據其結構、格調、唱法的不同分為諸多分支。
臨夏花兒。主要流傳於甘肅河州(今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一帶。它是花兒兩大派系中流傳范圍最廣、影響最大、音像出版物最多的一派,極受漢、回、東鄉、土、撒拉、保安、藏、裕固等八個民族廣大群眾的喜愛。
在甘肅,不論是草原上的牧民、田野里的婦女,或是河裡的筏工、行路的腳戶哥,都會信口漫上幾首心上的花兒。 和洮泯花兒的歌手們一樣,每年在夏、秋收割之前,自發地舉行盛大的民間花兒歌手賽歌大會,時間有長有短。如甘肅省蓮花山等地花兒盛會比較有名,不僅本地的歌手參加,臨近省縣的花兒唱家也打擂獻歌。
臨夏花兒的特點是曲調豐富,以抒情見長,文詞優美、朴實、生動、形象,結構嚴謹。行段分為四句、六句兩種。演唱也比較自由,並且以獨唱為主,也有對唱和聯唱。其曲調悠揚、高亢、奔放。 其中的曲譜(民間稱為「令兒」)有百種之多,廣為流傳也不下四十餘種。比如「河州令」、「尕馬令」、「腳戶令」、「大眼睛令」、「倉啷啷令」、「尕阿姐令」、「撒拉令」、「保安令」等,在流傳地區的家喻戶曉的。
洮泯花兒是「蓮花山花兒」和「岷縣花兒」的總稱。
它是西北花兒的兩大流派之一(另一派就是河湟花兒),主要在漢族群眾中漫唱。廣泛流行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康樂、和政縣;定西地區的臨洮、渭源縣;武都地區的岷縣(岷州)、武都、宕昌、文縣;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臨潭(洮州)、卓尼、舟曲縣等地。
根據音調、唱詞、演唱風格,又把洮泯花兒分為「南路花兒」和「北路花兒」。 其中「南路花兒」以岷縣二郎山花兒會為中心,「北路花兒」以康樂縣蓮花山花兒會為中心。
洮泯花兒被當地群眾稱為「草文章」,分為「本子花兒」和「散花兒」。所謂「本子花兒」,指成本成套的演唱,有歷史人物故事和 民間傳說,諸如《三國演義》、《西遊記》、《白蛇傳》、《梁山泊與祝英台》等;「散花兒」則多為歌者觸景生情、即興創作的短歌,唱詞的字數、行段都很自由,一般都押韻。有的一韻到底,稱為「單套」;凡一首中押兩個或三個韻腳的稱為「雙套」。
洮泯花兒按照演唱形式,分為「開頭歌」、「問答歌」、「對唱歌」、「聯唱歌」、「生活歌」、「短歌」和「長篇敘事歌」。
(一)河州花兒
河州花兒以松鳴岩花兒為代表。河州花兒又名「少年」,曲調之豐富,唱詞之浩瀚,可位列全國民間藝術的前茅。結構工整奇特,每首一般四句。前兩句比興,後兩句言情,前兩段字組相等。長者十字一句,短者七字一句。唱詞語言、格律、聲韻、音節要求嚴格。韻腳是河州花兒的靈魂,邏輯和感情的重音非常突出。河州花兒的「長令」拖腔長、速度慢,倚音花彩多,有高亢遼闊之特點;「短令」拖腔短,節奏明快,剛健激越。「憨敦敦」、「金點花開」、「白牡丹」等曲令中使用襯句,旋律進行變化多樣。河州花兒流傳著上百個曲令,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河州大令」、「河州三令」、「水紅花令」、「白牡丹令」、「尕馬兒令」、「大眼睛令」、「保安令」等,王紹明、韓應賢、馬永華等去北京參加過民族演唱。
(二)蓮花山花兒
蓮花山花兒以康樂縣與甘南州相交的蓮花山而命名,屬洮岷花兒北路派,流行於臨夏州的康樂、和政、廣河縣,甘南州的臨潭、卓尼縣,定西地區的臨洮、渭源等地。基本格律為每首三句,頭一句起興,二、三句敘事。每句七字。演唱內容有「整花」和「散花」之分。整花就是敘述整部故事或完整內容的「花兒」。如《三國》、《西遊記》、《楊家將》、《十二月牡丹》、《九九節》,還有如敘述蓮花山風光景物類等。整花有固定的歌詞,全靠歌手世代口頭相傳。「散花」就是觸景生情,即興創作的。這一類無固定歌詞,全靠歌手當場編唱。蓮花山花兒只有一個曲令,即蓮花山令。演唱時由於歌手的創造,變化多端,不拘一格。蓮花山花兒演唱,常以男女歌手混合編組,男歌手用「假嗓子」歌唱,聽起來自然、和諧,分不出男女。歌手丁汝蘭等曾去北京參加民族演唱。具有代表性的蓮花山花兒有「蓮花山令一」、「蓮花山令二」。

⑶ 誰來介紹一下青海花兒

花兒這種民歌很有意思,他不但流傳廣,遍及五個省、傳唱的民族多,是多民族共同傳唱的民歌。要搞清楚花兒,首當其沖的問題不是它的藝術特點、也不是它的源流,而是流派,這一點很有意思,可能是中國所有藝術形式當中最獨特的一種,比方國粹京劇,是先有了京劇這種藝術形式,才有了梅派、程派、裘派、馬派、荀派等藝術流派,而花兒恰恰相反,是現有流派,後有源流以及它的藝術形式。
其實說怪也不怪,花兒的流派是按著傳唱地域劃分流派的。
花兒按著傳唱地域分「洮岷花兒」和「河湟花兒」兩大流派,「洮岷」當中的「洮」指的是古「洮州」,劃治區域大致上在現在的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臨潭縣和卓尼縣的一部分,這里順便說明一下,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的洮硯(其他三大名硯分別是廣東端溪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和河南洛陽的澄泥硯)就產在此地,現在卓尼縣就有一個鄉叫「洮硯鄉」,不要誤解成甘肅臨洮,「岷」指的是「岷州」,劃治區域大致上在甘肅省定西市岷縣全境,「洮州」和「岷州」自古相連,按現在的劃治來說,岷縣在東邊,往西是卓尼縣,再往西是臨潭縣,三個縣在同一直線上,彼此相依。「河湟」當中的「河」指的是「河州」,劃治區域為現在的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湟」指的是湟水(黃河上游比較大的黃河支流)流域,之所以沒有說青海湟水是因為青海是解放後新劃出來的一個省。
洮岷花兒,以洮水為界,洮河北和下游的被稱為「北路派」,洮河南的被稱為「南路派」。北路派的「蓮花令」,又名「啊花」。分布在岷縣縣城北部的西江、小寨、中寨、堡子、維新等地,波及到卓尼、臨洮、蓮花山等地。曲調悠揚婉轉,悅耳動聽。演唱時,由「唱把式」領唱,眾歌手和音,旋律優美,氣氛熱烈。曲調纏綿不絕,適合於平川地區演唱。詞的結構與北路的「啊歐令」(又名「扎刀令」)基本相同。南路派以城區二郎山為主,「啊歐令」(又名「扎刀令」)曲調高昂豪放雋永,朴實粗獷,以淳樸、抒情為特色,唱起來激越亢進,火辣辣,熱騰騰,如山風野火,撩人情懷,深受群眾喜愛。南路派「花兒」流行於岷縣西南部和宕昌縣的北部及迭部、舟曲等與岷縣相毗連地區。五月十七二郎山「花兒」會,以「啊歐令」的演唱為主。一聲「啊歐令」穿雲透霧,表現山區人民坦盪開朗的胸懷,有山山呼應,空谷回響的藝術效果。「『啊歐令』的詞體結構以三句段和四句段為主,每句為七言,押韻靈活,形象思維的水平很高。」
河湟花兒,按照傳唱區域,又分為三個分支:甘肅分支、青海分支和寧夏分支。其中寧夏分支一般認為是從河州地區流傳過去之後演變了的一種花兒,也稱為「山花兒」,有些人則稱其為「山歌」。 </img>

⑷ 岷縣花卉市場發展前景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花卉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彩葉苗木作為新興苗木品種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市場的強大需求下,地位顯得越來越重要。目前的城市綠化建設已經逐步走出了單純的建綠,逐步改為彩化美化
城市,新
的景觀工程和設計都需要彩色樹種來裝扮。目前城市綠化小花灌木的使用量非常大,銷售一直處於不斷上升的趨勢。一些大城市已經開始在重要交通幹道兩側和重點
風景區配置紅葉系列彩葉喬灌木樹種,來增強城市交通的變化。可以預見未來幾年發展較好的彩色苗木品種有金葉黃楊、紅葉石楠、金葉龜甲冬青、火炬樹、金枝金
葉園槐、黃連木、無患子、紫葉矮櫻、金葉椴樹、黃櫨類等。當前彩色花卉苗木產業正處於發展上升期,投資風險是相對較低的。加上目前彩色苗木在市場中的供應
還比較少,基本處於供不應求的市場狀況。市場規律告訴我們,新品種的推廣通常伴隨著比較高的利潤和較長的發展前景,所以現在投資彩色花卉苗木風險還是相對
較低的,對於新進入苗木產業的社會資本來說,彩色苗木產業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當前花卉的發展,面臨十分難得的發展機遇:一是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帶來的機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花卉業將保持旺盛的需求。二是城市居民消費增長帶來的機遇。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消費主體已由集團消費轉向個人消費;同時,全國花卉消費額以年均16%的速度在遞增,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無疑是一個潛力巨大的消費市場。三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帶來的機遇。四是我國加入wTo帶來的機遇。勞動密集型花卉生產由高成本的發達國家向低成本欠發達國家轉移成為大勢所趨。

⑸ 青海民間花兒的來歷

「花兒」是流傳在青海、甘肅、寧夏三省(區)廣大地區的民歌。「花兒」又稱「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 女青年唱的稱「花兒」。據說,「花兒」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它內容豐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潑,語言生動形象,曲調高昂優美,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特色,深受回、漢、藏、東鄉、土、撒拉等民族的喜愛。 現在甘肅最具代表性的是「洮岷花兒」。岷縣「花兒」傳承的中堅力量,也是被省民協命名為「甘肅省花兒歌手」的有41人,大多年齡都在30歲到40歲之間,而他們當中大部分不識字,文化程度低。這一批歌手成長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家庭生活困難,沒有機會讀書,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鍛煉成長為「花兒」歌手。相對而言,出生於80年代或90年代的年輕人大都走進了學校,他們基本沒有機會學習「花兒」,而校園文化和流行歌曲等新興的娛樂活動也在弱化著「花兒」對年輕一代的熏陶。

採納哦

⑹ 岷縣花兒八度神仙歌詞

洮岷花來兒唱十朵蓮花歌自詞: 胡麻種著園園兒呢 要唱十朵蓮花呢 一朵蓮花水上漂 雙手懷抱楊柳梢 穆桂英的武藝高 半天雲里走一遭 打聽楊宗保來了 ☆☆☆ 二朵蓮花倒下掛 平貴西涼招附馬 寶釧受的磨難大 寶釧受磨難著呢 來時還情願著呢 ☆☆☆ 三朵蓮花兒到。

⑺ 岷縣的民俗文化

岷縣是「洮岷花兒」的發祥地、「中國花兒之鄉」、「中國當歸之鄉」、「中國洮硯之鄉」和「聯合國民歌考察基地」。洮岷花兒、洮硯加工製作技藝、巴當舞先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洮岷花兒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華龍硯」經世界紀錄協會認證為世界最大洮硯。
二郎山花兒會
「花兒」是流傳在中國西北部甘、青、寧三省(區)的漢、回、藏、東鄉、保安、撒拉、土、裕固、蒙古等民族中共創共享的民歌。因歌詞中把女性比喻為花朵而得名。「花兒」用漢語演唱,音樂上受羌、藏、漢、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傳統音樂的影響。它是當地民眾的口頭音樂表達,在民間傳承演唱了500多年。在我國西北地區具有影響的「花兒會」有蓮花山花兒會、松鳴岩花兒會和二郎山花兒會。岷縣花兒被聯合國社教文衛組織列入人類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剪紙窗花
岷縣的剪紙藝術源遠流長,岷縣農村多是大方窗,有些殷實人家是「虎張口」的窗子,其上是正方形的窗格。貼窗花時,最上面一排空格留煙眼兒,貼「軲轆貫錢」、「對口空心花卉」、「空心花團」等。整個窗空四邊是「角雲兒」,斜角配方。每個窗格子上,都要按不同的色彩,對稱配搭。窗花有各種花卉、十二生肖、人物傳奇如《白蛇傳》、《二十四孝》、《孫悟空大鬧天宮》、《黛玉葬花》、《武松打虎》等。讓巴掌大的方塊上,展現出大千世界的畫面來。其誇張、簡約的風格,讓人回味無窮,浮想聯翩。
岷縣巴當舞
巴當舞是漢族群眾口唱古羌語(部分衍化為藏語)、手搖巴當鼓列隊踏步而進行的一種古老而神秘的民間舞蹈。其歷史淵源,最初來自古羌族的「祭山會」,是「祭山會」中最原始、最尊貴的禮儀。巴當舞中的巴當,是一種用鹿皮或羊皮加工的兩面手搖鼓。巴當每年只在春節期間(初六至初十)舞蹈時使用,其餘時間懸掛在廂房牆壁,不得隨意敲動,不然驚動山神降禍於人間。
在巴當舞中,最關鍵的人物是春巴。春巴就是經過專門訓練的領舞者,也是繼承者和傳承者。每適春節,從正月初六開始,岷縣中寨、小寨、堡子等鄉村的村民圍在打麥場上,點燃篝火,跳起歡快的巴當舞。巴當舞演唱曲調漢、藏語夾雜,形成了濃郁地域風格和多民族特色。
洮硯製作技藝
洮硯,全稱洮河綠石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始於唐而盛於宋,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洮硯以產於中國西北部黃河的主要支流洮河而得名,其硯材主要產地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洮硯鄉境內的喇嘛崖、水泉崖、納兒、卡日山、扎甘崖等山崖上,又因卓尼縣古為洮州轄區,故全名稱洮河綠石硯。洮河石用以制硯,貯水不耗,歷寒不冰,澀不留筆,滑不拒墨,且硬度適中,具有發墨快,研墨細,不損筆,揮灑自如,濃淡相宜等優點。洮硯石色以青綠為主,尤以「黃標帶綠波」為貴,製作過程較為復雜,主要工序有採石、選料、下料、設計、制坯、開膛、合口、雕刻、打磨、上光、配盒。洮硯雕刻技法分為兩路。東路派以雕龍為主,主要是岷縣的堡子、維新等地;西路派以雕花鳥為主,分布在岷縣及周邊地區。岷縣堡子、維新的工匠熔兩派技藝為一爐,享有盛名。洮硯雕刻技法還滲合玉雕、牙雕的圓雕技法,磚雕、石雕的深淺浮雕技法,木刻、石刻的篆刻技法。在製作工藝上鏤空懸雕,游龍飛鳳,更勝端硯、歙硯一籌,有「洮州石貴雙照壁,端州歙州無此色」之說。

⑻ 甘肅武都花兒對唱

淵源

清代臨洮詩人吳鎮曾有「花兒饒比興,番女亦風流」的贊譽。
唐代是產生詩歌的黃金時代。隋與唐代前期炳靈寺石窟出現的超前絕後的盛況,標志著河州文化的空前繁榮。已具雛形的花兒也同樣得到較快的發展,為使唱詞順口易唱,人們逐步地使她押韻、格律化。馬瓏同志根據敦煌石窟里發現的唐代民間曲調的一些片斷唱詞:「頻頻滿酌醉如泥,/輕輕更換金卮」;「……朝朝立在市門西,/風吹淚點雙垂」及「棹向碧波深處去,/幾重灘」等,得出了「臨夏花兒與詞有關系,可能產生於唐初」的觀點,是值得重視的。[1]
牡丹是花兒的象徵,在歌名、曲調名、唱詞、襯句中是無所不在的,其地位的顯赫和人們贊美的程度,已到了「牡丹崇拜」的地步。這與《詩經》中「贈之以芍葯」「(即牡丹)的詩句,唐、宋之際中原崇尚牡丹的習俗是相一致的。[1]
派別

「花兒」由於流行地區的不同,被分為河湟「花兒」和洮岷「花兒」兩大派,兩派又根據其結構、格調、唱法的不同分為諸多分支。
范圍

臨夏花兒。主要流傳於甘肅河州(今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一帶。它是花兒兩大派系
中流傳范圍最廣、影響最大、音像出版物最多的一派,極受漢、回、東鄉、土、撒拉、保安、藏、裕固等八個民族廣大群眾的喜愛。
在甘肅,不論是草原上的牧民、田野里的婦女,或是河裡的筏工、行路的腳戶哥,都會信口漫上幾首心上的花兒。 和洮泯花兒的歌手們一樣,每年在夏、秋收割之前,自發地舉行盛大的民間花兒歌手賽歌大會,時間有長有短。如甘肅省蓮花山等地花兒盛會比較有名,不僅本地的歌手參加,臨近省縣的花兒唱家也打擂獻歌。
特點

臨夏花兒的特點是曲調豐富,以抒情見長,文詞優美、朴實、生動、形象,結構嚴謹。行段分為四句、六句兩種。演唱也比較自由,並且以獨唱為主,也有對唱和聯唱。其曲調悠揚、高亢、奔放。 其中的曲譜(民間稱為「令兒」)有百種之多,廣為流傳也不下四十餘種。比如「河州令」、「尕馬令」、「腳戶令」、「大眼睛令」、「倉啷啷令」、「尕阿姐令」、「撒拉令」、「保安令」等,在流傳地區的家喻戶曉的。
洮泯花兒是「蓮花山花兒」和「岷縣花兒」的總稱。[2]
它是西北花兒的兩大流派之一(另一派就是河湟花兒),主要在漢族群眾中漫唱。廣泛流行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康樂、和政縣;定西地區的臨洮、渭源縣;武都地區的岷縣(岷州)
、武都、宕昌、文縣;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臨潭(洮州)、卓尼、舟曲縣等地。[2]
根據音調、唱詞、演唱風格,又把洮泯花兒分為「南路花兒」和「北路花兒」。 其中「南路花兒」以岷縣二郎山花兒會為中心,「北路花兒」以康樂縣蓮花山花兒會為中心。[2]
洮泯花兒被當地群眾稱為「草文章」,分為「本子花兒」和「散花兒」。所謂「本子花兒」,指成本成套的演唱,有歷史人物故事和 民間傳說,諸如《三國演義》、《西遊記》、《白蛇傳》、《梁山泊與祝英台》等;「散花兒」則多為歌者觸景生情、即興創作的短歌,唱詞的字數、行段都很自由,一般都押韻。有的一韻到底,稱為「單套」;凡一首中押兩個或三個韻腳的稱為「雙套」。[2]
洮泯花兒按照演唱形式,分為「開頭歌」、「問答歌」、「對唱歌」、「聯唱歌」、「生活歌」、「短歌」和「長篇敘事歌」。[2]
總之,洮泯花兒格式多樣、結構自由、演唱靈活,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2]
共和國成立後,「花兒」被賦予新的內容,山間、地頭、工地到處傳唱,不僅搬上了舞台,還唱到了北京。
「花兒」內容非常豐富。有傳統的、經千錘百煉而留下的歌詞,也有觸景生情、隨口而出的即興之作。唱花兒,俗稱漫少年。民諺雲:「陝西的亂彈,河州的少年」。河州是臨夏的古稱,臨夏是花兒的發源地和故鄉,臨夏花兒唱詞和曲調分「河州花兒」和「蓮花山花兒」兩大類。以地區來分還有:北鄉花兒、南鄉花兒、東鄉花兒、西鄉花兒。其結構分為前後兩段,前段多為比興,後段是歌唱的主題內容。「花兒」的音樂曲調與歌詞結合緊湊,由上下對稱樂句構成。曲調隨歌詞而變,「花兒」演唱用臨夏方言,具有濃郁的地方氣息,歌詞的曲調起伏、強弱變化很大,還常加滑音、倚音、連音、顫音、裝飾音等,具有高亢、悠長、清脆、熱情奔放的特色,臨夏境內流行的「花兒」,由於民族語言不同,風情習俗差異,演唱習慣變化,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和藝術特色。

⑼ 《花兒》是屬於哪一個少數民族的民歌

「花兒」又稱「少年」,是流傳在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回族地區的一種民歌,實際上是一種高腔山歌。在「花兒」對唱中,男方稱女方為「花兒」,女方稱男方為「少年」,這種對人的昵稱逐漸成為回族山歌的名稱,亦統稱為「花兒」。

「花兒」約產生於明代,有關它的起源眾說紛紜。有人說它是在蒙藏民歌影響下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民歌;有人認為它是從外地遷來的回族人民的思鄉曲演化而成;也有人認為是明初從南京遷往洮州地區的移民常以花卉為比興的一種民歌。總之,「花兒」自近代以來成為回族人民傳唱的一種主要藝術形式。「花兒」按傳唱地區劃分,又分為「青海花兒」、「河州花兒」和「寧夏花兒」,其源泉則源於河州(今甘肅臨夏)。

「花兒」內容豐富,多為情歌,也有表現回族人民生活的。一般多是四句或六句,歌詞多即興創作,十分口語化,且不避俚語俗詞。「花兒」突出的特點就是以生動,形象的比興起句,文字優美,格律謹嚴。它的音樂主調令達1 0 0 多種,旋律、節奏、唱腔都有著獨特的風格。由於「花兒」最早產生於山間田野,歌手們在空曠幽美的環境中無拘無束,放聲高歌,所以它的曲調多高昂、奔放、粗獷、悠揚,表現了回族人民對幸福生活和純真愛情的追求和渴望。
在回族聚居的臨夏地區,幾百年以來,每年在固定的時間,人們都要聚集於山青水秀、風景秀麗的山間舉行傳統的「花兒」會。每年農歷6 月初1 至初6 的蓮花山「花兒」會和農歷4 月2 8 日的松鳴岩「花兒」會久負盛名。春夏之交,樹木蔥綠,山花爛漫。屆時,歌手雲集,對歌聯歡,盛況空前。

現在是流傳在甘肅、寧夏、青海等地回、上、撒拉、東鄉、保安以及漢族中的一種民歌。

熱點內容
免費做盆景 發布:2025-09-19 00:24:18 瀏覽:517
茶花小五寶 發布:2025-09-19 00:04:25 瀏覽:475
茶花園邵東 發布:2025-09-18 23:55:13 瀏覽:589
君蘭花會 發布:2025-09-18 23:54:12 瀏覽:16
情人節入選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發布:2025-09-18 23:53:23 瀏覽:69
小學生護綠植綠活動 發布:2025-09-18 23:53:18 瀏覽:360
插花的輕重感 發布:2025-09-18 23:52:37 瀏覽:319
插花的構圖原理 發布:2025-09-18 23:43:58 瀏覽:977
貝兒公主玫瑰 發布:2025-09-18 23:29:51 瀏覽:449
夢見荷花沒看 發布:2025-09-18 23:17:00 瀏覽: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