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花卉圖卷

花卉圖卷

發布時間: 2023-02-05 00:35:33

Ⅰ 寫意花鳥畫的歷史畫派

五代黃筌、徐熙並起,漸成兩大系統,以後繼續衍生。明代花鳥畫演變成四大系統,一為邊景昭、呂紀的黃氏體,二為林良、徐渭的大寫意體,三為陳淳的簡筆水墨淡彩小寫意體,四為周之冕的勾花點葉兼工寫體。《國朝畫征録》卷下則把花鳥畫歸納為三派,稱「花鳥有三派:一為勾染,一為沒骨,一為寫意。勾染,黃筌法也;沒骨,徐熙法也。後世多學黃筌,若元趙子昂、王若水,明呂紀,最稱好手;周之冕略兼徐氏法,所謂勾花點葉是也。……其寫意一派,宋時已有之,然不知始自何人。至明林良,獨擅其勝,其後石田、白陽輩,略得其意,若其全體之妙,非大有力者學之必敗」(李來源、林木編《中國古代畫論發展史實》,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340頁)。
五代黃筌、徐熙兩大系統是中國花鳥畫發展史上的重要的畫派衍生。明代花鳥畫的四大系統,亦是考察中國花鳥畫派衍生之變的重要窗口。邊景昭,字文進,博學能詩,擅畫花鳥,繼承兩宋院體工筆重彩的傳統,作品妍麗堂皇,精細工緻,韓昂《圖繪寶鑒續編》稱其作品「不但勾勒有筆,其用墨無不合宜」。傳世之作有《竹鶴圖軸》、《竹鶴雙清圖軸》(與王紱合作)、《杏竹春禽圖軸》、《三友百禽圖軸》等。上海博物館藏《杏竹春禽圖軸》以杏花竹報春訊,以春禽寄春意,滿目春光,生機勃勃。呂紀畫花鳥畫十分出色,他近學邊景昭,遠師南宋畫院體格,敷色絢爛,為明代院體花鳥畫家代表之一。上海博物館藏其《浴鳧圖軸》作品,很好地處理了浴鳧與流水的關系,構圖大膽,筆墨流暢,設色雅淡,氣息清和,體現了明代花鳥畫家的嫻熟技法和時空營造能力。林良的花鳥畫注重寫意,墨氣豪放,對於文人水墨寫意花鳥畫的建樹,具有啟迪意義。他擅畫水墨花鳥,上海博物館藏其《雙鷹圖軸》,氣勢磅礴,鷹目炯炯,枝葉穿插,墨色淋漓,反映了明代院體畫之十足神采。徐渭的大寫意體用筆簡練,不求像物,重在寫其意趣性情,故稱「寫意」。他的畫較之以前的減筆寫意畫更為簡約概括,放逸豁達,故謂「大寫意」。徐渭十分推崇陳淳、謝時臣、陳鶴。他關注陳淳的寫意花鳥之道,曾跋《陳白陽卷》曰:「陳道復花卉豪一世。」在《徐文長文集?書謝叟時臣淵明卷為葛公旦》中贊賞謝時臣的山水勁筆多墨,稱「吳中畫多惜墨,謝老用墨頗多,其鄉訝之」。而對陳鶴的水墨花卉則嘆之「滃然而雲,瑩然而雨,炫炫然而露也,殆所謂陶之變耶」。(明徐渭《徐文長文集·書陳山人九皋氏三卉後》)徐渭的作品題材囊括花卉、草木、瓜果、魚蟲、走獸、山水和人物,尤以花卉著名。上海博物館藏其《花果圖卷》用筆放縱,水墨酣暢,詩畫並茂,畫壇稱頌。上海博物館所藏《牡丹蕉石圖軸》、《擬鳶卷》,台灣故宮博物院所藏《墨竹卷》、《寫生圖卷》,南京博物院所藏《雜花圖卷》,故宮博物院所藏《墨花十二段圖卷》、《四時花卉卷》、《墨花九段卷》,中國歷史博物館所藏《雜花捲》,雲南省博物館所藏《水墨花卉卷》等,都是難得的傳世之作,從中足見徐渭大寫意的精彩筆墨。陳淳,字道復,他的簡筆水墨淡彩小寫意在畫壇佔有重要地位。他於晚年創作的花卉長卷頗有特色,有時以四季為序,有時時空交叉,頗見水墨組合的視覺沖擊力。上海博物館所藏《墨花十二種圖卷》,畫了梅花蘭花玫瑰百合、月季、紫薇、秋葵、桂花、芙蓉、菊花、水仙和山茶,姿態各異,繁花爛漫,寫意抒情,水墨淋漓。上海博物館所藏《花果圖卷》、《山茶水仙圖》、《花卉圖冊》等也屬陳淳水墨華章,令人駐足。其實,說陳淳的花鳥畫貴於簡筆水墨淡彩的小寫意,這只是注重從沈周的水墨寫生至陳淳的水墨寫意的飛躍而言,實際上陳淳在晚年的花鳥佳作中已呈現潑墨大寫意的體貌。徐渭的大寫意筆墨就得益於陳淳。世稱「青藤白陽」,其實青藤亦源於白陽。論及周之冕的勾花葉兼工寫作品,也是探索明代畫派衍生之變的必然落筆之處。周之冕的「勾花點葉」源於孫隆、沈周和陳淳之法,他是集大成而用之,推陳而出新。王世貞曾對明代中期三位寫意畫家陳淳、陸治和周之冕作了評價,所謂「道復(陳淳)妙而不真,叔平(陸治)真而不妙,周之冕撮二子之長」。南京博物院藏《桂子圖》和故宮博物院藏《花卉圖卷》都是周之冕的代表作。上海博物館藏周之冕《花鳥圖冊》的花鳥傳神,「勾花點葉」,寫意中兼工筆,墨韻中見色彩,從中可以洞察明代畫派衍生的脈胳。
在中國花鳥畫的發展史上,盡管畫派林立,技法有異,可是在注重寫生這一點上,卻形成共識,綿延後續。宋徽宗趙佶重花鳥寫生,流傳諸多佚事。他要求畫月季花和牡丹花時仔細觀察,能畫出不同時間的變化。一次,眾畫家寫生孔雀,只重生動富麗,畫孔雀升墩為先舉右腳。趙佶告知需細心體察,發現孔雀升高時必定先舉左腳,被傳為畫壇佳話。趙佶重視寫生,使創作極受裨益,他的作品被鄧椿譽為「妙體眾形,兼備六法」。上海博物館藏趙佶《柳鴉蘆雁圖卷》,盡得高雅之氣,柳葉低垂,吟鴉自在,蘆雁嬉水,一派休閑清景。其中神韻之妙,不能說和平時重寫生、察細微無關。元代水墨寫生畫的高手當推陳琳、王淵和張中。陳琳藉助寫生,突破了傳統工筆重彩畫技法,以水墨淡彩法描繪物象,形成了富有藝術個性的勾、刷、點、染之法,造型嚴謹,筆簡意高,其《溪鳧圖軸》為花鳥畫史論所褒揚。王淵從寫生中得清淡之氣,其佳作《花竹集禽圖》和《花竹錦雞圖》對後世影響很大。張中在當時被人稱為「寫生第一」,採用水墨暈染,深得文人寫意之神韻,上海博物館藏其《芙蓉鴛鴦圖》,出筆清新典雅,鴛鴦與水極富動勢,堪稱從寫生中贏得生機。陳淳繪畫也看重寫生,其《漫興花卉圖冊》自跋中曰:「古人寫生自馬遠、徐熙而下,皆用精緻設色,紅白青綠必求肖似物物之形,無纖毫遺者,蓋真得其法矣。」他還談到少年時就「有心於此,既而想造化生物萬有不同,而同類者又秉賦不齊而形體亦異」。周之冕則善於觀察禽鳥生活動態,落筆皆有生意。其繪畫成就自然得寫生之妙。清代任頤的畫風清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重視寫生,善於捕捉生活感受。平時他留意觀察花鳥、家畜,往往聚精會神,十分專一。有一次他爬出天窗,翻到屋頂上細察貓兒打架,全神貫注勾畫速寫,客人來了,不知其去處,最後竟在屋頂上見到他。上海博物館藏任頤《花鳥冊》極富生氣,實是其對物象感受的筆墨定格。當然,古人之所謂寫生,有異於今天西畫中的寫生。「天地間,物物有一種生意」(祝允明語),生和意密不可分,寫生和寫意難以分離。不言而喻,寫生就是寫物之生氣、生意。寫生之法推動中國花鳥畫生機勃發、綿延發展。

Ⅱ 雜花圖卷的鑒賞

《雜花圖卷》收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雜花圖卷》卷縱30厘米,橫1053.5厘米,在這卷十餘米的長卷中,徐渭以淋漓酣暢的「膠墨」分別畫有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紫藤、芭蕉、梅、蘭、竹等共計13種花卉蔬果,以牡丹起首。徐渭以其疾飛狂掃的豪放氣勢,縱橫揮灑,信筆塗抹;畫中華滋豐潤的牡丹含羞沾露,占盡風流;碩荷、榴枝、菊豆、梅蘭、修竹,用筆姿縱率意,筆觸歪斜正側,跌來倒去,或偃或仰,隨意點染,無不自如流暢。筆墨看來似不經意,然畫中線條、墨彩、氣韻、造境俱佳。作紫藤則逸筆草草,洋洋灑灑。忽而,又如狂風乍起,驟雨俱至,條條筆道,斑斑墨點,筆走神蛇,點線飛舞,縱橫密集,線條速疾顛狂,畫中盡顯著交響樂一般波瀾起伏的宏大樂章,傾刻,筆住墨涸,戛然中止,墨彩紛呈,留下滿紙斑斕。於今,時隔4個世紀,畫中仍可顯見墨跡淫淫的濕潤感。無怪謝稚柳先生在觀後冠其「天下第一徐青藤」的美譽。

Ⅲ 任熊的年表

1823年 清道光三年(癸未)1歲
六月十二日,生於浙江蕭山,名熊,字渭長,為任氏第二十二世。父任椿,為民間畫師。
1826年 道光六年(丙戌)4歲
自幼喜塗抹,從張雅堂夫子讀,偶檢其書包下,皆畫稿耳。從村塾師習畫。
1835年 道光十五年(乙未)13歲
弟任熏(阜長)生。
沙馥(山春)之弟沙英(子春)生,後拜任熊為師。
1838年 道光十八年(戊戌)
16歲因早年喪父,家境清貧,弟妹年幼,約在此時,開始賣畫自給,承擔家計。
1840年 道光二十年(庚子) 18歲
作《楷書七言聯》紙本立軸:看畫客無寒具手;論書僧有折釵評。
1841年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9歲
作《仕女圖》,後周閑題《昭君怨》詞於其上。
1842年 道光二十二年(壬寅)20歲
在寧波、杭州、蘇州、上海一帶,賣畫維生。
1845年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23歲
在定海觀吳道子畫石刻,力摹唐人筆意。
1846年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24歲
與同鄉陸次山,寓杭州西湖。在孤山聖音寺觀五代貫休十六尊者石刻畫像,寢卧其下,臨摹不輟,對唐人畫法的認識更進一步。(見吳恆仲英跋任渭長《松陰圖》:道光丙午偕陸次山僑寓西湖,得貫休十六尊者像,寢卧其下。)
作《仿貫休十六羅漢圖》大冊頁(現藏南京博物院)。
1847年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25歲
夏五月,作《采葯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自題五言律詩一首,詩格不俗。
1848年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26歲
始與周閑(存伯)訂交於錢塘(杭州),留范湖草堂三年。終日臨古人佳畫,略不勝,輒再易一縑,必勝乃已。夜亦秉燭,未嘗輟,故畫日益精(《任處士傳》)
作《錢江龍見圖》贈周閑。記二人於八月錢塘觀潮之事。
作《博古圖》,後流入日本。
1849年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27歲
寄居范湖草堂,作《秋花圖》四屏。作《煙柳蘭舟扇》並題詞一闕,調寄《江南好》。
1850年 道光三十年(庚戌)28歲
寄居周閑范湖草堂,初識詩人畫家收藏家姚燮(字梅伯,號大梅山人)。春,與友人共游鎮江之金山、焦山與北固山。繼游明州(寧波,鎮海)。游佳山水,必造其險奧,一樹一石有奇致,亦必流連其間,曰:'此天生畫本也'。
秋,寄居寧波姚燮之大梅山館,朝夕詩畫切磋,越二月有餘,摘梅伯各色詩句,繪成《大梅山民詩中畫》6冊,120頁。是冊內容豐富,題材廣博,有人物、仕女、武士、神仙、佛道、鬼怪、博古、花鳥、蟲魚、走獸、鞍馬、山水、樓台、宮室等等,詩奇畫絕,珠聯璧合;一冊之中,工筆寫意,錯雜出之,光怪陸離,不可方物。有清一代之冊頁,當推此為第一。此圖之六冊裝原本,現藏香港私人藏家;十冊裝摹本(或為陸恢所摹),現藏故宮博物院。
作《銅雀春深》團扇,贈姚燮。
作《宋元詞句仕女》冊頁,十六開。為姚景皋(姚燮長子)所請。
作《梅花仕女圖》紙本橫披於立秋第二日,於大梅山館。(見《南畫大成》卷七202頁,又見《海上名畫》6頁。現藏上海文物商店)作《采芝圖》(現藏上海文物商店)、《鳳凰牡丹圖》、《斗母天尊圖》(現藏上海博物館)、《花鳥圖冊》20開、《花卉圖冊》20開、《玉蘭雙鸞圖》(現皆藏南京博物院)、《瑤台祝壽圖》(六條通景掛軸)、《宋元詞句仕女圖》(26幅)、《山水圖》(現藏上海朵雲軒)、《柳林仕女圖》(現藏中國美術館)、《桃花錦雞圖》(現藏沈陽故宮博物院)、《花鳥圖》四屏(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補景仕女圖》(現藏浙江天一閣博物館)、《琵琶半掩圖》(紈扇)。
秋,為浙秋作《百花圖卷》於大梅山館。(圖見香港佳士得拍賣圖錄1987年1月12日封面)
冬,歸蕭山,與里中曹峋(子嶙)訂交,於時,里中人始重其所為畫。杜門者一年。
1851年 咸豐元年(辛亥)29歲
正月十五日,書引首並自跋《大梅山民詩中畫》圖冊。
咸豐初年(應該約在1853年),以嘉興周閑薦入向忠武公金陵戎幕,為繪地圖,羈居積年,得江山之助,筆法愈健。既歸,鬻畫蘇州以自給,尺幅片褚,人咸珍之。(見《蕭山縣志稿》)。
初識張熊子祥(1803~1886年),並過訪之。作《梅花燈燭圖》。
冬,周閑自楚還,遂重訪周之范湖草堂。(見《任處士傳》)
作《端午鍾進士進爵圖臨陳章侯》紙本立軸(現藏蘇州市博物館)、《梅竹雙清圖》紙本立軸(現藏上海博物館)、《湘湖記游圖》(現藏上海文管會)、《花鳥圖》四屏(現藏浙江省博物館)、《醉酒圖》(現藏杭州西泠印社)、《山水圖》冊頁(現藏鎮江市文物商店)。
1852年 咸豐二年(壬子)30歲
應周閑之約,游吳(蘇州),一至滬瀆(上海)。有大腹賈,欲以千金交,不樂其請,拒之而去(見《任處士傳》)
渭長之在吳也,聞粵西變,日與周子存伯論兵,有請纓志。(見丁文蔚《列仙酒牌》跋)。寄居華陽道院,與畲鏞、黃鞠、楊韞華、韋光黼、孫聃、齊學裘,結書畫之社於蓬萊閣,公推為主持,並先後作《蓬萊閣雅集圖》、《晚晴樓七夕小宴圖》等手卷,錄其盛況,分別由姚燮作記系之圖後。六月,周閑至,同游蘇州之靈岩、虎丘。當時,吳之人輦金幣、丐筆墨者,踵相接也。(見《任處士傳》)時吳人懷白金薦絹素者,接踵。至是,家居鬻畫,稍足給米鹽,以供高堂,蓄妻孥。繪事日益工,眾乃尼之,戒勿輕出(見丁文蔚《列仙酒牌》序)任熊進入創作旺盛期。任熊與劉文起之孤女結婚。太平軍擬攻南京,江南一帶告急,友人黃鞠公壽(1796~1860年),為渭長禮聘劉氏孤女為妻。因時事緊急,黃飛書招任熊至,合巹於婦家。丁文蔚(1827~1890年)《列仙酒牌》跋雲:金陵警告,羽檄紛布,居者驚走。公壽亟寓書招之,合巹於婦家,挈以歸。劉公孫,字文起,有倚馬才,下筆萬言立就,性孤傲不可近。獨奇周閑,千里貽書締交。後劉文起死,其孤女留吳中。作《樹下聽琴仕女圖》、《吹簫弄潮圖》團扇、《桐蔭撫琴圖》(現藏杭州西泠印社)、《調琴啜茗圖》(現藏上海博物館)、《綠蔭晝靜圖》(現藏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煮葯圖》(現藏武漢文物商店)、《花鳥雜畫冊八開》(支那南畫大成出版,現為私人收藏)。
1853年 咸豐三年(癸丑)31歲
二月,再至蘇州,接劉氏女歸蕭山。
十月,至滬上,作《熏籠圖》(現藏天津藝術博物館)。作《菊石圖》、《柳燕圖》、《錦雞圖》、《紫薇圖》(現皆藏故宮博物院)、《四季花卉圖卷》、《花卉圖冊》、《麻姑獻壽圖》(現皆藏浙江省博物館)、《蘭亭秋會第二圖卷》(現藏杭州西泠印社)、《仕女圖》(現藏天津藝術博物館)、《列仙酒牌》48幅(次年由蔡照初鐫板完工印行)、《松下高士圖》。
1854年 咸豐四年(甲寅)32歲
至吳中(蘇州)與沙馥(山春)訂交,並收沙馥之弟沙英(字家英、子春)為弟子,偕之同游金山、焦山等名勝。又收潘椒石為弟子,畫花卉果品,筆極疏秀,而章法頗奇。(見張鳴珂著《寒松閣談藝瑣錄》)
春,任熊作圖,蔡照初鐫板,印行《列仙酒牌》四十八幅,有曹峋序,有族叔任淇(竹君)序,蔡照初尾跋。丁文蔚跋《列仙酒牌》雲:家居鬻畫,稍足給米鹽,以供高堂,蓄妻孥。子任預(立凡)生。於彌月湯餅之會上,以《列仙酒牌》鐫刻印片,分贈諸親友。作《鍾馗圖》(見《日本現在支那名畫目錄》)、《花卉圖》四屏(現藏天津藝術博物館)、《鷹樹圖》、《富春山圖》(現皆藏上海博物館)、《百花圖》(王錫齡家藏)。
1855年 咸豐五年(乙卯)33歲
夏,應周閑之邀,與陳塤同游焦山,得駐軍將領款待,尊為上客。
周閑從樓船諸軍,扼京口,馳書相招。歲乙卯夏,偕陳塤重遊焦山,總帥周公士法,副帥雷公以緘,咸器重之,待以上客。(見《任處士傳》)
入向榮戎幕,然時間應極短,不過月餘而已。咸豐初年,以嘉興周閑薦入向忠武公金陵戎幕,為繪地圖,羈居積年。(見《蕭山縣志稿》)。
任熊隨周閑返錢塘,寄居范湖草堂,七月為周閑(周氏的《范湖草堂記》要在三年後方完成)作《范湖草堂圖》手卷,長二丈,乃任熊山水畫之代表作之一,亦為晚清山水畫之重要作品。作《福祿壽三星圖》紙本立軸,為此時人物畫之力作(台北私人藏);作《瑤宮秋扇圖》(現藏南京博物院)、《臨院本山水圖》(現藏上海博物館)、《四紅圖》(現藏中國美術館)、《麻姑獻壽圖》(現藏上海朵雲軒)、《元女授經圖》(現藏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山水仕女圖》(現藏蘇州市文物商店)。九月,至吳,再與黃鞠、畲鏞、孫聃諸人游。十二月,歸蕭山,又杜門一年。
1856年 咸豐六年(丙辰)34歲
在蕭山杜門不出。
女昭容生。
三月,任熊作圖,蔡照初鐫板,印行《劍俠傳》33幅,丁文蔚序。任熊屬首,並作記雲:藍叔子屬渭長畫,蔡容庄雕,時在咸豐丙辰三月。
秋,重九日,在丁蘭叔(豹卿)之大碧山房,作《黃菊酒謝蟹圖》,並為治端石印豹卿一方。此印,為任熊僅存傳世之印。
作《自畫像》,並題十二時長調一闕,為渭長人物畫精品。亦為中國歷代畫家畫像及自畫像中之代表作。作《於越先賢傳》圖80幅。作《補袞圖》(現藏徐悲鴻紀念館)、《丁蘭叔三十歲小像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蕉蔭睡貓圖》(現藏上海博物館)、《周星詒小像圖》(現藏上海博物館)、《十萬圖冊》十開(現藏故宮博物館)、《少康小像圖》(現藏南京博物院)、《四季花卉圖》四屏(現藏浙江省博物館)、《枯木竹石圖》(現藏杭州西泠印社)、《論古圖》(現藏杭州西泠印社)、《羅浮仙影圖》與費以耕合作(現藏浙江嘉興市博物館)、《臨陳無名人物圖》(現藏故宮博物院)。
1857年 咸豐七年(丁巳)35歲
四月,次子立墉生。
閏五月,任熊染疾,病體日衰。
仲夏,扶病作《秋林共話圖》紙本立軸,並自題七絕一首(現藏故宮博物館)。八月,周閑過蕭山,約游,不果。九月,周閑自天台還,任熊留之宿,談燕浹旬。謂湘雲寺後,岩石壁立,作種種雲頭皴,為天下第一奇勝,不可不游。時其疾未瘳,(周閑)辭俟後約,任熊不可。力疾掉扁舟,泛湘湖,步至寺後,酌鸚鵡杯,相賞甚樂。晚過曹氏(曹峋)葺蒼草堂飲。任熊自有疾,不出戶者五閱月。周閑來,始偕出,尋故人,攬名勝,興致頓佳(《任處士傳》)。作《椿萱並茂圖》(現藏上海博物館)、《禿樹寒山圖》(現藏浙江寧波天一閣博物館)、《湖石仕女圖》(現藏天津藝術博物館)。
十月,疾大作,初七,卒於家,年35。
卒之日,吳越之民,皆嘆息不已。遺作《高士傳》繪圖未完,僅得26幅,尚缺披衣、顏子兩圖,由蔡照初鐫版後,任淇屬扉頁,由王錫齡出資刊行。楊韞華、韋光黻傾資助其喪。故後,未竟之作,由(沙)子春完成之,能盡師法。
周閑作《任處士傳》,哀輓摯友之早逝. 周閑, 作為晚清著名詞人與早期海上名家,為後世留下了有關任熊生平與二人友誼的重要史料。
十二月,所作圖《於越先賢傳》80幅,由蔡照初鐫板,任淇書簽,有王錫齡(嘯篁)序,並出資刊行。
冬,同里王錫齡(嘯篁)出資重刻任熊《劍俠傳》圖,並重刻其傳於後。

Ⅳ 簡述徐渭的繪畫風格有什麼特點

徐渭生性狂放,性格恣肆,但他在書畫、詩文、戲曲等方面均獲得較大成功。他的寫意水墨花鳥畫,氣勢縱橫奔放,不拘小節,筆簡意賅,用墨多用潑墨,很少著色,層次分明,虛實相生,水墨淋漓,生動無比。他又融勁健的筆法於畫中,書與畫相得益彰,給人以豐富的想像。徐渭的潑墨寫意花鳥畫,別開生面自成一家。其花鳥畫,兼收各家之長而不為所限,大膽變革,極具創造力。其寫意畫,無論是花卉還是花鳥,皆一揮而就,一切盡在似與不似之間,對筆下的四

徐渭花卉圖卷題詩
時花木,畫家運用勾、點、潑、皴等多種筆墨形態,將牡丹之雍容 、紫薇之雋秀、竹子之蕭疏、霜菊之孤傲、寒梅之挺潔的神韻刻畫的入木三分,分別舒展九尺與五尺的梧桐和芭蕉,直沖畫外,不見首尾,與密如驟雨的葡萄、虯如蟠龍的藤蔓構成了巨大的張力,充溢在畫面中的縱橫之氣和豪放境界更是前所未有。他的水墨葡萄,串串果實倒掛枝頭,水鮮嫩欲滴,形象生動,茂盛的葉子以大塊水墨點成,風格疏放,不求形似,代表了徐渭的大寫意花卉的風格。豐富的運動軌跡與濃淡、徐疾、大小、干濕、疏密程度各異的筆蹤墨韻,無不具備振筆疾書的即興性和不可重復性,呈現出中國繪畫中最為強烈的抽象表現主義。這不是一般的描摹物象,而是藝術的加工,使其蘊含某種內在的氣質、精神,這種氣質、精神又使欣賞者有如臨其境之感。徐渭筆下的南瓜、菊花圖,一氣呵成,驅墨如雲,氣勢逼人,同時又恰如其分的駕馭筆墨,輕重、濃淡、疏密、干濕極富變化。墨法上既呈隨意浸滲的墨暈,又見控製得宜的濃淡。雖然被徐渭自稱「戲抹」,然而在寫意中仍生動的傳達出了花果的不同秉性和生韻。它的梧桐圖,只以潑墨筆法繪其一小部分,卻有使人聯想到挺拔正直的參天梧桐。正如翁方綱所說:「紙才一尺樹百尺,何以著此青林廬。恐是磊落千丈氣,夜半被酒歌噓唏。」 (《復初齋詩集》)徐渭以其精湛的筆法,在似與不似之間,為欣賞者營造出一片開闊的審美天地

Ⅳ 《竹圖》的作者徐渭是哪個時期的畫家

明代畫家。
徐渭(1521—1593),漢族,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初字文清,後改字文長,號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漁隱、金壘、
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鷳山人、鵝鼻山儂、田丹水、田水月,明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軍事家。
沒骨花卉生動傳神,對後世影響很大創建「青藤畫派」等。
潑墨寫意畫

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年)時期的中國,美術正處在學習古人與創新兩種意識碰撞的特殊階段。水墨寫意畫迅速發展,以徐渭為代表的潑墨大寫意畫非常流行,名家出現很多,技法也不斷更新,徐渭憑借自己特有的才華,成為當時最有成就的寫意畫大師。

徐渭生性狂放,性格恣肆,但他在書畫、詩文、戲曲等方面均獲得較大成功。他的寫意水墨花鳥畫,氣勢縱橫奔放,不拘小節,筆簡意賅,用墨多用潑墨,很少著色,層次分明,虛實相生,水墨淋漓,生動無比。他又融勁健的筆法於畫中,書與畫相得益彰,給人以豐富的想像。
與不似之間

徐渭花卉圖卷題詩
徐渭的潑墨寫意花鳥畫,別開生面自成一家。其花鳥畫,兼收各家之長而不為所限,大膽變革,極具創造力。其寫意畫,無論是花卉還是花鳥,皆一揮而就,一切盡在似與不似之間,對筆下的四時花木,畫家運用勾、點、潑、皴等多種筆墨形態,將牡丹之雍容、紫薇之雋秀、竹子之蕭疏、霜菊之孤傲、寒梅之挺潔的神韻刻畫的入木三分,分別舒展九尺與五尺的梧桐和芭蕉,直沖畫外,不見首尾,與密如驟雨的葡萄、虯如蟠龍的藤蔓構成了巨大的張力,充溢在畫面中的縱橫之氣和豪放境界更是前所未有。他的水墨葡萄,串串果實倒掛枝頭,水鮮嫩欲滴,形象生動,茂盛的葉子以大塊水墨點成,風格疏放,不求形似,代表了徐渭的大寫意花卉的風格。豐富的運動軌跡與濃淡、徐疾、大小、干濕、疏密程度各異的筆蹤墨韻,無不具備振筆疾書的即興性和不可重復性,呈現出中國繪畫中最為強烈的抽象表現主義。這不是一般的描摹物象,而是藝術的加工,使其蘊含某種內在的氣質、精神,這種氣質、精神又使欣賞者有如臨其境之感。徐渭筆下的南瓜、菊花圖,一氣呵成,驅墨如雲,氣勢逼人,同時又恰如其分的駕馭筆墨,輕重、濃淡、疏密、干濕極富變化。墨法上既呈隨意浸滲的墨暈,又見控製得宜的濃淡。雖然被徐渭自稱「戲抹」,然而在寫意中仍生動的傳達出了花果的不同秉性和生韻。它的梧桐圖,只以潑墨筆法繪其一小部分,卻有使人聯想到挺拔正直的參天梧桐。正如翁方綱所說:「紙才一尺樹百尺,何以著此青林廬。恐是磊落千丈氣,夜半被酒歌噓唏。」(《復初齋詩集》)徐渭以其精湛的筆法,在似與不似之間,為欣賞者營造出一片開闊的審美天地。
書中有畫,畫中有書

徐渭是一個書法家,在繪畫中,他將自己的書法技巧和筆法融於畫中,使人覺得他的潑墨寫意畫簡直就是一幅慷慨淋漓的蒼勁書法。正如張岱所言:「今見青藤諸畫,離奇超脫,蒼勁中姿媚躍出,與其書法奇絕略同。昔人謂摩詰之詩,詩中有畫,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余謂青藤之書,書中有畫,青藤之畫,畫中有書。」(《陶庵夢憶》)他的《墨葡萄圖》,墨的濃淡顯示了葉的質感,題詩的字體結構與行距不規則,如葡萄藤蔓一樣在空中自由延伸,書與畫融為一體。徐渭的書法造詣很高,其跌宕縱橫的筆法有助於繪畫藝術的巧妙變化,如畫墨荷、葡萄,大刀闊斧,縱橫馳騁,沒有深厚的書法功力是難以做到的。徐渭曾做一幅《梅花蕉葉圖》,將梅花與芭蕉放在一起,並且在畫上題寫道:「芭蕉伴梅花,此是王維畫」,顯示出徐渭與王維在某些構圖上的源流關系。當然,王維畫雪裡芭蕉,更突出一種禪機,即,使得雪的清寒與芭蕉的心空構成畫面的宗教底蘊,而徐渭在這樣的畫面組合中,更突出一種超越時空的主體解放性。徐渭的書法和畫法都極為嫻熟,功底深厚,他的題字,如他的潑墨寫意畫,縱橫不羈,洋洋灑灑;他的潑墨寫意畫,融合了精熟的筆法,意趣橫生,極富韻味。

畫如其人

徐渭平素生活狂放,對權勢不嫵媚,在當世凡前來求畫者,須值徐渭經濟匱乏時,這時若有上門求畫者投以金帛,頃刻即能得之;若趕在他囊中未缺錢,那麼你就是給的再多,也難得一畫——實在是一位性情中人。徐渭的寂寞真可以用他自己的一首《題墨葡萄詩》來概括:

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

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

徐渭一生命途多舛,遭遇坎坷,晚年悲苦凄涼,形影相弔,他將自己的悲憤和懷才不遇之感融注於筆端,創造了一幅又一幅驚世駭俗的水墨名畫。他筆下的墨竹,枝淡葉濃,逸筆草草,竹枝氣勢勁健,竹葉俯垂含情,雖屬竹枝而高潔清爽之氣不減。這正是畫家身處下層,懷才不遇,品格高潔,絕世獨立人格的光輝寫照。他的潑墨牡丹,不拘於牡丹的富貴高雅特徵,色彩絢爛,他卻常常以水墨繪之,有意改其本性,其目的是有賦予牡丹清雅脫俗的格調和神韻,所謂「從來國色無裝點,空染胭脂媚俗人。」

作品流傳至今的較多,著作有:《四聲猿》、《南詞敘錄》、《徐文長佚稿》、《徐文長全集》等;傳世著名作品有《墨葡萄圖》軸、《山水人物花鳥》冊(均藏故宮博物院)、《牡丹蕉石圖》軸,以及晚年所作《墨花》九段卷(現藏故宮博物院)等。

Ⅵ 上海博物館的必進之館

      作為國際大都市的上海,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有很多珍品,個人建議有機會一定要去參觀。如果時間不是很充裕,只有3-4小時,個人認為一定要去青銅器館、雕塑館、瓷器館、書畫館。

必進館之一:青銅器館

重點觀看:青銅器的設計製作

    青銅器館迎面就是這個鋮,正中鑲嵌著綠松石花紋,做工很是讓人嘆為觀止;這是公元前18世紀或16世紀的製作工藝,工具簡陋卻設計製作的如此精美。 估計那時的武士能有一件青銅武器,是極其珍貴的;故在製作時才下這么大的功夫裝飾,配戴在身上,即能引來羨慕的眼光,也能起到震懾的作用,那絕對是權利財富的象徵。

    綠松石的這種鑲嵌設計影響深遠,現在這種類似的設計還在我國西藏和中亞地區流行,在去尼泊爾和摩洛哥時看到它們的首飾鑲嵌綠松石的很多。碎石鑲、整石鑲均有,人人都有配帶。人類對美的一致,從古至今沒有大的改變。

    上圖中的簋和瓿的造型極具現代朋克風,朋克風服裝的這種金屬元素的靈感來自哪裡,沒有去查相關資料。只感嘆古人的想像力太強大了,現代的很多設計理念源於古代。

必進館之二:雕塑館

重點觀看:人物的形態與神態

    觀看雕塑重點觀看他們的造型與神態的製作變化,以這個女彩繪俑為例,她高15CM,拿在手中只盈盈一握。她衣服的腰線那麼低,還腆著小肚子,臉蛋豐滿的都要下垂了,胭脂用量如村婦般俗艷,現代審美因素中的長腿、蠻腰、錐子臉一個都不具備。但她極自信的站在那,眼神驕傲俏皮,身姿嬌憨可愛,風韻獨特,迷倒世人。

      俑類雕塑始於春秋,隨後陶俑的塑制日漸精美,人物形象塑造技巧日益提高,從西晉時的呆滯古拙,轉向生動自然;從僅具輪廓,轉向注意細部刻畫。人物的面相也隨時代的審美標准不同而變化,從西晉到北魏早期,面相寬方。北魏太和(477~499)以後,面相趨於清瘦,至晚期更加瘦削。東、西魏時,面相由瘦削又轉趨圓潤,至唐代更是圓潤豐頤,人像的體態也是神韻日增,出現不少生動傳神的作品。

    俑類雕塑在隋唐時期達到新的藝術高度。以黃、褐、藍、綠等秞色燒制而成的三彩俑即唐三彩,特別能代表俑類作品新一塑造水平。唐代著名雕塑家有楊惠之,以長於塑造具體人物達到傳神地步而著稱。

必進館之三:瓷器館

重點觀看:仿生瓷

    進入瓷器館怎麼欣賞這些精美的瓷器呢?一定按布展的時間順序觀看。先看到是下圖這種年代很早的瓷器,它美觀嗎?否!它造型精巧流暢嗎?否!瓷釉好看嗎?否!

    但是隨著時間推移,瓷器越做越精美,直到仿生瓷達到頂端。所以一定按時間順序觀看方能體會到瓷器的發展歷史。

    極其有名的鈞窯瓷器,大小比例堪稱完美,由它的外形對比海棠花,更能體會到中國古代藝術的抽象寫意。

    燈光下它以難以形容的藍色吸引了大批的觀者,它就是近年在國內人人皆知的青花瓷。鐵渣在高溫下熔化,綻放,暈染,最後形成青花瓷。

    不是所有的青花瓷都這么美,有些藍色暗沉,花紋不精細,表面有渣滓。如上圖的青花不是上成之作。一定要多去大博物館觀看珍(真)品,才能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藝術品。

      瓷器中極喜愛粉彩,看它的圖案精緻細膩,寥寥幾筆畫出小鹿躍動的神態,瓷釉色彩柔和。靜下心來仔細觀看松樹新綠老綠的層次,小鹿皮毛的質感!!為什麼要觀看它的材質質感的表現,我有過在瓷器上用秞料描畫的體驗,粘稠的秞料用毛筆在光滑的瓷器表面想畫出如此精細的圖案,是件極難的事情。

      看光澤度溫潤柔和,看顏色純正寧靜,據說加了珊瑚到釉料里。 無法言說的精緻漂亮,駐足良久。

      看著像是珊瑚頂珠,碧玉碗身,黃金鑲邊,黃銅底座,但它是純正的瓷碗,瓷器里真正100分的極品仿生瓷。只能驚嘆了,其它無語。一定要找到仿生瓷的展櫃,一組仿生瓷器均是極品。必須找到它們仔細觀看!!製作仿生瓷不能讓秞料隨意變化,要模仿珊瑚碧玉黃銅等材質,用什麼樣的秞料配比?控制在什麼溫度?心裡對那些製作匠人除了贊嘆就贊嘆!

必進館之四:字畫館

觀看要點:提前做攻略方能看懂大家之作

宋 米芾《瀟湘圖卷》

宋 趙佶《柳鴉蘆雁圖卷》

元 趙孟頫《洞庭東山圖軸》《蘭石圖軸》

元 倪瓚《漁庄秋霽圖軸》

元 吳鎮《漁父圖》

元 王蒙《青卞隱居圖》

明 仇英的《梧竹書堂圖軸》《修竹仕女圖軸》

明 文徵明《句曲山房圖卷》《石湖清勝圖卷》《真賞齋圖卷》

明 唐寅《款鶴圖卷》《秋風紈扇圖》《落霞孤鶩圖》

明 沈周《京口送別圖卷》

明 徐渭《花卉圖卷》

清 吳昌碩《四季花卉》《篆書臨石鼓文軸》

清 朱耷 (八大山人)《湖石雙鳥圖》

清 石濤《西園雅集圖卷》《細雨虯松圖軸》 ……

      這些都是在講中國繪畫史必講的大家。能一起看這些大名鼎鼎畫家的畫作真是幸事。觀看這些繪畫作品,確實需要提前做些功課。

    例如我們觀看宋微宗趙佶的花鳥畫時,最好了解一下中國花鳥畫分二類:

1、工筆花鳥是形似大於神似,形似第一,神似第二

2、寫意花鳥則是神似大於形似,神似第一,形似第二

  而宋微宗的《芙蓉錦雞圖》達到了形神兼備的境界,他是工筆花鳥畫的頂峰人物。

元倪瓚的山水畫為什麼有名?

    "三遠法」是中國山水畫的特殊透視法。指的是在一幅畫中,可以用不同的透視角度,表現景物的"高遠"、"深遠"、"平遠"。「平遠」的代表當屬元代倪瓚。

      倪瓚開創了 「一河兩岸式」 的構圖,即近坡、中水、遠丘的三段式結構模式。他用一種極其簡潔的筆法,描繪了平遠風光。

      《漁庄秋霽圖軸》採用三段式的構圖方法,遠處山石渺茫,中段水域寬闊空明,近處小丘上的幾株枯樹參差錯落,畫面中無房、無人,這種構圖方式是倪瓚山水畫的一個重要特徵。當代書畫家陳振濂評論:《漁庄秋霽圖》是倪雲林藝術格局中的定鼎之作,也是他的技法發揮得最稱極致的得意之作。

    明徐渭一生坎坷,自身的經歷使他將水墨寫意花鳥畫推到了一個新階段,開創了獨屬於自己的「塗抹、狂掃」的藝術表現形式,畫作中的寓意和詩詞有自己的特點。他的畫讓我們知道了看懂中國畫要先看懂中國詩詞。

明 董其昌 贈珂雪山水圖卷 絹本水墨,21.1×723.2厘米

      該畫是長卷,董其昌善畫山水長卷,這幅畫不是常設展畫,是舉辦活動時的特展。有幸看到實屬運氣好。不看真作,無法感受7米多的長卷是什麼氣勢!在觀看時,我站在展櫃的右側無意中向左側的畫看,發現畫中的山水雲霧有一種雲霧環繞山峰的立體感,雲霧縹緲莫測,極其生動。遂駐足良久。想和旁邊觀者分享,展櫃前卻沒有人。

    《隨園女弟子圖卷》描繪的是袁枚十三女弟子雅集的場景。古代文士雅集很少出現女性身影,這幅畫詳細描繪了古代女性參與文藝公開活動的場景,姿態各異,有垂釣、作詩、撫琴、執筆題芭蕉者…… 畫中女子服裝的色系同莫蘭迪色系,這種長卷繪畫的方式讓我想起那個非常有名的:百雀靈手機廣告長卷。以這種長卷方式表現一個主題的網頁設計目前很流行。

      這幅畫僅僅是表現一些貴族女子閑及無聊在遊玩嗎?不是! 晚明,秦淮青樓女子中很多都有詩畫才能,而那個時代的良家女子反倒默默無聞。到了清代,情況發生了變化,良家女子愛讀詩書、吟詩作畫的女才子漸漸多了起來。清代女詩人大量涌現,與時代的發展、觀念的開放有關,也與少數思想開放的文人大力倡導有關。袁枚就是這些倡導女子要受教育的重要人物之一。 封建教育觀阻斷了女子受正規教育的途徑。女子不可以科考、求功名、不可以介入政治,甚至認為女子沒必要接受教育,「女子無才便是德」。但袁枚不這樣認為,他不同意「女子無才便是德」之說。

    在袁枚的時代,還沒有出現女子學堂教育。袁枚晚年招收女弟子,的確是驚世駭俗之舉,這些女弟子或出生於官宦之家,或嫁入書香門第,經濟生活優裕,學習環境優越,閑暇較多,可安心作詩。

    清吳昌碩是現代寫意花卉的開山人,在技法上一改傳統文人畫一味強調清雅,大膽引入西洋紅與國畫中的赭石花青互相輝映,呈現臨摹對象的濃厚妍麗,渾然天成。造就了海派雅俗共賞、大氣謙和的藝術風格。他的缶門弟子有百餘人,陳師曾、潘天壽、諸聞韻、諸樂三、錢瘦鐵、陳半丁、王個簃、沙孟海等,所謂「天下幾人學缶翁」。

Ⅶ 求硬筆書法:徐渭花卉圖卷題詩

熱點內容
免費做盆景 發布:2025-09-19 00:24:18 瀏覽:517
茶花小五寶 發布:2025-09-19 00:04:25 瀏覽:475
茶花園邵東 發布:2025-09-18 23:55:13 瀏覽:589
君蘭花會 發布:2025-09-18 23:54:12 瀏覽:16
情人節入選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發布:2025-09-18 23:53:23 瀏覽:69
小學生護綠植綠活動 發布:2025-09-18 23:53:18 瀏覽:360
插花的輕重感 發布:2025-09-18 23:52:37 瀏覽:319
插花的構圖原理 發布:2025-09-18 23:43:58 瀏覽:977
貝兒公主玫瑰 發布:2025-09-18 23:29:51 瀏覽:449
夢見荷花沒看 發布:2025-09-18 23:17:00 瀏覽: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