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懿花藝
① 順懿密妃的允祄之死
十八阿哥死於康熙四十七年八月,當時康熙正在行圍途中,十八阿哥(允衸)突然病重,康熙聽從允礽的建議,發出了這樣一道上諭:允祄病無濟,區區稚子,有何關系?至於朕躬,上恐貽高年皇太後之憂,下則系天下臣民之望,宜割愛就道。不久,年僅八歲的允祄就死了,九月,康熙在一廢太子時還提到「皇十八子抱諸臣以朕年高,無不為朕憂,允礽乃親兄,絕無友愛之意。」從康熙遷怒病,於允礽,我們可以看出康熙對沒有照顧好十八阿哥的愧疚,也就不難理解康熙為什麼獨獨將十八阿哥葬入景陵琉璃門內。由於十八阿哥死時尚未成年,雍正在將諸妃衙門遷入妃園寢時一並將其遷入。
雍正皇帝即位之初,整理父皇遺旨時發現,有道旨意安排了在世妃嬪的生活,大意是說,年老的妃嬪可出宮隨兒子居住,貽養天年,年輕的妃嬪暫留宮中。不久,康熙皇帝的宜妃、榮妃、惠妃、定妃都出了宮與各自兒子生活在一起,過起含飴弄孫的日子。
密太妃王氏,勤太妃陳氏的兒子允祿、允禮向皇帝奏請,將母親接出宮來一起居住。乾隆十三年十二月,乾隆皇帝是這樣回復的:九月間庄親王、果親王曾奏請各迎養母妃於邸第,朕以為兩位太妃向在寧壽宮居住,朕正當仰承皇考先志,祗敬奉養,在二王之意,必以寧壽宮為太後應居之宮,故有是請,朕聞奏心甚不安,及奏聞太後,亦以為必不可行,是以未允。今再四思維,人子事親,晨昏定省,誠欲各遂其願,若不允其迎養之請,則無以展二王之孝思。若允二王之請,迎養太妃於府第,則朕缺於奉養,此心實為歉然。自今以後,每年之中,歲時伏臘,令節壽辰,二王及各王貝勒可各迎太妃太嬪於府第。計一年之內,晨夕承歡者,可得數月,其餘仍在宮中。如此,則王等孝養之心與朕敬奉之意,庶可兩全。向後和親王分府時,亦照此禮行。
從中可以看到,王氏的晚年與勤妃陳氏的關系很不錯,兩位寡婦一起居住在寧壽宮安心養老。乾隆皇帝委婉拒絕了兩位小叔叔的請求,但是也准許二位年輕的太妃每年臘月春節和節慶生日時,可以出宮到各自兒子家小住上一段。
② 康熙死後留下聖旨讓順懿密妃王氏出宮,乾隆上位之後為什麼不同意
康熙死後留下聖旨讓順懿密妃王氏出宮,乾隆上位之後不同意,這是因為政治背景和江山社稷穩固的需要,再者就是順懿密妃王氏也有自己的兒子這樣做宣誓主權罷了,也算是乾隆皇帝對順懿密妃王氏的一片孝心吧!
乾隆皇帝只是說每逢佳節的時候可以到他的府邸上去居住,平時還是住在宮中比較好。所以王氏還是不能出宮,為了穩固自己的政權,這些小叔叔的生母肯定是要留在宮裡面,一則讓親王別妄想叛變,二則也為了彰顯乾隆自己的孝心,仁愛,這對於自己在大臣,百姓中的心裡留下好印象,更好的治理朝政。
③ 臨水夫人部下有沒有仙童
臨水夫人部下有仙童,
三舍人共同照護人間兒童痘期平安無恙。同時問米是也是請這三位帶陰間已故的親人來陽間聊天。
劉聰本是陳夫人(就是臨水夫人)的孩子因為當年陳夫人祈雨時被蛇妖吞食。後來靖姑英靈升天之後,果然遂了臨終誓願,向閭山法師迅速補學了扶胎救產、保赤佑婦之術,成為與天下百姓尤其是婦女兒童心心相印的「註生娘娘」。她生前的諸多師姐妹驚悉其殉難謝世的噩耗後,也紛紛悲痛而亡、魂歸臨水,由上界封之為神,協助靖姑分工掌管人間授子、投胎、生產、育兒和婚姻大事等等。其中,十二位師姐妹分別司掌「注胎」、「送胎」、「守胎」、「安胎」、「養胎」、「護胎」等職;原閩王三十六嬪妃司掌「挑花」、「分花」、「種花」、「顧花」、「安花」、「養花」、「育花」……事宜,被人們稱之為「三十六婆宮」(或婆姐、婆奶)。古田臨水宮附近有一座「百花橋」,有人傳說靖姑的師妹鄒鐵鸞就在那裡任職「百花橋夫人」;另有「金盆送子高元帥」和「保童順生鄧元帥」等神,共同擔負抑送胎兒出世之責,拘句話說,就是任何人最初都是從那橋上被送到人間的。(因而古田和福州等地有一句「擺老資格」的俗話說:「我出仕的時候,你還在百花橋頭等待出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