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
Ⅰ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歷屆領導
(1979.4-1983.1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所所長)
1911年2月生,廣東省台山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1956-1983年任北京市農科院蔬菜所所長,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副所長、所長,曾任中國園藝學會、北京市蔬菜學會副理事長,《園藝學報》副主編,中國農科院顧問,第二屆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1964-1969年全國第三屆人大代表,1978-1983年北京市第五屆政協委員等。
延安時期,積極從事以品種引種為重點的園藝和經濟作物的農業科研工作,選育出優良蔬菜、水果、經濟作物等70多個新品種進行推廣。推廣的甘露西瓜由於質量好,周恩來總理將該瓜空運到重慶招待客人。1939和1940年連續兩年獲陝甘寧邊區模範婦女的榮譽稱號。1943年在陝甘寧邊區《解放日報》發表了種菜法、番茄王等文章。
1958年參與籌建中國農科院蔬菜研究所。蔬菜所成立後,任副所長主持全面工作(無正所長),在研究條件十分簡陋的情況下,帶領科技人員進行蔬菜品種資源搜集、育種、選種、防治病蟲害和豐產栽培技術研究。此後,在研究所兩次下放北京市,兩次回中國農科院的機構變動過程中,逐步建立和發展研究室,配齊相關專業和人才。
1962年,組織專家研究編制了1963-1972年我國蔬菜科技發展規劃,提出了在以後十年中蔬菜科技工作的重點研究課題和目標。1962-1963年組織召開了全國性的蔬菜育種研究座談會和蔬菜品種資源研究座談會。
1965年選育出質量好、商品率高的洋蔥品種540號、601號。1978年主持了馬鈴薯研究組工作。1983年,主持六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馬鈴薯新品種選育研究課題,選育出早熟抗病的馬鈴薯新品種京豐1號。培養碩士研究生4名。
參加編寫了《中國蔬菜栽培學》、《中國農業網路全書蔬菜卷》等著作。《中國蔬菜栽培學》獲1990年第五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 。 (1983.2-1988.4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所長)
1929年7月生,北京市人,中國共產黨黨員。1953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園藝系,1956年-1960年在莫斯科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園藝系果蔬育種教研室讀研究生,獲蘇聯生物學副博士學位。1953年-1955年在華北農業科學院研究所園藝系蔬菜研究室工作。1962年-1970年和1978年後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所工作;1960年-1962年和1970年-1978年下放在北京市農科院蔬菜研究所工作。60年代以後先後任番茄品種選育項目主持人、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長、所長、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還兼任中國園藝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農科院學術委員會常務委員,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顧問,中國地膜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花卉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食品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發明協會發明展覽評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成員,國家發明獎評委會特邀審查員,《園藝學報》主編,《中國蔬菜》主編,日本國科學基金會國際獎國外推薦人,農業部蔬菜專家顧問組組長,
農業部、輕工業部罐藏番茄加工適應性研究協作組主持人。任六五、七五國家科技攻關蔬菜新品種選育技術課題第一主持人,八五第二主持人,農業部重點課題蔬菜花卉新品種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主持人。
截止到1999年,主持、參加番茄育種研究工作,先後育成北京10號、早粉2號、大粉1號、大粉2號、大黃1號、蔬研11號、中蔬4號、中蔬5號、中蔬6號、中雜4號等10餘個番茄新品種。其中早粉2號是我國最早育成、推廣面積最大的早熟粉果品種。代替了國外引入的早熟品種,並成為早熟番茄育種的優良親本,198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3年獲國家發明二等獎一項。參與對全國番茄病毒病毒源鑒定及株系分化研究。1997年該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任所領導期間,在中國農科院率先開展科技體制改革,為本所的鞏固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74年以來倡導並與其領導一起組織了全國蔬菜科研協作攻關,全國蔬菜雜種利用科研協作,對推動這些方面的研究和推廣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六五、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蔬菜新品種選育技術課題,對改善我國蔬菜生產和供應,減少農葯污染有重要意義,大大提高了我國蔬菜抗病育種工作水平。
1997年,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授予他中華農業科教獎、農業科研獎。主持或參加撰寫的專著10部,發表論文50餘篇,主要有:《中國蔬菜栽培學》、《中國農業網路全書蔬菜卷》、《中國主要蔬菜抗病育種進展》、《中國農業科技四十年》以及《中國蔬菜科學技術發展戰略設想》、《蔬菜科技和生產現狀及其建議》等,其中《中國蔬菜栽培學》一書1990年獲第五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 。 (1988.4-1995.1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所長)
1938年11月出生,江蘇省啟東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1962年7月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園藝系蔬菜專業,之後分配到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工作,1979年任該所副所長,1980年任所黨委副書記,1986年任所黨委書記,1988年任所長兼所黨委書記,1994年11月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1997年擔任農業部第五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國園藝學會秘書長、常務理事、理事長,農業科技管理研究會理事、副理事長,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學會副理事長。1995年至2001年期間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60年代中至1978年主要在四川渡口基點工作,任基點組長,推廣蔬菜科研成果,主持番茄等蔬菜作物育種,為當地工礦區蔬菜生產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78年回院後,繼續從事番茄雜交育種研究。配置出-批優良雜交組合。
截止到1994年,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期間主要從事國家科技攻關項目番茄新品種選育及育種技術研究,與課題組的同志一起先後育成多個番茄優良品種,其中中蔬4號、中蔬5號和中蔬6號番茄新品種先後成為華北地區中熟番茄品種中面積最大的主栽品種,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抗病育種研究中參與了為害番茄的病毒種群及其株系分化研究;明確了番茄TMV抗性為顯性基因遺傳,CMV受多基因控制。先後獲國家發明二等獎(第三完成人)及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第四完成人)各l項。八五期間還主持並完成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援助項目(獲資助65萬美元)蔬菜無土栽培技術研究。 近幾年來還主持國際遺傳資源研究所資助項目不同類型芋頭種類資源的RAPD和酶譜分析,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白菜分子連鎖圖譜的構建和親緣關系的RAPD分析,均取得重要進展。培養碩士、博士生多名,發表論文30餘篇,任主編出版著作3部。1979年-1994年,先後擔任研究所副所長、所長、黨委書記期間,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率先開展科技體制改革,為蔬菜花卉所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1995.2-2000.11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所長)
蔬菜遺傳育種專家。1939年9月3日生於湖南衡陽,中國共產黨黨員。1964年7月畢業於武漢大學,同年8月份配到中國農業科學院工作,1988.5~2000.11先後任蔬菜花卉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兼所黨委書記。
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輕紡環境學部副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全國第九屆、第十屆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家農業轉基因安全委員會委員,科技部十五863計劃生物技術與現代農業領域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農學會副會長,中國園藝學會副理事長,園藝學報主編,北京市科協副主席,北京市學位委員會副主任,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等。武漢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西南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北京農學院等學校的兼職教授。
1970年開始從事甘藍遺傳育種研究,1970-1971、1978年至今任甘藍育種課題組組長,與課題組同志一起,70年代初在國內首先突破甘藍自交不親和系。1973年育成我國第一個甘藍雜交種京豐一號。後又相繼育成不同類型的甘藍新品種20餘個,並在全國30餘個省(市、區)廣泛推廣,種植面積佔全國甘藍總栽培面積的60~70%。1979年在國內外首次發現甘藍顯性雄性不育材料, 90年代突破甘藍雄性不育系選育與利用技術,選育出一批不育株率及不育度達到100%、經濟性狀及配合力優良的甘藍顯性核基因雄性不育系和孢子雄性不育系。並利用雄性不育系配製出5個通過國家審定的甘藍新品種,並開始大規模進行制種利用。
80年代以來,先後主持或參加科技部、農業部、北京市科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多項科研課題。包括國家科技攻關專題、課題,863計劃子課題,農業部科技重點項目、948項目,北京市科技重點項目等。參與多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立項、咨詢、評估。
截止到2004年,主編或參編科技著作10餘部,主要有《甘藍栽培技術》(1991年)第一作者;《中國蔬菜抗病育種進展》(1996年)副主編;《蔬菜優質高產栽培的理論基礎》(1999年) 副主編;《蔬菜學》(2004年)主編。先後在《Euphytica》、《中國農業科學》、《園藝學報》、《中國蔬菜》等刊物上發表論文60餘篇。培養碩士、博士生10餘人。
獲國家級及省部級科技獎勵11次。其中1985年獲國家發明一等獎1項(第二名), 1991及1998年兩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第一名),獲發明專利2項(第一發明人)。1986年獲人事部授予的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88年獲首都勞動獎章、1988年和2001年兩次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95年10月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999年獲人事部傑出人才一等功獎勵、2000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 (2000.11-2002.12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所長)
博士,研究員,中國共產黨黨員。1979年9月入湖南農業大學園藝系讀書,1983年7月畢業獲學士學位,1983年8月入中國農科院研究生院學習遺傳育種,1986年7月畢業獲碩士學位,1986年7月至今在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工作, 1988年8月-1993年10月任助理研究員,1993年11月-1999年2月任副研究員,1999年3月至今任研究員,1996年2月獲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博士,1997年3月-2000年11月任副所長,2000年11月任所長,2001年12月31日至今任中國農科院副院長。
主要從事馬鈴薯育種研究,先後承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等16項,已主持篩選出10餘份炸片炸條品質優良新品系,參加或主持育成並推廣了中薯1號、中薯2號、中薯3號、中薯4號4個馬鈴薯新品種,為發展二季作和冬作農業提供了技術基礎;在2n配子遺傳與育種技術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提出了控制花粉形成的有效基因為2-4個的新觀點,此結果已在國際權威刊物發表,達到國際同類先進水平,並獲1998年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主持人)。作為主要執行人之一承擔的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項目,被UNDP、經貿部、農業部評為完成得最好的單位之一;1998年參與籌建美國百事集團-中國農科院農業發展中心並開展合作,結合專業特點積極開展科技扶貧,在深入貴州貧困縣多次調查的基礎上,開展貴州省推廣脫毒馬鈴薯溫飽工程國務院貴州扶貧項目,該項目的順利實施推動了科技扶貧工作,受到中央領導、省領導和有關部門的重視和肯定,2000年獲中國農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多次參與國際組織的項目評估和專家顧問活動。1997年同團中央青農部、中青農村發展中心一道發起了建設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活動,社會影響較大。任副所長期間,分管科研、科技成果開發、國際合作等方面均取得較好成績,本所國際合作項目總金額達100多萬美元,為提高該所的經濟實力和國際知名度作出了較大的貢獻。截止到2004年,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4篇,其中獲獎論文3篇、39篇為第一作者,參加編寫著作11本,約100萬字 。
Ⅱ 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介紹
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是中國農業科學院所屬專業研究所之一,創建於1958年,其前身版是華北農權業科學研究所園藝室。1987年更名為蔬菜花卉研究所。她是全國蔬菜學科重要的學術研究中心。其主要任務是:以應用研究為主,著重研究解決蔬菜、花卉生產和科學研究中帶有普遍意義的重大科技問題;有重點地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大力開展以綜合運用科技成果為中心的開發研究;組織協調全國性重大科研課題的協作;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和培訓;編輯出版全國性專業刊物。
Ⅲ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怎麼樣
簡介:中國農業科來學源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是中國農業科學院所屬專業研究所之一,也是蔬菜花卉學科國家級公益性專業研究機構。研究所創建於1958年,其前身是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園藝系蔬菜研究室。曾兩次整制下放北京市,又兩次回到中國農業科學院,1987年更名為蔬菜花卉研究所。 研究所主要任務是圍繞中國蔬菜、花卉產業和學科發展的重大需求,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創新重要的應用技術和基礎理論,開展科技成果轉化,組織全國重大科研協作;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和培訓,培養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編輯出版學術刊物。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擁有科研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有試驗農場6個,總面積79公頃;共有職工200餘人,高級職稱80人,研究員33人,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下設10個研究室、2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擁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3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個專業碩士點。
Ⅳ 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2021分數線
2021蔬菜花卉所蔬菜學分數線是252
(4)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擴展閱讀:
蔬菜學專業介紹:
1、學科簡介
「蔬菜學」是「園藝學」一級學科的二級學科,本學科是以生物學為理論基礎,研究蔬菜作物生長發育和遺傳規律的一門學科,也是研究蔬菜種質資源、遺傳育種、栽培、病蟲害防治及采後處理、貯藏、加工等應用技術與原理的綜合性專業學科。
2、專業培養目標
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蔬菜學專業高級專門人才。要求碩士研究生:
1、培養具有較好的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品德良好,具有較強的事業心和團結協作精神及為科學勇於獻身的精神,積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創新人才。
2、掌握蔬菜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系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了解蔬菜學科現代理論和技術的發展水平,以及所從事研究方向的國內外發展動態;能用一門外國語較熟練地閱讀蔬菜專業的書刊,具有較好的外語聽說和科學論文寫作能力;具備從事蔬菜學科的研究、教學、生產、推廣或技術管理的獨立工作能力;具有嚴謹的科學態度,求實創新精神,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作風和勇於開拓的精神。
3、具有健康的體魄和心理承受能力。
3、專業方向
01蔬菜作物遺傳育種
02蔬菜生理生態
03設施園藝與無土栽培
04蔬菜作物生物技術
05蔬菜基因組學
4、考試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或203日語
③314數學(農)或315化學(農)
④414植物生理學與生物化學
Ⅳ 土豆夭土五號開什麼花
白色花。土豆夭土五號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1998年育成的馬鈴薯品種。開白色花,是因為土豆夭土五號葉色深綠,分枝數少,花冠白色,天然結實性中等,有種子。早熟馬鈴薯品種,生育期60天左右,株型直立,株高55厘米左右,生長勢較強。
Ⅵ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人才隊伍
朱明凱:蔬菜遺傳育種專家,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李樹德:蔬菜遺傳育種專家,中華農業科教獎農業科研獎獲得者
朱德蔚:蔬菜遺傳育種專家,俄羅斯農業科學院院士
方智遠:蔬菜遺傳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何梁何勵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得者
劉紅: 蔬菜遺傳資源專家,全國三八紅旗手
孫培田:蔬菜遺傳育種專家,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蔣名川:蔬菜栽培專家
張紀增:蔬菜學家,首批進藏、援蒙蔬菜專家
程天慶:蔬菜育種專家,
陶辛秋:蔬菜栽培專家,
尹彥: 蔬菜育種專家,
鄭光華:蔬菜栽培專家,
王耀林:蔬菜栽培專家,全國農業勞模,農業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高級職稱人員:
方智遠
杜永臣
張寶璽
張志斌
劉玉梅
孫日飛
謝丙炎
李錫香
連 勇
劉廣樹
顧興芳
李寶聚
胡 鴻
蔣衛傑
金黎平
張友軍
黃三文
蔣淑芝
王曉武
徐兆生
劉 肅
楊麗梅
尚慶茂
葛 紅
劉富中
謝開雲
明 軍
於賢昌
趙 華
韓 旭
龔一帆
副級職稱人員:
劉 佳
楊宇紅
高儉德
賀超興
陳 紅
李瑞雲
梁 勵
張學傑
高 蘋
錢 洪
王先覺
張思遠
劉 春
李君明
王長林
卞春松
吳青君
沈 鏑
王孝宣
章時蕃
屠康明
張天明
庄 木
范翠蓉
余宏軍
劉 偉
張淑江
庄飛雲
張延國
高富欣
張秀新
王懷松
王少麗
閆書鵬
武 劍
朱路芳
莫 青
陳 潔
史艷華
王小琴
徐寶雲
龐萬福
Ⅶ 中甘21號甘藍缺點
更早熟,易裂球。經過查詢資料得知,中甘21號甘藍的優點為更早熟,品質更優,商品性更好,而缺點是易裂球。中甘21號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利用甘藍顯性雄性不育技術,選育而成的高純度、優質、早熟春甘藍新品種。
Ⅷ 燕郊到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怎麼走
全程約2小時3分鍾/51.97公里
894路 → 地鐵6號線 → 地鐵4號線大興線
燕郊鎮
226米
步行至燕郊行宮花園站
燕郊行宮花園站
4站
乘坐894路, 在東夏園路口東站下車
東夏園路口東站
177米
步行至東夏園站
東夏園站
19站
(出口進) 乘坐地鐵6號線, 在平安里站下車
平安里站
214米
步行至平安里站
平安里站
5站
乘坐地鐵4號線大興線, 在魏公村站下車 (B口東北口出)
魏公村站
1.29公里
步行至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Ⅸ 蔬菜花卉屬於什麼農業
蔬菜花卉屬於華北農業。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位於北京,成立於 1958 年,原名蔬菜研究所。前身為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園藝室。1987 年更名為蔬菜花卉研究所。
Ⅹ 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在哪裡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是農科院所屬專業研究所之一,是國家級公益性專業研究機構。
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在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