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藝與茶道課堂感想
① 為什麼覺得學習茶道和花道的女孩子優雅
我喜歡喝茶,喜歡各種茶,所以專門去農大報了茶藝班,學習茶藝。老師說我是班裡泡茶動作最好看的同學。氣質很好,動作優雅。同學們也總是照我的樣子去模仿那些泡茶的動作,可是她們怎麼都學不像~而我一點都不覺得學茶藝的同學都很優雅,我認為連茶藝老師都談不上我心目中認為的真正優雅(當然,老師還是很博學很溫柔的)大家只是泡茶的時候很安靜,除了想泡出一壺好茶之外,還想要努力表演自己的優雅。如果非要說我泡茶很好看有氣質的話,其實你們不知道,我曾經學過舞蹈。首先站得直坐得正對我來說毫無壓力,而那些做作的茶藝動作,用舞蹈的柔軟配上呼吸節奏,看上去自然優美流暢了。然而,在日常生活里,我是走路會摔跤東西總找不著的大馬虎,朋友圈裡我是表情包最多的段子手,微博里我是總喜歡評論「卧槽好搞笑2333」的女漢子,我一點都不優雅。對了,我最好的閨蜜是花藝師,她插花的時候,只看到忙碌的身影,選花、修剪、插花,最後出來滿意的作品時眼裡才會冒光,然後興奮的各種角度拍照。整個過程和優雅挨不上邊的。我覺得一個會茶藝和花藝的女士,如果她很優雅的話,一定是因為一些別的原因,比如讀書很多,比如教養很好。而不是因為茶或者花。
② 要交花藝與茶道課的作業。。誰能告訴我這些東西都怎麼使。。。。要步驟。。
青花瓷的是蓋碗,,泡茶用的,, 右邊那個是茶漏,過濾用的,下面的玻璃的是公道杯,,那個盆里的是品茗杯 品茶用的,, 那個黃色的小東西是茶寵,玩的,,,豎著的那個是茶道六君子,,有茶捏 茶針 茶匙什麼的。。。。用法就是蓋碗泡了茶 倒公道杯里,然後再分到品茗杯 品茶,,其他東西只是輔助作用。。
③ 茶道課的心得文章3篇
有人說飲茶時,茶的品質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飲人的心境,是決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課的心得文章,一起來看看。
茶道課的心得文章1
古心茶道課後有感
常言:今朝有酒今朝醉;我言:今夜有書今夜閱。閱讀茶藝先生大美推薦的《品茶圖鑒》,忽然記起要寫課後感想,腦海里浮現善壯和大美在美好生活館門口送別的身影,現在才覺知原來茶藝課已經結束了。因為不清楚還有哪支古琴曲與茶有關,我聽著《酒狂》,寫“茶道”課後心得體會。
為什麼來學茶藝?
因為朋友丁丁引領我體會陶瓷和香薰的文人閑情逸致,我才略知道這個世界裡有一些人以茶會友,召集茶席雅集;有的通過茶參禪悟道,有的堅持做一個傳統的茶人。現代工業化的浪潮里,還有許多人炒作茶葉猶如股票。在這樣的背景中,我想初步認識茶與人的世界。
從技能方面,我想考個證,或者有一天在有關國際文化交流的工作里用得上。前幾年,我在日本大阪附近短期學習交流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實踐,當地民間組織就安排我們欣賞了茶道。那時候,與日本翻譯分享有關宋茶和建盞的皮毛認知,我感受到那位翻譯對中國文化的敬意。我有回歸傳統的願望,在行茶儀式里,與各色人等分享傳統的茶道,大有無聲勝有聲的妙趣。
學到了什麼?
聽課的時候,我覺得很愜意,聽得興致盎然,感受到一個茶人的心態和氣質。對照之下,大美老師每次都講了3、4小時的內容,包括茶的產地、茶的歷史、茶的化學成分、茶的分類、日本茶道、品鑒茶質、4種行茶法。這些知識在四次課里,固然屬蜻蜓點水,略泛一圈漣漪。
作為一個學生課後功夫,我主要把握幾點:
1)閱讀《品茶圖鑒》,
2)觀想行茶儀式的點點滴滴,
3)鍛煉腕力,
4)三五人湊一起喝喝不同的茶,模擬品鑒,從眼耳鼻舌意身去品鑒:
(1)茶葉、茶湯、器皿色、
(2)水沸聲、沐霖甌杯的聲音
(3)水之味、茶之味、
(4)茶器特性
(5)茶葉、茶湯、茶底、杯底氣味
(6)口腔與喉嚨的各種味道、
(7)身體其他部位的反應。
茶道課的心得文章2
關於茶藝培訓學習的個人心得
因為個人對茶的喜愛,我報名學習了茶藝。
在7天的學習過程中,我對茶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無論是茶的歷史文化、茶的分類、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都是我之前所沒有了解過的。7天的學習即將結束,雖然當前我只是淺淺地學習了一些入門知識,但濃厚的茶興趣已被激發,我只迫不及待想要繼更深入的學習茶,讓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茶藝培訓學習開設這樣關於茶的培訓課程,不僅僅為我們學員教授了茶文化,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友平台。在當代社會,能有機會以茶會友,是很風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緣坐在一起學茶、品茶、賞茶、鑒茶,就好似古代文人騷客一般,喝茶談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愜意。
源於對“茶”的喜愛,懷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仰,終於將學習茶道的小夢想付諸於行了。
如中國傳統文化中任何一例皆淵源流長、博大精深,茶藝亦如此。初級班給了一把打開“茶道”這只潘朵拉神盒的鑰匙,將原來飲茶的習慣及愛好的淺浮和模糊,引向明了,開啟更多愉悅之情。
短短幾日的茶藝課程,接觸到淺略的中國茶文化理論,學習到綠茶泡法、生活泡法、紅茶泡法、閔式沖泡四款茶藝表演。因為原本對茶的喜愛,淺閱過茶藝相關的書籍,學習中對茶藝的閱讀便有了更多的渴求與熱情。在老師授課時,我們也渴望老師能傳授更多的知識,有時因為課時的原因,未能更為詳盡,我想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茶藝學習,對我來說,才是剛剛開始。
茶道課的心得文章3
一節茶藝課的感想
泡茶時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心態,都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只要用心去體會,便會收獲很多。
茶藝並不只是簡單的泡茶、品茶,在整個過程中,我們對所有茶具的尊敬,也反映出了生活中的為人之道:彼此之間的相互尊重。我相信每一個茶具都是有生命的,我們要學會尊重它,理解它。上天賦予了世間萬物生命與靈性,若給予它們尊重和理解,那麼它們也會給予你一樣的回應。你愛戴生命,生命也會回饋你。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
”倒茶要倒七分滿是茶道的基本,也是告訴我們做人要學會保留和謙虛,保留一份接納別人對你批評和建議的空間,對人或事。這能讓我們時刻擁有一顆包容的心,也能讓人感覺到我們平和、與人為善的態度。
茶道有四個境界:清、和、敬、寂。
“清”指的是泡茶的環境清凈、幽雅,各種茶具的干凈、整潔,會讓人覺得舒服;
“和”指的是泡茶和品茶的人都心平氣和,氣氛也和諧融洽;
“敬”主要表現在對別人的尊敬,對茶具的尊敬,例如我們常常在泡茶之後洗壺,就是對茶壺的尊敬;
“寂”是茶道里最高的境界,它體現的是一個人泡茶的心境淡定、從容,是否可以忍受寂寞。人就像茶一樣,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出其精華,耐人尋味。做人也應當像茶一樣,當還沒有被摘採的時候,要經得起風吹雨打;當被摘採下來之後,還要修剪加工;當被人品嘗的時候,要經得起評價和回味。
④ 茶道的感想文章
茶葉作為一種著名的保健飲品,它是古代中國南方人民對中國飲食文化的貢獻,也是中國人民對世界飲食文化的貢獻。對於茶道,我們有何感想?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的感想文章,一起來看看。
茶道的感想文章1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也被認為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一種很有益的和美儀式。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包括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導引這七種主要義理。中國茶道以“四諦”為總綱,即和、靜、怡、真。
和
“和”是中國茶道的靈魂,是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茶道的“和”其實就是中國佛、道、儒三家思想雜揉的具體體現。我們應該知道“和”的思想,並不是儒家獨有的。儒、釋、道三家均提出了“和”的思想,三者之間還是有差別的。儒家重視禮義引控的“和”。道家倡導純任自然的“和”,反對人為的規范。佛家推崇的則是超越現世的主客體皆空的宗教形式下的“和”。儒家的“和”,體現中和之美;道家的“和”體現無形式、無常規的自然美;佛家的“和”,體現規范之美。
中國茶道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適已”的隨意性;迎合了中國民眾的實用心理。這正是區別於日本茶道的根本標志之一。 和諧——中國茶文化不朽的靈魂。
“以茶待客”是中國的習俗。有客人來,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對客人極大的尊重;即使客人不來,也可通過送茶表示親友間的情宜。宋代的《東京夢華錄》記載:開封人人情高誼,見外方人之被欺凌,必眾來救護。或有新來外方人住京,或有京城人遷居新舍,鄰里皆來獻茶湯,或者請到家中去吃茶,稱為“支茶”。
在現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過茶來表示深情厚意,不僅已深入到每家每戶,而且也用於機關、團體,甚至成為國家禮儀。不論是宋代汴京鄰里的“支茶”,還是現在的人們以茶待客和茶話會,茶都是禮讓、友誼的象徵,都是親和、和諧的體現。
靜
“靜”是中國茶道的靈魂,“和”是因“靜”而“和”的,沒有“靜”的氛圍和境界,“和”只是一份殘缺的心靈。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之道。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之路。
感悟到一個“靜”字,就可以洞察萬物、思如風雲、心中常樂。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家也主靜。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高僧還是儒生,都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之路。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可洞察明鑒,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虛靜的空靈的心境,當茶的清香浸潤著你的心田的時候,你的心靈就會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就會在虛靜中升華,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和交匯,達到“天人和一”的“天樂”境界。
怡
“怡”是“靜”的怡,“和”的怡,因為“怡”是靈魂的跳動,是脈博,是瞬間的人生頓悟和心境感受,是淡雅生命中的一絲絲感動和一次次顫抖。
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在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講形式,不拘一格。不同地們、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的追求也不同。歷史上的王公貴族講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權勢,顯示富貴,附庸風雅。文人學士講茶道重在“茶之韻”,意在托物寄懷,激揚文思。佛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乏提神,參禪悟道。道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茶養生,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講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解渴,去腥除膩,享受人生。
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動中獲事活動中獲得暢適和愉快的感受。儒生可“怡情悅性”,羽士可“怡情養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國茶道的這種“怡悅性”,使它擁有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這種“怡悅性”也是中國茶道區別於強調“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標志之一。
真
“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人不輕易說“道”,一旦論道,就會執著於“道”,追求道的“真”。“真”是中國茶道的起點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真”不全是真假的真,而是人生真善美的真。“真”是參悟、是透徹、是從容、是圓寂、是宇宙…… 中國茶道在從事茶事時講究的“真”,不僅包括茶應是真茶、真香、真味;環境是真山真水;懸掛名家名人的真跡;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還包括對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說話要真誠,心境要真的悠閑。茶事活動的每個環節都要認真,每個環節都要求真。愛護生命,珍惜生命,讓自己的身心健康、暢適,讓自己的一生過得真實,做到“日日是好日”,這是中國茶道追求的最高境界。
茶道的感想文章2
有很多朋友問我,什麼是茶道?我常把茶學家吳覺農在《茶經述評》中的解釋告訴他們: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茶是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多數人講的“茶道”就是品茶論道。品茶指原茶的藝術(種類,加工,形狀等),水的藝術(活水,名泉),泡茶藝術(茶藝技法,程序),茶具藝術(茶器的選擇)及品茗藝術(看、聞、品、韻)的結合體。論道指茶之道(茶歷史、茶文化)和人生之道。
淘寶網津門茶花匯認為茶道是通過飲茶方式(感受茶的形狀、色澤、滋味、香氣,靜心領悟茶具、煮水、點茶、品茶諸過程),感受茶文化(用具、衣著、環境、舉止、品味),進而感悟人生的精神。人不同,對人生的理解也不同,因此茶道之論也不同。茶道可大概分為四種貴族茶道、雅士茶道、宗教茶道、世俗茶道。
貴族茶道講求“美”與“真”。對於貴族,他們不是追求品味與思想,而是要彰顯財富與地位,那麼茶藝的表現形式為對名茶,真水,活火,妙器的不斷追求。為此不惜動用人脈和金錢。這是權與利之爭的表現形式。
雅士茶道講求“和”與“雅”。不求貴器講求形式。文人雅士歷史上留下大量的茶詩、茶畫、茶文對茶道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其中就包括茶聖陸羽的《茶經》。“茶,上茶,上好茶;坐,請坐,請上坐”這幅對聯就是對“和”與“雅”最好的例證。其實茶道是以茶文化的形式流傳和發展的。
宗教茶道講求“靜”與“悟”。無論佛教,道教,禪宗品茶講求“靜”茶人品茶虛靜之極,也反映出萬物自復。品茶也成為佛道人士修身養性之路。佛教禪宗“吃茶去”一大公案,就說明“悟”的真諦。
唐代趙州禪師問新來的僧人:“曾到此間么?”僧人答:“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另一僧人:“曾到此間么?”僧人曰:“未曾到。”師曰:“吃茶去。”院主問趙州:“為何曾到吃茶去,未曾到也吃茶去?”趙州喚院主,院主應諾。趙州曰:“吃茶去。”趙州三次說“吃茶去”,意在消除僧人的妄想分別,隨緣任運,平常自然。
世俗茶道講求“凡”與“怡”。茶即雅即俗。南方茶樓是世俗茶道,老舍《茶館》是世俗茶道。百姓縱然茶粗器陋,悟道之心不下於人。周作人說“茶道的意思,可以稱為忙裡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霎那間會永久。”
唐代,寺院僧眾念經坐禪,皆以茶飲,清心養神。日本高僧來到中國,把茶葉種子和飲茶方式帶回日本。在日本發展形成日本茶道。但是日本茶道有鮮明的儀式色彩。而中國茶道體現在精神方面。中國茶道更符合儒、釋、道的思想“道也,平常心”。
⑤ 中國花藝與茶道的關系是什麼
「點茶、焚香、插花、
掛畫
」稱為「文人
四藝
」。在茶道中有茶席插花。
⑥ 閑情逸致插花的感悟是什麼
閑情逸致插花的感悟:
茶藝插花多沿襲了東方插花的風格,並融入了茶道的精神,讓我們在茶聚的過程中,品在嘴裡,美在眼裡,靜在心裡。順應自然,是茶室插花的精神內核,因此在選材上,也應以古樸自然為主。
在遊玩時,不妨撿拾可供創作的枯木、苔蘚與老藤,收集生長著菌類的石頭和樹皮,用於秋冬插花,增添作品的自然氛圍。一般以竹、木、草編、藤編、陶、瓷、紫砂等為主。
竹製、木、草編、藤編採用自然的植物材質,本身便顯拙樸,比較適宜自然情趣的造型,基本利用原紋原質的原色。瓷質宜為青色、白色,紫砂最好選深色。
陶器推薦選擇素麵並不添色的,茶席插花與一般的花藝不同,講究的是素、雅、簡和與茶席的和諧。作品強調其自然美、線條美和意境美的結合,講究虛實相宜、高低錯落、疏密有致、左右呼應、上輕下重、上散下聚等審美原則。
中國古今文人追求居境的「清雅」、「脫俗」,和心靈上的「自由」、「性靈」,因而極為崇尚生活的閑情逸致。清代張潮在《幽夢影》寫道:「人莫樂於閑,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閑則能讀書,閑則能游名山,閑則能交益友,閑則能飲酒,閑則能著書,天下之樂,莫大於是」。
要點:
1、文人四般閑事——焚香、點茶、掛畫、插花,是文人生活極致風雅之事。明月臨窗,清風入懷,相邀友人於中式古典之境,焚香、點茶、掛畫、插花,便可超然物外,乘物游心。
2、其中的茶藝插花多沿襲了東方插花的風格,並融入了茶道的精神,讓我們在茶聚的過程中,品在嘴裡,美在眼裡,靜在心裡。
⑦ 大連海事大學有哪些教授的課錯過悔終身
本人是大連海事大學交通運輸專業的一名學生,為大家解惑來啦,推幾位喜歡的老師的課~
1. 張運傑教授的數學建模課
數學建模最重要的比賽有國賽和美賽,是目前絕大多數大學生都會關心的兩個比賽了,而國賽和美賽之前還有校賽和省賽。要想在比賽中輕易拿到好成績可不容易,不經歷一番培訓怎麼能行?所以就有了張運傑老師的數學建模課。
這門課也是我上大學以來唯一一門在教室站著上完的課,因為選課的人實在是太多了,等到最後沒有位子坐了。
不得不說張運傑教授講課水平很高,邏輯性很強,前後都有關聯,給人的代入感很強。
不過,我用切身經歷告訴大家,這門課想拿高分不容易,但是只要上課跟著老師走,下課及時做完作業,絕對不至於掛科!
⑧ 茶道花藝之清風蓮子
從尋找花材,到提前來到茶室和朋友們一起做准備,由匆忙變得輕快。手中的花枝跟隨感覺化出一道小小的風景,心中一片寧靜、喜悅。
茶道花藝中,是茶道課開始之前的一次靜心。
有審美,以花藝的清新,陪伴茶道的雅緻。
有境界,在主次、高低、疏密的平衡中,觀照內心的取捨。
有情感,用心創造,讓欣賞的人會心一笑。
盛夏的新鮮蓮蓬,蓮子青青,有微風拂過。此景有一詩相應。
生查子
洪適
六月到盤洲,水閣盟鷗鷺。
面面納清風,不受人間暑。
彩舫下垂楊,深入荷花去。
淺笑擘蓮蓬,去卻中心苦。
生活有苦有樂,讓一切經歷在心中沉澱,涵養出雲淡風輕的從容。
花朵綠葉相依相伴,是人間的歲月靜好,願我們一起心生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