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郎插花
⑴ 苗族人結婚的風俗習慣
苗族結婚儀式非常隆重,在結婚前一月,女方開始哭嫁,村中未婚姑娘,每晚聚 會陪哭,嫂子們勸解亦哭,統稱「哭嫁」,實際是唱出嫁歌。婚前三日男方送肉酒聘禮到女家。女方則宴請賓客,舅爺,姑爺及親友禮作賀。這時「哭嫁」也達到高潮。
結婚之前一天叫「插花日」此日女方家賓客齊集,男方必須在插花日派迎親隊伍去女方家。迎親隊伍由年青的7----11人單數組成。領隊的男人叫「娶親大哥」,女子叫「娶親婆」另外還跟隨一班吹鼓手[樂隊]。迎親隊到女方家寨外即鳴放鞭炮,女方緊閉大門,必待娶親大哥送 上開門禮紅包,講一番娶親客套話,才准進門, 迎親隊坐席飲酒時。女方村中的姑娘們會向迎親客人們勸酒,必將迎親客人灌醉,姑娘們還借勸酒、上菜、上茶、盛飯等伺機向迎親人臉上摸抹鍋底黑,摸得娶親人個個成為大花臉,名曰「打粑」, 或用豆渣和蕁麻葉對娶親人圍攻,打得娶親人遍體都是豆渣;蕁麻葉蜇得娶親火焦辣疼,叫「打親」「打發」,既越打越親,越打越發。要女方待老年人出來制止才停。然後,晚上男女青年可以對唱山歌,通宵達。結婚日叫做「正日」,正日黎明,開始發親,由女方送親大哥[兄弟]背新娘從正門出換新鞋送入戶門外的花轎中,抬去男家。若途中與別寨娶親隊伍相遇,則各搶先從高處繞過。到了男家門外就由娶親大哥背新娘從門前火盆上走過,然後新郎新娘行禮拜堂,男方則大擺宴席三天,答謝親朋好友等不在話下,過完三早後新郎陪新娘回娘家探親小住幾天。
⑵ 婚禮上有哪些注意事項
另一位答主回答的都挺全面,團子就從婚禮布置方面詳細說說吧!
首先要確保在飯桌中間留出足夠的空間。要知道,舉辦一場婚禮,比起吃好喝好來說,終究還是儀式更重要。所以一定要在桌子中間留出一個顯眼的通道專供新人登台,如果能搭一個檯子就更好了。這樣可以讓賓客們的目光更多地注意到婚禮儀式,而不是飯菜上。
其次需要請一個靠譜的司儀。司儀的素質會直接地影響婚禮的檔次。參加過許多的婚禮,有的司儀喜歡背誦心靈雞湯,有的司儀喜歡出類似掉進水裡先救誰的選擇題,有的司儀氣場強大掌控能力強,有的司儀擅長煽情打感動牌。所以根據你對婚禮氣氛需求,選擇一個合適靠譜的司儀,十分重要。
選擇伴郎伴娘絕對是一向技術活兒,他們不只是起一個撐場面的作用,還是新人的貼身助手。比如新人的妝容的檢查,幫忙拿戒指等。西式婚禮中,新娘長長的婚紗也需要旁邊有人幫忙提一下,否則當一對新人手挽手走上台時,新郎還得一心兩用地操心身旁新娘會不會被裙子絆倒,就會拉低整場婚禮的下限。
婚禮儀式中,新人及其父母總免不了需要講幾句話。因為大家一般都不是受過專業訓練且心理素質良好的演說家,在這樣的場合下很容易緊張說錯話甚至說不出話,所以一定要提前准備好自己要講的話,最好能夠跟主持人串一遍詞。
團子的其他相關回答:
怎樣請到最好的婚禮策劃師
婚宴用酒買多了,婚禮後可以退嗎?
新娘怎樣正確的拿手捧花
⑶ 溫州結婚插花錢是什麼
溫州結婚插花錢是:結婚時候的鮮花婚車或者模擬花的婚車裝飾,新娘手捧花、胸花,有的比較豪華的婚禮現場的鮮花裝飾等一切和花有關的開支。
溫州婚嫁還要准備紅包:
1. 伴郎紅包2個。580~880元不等。(如果伴郎多隻要給兩個主伴郎紅包就可以了)。
2. 伴娘紅包9個。200-1000元不等。(這個新娘根據自己的朋友圈狀況自己決定)。
3. 開門紅包。一般為20元、50、100元。新郎到新娘家,想進新娘閨房,就要給所有伴娘(9個人)准備開門紅包。如果一次不成,還得准備第 二、第三套。
4. 皮箱錢。8800-15800元。新娘有親兄弟姐妹的給他們,沒有的給媽媽或指定坐箱子的人。
5. 燒湯圓紅包。380-580元。在新房舉行儀式時給端湯圓、茶水的阿姨們一人一個。
6. 婚車紅包。頭車敞篷紅色賓士,1000元、香煙兩包;後面婚車紅色A4350元,香煙1包。其他類型的車禮儀公司有具體價位表,由伴郎提早直接拿給各位司機。如果超時(2個小時為限),市場行情一般是半小時加收100元。
7. 舞獅紅包。6×28元。表演結束後,他們會給新人一幅祝福對聯,然後就要給他們啦。
8. 酒桌紅包。100元+1包煙。現在男方都會幫女方負擔4-6桌酒席,最少是4桌,包括酒水紅包。
9. 婚宴當天新郎最好多准備些小紅包,如果有親朋上台表演或互動節目,可以用紅包作為獎勵。
新娘新郎調整好心態,一步一步的在婚禮進行曲的播放中,步入婚姻的殿堂,小編在這里祝各位結婚的寶寶們,百年好合。
溫州結婚要事先准備好:
1、紅包。最重要是酒桌紅包,然後是車隊、燒湯圓、開門、舞獅、化妝師、主持人、攝影攝像燈光師等,都要分類匯總,用夾子一項一項夾好,以免拿錯。
給伴郎的紅包等他們到家就早點發了,省得到最後忘了。當然,還需要准備一定的備用紅包,100元、50元、20元的都備一些,有備無患啊!
2、香煙。除了酒席上和婚車司機、攝影攝像師要分的香煙外,安排一個伴郎替你分紅包和煙。
3、湯圓和茶。來新房的時候煮湯圓和泡茶也是很耗時的一件事,茶杯盡量多准備一些,不然洗洗都很麻煩(一般18~20個)。開水事先燒好,熱水瓶多備幾個,這些都是省時間的好辦法。托盤和桂花別忘了。
4、鞭炮、踏紅、寶塔、禮花。這些都是當天下午的必備之物,提前准備好交託專人管理。
有三個地方需要用到,一是出新娘家時(鞭炮一對),二是進新房時(鞭炮一對、寶塔4~6對、踏紅一對、禮花4~6對),三是進酒店時(鞭炮一對、寶塔4~6對、禮花4~6對),新娘家門口由女方親戚安排點放,其他兩處由男方親戚安排點放。
5、席簽。去酒店提早擺放好。
6、手捧花和胸花。早點去禮儀店裡拿,記得雙方父母的胸花。如果婚車先到新郎家樓下集合的,一般這些花束會由頭車司機帶來。
7、小紅傘。給新娘打傘也是新郎的一項重要職責。
好了,一切准備就緒,接新娘去吧(別忘了帶對戒)。
現在市內婚車租用通常是按兩小時計算,超出要另加費用。從新房出發起一直到酒店有可能會超出時間,萬全之策,通常是通知婚車直接去新娘家樓下集中。
除此之外,還需要自己准備一輛車專門供攝像隊使用,拍攝沿路風景及新人在車上的場面,所以,專派一個司機和一輛車也是省不了的。
⑷ 男生送女生棗的含義我一個老鄉給我送棗是啥意思是男生。
寧夏鹽池縣回族的婚禮程序及習俗
我的家鄉在寧夏鹽池縣,那裡的回漢比例各佔一半,所以對於家鄉回族的婚禮習俗,比較了解。由於回族信仰伊斯蘭教義,所以他們的一些禮俗都是依據教義來設定的,所以和其他地區婚禮習俗有較大的差別,現就以我們鹽池縣的回族婚禮的程序和習俗做簡要介紹。
婚禮,是回族人民一生中的一個大禮。回族老人常常把給兒子舉行婚禮、完婚叫「卸擔兒」,認為這是「終身大事」,是老人的責任。回族對婚禮特別重視和講究,但由於回民分布在全國各地,回族婚禮形式多種多樣。寧夏的回民結婚的大致程序是:請媒人提親,看人看家道,說色倆目(也叫定茶),插花(也叫定親),迎娶,念尼卡哈,撒喜,鬧洞房,擺針線,回門等。
(一)提親
在回族的婚俗中,有兩種人很重要:一是媒人,一是男女雙方的舅舅。回族有句俗語:"媳婦美不美,全憑媒婆一張嘴"。意思是有了一個好媒人,就能娶到一個聰明賢慧、勤勞善良的好媳婦,足可見媒人的重要性。
當回族姑娘長到十六七時,就有人上門提親。提親一般都是男方家通過各種途徑看準女方家的姑娘後,請媒人去提親。男方家的媒人提親時,要帶上茶、糖等四色禮,並通報男方家的姓名、家庭經濟狀況和教派等情況,有的還詳細介紹男方家小夥子的相貌、性格、文化程度、手藝等,女方家長聽後覺得大體合適,便給男方家媒人給話。女方家也請媒人到男方家看家道,並由男女雙方媒人安排姑娘、小夥子在集市或親戚朋友家見面,看男女雙方相互能否看上相貌人品。見面後如無反對意見,男方家父母或其他人帶上四色禮,小夥子還要帶上見面錢,在媒人的陪同安排下正式見面。姑娘一般由姑媽或嫂嫂領著當面看女婿,媒人此時問小夥子和姑娘同意不同意。小夥子此時給姑娘見面錢,一般同意就接收,不同意則不接收。
(二)定茶
有些地方的回族也叫「說色倆目」或「道喜」。定茶一般要選擇主麻日(星期五),男方家要准備回民喜歡喝的花茶、綠茶、陝青茶、龍井、毛尖等各種高中檔茶葉,還要准備一些紅糖、白糖、桂圓肉、核桃仁、葡萄乾、紅棗、花生米、芝麻等等,然後分別包成一斤重的小包,每個小包上放一條紅紙,表示是喜慶的事。另外,還給未婚妻送二至三套合體、漂亮的衣服,由男方父母和未婚夫一起送去。女方家要宰雞、宰羊,以糖茶、宴席熱情款待。吃完宴席,雙方當著眾親戚朋友的面,互道「色倆目」,表示這門婚姻大事已經定下和許諾,今後一般不再變更和許配他人。女方家在送客人時,還要給男方家以適當的回贈禮,表示意志堅定,決不反悔。
(三)插花
回族也叫「定親」,有的地方還叫「提盒子」,也叫納聘禮,意思是為姑娘插朵美麗的花。 插花一般是在女方喝了「定親茶」以後,媒人根據女方的需要,由男方納合理的聘金,回民叫「麥哈爾」,並適當購置一些化妝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四季服裝或布匹材料、手錶、自行車、錄音機等等,以及送相當的裝飾品,如手鐲、戒指、耳環等,還要准備一隻羊、一百斤大米和若干糖、茶等。如果不贈送聘禮,則婚姻無效。這些東西一般由女方或男方長輩或同輩婦女去陪同購買。送聘金沒有規定,一般是根據男方的經濟條件量力而行,不強迫。
(四)娶親
訂婚的男女雙方在結婚前一個月,新人不能見面。在結婚的前一天或當天凌晨,新郎才到女方家舉行"尼卡罕"儀式。儀式後,男方即可迎娶新娘。回族稱新娘為"新姐姐"。新姐姐梳洗打扮完畢,臨行前要大哭一場,即使沒眼淚也得擠幾滴,否則,會被別人笑話。回族青年男女結婚不看黃道吉日,一般都是以伊斯蘭教的主麻日或主麻日的前日以及陰歷雙日為佳期。在結婚的前一兩天,由男方帶一隻羊、一百斤大米和半斤重的大饅頭、油香若干個,送到女方家去,這叫催裝禮,意為請女方家老小放心,保證姑娘過門後,好光陰賽蜜糖。女方家接受催裝禮後要盡快做准備。結婚這天上午,姑娘要洗大凈,這叫「離娘水」。要絞臉,用交叉的線絞掉臉上的汗毛。梳妝完之後,要穿上紅色的棉襖,即使是炎熱的夏天也要穿上,這叫「厚道」,主要是講究吉慶,如果穿得太薄,則認為是「薄情寡意」,頭上要搭上一塊紅綢子或紅紗頭巾,將新娘的面孔蓋得嚴嚴實實。然後從近鄰和親友中請幾位上有老、下有小、夫妻和睦、兒女雙全的人去送親,回民也叫吃「宴席」。 在迎娶的路上,若遇到水井,要用紅布或紅紙覆蓋,表示新人將來不會遇到坎坷。娶親途中,還不能與其他的娶親隊伍相遇,若不期而遇,新娘要相互交換褲帶,以防"沖喜"。
在娶親的時候,女方家一般要讓新娘的弟弟或是侄兒陪同,在我們當地俗稱「壓轎」,按老人的說法是因為怕新娘嫁過去受欺負,或者是坐不穩轎子,就要讓女方家出一個年輕力壯的未婚男性陪同前往。到了男方家,新郎要給壓轎人給一定數量的錢物,以示答謝。
接親車快到男方家大門口時,新郎要由姐夫帶上跑步迎上去,圍著接親車轉一圈,故意碰一下車,這叫「撞親」。到大門口時,恭賀新喜的人要自動排成兩行,迎接新娘和送親的賓客,並向來賓道「色倆目」問好。然後將賓客安排到客屋先喝茶、入席。男方家還要從新房門口到大門口,鋪上紅氈或毛毯子,沒有條件的,新娘的哥哥或舅舅要抱著新娘走進洞房。無論如何,新娘的鞋是不能沾土的。同時,將新娘的陪嫁物和箱子也抬進院里的桌子上,待男方家給了開箱錢或搭門簾錢後,女方家陪新娘的嫂子或新郎才揭新娘頭上的「搭婦巾」。
新娘到了新郎家以後,由新郎的妹妹,端一盆水,請新娘洗臉,寓意洗去塵土,以嶄新的面貌作為新郎家的一員出現,這時候新娘要將早已准備好的禮物送給端水人,禮物一般是鞋墊、頭巾等小物品。
(五)念「尼卡哈」及其他
當新娘子入了洞房,送親客人進屋後,主人一方面安排接待客人,一方面請阿匐給新郎新娘念「尼卡哈」:在堂屋正中設一張方桌,上方坐阿匐,左右坐證婚人和父母親,地下鋪上毯子,新郎、新娘跪或站在上面,聆聽阿匐的教誨,阿匐宣讀《古蘭經》有關片斷,再用漢語作一番解釋,證婚儀式結束後,新郎、新娘准備入洞房時,教長或家長將早已准備好的果子、糖、棗子、核桃、花生向新郎、新娘身上撒去,意為感謝真主賜給的良緣,祝新郎、新娘長生到老,早生貴子。有些地方新人入洞房時,將喜棗、喜糖等撒向圍觀的群眾,以表示喜慶的施捨,眾人皆從地上搶著揀,回民把撒喜也叫撒金豆。
撒喜以後,開始耍新郎,不能讓他隨便進洞房,新郎一般要請姐夫等人保駕或掩護,准備沖進洞房。如不慎被恭喜的人擋住了,要將鍋底黑粉、墨汁等往新郎面上抹,直到抹成「黑包公」時才放進洞房。有些地方不耍新郎耍公婆。當新娘入洞房後,眾鄉親把公婆簇擁到院子里,耳朵上掛兩串紅辣椒,頭上戴上破草帽,脖子里掛一個銅鍾,反穿皮襖,倒騎毛驢,在眾人的逼迫下,讓公婆騎上毛驢轉圈圈,逗笑話。回族群眾認為,結婚三天沒大小,不耍不熱鬧。
第二天拂曉,新郎的嫂子要將熱水和湯瓶放在新郎、新娘的屋門口,新娘、新郎都淋浴。吃罷早飯後,新郎的奶奶和其他人,要領著新娘認婆家大小。認長輩時,新娘要長長叫一聲,長輩要響亮地答應一聲,然後要略表心意,給新娘見面禮物或錢,以示紀念。
(六)表針線
回民也叫擺針線,一般都在結婚的當天下午或第二天上午舉行。現在擺針線,主要是眾人看看娘家給新媳婦陪嫁了什麼東西,男方家給新婚夫婦購置了什麼傢具、電器以及生活用品。當擺針線儀式准備好時,男方家選請一位說客,贊揚女方家買的東西又多又好,心實禮厚。
(七)回門
回族的婚姻習俗中有個特點就是一門親事兩家辦,就是說頭天女兒嫁出去,是在男方家辦酒席,而過兩天就要回到女方家,由女方家長辦酒席,以嫁女兒之名邀請親友辦酒席。婚禮後三天或七天,新郎要准備禮品陪同新娘回門,也叫回娘家,看望岳父母及親屬。岳父母家也要事先做好准備,款待女婿女兒。除此以外,新娘家親戚還要一家挨一家的請新郎、新娘吃飯,並給新娘回贈禮物。回門的當晚,新郎要趕回家中,新娘一般住上三五天或一星期後再由娘家人送回家或新郎自己來接回家。
由於回族的特殊的婚慶習俗,且隨著回漢通婚的增多,寧夏的漢族結婚也在很多方面借鑒了回族的一些習俗,大致程序都與回族相同。一般情況下,漢族的女孩可以嫁給回族的男孩,但是回族的女孩很少有嫁給漢族男孩的,因為回族人認為女孩子嫁出去就由不得自己,所以在漢族家庭中,就得遵從於漢族的習慣,就很難繼續信奉回族的教義了,所以回族的家長很少把女兒嫁給漢族人。如果漢族的女孩要嫁給回族的男孩的時候,女孩就要被帶去醫院或者是清真寺去洗胃,據說是為了把以前吃過的豬肉之類的不幹凈的東西洗掉,還要信仰伊斯蘭教,舉行入教儀式等。回族有其獨特的服飾,所以回族通婚之間不會穿白色的婚紗,要穿戴他們傳統的服飾。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很多回族年輕人都漸漸穿起了婚紗,也慢慢漢化。
由於當地回族這些特殊的婚禮習俗每個環節寓意都很深刻,並且伊斯蘭教義主張的真善美很受當地人推崇,所以目前當地人一般辦婚事都按照這些程序來,只是漢族通婚免去了阿匐宣讀《古蘭經》等有關環節。
⑸ 現在結婚儀式上有哪些程序如何當好伴娘伴娘需要做哪些事
伴娘(bridesmaid)是保護新娘的人體盾牌,她與新娘穿著相仿為了混淆視聽,以防惡靈擄走新娘。
伴娘可以說是一個婚禮工作組中的重要人物了。通常,新人會請一個女伴做伴娘,也有人請6~12位女友或姐妹,其中有一位是主伴娘,其他稱之為「伴嫁」或「女儐相」。
顧名思義,伴郎伴娘就是新人的陪伴和代表。除了在迎親和鬧洞房時,伴郎與伴娘的任務略有差別,大部分時間里,他們都需要完成以下兩大使命:
使命一:貼身管家
1、不離新人左右,隨時陪伴新人。尤其當新人在舞台上,伴郎伴娘必須在舞台一側候場。
2、時刻關注新人形象。比如幫新人簡單地整理西裝下擺、禮服裙擺以及頭紗,必要時召喚化妝師支援。
3、密切關注新人的需要。伴郎伴娘最重要是要有「眼色」:開車門是伴郎的工作,接新人手上的東西,幫他們騰出手來保持良好的儀態;新人口渴時,遞上水;看到新人熱淚盈眶時,及時遞上紙巾。婚禮中許多新人因為忙碌或是激動會忘記休息和飢渴,伴郎伴娘就一定記得提醒他們。
4、熟習新人的隨身物品和工作人員安排,以便能更好地幫新人協調和分擔。伴娘尤其要熟識新娘禮服所需搭配的鞋子、內衣和飾物,換下來的需小心保管。
5、合格的伴娘伴郎還要盡量起到疏導和安撫新人緊張情緒的作用。
使命二:新人代表
1、迎親時:伴娘要想盡辦法整整新郎,不要讓他輕易將新娘娶走。即使是新娘的手帕交也要揣摩一下新娘的想法,盡量讓新娘享受迎娶的喜悅和榮耀。伴郎則要替新郎與伴娘等姐妹團「交戰」,幫助新郎圓場和順利娶得美人歸。
2、迎賓時:伴娘的任務是接應新人和關注新人儀容,伴郎和男儐相們則需擔當大部分的接待工作。
3、宴席中:當有人出了難題,而新娘略顯為難時,伴娘要挺身而出,兩肋插刀,在新娘旁邊可不是靦腆的時候。伴郎幫新郎擋酒是責任所在,更不能推搪。
4、儀式中:迎送證婚人,敬父母和長輩發言時,迎送雙方家長。
5、鬧洞房:伴郎要帶領賓客鬧開頭。(別誤會,洞房鬧得有趣,新人也會更有面子。)如果鬧不起來,伴郎就要帶頭主持,鬧開之後就要把握尺度,最後還要知趣地為新人送客。伴娘鬧不鬧隨自己,只是千萬別忘了察言觀色,必要時要站出來替新娘擋擋駕或是想辦法轉移大家視線和注意力。
伴娘伴郎備忘錄
1、有時伴娘會擔當保管紅包的責任,請預先准備精緻但夠大的手袋,記得在儀式開始前交給新人指定的財務主管或是新人父母,請他們保管好。
2、提醒新人別忘了戒指,或者為新人保管戒指並確保儀式前交給舞台邊指定人保管。
3、捧戒枕,不管是由伴郎還是伴娘擔當這份工作,都一定要記得注意自己的位置,以免成了照片中的「第三者」,再有就是幫新娘接捧花和脫下來的手套。如果是花童捧戒枕,請伴娘好好照顧他(她)。
4、伴郎和伴娘在婚禮當天傳遞著新人的聲音。不要遲疑,要及時找到相關的工作人員,幫新人把意願傳達給他們,讓專業人士來為新人提供服務。切忌擅自做主。
當然,如果您准備請一位專業的婚禮策劃人,那麼伴郎和伴娘有無經驗都不重要。婚禮策劃人除了安排婚禮中各項瑣碎事務之外,更會在一旁指導和提醒伴郎伴娘在儀式中的工作、位置以及禮儀方面的事項,甚至安排新人秘書執行一部分伴娘伴郎的工作。
伴娘伴郎的著裝
伴郎以相對正式的西裝或禮服為上,如果眾多伴郎採取統一著裝(比如中式上衣),則會有特別的戲劇效果。伴娘最好著小禮服,既要靚麗與眾不同,也要襯托新娘,當然一定要方便行動,不要讓禮服分散了注意力,畢竟主要工作還是照顧新娘。
此外要注意的是,伴娘伴郎的服飾應該和婚禮的主色調相一致。
⑹ 山東陽泉結婚習俗是怎樣的
結婚程序大體有四個步驟:議婚、訂婚、成婚、回門。
議婚,是男女婚姻的最初階段。舊時「無媒不成婚」,男女雙方不能見面,全憑父母意願,而能否成婚完全取決於「合婚」的結果。後來,又增加了相親,方法是由介紹人帶上男方到女方家看女方的容貌、身材。女方的父親,或女方自己與母親有時也去男方看看房屋、住室,打聽其社交人緣。合婚既成,兩家則擇吉日互換庚帖。雙方各備紅書庚貼,上面重新寫明男女各方出生的年月日,互相交換,表示信守不渝,當地人俗話是女方「有主了」。發展到後來,由於人們破除迷信,去掉了「合婚」這一環節,「換貼」這道手續也同時免除。
訂婚。舊時訂婚的核心內容是門當戶對,對年齡的大小並不在意。一般15歲前訂婚,甚至五、六歲就訂了親,有小男孩聘大媳婦,也有大女婿娶小女孩的,但通常是女的比男的大。訂婚時,男家要給女家送彩禮、送大錢,舊稱「納聘」。一切禮品由女家指定。如保德、河曲一帶彩禮名目有「三盤兩對」,即三副項圈、兩對手鐲;「花紅彩禮」,即紅布、藍布各一丈二尺;「生米豬卷」,即一斗白米、一斗綠豆、一斗紅棗、白條豬一口,饅頭24個,還有用紅紙裹封的銀洋。而女家給女婿的只是象徵性禮物,如帽一頂、靴一雙,「硬腰子」一個。解放前一般貧苦人家給不起彩禮,不得不典房賣地,債台高築,以至一輩子不得翻身。保德城關附近還有一種習俗叫「西瓜月餅吃三年」,就是在訂婚後三年內,每逢中秋節,男方用食盒抬著上好大西瓜四個,大小月餅壘成一塔送給女方。河曲一帶在婚前要給女家送二斤面炸的油餅24個,油糕 120,羊一隻,豬一口,酒兩壺,女家回油餅兩個,糕一個。
成婚,又叫娶親。男女雙方到了當地認可的婚齡,男女雙方就協商結婚的日子。一般是男家先請陰陽先生選擇日期,由介紹人拿上禮物通知女家,一般女家都同意男家的日期。但細心的女家還要另請陰陽先生兌日子,看有無「妨忌」。在保德一帶,臘月二十三以後就可以不擇日子,任選哪一天都行,謂之「趕亂歲」。
娶親。婚期確定之後,雙方就著手准備,先通知親戚朋友,一般家戶都要訂花轎、請樂工。娶親這天新郎乘花轎,穿禮服,十字披紅,由伴郎陪著鼓樂前行,去女家迎親。貧窮之家雇不起轎子,就用毛驢去接新娘,俗稱「明搬」。有的地方因山路遙遠,崎嶇難行,就用「騾馱花轎」這種特殊的交通工具娶親,即把一乘長轎綁扎在兩根桿中間,兩頭騾子一前一後馱著,由身著黑衣,頭纏白毛巾的「騾夫」趕著牲口,既穩定安全,又節省人力。送親的人當日不回。迎親隊伍到達女方後,代縣一帶由新娘的弟弟出迎,給新郎頭上「插喜花」。新郎進院後要品茶,吃乾果點心,叫做「待女婿」。河曲一帶待女婿是讓吃「小飯」——四碟小菜和掛面、燒酒。食畢,催新娘上轎,新娘頭戴鳳冠,身著霞帔,腰系玉帶,面罩紅綢蓋頭,隨新郎出門。這時新娘哭哭啼啼,母親淚水滿腮,母女難分難離,甚至抱頭痛哭。女家趁此提點小條件,習慣上叫「養女頭一炸」,男家給點錢、麵粉或肉,叫做「離娘費」,「離娘面」、「離娘肉」。時過午後,新娘上轎啟程。迎娶的隊伍回到家附近,先放鞭炮.然後大門前點旺火。娶親者將送親者請入室內款待,新娘下轎不能踩泥,由送親者扛著或倒氈步入院內。新娘進門時,與婆婆同齡的嬸姆、大娘要向婆婆臉上抹黑,向新娘臉上抹紅。在嵐縣一帶是給公公臉上抹黑,以圖吉利。拜堂時按「里三堂,外三堂」的次序排列,先拜天地,再拜祖宗,而後父母,再及同族尊長、親朋,不能隨意顛倒。拜畢,新郎新娘進入洞房,新娘面牆而坐,新郎為其揭去蒙頭紅紗。有的地方把新娘頭上帶的一枝花,插在洞房的最高處,民間歌謠有「牆上插花花,當年抱娃娃」,「插得高,養得早,明年生個胖小小」。在河曲一帶,新郎挑了頭蓋之後,要給新娘梳幾下頭發,然後用婆家新給的簪子將抓髻改梳成網子頭,俗稱「上頭」,表示這位女子從此以後就是他的媳婦了。接著要用八仙桌斗中的弓箭向洞房四角空射,認為可以趕走凶煞晦氣。新娘要在一塊紅布上用尺子量一下,用剪子剪一下,意寓婚後能縫善織,會過日子。洞房內忌孕婦、寡婦進入。晚間耍新娘,鬧洞房,俗稱「三日之內沒大小」。整個婚禮喜氣洋洋,熱熱鬧鬧。
回門。婚後第二天,有的地方是第五天或第九天,新郎新娘回到女家,新郎要跪拜岳丈家尊長,俗稱「認大小」。保德一帶小舅小姨要耍笑姐夫,多是給飯食里特別的多放一些調味,如辣椒、醋、花椒等。還要給新郎吃一頓餃子,叫「捏嘴扁食」,以防止女婿說不好。當天新郎新娘必須返回男家,不得在娘家留宿,稱為「打來回」。至此婚禮的全過程才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