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學歷史
1. 海棠花的植物學史
早在先秦時期的文獻中就有記載海棠花在中國古代的栽培歷史。在漢代,海棠花就已經與園林藝術結下不解之緣。不論是栽培技術還是種植面積,海棠花在唐代有了明顯的提高。宋代時期,海棠花在唐朝的基礎上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終於達到鼎盛時期,在當時就被視為「百花之尊」。元朝戰火硝煙不斷,很多花卉都受到了牽連,不復唐宋時期的昌盛。但是海棠不同,它仍然保持著長盛不衰的勢頭。中國人民如此喜愛海棠,其根本是在於它的豐厚文化內涵,人們稱贊它是「百花之尊」、「花之貴妃」,甚至有「花中神仙」之說,同時將它看作是美好春天、美人佳麗和萬事吉祥的象徵。
海棠花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的歷史長流中史料中,記載的並不是它的觀賞性,最早被人們重視的是海棠花的食用價值:《詩經·衛風·木瓜》有詩曰「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詩中的「木瓜」、「木桃」、「木李」全都是屬於海棠類的植物,它們在古時候常常被作為送給親朋好友的禮品。
漢代時期,海棠就已經進入皇宮內苑中,《西京雜記》中記載了海棠進入皇宮林苑的事情。原來漢武帝修建了一個林苑,於是群臣敬獻珍貴的花卉給漢武帝,在群臣敬獻的眾多名貴的花卉中有四株海棠。這四株海棠非常得漢武帝的喜愛,於是便種植在漢武帝的林苑之中。中國著名的文學家司馬相如曾經寫過《上林賦》,其中有「槨、柰、厚朴」等相關的記載,根據後世的仔細考證,發現「柰」就是指中國綿蘋果及小果類蘋果屬植物,也就是海棠。
晉代,海棠花的美麗妖嬈,艷麗動人深得人們喜愛。當時在洛陽有一座花園叫金谷園,是當時的荊州刺史石崇建造的,園中種植了很多海棠。根據史書上的記載,石崇非常喜愛海棠,只是海棠盛開大多沒有花香,讓他以為憾事,甚至他曾經對盛開的海棠嘆道:「汝若能香,當以金屋貯汝」,這說明海棠花的觀賞價值已經開始得到漢晉人的喜愛和重視。
唐代,海棠無論是在文化發展還是種植范圍,甚至是觀賞價值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飛躍。《楊太真外傳》中記載唐明皇李隆基曾將海棠比作楊貴妃,說明皇宮里種植海棠較多。「海棠春睡」典故的由來正與唐明皇和楊貴妃有關。宋釋惠洪《冷齋夜話》記載: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於時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明皇笑曰:「豈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這樣「海棠春色」的故事就流傳了下來,從此海棠也有了美女佳人的意思。唐德宗貞元年間賈耽擔任宰相,編著了一本《百花譜》,書中贊美海棠為「花中神仙」,這本書是最早使用海棠這一稱謂的作品。書中還提及四川「海棠無香,惟蜀中嘉州者有香,其木合抱」,「獨靖南者有香,故昌州號海棠香國」。此後海棠作為觀賞植物的地位與聲望日益突出。唐代大詩人賈島《海棠》詩有「昔聞遊客話芳菲,濯錦江頭幾萬枝」的佳句,稱道成都錦江兩岸的海棠花。
五代後蜀孟昶在蜀地封燕王,燕王宮盛植海棠,南宋詩人陸游任成都府安撫使參議官時寫下了《驛舍見故屏風畫海棠有感》詩,中有「成都二月海棠開,錦綉裹城迷巷陌;燕宮最盛號花海」句,稱頌成都海棠花繁茂之極,以燕王宮最盛,有「花海」之譽。唐代有一個人曾擔任錢塘令,他叫羅隱,南宋詩人咸淳則稱呼他為羅江東。羅隱曾經親手在縣署種植海棠花,北宋詩人王禹偁寫過一首詩《題錢塘縣羅江東手植海棠》,其有「江東遺跡在錢塘,手植庭花滿縣香;若使當年居顯位,海棠今日是甘棠」的贊美。隨著歲月的流逝,唐朝所種植的海棠植株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流,但是所留下的海棠品種、種植技術和對海棠花的喜愛會一直流傳下去。
宋代,雖然海棠作為觀賞植物的地位、文學成就、栽培技術等方面日益突出是在唐朝,但是海棠花卻是在宋代才達到鼎盛時期,在宋代研究海棠的書籍層出不窮,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就是《海棠記》和《海棠譜》。在中國宋朝時期,海棠不但深受到人們的喜愛,而且宋代的帝王對海棠花更是特別的鍾愛,不管是宋太宗、宋真宗、還是宋光宗都留下了許多題頌海棠的詩篇,因此海棠的名聲更大了,使得喜歡它的人也隨之增多。沈立是一位北宋的文學家,他在《海棠記》中記載:「嘗聞真宗皇帝御制後苑雜花十題,以海棠為首章,賜近臣唱和,則知海棠足與牡丹抗衡而獨步於西州矣。」從上述記載中,我們不難看出,在宋朝時已經顯示出了「百花之尊」的風范。《海棠記》書中對海棠的栽培情況也有記載「今京師、江淮尤兢植之,每一本價不下數十金,勝地名園目為佳致」。這就告訴我們在當時,海棠的栽培面積很廣,而且深受人們的喜愛和重視,一株海棠居然在當時沒有低於十金的價格,由此可見一斑。宋徽宗在宋朝末年的時候,各地官員都向朝廷進貢珍奇異寶,其中不乏各種名貴的花卉。於是宋徽宗下令在京城開封建成皇家園林,名字叫做「艮岳」,在園中栽培的全是海棠,所以當時的勝景被稱作「海棠川」。宋代海棠的特徵和習性已達到全面的認識。沈立《海棠記》也記載了海棠的形態特徵、種植技術。「棠性多類梨,核生者長遲,逮十數年方有花都下,接花工多以嫩枝附梨而贅之,則易茂矣。種宜墟壤、膏沃之地。其根色黃而盤勁,其木堅而多節,其外白而中赤,其枝柔密而修暢;其葉類杜,大者縹綠色,而小者淺紫色;其紅花五齣,初極紅如胭脂點點然,及開則漸成纈暈,至落則若宿妝淡粉矣;其蒂長寸余淡紫,於葉間或三萼至五萼,為叢而生;其蕊如金粟蕊,中有須三如紫絲;其香清酷,不蘭不麝;其實狀如梨,大若櫻桃,至秋熟可食,其味甘而微酸。茲棠之大概也」。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當時人們對於海棠的特徵習性了解很深。
宋末元初戰火不斷,舉國上下多多少少都受到了戰火的打擊可是海棠就像是不食人間煙火一樣,絲毫沒有受到影響。海棠依然長盛不衰,元代海棠仍然深的人們喜愛,栽植的熱情絲毫不減。四川的海棠栽培著稱於全國,孔邇是明代的文學家,著有《雲焦館紀談》,其中有一段描寫「元末明玉珍據蜀,其子明升用大足縣香霏亭前的海棠花焙茶,茶味極香醇。」這說明元代四川大足的香海棠栽植仍盛。以種植海棠著稱於世的不只是四川,江西信州也是大面積的種植海棠。元代有一位著名的畫家叫高克恭,他不但會畫畫而且還很會做詩,他在《過信州》詩中有「二千里地佳山水,無數海棠官道旁」的佳句。在詩中寫出道信州官道兩側栽種無數海棠的情景。元代詩人牟巘《和劉朔齋海棠》中有「錦里宣華思舊夢,杭州定慧起新愁」詩句,稱頌杭州的海棠。元代的文學家陳普《邵武泰寧途間一路海棠》詩稱述福建邵武路旁種植海棠。
明代,海棠在明朝遍及全國各地,可謂是無處不在。花園、道路、庭院、寺廟等處都留有海棠的足跡。明萬曆文壇領袖王世貞在江蘇太倉築「弇山園」,取其名神仙居所。園中大多栽種海棠,並作《弇山園記》稱其景:弇山堂「之北,海棠、棠梨各二株,大可兩拱余,繁卉妖艷,種種獻媚。……每春時,坐二種棠樹下,不酒而醉」,娛暉灘是「垂柳、緋梅、蜀棠交蔭」。明代栽植海棠非常的興盛,在北京最出名的主要是以城內的報國寺和韋公祠兩個地方,有詩為證「鳳城西南報國寺,海棠雙樹芷幽邃」和「燕京此花馳聲價,韋祠為最此為亞」。清初張遠在《隩志》中記載:「京師多海棠,初以鍾鼓樓東張中貴宅二株為最,嘉(靖)隆(慶)間數右安門外韋公祠,萬曆中又尚中貴宅所植,高明區中允大相詩『解家海棠帝苑邊,開時車馬日喧鬧』是也。」
清代海棠的栽培種植仍保持長盛不衰的勢頭,但海棠的種植仍很繁盛。清順治朝進士、浙江海鹽人張惟赤去官歸家建私園「涉園」,清葉燮《涉園記》載其園中「退思軒」「前軒庭海棠六七株,扶疏搖曳,皆百餘年物」。清乾隆年間,江南文壇領袖袁枚在金陵小倉山構築私家園林「隨園」,園中多處栽植海棠。其孫袁起《隨園圖說》描寫到:「廊外西府海棠二株,花時恍如天孫雲錦,掛向窗前」。晚清胡恩燮在南京建私園「愚園」,俗稱「胡家花園」。清鄧嘉緝《愚園記》稱贊園中海棠是:「編竹為藩籬,海棠八、九株,花時嫣紅欲滴,為『春睡軒』。」蘇州和揚州的私家園林中都廣植海棠。蘇州環秀山莊園林辟有「海棠亭」景點。
明朝滅亡後,清朝時期的北京海棠種植仍盛,清光緒《順天府志》提到慈仁寺海棠已衰敗,而西直門外法源寺則大盛,花時遊人絡繹不絕,上有軒額稱「國香堂」。乾隆末至嘉慶時法源寺海棠仍著稱,翰林院編修洪亮吉有「法源寺近稱海棠,崇效寺員繁丁香」詩句稱道。清代北京極樂寺的海棠也很有名,有很多文人騷客對其稱贊,具有代表性的是《同潤臣仲穆至極樂寺看海棠因游萬壽寺》、《甲申浴佛日偕同直出西直門至極樂寺》、《極樂寺海棠初開置酒會客》等優秀的作品。此外,皇家園林頤和園和皇宮御花園及中南海西花廳也植有海棠。
進入近現代以後,作為傳統花木的海棠更是得到了廣泛種植。在公園、機關、學校、工廠、風景區,都能夠看見其芳姿。在中國各地各處,無處不見海棠的身影,常把海棠植於湖畔、溪邊、近水旁。「落英繽紛,夾岸數百步」確實詩情畫意,心曠神怡。小區住宅,海棠花的身影常常出現在建築前後或於圍牆邊、院落一隅,有的是對植、有的是叢植。春城昆明圓通公園植有千株西府海棠和百株垂絲海棠,被人們稱贊有「花潮」的美譽。每逢春天來臨,上千株西府海棠在道路的兩旁,花繁葉茂幾乎將太陽也給遮住。百餘株垂絲海棠種植長達二百多米,就像是建立了一個長長的拱形走廊一般,枝條茂密重疊、花兒競相開放,花團似錦,鶯歌蝶舞,絢麗奪目,似雲霞萬朵。
海棠花歷來為中國人民所喜愛,無論是古典園林,還是公共綠地都廣泛運用海棠進行植物造景。海棠花不僅給人們帶來視覺上和精神上的享受,而且還能夠帶來經濟上的效益,中國很多地方已經廣泛的對海棠花進行栽培和研究,為很多花農創造了很大的經濟財富。
2. 園藝草類的歷史起源
園藝的起源可追溯到農業發展的早期階段。據考古發掘材料,石器時代已開始栽培棕棗、無花果、葡萄和洋蔥。埃及文明極盛時期,園藝生產也趨發達,如香蕉、檸檬、石榴、黃瓜、扁豆、大蒜、萵苣、薔薇等都有栽培。古羅馬時期的農業著作中已提到果樹嫁接和水果貯藏等,當時並已有用雲母片蓋的原始型溫室進行蔬菜促成栽培。貴族庄園除栽有各種果樹如蘋果、梨、無花果、石榴等外,還栽培各種觀賞用花草如百合、玫瑰、紫羅蘭、鳶尾、萬壽菊等。中世紀時期園藝一度衰落。
文藝復興時期,園藝又在義大利再次興起並傳至歐洲各地。新大陸發現後,那裡的玉米、馬鈴薯、番茄、甘薯、南瓜、菜豆、菠蘿、油梨、腰果、長山核桃等園藝作物被廣泛引種。以後貿易和交通又進一步刺激了園藝的發展。
中國夏商時期農藝和園藝尚無明顯分工。中國周代園圃開始作為獨立經營部門出現,當時園圃內種植的作物已有蔬菜、瓜果和經濟林木等。戰國時期著作中有栽種瓜、桃、棗、李等果樹的記述。秦漢園藝業有很大發展。由於東西方交往增多,一些園藝作物如桃、杏等被傳至西方;同時也從外國引進了大蒜、黃瓜、葡萄、石榴、核桃等。《漢書》記載太官園冬天在室內種蔥、韭等蔬菜,說明溫室培養在中國由來已久。南北朝時在果樹的繁殖和栽培技術上有不少創造發明。唐、宋以後,園藝,特別是觀賞園藝發展迅速,出現了很多牡丹、芍葯、梅和菊花等的名貴品種。明、清時期,海運大開,銀杏、枇杷、柑橘和白菜、蘿卜等先後傳向國外,同時也從國外引進了更多的園藝作物。歷代在溫室培養、果樹繁殖和栽培技術、名貴花卉品種的培育以及在園藝事業上與各國進行廣泛交流等方面卓有成就。
20世紀以後,園藝生產日益向企業經營發展,包括果樹、蔬菜和觀賞植物在內的園藝產品愈來愈成為人們完善食物營養,美化、凈化環境的必需品。果樹中的葡萄、柑橘、香蕉、蘋果、椰子、菠蘿,蔬菜中的豆類、瓜類和花卉中的切花、球根花卉等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也不斷提高。由於許多現代科學技術成果的應用,園藝生產技術進步迅速。如植物激素為園藝作物的繁殖和生長結果的調節提供了新的手段,組織培養技術使快速繁殖園藝作物和進行無病毒育苗有了可能,塑料薄膜的廣泛應用大大便利了各種園藝作物的保護地生產,控制光照處理為周年供應蔬菜和鮮花開辟了新的途徑,各種果實採收機、採集器的發明使園藝生產有可能很快地結束手工操作,遺傳學的進步正使園藝作物育種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現代園藝已成為綜合應用各種科學技術成果以促進生產的重要領域;同時,園藝生產技術的研究,也反過來對植物生理學、遺傳學等的發展起著有力的促進作用。
園藝業歷史悠久,分部較少,最初僅作為農業的附屬部門,具有自給性生長的性質。19世紀後半期起,隨著農業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農業生產地域分工的加強,園藝業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種植業部門而得到迅速發展。除經濟發達國家外,第三世界的一些國家也紛紛興建以園藝業為對象的種植園。20世紀中期以來,園藝業成為創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3. 請問, 中國花卉的創始人是誰,有那些出名的花藝師
我國花卉栽培歷史悠久。遠在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前—前)在會稽建梧桐
園,已有栽植觀賞花木茶與海棠的記載。至秦漢時期(前—公元),王室富賈營建
宮苑,廣集各地奇果佳樹、名花異卉植於園內,如漢成帝在長安興建上林苑,不僅栽培露
地花卉,還建保溫設施,種植各種熱帶、亞熱帶觀賞植物,據《西京雜記》記載達余
種。西晉嵇含(年)著《南方草木狀》,記載兩廣和越南栽培的園林植物如茉莉、菖蒲、
扶桑、刺桐、紫荊、睡蓮等種。東晉(—)陶淵明詩集中有「九華菊」品種名,還有
芍葯開始栽培的記載。隋代(—)花卉栽培漸盛。據宋代李格非《洛陽名園記》記
載,當時歸仁園中「北有牡丹芍葯四株,中有竹百畝」。唐代(—)王芳慶著《園林草
木疏》,李德裕著《平泉山居草木記》等。宋代(—)花卉栽培有了長足的發展,有
關花卉的著述盛極一時,有代表性的如陳景沂《全芳備祖》,范成大《桂海花木志》、《范村
梅譜》《、范村菊譜》,歐陽修、周師厚《洛陽牡丹記》,陸游《天彭牡丹譜》,陳思《海棠譜》,王
觀《芍葯譜》,劉蒙、史正志《菊譜》,王貴學《蘭譜》,趙時庚《金漳蘭譜》等。明代(—
)花卉栽培又有新的提高,,專著如高濂《蘭譜》,周履靖《菊譜》,陳繼儒《種菊法》,黃
省曾《藝菊》,薛風翔《牡丹八木》,曹輯《瓊花集》等,同時出版了一批綜合性著作如周文
華《汝南圃史》,王世懋《學圃雜疏》,陳詩教《灌園史》,王象晉《二如亭群芳譜》等。清代
(—)前期花卉園藝亦頗興盛,有名的專著如楊鍾寶《缸荷譜》,趙學敏《鳳仙譜》,
計楠《牡丹譜》,陸廷燦《藝菊志》,評花館主《月季花譜》,朱克柔《第一香筆記》等,有關花
卉的重要的綜合性文獻如汪顥等《佩文齋廣群芳譜》,陳子《花鏡》、馬大魁《群芳列傳》
等。民國時期(—)花卉事業雖有發展,但僅限於少數城市,專業書刊出版亦少,
主要有陳植《觀賞樹木》,夏詒彬《種蘭花法》《、種薔薇法》,章君瑜《花卉園藝學》,童玉民
《花卉園藝學》,陳俊愉、汪菊淵等《藝園概要》,黃岳淵、黃德鄰《花經》等。 有名的花卉師有:曹雪、台灣的王國忠、江蘇省的花藝師倪志翔、宋濤等
4. 有關中國傳統花卉的概論
略論工藝美術中的花卉紋樣,稱得上奼紫嫣紅,風姿綽約,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與應用價值,受到人們喜愛。而作為文學與藝術的題材,由於它們飽蘸著中國的文化精神,成為中華民族審美理想標准之一,也常常是人格風范的象徵,故一直以來為人們所崇仰和追慕。文化精神規范著人們的審美創造;而絢麗多姿,蘊涵豐富的藝術形態,也反過來改造和陶冶人們的心靈。中國的花卉植物裝飾藝術,正是在這樣一種與文化的相互依存和滋潤的關系中,從遠古的萌芽時代逐漸步向成熟,向世界展現其優美而獨特的風華。 中國的農業文化與花卉植物中國人向來喜愛花卉。 從古至今,有關花的佳話和軼事,流傳既多而廣:屈大夫滋蘭九畹、陶淵明採菊東籬。 李白進章解語、杜甫感時濺淚、白居易詠蓮吟柳、林和靖梅妻鶴子……。至於中國人從事花卉栽培、並用以觀賞的歷史,可以遠溯幾千年以上。近年在河南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中發現梅核。這暗示我們的祖先在新石器時代,不僅已經食用梅子,而且已經觀賞梅花了。因為人必先見花而後摘其子。在河南仰韶文化遺址發現的大批彩陶器上,描繪著許多題材不明顯的花葉紋樣。雖然學術界目前對此解釋不全一致,但從審美與實踐的一般關系來看,花葉紋最具可信性。因為以採集農耕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民族,必然特別關注植物的特徵。隨著主體審美意識在生產實踐中發展,把與生產活動有關的植物作為審美對象而加以描繪和表現,最自然不過了。從字源學上考察漢族的祖先——華夏民族的
5. 花的植物學史
已知最早的被子植物(有花植物),距今約有1.25億年的歷史。一些已滅絕的裸子植物,尤其是種子蕨類植物,被認作是被子植物的祖先,但尚無連續的化石證據准確地顯示花的進化過程。這種相對較為現代的花在化石記錄中的突然出現,給進化理論帶來了不小的困擾,以至於被達爾文稱作是「惱人之謎」。不過,發現的古果等被子植物化石,以及裸子植物化石的進一步發現,為被子植物特徵的形成過程帶來了新的提示。雖然能直接證明花朵已存在了一億三千萬年的證據寥寥無幾,但同時卻也有旁證顯示它們已有兩億五千萬年的歷史。在大羽羊齒類植物等古老的化石植物上,竟發現了齊墩果烷這種植物用來保護其花朵的化學物質。
至2015年為止已發現的最早的化石為遼寧的1.62億年前侏羅紀的潘氏真花,成為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典型花朵。該成果在英國出版的《歷史生物學》雜志上在線發表。此前最早的花化石是產自1.25億年前義縣組的迪拉麗花。
一般認為,花的生殖的過程自始就與其他動物有關。花粉傳播並不需要鮮艷的顏色和明顯的形狀,除非另有他用,否則這樣只會是個累贅,平白地浪費了植物的養分。一種假說認為,花外觀的突然形成是其在島嶼或島鏈之類的孤立地域演化的結果。在那裡,有花植物可以和某些特定動物(如黃蜂)發展出共生關系,最終導致植物和其共生同伴間高度的特化。
至今,花的進化仍在繼續。人類對當今的花造成了影響巨大,甚至使得不少花無法自然傳粉。許多觀賞花卉曾經不過是些雜草,在地面受干擾時才會發芽。還有些喜與和農作物共生。此外,最漂亮的花往往因其美麗而免於拔采,從而形成了對人工選擇的特殊適應。
6. 月季花的物種學史
育種和品種演化:月季育種和品種演化過程分為三個獨立的時期,在這三個時期,育種方法相對不同,但以基因的變化為育種的主題,是共同的。三個時期劃分如下: 早期(史前-1875年) 近代(1875-1967年) 現代(1967年-至今) 第一個時期持續了約5千年,到1875年,孟德爾發表了他的著名的雜交遺傳規律,人們對月季的育種也發展為定向雜交育種。從那時起,大多數月季育種學家從孟德爾遺傳規律或者是質量遺傳的角度來考慮育種問題,而育種中的數量遺傳或是加權遺傳行為,在那時還鮮為人知或很少被應用。
第一時期月季育種的輪廓如下: 眾多月季種類被收集起來,並且全部種植在一起。 其中只有很少幾個種對第二時期月季育種做出了貢獻。 種內雜交是個自然發生的過程。 新品種只來源於自然授粉。 月季育種工作集中在西歐和美國。 自然進化趨勢是從二倍體到四倍體。 形成原始的巨大的基因庫。 馴化減少了基因資源。 1875年以前的月季品種是被推測出來的。 第二個時期開始於定向技術的應用,結束於1967年。從1967年開始,分子生物學技術在月季中開始應用。該時期持續了90年。
第三個時期,開始於1967年,已經走過了30多年的歷程。
月季育種的開端:早期從事園藝工作的人們從野生月季里挑選出優良的種類,並把它們種植在一起,在史前的很早時期,就有幾個月季種類或其中已馴化的幾個品種種植在中國、波斯、兩河流域、埃及、希臘和義大利,這個時期要遠遠早於公元元年。在古代園藝里,對月季是進行種子繁殖還是無性繁殖不清楚,但是,在5000多年的時間里,通過播種由自然授粉得到的種子,一大批新品種出現了。
品種的馴化和種內雜交雜種的產生,是一個漫長的歷程,一些不理想的原始類型被拋棄掉,無性繁殖技術得到了發展,馴化的進展加快了。通過旅行家的引入和品種更替,使園藝學家得到了新的基因資源(任何馴化種類其基因變化很小)。
早期的育種家知道將某一品種和其它品種種植在一起,對後代產生很大影響,同時他們保留了不少母本和新品種產生的資料,使我們夠確認一些品種的演化過程,但是,當時的育種學家,仍不清楚父本特性會通過授粉傳給下一代。在那時,也有一些二倍體品種演化出四倍體品種來。現代月季的主要品種幾乎都是四倍體。值得注意的是,在連續開花的一些品種內,生活力隨著倍性的增加而增加,假如這個知識早被理解,可能會激起期育種學家從二倍體中定向培育四倍體新品種的興趣。
原產中國的月季花對西歐新型月季品種的培育所起的作用比其它任何種月季都要重要。它給新品種帶來了迄今為止還不知道的連續開花和灌叢現象。還有多花薔薇,也是十分重要的親本,它給月季帶來傘形花序的特。
第二個時期,生物分子方面的研究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但關於月季的科學研究不多,這種情況可以從過去的《植物育種》和《園藝學文摘》兩種雜志中看出,在它們當中每年數以千計的文獻里,很少有關於月季的文章。關於月季的科學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分類細胞學、生理學、形態學、生長條件、變種和砧木研究上,育種研究的目標在於性狀遺傳、雜交育種程序的簡化及提高直接選擇和間接選擇率,關於低耗能與抗病蟲害品種的研究則較少,而且遠遠落後於果樹。例如,幾乎所有的育種工作是局限在大學或研究所里。
第二個時期,有二個重大發現。首先,連續開花,大花品種的育成,它是由皮內特在1900年育成的。它標志月季種間雜交定向育種的第一次成功。
第二個重大成果,是在1920年,古老矮壯品種的育成,「pompondeparis,在瑞士重新被發現這個新種類現命名為R.roulettiiCorrevon,是現代一些微型月季的起源。
在第二個時期的初期,人們發現了月季的大量基因類型,面對眾多的基因資源,第二個時期的育種家抓住了機會,一些親本被選擇保留,另一些被拋棄,雜交育種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並開始了室內雜交育種。很多不同的原始親本都可以互相雜交,結果是不同種類之間原本是清楚的界限消失了。
在20世紀30年代,月季被分為溫室月季和露地月季。受到對二個種類品種需求的鼓勵,育種學家開始選育適合各自特定環境的種類。今天,育種學家主要集中在第一個種類上,因為溫室品種的品質是露地品種的3-5倍,使溫室品種變得特別引人注目。
由於品種間,一直仍有很豐實的基因資源,育種學家在二個種類的育種工作中,相當成功,漸漸地,一些適合溫室生產的種類被繁育成了,它們包括一些小花中花和大花品種。
總體來講,對溫室月季和露地月季的選育,從方法上沒有什麼區別,談到方法或是選育程序,育種學家更多的是用消極的方法,選擇他們的實生苗。在選擇過程中,大約99%的實生苗被淘汰,這種在每年數以萬計的實生苗中嚴格選擇的方法,持續了近100年,這勢必導致基因的嚴重流失。更糟糕的是,幾乎每個育種學家都選擇同樣的形狀,因而應用了同樣的選擇標准。 月季原產於中國,有二千多年的栽培歷史,相傳神農時代就有人把野月季挖回家栽植,漢朝時宮廷花園中已大量栽培,唐朝時更為普遍。由於中國長江流域的氣候條件適於薔薇生長,所以中國古代月季栽培大部分集中在長江流域一帶。中國的六朝南齊(公元497—501年)詩人謝眺有《詠牆薇》詩句描述薔薇花為紅色。而古代月季的栽培,見之記載的則要比薔薇晚二、三百年左右。宋代宋祁著《益都方物略記》記載:「此花即東方所謂四季花者,翠蔓紅花,屬少霜雪,此花得終歲,十二月輒一開。」那時成都已有栽培月季。明代劉侗著《帝京景物略》中也寫了「長春花」,當時北京豐台草橋一帶也種月季,供宮廷擺設。在李時珍(公元1950年)所著的《本草綱目》中有葯用用途的記載,但中國記載栽培月季的文獻最早為王象晉(公元1621年)的二如堂《群芳譜》,他在著作中寫到「月季一名『長春花』,一名『月月紅』,一名斗雪紅,一名『勝紅』,一名『瘦客』。灌生,處處有,人家多栽插之。青莖長蔓,葉小於薔薇,莖與葉都有刺。花有紅、白及淡紅三色,逐月開放,四時不絕。花千葉厚瓣,亦薔薇類也。」由此可見在當時月季早已普遍栽培,成為處處可見的觀賞花卉了。這比歐洲人從中國引進月季的記載早了月一百六十多年。
到了明末清初,月季的栽培品種就大大增加了,清代許光照所藏的《月季花譜》收集有64個品種之多,另一本評花館的《月季畫譜》中記載品種月季有109種。清代《花鏡》一書(公元1688年)寫到:「月季一名『斗雪紅』,一名『勝春』,俗名『月月紅』。藤本叢生,枝幹多刺而不甚長。四季開紅花,有深淺白之異,與薔薇相類,而香尤過之。須植不見日處,見日則白者一二紅矣。分栽、扦插俱可。但多蟲莠,需以魚腹腥水澆。人多以盆植為清玩。」這已簡單說明了栽培繁殖月季的主要原則。並可看出有白色月季遇日光變紅的品種,類似當今栽培的某些現代月季品種。由於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開始到新中國建立,中國大多時間處於戰亂年代,民不聊生,中國的本種月季在解放初期僅存數十個品種在江南一帶栽種。
據《花卉鑒賞詞典》記載,月季於1789年,中國的朱紅、中國粉、香水月季、中國黃色月季等四個品種,經印度傳入歐洲。當時正在交戰的英、法兩國,為保證中國月季能安全地從英國運送到法國,竟達成暫時停戰協定,由英國海軍護送到法國拿破崙妻子約瑟芬手中。自此,這批名貴的中國月季經園藝家之手和歐洲薔薇雜交、選種、培育,產生了「雜交茶香」月季新體系。其後,法國青年園藝家弗蘭西斯經過上千次的雜交試驗,培育出了國際園藝界贊賞的新品種「黃金國家」。此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弗蘭西斯為保護這批新秀,以「3-35-40」代號的郵包,投機寄到美國。又經過美國園藝家培耶之手,培育出了千姿百態的珍品。1945年4月29日,太平洋月季為歡慶德國法西斯被徹底消滅,就從這批月季新秀中選出一個品種定名為「和平」。1973年,美國友人欣斯德爾夫人和女兒一道,帶著欣斯德爾先生生前留下的對中國人民的深情,手捧「和平」月季,送給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從此,這個當年月季遠離家鄉的使者,經歷了二百年的發展變化,環球旅行一周後,又回到了它的故鄉——中國。
月季被歐洲人與當地的品種廣為雜交,精心選育。歐美各國所培育出的現代月季達到一萬多個品種,栽培月季的水平遠遠領先於中國,但都是歐洲薔薇與中國的月季長期雜交選育而成,因此中國月季被稱為世界各種月季之母。
7. 花卉發展歷史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發達的文明古國,也是世界上人工栽培花卉最早的國家。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氣候適宜、土壤肥沃。在這美麗土地上,生長著各種各樣的植物,素有「植物王國」之稱。我國人民勤勞智慧、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對花卉的栽培管理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培育了許多優良的花卉品種。其中一些名貴的品種,早就馳名中外。在我國,花卉究竟在何時開始由人工栽培,一時還難於;考證清楚。但是可以肯定,遠在文字出現之前,就已經有了植物的種植。而花卉植物從野生逐漸變為人工培植,最早大概是出於食用和醫療的需要。因此,歷史上早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在歷代醫書中記載的葯用植物,有不少就是現在裁培的花卉。
把花卉作為觀賞植物,我國也有幾千年的歷史。據記載,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紀的殷商時代,就已開始了;「林木之留」的營造。到了以後各朝代,更是大規模地修建王苑、園林,收集奇花異草,擴充自然景色,從而在客觀上,把園林建築及花卉栽培的藝術不斷推向新的高潮。在我國古老的《詩經》、《山海經》、《尚書》等名著中,對花卉就已有了生動的描述。據《西京雜記》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梅花品種就有幾十種之多。到了唐代,詩文中就有了「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的描寫。說明當時就已經有了花市,有了以花謀生的人。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花卉和人們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宋朝蘇東坡有過這樣的名句:「花落花開不間斷,春去秋來不相關」;明時鄭板橋也寫道:「春蘭去了夏蘭開,幾回拔去幾回栽」。說明當時人們栽花已很普遍。同時,種花謀生的人也越來越多。據清朝詩人屈大鈞《廣東新語》中記載,當時僅廣東一帶,就已有相當數量的花農。即所謂「珠浦之人,以珠為飯;花田之人,以花作衣」。在道光年間,黃子高在一首詩中寫道:「悔不庄頭村內住,一生衣食素馨花」。說明當時一個花農的收入,竟高於其他的農戶。
在唐宋期間,花卉栽培技術也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當時已經有了栽培花的專著,對花卉植物的生態、習性、土壤等,都作了詳細的研究。我國宋朝的著作中曾有「近時都下菊花至多,人皆以他草接成」的記載。可見,在近一千年以i前,我國人民就已掌握了植物的生育規律,並用人工嫁接的方法來促進花卉的形態變異。我們的祖先在這方面的成就和貢獻,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自豪。自古以來,人們和花就有著密切的關系,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它在人們的精神文化及物質生活中,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讓我們翻開歷史的畫卷,瀏覽那浩如煙海的文化藝術寶庫,從唐詩宋詞,到元曲名畫,以花為題者不計其數。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寫花、畫畫、詠花、種花,花成為文人筆下最廣泛的題材。人們給花寄以最深刻的寓意,用花來描繪人間的悲歡離合,以花來抒發內心的情感。我國著名女詩人李清照「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等名句曾贏得了不少後世人的同情淚;陸游的「驛外斷橋邊,寂莫開無主。冷落成泥輾作塵,只有香如故。」也刻畫了窮生潦倒、懷才不遇的形象,發泄了他對當時腐敗政治的憤滋。
陶潛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表現了作者不畏權貴、不入俗流的高尚情操。我國古代著名的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更是以「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豪邁詩句,表現了對腐朽封建王朝的蔑視,並激發廣大群眾推翻反動統治,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熱情。這種種比喻,生動而貼切、自然而形象、深刻而含蓄,使人既憐惜花,又同情人,而如果用其他任何形式的東西來比喻,恐怕都難以達到如此感人的藝術效果。
歷史上不少有骨氣的畫家,也曾借花來表達自己的抱負和思想感情。相傳宋朝畫家鄭思肖,擅長畫蘭,也很有名氣。後來南宋滅亡了,元朝統治者慕其名氣,要他畫蘭,被他斷然拒絕。後來,他所畫的蘭花都是露出蘭根的。原先別人不解其意,以後才領會到他的用心,這是對亡國的憤慨。國土尚無,蘭根豈能著地?!畫家用花來表達自己的愛國主義思想,受到後人的敬仰。
以鮮花敘情,也常常是現代人們用以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方式。在丙辰年的清明節,人們用鮮花來悼念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在那詩海、花山、淚雨、人流的廣場,其中有一束鮮花下,曾寫著這樣的一段詩句:「花兒雖小自家栽,清明時節含淚來;一束鮮花全家心,總理在人民心中活萬代。」鮮花一束,廖廖幾語,道出了人民發自內心的深切懷念。可見,長期以來,花卉在人們生活中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其作用遠遠超越葯用和欣賞的范圍。它不僅是我國重要的生物資源之一,而且也是祖先留給我們豐富的精神文化遺產。
8. 花卉栽培學的歷史起源
在戰國就已有栽植花木的習慣。至秦漢,所植名花異草更加豐富,當時收集的果樹、花卉已達2000餘種。至西晉,從越南輸入奇花異木數十種,西晉的《南方草木狀》記載了各種奇花異木的產地、形態、花期,如茉莉、睡蓮、菖蒲、扶桑、紫荊等。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地方花卉園藝書籍。晉代,已開始栽培菊花和芍葯。至隋代,花卉栽培漸盛,此時芍葯已廣泛栽培。唐王芳慶《園林草木疏》、李德裕《手泉山居竹木記》;宋范成大《范村梅譜》、王觀《芍葯譜》、王貴學《蘭譜》、歐陽修《洛陽牡丹記》、劉蒙《菊譜》等。其中,《蘭譜》不僅記載了蘭花品種分類,還講到了蘭花的繁殖栽培方法。《菊譜》對加強菊花栽培管理以改進品種均有詳細記載。元代為文化低落時起,花卉栽培亦衰。至明代花卉栽培漸盛,達到高潮。在著作方面不僅有大量花卉專類書籍出現,而且綜合性的書籍也較多。栽培技術及選種、育種技術也有進一步的發展,花卉種類及品種有顯著的增加,據記載有利用大量播種進行選擇以育成新品種的事實。清初,花卉栽培亦盛,專譜專籍頗多。清末,由於遭受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國豐富的花卉資源被掠奪,大量花卉輸出國外,民不聊生,花卉事業漸衰。但在這一時期內,帝國主義在我國沿海各大城市安家落戶,為滿足他們自己的需要,國外的大批花草和溫室花卉輸入我國。解放後,我國的花卉失業蓬勃發展,但同先進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
9. 中國最早發行的一部花卉園藝學著作
應該是南北朝時的《魏王花木志》了吧,雖然只是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