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屋山花卉
A. 瓦屋山的杜鵑花什麼時候開
杜鵑花期:4-5月,在開花期若是照看得好,杜鵑花就會持續開花一個月左右,繽紛艷麗;若是照看不周,杜鵑花就只能開花一兩周,然後就逐漸的枯萎轉色,所以杜鵑花開花期一定要悉心照料,才保證花繁葉茂。
蕾期應及時摘蕾,使養分集中供應,促花大色艷。修剪枝條一般在春、秋季進行,剪去交叉枝、過密枝、重疊枝、病弱枝,及時摘除殘花。整形以自然樹形略加人工修飾,隨心所欲,因樹造型。
修剪整枝是日常維護管理工作中的一項重要措施,它能調節生長發育,從而使長勢旺盛。日常修剪需剪掉少數病枝、纖弱老枝,結合樹冠形態刪除一些過密枝條,增加通風透光,有利於植株生長。
(1)瓦屋山花卉擴展閱讀:
在每年的冬末春初,最好能對杜鵑園施一些有機肥料做基肥。4-5月份杜鵑開花後,由於植株在花期中消耗掉大量養分,隨著葉芽萌發,新梢抽長,可每隔15天左右追一次肥。
入伏後,枝梢大多已停止生長,此時正值高溫季節,生理活動減弱,可以不再追肥。秋後,氣候漸趨涼爽,且時有秋雨綿綿,溫濕度宜於杜鵑生長,此時可做最後一次追肥,入冬後一般不宜施肥。
合理施肥是養好杜鵑的關鍵,喜肥又忌濃肥,在春秋生長旺季每10天施1次稀薄的餅肥液水,可用淘米水、果皮、菜葉等漚制發酵而成。
B. 瓦屋山的門票是多少
洪雅瓦屋山門票價格
門票+觀光車成人票168元 預訂價166元
往返索道票(不限人群)98元 預訂價98元
門票+觀光車優待票(兒童/學生/老人)118元 預訂價117元
由於季節變動,價格可能存在變化,以實際成交價格為准。
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四川盆地西沿的眉山市洪雅縣境內,距成都180公里,佔地面積98.8萬畝,由瓦屋山原始森林獵奇探險景區、玉屏人工林海度假區、八面山尋古攬勝區等系列景區組成。 核心景區瓦屋山系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是道教發祥地之一,被譽為「中國鴿子花的故鄉」,「世界杜鵑花的王國」。目前已榮獲全國最大的國家森林公園,全國重點生態景區,和全國森林公園十大標兵單位,全國文明森林公園稱號等。
由於地質作用,瓦屋山形成了向東西兩側略傾的屋脊狀地形,從任何角度望去,此山整體上都狀若瓦屋,因此得名"瓦屋山",山頂平台約11平方公里,南北長3375米,東西寬3475米,最高海拔2830米,高出內蒙古"桌子山"681米,被有關地質專家認定為中國最高、最大的"方山"。清代何紹基稱之為"坦盪高原",而在民間則有"人間天台"之說。
主要景點
1、雅女湖
青山綠水養美女。雅女之美,揚名巴蜀。雅女湖又稱瓦屋山水庫,是瓦屋山水電站建成後形成的一個海拔1080米,水域面積達14平方公里的高原湖泊。
湖長19.04公里,湖寬13.31公里,最深106米,大壩長277米,高143米,相當於一座48層的高樓,蓄水量達6億立方米。高峽出平湖,湖平如鏡,倒映著天光雲影,猶如雅女之溫婉嫻靜,雅女湖因此得名。自然景象(共5張)
瓦屋山四季可觀日出、雲海、神光、聖燈及"三個太陽"等奇觀。
C. 瓦屋山鴿子花什麼時候開
5月16日去玩的時候鴿子花開的正好,杜鵑花到沒有什麼了,在開,但很少。去的時候天氣不是很好,早上還看得見,中午下山的時候就看不見了,霧大。要做30分鍾的纜車。
D. 野生報春花在中國各地山區都有生長嗎品種有多少
報春花為世界三大高山花卉之一,中國西南地區是報春花的現代分布中心。野生報春花在中國主要分布在西南橫斷山區不同山脈,如雲南玉龍雪山、無量山,西藏米拉山、四川瓦屋山等自然分布。國內學者對中國的野生報春花種質資源進行過系統的調查和報道,調查報春花的種質資源及其生境,對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該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報春花別稱小種櫻草、七重樓。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它屬於是報春花科報春花屬,報春花是一種典型溫暖溫帶植物花卉,絕大部分種類分布於較高的緯度地區,或者高海拔地區,生長環境潮濕,如曠地,溝邊,適合海拔1800-3000米左右。喜氣候溫涼、濕潤的環境和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土壤,不耐高溫和陽光的直射,多數不耐嚴寒。
峨眉山作為報春花屬在中國的現代分布中心之一,氣候濕潤,雨量充沛,報春花種質資源豐富。經過調查和查閱文獻,峨眉山共有報春花13種,包括亞種及變種,分屬6個組,其中,晚花卵葉報春和峨眉缺裂報春為峨眉山特有種,占總種數的15%。晚花卵葉報春主要分布於溫帶針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下,種群較多,資源數量等級為3級;峨眉缺裂報春生於高山石上,資源數量等級為十。模式植物峨眉苣葉報春的分布區域非常狹窄,僅分布於峨眉山太子坪附近,N29°30ཤ.5",E103°19ི.0",海拔2891m,只發現1個居群,且數量稀少;寶興掌葉報春、鄂報春和藏報春種群數量較多,資源數量等級為4級,鄂報春的種間變異大,在不同海拔不同生境,植株呈明顯的表型變異;迎陽報春和卵葉報春種群數多,資源數量等級為3級;齒萼報春只發現1個居群,資源數量等級為2級;糙毛報春和多脈報春種群偶見,數量少,分布在高山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