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古名畫
① 你還知道哪些中國的名畫請你介紹一幅你最喜歡的中國名畫
這個就多了,中國美術史上海了去了。給你介紹一個明末清初的畫家吧,被稱為明朝皇室後裔「四僧」之一的朱耷,他的畫特別有意思,多為發泄對清政府憤懣情緒,看他畫的鳥兒,魚兒,都是翻白眼的,那種要死不甘心,要活不痛快的情緒,十分明顯。再看他的落款署名草書「八大山人」看起來非常像「哭之」「笑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哭笑不得的生活狀態。下面看一張他的《孔雀牡丹圖》
一,先看落款「八大山人」是不是很像「苦之「,」笑之」
二,再看,孔雀的眼睛,是不是翻白眼。
三,對清政府諷刺與詛咒。
1.孔雀站在搖搖欲墜的石頭上,
預示垮台倒掉,關鍵是孔雀尾巴是三根羽翎,像極了清朝官員的頂戴花翎,預示清政府垮台倒掉。
2.再看牡丹,這牡丹是長在倒掛的岩石懸崖上的,關鍵是牡丹是清朝身份地位高的婦女頭上到的主要花卉。意思也是一樣,都是對清王朝的譏諷和詛咒。
3.落款內容也是這樣。「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強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論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其中「三耳」「二更」都是清朝官員官帽和上朝時間有關系。
②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是哪幾幅可知排名第一的是哪一幅
說起十大名畫,作為中國人即便不能全部說出來,至少也聽說清明上河圖,那麼它是否排名第一?
1.洛神賦圖
其宋摹本是東晉畫家顧愷之的代表作之一,畫家根據詩人曹植的《洛神賦》而畫,描繪一個浪漫而傷感的愛情故事。畫中的洛神含情脈脈,若往若還,表達出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悵情意,而這也說正是顧愷之“悟對通神”的藝術主張。畫中人物安排疏密得當,在不同時空中自然地交替和重疊,山川樹石畫法幼稚古樸,體現了所謂的“人大於山,水不容泛”的特點。
③ 世界名畫排行是怎樣的
世界名畫排行為:《蒙娜麗莎》,《 最後的晚餐 》,《西斯廷聖母 》 ,《 創造亞當 》,《泉》,《 日出印象 》。
1、《蒙娜麗莎》
作者:達 · 芬奇
《蒙娜麗莎》描繪了一位端莊秀美的西方婦女肖像,她面龐秀麗,形象逼真,似乎是真人的存在。坦然自信的神態流露出不可捉摸的帶有神秘的微笑,呈現出一種高貴而不可侵犯的尊嚴,看的人彷彿也隨之自尊、自重起來,這是對人的一種贊頌。
《蒙娜麗莎》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此前是中世紀宗教統治的時代,是對人類壓抑的時代,其作品都是以神為題材的。《蒙娜麗莎》一反傳統,畫的是活生生的人,以真人為表現內容,此可以領悟到其思想意義的內涵,這是代表新興資產階級打碎教會精神枷鎖的革命。《蒙娜麗莎》現收藏於法國盧浮宮博物館。
莫奈於是就給這幅畫起了個題目《日出 印象》。它作為一幅海景寫生畫, 整個畫面籠罩在稀薄的灰色調中, 筆觸畫得非常隨意、零亂, 展示了一種霧氣交融的景象。日出時, 海上霧氣迷朦, 水中反射著天空和太陽的顏色。岸上景色隱隱約約, 模模糊糊看不清, 給人一種瞬間的感受。
④ 都有哪些關於花的作品
關於花的作品:
1、《向日葵》
《向日葵》(法語: Tournesols;荷蘭語:Zonnebloemen;英語:Sunflowers),是1888年8月—1889年1月期間荷蘭畫家文森特·梵高所繪制的以插在瓶中的向日葵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油畫作品,作品分別繪制了插在花瓶中的3朵,5朵,12朵,以及15朵向日葵。
並分別收藏於德國慕尼黑新美術館、英國倫敦國家畫廊、日本東京興亜美術館、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美國費城美術館。
如果用梵高所創作的「以插在花瓶中的向日葵為主題的油彩畫」來定義的話,那麼廣泛認為一共有7幅作品。其中有6幅被保存下來。保存下來的6幅向日葵作品中,其中有三幅繪有15朵向日葵,兩幅繪有12朵向日葵,一幅繪有3朵向日葵。
2、《雛菊與罌粟花》
梵高於保羅·嘉舍醫生家中完成了這幅作品,而他在幾星期後就結束了自己的一生。《雛菊與罌粟花》畫面中流露出梵高這位創作天才的澎湃激情及真摯情感,堪稱其短暫絢麗的藝術生涯中巔峰之作,更是極少數梵高在生前售出的作品之一。
3、《張大千荷花圖》
《張大千荷花圖》是由中國著名山水畫大師張大千所作。張大千愛荷,一生畫荷無數,他以「君子之風,其清穆如」喻荷,盛贊其高潔。
每當花開時節,大千都要四處賞花、寫生,在居住的庭園內,通常要開辟池塘,遍植荷花,即便在環境稍局促的摩耶精舍,他仍用幾只大缸養滿荷花。其代表作品有1935年創作、1976年創作以及作畫年代不詳的三幅荷花圖。
4、《墨梅圖》
在他的筆下,所畫梅花如鐵線圈成,雖不著色,卻能生動地表現出千朵萬蕊、含笑盈枝的姿態。另外,王冕還創造了用胭脂畫沒骨梅花的方法。王冕多作長干大枝,講求書法用筆,粗干頓挫有力,求其蒼勁,細枝用筆輕快,富有嫩枝的彈性。
王冕作梅時非常著意於在繁密中留出疏空處,使梅花有「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的空間布白,控制住梅花的總體大勢,不讓畫面散漫一片,有桃李芬芳,而無清冷之氣。王冕的「沒骨」墨梅很有特色,以墨點直接寫梅,趁濕在花瓣尖處點少許濃墨,頓增梅花姿色,是對五代徐熙「落墨花」的發展。
5、《四梅圖》
《四梅圖》是南宋揚無咎創作的一幅紙本墨筆畫,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四梅圖》共畫有四枝梅花,分別表現其含苞待放、春梅初發、梅花盛開、紛謝凋零四個階段,作者以寫實的手法描繪了梅花生長開放的全過程,畫作具有淡雅、寧靜、婉麗的特色。
⑤ 中國最有名的名畫是那幾幅
晉.顧愷之 《洛神賦圖》
唐.閻立本 《步輦圖》
唐.韓滉 《五牛圖》
唐.張萱 周昉 《唐宮仕女圖》
五代.顧閎中 《韓熙載夜宴圖》
宋.王希孟 《千里江山圖》
宋.張擇瑞 《清明上河圖》
元.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明.仇英 《漢宮春曉圖》
清.郎世寧 《百駿圖》
⑥ 求中國古.近.現代名畫家及其年代、代表作
【魏晉南北朝】
顧愷之(約315-406),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人。擅畫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有"才絕、畫絕、痴絕"之稱,與陸探微、張僧繇並稱"畫界三傑"。他的繪畫的傳世摹本有《女史箴圖》卷、《洛神賦圖》卷、《列女仁智圖》卷等幾種,以《洛神賦圖》數量最多。此外,他所提出的"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藝術觀點對後世影響極大。
陸探微(?-約485),吳(蘇州)人。他的畫被南齊的謝赫評為當代之冠。但是他的畫現在一張也沒有傳下來。後人把他和顧愷之歸在一起,作為"密體"的代表畫家。
張僧繇,吳(蘇州)人。長於寫真,並擅畫佛像、龍、鷹,多作卷軸畫和壁畫。成語"畫龍點睛"的故事即出自於有關他的傳說。今有唐人梁令瓚臨摹的《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圖》傳世,現已流往日本,但這幅畫的用筆和記載並不相同。他對後世的影響很大,唐朝畫家閻立本和吳道子都遠師於他。
蕭繹(508-554),稱梁元帝,字世誠,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記載里說他善畫佛畫、鹿鶴、景物寫生,技巧全面,尤其善於畫域外人的形貌。傳世的《職貢圖》是北宋年間的摹本。
曹仲達,記載中說他善畫佛畫,也長於泥塑,已無傳世作品。
楊子華,只有一卷傳為宋臨的《北齊校書圖》(現藏於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是我們今天唯一能見到的楊氏的卷軸畫。
【隋唐】
展子虔,善畫人物、車馬、樓閣、山水,尤以畫山水聞名。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游春圖》被認為是其傳世之作,這也是現存的最早的卷軸畫。
董伯仁,汝南(今屬河南)人。多才藝,工畫佛像、人物、樓台、車馬,與展子虔同時入隋,並稱"董展"。《貞觀公私畫史》、《宣和畫譜》等著錄其作品6件,今畫跡已無存於世。
鄭法士,吳(蘇州)人。善畫人物、樓台,師法張僧繇,曾於上都海覺寺等多處作壁畫。《貞觀公私畫史》、《宣和畫譜》等著錄其作品20件,今已不傳。
李思訓(651-716),字建,一作建景,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唐宗室。擅畫青綠山水,受展子虔的影響,筆力遒勁。傳為他的作品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江帆樓閣圖》軸和《明皇幸蜀圖》。
王維(699-759),字摩詰,著名詩人,原籍祁(今山西祁縣),擅畫人物、叢竹、山水。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後者。可惜至今已無真跡傳世。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
張璪,字文通,吳郡(蘇州)人,擅畫山水樹石,長於破墨,尤工畫松,傳說可以雙管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已無作品傳世。但他的名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對後世的繪畫理論有極大的影響。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人,名臣魏徵外孫。以書法名世,也擅畫人物、佛像、鳥獸、樹石,畫鶴尤其生動,繪畫作品已無存。
曹霸,譙郡(今安徽亳縣)人。畫承家學,擅畫馬,亦工肖像。今畫跡已不傳。
韓干,京兆(今西安)人,擅畫肖像、人物、鬼神,尤精於畫馬。現存作品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牧馬圖》冊頁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的《照夜白圖》卷。另有舊題《韓干神駿圖》卷,藏遼寧省博物館,今定為五代人仿作。
韋偃,長安(今西安)人,擅畫人物、鞍馬及山水。今可以通過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李公麟《摹韋偃牧放圖》卷一畫來了解其風范。
邊鸞,京兆(今西安)人。擅畫禽鳥和折枝花木,亦精蜂蝶,在花鳥畫獨立成科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傳世作品有《梅花山茶雪雀圖》,圖錄於《唐宋元明名畫大觀》。
刁光胤(約852-935),名刁光,一作光引,長安(今西安)人。擅畫龍水、竹石、花鳥等,一生作畫勤奮,多為花鳥,為五代著名畫家黃筌老師,親授其藝。傳世作品《寫生花卉冊》已被定為偽托之作。
【五代兩宋】
周文矩,句容(今屬江蘇)人。藏於美國弗利爾博物館的《琉璃堂人物圖》卷為清人摹本。
顧閎中,江南人,藏於故宮博物院的《韓熙載夜宴圖》長卷,是顧閎中唯一的傳世作品。
貫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溪(今屬浙江)人。善詩書畫,畫承閻立本風格,後自成一家。傳世作品有藏於日本京都高台寺的《十六羅漢像》,為宋摹本。
徐熙,金陵(今江蘇南京)人。擅畫花木、禽魚、蔬果,可惜其真跡已無,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雪竹圖》被認為可以反映徐熙的風格。
黃筌(903-965),字要叔,成都人。傳世作品有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寫生珍禽圖》卷。
荊浩,字浩然,沁水(今屬山西)人,五代後梁畫家。今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匡廬圖》相傳是他的作品。
關仝,一作同,長安(今西安)人,在北宋時與李成、范寬並稱"三家山水"。傳世作品有《關山行旅圖》與《山溪待渡圖》,皆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趙干,江寧(今南京)人,擅畫山水、林木、樓觀等。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江行初雪圖》是他流傳的唯一作品。
董源(?-962),字叔達,鍾陵(今江西進賢西北)人,現存真跡有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龍宿郊民圖》,藏於上海博物館的《夏山圖》和遼寧博物館的《夏景山口待渡圖》以及藏於故宮博物院的《瀟湘圖》和藏於美國王季遷處的《溪岸圖》。
巨然,江寧(今南京)人。工山水,傳世真跡有《秋山問道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萬壑松風圖》(上海博物館藏)、《山居圖》(日本齋藤氏藏)與《溪山圖》(藏處不詳)等。另外,歷來被斷為巨然真跡的《層岩叢樹圖》、《蕭翼賺蘭亭圖》(均藏台北故宮博物院)與《溪山蘭若圖》(藏美國克利夫蘭美術博物館)。
趙佶(1082-1135),神宗第十一子,在位25年。傳世作品中,《祥龍石圖》、《芙蓉錦雞圖》、《聽琴圖》、《雪江歸棹圖》(以上均藏於故宮博物院)、《瑞鶴圖》(遼寧省博物館藏)、《翠竹雙雀圖》(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等作品皆被專家認定為是畫院中高手代筆之作。只有藏於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的《四禽圖》卷、上海博物館藏的《柳鴉圖》卷和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池塘秋晚圖》被認定是他的親筆。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城(今安徽潛山)人。《蓮社圖》和《西園雅集圖》等作品,今有摹本傳世。分別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傳本《免胄圖》和《孝經圖》的真偽尚待研究。
梁楷,祖籍東平(今屬山東),居錢塘(杭州)。善畫人物、山水、道釋、鬼神。傳世的《秋柳飛鴉圖》(故宮博物院藏)、《六祖破經圖》、《六祖截竹圖》(日本國立東京博物館藏)、《潑墨仙人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等,都是以極其簡練的筆墨,高度概括的手法描繪出來的。《潑墨仙人圖》中的仙人系以大筆蘸墨畫人物的衣著,寥寥數筆勾寫人物面目,生動傳神,在當時是一種新的創造。上海博物館藏的《八高僧故事圖》卷和日本國立東京博物館藏的《釋迦出山圖》則造型嚴謹,用筆謹慎,與減筆法面貌不同。日本還藏有一幅《太白行吟圖》,系仿本。
龔開(1222-約1304),字聖予,號翠岩,淮陰(今屬江蘇)人。傳世作品主要有: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中山出遊圖》卷、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駿骨圖》卷。
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屬山東)人,工界畫,尤擅舟車、市橋,自成家數。故宮博物院藏所《清明上河圖》是其傳世名作。另外,天津藝術博物館藏有署名"張擇端"的小幅《西湖爭標圖》,系偽托之作。
蘇漢臣,開封人,擅畫道釋人物,尤長於畫兒童。今傳有《秋庭嬰戲圖》軸(故宮博物院藏),和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貨郎圖》軸。
李嵩,錢塘(杭州)人。山水、花鳥、人物皆能。上海博物館藏有《西湖圖》卷,故宮博物院藏有其《觀潮圖》及表現節令花卉的《花籃圖》。另有《骷髏幻戲圖》軸藏於故宮博物院。
黃居寀(933-?),字伯鸞,成都人。其傳世作品有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山鷓棘雀圖》軸。
趙昌(?-約1016),字昌之,廣漢(今四川劍南)人。擅畫花果,作品傳世極少,故宮博物院藏《寫生蛺蝶圖》卷傳為其作品。
易元吉,字慶之,長沙人。善畫獐、猿及花果禽鳥等。今傳有《聚猿圖》(藏日本)。
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屬江西)。除擅畫花鳥外,也擅畫道釋鬼神,創作不少壁畫。故宮博物院藏有其《寒雀圖》卷。
文同(1018-1079),字與可,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人。廣東博物館藏有《墨竹圖》一軸,系此軸臨本。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枯木竹石合卷》,真偽待考;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墨竹圖》軸,系傳派作品。
揚補之(1097-1169),字無咎,號逃禪老人,又號清夷長者,南昌人。傳世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四梅花圖》卷,故宮博物院還藏有《雪梅圖》卷等。
趙孟堅(1199-?),字子固,號彝齋,擅畫水墨白描水仙、梅花、蘭、竹石等,風格清秀淡雅。今傳世作品有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墨蘭圖》卷、《歲寒三友圖》頁、《水仙圖》卷。
李公麟(生平事跡見前),傳世作品中的《五馬圖》是最為可信的真跡之一。
祁序,江南人,工花竹翎毛,擅畫水牛。今存《江山放牧圖》卷,藏於故宮博物院。
李成(?-967),字咸熙,擅畫山水自娛。唯有藏於日本的《讀碑窠石圖》被確認為真跡。
范寬,一名中正,字中立,陝西華原人。傳世作品有藏於美國堪薩斯納爾遜博物館的《秋江漁艇圖》卷。
郭熙,字淳夫,河陽溫縣(今河南孟縣)人。其傳世作品相對較多,有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樹色平遠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早春圖》及《關山春雪圖》、上海博物館藏《幽谷圖》、南京大學藏《山村圖》、雲南省博物館藏《秋山行旅圖》和故宮博物院藏《窠石平遠圖》等。
燕文貴,吳興(今屬浙江)人。現存他的作品有《溪山樓觀圖》卷,藏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日本所藏的《溪風圖》亦是真跡。
王詵,字晉卿,居開封。代表作為故宮博物院藏的《漁村小雪圖》卷和上海博物館藏的《煙江疊嶂圖》青綠、水墨各一卷。
米芾(1051-1107),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太原,後遷湖北襄陽,晚年定居潤州。為人天資高邁、癲狂放達,冠服效唐人,有"米顛"之稱。擅畫水墨山水,多信筆為之,不取工細,創"米家山"畫法。還喜畫古聖賢像。今日所能見到的畫跡,只有故宮博物院藏其書法作品《珊瑚帖》的書後所畫珊瑚一枝,筆法渾然,如寫字。
米友仁(1068-1165),字元暉,米芾長子。傳世畫跡較多,故宮博物院藏《瀟湘奇觀圖》、《雲山墨戲圖》兩卷,上海博物館藏有《瀟湘白雲圖》卷,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有《雲山圖》卷。
郭忠恕,字恕先,河南洛陽人。作品傳世極少,僅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雪霽江行圖》可資研究。
王希孟,畫史無傳。創作了《千里江山圖》。
李唐,字晞古,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萬壑松風圖》軸(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是李唐70歲左右的手筆,反映了李唐北宋時期的山水畫面貌。藏於同一地的《江山小景圖》卷與前幅的格調接近。
劉松年,錢塘(杭州)人,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四景山水》卷是其山水畫代表作。
馬遠,字遙父,山西永濟人,故宮博物院所藏《踏歌圖》可稱是他這種風格的代表作品。
夏圭,字禹玉,錢塘(杭州)人,畫風與馬遠極為相近,構圖亦多空白,人稱"馬半邊",畫史中多以"馬、夏"並稱。代表作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其《溪山清遠圖》卷,《山水十二景圖》卷,故宮博物院藏的《遙岑煙藹圖》和藏於美國弗利爾博物館的《洞庭秋月圖》軸。
【遼金元】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別號鷗波、水精宮道人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德芳之後。趙孟頫博學多才,詩詞、書法、繪畫、音樂等均有很深造詣,以書畫成績最為突出。其畫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山水、人物、竹石、花鳥均長;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工筆、寫意、青綠、水墨都十分精彩。其趙孟頫主張作畫要有"古意",倡導"書畫同源",強調以書法用筆入畫,並主張師法自然,提出"到處雲山是吾師"的口號。傳世山水畫作品主要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的《幼輿丘壑圖》卷、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鵲華秋色圖》卷、上海博物館藏《重江疊嶂圖》卷和《吳興清遠圖》卷以及故宮博物院藏的《水村圖》卷等。
高克恭(1248-1310),字彥敬,號房山,大都房山(今屬北京)人。他能詩善畫,工山水、墨竹等。主要傳世作品有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雲橫秀嶺圖》軸和《春山晴雨圖》軸,藏於故宮博物院的《春雲曉靄圖》軸、《橫山晴靄圖》卷、《墨竹坡石圖》軸等。
任仁發(1254-1327),字子明,號月山道人,松江(今屬上海)人。傳世主要作品有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出圉圖》卷、《二馬圖》卷、《張果見明皇》卷等。
顏輝,字秋月,浙江江山人,生卒不詳。傳世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水月觀音圖》軸、《李仙圖》,河南省博物館藏《山水圖》軸等。
張渥,字叔厚,號貞期,又號江海客,傳世作品有《九歌圖》
王繹,字思善,自號痴絕生,其先為睦州人,著有《寫像秘訣》一文。其存世作品僅與倪瓚合作的《楊竹西小像》,藏於故宮博物院。
錢選(13世紀至14世紀初),字舜舉,號玉潭,別號巽峰、清癯老人、習懶翁、霅溪翁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傳世作品主要有:上海博物館藏《浮玉山居圖》卷、故宮博物院藏《山居圖》卷、《八花圖》卷,天津藝術博物館藏《花鳥》卷和《白蓮花圖》卷(山東朱檀墓出土,藏山東省博物館)等。
王淵,字若水,號澹軒,錢塘(今杭州)人,善畫山水、人物,尤精花鳥竹石。其傳世作品主要有:故宮博物院藏《山桃錦雞圖》、《墨牡丹圖》、山西省博物館藏《花鳥》軸、上海博物館藏《花竹禽雀圖》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桃竹春禽圖》軸等。
李衎(1244-1320),字仲賓,號息齋道人,燕(今北京)人。其存世作品主要有《四清圖》卷(後半卷藏於故宮博物院,前半卷藏美國納爾遜博物館)、《雙鉤竹圖》軸、《沐雨圖》軸、《新篁圖》軸、《墨竹圖》卷(以上藏故宮博物院)和《新篁樹石圖》軸(南京博物院藏)等。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號丹丘生,台州仙居(今屬浙江)人。傳世作品主要有:《清閟閣墨竹圖》軸、上海博物館藏《雙竹圖》軸等。
顧安(1289-1364),字定之,自號迂訥老人。祖籍淮東,平江(蘇州)人。傳世主要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幽篁秀石圖》軸、《新篁圖》、《風雨竹圖》、《墨筆竹石》軸等。
王冕(?-1359),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傳世主要梅花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墨梅圖》卷和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南枝早春圖》軸等。
郭畀(1280-1335),字天錫,號思退,祖籍洺水,居於京口(今江蘇鎮江)。傳世作品有藏於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的《幽篁枯木圖》卷等。
元四家中的吳鎮和倪瓚也都善畫竹石題材。吳鎮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竹譜冊》傳世。倪瓚的傳世竹石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竹枝圖》卷、《怪石叢篁圖》軸等。
⑦ 邊鸞 花鳥畫之祖(唐)
邊鸞(生卒年不詳),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德宗時曾任右衛長史。邊鸞是中晚唐時期的花鳥畫大家。
邊鸞擅長畫花鳥、草木、蜂蝶、雀蟬,以畫「折技花」最為著名,他的畫法特點,唐代的畫史《歷代名畫記》有記載:「邊鸞善畫花鳥,精妙之極,至於山花圓熟,無不遍寫……花鳥冠於代,而有筆跡」。
「邊鸞,京兆人也。少攻丹青,最長於花鳥折枝,草本三妙,未之有也。或觀其下筆輕利,用色鮮明,窮弱毛之變態,奪花卉之芳妍。貞元中新羅國獻孔雀解舞者,德宗詔於玄武殿寫貌,一正背,翠彩生動,金羽輝灼,若連清聲,宛應繁節。……寫《玉蘭圖》連根苗之狀精極,見傳於世。近代折枝葉,居其第一。凡草木、蜂蝶、雀蟬,並居妙品。」宋代的畫史《宣和畫譜》也載他:「精於設色,無斧鑿痕。」可見他精於寫生,妙於設色。
他的用筆是「有筆跡」、「下筆輕利」,即是用輕利的墨線勾出物象的輪廓,再填以鮮艷的色彩,這種畫法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工筆花鳥畫畫法,故在他的筆下,花鳥草木的形象無不自然生動活潑明快。又如他所畫的《玉蘭圖》,連根苗都畫出來,而且畫得非常精細,顯示了他高超的寫生能力,所以在當時他的「折枝花」「居其第一」。
根據宋人的記載,他所畫的牡丹,花朵紅淡、賦色潤澤,有如真實的牡丹花形象。邊鸞的花鳥畫,多採用我國花鳥畫特有的民族形式——「折枝花」式的構圖形式進行創作。但他所應用的「折枝花」手法又別具一格,使畫面充滿了自然的天趣,令欣賞者回味無窮。
邊鸞的一生創作甚豐,據《宣和畫譜》記載,他有33件作品,其內容多為孔雀、鷓鴣、鶺鴒、白鷳、牡丹、梨花、桃李、木瓜等名貴禽鳥花木。他還把題材擴展到「山花野蔬」,豐富了花鳥畫的內容。他給長安等地的寺觀繪制的花鳥畫,頗受當時人們的喜愛。
邊鸞採用獨具一格的工筆重彩法去創造他的花鳥畫藝術,成為一代大家,歷來被美術史家們奉為花鳥畫之祖,對後代花鳥畫家的影響很大。如唐末五代的花鳥畫名家刁光胤,以及五代宋初黃筌畫派,都直接承襲他的畫風。
正如湯垕在《畫鑒》中所言:「唐人花鳥,邊鸞最為馳譽。大抵精於設色,濃艷如生。……要知花鳥一科,唐之邊鸞、宋之徐、黃,為古今規式。所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也。」
花鳥畫藝術成就
邊鸞是唐代最負盛名的花鳥畫家,他的花鳥畫藝術成就在唐代就被推崇為第一。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稱其「花鳥冠於代而有筆跡」,而評定同時代以花鳥畫馳譽天下的梁廣「筆跡不及邊鸞」。朱景玄《唐朝名畫錄》認為邊鸞花鳥畫「居其第一,凡草木、蜂蝶、雀蟬,並居妙品」,其他唐代花鳥畫家均不可與邊鸞相提並論。後世學者對邊鸞花鳥畫也是推崇備至。北宋米芾性格率真灑脫。他的書畫評論一針見血,有時近乎苛刻。譬如他認為趙昌花鳥畫匠氣十足,而他對邊鸞花鳥畫的評價卻極高,認為「鸞畫如生」。
邊鸞花鳥畫的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全面提高了花鳥畫技法的藝術表現力。邊鸞花鳥畫的藝術表現力超越了同時代的所有花鳥畫家。形神塑造方面,邊鸞著意於描繪花卉禽鳥的姿態和神情,追求形神兼備,達到了「窮羽毛之變態,奪花卉之芳妍」的藝術高度。其筆下禽鳥姿態萬千、靈動自然,花卉嬌艷多姿、活色生香。用筆設色方面,邊鸞「下筆輕利,用色鮮明」,屬於工筆渲染范疇。他在用筆上發展了盛唐以來輕利靈巧的一面,精工秀妍、輕健爽利;在用色上則大膽創新,突破成規,能做到根據具體物象「隨時施宜」。邊鸞筆下鮮活可愛、水色淋漓的花卉受到當時乃至後代人的喜愛。北宋董逌在《廣川畫跋》中這樣記載邊鸞的《牡丹圖》:「然花色紅淡,若浥露疏風,光色艷發,披哆而潔,燥不失潤澤,凝結則信設色有異也。」南宋周密《雲煙過眼錄》評價邊鸞的《五色葵花》:「花心皆突出,數蜂抱花心不去,活動精彩,真奇物也。」
傳為邊鸞所畫的《梨花斑鳩圖》,描繪了兩只斑鳩棲息於梨花樹枝上的情景。需要說明的是,邊鸞真跡由於世事變遷而大多被毀。據《宣和畫譜》記載,北宋內府所藏邊鸞作品僅有33幅,而至清代更是「世不多見」,至今已經沒有一幅可以考據確認的邊鸞真跡傳世。既然清代仍然有邊鸞真跡可見,那麼明人所畫傳為邊鸞真跡的花鳥畫作品應該是有所依據的,可以作為我們評析邊鸞花鳥畫藝術特點的佐證。
其次,拓展了花鳥畫的表現題材。邊鸞早年作為宮廷畫師取得了優於民間畫家的兩個條件。一是他有機會接觸大量宮廷收藏的花鳥畫傳世佳作。「貞觀、開元之代,自古盛時,天子神聖而多才,士人精博而好藝,購求至寶,歸之如雲。故內府圖書謂之大備」,雖經「安史之亂」破壞,但唐德宗時期的宮廷繪畫收藏依然十分可觀。因此邊鸞有條件臨摹古跡,承襲傳統技法,提高花鳥畫表現技能。二是邊鸞經常出入宮廷苑囿,有觀賞和寫生禁苑內珍禽奇花的機會,孔雀和牡丹成了這一時期他描繪的主要對象。據《宣和畫譜》記載邊鸞此類題材的卷軸畫有《躑躅孔雀圖》《孔雀圖》《牡丹孔雀圖》《牡丹白鷳圖》以及《牡丹圖》等。盡管今天沒有邊鸞《牡丹圖》真跡傳世,但我們依然可以通過和邊鸞同時代的周昉所作《簪花仕女圖》中的畫扇牡丹窺見邊鸞所繪牡丹的規制。
邊鸞離開宮廷後寄情於宮牆之外更廣闊的山野田園,感悟和體驗著更真實的自然造化。畫史記載其「隨時施宜,乃畫帶根五參,亦極工巧」。由此可見,邊鸞藝術生涯後期師法自然,著意於對鄉野花卉禽鳥的描繪。從《宣和畫譜》所著錄的邊鸞作品來看,其題材涉及廣泛,花木有17種,蟲鳥獸有13種。
再次,邊鸞花鳥畫藝術成就中最重要的就是創造了折枝構圖法。自魏晉南北朝以來,構圖一直是中國傳統繪畫理論關注的問題。南朝謝赫《古畫品錄》中提出的「六法論」,其中「經營位置」就是指繪畫創作中的構圖問題。但是「六法論」只是將「經營位置」作為創作方法提了出來,而至於如何通過經營位置使得畫面產生美的效果,謝赫並沒有系統完整論述,需要畫家在創作實踐中不斷探索。邊鸞以折枝入畫就是一種成功的探索,並由此創建了花鳥畫構圖的新模式。朱景玄贊譽邊鸞「近代折枝花居其第一」,《太平廣記》認為邊鸞花鳥畫「折枝之妙,古所未有」。折枝法作為具有特殊審美意蘊的花鳥畫構圖法,是指描繪花卉時只截取其中最具藝術特質的一段或者部分入畫,近距離地展示局部的枝乾和花卉,必要時根據畫面需要再配以禽鳥昆蟲。傳為邊鸞所作的《花鳥圖》就採用了折枝構圖的方式。
自邊鸞創制折枝構圖法後,唐宋畫家紛紛襲用,幾成風氣。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中就有七位畫家畫折枝花鳥畫的記載,《宣和畫譜》更是記載了17位畫家的62件折枝花卉作品。
繪畫史上的地位
在中國繪畫史上,邊鸞有著特殊的歷史地位。他是花鳥畫在唐代獨立成科並走向成熟的代表性畫家。元代湯垕《畫鑒》指出,「唐人花鳥,邊鸞最為馳譽」,「要知花鳥一科,唐之邊鸞,宋之徐、黃,為古今規式。所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也」。清代《畫花卉淺說》認為:「考厥繪事,唐之工花卉者,先以翎毛。肇端於薛稷、邊鸞,至梁廣、於錫、刁光、周滉、郭乾暉、郭乾祐輩出,俱以花鳥著名。五代滕昌祐、鍾隱、黃筌父子,相繼而起。」
邊鸞花鳥畫最直接的意義在於拓展了花鳥畫的表現題材,並以成熟的折枝構圖法催生了一個以花卉禽鳥為主要表現題材的畫家群體,其中包括師邊鸞花鳥、尤擅布色的揚州人陳庶,「尤以花、木、蜂、蟬、雀、竹為稀世之珍」的衛憲,工花鳥鷹鶻的白旻,擅畫花鳥及雞且極臻其妙的於錫,擅水鳥的強穎,禽鳥頗工其妙的周滉,以花鳥松石寫真為能的梁洽,以及擅畫竹的蕭悅等。這個以邊鸞為核心的畫家群體,成為中、晚唐花鳥畫創作的中堅力量。他們使單純花鳥題材的作品成為花鳥畫主流,迫使鞍馬走獸題材的作品退居次要地位,標志著花鳥畫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學者徐建融以承前啟後、成就卓著並能代表一個時期的畫學主流三條標准來衡量,指出中國古代花鳥畫的發展經歷了五次重大變遷,第一次就是中唐邊鸞寫生。
邊鸞花鳥畫也促成了以「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為標志的花鳥畫第一個發展高峰的到來。晚唐、五代和兩宋時期師法邊鸞花鳥畫的畫家很多。晚唐花鳥畫大家刁光胤和滕昌祐均接續邊鸞,以擅畫鮮麗精妙的花鳥畫著稱於世。最能反映邊鸞風格的作品是傳為滕昌祐所作的《牡丹圖》,假山上方牡丹的出枝蘊含折枝法之妙。從牡丹的繪制技法而言,勾線輕淡柔和,敷色富麗雅緻,講究色暈之變化,深得邊鸞花鳥畫之精髓。
五代西蜀黃筌通過學習滕昌祐和刁光胤,承襲了邊鸞花鳥畫的優良傳統。《宣和畫譜》記載:「……筌所畫,不妄下筆。筌資諸家之善而兼有之。花竹師滕昌祐,鳥雀師刁光,山水師李升,鶴師薛稷,龍師孫遇。」明代理論家張丑認為,黃筌花鳥畫「富艷生動,曠古無對,蓋邊鸞之後一人而已」。兩宋時期,「黃家體制」因得統治者推崇而成為花鳥畫的樣板。雖經北宋中期的花鳥畫變革,其依然占據主流地位。北宋晚期的宋徽宗大力提倡「黃筌畫派」風格,使延續邊鸞花鳥畫藝術內涵的工筆設色花鳥畫成為宮廷畫師創作的首選,宋徽宗本人也參與其中。見於《支那南畫大成》(日本出版)的宋徽宗《臨邊鸞花鳥老鼠圖》,在用筆和設色方面都較好地體現了邊鸞花鳥畫「下筆輕利,用色鮮明」的藝術特點。尤其圖中的鼠毛,以細筆絲成,極具質感,生動具象地反映了邊鸞花鳥畫和兩宋院體花鳥畫之間的淵源。
對後世繪畫影響最為深遠的是邊鸞花鳥畫的折枝構圖法。這種蘊含中國傳統文化意韻的構圖方式,自邊鸞確立後得以長期延續,成為花鳥畫創作的重要構圖方式。折枝構圖法雖然在畫面中僅有花卉局部甚至只有一段折枝,卻能使觀賞者產生無窮聯想,得到獨具東方哲理式的藝術審美享受。畫家在創作中也得以舍棄瑣碎枝節,集中描繪花卉樹木中最有藝術性的部分,使筆墨更直接、更集中地表現出花卉的動人情致和通人靈性,產生凝練和含蓄的藝術效果。翻閱歷代畫冊,我們不難發現採用折枝構圖法創作的花鳥畫作品數量遠多於全景構圖的花鳥畫作品。無論冊頁、手卷、扇面抑或鴻篇巨制,折枝構圖法可謂無處不在。
邊鸞花鳥畫以寫生自然的藝術態度,以高超的表現技法和新穎的折枝構圖法,實現了花鳥畫基本創作技法的成熟和對各種花卉禽鳥題材表現的自由。邊鸞花鳥畫不僅開辟了唐代花鳥畫發展的新局面,推動了花鳥畫在五代和兩宋時期走向全面成熟和高度繁榮,還深深地影響著明清時期乃至於當今花鳥畫的創作實踐,同時也確立了邊鸞作為花鳥畫開創者的歷史地位。
⑧ 一幅蘭花的世界名畫
梵高有多幅鳶尾花的畫,最著名的有這幅http://www.arts365.com.cn/gallery_art_show.jsp?id=3996背景是黃色的
也發現一副背景藍色的,供參考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E8%F3%B8%DF+%F0%B0%CE%B2&in=7041&cl=2&cm=1&sc=0&lm=-1&pn=58&rn=1&di=1721078776&ln=137
因為鳶尾花本身是藍紫色的,用黃色做背景對比顯得更加強烈,這是梵高慣用的手法。
⑨ 中國古代山水名畫有哪些
中國山水畫簡稱「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的中國畫。形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但尚未從人物畫中完全分離。隋唐時始獨立,五代、北宋時趨於成熟,成為中國畫的重要畫科。傳統上按畫法風格分為青綠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淺絳山水、小青綠山水、沒骨山水等。
宋 李唐《萬壑松風圖》--- 此幅全景構圖,但不突出主峰,通過環繞的松林將峰頂連成統一的整體,近、中、遠三個空間層次表現得自然得體。全圖筆墨沉厚渾朴而不失腴潤秀雅,天趣盎然,坡石用斧劈皴,再以焦墨、破筆點苔,有沉鬱清壯之韻。畫中屋宇,以界畫而成,表現了畫家懷有豐富的繪畫技巧。
宋馬遠《踏歌圖》絹本淡設色縱191.8厘米橫111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馬遠與同時的夏圭,號稱「馬夏」。此畫主體內容是田埂上一群老少農民作歡笑踏歌狀,用筆自然舒展,與畫面氣氛搭配一致。遠處,高峰對立,宮殿隱現。從對自然物的處理方法看,是典型的馬派「一角山」的特點。
宋范寬《溪山行旅圖》全幅山石以密如雨點的墨痕和鋸齒般的岩石皴紋,刻畫出山石渾厚蒼勁之感,細如弦絲的瀑布一瀉千尺,溪聲在山谷間回盪,景物的描寫極為雄壯逼真。畫幅右角樹陰有「范寬」二字款。台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
宋郭熙《早春圖》
宋 郭熙《早春圖》-- 此圖繪初春瑞雪消融,大地蘇醒,草木發枝,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主要景物集中於中軸線上,近景大石與高大的松樹,銜接中景S形山石,隔著雲霧,再起二峰,主峰居中,下臨深淵,溪澗從谷間潺潺流下,筆墨清潤,構圖綜合高遠、深遠、平遠法,呈現了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理想山水。
明沈周《廬山高圖》畫中山石林木渾朴雄健,幾無空處,山石融合了王蒙的解索皴與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法,先以淡墨層層皴染,再施以濃墨逐層醒破。筆法穩健細謹,不恣意逞任,用墨濃淡相間,於滿幅布局中有疏朗之感,故覺實中有虛。而畫懸泉百丈直瀉沖下,澗水輕柔,雲光山色極為精采。台北故宮藏。
唐寅《落霞孤鶩圖》此圖是唐寅的代表作之一。寫峻嶺、高柳、水榭、江岸、霞光,虛實相映,遂成妙制。作者以宋人法畫垂柳,錯落有致,畫山石則濕筆長皴,勾斫相間,變化多趣。全圖景物處置洗練灑脫,墨色和悅潤澤。
唐寅 山水 欣賞 ---「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譽為明中葉江南第一才子。唐寅性格狂放不羈,在繪畫中則獨樹一幟,自成一路,行筆秀潤縝密,具瀟灑清逸的韻度。自題七絕:「錢塘景物似圍屏,路寄山崖屋寄汀。楊柳坡平人馬歇,鸕鶿船過水風腥」。
宋 夏圭《雪堂客話圖》--- 此圖畫的是江南雪景。構圖採用「一角」的形式,筆法蒼勁渾厚,畫山石用小斧劈皴和短線條禿筆直皴,從而使得畫面方硬奇峭、水墨蒼潤的效果。絹本,設色。
宋 夏圭《西湖柳艇圖》--- 畫面柳堤回環,可以看到三層。但其疏密、遠近、直曲和穿插、點景的木橋、屋宇、小船等,相互配合得豐富、生動而有變化。天空用淡墨染出浮動的白雲,與煙霧迷朦中的遠方樹林相接,加強了氣候特徵。畫柳枝的筆法勁健,密而不亂,節奏感甚強,頗得真實之美。
黃公望《溪山圖》真跡 ---《溪山圖》卻是一件保存相當完整的佳構,1347年作。畫面山巒起伏,山與水多用乾枯的淡墨輕松畫出,長長的披麻皴使山體顯得疏朗靈秀;樹木則是運用濃濃淡淡的墨筆,勾勾點點,畫得生動活脫,筆墨簡遠逸邁,風格蒼勁高曠,氣勢雄秀。
元 黃公望《丹崖玉樹圖》--- 此圖層岩疊翠,高松小舍。山上雲霧迷朦縹緲,殿閣半露。山下小橋橫卧,林木蔥蘢,一人策杖尋幽。用筆筒勁洗煉,筆法蒼秀,設色淡雅。構圖上較繁密,山頭多置磯石,敷以淺絳色彩,正如清吳修所說:「赭色微黃畫里春,墨青墨綠染精神。」此圖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元 王蒙《葛稚川移居圖》--- 此圖畫葛洪攜子侄徙家於羅浮山煉丹的故事。畫面僅左角空出一小塊水面外,其餘各處都布滿了山石樹木,使景緻顯得格外豐茂華滋,是王蒙典型的重山疊嶂式。畫面山岩重重,樹木茂密,加上回環的流泉,曲折的山徑,營造出一個幽深寧靜、遠離塵世的境地。北京故宮藏。
明 文徵明《茶事圖》立軸 --- 文徵明繪畫技藝全面,山水、人物、花卉、蘭竹兼能,尤以山水著稱,與沈周一同奠定了吳門派的基調。他的山水畫多描寫江南園林景物和文人的生活環境,景緻平和恬靜,筆墨清秀含蓄,注重抒情味和書卷氣,體現了當時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情操和審美愛好
明 仇英《楓溪垂釣圖》--- 此幅繪深秋遼闊的山川郊野的壯麗景色,樓閣隱現於山間的叢林和流動的雲霧中,層巒疊嶂,紅楓映掩的溪江上,著素色朝服的士大夫在輕舟上靜坐垂釣。畫面高嶂巨壁,丘壑深遠,筆墨健勁純熟,設色古樸,採取傳統皴、擦、點、染相結合,氣勢雄闊,景緻迷人,予人以心曠神怡之感。
唐寅《春山伴侶圖》--- 此圖繪春山吐翠、流泉飛濺的山谷內,兩位文士盤坐於臨溪的磯石上尋幽晤談的情景。圖中高嶺回聳,枯樹新枝,綻發嫩芽,透露出春的消息。谷口懸泉如練,匯入溪流,跳珠濺出,冷冷有聲。環境清雅出塵。兩位士人的侃侃而談,平添了些許詩情畫意。上海博物館藏。
米芾《春山瑞松圖》 --- 圖中描繪雲霧掩映的山林景色,白雲滿谷,遠山聳立雲端,近處古松數株隱顯於霧氣中。山石樹木的造型秀雅溫和,松樹姿態婉然,山石以「米點皴法」,青翠柔麗,使景物開闊、平靜而凄迷,顯示出春日潤濕而有生趣的意境。此幅不能確證為米芾所作,有可能為宋人仿作。
董其昌《葑涇訪古圖》--- 此作仿董北苑筆意,圖中山壑重巒,古樹高拔,蒼蒼莽莽,小橋溪水,村落人家,境界高逸。畫坡石或用披麻皴,或用折帶皴,淡墨枯筆,干濕皴擦,整幅畫面有墨色蒼潤之感。台北故宮藏。
明 董其昌《林和靖詩意圖》--- 此幅是董其昌根據北宋詩人林和靖的詩意而創作的。詩為:「山水未深魚鳥少,此生還擬重移居。只應三竺溪流上,獨木為橋小結廬。」此圖又名《三竺溪流圖》。作品構圖以深遠兼平遠法,畫面設色以淺絳青綠為主調,溫潤淡冶,表現出畫家在設色山水畫中所追求的平淡天真之意。
明 吳偉《漁樂圖》--- 圖繪湖山相接漁艇棲泊的港灣,布景簡略,近處幾塊嶙峋山石,數株偃蹇老樹,三五泊岸漁船,遠處是溟濛的峰嶺,布局豐富多變,S形的構圖,使近、中、遠三景顯得曲折起伏又虛實相生,諸景既相互系連,又不顯迫塞,富有層次感和深遠感。整體境界開闊,生動地描繪出江南漁港之美。
清 髡殘《雲房舞鶴圖》--- 相傳雲房寺曾是仙人出沒的地方。此圖作於借雲關中,時順治十七年八月一日。畫面上溪水淙淙,松濤歌嘯,白雲飄飄,仙鶴飛舞,一隱士結茅於此,追尋仙人遺風,「憑欄無限興,傳語去尋君。」不是仙中境界,也是人間勝地。構圖嚴謹,筆墨沉著渾厚,特別是濕筆皴擦更添無限幽深。
王原祁《盧鴻草堂十志圖(之一)》--- 此圖借《草堂十志圖》之名,以潑墨設色而成,運以諸家筆意。盧鴻為唐代隱士、文人,擅書法、繪畫,曾作《草堂十志圖》描寫其隱居之處的山林景物。王原祁的《盧鴻草堂十志圖》以唐宋各家筆意擬之,圖中峰巒渾厚,林木蒼厚,筆墨細密嚴實,松秀渾然,柔中帶剛。
清 錢杜《虞山草堂步月詩意圖》--- 此圖以大密大疏之反差為特色。層層茂林,以精細的點法為之,卷雲般的山石,以密集而具裝飾趣味的解索皴寫成,與空曠的天地及白牆形成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的強烈對比。畫法融王蒙之繁密與文徵明之細膩為一體。
⑩ 一幅世界名畫 一個花瓶 裡面插滿鮮花 油畫 求這幅畫的名字
插滿來鮮花的花瓶這是西方油畫裡面源最常見的題材啊!以這個為題的世界名畫太多了,光梵高就有十幾幅——向日葵,鳶尾花等~~~你是指什麼顏色的花瓶,瓶里是許多不同種類的花還是單一品種的?
有許多花種的有:
作者:讓·范·惠桑 - jan van huysum
作品名稱:《花瓶里的花朵》 -Flowers in an Urn
作品尺寸:寬 60厘米 高 79.9厘米
作品年代:1720 作品材質:畫布油畫
這個畫家畫了很多花瓶中的花的題材的世界名畫,最擅長寫實型靜物花卉油畫,不知道你要找的是不是這幅,以前油畫書上有這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