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筌花卉
A. 黃筌的花鳥畫有什麼特點
黃筌的花鳥畫,多用淡墨細勾,然後用重彩渲染,人稱它為「雙勾填彩畫法」。在古代沈括所著的一部筆記本網路全書式著作《夢溪筆談》中,曾記載了關於黃荃的畫法,書中記載:妙在傅色,用筆極精細,幾不見墨跡,但以五彩布成,謂之寫生。
在北宋王朝結束了五代時期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全國以後,964年,黃筌和他的兩個兒子黃居寶、黃居案以及他的弟弟黃惟亮都進入了宋代的翰林圖畫院,宋太祖授予黃筌為太子左贊善大夫的官職。
鳥畫
B. 《黃筌畫花鳥芙蓉、翠鳥圖》展現的內容是什麼
《黃筌畫花鳥芙蓉、翠鳥圖》以黃荃畫冊原尺寸大小綉制。翠鳥停立蘆草,芙蓉盛開。綉法以長短針,依花葉不同翻轉和色彩變化交替運針,達到十分逼真的效果。
C. 黃筌的時代背景
從晚唐至五代,雖然戰亂頻仍,軍閥割據,但並未影響繪畫藝術默默的走著她應走的道路。不僅如此,在一些封建割據的地方小朝廷中,繪畫藝術甚至得到了君主特殊的愛護與扶持,各種題材、形式的繪畫都沒有放慢它們前進的步伐——花鳥、山水、人物均或多或少超越了前代的水平,而其中尤以花鳥畫的成就為大,為兩宋時期繪畫的高度繁榮奠定了基礎。畫史記載唐人邊鸞、薛稷輩擅畫花鳥,但從存世的一些唐畫中看來,獨立的花鳥畫作品終未得見。我們目前所能見到唐人繪畫中出現的花竹禽獸,大抵只是人物畫的襯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簪花仕女圖》中出現的多種花卉,或插戴與人物頭上,或生於假山石畔;禽獸有白鶴及小犬等。但到了五代宋初,情況就有了改觀,不僅有較多實物可證,畫史記載中說得也較前明確。如北宋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中所論「徐黃異體」——「黃」指西蜀的黃筌父子,「徐」則是南唐的徐熙家族,這些畫家不僅都是獨立的花鳥畫課的作者,而且兩人又具有不同風格體制的時代特點。
從五代開始,一些自然景物(花鳥、山水)才被有意識的作為獨立的描畫對象,才成為繪畫藝術中的獨立的畫科、獨立的題材。有才能的畫家開始把描摹人物形象的藝術原則——「氣韻生動」,移用到了花鳥畫領域,黃筌父子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使「寫實」的藝術技巧又推進了一大步。
D. 花鳥畫的代表人物是
花鳥畫家輩出,如來唐代薛稷的鶴源、邊鸞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暉的鷹,黃筌、徐熙的花鳥;北宋趙昌的花、崔白的雀、吳元瑜的花鳥;南宋吳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張守中的鴛鴦、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陳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魚、惲壽平的荷、華喦的鳥;近代吳昌碩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現當代名氣最大的齊白石也。
E. 徐熙和黃筌在技法上有什麼共同點
共同點:
徐熙與黃筌都代表了五代花鳥畫的新水平,具有重要歷史地位。黃成為院派花鳥畫的典範;徐開水墨淡彩和水墨寫意花鳥畫的先河。由此形成了花鳥畫中的兩大流派。此後花鳥畫的發展就是在這兩大流派的基礎上,不斷地演進變化,逐漸呈現出了多姿多彩的格局。一般說來,宮廷繪畫中更多的是富貴的畫風,而在民間則是野逸的畫風在流行。
詳見以下:
中國花鳥畫發展史中,素有「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的說法。
「黃家」指的是五代西蜀至北宋初的畫家黃筌和他的兩個兒子,他們先後供奉宮廷,擅長畫珍禽異獸,風格富貴華麗;後者指的是徐熙,他也是五代南唐至北宋初人,所畫大多為野生花卉及常見之禽鳥,畫風野逸素雅。
黃筌(約903~965年),五代後蜀畫家。字要叔,成都人。歷仕前蜀、後蜀,官至檢校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入宋,任太子左贊善大夫。
他擅畫花鳥,自成一派。所作多描繪宮廷中異卉珍禽,羽毛豐滿,形象生動。畫花善於著色,鉤勒精細,不見筆跡,並染以輕色,謂之「寫生」。其子黃居 亦以畫名,父子所作,均格調 麗,適應宮廷需要,成為宋初翰林圖畫院取捨作品之標准。
徐熙是鍾陵(今江西南昌附近)人,生卒年不詳,但可知其卒於宋滅南唐之前。他出身於江南名族,一生以高雅自任而不肯出仕。善畫花竹、禽魚、蔬果、草蟲。他經常漫步游覽於田野園圃,所見景物多為汀花野竹、水鳥淵魚、園蔬葯苗。每遇景物,必細心觀察,故傳寫物態,皆富有生動的意趣。在畫法上他一反唐以來流行的暈淡賦色,另創一種落墨的表現方法,即先以墨寫花卉的枝葉蕊萼,然後著色。
這種題材和畫法都表現他作為江南處士的情懷和審美趣味,與妙在賦彩、細筆輕色的「黃家富貴」不同,而形成另一種獨特風格,被宋人稱為「徐熙野逸」。徐熙的孫子徐崇矩、徐崇嗣、徐崇勛皆善畫 。
進入北宋後,由於當時「黃家富貴」成為北宋宮廷花鳥畫的標准,徐崇嗣不得不放棄了祖父筆下的野花野草,而是宮中的牡丹、海棠、芍葯、桃竹、蟬蝶、繁杏等,都是富貴畫,但他又標新立異,創造了一種不用墨筆,直以彩色圖之的「沒骨」畫法。
徐熙與黃筌都代表了五代花鳥畫的新水平,具有重要歷史地位。黃成為院派花鳥畫的典範;徐開水墨淡彩和水墨寫意花鳥畫的先河。由此形成了花鳥畫中的兩大流派。此後花鳥畫的發展就是在這兩大流派的基礎上,不斷地演進變化,逐漸呈現出了多姿多彩的格局。一般說來,宮廷繪畫中更多的是富貴的畫風,而在民間則是野逸的畫風在流行。
F. 花鳥畫在()、()時期發展成熟,()、()是五代時期傑出的花鳥畫家。
五代,北宋,黃筌:西蜀宮廷畫家徐熙:南唐布衣
經濟繁榮的唐代,統治者奢侈的生活,社會習俗和審美觀念的新要求(在此期間,大量的花鳥畫大師,薛稷風景如畫的起重機,畫馬專家曹霸漢甘:魏燕抽獎龍,戴松畫牛等)。
五代時期,兩對偉大的花鳥畫黃筌,徐熙對後世的影響,兩所學校的「寶貴的黃氏家族,徐熙野逸」的形成標志著鳥類和花卉畫已經進入了成熟階段。
,重視素描,寫宮廷的異國情調和石,珍禽異獸,風格富麗工巧。
徐熙:南唐平民,特別是畫的高山花卉,鳥類和昆蟲,畫路網格雜項的顏色,副,跟蹤和顏色相隱圖「。倡導者油墨為基礎的,和顏色,從而使油墨和顏色互相掩護。花鳥整齊和廣泛的前景
許乎盎二體不同的風格,那麼後形成的五代。
進入北宋,由於皇家藝術學院獨鍾皇嘉寶貴的「風的工筆花鳥畫,在此期間有了很大的發展。直到北宋中期,崔婺源於創建重彩濃艷黃色的房子,大異其趣「把墨到胸部義大利」風格,埋葬前宋初徐派風格光大。 (宋徽宗趙結是北宋花鳥畫的高手,這樣的工筆花鳥畫達到頂峰)。
G. 古代國畫花鳥最厲害的人
黃筌(約903-965),五代時西蜀畫院的宮廷畫家,所畫禽鳥造型正確,骨肉兼備,形象豐滿,賦色濃麗,鉤勒精細,幾乎不見筆跡,似輕色染成,謂之「寫生」。與江南徐熙並稱「黃徐」,形成五代、宋初花鳥畫兩大主要流派。
黃筌多畫宮中異卉珍禽,徐熙多寫汀花水鳥,故有「黃家富貴,徐熙野逸」之諺,對後世花鳥畫影響極大。又因黃筌及其子居寶、居寀,弟惟亮等畫格調富麗,遂成為北宋初翰林圖畫院優劣取捨標准,被稱為「院體」。
2、五代後蜀 黃居寀
黃居寀(933-993以後),五代十國名畫家黃筌之子。善畫花鳥山水。黃筌父子之畫藝,在北宋初期尚成為圖畫院評定優劣之標准。
五代後蜀 黃居寀 山鷓棘雀圖 台北故宮藏
此幅中景物有動有靜,配合得宜。像山鷓跳到石上,伸頸欲飲溪水的神態,就十分生動。另麻雀或飛、或鳴、或俯視下方,是動的一面;而細竹、鳳尾蕨和近景兩叢野草,有的朝左,有的朝右,表現出無風時意態舒展的姿態,則都予人從容不迫和寧靜的感覺。
下方的大石上,山鷓的身體從喙尖到尾端,幾乎橫貫整個畫幅。背景則以巨石土坡,搭配麻雀、荊棘、蕨竹,布滿了整個畫面。畫的重心在於畫幅的中間位置,形成近於北宋山水畫中軸線的構圖方式。而具有圖案意味的布局,有著裝飾的效果,顯示作者有意呈現唐代花鳥畫古拙而華美的遺意。
五代後蜀 黃居寀 花鳥
五代後蜀 黃居寀(款)玉堂富貴圖
3、五代南唐 徐熙
徐熙,五代南唐畫家。擅畫江湖間汀花、野竹、水鳥、魚蟲、蔬果,獨創「落墨」法,一變黃筌細筆鉤勒,填彩暈染之法。大師謝稚柳的落墨山水就出自徐熙的「落墨」法。
因不屑於踏入仕途,終生置於畫院之外,故後人稱他「江南處士」或「江南布衣」。
五代 徐熙 玉堂富貴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玉堂富貴》此圖是一幅豎軸畫,畫中牡丹、玉蘭、海棠布滿全幅,花叢間有兩只杜鵑,圖的下方,湖石邊繪了一隻羽毛華麗的野禽。
枝葉與花鳥,先用墨筆勾出輪廓,然後再敷以色彩。玉蘭、牡丹、海棠,白的淡雅,粉的嬌媚,在石青鋪地兒的映襯下,更現端莊秀麗之氣韻。這種滿紙點染,不留空隙的畫法,顯然是受了佛教藝術的影響。
4、北宋 崔白
崔白,北宋畫家。擅畫花竹、禽鳥,尤工秋荷鳧雁,注重寫生,精於勾勒填彩,體制清贍,筆跡勁利如鐵絲,設色淡雅,別創一種清淡疏秀之格,一變宋初以來畫院中流行的黃筌父子的濃艷細密的畫風。
宋 崔白 雙喜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寫秋野景物,草樹坡石,布置生動,而秋風颯颯竹樹搖撼,山草皆靡,風勢甚烈。整幅畫面詩意之濃郁,有聲有色,真堪稱一幅「西風頌」了。而體物之精,筆勢欲動,誠如黃庭堅稱崔白之畫為「盜造物機」,大得自然野趣,偶然著筆,巧奪天工。
北宋 崔白 雄雞傲睨圖
作品描繪隆冬的黃昏,一群麻雀在古木上安棲入寐的景象。作者在構圖上把雀群分為三部分:左側三雀,已經憩息安眠,處於靜態;右側二雀,乍來遲到,處於動態;而中間四雀,作為本幅重心,呼應上下左右,串聯氣脈,由動至靜,使之渾然一體。鳥雀的靈動在向背、俯仰、正側、伸縮、飛棲、宿鳴中被表現得維妙維肖。
樹干在形骨輕秀的鳥雀襯托下,顯得格外渾穆恬澹,蒼寒野逸。此圖樹乾的用筆落墨都很重,且烘、染、勾、皴,渾然不分,造型純以墨法,筆蹤難尋。雖施於畫上的赭石都已褪落,但絲毫未損害它的神采,野逸之趣盈溢於絹素之外,有師法徐熙的用筆特點。
北宋 崔白 秋浦蓉賓 台北故宮博物院
北宋 崔白 沙渚鳧雛圖冊頁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5、宋徽宗趙佶
趙佶是一位藝術家皇帝,稱得上是一個「不愛江山愛丹青」的皇帝,藝術造詣極深,吹彈、書畫、聲歌、詞賦無不精工極研。
宋徽宗趙佶 芙蓉錦雞圖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芙蓉錦雞圖》是中國歷代經典名畫中的精品,風格殊異、妙筆紛呈。
《芙蓉錦雞圖》作者以其獨特的藝術天賦和精湛的繪畫技巧,使用筆和設色這兩大中國傳統繪畫技法的元素達到完美的統一,且以特有的筆調活靈活現地傳達出所描繪對象的精神特質,達到了高度成熟的藝術化境,使其作品栩栩如生、流傳千古。
宋徽宗趙佶 五色鸚鵡圖
宋徽宗趙佶 臘梅雙禽圖頁
宋徽宗趙佶 梅花綉眼圖
6、明初 邊文進
邊文進,即邊景昭(約1356-約1428),為明初重要的宮廷花鳥畫家,畫風延續北宋黃筌畫派工筆重彩傳統,並融合南宋院畫風格。
明 邊文進 三友百禽圖
邊文進的這幅《三友百禽》最能體現他的繪畫特色。畫中近百隻禽鳥,品種各異,而且都能找到真鳥的原型,生物學家皆能一一叫出它們的名字。
百鳥皆各具姿態,有飛有翔、有立有起、有躍有跳,或露或藏,或高瞻遠矚,或轉首探望,或啄或叫,或自理羽毛,或追逐嬉斗,無一重復,非具有高度的觀察能力和精絕技巧者不能達。
《三友百禽》鳥的畫法不但繼承了南宋的傳統,更上追到五代黃筌的畫法,勾勒後著色,著色後再加勾,色與墨皆比黃筌畫得厚,但比南宋畫秀雅,從中可以看出明代的氣息和邊氏自己的風格。
明 邊文進 四喜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邊文進 花竹聚禽圖 上海博物館
明 邊文進 雙鶴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7、明代 呂紀
明代的呂紀(活動於1439-1505),以花鳥畫著稱,他的花鳥設色鮮艷,生氣奕奕,被稱為明代花鳥畫第一家。
呂紀繪畫風格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水墨為主略淡彩,用筆較為豪縱,另一類則是設色濃麗,用和工緻,具有富麗的宮廷裝飾趣味。
明 呂紀 杏花孔雀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中以一姿態優雅的盛開杏花樹圈圍出一對姿態各異的孔雀,周圍紅白牡丹盛開,樹梢麻雀跳躍,畫面用色華麗且細致,整體呈現一既優雅又不失熱鬧的景象。杏花為春天的象徵,孔雀與牡丹意指富貴,而「雀」與「爵」諧音,則暗示高官祿位,為原本富麗堂皇的表現更添吉祥寓意。
明 呂紀 秋諸水禽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煙嵐迷漫的秋夜,明月半懸。芙蓉、蘆葦坡地棲息豆雁四隻,三已入眠,一對月長鳴。
幅中畫花鳥的筆法工細而不刻板,畫坡石則寫意。不但表現雁群夜間棲息時,由一雁警戒守夜的習性,也畫出秋夜的凄清,並寄託著借時、借景抒發情懷的心境,是表現呂紀結合工寫,擅於掌握情境氣氛特色的代表作。
明 呂紀 毛雞圖
明 呂紀 秋諸水禽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蕭疏雪景,江天如墨。群鳧畏寒相依,多已入眠,衰柳上棲息著凍雀寒鳩。作者充分掌握真實情境的氛圍,令人體現冬日的寒意。筆墨色澤展現呂紀渾厚的風味,但更為朴實簡潔,和其別的作品相比較,更添一層古樸的趣味。
8、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的花鳥承襲陳淳、徐渭寫意花鳥畫的傳統,發展為闊筆大寫意畫法。
其特點是通過象徵寓意的手法,並對所畫的花鳥、魚蟲進行誇張,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簡練的造型,使畫中形象突出,主題鮮明,甚至將鳥、魚的眼睛畫成「白眼向人」,以此來表現自己孤傲不群、憤世嫉俗的性格,從而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花鳥造型。
明末清初 八大山人 荷石水禽圖 旅順博物館藏
明末清初 八大山人 野塘雙雁圖
明末清初 八大山人 巨石蒼鷹
9、清 郎世寧
郎世寧(1688-1766),義大利人,清代宮廷畫家。歷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國從事繪畫達50多年。他是一位藝術上的全面手,人物、肖像、走獸、花鳥、山水無所不涉、無所不精。
清 郎世寧 錦春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 郎世寧 仙萼長春圖冊
10、清 沈銓
沈銓(1682-約1760),清代畫家。沈銓以花卉、翎毛見長,亦擅仕女。其花鳥畫遠宗「黃家富貴」,師法呂紀,從明代院體脫穎而出,筆墨工緻,設色艷雅,形象逼真,生動傳神,達到了一般畫家難以企及的「有聲有色」的境界。
H. 黃筌的主要繪畫作品有哪些
黃筌的畫作有《春山圖》、《秋山圖》、《山家晚景圖》、《山居詩意圖》、《瀟湘圖》、《八壽圖》等。作品列入《宣和畫譜》的有《桃花雛雀圖》等49件。但是,他流傳下來的作品只有《寫生珍禽圖》一件。
《寫生珍禽圖》描繪的飛禽昆蟲龜介等20餘種,刻畫精細逼真,栩栩如生,款署「付子居寶習」,據此可知它是黃筌交付兒子的習畫範本。後來黃居寀畫的《山鷓棘雀圖軸》中那些珍禽的形態,與他父親黃筌所畫的如出一轍。黃筌筆下的禽鳥,骨肉兼備,形象豐滿。而他畫的花卉也是勾勒細巧、工於賦色。
黃筌的一生在皇家畫院近50年,黃筌畫派濃烈、瑰麗、精細的畫風,在宋代畫院一直起著主導作用,並不斷影響後世。
I. 黃筌父子在繪畫領域有什麼成就
從五代時期開始,一些自然景物,如花鳥、山水被有意識的作為獨立的描畫對象,成為繪畫藝術中的獨立畫科、獨立題材。有才能的畫家開始把描摹人物形象的藝術原則「氣韻生動」,移用到了花鳥畫領域,黃筌父子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903年,黃筌出生於四川成都一個有文化氛圍的家庭。他從小就喜愛繪畫,13歲時拜師著名花鳥畫家刁光胤,學畫花鳥、樹石、花竹等,稍後他又學孫位的龍水和人物,李璟的山水竹樹,薛稷的雲鶴,滕昌佑的花卉蟬蝶。
黃筌勤奮地學習這些中原先輩畫家的思想品質、觀察事物之道和繪畫技法,並能對各家兼收並蓄、采諸家之長,因而學力由淺漸深,繪畫技藝得到全面發展。加之他又能不拘律法,不墨守成規,敢於創新,善於寫生,所以最終他的畫藝超過了他的老師們,成為五代時期畫壇群英中的佼佼者。
在記述唐代、五代至宋代初期以西蜀寺院壁畫創作為主要內容的地區性畫史《益州名畫錄》記載:筌早與孔嵩同師,嵩但守師法,別無新意。簽既兼宗孫李,學習因是博瞻,損益刁格,遂超師藝。
920年,17歲的黃筌被前蜀後主王衍錄用,在王衍的畫院里當待詔,從此黃筌開始了他的宮廷畫家生涯。他一直得到幾代蜀主的厚愛,專心繪畫。
據說有一次前蜀後主王衍得到了一幅唐代名家吳道子的畫作《鍾馗圖》,圖中鍾馗蓬發怒目,左手捉一鬼,以右手食指掐鬼的眼睛,筆力尤其遒勁。王衍對此畫愛不釋手,極其欣賞。
一天他叫來黃筌,對他說:「如果鍾馗是用拇指來掐鬼眼的,那麼看上去就會更加有力些,你能替我在畫上改一改嗎?」
黃筌就把畫拿回家來,細細揣摩了好幾天,一直覺得難以下筆。於是他另外畫了一幅幾乎一樣的圖,只是這張鍾馗是以右手的拇指來掐鬼眼的。
第二天,他將兩張畫都拿進宮去一並獻上,王衍責怪他為什麼沒有在原畫上改過,而是重新畫了一張。
黃筌說:「吳道子畫的鍾馗,一身的力量和神態都著重落在了那個食指上,而非拇指,所以我無法擅自改動,只能重新畫一幅。現在我畫的這幅,雖然沒有大師畫得好,但是畢竟一身的氣力都用在了拇指上,這樣看上去才自然。」
王衍聽了大為贊賞。
934年,五代十國時期後蜀的建立者孟知祥去世,其子孟昶即位。孟昶熱愛丹青文辭,在宮廷建立了翰林圖畫院,對黃筌更是厚愛有加,授予他翰林侍詔,權院事,也就是畫院領事人等職務,賜紫金袋。之後黃筌又被累加如京副史、檢校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等職務。
黃筌不僅深得幾位西蜀主的恩寵,他的弟弟黃惟亮、兒子黃居寶、黃居寀也都供奉於西蜀畫院,封為待詔,黃居寶為水部員外郎。
944年,後蜀與吳國相互遣使修好。吳國的使者帶來許多禮物,其中有幾只自古以來就被視為珍禽的丹頂鶴。當時蜀中沒有仙鶴,蜀主孟昶對這些鶴倍加喜愛,遂命黃筌在偏殿的牆壁上將這些鶴的形態畫下來。
黃筌欣然舉筆,以他超人的觀察力和藝術概括力,把仙鶴豐富多彩的形態栩栩如生地表現了出來。他一共畫了6隻鶴,分別以唳天、警露,啄苔、舞風、梳翎、顧步這6種姿態展現,再襯以白露蒼苔,藍天白雲。
由於畫上的仙鶴形神兼備,惟妙惟肖,常常使得那些真的鶴將畫中的鶴當成同伴,都跑去立在畫旁,往往引得君臣相顧大笑。
孟昶乾脆就將該殿命名為「六鶴殿」。當時蜀中的畫家都不擅長畫鶴,只有畫家薛稷以畫鶴出名。自從黃筌畫6隻鶴之後,朝野傳頌,貴族豪門紛紛送厚禮請黃筌為他們畫鶴。五代時期以後,畫鶴的人大都師承黃筌「六鶴」的畫法,影響十分深遠。
953年,蜀主孟昶在皇宮里新建了一座八卦殿,讓黃筌在殿內四壁畫上四時花竹與兔雉鳥雀。黃筌從秋天畫到冬天才將這些壁畫完成。
當時後蜀設有五坊使,專門負責為皇室馴養狩獵所用的鷹犬。這年冬天,五坊使在八卦殿前向孟昶進呈一隻大白鷹。誰知這只白鷹突然望見殿壁上黃筌所畫的野雉,誤以為真,再三撲騰想要撲上去獵食。
孟昶禁不住連稱黃筌為當世奇筆,並吩咐翰林學士歐陽炯撰寫《奇異記》一篇,把這一奇事記下來。
J. 宋代花鳥畫的代表畫家黃筌有著怎樣的創作背景
黃筌是宋代花鳥畫的代表畫家,他在南唐和西蜀時已是一代名家,其繪畫的題材、手法都反映了宮廷貴族的要求,作品以富麗工巧見稱。北宋統一後,黃筌入宋畫院,其畫風成為畫院派花鳥畫的典範。
由於黃派花鳥畫符合帝王、貴族的審美要求,一時成為院體標准畫風,且「較藝者視黃氏體制為優劣去取」。黃筌之子黃居寀,最受皇家寵幸。他的畫繼承家學《寫生珍禽圖》並有所發展,畫風艷麗工緻,作花卉翎毛,妙在得其天真之處。《山鷓棘雀圖》是他僅存的一幅真跡。此畫表現的禽鳥、小濱,都是先作勾勒,然後著色,線條清細秀勁,功力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