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花卉圖
⑴ 五代定窯白瓷瓷器花紋有什麼特點
定窯器以其豐富多彩的紋樣裝飾而深受人們喜愛。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還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紋樣秀麗典雅。北宋早期定窯刻花、構圖、紋樣趨簡,以重蓮瓣紋居多,裝飾有淺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裝飾精美絕倫,獨具一格。裝飾圖案常用印花、劃花和堆花手法,秀麗典雅。印花圖案,自然形態經巧妙變形,構成嚴謹;刻劃花,較印花更活潑生動,別具一格。
定窯印花題材以花卉紋最為常見,主要有蓮、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紋布局多採用纏枝、折枝等方法,講求對稱。有的碗、盤口沿作花瓣式,碗內印一盛開的花朵,同時在外壁刻上花蒂與花瓣輪廓線。這種把印、刻手法並用於一件器物,里外裝飾統一的做法,使器物造型和花紋裝飾渾如一體,十分精美。其次,定窯還有大量的動物紋飾,主要有牛、鹿、鴛鴦、麒麟、龍鳳、獅子和飛龍等。定窯飛龍紋一般裝飾在盤、碟、碗等卧件的器物中心,祥雲圍繞,獨龍為多,尚未見有對稱的雙龍紋飾。飛龍身形矯健,昂首騰飛於祥雲之間,龍尾與後腿纏繞,龍嘴露齒,欲吞火球,背有鰭,身刻魚鱗紋,龍須飄動,龍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而定窯立件上只裝飾有變形龍紋,其裝飾水平與盤、碟上的龍紋相去甚遠。禽鳥紋飾中主要有鳳凰、孔雀、鷺鷥、鴛鴦、雁、鴨等,做工精美的飛鳳比較少見。
⑵ 宋代定窯瓷怎麼辨識
從以下四個方面去辨識:
一、要有玉質感。宋代制瓷追求玉質效應,以有玉質感的為上品,特別是作為宮廷燒造的瓷品,更是必須要燒出玉質感來的。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無論是白定,還是色釉定都是如此)首先要看有無玉質感?真品應是釉水瑩潤,富有靈動之氣,就如白玉一般的。仿品因胎釉原料和燒造溫度等不易掌握,很難燒出玉質感來。一般都是氣韻呆滯、釉色蒼白,無玉質感可言。個別能燒出玉質感來,但常見色彩顯新,有火爆之感。
二、釉色如象牙之白。五代之後,定窯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妝土了。所施白釉的釉水為白中閃黃,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謂的「象牙白」色,少數質差的釉為白中微閃灰黃。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狀,因為施釉較薄,所以薄處能隱約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處可見積釉呈淺淺的黃綠色。積釉處氣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這也是一個鑒識時要注意的要點。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窯特定的燒成氣氛,故難以燒出「象牙白」的釉色來。
三、要見「竹絲刷痕」。定窯的制胎工藝中,在胎半干之時,有用竹絲刷子旋修這一道工藝,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絲刷痕」。定窯因為施釉較薄,燒成後,在釉薄處透過釉面就隱約可見竹絲修胎所留下的刷痕。這是定窯瓷的一個基本特徵之一,在鑒識時必須特別留意。仿品中常不見這種」竹絲刷痕」。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夠自然,據此可以鑒別。
四、釉面常見'蠟淚痕」。這種「淚痕」是由於上釉不均勻,入燒時釉水垂流所致。垂流釉的下部似蠟淚狀凸起,球面下部呈淺水綠色。這種」淚痕」只出現在盤碗的外部。有否「淚痕」也成為鑒識是否北定的一個基本特徵。當然,不是每一個定窯瓷都有「淚痕」,但有「淚痕」比沒有「淚痕的要容易確認。一般的仿品是較難做出這種淚痕」來的。
⑶ 宋代定窯有什麼鑒定特點
定窯器以其豐富多彩的紋樣裝飾而深受人們喜愛。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還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紋樣秀麗典雅。北宋早期定窯刻花、構圖、紋樣趨簡,以重蓮瓣紋居多,裝飾有淺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裝飾精美絕倫,獨具一格。裝飾圖案常用印花、劃花和堆花手法,秀麗典雅。印花圖案,自然形態經巧妙變形,構成嚴謹;刻劃花,較印花更活潑生動,別具一格。
⑷ 故宮陶瓷新館「五一」開館,裡面珍藏了哪些珍貴瓷器
五一假期故宮博物院歷經兩年籌備的陶瓷館在武英殿正式向公眾開放。這次展覽的文物主要從故宮三十六萬件珍藏瓷器中篩選出千餘種瓷器,按照時間的順序,從新石器時代到民國時期的陶瓷藏品都一一呈現給廣大的參觀者。武英殿位於北京故宮外朝熙和門以西。
這次在武英殿展出的故宮博物院的陶瓷藏品非常珍貴。瓷母汝窯天青釉凸弦紋三足樽是宋代汝窯的代表作品,這件作品是宋代官窯燒制出來的精品,瓷胎質細膩,非常的罕見,全世界范圍內只有67件半。三國青釉堆塑谷倉罐是在浙江紹興三國墓中出土的。谷倉上半部分的堆塑做工非常的精細和逼真,雖然年代久遠但是保存比較完好。北宋定窯白釉孩兒枕是宋代北方定窯燒制出來的精品,而且定窯在當時是作為北宋的宮廷用瓷,對後代瓷器的影響非常的大,這件作品的工藝水平非常的高,是中國古代瓷器名品。
這次故宮陶瓷新館真的可以讓遊客們大飽眼福,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國的幾千年的文化。
⑸ 東京國立博物館的東洋館藏
東京國立博物館東洋館藏中國文物
東洋館共分三層。第一層陳列著包括木乃伊在內的埃及珍貴文物,印度、犍陀羅(今印度、巴基斯坦地區)早期佛教文物,東南亞與西亞的考古出土遺物,等等。筆者最感興趣的是一號展廳名為「中國雕刻」的特別展覽,26件南北朝與唐代的文物,大部分是來自中國陝西省西安寶慶寺、中國山西省長子縣、山西省雲岡石窟、河北省響堂山石窟等地的石佛造像,比如唐代寶慶寺如來三尊佛龕、天龍山石窟第21窟如來像,也有少量隋代金銅造像如勢至菩薩立像。其中,6件公元703年至704年間的寶慶寺石佛造像甚至可考人名,比如德感造十一面觀音龕、姚元景造如來三尊佛龕、高延貴造阿彌陀三尊佛龕、李承嗣造阿彌陀三尊佛龕、蕭元造彌勒三尊佛龕、韋均造如來三尊佛龕等,具有極高的史料研究價值。
此外,東洋館一層還有一些特別專題用來展示中國文物與東南亞文物之間的文化淵源。比如銅鼓,比如青花瓷。銅鼓陳列從公元前6世紀至漢唐時期,演變到明清時期,從中國南部到東南亞地區(以印度尼西亞為例),講述了銅鼓的變遷與多樣性。而青花瓷陳列,則顯示了15至16世紀越南地區「染付瓷」等是受中國景德鎮青花瓷影響而產生的陶瓷品種。當然,受影響的不止東南亞,也包括江戶時代(1603-1876年)的日本。越南染付瓷雖然沒有中國青花瓷白潤與明藍所映襯的美,紋飾描繪也略顯技拙,但那種直接在灰白胎土上渲染的灰藍,卻給人一種樸素溫暖的印象。至於近鄰日本,歷史上便一直推崇中國的青花瓷,以至於後來開始模仿與生產。檀香山藝術學院(Honolulu Academy of Arts) 曾經舉辦過一次名為「貿易、趣味和變革:1620年至1645年日本景德鎮瓷器」(Trade, Taste and Transformation:Jingdezhen Porcelain for Japan, 1620-1645)的展覽,向外界展示了長期以來中國是如何精於貿易和文化交流的。該學院院長史蒂夫·利特爾(Steve Little)表示:「瓷器和宗教(佛教)、繪畫一樣,是傳播中國思想和獨創性的三類工具之一,它從中國出口到了日本。」然而,與此並存的事實是,明朝晚期開始,隨著當時中國國力的衰退與閉關政策,精明的日本人甚至在海上貿易中漸漸打破中國對歐洲瓷器出口的壟斷地位。比如日本的「伊萬里燒」青花瓷便題有「大明嘉靖年制」「大明萬曆年制」的底款,以此迷惑西方人。關於青花瓷技術如何傳入日本有一種說法,1592年至1598年間,日本豐臣秀吉發動的兩次侵略朝鮮戰爭,從朝鮮掠走了大批陶瓷器與中國陶工,這對日本青花瓷的燒制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東洋館的第二層可以說就是「中國專館」,一共五個陳列室,其中四個為「中國考古」,剩下一個是「中國繪畫書法」。「中國考古」的第一陳列室是從新石器時代到漢代出土的早期文物,一共111件展品,涵蓋了骨器、石器、陶器、玉器、青銅器等品種。陶器部分,有中國甘肅省、青海省出土的齊家文化紅陶雙耳壺、褐陶水差形土器(公元前2200年-前1600年),也有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出土的商代白陶豆(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西周時代(公元前10世紀-前9世紀)的灰陶鬲,中國河北省易州出土的戰國時代(公元前5-前3世紀)黑陶磨光紋小壺、夾砂紅陶鬲,中國安徽省壽縣出土的戰國時代彩釉壺,等等,歷史脈絡清晰,縱向延伸完整。玉器部分,既有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玉斧、玉璧、玉環、玉飾,二里頭文化(公元前2000年)的玉刀,也有商周時期的饕餮紋佩玉、龍紋佩玉、玉龍、玉魚、玉鳥,戰國時代的琉璃象嵌玉、夔龍紋玉等等。東洋館里的金屬文物種類很多,以武器為例,比如商代的銅鉞、銅矛,春秋戰國時期的銅戈,比如中國雲南省、四川省出土的戰國前漢時期的銅柄鐵劍,中國陝西省興平縣出土的鍍金銀銅刀,等等。至於典型的禮樂、祭祀用青銅器,不論是工藝精湛的簋、爵、鐸,還是帶有銘文的大尊、大鼎,東洋館二層內均有一定數量的陳列。
「中國考古」的瓷器陳列室,一共有33件從三國時期到唐代的加釉彩陶器(燒制火候尚未能達到瓷器要求的1250攝氏度,也被視作早期瓷器)及43件宋代到清代的瓷器。早期瓷器包括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古越州窯產的青瓷神亭壺、青瓷雙耳壺、青瓷獅子、青瓷天鵝壺、青瓷蓮紋盤,唐代長沙窯產的黃釉褐彩碗、黃釉綠褐彩鳥紋碗、綠釉枕、綠釉奩,以及大量的唐代三彩隨葬器,如三彩駱駝、三彩馬、三彩天王俑、三彩鎮墓獸,等等。日本人偏好白釉、青釉、黑釉這類色調古拙、意境深遠的中國瓷器,而東洋館的宋代瓷器陳列正好也詮釋了這一喜好的淵源:定窯的白瓷盤口瓶、白瓷蓮花紋缽、白瓷印花花卉紋輪花缽,耀州窯的青瓷唐草紋水注、青瓷鳳凰唐草紋輪花缽,鈞窯的靛青釉輪花缽,官窯的青瓷輪花缽。越州窯的青瓷花紋水注,龍泉窯的青瓷唐草紋多嘴壺、褐釉劃花牡丹唐草七寶紋瓶,磁州窯的白釉鐵繪束蓮紋瓶,吉州窯的梅花天目盞。建窯的禾目天目盞。等等。說到天目盞,不得不提及其來歷。眾所周知,日本的「茶道」儀式規范,其舉行茶道儀式的廳、堂布置,泡茶方法,使用的茶具均效仿中國的「茶禮」。其中儀式上必須使用的黑色茶碗,叫「天目盞」。天目盞又名「天目木葉盞」,據傳由日本鐮倉時代(我國南宋時期)的留學僧人從中國浙江西天目山帶回國。天目茶盞其實就是黑釉燒制的瓷器,墨黑的底色上散布著深藍色的星點,構成美麗的圖案,這些星點的四周還有紅、藍、綠等色彩,在陽光照耀下色彩常會變異,又稱「曜變」。這種黑色的天目茶盞傳入日本後倍受當地人青睞。在日本,凡是黑釉茶碗,統統被稱為「天目茶盞」,以至於後來,「天目」成了一切黑釉器皿的代名詞。
國人到東洋館二層觀摩瓷器,最感興趣的莫過於元明清時期,這也「得益」於國內這幾年藝術品市場的價值宣傳,元青花、明清官窯,似乎都可以直接與天價畫上等號。而東洋館的元、明、清瓷器陳列,幾乎就是一部景德鎮陶瓷發展史:元青花蓮池紋大盤,明宣德青花牡丹唐草紋缽,15世紀豆(斗)彩龍紋壺(「天」款),16世紀法花(琺華)樓閣人物紋壺,明隆慶青花人物紋長方合子(「大明隆慶年造」款),明萬曆五彩龍牡丹紋瓶(「大明萬曆年制」款,),清康熙五彩仙姑圖盤,清雍正粉彩梅樹紋盤(「雍正年制」款,),清乾隆青花紅彩蝠雲紋壺(「大清乾隆年制」款,),清乾隆紅釉瓶(「大清乾隆年制」款),18世紀藍釉粉彩桃樹紋瓶,等等。由此可見,「千年瓷都」之美譽並非徒有虛名。
此外,「中國考古」還單獨辟出「清代犀角」「中國漆工」等專題展覽。以「中國漆工」為例,陳列著16件從南宋至明代的珍貴漆器,如南宋屈輪輪花天目台,南宋黑漆輪花盆,南宋朱漆輪花盆,元代龍濤螺鈿菱花盆,元代黑漆菱花盆,元代樓閣人物螺鈿十角硯箱,15世紀柳水禽螺鈿合子,16世紀人物螺鈿印箱,16世紀樓閣山水人物箔繪螺鈿八角合子,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從「中國考古」展區通往「中國繪畫書法」陳列室的過道中,依次陳列著17件後漢時代的畫像石,分別來自中國山東省的孝堂山下石祠、嘉祥縣、魚台縣、晉陽山慈雲寺天王殿等地,史料價值亦不容忽視
東京國立博物館擁有的眾多珍貴文物中,首推日本政府所指定的87件國寶和610件重要文化財產,而這些頂級文物中有一批是來自於中國宋元明時代的繪畫與書法。在「中國繪畫書法」陳列室中,僅南宋李生《瀟湘臥遊圖卷》、南宋李迪《紅白芙蓉圖》、南宋梁楷《雪景山水圖》和元代因陀羅《禪機圖斷簡寒山拾得圖》4幅作品就獲得了「日本國寶」的桂冠。其餘珍貴繪畫還包括南宋馬遠的《洞山渡水圖》,明代朱端的《寒江獨釣圖》,清代趙之謙的《花卉圖》等。而書法作品則囊括了黃庭堅、朱熹、趙孟頫、八大山人、鄭燮等名家。東洋館第三層陳列則以朝鮮文物為主,也可間接觀察中國傳統文化對半島歷史發展的深遠影響。
⑹ 中國古代四大名窯都是哪些
我國古代四大名窯有:越窯、耀州窯、龍泉窯、定窯。
1、越窯。主要生產青瓷,越窯瓷青瓷與唐代的飲茶風尚關系十分密切,其瓷質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飲茶者的喜愛。飲茶風尚又影響了越窯青瓷的型制。
4、定窯。主要生產白瓷,是中國北方白瓷的中心,始於唐,極盛於北宋及金,終於元。定窯大量採用覆燒方法,還使用了一種墊圈式組合匣缽。
(6)定窯花卉圖擴展閱讀
八大名窯分別是:越窯、耀州窯、龍泉窯、定窯、磁州窯、鈞窯、景德鎮窯和建窯。
1、越窯
越窯分布於浙江寧紹平原。窯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餘姚、慈溪、寧波等地。自東漢開始生產,經三國、兩晉、南朝、唐,一直到宋,延續千餘年
2、耀州窯
耀州窯位於陝西省銅川黃堡鎮。創燒於唐代,五代宋初受越窯影響專燒青瓷。宋金時期是極盛時期,金末走向衰落。主要特點:北宋早期,胎青灰色,釉青中閃黃。
3、龍泉窯
龍泉窯位於浙江龍泉,始燒於五代,一直到清代才敗落。五代時受越窯影響燒青瓷。瓷胎胎土緻密、玻璃質感強,胎色灰白釉色水青。
4、定窯
定窯的主要產地在今河北省曲陽縣的澗磁村。定窯創燒於唐朝後期,經五代、宋金成為龐大的白瓷體系。
5、磁州窯
磁州窯窯址在今河北邯鄲磁縣的觀台鎮,創燒於北宋中期,並達到鼎盛,南宋、遼金元、明清仍繼續燒制。
6、鈞窯
鈞窯在河南省禹縣,創始於唐代,歷經宋、金至元代。主要特點:胎質細膩,釉層較厚,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紅、茄子紫、天藍、胭脂、硃砂、還有紅藍窯變。
7、景德鎮窯
景德鎮窯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始燒於五代,至今仍在燒造。主要特點:不同時期燒造品種不同,但瓷器質量較高。代表為宋代青白瓷,明清青花等。
8、建窯
建窯在福建建陽縣水吉鎮。始於晚唐,盛於宋,而衰於元。
⑺ 誰介紹下定窯、磁州窯、耀州窯大師
定窯大師陳文增
陳文增 1954年生,大學文化。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定窯研究院院長,首都師范大學、燕山大學、河北大學兼職教授,河北大學工藝設計碩士點特聘碩士導師。曾獲「中國陶瓷名窯恢復與發展貢獻獎」、「世界學術貢獻獎——金獎」、「中國陶瓷名窯恢復與發展特殊成就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2001年瓷、詩、書三聯藝術獲「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出版有《定窯研究》、《陳文增定瓷作品精選》、《陳文增詩》等。
卅年冰雪妝玉顏 一代人傑倡風流——記「瓷、詩、書」三絕大師陳文增
「曲陽有位大師,叫陳文增,瓷、詩、書三藝俱絕。」這話,早就聽人說起。凡說到陳文增的人,無不溢出欽佩、贊嘆之辭。於是,結識陳文增先生成了我的一個渴望,很強,只是無緣。
緣來如水,自然而然。去年夏天,與陳文增先生有過多次交往。通過接觸、交往,我知道了陳文增在復興、發展和創新定瓷上的斐然成就,也見識了他在古詩詞和書法上的高深造詣,更領略到了陳文增個人那謙和、真誠、執著的人格格魅力。
人說名人都有一些傲氣。如果真是這樣,那麼,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專家組成員」等眾多頭銜於一身的河北定瓷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文增,應該是最值得驕傲的一個人,因為對於一般人來說,其中每一項榮譽都可能窮畢生之力而難以獲求,但他卻如溪流歸海般地做到了。《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央電視台》、《鳳凰衛視》等多家新聞媒體都對他的事跡做過專題報道,且推崇備至,難道不值得他驕傲嗎?但是,他偏偏沒有,沒有一絲傲氣。
初見陳文增是在報社。他年過半百,中等身材,滿臉絡腮鬍子,一口濃重鄉音,眼神里閃爍著睿智,話語中顯示出博學。幾次到報社,他都像一個和善的長者,說話慢條斯理,溫文爾雅,敦厚沉靜,謙遜和藹。成熟的穀子都是垂著頭的。
他還是首師大、河北大學、河北師大等五所高校的客座教授,幾年來,數十萬學生聆聽過他的定瓷講座。前些日子,得知他要到保定師專講課,我和作家阿寧專程去聽了他的講課。校方負責人對陳文增作了介紹之後,他走上台,第一句話竟是:「剛才主持人介紹了我的很多虛名,我覺得受之有愧。」態度誠摯真切,顯然是肺腹之言。說到身兼大學的教授,他又說:「雖然兼著幾所大學的教授頭銜,但卻沒給人家做過多少事,說來慚愧。」當說到在恢復、發展定瓷上取得的成就時,他說:「其實這不是我個人的功勞,是我和搭檔,和全體工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因為我有天下最好的搭檔,有天下最好的工人。」說到這里,教室里掌聲雷動。
其實,他哪裡應該慚愧!他創作的「四海呈祥」雲龍雕花瓶被人民大會堂永久收藏;他的定瓷作品曾多次作為國禮送給外國元首;他瓷、詩、書三聯藝術小口瓶創世界吉尼斯之最;他的一件定瓷作品在拍賣會曾拍出37萬元的價格……
不恃才傲物,不居功自傲,可謂大將風度。
陳文增對人對事總是真誠對待,質朴無華。在大學講課時,常有學生好奇地問他畢業於哪所大學。他總是說:「我並沒上過大學,其實小學念了四年,初中只念了一年。」真誠而坦然,不掩飾,不做作。坦誠降低不了一個人的身份和地位,相反,他頭上的光環可能會因此而更耀眼。
我們應陳文增之邀來到他的定瓷公司。在參觀了他的展室,欣賞了他的定瓷和書法作品之後,他欣然為我們表演現場刻花。在前往工作室的路上,他說:「現場刻花,只有兩種情況我才會做,一是領導光臨,一是朋友到來。前者是不得不為,後者是興之所至。今天朋友來了,我很高興。」說這話時,他微笑著,真誠,親切。只見他左手持器,右手握刀,勾挑點劃,揮灑自如,一幅作品瞬間完成,令我們唏噓不己,嘆為觀止。早年間,陳文增的一位朋友帶著一件定窯產品請他鑒定,曾被他拒絕了。對此,他解釋說,為生意而來找我鑒定的,有時是賣主同買主一起來。我不想說假話,更不想參與到他們的生意當中去,這類鑒定堅決不為。
有所為,有所不為,至真,至純,此乃君子本色。
在瓷之外,陳文增還酷愛詩詞書法。他說:「我愛定瓷,亦愛詩詞與書法。三者相攜,以瓷為中心,詩書為周旋。」二十多年來,他共創作古詩詞800多首,其中多首獲得國家級大獎。在詩中,他曾記錄下自己創業的艱難,並重申自己的壯志雄心。譬如:「十五年來是與非,一憑狼藉記聲威。沿街乞討休憐我,只為傳家玉璧歸。」為了國之瑰寶,為了傳家玉璧,哪怕家圖四壁,哪怕沿街乞討!可謂執著;「業比青雲志未休,黃河不到怎回頭。此生不必多寬裕,一箸鹹菜一碗粥。」為了實現復興定瓷的宏偉目標,甘願粗茶淡飯,不怕一生清貧,也要做下去,可謂執著;「漫雲當日氣凌霄,煙封器毀又一窯。可嘆三千回合後,嶙峋瘦馬骨能敲。」為了使祖國失傳800年的定瓷重現世界,再展輝煌,哪怕自己衣帶漸寬,瘦骨嶙峋,也決不後悔,可謂執著!
是的,正是因為陳文增的執著,成就了定瓷今日之輝煌;正是因為執著,成就了他睿智深邃詩史品格的詩詞;正是因為執著,成就了他剛英朗練風格別具的書法;正是因為執著,成就了他「瓷、詩、書三聯藝術世界吉尼斯之最」的輝煌榮譽。
磁州窯大師劉立忠 (
■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2006年)。
■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2003年)。
■ 國家「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傳代表性傳承人」 (2007年)
■ 「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2006年)。
■ 獲「中國陶瓷名窯恢復與發展貢獻獎」(2004年)。
〓1944年出生於邯鄲。1968年畢業於邯鄲陶瓷工業學校,磁州窯工藝第四代傳人,彭城鎮惟一的國家級磁州窯大師。作品風格符合現代人審美觀念,深受收藏者與陶瓷愛好者的好評。所製作的仿古陶瓷作品,幾可亂真,被國家博物館、中國體育博物館、中國軍事博物館等眾多博物館收藏。作品於1977年赴蘇聯、日本、澳門展出;1978年赴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展出;1989年赴日本七個城市進行文化交流;1993年赴丹麥展出、2001年赴美國展出。1976年入選「中國工藝美術展」、1980年入選上海《中國磁州窯當代陶瓷藝術展》、同年在北京故宮舉辦「磁州窯陶瓷展」、1983年北京首都博物館「磁州窯陶瓷藝術展」、1984年參加中國香港「現代中國陶瓷名人名作展」、1986年「特大件黑釉刻花纏枝牡丹紋瓶」選送石家莊與日本友好城市議會廳禮品、2003年參加北京「全國名窯、名人、名作展」等。監制的四十餘幅大型高溫花釉陶板壁畫,被北京機場、北京地鐵站、北京飯店等場所選用。
耀州窯大師孟樹鋒(
■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2006年)。
■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
■ 國家「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唯一具有代表性、權威性、影響力的傳承人」(2007年)。
■ 國家「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負責人和首席研究專家。
■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項目負責人和首席研究專家。
■ 獲國家「中國陶瓷名窯恢復與發展貢獻獎」等諸多榮譽。
■ 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政府津貼。
〓1955年出生於陝西銅川陶瓷世家,1980年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學院,現任銅川市陶瓷研究所所長。恢復完善了失傳千年的耀州青瓷和銅川民間瓷,開創了銅川陶瓷的一代新風,奠定了耀瓷技藝的理論基礎與發展方向。作品嚴謹深邃而清秀飄逸;有雄渾豪放的西部特色和誠善睿智的個性靈韻,在北京、上海、香港、日本、韓國、美國、法國等十餘個國家和地區舉辦過作品展,榮獲眾多國內外各種大獎,許多作品被國家級博物館、團體、個人收藏。著述頗豐,亦善鑒古,更長民藝,有《孟樹鋒耀州青瓷作品集》和《秦人刻木》等專著刊行
⑻ 定窯在哪裡可以鑒定出手,價格多少
定窯瓷器的特點:
一、外型
定窯外型種類較為豐厚,盤、碗、燈、爐、盒、瓶、枕、樂器等,簡直包羅萬象。盤、碗出產量最大。窯址遺存的瓷片中,約有80%均為盤、碗。盤、碗有尺度較大的,如碗有口徑近30厘米的,則為別的窯中罕見。瓶的種類亦較多,有直頸瓶、凈瓶、梅瓶等多種。枕有白釉孩兒枕、剔花腰形圓枕,前者故宮博物院僅存一件真品,還有十餘件,均為明代所仿。樂器有白釉和黑釉畫花腰鼓,前者早年出土一件,已流散國外。壺在傳世品中對比罕見。
二、胎釉
定窯瓷器多為白胎,尤其宋代商品,簡直都是白瓷胎,胎質非常堅固。這是由於原猜中含氧化鋁量較高。不但如此,並且定窯的很多窯具也是白瓷胎,運用的質料與制瓷的質料相同。定窯窯址堆積白花花的一片,自胎窯具佔有相當大的份額。這種原材料上的運用過度,也是形成後來定窯陵夷的首要原因之一。 定窯瓷器釉多為白釉,亦有少數的黑釉、醬釉、褐釉、綠釉等種類。宋代白釉色彩偏黃,這是由於,宋代定窯改用煤作燃料,用氧化焰燒成,釉中所含微量鐵元素生成三氧化二鐵所造成的。唐代定窯運用木材作燃料,用還原焰燒成,釉中所含微量鐵元素生成氧化亞鐵,故呈色偏青,在外型曲線轉機改變的積釉處,常呈現較顯著的青白色。這是差異唐宋定窯白瓷的首要依據。宋代定窯白釉還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即所謂的「淚痕」。這是上釉過程中,釉漿流動的痕跡,「淚痕」厚處均有顯著的偏黃色。無論是正燒,仍是覆燒,「淚痕」流向均是自上往下流動。這是鑒定定窯瓷器尤其要細心觀察的首要特徵。醬釉、褐釉、黑釉、綠釉等種類,在定窯瓷器中占的份額不大,完好的傳世品更是稀少,故保藏價值較高。明曹昭《格古要論》日:「有紫定,色紫。黑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價高於白定。」可見明代其保藏價值已高於定窯白瓷。所謂紫定,其實就是醬釉。宋代盛行漆器,醬色釉當為仿醬色漆器商品。所謂黑定,則指黑釉。定窯黑釉與眾不同,其呈色均勻,光可鑒人,相同有漆的質感。綠定則不見文獻記載,且無完好傳世品,但故宮博物院在定窯遺址收集到兩塊綠定瓷片,其間一片上有龍紋。綠釉當為綠,呈色均勻而翠綠,從而承認定窯曾有綠定商品。定窯還有褐釉商品,呈色近金黃色。筆者1982年調查定窯窯址時曾見人收集到一枚印花褐釉盤殘片,色澤金黃,頗為喜人。定窯色彩釉種類均有一個一同的特點,全系白胎,即與白瓷所用胎料徹底相同,僅僅外罩色釉不同。這是紫定、黑定、綠定與別的窯口差異的首要象徵。
三、裝修
定窯瓷器裝修辦法有印花、刻花、畫花、剔花、金彩等。定窯印花裝修呈現於北宋中期,一呈現即非常老練,好像沒有什麼發展階段。這種藝術現象並非定窯印花特有,在我國陶瓷史上尚有別的實例,如後來元代青花的俄然老練呈現等等,均與其特定的環境有聯系。古定州石刻藝術興旺,緙絲藝術也很有名望。石刻的技術基礎,緙絲老練的圖畫,遂使定窯印花層次分明、線條明晰、規劃整齊,變成定窯瓷器中名列前茅的商品,並對南北瓷窯發生較大影響。定窯印花體裁以花卉、飛禽、走獸、游魚為主,人物紋對比罕見,僅見於少數的嬰戲紋。花卉以牡丹、蓮花居多,菊花次之。飛禽以孔雀、鳳凰、鷺鷥、鴛鴦、雁、鴨為主,多與花卉組合成規劃整齊的圖畫。如鷺鷥、鴛鴦多與蓮花組合,孔雀多與牡丹組合,走獸以龍紋居多,獅子紋較罕見,游魚多為成對的雙魚,人物紋非常罕見。曲陽出土過印花獅子舞紋盤。嬰戲紋有嬰戲牡丹、嬰戲蓮花、嬰戲三果、嬰戲蓮塘趕鴨紋等。宋代嬰戲紋較為盛行,各窯均有嬰戲紋飾,而嬰戲三果紋則為定窯特有。其三果為桃、石榴和枇杷,三果與三嬰距離擺放,器上滿飾纏枝,三嬰姿勢各異,雙手拽樹枝,別離騎、坐、立於枝上,赤身跣足,嬰孩單純調皮的姿勢頗有神韻。
印花、刻花、畫花中均有很多龍紋,似與為皇宮燒貢瓷有關。宋代諸窯中,飾龍紋最多的當屬定窯。盤、碗、瓶等外型上,均有龍紋呈現,其構圖多呈圓弧狀的環繞姿勢,瓶上龍紋則龍體曲折,龍爪狂舞,凌空飛行,頗有騰雲駕霧之感。
剔花商品在定窯瓷器中產量不大,首要種類是枕和瓶。在窯址曾收集到剔花枕殘片,紋飾為幾許菱狀斑紋。瓶有傳世品一件早年流散國外。金彩在文獻中有明文記載,據宋人縝密《志雅堂抄載:「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調金描畫,然後再入窯燒,永不復脫。」故宮博物院藏有白釉描金彩雲龍盤三件,惋惜金彩已傷脫,僅能依稀辨其雲龍痕跡。此外,日本根箱美術館和文華館別離藏有黑釉金花卉紋碗各一件。元曾經瓷器上凡是有金彩的,牢記不可用雞毛撣子打掃,不然金彩一掃即掉落,牢記,牢記。
四、覆燒
定窯瓷器於宋代曾選用覆燒技術,其意圖一是增加窯內裝燒量,二是避免一些大件器皿首要是碗、盤變形。選用此技術燒造的瓷器,其口緣部位一周均無釉,文獻中稱其為「茫口」。傳世品中有口、銀口和金口的,其間鑲銅口的最多。
五、銘文
定窯底款有刻文字的,其間有「官」「新官」「尚食局」「尚葯局」「五王府」「食官局正七字」「易定」等多種。上述款識,均是未燒之前刻於上的,其間「官」和「尚食局」「五王府」均在窯址中出土過瓷片。此外,定窯傳世品中還有宮殿玉工刻款的,其銘文均與宮殿修建有關,如「奉華」「風華」「慈福」「聚秀」「禁苑」「德壽」等等,其用途非常顯著,當為皇宮平分配到各殿中運用的符號。因是宮殿玉工所刻,其字體非常整齊。
六、仿品
仿定窯始於元代,山西霍縣窯即以仿定窯而頗有名望。據明代萬曆時文獻載,有制陶演員能仿定窯瓷,如周丹泉等,但其傳世品如今無法承認。故宮藏有明代仿定窯商品,盤、碗、枕均有,但詳細年代難承認。清康熙以後,景德鎮有仿定窯商品,釉偏黃,多印花,無竹刷紋和淚痕,極易與真品區別。80年代河北曲陽曾恢復定窯出產,仿定窯商品很有成果,首要是白釉刻花和印花商品。仿品與真品有必定不同,首要是仿品多系現代技術成型,外型如盤、碗、瓶等,與真品對比過於整齊,沒有古代手藝製造的那種古樸風格。胎體雖沒有什麼不同,但釉色則白中閃出的黃色過於輕浮。如今市場上已有將曲陽新仿商品作H後假充古物的,也須細心辨認。近來幾年曲陽用制工業瓷的一種質料拷貝定窯商品,色彩為灰白色,單個的也有淚痕,釉面半失透,很像定窯商品,但真品為白瓷中偏黃,仿品則偏灰白色。近來幾年還有東北地區個體戶仿定窯商品的,也系手藝製造,「淚痕」等首要特徵均具備,非常逼真,要細心辨認其作舊痕跡及外型上的細小改變,需與真物放到一同對比,方能看出細小距離。
⑼ 為何定窯瓷器的價位瘋狂上漲
在富豪新貴們在收藏鑽石、藝術品、豪宅之後,從天上掉下來的隕石――這種稀有的天外來物正成為他們收藏的新寵。為了彰顯自己的獨特品位,他們把眼光放在了隕石市場。於是中國的新富階層正在掀起一股在全球市場花高價購買隕石的熱潮。對他們而言,隕石的體積越大越好。在他們眼中,汽車再高檔也是由人製造的,但隕石卻是地球上獨一無二的,是人力無法創造的,是來自外太空的瑰寶,珍稀無比。
從目前全球的收藏市場來看,對於隕石的價格體系已經基本形成。目前的隕石市場已經全球化,但數量相對有限。在這個市場中,品相好的隕石碎片最高售價可達數十萬歐元。最受追捧的是月亮隕石,市場零售價一般在500美元/克左右,最貴是25000美元/克。火星隕石的價通常在200美元/克以上,而鐵隕石的價格則處於第三位,市場價格一般為15美元至150美元/克。在沙漠和兩極地區發現的隕石售價更高。在國際走私物品的單價排名中,隕石價格已經打敗了鑽石、貂裘和冰毒,位列第一。
中國人對隕石的興趣給隕石的高端市場帶來的沖擊尤其劇烈。對於中國的新富而言,擁有一塊隕石比開豪車、穿時裝和住豪宅更能顯示其財富和特殊身份。定窯瓷器
定窯瓷器的胎骨較薄而且精細,顏色潔凈,瓷化程度很高。釉色多為白色,釉質堅密光潤。定窯瓷器的白釉多閃黃,故有"粉定"之稱,釉面偶爾還有垂釉的現象,由此又有了"淚釉"的別稱。宋代定窯瓷器常見的器型以碗、盤、瓶、碟、盒和枕為多,罐、爐等器形則比較少。定窯瓷器的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北宋早期的定窯刻花,構圖、紋樣都比較簡單,以重蓮瓣紋居多,裝飾具有淺浮雕的美感。北宋中晚期,定窯的刻花裝飾精美絕倫,獨具一格。
定窯是中國宋代主要瓷窯之一,後世譽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窯址在今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及東西燕山村。曲陽縣宋屬定州,故名。燒瓷始於唐,盛於北宋,元以後衰落。北宋蘇軾《試院煎茶詩》、宋邵伯溫《聞見錄》、元劉祁《歸潛志》、明曹昭《格古要論》、清朱琰《陶說》等文獻,均對定窯有所記載。古陶瓷專家葉麟趾先生於20世紀20年代率先調查了定窯,確認了曲陽澗磁村窯址。
50年代以來,文物考古工作者對定窯遺址進行了多次調查與發掘,基本上弄清了定窯的燒瓷歷史、燒制工藝、裝飾特點、產品品種以及與鄰近地區的相互關系。受定窯影響並燒制定窯風格產品的窯業,多集中在山西省境內,有平定窯、陽城窯、介休窯等。四川省的彭縣窯也燒造定窯風格的白瓷。定窯瓷器傳世品較多,原清宮收藏的也不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湖南長沙,浙江臨安,陝西西安,江蘇鎮江、南京、江浦,河北曲陽、定縣,河南安陽,遼寧朝陽和北京通縣、豐台等地的唐、宋、遼、金墓葬、塔基、窖藏中均出土了許多定窯瓷器,僅1969年發掘的河北定縣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和至道元年(995)的兩座塔基,就出土了完整精美的定窯瓷器100餘件。
器型和概貌:宋代造型。大多用來祭祀或陳設,也有部分日用品。一般概括為厚胎厚釉、厚胎薄釉、薄胎薄釉、薄胎厚釉以及胎不太厚(3.5毫米左右)釉也不太厚(0.8毫米左右)適中型等。釉色紛繁。釉質瑩潤如玉。釉面開片,大片紋者多。胎色和胎骨:宋官窯瓷胎色從傳世和窯址出土兩種情況看,為黑、黑紫、灰黑、香灰、淺赭、灰(含深灰)、灰白(有的趨白)、土黃(含褐黃紅)。黑胎數量有限,而相當一部分為香灰、灰、灰白等色。釉層和釉質:釉層有厚薄兩種,薄者小於1毫米,厚者大於1毫米,但都比哥窯瓷和汝窯瓷厚。
釉色:因兩宋窯口多而不同,顏色紛繁復雜,粉青、蝦青、米黃、蜜臘黃、翠綠、月白等色居多,其中以粉青、米黃、蜜臘黃、翠綠等色最為引人。
開片:分大開片、小開片,有大器小片者為貴,小器大片者為奇之說。具體分三種,第一種為開大小片,即藏家所說的文武片,即在同一器物釉表開大小兩種紋片,大片很大且稀疏,小片很小而集中。紋路:開片裂紋不斷延長彎曲或迴旋形成的紋線。最有代表性的為蟹爪紋,即紋路從一點向多方輻射延伸彎曲支展的形態。被人稱做「九曲十八彎」。
紋色:鱔血、魚籽黃、血黑、黑、金絲鐵線、白裂等顏色。
定窯為宋代六大窯系之一,窯址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陽澗滋村及東西燕村,宋代屬定州,故名。創燒於唐,極盛於北宋及金,終於元,以產白瓷著稱,兼燒黑釉、醬釉和釉瓷,文獻分別稱其為"黑定"、"紫定"和"綠定"。
定窯在唐代時就已是著名瓷場,專燒白釉、黃釉瓷(白釉有玉璧底碗、注壺、瓶類;黃釉器有碗、注壺等。),到宋代發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燒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醬釉、綠釉、白地褐花等品種。白瓷胎土細膩,胎質薄而有光,釉色純白滋潤,上有淚痕,釉為白玻璃質釉,略帶粉質,因此稱為粉定,亦稱白定。其它瓷器胎質粗而釉色偏黃俗稱土定;紫色和黑色釉的稱為醬定。另有高窯溫燒制的金黃偏紅的釉色的,稱之為金定,極為稀少。
定窯創燒於唐朝後期。從這時一直到五代的定窯瓷器,還較為粗糙簡單,器型以碗為主,正處於向精瓷的過渡階段。但在五代中後期,呈現出精定窯白瓷出現了一次根本性的飛躍。所燒瓷器不再施化妝土,胎、釉、白薄的特徵。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過了邢窯的細白瓷器。
北宋是定窯發展的鼎盛時期,中國勞動人民的制瓷技術有許多創造和進步。北宋中後期,定窯由於瓷質精良、色澤淡雅,紋飾秀美,被宋朝政府選為宮廷用瓷,使其身價大增,產品風靡一時。
定窯在北宋末年「靖康之變」後,由於連年兵災,逐漸衰落和廢棄。金朝統治中國北方地區後,定窯瓷業很快得到了恢復,有些產品的製作水平不亞於北宋時期。從有龍鳳紋飾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窯產品也是金代統治者喜愛的瓷器品種。到了元朝,定窯終於逐漸沒落。
到20世紀70年代,定瓷在沉寂了多年之後又進入了復甦期。曲陽定瓷有限公司歷盡艱辛,通過上百次研究實驗,在仿古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研製成功了仿古、美術、日常三大系列工藝產品200多種,產品在國內展出屢屢獲獎,產品已遠銷美國、日本、加拿大、荷蘭、香港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定窯品種
定窯產品以白瓷為主,也燒制醬、紅、黑等其他名貴品種,如黑瓷(黑定)、紫釉(紫定)、綠釉(綠定)、紅釉(紅定)等,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層高溫色釉。元朝劉祁的《歸潛志》說,「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可見,定窯器在當時不僅深受人們喜愛,而且產量較大。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在定州時,曾用「定州花瓷琢紅玉」的詩句,來贊美定窯瓷器的絢麗多彩。
定窯還有北定、南定之分。北宋之前,定窯窯址在北方的定州,這是燒制的物品稱為北定;宋室南遷之後,定窯工人一部份到了景德鎮,一部份到了吉州,稱為南定。在景德鎮生產的釉色似粉,又稱粉定。
經幾代學者不懈努力,學術界認可的定窯品種:白釉、黃釉、褐釉、黑釉、紫釉、紅釉、綠釉、金花、鷓鴣斑、加彩、白釉刻劃印花、黑釉白花、褐釉刻印花、黑釉刻印花、白釉剔繪黃花、內外刻花、內外劃花、內外印花、外刻內印花、白釉醬口、黑釉醬口、豆青地剔白花、白地繪黑釉花、唐三彩、咖啡色釉繪花、白釉剔黑花、青釉剔劃白花、白釉黑花??
多年來,我在遺址考察發現的遺存還有:仿鈞、絞胎、絞釉、素瓷、宋三彩陶器、仿遼三彩陶器等。
定窯生產規模宏大,品種繁多。多為碗、盤、瓶、碟、盒和枕,亦產凈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但數量極少,主要是作為貢品進入宮廷。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定州白瓷孩兒枕」,是定窯瓷器的代表作之一。
獨特技術
宋代瓷窯裝燒技術最為重要的成就,就是發明了覆燒法和「火照術」。北宋後期起,定窯大量採用覆燒方法,還使用了一種墊圈式組合匣缽。這種燒制方法的優點,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間,既可節省燃料,又可防止器具變形,從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度地提高了產量,對南北瓷窯都產生過很大影響,對促進我國制瓷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裝飾紋樣
定窯器以其豐富多彩的紋樣裝飾而深受人們喜愛。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還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紋樣秀麗典雅。北宋早期定窯刻花、構圖、紋樣趨簡,以重蓮瓣紋居多,裝飾有淺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裝飾精美絕倫,獨具一格。裝飾圖案常用印花、劃花和堆花手法,秀麗典雅。印花圖案,自然形態經巧妙變形,構成嚴謹;刻劃花,較印花更活潑生動,別具一格。
劃花
劃花是宋代定窯瓷器的主要裝飾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狀工具劃出簡單花紋,線條剛勁流暢、富於動感。蓮瓣紋是定窯器上最常見的劃花紋飾。有一花獨放、雙花並開、蓮花荷葉交錯而出、有的還配有鴨紋,紋飾簡潔富於變化。立件器物的紋飾大都採用劃花裝飾,刻花的比較少見。早期定窯器物中,有的劃花紋飾在蓮瓣紋外又加上纏枝菊紋,總體布局顯得不很協調,這是當時尚處於初級階段的一種新裝飾手法,也給定窯器斷代提供了一個依據。
刻花
刻花是在劃花裝飾工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時與劃花工藝一起運用。如在盤、碗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纏枝花卉輪廓線,然後在花葉輪廓線內以單齒、雙齒、梳篦狀工具劃刻復線紋。紋飾中較常見的有雙花圖案,生動自然,有較強的立體感,通常是對稱的。定窯刻花器還常常在花果、蓮、鴨、雲龍等紋飾輪廓線一側劃以細線相襯,以增強紋飾的立體感。
印花
定窯紋飾中最富表現力的是印花紋飾。這一工藝始於北宋中期,成熟於北宋晚期。最精美的定窯器物紋飾在盤、碗等器物中心,這類器型內外都有紋飾的較少。定窯器物紋飾的特點是層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間,常用回紋把圖案隔開。紋飾總體布局線條清晰,形態經巧妙變形,繁而不亂,布局嚴謹,講究對稱,層次分明,線條清晰,工整素雅,藝術水平很高。定窯印花大多印在碗盤的內部,里外都有紋飾的器物極為少見。
定窯印花題材以花卉紋最為常見,主要有蓮、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紋布局多採用纏枝、折枝等方法,講求對稱。有的碗、盤口沿作花瓣式,碗內印一盛開的花朵,同時在外壁刻上花蒂與花瓣輪廓線。這種把印、刻手法並用於一件器物,里外裝飾統一的做法,使器物造型和花紋裝飾渾如一體,十分精美。其次,定窯還有大量的動物紋飾,主要有牛、鹿、鴛鴦、麒麟、龍鳳、獅子和飛龍等。定窯飛龍紋一般裝飾在盤、碟、碗等卧件的器物中心,祥雲圍繞,獨龍為多,尚未見有對稱的雙龍紋飾。飛龍身形矯健,昂首騰飛於祥雲之間,龍尾與後腿纏繞,龍嘴露齒,欲吞火球,背有鰭,身刻魚鱗紋,龍須飄動,龍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而定窯立件上只裝飾有變形龍紋,其裝飾水平與盤、碟上的龍紋相去甚遠。禽鳥紋飾中主要有鳳凰、孔雀、鷺鷥、鴛鴦、雁、鴨等,做工精美的飛鳳比較少見。
定窯瓷器最精美的紋飾大都集中在盤、碟上,紋飾多者可達四層。每層紋飾富於變化,外圈紋飾多為幾何紋或變形蓮瓣紋,中心為動物、花卉結合紋飾,充滿浮雕感,藝術氣息濃郁。而宋代定窯孩兒枕更是該窯名品,其造型神態及紋飾的裝飾工藝等皆為上乘之作。
⑽ 宋代定窯瓷怎麼辨識
定窯指的什麼
是繼唐代邢窯而起,在邢窯的影響下燒造白釉瓷的我國北方的一個著名窯口,也屬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此窯原為民窯,北宋年間,因一度燒造宮廷定燒瓷而聲譽鵲起。定窯窯址在今河北省曲陽縣的澗磁村和東西燕山村。這個地方,在唐宋時屬定州,定窯也就因此而得名。其實,定窯的瓷器燒造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五代時開始燒造以白瓷為主,到宋金年代,是這個窯口發展的鼎盛時期,元代以後逐漸衰落,至明代宣德年間終至落幕。
主要產品
宋代定窯以燒造白釉瓷為主,同時兼燒黑釉、醬釉、綠釉等所謂黑定、紫定、綠定、紅定等彩色釉的定瓷品種。這些彩釉品種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層高溫色釉而燒成。
定窯的瓷胎特徵
是胎質十分堅密精細,胎薄而顯輕,胎色白凈而略顯微黃。無論白定還是各種彩色釉定,均是如此。定窯施釉較薄,釉薄處能見胎色,白定釉色多數為白中微閃黃色;黑定所上的黑色釉猶如黑漆一般,釉面特別光亮;紫定其實並非紫色,而是醬黑色釉,釉面施釉不太均勻,常出現深淺不一的現象;書載有紅定一說,但至今尚未見到實物,所見殘片上也只是在醬釉上有紅斑而已。因此如在市場見有紅定出現,須特別小心對待。北宋早期採用正燒法,因而盤碗口沿多有釉。中期以後盤碗採用覆燒法,為防口部粘釉,因此將施滿釉的盤碗在口沿處颳去一圈釉,露出胎骨,燒成後盤碗的口沿就有一圈露胎毛邊的「芒口」。為了美觀,在一些高檔的盤碗口沿上,常鑲上金、銀、銅質的扣,所謂「金裝定器」。這是定窯創燒的一個獨特的制瓷工藝特點。仿品通常採用硬器將口沿敲毛,再塗以污垢做舊,冒充「芒口」;或者在沒有「芒口」的盤碗口沿上也包上包口。仔細觀察,容易鑒別。
如何鑒定
鑒識宋代定窯白釉瓷,從胎釉的角度,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去辨識:一、要有玉質感。宋代制瓷追求玉質效應,以有玉質感的為上品,特別是作為宮廷燒造的瓷品,更是必須要燒出玉質感來的。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無論是白定,還是色釉定都是如此),首先要看有無玉質感?真品應是釉水瑩潤,富有靈動之氣,就如白玉一般的。仿品因胎釉原料和燒造溫度等不易掌握,很難燒出玉質感來。一般都是氣韻呆滯、釉色蒼白,無玉質感可言。個別能燒出玉質感來,但常見色彩顯新,有火爆之感。二、釉色如象牙之白。五代之後,定窯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妝土了。所施白釉的釉水為白中閃黃,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謂的「象牙白」色。少數質差的釉為白中微閃灰黃。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狀,因為施釉較薄,所以薄處能隱約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處可見積釉呈淺淺的黃綠色。積釉處氣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這也是一個鑒識時要注意的要點。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窯特定的燒成氣氛,故難以燒出「象牙白」的釉色來。釉色常不是偏白就是偏黃,在器物折腰處也難見淺黃綠色。三、要見「竹絲刷痕」。定窯的制胎工藝中,在胎半干之時,有用竹絲刷子旋修這一道工藝,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絲刷痕」。定窯因為施釉較薄,燒成後,在釉薄處透過釉面就隱約可見竹絲修胎所留下的刷痕。這是定窯瓷的一個基本特徵之一,在鑒識時必須特別留意。仿品中常不見這種「竹絲刷痕」。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夠自然,據此可以鑒別。四、釉面常見「蠟淚痕」。這種「淚痕」是由於上釉不均勻,入燒時釉水垂流所致。垂流釉的下部似蠟淚狀凸起,球面下部呈淺水綠色。這種「淚痕」只出現在盤碗的外部。有否「淚痕」也成為鑒識是否北定的一個基本特徵。當然,不是每一個定窯瓷都有「淚痕」,但有「淚痕」比沒有「淚痕」的要容易確認。一般的仿品是較難做出這種「淚痕」來的。
定窯到金代,胎釉和工藝上有一些變化。雖然胎質仍潔白細膩,但釉色多呈乳白色。工藝上雖承接了「覆燒法」,但在工藝上又有所變化。即在許多盤碗的內心颳去一層釉,露出胎骨,然後疊燒,這露胎處通常稱為「澀圈」。
定窯在宋代時就有仿燒。仿燒的窯口,無論北方或南方各窯的產品,與定窯相比,都是大同而小異的。北方定窯系諸窯雖仿製定窯的制瓷風格,但一般都不採用覆燒工藝。特別是宋王朝南遷之後,一部分定窯工匠也跟著南遷。於是在景德鎮等窯口也紛紛仿燒定窯瓷,出現了「南定」、「粉定」、「土定」等諸多仿燒的品種。但這些仿燒品種,由於地域和燒造條件的不同,南方諸定還是有自己各自不同的風格特徵。如,景德鎮的仿定釉色如粉,所以被稱之為「粉定」;「土定」的胎土較粗,胎骨偏厚,釉色偏黃,釉面有紋片;「南定」燒結溫度稍高,故釉面的玻璃質較強,釉色也在白中閃出青色。所有的仿定瓷品,在胎釉特徵上,幾乎都不見北定的「象牙白」釉、「蠟淚痕」和「竹絲刷痕」三大基本胎釉特徵。根據以上的一些特點,可以把真定和仿定區別開來。
定窯器除黑釉器外多數都有花紋裝飾。裝飾手法從北宋早期到晚期先後有劃花、刻花和印花等多種。早期劃花系用竹簽類工具在瓷胎上劃成。所劃線條比較細,坡度很小,圖像自然豪放。刻花法比劃花法出現稍晚。刻花是用刀子在胎骨上刻成的,用的還是「一面坡」的刀法,刻線較寬,坡度大,圖像剛勁有力。有時候劃花和刻花也常出現在同一器物上。刻劃的花紋早期有蓮瓣紋、纏枝菊紋和蕉葉紋、回紋等,稍後又出現花果、蓮鴨、魚水、雲龍等紋飾,而且在圖案一側常劃一細線,以凸出圖像的立體感。印花裝飾是用模子在胎上模印而成,始見於北宋中期,成熟於後期。定窯所印的圖案都是層次分明、線條清晰、繁而不亂的。主要題材以花卉為主,以牡丹、蓮花為多,次之為菊花。有纏枝也有折枝的。圖案講究對稱。此外,魚水紋、龍鳳紋和各種禽鳥紋也不少。花卉紋常見與動物紋相組合。仿品當然也可仿造印刻上述各種圖案,但常見進刀遲疑,線條呆滯,圖像木訥。印花的則是形象模糊,章法混亂。真品刻劃一氣呵成,圖像有一種流暢之美,仔細審察,不難識破。
定窯之器中,有極少數是有款識的,如「尚食局」、「五王府」等,還有帶「官」、「新官」字樣的款,這些都是入窯燒制前刻劃在胎的底足上的,一般用楷書體,雖寫得不大規正美觀,但卻表現得自然有力。還有一些和宮廷建築有關的款,是送到宮里後由宮中玉工後刻上去的,如「奉華」、「風華」、「慈福」、「聚秀」等。
定窯的仿製,從宋到明清、民國、現代一直不斷。宋代仿造,其風格自然是宋代的。明清仿品,自有該時代的一些時代特徵。近年按照當年圖譜所仿燒的一些贗品,胎釉和工藝均難以到位,無論胎質、釉色、分量和工藝等均無法與真品定瓷相比擬。了解了定窯的胎釉、工藝和裝飾特點,反復對照真品去審察,是不難將贗品剔除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