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茂花卉種業
Ⅰ 怎麼樣學好高二總復習第一輪的自然地理
說好學那是騙人的,你應該對他有興趣,上網路文庫找一些相關資料看一看,多看一些地理書(如考試地理復習冊)還要總結答題要素(得分點)不會一定要問老師。(一定要信我,文綜230—260給你說的)
附贈(可是我寶貝)
2010年高考地理常見題答題模式
第一部分 氣候
氣候分析:大氣環流、地形和盛行風、洋流、海陸位置
⑴ 拉丁美洲氣候濕熱的原因:位於赤道兩側赤道低壓帶控制,周圍海洋廣闊。(大氣環流和海陸位置)
⑵ 安第斯山南段東西兩側景觀差異原因: 受安第斯山影響,山地東、西兩側降水差異較大。(地形)
⑶ 同在北回歸線附近,卻出現了非洲的熱帶沙漠氣候、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我國東南部亞熱帶季風氣候等氣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熱帶高壓及來自大陸內部的信風影響,全年炎熱乾燥,南亞受熱帶季風影響,我國東南部受亞熱帶季風影響。(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西岸的氣候差異及成因:----海陸位置與大氣環流形勢不同)
⑷ 巴西東南沿海、澳大利亞東北、馬達加斯加島東部形成熱帶雨林氣候的原因:位於來自於海洋的在東南信風的迎風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經過;地形抬升,加強了地形雨。(地形和盛行風、洋流)
⑸ 亞馬孫雨林分布廣泛的原因:亞馬孫平原位於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壓帶的控制(大氣環流);亞馬孫平原南、西、北三面為高原、山地,海上水汽隨信風從東部進入,受地形抬升,終年降水豐富(地形和盛行風);赤道暖流增溫增濕(洋流);亞馬孫平原面積廣大,地勢低平,為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海陸位置)。
⑹ 西歐溫帶海洋性氣候廣泛分布的成因:大部分地區處在溫帶地區,深受盛行西風的影響(大氣環流);中部為平原,山脈走向有利於海洋暖濕氣流深入(地形);北大西洋暖流經過,增溫增濕作用顯著(洋流);西臨大西洋,大陸輪廓破碎,距海較近,受海洋影響面積大(海陸位置)。
氣溫分析:緯度(太陽輻射)、洋流、地形、海陸位置、大氣環流
⑴ 為什麼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地區熱帶山地環境與北半球其它地區相比,向北推進了5----6個緯度?①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擋,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濕氣流通道(地形);② 夏半年,強大的西南季風從印度洋帶來大量暖濕氣流,深入大峽谷內部,使峽谷底部等溫線與同緯度相比明顯向北推進(大氣環流)。
⑵ 我國夏季普遍高溫的原因有: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方雖比南方正午太陽高度小一些,但白晝時間卻比南方長,得到的太陽光熱並不比南方少多少(太陽輻射)。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原因有:我國緯度跨度大,冬季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我國越往南正午太陽高度越大、晝越長,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陽輻射越多(太陽輻射),加之冬季風的頻頻南下,對我國北方的影響大(大氣環流)。
⑶ 我國冬季比同緯度其它地區溫度低的原因是:受強大的蒙古—西伯利亞冷高壓影響(或受冬季風的影響)。
⑷ 印度比同緯度我國氣溫高的原因是: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南下的冷氣流)。
⑸ 氣溫的年較差:高緯大於低緯,原因是: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的年變化越大,晝夜長短的年變化越大,因而氣溫的年較差越大;低緯相反。陸地大於海洋,原因是:陸地比海洋的熱容量小,夏季升溫快,溫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溫快,溫度比海洋低,因而氣溫年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響較大,比內陸年較差小。
⑹ 青藏高原比我國同緯平原、盆地比較:
氣溫年較差小 ,原因:低緯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較涼;冬季因緯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響南下的寒冷氣流影響不到,氣溫不太低;
日較差大 ,原因:海拔高大氣密度小,大氣的保溫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溫快,夜晚降溫快。
⑺ 同一緯度等溫線發生彎曲的原因:①地形(山地、高原低於平地、盆地)②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冬季海洋高陸地低,夏季海洋低陸地高)③大氣環流(看是否有來自於高低緯度的寒、暖氣團)④寒暖流因素(寒流減溫,暖流增溫)
降水分析:大氣環流、地形和盛行風、洋流、海陸位置
⑴ 熱帶沙漠-----撒哈拉沙漠形成的原因:常年受副熱帶高壓或信風控制,終年炎熱乾燥(大氣環流)。
變式:南亞塔爾沙漠的成因:西南季風不易到達,原始植被遭到破壞,地面缺乏植被保護。
⑵ 溫帶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形成的原因:深居內陸,遠離海洋,降水稀少,蒸發旺盛(地形);周圍高原山地環繞,阻礙水汽進入(地形)。
變式: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亞沙漠的成因:地處溫帶,盛行西風,在安第斯山脈的東側,處於背風坡,降水稀少。
⑶ 智利沙漠南北狹長的原因:① 安第斯山直逼西海岸,使熱帶沙漠氣候難以向東擴展;(地形)② 受秘魯寒流影響,使熱帶沙漠氣候向北延伸;(洋流)
第二部分 地形、地質
等高線地形圖的常見題型分析
⑴ 水庫大壩建設選擇在河流峽谷處或口袋型窪地的出口,原因:①地處峽谷處,利於築壩,工程量小;②有盆地地形,集水面積廣,蓄水量大。
⑵ 交通運輸線路(鐵路、公路)與等高線平行建設的理由:地形坡度和緩,建設周期短,投資少,施工容易;有利於車輛安全通行。
⑶ 確定某地為盆地,判斷理由:河流向中部匯集,表明地勢中間低,四周高;河流由四周向中心匯聚,呈向心狀水系特徵。
⑷ 引水工程選擇某地,原因:該地地勢較高,河水可順地勢自流;引水路線較短,投資少;避開山脊、鞍部等地形障礙。
⑸ 選擇某地為梯田的理由:該地地勢平緩,坡度較小,在此開墾梯田,既擴大耕地面積,又利於水土保持,達到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實現可持續發展.
⑹ 登山選擇某線路,原因:該地等高線稀疏,地形坡度較小,爬坡容易。
⑺ 種植防護林應選擇在:山坡上平行於等高線的方向種植,可以減少水土流失。
⑻ 氣象站應建在坡度適中、地形開闊的地點。
⑼ 療養院應建在地勢坡度較緩,向陽、空氣清新的地方。
⑽ 港口或碼頭應建在海水較深且避風的港灣,要避開含沙量的河流避免泥沙淤塞航道。
常見地質作用類型與地貌
⑴ 南極發現有豐富煤炭(北極地區埋藏豐富石油),說明:
南極(北極)地區曾經位於溫暖濕潤地區,森林茂密,後經大陸漂移至此,這是板塊構造學說的有力佐證.
⑵ 剛果盆地的形成原因:盆地原來是內陸湖,後經地殼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瀉而成.
⑶ 死海(貝加爾湖、坦噶尼喀湖、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內力作用----斷裂陷落
⑷ 北美五大淡水湖(歐洲峽灣地形、湖泊)成因: 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⑸ 廬山(華山、泰山)的形成:斷塊山地
第三部分 水文
河流水文特徵分析:流量、汛期(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含沙量、汛期、水能資源、航運條件等。
⑴ 內流河:流量小,汛期多在夏季,季節變化大,年際變化小,含沙量較大
⑵ 外流河:流量的大小取決於該流域氣候的降水量多少,汛期取決於大氣降水的季節變化含沙量取決於植被覆蓋率,有無冰期取決於溫度冬季是否低於0℃
⑶ 河流航運價值大的原因: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穩定,含沙量小,無結冰期,途徑地區經濟發達,航運價值大。
例1:西歐河流航運價值大的原因:
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穩定,含沙量小,無冰期,經濟發達,航運價值大.
例2:俄羅斯的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航運價值不大的原因:緯度較高,封凍期長,有凌汛現象.
⑷ 河流水能資源豐富的原因:河流徑流量大;落差大。
例1:我國西南地區水能豐富,主要原因是:① 地處濕潤地區,降水豐沛,徑流量大;② 地處一、二階梯交界處,河流落差大。
例2:三峽地區水能豐富,主要原因是:① 地處濕潤地區,降水豐沛,徑流量大;② 地處二、三階梯交界處,河流落差大。
⑸ 凌汛生成條件:①有冰期②低緯流向高緯。在我國凌汛最嚴重的是黃河,主要發生在上遊河套河段和下游山東河段。
河流水系特徵分析:河流發源地、流向、流域面積、支流多少及分布、河流的形狀(樹枝狀、扇形、平行、弧形)、河流寬窄曲直、河床比降。
⑴ 河流的治理措施:上游:治理原則是調洪,做法是修水庫、植樹造林;中游:原則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庫,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則是泄洪、蓄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開挖河道。
⑵ 亞馬孫河流量大的原因:① 地處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壓影響,多上升氣流,降水豐沛② 平原地形及三面高、向東敞開的地形地勢,利於大西洋水汽進入③ 水汽進入內陸後,受高原、山地的抬升,多地形雨④ 流域面積廣,地表水從三面向亞馬孫河匯集.
⑶ 從流域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比較我國長江流域的開發治理與田納西河的相似之處:①都通過興修水利設施,對水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利用(防洪、航運、發電、灌溉、旅遊、水產養殖)②大力開發流域內的水能資源③立足本地的資源優勢發展工業④大力發展內河航運和旅遊業
⑷ 大型水利工程對環境影響:
積極意義:環境效益:防洪、防止血吸蟲病、減輕中下游湖泊淤積,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水質、調節局部氣候、減輕環境污染;社會經濟意義:發揮六大基本功能,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有利於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調整產業結構,減輕鐵路壓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有利於地區脫貧致富。
消極影響:對庫區不利:淹沒土地和耕地,加劇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誘發地質災害(地震、滑坡),加重泥沙淤積,影響物種生存;對河口三角洲的影響,河口水量減少,海岸侵蝕,海水倒灌,河口生態環境改變,影響水生生物的生長。
海洋漁業資源分析:大陸架、寒暖流交匯、冷海水上泛、河流入海口附近
⑴ 北半球漁業資源集中分布在 溫帶沿海大陸架海域 ,原因:① 大陸架水域,海水較淺,陽光充足,光合作用強盛;② 寒暖流交匯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將海底營養物質帶至表層;③ 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營養鹽類;浮游生物繁盛,魚類餌料充足,易形成大漁場.
⑵ 海底礦產資源分布規律:① 近岸帶的濱海砂礦:砂、貝殼等建築材料和金屬礦產② 大陸架淺海海底: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硫、磷等礦產資源③ 海盆:深海錳結核 (主要集中於北太平洋)
海水鹽度分析:降水量和蒸發量、洋流、淡水河流注入、海區是否封閉
⑴ 世界表層海水鹽度的水平分布規律: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低緯度和高緯度遞減。
⑵ 鹽度最高的是紅海,原因:① 地處副熱帶海區,降水稀少,蒸發旺盛.② 周圍是熱帶沙漠地區,缺少大河注入.③海區較封閉,與周圍大洋的物質交換少。
⑶ 鹽度最低的是波羅的海,原因:① 地處較高緯度,氣溫低,蒸發弱。② 周圍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區,有淡水注入.
⑷ 巴爾喀什湖東咸西淡的原因:① 東部:地處內陸,降水稀少,蒸發旺盛;缺少河流注入.② 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釋作用. 巴爾喀什湖中部窄,不利於兩邊水體交換,造成兩側鹽度差異較大。
⑸ 鹽場區位:①有大面積的灘塗②有利於海鹽晾曬的條件(晴朗少雨多風)
第四部分 主要自然災害
河流洪澇災害的成因分析:(1)自然原因(主要從三個方面分析:水系特徵、水文特徵、氣候特徵);(2)人為原因(植被破壞,圍湖造田)
⑴ 長江洪澇災害的原因:
自然原因:1.水系特徵:(1)流域廣,支流多,支流來水量大(2)中下游多為平原,河道彎曲,水流緩慢,排水不暢2.水文特徵:流經濕潤地區,降水豐富,幹流汛期長,水量大。3.氣候特徵:季風氣候不穩定,流域內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濫。
人為原因:1.過度砍伐植被,水土流失加劇,造成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峰補枯的能力下降;泥沙入江,河道淤積,泄洪能力減弱。2.圍湖造田,湖泊萎縮,調節徑流、削峰補枯的能力下降。
⑵ 孟加拉國澇災嚴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 ① 西南季風強盛,多暴雨,降水豐沛;② 地勢低窪,排水不暢;③ 恆河與布拉馬普特拉河在此交匯且同時進入汛期;
人為原因:人口密度大,上游植被破壞較多,水土流失嚴重。
⑶ 喇叭口海灣多潮災的原因:①海灣形狀為喇叭口,而且地形平坦或者低窪,浪高湧入海水,易淹沒低地
②天文原因;農歷每月初一、十五前後,引潮力大③盛行風(或季風、氣旋)推動海水,加劇潮勢④灣口地帶,人口稠密,單位經濟密度大,損失嚴重
⑷ 南亞地區旱澇災害頻繁的原因:西南季風強盛,或來得早,退得晚,易造成澇災;反之會造成旱災。
⑸ 洪澇典型地區:東北;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產生的原因:自然原因:降水持續時間長,降水集中(如長江流域的梅雨天氣);夏季風的強弱變化(副高強:南旱北澇;副高弱:南澇北旱);台風的影響;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勢低窪(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樹枝狀水系);河道彎曲(荊江河段);受厄爾尼若現象影響等。人為原因:濫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劇,河床抬升;圍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設(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樹造林,建設防護林體系;退耕還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彎取直,加固大堤;開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區;建立洪水預報預警系統等。
乾旱成因分析:自然原因(降水時間分布和空間分布不均、地表徑流量小)、人為原因(生產生活用水量大、水污染、利用率低等)
乾旱對策:跨流域調水、修建水庫、節約用水、治理水污染、擴大淡水來源如海水淡化
⑴ 華北地區缺水問題:
產生原因:① 自然原因:溫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降水變率大;春季蒸發旺盛。② 人為原因: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水污染嚴重;浪費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種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① 南水北調;② 修建水庫;③ 控制人口數量,提高素質;④ 減少水污染;減少浪費,提高利用率;⑤ 限制高耗水工業的發展;⑥ 發展節水農業,採用滴灌、噴灌技術,提高利用率;⑦ 實行水價調節,樹立節水意識;⑧ 海水淡化等。
⑵ 華北春旱原因:春季氣溫回升快,蒸發旺盛;降水稀少。
⑶ 東北無春旱的原因: 緯度較高,氣溫較低,春季有積雪融水。
⑷ 死(咸)海面積縮小的原因:① 地處熱帶沙漠氣候區(深居內陸),降水稀少,蒸發旺盛.(自然原因)② 工農業引用約旦河水(棉田面積擴大,引阿姆河、錫爾河灌溉),使匯入死(咸)海的河流徑流量減少.(社會經濟原因)
⑸ 南水北調工程
調水路線 東線 中線 西線
可調水量 大 較大 較小
源地水質 較差 較好 最好
地形、地勢對調水線路的影響 (揚州江都)黃河以南需要提水,過黃河順水而下 地形較復雜,但水基本自流到華北(三峽、鄭州、石家莊、北京等) 地形復雜,工程艱巨
(過巴顏克拉山、通天河、雅壟江、大渡河到西北)
現有可利用的配套設施 京杭大運河及其沿線湖泊(跨長江、淮河、黃河、海河) 三峽、丹江口水庫 無
工程原則:「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污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南水北調過程中注意防止水體污染,節約用水,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調水的原因:一方面:南方降水豐富,水資源充足;另一方面,北方缺水(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震級烈度影響因素:震級大小、震源深淺、震中距、建築物抗震程度、地質構造
⑴ 地震
我國典型地區:東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區
形成原因:位於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劇烈。(或者地質構造的斷裂帶上)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級大,破壞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淺源地震;發生的時間可能在夜間;誘發其他災害等,建築物抗震能力差。
減輕災害的措施:積極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和減災意識;建立災害監測預報體系;
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提高建築物的抗震強度;植樹造林,建立防護
林體系;加強國際合作等。
⑵ 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嚴重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 山區面積廣大,岩石破碎,風化嚴重;② 干濕季分明、暴雨集中;③ 地殼運動強烈、山體中斷層發育 。
人為原因:④ 對植被的破壞
治理措施:恢復植被、工程措施
第五部分 農業
農業區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氣候(光照、降水、熱量、晝夜溫差),土地(地形+土壤),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政策,勞動力,科技,工業基礎,生產歷史
⑴ 茶葉生長的有利條件:① 氣候濕潤多雨;② 排水良好的坡地;③酸性土壤(紅壤)
⑵ 青藏高原生產青稞的自然條件:地勢高,氣溫低,溫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
⑶ 尼羅河三角洲(南疆)盛產長絨棉的原因: 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條件.
⑷ 澳大利亞畜牧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① 有大面積乾旱半乾旱區域,草原優良;② 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飲水;③ 無大型野生肉食動物.
⑸ 西歐(美國東北部)發展乳畜業的有利條件:① 緯度高,氣溫低,雲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貧瘠,不適宜發展種植業,適宜多汁牧草的生長. 草場面積廣闊;地形平坦,平原面積廣(紐西蘭除外)(自然條件)② 人口、城市密集,市場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經濟發達,飼料供應充足(社會經濟條件)
⑹ 季風氣候對農業發展的影響:利:雨熱同期,利於農作物生長. 弊:旱澇災害頻繁。
變式:溫帶季風氣候(黃淮海平原)發展棉花種植的有利條件:
① 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利於棉花生長;② 秋季雨水少,天氣晴朗,利於棉花的後期生長和收摘。
⑺ 中亞地區農業以荒漠畜牧業和灌溉農業為主,原因:① 中亞深居內陸,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適宜發展荒漠畜牧業;② 境內有額爾齊斯河、阿姆河、錫爾河等河流,宜發展灌溉農業.
⑻ 城市郊區農業問題:上海市郊區農業(蔬菜、肉、蛋、奶及園藝業)分析區位:
自然因素:熱量充足,雨熱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因素:① 市場消費量大;② 交通方便;③ 發展花卉、蔬菜等農作物單位面積的價值高,可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④ 土地面積小,有利於集約化生產。
發展方向:綠色農業;觀光農業;生態旅遊
世界和我國主要農業地域類型區位分析
⑴ 熱帶種植園農業——經營方式: 企業化種植園 .生產特點: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主要分布:南亞、東南亞、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所在國經濟結構特點:以熱帶企業化種植園為主的單一經濟所在國如何發展經濟:
① 繼續發揮優勢,抓好熱帶經濟作物生產;② 狠抓糧食生產,努力增產糧食;
③ 調整產業結構,建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④ 加強「南南合作」;
⑤ 加強「南北對話」,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⑵ 商品穀物農業:東北地區 、 美國
基本特徵: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農產品商品率高;
區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① 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② 地形平坦開闊;③ 耕地面積廣大;④ 土壤肥沃;⑤ 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因素:① 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② 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③ 交通便利;④ 市場廣闊;⑤ 工業比較發達;⑥ 國家政策扶持。
存在不足:① 熱量不足;②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劇;③ 土壤肥力下降; ④ 冬季受寒潮和凍害的影響等。
與美國商品穀物農業比較異同:相同點;① 農業地域類型相同;② 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③ 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④ 交通便利;⑤ 市場廣闊;⑥ 工業比較發達;⑦ 農業生產過程的自然條件相似。
不同點:① 經營方式不同,美國以家庭農場主生產為主,我國以國營農場位主;② 科技水平存在差異;③ 專業化水平不同;④ 糧食單產不同,美國糧食單產高
⑶ 大牧場放牧業: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氣候溫和,草類茂盛,草場面積大;
社會經濟因素:① 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② 距離海港近;交通條件改善,冷藏技術的進步。
⑷ 灌溉農業或綠洲農業的區位分析
典型地區: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有利自然區位因素:光照、熱量充足,溫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豐富
不利自然區位因素:水資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風雪影響;土壤的鹽鹼化等
⑸ 亞洲和我國水稻種植業
典型地區: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區位因素:①自然因素:熱量充足,雨熱同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網密布,水源充足。
②社會經濟因素:機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工業比較發達;科技發達;國家政策扶持。
不利區位因素:人多地少;受台風、暴雨造成的洪澇災害影響;酸雨危害
⑹ 我國的畜牧業
典型地區:內蒙古草原(四大草場:內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區位因素:①自然因素:草場面積廣闊;沒有大型食肉動物;東部地區夏季降水多些,有利於牧草生長(降水從東向西遞減)。
②社會經濟因素:牧業生產經驗豐富;市場潛力廣闊;國家政策扶持等
不利區位因素:氣候乾旱,降水少;草場退化;荒漠化加劇;冬季暴風雪、寒潮影響;鼠災、蝗災嚴重。
⑺ 混合農業(見必修下冊書16)
⑻ 山區農業的開發:①走立體化農業之路,坡度大的發展用才林、果林。坡度緩的地帶可發展種植業,積水窪地發展水產業②加快優勢農產品的深加工③防止水土流失(如封山育林),改善生態環境
常見農業問題
⑴ 糧食短缺一般分析:
自然原因:氣候條件差,耕地少,肥力地,水源缺乏,自然災害頻繁;
社會經濟原因:人口多增長快,農業生產技術落後,生態環境破壞。
⑵ 非洲糧食問題突出的原因:① 人口自然增長率高;② 自然條件惡劣;③ 亂墾濫伐,過度放牧,加劇了乾旱和土地沙漠化;
⑶ 新加坡缺水、缺糧的原因:① 國土面積狹小,雖地處熱帶雨林區,但無大河,徑流量小;
② 國土面積狹小,耕地面積小,糧食產量低.
⑷ 復種指數問題:
俄羅斯復種指數和產量低的原因:緯度較高,農業生產熱量不足
② 澳大利亞復種指數問題:
緯度較低,但復種指數較低的原因是:與農業經濟結構有關,其混合農業區是小麥和牧羊交替進行,小麥復種指數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
復種指數低對土地的有利影響是: 有利於土壤肥力的恢復
③ 中國復種指數高的原因: 緯度低,人均耕地少
⑸ 美國、印度的國土面積小於中國,但耕地面積遠遠大於中國,其原因是:(從氣候和地形兩方面分析)① 美國、印度平原占國土面積大,乾旱區面積相對較小;② 中國平原占國土面積小,乾旱區所佔面積大。
第六部分 工業
工業區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位置、土地、水源;
經濟因素:原料、燃料、市場、交通、勞動力、技術、農業基礎;
社會因素:政策、個人偏好、工業慣性、社會協作條件、國防安全需要;
環境因素:盛行風下風向、河流下游、遠離居住區和農田等(用於微觀布局)
⑴ 日本工業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及瀨戶內海沿岸,原因:①本土礦產資源匱乏,工業原料需大量進口;②國內市場狹小,工業產品要大量出口;③沿海為平原,利於建廠;④島國,多優良港口,利於原料與產品的進出口;工業基礎好;勞動力素質高。
促進發展的原因:深刻的歷史原因;重視科技;發展教育。
⑵ 工業集聚:
① 傳統工業區:
集聚原因:由於現代工業生產專業化程度高,企業之間的協作和競爭性很強,工業集中布置可產生集聚效應。
集聚意義: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擴大總體生產能力、降低生產成本、獲得規模效益。
不利:工業集聚導致企業間爭地、爭水、爭動力、爭公共設施;加劇地區的環境污染。
② 新興工業區:高新技術產業在地區分布上常具有較為顯著的地區集群特點的好處是:
共用基礎設施;加強信息聯系和協作。
⑶ 工業集聚和分散
集聚有利意義: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擴大總
體生產能力、降低生產成本、獲得規模效益。
不利意義: 工業集聚導致企業之間爭地、爭水、爭公共設施;加劇地區的環境污染。
分散區位因素:產品「輕、薄、短、小」,便於航空運輸;接近市場;接近勞動力豐富地區;接近原料地;
接近土地租金較低的地區;減少環境污染。
(美國工業向西部和南部遷移原因:西部和南部新興工業發展快,就業機會多;環境優美,污染少。)
Ⅱ 高一地理必修2快速提分 有用的加分,加50
多倍多計
Ⅲ 有沒有初中地理會考復習資料 要帶重點知識圖。
初中地理總復習提綱
第一章:地球和地球儀
1、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2、大小:半徑:6371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
3、地球儀: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在地球儀上找出地軸、兩極、赤道)
4、經線:
經線特點:所有經線一樣長;經線都指示南北方向;經線是一個半圓。
經度:0°—180°;0°經線為本初子午線,以東為東經,用字母E表示,0°經線以西為西經,
用字母W表示;
5、緯線:
緯線特點:緯線長短不一,赤道最長,向南北兩極逐漸縮短;緯線都指示東西方向;
緯線是一個完整的圓。
緯度:0°—90°;0°緯線為赤道,赤道以北為北緯,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為南緯,
用字母S表示。
6、低中高緯的劃分:南北半球,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
7、東西半球的劃分:以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為界;20°W以東、160°E以西為東半球;
20°W以西、160°E以東為西半球;
8、能在地球儀上利用經、緯網確定地球上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
9、地球的自轉:
方向:自西向東;周期:一天(24小時);自轉中心:地軸。
地理意義:產生了晝夜更替和時間的差異。
10、地球的公轉:
公轉中心:太陽;方向:自西向東;周期:一年;公轉軌道:橢圓。
地理意義:產生了季節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
11、五帶的劃分:
第二章:地圖
1、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文字式、線段式、數字式
2、比例尺大小的比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3、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圍越大,內容越簡單。
4、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5、地圖上方向的表示方法:
一般的地圖,用一般定向法:面向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有指向標的地圖,用指向標定向法:指向標的箭頭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有經緯網的地圖,用經緯網定向法: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6、圖例: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要記住常用的圖例)
7、注記:地圖上,用來說明山脈、河流、國家、城市等名稱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數字。
8、海拔(絕對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等高線:在地圖上海拔高度相同點的連線。
9、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密集,表示坡度較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度較緩。
10、由等高線的特點判斷地形:
山頂:等高線中間高,四周低。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凸出。
鞍部:兩側的等高線比較高。
陡崖:多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第三章: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1、地球表面的水陸面積比例:海洋71%,陸地29%,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2、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按面積由大到小排列)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按面積由大到小排列)
能在世界地圖上准確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3、大洲之間的分界線:
亞洲、歐洲: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峽。
亞洲、非洲:蘇伊士運河。
北美洲、南美洲:巴拿馬運河。
亞洲、北美洲:白令海峽。
4、陸地地形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大類。
5、在地形圖上能找出喜馬拉雅山、科迪勒拉山、青藏高原、亞馬孫平原。
6、閱讀大洲地形圖,判斷大洲的地形大勢。
7、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層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分別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
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的邊緣地殼運動比較活躍,
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
8、全球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第四章:世界的氣候
1、天氣:一個地方短時間內的大氣狀況(風雨、冷熱、陰晴等),天氣是短時間的,經常變化的。
氣候: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氣候是長時間的,比較穩定的。
2、知道常用的天氣符號。
3、氣溫是指大氣的溫度,單位是℃,測定方法用溫度計。
4、一天中的氣溫有變化,陸地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一年中的氣溫有變化,北半球陸地月平均最高氣溫是7月份,最低氣溫是1月份,南半球相反。
5、氣溫日較差:一天中的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的差值。
氣溫年較差:一年中最熱月的平均氣溫與最冷月的平均氣溫的差值。
6、氣溫的垂直變化:同一地點,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
7、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等溫線圖。
8、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規律:
全球氣溫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
同緯度海洋和陸地氣溫不一樣;
同緯度高原、山地氣溫低,平原氣溫高。
9、學會閱讀氣溫曲線圖。
10、降水:空氣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大地面,稱為降水。測定方法用雨量器,單位是毫米(mm)。
11、能分析一個地方降水的季節變化。
12、學會閱讀世界降水量分布圖。
13、世界降水的地區差異:
赤道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西岸少;
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少、沿海降水多;
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14、學會閱讀降水柱狀圖。
15、世界氣候的主要影響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等。
16、知道主要的氣候類型及分布。
17、能舉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第五章:世界的居民
1、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2、人口密度=人口總數÷面積
3、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區: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及美洲東部等中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區:乾旱缺水的沙漠地區,高溫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
地勢高峻、空氣稀薄的高原山區。
4、人口問題:
人口增長過快,會導致糧食緊缺、住房緊張、交通擁擠、上學、就業、看病難、資源緊張等問題。
人口增長過慢,會導致勞動力短缺、國防兵力不足、人口老齡化等問題。
5、世界三大人種:
黃種人:分布在亞洲東部、東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北部和西部。
白種人:歐洲,亞洲西部和南部,非洲北部,北美中部,南美洲東部沿岸及大洋洲。
黑種人:非洲南部和中部。
6、世界上的主要語言有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
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漢語,使用范圍最廣的是英語。
7、世界三大宗教:
伊斯蘭教:流行於亞洲西部、東南部,非洲北部和東部。
佛教:由古印度傳播到東亞和東南亞。
基督教:流行於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8、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鄉村。
9、聚落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溫暖濕潤、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的地區。
10、說出一些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聚落名稱。
第六章:世界地區的發展差異
1、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以及南半球的大洋洲。
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即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絕大部分國家。
能舉例說明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發展水平的差異。
2、聯合國由中、法、俄、英、美五個常任理事國和十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總部設在美國紐約,
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國際合作和發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Ⅳ 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我國主要農作物的分布,農業生產的條件,農業的區位因素,農業結構調整等
我國主要經濟作物及分布
東北林區:紅松、落葉松(白樺、紫椴);人參、貂皮、鹿茸
遼東半島、山東半島:蘋果
黃河流域:葡萄、梨、桃、杏、柿、棗、栗、核桃
南方地區:柑橘、香蕉、荔枝、桂圓、菠蘿、茶、油茶、油桐、漆樹、毛竹、杉樹、樟樹、
蠶桑
南部沿海:香蕉、荔枝、桂圓、菠蘿
海南:椰子
西北:新疆的葡萄、哈密瓜、長絨棉,
內蒙古的三河牛、三河馬,
寧夏的灘羊
青藏高原:氂牛、藏綿羊、藏山羊
台灣:樟樹(樟腦)、甘蔗、茶葉、香蕉、菠蘿
:農業專題
⑴ 北方冬季農田為什麼可以用煙幕來防霜凍?
答:煙幕主要是 CO2,它具有吸收地面輻射的作用,以增強大氣逆輻射,起到 了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⑵ 季風氣候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利:雨熱同期,利於農作物生長. 弊:旱澇災害頻繁.
變式一:溫帶季風氣候(黃淮海平原)發展棉花種植的影響:
有利條件:
① 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利於棉花生長;
② 秋季雨水少,天氣晴朗,利於棉花的後期生長和收摘;
③ 地形平坦,利於大規模生產;
④ 土質疏鬆,適於棉株根系向深處伸展。
不利條件:播種期適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變式二:孟加拉國人口稠密,在地形、氣候條件下,大部分地區形成的農業地域類型為水稻 種植業,說明該國氣候、地形對發展該類型農業的不利影響。
① 雨季降水集中(暴雨) ,地面低平排水不暢,形成洪澇災害;
②(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變率大,在水稻生長需水量大時)如果雨季來得遲、去得 早(或降水偏少) 。形成旱災。
⑶ 我國部分地區農業區位分析:
A. 青藏高原地區農業生產:
有利條件是:
① 地勢高,空氣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小,光照充足,植物光合作用強;
② 晝夜溫差大,有利於糖分物質的轉化;
③ 高寒低溫,生命活動弱,生長周期長,有利於降低消耗,增加營養物質積累;
④ 夜雨較多,有利於減少蒸發,讓植物充分吸收利用;
⑤ 河谷地帶積溫較高,灌溉便利。
主要制約因素:
① 降水稀少,水源不足;
② 地形復雜,溫度過低,生長期短;
③ 經濟、技術落後,資金缺乏,交通不便;
④ 地勢起伏大,生態脆弱,耕地面積小。
例:青藏高原地勢高、氣溫低,但農作物單產較高,請分析其主要原因:
① 光照條件好,植物光合作用強;
② 晝夜溫差大,夜晚植物呼吸作用弱,利於有機質積累
B.南疆(印度河、尼羅河三角洲)盛產長絨棉的原因:
① 夏季晴朗天氣多,降水稀少日照時間長,光照充足;
② 夏季太陽輻射強,氣溫高;
③ 有天山冰雪融水灌溉,灌溉條件便利;
④ 土質疏鬆,多為沙性土壤,土壤肥沃。( 尼羅河三角洲: 光熱資源豐富、有灌溉水源、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勢平坦。 )
C.商品穀物農業:東北地區、美國 基本特徵: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農產品商品率高
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① 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
② 地形平坦開闊;③ 耕地面積廣大; ④ 土壤肥沃; ⑤ 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因素: ① 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② 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 ③ 交通便利;④ 市場廣闊; ⑤ 工業比較發達; ⑥ 國家政策扶持。
存在不足:① 熱量不足; ②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劇; ③ 土壤肥力下降; ④ 冬季受寒潮和凍害的影響等。
與美國商品穀物農業比較異同:
相同點;
① 農業地域類型相同; ② 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 ③ 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 ④ 交通便利; ⑤ 市場廣闊; ⑥ 工業比較發達; ⑦ 農業生產過程的自然條件相似。
不同點:① 經營方式不同,美國以家庭農場主生產為主,我國以國營農場位主; ② 科技水平存在差異; ③ 專業化水平不同; ④ 糧食單產不同,美國糧食單產高
例:東北地區土地資源的優勢是什麼? ① 耕地面積大、人均耕地多; ② 耕地集中連片,適於大規模機械化耕作; ③ 土壤肥沃,多黑土與黑鈣土 表解:東北地區農業發展中的問題及措施:
黑土層變薄、土壤肥力下降 ① 加強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機肥,提高黑土肥力; ② 植樹造林,保持水土,保護黑土
森林資源減少、覆蓋率降低、質量下降、破壞嚴重 ① 以營林為主; ② 合理採伐; ③ 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 濕地系統破壞、
濕地面積減少 ① 建立濕地保護區,保護現有濕地; ② 「退田還濕」 ; ③ 採取工程措施,恢復已退化的濕地
D. 城市郊區農業問題:上海市郊區農業(蔬菜、肉、蛋、奶及園藝業) 區位分析:
自然因素:熱量充足,雨熱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因素:
① 市場消費量大;
② 交通方便;
③ 發展花卉、蔬菜等農作物單位面積的價值高,可獲得更高 的經濟利益;
④ 土地面積小,有利於集約化生產。
發展方向:綠色農業;觀光農業;生態旅遊
E.我國南方低山丘陵區農業:
a、區位因素分析:
區位優勢: 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熱帶亞熱帶濕潤地區,光熱水充足;生物物種豐富;土地類型多樣;
農業發展潛力最大,開發難度較小;地少人多,開發較早。
農業制約因素:
① 受季風活動不穩定性的影響,旱澇災害頻繁,多寒潮、伏旱等氣象災害;
② 地形復雜,開發利用難度大,生態脆弱,且暴雨集中,水土流失嚴重;
③ 紅、黃壤為主,有機質含量低,酸性強,土質黏重; ④ 農業利用的生物品種單一,經營方式極為粗放。
b、綜合開發整治和發展方向:
① 走立體農業道路,調整產業結構,積極培育優勢產業;
② 加大科技投入,改良土壤,改革耕作制度和灌溉技術,充分利用山地資源, 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③ 封山育林、育草,控制水土流失,加強生態建設;
④ 促進農產品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根據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變化, 有側重地發展山區特色農業。
F.我國水稻種植業: 典型地區: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區位優勢分析:
① 自然因素: 熱量充足,雨熱同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網密布,水源充足。 ② 社會經濟因素: 機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工業比較發達;科技發達;國家政策扶 不足:人多地少;受台風、暴雨造成的洪澇災害影響;酸雨危害
G.畜牧業:典型地區:內蒙古草原(四大草場:內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區位因素分析:
① 自然因素: 草場面積廣闊;沒有大型食肉動物;東部地區夏季降水多些,有利於牧草生長。
② 社會經濟因素: 牧業生產經驗豐富;市場潛力廣闊;國家政策扶持等 不足:氣候乾旱,降水少;草場退化;荒漠化加劇;冬季暴風雪、寒潮影響; 鼠災、蝗災嚴重。
H.雲貴高原壩子農業和彩色農業:
優勢是緯度低,水熱充足;
劣勢是地表崎嶇,地表缺水,土壤貧瘠。
⑷ 世界部分地區農業:
A.西歐(美國東北部)發展乳畜業的有利條件:
① 緯度高,氣溫低,雲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貧瘠,不適宜發展種植業, 適宜多汁牧草的生長.(自然條件)
② 人口、城市密集,市場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經濟發達.(社會經濟條件)
B.熱帶經濟作物經營方式: 企業化種植園 .
生產特點: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 . 主要分布:南亞、東南亞、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所在國經濟結構特點:以熱帶企業化種植園為主的單一經濟
所在國如何發展經濟:
① 繼續發揮優勢,抓好熱帶經濟作物生產;
② 狠抓糧食生產,努力增產糧食;
③ 調整產業結構,建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④ 加強「南南合作」 ; ⑤ 加強「南北對話」 ,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C.澳大利亞畜牧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① 有大面積乾旱半乾旱區域,草原優良;
② 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飲水;
③ 無大型野生肉食動物.
D.混合農業(澳大利亞)
生產特點 ① 農場內的土地交替種植小麥、牧草或休耕,可充分保持土壤的肥力,形成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② 小麥的耕作活動和牧羊活動在一年內交替進行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
③ 農民可根據市場需求決定多種小麥還是多牧羊,農業生產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 對市場的適應性.
例:小麥種植的農忙和農閑分別在什麼季節?綿羊飼養呢? 小麥種植的農忙季節是秋季和春季,農閑季節是冬季; 綿羊飼養的農忙季節是冬季,農閑季節是秋季和春季。 E.中亞地區農業以荒漠畜牧業和灌溉農業為主,
原因: ① 中亞深居內陸,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
為主, 適宜發展荒漠畜牧業;
② 境內有額爾齊斯河、阿姆河、錫爾河等河流,宜發展灌溉農業.
F.大牧場放牧業: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a.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氣候溫和,草類茂盛,草場面積大;
社會經濟因素: ① 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 ② 距離海港近;交通條件改善,冷藏技術的進步。
b.我國牧區存在的問題:靠天養畜,生態破壞,載畜量低,效益低。
c.我國牧區借鑒:人工草場建設;放牧方式;牧區交通條件及加工體系的發展。
⑸ 中國主要的商品農業基地
① 九大商品糧基地: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鄱陽湖平原、成都平原、 珠江三角洲;江淮地區;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② 五大商品棉基地:江漢平原;冀中南、魯西北、豫北平原;長江濱海、沿江平 原;黃淮平原;南疆地區
③ 三大出口商品基地:太湖平原、閩南三角洲地帶、珠江三角洲
⑹ 復種指數問題:
① 俄羅斯復種指數和產量低的原因:緯度較高,農業生產熱量不足
② 澳大利亞復種指數問題: 緯度較低,但復種指數較低的原因是: 與農業經濟結構有關,其混合農業區是小麥和牧羊交替進行, 小麥復種指數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 復種指數低對土地的有利影響是: 有利於土壤肥力的恢復
③ 中國復種指數高的原因: 緯度低,人均耕地少
⑺ 糧食問題:
A.世界糧食問題及解決糧食問題的途徑:
a.世界糧食問題產生的原因:
① 糧食地區生產不平衡;
② 發展中國家糧食生產落後,經濟結構單一,人口增長快,貧困問題突出;
③ 受舊經濟秩序的束縛。
b.糧食問題解決的主要途徑: ① 發展農業技術、調整農業結構,努力提高糧食產量; ② 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積極發展民族經濟; ③ 加強國際合作和對話,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B.中國的糧食問題及對策
a. 中國糧食壓力產生的原因:
① 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糧食需求量大;
② 地形復雜,以高原和山地為主,耕地面積比重小;
③ 土地的生產力參差不齊,農業科技水平整體實力低,糧食的單位面積產量少;
④ 農業自然災害頻繁,糧食生產不穩定;
⑤ 工業和城市用地規模擴大,耕地面積不斷減少;
⑥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導致傳統糧食種植業的地位下降。
b.糧食壓力解決主要途徑:
① 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② 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種,積極改造中低產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質量;
③ 在確保糧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時,積極開展多種經營,發展「優質、 高產、高效農業」 ;
④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滿足人民豐富多樣的生活需求,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 改善人們的食品結構。
C.非洲糧食問題:
a. 突出的原因: ① 人口自然增長率高; ② 自然條件惡劣; ③ 亂墾濫伐,過度放牧,加劇了乾旱和土地沙漠化;
b. 採取措施: ① 保護自然環境,提高農牧業生產水平; ② 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提高民族文化素質; ③ 加強民族團結。
D.新加坡缺水、缺糧的原因:
① 國土面積狹小,雖地處熱帶雨林區,但無大河,徑流量小;
② 國土面積狹小,耕地面積小,糧食產量低.
⑻ 美國、印度的國土面積小於中國,但耕地面積遠遠大於中國,
其原因是: (從氣候和地形兩方面分析)
① 美國、印度平原占國土面積大,乾旱區面積相對較小;
② 中國平原占國土面積小,乾旱區所佔面積大。
⑼ 農業生態問題
① 坡面開墾→水土流失(影響因素:坡度、植被覆蓋率、降水強度、坡面 岩性) ;
② 乾旱、半乾旱地區過墾、過牧、樵採→荒漠化(降水較少,生態脆弱) ;
③ 沼澤地開發→破壞濕地→氣候惡化(乾旱)
④ 圍湖造田→湖泊面積縮小→調節河流功能減弱→氣候乾旱、洪澇多發;
⑤ 蒸發量大的地區不合理灌溉→次生鹽鹼化(地下水位上升) ;
⑥ 過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態問題 (河流水量減少,河流下游斷流、河口三角洲萎縮,海岸線後退) ;
⑦ 內陸河湖水文生態問題 (河流流量減少,湖泊萎縮甚至消失,河湖鹽度升高,河湖區生態環境惡化) ;
⑧ 農葯化肥→土壤板結、酸化、污染水源
⑽ 生態農業的優點:
① 有利於建立良好的生產結構,使種植業、畜牧業和漁業的彼此結合,相互促進。
② 能夠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提高植物的光能利用率,生產出高產、優質、無污染的 農產品,並確保良好的生態效益。形成生態上與經濟上兩個良性循環,經濟、生態、社會三 大效益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