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鵝腳
⑴ 古人為什麼喜歡吃花
吃花,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甚至可以說是我們祖先的一大傳統,稱得上是一種國粹。面對那千姿百態,五色繽紛的花朵,我們的老祖宗們眼饞之餘又會用它做成各種菜餚或點心,一解嘴饞。吃得興起,還往往會詠之於詩,敷之成文,詩人屈原不就有過「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吟詠么?
為表示吃得名正言順,人們還為它起了一個美妙的名稱——「花饌」。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所謂花饌,就是用鮮花的花瓣、花蕊等製作的飲料、點心、菜餚等食品,是不折不扣的百花對於人們的慷慨饋贈。
古人愛吃花,大約有三個方面的原因:對於食不果腹的貧困百姓,採食山野的花卉,主要是為了喂養粗獷的體魄,打發貧瘠的日子;而文人墨客,則大多是用求新求異的目光去品嘗,並企圖從那些花饌的清香淡雅中品味出一種詩的靈感;至於那些顯貴富豪大擺吃花之宴,要麼是用嘗新的名義去附庸風雅,要麼是為自己的財富權勢貼上一道醒目的標簽。不過,他們又都從醫家那裡找到了一個共同的理由——花亦是葯。《神農本草經》就說桃花「令人好顏色」,菊花有「輕身、耐老、延年」之功,合歡花能「安五臟,和心志,悅顏色」。《羅氏會葯醫鏡》也說荷花「清心益腎,黑頭發,駐顏色」。
既有如此好處,又能讓人齒頰生香,何樂不為呢?
花饌的早期實踐者
出於保健去病、益壽延年的目的,大約是人們以花卉入饌的最大原動力。而且最早的見諸文字的懂得吃花之道者便是商初大臣伊尹。伊尹,幼為皰人收養,精通烹調之術。他成為湯王的大臣後,曾在朝廷中以「庖中至味」作譬喻,向湯王申張自己的治世主張。《呂氏春秋》在記載伊尹所說的「菜之美者」中,「壽木之華」就名列其中。所謂「壽木」,即不死之樹,說其花是「菜之美者」,顯然看重的是其醫療功用。盡管「壽木」之說看來荒誕不經,但至少說明在當時人們的菜譜中,植物的花已佔有一席之地。
到了戰國時代,人們的花饌名單中,菊花已豁然在列。如屈原的詩作中就屢屢提到食用菊花。其《離騷》中渲染的或許只是一種「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浪漫,而到了其《九章·惜頌》中則已明確地提到以之為食了:「播江離與滋菊兮,願春日以為糗芳。」王逸註:「言已乃種江離,蒔香菊,采之為糧,以供春日之食也。」洪興祖補註:「[糗]干飯屑也。」即把菊花摻和到穀物中製成干糧而食。
漢代人更推崇的是以鮮花釀酒,所用花卉有蘭花、菊花等。《文選》收錄的西漢辭賦家枚乘所寫的《七發》就詠道:「蘭英之酒,酌以滌口。」詩中所說的「蘭英之酒」可能系用蘭花泡製而成。《漢書·禮樂志·郊祀歌》雲:「百末旨酒布蘭生。」顏師古注曰:「百末,百草華之末也。旨,美也。以百草華末雜酒,故香且美也。事見《春秋繁露》。」所謂「百末旨酒」,大約與「蘭英之酒」類似。可見,西漢時期,人們即已開始了用蘭花等花草「雜酒」而飲的嘗試,並初步嘗到了花香雜酒香的獨特風味。
當然,當時最成功的嘗試,還是菊花酒的釀制。專門記述西漢遺聞佚事的《西京雜記》一書便留下了人們每逢九月九日,都要飲菊花酒,以求長壽的記載。這種觀念的形成,可能與《神農本草經》認為菊花具有「輕身、耐老、延年」等功用的說法有關。當時,人們往往於菊花正開之時,將其花與莖、葉一並採下,然後同黍米一起釀製成酒,放至次年九月九日始開封飲用。在菊花盛開的季節釀制,又待菊花盛開的重陽時節才飲用,且以菊花和黍米釀制而成,故有「菊花酒」之名。
以花制醬,亦成為漢代人的一大創舉。西漢枚乘《七發》中就有「熊蹯之臑,勺葯之醬」的吟詠。《漢書·司馬相如傳上》:「勺葯之和具而後御之。」顏師古注曰:「勺葯,葯草名。其根主和五藏,又辟毒氣,故合之於蘭桂五味以助諸食,因呼五味之和為勺葯耳。」
晉代的嶺南人還開始了直接吃花的嘗試。晉代嵇含《南方草木狀》就記述了豆蔻花的性狀及其食用價值:「豆蔻花,其苗如蘆,其葉似姜,其花作穗,嫩葉卷之而生。花微紅,穗頭深色;葉漸舒,花漸出。舊說此花食之破氣消痰,進酒增倍。泰康二年,交州貢一篚,上試之有驗,以賜近臣。」
隋代,人們還將花卉作為飲料的原料之一。據唐杜寶《大業雜記》記述,曾擔任過隋煬帝「尚食直長」的謝諷,就為隋煬帝製作過「四時飲」,其中春天常用的扶芳飲、桂飲、桃花飲,秋天常用的葛花飲等,可能就系用各種鮮花泡製而成的飲品。
以鮮花入饌,已成為唐人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鮮花已被人們用於製作飯食,唐馮贄《雲仙雜記》就留下了「藺先生坐琴庄,食蘭香粥」的記載。此粥大約系用蘭花烹制而成,故有此名。
在洛陽人的節令食品中,桃花粥則成為當然的主角。清汪灝《廣群芳譜》引唐人《金門歲節錄》一書即雲:「洛陽人家,寒食食桃花粥。」
出自魏徵之手的《五郊樂章·雍和》中「苾苾蘭羞,芬芬桂醑」的祝辭,描述的則是皇帝和百官在「迎俎」的祭禮中,以蘭花做成的佳餚和桂花釀成的美酒祭祀五方上帝的情景。花饌已成為人們與神靈共享的美食,足見其普及程度之一斑。
當時皇宮中的重陽花饌更從酒到菜,倍顯豐盛。如宋之問《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製得歡字》中的「仙杯還泛菊,寶饌且調蘭」,王維《奉和聖制重陽節宰臣及群官上壽應制》中的「芍葯和金鼎,茱萸插玳筵」,描繪的便是在重陽菊花節的宮延宴會上,人們喝著菊花酒,吃著用蘭花、芍葯等各種花卉烹制之佳餚的情景。
唐代的嶺南人,吃起花來也不比中原人遜色。唐劉恂《嶺表錄異》所載山姜花的吃法就很獨特:「山姜花,莖葉即姜也。根不堪食,而於葉間吐花,穗如麥粒,嫩紅色。南人選未開拆者,以鹽腌,藏入甜糟中,經冬如琥珀。香辛,可重用,為膾無加也。以鹽藏,暴干,煎湯飲之,極能治冷氣。」
唐人段公路《北戶錄》所載「紅梅」的吃法更酷。據說嶺南之梅比江左所產要小,當地居民采之,雜以豆蔻花、朱槿花之類「和鹽曝之。梅為槿花所染,其色可愛,今嶺北呼為『紅梅』是也」。
五代時期,名貴的牡丹也成為人們的席上之珍。據《廣群芳譜》引宋人《復齋漫錄》載:孟蜀時的禮部尚書李昊,常將牡丹花、興平酥一起送給朋友,並囑咐友人:「待花凋謝後,即以酥煎而食之,可千萬別要愧對了這一份濃艷啊。」以酥油煎制牡丹花片,其味道自是別具一格。
據宋初陶榖《清異錄》載,周世宗的宮廚還創制了一種「蓮花餅」,據說其餡分為15層,均用折枝蓮花作成,且每層蓮花花色各異。
宋明時代的花饌清單
但真正將花卉納入人們日常的食品清單,並吃得有滋有味的是宋人。還是嶺南人,還是同樣的豆蔻花,在宋人周去非《嶺外代答》中就呈現出全新的風味特色:「南人取花,漬以梅汁,日干之,香味芳美,極有風致。」用木槿花包裹黃梅製作的「裹梅花」比起唐代的「紅梅」,更別具一種風韻:「裹梅花,即木槿。有紅、白二種,葉似蜀葵,采者連蒂包裹黃梅,鹽漬,暴干以薦酒,故名。」
詩人楊萬里嘗過一種「蜜漬梅花」後,曾專門寫下《蜜漬梅花》詩詠道:「瓮澄雪水釀春寒,蜜點梅花帶露餐。句里略無煙火氣,更教誰上少陵壇。」
吃過菊羹的司馬光在《晚食菊羹》詩中也寫道:「采擷授廚人,烹淪調甘酸。毋令薑桂多,失彼真味完。」
宋人林洪《山家清供》更集中地展示了13種花饌:既有采紫莖黃菊,「以甘草湯和鹽少許焯過,候飯少熟,投之同煮」的金飯;也有將揀洗干凈的落梅花,放入雪水同上白米煮成的粥中烹制而成的梅粥。此外,還有「采桂英,去青蒂,灑以甘草水,和米舂粉」蒸制的廣寒糕;采梔子花大者,「以湯焯過,少干,用甘草水和稀,拖油煎之」的薝蔔煎;「剝白梅肉少許,浸雪水,以梅花釀醞之,露一宿取出,蜜漬之,可薦酒」的蜜漬梅花。可稱上等佳飲的則有「湯綻梅」:「十月後,用竹刀取欲開梅蕊,上下蘸以蠟,投蜜缶中。夏月以熟湯就盞泡之,花即綻,香可愛也。」素負盛名的名菜「雪霞羹」,其製作既簡便易行又別有情趣:「采芙蓉花,去心、蒂,湯灼之。同豆腐煮,紅白交錯,恍如雪霽之霞,名『雪霞羹』。加胡椒、姜亦可也。」據說,生活清儉的宋高宗吳皇後亦是花饌的身體力行者,《山家清供》中就記述了她曾以牡丹和梅花為饌的佚事:「每令後苑進生菜,必采牡丹瓣和之,或用微面裹煠之以酥」;「每至治生菜,必於梅下取落花以雜之,其香猶可知也。」
細心人會發現,入饌花卉中,既有梅花、牡丹、荷花、菊花、桂花、芙蓉花等名花,也有豆蔻、荼(艹縻)、錦帶、梔子等異品。製作方法更是種種色色,或煮或蒸,或煎或氽,或漬之以鹽,或浸之以蜜,或用甘草湯炙燒,或用梅汁浸潤。製成品則或糕或粥,或食或飲,或作菜蔬,或當點心。
元代。在包子和點心家族中,也開始出現了花的身影。如《飲膳正要》中介紹用羊肉、羊脂、羊尾子同滾水燙熟的藤花相配的「藤花包子」;《易牙遺意》中記述的「松花餅」便是代表性產品。其中的「松花餅」就是這樣製作的:「新松花細末,白砂糖和勻篩過,搜其性潤來,隨意作脫脫之,或入香頭少許尤妙。
明人對花饌的鍾愛之情絕不亞於前人。僅集中記述花饌的著作就有戴羲的《養余月令》、王象晉的《群芳譜》和高濂的《遵生八箋》。
《遵生八箋·飲饌服食箋》中記述的花饌多種多樣,飲料有用半開梅花加鹽入瓶腌制,取用時加蜜沖泡而成的「暗香湯」;用塗蜜之碗蓋花,取其香氣,用以點湯的「茉莉湯」;分別用桂花和白木犀製作的「桂花湯」、「天香湯」等。粥食則有「收落梅花瓣」用雪水煮成的「梅粥」;用荼(艹縻)花片用甘草湯焯過後煮成的「荼(艹縻)粥」。至於可用以製作菜餚、點心的花卉就更多了:如「花葉皆可食」的紫花兒;「正二月采,熟食」的黃花兒;「湯焯,加鹽拌料,亦可熝食」的鵝腳花;「夏時採花洗凈,用湯焯,拌料可食。入熝素品,如豆腐之類極佳」的黃香萱;「春初採花,鹽湯焯,可充茶料、拌料,亦可供饌」的金雀花;「採花,去心、蒂,滾湯泡一二次,同豆腐,少加胡椒,紅白可愛」的芙蓉花;「採花,灑以甘草水,和米舂粉作糕,清香滿頰」的丹桂花;「採花洗凈,鹽湯灑拌勻,入甑蒸熟,曬干,可作食餡子,美甚。葷用亦佳」的藤花;「採花作羹,柔脆可食」的錦帶花;「采半開蕊,分作二片,或四片,拖面煎食。若少加鹽、白糖,入面調勻拖之,味甚香美」的玉簪花; 「用湯焯,作茶供。或以糖霜、油、醋拌之,可作菜,甚清」的金雀花;「採花洗凈,水漂去腥,用面入糖、鹽作糊,花拖油炸食」的梔子花。
分別用松花、菊花釀制的「松花酒」、「菊花酒」亦各有異趣:
⑵ 俗稱「鴨兒花」的一種花的學名
鴨兒花就是三葉芹,三葉芹別名鴨兒芹、山芹、野蜀芹等,屆傘形科鴨兒芹屬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原產地: 中國、日本 、琉球及北美洲。
生於低山林邊、溝邊、田邊濕地或溝穀草叢中。台灣中部及南部皆有野生,陽明山、溪頭、阿里山、太平山及八通關古道均相當常見。全台灣大部份地區都有栽培當蔬菜吃。
(2)花卉鵝腳擴展閱讀
鴨兒花形態特徵:一年生至多年生草本,很少是矮小的灌木(在熱帶與亞熱帶地區)。根通常真生,肉質而粗,有時為圓錐形或有分枝自根頸斜出,很少根成束、圓柱形或棒形。莖直立或匍匐上升,通常圓形,稍有棱和槽,或有鈍棱,空心或有髓。
葉互生,葉片通常分裂或多裂,1回掌狀分裂或1-4回羽狀分裂的復葉,或1-2回三出式羽狀分裂的復葉,很少為單葉;葉柄的基部有葉鞘,通常無托葉,稀為膜質。
⑶ 花卉鴨腳木如何養
1、土壤:鴨腳木生長需要土質肥沃的土壤,家庭養殖可以用腐殖土、園土和珍珠專岩均勻配製。在屬栽培之前還可適當添加些餅肥作為底肥。
2、澆水:養護時不能出現缺水的情況,不然就會發生葉子掉落的情況。越冬的適合的可少澆水,水溫不能和室溫相差太多。空氣乾燥可用噴壺向植株噴灑水,可以提高養殖環境濕度,雨季應避免盆中有積水。
3、光照:適合放置在明亮的散光處,春天和秋天需讓它接受適當的光照,夏季要防止被陽光直曬,會導致葉子變黃。冬季要多見陽光,可將其放在室內朝南的地方養護。
(3)花卉鵝腳擴展閱讀:
繁殖方法
1、播種:在採收果實後將種子取出,等到第二年播種,等它的幼苗生長到5-7cm左右,就可以定植了。
2、扦插:剪取當年生的枝條進行繁殖,把下部的葉片都摘除,保留上部2片葉子,並將其剪掉一半。小心的將它插到土壤中,大約40-60天長出根了。
園林用途:這種野生花卉形態伏美,耐蔭常綠,有層次分明的葉片。汕頭面石園林風景區對這種花木進行盆栽成功,可作為室內理想的常綠觀葉盆景。為適應盆景造型,要合理修剪、疏芽,才能展露秀美特色。
⑷ 植物花卉鴨掌木的葉子變形是啥原因
鵝掌柴的葉子變形來,多數是感染自了病菌或者土壤的某種微量元素缺乏導致,那麼也就是說在培育的過程中要適量地進行環境優化,及時地噴葯預防,同時對土質而言要適當地增加一些微量元素,比如硼和鋅等。但也有一種情況也就是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過高,比如錳、鐵等等。所以養花的過程一定得隨時注意觀察,並採取預防措施。鴨腳木適宜酸性、微酸性土壤和溫涼的生長環境,忌大水。
⑸ 鵝掌花應該怎樣養
鵝掌花又名鴨腳木、小葉手樹,為五加科常綠灌木,多分枝,枝條分布較密,掌狀復葉,葉片濃綠而富有光澤。花朵較小,白色,不顯著,有香味,花期為冬春間。常見葉片有黃色花葉斑塊,也有純綠品種。因其適應性強、美化效果較好而得到許多朋友的青睞,應用於家庭、賓館、會議室、廳堂等皆可,盆栽規格大小皆宜。
⑹ 鴨腳木花草是什麼樣子它怎麼養護
鴨腳木也叫鵝掌柴,在南方是很常見的綠化植物。
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環境。鵝掌柴的生長適溫為16~27℃。3~9月為21~27℃,9月至翌年3月為16~21℃。在30℃以上高溫條件下仍能正常生長。冬季溫度不低於5℃。若氣溫在0℃以下,植株會受凍,出現落葉現象,但如果莖幹完好,翌年春季會重新萌發新葉。鵝掌柴喜濕怕干。在空氣濕度大、土壤水分充足的情況下,莖葉生長茂盛。但水分太多,造成漬水,會引起爛根。如盆土缺水或長期時濕時干,會發生落葉現象。鵝掌柴對臨時乾旱和乾燥空氣有一定適應能力。鵝掌柴對光照的適應范圍廣,在全日照、半日照或半陰環境下均能生長。但光照的強弱與葉色有一定關系,光強時葉色趨淺,半陰時葉色濃綠。在明亮的光照下斑葉種的色彩更加鮮艷。土壤以肥沃、疏鬆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宜。盆栽土用泥炭土、腐葉土和粗沙的混合土壤。
⑺ 請問 鵝掌花怎樣養
鵝掌柴又名鴨腳木、小葉手樹,為五加科常綠灌木,多分枝,枝條分布較密,掌狀復葉,葉片濃綠而富有光澤。花朵較小,白色,不顯著,有香味,花期為冬春間。常見葉片有黃色花葉斑塊,也有純綠品種。因其適應性強、美化效果較好而得到許多朋友的青睞,應用於家庭、賓館、會議室、廳堂等皆可,盆栽規格大小皆宜。1.基質:栽培鵝掌柴,不需要很苛刻的基質就能生長良好。但在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砂質壤土中生長最佳。一般選用園土+腐葉土+河沙或煤渣灰+腐熟的有機肥為3-2-3-2配製,能做到持水保肥的效果,滿足生長的最佳需求。可2-3年換盆一次,每1-2年換土一次。2.溫濕度:鵝掌柴對溫度的要求不嚴,性喜溫暖濕潤的生長環境,生長適溫為15-30℃,冬季越冬溫度不能低於10℃,但也能耐受2℃的低溫。夏季溫度高於35℃時,生長不佳。溫度高於25℃時,需要空氣濕度為50%左右,當溫度為30℃時,空氣濕度最好保持在70%左右方可生長良好,葉色濃綠光亮。3.光照:鵝掌柴原產於亞熱帶地區,喜光照,但也可適應在半陰環境中長期生長,或短期內蔭蔽處擺放。在溫度低於25℃的生長期中最好給予充足的光照條件,溫度高於28℃時,若光照強烈需要遮陽30-40%左右,盛夏時節需要遮蔭50%左右。花葉品種要比純綠色品種稍喜陽些,否則會因光照的欠缺而淡化斑塊亮麗的色彩,觀賞價值大打折扣。在溫度高於25℃時,就應加強空氣溫度的調整,以免葉片的光澤消失或退卻,主要是增加噴水或灑水的次數來解決。4.澆水:鵝掌柴對水的適應性也比較強,在觀葉類植物中可算前列。盆土乾燥後再澆水也影響不大,保持濕潤也可生長良好,即使是短期內有積水,也能恢復。但以干濕交替澆水為佳,盡量減少積水或乾旱的機率,保持生長良好。所以澆水以間干間濕進行即可,不要有規范死板的澆水間隔期,要靈活掌握。5.施肥:鵝掌柴生長茂盛,需要較多的肥水,在生長期間可每月施用一次腐熟的有機肥或無機肥,要保證生長良好。一般選擇以氮肥為主的復合肥料施用,氮磷鉀的比例為20-10-10。也可用漚制的肥液用清水稀釋10-20倍後代替清水澆灌盆土來進行,效果更好,只是在家庭中容易污染空氣。6.修剪:鵝掌柴生長多年,如果不修剪,會失去良好的株形,特別是下部的葉片容易脫落,出現腳葉光光的現象,欣賞價值大大縮水。所以應在每年的春季進行一次修剪,主要以整形為主,去除病蟲枝、乾枯枝,短截徒長枝。在夏季生長過程中也會修剪幾次,主要是短截徒長枝或生長快突出的枝條,以控制株形的美觀。7.病蟲害:鵝掌柴的病害較少,蟲害主有紅蜘蛛、介殼蟲。一般需要選用專殺葯劑進行防治,如蟎凈、克蟎、三氯殺蟎醇等防治紅蜘蛛;殺撲磷、蚧克、蚧必死等防治介殼蟲,介殼蟲也可通過擦拭、刷除進行綠色環保防治
⑻ 花葉鵝掌柴園林用途
花葉鵝掌柴常綠,生命力強,容易管理。園林綠化中常用於露天盆栽、室內盆栽觀賞,也可用於花帶、花壇的綠籬以及球狀孤植、片植等
⑼ 鵝腳長什麼樣
摘要 您好,天鵝腳的形狀像楓樹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