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生花卉線描
① 中國花鳥畫的定義
花鳥畫
中國畫的一種。北宋《宣和畫譜.花鳥敘論》雲:「詩人六義,多識於鳥獸草本之名,而律歷四時,亦記其榮枯語默之候,所以繪事之妙,多寓興於此,與詩人相表裡焉。」歷代花鳥畫家輩出,如唐代薛稷的鶴、邊鸞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暉的鷹,黃筌、徐熙的花鳥;北宋趙昌的花、崔白的雀、吳元瑜的花鳥;南宋吳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張守中的鴛鴦、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陳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魚、惲壽平的荷、華喦的鳥;近代吳昌碩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綿延不絕。參見「四君子」。
以動植物為主要描繪對象的中國畫傳統畫科。又可細分為花卉、翎毛、蔬果、草蟲、畜獸、 鱗介等支科。中國花鳥畫集中體現了中國人與作為審美客體的自然生物的審美關系,具有較強的抒情性。它往往通過抒寫作者的思想感情,體現時代精神,間接反映社會生活,在世界各民族同類題材的繪畫中表現出十分鮮明的特點。其技法多樣,曾以描寫手法的精工或奔放,分為工筆花鳥畫和寫意花鳥畫(又可分為大寫意花鳥畫和小寫意花鳥畫);又以使用水墨色彩上的差異,分為水墨花鳥畫、潑墨花鳥畫、設色花鳥畫、白描花鳥畫與沒骨花鳥畫。
早在工藝、雕刻與繪畫尚無明確分工的原始社會,中國花鳥畫已萌芽,發展到兩漢六朝則粗具規模。美國納爾遜、艾京斯藝術博物館所藏東漢陶倉樓上的壁畫《雙鴉棲樹圖》,是已知最早的獨幅花鳥畫,南齊謝赫《畫品》記載的東晉畫家劉胤祖,是已知第一位花鳥畫家。經唐、五代北宋,花鳥畫完全發展成熟。五代出現的黃筌、徐熙兩種風格流派,已能通過不同的選材和不同的手法,分別表達或富貴或野逸的志趣。北宋的《聖朝名畫評》更列有花木翎毛門與走獸門,說明此前花鳥畫已獨立成科。北宋的《宣和畫譜》在總結以往創作經驗的基礎上撰寫了第一篇花鳥畫論文——《花鳥敘論》,深入地論述了花鳥畫作為人類精神產品的審美價值與社會意義,闡述了花鳥畫創作「與詩人相表裡」的思維特點。此後,畫家輩出,流派紛呈,風格更趨多樣。在風格精麗的工筆設色花鳥畫繼續發展的同時,風格簡括奔放以水墨為主的寫意花鳥畫,水墨寫意「四君子畫」(梅、蘭、菊、竹)相繼出現於南宋及元代。以線描為主要手段的白描花卉亦興起於同時。隨著寫意花鳥的深入發展,以明末的徐渭為代表自覺實現了以草書入畫並強烈抒寫個性情感的變革。至清初朱耷則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水平。經過數千年的發展,中國花鳥畫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形成了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獨特傳統,終於在近現代產生了齊白石這樣的花鳥畫大師。
中國花鳥畫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適應中國人的社會審美需要,形成了以寫生為基礎,以寓興、寫意為歸
依的傳統。
所謂寫生就是「移生動質」,就是「變態不窮」地傳達花鳥的生命力與各不相同的特性。所謂寓興,通過花鳥草木的描寫,寄寓作者的獨特感處,以類似於中國詩歌「賦、比、興」的手段,緣物寄情,托物言志。所謂寫意,就是強調以意為之的主導作用,就是追求象中國書法藝術一樣淋漓盡致地抒寫作者情意,就是不因
對物像的描頭畫腳束縛思想感情的表達。
為此,中國花鳥畫的立意往往關乎人事,它不是為了描花繪鳥而描花繪鳥,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緊緊抓住
動植物與人們生活遭際、思想情感的某種聯系而給以強化的表現。它既重視真,要求花鳥畫具有「識夫鳥獸木之名」的認識作用,又非常注意美與善的觀念的表達,強調其「奪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主張通過花鳥畫的創作與欣賞影響人們的志趣、情操與精神生活,表達作者的內在思想與追求。
表現在造型上,中國花鳥畫重視形似而不拘泥於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與「似與不似之間」,藉以
實現對象的神采與作者的情意。
在構圖上,它突出主體,善於剪裁,時畫折技,講求布局中的虛實對比與顧盼呼應,而且在寫意花鳥畫中,尤善於把發揮畫意的詩歌題句,用與畫風相協調的書法在適當的位置書寫出來,輔以印章,成為一種以畫為主的綜合藝術形式。
在畫法上,花鳥畫因對象較山水畫具體而微,又比人物畫豐富,所以工筆設色更具寫實色彩或帶有一定的
裝飾意味,而寫意花鳥畫則筆墨更加簡練,更具有程序性與不可更易性。
② 青花線描技法流行什麼時候
青花線描技法流行於明清時期。
描技法就是用細線表現圖案畫,線條外形狀如鐵絲。
比如表現大面積顏色的時候,它不平塗,而是一道接一道地畫線,形成平塗的概念,繪畫風格比較粗獷,其繪畫方式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釉面線條外形狀如鐵絲,清雅秀美。
在運筆上,鐵線描行筆慢,壓力勻,中鋒用筆,線條變化小,實起實收。粗細一致、細勁有力,這種線條的特點畫面製作簡練而工緻,運用流利而挺勁的線條。
③ 如何畫好兒童線描寫生畫
兒童線描寫生畫是兒童用自己的眼睛觀察思考,然後把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整理加工,用線描的形式細致描繪出來,它既區別於兒童畫創作,與寫實的寫生畫又有較大差距,它的教學規律由簡單表達到復雜表現,由意象到再現。他們的寫實能力隨認識發展自然提高。他們對物象的自然屬性:比例、結構、透視、體積和色彩的認識與表現,依靠感知不斷提高。
1、學好線描寫生畫首先要建立正確的觀察方法,即整體觀察和特徵觀察
(1)整體觀察就是從整體出發,把各個部分聯系起來觀察。線描寫生是從局部入手,但在畫局部的時候,心裡還是要想著局部與整體的關系,不能只盯一個地方,例如畫自行車,畫車頭時眼睛也要顧及車輪。
(2)特徵觀察必須抓特徵,細致觀察物體形象的微妙差異和本身的結構關系,例如人物五官臉型有長、方、圓不同,眉毛、眼睛、鼻子更是千差萬別。像洋娃娃毛絨絨的質感,仙人掌上的小刺等等都要抓住細節,深入刻畫。
2、學好線描寫生畫其次要畫兒童感興趣的事物。兒童線描寫生6—12歲的兒童學習較合適,小學里1—4年級的學生學習的興趣最濃,因此老師要為孩子創造一種發展個性的課堂氣氛,培養每個孩子都有強烈的自我感覺、自我意識。老師要鼓勵他們表現自己的感受,在他們畫的基礎上,教給他們怎樣提高,怎樣完整,怎樣完美。兒童是依靠感知認識事物的,並不依賴形的繁簡發展認識,而是從自己最熟悉、最感興趣的東西開始。讓兒童通過觀察捕捉形的特徵,發現有趣的細節,力求生動,富於美感,不要求形的准確、比例、透視正確。兒童繪畫內容本身並不存在難易問題,關鍵是所畫的題材兒童是否感興趣,像男孩子喜歡汽車、機器人,女孩子喜歡洋娃娃、花卉等,老師用講故事、兒歌等形式來激發學生對蔬菜、植物、人物、玩具的直觀認識與興趣培養,激發學生的創作慾望。因為興趣能激發兒童無窮的繪畫潛力。
3、持之以恆的練習是學好線描寫生畫的關鍵。多畫,不間斷的畫寫生,持之以恆的學習,孩子之間相互學習,比較。老師的鼓勵肯定,讓學生根據感覺去畫,用線要大膽肯定,有創意。因為兒童造型能力不是靠單一教技法能學到的,而是依靠直觀知覺得到創造性發展的。只有長時間的學習,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學習才能學好線描寫生畫。
④ 為什麼素描花難畫
記得先鋪好大關系 不要去隨便動那臉部的亮部分 等到最後再畫 先重明暗交界線換最軟的筆 一直畫 畫到一定程度繼續換硬 直到換到 2H-4H 就可以去畫亮部那些淺色調了 <記得換筆 留出亮部>再多說點吧如果你是高中的學生,你更要多注意意識上的培養,從一開始就灌輸正確的方法方式,避免以後學生走彎路.首先要眼高手低,要提升自己的眼光,要多看好畫,技法不是問題,要用眼光觀察,就是說用心觀察,而不單純的用眼睛來看!
要細心體味物體的結構轉折,不要只是拘於表面,勤畫速寫,畫畫時不要上來就畫,做到胸有成竹在動手,不要怕畫壞,畫的時候要專注,這方面想的多,那方面就想的少,找到自己的目標,找適合自己的方法,不要今天學這個人,明天學那個人,畫畫一定要畫完整,不要半途而費,每次自己畫完都要貼在牆上和上一張進行對比,不能讓上一張的問題還出現在這張上,不要仍自己的作品,記得保留,每天對比,多和其他同學交流,吸取別人的經驗,更重要的是不要讓別人的問題也出現在自己身上!
一定要堅持速寫!當然畫幾何形體是為了鍛煉學習基本形體的造型能力,開始一定要用正確的方法交學生打型,對比聯系著畫,不要讓學生急著上調子.要多加鼓勵,培養學生的興趣,接觸的畫種要多,多拿好畫給學生,選擇書籍要謹慎,市面上美術方面的書好多,不要亂買!你和學生一起努力吧,就像我說的,要用心用眼光,而不只是用眼睛!
素描的關鍵!
素描之_線面融合
我們面對的形體,本來是沒有「線條」和「點」的,就是我們所感覺到「面」的存在,也是在起伏的千變萬化中附著在結構與形體上的。
正對著我們的「面」,側過去就成為了一道壓縮的線條,縱深過去,線條就是成為一個點。這些素描的構成元素,使得我們捕捉對象形體有了得力的手段。但是,在寫生過程中,我們又非常容易過於瀟灑的使用線條,而導致流暢的浮躁。在找准形體結構的耐心與枯燥的練習中,我們很難逃避劃線的乏味;同時也很難抵擋揮灑的誘惑。
可以說,在素描中我們所劃出的任何線條都應該具備形體結構的屬性,才具有真正意義。不然,就成為了一根或一組廢線;而由這些線條所組成的面當然也成了無意義的臟灰色。可能在寫生中也會感到一些灰色的「面」,由於我們的感覺其實還處在錯覺時,就誤以為是一塊「面」而畫出來,結果仍然是臟灰色而非形體的一部分。
如何避免這種錯誤的產生,就需要我們始終以對象的結構為中心,不能被動地照抄對象,而要主動、主觀的分析與判斷對象給我們提供的繪畫元素,透過整體的結構去完整的駕馭被畫形體。
我們使用的無論是「點」、「線條」還是「面」,都是一種手段,它們本身沒有任何的意義,把它們用在我們所刻劃的形體上,就成為了人體結構的元素,最終成為所畫人體的一部分,而不再是什麼點線面了。
⑤ 花卉線描圖要不要列印
需要。
用專業的思維導圖軟體,手繪或者用word畫都不方便,修改其他很麻煩,沒有點美術功底,畫的還不好看。
線描圖是素描的一種,用單色線對物體進行勾畫。在中國繪畫中,線描既是具有獨立藝術價值的畫種,又是造型基本功的鍛煉手段,還是工筆畫設色之前的工序過程。線描不僅可以勾畫靜態的輪廓,還可以表現動態的韻律。用線和空白還可以譜寫出一支支和諧流動的線的協奏曲。中國歷代畫家對線有著深刻的認識和高超的創造,他們用千姿百態的線,抒發情感,描繪自然,使「線」在藝術作品中有獨特的魅力。
⑥ 元代絲織紋樣的設計特徵
散點式是兩宋時期的流行排列方式,指一塊塊面積較小的花卉紋樣散點排列組成連續圖案。花卉的外輪廓不再拘束在團窠的形態裡面,而是各種自由的姿態。筆者參與分析鑒定的南京長干寺遺址地宮出土的北宋紡織品中就有不少散搭花的絲織品,如四瓣朵花綾、花卉紋絞經紗(圖1)等,後者紋樣為兩花左右對稱成一組的折枝菊花,成散點排列,搖曳生姿。類似的排列在黑龍江阿城金代齊國王墓出土的綠地折枝梅織錦絹綿裙面料、江西德安周氏墓出土的折枝梅花綺、星點折枝梅花綾上也有反映。
折枝式宋代折枝式構圖採用牡丹、芙蓉、山茶等大朵花為主,配以梅花、桃花等小花及葉、蕾等為輔,組成緊簇折枝在畫面上均勻布局。福州南宋黃升墓出土的深煙色牡丹海棠花綾(圖2)、褐色牡丹芙蓉梅花綾、褐色山茶花羅及金壇南宋周瑀墓出土的折枝花綺等多件絲織品,均以折枝大花為主,間飾小花,主花寫實,枝葉裝飾,虛實得當。
纏枝式纏枝式是以纏枝為基本骨架、以花卉等做主題紋樣的排列形式。宋代纏枝花寫生風格濃郁,多為四方連續。大花分布均勻,枝條處於次要地位,難以分清骨架和主題紋樣的區別。如湖南衡陽何家皂北宋墓出土的黑色纏枝牡丹花紗單衣殘片(圖3),紋樣由兩朵盛開的纏枝牡丹組成一花回單元。花紋工整秀麗,葉瓣分明,布局飽滿[3]。金壇南宋周瑀墓出土的纏枝牡丹花羅、纏枝花綾、纏枝花卉紗等多件絲織品,也皆為此種排列方式。
幾何填花式將瑣紋、方勝、球路、龜背、曲水等幾何紋樣與花卉紋樣結合穿插是宋代極為流行的錦緞裝飾紋樣。幾何填花式構圖有多種形式,有的以花卉為主花,周圍格子中巧妙安排幾何小花紋,有的以幾何圖形為骨架,填各種花卉[4]。如八達暈填花,是中心為八面幾何形,由向八面延伸的花團網格組成骨架,在骨架中飾以蓮花、靈芝、桃子等紋樣的形式。從相關文獻來看,《清秘藏》所記宋錦中有八花暈錦,《蜀錦譜》中也有八答暈的記載,都應類此。又如毬路填花,是以圓圓相交為基本骨架,在骨架中飾以各類花卉的形式。《蜀錦譜》中記載有花錦盤毬錦、真紅雪花毬路錦等名目。再如「落花流水」紋,是在連續的曲水紋上飾以單朵或折枝的梅花、桃花等小型花朵的形式。元代陶宗儀《輟耕錄》所記宋御府名畫錦褾所用織錦中,有「紫曲水」一名,並注「俗呼落花流水」[5]。
造型手法與裝飾處理特徵
寫生花宋代絲織花卉紋樣造型受畫院花鳥寫生之風大盛的影響,紋樣素材一般直接取源於自然生活中的花卉加以寫生變化,似鮮花迎春,搖枝飄葉,栩栩如生。寫生花卉在宋代圖案中常見有散搭花、折枝花和纏枝花三種形式[6]。前文所述不少出土的絲織品就採用了寫生花造型,如南京長干寺遺址地宮的北宋花卉紋絞經紗(圖1)、南宋黃升墓的深煙色牡丹海棠花綾(圖2)、南宋周瑀墓的纏枝花綾等。寫生花寫實生動、恬淡自然的風格成為宋代審美意識的典型紋樣程式。
復合花從出土文物來看,兩宋時期出現了復合花的大膽創造,即花中有花,葉中有花,顯示出設計的別具匠心。如福州南宋黃升墓出土的黃褐色牡丹花心織蓮花羅、淺褐色芙蓉葉內織梅花羅(圖4),以復瓣的牡丹、芙蓉折枝花為主體,一件在主花花心部位套織蓮花、一件在芙蓉葉子上填織梅花。又如金壇南宋周瑀墓出土的以兩朵大牡丹花為主體的纏枝牡丹花羅,小花穿插枝頭,搖曳多姿,葉內填飾梅花折枝,錯落有致。這些復合形式的圖案主花寫實、枝葉裝飾、虛實得當,是寫實與裝飾手法相結合的佳作。
四時花四時花指以春夏秋冬四季的多種花卉組成圖案,以示完美之意。陸游《老學庵筆記》[7]記載:「靖康初,京師織帛及婦女首飾衣服,皆備四時。如節物則春幡、燈毬、競渡、艾虎、雲月之類,花則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皆並為一景,謂之一年景。」福州黃升墓的一件用於被面的深褐色雜花綺(圖5),將牡丹、芙蓉、荷花、梅花等不同時節花卉和諧排列成四方連續。另一件用於褲子的褐黃色雜花綺,紋樣以牡丹、海棠、梅花等多種穿枝花組成,花紋明朗豐滿。江蘇常州武進南宋墓和江西德安周氏墓也出土了四時花遍地的花羅織物。
情景花情景花指將花卉與鳥蝶瑞禽等相結合的情景紋樣,如嬰戲、花鳥等圖案。這類圖案反映出宋人追求富貴榮華、福祿壽喜、連生貴子等傳統思想對絲綢藝術的影響。花卉嬰戲題材如湖南衡陽何家皂北宋墓出土的金黃色牡丹蓮蓬童子綾(圖6),紋樣以牡丹、蓮蓬為主體,用攀枝童子作陪襯,並以纏枝串通,整個圖案布局和諧,線條流暢。穿花動物題材如何家皂北宋墓出土的褐色獅子藤花綾、棕色「富」獅子滾綉球藤花綾、深褐色仙鶴藤花綾等。
文人花將「歲寒三友」———松、竹、梅安排在同一幅絲織紋樣中,是宋代絲織紋樣文人風格的典型代表。在德安周氏墓和福州黃升墓都有此類題材織物出土。如在黃升墓出土織品中有一件用於夾衣面料的棕黃色紋緯六枚提花緞,滿地花枝紋樣以松針、竹葉、梅花為主題,以寫意的手法表現出植物的結構特點。
色彩特點從傳世的紡織品和人物畫中所反映的情況來看,宋代花卉紋樣絲織品配色深受時代審美思想的影響,總體色彩傾向於清淡柔和、典雅莊重。不喜用鮮艷華麗的飽和色和對比強烈的配色,較多採用深淺不同的茶色、褐色、棕色、綠色、藕色等兩種色的調和色,再配上白色圖案,呈現淡雅柔和的色彩效果[8-9],與寫實化的紋樣造型相協調。
宋代絲織花卉紋樣在現代絲綢家紡中的設計實踐
傳統美和時代美的結合是設計產品成熟的標志。將宋代絲織花卉紋樣經過適當的變形和改造,應用到現代的家紡設計中,以現代的織造方式呈現出來,既能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又能提高現代紡織品的文化內涵和附加值。
設計主題與定位宋代絲織花卉紋樣清新脫俗、灑脫典雅,這種風格正迎合了現代人渴望返璞歸真,隨心自在的心態。本設計通過運用宋代絲織花卉等紋樣元素,結合現代表現手法,展現出庄嚴中透著活力,典雅中透著時尚的文化風情。設計定位為高端絲綢家紡,織花面料經緯紗線均選用桑蠶絲,採用低純度的經典顏色為主色調,表現高雅脫俗的古典風格。
圖案設計整套家紡的圖案設計以花卉紋樣為主,從宋代經典的絲織紋樣中提取花卉和幾何紋等元素,借鑒它的造型規律和特點,結合現代時尚元素進行創新設計。
主紋樣設計運用現代裝飾變形技法將宋代織物中的花頭進行變形,還將現實中的花卉進行宋代風格的重構,形成適合現代床品的牡丹、月季、茶花等幾種花卉形態。同時配上宋代生色折枝花特有的纖巧的枝條,自然寫實的葉片,葉蓋枝,枝連花,花生葉,形成柔美的花卉紋樣。在構圖上,舍棄宋代絲織品較均勻式的構圖,地部引入現代的不規則條紋骨架,骨架內以「卐」字變形紋滿鋪,上層以大小不等的圓為紋樣框架,在大圓中填入精心設計的宋代風格四時花卉形態,每個圓中的花卉圖案各不相同,部分枝條從圓形里延伸出來,穿插於各圓之間,增加聯系、填補空隙。主紋樣設計稿見圖8,主要用於被套、被面等。
輔紋樣設計輔紋樣圖案主要提取主紋樣中的一些元素,比如幾何形的底紋,經典的花頭等,以達到配套呼應的效果。其中輔紋樣一(圖9)為靠墊的獨幅適合紋樣。對角處以現代流行的線描花方式,勾勒出宋代經典的牡丹、山茶紋樣。兩花之間用塊面狀的波點紋肌理填充,體現出傳統與時尚的結合。輔紋樣二(圖10)為抱枕獨幅設計紋樣,輔紋樣三(圖11)主要用於枕頭、床單等,皆以「卐」紋變體呼應整體設計。
色彩設計根據2012—2013年中國家紡流行趨勢,目前及未來一段時間的家紡產品色彩,一類會運用絢麗鮮艷的色彩,另一類則主要傾向於運用溫和的調性。新種類的顏色被不斷地開發出來,被設計師大膽地運用到設計中去,而經典的顏色則被在新的圖案中重新演繹。本設計選用與宋代絲織品色調相和諧的咖啡色和米色為主色調,搭配如墨綠之類的比較沉穩的顏色,再配以小面積的亮色作為點綴,體現內斂典雅的古典特色。
織造工藝整個產品系列包括四款面料,經線選用[22.2×24.4dtex×1(1/20/22D)廠絲80捻/10cmS×2]68捻/10cmZ(米白色)桑蠶絲,經密為1140根/10cm;緯線選用22.2×24.4dtex(1/20/22D)×3(3/20/22D)桑蠶絲,顏色根據不同設計進行相應選擇。選用主紋針數為96000針的電子提花機織造,單造單把吊裝造。
組織設計說明主紋樣、輔紋樣一和輔紋樣二面料,為緯二重產品;輔紋樣三面料,為單層產品。組織以加強緞紋為主,配合斜紋等組織,表現色彩的不同深淺層次,以主紋樣面料為例,做具體說明。主紋樣面料甲緯選用咖啡色,乙緯為墨綠色。紋樣設計,咖啡色有5個層次,米色2個,綠色2個。最深的咖啡色,僅用甲緯難以達到效果,所以使背襯的墨綠色紗線故意露出來,加深整體顏色,甲緯8枚緯緞背襯乙緯橫向的加強四個組織點的8枚加強緯緞;第二層次的選用甲緯12枚緯緞背襯乙緯12枚經緞;第三層次,甲緯橫向的加強2個組織點的12枚加強緯緞背襯乙緯12枚經緞;第四層次,甲緯1/5斜紋背襯乙緯6枚經斜紋來表現;最淺的咖啡色,甲緯橫向的加強四個組織點的8枚加強緯緞背襯乙緯8枚經緞。米色兩個層次,分別選用甲緯8枚經緞背襯乙緯16枚經緞,甲緯12枚經緞變化組織背襯乙緯12枚經緞。綠色兩個層次,分別選用乙緯12枚經緞背襯甲緯12枚經緞,乙緯橫向加強三個點的12枚變化緯緞背襯甲緯12枚經緞。上機織造下機面料成品由達利絲綢(浙江)有限公司制織。
款式設計及效果模擬本套絲綢家紡產品由一件被套、兩個靠墊、一個抱枕、兩個枕頭和一件床單組成。款式設計上,以主紋樣為被套表面,外圍拼接較主紋樣地部顏色稍淺的純色面料。被套內面則用淺咖啡的純色面料。靠墊以輔紋樣一織花面料為主體,圖案居中,緣鑲滾邊。抱枕以輔紋樣二織花面料為正面,四角加飾小型盤長流蘇。枕頭採用拼接方式,以淺咖啡色純色面料為主體,一側拼縫輔紋樣三織花面料。床單採用與枕頭相同的淺咖啡色純色面料為主體,三邊拼縫輔紋樣三織花面料。
⑦ 自己畫的黑白花朵線描畫拿去擺地攤會有人買嗎
黑白線描畫,挺難的,畢竟人是視覺動物,喜歡有顏色的。
但如果你的作品確內實有亮點,很優秀,也能賣容出去。
同時,在哪擺地攤是很重要的,你可以嘗試在學校附近擺一擺,小學,初中,高中都行,尤其是上下學的時候。
做個簡單的框架,表一下更好看點
⑧ 少兒美術線描教程:不規則花卉線描課件步驟
第一步:
先畫花朵的外形,是小波浪線的的畫法,之後畫花枝和葉子。
第二步:
裝飾第一朵花朵的內部,可以多畫幾層波浪線裝飾,中間畫個小花朵。
第三步:
加重線條的裝飾。
第四步:
用簡單的線條裝飾小花朵的內部。
第五步:
裝飾第二朵畫,線條的裝飾可以隨心所欲,想到什麼就畫什麼,更好的培養孩子的想像力。
第六步:
用線條裝飾葉子。
第七步:
在兩朵花的周圍再畫些植物,讓孩子自己想著畫。
第八步:
塗色,塗好顏色,作品完成。
⑨ 工筆畫底稿,線描必須有彩圖最好是花卉的大家的
我覺得可以網路下 去列印的地方答應出來。我們現在在畫工筆山水,我打算去列印
⑩ 中國線描藝術發展歷史
2007年8月「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線描藝術研究會」的成立和2008年5月「首屆中國畫線描藝術展」的舉辦,是21世紀初期中國美術界值得關注的兩件盛事,對於推動當代中國線描藝術的傳承與拓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線描是繪畫的基本要素之一。線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的早期,例如原始岩畫、彩陶紋樣、古代瓶畫、壁畫、帛畫等。西方傳統繪畫的素描(drawing),雖然可以納入廣義的線描范疇,但其概念卻似乎比線描(line drawing)寬泛,甚至近代人們通常把傳統中國畫的線描——白描也歸為素描的一種。盡管作為繪畫技法,素描無所謂中西,東西方畫家都可以採用,但在歷史上東西方傳統繪畫畢竟屬於不同的造型藝術體系。一般說來,東方傳統繪畫以線條造型為主,西方傳統繪畫以素描造型為主。西方傳統繪畫的素描,固然也是以單色線條描繪物體,但更加註重模仿對象的寫實性塑造,注重明暗光影的立體感形式結構;而東方傳統繪畫的線描,則更加註重線條自身的程序化表現,注重虛實疏密的平面化裝飾效果。印度壁畫和細密畫、波斯細密畫、日本浮世繪,都屬於以線條造型為主的東方傳統繪畫體系,中國畫更是東方傳統繪畫的最典型的代表。
傳統中國畫的線描稱為白描或白畫,特指用毛筆墨線勾勒物象、不著色彩或略施淡墨的畫法,多用於人物、花鳥。這種純粹的毛筆墨線畫法,是傳統中國畫筆墨造型的骨幹,用筆與書法相通,「運墨而五色具」(張彥遠),富於傳神寫意的表現力、單純空靈的抽象美和黑白交響的韻律感,堪稱中國美術獨特的創造。在中國美術史上,顧愷之、曹仲達、吳道子、武宗元、李公麟、梁楷、趙孟堅、王繹、張渥、陳洪綬、任伯年諸家都擅長白描,其中北齊曹仲達的「曹衣出水」(密體)、盛唐吳道子的「吳帶當風」(疏體)筆法最負盛名。歷代名家傳世的白描作品,包括寺觀壁畫粉本和木刻版畫插圖,至今仍是初學線描者臨摹的模板。明清時期的繪畫啟蒙讀物,把歷代白描人物衣紋概括為高古游絲描、鐵線描、行雲流水描、釘頭鼠尾描、折蘆描、柳葉描等十八種描法(有人又歸納為鐵線描、蘭葉描、減筆描三類),坊間還刻印了不少白描花卉圖譜。這些從自然生活和書畫實踐中提煉出來的線描程序,形成了傳統中國畫線條造型的規范,標志著中國畫線描技法的高度成熟,但也束縛了中國畫線描藝術的進一步發展。正如現代中國美學家宗白華所說:「中國的素描——線描與水墨——本為唐宋繪畫的偉大創造,光彩燦爛,照耀百世,然宋元以後逐漸流為僵化的定型。繪藝衰落,自不待言。」(《美學散步·論素描》)
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改革開放新時期孕育著中華民族文藝復興的理想,當代中國藝術出現了分化與整合的多元發展局面,曾經衰落的民族藝術傳統畫種紛紛獨立和復興,同時又整合了其它畫種的可利用資源。當代中國線描藝術作為一個獨立的畫種也已經呈現復興的趨勢,主要體現在理論研究的自覺和藝術創作的繁榮。21世紀初應運而生的中國線描藝術研究會和「首屆中國畫線描藝術展」,就是當代中國線描藝術復興的重要標志。
中國線描藝術研究會會長李魁正先生,為推動當代中國線描藝術的傳承與拓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李魁正先生身兼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和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等職,他不僅是富有創新意識的畫家,創作了大量線描作品和精緻的工筆花鳥畫,又開創了「現代沒骨」和「寫意潑繪」畫派,而且是富有理論素養的學者,多年來一直從事中國線描藝術研究,出版過《中國白描·花鳥現代卷》、《中國當代線描藝術·花鳥篇》等專著,發表過多篇關於中國線描藝術的論文。他認為:線描(白描)一直是中國畫主要的造型表現手法,具備表現形體、質量、光色、情意的功能。而中國古代線描往往依託於壁畫粉本和版畫插圖,後來線描又往往依託於連環畫稿,或者線描僅僅作為美術專業學生的基礎課程練習,仍處於附屬地位,很少作為一個獨立的畫種來進行創作,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國線描藝術的發展。今天,我們應該在傳承中國畫傳統白描藝術的基礎上推進當代線描藝術的發展,也應該吸收世界各國古代和現代線描藝術的優長,創造符合新時代的民族精神和審美需求的線描藝術。為此,他在教學中還倡導以「意象寫實」的線描手法到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寫生的理念。李魁正先生的中國線描藝術研究,為當代中國線描藝術的全方位拓展提供了清晰的思路。當然,要完整地建構當代中國線描藝術獨立的繪畫語言體系,還需要中國線描藝術研究會的同仁與美術理論家們長期合作,從技法層面到精神層面深入系統地研究中國線描藝術的傳統,研究東西方各國線描藝術的歷史與現狀,也需要及時總結當代中國線描藝術創作的新鮮經驗。
「首屆中國畫線描藝術展」是中國線描藝術研究會成立以來舉辦的第一次全國性的線描藝術大展,展示了當代中國線描藝術創作的繁榮盛況和最新成果。本屆展覽的名稱「中國畫線描藝術展」把線描藝術界定在中國畫范圍之內,參展作品以毛筆墨線的白描作品為主,表明了展覽組織策劃者對傳承和弘揚中國畫白描藝術傳統的主導意向。同時,入選的作品特別是大量「意象寫實」線描寫生的人物畫和花鳥畫,又給中國畫白描藝術傳統賦予了新意,注入了生機。根據表現當代中國人的精神面貌和審美情感的需要,不論是工筆線描還是意筆線描,都突破了中國畫傳統的線描程序,豐富了當代中國線描藝術的表現語言。從本屆展覽的參展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當代中國線描藝術名家和新秀多方面的探索和實驗。而這些多方面的探索和實驗,又為當代中國線描藝術的全方位拓展准備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