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畫人
A. 把寫意花鳥推向新階段的兩位主要名家是求大神幫助
把寫意花鳥推向新階段的兩名主要畫家是 陳淳 和 徐渭 1483年生,1544年逝世(另一種說法是1482——1539),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字道復,後以字行,更字復甫,號白陽,又號白陽山人。 陳淳少年作畫以元人為法,深受水墨寫意的影響。他的寫生畫,一花半葉,淡墨欹毫,自有疏斜歷亂之致。他的有些作品,所畫質朴,可以看出受沈周畫法的影響, 從他現存作品中即可見風格和用筆,既能放得開,又能收得住。他能詩文,擅書法,尤精繪畫。陳淳與徐渭並稱白陽、青藤。陳氏少年作畫工細,中年後筆法放縱,自立門戶。陳淳從師文徵明,在其門下聲譽最高。擅長寫意花卉,其作品雖表現一花半葉,卻淋漓疏爽,深受當時文人士大夫的贊賞;他是繼沈周、唐寅之後對水墨寫意花鳥畫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的畫家。陳淳中年以後間作山水,技法學米友仁、高克恭,多以江南風景為題材,手法簡練,極具文人生活情趣,文徵明曾微笑著說:「吾道復舉業師耳,渠書、畫自有門徑,非吾徒也。」存世作品有《紅梨詩畫圖》、《山茶水仙圖》、《葵石圖》、《罨畫圖》等。其子陳括繼承父風、擅花卉。 他繪山水,效法米友仁、高克恭,水墨淋漓,頗得氤氳之氣。他的潑墨之功,往往見於畫煙雲之中。在寫意花卉方面,陳淳獨得玄門,筆法揮灑自如,富有疏朗輕健的風姿,用墨設色,則如徐沁所謂「淺色淡墨之痕俱化矣!」王世貞在《州續稿》中說:「勝國(元朝)以來,寫花卉者無如吾吳郡,而吳郡自沈啟南(周)後,無如陳道確,陸叔平(治)」。近代畫家如蒲華、吳昌碩,齊白石等,在詩文題書畫中,都對陳淳做出了極高的評價。明萬曆年間即有人曾評價過陳淳在花卉方面的造詣和聲譽都超過了文徵明,成為繼沈周之後的吳門大家。明清以來畫家,尤其在花鳥畫方面,受他的影響很深。他與徐渭齊名,人稱「青藤,白陽」。現存的陳淳作品大部分均在博物館收藏,民間甚少得見。 作品價格 陳淳作品傳世較多,國內幾大博物館多有收藏,流傳海外的也不少,美國紐約是拍賣陳淳作品的地方,目前已見有6幅作品交付拍賣,價格較高,而且高低相 差不太 大,說明市場穩定,收藏家也看重陳淳作品。 徐渭:[明]字文長,號青藤、天池,山陰人。他在詩文、書法、戲曲、繪畫上均有獨特造詣,在水墨大寫意花卉方面創造性的貢獻尤為突出。他反對繪畫上因襲前人的「鳥學人言」的做法,主張「新為上,手次之,目口末矣」他的畫具有走筆如飛,潑墨淋漓而直指胸臆的特色,引起後世許多大家心悅誠服的贊嘆。《雜花圖卷》是他傳世的佳作,體現了他用筆峭拔勁挺多變與用墨灑脫自如的藝術風格。 徐渭(1521~1593年),是明代傑出書畫家、文學家,山陰(今浙江省紹興)人。初字文清,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漁隱、金壘、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鷳山人、鵝鼻山儂等別號。 徐渭自幼聰慧,文思敏捷。且胸有大志。參加過嘉靖年間東南沿海的抗倭斗爭和反對權奸嚴嵩,一生遭遇十分坎坷,可謂「落魄人間」。最後入獄七、八年。獲釋後,貧病交加,以賣詩、文、畫糊口,潦倒一生。他中年學畫,繼承梁楷減筆和林良、沈周等寫意花卉的畫法,故擅長畫水墨花卉,用筆放縱,畫殘菊敗荷,水墨淋漓,古拙淡雅,別有風致。兼繪山水,縱橫不拘繩墨,畫人物亦生動,其筆法更趨奔放、簡練,干筆、濕筆、破筆兼用,風格清新,恣情汪洋,自成一家,形成「青藤畫派」。他自己尤以書法自重。自稱「吾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袁宏道等稱贊他的書法「筆意奔放」,「蒼勁中姿媚躍出」,「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他畫的《黃甲圖》,峭拔勁挺,生動地表現了螃蟹爬行、秋荷凋零的深秋氣氛。作品流傳至今的較多。著作有:《四聲猿》、《南詞敘錄》《徐文長佚稿》、《徐文長全集》等。傳世著名作品有《墨葡萄圖》軸、《山水人物花鳥》冊(均藏故宮博物院)、《牡丹蕉石圖》軸,以及晚年所作《墨花》九段卷(現藏故宮博物院)等
B. 舉例說明花鳥畫家及代表作品
宋
黃居寀(933-?),字伯鸞,成都人,黃筌次子。原在西蜀畫院供職,後隨舊主入宋。黃筌去世後,黃居寀成為領袖人物,受到太祖、太宗的重用,他的畫法也成為畫院的標准,在宋代宮廷中佔了90餘年的主導地位。其傳世作品有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山鷓棘雀圖》軸,以細線勾出輪廓,然後敷重彩,層層暈染,感覺極為細膩,有富貴華麗之趣。
趙昌(?-約1016),字昌之,廣漢(今四川劍南)人。擅畫花果,師事滕昌佑,有「出藍」之譽。喜畫折枝花卉,擅長著色。作品傳世極少,故宮博物院藏《寫生蛺蝶圖》卷傳為其作品,專家多以為不真。畫院待詔林椿以花鳥翎毛著稱於時,畫法師趙昌,今有《果熟禽來圖》(故宮博物院藏)傳世,與記載中趙昌畫法相似。
易元吉,字慶之,長沙人。善畫獐、猿及花果禽鳥等。據說曾深入山中居住,觀察獸類活動,所畫動物極其生動傳神。英宗時應召入畫院在西廡殿作《百猿圖》,未竟而卒。今傳有《聚猿圖》(藏日本),畫於崇山峻嶺間嬉戲的群猿。台北故宮博物院所
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屬江西)人,宋神宗時畫院畫家。除擅畫花鳥外,也擅畫道釋鬼神,創作不少壁畫。其花鳥畫重寫生,並且不打草稿。傳世作品有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雙喜圖》軸,描繪西風襲過的深秋野外,一對綬帶鳥飛來,對野兔嘰叫。禽兔刻畫細膩,樹石草坡則用筆老健。故宮博物院藏有其《寒雀圖》卷,畫數只麻雀於枯枝間棲憩的情景。其弟崔愨,字子中,也是畫院畫家,兄弟齊名,且畫風相近,都是改變宋初以來「黃氏體制」的中堅人物。
文人花鳥畫家及其作品
文同(1018-1079),字與可,世稱石室先生,又自號笑笑先生、錦江道人。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人。歷任司封員外郎、秘閣校理和陵州、洋州、湖州知州等。擅詩文詞翰,亦長飛白書,在繪畫上以墨竹聞名,稱「湖州竹派」,成語「胸有成竹」即出於他的說法。與表弟蘇軾詩詞往來唱和,確立了四君子題材。其畫竹,「深墨為面,淡墨為背」。傳世作品極少,今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墨竹圖》為其真跡,畫倒垂竹一枝,形象真實,筆法嚴謹。廣東博物館藏有《墨竹圖》一軸,系此軸臨本。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枯木竹石合卷》,真偽待考;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墨竹圖》軸,系傳派作品。
揚補之(1097-1169),字無咎,號逃禪老人,又號清夷長者,南昌人。生平事跡不詳,據傳一生不仕,擅詞翰,工書法,尤長畫梅。傳世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四梅花圖》卷,四枝梅花分別描繪從未開、欲放、盛開、殘敗等開放全過程。畫法全用水墨,枝幹皴擦用飛白法,花瓣用白描勾寫。故宮博物院還藏有《雪梅圖》卷等。其傳人有其外甥湯正仲及徐禹功、趙孟堅等。
趙孟堅(1199-?),字子固,號彝齋,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南渡後寓居嘉興海鹽。其雖為宗室,但家境清寒,進士及第後任過一些小官,後提拔為提轄左藏庫,出守嚴州。擅畫水墨白描水仙、梅花、蘭、竹石等,風格清秀淡雅。今傳世作品有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墨蘭圖》卷、《歲寒三友圖》頁、《水仙圖》卷。其中,《水仙圖》卷系白描手法勾畫花葉,微染濃淡墨色,分出陰陽向背,實為獨創之畫法。
牛、馬畫家及其作品
李公麟(生平事跡見前),傳世作品中的《五馬圖》是最為可信的真跡之一,雖無款,但有其好友黃庭堅的箋題和跋為證。該畫描繪西域進獻給北宋的五匹駿馬,分別有奚官牽引,人馬造型准確生動,線條洗煉概括,神情各異。《臨韋偃牧放圖》是李公麟奉皇命而臨摹的,畫中已摻雜了他自己的畫法。前圖二戰前曾存日本私人處,後稱已毀於戰火。後圖藏於故宮博物院,千馬百人,巍為壯觀。
祁序,江南人,工花竹翎毛,擅畫水牛。今存《江山放牧圖》卷,藏於故宮博物院。此畫描寫江南水鄉兒童們放牧情形,兒童們或吹笛,或弈棋,或放風箏,遠處還有農民荷鋤而行,充滿著田園之樂。
http://www.cc5000.com/shi/huihua/sdhuaniao.htm
隋唐繪畫
花鳥禽獸畫
■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人,名臣魏徵外孫。官至太子少保、禮部尚書,人稱「薛少保」。以書法名世,為書法初唐四大家之一。也擅畫人物、佛像、鳥獸、樹石,畫鶴尤其生動,時稱一絕,李白、杜甫等都曾吟詩頌其畫鶴。繪畫作品已無存。
■ 曹霸,譙郡(今安徽亳縣)人。三國時魏高貴鄉公曹髦後裔,官至左武衛將軍。畫承家學,擅畫馬,亦工肖像。成名於玄宗開元年間,天寶末年曾修補《凌煙閣功臣像》及畫「御馬」,技藝精闢,杜甫曾作《丹青引贈曹將軍霸》推許之。今畫跡已不傳。
■ 韓干,京兆(今西安)人,活動於玄宗時代。少年時曾作酒肆傭工,得王維資助,改學繪畫,十年而成。擅畫肖像、人物、鬼神,尤精於畫馬。畫馬師承曹霸,但更重寫生,所畫之馬,壯健神駿,被譽為「古今獨步」。現存作品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牧馬圖》冊頁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的《照夜白圖》卷。《牧馬圖》畫一虞官駕白馬緩行,右側為一黑馬,用筆纖細遒勁,色墨渲染得宜。此畫曾經南唐內府及宣和內府收藏,並有宋徽宗題「韓干真跡」。《照夜白圖》畫玄宗坐騎照夜白,也是流傳有緒的作品。另有舊題《韓干神駿圖》卷,藏遼寧省博物館,今定為五代人仿作。
■ 韋偃,長安(今西安)人,寓居於蜀,擅畫人物、鞍馬及山水。雖承家學傳統,但青出於藍。據記載,他畫白川原牧馬,馬的姿態變化萬千,窮極生動。今可以通過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李公麟《摹韋偃牧放圖》卷一畫來了解其風范,該圖繪駿馬一千二百餘匹、圉人等一百四十餘名,眾馬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此外,他所畫山水,也對唐代山水松石的變革有過重要作用。
■ 邊鸞,京兆(今西安)人。官至右衛長史。擅畫禽鳥和折枝花木,亦精蜂蝶,在花鳥畫獨立成科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傳世作品有《梅花山茶雪雀圖》,圖錄於《唐宋元明名畫大觀》。
■ 刁光胤(約852-935),名刁光,一作光引,長安(今西安)人。唐天復年間避亂入蜀,留居30餘年,卒於蜀。擅畫龍水、竹石、花鳥等,一生作畫勤奮,多為花鳥,為五代著名畫家黃筌老師,親授其藝。傳世作品《寫生花卉冊》已被定為偽托之作。
http://www.cc5000.com/shi/huihua/sthuaniao.htm
元代花鳥畫
◆錢選(13世紀至14世紀初),字舜舉,號玉潭,別號巽峰、清癯老人、習懶翁、霅溪翁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南宋進士,工詩、書、畫,以繪畫成就最為突出,山水花鳥、人物故事、鞍馬等均深有造詣,是一位技法全面的畫家,與趙孟頫同里,並稱為「吳興八俊」。入元後隱居不仕,潛心作畫以終其身。他的繪畫繼承前代傳統,山水花鳥師趙昌,青綠山水師趙千里,廣泛吸收前賢經驗而自出新意。主張作畫要體現文人的氣質,即所謂「士氣」,力圖擺脫對於形似的刻意追求,這種主張在元初畫壇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重要影響。傳世作品主要有:上海博物館藏《浮玉山居圖》卷、故宮博物院藏《山居圖》卷、《八花圖》卷,天津藝術博物館藏《花鳥》卷和《白蓮花圖》卷(山東朱檀墓出土,藏山東省博物館)等。《八花圖》是錢選早期花卉代表作,此圖繼承了宋代院體畫法,筆法精工細密但富於文人畫的氣質。《白蓮花圖》卷為水墨淡設色,變早期的工麗為放逸。這種畫法對明清水墨花卉畫有較大影響。
◆王淵,字若水,號澹軒,錢塘(今杭州)人,生卒不詳,主要活動於元代中後期。善畫山水、人物,尤精花鳥竹石,山水師郭熙,花鳥師黃筌,但改黃筌之設色工細之法為水墨暈染,自成一格,在元代及後世都有很大影響。其傳世作品主要有:故宮博物院藏《山桃錦雞圖》、《墨牡丹圖》、山西省博物館藏《花鳥》軸、上海博物館藏《花竹禽雀圖》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桃竹春禽圖》軸等。《山桃錦雞圖》畫山桃修竹下的兩只錦雞,背景為坡石溪水,春意盎然。結構嚴謹,筆法沉穩凝練而又清勁秀潤,是王淵水墨花鳥代表作。其弟子臧良也能傳其法,有《草蟲圖》傳世。
◆李衎(1244-1320),字仲賓,號息齋道人,燕(今北京)人。早年曾為小吏,後累官至集賢大學士、榮祿大夫。晚年辭官後居維揚。卒後封薊國公。善畫枯木竹石,墨竹初師金代王庭筠之子王曼卿,後學文同,雙鉤設色竹師唐代李頗,極富盛名。其存世作品主要有《四清圖》卷(後半卷藏於故宮博物院,前半卷藏美國納爾遜博物館)、《雙鉤竹圖》軸、《沐雨圖》軸、《新篁圖》軸、《墨竹圖》卷(以上藏故宮博物院)和《新篁樹石圖》軸(南京博物院藏)等。《四清圖》是李衎65歲時所畫,用筆沉著穩健,墨色淋漓清潤,將各種竹子的姿態及竹子的新老枯榮都表現得十分真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並著有《息齋竹譜》傳世,是他畫竹經驗的總結。其子李士行繼承家學,傳世作品有《喬松竹石圖》軸等,畫法出於乃父,惟功力稍差。
趙孟頫在古木竹石和花鳥畫方面,也是具有突出成就的高手。在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藏於故宮博物院的《秀石疏林圖》卷和《古木竹石圖》軸。《秀石疏林圖》紙本墨筆,畫巨石周圍分布數株古木叢篁,用飛白法畫巨石,表現了巨石的堅硬質感;用圓勁的筆法畫古木,表現了了樹木挺勁的枝幹;用峭利的筆法畫竹葉,表現了竹的瀟灑。充分施展了書法筆墨在繪畫中的效用。他在此畫後的跋中題到:「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與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這首詩進一步闡明了唐代張彥遠關於「書畫同法」的理論,極大地影響了明清以來文人畫創作的風氣。此外,上海博物館藏的趙孟頫《出牆圖》以青色寫竹,故宮博物院藏《幽篁戴勝圖》則筆法工細,得院體花鳥畫法遺意。趙室一門中,許多人都是著名的書畫家,其妻管道升(1262-1319),字仲姬,善畫竹,是古代最有名的女畫家之一,書畫均學趙孟頫。故宮博物院藏其《墨竹》卷,筆法尖勁。其子趙雍(1289-?),字仲穆,以父蔭入仕,官至集賢待制,同知湖州路總管府事,書畫得家法,均有較高成就。與其父一樣多才多藝,並精於鑒賞。存世作品有故宮博物院《松溪釣艇圖》卷、上海博物館藏《竹石圖》等。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號丹丘生,台州仙居(今屬浙江)人。官至奎章閣鑒書博士,是元代極有眼力的書畫鑒賞家。博學多能,詩文書畫都有很高的聲譽。善畫墨竹,師法文同、李衎,也善墨花。傳世作品主要有:《清閟閣墨竹圖》軸、上海博物館藏《雙竹圖》軸等。此兩幅均仿文同法,以濃墨為面,淡墨為背,前圖枝幹挺勁,筆墨渾厚沉著,石用董、巨一派披麻皴法,為其後期代表作。
◆顧安(1289-1364),字定之,自號迂訥老人。祖籍淮東,平江(蘇州)人。曾人泉州路判官等職。以善畫竹聞名於世,尤其喜畫風竹新篁。畫法綜合文同及趙孟頫、李衎、柯九思諸家所長,自成面貌。傳世主要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幽篁秀石圖》軸、《新篁圖》、《風雨竹圖》、《墨筆竹石》軸等。《幽篁秀石圖》軸畫秀石一塊,玲瓏剔透,連勾帶染,不見筆墨痕跡,石後叢篁林立,竹葉飄搖,是顧安墨竹代表作。
◆王冕(?-1359),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會稽(今浙江紹興)人。生於農家,屢試不第後,遁跡江湖,遍游名山大川。後歸隱九里山,朱元璋進軍浙東時出山,任諮議參軍,不久病死。他能詩善畫,尤工於墨梅,繼承了南宋揚無咎之法並推崇華光和尚所畫梅花,自成一家,以胭脂作沒骨梅花是其首創。他的畫梅法對後世影響很大,並著有《梅譜》傳世,總結了前人及自己的畫梅經驗。傳世主要梅花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墨梅圖》卷和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南枝早春圖》軸等。《墨梅圖》是《元五家合繪》卷中的一段,紙本墨筆,畫枝幹挺秀的梅花一枝,穿插得勢,淡墨點花瓣,濃墨勾蕊,顯得極為清潤。並有題詩「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詩畫相得益彰,畫家借畫墨梅標榜自己清高孤潔的思想。
◆郭畀(1280-1335),字天錫,號思退,祖籍洺水,居於京口(今江蘇鎮江)。歷任饒州路鄱陽書院山長、處州青田縣臘原巡檢等職。工書畫,書法學趙孟頫,山水有米家風范,尤善竹木窠石。傳世作品有藏於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的《幽篁枯木圖》卷等。
元四家中的吳鎮和倪瓚也都善畫竹石題材。吳鎮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竹譜冊》傳世,共22幅,各有姿態,筆法簡潔蒼勁,為其竹石代表作。倪瓚的竹石畫也極負盛名。傳世竹石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竹枝圖》卷、《怪石叢篁圖》軸等。《竹枝圖》畫修竹一枝,以禿筆濃墨畫成,筆墨瘦勁蒼健,表現了新竹的秀嫩瀟灑之姿。倪瓚畫竹,往往超乎於形似之外,著重抒發「胸中逸氣」,自題其畫竹雲:「余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枝之斜與直哉!或塗抹久之,它人視為麻為蘆,仆亦不能強辨為竹。」這種觀點對後世影響極大。
C. 清代姓余的畫家
清宮廷畫家余省、余穉兄弟。這兩位是清代宮廷中又一雙同時供職的兄弟畫家。他們的簡歷見於畫史記載,同時他們的姓名也能在清代內務府造辦處的檔案內看到。
這兩位兄弟畫家並非是直接被宮廷招募的,他們]在成為宮廷畫家之前,已經長達二十多年是內務府大臣海望家的門客,同時還受業於大臣、亦為有名的花卉畫家蔣廷錫,畫藝上受其指點,按照畫史中記載的暗示,哥兒倆甚至可能還在蔣廷錫忙不過來時為他代筆。
余省「字曾三,虞山人。居停海尚書望家二十餘年,未嘗見其疾言遽色。善花鳥、草蟲,曾受業於蔣文肅公,其工緻者,固嫣然如生,其點筆者,更灑然散朗,一時名輩,鮮有其儔,供奉內廷,後引老歸拂水。其弟名樨,亦善花並,同袛應供奉,以疾先曾三旋里。」上面所引文字中,提供了有關余省、余穉兄弟的不少信息。
兄弟二人為虞山(今屬江蘇常熟)人氏,出生於南方的書畫之鄉和書畫之家。他們的父親「余珣,字荀若,號荊山,善寫生,師邱慶餘而自成一家。弟璜亦工人物。子省,字曾三,蔣文肅薦入畫院,同值九人,省恩遇最優,賞賚頻數。在苑三十年,以老告歸。」一家多人同為畫家,余省、余穉出身於一個畫家家族。
余省「字曾三,號魯亭,善畫花鳥,工麗有餘,神韻略減」,「善寫生,能得花外之趣」。畫史提及的「海尚書望」,為滿洲正黃旗人,雍正年間曾負責浙江海塘的修建,乾隆時為戶部尚書;「蔣文肅公」,即蔣廷錫(1669~1732年)。蔣廷錫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中舉,隨即被推舉為南書房行走,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被特選為進土,歷任侍講、侍讀學士、禮部侍郎、戶部尚書、兵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等職,地位十分顯赫。雍正十年(1732年)蔣延錫卒於京師任上,享年64歲。蔣廷錫不光是位地位顯赫的大官,而且還是位頗有造詣的畫家,以擅長花卉畫聞名,畫風清秀。余省、余穉的繪畫風格自然離不開他們的老師。余省性情溫和,「未嘗見其疾言遽色」
余省、余穉兄弟二人後經由蔣廷錫推薦進入宮廷供職,這其中海望應當也起了作用。其進入宮廷的具體時間,當在乾隆二年(1737年)六月,該年的造辦處檔案記載:「於本月十二日首領薩木哈來說,太監胡世傑、高玉傳旨:著傳與海望,將畫畫人柏唐阿王幼學除所食二兩錢糧。再新來畫畫人余省、余穉、周鯤等三名,每名每月賞給錢糧八兩。欽此。」
D. 他是清初最負盛名的花鳥畫家,被稱為清朝「一代之冠」,說的是誰
他就是惲壽平,惲(yùn)壽平出生於官宦之家,又是書香門第,曾祖父、祖父、爹爹、叔父不是為官就是為學,從小敏慧,長相出眾,8歲便有詠蓮花之詩。
E. 小眾但非常好的畫或畫家,具體有哪些呢
神坂雪佳,Anne Magill,Armand Rassenfosse,Henri de Toulouse-Lautrec,Edward Penfield,哈默修伊,這幾個畫家雖然都不是特別出名,但是他們的畫作都是比較有性格和特點的,非常的貼近我們的學習生活。
F. 請問這幅畫是誰畫的,出自哪裡
如果,這不是後人臨摹的,那麼,就是(法)皮埃爾-約瑟夫·雷杜德畫的。
他最著名的就是「玫瑰聖經」,等一系列的花草本。
皮埃爾-約瑟夫•雷杜德 1759出生於法國聖於貝爾一個畫家世家,23歲時成為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工作的著名花卉畫家傑勒德•范•斯潘東克的學生兼助手,後又師從植物學家查爾斯-路易斯•埃希蒂爾•德布魯戴爾,系統地掌握了植物在形態方面的自然科學知識。這些植物學知識,使得雷杜德能夠將他的繪畫作品賦予嚴格的學術性與寫實性。 1788年,雷杜德被法國皇室任命為宮廷專職畫師。1825年,查爾斯十世任命他為騎士。他的大多數書籍的出版都受到了皇室的贊助。在1830年「七月革命」後,他成為新任法國皇後瑪麗-艾米莉的專職畫家。雷杜德一生為近50部植物學著作繪制了插圖。本人被王公貴族和上流社會的人們比喻成「花之拉斐爾」,名盛一時。他於1840年6月20日去世,被葬在巴黎的拉雪茲公墓。 把雷杜德的作品和同時代的幾位畫家相比,他的作品更科學,畫得也更漂亮,花朵神采各異,顏色淡雅,色澤過渡自然。《玫瑰聖經》中169種楚楚動人的玫瑰,成為世界玫瑰的經典。而雷杜德本人也被稱作「玫瑰繪畫之父」。 浪漫的玫瑰,來自最不浪漫的勞作。
花卉畫家,動物畫家。
其實他們本質都是著名的畫匠,只是偏重於這些方面,因為畫動植物出名而已
G. 古代著名畫荷名家有哪些
黃居寀 933-993 五代
郭索圖
黃居寀字伯鸞,成都(今屬四川)人,黃筌季子。擅繪花竹禽鳥,精於勾勒,用筆勁挺工穩,填彩濃厚華麗,其園竹翎毛形象逼真,妙得自然;怪石山水超過乃父,與父同仕後蜀,為翰林待詔。嘗合作殿廷牆壁,宮闈屏幛,不可勝記。入宋仍任翰林待詔,尤得太宗看重,授光祿丞,委以搜訪名畫,鑒定品目,一時儕輩莫不斂袵。居寀與其父畫格均富麗濃艷,適合宮廷需要,故黃氏在畫院居於主持地位,其他畫家要入畫院,一時俱以黃氏畫風為優劣取捨標准。淳化四年(993)出使成都府,時年六十一,在聖興寺畫有《龍水》《天台山》《水石》等壁畫。《宣和畫譜》著錄其作品有《春山圖》《春岸飛花圖》《桃花山鷓圖》等332件。傳世作品有《竹石錦鳩圖》冊頁,《山鷓棘雀圖》軸,絹本,設色,縱99厘米,橫53.6厘米,上方有宋趙佶題「黃居寀山鷓棘雀圖」8字,橫書,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其兄居實、居寶都有畫名,但英年早逝,名聲不及居寀大。
南宋
圖
無款,絹本設色 縱23.8厘米,橫25.1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此圖繪出水荷花一朵,淡紅色暈染,花下親以綠葉,葉下荷梗三枝。作者用俯視特寫手法,描繪出荷花的雍容外貌和出污泥而不染的特質。全圖筆法精工,設色艷麗,不見墨筆勾痕,是南宋院體畫中的精品。畫面無款印,傳為吳炳作。《虛齊名畫錄》著錄。》
李安忠 12世紀 南宋沙鳥圖
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詳。宋徽宗宣和(1119-1125)時為畫院祗候,歷官成忠郎。南渡後紹興(1131-1162)間復職畫院,賜金帶。工畫花鳥、走獸,尤長於「捉勒」(鷹鶻之類),《畫繼補遺》謂其「工畫捉勒,得其鷙攫及畏避之狀」。亦間作山水。馬臻題其《雪岸寒鴉圖》詩雲:「北風萬里吹石裂,古樹槎椏摧朽鐵,群烏啞啞如苦飢,倦飛還向空林歇。孤村荒寒得食遠,日暮沙邊啄殘雪,回情訴意各有態,羨殺畫師心更切。我嘗記得天隨詩,至今讀之心激越,婦女衣襟便佞態,始得金籠日提挈。老烏,老烏,爾身毛羽黑離離,況復人間厭爾啼,何不飛鳴丈人屋,丈人屋頭春柳綠。」畫跡有《牧羊圖》,著錄於《書畫記》;《宜春苑訓獅圖》著錄於《繪事備考》。傳世作品有《晴春蝶戲圖》,現藏故宮博物院《野菊秋鶉圖》冊頁,絹本,設色,縱24.1厘米,橫40.5厘米,藏台北故宮博物院;《鶉圖》團扇相傳為其所繪,藏日本東京根津美術館。
沈周 1427-1509 明
明代傑出畫家。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與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稱為「明四家」,人稱江南「吳門畫派」的班首,在畫史上影響深遠。沈家世代隱居吳門,居蘇州相城,故里和墓在今相城區陽澄湖鎮。沈周的曾祖父是王蒙的好友,父親恆吉,又是杜瓊的學生,書畫乃家學淵源。父親、伯父都以詩文書畫聞名鄉里。沈周一生家居讀書,吟詩作畫,優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蔑視惡濁的政治現實,一生未應科舉,始終從事書畫創作。他學識淵博,富於收藏。交遊甚廣,極受眾望,平時平和近人,要書求畫者「屨滿戶外」,「販夫牧豎」向他求畫,從不拒絕。甚至有人作他的贗品,求為題款,他也欣然應允。沈周的書畫流傳很廣,真偽混雜,較難分辨。文徵明因此稱他為飄然世外的「神仙中人」。重要作品有《仿董巨山水圖》軸(作於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滄州趣圖》卷、《卒夷圖》、《墨菜圖》(這兩幅原為冊頁,後合裝成卷)、《臥遊圖》等。
陳淳 1483-1544
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字道復,後以字行,更字復甫,號白陽,又號白陽山人。陳淳少年作畫以元人為法,深受水墨寫意的影響。他的寫生畫,一花半葉,淡墨欹毫,自有疏斜歷亂之致。他的有些作品,所畫質朴,可以看出受沈周畫法的影響, 從他現存作品中即可見風格和用筆,既能放得開,又能收得住。他能詩文,擅書法,尤精繪畫。陳淳與徐渭並稱白陽、青藤。陳氏少年作畫工細,中年後筆法放縱,自立門戶。陳淳從師文徵明,在其門下聲譽最高。擅長寫意花卉,其作品雖表現一花半葉,卻淋漓疏爽,深受當時文人士大夫的贊賞;他是繼沈周、唐寅之後對水墨寫意花鳥畫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的畫家。陳淳中年以後間作山水,技法學米友仁、高克恭,多以江南風景為題材,手法簡練,極具文人生活情趣,文徵明曾微笑著說:「吾道復舉業師耳,渠書、畫自有門徑,非吾徒也。」存世作品有《紅梨詩畫圖》、《山茶水仙圖》、《葵石圖》、《罨畫圖》等。其子陳括繼承父風、擅花卉。秋江清光圖,立軸,設色,紙本,縱157.8厘米,橫43.5厘米。南京博物院藏。此圖緊扣「秋江」二字,擷取枯荷、芙蓉、蘆葦等具有季節特徵的折枝花草為主要題材,輔以翠鳥、家鴨,寫出一派秋天的氣象。荷葉用藤黃帶墨點拓,表現枯的質感;芙蓉用花青點葉,淡墨寫枝,花用淡墨雙鉤填以淡紅;鴨子用破筆皴擦,毛羽蓬鬆。筆法秀勁,色調清淡,構圖疏朗,深得秋天的神韻。
徐渭 1521—1593
圖
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初字文清,後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漁隱、金壘、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鷳山人、鵝鼻山儂等別號。中國明代文學家、書畫家、軍事家。民間也普遍流傳他的故事傳說,關於他年輕時如何聰明,後來如何捉弄官宦等。
徐文長曾說:「吾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這大概是文人慣用的詭計,即把自己最受人重視的藝術放在最末的位置,以抬高其它。其實,他是我國大寫意畫的宗師,影響及於八大山人、石濤、揚州八怪直至吳昌碩、齊白石,在美術史上有著很高的地位。他最擅長花卉畫,用筆放縱,水墨淋漓,氣格剛健而風韻嫵媚,具有詩一般的抒情性和韻律感,極為人們所珍視。其書法則長於行草,徐文長雖自列為第一,但成就似乎遜於繪畫。
陳栝 明代
字子正,號沱江,江蘇蘇州人。陳淳的兒子。善畫花卉,筆似其父。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作《海棠圖》,二十八年作《湖山明麗圖》,三十二年(1553年)作《墨筆花鳥圖卷》,由此可知其生活年代。作品有《為肯山作山水圖軸》,《花石圖軸》。
陳洪綬 1598—1652
綬蓮石圖冊頁
字章侯,號老蓮,別號老遲。他少年是便有奇才,能詩善書,尤愛繪畫。4歲時就曾作過八九尺長的《關壯(關羽)像》壁畫。陳洪綬12歲是便在街市賣畫。但是陳洪綬雖少負奇才,卻屢試不中。陳洪綬對明末政治腐敗深懷不滿,明亡後他心情十分沉痛,常常縱酒狂呼。因心懷有亡國之痛,改號「悔遲」。當清軍攻入浙江時,曾逼他作畫,把刀擱在他的頭上,他仍堅決不動筆。《荷花鴛鴦圖》是陳洪綬中年的作品。畫中,幾莖荷葉,或側或正;幾奪荷花,或怒放或含苞。一塊形狀奇古的太湖石,立在荷花葉叢中。葉的姿態多姿,花的嬌艷欲滴,與石的瘦硬層疊構成鮮明對比,而有結合得十分自然。兩只彩蝶,一隻正從畫的左上方向被蓮葉遮擋了一半的一朵荷花飛去,而另一隻,早已停留在花心。一動一靜,互為呼應。水面上的兩只鴛鴦,沒有畫成通常並排而卧的樣子,而是左右相向。一隻在石與葉的中間休息,另一隻則在戲水,但是它的頭側向愛侶,眼中更像有脈脈的情意。正幅畫的構圖十分完美,用色也非常協調。
八大山人 1626-1705
明末清初畫家、書法家,清初畫壇「四僧」之一。原為明朝王孫,明滅亡後,國毀家亡,心情悲憤,落發為僧。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徵手法抒寫心意,如畫魚、鴨、鳥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滿倔強之氣。筆墨特點以放任恣縱見長,蒼勁圓秀,清逸橫生,不論大幅或小品,都有渾朴酣暢又明朗秀健的風神。章法結構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繪畫對後世影響極大。
石濤 1630一1724
圖
明末清初的「清初四僧」之一。中國清代畫家。僧人。作畫構圖新奇。無論是黃山雲煙,江南水墨,還是懸崖峭壁,枯樹寒鴉,或平遠、深遠、高遠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寫之景傳達深邃之境。石濤還講求氣勢。他筆情恣肆,淋漓灑脫,不拘小處瑕疵,作品具有一種豪放鬱勃的氣勢,以奔放之勢見勝。
他是明宗室靖江王贊儀之十世孫,原籍廣西桂林,為廣西全州人。其生年有明崇禎九年、十四年、十五年(1636、1641、1642年)諸說,卒年有清康熙四十四年、四十九年、約五十七年(1705、1710、約1718年)諸說。明亡後,朱亨嘉自稱監國,被唐王朱聿鍵處死於福州。時石濤年幼,由太監帶走,出家,法名原濟,字石濤,別號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曾拜名僧旅庵本月為師,性喜漫遊,曾屢次游敬亭山、黃山及南京、揚州等地,晚年居揚州。他既有國破家亡之痛,又兩次跪迎康熙皇帝,並與清王朝上層人物多有往來,內心充滿矛盾。
H. 花鳥畫的代表人物是
花鳥畫家輩出,如來唐代薛稷的鶴源、邊鸞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暉的鷹,黃筌、徐熙的花鳥;北宋趙昌的花、崔白的雀、吳元瑜的花鳥;南宋吳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張守中的鴛鴦、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陳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魚、惲壽平的荷、華喦的鳥;近代吳昌碩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現當代名氣最大的齊白石也。
I. 誰有美國畫家奧基弗 O'Keeffe 的資料,愛畫大花朵的那位
美國最負盛名的現代主義女畫家:奧基弗奧基弗
美國最負盛名的現代主義繪畫先驅中,奧基弗(GeorgiaO』Keeffe,1887—1986)算是一位開拓先鋒。雖然她認為其藝術無關抽象主義,但在其早期繪畫生涯中曾經擁護過抽象創作。在1910年至1920年初期,她將新寫實觀念和觀察細部構造的經驗與局部特寫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把賴以為主題的大自然抽象化,而在此抽象化的過程中增長了觀眾對於現代主義的認識。
奧基弗的畫構圖極簡,給人一種平靜、安寧的感覺。借著詩意的暗喻、張力十足的色彩及精準的線條,巧妙地平衡了畫面,深入探索了既定題材的本質。關於她那宏偉卻意象簡單的花卉畫作,奧基弗終其一生都否認弗洛伊德分析學派解析其作品的性象徵說法。她曾坦言: 「男人喜歡說我是最傑出的『女畫家』。我認為,我是最好的『畫家』之一。」事實上,奧基弗一直被譽為「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極為少見的原創藝術家」。
這位特立獨行的藝術家,是美國本土藝術家中的傳奇人物,也是少數幾位將創作與人格合而為一的藝術家。難怪有人說,奧基弗的藝術就是她生命的證據。大自然對她一向有著強大的吸引力,美國西部無垠大地上的原始景象燃燒了她創作的慾望,讓她渾然忘我地抒發內心的感覺。簡單是她的風格。她喜歡獨處,索居沙漠,義無反顧,被稱為沙漠中的女畫家。
1916年9月至1918年2月,得克薩斯州開闊的平原和峽谷首度激發了奧基弗的風景創作。那時,她已經在得克薩斯州教了一段書。她頗負盛譽的水彩之作「晚星」系列,就是此一時期的作品;鬆散、粗寬的筆觸和飽和的色彩,傳達了天地的宏偉。她喜歡引導學生從一隻簡單的編籃、野生的花草、平原落日、家常百衲被等日常事物去認識美。她曾說: 「若將一朵花拿在手裡,認真地看著它,你會發現,片刻間整個世界完全屬於你。」
J. 宋代院體花鳥畫的代表性畫家
宋代院體花鳥畫的代表性及藝術特點:花鳥畫是宋代宮廷畫院繪畫的重要類別,在藝術上大大超越了唐代。宋代宮廷花鳥畫家極重視對動植物形象情狀的觀察研究,他們筆下的花果草木,務求生動逼真,合情合理,一絲不苟。其表現精工細麗,設色濃重典雅,造型周密端莊,反映出宋代宮廷貴族的審美特徵。宋代院體花鳥畫之所以能夠在傳神方面達到很高的境界,在於能夠從自然萬物中直接取得,生意趣味濃厚是其重要的特徵,當時眾多的作品具備這樣的素質。將作品歸類來看其特徵:第一,純畫花卉者:趙昌《杏花圖》花朵明媚嫣然,盈盈有綽約之姿。劉益畫蓮塘背風荷葉百餘,其中獨有一紅蓮花半開,創意頗佳。此類畫花,調粉弄朱求得鮮華之色與搖曳俯仰之姿。第二,花果帶蜂蝶禽蟲者:崔白《杏花雙鵝圖》杏樹下有兩鵝,其一欲鳴,另一臨流唼花片。林椿《桂竹翠鳥圖》桂花竹葉,游蜂上下飛舞,翠鳥偷窺。此類講求物象之間呼應關系,獨具生動情趣。第三,帶景禽獸者:崔白《秋塘雙鵝圖》紅蓼清波,雙鵝游於其中。李迪《雪樹寒禽圖》一鳥立於枯枝上,旁有雪竹,空中飛雪如粉點。此類畫追求特定景緻的意境。第四,禽獸相戲或相鬥者:李迪《鷹熊圖》在峭壁岩中,鷹熊相互顧盼,隱隱動犄角之機。陳居中《五鶉圖》其兩相鬥,其兩馴擾,另一伏於坡下草間延項窺伺得蓄怒之狀。此類作品傳得物象動勢之神態。以上的歸類並不是絕對的,目的在於突出畫面的特徵。這一幅幅畫作栩栩如生、宛然若動。花盛葉茂,果實燦爛,俯仰有體,布景有致。花鳥相伴,意趣頗多,游蜂棲蕊,飛鳥窺實,蟲穿綠葉。禽獸之態各得其情,戲水眠棲翻飛顧盼,獨立相鬥哺乳覓食,安祥嬉戲鳴噪捉攫。自然之豐富多采,可謂氣韻生動,情趣活潑。 院體還專指南宋畫院有代表性的畫家劉松年、李唐、馬遠、夏圭等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