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喜藝花
Ⅰ 中國十大名妓是誰
中國古代十大名妓
1自古美人如名將 不許人間見白頭 綠珠
2傾城名花 薄命紅顏 錢塘名妓 蘇小小
3蕙心蘭質 旖旎才情 巴蜀女詩人 薛濤
4才貌雙全 傳奇一生 北宋名妓 李師師
5才情斗八高 膽識過須眉 秦淮八艷之首 柳如是
6沖冠一怒為紅顏 爭得娥眉匹馬還 陳圓圓
7空谷幽蘭 艷冠群芳 傳奇才女 董小宛
8亂世名姬 柔腸俠骨 李香君
9傾倒西東方的清末名妓-賽金花
10不信美人終薄命 自古俠女出英雄 民國俠妓 小鳳仙
Ⅱ 南寧青秀山的桃花什麼時候開
本屆桃花節將持續到3月18日。趕緊的,如果再下雨就掉光了
Ⅲ 2012南寧青秀山第十八屆桃花藝術節什麼時候開幕
2月11日至3月18日
2月11日上午10時至11時30分舉行第18屆青秀山桃花藝術節開幕式。開幕式上南寧旅遊形象代言人卓君將獻舞。2月11日至19日期間每個周末在青秀山長廊和桃花島都有桃花書畫展,廣西知名書畫家也將現場作畫;2月11日-3月18日期間,每個周末景區東盟友誼園有充滿童趣的花車巡遊,通過趣味互動方式,向現場遊客派發小禮品。桃花島則有「桃花美女古裝秀」活動。特別是2月25日、26日,在桃花島和環山秀坪有相親活動;3月8日在青秀山東盟友誼園有「三月女人香」主題活動
Ⅳ 現在學花藝的女生為什麼這么多,學花藝是有什麼好處嗎
其實,如果你想學習一門發展不錯且技術性還不是特別高的技術的話,或許你可以考慮一下花藝這個行業,近幾年的花藝行業在市場上的發展不可謂不好,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天天和花花草草打著交道,所以它的發展前景還是很不錯的,所以學習插花把。
那麼我們去學習插花應該注意哪些呢?該去哪裡學習呢?是去花店當學徒學習還是找一所正規的花藝學校學習呢?這又難住了很多小夥伴了把,其實在小編看來,我們要去學習花藝的話,最好還是去選擇一所正規的插花學校比較好,畢竟我們能夠大大的節省我們的學習時間,不用去做一些與學習花藝無關的事情,對於我們學習插花還是有著一個質量的提升。
Ⅳ 重慶秀山花燈戲有哪些特點
花燈戲源於漢族燈兒戲,後來融入了重慶秀山土家族、苗族的歌舞表演技巧,發展為一種格調新穎,歌舞動人,為漢、土、苗等各族人民喜愛的藝術形式。
雙花燈有兩旦兩丑或兩旦四丑。花燈戲則近似湖南花鼓戲,表現故事情節較完整。
花燈舞蹈語匯有200多個,如雪花蓋頂、犀牛望月、蛤蟆戲水、白鶴亮翅、掃地蓮花、蜻蜓點水等。舞蹈在一張方桌的微型舞台上進行。
花子先上台,借故道白請花妹上台,開始旋轉唱跳,動作細膩准確,表演別致滑稽。花燈唱詞短小精悍,反映日常生活、愛情婚姻、生產知識、歷史故事、地方掌故等內容。
花燈音樂曲牌400多個,曲式一般為2至4個樂句的單句段。歌詞以五七字居多。襯詞輕快活潑,分正調、雜調。雜調生活氣息較濃,調式、唱腔都很優美,乃花燈戲精華。經過加工的一些雜調,如《採茶調》、《一把菜籽》、《黃楊扁擔》等,流行全國,蜚聲海內外。
秀山花燈戲是由載歌載舞的秀山花燈派生出來的一個劇種。其形成時間可追溯到20世紀初。在當時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秀山邊沿地區的梅江、洪安、石堤、溶溪、峨溶等地,相繼傳入了辰河戲、陽戲、燈兒戲、京劇、川劇等劇種。
一些花燈藝人受到啟發,創編了一些時間在10至30分鍾,角色限於生、旦、丑,故事情節短小單一的摺子戲,又稱「單邊戲」。
花燈舞蹈分單花燈、雙花燈和花燈戲三種。單花燈由一旦一丑兩個角色表演。旦角叫「幺妹子」或「花妹子」,多男扮女裝,扎假辮,系花裙,著短圍衣,右手執綢邊花摺扇,左手執彩巾。丑角叫「花子」或「賴花子」,反穿皮襖,扎腰帶,頭戴瓜皮帽或扎頭巾,右手執大蒲扇。
花燈小戲表演少者兩人,多者不超出5人;道白純系秀山方言,特別是丑角花子的刷白,就是講白話,吹牛,風趣詼諧,起著承上啟下,烘托氣氛的作用;人物身段動作生活化,隨意性強。
唱腔多為一兩個調子貫通始終,旋律與跳燈相似;打擊樂器加鼓作指揮樂器,與跳花燈的演奏方法基本相同;演出前設堂祭祀花燈神與跳花燈一樣;丑、旦的裝扮服飾同於跳花燈。
花燈戲演員班較小,如花燈唱詞所說:
燈哥花妹跳花燈,金花銀花掌燈人,兩個拉絲弦,四個打鑼鈸,還有一個掌調師,幺哥幺妹來幫腔,將將就就,一行十三人。
花燈小戲主要分布在秀山的蘭橋、溶溪、峨溶一帶,主要劇目有:《牧童看牛》、《看牛下棋》、《三媳敬壽》、《箍桶匠》、《小媳婦》、《盤花》、《表妹盤花》、《老伴盤花》、《三碗飯盤花》、《花子醉酒》、《徐氏教子》、《徐氏做媒》、《玉樂瓶》、《下南京》、《賣花記》、《五杯酒》、《三碗飯》、《三星送子》、《同年妹打彩》、《鬧江州》、《陳姑趕潘》、《四季景》、《萬花池》、《寶兒摟姐》、《裁縫偷布》、《劉鬍子哥哥下棋》、《打漁救生》、《王大娘補缸》、《百花贈劍》、《安安送米》、《送報條》、《鬧五更》等30餘折。
這些小戲大多是反映人民群眾勞動、愛情及百姓的日常生活,具有活潑輕松、風趣詼諧的特點,鄉土氣息濃郁,內容雖然單調粗淺,但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秀山花燈戲的繼承與發展,1964年,成立了秀山花燈歌舞劇團,共創編了大小花燈戲20餘出。
花燈歌舞劇《洞房花燭夜》獲四川省計劃生育調演創作、演出雙一等獎,並於1992年赴福建泉州參加「全國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花燈戲《銀河會》參加四川省少數民族戲劇調演,省劇協組織了專題研討會;上述兩劇均獲全國少數民族戲劇題材團結獎。
新編秀山花燈戲,在編、導、演、服飾、道具、唱腔、置景、舞蹈、主要樂器配置、打擊樂伴奏等諸多方面都作了大膽的探索工作,力求既尊重傳統又不局限於傳統,形成自身的藝術風格。
最初演出的是歌舞成分很重的花燈小戲,後受滇戲等大戲影響,花燈戲藝人在改進情節比較曲折復雜的劇目時,也吸收相關曲調加以變化、拓展和翻新,創立了花燈戲新調。
新編的燈調採用曲調連接的編曲方式,具有板腔音樂的某些特點,適合演出傳統大戲。除此以外,秀山花燈戲的曲調還有各種民歌小調,在整個劇種中佔有重要地位。
花燈戲演出很注重舞蹈,花燈舞蹈的基本動律特徵是崴,有「無崴不成燈」的說法。觀者看花燈舞就是看是否崴得團,也就是說腰、胯的扭動幅度是否大,是否靈活協調、體態自然。
而尤為重點是體態自然,腳形不綳不勾,自然抬起,悠出;手的姿態要隨腳步自然擺動,像柳條飄舞,故崴步的手勢叫風擺柳。
崴步是花燈舞步的基礎。崴時,腰、胯的扭動要配合膝蓋左右屈伸,胯的扭動要大一些。除此崴步還有等點步、正崴、反崴、蹂踩步、斜跨送扇、螺螄轉背等崴步動作。這些動作中腰的動態又要突出一些。
花燈的各種崴步往往同一定的人物性格對應,如正崴的朴實大方、女反崴的抒情悠然、大反崴的矯健挺拔、男小反崴的明快活潑、蹂踩步"的柔韌舒展、小崴的輕松活潑、大顛步的潑辣穩健等。
花燈在崴步之外,舞蹈身段也是獨具特色的,其中有轉步和跳步。轉步有崴掖步轉、蓋扇反花轉、雪花蓋頂轉、小魚抱水、岩鷹展翅、鴛鴦汲腿等;跳步則有跨跳、側蹬跳、蛤蟆跳、後踢步跳、跳劃步、鯉魚穿江、烏龍伸腿跳等。
崴步都有手部動作配合,表現為手中的道具和扇子的手中花和扇花的種種變化。如手中花有平繞花、下挽花、挑繞花、後翻花、雙繞花、側甩巾、小甩巾、背巾等。
扇花則更多了,據說有70多種變化,有的名稱也特別富有詩情畫意,如「懷中抱月」、「蜻蜓點水」、「金獅滾綉球」、「雪花蓋頂」、「鳳點頭」等。這些安排在花燈戲中更增添了花燈戲的歌舞色彩的情調和韻味。
秀山花燈戲是渝東南少數民族的民族民間表演藝術,它的獨特在於祭禮活動與民間歌舞等綜合為一體的原生態。她蘊涵著區域民族認同的文化觀念和人文意識,體現出這種土、苗、漢民族賴以生存的文化根基和維系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的特殊價值。
享譽全國的秀山花燈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文化內涵上看,它既包涵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群眾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又融合了土家族多種民間藝術的精華,形成了一個構成元素眾多,內涵極為豐富的文化體系。
秀山地區的民族文化是千百年來土家族、苗族與漢族等兄弟民族共同創造的。在長時期的表演中,秀山花燈戲形成了舞蹈性、歌唱性、戲劇性、模擬性、民族性、地域性、程序性、群眾性等特徵,深受廣大民眾喜愛,對於豐富民眾文化生活,促進各族民俗音樂舞蹈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和學術價值。
Ⅵ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風景名勝
秀山縣旅遊資源相對集中,類型和數量較多。按照旅遊資源國家分類標准:秀山縣有一級旅遊資源秀山花燈;二級旅遊資源14個,為苗王墓、龍鳳客寨橋、保安漁洞、九溪十八洞起義遺址等;三級旅遊資源24個;四級旅遊資源43個。
秀山旅遊資源以「花」、「邊」、「古」、「少」特色見長。秀山花燈是中國花燈鼻祖,藝術流派較多,民族民間文化活躍;沈從文名著《邊城》的原型地位於秀山,具有獨一無二的邊城文化;土家、苗族文化遺存歷史久遠,具有獨特的少數民族特色;同時,秀山位於三省交界之地,除去區位地理邊緣外,還有其衍生的邊緣經濟、邊緣文化。這些使秀山縣的旅遊資源呈現出別具一格,獨有特色的一面,避免了與周邊景區的雷同,比較優勢十分明顯。 1、地表類
保安漁洞
保安漁洞位於秀山縣保安鄉建設村白岩山崖下,海拔332米,距秀山縣城60--70公里。.魚洞發育有水洞和旱洞兩個洞口。水洞高7-15米,寬2-20米,流水平緩,水質清澈,可見魚蝦,鍾乳石不發育。旱洞高出水洞10-50米不等,寬4-20米,洞長約350米,洞道沿裂縫發育,落差較大。景點集中在大廳約8000平方米內有十幾根巨大石筍和石柱,高26米,直徑大於1米,屹然矗立,虎虎生威,還有眾多邊石壩組成的千丘梯田, 梯田上部還有不少鍾乳石,蔚為壯觀,屬於國家一類洞穴景觀。 2、 水體類 石堤酉水風光
石堤酉水風光下至湖南龍山縣里耶鎮、保靖碗米坡電站、上至本市酉陽後溪古鎮,景區生態環境保護良好,景觀獨特,渾然天成,集「險、秀、雄、奇、幽」於一體,主要景觀有三十多處。沿河兩岸風光旖麗,讓人心曠神怡。 石堤酉水風光風景名勝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距秀山縣城48公里,並與當前多處名勝景區相連,距「秦簡出土遺址」----里耶古鎮15公里,世界森林公園張家界風景區150公里,國家級風景區南長城遺址鳳凰縣230公里,八面山燕子洞風景區40公里。景區交通便捷,龍池至張家壩公路與國道319線在龍池交匯,龍池至張家壩高等級公路從景區經過。
肖塘至妙泉旅遊風景區
肖塘距縣城約15公里,距319國道線4公里,梅江河、平江河在此匯合,兩岸懸崖絕壁,山勢險峻,山上草木豐厚,地貌原始,乘舟漂流而下,激流、險灘、奇峰異石,茅草房、水車、碾房、石磨、溶洞、瀑布、牧童、水鳥,如天然畫廊,童話世界,風光十分迷人;漂流有驚無險,其樂無窮。特別是熱水塘的溫泉,溫度高,出水量大,含有益人體健康的礦物質多,強身健體、治病、益壽,十分具有開發價值。
妙泉湖
妙泉湖系梅江河中游宋農電站大壩建成後形成的十里長湖,水面平闊,波光鱗鱗,一派湖光山色;兩岸村落民居極為古樸、翠竹掩隱,時隱時現,別具詩情畫意。湖上白鶴飛翔,水中野鴨游戲,漁船、魚鷹隨處可見,十分野趣,是開展水上游樂,賞湖光山色的好地方,是一項值得開發的旅遊資源。
峨溶溫泉
峨溶溫泉溫度高,出水量大,含有益人體健康的礦物質多,強身健體、治病、益壽。
浮珠泉
浮珠泉位於野人洞出口,水溫攝氏42度,含多種有益於人體的礦物質,飲用延年益壽,沐浴皮膚潤滑,為渝湘黔之冠。1943年抗戰時期,國民黨第二軍駐秀山,軍長李延年派溫團長駐石耶,為避日機轟炸,將彈葯輜重藏於洞內,又從秀城運來城牆條石,於溫泉修建洗澡室三間供軍民沐浴,命名「浮珠泉」,並題打油詩一首,刻碑紀念:「石耶浮珠好溫和,未許楊妃解裙羅,欲待英雄齊聚會,看誰為國傷疤多。」從此,聞名遐邇。
3、生物類 鳳凰山森林公園
鳳凰山森林公園位於縣城東南方1.5公里處,海拔638米,山勢呈帶狀排列,山勢連綿起伏,山上林木蔥籠,環境幽雅,自然條件優越,歷來是縣城居民休閑踏青的去處。清朝末年,山上建有廟宇,規模宏大,香火旺盛,是秀山的佛教聖地之一。
白鶴林
白鶴林處於妙泉湖下游,成千上萬只白鶴四季居住在雙鳳山,它們成群集隊,早出晚歸,與當地的村民朝夕相處,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當地人自覺地擔負起了保護神,早上看見的是青山一片,晚上看見的是白茫茫一片,遊客到此可體會人與自然的和諧,讓人感受詩情畫意。
川河蓋草場旅遊區
川河蓋草場旅遊區平均海拔950米,全年平均氣溫12.1攝氏度,森林覆蓋率43%。游資源極其豐富,「春看映山紅遍、夏可乘涼避暑、秋觀芭毛秋雪、冬賞北國風情」。依託天然的四季植被景觀,獨具特色的石頭茅草建築,開闊的坪壩地形,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親近自然、回歸自然的活動。主要以生態觀光,回歸自然為主要功能。景點及節目:映山紅(杜鵑花)節、植物科考、溶洞探險、公路景觀、秋冬賞雪景、高山狩獵及騎射。 4、氣候與天象類: 轎子頂林場旅遊區
轎子頂位於重慶市秀山縣膏田鄉高東村西北角,距縣城40公里,海拔1663米,為秀山最高蜂,是溶溪鎮最自然的景點之一。 依託山體資源優勢,加強綠化,配以度假、避暑、娛樂設施,營造天然森林避暑勝地。主要以自然觀光,休閑度假為主。輔之森林探迷、森林科考。 1、歷史類 苗王墓
苗王墓位於縣城西12公里處的清溪場鎮幫好村,古稱大墳堡。該墓縣志不載,據傳明朝萬曆的間,當地苗民首領吳老k為反抗土司的殘酷鎮壓下,即所謂「趕苗奪業」,率領苗民與反動土司進行激烈的斗爭。一次戰斗中,吳老k不幸身亡,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當地苗民一人捧來一泥土,將其安葬,年復一年,壘成一大墳堡,故而得名。
該墓呈園形封土墓,原墓高10米,墓頂直徑9.7米,底部周長76米。原無碑記,1986年縣人民政府在墓前豎「苗王墓」石碑一通,碑寬 0.7米,高1.3米。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墓是秀山僅存較為完整的苗族古墓,對研究秀山苗族歷史有很重要的價值。
野人洞
野人洞位於319線國道旁。緊靠渝懷鐵路,距秀山縣城14公里(石耶方向),洞深近萬米,群山環抱,古樹參天,曲徑盤繞,山上有回龍寺、蓮花寺、尼姑庵遺址,洞前有小橋流水人家,有當年苗民抗拒官兵的古城牆。洞內鍾乳垂懸,如獅如虎如豹如美女如仙童,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洞中有景,景中有洞。
清溪古地道戰遺址
清溪古地道戰遺址位於清溪場鎮望落村,國道326線旁。該地道規模宏大,呈東西走向,縱橫交錯,形同蛛網。洞底深約1.5米,寬約0.8米,洞底平,洞頂呈拱形,洞壁上板鋤挖掘的痕跡清晰可辨,地道容一至三人躬身行走,每行10米左右的拐彎處有可容一人存身的掩體,壁頭上有一小洞放置油燈,留有煙薰的痕跡。該地道系人工開掘,用於戰爭的防禦性軍事地道。是重慶乃至我國西部地區最大的古地道戰遺址。
宋農土王廟遺址
位於妙泉湖景區下游,土王廟位於縣城東北30公里處的家農土王鄉紅旗村,始建於明代洪武二十五年,原為自合四合院布局,1974年被毀,現存正殿,面闊五間,磚木結構單檐硬山式,明間為抬梁式,四椽袱前後,牽用四柱,次稍間為穿逗式,四穿用五柱,總面積2189平方米,建築面積270平方米,內有記事碑3塊,是研究土家族古代政治、民俗和擺手舞藝術的遺址。 石堤古鎮
石堤古鎮以酉水河和梅江河交會為著眼點,以「山」「水」為載體,「古」為靈魂,營造「古渡、流水、人家」恬淡的武陵山水空間意象,主要以探險攬勝,古渡觀光,山水放歌和度假。景點有:石堤懸棺和崖棺開發、打撈寨——苗人行宮、「書箱峽」攬勝、「化險為夷」摩崖石刻、石堤卷洞門遺址、「羊馬節——土家苗漢各族人民的節日盛會、長灘漂流、石堤豆腐魚、漁家樂、古鎮寫生。
龍鳳客寨風雨橋
龍鳳客寨風雨橋位於秀山縣城西25公里處,橫跨平江河。始建於元代,歷次均有維修,清光緒年間增建五重檐長廊及亭廊,1952年因風雨剝蝕拆去亭廊,存長廊。該橋系清溪,龍鳳,塘坳等鄉(鎮)的主要交通要道,是當地土家族人民集會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因年久失修,有部分變形和破損,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打妖家洞遺址打繞寨
打繞寨總佔地面積30餘畝,位於縣城東北75公里處酉水河東岸。明清時稱打妖寨,宋之時稱打妖家洞,是古代打妖家民族首府的古城遺址。始建於元,初建打妖家洞城寺;明代時修內城牆;清代雍正末改土歸流後,商人萬鑒仕於喜慶年間開始在此基礎上興建一座龐大的地主庄園和油業商號,其建築為外包石門框的盒子磚圍護牆,內為青瓦木結構穿逗建築,有48個不同朝向的石框龍門,故又稱「四十八岩朝門」。古城多次遭受火災和拆遷,現存宋、元、明、清時各一部份打妖家洞城牆和清代建築的大部分石基,兩頭石門框,民初秀油作坊一處和清道光明萬墓一座遺址。
鏨字橋
位於縣城南32公里處蘭橋鄉岩屯村,始建於清康熙三十七年,為木結構三重檐涼,橋長11.7米,寬4.2米,高2.7米。
溪口天生橋
天生橋位於縣城北40公里處的溪口鄉五龍村北,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九年。該橋建築規模宏大,保存完好,是研究土家族橋梁建築技術的重要依據,也是當地土家族人民的主要交通要道。
紅軍川河蓋戰斗遺址
位於秀山縣城東北40公里處的川河鄉楠木村,有遠黔東特委書記兼黔東獨立師政委,前全國人大常委會段書權題名的紀念碑一座,高10.5米。該遺址於1978年公布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解放軍二野司令部舊址
鳳鳴書院(二野司令部)位於縣城南門外,始建於清嘉慶二十三年,稱鳳台書院,道光時改稱鳳鳴書院,解放後均為縣級中學。抗戰末及解放戰爭時期,南方局為創建川東游擊根據地,在此建立黨的特支,開展學運、軍運斗爭。該建築現為民族中學,除原一講堂拆除翻修外,其餘基本保存完好。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塘坳古生物化石地質生物群遺跡
位於秀山縣塘坳鄉,由塘坳鄉政府至石地質生物群約5公里。距縣城20公里。與國道326線相接,交通極為便利。經專家現場踏看和鑒定,塘坳古生物化石屬距今約4億2千萬年前的志留系秀山組標准化石,此地層的標識性化石即三葉蟲、直角石、及腹足類動物化石等,在整個華南地區都有此類化石分布,但以秀山縣最為典型,因此被國家確定為志留系中統的標准地層剖面,其科學價值很高,旅遊價值較大。
2、近現代類
傳燈寺
傳燈寺位於鳳凰山腳,為清朝中期寺廟,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近兩年經秀山縣民宗委批准恢復,佔地十餘畝,現有正殿、大雄寶殿兩重殿,規模較大。傳燈寺大門書有對聯「鳳凰展翅清凈地,傳燈弘佛別有天」,體現了傳燈寺與鳳凰山的深久淵源。規劃將該景點作為與鳳凰山相映襯的重要人文景點,引導遊客正確認識宗教信仰問題,規范教徒的施教行為,從而正確貫徹黨的宗教政策。
花燈寨
秀山花燈寨位於秀山城郊生態農業示範園區內,距縣城1公里,國道326線旁。花燈寨除了展示秀山花燈風情這一特色民間藝術主題外,同時還將展示秀山的民俗風情。它是融地方文化、民俗活動、民間藝術、風味小吃、土特產製作觀摩與出售等內容為一體的專業園,是集吃、住、游、玩、購、觀賞等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場所。
鍾靈水庫
鍾靈水庫壩址位於中溪河注入梅江河的匯合口,庫區在鍾靈、中溪兩鄉境內鍾靈水庫壩址位於中溪河注入梅江河的匯合口,庫區在鍾靈、中溪兩鄉境內。1970年中共秀山縣作出建庫決定後,經過5年精心勘測設計,1976年1月動工興建。1985年末建成水庫主體工程和總乾渠與左乾渠。庫區積水面積92.6平方公里,淹沒及施工佔地1183.2畝。水面寬、水質無污染,庫區兩岸風光秀麗,是秀山最大的淡水養魚基地。
3、風情勝地類洪安邊城風光
重慶歷史文化名鎮洪安鎮距秀山城46公里,與湖南省花垣縣茶洞鎮和貴州省松桃縣乜架鎮接攘,319國道貫穿集鎮,交通便捷。當地建築古樸,民風純正,古鎮文化底蘊豐厚,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記載了當地的民風民俗和民間傳說。這里有至今保存完好的大小四合院24座,隔火牆40堵,青石條砌階梯24級,480步,其建築工藝,造型為當今少見。這里是劉鄧大軍進軍大西南第一站,有全國至今保存完好的毛主席語錄塔、洪茶古渡拉拉渡、雞鳴三省(一腳踏三省)、「三不管」島等。
梅江民俗文化村
梅江民俗文化村以金珠苗寨為中心,鍾靈水庫和蘭橋森林公園為依託,塑造出秀山的動態的苗族文化以與清溪旅遊區的靜態苗族文化相呼應。體驗苗寨風情、品嘗鍾靈平邑茶、游戲蘭橋森林公園。景點:「金珠苗寨」苗家樂、金珠苗寨5月26日「牛王節」、苗族文化氛圍(苗漢雙語交流區)、蘭橋森林公園、鏨字橋、「東玄記」摩崖石刻、獅子山「放觴靜思」石刻、鍾靈水庫水上娛樂、鍾靈水庫植被景觀。
秀山花燈
秀山花燈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起源於北宋,興盛於明清,至今有千多年歷史,深深紮根民間,廣為流傳,經久不衰。秀山花燈集舞蹈、音樂、扎紙藝術為一體。其表演形式多樣,主要有花燈二人傳、雙花燈、花燈群舞、花燈戲,演出團體為「花燈班」。班子由12人組成。主角為扎長辮、穿花裙、拿摺扇的幺妹子(女)和著皮襖,扎腰帶,帶皮帽,執蒲扇的賴花子(男)。幺妹子的舞姿以端莊、秀麗、乖巧為特點,賴花子的舞姿以朴實、健壯、恢諧為特點。秀山花燈音樂旋律委婉動聽,舞姿優美抒情,服飾道具美觀多采,獨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
苗家臘肉
臘肉是苗家人的待客珍品,每年臨近年關薰制。薰制時先將豬肉切成三至五斤一塊,揉鹽和各種香料後腌三至五天,待鹽及香料浸進肉內,再用竹條或藤條穿串掛到火坑上,以煙火慢慢薰干。
腌蘿卜
秀山腌蘿卜別具特色。在秀山城鄉,只要有人群來往的地方,就會有賣腌酸蘿卜的攤子。腌蘿卜泡製的方法很多,各家自有絕招拒不外傳,做得好的酸中有甜,甜中帶香,再加上辣椒的辣味,這種味道只能品償,難以言傳。
苗家菜豆腐
苗家菜豆腐也是秀山名聞遐邇的特色菜。菜豆腐有細嫩、鮮軟,香濃的特色,加之成本低廉,是鳳凰苗家人日常最喜食用的主菜之一。 秀山社飯
秀山社飯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祭祀社稷的一種食品,乃食中一絕。為祭祖祀神,將從田野采來鮮嫩的社菜用石碓沖碎,用清水洗凈其苦酸味,再放到鍋里烘乾,拌上野蔥用青油回炒,製成「傻」菜;然後將香糯米與切成顆粒的過冬臘肉拌合同煮;飯半熟時拌上「傻」菜,再燜烹片刻,社飯就作成了。
Ⅶ 花店服務對象有哪些
花店服務對象有:
1、不懂花,而買花的顧客
這種人其實是花店很喜歡的顧客群體,因為他們是因為用途和需要鮮花而購買花,也許是因為生日,也許因為新家,也許因為開業等等,這種人買花的時候簡單直接,只要你能提供他所需要用途的花,價格符合他的心理價位,那麼就可以很輕松的成交。
2、喜歡花兒買花的顧客
經常在路過花店的時候進來逛一逛,也許買一枝花也許不買花,主要是因為對花的喜歡而選擇進入花店,吸引這些人的往往是色彩漂亮的花,特殊性的花,以及造型獨特花。這種人往往讓花店不斷的更新和改變自己,因為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進行關注和持續關注。
相關知識:
經營花店時,品種一定要齊全。消費者的需要得到滿足並感覺到方便後,他下次就會再來。作為經營者要不斷地增高花藝程度,來適應日益增高鑒賞程度的消費者。
花店留意學習積累知識和技能,和同行交流,據自身經濟情況,有選擇性地參加各種短期培訓的學習,以吸取他人之長。要不斷創新,主要體現在花藝設計中這也是花店創立服務品牌,創花店特色之源。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花店 (經營買賣花卉店鋪)
Ⅷ 秀山縣有什麼特產
1、秀油,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秀油是一種以木本油料——「油桐」為主要原料,通過傳統工藝配方、精加上熬煉製成的優質防腐塗料。其色如茶,透明、汁濃,廣泛適用於船舶、農具、傢具和海中建築物的塗刷裝飾。具有附著力強、油膜峰韌、乾燥迅速、防潮、防腐、防銹、耐酸、耐鹼,防船底丁螺粘附、青笞滋生,減少摩擦力等特點。
2、秀山大頭菜
秀山大頭菜又稱蕪菁、或"蔓菁",是芥菜的一個變種,為根用芥菜,相傳大頭菜腌制由諸葛亮發明,後由馬幫傳入秀山。秀山的氣候條件適合種植大頭菜,最初就是千家萬戶自己播種,而後由"三腌五鹵六曬"工藝自行腌制。
3、秀山土雞
秀山土雞母雞羽毛麻黃,以淺黃色羽毛為主,羽毛緻密緊貼,羽色光亮;公雞羽毛為紅色或棕色,單冠直立,公雞雞冠鮮紅。母雞產蛋期冠色加深,體軀呈梭形較窄長,頭小清秀,頸長,皮薄呈白色部分呈灰色,腳細長,脛呈白色或灰色,腳趾細長,爪鋒利。
4、秀山豆腐乳
秀山豆腐乳以優質大豆及其他輔助材料為原料,製作工藝獨特,不添加任何防腐劑和染色劑,是一種百分百的綠色食品。大豆中的蛋白質在風乾和發酵過程中分解揮發,使得這種豆腐乳具有獨特的口感。
5、秀山米豆腐
秀山著名的小吃,它是用大米淘洗浸泡後加水磨成米漿,然後大火熬制,做成「豆腐」。吃時切片放入盤內,再將切好的大頭菜、鹽菜、酥黃豆、酥花生、蔥花放於米豆腐上,用小碗放入紅油、麻油、花椒油、醬油、醋、薑汁、蒜水等調料對成汁,澆淋於米豆腐上即可。
Ⅸ 青秀山的悠久歷史
青秀山歷史悠久。據《南寧府志》記載,東晉時期已有道人羅秀在泰青峰頡青崖煉丹。到了唐代築有白馬寺、萬壽禪寺。明代嘉靖年間,刑部主事董傳策被貶到南寧,他常游青秀山,留下《青山歌》等許多詩篇;之後青秀山盛極一時,修建了許多景點,其中有著名的泰青遠眺、山房月夜、夕陽塔影、子夜松風、江帆破浪、涼閣聽泉、沙浦漁燈、餐秀觀圓等八大景,但到了明末清初,由於幾經戰亂,長年失修,許多園林建築遭受破壞。青秀山自古是人們旅遊休閑、吟詩作畫、燒香祈福之地。1984年人民政府應人民願望重建青秀山風景區。
目前,景區有鳳凰塔、古道摩崖石刻、古榕抱石、蕭台、及明代風格的龍象塔、佛教名剎—-觀音禪寺、別具異國風情的中泰友誼園、堪稱廣西第一山門的青秀山大門、具有鮮明亞熱帶風光特色的棕櫚園、獨具熱帶雨林特色的生態園林景觀—-熱帶雨林園、具有活化石之稱的全國最大的蘇鐵保護中心—-蘇鐵園、匯聚東盟各國國花國樹的中國—東盟友誼園等。此外,還有董泉、雲天閣、碑廊、桃花園、香花園等30多個景點,現存明清時期古跡和名人文士的題吟頗豐,成為人們觀光游覽、尋古探幽、休閑娛樂的旅遊勝地,也是集旅遊觀光、休閑娛樂、科研科普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區。
董泉位於擷青崖南側不遠處,泉水清冽,終年不涸。明嘉靖年間,董傳策與友人同游青秀山時,發現此泉,為它取名「混混泉」,是喻學之有本也。並讓石匠在泉水出口處鑿一石龍頭,在其下方用石砌成一方形池。泉水從石龍頭口中溢出流入池中。池內種上蓮花,起名「青蓮池」。因其接納自龍口流出的泉水,故又稱「龍涎井」。後來為了紀念董傳策,更名為「董泉」,在泉眼上建了一座「董泉亭」。南寧市人民政府於1989年將董泉列為市級文物保護。
觀音禪寺,又稱三寶堂、三寶佛,為觀音菩薩道場。禪寺座北朝南,圓通寶殿前白衣玉觀音,左手握瓶,右手持柳,寶殿內供奉的千手千眼觀音座像,為國內最大手工最精美的檀香木鍍金千手千眼觀音座像;卧佛殿內供奉的緬甸玉卧佛像重18.4噸,為緬甸皇室贈送,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由整塊天然玉石雕成的卧佛像;院內供奉的關聖帝君為佛教護法,是東南亞最大的錫青銅關公造像;兩尊北宋正佛以及明代香爐為市級保護文物,寺院側面的舍利塔供奉近代禪家大德——元老和尚的舍利子,是佛教人士聚集之地,香火旺盛。而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在此舉辦的「浴佛節」,更是吸引各方善男信女來此祈福許願,祈求「灑一身聖水,得一生幸福」。
2004年,在原禪寺北面新辟的15畝土地上,原寺進行了擴建。新建有大雄寶殿、福慧講堂、觀音閣、地藏殿、卧佛殿、伽藍殿、天王殿、五觀堂、客堂、僧寮、居士寮、鍾鼓樓、照壁為一體的仿唐建築,擴建後的觀音禪寺將成為東盟博覽會及風景區的一個新的亮點,是廣西最大的佛教寺院。
水月庵位於青秀山天池西側,佔地0.22公頃。始建於清朝康熙四十四年,距今已有了300多年的歷史,因夜裡水月相映美如仙境而得名。水月庵有大門殿,設有彌勒尊像和韋陀天將菩薩。前方大雄寶殿中央設有釋迦牟尼像,右邊站立大弟子迦葉尊者,左邊站立侍者阿難尊者。大雄寶殿右側是玉佛殿,左側是觀音殿。庵堂兩側是廂房和齋餐館。整座庵堂紅牆、紅柱、黃琉璃瓦頂,翹角重檐。
民族風情園由青秀山大門、壯錦廣場、銅鼓音樂台三部分組成。具有濃郁的廣西地方民族特色的青秀山大門,屋頂採用了廣西侗族風雨橋的造型,有「廣西第一門」的美譽,形似鳳凰展翅,造型與漢字「山」相似,蘊含「青秀山」之意。壯錦廣場依照壯族民間工藝品——壯錦的風格,用石材拼成一副3000平方米的壯錦圖案,中心為太陽光芒的圖案,象徵著光明,寓意著壯族是一個崇尚光明的民族。廣西被稱為銅鼓之鄉,銅鼓是壯族先民留給後人的珍貴文化遺產,而銅鼓音樂台上的雕塑正是以銅鼓作為視覺焦點,輔以花山壁畫人像、動植物圖案,用獨特的語言、粗獷的造型展示了廣西民族精神。廣場周圍的燈柱也採用銅鼓的造型,青蛙雄踞銅鼓之上,充分體現了青蛙是「銅鼓之精」的壯文化精髓。在這里曾舉辦過廣西壯族自治區四十周年大慶、1999年南寧國際民歌節開幕式、2000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開幕式晚會等大型活動,《綜藝大觀》、《生活》等知名電視欄目也曾在這里攝制過節目。
中國——東盟友誼園位於青秀山內銅鼓歌台至狀元泉之間,東臨狀元泉,南面邕江,北望琅東新區,是一個見證廣西與東盟合作與交流發展的歷程,是象徵南寧與東盟各國人民友誼萬古長青的生態友誼園。該園分為散步活動區及東盟十一國微縮園區及名人名樹園等。其中東盟微縮園區位於一片開闊的大草坪之上,富有各國特色的建築小品和園林小品位置呈圓形分布,別致而清新,體現了和平與團結。園區內空間開闊,造型各異的景觀石草坪點綴於草坪之上,與周圍環境相結合成露天景點,為舉辦各類活動提供開闊的場地。園內景觀綠化以開花植物為主,並種植有中國及東盟十國的國花國樹及特色樹種,如馬來西亞的國花扶桑,緬甸國樹柚木、國花龍船花及越南國樹木棉等等,從多角度體現東盟各國的景觀特點。
2005年10月在此舉辦了「中國—東盟建築藝術大型燈展」活動,16個由彩燈裝飾的具有中國和東盟各國藝術風情的建築造型如馬來西亞雙峰塔、新加坡魚尾獅、柬埔寨吳哥窟、印尼巴厘島女神廟、中國的天壇、東方明珠塔等,其精巧的構思、宏大的規模、華麗的燈光效果,讓遊客一夜之間就遍覽中國和東盟各國的經典建築景觀。
中泰友誼園,又稱泰國園、泰佛殿,是南寧市與泰國孔敬市在1993年簽定的文化交流項目中互建的園林景點,由泰國設計師設計。整個建築由佛堂、木樓、舍利塔、木鍾群組成,分別代表泰國南、北、中部的建築風格,散發出濃郁的泰國風情。泰佛殿佛堂內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的一座金身,迴廊上還立著八尊神態各異的佛像,或坐或立,九尊佛像都由孔敬市政府贈送。繪制於泰佛殿內牆壁之上的壁畫色彩斑斕,人物表情豐富、栩栩如生,分為兩部分,
上部分描述佛祖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佛的過程,描繪手法細膩,景物形象逼真,有激烈戰爭的場面,也有佛主講經的畫面;而下半部分則體現的是泰國東北部的民俗民風,講述當地居民載歌載舞嚮往美好生活及其宗教信仰、生活習性的獨特風情。泰佛殿左側的九個大鍾,據說傳出的聲音,可上通天堂,下通地府,人們到佛堂內拜佛後,再敲鍾,鍾聲可將人們的心願傳上天堂,祈求神靈的保佑。此外,園內種植各種翠綠的亞熱帶植物,環境清幽,是南寧市唯一的異國風情園。它的建立,是中泰兩國、南寧與孔敬兩市之間的文化交流的結晶,標志著南寧市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取得了新的進展。
鳳凰塔位於青秀山的主峰鳳凰頭,塔高五層,層層敞開,登塔遠眺,山河美景盡收眼底。塔後的三級八卦台階,各級石柱和欄板均雕刻有古代壯族舞姿人物及花鳥圖案,石柱頂端還刻有神態各異的石獅共24隻。塔前方立有「鳳凰戲牡丹」石刻像一座,高4米。故人雲:「鳳凰戲牡丹,牡丹九十九」,站在鳳凰頭山頂遠眺前方,有99座山嶺,每座山嶺好似一朵朵盛開的牡丹花。從南部遠眺青秀山,山形宛如鳳凰展翅,鳳凰塔就建在中間最高處——鳳凰頭上。
龍象塔,俗稱青山塔,以「水行龍力大,陸行象力大」而得名。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明代建築風格,塔形為八角重檐9層,每層翹角下懸掛銅鈴,共72隻,高52.35米,塔基直徑12米,有257級旋梯,塔下南面建有玉帶廊,塔北門前立有「重建龍象塔碑記」一座,是青秀山的標志性建築。登上塔頂,可眺望邕江河水和遠山近嶺,數十里田野風光盡收眼底。龍象塔與其北面的天池交相輝映,池水映塔,塔影入池,被稱為「塔影天池」,為南寧市「十大景觀」之一。
青秀山風景區現有熱帶、亞熱帶植物近1200種,是廣西最大的蘇鐵植物、棕櫚植物、芳香植物聚集地,擁有大量國家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和野生植物資源。植物景點特色鮮明、景色優美、倍受好評。
蘇鐵園位於青秀山鳳凰嶺西麓的西坡,佔地50餘畝,於1998年11月初步建成開放。蘇鐵,俗稱「鐵樹」,屬珍稀瀕危裸子植物,是一個古老的植物類群,早在距今2億多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紀便已來到我們這個地球,在中生代侏羅紀達到鼎盛時期,與恐龍共同稱霸地球,在植物進化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經歷漫長的興衰,僅少量物種奇跡般地存活至今,故有「活化石」之稱。全世界現有蘇鐵3科11屬240多個種。我國原產蘇鐵僅有一科1屬(即蘇鐵屬Cycads),約30多種,自然分布於南方數省區,其中廣西分布約有20種。近幾十年來,由於毀林開荒、採掘等人為因素的嚴重破壞,種群數量急劇下降,1996年林業部將中國蘇鐵所有物種列為一級保護植物。蘇鐵樹形奇特,羽葉瀟灑,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蘇鐵在我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歷史。生長緩慢,每年僅長1-3厘米。蘇鐵全身可入葯,有輕微毒性,莖干含豐富的澱粉,處理後可食用。在困難時期石山蘇鐵被作為食物,拯救了許多人的生命,所以在廣西有「神仙米」的美稱。
蘇鐵雌雄異株,在南方可以開花結種,由於青秀山的良好環境和園林工人的精心養護,青秀山蘇鐵園每年都有很多蘇鐵開花,每年的5-7月份,蘇鐵開出奇特的雄花及雌花深深吸引了眾多遊客。蘇鐵生長緩慢,但壽命很長,青秀山蘇鐵園內有一株巨大的鐵樹,是園內目前最古老的一株蘇鐵,樹齡有1300多年,被譽為「蘇鐵王」,堪稱稀世之寶。目前青秀山蘇鐵園已收集蘇鐵種類28種,形成了全國最大的篦齒蘇鐵、石山蘇鐵、德保蘇鐵和叉葉蘇鐵的遷地保護種群地,實現了蘇鐵保護與園林造景的完美結合,充分展現了「科學的內容,藝術的外貌」,得到了各級領導、專家學者和廣大遊客的高度贊譽,是國內外知名的蘇鐵專類園,其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蘇鐵特別是廣西蘇鐵的保護、研究與發展,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地球生態平衡,改善人居環境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熱帶雨林位於青秀山風景區的鳳凰嶺至鳳尾嶺地段,海拔高度在180-289米之間,佔地面積35公頃,種植有高大闊葉喬木、附生植物、藤本植物、蕨類植物等近千種亞熱帶植物,是青秀山獨具亞熱帶特色的生態園林景點。目前已分片種植各類植物115科1000多種,初步形成巨葉植物區、板根植物區、攀援吊掛植物區、水生植物區等幾個區域,逐步形成了熱帶雨林林相。青秀山熱帶雨林園的建設正是模仿大自然熱帶雨林的特徵,採用植物造園的手法,再現了飛藤纏繞、碧波盪漾、鳥語花香、雲霧繚繞的植物王國奇觀。在這茂密的植物王國里,你不僅可以享受到新鮮濕潤的空氣,而且還可以感受到植物世界的神秘莫測,雨林中的植物以它們特有的方式生存、繁衍,並進行著適者生存的激烈競爭。在這里,你可以看到寄生、共生、附生、絞殺、腐生等有趣的植物現象,千奇百態,變化無窮,讓你領略到自然界的神奇。
由於雨林大觀植物種類豐富,景區給植物掛上了植物標志牌,更有利於人們了解各種植物,因而雨林大觀也就成為了一個倍受歡迎的科普教育基地;並且這里常年所具有的高濃度的負氧離子,也使其成為一個獨特的天然休閑氧吧,因而雨林大觀也就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
棕櫚園位於青秀山風景區中心環山秀坪地段,佔地14.2公頃,具有鮮明的亞熱帶景觀,收集了100餘種6000多株棕櫚植物,有原產於廣西的桄榔、董棕、魚尾葵,外國引種的海棗、三角椰、糖棕、虎尾葵、老人葵、大王椰、蒲葵,園中奔騰的人造溪流婉轉曲折,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是遊客開展室外集體活動、休閑運動的主要場所。在半山坡上種植的「澳門回歸林」,是在1999年「五四」期間,用了1999棵大王椰拼成的一個澳門的版圖,這是南寧的青年們為了慶祝澳門回歸祖國懷抱而獻上的一份禮物,是廣西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經過各方面的栽培養護,如今的棕櫚園品種豐富,長勢良好,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遊客。
香花園位於大草坪至簫台地段,佔地200多畝。主要以香花植物作為造園的主體,被稱為青秀山天然「純香吧」,其香花的種植面積、品種、數量均位居廣西園林之最。香花園內種植的香花植物很豐富,既有喬木類,又有灌木類,既有常綠性植物,也有落葉性植物。目前香花園引種種植成功的香花植物有:白玉蘭、荷花玉蘭、紫玉蘭、北京玉蘭、黃蘭、山白蘭、火力楠(醉香含笑)、深山含笑(光葉白玉蘭)、灰木蓮、鵝掌楸(馬褂木)、含笑、九里香、米蘭、桂花等。很多香花植物花期長,香味濃郁,在滅菌、凈化空氣的同時,還可以調節人的神經系統,促進血液循環,產生旺盛的精力,使人精神倍爽。故每到花開季節,香花園散發出的陣陣沁人心脾的香味,都吸引了大量的遊客,流連忘返於其間。
古來今往,不少文人墨客正因為喜愛香花植物的香味,譜寫了許多贊美香花植物的詩詞。例如 「瓜子小葉亦清雅,滿樹又開米狀花;芳香濃郁誰能比,迎來遠客泡香茶」就是香花園中米蘭的真實寫照;九里香濃香久遠,青紅珠果共掛滿枝,所以有「冬夏常青綠成堆,玉琢銀星笑樹叢;芳香萬里又千里,翠珠紅果舞一枝」之稱......
經過幾年的引種栽培,風景區不斷豐富香花園的植物品種,繼續增加引種香花植物,給人們創造一個優雅的、健康的、四季飄香的環境。
桃花園位於鳳凰嶺和鳳翼嶺地段,佔地約200畝,於 1985年開工建設,於1986年初步建成開放。初時集中分布於瑤池周圍的桃花,與三寶堂(現在的觀音禪寺)連成一景,構成瑤池仙境。經過多年的改造、擴大,青秀山桃花園已具有一定規模,共分為火燒地、桃花島(鳳翼嶺)、杜鵑園幾個地塊。特別桃花島的面積、景觀最好,桃樹的種植與原有地貌良好結合,造出美麗、舒適的景觀。現在桃花園種植的桃花品種有毛桃、緋桃、香味桃、菊花桃、人面桃、日月桃、粉玉、五寶垂枝、三義碧桃、紫葉桃等十幾個品種約8000株,種有杜鵑約30000株。
「一年一度春風至,一年一回桃花紅」,桃花園自建成開放以來,已成功地舉辦了十幾屆桃花節。每到2-3月春暖花開的季節,青秀山內桃花、杜鵑爭相盛開,色彩繽紛,萬紫千紅。紅男綠女到此踏青、賞花、納福,祈求來年好運、吉祥如意,真是人面桃花競妖嬈,萬花爭艷醉春風。許多人喜歡賞桃花,不僅因為桃花具有嬌美的花瓣,而且是因為桃的花、果實、葉都有著幸福、美好、吉祥的內涵,常常給人以溫暖、悠遠的想像和安慰。由於桃花島地處山頂,地理位置優越,每當陰雨或多霧的季節,整個桃花園被煙霧繚繞,形成一幅人間仙境的奇妙畫卷!
Ⅹ 如何評價綜藝《麻花特開心》你喜歡該綜藝嗎
這個綜藝裡面大部分都是開心麻花團隊里的成員,通過這個綜藝,也增強了他們每一個人的團隊信念感,而且也向大家展示了這個團隊是一個什麼樣的團隊,希望他們以後也能給大家帶來更好的作品,更加期待他們的小品及影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