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花卉鞋
❶ 高清照片:清朝小腳鞋長度只有10厘米,宮廷後妃鞋子很精美嗎
清朝月白色緞綉竹子元寶底鞋。鞋底高10.9厘米,以木材為料,外裱飾一層白色棉布,棉布外以貼綾方法堆貼花卉紋,色彩鮮艷奪目。鞋面由湖色緞和藍色緞連綴,綉有竹葉紋和盤長紋,鞋頭綉有如意雲紋,這些紋樣都是平安吉祥的意思。
清朝紅色緞綉花卉高底鞋。滿族有削木為履的風俗,鞋底都是取料於木材,並裹以白色棉布,最高可達25厘米。照片中這雙鞋鞋跟高17厘米,鞋面鮮艷,以五彩絲線綉有各種花卉,裝飾精美。這些鞋子看著漂亮,穿著不舒服。
晚清裹小腳、穿弓鞋的漢族婦女。前面4張照片所展示的鞋子,都是滿族女性的式樣,這張照片體現的是清朝漢族女性鞋子的式樣。由於漢族女性普遍裹小腳,她們所穿的鞋子也很特別。
清朝黃緞地彩綉動物花果紋小腳鞋。這雙鞋子的長度只有10厘米左右,正與小腳被稱為“三寸金蓮”的說法相合。小腳鞋的鞋底為木質,彎曲如弓,所以也叫“弓鞋”。這種鞋子是纏足陋習的產物,給女性造成了深重的身心痛苦。
清朝紫色緞綉花小腳鞋。根據這雙鞋的大小,我們也可以推斷穿鞋的人所承受的痛苦。小腳女性行動很不方便,所以有“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說法。
❷ 有沒有人知道茉莉花(鞋子)這個牌子這個牌子的鞋子怎麼樣急求
香港的 樣子很普通 不過穿起來很舒服
❸ 北京花布鞋上面帶花穿能行嗎
這個沒什麼不可以,主要看你自己的審美觀和穿著整體搭配還有場合,這種鞋可以穿得很別致很有氣質,也可以顯得很俗氣很刺眼,就看你駕馭的能力了,實在喜歡就穿唄,可以網上找找這類鞋搭配的好方法,也可以從配色上面考慮搭配!
❹ 茉莉花鞋子是品牌嗎
是真皮的
茉莉花女鞋是由官方自主授權運營的網上購物商城,銷售商品與茉莉花女鞋實體店同步。
茉莉花女鞋由企業官方認證保障,所有商品與實物完全相符,嚴格執行七天無理由退換服務。
茉莉花女鞋旗艦店店鋪綜合評分為4.84(滿分為5分),好評率是商城保證,為您提供所有商品的報價、促銷、評論、導購、圖片等信息,一直秉承著以服務贏得市場、以品質滿足客戶的經營理念,歡迎新老買家對產品服務進行監督和反饋。
(4)中國花卉鞋擴展閱讀
茉莉花品牌的,鞋子比較舒適,是偏時尚大眾的款式的皮鞋,由慧聰鞋網主辦的以「品牌鑄天下,智造創中國」為主題的2011-2012年度中國鞋業最具影響力人物、企業十佳評選活動於11月19日在北京慧聰國際中心隆重舉行,茉莉花榮獲「十佳真皮女鞋品牌」稱號
茉莉花EMOLIHUA品牌簡介
香港茉莉花鞋業國際集團公司分別在廣州、桐鄉、成都三大生產基地擁有大型現代化工業園區,具有雄厚的技術實力,同時引進義大利16條先進製鞋流水線,生產能力可以充分滿足全國客的需求。
茉莉花鞋業鍾洪興總經理說:「品牌是企業的目標,創新是品牌的生命,為了提高 LIHUAR品牌的創新開發新概念,在追求「時尚茉莉花」的過程中,茉莉花鞋業公司分別在義大利、香潛、台灣、廣州、都等地設立了信息中心和研發基地。」
產品風格簡約、時尚、年輕、流行,目標客群是20~50歲之間自信、樂觀知性、典雅的時尚一族。鍾洪興透漏,目前茉莉花主要針對國內二、三線城市的擴張。並已佔領二、三線城市很大的市場份額。公司銷售渠道有直營店、自營店、商場店中店等多種形式。
目前茉莉花品牌總部加盟商共有500多家,對於未來,鍾洪興表示「茉莉花將打造自己的高端品牌,並和國內外著名品牌商合作研發新產品、創建新品牌。「國內市場非常龐大,我們桐鄉的製鞋企業將逐新從原有的貼牌商變成品牌運營商。
❺ 中國有老人去世以後的壽鞋上面應該綉上什麼圖案才對
一般綉的東西,是蝙蝠,桃子,蜘蛛、鹿,代表的是福祿壽喜,老人升天,自然是這些東西,因為老人升天,在民間認為是喜喪。
❻ 對古代官家小姐的鞋子的細節描寫
古代中國,婦女和女孩的畸形腳是一種最吸引人的風俗。那時,最小的足被看作為美女的典型。這是一種用布包纏過的「纏足」,它在中國民間曾廣為流行,這種「纏足」,曾被稱為「三寸金蓮」。後來三寸金蓮也泛指纏足鞋。
「三寸金蓮」是中國獨有一種纏足鞋飾。研究中國的「三寸金蓮」主要就是研究它的起源、發展、製作、禮儀和習俗。下面將從起源,分類(包括發展和製作)和禮儀習俗三個方面對「三寸金蓮」進行論述。
「三寸金蓮」的起源
根據民間傳說和歷史記載,「三寸金蓮的」起源有以下五種說法:
孔子時代(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就視小足為美女的標准之一,相傳秦朝(公元前221年)始皇帝――秦始皇選美女時,女子小足也被列為美女標准之一。當然,那時的小足一般當為天然纖足,並無纏過。但由此,小足在中國男子的心目中成為評價女子的條件之一。(二千多年來,甚至在今天,仍有女子足長得嬌小為美的思想觀念。)此其一。
據《南史.齊東昏候記》中記載,南齊東昏候(公元498年-500年在位)命宮女用金箔剪成蓮花貼在地上,然後令潘妃在上邊走,一步一姿,千嬌百媚,走過的路上就像開出了許多金蓮,這就是所謂「步步生蓮花」了。後來,婦女便稱女子纖足為「金蓮」。繼而,「金蓮」又被引伸為婦女纏足鞋。沒有足夠的史料證明當時已把「金蓮」與女子之足聯系在一起,但由於「步步生蓮花」這一現象的反復出現,就可能使宮廷中的婦女在語言中將「纖足」與「金蓮」之間的距離縮短。而在花卉中也確有金蓮這一花名,它同時也被稱為「金水百合花」或「金百合花」。因此,女子纖足也被充滿詩意地稱作「金水百合花」或「金百合花」。此其二。
隋朝煬帝(公元604-617年在位)中一個荒淫的皇帝,有一次,他想乘船游「運河」,但不用船夫,卻要選一百名美女在「運河」兩岸為他拉纖。有一位住在「運河」邊上的鐵匠的女兒吳月娘被選上了。為了表示反抗,吳月娘讓父親為她打了一把三寸長、一寸寬的蓮花瓣刀,十分小巧、別致和鋒利。她用一要小布條,把短刀緊緊裹在腳底下,同時把腳也盡量裹小,又按裹小的腳做了一雙鞋。鞋底上刻了一朵蓮花,走路時,一步會印出一朵蓮花,十分漂亮,隋煬帝見了非常喜歡,又見吳月娘長得漂亮,便召她近身,想看看她的纏足。吳月娘等皇帝身邊的侍臣離開後,便慢慢地解開裹腳布,突然抽出「蓮花」刀向隋煬帝刺去,帝一閃,手臂受傷。帝隨即拔劍朝吳月娘砍去,吳月娘自知事已敗露,便投河自盡了。隋煬帝回宮後下了一道聖旨:「女子再美,裹足者不選。」但從此之後,民間女子為了懷念吳月娘,都紛紛裹起足來。這一說法在中國運河一帶的民間廣為流傳,如同中國吃月餅紀念明代戚繼光(公元1582-1587年),吃粽子紀念戰國屈原(公元前339-公元前278年)一樣,都是一種有可能的民間傳統習俗。如果這一傳說存在的話,則用布裹足的現象已為人們在當時所了解。
以上傳說是根據民間老人口述整理的,並且已被編入《中國風俗語》一書中。此其三。
唐統一全國以後,國力鼎盛,政治、經濟、文化迅速發展,人的思想開朗,追求創新,服飾融合了外域特點,產生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唐服,唐服講究靈便與實用,減少禁律,屬於中國的服飾開放時期。這一時期,婦女形成了著靴的風氣。但從開元到天寶年間,唐玄宗(公元712-756年在位)逐漸怠於政事,陶醉於歌舞昇平之中,744年(天寶3年)玄宗納其子壽王妃楊太真為貴妃,寵愛無比,過著荒淫腐化的生活。752年(天寶11年)又起用貴妃兄楊國忠為宰相,徹底改變了太宗朝「任人唯賢」的政策,帝王宮廷,達官貴人的驕侈淫佚加劇了社會矛盾的激化,導致整個國家的風氣走向畸型。此後,朝野女子從著靴穿褲又逐漸回復到秦漢的寬袖大袍,而楊貴妃則成為著尖頭綉鞋的先導。這不能不認為是一個歷史的倒退,這是以著靴為標志婦女解放走向以纏小足為標志的婦女悲劇的一個劃時代的倒退。文獻記載楊貴妃生前和死時均穿纏足弓形底鞋。伊世珍在《嫏記》一文中寫道:「楊貴妃在馬嵬坡被唐明皇賜死時,有個女子拾得她一雙雀頭鞋,薄檀木底,鞋長僅3.5寸,」徐用理在《楊妃妙舞圖詠》一詩中也寫道:「凌波步小弓三寸。」唐代詩人杜牧(公元803-852年)的詩中也有「鈿尺裁量減四分,纖纖玉荀裹輕雲。唐尺一尺摺合蘇尺八寸,蘇尺又比營造尺大一寸,一尺減四寸只有六寸,摺合蘇尺四寸八分,又摺合今營造尺四寸三分。」因此,唐朝(公元前618-907年)也必定纏足。又《唐書》曰:「今靸鞋為不纏足者所穿,纏足者以絲為鞋。」也當為一證。這一記載同時也表明,唐代的纏足鞋是以絲為面料的。此外,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1號、2號女俑均穿尖頭鞋。故白居易詩有「小頭鞋履窄衣裳」之句此其四。
在中國,史學界一般公認「三寸金蓮」起源於五代南唐(公元937-975年)。履為禮服之足飾,據《逸雅》記載:「履禮也,飾足所以為禮也。」在唐以前各代仕女多穿用履前飾,有雲頭、如意等高頭紋飾,自五代李後主令窅娘裹足作舞,仕女興起裹足之風,改穿起尖頭綉鞋。南唐最後一位皇帝李後主喜愛音樂和美色。他令宮女窅娘用帛纏足,使腳纖小彎曲如新月狀及弓形,並在六尺高的金制蓮花台跳舞,飄飄然若仙子凌波。纏足因此而得名為「金蓮」。此後,宮內外女子皆仿效起來。並以纏足為美,為貴,為嬌,為雅。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在《中國史綱要》一書中認為,中國婦女纏足便從五代開始了。此其五。
以上五種「三寸金蓮」的起源說的最大分岐是起源時間。但它們最大的相同之處是起源環境,都源於宮廷。這也是當時最高統治階層奢侈的象徵。「三寸金蓮」的起源時間,民間把纏足視為稀罕的事。但是,隨著時代的更遷,「三寸金蓮」必定會從皇宮里流傳開去。前三種起源說的依據是不充足的,但作為傳說,也有存在的可能,但不能看作纏足的起源時間,至多隻能認為是纏足起源的「准備」階段。後二種起源說比較可信,但時間跨度(或稱時間誤差)竟有100年以上。如果纏足的起源推前到唐朝晚期,這一提法似乎更符合文獻記載。而五代十國實際上也就是唐朝後期藩鎮割據的繼續。
其次,以上五種纏足起源說以其相互印證又共同告訴我們,纏足開始時並非三寸,它大致經歷過四個階面:第一階段是將已定形的成年女子的腳用布裹小一點。第二階段是起源期的纏足,那時為五寸或四寸。第三階段是纏足的興盛時期宋朝(公元960-1279年)至清朝(公元1644-1911年),那時纏足僅為三寸,甚至二寸六分,或二寸四分。第四階段是清時1911年滅亡後,纏足又從三寸逐漸變為四寸或五寸或更大。
關於「金蓮」得名也可歸納為以下因素:
由於步步生(金箔)蓮花的傳說而得名。
由於宮女在金蓮台上跳舞而得名。
由於纏足形似蓮花,而中國又常有因物貴而在其前面加上「金」字的習俗,如「金口」「金晴」「金言」等。因此,纏足完全有可能因其纖細嬌美而獲「金蓮」之雅號。
另一種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即古時後妃都喜在綉鞋上飾珠飾金。即有三寸綉鞋,當然也會有三寸綉金或飾金鞋。再說,蓮花中又以金蓮為最貴,《遼史》一書中就寫道:「……道宗每歲賞金蓮……」。如此,以金蓮形容女子纖足也許是最恰當的。
由唐朝晚期(一說為五代)起源的婦女纏足,如前所述,到了宋代風氣大盛,並在文獻史料中屢有出現。山西省太原晉祠建立於宋代,所塑的女像具有宋代婦女典型的服式特點,女像足著小鞋履。宋話本小說《碾玉觀音》中有「蓮步半折小弓弓」之句,形容腳步很小。「折」為拇指和食指伸開時的間距。「半折」指這一間距的一半。一般來說,「折」為五寸至六寸,那麼半折當為二點五寸。「小弓弓」指纏足後的弓形腳底(也指鞋底)。而《楓窗小犢》一文中也有「衣靴弓履」之句。弓履者,纏足者所著弓形底鞋。宋朝的「三寸金蓮」以錦緞作鞋面,上綉各種圖案,並按材料、製法和裝色分別定名為「綉鞋」、「錦鞋」、「緞鞋」、「鳳鞋」、「金鏤鞋」。宋代以後詩文中的「金蓮」一詞即指這類鞋。宋代婦女綉鞋的另一特點為鞋色。其與秦漢、隋唐崇尚紅、紫、藍、綠等濃艷色彩不同,講究一種淺、淡、柔和的間色,如鵝黃、粉紅、淺、淡青、素白等。這一鞋色一直影響到元、明、清。但是,在宋初鞋色仍受唐代影響,以大紅為主。宋代也有不纏足女子,他們一般穿著圓頭、平頭和翹頭鞋飾。
元朝(公元1271-1368年)由於受蒙古族生活習俗的影響,朝野普遍著靴。尤以元代仕女蒙服為甚,蒙服一般為身穿袍襖,足著軟靴。但對民間漢族女子的影響並不大。元代仕女漢服仍承繼宋制,一般下穿百褶裙,裙長及足,腳穿尖頭綉鞋。元朝王實甫寫的《西廂記》中的第三本第三折中就有「金蓮蹴損牡丹芽」之句。這句詩是元朝民間漢族女子鞋飾的一個縮影。即漢族女子依然著「三寸金蓮」。元朝的實際統治者為蒙古族。當然,蒙族女子著靴對元朝民間「三寸金蓮」的發展勢頭或多或少是會有沖擊的。
明朝(公元1368-1644年)後,「三寸金蓮」似乎又有進一步發展的趨勢。明代裹足極盛,甚至成為品美之飾。《孟蜀宮妓圖》所畫明代仕女著常服時即足著尖頭小履。此外,據史載明代後妃仕女著禮服,便服時也著尖頭綉花小鞋。明代命婦服式中之鞋履當也為尖頭小履,且綉飾花紋。僅《西遊記》一書就有過若干處這樣的描寫:「鳳嘴弓嘴三寸」「緗裙斜拽露金蓮。」這些句子的弓形和金蓮即指「三寸金蓮」。小說源於民間,「三寸金蓮」一詞在書中如此頻繁地出現,正是社會風貌在作者頭腦中的不斷反映。此外,明代唐寅所畫五代故事中的《四美人圖》不僅有了五代飾的影子,而且婦女均著弓形底鞋,這是今天所能見到的不多的弓形鞋圖像之一。
順治皇帝1644年10月遷者北京,清朝正式建立。(清朝的實際統治者為滿族人)滿族人入關後,曾明令禁纏足,更禁滿人纏足。但漢族女子照纏不誤,連滿人也偷偷學著纏,而且越纏越小。從中國目前收藏的傳世實物「三寸金蓮」來看,最小的鞋長僅9厘米,還不到二寸八分。清朝是滿族人的天下。《陔餘叢考》載:康熙初,曾詔禁裹腳,康熙七年又罷此禁,太平天國也曾禁止纏足。漢族男子的鞋飾隨滿族習俗有較大普通化,而漢族女子由於很少出門,即便出門也是坐轎,這就給「三寸金蓮」創造了一個悄悄發展的機會。因為,皇帝禁令也無法禁到他們頭上。康熙七年後甚至可以說,清朝的「三寸金蓮」反而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清代仕女漢裝的特點為:身穿大襟長褂,下穿大口綉花褲,褲口一般飾有花邊,足著尖頭綉花鞋。清代《海上百艷圖》之「更唱迭和圖」和《吳友如畫寶》之「願花常好」所畫清代仕女均著大口綉花褲和尖足綉鞋。清末民國初,婦女有將褲口用布條縛住者,但為了在褂下仍能露出大口綉花褲,竟別出心裁地另將長約27-30厘米的綉花褲管縫在「金蓮」鞋幫上,形似「金蓮」靴,真可謂是獨具匠心了。
清代綉鞋的紋飾也頗有講究,綉牡丹意為富貴榮華,以年輕女子為多。綉蝙蝠捧「壽」意為多福多壽,以老年婦女為多。此外,包括綉鞋在內的服飾中還有一種紋飾――季花。據清代德齡所著《御香縹緲錄》中之「御衣庫」記有「照著春夏秋冬四季的分別,規定各式不同的衣服,每一季節又用一種花來代表,在冬季里用的是黃色的臘梅花,在春季里用的牡丹花,在夏季里用的是荷花,在秋季里用的是菊花。」這種代表四季的典型的花稱為「季花」。它也曾經是著名的上海「小花園鞋店」的特色產品。清代前後流傳下來的「三寸金蓮」實物(包括流傳到國外的)至少還有千雙以上。
與服飾制度一樣,清朝的鞋飾制度也十分嚴格。一般女子不可在包括「三寸金蓮」在內的鞋飾上用金綉和珍珠,不可飾龍鳳,不可穿用黃色及綠色「三寸金蓮」。至多隻可穿杏黃色(即一種泛紅的黃色)「三寸金蓮」。貴族女子許穿金黃色(即深黃色)「三寸金蓮」。違者照律治罪。為了漂亮,平民女子也只能在「三寸金蓮」上裝飾絨球、銅鈴、蝴蝶以及刺綉各式花鳥圖案。不然,就在式樣上講究精工細作。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纏足之風才逐漸廢止。但僅僅也是「逐漸廢止」。「逐漸」一詞包含以下方面:一指穿「三寸金蓮」的地區逐漸縮小,城市廢止較快,農村較慢。沿海城市較快,內地城市較慢。二指年幼及年輕女子中穿「三寸金蓮」逐漸減少和廢止。三指「三寸金蓮」的尺寸逐漸變化。以後更多的纏足不是三寸,而是四寸或五寸。且纏足鞋均為平底無跟。而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前後的「三寸金蓮」則是辛亥革命前的遺跡了。此時,中國西北和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纏足之風仍很興盛。這與文化的不開化,經濟的不發達和外來影響甚微有直接關系。特別是甘肅省境內的東鄉族以「放足」、「解放足」著稱。這類足比「三寸金蓮」大一點,但仍為尖足纏足。其尖足鞋飾也比古時「三寸金蓮」有了進化。後幫腰有鞋帶跟,鞋底特厚,夏以夾布為之,冬以棉花為之。大底下另加一至二層牛皮。清末民國初,每逢喜慶之日,東鄉族婦女喜穿高跟尖足綉花鞋,還非常喜歡在尖足鞋上綉花,綉法是最早流傳的「達子花」。以後由於與漢族刺綉方法交融,多採用平花和散花。
中國西南地區的布依族婦女都是紡織和刺綉能手,老年婦女至今仍愛穿十分精美的翹頭滿幫綉花尖足鞋,約四寸余大。過去,布依族年輕女子常把自己親手製作的綉花尖足鞋作為一種最珍貴的禮物或最美好的象徵。此外,浙江省寧波市、江蘇省鹽城縣和廣東省東莞縣的「三寸金蓮」最小,鞋長不超過8厘米(二寸四分)。
時至一九八六年夏,當我赴中國西北,西南實地考察時,還見四處有腳穿綉花尖足小鞋的老年婦女,且人數還不少。今天,在中國北方和江南一帶農村,甚至城市裡,也仍然常見纏足的老年婦女。因此,河北省、山東省和上海市的一些特色鞋店裡,還在銷售纏足小鞋,而且統一採用小木楦製作。數年前,13厘米鞋(約4寸不到)仍有生產。近年,最小的鞋民為15厘米(約四點五寸)。總的來看,目前大城市七十歲以上老人中,仍有1%左右的小足,長江以北則高於1%,農村至少為5%以上,西南、西北的一些農村達10%左右,預計十五至二十年後,中國纏足現象將徹底絕跡。
當然,隨著歷史的發展,過去的歷史也在不斷地被重新認識,到那時,或許我們能挖掘出更多的史料來證實「三寸金蓮」起源的唯一確切的年代。
❼ 如何製作綉花鞋
綉花鞋
獨領風騷的中國綉花鞋
在鞋類大家庭中,鞋文化與刺綉藝術完美結合的中國綉花鞋是華夏民族獨創的手工藝品,這種根植於民族文化中的生活實用品被世人譽稱「中國鞋」。在華夏古老的大地上自從由母系社會轉成父系社會後,便形成了男耕女織的社會分工,歷代婦女一代一代傳承著古老的綉花鞋技藝,在不盈方尺的鞋材上她們一針一線地述說著各個朝代的審美觀念、文化傳統、倫理道德與時尚價值。綉花鞋的刺綉修飾手法沿襲了東方裝飾唯美的審美風尚,注重鞋面的章法,和鞋幫的鋪陳,並配以鞋口、鞋底的工藝飾條。應用彩色絲線從鞋頭到鞋跟甚至鞋底和鞋墊上都綉上繁縟華麗的紋樣。綉花鞋綉紋主題來源於生活,主旋律是民間文化和民俗風情,基本參案有花鳥草蟲、飛禽走獸、爪蒂花果、山川風物、戲劇人物等。吉祥參案有蓮生貴子、榴開百子、雙蝶戀花、龍飛鳳舞等,寓意著生命的贊歌和美滿的人生。踏遍大江南北的綉花鞋最早起源於何時何地?從當前所遺留下的傳世品已無從考證。廣泛流傳在山西晉南的「晉國鞋」的傳說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迪。兩千六百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當時位於山西的晉國是個小國,在公元前六百六十年晉獻公當了國君後竭盡拓疆,一舉吞並了十個諸侯小國,開始稱王稱霸。為了讓全國百姓永遠記住他的文治武功,他命令宮中所有女子的鞋面上必須綉上石榴花、桃花、佛手、葡萄等欽定的十種花果紋樣,同時還下令全國平民女子出嫁時必須以這種綉了紋樣的「十果鞋」作為大婚禮鞋,以便世世代代都不忘晉獻公的赫赫戰績。當時稱此種圖案的綉花女鞋為「晉國鞋」。從此晉國的刺綉工藝便以綉花鞋延伸到綉花衣以及其他用品上。三百年後即公元前三百一十三年,中國古代大哲學家荀子出生在綉花鞋的故鄉。荀子十分重視當地的刺綉業,他的名著《荀子》一書中的一篇文章記錄了推廣用鐵針刺綉的綉花工藝,並以哲學家的角度贊揚了綉花針,認為鐵針不僅能在鞋上綉花還能「下覆百姓、上飾帝王」,為社會經濟繁榮與穩定作出貢獻。直到近代該地區的絲織與綉花的聞名遠近,當地女子從童年起開始鞋上綉花的生涯,她們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用十幾年的時間為出嫁含辛茹苦地綉鞋,將少女純真的愛針針線線綉到鞋面上,表達對愛情的忠貞,對幸福的追求。歷史的變革使綉花鞋的製作與刺綉水平成為當地評價一個姑娘心靈手巧的先決條件。她們從自己的婚嫁喜日到孩子的滿月周歲,從家人的華誕大壽到老人的喪事冥日,凡是人生大事之際都用一雙雙綉花鞋表現自己的才能智慧和藝術魅力。無獨有偶,在少數民族地區尋找綉花鞋的行蹤時也有類似「十果鞋」的傳說:聚居在甘肅省積石山大河家一帶的保安族,至今還保留穿綉花鞋的民族傳統,這個民族地區流傳下來的古老詩歌藝術「花兒」中這樣唱道「青緞與鞋面斜截上,十樣錦花草綉上……尕妹是牡丹我接哩,阿哥是綠葉配哩」。經初步考察,我國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把綉花鞋作為本民族的穿著特色。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綉花鞋已成為全民族共同的文化財富,綉花鞋為名符其實的「中國鞋」。
曾經
代文人筆下所形容的仕女,走起路來婀娜多姿,尤其蓮步挪移間,裙擺下不經意露出的鞋尖,上頭可能是一朵嬌艷欲滴的牡丹、一隻顧盼生姿的美麗孔雀,千嬌百媚盡在足下綻放,既惹人憐愛,也引人遐想,難怪千百年來,女性從不放棄在綉花鞋上爭相競艷,為了增添足下風姿而努力。
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皮製靴子已出現在中華民族的歷史舞台,而後隨著時代及地域的不同,陸續發展出不同材質及樣式的鞋類。如鞋尖往上翹的翹頭履,鞋底裝有雙齒、還系有鞋帶的木屐,只限於朝覲、祭祀時穿著的舄,高度在腳踝以上的皮製長統靴,以及清朝時期滿族婦女所穿的花盆底鞋等等,都是不同時代衍生的鞋類。而也因為材質和樣式繁多,所以自古以來鞋的稱法很多,如足衣、履、屐、靴、舄等指的都是鞋子。
五四運動以後,纏足陋習漸漸廢除,婦女重新擁有腳的自主權,也穿起正常尺寸的綉花鞋。不過由於綉花鞋是用昂貴的綢緞做鞋面,再以絲線刺綉花鳥等圖案而成,是屬於富家太太和千金的專利品。而在上海,名媛淑女出入社交場合頻繁,莫不爭妍斗艷,遂造就了綉花鞋專業街的出現,北京、上海等地的專業作坊都有百餘家之多,而櫥窗內陳列的綉花鞋繽紛多彩,將街道點綴得猶如百花盛開。
上世紀40年代,顯貴人士仍是穿著綉花鞋的主要族群,服務方式採取訂做,也就是量好顧客腳的尺寸,並由顧客挑選顏色及刺綉花樣後,先交付專人畫圖樣,再由刺綉女工依圖樣綉出花樣,接著將花樣剪裁下,將其縫製成鞋幫,最後再將皮革削出鞋底形狀,墊上一層層布底,然後將鞋幫及鞋底縫合,就是一雙手工扎實的綉花鞋。
在此之後,綉花鞋慢慢轉換成用楦頭做固定尺寸的成鞋販賣;此外,隨著塑料及強力膠的出現,鞋底由皮革改為便宜的塑料底,並可用強力膠將鞋幫及鞋底黏合,節省了製作工時,價格慢慢往下降,只要愛美的女性都可穿上這種輕巧、舒適又秀氣的鞋子,綉花鞋成為當時最火紅的時尚。
到了上個世紀中葉,運動鞋、休閑鞋和新穎時髦的高跟鞋,已成為士紳淑女追求時尚的流行指標,綉花鞋業面臨生存危機。上世紀九十年代吹起的復古風,又將已沉寂20年的綉花鞋,重新推迴流行的風潮上,形成只要貨一上架就賣光的盛況。而業者也看準綉花鞋須在傳統中創新,才能抓住年輕消費者的心,於是花樣不再固定於花鳥,配色也更加大膽,如過去忌諱的黑色、白色和牛仔布料也運用到鞋面,連楦頭也出現尖頭或方頭樣式,鞋跟也兼具平底和高跟。
近幾年綉花鞋業又跌入谷底,何時流行的風潮會再轉向綉花鞋,誰也說不準。但隨著刺綉女工難覓,手工刺綉已逐漸被電子綉代替,未來要找到用手工一針針刺綉出的綉花鞋勢必愈來愈難。套用一個老闆的話說:「除了老太太還懂得刺綉好壞,年輕人根本分不清電子綉和手工綉的差異。」
是啊,再經過一世紀的輪替,年輕人可能早已弄不清楚綉花鞋曾是火紅超過千年的鞋類,誰還會在乎電子綉和手工綉的差異呢?
各地綉花鞋
水族婦女綉花鞋
鞋底為布制千層底,部面的頭部為紅色布料,鞋後跟部為藍色布料。鞋尖呈尖形往上翻翹,鞋幫上先用絲線刺綉成底色圖案,然後再採用"馬尾綉"的方法,捲曲成各種幾何圖案拼鑲在鞋幫上,圖案為花卉、雲朵等紋樣。刺綉精美,做工講究。水族婦女多在莊重的場合或走親戚時穿,並配上百褶裙和銀扣上衣,十分典雅華貴。
水族綉花鞋
水族主要聚居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和荔波、獨山、都勻、凱里等縣市,少數散居在廣西、雲南等省。水族自稱"雖",稱為"水家"、"水家苗"等,其現行族名"水"系由自稱"雖"轉音得來。
水族的鞋飾同雲貴地區的苗、瑤、壯、侗等民族有許多共同性特點,喜愛穿用"勾頭"的綉花鞋。這里展示的水族綉花鞋製作工藝非常講究,先用干竹筍葉剪出鞋底模型,用舊布依樣層層加厚,做成"千層底";再將剪好的鞋面罩上絨布綉花,圖案各式各樣,多為禽鳥花卉,有時在鞋頭綴毛線絨球;最後是將幫與底縫合。一般而言,製作一雙綉花鞋,熟練的婦女大概需2-3周時間,普通婦女則需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
侗族的女涼鞋
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廣西、湖南等地。由於所處地區氣候潮熱,服飾多以透氣性好的裙子、綁腿、涼鞋等為主。這里展出的就是深受侗族婦女喜愛的綉花涼鞋。該鞋為布料手工縫制,鞋底為麻線納成的布底,工藝十分講究。該鞋的造型亦很別致,只要後部有鞋幫,鞋頭以細長布條與鞋尾相連,既簡單明快,又堅固耐用。在細布條、尾幫等處綉有花卉,間以金屬片點綴,凸顯了侗族刺綉一絲不苟的風格,表現了侗族多姿多彩的傳統文化。這樣的鞋飾穿著不僅涼爽實用,而且美觀大方。
侗族綉花鞋
侗族自稱"更"、"君"或"金",漢族稱之為"侗家"或"侗人"。主要從事稻作,素有"水稻民族"之稱。您所見到的是侗族女子穿用的綉花鞋,該鞋為千層底,用棉線納成,鞋頭為雙梁尖頭,整個鞋面由藍布和紅布拼接而成,在鞋的前部綉有抽象幾何紋,並在中間綴有亮片;鞋後跟用槳過的黑布縫成勾雲紋。
壯族「回頭」綉花鞋
「回頭」綉花鞋為婦女常穿用。鞋頭有鉤,象龍船。分有後跟和無後跟兩種,鞋底較厚,多用砂紙作成。針法有齊針、拖針、混針、盤針、堆綉、壓綉等。在色彩上,年青人喜用亮底起白花,有石榴紅、深紅、青、黃、綠等色彩,紋樣有龍紋、雙獅滾球、蝶花、喜鵲等;老年人多用黑色、淺紅、深紅等色,紋樣有雲、龍、天地、獅獸等。這里展出的是壯族家居「回頭」女綉花鞋。鞋尖呈三角錐狀,尖部呈「回頭」狀。鞋面為藍布,上有用黃、紅、綠線綉成花草圖案。鞋底為用麻線納的千層底,針腳細密,堅固耐穿。
"另類"客家綉花鞋子
在江西贛州客家博物館里,有一批特殊的綉花鞋,就格外引人注目。這些綉花鞋相對於舊時傳統的三寸金蓮的標准大一些。這就是客家女性出嫁時穿的綉花鞋,因為她們從不纏足,所以鞋子都很大。
在中國歷史上,客家女性是漢族婦女中僅有的沒有纏足陋習的一個群體。為什麼客家女子沒有纏足?
專家認為:客家婦女和男人一樣參加生產勞動,甚至大多數犁田、砍柴等粗重的體力活都由婦女完成。生活和家庭的責任讓客家婦女必須要有一雙大腳來承擔,這是客家婦女不纏足的重要原因。當然,這不是唯一的原因。客家女性不纏足也和當時客家人的生活狀態有關。因為生活在山區,客家人遠離朝廷禮教的約束,她們的生活習俗往往因此而定格在南遷而來的那種狀態,並以相對封閉的形式延續下 。
「在江西贛州客家博物館里,珍藏著一批風格奇異的客家傳統綉花女鞋。這些鞋概括起來有三個共同特點:一是鞋頭尖銳上翹,形如鳳嘴。」
二是鞋幫均用青色或黑色土布製作,幫面上還用五綵線分別綉上了牡丹、菊花、石榴或鳳鳥、蝴蝶等吉祥圖案。幫口及幫的正緣均鑲著一條彩色滾邊,使整個鞋看起來既色彩艷麗、層次分明而又不失其莊重。三是鞋的後跟與幫面被分割為兩個不同的個體,即在製作鞋幫時先預留後跟位置,再用麻線聯結鞋幫左右兩端,交織成網,形成後跟。用這種方法製作的鞋,與一般鞋相比較,後跟顯得十分松軟,既可穿著,又可當拖鞋使用。
古人鞋子上的裝飾均具有其特殊含意,一直維持了數百年之久無多大變化。唐宋時期的刺綉已向著精緻化的方向發展。這主要由它的社會環境所決定,在男耕女織的封建社會里人所穿的鞋,秦漢之前無男女之分,但鞋頭一律要彎曲上翹。古人的鞋,鞋頭一定要做成方型彎曲上翹的樣式,以提醒穿著者行為謹慎,不左顧右盼。由於古,女孩子都要學習「女紅」,都要掌握刺綉。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審美觀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於是在婦女中興起了一種新的綉花女鞋。。這種鞋與過去那種笨拙的刀鼻鞋相比較,更顯得纖巧秀麗,能充分展示婦女婷婷玉立的柔美姿態,所以在婦女中廣泛傳開,並一舉成為唐宋二代最流行的鞋式。
客家人的傳統綉花鞋與唐宋時期的「鸞尾鳳頭」鞋比較,則不難發現,二者乃有相似之處。這種一度曾在中原地區城鄉婦女中廣為流行的鞋式,在經過數百年之後,仍能在客家地區保存,這不能不嘆服客家人在繼承漢民族傳統文化方面是何等的堅貞,何等的執著。
「客家人對漢族傳統文化的繼承,並非全盤照搬,一成不變,其中亦包含著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及對本族群文化的改造。客家人的傳統綉花鞋,盡管其外觀與唐宋綉花鞋幾乎一模一樣,但究其細部,如鞋跟,兩者卻大不一樣了。」
一般的唐宋綉花鞋,鞋幫與鞋跟是連為一體的,即把鞋幫的左右兩端接縫合在一起,組成鞋跟。而客家人的綉花鞋卻是幫、跟分開製作,並以麻線編織的網作為鞋跟。據筆者研究,客家人之所以要用這種方式製作鞋跟,原因有二,一是客家婦女平時多般在田間勞動,除了過年過節,走親訪友之外,白天一般不穿鞋,只有晚上收工之後,洗完足,大家才有短暫的穿鞋機會。這時,足還是濕的,為了舒服,男人一般都穿木拖鞋。婦女受封建禮教的束縛,為達到「笑不露齒,行不出聲」的要求,只好以布鞋取而代之。而依照傳統的做鞋方法,為使鞋幫挺刮,幫內常要墊一層筍殼,這樣一來,鞋幫雖然美觀了,但穿起來極不舒服。於是客家人便改用軟質材料製作鞋根,用這種方法製作綉花鞋,不僅在贛南客家地區流行,就是在客家地區之外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偶爾也可以看到,廣西毛難族人的勾頭綉花拖鞋,便是其中的一例。二是客家婦女一旦成了家,便成了家庭中的主要勞動力。所以她們一生中所需的頭套、鞋襪大都要在結婚之前,亦即做「姑娘」的時候就要全部料理妥當。這種超前製作的鞋自然很難顧及穿著時的足碼大小,如果按照舊的傳統方法做鞋,一旦腳變胖了或者變瘦了,鞋子不合腳,就非得把鞋拆掉重做不可。而依照現在客家人所用的方法做鞋,即使以後穿起來不合腳,也只要把鞋跟的麻線抽緊或放鬆便可,不必牽動鞋幫。
「從客家人的傳統綉花鞋製作也可以看出,客家人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又是何等地靈活,何等地富於創造精神。客家人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而改造並超越原有的舊文化,創造出具有獨特個性的新文化,這就是客家人對待漢民族傳統文化的態度,也是客家文化之所以能在漢民族文化中獨樹一幟的根本原因」。
現在贛南的三南(龍南、定南、全南)及尋烏、安遠等地,由於地處邊遠山區,不僅保留了大量客家圍屋,而且還有許多客家風俗文化遺存,一些客家婦女還珍藏著自己結婚時及兒女小時所穿戴的刺綉生活用品,如綉花鞋、綉花荷包、綉花童帽等,這些綉品造型獨具特色,圖案誇張變形,色彩艷麗。
❽ 有朵花的帆布鞋叫什麼
綉花鞋,民族風的。或者是北京布鞋。中國傳統文化的民俗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