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溫嶺插花

溫嶺插花

發布時間: 2022-09-17 10:57:26

⑴ 水土保持分區

一、標准條款

1 分區任務

1.1 根據區內相似性和區間差異性原則,將規劃范圍劃分為若干個不同的類型區。

1.2 應以自然條件、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情況、水土流失特點等因素為依據,研究確定不同類型區的生產發展方向和防治措施布局。

2 分區原則

2.1 同一類型區內,各地的自然條件、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情況、水土流失特點應有明顯的相似性;不同類型區之間,其自然條件、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情況、水土流失特點應有明顯的差異性。其相似性和差異性均應有定量的指標反映。

2.2 同一類型區內的生產發展方向(或土地利用方向)與防治措施布局應基本一致;不同類型區之間的生產發展方向與防治措施布局應有明顯的差異。

2. 3 應以影響水土流失和生產發展的主導因素作為劃分不同類型區的主要依據。不同情況下,主導因素應有所側重:

2. 3. 1 在自然條件中,對水土流失和生產發展起主導作用的因素應著重地貌、水文、氣象、土壤、植被等。在地貌因素中,應明確劃分山區、丘陵與平原 ( 地面坡度組成不同) ; 在水文、氣象因素中,應明確劃分多雨區與少雨區; 在土壤因素中,應明確劃分土類、岩石、沙地; 在植被因素中,應明確劃分林區、草原與無植被山丘。

2. 3. 2 在自然資源中,對水土流失和生產發展起主導作用的因素應著重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 ( 特別是植物) 資源、光熱資源和礦藏資源。並應明確劃分這五項資源的豐富區與貧乏區。

2. 3. 3 在社會經濟情況中,對水土流失和生產發展起主導作用的因素,應著重人口密度、人均土地、人均耕地、土地利用現狀、農村各業生產和群眾生活水平等。

2. 4 在堅持上述分區原則基礎上,應適當照顧行政分區的完整性; 同時每一類型區應集中連片,不應有 「飛地」或 「插花地」。

3 分區的主要內容

3. 1 各個類型區的界限、范圍、面積和行政區劃。

3. 2 各類型區的自然條件,著重說明以下因素:

3. 2. 1 地貌: 宏觀上說明各區的山地、丘陵、高原、平原、階地等不同地貌; 微觀上說明地面坡度組成、溝壑密度等定量指標。

3. 2. 2 水文: 說明各區的年均雨量、汛期雨量、降雨的年際分布與季節分布、暴雨情況、乾旱缺雨情況等。

3. 2. 3 氣象: 溫度、無霜期、風力、霜凍、冰雹等自然災害。

3. 2. 4 土壤: 說明各區的土類、岩石、沙地的分布、農業土壤的主要物理化學性質等。

3. 2. 5 植被: 說明各區的林地 ( 天然林與人工林) 、草地 ( 天然草地與人工草地) 分布情況、植被覆蓋度、主要樹種、草種等。

3. 3 各類型區的自然資源,著重說明以下因素:

3. 3. 1 土地資源: 各區的耕地、林地、牧草地、未利用土地等各類土地的總量、人均量、土地質量、生產能力。

3. 3. 2 水資源: 各區的地面水、地下水、總量、人均量、耕地平均量。

3. 3. 3 生物資源: 各區能提供用材、果品、葯用、編織、澱粉、調料、觀賞等用途的植物和有開發價值的動物。

3. 3. 4 光熱資源: 各區的日照數、輻射熱量、大於等於 10℃ 積溫。

3. 3. 5 礦藏資源: 各區的煤、鐵、銅、鋁、石油、天然氣等礦藏資源的分布、數量和開采情況。

3. 4 各類型區的社會經濟情況,著重說明以下因素:

3. 4. 1 各區人口、勞力、人均土地、人均耕地。

3. 4. 2 各區土地利用現狀、存在問題。

3. 4. 3 各區農村各業生產情況、經驗和問題。

3. 4. 4 各區群眾生活水平、人均糧食、人均收入、人畜飲水和燃料、飼料、肥料供需情況。

3. 5 各類型區的水土流失特點,應著重說明以下方面:

3. 5. 1 各區水土流失主要形式 ( 溝蝕、面蝕、重力侵蝕、風力侵蝕) 、侵蝕強度 ( 按侵蝕模數定量指標) 、分布情況。

3. 5. 2 各區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 包括對當地農村生產、群眾生活的危害和對下游淤積水庫、河道、造成洪澇災害等危害。

3. 5. 3 各區水土流失成因: 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 (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開發建設不注意保持水土,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等) 。

3. 6 各類型區的生產發展方向與防治措施布局,應著重說明以下方面:

3. 6. 1 各區的生產發展方向,具體表現為土地利用區劃,提出各區農林牧副漁業用地和其他用地的位置和面積比例。

3. 6. 2 各區的防治措施布局: 根據各類土地上不同的水土流失形式與強度,有針對性地提出主要防治措施及其配置特點,並簡述其依據。

4 分區的方法步驟

4. 1 進行水土保持綜合調查,應根據調查結果劃定各類型區的界限,分別調查各區的自然條件、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情況、水土流失特點和水土保持現狀等。

4. 2 應將調查中收集的有關專業的分區成果 ( 包括農業、林業、畜牧、水利、自然地理、土壤侵蝕等分區成果) 作為水土保持分區的重要依據之一。

4. 3 在上述調查中,除進行各類型區的面上普查外,還應在每一類型區內選一有代表性的典型小流域 ( 面積 20 ~50 km2) 進行詳查,將普查與詳查情況點面結合,互相驗證。

4. 4 根據上述調查情況,結合區域性經濟發展與流域性開發治理,研究提出不同類型區的生產發展方向與防治措施布局。

4. 5 整理分區成果。按 5. 3 規定的內容,編寫水土保持分區報告,並附有關圖表。分區成果應作為大面積水土保持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可以獨立運用。

5 分區的分級要求

5. 1 根據規劃范圍分區可分為: 國家級、大流域級 ( 以上兩級都跨省) 和省級、地區級、縣級等五個層次,各級的精度要求不同。省級及以上層次的分區著重宏觀戰略,相對的粗略些;地區級及以下層次的分區應能具體指導實施,要求精度較高些。在國家級和省級分區中屬同一類型區的,在地區級和縣級分區中可能還需再劃分為兩個以上的類型區。

5. 2 根據影響因素可分為: 一級分區 ( 類型區) 、二級分區 ( 亞區) 、三級分區 ( 小區) 。在省以上大面積分區中,當一級分區不能滿足工作需要時,應考慮二、三級分區。

5. 2. 1 一級分區應以第一主導因素為依據,二、三級分區以相對次要的其他因素為依據。

5. 2. 2 多數情況下以地貌為第一主導因素,一級分區分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等; 二、三級分區則以微地貌、地面組成物質、降雨、植被、氣候、耕墾指數等相對次要的因素為依據。

5. 2. 3 如一級分區為山地,二級分區根據海拔高度不同可分高山、中山、低山; 如一級分區為丘陵,二級分區根據地面坡度不同可分緩坡丘陵、陡坡丘陵等。

5. 3 在同一類型區 ( 一級區) 內不同的二、三級區,其生產發展方向與防治措施布局在基本相近的基礎上,還應有某些具體差異。

6 分區的命名

6. 1 區命名的目的是反映不同類型區的特點和應採取的主要防治措施,在規劃與實施中能更好地指導工作。命名的組成有二因素、三因素、四因素三類,不同層次的分區,應分別採用以下不同的命名。

6. 2 二因素命名,由地理位置和各區地貌和土質特點二因素組成,一般適用於省及省以上層次的分區。如在全國水土保持工作分區中,有東北黑土區、西北黃土區、南方紅壤丘陵區等。

6. 3 三因素命名,在上述二因素基礎上,再加侵蝕強度,共三因素組成,一般適用於省以下較低層次的區劃。如某省或某地區的水土保持分區中,有北部紅壤丘陵嚴重侵蝕區、南部沖積平原輕度侵蝕區等。

6.4 四因素命名,在上述三因素基礎上,再加防治方案,共四因素組成,一般適用於省級以下層次的分區。如北部紅壤丘陵嚴重侵蝕坡溝兼治區、南部沖積平原輕度侵蝕護岸保灘區等。

7 分區成果

7.1 水土保持分區報告:闡明分區依據、各區特點、分區分級和命名。

7.2 水土保持分區圖:反映各區位置,范圍和分區分級。

一級分區線比二級分區線粗一倍,二級分區線比三級分區線粗一倍。

二、理解與實施

水土保持類型區的劃分是分區開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礎,是總體規劃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驟和組成部分。此節就水土保持分區的任務、原則、主要內容、方法步驟、分級要求和命名都進行了詳細說明規定。新舊標准對比如下:

(1)首先將原標準的「水土保持區劃」改為「水土保持分區」,這節中原標准提到的「區劃」在新標准中都相應的改為「分區」,目的是與新標准規劃總則中提到的保持一致。

(2)將原標准「區劃的任務」改為「分區的任務」,其內容新標準的5.1.1和5.1.2與原標准對應項內容對比,5.1.1內容換成了新的,完全替換掉了原標准5.1.1的內容,5.1.2內容是原標準的一部分,沒必要贅述的部分被刪除。

(3)原標准5.2.3.1「對水土流失和生產發展起主導作用的因素著重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組成物質)」被改為「對水土流失和生產發展起主導作用的因素應著重地貌、水文、氣象、土壤、植被等」。此處自然條件因素與水土保持綜合調查4.3.1提到的保持一致,改後的用詞更加准確,如地貌是地表面高低起伏的狀態。按其自然形態可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地貌、地形這兩個概念在使用上常有區別,如地形圖一般指比例尺大於1∶100萬著重反映地表形態的普通地圖,而地貌圖則是一種主要反映地貌形態———成因或某一地貌要素的專題地圖。在測繪工作中,地形是地表起伏和地物的總稱。可見此處「地貌」代替「地形」更加合理。「降雨」改為「水文、氣象」范圍變大,符合實際情況,用詞准確。

(4)原標准5.3.2.1~5.3.2.5的內容是對自然條件中有關因素的說明,在新標准中內容基本不變,因素名稱有所改變,將「地形」改為「地貌」、「降雨」改為「水文」、「地面組成物質」改為「土壤」以及「其他農業氣象」改為「氣象」,並且說明順序也進行了調整,這些內容及順序的改變,與新標准5.2.3.1提到的因素「地貌、水文、氣象、土壤、植被」一一對應。

(5)原標准5.3.3.1中的「農地、林地、草地、荒地等」在新標准中改為「耕地、林地、牧草地、未利用土地等」改後的用詞更加規范合理。我國在1984年發布的《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技術規程》中制訂了《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及含義》,對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及含義作了明確規定,按土地利用的綜合性差異劃分大類,然後按單一性差異逐級細分。如按土地用途分為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8個一級大類,再根據利用特點等細分二級地類。

(6)原標准5.3.5和5.3.6在新標准中內容上都補充「應著重說明以下方面」:這樣使說明內容更為明確,也與前幾項說明方式相一致,使讀者容易讀懂內容。

(7)原標准5.5.1中「高層次」、「低層次」在新標准5.5.1中更加完整,相應的變為「省級及以上高層次」、「地區級及以下低層次」,通過補充,使層次分明,一目瞭然。

三、示例

以下所舉示例分別是省級、地區級和縣級,示例一顯示的省級,屬於省級及以上高層次的水土保持分區,示例二和三顯示的是地區級和縣級,屬於地區級以下較低層次的水土保持分區;前兩個分區命名都採用二因素組成,由地理位置和各區地貌和土質特點組成,第三個分區命名採用四因素命名,由地理位置和各區地貌和土質特點,加侵蝕強度,再加防治方案組成,詳細內容如下。

示例一:《浙江省水土保持規劃(1999~2010年)》中的水土保持分區

按照全國土壤侵蝕類型分區,浙江省屬於水力侵蝕為主的類型區南方丘陵紅壤區。根據全省的自然地理狀況、社會經濟情況、水土流失現狀與發展趨勢,將全省劃分為浙中浙南丘陵山地區、浙北平原丘陵區、浙東沿海島嶼區三個類型區。

1.浙中浙南丘陵山地區

以莫干山以西,會稽山、四明山一線以南的全省大部分地區,包括金華市、衢州市、麗水市所屬縣(市、區)和長興、安吉、臨安、富陽、桐廬、建德、淳安、諸暨、嵊州、新昌、天台、仙居、永嘉、文成、泰順等38個縣(市、區),總土地面積68415km2,水土流失面積13988km2,佔全省水土流失面積的73.6%,是我省水土流失程度較高且分布范圍最廣的類型區。

本區土壤類型主要有紅壤、紫色土和水稻土等,集中了全省大部分的坡耕地和荒山、荒丘以及大部分的疏林地,水土流失類型主要是水力侵蝕,其表現形式以坡面面蝕為主,在金衢盆地的四周還分布著一定數量的溝蝕。在浙西浙南山區由於地面坡度大,存在著一定數量的重力侵蝕,其表現形式主要為滑坡和崩塌,有的地方還發展為泥石流,危害嚴重。近年來,隨著開發建設項目規模的不斷擴大,修路、采礦和開發區建設等人為活動不斷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山區發展過程中不合理的利用林木資源,也不同程度地加劇了水土流失。

本區的水土保持措施,應考慮到將防護性治理與開發性治理緊密結合,大力改造坡耕地,治理開發農村「四荒」資源,發展生態農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山區農民脫貧致富。針對不同侵蝕類型的不同土壤類型、地形、水系的特點,應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要建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示範區,探索生態建設的新模式,為防治水土流失、建設生態農業起到典型示範作用。

(1)全面實施天然林保護,切實保護現有植被和水土保持設施。

(2)加強對開發建設活動的監督管理,預防人為活動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並及時對開發建設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予以治理。

(3)大力改造現有坡耕地,以修建水平梯田為主,結合整治排水系統,並對25°以上的陡坡耕地全面實施退耕。

(4)發揮丘陵山區水土資源優勢,種植經濟林果,增加農民收入,實行開發性治理與防護性治理結合的方式,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

(5)封育治理與植樹種草相結合,恢復和提高植被覆蓋度。

2.浙北平原丘陵區

以莫干山以東,會稽山、四明山、象山港一線以北的杭嘉湖平原和蕭紹甬平原及附近地區,包括嘉興市所屬縣(市、區)、湖州市區、德清、杭州市區、餘杭、蕭山、紹興市區、紹興、上虞、寧波市區、鄞縣、餘姚、慈溪等28個縣(市、區),總土地面積20412km2,水土流失面積1627km2。該區地勢平坦,土質肥沃,農作物產量高,交通發達,城市村鎮密集,人口密度大,經濟發達,是我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重要的工農業生產基地、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也是農、工、貿的集散地,鐵路、公路的交通樞紐,開發區規模在不斷擴大,同時城鎮擴建,道路拓寬,舊城改造也在迅速展開。公路建設蓬勃展開,國道、省道和縣道一起上。本區基本建設項目多,規模大,亂挖亂堆隨意棄渣等違法現象時有發生,致使河道淤積,加重了災害損失。杭嘉湖平原河網縱橫交錯,由於河岸大部分為土質,受自然因素和船行波的沖擊影響,河岸坍塌現象十分嚴重,僅嘉興市每年大約損失土地1000多畝。

本區主要是依法預防和治理新的水土流失,必須嚴格執行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申報審批制度和建設項目的主體工程與水土保持設施「三同時」制度,加大監督執法力度;從城市規劃入手,積極開展城市水土流失防治;對城市周圍和主要交通干線兩側的采礦採石活動進行規范、整頓、治理,改善生態環境;平原地區禁止取土燒磚;加強平原河網整治及護岸工程,疏浚河道,防止河岸坍塌。

3.浙東沿海島嶼區

我省海岸線長而曲折,島嶼眾多。本區位於我省東部沿海,從舟山群島、象山半島、溫黃平原、樂清灣兩岸到溫瑞平原及其附近地區,包括舟山市所屬縣(區)、奉化、象山、寧海、台州市區、三門、臨海、溫嶺、玉環、溫州市區、樂清、瑞安、平陽、蒼南、洞頭等22個縣(市、區),總土地面積20929km2,水土流失面積3383km2。當地農業生產力水平較高,鄉鎮企業和農村經濟較為發達,群眾生活水平較高,近幾年來隨著燃料結構的改變,從城鎮到農村大都用上了煤氣,幾乎不燒柴草,使得自然植被得到了很好的恢復,水土流失狀況較以前有明顯好轉。

本區容易受台風正面襲擊,台汛期暴雨強度大,水土流失類型以水力侵蝕為主,在舟山群島則為水力侵蝕與風力侵蝕並存。雖然水土流失面積占總土地面積的比例低於全省平均水平,但中度侵蝕以上的面積占水土流失面積的比例達到55.7%,大大高於全省的平均水平,水土流失的特點是強度大。同時,資源開發與基本建設活動所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普遍存在。

本區的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是依法預防和治理新的水土流失,必須嚴格執行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申報審批制度和建設項目的主體工程與水土保持設施「三同時」制度,加大監督執法力度。針對不同侵蝕類型的不同土壤類型、地形、港灣的特點,積極開展沿海防護林建設和海岸防侵蝕建設。

(1)加快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的步伐,建立農田防護林體系,風力侵蝕區開展植物固沙,防止海岸侵蝕。

(2)加強對開發建設活動的監督管理,預防人為活動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並及時對開發建設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予以治理。

(3)大力改造現有坡耕地,以修建水平梯田為主,結合整治排水系統,並對25°以上的陡坡耕地全面實施退耕。

(4)從城市規劃入手,積極開展城市水土流失防治;對城市周圍和主要交通干線兩側的采礦採石活動進行規范、整頓、治理,改善生態環境。

(5)平原地區禁止取土燒磚。

示例二:《浙江省江山市水土保持總體規劃(2006~2020年)》中的水土保持分區

根據江山市自然環境、社會經濟、水土流失現狀、生態環境等特點,江山市劃分為中部丘陵盆地區和西南部山地區兩個類型區。

1.中部丘陵盆地區

本區包括鳳林鎮、雙塔街道、虎山街道、上余鎮、四都鎮、賀村鎮、淤頭鎮、石門鎮、大橋鎮、清湖鎮、壇石鎮、新塘邊鎮、大陳鄉、雙溪口鄉14個鄉(鎮、街道),總土地面積1141.38km2,佔全市總面積的56.52%。

(1)自然環境。該區屬丘陵、盆地集中分布區,丘陵起伏平緩,底部開闊,由河谷中部向南北兩側呈階梯狀分布。

本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3℃~17.6℃,≥10℃年積溫5200℃~5700℃,年降水量1300~2200mm,無霜期250天左右。

土壤主要有紅壤、紫色土、水稻土等。紅壤分布在盆地內側的緩坡台地、丘陵地帶,紫色土分布在丘陵崗地,水稻土廣泛分布於河谷兩岸和盆地內。

本區植被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的浙閩山丘甜櫧、木荷林植被區。地帶性植被以甜櫧、木荷為建樹科,伴以櫟、栗、楠類以及山茶科等群落。

(2)水土流失現狀和存在問題。本區水土流失總面積244.13km2,占土地總面積的21.39%,佔全市水土流失總面積的73.18%。其中輕度水土流失面積122.3km2,中度水土流失面積98.64km2,強度水土流失面積16.62km2,極強度水土流失面積2.01km2,劇烈水土流失面積0.68km2

本區農業生產發達,人為活動產生的水土流失較大,是水土流失治理的重點區域,其中工業園區和城鎮建設是產生水土流失的一個重要原因。當前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局部地區尚有25°以上的陡坡耕地,農村富餘勞動力較多。

2.西南部山地區

本區包括峽口鎮、長台鎮、廿八都鎮、張村、保安鄉、碗窯鄉、塘源口鄉7個鄉鎮,總土地面積878.10km2,佔全市總面積的43.48%。

(1)自然環境。該區位於江山市東南部山區,山地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地區,分布有仙霞嶺、洞宮山等山地。山間多峽谷急流,錢塘江支流烏溪江、江山港的發源地均位於區內。

該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雨熱同期。年平均氣溫16.9℃~18.6℃,≥10℃年積溫4500℃~5600℃。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2000mm之間。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700~2400h,無霜期約為260~284天。

區域內主要土壤類型為紅壤、黃壤、水稻土、粗骨土、潮土等。紅壤土類廣泛分布於海拔700m以下的丘陵、低山區和中山區的下部,黃壤土類分布在海拔700m以上的中山區,水稻土遍及河谷盆地、丘陵谷地,粗骨土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地陡坡,潮土位於河谷平原。

本區植被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的浙閩山丘甜櫧、木荷林植被區。常見的林木有馬尾松、黃山松、杉木、柳杉、楓香、竹和油桐、油茶等經濟林。

(2)水土流失現狀和存在問題。本區水土流失總面積89.47km2,占土地總面積的10.19%,佔全市水土流失總面積的26.82%。其中輕度水土流失面積28.68km2,中度水土流失面積45.49km2,強度水土流失面積4.65km2,極強度水土流失面積3.76km2,劇烈水土流失面積6.89km2

本區總體上經濟水平不高,交通條件相對較差,山高坡陡,因陡坡耕地開發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積較大,500m以上中高海拔地區農民生產條件差,生活困難,有生態移民的迫切願望。

示例三:《浙江省天台縣水土保持規劃(2001~2010年)》中的水土保持分區

浙江省屬於水力侵蝕類型為主的南方丘陵紅壤區,根據天台縣的自然地理狀況、社會經濟情況、水土流失現狀與發展趨勢及《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規劃》的原則,將天台縣劃分如下幾個區:

Ⅰ:東部風化花崗岩強度侵蝕坡溝兼治區

Ⅱ:北部丘陵中強度侵蝕治理區

Ⅲ:東部低山丘陵強度流失治理區

Ⅳ:西部低山丘陵輕中度坡溝治理區

Ⅴ:中部河谷平原輕微侵蝕監督區

Ⅵ:西南部低山丘陵輕度侵蝕保護區

Ⅶ:東北部中低山輕度侵蝕保護區

各區的基本情況見表1-3:

表1-3 天台縣水土流失治理分區表

七夕節風俗習慣

⑶ 七夕的習俗

1、祭月之儀

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遺傳的祭祀月神,古時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習俗,在傳統文化里,月亮始終是女子的祥瑞。她們常常對月祈願或傾訴心事。

2、婚育戀曲

作為古老的漢族節日,先人於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種乞求繁衍生息意願的反映,蓋因月之盈長暗喻了長生與興旺。

3、乞巧之俗

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記載最早見於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意思是漢朝的宮娥彩女,常常在農歷七月初七這天,在縫衣制裳的宮樓比賽拿絲線穿各式各樣的針孔,當時的人們紛紛效仿。

4、接露水

浙江農村有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傳說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5、香橋會

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

(3)溫嶺插花擴展閱讀:

七夕傳說:

相傳農歷七月初七為魁星生日。魁星即奎星,相傳為天上主文事的星宿。在傳說中,魁星本是人間一才子,雖麻面跛腳,但滿腹詩書。

皇上曾親自面試他的文才,戲問他為何滿臉麻子,他答「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又問他為何跛腳,他答「一腳跳龍門,獨占鰲頭」,於是一舉奪魁,被點為狀元。另一種說法完全相反,據說此人雖才氣過人,卻因相貌原故屢考不中,悲憤交加,投河自盡,被鱉魚救起,升天成仙。

⑷ 台州市溫嶺市松門鎮工業用地土地徵收補償標准

摘要 文號:溫政發〔2020〕24號 三統一編號:JWLD00-2020-0003 效力:繼續有效

⑸ 學插花溫嶺哪裡好

第一:一般溫嶺的花店都有插花這項,你想學的話可以去花店跟老闆直接談,貨比三家,看看哪家的老闆比較實在厚道、哪家的插花技藝比較好就在哪裡學;
第二個比較省力的辦法:選擇一家大型的花店直接去當學徒,用不了2個月應該就能學會了,而且還能掌握一些花店的門道;
第三:插花主要在一種悟性,在網上多搜一些資料多感悟多練習,有的教的很詳細。

⑹ 沾衣這個詞是啥意思

沾衣欲濕杏花雨(台州風雅事系列)
花雨沾衣~~~~~··
花雨沾衣~~~~~··
沾衣欲濕杏花雨
201923 千古名句"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出自天台國清寺住持志南之手.
杏花的胭脂笑臉,綻開了春日芳菲。
杏花的爛漫,傳達的是唐朝關不住的春色,宋朝喧嘩鬧騰的春意,這種濃釅如酒的氣息充盈於煙雨江南中,讓春天漸入佳境。
古人稱農歷二月為杏月,仲春二月是杏花時節。杏花開後,桃李才開花。大凡寫到農歷二月的節令,杏花總少不得提上一筆,農家知道,杏花一開,農事就要忙了,所以老早就有「望杏瞻蒲」或「望杏瞻榆」之語,意思是看著杏花開,看著榆錢落,比喻按時耕作,不誤農時.湯顯祖的《牡丹亭》中,就有杜麗娘之父、南安太守杜寶在早春二月帶領府衙的皂隸和門子「下基層」勸農的戲,杜太守把花酒送給耕夫,給採桑婦、採茶女賞酒插花,裡面就有「紅杏深花,菖蒲淺芽,春疇漸暖年華」句。
春分時杏花開得最好,到了穀雨,爭艷的就是別的花,故唐台州刺史李嘉祐有「清明桑葉少,穀雨杏花稀」之句。
含苞待放的杏花,顏色是純紅的,像美人喝醉了酒緋紅的臉,及至花苞由微開半吐到漸漸打開,紅暈一點點的消褪,等它盛開時,花朵就成了純白色。
杏花開時,正是春遊的好時候。於是,文人雅士紛紛出門踏春去了——
南宋溫嶺人徐似道有詞雲:「西子湖邊春正好,輸他公子王孫。落花香趁馬蹄溫。暖煙桃葉渡,晴日柳枝門。 中有能詩狂處士,閑將一鶴隨軒。百錢買只下湖船。就他弦管里,醉過杏花天。」
徐似道的學生戴復古在《春日二首呈黃子邁大卿》中寫道:「帝里風光二月新,西湖幾隊踏青人。杏花時節偏饒雨,楊柳門牆易得春。或是或非塵里事,無窮無達醉中身。五陵年少誇豪舉,寂寞詩家戴叔倫。」
清代台州才女屈蕙纕有一首《春泛》,寫春日裡女子出遊,紅杏春雨潤濕了春衫。「泛春好上木蘭船,二月東風淡盪天。衫子潤沾紅杏雨,櫓聲搖破綠楊煙。倒涵黛影山千疊,獨立灘灣鷺一拳。整日鏡中游不足,歸心猶戀夕陽邊。」這樣風致嫣然、婉約清麗的詩文,從中可見的是一個女子內心美好的情致。
杏花,粉紅粉白地開著,滿樹繁花,開得一點也不矜持,帶著鄉野的清新之氣,叫你如何不愛?台州情歌《望郎》中唱道:「杏花含蕊二月開,雙飛燕子拖泥來。燕子拖泥樑上倚,小妹倚窗望郎來。」杏花開時對愛情的等待,是豆蔻年華里的愛,滿是歡欣,到了秋天,「菊花含蕊九月開,九月九日重陽來。對鏡花黃懶梳妝,披頭散發望郎來。」這時的等待,就有苦情的成份了。
當年孔夫子講壇環植以杏,故「杏壇」成了學校的別稱,每年考進士之際,正值早春二月杏花綻開之時,故又把杏花稱為「及第花」。宋詩人宋祁寫有「綠楊煙外曉春寒,紅杏枝頭春意鬧」,他後來官至工部尚書,後人就以「紅杏尚書」寓意仕途春風得意。無獨有偶,明代名臣史可法曾以《春日即事》為題命人作詩,才子管水初寫有一詩,詩中有「兩三點雨逢寒食,廿四番風到杏花」句,史公擊節叫好,時人因呼之曰「管杏花」。
文人偏愛杏花,元人柯九思在《題錢舜舉畫杏花》中就有「一枝繁杏逞妖嬈,曾向東風楊柳腰。金水河邊三十里,落紅如雨玉驄驕」的句子。
清代臨海著名學者宋世犖,也很喜愛杏花,他當過陝西扶風知縣,以積勞去官,他學養深厚,既纂修縣志,又刊印《台州叢書》六種。家有藏書萬卷,清朝臨海藏書家葉書稱「當時吾台藏書家首推洪、宋二氏」,宋世犖的古銅爵書屋藏書樓又名「確山樓」,因其喜愛杏花,樓前植前杏花,故又稱「紅杏軒」,他的紅杏軒在當時很有影響,文人學士心嚮往之,好友、臨海學者洪枰贈詩:「詩成自苦無人問,只有城西宋確山」。宋江世犖編有十六卷詩抄就叫《紅杏軒詩抄》。
楊柳新綠時的風叫楊柳風,杏花開時的雨,是杏花雨。杏花雨,楊柳風,把風雨花木糅在了一起,春意更濃。
南宋紹熙時天台國清寺住持志南有《絕句》:「古木蔭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是首流傳千古的名詩,老和尚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柳綠杏花紅,細雨沾衣,春風拂面,讓人十分愜意。說過橋東,而不說過橋西,因為「東」常是「春」的同義詞,春神稱作東君,東風專指春風。
志南禪師是南宋有名的詩僧,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任天台國清寺住持,時稱「治山法師」。善詩文,工書法。天台山國清寺、佛隴寺、萬松寺皆有其石刻手跡。他與朱熹過往甚密,有《指南集》行世,朱熹曾為其詩卷作跋。
朱熹激賞志南的這首詩,說「予深愛之」,稱贊他的詩「清麗有餘,格力閑暇,無蔬筍氣。」「蔬筍氣」,酸餡氣也。
志南受朱老夫子表揚後,一激動,又寫了一首詩《接晦庵薦志南書有作》:「上人解作風騷話,雲谷書來特地誇。楊柳杏花風雨後,不知詩軸在誰家。」詩中晦庵即朱熹的號,朱熹又號雲谷老人,故有「雲谷書來特地誇」之句。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一出,即成千古傳誦的名句,朱自清在散文名篇《春》中,寫春風時就引用了「吹面不寒楊柳風」的句子。
舊時天台多杏花,《述異記》就說天台山有五色杏花,花有六瓣,稱之為仙人杏。《牡丹亭》的作者湯顯祖,游天台山後,在《天台縣書所見》詩中寫道:「池暖風絲著柳芽,懶妝宜面出山家。春光一夜無人見,十字街頭賣杏花。」與陸游寫臨安城裡的《臨安春雨初霽》詩句「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有異曲同工之妙,寫的都是杏花春雨般的飄逸浪漫和輕柔婉轉,清新可人。只是陸游的詩中還有「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的句子,詩中雖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卻更隱含著「世味薄似紗」的感傷之情,是春日裡的一聲輕嘆,而湯顯祖的詩中,清晨聽到天台的小巷裡傳來叫賣杏花的聲音,淡雅的春意油然而生,有一份與他心境合拍的淡泊寧靜。
中國畫中的杏花.

⑺ 七夕的別稱有哪些

七夕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下面我為大家介紹關於七夕的別稱,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七夕的別稱有哪些

1.雙七:

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2.星期:

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3.巧夕:

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4.女節:

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5.蘭夜:

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6.小兒節:

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7.穿針節:

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拓展:關於七夕節的民間習俗

1.香橋會

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的。

2.接露水

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3.拜七姐

七月七的'七娘會,廣東多稱「拜七姐」,閩台即稱為「拜七娘媽」。在新中國成立前,「七夕」是靚女們的盛大節日。舊時代靚女們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廣東舊時過七巧節是非常熱鬧的。宋代劉克庄曾有詩詠道:「瓜果跽拳祝,喉羅朴賣聲。粵人重巧夕,燈光到天明。」在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各種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製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模型等物。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浸,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或組織大家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綉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傳統「七姐誕」慶祝儀式由農歷七月初六晚開始,為期一至二晚。不同地方慶祝「七姐誕」的儀式各有不同特色。「七姐誕」乞巧習俗在東南亞地區也很流行。

在廣州,無論貧富之家,姑娘們都會梳妝打扮,點上香燭,「先期備辦種種奇巧玩品,並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製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等(見《廣州歲時記》)。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後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據《廣州市志》卷十七所載,初七日,舊俗還有女子泛舟游石門沉香浦的活動。遊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裝飾,稱為花艇。她們信此日為「仙女淋浴日」。東莞七夕拜七姐」,民間傳統的乞巧拜七姐祈福儀式,儀式包括上貢品、凈手、上香、拜祭等環節。有的地方在七夕之夜,靚女們在月光下擺上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圍坐在桌前默念自己的心事,向織女星許願。「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准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廣州天河區、番禺區、黃埔區一帶把七夕節稱為「七姐誕」,又叫「七娘誕」、「擺七娘」、「拜七娘」,是嶺南古老乞巧民俗的存續。七夕之日,由社區組織「拜七娘」儀式,祭拜對象除了牛郎、織女二星,還有織女的6個姐妹。社區女性展示手工藝製品,是「擺巧」活動的主要內容。

在福建閩南、浙江溫嶺和台灣等地即稱為拜「七娘媽」,七娘媽又稱七星媽、七星娘娘、七星夫人、七娘夫人等,為織女星化身。七夕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每年這天,人們三五成群到七娘媽廟供奉花果、脂粉、牲禮等。這天,台灣民間還流行一種「成人禮」,即孩子長到滿15歲時,父母領著他帶著供品到七娘媽廟酬謝,答謝「七娘媽」保護孩子度過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時代。在這一天,台南地區要為16歲的孩子「做十六歲」,行成人禮。有的家長除了在七夕節這天祭謝「七娘媽」之外,還專門為孩子舉行成人禮的事而宴請親友,慶賀一番。閩南、台灣民間七夕雖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際,幾乎家家戶戶要買來中葯使君子和石榴。石塘七夕習俗流行於浙江溫嶺沿海的石塘、箬山一帶,為16歲以下兒童於七夕節之日向七娘媽祈福的傳統民間活動。石塘先民於三百多年前從閩南遷入,此習俗隨之而來,存續至今。主祭者為女性長輩。

3.乞求姻緣

祭拜織女乞巧祈福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銀河橫貫南北,銀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婺女星後來衍化成神話中的女神,民間即稱為七姐、天仙娘娘、七娘媽等,是編織雲彩、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七夕夜晚對著星空向織女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按照民間傳說,「七夕節」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一種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他們對愛情的堅貞和信守令人感動,所以七夕節充滿了浪漫的氣息。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女子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得到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此外還祈求賜給自己美滿的姻緣。

4.游七姐水

民間傳說七夕節天上的七位仙女會下凡到河流中洗澡,這時的河水因沾了仙氣,人們洗了不但會帶來桃花運,還可以預防疾病。在廣西百色、靖西等民間認為,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的水是非常聖潔干凈的,七夕的水既可以驅邪避病,又能使其愛情美滿、生活幸福。這個習俗和當地七仙女下凡洗澡的傳說有關。

5.種生求子

漢族節日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 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漢族民間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 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在節日前利用若干種植物,如小麥、綠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數寸後,於七夕即日用紅藍綵線束紮起來,作為一種得子得福的象徵。還用蠟塑各種形象,放在水上浮游。

6.儲七夕水

「七夕水」亦稱「七月七水」,據說「七夕水」有神奇的功能,久儲不變、可以治療燙傷、去除瘡毒等。廣東、廣西一帶都有儲存「七夕水」的風俗,就是在初七早晨頭遍雞鳴之後,各家到井邊或者河邊汲水儲藏。民間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用其洗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所以,人們在七夕這天早晨都要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據說在七夕夜,用米蘭花、茉莉花、玫瑰花等7種鮮花泡的七色花水來洗臉,能讓女人更美。

7.為牛慶生

舊時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8.七巧貢案

惠州惠東縣平海古城過去盛行「七巧貢案」。到了七夕前後,平海城內多個家族中的小女孩、大姑娘、新媳婦和老太太們,她們通過親手製作的各式各樣「貢品」,拜祭「七姐」,相互賽巧,展示心靈手巧、蕙質蘭心,祈求家庭幸福,祝願國泰民安。平海七巧貢案的手工藝品有花燈、宮燈、花果、仕女、器物、宮廷、塔樓、插花、圖案、刺綉、糖藝、文房四寶以及成套的歷史故事人物。七巧貢案從農歷七月初六日晚擺設至初八日晚,一般都在家中的前院擺設,便於供人欣賞、點評。

9.迎仙

廣東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10.拜神

粵西部分鄉村有在七月七日做籺拜神的習俗。根據傳統習俗,人們先拜廟里的「老爺」(菩薩),再拜土地公。拜神的貢品一般有籺、三茶五酒、水果等。

熱點內容
鮮花裝飾畫架 發布:2024-05-19 13:37:34 瀏覽:517
情人節不覺得開心 發布:2024-05-19 13:16:25 瀏覽:269
花卉綠植培訓 發布:2024-05-19 13:03:16 瀏覽:589
常熟哪條路上有梔子花 發布:2024-05-19 13:00:02 瀏覽:828
家庭韭菜盆景 發布:2024-05-19 13:00:00 瀏覽:141
冰雪梅花語 發布:2024-05-19 12:31:06 瀏覽:802
步步高盆景 發布:2024-05-19 12:26:21 瀏覽:933
博斯花藝 發布:2024-05-19 12:26:19 瀏覽:428
一支康乃馨的包裝方法 發布:2024-05-19 12:01:54 瀏覽:246
百里杜鵑國際杜鵑花節 發布:2024-05-19 11:48:27 瀏覽: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