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鬢插花
⑴ 古代女子常見的幾種發髻的扎法
發髻是將頭發歸攏在一起,於頭頂、頭側或腦後盤繞成髻。盤髻成椎狀者,又稱「錐髻」、成螺絲形的稱「螺髻」、盤髻較小的稱「髻」。
古代女子發髻的名稱繁多,如:九鬟仙髻,垂雲髻,凌雲髻,近香髻,節暈髻,半翻髻,愁來髻等等
唐代發式有髻、鬟之分,髻為實心,鬟為空心。髻名稱眾多,有倭墮髻、螺髻、雙螺髻、反綰髻、半翻髻(單刀半翻髻和雙刀半翻髻)、驚鵠髻、雙鬟望仙髻、拋家髻、烏蠻髻、盤桓髻、同心髻、交心髻、拔叢髻、回鶻髻、歸順髻、愁來髻、百合髻、長樂髻、墮馬髻、鬧掃狀髻、樂游髻、反綰樂游髻、叢梳百葉髻、高髻、低髻、鳳髻、小髻、側髻、囚髻、偏髻、花髻(髻上插花者)、雲髻、雙髻、寶髻(綴以花鈿、簪釵等首飾者)、平番髻、飛髻、義髻(假髻)等。鬟有:雲鬟、高鬟、短鬟、低鬟、雙鬟、圓鬟、同心鬟、垂鬟等。
⑵ 戲曲中的丁丁腔是什麼意思
「丁丁腔 始稱「太平歌」,是徐州特有的戲曲種類。丁丁腔17世紀後半葉興起於利國鎮一帶,後在蘇、魯、豫、皖接壤地區廣為流傳,主要伴奏樂器為月琴,以其聲「丁丁冬冬」清脆悅耳,遂以「丁丁腔」名之。丁丁腔唱腔優美、高亢、委婉,猶如山間流水自然流暢,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間氣息。」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圖片
丁丁腔溯源
丁丁腔在初始階段「拉綾子」擺地攤,又叫兩人戲或對子戲,一生一旦,生為「外角」,旦為「里角」,唯旦角也多由男子裝扮,腳踩墊子,頭戴額飾,腰系裙子,兩鬢插花,手持彩扇或羅帕;生角手持扇子,衣著簡朴,二人邊舞邊唱。後因受京劇、江蘇梆子、柳子、拉魂腔等戲曲藝術的影響,丁丁腔亦發展成為戲劇形式。20世紀40年代始已有丁丁腔劇團,但民間仍多有藝人保留曲藝的地攤形式,傳統曲(劇)目有《站花牆》、《梁山伯下山》等。
丁丁腔的藝術特點
「丁丁腔」的初級階段又叫「兩人戲」、「對子戲」,即一生一旦對唱,以唱為主,道白採用方言,唱詞多採用五字句、七字句和十字句,變化靈活。在演出過程中,又受梆子、花鼓戲等劇種的影響,丁丁腔戲劇有「七忙八不忙,九人玩丁腔」之稱,音樂唱腔有發腔、掃腔、陰韻、花韻等。唱腔優美纏綿抒情,清新明快,頗具水鄉特色。
「丁丁腔」在交流演出過程中,受梆子、花鼓戲等劇種的影響,增加了嗩吶、笙等民間樂器的伴奏,豐富了音樂內涵,並逐漸向戲劇發展。同時,脫離了以敘事為主體的曲藝特色,形成了唱腔優美的「丁丁腔」戲劇。
丁丁腔的傳承
清朝後期,由於統治者對內殘酷剝削,農村貧窮,民不聊生,丁丁腔藝人們大都走散在外,演戲的人逐漸減少。因此,在解放前的三十多年裡,幾乎沒有正式演出過,瀕於失傳狀態。解放後,此劇種在當地逐漸演唱起來,有的還成立了小戲班,重新登上舞台。藝術的傳承,主要取決於其在民間的普及程度。然而,由於「丁丁腔」具有非常顯著的特色,唱腔「綿軟」、節奏較慢,對現在的年輕人不具吸引力,因此學唱的人越來越少。 「丁丁腔」至今仍以業余演出的形式活動,已瀕臨滅絕。逢年過節或乘涼晚會上,少數人會哼唱幾句,但已無人能表演完整的「丁丁腔」劇目,這一古老的劇種正面臨「失傳」。
目前,「丁丁腔」已被列入徐州市重點保護的藝術資源。有關戲曲專家認為,保護「丁丁腔」首先要從重新整理劇目著手,在原有劇目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創造出與時代相結合的新劇目。同時組織當地群眾傳唱,使之成為獨具特色的戲曲
⑶ 花枝插鬢角是什麼意思
把花插在頭發的鬢角邊上。這是一種行為,體現出人物心情閑適。
⑷ 宋詞名人
1、柳永
柳永(約984年—約1053年),原名三變,字景庄,後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
4、晏幾道
晏幾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詞人。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晏殊第七子。
歷任潁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與其父晏殊合稱「二晏」。詞風似父而造詣過之。工於言情,其小令語言清麗,感情深摯,尤負盛名。表達情感直率。多寫愛情生活,是婉約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詞》留世。
5、歐陽修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
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累贈太師、楚國公。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⑸ 推薦一些古詩詞吧
唐代的張志和寫的《漁歌子》
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意思是一位垂釣的漁者,悠閑自在的坐在船上,釣鮮美,肥嫩的鱖魚,漁者穿著用棕樹皮做的披風,戴著用箬笠編制的斗笠,有一點雨或風也不用回家,因為他被這初春的景色所迷住了。
《水檻遣心》
唐 杜甫
去郭軒楹敞, 無村眺望賒。
澄江平少岸, 幽樹晚多花。
細雨魚兒出, 微風燕子斜。
城中十萬戶, 此地兩三家。
長相思
雲一〔糹咼〕,玉一梭,
澹澹衫兒薄薄羅,
輕顰雙黛螺。
秋風多,雨相和,
簾外芭蕉三兩窠,
夜長人奈何!
⑹ 形容人老了的詩句
形容人老了的詩句包括:
1、唐代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原文: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譯文:
人誰不顧慮要衰老,老了又有誰來對他表示愛憐?身體漸瘦衣帶越來越要收緊,頭發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會自己偏斜到一邊。
書卷擱置起來不再看是為了愛惜眼睛,經常用艾灸是因為年邁力衰諸病多纏。經歷過的世事見多識也就廣,接觸了解的人越多觀察起來更加一目瞭然。
細細想來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對老的憂慮就會心情暢快無掛也無牽。不要說太陽到達桑榆之間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輝照樣可以映紅滿天。
2、宋代蘇軾《守歲》
原文: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譯文:
要知道快要辭別的年歲,有如游向幽壑的長蛇。長長的鱗甲一半已經不見,離去的心意誰能夠攔遮!
何況想系住它的尾端,雖然勤勉明知是無可奈何。兒童不睡覺努力掙扎,相守在夜間笑語喧嘩。
晨雞呵請你不要啼唱,一聲聲更鼓催促也叫人懼怕。長久夜坐燈花點點墜落,起身看北斗星已經橫斜。
明年難道再沒有年節?只怕心事又會照舊失差。努力愛惜這一個夜晚,少年人意氣還可以自誇。
3、宋代張元干《菩薩蠻·春來春去催人老》
原文:
春來春去催人老,老夫爭肯輸年少。醉後少年狂,白髭殊未妨。
插花還起舞,管領風光處。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譯文:
春來春去時光如飛催人老,我怎肯輕易輸給年輕人?酒醉之後像少年一樣狂放不羈,鬍子白了根本沒有關系。
頭上插著花起身狂舞,要盡情地享受春光。讓我們舉杯共同留住春天,不要讓花兒笑人們不懂惜春。
4、宋代朱敦儒《減字木蘭花·劉郎已老》
原文:
劉郎已老。不管桃花依舊笑。要聽琵琶。重院鶯啼覓謝家。
曲終人醉。多似潯陽江上淚。萬里東風。國破山河落照紅。
譯文:
桃花沒有變,依舊開的燦爛;而我的心境卻變了,變老了。在這種凄苦潦倒心緒支配下,百無聊賴,我也想聽聽琵琶。但我不像宋代的某些高官那樣,家蓄歌兒舞女,我只好到歌妓深院里去聽了。
一曲終了,我的情緒沉醉曲種久久不能自拔,讓我理解了白居易當年潯陽江上那份自傷淪落,卻逢知己的激動心情。眼前東風萬里,依然如故,惟有中原淪陷,山河破碎,半壁山河籠罩在一片落日餘暉中,盡管還有一線淡淡的紅色,但畢竟已是日薄西山,黃昏將近了。
5、元代白樸《清平樂·朱顏漸老》
原文:
朱顏漸老,白發添多少?桃李春風渾過了,留得桑榆殘照。
江南地迥無塵,老夫一片閑雲。戀殺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譯文:
青春的容顏逐漸衰老,鬢角又增添了多少白發?桃李、春風就這么全都過去了,只剩下夕陽的余暉映出桑榆長長的影子。
再次來到江南,無一絲煙火之氣,自己就像是一片飄逸的閑雲。我留戀這青山,不想離開,青山卻不一定能永遠留在欣賞的人。
⑺ 朱熹詩歌的賞析
春日 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題榴花 朱熹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
可憐此地無車馬,顛倒蒼苔落絳英。 其詞意境稍覺理性有餘,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薩蠻》(一)、《水調歌頭》(一)、《南鄉子》、《憶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薩蠻》(一)最有特色,該詞運用迴文,每兩句互為顛倒,八句共四對,十分自然和諧,毫不牽強,而且頗有意境,構思之精巧極矣,足見晦庵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除詞外,還善作詩,《春日》和《觀書有感》是他最膾炙人口的詩作。其詞結有《晦庵詞》。
菩薩蠻
暮江寒碧縈長路,路長縈碧寒江暮。
花塢夕陽斜,斜陽夕塢花。
客愁無勝集,集勝無愁客。
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菩薩蠻
晚紅飛盡春寒淺,淺寒春盡飛紅晚。
尊酒綠陰繁,繁陰綠酒尊。
老仙詩句好,好句詩仙老。
長恨送年芳,芳年送恨長。
南鄉子
落日照樓船,穩過澄江一片天。
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
風月從今別一川。
離緒悄危弦,永夜清霜透幕氈。
明日回頭江樹遠,懷賢。
目斷晴空雁字連。
水調歌頭
富貴有餘樂,貧賤不堪憂。
誰知天路幽險,倚伏互相酬。
請看東門黃犬,更聽華亭清唳,千古恨難收。
何似鴟夷子,散發弄扁舟。
鴟夷子,成霸業,有餘謀。
致身千乘卿相,歸把釣漁鉤。
春晝五湖煙浪,秋夜一天雲月,此外盡悠悠。
永棄人間事,吾道付滄洲。
水調歌頭
雪月兩相映,水石互悲鳴。
不知岩上枯木,今夜若為情。
應見塵中膠擾,便道山間空曠,與么了平生。
與么平生了,◇水不流行。
起披衣,瞻碧漢,露華清。
寥寥千載,此事本分明。
若向乾坤識易,便信行藏無間,處處總圓成。
記取淵水冰語,莫錯定盤星。
水調歌頭
不見嚴夫子,寂寞富春山。
空餘千丈危石,高插暮雲端。
想像羊裘披了,一笑兩忘身世,來把釣魚竿。
不似林間翮,飛倦始知還。
中興主,功業就,鬢毛斑。
馳驅一世豪傑,相與濟時艱。
獨委狂奴心事,不羨痴兒鼎足,放去任疏頑。
爽氣動心斗,千古照林巒。
水調歌頭
長記與君別,丹鳳九重城。
歸來故里,愁思悵望渺難平。
今夕不知何夕,得共寒潭煙艇,一笑俯空明。
有酒徑須醉,無事莫關情。
尋梅去,疏竹外,一枝橫。
與君吟弄風月,端不負平生。
何處車塵不到,有個江天如許,爭肯換浮名。
只恐買山隱,卻要鏈丹成。
水調歌頭
江水浸雲影,鴻雁欲南飛。
攜壺結客,何處空翠渺煙霏。
塵世難逢一笑,況有紫萸黃菊,堪插滿頭歸。
風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節,須酩酊,莫相違。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暉。
無盡今來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機。
與問牛山客,何必獨沾衣。
好事近
春色慾來時,先散滿天風雪。
坐使七閩松竹,變珠幢玉節。
中原佳氣郁蔥蔥,河山壯宮闕。
丞相功成千載,映黃流清澈。
西江月
睡處林風瑟瑟,覺來山月團團。
身心無累久輕安,況有清池涼館。
句穩翻嫌白俗,情高卻笑郊寒。
蘭膏元自少陵殘,好處金章不換。
西江月
堂下水浮新綠,門前樹長交枝。
晚涼快寫一篇詩,不說人間憂喜。
身老心閑益壯,形臞道勝還肥。
軟輸加璧未應遲,莫道前非今是。
念奴嬌
臨風一笑,問群芳誰是,真香純白。
獨立無朋,算只有、姑射山頭仙客。
絕艷誰憐,真心自保,邈與塵緣隔。
天然殊勝,不關風露冰雪。
應笑俗李麤桃,無言翻引得,狂蜂輕蝶。
爭似黃昏閑弄影,清淺一溪霜月。
畫角吹殘,瑤台夢斷,直下成休歇。
綠陰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青玉案
雪消春水東風猛。簾半卷、猶嫌冷。
怪是春來常不醒。楊柳堤邊,杏花村裡,醉了重相請。
而今白發羞垂領。靜里時將舊游省。
記得孤山山畔景。一灣流水,半痕新月,畫作梅花影。
滿江紅
秀野詩翁,念故山、十年乖隔。
聊命駕、朱門舊隱,綠槐新陌。
好雨初晴仍半暖,金釭玉斝開瑤席。
更流傳、麗藻借江天,留春色。
過里社,將兒侄。談往事,悲陳跡。
喜尊前現在,鏡中如昔。
兩鬢全期煙樹綠,方瞳好映寒潭碧。
但一年、一度一歸來,歡何極。
⑻ 頭上插花用什麼詞
頭上插花用:
1.頭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
出自宋代邵雍《插花吟》
2.手拈茉莉腥紅朵,欲插逢人問可宜。
出自明代唐寅《佳人插花圖》
3.兩鬢馨香齊插了,賽蘭花間木犀花。
出自明代陳獻章《插花》
4.手拄藤枝鬢插花,夜收沆瀣曉餐霞。
出自明代陳獻章《麥秀夫於城南小渚中累土結茅居之容一之馬伯干取酒共醉桃花下各賦詩為樂秀夫謁余同作附其韻》
⑼ 水滸傳里的梁山好漢,為何大多喜歡在鬢邊插花
在看過《水滸傳》這樣的影視作品之後,或許許多人會發現宋朝的男子以及梁山好漢他們都喜歡在鬢邊佩戴鮮花。而且在書中,也會對每個人所佩戴的不同的鮮花進行詳盡的描述。每個人都會佩戴固定的鮮花,而且不同的人物所佩戴的歡迎有所不同。
而著作《水滸傳》所描述的時間段正是宋朝末年,這個時間段也與宋朝當時的社會風氣和民俗習慣相符合。用官方的說法在頭上佩戴鮮花,其實是用來聯絡上級與下級的感情的。不過在宋朝這個特定的環境而言中是男子的一種裝飾品,也代表著一種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