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綉花花卉
Ⅰ 彝族的族花是什麼花
彝族族花——索瑪花,索瑪花是杜鵑花的彝語名,又名映山紅,彝語稱杜鵑花為"索瑪",即迎客之花,古代詩人就留有"水蜂岩蝶俱不知,露紅凝艷數千枝"的佳句。索瑪花,灌木或小喬木,高1~10米,有時呈攀援狀,多分枝,枝粗常綠或落葉灌木,是我國三大天然名花之一,中國十大名花之一。花色潔白中透著粉紅,被稱為"高山玫瑰"。
Ⅱ 我想請問,人們都說56個民族56朵花,那彝族人是哪一朵花呢那種花叫什麼名字。
馬櫻花~~彝族最愛呢!
Ⅲ 苗族刺綉和彝族刺綉有什麼不同最好有圖片加以說明。
苗族刺綉代表了中國少數民族刺綉的最高水平。
刺綉是苗族源遠流長的手工藝術,是苗族服飾主要的裝飾手段,是苗族女性文化的代表。中國西南部的貴州省居住著大量的苗族同胞,他們創造了不同樣式、風格的服飾。他們的服飾有便裝與盛裝之分,平日著便裝,節目或姑娘出嫁時著盛裝,無論服裝還是頭飾,工藝
苗族刺綉
復雜,做工精細。苗族刺綉的題材選擇雖然豐富,但較為固定,有龍、鳥、魚、銅鼓、花卉、蝴蝶,還有反映苗族歷史的畫面。苗族刺綉十分美麗,技法
有12類,即平綉、挑花、堆綉、鎖綉、貼布綉、打籽綉、破線綉、釘線綉、縐綉、辮綉、纏綉、馬尾綉、錫綉、蠶絲綉。這些技法中又分若乾的針法,如鎖綉就有雙針鎖和單針鎖,破線綉有破粗線和破細線。
苗族刺綉圍腰,以白色為底色,上面滿綉有蝴蝶、蜈蚣龍,造型飛舞張揚。綉品以蜈蚣龍為主紋樣,下面三層另有蝴蝶、小蜈蚣龍等,為苗族綉品的傳統典型紋樣。
苗族刺綉有一種極常見的人騎龍或騎水牯紋樣,體現了苗族人民英勇無畏的氣概和生活情趣。苗族民間藝術中的騎龍、馴龍、雙龍的各種圖案,再現了人們對龍敬而不畏的心理。
彝族刺綉為義諾試彝族刺綉,其工藝主要體現在彝族服飾、鞋子、包頭、圍腰、馬甲、錢包、枕頭、挎包和各種飾品上,如:男子的項背、衣襟、袖臂、(在海棠、吉米一帶也有刺綉下擺、褲筒、褲腳的);女子的頭帕、衣領、項背、衣襟、袖臂、下擺、掛包、以及小孩的鞋、帽,服飾、鞋子、包頭、圍腰、馬甲、錢包、枕頭、挎包和各種飾品。
彝族刺綉花樣較多,大致可分為3類:一是具像的動物、植物、山水、天象;二是寓意吉祥、繁育性的;三是抽象的,用幾何圖形組成的圖案,有方形、三角形、半圓形、圓形、弧形等。具像的直接取材於實物,有雞關紋、羊角紋、葉紋、波浪紋、齒紋等;寓意的有變形的日月並綉、字紋、象徵吉利的變形怪獸等。反映彝族崇尚大自然、嚮往和諧自由、憧憬美好生活的熱切願望。
彝族刺綉主要手法:一是挑花:根據衣料布面的經緯線,用斜針、十字針挑綉花紋;二是貼花:將有色布按需要剪成長條,貼上鎖邊,另用有色布先剪成連續花邊圖案,貼在衣面後沿邊挑鎖;三是鎖花:又叫「鎖邊綉」,一般用於袖口、褲腳,特別是婦女頂帕的邊沿,用鎖挑成犬牙或其他形狀;四是盤花:選好有色布料,裁成細條,縫成燈芯狀「瓣料」(彝語稱「吉惹」),在所綉之處盤結成花樣,囤針固定,有較強的立體感。
刺綉的色彩搭配需要精心安排。一般都採用茶花紅、梅紅、紫黑、粉紅和大紅、綠、黃等顏色,這樣,和衣服的底色形成鮮明的對比。由於彝族尚黑,服裝的主色是黑色的,花樣的筆畫線條在黑布料上不易看清楚,所以衣服還是以貼花刺綉為主。
Ⅳ 彝族的族花是什麼花
彝族族花——索瑪花
索瑪花是杜鵑花的彝語名,又名映山紅,彝語稱杜鵑花為"索瑪",即迎客之花,古代詩人就留有"水蜂岩蝶俱不知,露紅凝艷數千枝"的佳句。索瑪花,灌木或小喬木,高1~10米,有時呈攀援狀,多分枝,枝粗常綠或落葉灌木,是我國三大天然名花之一,中國十大名花之一。花色潔白中透著粉紅,被稱為"高山玫瑰"。
Ⅳ 彝族苗綉的主要圖案是什麼
苗綉以五色綵線織成,圖形主要是規則的若干基本幾何圖形組成,花草圖案極少。幾何圖案的基本圖形多為方形、棱形、螺形、十字形、之字形等。其他圖案有視為吉祥的麒麟、龍、鳳和常見的蟲、魚、花卉、挑子、石榴等;顏色有大紅、水紅、紫紅、深藍、淺藍、深綠、淺綠、橙黃、深黃等。一般以綢緞作底,繪上或貼上圖案,因此剪紙又成了婦女們必須掌握的一種藝術。
苗族婦女刺綉不打底稿,也不必先描畫草圖,全憑自己天生的悟性,嫻熟的技藝和非凡的記憶力,數著底布上的經緯線挑綉。她們憑借豐富的想像力,布局謀篇,將一個個單獨的局部的圖形巧妙組合,形成一個豐滿的綉品,達到和諧完美的境地,美觀大方。
Ⅵ yi族的族花是什麼花
彝族的族花是索瑪花。
索瑪花作為大涼山的幸運之花,代表高山玫瑰,索瑪花也叫杜鵑花、映山紅,是迎客之花,它是大涼山彝族人們熱愛生活、嚮往美好生活的希望之花,幸福之花,常年盛開在海拔兩千多的大涼山上。
Ⅶ 杜鵑花在彝族又叫什麼花
杜鵑花,彝族之花,彝族人又稱這花是索瑪花,又稱為紅軍花。
Ⅷ 插花節的彝族插花節
農歷二月八日,人們摘來各色鮮花,編紮成花團錦簇的牌坊、花棚,象徵吉祥如意;在房前田間和牛羊上插花,祈願美好;人們也互相插花,寄託和順安康,情長意遠的祝福。林下花間,男女老少和著蘆笙圍成圓圈「打歌」,青年情侶則相偎而歌,歡聲笑語。
插花節的來歷說法很多,流傳最廣的是咪依魯傳說。相傳咪依魯是位聰明美麗的彝族姑娘,為使眾姐妹免遭惡霸凌辱,假意身許,在婚禮上與惡霸共飲放有馬纓花的毒酒,犧牲自己,為民除害。為此,每年馬纓花開花之時,彝族就要舉行盛大的插花節,紀念美麗善良的咪依魯。 很久以前,整個世界洪水連天,淹沒了土地,世界上只剩下了兩兄妹,他們躲在一個大葫蘆里,葫蘆口用蠟封住。這個葫蘆在洪水中漂流了許多天,也不知漂到什麼地方。有一天,洪水開始退了,露出了山頭,樹梢。這個葫蘆落到一棵大樹丫杈上。老鷹在山頭飛翔,它聽到葫蘆里的聲音,那是人種在裡面啊!老鷹把葫蘆抓了起來,把它放在山頂上。現在葫蘆細著腰,那是當年老鷹抓成的。耗子從地下鑽出來,他聽到葫蘆里的聲音,這是人種在裡面。耗子啃著蠟,把蠟啃通了,葫蘆里出現一股光芒。兄妹倆順著光爬了出來。在荒涼的世界上,只剩下他們了。
金龜老人來到兄妹面前說:「為了傳人種,只有你們結為夫妻了。」兄妹倆回答說:「一個父母生的,怎麼能夠成親?」金龜老人吩咐說:「人種只有你們兩人,你們一定要成親。」兄妹二人很為難,哥哥想了一個注意,說:「我們倆各在一方燒一炷香,問問天公地神,如果香煙升起來繞在一起,我們才能成親。」結果,香煙升起來,真的繞在了一起,但是妹妹堅持不肯成親,哥哥又說:「我們兩人各在山頭滾磨,如果兩盤磨攏在一起合起來,我們才能成親。」他們又按照這樣辦了,結果兩盤磨不偏不倚合攏在一起。那是,妹妹仍舊不肯成親。妹妹說:「我們在滾一次簸箕,如果兩個簸箕不偏不歪,面對面合在一起,才能成親。」結果兩個簸箕果然合在一起了。金龜老人說:「你們還有什麼可說,就成親吧。」妹妹再試也沒有用,又說道:「沒有父母之命,沒有媒 為證,怎麼能夠成親。」金龜老人回答說:「這陣人煙已經滅絕,那裡找人?你看那棵松樹就是你的父親,那棵萬年青就是你的母親,那邊那棵梅樹就是你們的媒人。你們就成親吧。」兄妹倆再也堅持不住,為了傳下人種,他們終於結成了夫妻。 過了十二個月,妹妹有了身孕,生了一胎,可惜不成人形,是個肉團。怎麼辦?妹妹埋怨哥哥,哥哥埋怨金龜老人。這時金龜老人又出現了,他笑嘻嘻地前來向兄妹倆賀喜:「你們已經產下人種了。」說罷,抽出寶劍,一劍劈開肉團,出現五十個童男,五十個童女。那一張包著人種的肉皮還流著血呢,金龜老人用劍一挑,甩在旁邊的一棵小樹上,從此這棵樹就開出了紅彤彤的馬纓花。這天正是農歷二月初八。 五十個童男童女出生以後,妹妹一個人怎麼哺育這些孩子呢?這時,飛禽走獸都來幫忙,它們把孩子一個個都領走了。我們彝族就是野馬奶喂大的,所以我們彝族現在不吃馬肉。五十個童男童女長大後相互婚配,就是今天彝族、漢族、苗族、回族、藏族、白族、傣族等幾十個民族。各個民族都是同一個父母的後代。 五十個童男童女長大後,找不到自己的爹娘,就一齊出發尋找。 他們遇到的第一件東西是土蜂,他們問道:「土蜂弟弟,你看見我們的爹娘了嗎?」土蜂嗡嗡地飛來飛去,不理睬人,有一個人用樹枝把它打下來,腰也斷了。另一個人又把它拾起來,用馬尾系好讓它飛去。從此,土蜂成了細腰桿,見人就叮。 第二次遇到的是松樹,他們問道:「松樹爺爺,我們的爹娘那裡去了?」松樹不耐煩地回答:「我沒有看見,什麼爹娘,我肩膀倒下來就把他們壓死了。」人們說:「好,等人丁興旺起來,你長一棵就砍一棵。」所以,今天造房子都用松樹。 第三次遇到的是棕樹。人們問道:「棕樹哥哥,你看見我們的爹娘了嗎?」棕樹回答:「沒看見,要是看見,就剝了他們的皮。」人們說:「哼,有一天人多起來,肯定要剝你的皮。」所以,現在每年都要剝一層棕樹的皮。 人們又繼續向前走,遇到一棵羅漢杉,人們問道:「羅漢杉大哥,可見我們的爹娘?」羅漢杉回答說:「剛才還在這里乘涼呢!」人們高興起來,爹娘找到了,人們感謝羅漢杉說:「謝謝你,將來你斷了枝,被砍倒了,根還會再發起來。」因此,現在即使羅漢杉只剩下一點仍舊會再發芽。 人們又繼續向前走,遇到一個小蜜蜂,人們問道:「小蜜蜂,你可看見我們的爹娘?」蜜蜂說:「剛從那個丫口過去。」人們高興地說:「好心的蜜蜂,今後人們繁衍起來,你就同人們一起住吧。」蜜蜂回答說:「那太好了,如果我能和人一起居住,我每年還要給人上一點糧呢。」所以,現在每年人們要割一次蜂蜜。 人們追到水塘邊,遇到一棵楊柳,問道:「楊柳姐姐,可見到我們的爹娘?」楊柳回答:「看見了,剛才還吃水。」人們興奮地說:「好心的楊柳,你一定會有好結果,處處生根發芽。」從此,楊柳樹十分好栽,怎麼插都能活。 人們又不停腳的往前趕,可惜始終沒有遇見他們的爹娘,只是在山坡上看見了遍山紅彤彤的馬纓花,他們就在開滿馬纓花的地方定居下來。 每逢農歷二月初八,是我們彝族的節日。這一天,男女老幼一齊跳舞,唱山歌,還要殺雞煮肉慶賀,把,馬纓花插到各處,這就是馬纓花節的來歷。 咪依魯是曇華山區彝民崇敬的姑娘,民間廣泛流傳著關於她的悲壯動人的故事。
很久以前,曇華山出了個名叫咪依魯的姑娘,她長得像鮮花一樣美麗,她會唱很多彝家調子,她綉的花草鳥獸都活靈活現的。一天,她在山上放羊遇到了惡狼,幸得青年獵人查列若及時趕到,打死了惡狼,救了羊群。咪依魯感激他的救助,便摘下一朵白色的馬纓花送給查列若。獵人接花後,又把這朵花插在咪依魯頭上。他們兩人從此相愛了。
且說當時曇華山住著一個殘暴的土司,他早對咪依魯垂涎三尺,意欲霸佔她,但遭到姑娘的拒絕。當他得知咪依魯和查列若相愛後,更是氣急敗壞。於是、他設下毒計,讓人修建了一座「天仙園」謊稱請來仙女教姑娘們織布綉花。實際上,姑娘一進入「天仙園」就會被他糟踏摧殘。就在咪依魯和查列若訂親這天,土司派人告訴她母親:「天仙園」選中了咪依魯,必須在三天之內送去。
咪依魯知道後,她不願出逃,連累父母親。第三天——農歷二月初八,她打定了主意,含淚告別了父母,從山上采來一朵白花戴在頭上,便隻身一人上「天仙園」去了。
到了「天仙園」,她悄悄摘下頭上的白花,泡進酒杯里,然後端著酒杯對土司說:「老爺,為了你我恩愛到底,咱倆就一同喝乾這碗花酒吧!」說完,咪依魯自己先喝了兩口,土司一聽,高興得骨頭都酥了,樂得端起酒杯一飲而盡。不一會,兩人都被毒死了。原來,這種花含有劇毒。聰明的咪依魯為了除掉殘暴的土司,保護彝家姐妹不再被糟踏,她勇敢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查列若從山上打獵回來,聽說咪依魯進了「天仙園」,怒火難按。他在自己身上綁了七把快刀,手持弓箭,朝「天仙園」沖去。土司的家丁見狀嚇得東躲西藏。查列若終於找到了死去的咪依魯,他悲憤欲絕抱著她走出「天仙園」,來到曇華山。他邊走邊哭邊呼喚著咪依魯的名字。他哭幹了淚水,兩眼流出鮮血,鮮血一滴滴地把曇華山上的馬纓花染紅了。從此,曇華山春天開放的馬纓花變成了血紅色。
這天是二月初八,從此曇華山的彝家人就把這一天定為盛大的節日,以表示對咪依魯的紀念。由於當日咪依魯是頭插鮮花為民除暴的,彝民便把這視為驅邪納吉的象徵,遂有了頭插鮮花和互相插花以祝福吉祥的習俗。
插花節還是青年男女結交擇偶的好機會。他們在對調子和跳舞中結識後,便成雙成對地悄悄進入林中樹下,互相插花和傾訴愛慕之情。不過,正如當地諺語說的「插花自由,愛花自願」,如果姑娘看上了小夥子,就讓他把花插在頭上,並回插一朵花;倘若姑娘躲躲閃閃,不讓插花,那是她還沒拿定主意。這時,小夥子就該知趣
與相互祝福,把花插到頭帕上不同,當姑娘回花給小夥子時,必須將花兒插到他的衣襟上。別的姑娘一看,知道他已經有了心上人,便不再追求他了。原來,插花還是彝族姑娘求愛擇偶的標志呢。 插花節是頗具特色的彝族傳統節日,以雲南省大姚縣曇華山區的節慶活動尤為隆重盛大,每年農歷二月初八,當地彝族群眾把從山中採回馬櫻花等鮮花,插在房門、農具等地方及一些神位上。人們身著節日盛裝在曇華山中歡聚一起唱歌跳舞,舉行祭花活動,並且互相插戴馬纓花,表示美好祝願,祈禱人壽年豐。
節日這一天,人們身著盛裝,喜氣洋洋,背上竹籮上山採花。只見滿山是人,遍嶺是歌。人們把採回來的鮮花插在門口、窗戶和房子周圍。在山寨的一些主要通道上搭起彩棚,上面也插滿鮮花,整個彝家山寨就像一個花的世界。這一天,人們還要給牛頭上插上馬纓花,用鹽水給牛洗口,然後將牛趕上山,跟著牛群在馬纓花樹旁跳舞唱歌,盡情娛樂。匯集到這里的人們,都頭載鮮花,並通過互相插花表示祝賀,以求新的一年裡人畜興旺,五穀豐登,生活美好。
插花節這一天,家家都要殺雞宰羊,舂糯米粑粑,做蕎面餅,沾著蜂蜜吃。各家邀客飲酒,共敘友情。入夜,村寨里、山坡上燃起一堆堆篝火,隨著一陣陣歡樂的蘆笙聲,人們開始跳舞唱歌。青年男女手拉手圍著篝火盡情地唱跳,上了年紀的人則蹲在大樹下的火塘邊,吸著辣煙,喝著包穀酒,吃著鮮美的煮羊肉,暢談古今,表達他們節日的喜悅之情。
插花節也是青年們愛情的節日。這一天,許多鍾情的男女以插花為訂婚禮。小夥子把一朵朵鮮艷的山茶花插在姑娘的包頭上,姑娘把一朵朵馬纓花插在小夥子吹著的蘆笙上,互相表示真摯的愛情。他們邊插花邊唱歌,一唱一答,一歌未落,一歌又起,飄盪在花間林下,充滿詩情畫意。
每年的這一天,彝族人不管男女老少,通通都會在大清早爬上曇華山,采來各種顏色的馬纓花、杜鵑花和迎春花,然後聚集在草地上用采來的花搭起兩道花門,花棚,並由巫師「畢摩」主持祭奠馬纓花的儀式。
祭儀結束後,人們背著裝滿鮮花的竹簍回家去,開始了插花活動。他們先扛來梯子,把花枝插到屋檐、門楣和窗戶框上,再往室內的床頭、案桌、箱櫃插上花兒。當地俗信認為,這天插了鮮花便能吉祥如意。於是,人們互相插花為賀:孩子向父母親,年青人給老人的頭帕插上紅杜鵑,祝福健廉長壽;長者給晚輩和孩子頭上插花,祝願吉祥幸福……
村民們這天還要在村口寨門搭起插滿鮮花的花牌坊,既用艷麗的花兒把村寨裝飾得喜氣洋洋,迎接進寨的賓客,又祝福村民團結,寨子安寧。對老農來說,他們當然不會忘記勞苦功高的耕牛、馱馬和羊群。於是,他們以感激之情把花枝拴掛在牛角、馬頭和羊角上。有的人還給田間地頭、果園樹權以及路邊橋頭等各處都插掛鮮花,以祈六畜興旺,五穀豐登,林茂糧豐,行旅平安。於是,每到這天,曇華山區村寨的里里外外,到處鮮花耀眼,喜氣洋洋,令人賞心悅目。
節日的高潮是當天下午在曇華山坡上舉行的插花會。方圓幾百里的彝族群眾穿過花門,聚集在大草坪上。他們人人身穿節日盛裝,特別是那些年輕姑娘們,更是衣飾華麗:她們頭系花頭帕,身穿綉花鑲邊的左襖衣,腰束花圍裙,腳登綉花鞋,再手持一兩束鮮花,真是花團錦簇,分外喜人。
吹過開場號之後,一隊彝族小夥子進場跳「耍花龍」,他們舞步豪邁,舞姿剛健,博得陣陣掌聲。接著,一群男女青年進場。他們圍成圓圈,小夥子吹起蘆簽,姑娘們跳起了傳統的插花舞……當劇團演出歌舞劇《咪依魯》時,女主角一登場亮相,四周觀眾紛紛把花束拋入場地,歡呼雷動,向咪依魯 (彝語稱馬纓花為咪依魯,也稱象馬纓花一樣美麗的姑娘為咪依魯)表示誠摯的祝福和敬禮。
Ⅸ 彝族服飾有什麼特點彝族的風俗有什麼特點
涼山彝族的服飾,多姿多彩,風格獨具。歷史上,由於彝族支系眾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飾區別明顯,樣式各異,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涼山不少地區四季冷涼,氣候變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飾季節性不強,察爾瓦(披衫)常年皆著。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飾差異大,服飾區別近百種,琳琅滿目,各具特色。基本信息 婦女一般上身穿鑲邊或綉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頭、耳環,領口別有銀排花。除小涼山的彝族穿裙子外,雲南其他地區的彝婦女都穿長褲,許多支系的女子長褲腳上還綉有 彝族服飾精緻的花邊,已婚婦女的衣襟袖口、領口也都綉有精美多彩的花邊,尤其是圍腰上的刺綉更是光彩奪目。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鮮艷的綴有紅纓和珠料的雞冠帽,雞冠帽常用布殼剪成雞冠形狀,又以大小數十、數百乃至上千顆銀泡鑲綉而成。居住在山區的彝族,過去無論男女,都喜歡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氈。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織成,長至膝蓋之下,下端綴有毛穗子,一般為深黑色。彝族少女15歲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童裙,梳的是獨辮,滿15歲,有的地方就要舉行一種叫「沙拉洛」的儀式,意即「換裙子、梳雙辮、扯耳線」,標志著該少女已經長大成人,15歲以後,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長裙,單辮梳成雙辮,戴上綉滿彩花的頭帕,把童年時穿耳的舊線扯下換上銀光閃閃的耳墜。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鑲有花邊的右開襟上衣,下著多褶寬腳長褲。頭頂留有約三寸長的頭發一綹,漢語稱為「天菩薩」,彝語稱為「子爾」。這是彝族男子顯示神靈的方式,千萬不能觸摸。外面裹以長達丈余的青或藍、黑色包頭,右前方紮成拇指粗的長椎形的「子爾」--漢語 彝族男裝服飾稱「英雄髻」。男子以無須為美,利用閑暇把胡須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綴紅絲線串起的黃或紅色耳珠,珠下綴有紅色絲線。 男裝特點 男子多蓄發於頭頂,彝族稱「字爾」或「字木」。這是一種古老的傳統裝束。男孩在四五歲時,頭前頂留一塊方形的頭發,成年後將其挽成一個發髻。人們視其為天神的代表,認為它能主宰吉凶禍福.所以神聖不可侵犯,任何人不能觸摸、戲弄。因此漢語稱其為「天菩薩」。頭上纏著青藍色棉布或絲織頭帕,頭帕的頭端多成一尖錐狀,偏鑒於額前左方,彝語稱為「茲提」漢語名「英雄結」。青年人多將英雄結扎得細長而挺拔,以示勇武,而老年人往往是粗似螺髻,以表老成。彝族男子以無須為美,從年輕時起就常將胡須拔去。男嬰左耳穿孔,稍長即戴耳環。 女童服飾 彝族女童蓄發以後梳單辮垂直於腦後。八九歲時,將單辮盤 彝族兒童服飾於頭頂四周,辮尾綴以紅色棉線,辮上有時扣以弓形小木梳為飾。出嫁時則分流雙辮、交叉盤壓在頭帕上。如尚未出嫁而已達成年期者,亦可擇日分梳雙辮。至乍地區青年戴紅里青面雙層綉花頭帕,依諾地區是一二米藍布折成數層頂於頭上。所地地區是一長條青布,花線扎邊,折戴頭上。三個地區都是生小孩後將帕換帽。聖乍、依諾地區換為荷葉形夾帽,所地地區技為竹架青布圓頂帽。也有用黑色長布纏頭的,布約3厘米寬,盤繞頭四周,盤出10厘米左右。突出愈大者愈貴,如過去黑彝貴族女子,不分成年與否、生育與否,均通用。女子未成年前,耳上常掛紅綠珠,大如豌豆,以鐵絲串四顆成一串,長三四厘米,系紅色棉線穿於耳際。或戴紅色石質小圈,用線穿入圈中,分掛耳際。成年或梳雙辮時始戴耳環。耳環為珊瑚、銀泡、石料耳珠,玉、貝、銀耳牌,大都為圓星形。銀質或銅質的式樣較多。最普通的是三合式或四合式聯合花苞,中嵌料質紅豆。舊時黑彝貴族女子常帶倒形花蒂式.下垂用銀絲編成的細帶五條,每條尾端有圓墜,搖曳別致。衣領是單獨的一條,不和上衣相連,上綴有銀苞泡花,前面正中扣連處有一長方或梅花形領牌。 婦女服飾 婦女上衣毛、棉、絲制、排襟、前襟、後項圈和袖口 彝族女裝服飾用綵線挑有圖案花紋。領口周圍綴以金器、銀器、珠寶和玉器。有的飾以盤扣,用彩色絲線纏繞,形狀各異頗具匠心。甘洛彝族女服中襟為多,獨具風采。聖乍地區的兔毛背心又別具一格,即在青底彩花的坎肩袖籠底邊鑲上一圈雪白的兔毛,華美富麗。婦女多著百褶長裙,用寬布與窄布鑲嵌橫聯而成。童裙以紅、白色為主,或幾色相間,青年以紅、藍、白色或紅藍白色相間為主,老年以青、藍色或青藍色相間為主。童裙裙短,一般為兩節,腰小擺大。成人為三節,上節為腰,中節直桶狀,下節成細密格紋。長裙的特點在於下節的層層皺折,所以俗稱「百褶裙」,以多褶為貴。舊時裙式長短與身份有關,黑彝女子長裙拖地,行走時塵土飛揚,以示尊貴。所地地區羊毛裙質地柔厚高雅,中部桶狀窄長,紅色,下節藍色細褶均勻齊整,其下橫間以紅、白、黑細條紋,色調和諧,再下是青色,膝蓋處百褶四散,成喇叭狀。行則褶皺閃動,輕盈飄逸。彝族婦女以針筒、口弦和避邪用的獐牙、麝香為胸飾。腰際佩掛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飾各種紋樣,襯以不同包布縫成,上端開口,下綴五色飄帶,掛於左方腰際,實用又美觀。腕飾以金、銀、銅、玉、石質手鐲,戴金銀或石料鑲金銀馬鞍形、貓眼形戒指。貴婦人還佩戴金、銀、銅質鏈、鎖、墜等頭、胸、背飾。 彝族服飾類型楚雄型彝族服飾 這種服飾主要流行於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各縣及鄰近地區。這是古代各部彝族輾轉遷徙之地,現時屬東、南、西、北、中彝語六大方言的交匯地帶,故其服飾尤顯紛繁多彩。總體上看,上穿右衽大襟短上衣,下著長褲,是現代女裝的基本款式。女上裝花飾繁多,色彩艷麗,圖案以雲紋和馬櫻花一類的花卉為主,多裝飾在上衣的胸前、盤肩等特定部位,工藝以鑲補、平綉為普遍。婦女頭飾大體可分為包帕、纏頭、戴綉花帽三類,若細分則有四十餘種,而每種頭飾又往往成為某一地區彝族的標志。男子服飾日趨漢化和時裝化,但仍有不少地區保留著披羊皮褂、著火草和麻布衣的習俗,這是其它地區彝族服飾所罕見的。 涼山型彝族服飾 流行於四川、雲南的大小涼山及毗鄰的金沙江地區。男女上衣均為右衽大襟衣,涼山地區彝族男子還保留著古代遺風。他們在頭頂前腦門蓄一綹長發,象徵男性的尊嚴,神聖不可侵犯,彝族俗稱「天菩薩」。川、滇大小涼山彝族男子喜愛用青布或藍布包裹頭部,並在前額處扎出一長錐形結,以表示英勇威武的氣概,習稱「英雄結」。據考古發現,雲南晉寧石寨山西漢時代滇王墓出土的貯貝器上就發現此種頭飾打扮的人物造型。可見,扎「英雄結」是相當古樸的傳統。另外身上斜挎用細牛筋編織而成的佩帶(古時用於掛系戰刀)稱之為「英雄帶」;有的左耳戴蜜蠟彩珠和銀耳圈等飾物,下裝為長褲,但因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褲腳之分。未婚姑娘戴各式頭帕,育後婦女戴帽,或纏頭帕,皆為黑色;婦女雙耳皆佩金、銀、珊瑚、玉貝等耳飾,垂頸部戴銀領牌;下著用多層色布環繞拼接而成的百褶裙,往往長可曳地,上半部適體,下半部多褶,既突出女子體型,又增添幾分婀娜姿態。大小涼山山勢險峻,氣候寒冷,當地彝族群眾故用毛毯護身,俗稱,「擦爾瓦」。擦爾瓦是用羊毛織成的披衫,有白、灰、青等色,上部用羊毛繩縮口,下部綴有長達0 . 3 3 米左右的旒須。製作一條擦爾瓦,往往要用幾個月時間,彝族人的擦爾瓦一年到頭不離身,白天御風寒,夜晚當被蓋,堪稱涼山彝家服飾象徵。傳統的衣料以毛、麻為主,喜用黑、紅、黃色相配搭。常以挑、綉、鑲、染等多種工藝技法製成頭鐮、羊角、渦形等傳統圖案。大小涼山,山川險阻,過去交通閉塞,與外界交往很少,其服飾古樸、獨特、較完整地保留了彝族傳統風格,與東晉時期昭通霍氏墓壁上所繪彝族裝束一脈相承。 烏蒙山型彝族服飾 這種服飾流行於雲南省昭通地區的鎮雄、彝良、威信等縣以及貴州畢節、六盤水、四川敘永、廣西隆林等彝族聚居地區。烏蒙山區是古代西南彝族文化的發祥地,過去的彝族服飾與涼山彝族服飾大體相同,明清以來服裝款式變化較大。 現在雲南這一區的彝族男女服飾通常為青蘭色大襟右衽長衫、長褲,纏黑色或白色頭帕,系白布腰帶,著綉花高釘「鷂子鞋」。男子服裝無花紋,出門常披羊毛披氈。婦女服裝領口、袖口、襟邊、下擺及褲腳均飾彩色花紋及組合圖案,漢語俗稱「反托肩大鑲大滾吊四柱」,頭纏青帕作人」字形,並戴勒子、耳環、手鐲、戒指等銀飾,婚後則以耳墜取代耳環,系白色或綉花圍腰,身後垂花飄帶。個別地區彝族婦女著短衣長裙。大小涼山,山川險阻,過去交通閉塞,與外界交往很少,其服飾古樸、獨特、較完整地保留了彝族傳統風格,與東晉時期昭通霍氏墓壁上所繪彝族裝束一脈相承。 滇西型彝族服飾 這類服飾主要流行於雲南西部的大理、思茅、臨滄、保山等地。婦女上裝多為前短後長的右大襟衣,下著長褲,系圍腰,套坎肩。巍山、彌渡兩縣之間的山區女裝色彩艷麗,多綉花紋,佩帶綉花氈裹背,其他地區較質朴、素雅。其頭飾或戴布帽,或包青帕,喜綴五彩纓絡、串珠等飾品。頗有南詔王室貴族華美艷麗的遺風。過去男子穿右衽大襟長衫,寬腳褲,頭包青帕,腰系布帶或皮兜肚,現在多穿時裝。 紅河型彝族服飾 這類服飾主要流行於滇南紅河地區,以建水、石屏、元陽等縣最為典型。婦女服飾多彩多姿,既有大襟右衽長衫,也有中長衣和短裝,普遍著長褲,衣罩外套坎肩,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多以銀泡或絨線作裝飾;服飾色調極濃,並貫用配套的對比色,鮮艷奪目,裝飾性很強;圖案以自然紋形為多幾何紋次之。男子服飾與其他地方相差不大。 滇中及滇東南型彝族服飾 主要流行於以昆明、文山,以及同這兩個地區相鄰的紅河州部分地區。 女裝的主要款式為右襟或對襟上衣,長褲,個別地方著裙。以白、蘭、黑為底色,多飾動植物花紋圖案和幾何圖案。其頭飾各地差異很大。昆明地區的部分彝族青年婦女,頭戴「雞冠帽」,形如雞冠,用大大小小各種銀泡鑲綉而成,做工精細;老年婦女一般挽發髻。圭山一帶未婚婦女頭飾布箍,在雙耳部位綴一對三角形綉花布飾,腦後吊一束串珠垂向胸前。彌勒及路南部分地區彝族婦女以雙辮纏頭並包黑內,留一束頭發垂於腦後,以珠串、銀鏈、貝殼、絨線花色為飾。文山、西疇、馬關、富寧等部分地區婦女頭包黑巾或頂花帕,頭飾簡單,而丘北、開遠、瀘西等部分地區的婦女則頭飾十分豐富,飾品有銀泡、絨線球、花和貝殼 服飾特色 彝族男女都外著「察爾瓦」和彼氈。「察爾瓦」彝名「瓦拉」形似披風,用攆制的粗羊毛線織布縫制而成,一般13幅,每幅寬七八厘米,多染為深藍色。以聖乍地區的最為華麗,邊緣鑲有紅、黃牙邊和青色襯布,下邊吊有30厘米長的繩穗。被氈用兩公斤左右羊毛縫制而成,薄如銅錢,折以6厘米寬的皺折.一般為30至90折,上方用毛繩收為領。多為原色或藍色。察爾瓦和披氈是彝族男女老幼必備之服,白天為衣,夜裡為被,擋雨擋雪,寒暑不易。 編輯本段顏色特徵 一般青年男女服裝色彩鮮艷,喜用紅、黃、綠、橙、粉等 彝族服飾對比強烈的顏色,紋樣繁多。中年人服裝的紋樣較青年人為少,使用顏色為天藍、綠、紫、青、白等色,素貌莊重。老年人多用青、藍布,一般不做花,僅以青衣藍邊或藍衣青邊為飾。服裝的花紋、花邊,它有濃厚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有日、月、星、雲、天河、彩虹等天象,有山、河等大自然圖,有雞冠、牛眼、羊角、獐牙等動物方面的圖,有葉、花、火鐮、發辮、幾何形等植物和什物圖。裝飾品美麗莊重、色彩鮮明。花樣繁多、多以全、銀、銅、玉、石、骨等為原料,鑄造、打制、壓制、鑲嵌、雕刻部分為本地手工工匠製作。過去涼山彝族男女多赤足冬天或出遠門時,腳穿用麻繩或草繩編織的草鞋,內穿羊毛織成的形似靴子的氈襪,或裹棉、毛綁腿以護腳和禦寒。 編輯本段彝族的綉花衣 雲南彝族婦女大多擅長挑花刺綉,在彝族地居住地區,彝族婦女都穿著精美的花衣裳。彝族婦女的服裝多為寬邊大袖的左衽衣服,在衣服的胸襟、背肩、袖口或整件衣服上用紅色、金色、紫色、綠色等顏色的絲線挑綉各種花紋圖案,在衣領上還鑲嵌有銀泡。此外,彝族婦女還喜歡在頭巾、衣襟、坎肩、衣裳的下擺、圍腰、腰帶、褲腳、裙邊等處綉上各式色彩鮮艷、寓意深刻的花紋圖案作為別出心裁的裝飾。 挑花刺綉是彝族服飾的特點。彝族婦女幾乎人人都是挑花刺綉的能手,她們從小就在母親的指導下學習綉花、挑花、補花的技巧,學習平綉、縐綉、纏綉、帖綉等針法。彝族姑娘的嫁衣,是彝族長輩和小伙衡量姑娘才能的標志。彝族姑娘若不會綉花或綉得不好,就算人長得再漂亮,也難找到如意郎君。彝族婦女的服飾從頭到腳都有各式各樣的綉花,每一朵花都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都值得作為民族刺綉標本去研究它,去保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