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樸花卉畫
1. 誰知道齊白石門下弟子的名字
齊白石的弟子
齊白石的弟子很多,其中著名的有國畫大師李苦禪、李可染、王雪濤、王鑄九、許麟廬、婁師白、張德文等,戲劇大師梅蘭芳、評劇名家新鳳霞也是齊白石的弟子。
李苦禪
李苦禪,號勵公。1923年秋,拜齊白石為師,白日學習西畫,晚間抽空到齊家學習中國畫。 1924年在齊白石的精心培育下,他畫藝大進。在國立藝專成立「九友畫會」,九友分別是:李苦禪、王雪濤,王仲年、徐佩遐、孫公符、何冀祥、閻愛蘭,顏伯龍、袁仲沂。 天津《大公報》創辦《藝術周刊》,曾大量介紹李苦禪和趙望雲的藝術,引起社會的很大關注。4月14日,《大公報》發表其作品《慘淡京都》。11月23日,又發表作品《慘暮》,頗具版畫風格。7月1日,參加中西畫會在北海漪瀾堂舉辦的畫展。8月4日,《霞光畫報》推出中西畫會第二次畫展專刊,登載了齊白石對李苦禪的評價:「謹觀中西畫會諸君之作,皆筆情大雅,無女子見人有羞縮態度也,將來再行展覽,必有可觀耳。苦禪之畫,比前度展覽會大進,何其令吾輩真可畏!一哂記之。白石山翁。」同時還刊登了郝左春對李苦禪的評價:「藝術界革命的前驅」。次年,齊白石贈與李苦禪一本《齊白石畫集》;並在封面上題字:「苦禪仁弟畫筆及思想將起余輩……」 1929年吼虹畫社曾出版兩期《吼虹月刊》,後因經費緊張以及國民黨憲警的干涉而停刊。還編有《苦禪望雲畫集》兩冊。次年,為齊門篆刻女弟子劉淑度作冊頁,齊白石在其上題道:「苦禪畫思出人叢,淑度風流識此工。贏得三千同學輩,不聞揚子恥雕蟲」。齊白石將弟子李苦禪比作孔子門下的顏回。次年,《李苦禪畫集》出版,由齊白石題簽。
李可染
(1907~1989), 中國現代的炒作中國畫家;1907年3月26日生於江蘇省徐州市,1989年12月5日卒於北京。 李可染自幼即喜繪畫,13歲時學畫山水。1923年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習,兩年後畢業回鄉作小學教師,並任教於徐州藝術專科學校。1929年考入西湖藝術院研究班,學習油畫並得到林風眠的指導與賞識。1932年作《鍾馗》並入選第2屆全國美術展覽。 1946年到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任教,翌年春拜齊白石為師,相隨10年。同年又深得黃賓虹積墨法之妙。 1949年後,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1953年在北京舉行了李可染、張仃、羅銘寫生聯展。 1957年,訪問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畫了大批寫生作品,在筆墨、造意與境界的處理上均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1986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回顧性的李可染中國畫展,展出了他各時期的作品 200餘幅。 這一時期是李可染創作的又一高潮階段,筆墨更加純熟,揮寫更加自如,意趣更加醇厚,形式更趨於風格化。 李可染長期擔任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培養了許多山水畫家。他認為學習傳統繪畫,第一步須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第二步要以最大的力量打出來。這是他幾十年藝術實踐的總結,也體現著他對傳統和創造的普遍看法;出版有《李可染水墨寫生畫集》、《李可染中國畫集》、《李可染畫牛》等。
王雪濤
中國現代著名小寫意花鳥畫家。1903年12月31日出生,1982年11月24日逝世,河北成安人。原名庭鈞,字曉封,號遲園 。自幼喜繪畫,1918 年入保定直隸高等師范附設手工圖畫科, 畢業後到小學執教。 1922 年考入北平藝術專科學校西畫系,後轉讀國畫系,受教於陳師曾、蕭謙中、湯定之、王夢白等諸位前輩,尤受王夢白影響最大。1924年拜齊白石為師,奉師命改名雪濤。1926年畢業後留校任助教、講師。抗日戰爭期間,北平淪陷,辭去教職,專事繪畫創作,賣畫為生。同時,潛心師傳統,上追徐渭、陳淳,又得名師指點,畫藝大進。1954年任中國畫研究會常務理事,被聘為中央美術學院民族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1955年參加籌備北京中國畫院工作,1957年任該院畫師、院務委員會委員,1978年任北京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美協北京分會副主席,北京市第七屆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五屆政協常委,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聯絡委員會委員及北京市委委員 。
王鑄九
(1900-1966),原名鼎,號兩石,字瞻農。男,漢族,河南舞陽人,1922年畢業於師范學校 ,1929年到北京拜齊白石為師習畫。1937年返回家鄉從事教育工作,並研習國畫。1947年返京,1949年後經徐悲鴻介紹到北京展覽工作室供職,1955年至1962年任北京市美術公司畫師,1963年至1966年任北京中國畫院專業畫家。創作以寫意為主,受吳昌碩、齊白石影響尤深。作品常以農家作物為題材,筆墨老辣,渾厚華茲,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作品多次入選國內重大美術展覽並在報刊上發表,《葫蘆石榴圖》參加全國美展並選入《花鳥畫選集》及《北京畫院中國畫作品選集》。1987年,有作品入選文化部和故宮博物院舉辦的「當代已故著名畫家作品展」。生前曾在北京舉辦過個人畫展。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中國畫研究會會員。1989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遺作展。
許麟廬
山東蓬萊人,1916年生,2011年8月9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5歲。中國花鳥畫家、書法家、古今書畫鑒賞家。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和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花鳥畫研究會會長,北京中國書畫社名譽社長,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副會長,山東蓬萊、四川嘉州、河南開封書畫院名譽院長,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名譽教授等。 自幼秉承家學,酷愛習書作畫。1939年後受益於溥心畲先生在繪畫、書法理念和技藝上的指點;1945年拜齊白石為師,伴隨左右13年得其真諦。他從事筆墨丹青六十餘載,博覽研讀近萬家歷代名家作品,吸收了石濤、朱耷、吳昌碩等諸家的筆墨技法並創造性地吸收了民間藝術和京劇藝術融入自己繪畫之中。經半個多世紀的刻苦敬業形成了個人獨特藝術繪畫風格,其作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其傳略被載入《1985-1991年世界名人錄》和《1987年大洋洲及遠東世界名人錄》。
婁師白
(1918年—2010年),1918年6月生於北京,是齊白石的入室弟子,14歲就在齊白石先生家中學習詩、書、畫、篆刻,直至白石先生逝世,長達25年之久。 婁師白先生作品有齊白石風格,為「齊派」重要傳人,善畫花鳥瓜果,作品曾參加全國歷界美展,曾應邀赴新加坡、美國等國家美術院校講學。 婁師白得其言傳身教,全面繼承齊白石藝術技法特色,並有所創新。 其作品色彩鮮而不艷、雅而不俗,給人以豐富多彩、生機勃勃之感。其詩、書、畫、篆刻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報刊發表,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會,博得好評。 作品被人民大會堂、國賓館、國家駐美、駐英大使館及博物館收藏。並拍有數部反映其生活與創作的電影片。長於寫意花鳥畫。 婁師白先生長期致力於齊白石藝術的研究及技法傳授。作品有《蓖麻豐收》、《鴨場》、《八哥百合》等。《南國花木》等藏於中國美術館。出版有《婁師白畫輯》、《畫鴨》、《怎樣治印》、《齊白石繪畫藝術》、《齊白石繪畫技法》等專集、專著。 婁師白的代表作有《春暖人間》、《雛鴨》、《灕江帆影》、《長白積雪》等。 著有《齊白石繪畫藝術》、《婁師白畫輯》、《畫鴨》、《婁師白印章手拓本》等。 2010年12月13日清晨,婁師白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張民權
字衡,筆名【平原張衡】國畫家,1914-2001,山東平原縣人,幼年學畫,曾受業於山東畫家吳天墀,1935年考入國立北平藝術專國畫系,師從齊白石,常書鴻,溥心畲,王雪濤,吳鏡汀,陳緣督,楊濟川諸大師,專功山水,兼學花卉人物,是該系高才生。1938年畢業後,應於右任、張大千、常書鴻的聘請,任敦煌助理研究員、總務主任。1943年赴敦煌,臨摹繪制敦煌壁畫數百幅,1945年在重慶中蘇文化協會舉辦了個展,畫展中敦煌壁畫臨品,獲得了巨大成功。周恩來、董必武、林伯渠、郭沬若、張大千及業內人士,給出了高度贊揚。於右任、郭沬若等持筆在作品上提字。展出後敦煌壁畫臨品被各界人士收藏,其中中唐《維摩詰辨法圖之一》《維摩詰辨法圖之二》《樂伎圖》《晚唐西方凈土孌》四幅國寶級敦煌壁畫臨品,被重慶博物館收藏。抗日戰爭後期張民權畫家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冀魯豫老解放區工作。劉鄧大軍解放大西南,張民權同志帥部隊文工團,隨解放軍南下,渡長江戰南京一直打到重慶。受劉伯承、鄧小平委任,接管重慶市文化界軍代表。 重慶解放後,張民權同志長期擔任藝術行政工作,歷任重慶文化局藝術科科長、辦公室主任、文化局副局長,兼任重慶市川劇院院長、重慶國畫院副院長、四川美術家協會理事、重慶美協副主席。離休後重新拿起畫筆,創建《素存堂》書畫廊,教授子女及弟子習畫,並同時恢復中國畫創作,僅半年時間,畫了幾百幅作品,於1984年在重慶再次舉辦了個人畫展,民權同志的作品,山水畫宗法宋元,用筆中鋒,挺拔峻秀,古樸淡雅,別具一格。花卉畫取法明清,用筆勁峭,生動自然。部分作品參加北京美術學會及重慶國畫院在北京、珠海、天津、南京、桂林等地舉辦的畫展、美展。有些作品為南京美術館、天津戲劇博物館、重慶博物館、石景宜、劉紫英、伉儷文化館、山東名人事業促進會等處收藏,1994年獲重慶美術金獎。作品入編《中國名家書畫選》《當代名家作品集錦》《中國當代書畫選》《國立北平藝專畫選》《四川省詩書畫院建院專輯》《重慶中國畫作品選集》《重慶嘉陵書畫院作品集》《紀念毛澤東一百一十周年書畫作品集》等,並出版《張民權中國畫集》,生平載入《中國專家》《中國詩書畫印大觀》《中華翰墨名家作品博覽》《中國當代美術家人名錄》《中國當代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大辭典》《國際現代書畫名家教授大辭典》,被評為「國際銀獎藝術家」並被授予「20世紀國際藝術名家教授成就大獎」。 趙琗艇,1915年生,河南人,1935年考入國立北平藝專國畫系,得白石大師親傳,擅長畫小雞、蝦、蟹、蛙等。其作品入選1936年南京全國美展並獲獎。現今96歲還在作畫,其作品載入,《重慶中國畫作品選集》《重慶嘉陵書畫院作品集》《國立北平藝專畫選》《張民權中國畫集》《紀念毛澤東一百一十周年書畫作品集》等,
張德文
1943年出生,自幼習畫有深厚的家學淵源。小時候在鑒湖河畔,凝神觀察魚蝦在水裡游動的各種姿態,或到離家不遠的徐謂故居青藤書屋,摹畫徐渭的書畫。他深受紹興前賢的影響,秉江南水鄉之靈氣,從小酷愛繪畫,以自身的勤奮與穎悟而師造化。50年代他畫的「齊白石蝦」獲省地和全國少兒美術獎,破格入學浙江美術學校後經潘天壽校長引薦給齊白石先生,為齊白石四子齊良遲的入室弟子。畢業於齊白石國畫學校、北京齊白石藝術學院。在大師的傳授下,刻苦勤學幾十年如一日,專心研習齊白石繪畫藝術。2009年他完成了齊白石和齊良遲兩代人生前遺願,畫出了長16米的「百蝦圖」手卷,國內外都公認和譽稱為「中華第一蝦」而蜚聲當今。
編輯本段生活軼事
抗日戰爭時期,北平偽警司令、大特務頭子宣鐵吾過生日,硬邀請國畫大師齊白石赴宴作畫。齊白石來到宴會上,環顧了一下滿堂賓客,略為思索,鋪紙揮毫。轉眼之間,一隻水墨螃蟹躍然紙上,眾人贊不絕口,宣鐵吾喜形於色。不料,齊白石筆鋒輕輕一揮,在畫上題了一行字:「看你橫行到幾時」,後書「鐵吾將軍」,然後仰頭拂袖而去。 有個漢奸求畫,齊白石畫了一個塗著白鼻子,頭戴烏紗帽的不倒翁,還題了一首詩:「烏紗白扇儼然官,不倒原來泥半團,將妝忽然來打破,渾身何處有心肝?」 1937年日 款款飛來
本侵略軍佔領了北平。齊白石為了不受敵人利用,堅持閉門不出,並在門口貼出告示,上書:「中外官長要買白石之畫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親駕到門,從來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謹此告知,恕不接見。齊白石還嫌不夠,又畫了一幅畫來表明自己的心跡。畫面很特殊,一般人畫翡翠鳥時,都讓它站在石頭或荷徑上,窺伺著水面上的魚兒;齊白石卻一反常態,不去畫水面上的鱘魚,而畫深水中的蝦,並在畫上題字:「從來畫翡翠者必畫魚,余獨畫蝦,蝦不浮,翡翠奈何?」齊白石閉門謝客,自喻為蝦,並把作官的漢奸與日本人比作翡翠,意義深藏,發人深思。 齊白石有耿直的一面,淪陷時期,國立藝專聘他為教授,他在裝聘書的信封上寫下「齊白石死了」五個字,原信退回。有一個偽警察想借機索要他一張畫,被齊先生嚴詞拒絕。 齊白石對自己門徒卻百加愛護。1933年,剛從杭州西湖藝術院畢業的李寄僧經潘天壽介紹,在北京齊白石門下深造。一次,齊白石對李寄僧說:「你的作品中有些地方用筆太小,必須改用大筆」。他繼而又問「你有大筆嗎?」看到李寄僧搖頭,他馬上說:「我送你一支」。說罷,齊白石帶著李寄僧走到一個堆積間,裡面還放著一口「壽材」。大師用凳子作墊,一腳跨到了「壽材」頂上,把靠牆木架上的幾個紙包拿下來,然後選取一捆長的說:「這都是長筆,你自已挑吧」。李寄僧高興極了,當即取了二支,是特大羊毫筆。那時,李寄僧雖在北平藝專任教,但由於課時不多,收入很少,如今大師送他這樣貴重的好筆,可謂雪中送炭,這雖不是什麼大事,卻讓李寄僧終身難忘。 齊白石70多歲的時候,對人說:我才知道,自己不會畫畫。人們齊聲稱贊老人的謙遜。老畫家說,我真的不會畫。人們越發稱贊,當然沒有人相信他說的話。那時,白石老人還曾與郭沫若、毛澤東爭奪一張「廢畫」。
2. 清朝民窯青花有什麼特徵
清朝民窯青花特徵包括:胎釉、青料、造型和紋飾
胎釉
清初青花瓷器胎體厚重呈灰白或灰黃色,瓷化程度較好,胎釉結合緊密,多數釉面呈鴨蛋青,透明度較差,光澤度不強,個別釉面有縮釉,大部分有醬口。
同時許多大件琢器底部不施釉,修胎也不太規整,盤碗底部厚重,口沿逐漸扁薄,圈足稍微向內收,有的器物足沿經過工匠仔細修琢後,還出現有泥鰍背現象,較光滑,底邊還帶有窯紅即火石紅。
青料
清初青花瓷器大部是使用國產浙料繪制,大致有青翠淡雅與灰籃等種,總體呈色穩定,少數趨於灰暗,也有一些青花暈散和紋飾模糊現象。
造型
清初青花瓷器多以生活用器為主,陳設器為輔,造型側重於實用性,基本是延續明代的傳統式樣,形制上還多具有明代古樸渾厚之遺風。
紋飾
清初青花瓷器的青花紋飾質朴自然,繪畫一反已往單線平塗的方法,而是釆用多線平塗的技法,講究勻稱,疏密有致,相互輝映,粗獷豪放。
同時紋飾題材豐富,常見有動物紋、植物紋、山水圖、博古圖等,龍紋高大雄壯,矯健有力,有騰雲駕霧之勢,麒麟紋常和挺撥的巴蕉葉畫在一起,相映成趣,而且蕉葉紋中常留白。
(2)古樸花卉畫擴展閱讀:
清代早期景德鎮窯的瓷器生產,也像明代推行「官搭民燒」的制度,這不僅充分釋放了民窯的生產潛力,調動了工匠的積極性,提高了民窯作坊的規模及燒造精細瓷器的技術。
而且由於當時官窯民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無形中也刺激了民窯青花瓷器業的進一步發展,這也是清初青花瓷器生產以民窯居多的一個重要原因。
3. 福州市晉安區哪裡有賣餐廳掛畫
餐廳掛畫適合掛一些清新的花卉花鳥畫,果蔬類的花鳥畫,還有一些靜物畫與風景畫都適合掛在餐廳裝飾環境,
花鳥畫一般都還具有吉祥美好的寓意,掛在餐廳里不僅能美化環境,還陶冶身心,改善家居風水,調節食慾與心情等等。
最常見的是靜物畫,趙一輝的清荷圖。
趙一輝的花鳥畫隨性自然,灑脫恣肆,在師古的基礎上創新,筆法古樸清新,在潑墨寫意中塑造天然之象。他的作品質朴淡雅,色調獨特,構圖非常簡單,畫面十分洗練,毫無媚俗之氣,展現了自在灑脫、意境清澄的審美情趣,表達了對自然的深切熱愛。
趙一輝畫路寬泛,他多從傳統的繼承和解構當中豐富和拓展自己的藝術表現空間。他的一些作品,擺脫了傳統的筆墨程式,已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有著現代繪畫的因素。
作品的的題款內容為:「連理榮發憶前蹤,年華勝境偶偕同。有致武陵桃花散,余此熏飄香滿城。」
4. 水彩畫花怎樣畫的!步驟是什麼怎樣調顏色、發個視頻來看看
(一)《墓室陶鼎》作畫步驟 我把構圖分成石壁、地面、陶罐三大塊,使之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了,這准會給後面的繪制帶來很多困難,因為,越是簡單的東西越要想辦法充實它,否則便一覽無余了。所以,怎麼畫很重要。 步驟一用鉛筆起稿後,在畫紙上薄塗一層底料,干後像潑墨那樣蘸上顏色隨意塗抹,不去計較局部得失,只要畫出物體大致的形體關系就行,我甚至允許自己出些差錯,以便能夠進入輕松自如的狀態。 步驟二調整物體大致的色彩關系,明確畫面的色調,盡量減少色層覆蓋的次數,保持色澤鮮明通透,為後面的深入刻畫打好基礎。 步驟三進一步表現物體的特徵。這時對技法的要求越來越苛刻,以至一旦發現不合意的地方就立刻洗掉重來,而事實上,很多時候是越畫越糟的,只好停下來,待有了把握之後再繼續進行下去,直到滿意的時候為止。這幅畫不是一口氣就能畫完的,與其說是寫生,倒不如說是艱苦的創作。 (二)《陶罐》作畫步驟 一個雨夜,我在一位古董收藏家僅幾平方米大的斗室里畫下了這堆陶器。30瓦的燈管光線昏暗,恰好營造了原始、古樸、神秘的氣氛,我想這就是作品的主題吧。我把堆滿雜物的木架畫成一個簡單的垂直面,下意識地加強頂光效果,使陶器如置於墓室石壁之中,三角形構圖、金黃色的調子以及變化微妙的邊線處理,對於表現作品的主題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具體畫法如下: 步驟一構圖、色調確定之後,把所需要的顏料如桔黃、藤黃、檸檬黃、土黃、土紅、深藍等准備好。用刷子蘸上顏色直接在畫面上調和,先畫背景。 步驟二第一遍顏色稍干後,畫中間陶罐的暗部,接著畫亮部(留出幾處飛白),把畫板豎起,讓顏色往下流,明暗兩處融為一體。然後,用同樣的方法畫兩邊的小陶罐、地面、投影及背景最暗的地方。 步驟三從暗部著手深入表現對象。朦朧的邊線有助於表現陶罐的體積、空間關系和畫面的情調,我在嚴格的干濕控制下用筆反復作橫向皴擦,不時滴些清水,倒放畫板,如此反復數次,直到獲得滿意的邊線效果為止。 (三)《漢陶出土》作畫步驟 為了畫這幅畫,我前後5次踏進20多米深的古墓考察研究,考古人員告訴我,他們第一次打著手電筒爬進陰森森的墓室時,長眠了2000年之久的各式各樣的珍貴文物一下子映入眼簾,有的七斜八歪地躺在那兒,有的仍埋在泥土裡,潮濕、腐朽的氣味不時地撲鼻而來我想,我的構思應該是這樣:讓陶器像原來那個樣子展現在人們面前。具體畫法如下: 步驟一起鉛筆稿確定構圖,畫紙做底子。 步驟二色調確定後,先畫背景,在顏料里注入適量膠合劑,用刷子蘸起畫右上角,另一把刷子接住從右畫到左,噴上少許清水加以調整,畫面出現斑駁效果,將畫板斜放,水點與顏色慢慢滲透,部分流下,部分則凝結。用同樣的方法畫下方。 步驟三塑造器皿的形體不能像畫背景那樣大筆掃過去,要用先干後濕的方法從投影處畫起,繼而是暗部、亮部,畫中間陶灶時,干筆刷過去之後滴些水讓其流下,凝結後的色跡正好表現自然剝落的痕斑。 (四)《門》作畫步驟 一位做醫生的朋友告訴我,這幅畫使他想起了他年輕時在西藏生活和工作的情景。我以為,藝術的真實不在於線條、明暗或色彩怎麼用,而在於畫家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感情。畫面雖出自虛構,卻有似曾相識之感,十字架構圖和深沉、單純的色調寄託了我對人生命運的思考。具體畫法如下: 步驟一先從門板畫起(這是畫面最重要的一塊顏色,落筆要果斷肯定,把色彩的飽和度畫夠),在顏料里調進少許膠合劑,效果呈顆粒狀,與門的滄桑感正好吻合。除了深淺、虛實、色彩傾向等要有變化之外,用筆也不能單一。 接著畫左邊門洞,既不要畫得太淺,也不要畫得太深太黑,要在黑洞洞里隱約見到一些圖像,為此我在水分控制上有一番考究,不惜一改再改。 步驟二畫門的框架、木樁及壁面。先用干筆畫出基本形狀,然後噴少量清水,畫板豎起分別向四周傾斜,如此反復數次,至獲得滿意效果為止。 步驟三深入刻畫,反復修改,有時為了一處筆觸,得花上許多時間。在這里,所謂深入,絕非不斷地添加細節,而是這些細節更符合分寸感,以便體現作品的主題。 (五)《組合陶器》作畫步驟 此畫四易其稿才完成,有好幾次我覺得自己江郎才盡了,乾脆把畫連同畫板一起扔到窗外去得了,可最後還是堅持下來,從暗部畫起,先干先濕,先濃後淡,通過反復皴擦塑造陶器的質量感。現在看來,畫面粗獷有力、朴實大方,較准確地表達了我此時的感受。具體畫法如下: 步驟一用鉛筆確定構圖,畫紙局部塗底料。 步驟二畫陶器的暗面(亮面暫不畫)趁顏色未乾畫投影部分。 步驟三加強色塊的對比效果:把下方的暗紅色塊和藍黑色塊的飽和度畫夠,把陶器的黑白灰對比畫夠。經過這一番處理之後,畫面的力度明顯提高了。待顏色干透,從暗面到亮面,深入刻畫陶器的起、轉折以及質感量感。最後畫背景,調整整體關系。
5. 請問畫都有哪些種類啊,就像油墨花啦 山水畫啦,就像下面那幅畫是什麼類型的啊好漂亮。
有中西的區分 :
中國以水墨為主,稱為國畫,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鳥、界畫:
人物畫是以人物形象為主體的繪畫,主要包括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戰國時代,我國就出現了成熟的人物繪畫,並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平。
山水畫是以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隋唐時期,我國山水畫已成為獨立的創作;至五代、北宋時期,山水畫日趨成熟。中國山水畫依技法和設色可分為水墨、青綠、金碧、淺絳、淡彩等形式。
花鳥畫是以描寫花卉、瓜果、竹石、鳥獸、蟲魚等為主體的繪畫。花鳥畫的肇始很早,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上、殷周時代的青銅器上,就有許多花草、蟲魚和龍鳳之類的圖案紋飾。傳統花鳥畫依題材可分為花卉、瓜果、翎毛(禽鳥)、走獸、蟲魚等類型。
界畫是指以宮室、屋宇、亭台樓閣等建築物為題材,而用界筆直尺線的繪畫,也稱「宮室畫」、「台閣畫」或「屋木畫」。界畫創始於隋代,最早界於人物山水之間
另外,還有佛畫、版畫。
佛畫,總的說來,可分為兩大類:非情節性類和情節性類。非情節性類是指畫像類,可分為七類:佛像類、菩薩像類、羅漢像類、明王像類、高僧像、天龍八部或天尊類、曼陀羅類。
情節性的佛畫,多根據佛經構成的佛教故事畫,大約有六類:佛傳故事類、佛本生故事類、經變故事類、供養人類、水陸畫類、唐卡畫類。另外,還有山寺風景類,文僧、武僧傳奇故事,相當於連環畫之類。
版畫,是中國美術的一個重要門類。古代版畫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數銅版刻和套色漏印。 獨特的刀味與木味使它在中國文化藝術史上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與地位。
中國版畫的起源,有漢朝說、東晉說、六朝以至隋朝說。現存我國最早的版畫,有款刻年月 的,是舉世聞名的「咸通」本《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卷首圖,根據題記,作於公元868年。 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畫,據估計比「咸通」本早約百年。 唐、五代時期的版畫,在我國西北和吳越等地都有發現的作品。作品大多古樸俊秀,奏刀有神。 內容題材以宗教經卷為主
西方 :
分為有色畫,無色畫
有色畫:水粉,油畫等
無色畫:素描,速寫等
此外還有:
插畫、 壁畫,連環畫,卡通畫,兒童畫,手工畫,砂紙畫,抽象畫,漫畫,蠟染, 裝飾畫,簡筆畫,手工刺綉掛畫(十字綉)等,你的這份畫在小說封面很常見
6. 推薦幾位擅長畫花/靜物的油畫家把!謝謝
較早來到紐西蘭的畫家中,最有才能的是W.霍奇斯。
A.厄爾也是較早遍游紐西蘭的藝術家。他曾在新南威爾
士定居了一段時間,1827~1828年又來到了紐西蘭的北
部。他的風景畫和以毛利人為模特兒所作的習作,技巧
平乏,但十分合乎習俗,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19世紀
的英國移民們帶來了英國美術的光輝。移民中有許多有
才能的業余畫家,他們多用水彩作畫,旨趣十分古樸。在
風景畫中,一些關於毛利人生活的作品,可以傳達出真
實的情感,淡淡的鄉愁和對新土地的敬畏感。W.福克斯
既是一位政治家和殖民地的總督,也是一個紳士風度的
業余畫家,畫有大量有關他生活的素描和一些精美的水
彩畫。W.斯溫森畫了一系列感受性強的風景和叢林習作,
經常強調人在大自然之前顯得卑微的寓意。J.金德的水
彩畫,把腦海中所影印的平淡、井然有序的英國風景移
植到殖民地的風景之中。值得注意的是開始接受本土藝
術傳統的畫家J.A.吉爾菲蘭和C.希菲。吉爾菲蘭的素描
冊(現藏達尼丁的霍肯圖書館)十分出色,其中插圖異常
生動。他們對毛利人美術傳統的發現,拓寬了作品的領
域,為自己藝術灌注了新的生命力。吉爾菲蘭以毛利人
為模特兒連續畫了各種不同姿態的素描,精心之作《一
個土人村莊的內景》反映了封閉、群居,但充滿活力的
毛利人社會。希菲也畫毛利人,他是紐西蘭風景優秀的
闡釋者,最有觀察力的人之一。他畫紐西蘭,不只把它
視為一個廣闊和空曠的國土,而是力圖描繪出它的獨特
性。可惜吉爾菲蘭和希菲沒有發展傳統,也沒有留下追
隨者。19世紀後期的一些業余畫家,用英國浪漫主義風
格來表現紐西蘭,出色地解決了前人在風景畫中沒有解
決的技巧問題。他們利用閑暇時間作旅行寫生,不知疲
倦地尋找風景區和大自然雄偉的奇觀。由於他們洞察了
紐西蘭風景的內在構造,他們的風景畫,色彩柔和諧美、
生動自然,給人深刻的印象。
19世紀後半葉,美術機構和美術學院的建立,定期
舉辦美術展覽會,藝術家地位的提高,使得職業畫家的
生存成為可能。職業畫家最早並非出生於紐西蘭。19世
紀90年代前期,3名歐洲有經驗的畫家來到了紐西蘭,P.
van der韋爾登定居在克賴斯特徹奇,J.奈恩定居在惠靈
頓,G.P.納利在達尼丁教了一陣書後,移往奧克蘭。他
們全是職業畫家,並且多才多藝。他們帶給紐西蘭令人
興奮的新穎風格,紐西蘭也帶給他們異域的美,從而形
成了新的傳統。納利以肖像畫著名,韋爾登擅長荷蘭風
格的風俗畫和風景畫,奈恩則表現出類似於印象主義早
期風格的田園景緻和肖像畫。他們的作品十分逼真,對
紐西蘭美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促進了紐西蘭19世紀末
美術的發展。
20世紀初紐西蘭的美術變得更加豐富和多樣化。新
西蘭的畫家逐漸走向成熟,其中,A.W.沃爾森繼續用水
彩製作傳統的風景畫、海景和當地的灌木叢。M.O.斯托
達特作為一名風景畫家和靜物畫家在基督堂市享有崇高
的聲譽。R.麥克爾泰爾和O.莫頓的藝術對大都市產生過
震動。一位名叫F.霍金斯的女畫家,精通各門畫種,多
才多藝,被譽為「傳統主義者、現代主義者、紐西蘭民
族主義者」,是紐西蘭殖民地時期繪畫中最傑出的代表。
1952年,紐西蘭政府任命一名專職教授,管理奧克
蘭美術館,並採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推動美術事業。
1963年以英國為模式建立了伊麗莎白二世藝術委員會,
編纂了政府對視覺美術和有關活動的綱領性文獻,還規
定了國家資助藝術事業的標准。一批有成就的畫家開始
涌現出來。T.A.麥科馬克雖沒出水彩畫的范圍,但他的
風景畫和花卉畫卻受到人們的稱贊。J.威克斯是一位粗
獷、喜愛冒險的藝術家,他旅歐歸來,廣泛地與藝術鑒
賞界為伍,在最令人喜歡的靜物畫和風景畫中作出了突
出的貢獻。油畫家M.T.伍拉斯頓和C.麥卡恩毅然地打破
風景畫和人物畫中一般的陳規,經常在寬大的尺幅上作
畫,追求獨立的線條。因為上述 4人幾乎在紐西蘭渡過
了一生,作為酬謝他們藝術的成就,政府曾為他們舉辦
藝術回顧展。在更年輕的一代人中,值得提及的是成長
中、相當數量的毛利人畫家,他們的藝術也應歸於本土
藝術的發展。
7. 簡述花涯壁畫列入世界遺產的原因。
簡述花涯壁畫列入世界遺產的原因:
1.花山崖畫的重要歷史價值和巨大藝術價值,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建國後幾十年來一直吸引著眾多的學術團體前來考察研究。初步認為花山崖畫的作畫年代或是上古至中古時期,或是戰國至東漢時期,或唐或宋,是未破之謎。崖畫內容或為語言符號,或為樂事慶典, 或為祈天抗洪,或為戰事盛會,或為宗教祭祀,研究的學者各執一詞,莫衷一是,迄今尚無定論。
2.畫的本身是一件世界罕見的崖畫藝術珍品,具有強大的藝術魅力和重大的考古價值。整個畫面95米×150米,氣勢雄偉磅礴,百米之外才能盡覽全幅。畫面布局工整,繁而不亂,主次分明,完整和諧。看似單調機械的畫像造型,充滿了古樸莊重而又輕松活潑的氣氛;只有寥寥幾筆的人體和物體造型,使人能夠捕捉到一種生動逼真、維妙維肖的美感;單色平描剪影式及單線條勾勒式的藝術構思和浪漫筆彩,使之觀之產生一種似虛似實的夢幻之感態;整齊而又紛繁的上千個人像,洋溢著舞動的節奏和激越的聲樂。用心專注觀察,褚紅色人群全都活動了起來:首領挎刀騎獸,眾卒簇擁歡呼,銅鼓聲震天,喊殺聲動地;又像山林呼嘯,風勁草低,獵犬窮追不舍;又若設案江濱,陰風迷霧,巫師念念有詞,部落上下痛祭亡靈;又似鼓樂陣陣,輕歌漫舞,人群雀躍,歡聲鼎沸……佇立在此幅1.5萬平方米的崖畫面前,使人彷彿進入畫境,置身在遠古社會的人群中,與之共歡樂、同激動,而早已留連忘返。
花山崖畫是中華民族寶庫的一塊藝術瑰寶,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的地方。到過花山的人,不僅為其壯美贊不絕口,更為其諸多的「不可思議」而驚嘆不已:如此峭壁懸崖如何作畫?……花山的神奇魅力和千古之謎,已吸引了美、日、英、德、法、港澳等許多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的遊客,每年都有上萬人(次)前來旅遊和考察.
8. 馬萬里的藝術風格
徐悲鴻《馬萬里畫展序》釋文:
頻年以還,游藝中原者,馬君萬里名藉甚。余赴滬時過謝公展,公展興最豪,高亢健談,每縱論當世英彥,輒樂道馬君。廿四年秋,余慕八桂山水之勝而來南寧,至則遇其賢士大夫,無不言馬君者。蓋馬君以其藝傾倒南中名流,先我而至,已數月於茲矣!馬君畫格清麗,才思俊逸,有所創作,恆若行所無事。書法似明人,得其倜儻縱橫之致,而治印尤高古絕俗,余昔所未知也。馬君既多才多藝如此,又廣歷名山大川,精進不懈,則他日與於文藝復興之業者,微斯人其誰與歸乎?顧自清以降,執筆弄翰之人,俱當時之士大夫,畏難就易,輒習尚淺薄,號為簡雅,一如中國不修武備,獨誇言和平然者,以故雄奇典麗之作,闃焉無聞。吾與馬君今俱盛年,丁此末世,凡其頹廢與所因循苟且而同流合污,靦然苟全於人心之下之藝,允宜懸為厲禁。孤詣獨往,冀其高遠,乃吾黨之事,知馬君必當與不佞共勉,且不計世人之接受與否者也。
廿五年六月悲鴻序
(馬萬里)先生藝術一身,以繪畫名最著,花鳥、草蟲、蔬果、雞雛無不精妙;兼擅山水,雄肆蒼勁,有明人筆意,偶寫青綠,亦雄奇可喜。所作花卉,紅英璀璨,素蕊芬芳,在紛披歷亂中自繞春陽氣息,紫藤尤為一絕,墨竹亦清雋絕塵。長於題跋,先生於每幅畫的題款與用印,均極講究,都力求相適應。他備有五色印泥(馬萬里後將這盒五色印泥作為新婚賀禮的還禮送給了陸小曼(徐志摩夫人、馬萬里元配夫人湯眉倩的摯友)。) ,是謝翰華(謝梅奴)於抗戰前在南京用百年陳油特製,色料是蒙古畫馬專家田協安所贈。田為清代貝子後裔,存有宮中朱、白、蘭、黑、黃等墨錠;西洋紅為法國藝人贈梅蘭芳,由梅轉贈的。先生嘗以濃墨寫竹,淡墨題字,用橙黃印泥鈴蓋白文小印,清麗別致,前所未有。又曾用深色仿古箋畫白色花卉,用白色印泥鈴印,芬芳素雅,古樸有趣。又以朱墨寫竹,淡墨題字,用粉蘭印泥鈐印。有時更以淡墨作畫,濃墨題字。題款有的僅署萬里二字,有的題字占畫面三分之二以上,而字少者不覺其少,字多者不嫌其多,隨意經營,無不精妙,此中奧秘,非三折肱者實不能為。書法於行楷外,篆隸亦佳勝。抗戰時,曾用石達開句作篆聯:「忍令上國衣冠,淪為夷狄。相率中原豪傑,還我河山。」先生篆刻是功力最深的,初得祝子祥指授,先後取法於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諸家,繼則上追周秦,所詣益深,為當代名家鄧散木、唐醉石等所贊許。其摯友虞逸夫跋其遺作雲:「萬里治印,胎息秦漢,斟酌皖浙,旁及封泥瓦當之奇麗,彷徨洽浹,寓變化於法度之中,功而不纖,拙而彌古,渾厚典重,如其為人。」可謂知言。
(摘自--呂學端序 榮寶齋畫譜·花卉部分/馬萬里繪 榮寶齋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次出版)
細究馬公畫作,早年所繪,雖尚未至於至善,但深心有在,性靈俱見,足覘天分之高。而壯年之後,落筆潔雅,格調清高,不見俗姿,不飾巧色,不佞不屈。運纖毫之筆,羅萬象於心,可謂高古能新、清麗能厚者也。此胎息於古樸與純粹之域,乃馬公高明之處。更可貴者,馬公畫成,往往題詩點睛,如《花鳥草蟲走獸精品》、《寫楊萬里詩意冊》等,詩心畫境,可見馬公於中國傳統文化之含咀之深。
馬公專精多能,除書畫之外,篆刻之道已入化境。此藝更見功夫,須能熔鑄今古,渾化無跡。馬公於鍾鼎石鼓、殷墟契文、篆籀摩崖、瓦當石刻,皆瞭然在胸,非拘於一枝一節者所能企及。馬一浮先生為《九百石印精舍圖卷》題辭曰:「吾所見印人,自吳昌碩外,唯君為能精於其術。」馬湛翁題此圖卷時,戊寅冬十月也,此時馬公年未不惑,而吳昌碩先生已經去世十一年。如馬湛翁此題所言,馬公萬里先生當時造詣,實難其匹。
(摘自--《廣西文史》 總第63期 ) 既要使得物象傳神精準,又不能影響中國畫那種獨有的、厚重的文人情懷和傳統文化韻致,馬萬里也經歷了長期的探索和積累。要想解放筆墨,使之展現出西畫所具有的色彩層次感、空間結構及透視關系等優點,馬萬里下足了功夫。他主張學習西畫應當「藏而不露」,將西畫的優點融會於傳統技法之中;立足於中國畫技法,通過借鑒其他傳統藝術如書法、篆刻的特色,豐富技法,彌補不足。多年的錘煉和自小打下中國畫技法的扎實功底,讓他能夠適當通過勾、皴、擦、染、點的組合運用,色彩的精心調和搭配,蘸墨干、濕、濃、淡及筆鋒提頓開合的巧妙變化,熟練營造出與西畫元素異曲同工的畫面效果,同時保留了傳統國畫當中疏密構圖、位置經營、錯落有致的特點,題跋和鈐印的位置也極其考究,這些都契合了徐悲鴻先生「古法之佳者,守之」的觀點,也透露出一種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強烈自信。這種對待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堅守的態度,是「中西融合」的前提。 馬萬里的繪畫藝術,早在他青年時期,就得到了海上諸師友的獎掖和贊譽,吳昌碩曾謂之「活色生香」、「活潑生香」;曾熙則評他的畫「觸處春生」;及至盛年,廣歷四方,壯游天下,畫壇諸大家更是對他推崇備至,徐悲鴻認為其「畫格清麗,才思俊逸」;錢松喦對馬萬里的構圖、筆墨亦極為稱賞; 張大千最喜愛他畫的竹,鄧散木稱「竹奇佳」;徐邦達認為他的畫堪為「藝林三絕」之首;李苦禪則說他的畫不在謝稚柳之下。
馬君畫格清麗,才思俊逸,有所創作,恆若行所無事。 ----徐悲鴻
六法以氣韻得之天授。思茲所謂愈學愈遠也。萬里賢棣以妙齡所為書畫,骨韻之清麗當壓倒一切。老髯亦當引為畏友。 ----曾熙
一代畫師齊斂手,天涯握手盡文人。梅魂菊影商量遍,活色生香五百春。少年哀艷雜雄奇,秀出南天筆一支。 ----吳觀岱
萬里馬君筆墨超逸,為世所推許,所作花卉娟秀絕倫,有飄飄欲仙之致,而追摹元明諸家古色蒼然,仍不失其風度,自非學富力深,詎能臻此,其一種逸韻當自胎骨中帶來,非學力所可及。 ----吳待秋
「秋月氣清千處好,化工才大百花生」隨園句也。允甫(馬萬里)之畫絢爛崝嶸,其才之大,見者莫不知之,乃其氣之清,則人未必知之也。氣不清則為粗才。允甫之才大而不粗,吾無間然。 ----錢名山
公(馬萬里)畫筆自是當世第一流人,顧反謙不肯居何也。畫德仲懷於此益見之矣。 ----潘伯鷹
萬里於畫藝,自幼好而樂之,才長功深,自致高遠。觀其所為山水松竹雞雛之類,筆墨流暢融潤,滿幅無非生機。物象本是無情,看去卻似有情,此是畫家三昧,最為難到之佳境。至其能事所在,花卉尤為絕出。曾為百花圖卷,但見一片絢爛,莫可名狀,花花葉葉,盡態極妍,燕瘦環肥,殊色同美。繁處密而不亂,疏處簡而有法,使覽者悅目怡情,嘆為觀止。前輩名家,同時作手,佳評盈耳,難於盡述。惟大書家曾農髯稱其畫風「饒有春氣」,可謂全面扼要,別具隻眼。 ----虞逸夫 馬萬里的書法兼行楷篆隸之勝。他以隸書參入篆意,乃其獨創。筆力剛健雄勁,氣勢恢宏。徐悲鴻稱其「書法似明人,得其倜儻縱橫之致」。可惜的是十年「文革」,馬萬里被管制,剝奪了從藝的權利,只允許他用朱筆寫毛主席詩詞一個內容,而且強迫他天天寫檢討,他被迫無奈,只可用鋼筆。 即使如此,他寫的毛主席詩詞,特別是鋼筆字,在硬筆書法中,亦被譽為世所罕見。 馬萬里先生的書法行、草、篆、隸四體皆精,豐腴秀美,恣意縱橫,結字疏朗蕭逸,行氣連貫,具有濃烈的文人氣息。但由於書法作品寫得較少,特別是「文革」以後面世的更少,只能在國畫作品的題款上窺得一斑。 馬萬里先生的硬筆手札,一般都是直書,像寫墨筆字一樣,很注重行氣,字跡不拘大小疏密,或行或草,如行雲流水。 用筆圓潤,流暢活潑,絕少稜角,且字體結構嚴謹,一筆一劃皆從法帖中來,不失規范,故益顯得穩健瀟灑,十分耐看。 萬里書法早年似學柳,三十左右時加上米的縱肆,筆力極健。 ----蔣維崧
萬里的書法功力很深,童年學柳,中年加米的縱肆,筆力極健, 兼行、楷、篆、隸之勝。以隸參入篆意,他自稱他的隸書是「篆之孫,隸之祖。」抗戰時曾書一篆聯:「忍令上國衣冠,淪於夷狄;相率中原豪傑,還我河山。」用陳聯表達作者的愛國熱情,激起讀者共鳴。十年動亂中他又以隸字寫了「醴泉無源,芝草無根,人貴自立;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民生在勤」以寄意。這些對聯筆力剛勁雄壯而組織嚴謹,在展出中受到好評。 ----鄭逸梅
萬里的書法,也和他的畫風相似,豐腴流暢。平常題畫多用行書,筆調極似米海岳。八分如鄧石如,篆書如趙撝叔。世人慕名的多,所以求畫的多,求書的少,他的篆隸書流傳不多,就是這個原因。 ----虞逸夫
他(馬萬里)的書法行、楷、篆、隸俱妙。抗戰初期在重慶為我寫過一幅篆聯:「忍令上國衣冠淪為夷狄,相率中原豪傑還我河山」。筆姿圓勁與鄧石如相伯仲。還寫過一幅隸聯:「食有魚出有車當代孟嘗誰似我,金未盡裘未敝今年季子不還家。」 ----謝梅奴
其(馬萬里)書法擅行草篆隸,當受錢名山先生影響,最大特點是灑脫雄健、以韻致勝,崇尚簡朴到深遠的心境表露,特別是筆姿生動而氣勢潤然,有一筆呵成、神風煥發魅力。 ----林之源
他(馬萬里)的書法行草、隸書,最見工力,隸書得力於漢、魏,行草於明人的書法甚有研究,能自成風格。 ----朱培鈞 馬萬里的篆刻是他最得意的一項技藝。他博綜文字學,盡讀《說文解字》,參解古彝款識、殷墟契文以夯實根基,從漢印入手,兼師近代諸家,加上他對篆刻藝術超強的感悟,使他在治印一道成就卓著。兩位前西泠印社理事羅尗子與周哲文都曾向馬萬里先生求學問印多時; 一代書壇泰斗沈尹默也曾致信向他求印。 徐悲鴻稱其「治印尤高古絕俗」;鄧散木贊他的印「尊鍥大佳」;吳湖帆譽其治印譬為「珊瑚碧桃」;符鐵年評價他在治印方面「真能抗世希古者」;張大千亦曾為馬萬里刻「不猶人」白文印一枚,稱頌馬萬里的篆刻功力卓然超絕,不同於尋常篆刻家。他的篆刻正如他的自刻印「以故為新以俗為雅」一樣,在傳統的基礎上標新求變,渾朴靈動,似拙實巧。他的篆刻潤例,是趙叔孺、吳待秋、王一亭、吳湖帆、褚德彝、湯定之、錢瘦鐵、馮超然、趙古泥給他訂的。 並謂:「腕力之強,超絕儕輩,興至奏刀,便覺古趣盎然,置之秦漢印譜間,無分軒輊」。
解放前後為軍政界名人如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白崇禧、黃旭初、李品仙、劉斐等均刻有印章。他刻印不用印床,不必伏案,左手持石,右手持刀,坐立皆能刻削如意,因其腕力強,所以不必藉助於外物。
(馬君萬里)治印尤高古絕俗,余昔所未知也。 ----徐悲鴻
吾所見印人自吳昌碩外,唯君(馬萬里)為能精於其術。 ----馬一浮
曼廬居士(馬萬里)治印朴茂典實,今之宗工。 ----喬大壯
(馬萬里)於篆刻一道直逼秦漢,古意今情兼而有之,令人欽佩無已。 ----趙少昂
(萬里)先生治印尚朴茂摒纖麗,宜追秦璽漢印,旁及書契泉陶之文,靡不兼倉,故能於皖浙之外獨樹一幟,而不屑屑於時史所為。 ----陳恆安
觀曼廬居士(馬萬里)刻印,如見秦漢古金石,可謂能矣。 ----馬君武
藝術足以表現民族之精神,周秦漢之金石文字,皆深含剛健之美,體百變而不離其宗。曼廬居士(馬萬里)鐵筆龍攫獅博,深得籀斯遺意。借藝術以鼓舞民族剛健之精神,固今日委靡之中國所需要也。 ----雷沛鴻
其實他(馬萬里)畢生工力最深的還是篆刻一道。所仿漢印,可以亂真。白文印頗似趙古泥,寓剛勁於婀娜之中,耐人尋味。求之並世名家,除唐醉石、鄧散木、錢君陶外,不作他人想。 ----謝梅奴
萬里先生的篆刻藝術,源溯秦漢而能攝其神韻,尤以白文印法度嚴謹又富於變化,這和他一生不斷摹臨漢印有密切的關系。先生的印風剛健古樸、平正謹嚴、干凈利落,絲毫沒有染上世俗流行的貪大求奇,以粗野為豪放,以狂怪為新奇等不良習氣,堪為後學楷模。 ----陳國斌
9. 中國史上,有哪些擅長畫梅的畫家
元代著名詩、畫家王冕(字元章,號稱梅花屋主,是畫梅的名家)
王成喜先生擅寫意花鳥,書法擅隸書、行書,尤擅畫梅,梅花又名「五福花」是中國傳統名花,她象徵著快樂、幸福、長壽、順利、和平。梅花不僅是清雅俊逸的風度使古今詩人畫家為它贊美,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為民族的精華而為世人所敬重。中國歷代文人志士愛梅、頌梅者極多;梅以它的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在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因此梅又常被民間作為傳春報喜的吉祥象徵。
李長峰,中國書畫家,國家一級畫師、教授。是近年來崛起有實力的著名畫家,以畫寫意梅花著稱於世,尤其擅長畫巨幅梅花作品。
畫梅名家——邢久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