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brahma花藝設計
1. 梵天!是什麼
梵天
梵名Brahma^ 。音譯婆羅賀摩、沒羅含摩、梵摩。意譯清凈、離欲。印度思想將萬有之根源『梵』,予以神格化,為婆羅門教、印度教之創造神,與濕婆( S/iva)、毗濕奴(梵Vis!n!u )並稱為婆羅門教與印度教之三大神。據摩奴法典所載,梵天出自金胎(梵卵),原有五頭,其一頭傳為濕婆所毀,餘四頭,具四手,分別持吠陀經典、蓮花、匙子,念珠或缽。佛教將其列為色界之初禪天。一般分為三種,即梵眾天(梵Brahma -pa^ris!adya )、梵輔天(梵Brahma -purohita )與大梵天(梵Maha^ -brahman ),總稱為梵天。其中,大梵天王統御梵眾之人民、梵輔之輔弼臣。 又通常所稱之梵天大都指大梵天王,又稱梵王,名為屍棄(梵S/ikhin )或世主(梵Praja^pati )。印度古傳說中,為劫初時從光音天下生,造作萬物,佛教中則以之與帝釋天同為佛教之護法神。釋尊曾升忉利天為母說法,下降此世時,梵王為佛之右脅侍,持白拂;或謂是梵天與摩羅王相合者。大梵天王身長為一由延半,壽命一劫半,其所住之宮殿,稱為梵王宮。密教將其列為十二天之一,守護上方。密教之梵天像四面四臂,右手持蓮花、數珠,左手執軍持,作唵字印,乘七鵝車,戴發髻冠。又供養大梵天之修法,稱為梵天供。
2. brahmin和brahma和brahman的區別
1.Brahmin是印度種姓制度的最高種姓婆羅門。包括祭祀priest,教師academics。一生素食。從而第二種姓向下才可以吃肉。
起源於雅利安人(古波斯人,現伊朗人)在印度制定,以前都是波斯人為第一種姓,白人。後來隨著與當地有色人種通婚,現在不能根據膚色來判斷種姓了。
剩下兩個詞是梵語單詞,來自印度教經典scriptures:Vedānta的最後一章Upanishad。
2.Brāhman:
意思是Absolute,supreme,pure,ultimate reality。類似宇宙的終極實相和真理的意思。
3.Brāhma:Brāhman分三部分Brāhma(意思是創造create),Vishnu(毗濕奴,能力是維持persist),Siva(也寫作shiva,能力是毀滅destroy,這里也指可以毀滅路上的阻礙等不好的東西)。
在我看來2、3的關系類似天與人,每個人都有終極實相,也有悟性,但被māya(illusion虛妄:包括body mind senses)遮住了,māya只是是我們活著的工具。
修行圓滿的人做到天人合一。印度教佛教都信輪回轉世,人死那一刻也類似天人合一。但前世不圓滿,所以還是需要轉世投胎reborn。
信不信全都看個人啦,以上是我在一個世界很有名的瑜伽學院,印度的分校學到的。希望有幫助。
3. 《薄伽梵歌的教導》第十二章:自我即梵
任何造物都有兩個根源:生效根源(nimitta kārana),智力存在具有知識和技能來創造造物;物質根源(upādāna Kārana),創造造物所使用的物質。主對阿周那說:「造物確實誕生於我,所誕生於我的也由我維持,並消融入我。」此聲明意味著主不僅僅是造物的生效根源,也是其物質根源,因為在造物的存在結束時,造物不能融入其生效根源,而是融入其物質根源,正如陶罐不能融入陶匠,而只能融入粘土。因此,主說:「在造物中,沒有任何東西超越我,或除開我而存在,因為我是時空持續和萬物存在於其中的根源。」
人類沒有真正創造任何東西,我們僅僅重新安排、組合主所創造的東西。當我們發現主已經滿足了我們所有需求時,我們自然想要表達我們的感謝,但我們發現我們禱告的對象超出了我們的理解,當我們不知道神是什麼時,我們用此知名的經文(śloka)來作為我們的禱告:
「主啊,我不知道您的真相,或您像什麼。無論您是什麼,無論您在何方,願此頂禮抵達您。」
這確實是非常實際的禱告形式,即使你所了解的主的形式或行蹤是錯誤的,這個禱告將抵達其目的地。
一旦你正確地認識到神是造物的物質根源,你就會意識到,你不必去任何地方尋找他,神是空、風、火、水、地,宇宙中的一切所有,存在於時空中的任何東西——包括你的身體、感覺器官和心智——任何被創造的東西,正如主奎師那所說,
「我是整個世界的起源,也是它消融的根源。」
因為主是造物的物質根源,你可能說:「我認識造物,所以我認識主」,但主不能成為你認識的客體,因為一個客體必須與你——主體不同。主與你沒有什麼不同,如果一切都與主不同,主所剩下的將不足珍貴。如果你想像你可以將主視作一個客體,你就使自己優越於他。如果神是你想法的客體,與你分離,你可以解除客體;神,卻繼續存在,還是想點別的吧。根據你的想法,主將被歸類於來了又走的某種東西,主與任何其他有限生命沒有區別,出現這種情況歸咎於你對神的錯誤理解。
當個人在禱告中召喚神,即表明那人知道神的存在。但是,如果個人不接受主與自己是一樣的,那麼個人對主的認識是不完整的。在第七章中,這種不完全的知識被稱為jñāna,具有有這種部分知識(知道神)的人,被稱為āstika。
波浪誕生於海洋,藉由海洋得以維系,並且最終融入海洋。波浪與海洋有關,正如人與神有關。海洋存在於每一個波浪中,但波浪卻將海洋視作與己不同。它想:「無限的海洋創造了我,一個有限的波浪。」當然,波浪接受其造物主海洋的存在,與認為他來自於天堂,或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超越他的愚蠢波浪相比,這是一大飛躍。由於接受海洋是其誕生的生效根源,該波浪即是奉獻者(āstika),它知道海洋(asti),就像你知道你有一位曾曾祖父一樣。
有三類奉獻者:受害者(ārta)、尋求一些收獲的人(arthārthī)、渴望認識神的人(jijñāsu)。所有人都擁有主存在的部分知識(Jñāna,),但他們不知道主並不脫離他們自己。
ārta是一個受害者,當其生活搖搖欲墜時,他揮舞雙臂懇求主的幫助,他覺得只有主才能把他從困境中解脫出來,他接納主的力量,並尋求主的幫助。
第二類奉獻者是arthārthī,一個渴望得到一些收獲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個人知道他不得不付諸努力,以便得到他所想要的東西,他不光是依賴神,但是他也接受神(daiva)的必要性。祈禱是行動(karma),像任何行動一樣會產生結果。奉獻者知道神是法則的守護者,和所有造物結果的給予者(Karmaphaladātā), 所以任何召喚神恩典的供奉都是有效的。個人的禱告可能以身體行動的形式(Kāyika),比如供奉鮮花;以言語的方式(vācika),歌頌主的榮耀;或純粹精神上的禱告(mānasa)。無論供奉什麼是無關緊要的,主奎師那說:
「心智純粹之人帶著奉獻之心供奉的任何東西——無論是樹葉、鮮花、水果,或是水,我都喜歡。」
像ārta和arthārthī一樣,第三類奉獻者也不太了解神,但他對另外兩類人所追求的有限結果並不感興趣,他只想知道關於自己、主以及世界的真相,他被稱作Jijñāsu,一個渴望直接知識的人,他尋求主的幫助,以便獲得知識。
所有這三類人享有部分知識(Jñāna),每類人都知道主是存在的,一類人想要主幫助他,另一類人想要主給他一些東西,第三類人想要獲得主的知識。在這三類人中,第三類人(Jijñāsu)是最幸運的,因為他知道追逐生命中的一些結果只能解決小問題,其他人正在這樣做,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局限的根本問題不能通過任何獲取來解決。第三類人(Jijñāsu)知道擺脫局限只有通過認識自己才能獲得,他想像認識自己一般來認識神。
我們已經討論了三類奉獻者,但是主奎師那提到了第四類奉獻者:
「四類人崇拜我,阿周那:一類痛苦的人,一類渴望認識我的人,一類想要達到特定目的的人,一類人認識到我的所有這些崇高方面,但他認識我是將我視作『我』,即那個『自我』」。
主奎師那說,所有這些奉獻者都是他喜愛的,因為他們都接受他的存在和力量,但Jñānī是最智慧的人,是最偉大的奉獻者,因為只有他掌握了主的知識。
「主是」是部分知識(jñānā)的表達,而「我是主」是完整知識(vijñāna)的表達。了悟主是存在的,他是萬物唯一的根源,是部分知識(jñānā);但將主視作我、意識,是完整知識(vijñāna),在主和我之內的意識是一樣的,所以在我之內是主。
那個了悟自己是水的波浪可以說:「我是海洋,水是我、所有其它波浪、以及造就了我們的海洋的精髓。」這是完整知識(vijñāna)。主說:「jñānī是奉獻圓滿的人,因為他藉由知識,已經與我合一,jñānī確實是我自己。」
這個時候,阿周那聽到主奎師那使用了一些他不清楚含義的詞彙,所以我們發現第八章開始於一個問題,阿周那詢問主:梵(Brahman)、自我知識(adhyātama)、行動(Karma)等的意思。
在梵語中,詞彙的含義是基於通過明確的語法規則派生的詞根,目前使用的詞根不僅僅是詞源興趣,例如,在英語中「世界」這個詞的詞源是模糊的,所以「世界」本身並沒有揭示它的意義。在梵文中,「世界」的詞彙是Jagat,源於詞根jan(出生),及詞根gam(離去),這是兩個梵文初學者都熟知的詞根,因此,Jagat這個詞的意思是「出生,然後離去」,這個詞本身描述了世界短暫易變的性質。
我們熟悉Brahman一詞,我們將其翻譯成「絕對實相」,盡管我們可能不知道「絕對」或「實相」是什麼意思。Brahan是從詞根Brh(增長,長大)派生的名詞,moun是「大」的意思。
在語法學習中,我們被教導形容詞限定名詞,但你會發現名詞也限定形容詞,如果我說一座山是大的,你可以看到特定大小的山。如果我對建築物使用相同的形容詞,比如「大建築」,這個「大」的意思只是「建築大」,而不是「山大」。如果我想看到一個大的微生物,我需要一台顯微鏡,形容詞「大」保持不變,其尺寸隨著名詞的限定而變化。因此,名詞也限定形容詞。
如果我從詞根bṛh形成一個名詞,其意思是「大」( bigness),沒有東西限定這個「大」,它是無條件的大,它沒有任何形式,也沒有任何限制。無限梵(Param Brahma),不受空間或時間的限制,這確實是自我知識(adhyātma),或自我(ātmā),存在,意識,俱足是個人的實相。ātmā這個詞被解析為:那個遍及萬物者被稱作ātmā(āpnoti,vyāpnoti sarvam iti ātmā)。因此,自我是梵、無限,神和個人僅僅表面上是兩個實體,在兩者之後是無限梵(Param Brahma),他是不變的,不朽的(akṣara)——那即自我。在第八章,主說道:「他知道自己與我無異,他是與我合一的,他是智慧的,已從生死中中解脫。「
神和個人之間沒有真正的區別,只是他們的服飾(veśas)不同。在舞台上,一個人扮演乞丐,另一個扮演國王,國王命令人們尊重和順從他,而乞丐及其語言只喚起同情,但在演員休息室里沒有乞丐或國王,他們都是同樣領工資的演員。同樣,神是整個創造,而你我只是有限的生命,由於我們的服飾不同,我們貌似不同。在他作為神(īśavar)的角色中,主的身體是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在你作為個人(jīva)的角色中,你的力量、知識和其他方面都有局限。這些表面的東西並不代表真正的差異,這些局限性屬於身體,而不是屬於自我,那個意識的本質。
你是沒有局限的意識,你的身體只是表面的局限,心智覺悟於這個事實的人與主相同。很多人批評吠檀多,因為他們不能捕捉到這個視野。吠檀多是實相的知識,而非似是而非的知識。當你看著自己在凹面或凸面的鏡子里,你不會驚訝於你所看到的扭曲鏡像,你知道這只是表面的鏡像。同樣的,即使在演戲的時候,你可能在舞台上扮演乞丐的角色,但不會像乞丐那樣受苦。主告訴阿周那,個人應該冥想這個教導,直到該視野清晰。
「冥想時一門心思思念我,心無旁騖的人,就能到達那個無限的、光明的主。」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真的結束了,物質不會被摧毀,能量也不會,一種形式可能會被轉換為另一種形式,但並不會完全消失,認為意識將會終結是沒有邏輯依據的。
你是一個意識存在(jīva),正在舞弄著這個身心復合體。當身體(物質)死亡和分解時,意識存在不會死亡。經文說:意識存在(jīva)是一個旅行者,拋棄一個身體,採取另一個身體,死亡只意味著意識存在與既定身體的聯系已經結束。當意識存在(jīva)採取人類身體時,他或她所執行的善惡行為,產生好的和壞的結果,一些結果在這一生中終止,其它結果不會終止。那些未消化的結果——美德(puṇya)、罪惡(pāpa)—— 將來某個時候將被繼承,直到那個時候,它們保存在該意識存在的帳戶上,根據該美德罪惡(puṇya pāpa) 「帳戶」,意識存在(jīva)獲得另一個身體,藉此他或她執行行動,積累更多的美德和罪惡,這將導致他或她採取另一個身體。這樣,意識存在(jīva)不斷變動,這是生死之輪(samasāra cakra)。如果意識存在(jīva)認為他或她是陷於此輪的人(samsārī),這歸咎於此單個錯誤:「我是一個行動者,行動的結果屬於我。」
如果你知道你是如如不動的,你怎麼會採取行動,且結果怎麼會屬於你呢?當個人接納個人的本性是如如不動的,個人「帳戶」里的美德及罪惡都被注銷了,因為不再有行動者來收割那些結果,那個智者將不再重生,因為沒有美德罪惡來繼承,因此沒有理由採取另一個身體。
有些人歡迎死亡,希望通過死亡來終結他們的問題,但死亡並不會讓任何人擺脫問題,個人只會不斷生死輪回於這個悲傷的短暫世界中。你哭泣著出生,你繼續哭泣,從悲傷到悲傷,直到你死的那一天,輪回不是一個快樂的回合,你身陷其中,直到你了悟你的本性是如如不動,你將不再受到行動及其結果的束縛。
了悟主和你是如如不動的意識,你毫不費力地到達主,因為主就是你自己。
「哦,阿周那,我很容易到達的,因為那個瑜伽士總是記掛我,心無旁騖,只思念我。」
你認為你丟失了錢包,到處尋找,當你意識到它就在你的口袋裡時,還有困難得到它嗎?了悟你自己是無限的存在不是你要完成的行動,沒有努力,不需要行動,你不需要做那麼多收縮肌肉的運動,沒有必要做任何瑜伽體式,不涉及到技術,你只需要認識自己是無限的。主說:「那個人正確地接納我,不思他自己,對他來說,我是易於到達的(Sulabha)。
個人想要這個那個,只對實現小目標感興趣,將不會到達我。通過路徑,個人無法到達我,你可以通過路徑到達終點,但是你無法切割路徑到達你自己。有各種各樣的技巧使你的心智更加純潔、更恆定、更精微,但真正的目標不僅僅是提高心智,它是了悟你自己,因此那沒有路徑。」
黑暗不能遭遇光明,因為光明到來,黑暗消失;同樣的,愚昧與知識也相互對立。主說:「我是最容易到達的,我也是最難到達的,如果你找尋『我』,你找不到『我』。但是,對於那些心智有準備之人得到教導的恩賜,我很容易悟到。」
4. 有誰知道在印度梵文傳入中國之前, "梵 "這個字的意思是什麼 *印度文brahma譯成"
其實,「梵」本來讀作「凡」,本義是林木繁茂無邊的意思,也就是「森」,後來引申為草木茂盛、像森林一樣寧靜、寧靜清潔等義。比如「梵梵」就是極其豐茂。梵的這個意思也同「芃」相似。元朝以後的字典都搞錯了「芃」字,錯讀作通假字「蓬」音。實際上「芃」本音就是「凡」,本義是草卉豐茂無邊,引申為草木茂盛。由於「芃」(凡)與「蓬」同意義而被用作通假字,才又讀作「蓬」。因蓬、茂等字常用,芃(凡)本字本音逐漸被遺忘。但是從《唐韻》《說文》及文字學原理。還能考證其本為「梵」之音義。
由於印度地處熱帶與亞熱帶,林木繁茂,加上印度需要Brahmā一詞最初我們讀作「婆羅訶摩」,本義是寧靜清潔,為了從華文意上翻譯此義,就用意譯加音譯的方法來翻譯這個詞,即以印度林木繁茂的特徵及產生寧靜環境的「梵」來翻譯前半部,用「摩」來翻譯後半部分,翻譯成為「梵摩」。為了區別華文含義與印度含義翻譯,又改讀為「飯」音。後來凡是涉及印度的,我們都用「梵」(飯)來表達。後來佛教流行,梵字的印度含義用途頻繁,其本音本義反而被遺忘了。實際上,梵及芃一樣都是繁茂本義。現代字典應當修改這兩個華字,以免誤導華人以為是印度傳入的。
5. 讀誦《梵網經》 是不是要海清曼衣
不需要。
能夠穿海青這是最好,這是禮服。過去上朝見天子,就是穿這種寬袍大袖的禮服,海青是漢朝時代的禮服。不是必須穿的,衣著樸素得體即可。
梵網經(梵文Brahmajāla-sūtra),佛教大乘戒律經典,全稱《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後秦鳩摩羅什譯,上下兩卷。
上卷敘述釋迦牟尼從第四禪擎接大眾到蓮華台藏世界見盧舍那佛,問一切眾生以何因緣得成菩薩十地之道,所得果是何等相,以及盧舍那佛為說菩薩修道階位四十法門。
下卷述說釋迦牟尼受教已,示現降生、出家、成道、十處說法,於摩醯首羅天王宮,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因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佛教法門亦復如是。
6. 什麼是大梵天
初禪離生喜樂地 大梵天 大梵天王所在;身長一由旬半;天壽一劫半回 身心妙圓,威儀不答缺。清凈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如是一類,名大梵天。
梵輔天 身長一小由旬;天壽一小劫 欲習既除,離欲心現,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
梵眾天 身長半小由旬[二十里];天壽半小劫[八萬三千九百九十歲] 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禪那,無有智慧,但能執身不行淫慾,若行若坐,想念俱無,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
7. (1)梵天的含義
這樣的佛徒胡說8道!!!!!!!!!!!!
這樣的佛徒胡說8道!!!!!!!!!!!!
這樣的佛徒胡說8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