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羊花卉
① 宋太祖的永昌陵的基本概況是什麼
宋太祖的永昌陵是地面遺跡保存較好的一座宋陵。永昌陵陵台底邊長48至55米,高14.8米。陵園東西231.6米、南北235米四面中央各闢一門。門址寬約18米,四門外各置一對石獅。陵園南門與乳台間距142.5米,乳台與鵲台相距155米。二乳台東西間距50米,二鵲台東西間距54米。陵園南門與乳台間是神道,神道東西間距45米,對稱列置各種石象生,由南向北依次是華表、石象及馴象人、瑞禽、角端各1對,石馬及控馬官、石虎、石羊各2對,「藩使」3對,文、武臣4對。陵園四門外有石獅,南門石獅北有武士,南門內陵台前有宮人。
華表高5.8米,寬1米,下為方形基座,上置蓮花形柱礎。柱身為八菱形,由下向上逐漸收殺,柱頂為仰覆蓮間以寶珠上加合瓣蓮花結頂。
柱身菱面雕刻為減地和單線陰刻兩種,畫面內容有雲龍紋、長頸寶瓶和卷草花卉等。在鞏義松齡的華表中,永昌陵華表雕刻最佳,構圖精美,線條流暢。石象長2.55米、寬1.1米、高2.15米,馴象人高2.23米、寬0.79米、後0.56米。石象身軀龐大,造型雄偉,身披華麗的錦綉,背置蓮花座,象鼻拖地,面飾轡勒。象取立姿,腹下鏤空。馴象人頭戴包頭巾,身著袍服,腰束方塊玉帶飾物,雙手拱於胸前,執馴象物。
瑞禽高2.2米、長1.73米、寬0.63米。整體似圭形,浮雕層疊山峰,兩側和頂端未雕出山峰紋。西列瑞禽石雕中浮雕出一隻馬首、龍身、鷹爪、鳳翅、雀尾的怪禽。東列瑞禽是鞏義市宋陵現存14件瑞禽中唯一的一件刻羊首的,其餘均為馬首。
角端高2米、長2米、寬0.8米。角端是人們想像中的一種動物,其形象為獨角,前唇特長,或卷或伸,四足如獅,兩肋雕有雙翼。石馬高2.1米、長1.8米、寬0.74米。控馬官高2.7米,胸寬0.7米、厚0.5米。石馬馬身上雕飾出鞍、韉、鐙、韁、羈、鈴等馬飾。控馬官頭戴襆巾,身著長袍,手執杖或韁。
石虎高1.7米、長1.3米、寬0.55米。身軀龐大,雕刻細致,造型逼真。石羊高1.6米、長1.2米、寬0.5米。造型渾實,通體素麵。
「藩使」高約3米,胸寬0.85米、厚0.68米。宋代文官以宰相為首,武官以樞密使為首,上朝排列次序文官在武官之上,因而陵墓石刻中文臣像居北、武臣像位南。
石象中的文、武臣服飾相同,其區別僅在文臣執笏板、武臣拄長劍。文武臣頭戴三梁或五梁冠,身穿長袍,腰系方塊玉帶。陵園四門外各有一對石獅。石獅左牡右牝,牡獅卷鬣,牝獅披鬣。南門外二獅為行獅、立姿,相顧對視,高1.9米、長3.08米、寬0.82米。東、西、北門石獅皆蹲踞昂首,高1.58至2.05米,長1.7米,寬0.7至0.9米。
鎮門武士一對,位於陵園南門之外、石獅之北,高約4米,肩寬1.1米、厚0.7米。武士像高大、勇猛,頭戴盔,身穿盔甲,手執兵器。
宮人兩對,分別位於南門內、陵台前。宮人高約3米,肩寬0.57米,厚0.4米,戴襆頭,穿窄袖長袍,面部清秀,像是宮女。
② 成都23路公交車路線 幾分鍾一班
得15到20分鍾一趟車,運行密集時是15分鍾左右一班,其他時間基本都在20分鍾以上一班車。
成都23路 市區線路
金沙公交站--三聖鄉花卉市場
首末班:06:30-19:30
無人售票 主動刷卡 無卡投幣 高檔車2元 成都公交集團東星公司
途經站點:金沙公交站 → 新文化宮站 → 光華大道口站 → 青羊大道家園路口站 → 青羊大道草金路口站 → 龍爪村站 → 龍欣路站 → 雲影路站 → 雲霞路站 → 雲霞路武侯大道口站 → 雙豐路站 → 盛世小區站 → 太平盛世站 → 盛世路東站 → 長益路西站 → 長益路站 → 九興大道站 → 九興大道創業路口站 → 紫荊西路創業路口站 → 紫荊西路西站 → 神仙樹南路站 → 機場路石羊路口站 → 火車南站西路中 → 火車南站西路 → 火車南站 → 火車南站東路 → 火車南站東路東 → 高攀路口站 → 高攀東路站 → 高攀東路琉璃路口站 → 紅磚橋站 → 琉璃一街站 → 琉三路口站 → 城東客運中心站 → 三環路嬌子立交橋東站 → 幸福梅林站 → 三聖鄉政府站 → 三聖鄉花卉市場站 → 三聖鄉花卉市場公交站 (共39站)
③ 花城指哪一個城市
花城指的是廣州
廣州地處亞熱帶,長夏暖冬,一年四季草水常綠、花卉常開,很早就享有花城的美譽,廣州人種花、愛花、賞花和贈花的歷史悠久。西漢時期,陸賈出使南越國時,就發現嶺南人愛種花、插花、戴花,屋前屋後,廳堂房內也都擺滿了花,便贊譽這里都是「彩縷穿花」的人。漢代的廣州,隨著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興起,已引入海外各種花卉,唐代廣州的花卉已全國聞名,著名詩人孟郊曾描繪廣州冬季仍然處處有花草的奇景:「海花蠻草延冬有,行處無家不滿園。」這時期海外的茉莉花、指甲花、素馨花等洋花的種植已很普遍,並開始出現花卉的買賣市場,當時廣州賣花姑娘以彩繩穿起各種花卉出售,吸引了中外遊人。清代中葉,廣州已形成國內首創、聞名海內外的「迎春花市」。每年除夕前三天,廣州市中心的藩署前(今北京路財廳前)一帶形成花市,數里長街,吐艷爭芳,人潮湧涌,廣州「花城」的美譽名副其實,在國內城市中,這一別稱和美譽也僅廣州獨有。花市至今仍延綿不絕,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近幾年,廣州的迎春花市越辦越大,已分別在8個市屬區舉行,形成了花街總長數十里,幾百萬人同游花街的壯觀景象
④ 團結鎮到石羊場公交車站怎麼走
第1種方案(約52站)在 團結公交站 坐 362路 到 九里堤公交站 換乘 93A路/93路 到 石羊場公交站第2種方案(約52站)在 團結公交站 坐 362路 到 青杠一隊/成都花卉博覽園/沙西線南 換乘 93路 到 石羊場公交站第3種方案(約56站)在 團結公交站 坐 310路 到 土橋/金泉路/金牛賓館/躍進村 換乘 100路 到 石羊場公交站
⑤ 如何從成都茶店子到安岳石羊
建議您乘坐班車出行,成都到安岳石羊的班車,可以在茶店子客運站和昭覺寺汽車站坐車。
成都茶店子客運站 ,安岳石羊, 發車時間:6點55 8點05 11點40 13點50(每天4班) 票價:63元
成都昭覺寺汽車站 ,安岳石羊, 發車時間:13點(每天1班) 票價:62元
⑥ 雲南旅遊
雲南值得去旅遊,看看以下的「最」,你一定會陶醉:
海拔最高的地方 卡瓦格博蜂
海拔最低的地方 河口縣
火山最多的地方 騰沖火山群
最長的河流 金沙江
最長的峽谷 怒江峽谷
最大的高原湖泊 滇池
最深的湖泊 撫仙湖
最秀麗的湖泊 寧蒗瀘沽湖
最有名的溫泉 安寧溫泉
最可怕的泉水 啞泉
毒氣最大的氣泉 扯雀塘
溫度最高的泉水 103℃的熱泉
最怪的泉 紅河岸邊一清泉
中國熱泉最集中的地方 騰沖熱海
最大的天坑 沾益天坑
自然景觀之最
世界上最真實的香格里拉所在地 雲南迪慶州香格里拉縣
世界最著名的石林景觀 昆明石林
最有名的土林 元謀土林
最奇特的沙林 陸良彩色沙林
最秀麗的山水景觀 羅平小三峽
最壯麗的奇觀 三江並流
瀑布最多的地方 大關
中國最集中的瀑布群 九龍河瀑布群
最神奇的景觀 白水台
最有名的雪山 麗江玉龍雪山
最好玩的雪山 轎子雪山
世界最窄的峽谷 虎跳峽
最壯麗的長江景觀 長江第一灣
中國最有特色的溶洞 燕子洞
最多樣性的溶洞 阿廬古洞
規模最大的溶洞 九鄉溶洞
最有亞熱帶特色的旅遊點 大盈江至瑞麗江景區
最有名的梯田景觀 元陽梯田
中國最大的國家森林公園 普達措國家公園
最有名的山水田園風光 普者黑
人文景觀之最
園藝花卉品種最多的公園 昆明世博園
最有名的石窟 西山龍門石窟
最有名的長聯 大觀樓長聯
羅漢最多的寺 筇竹寺
中國最大的銅鑄殿 金殿
最有民族特色的城市 大理古城
最古老的古集市 劍川寺登街
最精美的古民居群 建水團山村古民居群
中國最科學的古城建築群 麗江古城
中國最高的偶數古塔 大理千尋塔
最奇特的塔 樹包塔
世界對聯最多的公園 秀山公園
最具宮殿建築特色的公園 獅山公園
最早的石窟 石鍾山石窟
最有名的南傳佛教建築塔 曼飛龍白塔
最有名的樓 五鳳樓
最有名的亭 景真八角亭
最大的藏傳佛教寺 松贊林寺
最大的孔廟 建水孔廟
最大的道教勝地 巍寶山
最著名的佛教名山 雞足山
最古老的崖畫 滄源崖畫
最大的浮雕 《爨史》浮雕
世界最大的羅盤 珠源羅盤
最典型的土司府 哀牢山土司府
世界「鬧鬼」時間最長的地方 陸良戰馬坡
化石之最
中國最早的人類牙齒化石 元謀人之齒
世界最早的人類始祖化石 雲南蟲化石
中國最古老的猿化石 祿豐臘瑪古猿化石
世界恐龍化石最多的地方 祿豐
中國最早發現的脊椎動物化石 頭甲魚化石
金屬文物之最
雲南隸屬中央最早的物證 滇王之印
世界最古老的銅鼓 萬家壩銅鼓
中國最大的鐵桂 南詔鐵桂
最大的銅鍾 金殿銅鍾
最大的孔子錒像 石羊文廟孔子銅像
最大的銅像 永國寺銅佛像
中國最早的銅棺 石頭山銅棺
世界最大最重的古幣 嘉靖通寶
世界最大的笑佛 彌勒佛
碑碣文物之最
最早的碑刻 《爨龍顏碑》
最著名的碑碣 《南詔德化碑》
最著名的博物館 雲南省博物館
中國創建最早的縣級青銅器博物館 江川縣青銅器博物館
中國最著名的少數民族博物館 雲南民族博物館
中國最早最大的鄉村圖書館 和順圖書館
最獨特的宗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世界最古老的少數民族象形文字 東巴文
最古老的音樂 納西古樂
中國最大的玉佛 保山玉卧佛
世界最好的木雕隔予門 通海隔子門
少數民族風情之最
少數民族之最
少數民族民情風俗最集中的景點 雲南民族村
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 彝族
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 獨龍族
中國最怪的村 蜂岩洞村
少數民族節日之最
影響面最大的節日 傣族潑水節
最大的物資交流盛會 白族三月街
最驚險的少數民族節日 傈僳族刀桿節(上刀山、下火海)
中國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舞會 景頗族的目腦縱歌
最有名的火把節 彝族火把節
最有名的鬥牛節 苗族鬥牛會
中國最長的宴席 紅河長街宴
最有民族特色的禮節 基諾族的成人禮
最獵奇的民族節日 摸奶節
少數民族婚戀習俗之最
最奇特的戀愛場所 姑娘房
最有趣的情書 鮮花
最古老的情書 來蘇
最委婉的說親方式 討谷種
最優雅的戀愛方式 以琵琶、口弦傳情
世界最古老的婚姻習俗 阿夏婚
最奇特的婚俗 搶親
最儉朴的婚禮 勞動
最獨特的離婚儀式 設宴請客
最有趣的離婚證書 木片
少數民族奇風異俗之最
最奇特的書信 以物代言
最崇敬火塘的民族 哈尼族
最講禮貌的民族 怒族
最喜歡拔眉毛的民族 瑤族
最喜歡戴耳環的民族 基諾族
最有趣的習俗 半夜搬家
喝酒方式最奇特的人 克木人
最奇特的捕魚工具 景頗族長刀
最高強的狩獵方式 空手捕獵
最善於養鷹捕獵的民族 納西族
世界最怪的女人腳 尖腳
動植物之最
動物之最
最大的動物園 昆明動物園
海鷗最多的地方 翠湖公園
世界蝴蝶最奇特的地方 大理蝴蝶泉
中國最早的大象表演隊 雲南民族村大象表演隊
世界最奇怪的蜥 飛蜥
世界最晚發現的鶴類 黑勁鶴
最「鍾情」的鳥 犀鳥
最漂亮的鳥 綠孔雀
「雜技技藝最高」的動物 長臂猿
最奇特的捕魚法 支竹籠
最具「團結協作精神」的動物 猿猴
候鳥過路最多的山 鳥吊山
最有名的醉魚景觀 杜鵑醉魚
最奇特的魚 神魚
植物之最
中國最早創建的熱帶植物園 雲南熱帶植物研究所
世界茶花開得最多的樹 玉峰寺萬朵茶花樹
色彩最多的花 變色花
最高的樹 望天樹
砍頭不死的樹 鐵力木
世界最輕的樹 輕木
世界最重的樹 紫油木樹
世界最毒的樹 見血封喉樹
最大的浮蓮 勐侖王蓮
價格最昂貴的草 黑節草
世界最昂貴的醫用樹種 紅豆杉
生長最快的樹 奇跡樹
中國最大的樹 獨樹成林
世界最古老的茶樹 鳳慶古茶樹王
世界最長壽的植物 龍血樹
世界最大的杜鵑花樹 杜鵑花樹王
世界最絕妙的「會聽音樂」的植物 跳舞草
最能預測地震的植物 含羞草
世界體積最大的竹子 勐混鄉竹王
世界最珍貴的樹種 華蓋木
亞洲最大的鮮花交易市場 昆明斗南花卉
旅遊消費品之最
風味食品之最
最有名的高級風味菜 雲南汽鍋雞
最著名的風味小吃 過橋米線
文化內涵最深的餐廳 金石印食府
房價最高的酒店 麗江悅榕酒店
最香的咖啡 潞江小粒咖啡
最優質的大米 八寶米,遮放米
最有名的梨 寶珠梨
最昂貴的菌 竹蓀
最有名的火腿 宣威火腿
最有名的茶葉 普洱茶
名貴葯材之最
最昂貴的野生葯材 冬蟲夏草
最著名的葯材 三七
最有名的中成葯 雲南白葯
工藝美術品之最
最有名的銅制工藝品 斑銅工藝品
最著名的錫制工藝品 個舊錫制工藝品
最有名的石浮雕 大理石浮雕
最好的圍棋子 永昌棋子
最有名的民族手工藝品 傣族「筒帕」
最有名的國際畫家 徐建德
旅遊交通之最
世界最高的橋 紅河大橋
世界最高的樹冠天橋 勐臘樹冠天橋
修建最早的高等級公路 安石公路
最長的公路橋 拉戶練大橋
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石拱橋 雙龍橋
世界最早的鐵索橋 霽虹橋
最驚險的橋 溜索橋
最古老的道路 五尺道
最古老的國際通道 蜀身毒道
修築最早的國際鐵路 昆明至河內的米軌鐵路
最大的內河航運港口 水富港
最長的國際水運航道 雲泰航道
修建最早的機場 巫家壩機場
開通最早的國際航線 昆明至緬甸仰光航線
最長的國際航線 昆新航線
⑦ 濟南的歷史,有哪些世界著名的古跡
西河遺址
【西河遺址】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濟南城東章丘市龍山鎮西北約400米處。遺址呈緩坡狀隆起,周圍漸低。西部向河凸出,東西約500米,南北約350米,面積約15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2~3米。1987年春,濟南市文化局文物處和章丘縣博物館在文物普查時發現。由於窯場取土,遺址已被破壞約6000平方米。1991年7~8月,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發現房址、墓葬、灰坑等遺跡和陶器、石器、骨器等遺物。時代分屬於新石器時代較早時期後李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唐代。這次發掘較為重要的收獲是清理了兩座後李文化的房址。此外,文物普查時還在遺址上採集有商周時期的遺物。�
城子崖遺址
【城子崖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山文化的代表遺址和命名地,兼有岳石文化和周至漢代的遺存。位於濟南城東章丘市龍山鎮武原河畔被稱為"城子崖"的台地上。東西約430米,南北約530米,總面積20餘萬平方米。台地現存范圍東西約200米,南北約350米,文化堆積厚約3米,為重點保護區。1928年春,吳金鼎在山東考古調查時發現。1930年11月和次年10月,中央研究院與山東省政府聯合組成山東古跡研究會,先後兩次進行發掘,揭露面積15600平方米。上層為周至漢代幾個不同時期的遺存,下層是首次發現的一種以磨光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新石器時代遺存。因陶器燒成溫度較高,胎質堅實,顏色較純正,與已知的以紅陶和彩陶為主要特徵的仰韶文化有顯著的區別,被稱為"黑陶文化"。又因遺址與龍山鎮毗鄰,遂正式以"龍山文化"命名。在發掘中,還發現了東西390米、南北450米、牆基厚約10米的城牆遺址。1989~1990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了 4個月的勘探和試掘,發現了分屬於龍山文化時期、岳石文化時期和周代的3個城址。龍山文化城址,平面近方形,東南西三面城垣比較完整,北面城垣彎曲並向北外凸,城垣拐角呈弧形。城內東西寬約430米,南北最長約530米,面積約20萬平方米。殘存的城牆深埋於地表以下2.5~5米,殘厚8~13米。城牆大部分挖有基槽,有的部位在溝濠塊土上夯築起牆。城牆夯土結構有兩種,一種用石塊夯築,一種用單棍夯築,反映出夯築技術的發展過程。城垣有的部位因晚期取土築城被局部破壞,四面牆基完整地保存於地下。城子崖龍山文化城址可能已超出單純防禦動物侵害作用的范疇。岳石文化城址平面與龍山文化城址基本一致,城內面積約17萬平方米。東、南、西三面城垣都在龍山文化城垣以內夯築,北面則築在龍山文化城牆之上,也有早晚之分。城垣夯築規整,厚8~12米,夯土堅硬,採用成束棍夯築,夯窩密集清晰,使用夾板擋土的夯築技術已與商周時期無大區別。周代城垣築在岳石文化城垣的內側或疊壓其上,已殘存無幾。此次勘查還在遺址中找到了1931年發掘的4條探溝的坑位,並重新挖出了4號探溝。發掘者認為,當年確認的龍山文化的黑陶堆積,應是岳石文化堆積;龍山文化城址,應是岳石文化城址,即夏代城址。城子崖遺址是中國考古工作者發現和發掘的第一處原始社會遺址,在中國近代考古學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對認識和研究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大辛庄遺址
【大辛庄遺址】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商代中晚期遺址。位於濟南市歷城區王舍人鎮大辛庄東南。地勢由西南向東北逐漸下傾,中間有一條東南斜向西北的自然溝壑,俗稱蠍子溝,將遺址分作兩部分,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探得文化層厚約2米,最深處4米。自1935年遺址發現至80年代間歷經多次調查、勘探和試掘,發現房址12座,水井8眼,墓葬42座。出土陶、石、骨、蚌、銅器等700餘件。陶器有高襠錐足鬲、矮足鬲、圜底尊、大口尊、假腹豆等,還發現釉陶和刻紋白陶;石器有斧、錛、刀、鐮等;骨器有鏃、笄、匕等;還有卜骨和卜甲,但未見刻辭;銅器為鏃、針、鋸等小件器物。有的墓葬有殉狗,這種葬俗同鄭州二里崗、安陽的商代墓葬相同。出土和收集的器物,與安陽殷墟殷代典型器物沒有區別,也有一些與鄭州二里崗上層出土器物近似。該遺址是迄今發現的商代中期中原地區商文化向東推進最遠的據點,對於商文化及商代夷商關系的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小屯遺址
【小屯遺址】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商周時期遺址。位於濟南城西南長清縣歸德鎮小屯村東、前平村西南的瀕河高地上。遺址現存范圍,西部高地東西約150米,南北約100米;東部高地東西約150米,南北約200米。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1957年小屯水庫修築過程中,在東部高地發現青銅器70餘件。1961年冬,修建水庫溢洪道時,在東部高地南端又發現青銅器20餘件。兩次共獲99件,此外,還發現陶器和石器等。除少數小件時代稍晚外,均為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葬所常見。該遺址對研究商代歷史、山東古國史有著極重要的價值。�
東平陵故城
【東平陵故城】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代濟南國、濟南郡、平陵縣治所遺址。位於濟南城東章丘市龍山鎮東北,西南與城子崖遺址相距近2公里。遺址邊長約1900米,略呈方形,總面積360餘萬平方米。城址四周可見殘存的夯土城牆,寬10~30米,高1~4米,地下保留的牆基寬40米,發現了4座城門遺跡。城內地貌南高北低,地面到處可見磚、瓦和陶器殘片。遺址中部西側300~400米的范圍內殘留著大量鐵渣、礦石、木炭、耐火材料和燒土,為當時的冶鐵遺址。南面為陶窯群。東部偏北處發現大面積的夯土基址和鋪磚、石的路面,為當時的殿堂遺址。歷年採集的遺物有陶、鐵、銅、石器和錢幣等。"文化大革命"期間,南窪村民在東牆附近發現1座古墓,出土5件青銅器。�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濟南城西南長清縣孝里鎮孝堂山(原名巫山)頂。東漢章帝、和帝時期(76~105)的墓地祠堂。舊訛傳為西漢孝子郭巨墓祠,最早的記載見於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祠主待考。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式建築。祠堂為石結構單檐懸山頂兩開間房屋,坐北朝南,面闊4.14米,進深2.5米,高2.64米。祠堂內外壁畫,有歷代留下的大量刻字和墨書題記,最早的一條為東漢順帝永建四年(129)。西山牆外,刻有北齊武平元年(570)《東王感孝頌》。祠內東、西、北三壁和隔梁石上刻36組畫像。主要內容是與祠主經歷和生活有關的車騎出行、庖廚飲宴、狩獵、百戲等圖像。雕刻技法以陰線刻為主,少數圖像兼用凹面刻,線條洗練,形象簡朴生動,是漢畫像中少有的精品。�
黃石崖石窟造像
【黃石崖石窟造像】濟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濟南市歷下區千佛山東南,羅袁寺頂山陰。此山海拔350米,造像分布在距山腳500米處的懸崖平台上,因岩石呈黃色,故稱黃石崖造像。造像范圍長40米,呈一字形排列,造像區域最高高度5米,最低高度70厘米。開鑿於北魏正光四年(523)至東魏興和二年(540)。全部造像集中在天然石窟及左、右崖壁上。洞窟內造像32尊,立式8尊,坐式17尊,飛天7個。最高者156厘米,最矮者11厘米。洞外造像68尊,其中飛天9尊。最高者78厘米,最矮者7厘米。造像服飾著敷搭雙肩袈裟外衣,跣足。衣紋多用直平階梯式刻法,刀法純熟洗練,均為高浮雕。此處尚有北魏至明代題記8則,北魏正光四年(523)、孝昌二年(526)、孝昌三年(527)、建義元年(528)和東魏元象二年(539)、興和二年(540)造像題記6則,北宋宣和三年(1121)及明天啟元年(1621)2則。黃石崖造像為濟南最早的石窟群,是研究山東佛教的重要史料。造像頭大部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傷。�
道貴墓
【道貴墓】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齊墓葬。位於濟南市歷下區馬家莊南(現山東省冶金賓館樓下)。1984年由濟南市博物館清理發掘。道貴(500~569),南陽人,北魏孝昌年間(525~527)遷居歷城,北齊皇建二年(561)詔授祝阿縣(治所在今濟南市西郊古城村)令,卒於任內。墓室朝南,為青頁岩石砌築單室墓,有墓道、甬道和墓室。墓室平面呈圓角梯形,南北長3.4米,北壁寬2.8米,南壁寬3.3米,高3.2米。門牆、墓室壁抹白灰,彩繪壁畫。甬道南口以墨線勾繪白虎,室頂繪日、月、北斗、南斗等天象圖;北壁繪九扇屏風,屏面中為墓主憑幾端坐,左右各有一奏事吏及山巒、流雲;南壁繪二門衛武士;東壁繪兩執仗儀衛和備騎圖;西壁繪車輿一輛,車後有墓主夫人及二侍女。人物形象部分以赭色起稿,部分是趁白灰面未乾之際用細棒勾輪廓後再以墨線勾勒,再塗以赭石、朱膘等色。隨葬品有陶盤、瓷壺、青瓷碗等10餘件。墓誌一合,蓋素麵,據志文載,墓建於北齊武平二年(571)。�
四門塔
【四門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濟南市歷城區青龍山小坡上。方形單層石塔。因其東、南、西、北四面各闢一半圓形拱門,故稱四門塔。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亭閣式石塔,每邊寬7.4米,通高15.04米。塔牆全部用雕刻有淺席紋的大塊青石砌成。塔外檐用石塊疊澀出五層,其挑出之石層略有增大。塔頂是用23行青石板層層向內收疊,構成四角攢尖的錐尖屋頂,上置石刻塔剎。頂中下面是一個須彌座(又稱露盤),須彌座四角置山華焦葉形石座,正中安放五重相輪,相輪上置寶珠以構成整個塔剎。塔內室中心砌碩大的四方形塔心柱,四周有廊環繞。塔內室頂部是用16根三角形石樑塔接於塔心柱與塔外牆之上,三角形石樑上置石拱板,以構成塔室,支撐上層的屋頂。塔心柱四面各有一尊用整塊石灰岩雕刻成的彌陀佛像,皆螺髻,盤膝端坐。有的雙手疊置腹前,作禪定姿態,有的一手撫於膝上,一手揚起,似在娓娓說法。衣紋用平直刀法刻出規則的皺褶,刻工精細,技法嫻熟。在南面佛座束腰處有造像題記:"東武定二年……楊顯叔造像四軀……"原石佚失,現存題記是根據原拓片摹刻的。1972年對此塔進行大修時,在塔內頂的石拱板反面,發現刻有"大業七年造"的題字。�
靈岩寺
【靈岩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濟南城西南泰山北麓長清縣萬德鎮靈岩峪方山之陽。自晉代開始即有佛事活動,傳說僧朗曾在此建寺。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滅法,佛事遂廢,至孝明帝正光年間(520~525)再興。正光元年(520)法定禪師來此遊方山,愛其泉石,重建寺院,逐漸興旺。此後,唐、宋、元、明各代為寺院盛期。最盛時有僧侶500餘人,殿宇50餘座,形成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直至清乾隆十四年(1749),仍有殿宇36座,亭閣18座。唐代李吉甫編纂的《十道圖》中,把靈岩寺與浙江天台山的國清寺、江蘇南京的棲霞寺和湖北江陵的玉泉寺譽為"域內四絕"。宋代濟南府從事卞育贊道:"屈指數四絕,四絕中最幽。此景冠天下,不獨奇東州。"明代學士王世貞則說:"靈岩是泰山背最幽勝處,游泰山而不至靈岩不成游也。"清乾隆帝在靈岩寺建有行宮,巡視江南時曾8次駐蹕靈岩,飽覽靈岩風光。現存殿閣、佛塔、墓塔林和方山之上證明功德龕。坐北面南,依山而建,沿山門內中軸線,依次為天王殿、鍾鼓樓、大雄寶殿、五花殿、千佛殿、般若殿、御書閣等。現存殿宇多為明清形制,但保留了不少宋代構件。另有各種碑刻題記,散存於山上窟龕和殿宇院壁,共計420餘宗(件)。內有唐李邕撰書《靈岩寺碑頌並序》及浮雕造像、經文,北宋蔡卞《圓通經》碑及金、元、明、清各代的銘記題刻等。�
興國禪寺
【興國禪寺】位於濟南城南千佛山腰。南依峭壁,北面泉城,是千佛山的主體建築,佔地3000平方米。創建於隋開皇年間(581~601),時稱"千佛寺"。唐貞觀年間(627~650),經擴建,改稱"興國禪寺"。院內植銀杏、紅楓、翠柏、椿樹。寺門朝西,上額嵌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書法家趙朴初題寫的"興國禪寺"石刻,門兩側石刻對聯"暮鼓晨鍾驚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為清末秀才楊兆慶書丹。門內兩側,有鍾鼓二樓。寺分東西兩院,西院北側有殿堂三楹,向東又有殿堂三間,東山牆嵌趙朴初題寫的"齊魯青來"石刻;西山牆嵌佛經禪語;中間北牆嵌董必武游千佛山詩《古寺雲千佛》和郭沫若的《俯瞰齊州煙九點》七絕碑刻;南側是千佛崖。東院南側是觀音堂,東側為大雄寶殿。整個寺院殿宇亭廊錯落,蒼松翠柏枝繁葉茂,香煙繚繞。�
房彥謙墓
【房彥謙墓】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墓葬。位於濟南市歷城區彩石鄉西彩石村北1公里處趙山之陽。房彥謙,字孝沖,臨淄人。北齊為齊州主簿。隋開皇中,擢授承奉郎,遷監察御史、長葛令,授都州司馬。隋煬帝即位,去官隱居,後征授司隸刺史,出為涇陽令。大業十年(614)卒於官。因系唐太宗宰相房玄齡之父,追贈徐州都督、臨淄郡公。墓地南北長120米,東西寬約50米。封土高5米,直徑17米,墓前有《唐故徐州都督房公碑》一通,由碑首、碑身、碑趺三部分組成。碑首和碑身用一整塊巨石雕成,高3.9米、寬1.35米、厚0.4米。碑首呈拱形頂,兩側各有三螭龍,碑額篆書"唐故徐州都督房公碑"9字,碑趺方形,現已湮埋於地下。碑文陰刻楷書34行,滿行75字,共計2500餘字,刻於唐貞觀五年(631)三月二日,為李百葯撰文,歐陽詢書。書法謹嚴渾古,蒼勁秀麗,是山東省內僅有的初唐書法石刻珍品。另有唐刻石虎、石羊各一,及清同治年間章丘知縣蔣慶第書《記事碑》一通。�
千佛崖石窟造像
【千佛崖石窟造像】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亦稱"神通寺造像"。位於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東北白虎山腰。約在唐初開鑿,高宗時達到最盛期,至睿宗時已近尾聲。南北總長65米,原有大小造像220尊,現存210尊。造像題記43則,其中有紀年者10則,包括武德、貞觀、顯慶、永淳、文明5個年號,另有5則是後人的題名或重修題記。造像主要集中在千佛崖的南半部,多為坐佛。南端第一窟,是南平長公主顯慶二年(657)造像窟。往北依次有兩大窟,為顯慶三年(658)和貞觀十八年(644)造像窟。中部懸崖,有一群體造像,大小均勻,排列整齊,共35尊。北部造像稀疏,最後是兩座大窟。南面大窟迎門兩尊大佛像,北邊像高2.8米,南邊像高2.65米,系唐太宗第十三子趙王福所造。北端最後大窟,造像6尊,正中大佛高2.65米。�
九頂塔
【九頂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九塔寺內。建於唐天寶年間(742~756)。塔為磚築八角單層亭閣式。其頂有9座小塔,因此得名。通高13.3米,底邊長1.9米。塔身單層呈八角內弧形,其正中有一條明顯的分隔線,上半部磨磚對縫,下半部砌築粗糙。塔身南面上部辟拱形券門,門內有一塔室,室內原置一佛二弟子造像,現已無。室內頂為方疊澀狀,室內牆四壁有殘存壁畫,已辨認不清。塔身上面的塔檐是用磨好的磚疊澀挑出17層,檐上又疊澀收進16層,形成八角形平頂,其檐部每邊向內作弧形凹入,出檐線條柔美。平頂上再築9座三層密檐式方形小塔,均建在仰蓮基座上,九塔正中一個較大,其餘8個小塔環繞排列在主塔稜角線上。9個小方塔均向外辟門。整個塔構思奇特,造型優美,是罕見的古代建築藝術傑作。�
龍虎塔
【龍虎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濟南城南金輿谷西北白虎山坡下。因其塔身雕有龍虎而得名。建於唐宋時期。形制屬亭閣式塔,平面呈方形,高12.2米。塔基和塔身為石建,塔頂為磚砌,塔基座特別高大,有三層須彌座。塔身由四塊石板築成,每面各闢尖拱狀火焰形券門,門外兩側和上部刻有金剛、羅漢、神獸、菩薩、龍虎、伎樂人、飛天、蓮花捲雲等精美的高浮雕圖案,氣勢飛動,華麗壯觀。塔身中有塔心室,內有方形塔心柱,下為方形覆蓮座,上每面各一佛龕,龕額刻飛天及忍冬花卉。龕內四個佛像均肉髻,面相端莊。塔頂為磚築重檐,檐下各出二挑磚華拱,檐頭為磚刻椽子。塔檐頂上由磚砌斗八形式組成平座,平座上置塔剎,塔剎由復缽、相輪、寶頂組成。�
多寶佛塔
【多寶佛塔】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濟南城西南平陰縣翠屏山(又名水山)頂的玉皇閣院內。始建於唐貞觀四年(630),明嘉靖元年(1522)重修。從營造形制及造像雕刻特點看,當為明代所建。為石砌八角13層密檐式,通高20米,基座高約1米,每邊闊2.3米,塔身向上逐層收分,頂成錐形,上置鐵剎。塔每層各面均作尖拱形佛龕,龕內置蓮花座,上置佛像,原有104尊,現存98尊。二層塔壁嵌有嘉靖元年《平陰縣水山寶峰寺多寶佛塔碑記》兩方。�
大佛寺造像
【大佛寺造像】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鑿刻。位於濟南市歷城區錦綉川鄉老莊村北青銅山陽懸崖上。是山東地區現存石窟造像中最大的一軀。坐北朝南,窟平面呈方形,平頂,寬5.4米,深5.1米,高9.25米。主佛形體高大 ,高9.05米,占據窟中主要位置。在主佛四周窟壁上尚有唐天寶年間題記一則,造像數尊。東側有菩薩、羅漢各一,菩薩高2.2米,羅漢高1.8米。明嘉靖十五年(1536)及清光緒年間曾重修拱門,後圮。1989年新增建石券門加以保護。�
歷下亭
【歷下亭】濟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名古歷亭,以臨近歷山(千佛山)而得名。位於濟南大明湖中的方形島上。最早名"客亭",在五龍潭附近,即唐代杜甫陪李邕宴飲處。後亭址多有變遷。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濟南知府李興祖將亭移至湖心島,東西護以廊廡,左豎綽楔,右置閑房,後列李杜詩廊。後經雍正、乾隆、道光、咸豐等歷代增修改建,始成現存之布局規模。主亭中立,附以前門、游廊、名士軒、四面亭等。主亭平面呈八角形,基座邊闊4米,通高9米,全木結構,重檐攢尖頂,檐下南向懸乾隆御筆"歷下亭"朱地金字木匾。名士軒乃襲用宋代舊稱,居主亭之後,軒內西壁嵌線描石刻李邕、杜甫畫像,東壁嵌清何紹基書《歷下亭詩碑》。前門正對主亭,門框嵌何紹基手書"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楹聯,門廳高懸"海右古亭"楷書木匾。門外西側四柱碑亭,內立乾隆御題詩碑。�
唐槐亭
【唐槐亭】位於千佛山西盤道旁。近亭有一古槐,相傳唐代名將秦瓊曾拴馬於此,人稱"秦瓊拴馬槐"。樹干半枯,後於空心中生一幼樹,又稱"母抱子槐"。亭以樹名。這里原為紀念曾鞏的曾公祠,祠前明正統年間曾立碑,對該祠作詳細記載。歷經滄桑,此碑已不知去向,人們便將曾公祠誤認為秦瓊廟。1949年前,該建築已圮。1957年在此廢墟上建"唐槐亭",書法家舒同題匾。亭為四面八柱,攢尖寶頂,造型精美,玲瓏剔透。亭中置石幾石凳,周圍以坐欄。地當山腰風口,清涼宜人。亭周花木叢生。�
濟南府學文廟
【濟南府學文廟】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濟南市歷下區大明湖路小學院內。創建於宋熙寧年間(1068~1077)。現存建築物為明洪武二年(1369)重建,歷明、清、民國各代均有重修或增修。現存有照壁、大成門、泮池及大成殿等建築物,均在南北一條中軸線上,南北總長247米,最寬處66米。�
濟南(清真)南大寺
【濟南(清真)南大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濟南市禮拜寺街。俗稱禮拜寺。始建於元代。舊寺原在歷山西南,元代遷濼源門西,明宣德年間(1426~1436))遷於此。寺坐西面東,佔地6630餘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沿中軸線依次為照壁、邦克樓、望月樓、禮拜殿,兩側附沐浴室、講經堂、教長室等,左右對稱,成二進四合院。寺內匾額眾多,其中明代橫匾一方,清代七方。另有碑刻多通,其中《來復銘》碑,大字遒勁,乃該寺創建初期遺物。�
張養浩墓
【張養浩墓】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元代墓葬。位於濟南市郊區北園鎮張公墳庄東側。張養浩是元代清正廉潔、關心百姓疾苦的名臣和散曲作家,居濟南舊城東北5公里之雲庄(今張公墳庄)。墓封土高1.9米。同墓地另有張養浩親屬墓葬4座,明清墓碑4通,石雕雄獅一對,佔地約2000平方米。�
北極閣
【北極閣】又名真武廟、北極廟。位於濟南市大明湖北岸。是一高峻的道教廟宇,建於高台之上,坐北朝南。始建於元代,明永樂年間(1403~1424)重修。由前後兩殿、鍾鼓二樓、東西配房組成。前殿為正殿,內塑真武及其部下神將19尊。後殿(又名啟聖殿)塑真武父母像,為明成化年間(1465~1487)增建。真武原名玄武,它同青龍、白虎、朱雀(朱鳥)合稱古代神話中的四方之神,玄武為北方之神。殿正中真武像,高2.5米,上懸"位極天樞"匾,下有金童、玉女和火、龜、水、蛇四將塑像。東西兩側各塑6尊神像。造型神態自然,栩栩如生。這批造像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遭破壞,當時發現造像內有絲綢做的內臟、銅鏡紐上系絲綢,上書"大元國濟南路……"等題字。現殿內造像均為80年代恢復。殿前設東西小廳,可供遊人休息。憑欄遠眺群山連綿,近看樓閣煙樹,景色極佳。�
五峰山
【五峰山】位於濟南城西南25公里處長清縣境內。因有群仙、志仙、會仙、望仙、聚仙五峰而得名。主峰海拔395米。五峰連環錯列,蓊鬱蒼翠,綠樹蔭中,宮、觀、亭、台交相輝映,風景絕佳。世人將其與泰山、方山(靈岩)並稱"三山"。金泰和年間(1201~1208),全真教道士在志仙峰上創建洞真觀,元代封為"護國神虛宮"。明萬曆年間,神宗朱翊鈞為其母建九蓮菩薩殿等,賜封為"保國隆壽宮",五峰山道觀達到極盛,分為北之洞真觀、南之玄都觀(系明德王陵園)兩觀。清順治年間遭兵燹而漸衰敗。現存古建築有洞真觀木牌坊、敕建隆壽宮石坊、迎恩閣石門和玉皇殿、青帝宮、真武廟、三青殿、呂祖廟、九蓮殿廢墟以及玄都觀八字牆、墓門等遺存,為濟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上有蓮花、隱仙、棲真、崇元等古洞多處。蓮花洞位於聚仙峰峭壁間,深丈余,高、寬均3米余,弧頂,中間雕刻彩繪蓮花平棋藻井裝飾,洞內外石壁雕鑿東魏至隋代大小造像300餘尊和題記多則,為濟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峰山碑碣林立,古木參天。生長於洞真觀內的13株古柏,樹齡數百年,稱"十三太保",枝幹虯勁,蒼翠可愛。玉皇殿後的一株銀杏樹,高30餘米,胸圍6.5米,植於建觀之初,現仍枝繁葉茂。�
匯波樓
【匯波樓】位於大明湖公園東北隅。建於元初,因樓建在匯波橋(亦稱北水門)上得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樓毀,重建於1981年,為混凝土結構,面闊七間二層,翼角懸山,丹柱綠瓦,吻獸栩栩如生,風鈴鏗鏘揚韻。四周白楊簇擁,如眾星捧月。當代書畫家黎雄才題"匯波樓"於其上。登樓可南望歷山、玉函等名山,北觀華山、鵲山、葯山諸景,仰視碧空晴雲,下臨明湖清波,綠荷叢中畫舫爭渡,涵光倒影直視無礙。至若晴天或傍晚登樓之上,可盡覽綺麗景色。夕陽湖光交相輝映,晚霞鋪染,柔波神迷,上下天光承接一體,置此妙境,令人舍憂棄煩。古時濟南八景之一的"匯波晚照",即謂此景。當代書畫大師劉海粟題"匯波晚照"匾額於樓上。�
萬竹園
【萬竹園】位於趵突泉西鄰。面積1.4公頃。始建於元代,因園內有竹林而得名。明代隆慶年間,為內閣大學士殷士儋所有,改稱"通樂園",又名"川上精舍"。清康熙年間,洛南詩人王蘋典屋居於其間,取名"二十四泉草堂"。民國初期,被北洋軍閥、曾任山東督軍兼省長的張懷芝佔有,張徵召能工巧匠,重新修建,遂成現狀。該園在建築風格上吸取了北京王府、南方庭園、濟南四合院的特點,在建築布局上採用對比、襯托、借景等手法,利用牆、廊、溪、橋對空間進行分割,構成了層層疊疊的院落。園內計有13個庭院,186間房舍,分東、西、南三套。東套有四大院三小院,西套有四大院,兩套連在一起,南套為兩小院。各院曲廊環繞,院院相連,樓堂亭榭,參差錯落。東套迎門假山,玲瓏剔透,蔓條披拂,松柏蘢蔭。園內修竹千桿,花木扶疏、翠草如茵,生機盎然,並有"望水"、"東高"、"白雲"等泉,泉水潺潺,繞屋穿廊。房舍樑柱額枋、石欄、石礅、門楣、牆面等處,各種雕刻精美逼真。現園中有國畫家李苦禪紀念館。�
齊煙九點坊
【齊煙九點坊】位於濟南城南千佛山西盤道中段。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歷城知縣葉圭書建。原為木質,1985年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二柱一樓式,坊前匾額刻有"齊煙九點"四字,為葉圭書所題,是借用唐代詩人李賀《夢天》詩中"遙看齊州九點煙"的佳句。濟南古為齊州,城北有九座秀山,由東向西,依次為卧牛山、華山、鳳凰山、標山、鵲山、匡山、北馬鞍山、葯山、粟山。九山山勢各異,雲霧潤蒸,嵐煙繚繞,形成煙景,故稱"齊煙九點"。坊後匾額書"仰觀俯察",集自晉代書法家王羲之《蘭亭序》。此處位於千佛山的半山腰,仰可視蒼穹之宏偉,俯可察萬物之欣榮。�
尚志堂
【尚志堂】位於趵突泉東北部。為原尚志書院的一個院落。尚志堂院,南北各有廳房三間,東西曲廊相圍,院外小溪沿屋穿廊,敞中有蔽,鬧中存靜,成為整個院落的特色。北廳為主體建築,背後修竹、芭蕉相映生趣;泉水穿竹林而過,與兩邊泉池相通。西廊泉水岸邊冬青綠籬可人,廊上翠柳披拂,巧成綠蔭柳廊的景緻。東廊北端有山石小景,上綴花木,廊臨清池,蓄有錦魚。濱水長廊,下設坐欄供遊人小憩、觀景。院內東西向小溪的北側有一奇石,名"待月峰",為宋代所遺。石瘦細長,多有空竅,形似彎月。夜深月朗,清光透過洞穴一泄地上,形異多變,有詩贊其"精靈俊逸玉玲瓏,神工鬼斧渾然成。一年三十六輪月,變幻具在此石中"。滿院濃蔭疊翠,冬夏常青,花招四季。其中玉蘭花猶惹人眼,每到春日,紅白花綻放,大如雪蓮,清香四溢,因此又稱"玉蘭院"。�
卧虎山風景區
【卧虎山風景區】位於濟南城南山區仲宮鎮西4公里處。卧虎山水庫匯錦綉、錦陽、錦雲三川之水於卧虎山和黃花山之間,壩長985米,高37米,水面面積270多公頃,蓄水量1.1億立方米。湖中盛產魚蝦,珍貴飛禽天鵝也落戶於此。水庫平靜、晶瑩的湖面,映出周圍群山的清影,嫵媚可愛。站在壩上,舉目遠眺,波光浩渺,清澈蔚藍。北岸卧虎山彷彿一頭
⑧ 什麼時候去石象湖玩最合適,怎樣才最省錢
石象湖門票50元預定價45元
石象湖半票25元
1、取票方式:景區售票處
3、門票說明: (不接受當天預定)
①兒童身高1.2米以下,軍殘免票
60歲以上老年人,中小學生,軍人,殘疾人,憑證件夠半票
②到景區拍攝婚紗攝影照片的遊客不享受預定優惠價
成都新南門汽車站(新南門汽車站問訊電話:028-85433609)每天有往返石象湖的班車,單程車票21元。自駕車從成都經成雅高速路到石象湖,僅需40分鍾;川東、川北的遊客可以選擇上三環或者繞城高速上成雅,雅安方向遊客直接上成雅高速即可。
成都石象湖地址:成都市蒲江縣石象湖(成雅高速公路86公里出口處)
成都石象湖自駕車路線:
由於成雅高速公路86公里石象湖出口,在前不久更換道路指示牌時,更換成了現在的「蒲江服務站」,導致很多自駕車遊客錯過出口,對此石象湖景區特別提示大家:前往石象湖景區,在過了蒲江出口後,在下一個出口,也就是路牌指示的「蒲江服務站」處,請右轉進入服務區,從而駛入石象湖出口。同時,針對此情況,石象湖景區已經在出口處放置了指示牌,請各位自駕車駕駛員注意。
如果你不小心錯過了出口,也不要著急,請不要在高速路上逆行,請繼續前行約5公里,有一個出口,你可在那個出口出站後然後再返回。
成都石象湖乘車路線:
市區新南門有高速直達石象湖景區的班車,當然你在雙流的話,不建議你去新南門乘車,你可以在石羊場汽車站或是雙流客運中心乘到蒲江的汽車,當然,石羊場到蒲江的汽車要多一些,你也可以在大件一、石象湖是一座仙境般的水上迷宮石象湖的美,首先美在湖光山色。
石象湖因湖邊有一個紀念三國名將嚴顏的石象寺而得名。湖的特點是,小巧玲瓏,湖水清澈,800畝湖面港灣甚多,曲折幽深,有九溝十八岔,岔岔十八溝,神秘莫測,韻味獨特。遊人盪舟去,多不識歸途,恰似一個天然的「水上迷宮。」石象湖座落在萬畝原始森林之中,隱蔽在綠蔭花叢之下,坐上烏篷船,泛舟其間,如臨仙境,如入畫圖,山從水中沐浴出,花臨碧水對稱開,人在船上坐,雲影水下游,波光鱗鱗,輕歌悠悠,朝看薄霧籠青翠,暮聽歸鳥聲啾啾,享之不盡,受之無窮。
二、石象湖是第一個將原生態環境和花卉有機相融的精品景區
遊人一走進石象湖生態風景區,就看到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石象湖萬花成海,這些花不是種在大棚下,不是種在花盆中,而是種在樹叢和草坪中,石象湖的花卉完全在自然環境中自花山然生長,這是一種與城市花展和大棚切花生產迥然不同的花卉種植方式。因為石象湖種花有兩大基本理念,一是:花的表演舞台原本在大自然,一朵花,只有讓她重返她們祖祖輩輩曾經生長了千百萬年的原野和山川,生長在優良的原生態環境中,才能自由生長完好發育,才能在人類的面前展示最完全最純真美麗和神韻;二是:讓遊客置身自然,在至純山水間享受到規模宏大、品種繁多、色彩艷麗、纖塵不染的鮮花盛宴。石象湖的樹木森林是自然形成的,而非人工所造,石象湖的花是在自然界盛開的,石象湖完全將原生態環境與花卉有機融合在一起了。所以,走進石象湖,就是走進大自然,可切身感受到人與花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
三、石象湖是一個獨特的天然野生「植物王國」、「植物多樣性保護」的天然課堂。
四川省和成都市在選擇「植物多樣性保護」為主要內容的環境教育基地時,經過市民廣泛投票評選和專家反復考察論證,最後下發文件授牌石象湖生態風景區為「四川省環境教基地」和「成都市環保教育基地」。有人問,四川樹木森林有的是,為什麼偏偏選中石象湖生態風景區而未選其他地方呢?為什麼呢?因為石象湖的植物和四川其他地區的植物相比,更具有知識性、趣味性性、可讀性和環保實踐教育性。
植物豐富石象湖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植物生長繁殖條件好,植物的科屬豐富,種類有3000多個,其中知名掛牌的有420多種。其特點是:
1、起源古老,孑遺植物多。在250萬年前的第四紀冰川使地球上的植物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時,這里的植物倖免於難,很多古老的植物保留了下來。如桫欏、海金沙、芒萁等。
2、群落層次分明。在森林中可非常清楚地看到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和層外植物的科學分布。是一本天然的「植物多樣性研究」教材。
3、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經濟價值、科研價值和生態價值。有很多植物的根、干、葉及花果具有葯用、食用、工業用料、遺傳基因變異優勢等方面的研究價值,處處體現了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如革葉獼猴桃、羅浮柿、野荔枝、茯苓樹等。
在石象湖萬畝原始森林中,數量最大的是馬尾松。由於這里的馬尾松是梢長、樹直、不生蟲的優良品種,早在上一世紀,就被選定為「全國馬尾松種源基地」。松是天然氧吧的主要製造者,一般森林中有負氧離子有(空氣維生素)2萬個左右,松林中的負氧離子是一般森林的兩倍。特別是春天的松花飄飛在空氣中,給人類提供了大量的生命元素。松能放出24種有機殺菌物質,是凈化空氣的高手。所以科學家把馬尾松定為最佳健身植物。
4、具有最佳親和性。石象湖的植物的生長環境都在淺丘平台之上,人們不需登山勞累就可親近這些植物,而且面積大,是一個天生的自然知識課堂。
5、是環保社會實踐的典範。石象湖從開發到營運,環保工作都搞得出色、實在,人們在這里通過了解景區生態環境保護協會的許多創新型的活動,可學到風景區與周邊社區合作共管搞好生態環境保護的許多社會實踐知識和經驗。
四、石象湖是一個山花爛漫的天香世界
到自然界去看山野岩畔自生自長的山野之花,看看她們不點胭脂自然紅的天生美,聞聞它不灑露汁自然香的天然味,才是真正的醉美享受。這種享受慾望到石象湖就可如願以賞。石象湖的花,木本、草本、藤類均有,種類繁多,色彩絢麗,漫山遍野,不計其數。杜鵑花、木蘭花、山茶花、油茶花、四照花,龍蝦花、野百合、中國旌節花,木荷花、燈台花、玉葉金花等數百種常見野生花卉生長在山間岩畔,林下水邊,奇香撲鼻,造型獨特,一年四季,千姿百態,楚楚動人,風韻翩翩。這些在自然天成的花海中的花兒們處處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給人以和諧的享受,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一個令人陶醉的山花世界給人以啟迪,將把你的思維反璞歸真,把你的人生理念升華。
五、石象湖是一個展現異國風情的伊甸樂園
一走進石象湖,四個百畝大草原奔來眼底,使人感到好象一下走進了異國他鄉一樣。草原處在萬畝林海的濃蔭翠圍之中,在這些廣袤的緩坡地上生長著從丹麥進口的高羊茅草,終年翠綠厚甸,遊人可自由進入,隨意接觸,和美可親。
石象湖自2002年開園以來,每年從荷蘭等歐美國家引進上千萬株世界各類品種繁多的名貴花卉,種植在樹林中和花海賽艷的草坪上,春天舉辦亞洲最大規模的鬱金香旅遊節,無數的洋花給人以不是歐洲勝似歐洲、「歐洲的春天就在身邊」的感受。秋天舉辦百合花旅遊節,把人帶進了童話世界,演繹出種種百合情懷,使成千上萬遊客在原生態環境中觀花賞景,從而真正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美和深刻理解新的生活方式對提高人們生命質量的真正意義。
石象湖最能釋放浪漫情懷的是地方是象山錦野聞香的百畝玫瑰園。每年5至6月,是石象湖玫瑰花爭香吐艷的盛開時節。玫瑰是「愛神的聖花」,「愛情之花」,遊人在玫瑰園里,可看到美麗少女扮成的「玫瑰皇後」、「玫瑰仙子」的風韻,可看到對對情侶在依偎留影,大人的微笑,小孩的嬉戲,一切人間的真情、友情在這里都可升華到新的境地。
六、石象湖浸潤著兩千年佛教文化、三千書院經義
前面講過,石象湖因石象寺而得名。石象寺是東漢末年為紀念三國名將嚴顏而修建的,與眾不同的是,這里既有以慈悲為懷的佛教文化,又有以嚴顏厭戰爭求和平的為主要內容的三國文化,二者的有機融合給遊客以人生新的啟迪。
在石象湖的象山古鎮有個象山書院,是南宋大文學家、大教育家魏了翁授徒育才的地方。在這里,人們從魏了翁使中國三千年經義重明的史實中可更加了解到華夏文明的悠久、偉大。 總之,石象湖是在一個原生態型的花花世界中的迷宮幽湖,是一個觀光度假,觀花賞景,休閑娛樂,養生健體、活躍身心,陶冶情操的好地方。除了乘船光之外,熱氣球高空覽景、草原射箭、彈跳飛人、溜索觀景、樓台品茶、會議住宿、篝火晚會等,應有盡有,價格合理,優質服務。森林沐浴、婚紗攝影、藝術寫生、考古尋幽、湖上對歌,臨湖撫琴、觀看民間藝術表演、跳鍋庄舞等,免費參與,各得其樂!
⑨ 古代的3孔指的是什麼
孔廟(至聖廟)孔林(至聖林)孔府(衍聖公府)
孔廟 山東省曲阜市南門內
孔林 山東省曲阜市城北一公里
孔府 山東省曲阜市東華門大街1號 孔廟東側
東經116°58』30」----北緯35°36』42」
孔於是中國古代一位對後世影響至為深遠的偉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傑出的世界文化巨人。他所創立的以仁政德治為核心的儒家學說在中國以及朝鮮、日本、越南等亞洲國家被奉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他被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十九世紀,孔子思想傳入歐洲,對歐洲的啟蒙運動也產生很大影響。為了表達對他的推崇和對儒家思想的尊奉,在他的故鄉曲阜建起了規模宏大的孔廟、孔林、孔府。它位於曲阜城的中央,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組具有東方建築色彩和格調、氣勢雄偉壯麗的龐大古代建築群。
孔子去世的次年(公元前478年),故居就被改作廟宇,陳放他生前使用過的衣、冠、琴、車、書,人們按時進行祭祀。漢代時,祭祀孔子列入國家祀典,孔廟由國家進行維修。經多次擴建,唐代己初具規模,有廟門、正殿、兩廡、寢殿等建築。宋天禧五年(1021年)擴大為三路布局四進院落,殿庭廊廡316間。金明昌五年(1194年)重修,廳堂簧舍門廡增至400餘間。明代經永樂、成化、弘治三朝擴建,奠定了現有規模。
孔林是孔子及其後裔的家族墓地,位於曲阜城北一公里處的泅河南岸,有神道與城門相連。孔於墓位於孔林中部,封土呈偃斧形,漢代設祠壇建神門,宋代刻制石儀,元代立碑、作周垣、建重門,明代重建享殿墓門,添建洙水橋坊和萬古長春坊。漢代以來,孔子墓地一直受到國家保護,規模不斷擴大,明代擴至1200000平方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擴至2000000平方米,並建圍牆8公里。
孔府是孔子嫡長孫的衙署,位於孔廟的東側。歷代王朝尊崇孔子的同時,澤及後代,對其嫡長孫屢加賜官晉爵。公元前195年,九代孫孔騰被封為奉祀君以奉祀孔子,以後代代沿襲。宋至和二年(1055年)四十六代孫被改封為衍聖公,一直延續到七十七代,成為中國歷史最久的貴族世家(見附表6)。孔子嫡長孫一直依廟而居,明洪武十年(1377年)創建獨立的衍聖公府,弘治十六年(1503年)擴建。三路布局,九進院落,共有建築560餘間,佔地70000多平方米。
孔子逝世雖然已經2400多年,但他的思想仍在中國乃至世界上發揮著作用。孔廟、孔林、孔府是2400多年來尊孔崇儒的結果,有著極為豐富的歷史內涵,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各國政治家、思想家、社會學家以及各界人士前來參觀瞻仰。
(二)概 況
曲阜孔廟是祭祀孔子的本廟,是分布在中國、朝鮮、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國家2000多座孔子廟的先河和範本,始建於公元前478年,歷經2400多年而從未放棄祭祀,是中國使用時間最長的廟宇,也是中國現存最為著名的古建築群之一;孔林延續使用2400多年,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延用時間最長的氏族墓地;孔子嫡孫保有世襲罔替的爵號,歷時2100多年,是中國最古老的貴族世家,其府第孔府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最為典型的官衙與宅第合一的建築群。孔廟、孔林、孔府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集中體現在它所保存的文物上。300多座、1300多間金、元、明、清古建築反映了各個時期的建築規制和特點;1000多件漢畫像石、孔子聖跡圖、石儀、龍柱等反映了石刻藝術的變化和發展;5000我多塊西漢以來的歷代碑刻既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瑰寶,也是研究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經濟、文化、藝術的寶貴資料;10餘萬座歷代墓葬是研究墓葬制度的重要實物,17000餘株古樹名木是研究古代物候學、氣象學、生態學的活文物。10餘萬件館藏文物中,以元明衣冠、孔子畫像、衍聖公及夫人肖像,祭祀禮器最為著名;其中元明衣冠是中國罕有的傳世同類文物,對於研究古代服飾、紡織藝術具有重要價值。30萬件孔府明清文書檔案是中國為豐富的私家檔案,是研究明清歷史尤其是經濟史的重要資料。
孔廟、孔林、孔府既是中國古代推崇儒家思想的象徵和標志,也是研究中國 歷史、文化、藝術的重要實物。
孔廟的總體設計是非常成功的。前為神道,兩側栽植檜柏,創造出庄嚴肅穆 的氣氛,培養謁廟者崇敬的情緒;廟的主體貫串在一條中軸線上,左有對稱,布局嚴謹。前後九進院落,前三進是引導性庭院,只有一些尺度較小的門坊,院內 遍植成行的松柏,濃蔭蔽日,創造出使人清心滌念的環境,而高聳挺拔的蒼檜古柏間辟出一條幽深的甬道,既使人感到孔廟歷史的悠久,又烘託了孔於思想的深 奧。座座門坊高揭的額匾,極力贊頌孔子的功績,給人以強烈的印象,使人敬仰之情不覺油然而生。第四進以後庭院,建築雄偉,黃瓦、紅牆、綠樹,交相輝映, 既喻示出孔於思想的博大高深,也喻示了孔子的豐功偉績,而供奉儒家賢達的東 西兩民,分別長166米,又喻示了儒家思想的源遠流長。
孔廟共有建築100餘座460餘間,古建面積約160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金 元碑亭、明代奎文閣、杏壇、德佯天地坊等、清代重建的大成殿、寢殿等。金牌亭大木做法具有不少宋式特點,斗栱疏朗,瓜子栱、令栱、慢拱長度依次遞增,六鋪作里跳減二鋪,柱頭鋪作與補間鋪作外觀相同等。正殿庭採用廊廡圍繞的組合方式是宋金時期常用的封閉式祠廟形制少見的遺例。大成殿、寢殿、奎文閹、杏壇、大成門等建築採用木石混合結構,也是比較少見的形式。斗栱布置和細部做法靈活,根據需要,每間平身科多少不一,疏密不一,栱長不一,甚至為了彌補視覺上的空缺感,將廂栱、萬栱、瓜栱加長,使同一建築物相鄰兩間斗栱的栱長不一,同一柱頭科兩邊栱長懸殊,這是孔廟建築的獨特做法。
孔廟保存漢代以來歷代碑刻1044塊,有封建皇帝追謚、加封、祭祀孔子和修 建孔廟的記錄,也有帝王將相、文人學士謁廟的詩文題記,文字有漢文、蒙文、八思巴文、滿文,書體有真草隸篆,是研究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的珍貴史料。碑刻中有漢碑和漢代刻字二十餘塊,是中國保存漢代碑刻最多的地方。乙瑛碑、禮器碑、孔器碑、史晨碑是漢隸的代表作,張猛龍碑、賈使君碑是魏體的楷模。此外還有孫師范、米芾、黨懷英、趙孟 、張起岩、李東陽、董其昌、翁方鋼等人的法書,元好問、郭子敬等人的題名,孔繼涑五百八十四石的大型書法叢帖玉虹樓法帖等。孔廟碑刻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
孔廟著名的石刻藝術品有漢畫像石、明清雕鐫石柱和明刻聖跡圖等。漢畫像石有90餘塊,題材豐富廣泛,既有人們社會生活的記錄,也有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的反映。雕刻技法多樣,有線刻、有浮雕,線刻有減地,有剔地,有素地,有線地;浮雕有深有淺,有光面,有糙面。風格或嚴謹精細,或豪放粗獷,線條流暢,造型優美。明清雕鎊石柱共七十四根,其中減地平鐫五十六根,高浮雕十八根。減地平鐫圖案多為小幅雲龍、鳳凰牡丹,清雍正七年刻,崇聖祠刻牡丹、石榴、荷花等花卉,構圖優美,是明弘治十七年的遺物。石雕的精品是浮雕龍柱;大成毆前檐十柱,每柱高達六米,最為高大,崇聖祠二柱龍姿矯健,雲形活潑,水平最高。另外聖時門、大成門、大成殿的淺浮雕雲龍石陛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聖跡因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據孔廟宋金木刻增補而成,由曲阜儒學生員毛鳳翼匯校、揚州楊芝作畫、蘇州石工章草上石,共一百二十幅,形象地反映了孔子一生的行跡,是我國較早的大型連環畫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兩千多年來,曲阜孔廟旋毀旋修,從未廢棄,在國家的保護下,由孔於的一座私人住宅發展成為規模形制與帝王宮殿相埒的龐大建築群,延時之久,記載之豐,可以說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孤例。
孔林的總體布局雖然不是一時形成的,但布局很成功。林門以長達1266米的神道與北城門相連,神道平直如矢,兩側檜柏夾侍,庄嚴肅穆。進入大林門,高大的圍牆將大林門與二林門之間圍成一個封閉的縱深空間,挺拔的檜柏,夾峙的紅牆間辟出一條狹長的甫道,將人的視線引向高聳的二門城樓。過二林門,古木森森—,芳草如茵,流水潺潺,竟是一片天然野趣,使人精神為之一爽。折而向西,過洙水橋;沿軸線前行,登墓門,穿甬道,過享殿,入墓園,一代偉人長眠在抔土之中。使人倍感親切,低回徘徊,不忍離去。孔林面積200萬平方米,林內墓冢累累,碑碣如林,石儀成群,古木參天。有孔子以來歷代子孫墓葬十餘萬座,除漢碑移入孔廟外,地面上還有宋、金、元、明、清、民國等時代墓碑和謁陵題記刻石等4000餘塊,保存著宋、明、清各代石人、石馬、石羊、石獅、望柱、供桌和神道坊等石儀近千件。為表彰儒家思想、滿足祭祀需要,還建有門、坊、享殿、碑亭等六十餘座明清建築。孔林埋葬孔子長孫已至第七十六代,旁系子孫已至七十八代,從周至今,全無間斷。延續時間之久,墓葬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做為一個家族墓地,在世界上是沒有先例的,它是儒家思想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里所居統治地位的產物。孔林豐富的地上文物,對於研究我國墓葬制度的沿革,對於研究我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風俗、書法、藝術等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孔府是孔子嫡孫的官署,孔子嫡孫一向以「禮門義路家規矩」相標榜,格守詩禮傳家的祖訓;建築也受到儒家禮儀的制約,留下儒家宗法制度與倫理觀念的烙印。孔府沿用中國傳統的前堂後寢制度,前堂部分有官衙、東學、西學,供處理公務、會客之用,是對外活動的場所,後寢部分有內宅、花廳、一貫堂、是家族生活的場所。建築功能分區明確、排列井然有序。建築群設計遵循禮教與宗法原則,把一系列使用功能不同的建築物有主次、有次序地進行排列。建築群中貫軸線,左右對稱,成三路布局。中路為孔氏宗子衍聖公所後,東路一貫堂為次子所居,居中為尊。體現了宗子的尊貴地位和宗子與非宗子等級與地位的差別。中路官衙、內宅界限分明,體現了男女授受不親,內處有別。軸線上。正房與廂房,中門與邊門,體現了主人與下人的尊卑差別。建築物的名字也打著儒家思想的印記,「一貫堂」、「忠恕堂」、「安懷堂」等既贊揚孔子的忠怨思想和使人安樂的政治理想,又顯示孔子嫡孫努力仿效的決心,「東學」、「西學」,既贊揚孔子創學設教的功績,又表明孔子嫡孫繼承詩禮傳家、好學重教傳統的態度。
孔府建築原有170多座,560餘間,現存152座,480間,其中大門、儀門、大堂、二堂、三堂、內宅門、前上房、迎恩門、家廟等是明代建築,其他均為清。代建築。古建築面積現存12740平方米。
孔府保存許多珍貴的文物,歷代封建皇帝為顯示對孔子的尊崇和對孔子嫡孫的優渥,不斷給以賞賜。帝後墨寶,御制詩文、儒家典籍、禮器樂器、文房四寶,無所不賜,而孔子嫡孫也留意搜集歷代法物,不斷充實文物庫藏。
現在孔府仍保持著清末、民國初年的陳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