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蒙城插花

蒙城插花

發布時間: 2022-05-22 15:59:38

1. 剛到蒙城,這里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啊,景點什麼

九頂靈山寺

九頂靈山寺位於蒙城縣城西北16公里小澗鎮狼山山頂,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寺有山門、前殿、中殿、後殿共十三間,分兩進院落,有院牆圍護,總體為磚石結構。

蒙城縣雙公廟

莊子祠

1995年6月,蒙城在明代莊子祠舊址上重建莊子祠。2008年後,該縣增設了夢蝶樓、南華經閣、東西碑廊、莊子草堂、莊子養生院、五五池、逍遙池等新景觀。全祠佔地52畝,由仿漢代祠堂建築群和東西萬樹園等景觀構成,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2. 亳州周邊游旅遊去哪好

花戲樓,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亳州市花戲樓路,渦水南岸,原名大關帝廟,又稱山陝會館,是一座建於清康熙年間的專供演戲的建築。

天靜宮

江寧會館,1989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市區古泉路中段,清代南京葯材商人集資興建,具有祭祀神靈、祈福求財,交流信息、商務活動,方便起居、娛樂休閑三大功能。

3. 安徽亳州蒙城的有個塔,那個塔叫什麼啊有多少層

叫萬佛塔 由於塔外壁鑲嵌眾多小佛像而得名 又名插花
俗稱「蒙城磚塔」,還名慈氏內寺塔。13層
初建於唐代容或宋代。因塔內外遍嵌彩釉陶佛8000餘尊,故名。塔系水磨青磚砌造,塔高37.76米,共十三層,平面呈八角形。密檐下巧砌蓮瓣,斗拱和花窗,每層設壺門式對稱拱門,四面塔內梯道曲轉,逐層各異。頂端置五重相輪,重逾千斤。塔底地宮內現仍存清代佛雕。塔曾立於慈氏寺內,寺已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慈氏寺舊址即旁邊的小學,現在的蒙城三小 文革時期寺被毀 佛像搬走砸掉 改成小學 哎╮(╯▽╰)╭
13層 實際只能爬到第10層左右 說不定現在只到9層 因為越往上空間越小 胖的人、成年人可能就擠不進去了
八角形的平面每個點都懸有一個風鈴 前幾年站在塔下還能聽見風吹過後的鈴聲 現在毀得毀 掉得掉 所剩無幾了
以前塔頂還有一個大圓盤 被雷劈下來了
抗日期間 塔附近發生過激烈交火 不知道是日軍還是國民軍以塔為掩護 一層佛像附近還能找到槍眼 (我小時候可是找到過的) 佛像也被駐地日軍挖去不少
近年來也成為了一個自殺場所 哎╮(╯▽╰)╭

4. 蒙城的萬佛塔距現在有多少年

蒙城萬佛塔位於安徽省蒙城縣城中心,是蒙城縣的標志性建築。因版塔身內外嵌砌琉璃小佛權近萬軀而得名。塔內現存兩塊建塔的碑刻:一塊在第四層,為宋崇寧元年(1102年)所刻;一塊在第十一層,為崇寧五年(1106年)所刻。從兩塊碑記的相隔時間推斷,從五層到十一層即已相隔四年,全塔共十三層,加上基礎和塔剎的施工,全塔約修了十年左右。萬佛塔為八角十三層樓閣式磚塔,高42.6米。萬佛塔體型不很大,但造型秀麗,結構富於變化,保存亦較完整。它使用北方磚塔構造方法建造,為我國南北方造塔技術融合的作品,是一處重要的宋塔實物。一九六一年被安徽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載入《中國名勝詞典》。2006年,萬佛塔被國務院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蒙城縣志》載:「插花塔在城內慈氏寺,宋時建。」據傳,塔內曾有唐貞觀三年(629年)修塔碑文一方,已毀。從結構特點判斷,宋代建築成分居多。造型優美,對於中國古代建築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近年已進行全面維修,並建萬佛塔公園,對外開放

5. 晚上阜陽市區到插花鎮上怎麼去

你坐公交到地來鐵局。23、源25、13、28、36路都能到。到了站之後在地鐵局門口對面有去利辛的班車,一般晚上也有。坐那個就可以了。有時候白天晚上也都有黑車或者計程車在那拉人去利辛或者蒙城的。你說去插花,一般都會帶。

6. 蒙城有什麼好玩的啊

陸將軍府 縣城東南60里立倉鎮陸瓦房村 為陝西督軍陸建章將軍府第,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雪楓公園 縣城東北30里板橋鎮 公園建於1999年,佔地300餘畝。為紀念新四軍將軍彭雪楓曾率部於此抗擊日軍,故名雪楓公園。 移村銀杏樹和母集銀杏樹 縣城東50里移村鄉政府所在地東約3華里 俗名移村白果樹。原兩棵,據說為雌雄之分,被燒毀一棵。現有的一棵約100餘年,樹干17圍,覆蓋數畝,根露地表,伸展逾丈 縣城西20里渦河南岸 俗名母集白果樹,約700年。枝葉繁茂,覆蓋數畝,十分壯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雙鎖山 縣城西北地區25公里小澗鎮東側 雙鎖山旁依渦河,南北走向,延綿約十華里。北有狼山,南有黃柏山、尖山,可謂群山環抱。五代時,當地女英雄劉金定以此山立寨護鄉,捻軍領袖張樂行曾在此活動。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均作為防線要地。山上山下文物古跡較多,著名景點如劉金定飲馬泉、梳妝樓、上馬台、涼馬棚、宋武烈王高瓊墓、紅城遺址等。縣人大常委會已於1989年通過決議將之列為歷史文化風景保護區計劃。 山桑古城 縣城北40里,即現在的壇城所在 殷商古都,西漢稱山桑,自商、周經春秋、戰國、秦漢至南北朝,縣治均設此地,共約2000餘年,舊城共分內、中、外三城,外城總面積56.32平方公里,中城近2平方公里,城址清晰,四門八關,里城(又皇城)依北冢山而建,面積25公頃。 漆園舊址 縣城東北渦河北岸姜樓村一帶 戰國時莊子作漆園吏,此地,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鍾鼓樓 縣城老大街中心地段 明萬曆十年(1582)知縣吳一鸞建,清順治九年重修,民國4年縣知事汪篪題橫匾兩幅,北曰"漆園屏障",南曰"滿城如畫"。 文廟(又稱聖人殿 老縣城中心 文廟又稱孔廟,始建於元至元21年(公元1284年),是封建時代祭孔、演禮和辦學的地方。文廟自前而後依次為靈星門、泮池、泮橋(以上待建),大成門和大成殿,靈星門正對青去街,取其"平步青雲"之意。靈星門的西南側有一井,名聖井"聖井甘泉"為蒙城八景之一。大成門東連名宦祠,西接鄉賢祠。大成殿前兩側有東西配廡,殿東為節孝祠,殿西為忠義祠。東院是文昌閣,西院是明倫堂。大成殿,原名先帥殿,又稱聖人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築。殿寬五間,進深三間,為山以頂抬梁式建築,九檁十八架,四十二檐墩,用巨杉作棟梁,飛檐翹角,蔚為壯觀,殿內外上下重油彩繪,雕梁畫棟,金壁輝煌,是我們淮北地區最為宏偉、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建築。從前,殿內正中供孔子神龕牌位,兩旁置顏、曾、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個大字。殿上方懸著康熙,乾隆皇帝御書的"萬世師表"、"生民未有""與天地參"三塊匾額。殿前閱台高一米余,上有一圈漢白玉欄桿,中間和兩旁有石階供人登臨。東西廊房各七間。為灰色筒孔覆頂,車房原供孔子三千弟子,西房原供歷代賢孺牌位。大成門又稱戟門,面闊五間,是通向大成殿的過道門。在其東面的名宦祠原供蘇舜飲,豐稷等在蒙城有政績的官吏,西面的鄉賢祠原供莊子、何惟等地方賢士 萬佛塔 萬佛塔公園東南隅 原名插花塔,因上面鑲有八千多尊佛像,故名萬佛塔。宋崇寧元年(1102),塔東側有寺,名興化寺,故最早塔名叫興化塔。元代丙子年(1356)於塔西旁又建一寺名慈氏寺,明洪武年重修,又名慈氏寺塔。蒙城八景之"慈氏曉鍾"即因此而來。塔建於北宋崇元年至五年,十三層,高42.6米,塔底周長24米,直徑8米。呈八角形,內外嵌砌赭、黃、綠三色琉璃磚。塔身內外遍嵌彩陶佛,計八千餘尊,故稱萬佛塔。每層有四門,七層以下方向一致,七層以上逐遞換向,形成上下錯位。塔頂為鐵制塔剎,裝有復缽一個,每層八角皆有風鈴。塔內結構繁多,四層有小廟,內部塔壁嵌一塊宋代修塔碑記。上塔的階梯為棗木所制,因年代久遠,留下深深的磨損痕跡。從塔內可上至十一層,登高俯視,城貌盡收眼底,遠眺曠野遼闊,平原千里,賞心悅目。解放後,在上級文物部門支持下,經政府多次撥款搶修,已全部修茸加固,恢復了寶塔原貌,是我省著名的宋塔,1964年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十五里上天梯 陳仙橋南岸大柳樹 傳說八仙由此經過,見王店善良的童養媳林英受婆母虐待,渡其從此處登雲而去。當地有很多傳說。 既是現在的陳橋 嵇康亭 嵇康亭,位於亳州市蒙城縣東門內,是蒙城人為紀念嵇康而修建的古亭,現為蒙城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 萬佛塔的歷史背景

萬佛塔公園內建有水榭亭台,佔地50畝。萬佛塔公園東南隅 原名插花塔,因上面鑲有八千多尊佛像,故名萬佛塔。宋崇寧元年(1102年),塔東側有寺,名興化寺,故最早塔名叫興化塔。元代丙子年(1356)於塔西旁又建一寺名慈氏寺,明洪武年重修,又名慈氏寺塔。蒙城八景之慈氏曉鍾即因此而來。塔建於北宋崇元年至五年,十三層,高42.6米,塔底周長24米,直徑8米。呈八角形,內外嵌砌赭、黃、綠三色琉璃磚。塔身內外遍嵌彩陶佛,計八千餘尊,故稱萬佛塔。每層有四門,七層以下方向一致,七層以上逐遞換向,形成上下錯位。塔頂為鐵制塔剎,裝有復缽一個,每層八角皆有風鈴。塔內結構繁多,四層有小廟,內部塔壁嵌一塊宋代修塔碑記。上塔的階梯為棗木所制,因年代久遠,留下深深的磨損痕跡。從塔內可上至十一層,登高俯視,城貌盡收眼底,遠眺曠野遼闊,平原千里,賞心悅目。解放後,經政府多次撥款搶修,已全部修葺加固,恢復了寶塔原貌,著名的宋塔。
《蒙城縣志》載:「插花塔在城內慈氏寺、宋時建。」據傳,塔內曾有唐貞觀3年(629年)修塔碑文一方,已毀。從結構特點來判斷,宋代建築成分居多。造型優美,對於中國古代建築史研究,具有重要價值。近幾年已進行全面維修,並且建萬佛塔公園,對外開放。
塔內當下存兩塊建塔碑刻:一塊在第四層、為宋崇寧元年(1102年)所刻;一塊在第十一層、為崇寧五年(1106年)所刻。從兩塊碑記相隔時間推斷,從五層至十一層即已相隔四年,全塔共十三層,加上基礎與塔剎的施工,全塔約修十年左右。萬佛塔是八角十三層樓閣式磚塔,高42.6米。萬佛塔體型不是很大,但是造型秀麗,結構富於變化,保存比較完整。其使用北方磚塔構造方法建造,為中國南北方造塔技術融合作品,是一處重要宋塔實物。一九六一年安徽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載入《中國名勝詞典》。2006年萬佛塔被國務院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蒙城縣志》記載:「插花塔在城內慈氏寺,宋朝時建。」據傳,塔內曾經有唐貞觀三年(629年)修塔碑文一方,已毀。從其結構特點判斷,宋代建築成分居多。造型十分優美,對中國古代建築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近幾年已進行全面維修,並建萬佛塔公園、對外開放。
《蒙城縣志》載:「插花塔在城內慈氏寺,宋時建。」據傳,塔內曾有唐貞觀三年(629年)修塔碑文一方,已毀。從結構特點判斷,宋代建築成分居多。造型優美,對於中國古代建築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近幾年已進行全面維修,並建萬佛塔公園,對外開放。

8. 安徽阜陽市有多少個鎮啊

截至2019年9月,安徽阜陽市有117個鎮,分別是:

一、潁州區(8個鎮)

程集鎮、王店鎮、西湖鎮、三合鎮、袁集鎮、九龍鎮、三十里鋪鎮、三塔集鎮

二、潁東區(7個鎮)

插花鎮、袁寨鎮、棗庄鎮、老廟鎮、正午鎮、楊樓孜鎮、新烏江鎮

三、潁泉區(4個鎮)

伍明鎮、聞集鎮、行流鎮、寧老莊鎮

四、臨泉縣(21個鎮)

楊橋鎮、鮦城鎮、譚棚鎮、單橋鎮、滑集鎮、宋集鎮、呂寨鎮、瓦店鎮、姜寨鎮、關廟鎮、楊小街鎮、廟岔鎮、黃嶺鎮、老集鎮、韋寨鎮、迎仙鎮、長官鎮、陳集鎮、艾亭鎮、白廟鎮、張新鎮

五、太和縣(24個鎮)

城關鎮、舊縣鎮、稅鎮鎮、皮條孫鎮、原牆鎮、倪邱鎮、李興鎮、大新鎮、肖口鎮、關集鎮、三塔鎮、雙浮鎮、蔡廟鎮、三堂鎮、苗老集鎮、趙廟鎮、宮集鎮、墳台鎮、洪山鎮、清淺鎮、五星鎮、高廟鎮、桑營鎮、大廟集鎮

六、阜南縣(21個鎮)

鹿城鎮、洪河橋鎮、王家壩鎮、鹿城鎮、方集鎮、中崗鎮、柴集鎮、新村鎮、柳溝鎮、朱寨鎮、王化鎮、趙集鎮、田集鎮、苗集鎮、黃崗鎮、焦陂鎮、張寨鎮、會龍鎮、曹集鎮、王堰鎮、地城鎮

七、潁上縣(21個鎮)

慎城鎮、謝橋鎮、南照鎮、楊湖鎮、江口鎮、潤河鎮、新集鎮、魯口鎮、耿棚鎮、半崗鎮、王崗鎮、夏橋鎮、陳橋鎮、黃橋鎮、紅星鎮、迪溝鎮、江店孜鎮、八里河鎮、西三十鋪鎮、十八里鋪鎮、六十鋪鎮

八、界首市(11個鎮)

光武鎮、泉陽鎮、蘆村鎮、新馬集鎮、大黃鎮、田營鎮、陶廟鎮、王集鎮、磚集鎮、顧集鎮、舒庄鎮

(8)蒙城插花擴展閱讀

阜陽市的歷史沿革:

阜陽市歷史悠久,人文蔚盛。歷史上以潁州(今阜陽市區)為中心的南部開發較早。西周以後,在今阜陽境內即建立了媯姓的鬍子國,臨泉境內的沈子國,潁上境內的慎等。春秋戰國時,又出現了太和原牆的原陽,倪邱的新,臨泉的寢等縣邑。由此地域概念逐漸形成。

秦代始置汝陰縣,漢屬汝南郡。三國魏置陰郡。北魏孝昌四年(公元532年)置潁州,隋設汝陰郡,唐設潁州,宋設順昌府,元屬汝寧府,明屬鳳陽府。清為潁州府。清雍正十三年,潁州更名阜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立阜陽地區專員公署,下轄八縣一個行政辦事處。

1953年9月,界首市撤銷,建界首縣。阜陽地區其它縣區劃未變。1964年10月,建立利辛縣。其轄地包括由阜陽縣劃出的4個區,由蒙城縣劃出的1個區,由渦陽縣劃出的3個區和由鳳台縣劃出的2個區。

1977年1月,鳳台縣從阜陽地區劃出,歸屬淮南市。1986年,國務院決定撤銷亳縣建制,設立縣級亳州市。1992年12月撤阜陽縣、阜陽市,重新組建縣級阜陽市;1996年1月,撤消阜陽地區和縣級阜陽市,設立地級阜陽市。

1998年2月,亳州市從阜陽市劃出,由省直轄。2000年5月,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亳州市、渦陽、蒙城、利辛三縣劃歸亳州市管轄。阜陽市轄界首市和太和、臨泉、潁上、阜南四縣及潁州、潁泉、潁東三區。

9. 安徽蒙城有誰知道那有好玩的嗎

陸將軍府 縣城東南60里立倉鎮陸瓦房村 為陝西督軍陸建章將軍府第,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雪楓公園 縣城東北30里板橋鎮 公園建於1999年,佔地300餘畝。為紀念新四軍將軍彭雪楓曾率部於此抗擊日軍,故名雪楓公園。 移村銀杏樹和母集銀杏樹 縣城東50里移村鄉政府所在地東約3華里 俗名移村白果樹。原兩棵,據說為雌雄之分,被燒毀一棵。現有的一棵約100餘年,樹干17圍,覆蓋數畝,根露地表,伸展逾丈 縣城西20里渦河南岸 俗名母集白果樹,約700年。枝葉繁茂,覆蓋數畝,十分壯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雙鎖山 縣城西北地區25公里小澗鎮東側 雙鎖山旁依渦河,南北走向,延綿約十華里。北有狼山,南有黃柏山、尖山,可謂群山環抱。五代時,當地女英雄劉金定以此山立寨護鄉,捻軍領袖張樂行曾在此活動。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均作為防線要地。山上山下文物古跡較多,著名景點如劉金定飲馬泉、梳妝樓、上馬台、涼馬棚、宋武烈王高瓊墓、紅城遺址等。縣人大常委會已於1989年通過決議將之列為歷史文化風景保護區計劃。 山桑古城 縣城北40里,即現在的壇城所在 殷商古都,西漢稱山桑,自商、周經春秋、戰國、秦漢至南北朝,縣治均設此地,共約2000餘年,舊城共分內、中、外三城,外城總面積56.32平方公里,中城近2平方公里,城址清晰,四門八關,里城(又皇城)依北冢山而建,面積25公頃。 漆園舊址 縣城東北渦河北岸姜樓村一帶 戰國時莊子作漆園吏,此地,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鍾鼓樓 縣城老大街中心地段 明萬曆十年(1582)知縣吳一鸞建,清順治九年重修,民國4年縣知事汪篪題橫匾兩幅,北曰"漆園屏障",南曰"滿城如畫"。 文廟(又稱聖人殿 老縣城中心 文廟又稱孔廟,始建於元至元21年(公元1284年),是封建時代祭孔、演禮和辦學的地方。文廟自前而後依次為靈星門、泮池、泮橋(以上待建),大成門和大成殿,靈星門正對青去街,取其"平步青雲"之意。靈星門的西南側有一井,名聖井"聖井甘泉"為蒙城八景之一。大成門東連名宦祠,西接鄉賢祠。大成殿前兩側有東西配廡,殿東為節孝祠,殿西為忠義祠。東院是文昌閣,西院是明倫堂。大成殿,原名先帥殿,又稱聖人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築。殿寬五間,進深三間,為山以頂抬梁式建築,九檁十八架,四十二檐墩,用巨杉作棟梁,飛檐翹角,蔚為壯觀,殿內外上下重油彩繪,雕梁畫棟,金壁輝煌,是我們淮北地區最為宏偉、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建築。從前,殿內正中供孔子神龕牌位,兩旁置顏、曾、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個大字。殿上方懸著康熙,乾隆皇帝御書的"萬世師表"、"生民未有""與天地參"三塊匾額。殿前閱台高一米余,上有一圈漢白玉欄桿,中間和兩旁有石階供人登臨。東西廊房各七間。為灰色筒孔覆頂,車房原供孔子三千弟子,西房原供歷代賢孺牌位。大成門又稱戟門,面闊五間,是通向大成殿的過道門。在其東面的名宦祠原供蘇舜飲,豐稷等在蒙城有政績的官吏,西面的鄉賢祠原供莊子、何惟等地方賢士 萬佛塔 萬佛塔公園東南隅 原名插花塔,因上面鑲有八千多尊佛像,故名萬佛塔。宋崇寧元年(1102),塔東側有寺,名興化寺,故最早塔名叫興化塔。元代丙子年(1356)於塔西旁又建一寺名慈氏寺,明洪武年重修,又名慈氏寺塔。蒙城八景之"慈氏曉鍾"即因此而來。塔建於北宋崇元年至五年,十三層,高42.6米,塔底周長24米,直徑8米。呈八角形,內外嵌砌赭、黃、綠三色琉璃磚。塔身內外遍嵌彩陶佛,計八千餘尊,故稱萬佛塔。每層有四門,七層以下方向一致,七層以上逐遞換向,形成上下錯位。塔頂為鐵制塔剎,裝有復缽一個,每層八角皆有風鈴。塔內結構繁多,四層有小廟,內部塔壁嵌一塊宋代修塔碑記。上塔的階梯為棗木所制,因年代久遠,留下深深的磨損痕跡。從塔內可上至十一層,登高俯視,城貌盡收眼底,遠眺曠野遼闊,平原千里,賞心悅目。解放後,在上級文物部門支持下,經政府多次撥款搶修,已全部修茸加固,恢復了寶塔原貌,是我省著名的宋塔,1964年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十五里上天梯 陳仙橋南岸大柳樹 傳說八仙由此經過,見王店善良的童養媳林英受婆母虐待,渡其從此處登雲而去。當地有很多傳說。 既是現在的陳橋 嵇康亭 嵇康亭,位於亳州市蒙城縣東門內,是蒙城人為紀念嵇康而修建的古亭,現為蒙城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從泗陽怎麼坐車去蒙城

每天從淮安有一班車發往安徽阜陽,途徑泗陽二橋----泗洪---泗縣---宿縣---靈璧---蒙城---插花---阜陽!

熱點內容
櫻花燃氣桌 發布:2025-10-08 02:55:40 瀏覽:272
丁香豆蔻香 發布:2025-10-08 02:55:33 瀏覽:302
守望先鋒撓腳心黑百合 發布:2025-10-08 02:40:36 瀏覽:383
百合漣潤 發布:2025-10-08 02:40:23 瀏覽:648
丁香日常 發布:2025-10-08 02:31:20 瀏覽:53
荷花得評價 發布:2025-10-08 02:30:01 瀏覽:559
樓蘭花價格表 發布:2025-10-08 02:29:49 瀏覽:979
八卦與海棠 發布:2025-10-08 02:25:37 瀏覽:869
頭花蓼花卉 發布:2025-10-08 02:24:21 瀏覽:616
澗西牡丹城 發布:2025-10-08 02:23:39 瀏覽: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