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藝花卉
A. 深圳花卉市場在哪裡
1、龍崗區花卉市場:百合花卉小鎮
地址:深圳市龍崗區南灣街道沙坪北路556號百合花卉小鎮(丹平快速與橫東嶺路交匯處,海吉星旁)。
交通指南:最近公交站為
"
百合花卉小鎮
",搭乘363路、M172路、M283路、M407路,到百合花卉小鎮站下車即到。附近「白泥坑」公交車站,搭乘M498路、M265路、深惠3線到白泥坑站下車,往東南方向步行約600米即到;附近「海吉星路口」公交車站,搭乘M836路、M491路、M485路、881路,到海吉星路口站下車,往回走10米,再左轉即可進入3號門。地鐵搭乘3號龍崗線到丹竹頭地鐵站A出口,轉M172路5站地,百合花卉小鎮站下車即到。
2、坪山區花卉市場:坪山新區體育中心(原大運場館)
地址:深圳市坪山新區坪山街道辦大山陂水庫北側,碧嶺八號路與體育一路交界處。
交通指南:最近公交站為黃沙坑社區站和坪山體育館大門站,途經公交車次包括M368
路、B850、M326。
3、羅湖區花卉市場
地點:羅湖區各街道
4、龍華區花卉市場:龍華文化廣場二路
地址:龍華文化廣場二路
交通指南:地鐵
4
號線(龍華線)清湖站
D
出口,往清泉路方向走約
900
米即可抵達。附近有龍華文化廣場公交站,途徑公交車次包括
M225
路、M282
路、324
路、352
路、M353
路、M421
路、612
路、B731
路、B792
路、B815
路等。
5、福田區花卉市場:深圳花卉世界(拆遷整治中)
6、鹽田區花卉市場:精茂城副樓廣場
地址:鹽田區迎春花市位於沙頭角海景二路東段(精茂城副樓廣場)
交通指南:提倡市民乘坐公交及步行的方式出行。最近公交站為
"
沙頭角公交總站
"。乘
68
路、358
路、B619
路、B701
路、M314
路、M444
路公交車到沙頭角公交總站即可到達花市;花市期間,精茂城內有專門的車輛停放點,需進出停車場的車輛,請減速通行,海景二路精茂城全路段禁止停車。
7、南山區花卉市場:深港花卉中心
地址:深港花卉中心位於沙河西路側,南光高速西麗出口。
交通指南:報恩福地站:
途經公交車次包括316路、
325路、326路、332路、392區間線、797路、m217路、m345路和高峰專線104路等;
南山汽車站公交站
:途經的公交線路包括201路、223路、b623路、b813路和m463路等;
荔枝世界站:
67路等公交車次經過。
8、寶安區花卉市場:福中福花卉世界
地址:深圳市寶安區西鄉街道新湖路
交通指南:地鐵—寶體站;附近公交站台「崛起雙語實驗學校」,途經的公交車次包括:M240路、323路、M194路、320路、M385路;附近公交站台「西鄉碼頭」,途經的公交車次包括:M240路、M194路、320路。
B. 這是什麼花
是細莖石斛 別名石斛 銅皮石斛
C. 水仙花的資料
水仙花又名中國水仙,是多花水仙的一個變種。是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版。水仙的葉由鱗莖頂端綠權白色筒狀鞘中抽出花莖(俗稱箭)再由葉片中抽出。花蕊外面有一個如碗一般的保護罩。鱗莖卵狀至廣卵狀球形,外被棕褐色皮膜。葉狹長帶狀,蒴果室背開裂。花期春季。
水仙性喜溫暖、濕潤、排水良好。在中國已有一千多年栽培歷史,為傳統觀賞花卉,是中國十大名花之十。水仙鱗莖多液汁,有毒,含有石蒜鹼、多花水仙鹼等多種生物鹼;外科用作鎮痛劑;鱗莖搗爛敷治癰腫。牛羊誤食鱗莖,立即出現痙攣、瞳孔放大、暴瀉等。
D. 深圳花卉批發市場在哪裡
1、龍崗區花卉市場:百合花卉小鎮
地址:深圳市寶安區西鄉街道新湖路
交通指南:地鐵—寶體站;附近公交站台「崛起雙語實驗學校」,途經的公交車次包括:M240路、323路、M194路、320路、M385路;附近公交站台「西鄉碼頭」,途經的公交車次包括:M240路、M194路、320路。
E. 這花的名字叫什麼
小野菊
F. 傳統十大名花中國
傳統十大名花中國中國十大名花是以下這些花:
1、花中之魁-梅花
梅花梅原產中國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小喬木,稀灌木,高4-10米;樹皮淺灰色或帶綠色,平滑;小枝綠色,光滑無毛。葉片卵形或橢圓形,葉邊常具小銳鋸齒,灰綠色。
2、花中之王-牡丹花
牡丹是毛茛科、芍葯屬植物,為多年生落葉灌木。莖高達2米;分枝短而粗。葉通常為二回三出復葉,表面綠色,無毛,背面淡綠色,有時具白粉,葉柄長5-11厘米,和葉軸均無毛。花色澤艷麗,玉笑珠香,富麗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譽。
3、凌霜綻妍-菊花
菊花:在植物分類學中是菊科、菊屬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菊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三,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之一,清寒傲雪的品格和吉祥、長壽的含義。
4、君子之花-蘭花
蘭花:附生或地生草本,葉數枚至多枚,通常生於假鱗莖基部或下部節上。中國人歷來把蘭花看作是高潔典雅的象徵,並與「梅、竹、菊」並列,合稱「四君子」。通常以「蘭章」喻詩文之美,以「蘭交」喻友誼之真。
5、花中皇後-月季花
月季花(學名:Rosa chinensis Jacq.):被稱為花中皇後,又稱「月月紅」,是常綠、半常綠低矮灌木,四季開花﹐一般為紅色﹐或粉色、偶有白色和黃色﹐可作為觀賞植物,也可作為葯用植物,亦稱月季。
6、繁花似錦-杜鵑花
杜鵑:又名映山紅、山石榴,落葉灌木。相傳,古有杜鵑鳥,日夜哀鳴而咯血,染紅遍山的花朵,因而得名。杜鵑又因花冠鮮紅色,為著名的花卉植物,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7、花中嬌客-茶花
G. 臨沂花卉市場大集時間
初五、初十,你也可以到 沂河路與沂州路交匯處東南角位置的魯南花卉城或者臨西十路與解放路驕交匯處南行三百米的花卉市場看看的。
H. 花籃里一般放得那種綠色的東西叫什麼它軟軟的,可以儲存水分
花泥也叫花泉或吸水海綿,是用酚醛塑料發泡製成的一種插花用品。同花插一樣,是一種固定和支撐花材的專用特製用具,形似長方形磚塊,質輕如泡沫塑料,吸水後又重如鉛塊,插作花籃和使用寬口淺身花器時都離不開它。用前先將花泥切成體量適合的塊狀,放入水中,讓其自然吸足水沉入水底後取出,再置於容器中,然後插花。這樣,花材既得到固定,又可保濕。花泥的上面、四側均可插花,比花插使用面大,且靈活方便。缺點是壽命短,使用1-2次後,孔洞太多,易破碎,不能再用。因此,花泥屬於消耗性用具,由於成本較高,一般家庭用它來插花的不多。
花泥有兩大類,一類是吸收後專供插鮮花使用的,有綠、粉、藍、褐等色,有的還含保鮮劑,花枝插入後,不僅穩定,還保溫濕、保鮮。目前國外及香港、台灣均有生產,國內如無錫、北京等少數廠家只生產保濕的花泥。另一類是不吸水的乾花泥,專供插乾花和造花使用,目前國內已開始生產。
I. 中國十大園林有什麼
1、頤和園位於北京西北部海淀區境內,是我國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皇家園林,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游覽勝地之一,屬於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頤和園原是帝王的行宮和花園。公元1750年,乾隆在這里改建為清漪園。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1888年,慈禧太後挪用海軍經費3000萬兩白銀重建,改稱今名,作消夏遊樂地。到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燒毀了許多建築物。1903年修復。後來在軍閥、國民黨統治時期,又遭破壞,解放後不斷修繕,才使這座古老的園林煥發了青春。
頤和園的面積達290公頃(4350畝),其中水面約佔3/4。整個園林以萬壽山上高達41米的佛香閣為中心,根據不同地點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樓、閣、廊、亭等精緻的建築。山腳下建了一條長達728米的長廊,猶如一條彩紅把多種多樣的建築物以及青山、碧波連綴在一起。整個園林藝術構思巧妙,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地位顯著,是舉世罕見的園林藝術傑作。
頤和園主要由昆明湖和萬壽山兩部分組成。總面積290多公頃。萬壽山上依山而建的佛香閣、銅亭,臨湖畔建的千米長畫廊、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橋和石舫等都是遊人必到的景點。頤和園坐落在北京西郊,離城約10公里。既可以坐郊區公共汽車,也可以坐專線游覽車前往。
頤和園造園藝術的幾個特色:
這座巨大的園林依山面水,昆明湖約佔全園面積的3/4。但它的水面並不單調,除了湖的四周點綴著各種建築物外,湖中有一座南湖島,由一座美麗的十七孔橋和岸上相連。在湖的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優美的橋。 頤和園里有許多景點是效法了江南園林的一些優點。如諧趣園就是仿無錫寄暢園建造的。西堤是仿杭州西湖的蘇堤。
頤和園前山的正中,是一組巨大的建築群,自山頂的智慧海,往下為佛香閣、德輝殿、排雲殿、排雲門、雲輝玉宇坊,構成一條明顯的中軸線。在中軸線的兩邊,又有許多陪襯的建築物。順山勢而下,又有許多假山隧洞,遊人可以上下穿行。 頤和園的後山,其設計格局則與前山迥然而異。前山的風格是宏偉、壯麗,而後山則是以松林幽徑和小橋曲水取勝。
頤和園的大門稱為東宮門。以東宮門內的仁壽殿為中心的一組建築物,是當時的政治活動區。仁壽殿原名勤政殿,是皇帝坐朝聽政的大殿。慈禧、光緒曾多次在此召見群臣,接待外國使節。現在央部還保存著清代的原來陳設。展前陳設的銅龍、銅鳳、銅鼎等,雕制均極精美。仁壽殿之北,有一組戲園建築。為德和園、頤和園,古代各種建築形式應有盡有。在頤和園里,幾乎集中了所有古代建築的形式,亭台樓閣、殿堂廳室、廊館軒榭、塔舫橋關,應有盡有,除了木建築以外,還有銅鑄、石砌、琉璃鑲嵌等。主要建築有:佛香閣,高41米,建築在20米高的石造台基上,氣勢宏偉,據說這座巨大的建築物被英法聯軍燒毀後,1891年重建,花了78萬兩銀子,是頤和園里最大的工程項目。登上佛香閣,周圍數十里的景色盡收眼底。
排雲殿,是前山最宏偉的一組宮殿式建築群,是慈禧在園內過生日時接受賀拜的地方。長廊,共273間,全長728米。它北靠萬壽山,南臨昆明湖,在長廊上漫步,可以欣賞湖山的景色,而且長廊的每根枋樑上都繪有彩畫,可供觀賞。
仁壽殿,是慈禧、光緒在頤和園居住期間朝會大臣的場所,殿內陳列著許多貴重文物。樂壽堂,是慈禧在園內居住的地方。室內的陳設,基本上保持當年的面貌。庭院里栽種了幾株珍貴的玉蘭,並點綴著一塊名為青芝岫的巨大的山石。
十七孔橋,長150米,寬8米,是園內最大的一座橋梁。橋的造型優美。它西連南湖島,東接廊如亭,不但是前往南湖島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區的一個重要景點。 頤和園共有各種建築3000多間,游覽頤和園,除了園林以外,觀賞各種古代建築物也是重要的內容。
2、拙政園是蘇州園林中的一座,也是最著名的。佔地5公頃,內有遠香堂、香洲、十八曼陀羅花館和州六鴛鴦館 、留聽閣 。 拙政園始建於明代正德年間,拙政園造景山水並重,水面佔全園的五分之三,總體布局也以水池為中心,各類建築皆臨水而立,亭樹樓閣倒映水中,相互映襯。 拙政園分東、西、中3部分,中部是主要部分,一直沿用拙政園名。園中,首先映人眼簾的是一灣池水,岸線曲折,一株株梧桐、古柏扶岸而立。池水上一架木橋橫跨,可直通遠香堂。站在橋上四面望去,園中景緻,歷歷在目。東南面即為腰門內的假山屏嶂,假山以東有一道起伏的雲牆,牆內閃出亭軒檐角,錯落掩映,西南面則是一條迴廊,沿廊望去,曲橋修閣,高亭遠樹,景物幽遠,層次重疊,縱深感很強。迴廊幾經曲折而伸向北面,與遠香堂西北側的倚玉軒相連。倚玉軒與遠香堂比肩而立,背靠蔥郁的小丘,更襯出它們的輝煌。真如身在畫中!
遠香堂聳立在一個不高的青石台基之上,四周廊廡環繞,堂中四壁皆為透空的長玻璃窗,可觀四面不同景緻,所以又稱四面廳。遠香堂後是一敞平台,平台西接倚玉軒,北瀕湖池,湖池中遍植荷花,每到夏日,荷香飄溢,平台北面的一片碧水上有兩座用土石堆成的小島,上面各有一個亭子隱在花木叢中。向西望去,湖心有一個與小山相連在一起的較低平的小洲,洲上建有八角亭,匾題"荷風四面"。 由遠香堂、倚玉軒、荷風四面亭、雪香雲蔚亭、待霜亭、梧竹幽居亭與綉崎亭,圍成了一個曠遠舒展,彼此對應的開闊景區。這些各具姿態的建築,與周圍濃郁的樹木,曲折的池岸,清澈的池水,漾動的倒影,融合而為一體,別有一種濃重的江南水鄉的韻味。 見山樓因登樓可見園中土山,故名。樓西短廊接倚玉軒。出軒向南,有橋一座,名"小飛虹"。橋上有走廊,是蘇州園林中唯一的廊橋。
香洲是一組造型優美的建築,西而最高處是一座二層樓閣,叫澄觀樓。東面是一個三面而透空的茶亭,澄觀樓與茶亭之間一個較低矮的連接部分就是正廳香洲。香洲的三面環以池水,從北面望去很像一艘泊岸的畫舫樓船。中國古典園林中,以船舫為題進行造景的並不鮮見,如北京頤和園與蘇州獅子林里的石舫。但拙政園的香洲一景,卻用了寫意的處理手法,貴在似像非像之間。十八曼陀羅花館和州六鴛鴦館是拙政園西部的主建築。這座建築,四角帶有耳室,中間銀杏木雕刻的玻璃屏風,把整個廳堂一分為二。南為曼陀羅花館,北為州六鴛鴦館。從前這里是園主宴會的和觀看崑曲之處。館之東有六角宜兩亭。從亭上可以俯瞰中、西、兩園景色,同時,鄰近的花影、曲廊、水池、山石也一一映人眼簾,故以為名。館之南有八角形塔影亭。此亭建在池心,影子倒映在水裡宛如亭亭一塔。
留聽閣在卅六鴛鴦館西北,閣內有雕刻成雲龍圖案的楠木落地罩和螺鈾雕漆屏風等,雕刻極其精巧。西園的北半部池水環抱著島嶼,島上有浮翠閣、與誰同坐軒、倒影樓、波形走廊等不同形式的園林建築,景緻豐富多采。
3、網師園位於蘇州城南十全街,佔地僅0.54公頃,始建於南宋,舊為宋代藏書家、官至侍郎的揚州文人史正志的「萬卷堂」故址,花園名為「漁隱」。至乾隆年間,退休的光祿寺少卿宋宗元造園,因面臨王四巷(即今闊街頭巷),便取諧音而定園名為「網師園」。網師乃漁夫、漁翁之意,又與「漁隱」同意,含有隱居江湖的意思。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評價網師園「地只數畝,而有行回不盡之致;居雖近廛,而有雲水相忘之樂。柳子厚所謂『奧如曠如』者,殆兼得之矣。」民國年間,軍閥張作霖以此園作為禮物送給他的老師張鈞鑾,後來主人居於北國,網師園就租給了書法家葉恭綽和張大千兄弟倆。
網師是漁夫、漁翁的意思。網師園是蘇州最小的園林,佔地僅0.53公頃,但園內山池廳堂布局緊湊。東部住宅區正門在闊家頭巷,是封建官僚中型住宅的代表作,大門照牆內盤槐當前,並設有東西巷門。大門額枋前面置有;閥閱(門簪),作圓柱形,其端為葵花裝飾,左右兩旁置有砷石(抱鼓石),這是顯貴的門第形式。從南到北,有轎廳、大廳和內廳等三進高敞的屋字,裝修得精工雅潔。 園中有景點小山叢桂軒、樵風徑、月到來亭、殿春移。
小山叢桂軒是園中主要建築,取《楚辭·小山招隱》「桂樹叢生山之阿」和北朝散文家庾信《枯樹賦》「小山則叢桂留人」句意為名。
樵風徑在水閣西側,為一條高低蜿蜒的爬山走廊,取意於宋之門問詩句:「歸舟何慮晚,日暮有樵風」和杜牧詩句:「陶潛宮罷酒瓶空,門掩楊花一徑風」。 月到來亭循樵風徑北行可至月到來亭。取唐代文學家韓愈詩句「晚色將秋至,長風送月來」為名。亭中懸大鏡一面,鏡中之景與鏡外之景交相映襯,別有韻味。亭北有看松讀畫軒。內部陳設精雅,當年是主人的書房。軒東側為竹外一枝軒,軒名取宋代大詩人蘇拭「江頭千樹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之詩意。水池北岸偏東有集虛齋和五峰書屋,是一組樓閣建築,登上小樓遠眺,小園之景盡收眼底。
殿春移西部內園,佔地一畝,園中有屋字、亭廊、泉石、花草,集中體現了蘇州庭院布置的匠心,取得了園中有園、景外有景的藝術效果。從看松讀畫軒那一排花樹掩映的鏤窗花牆中望出去,只見一片精巧閑靜,古樸幽雅的景緻,這就是殿春移。殿春移有精巧雅緻的書齋兩間,裝飾古樸無華。齋後小天井裡壘置山石,種植梅、竹、芭蕉,透過一個個鏤空花窗,構成一幅幅畫圖,美不勝收。
4、寄暢園位於惠山橫街,毗鄰錫山和惠山寺,面積15畝。明正德中1506—1520年,秦*以惠山寺僧舍改作別業,萬曆時,園再傳至秦耀,理荒雜草,變造陵谷,列十二景,借王羲之詩意,改名寄暢園。明末清初,園曾分割。清順治末康熙初,秦耀曾孫將其合並,並加改築,延請造園名家張欽掇山理水,疏泉立石,園景益勝。康熙、乾隆兩帝各六次南巡,必到此園,乾隆仿此園於頤和園中建「惠山園」(諧趣園)咸豐同治年間,寄暢園多數建築毀於兵火,後稍作補茸。1952年秦氏後裔將私園獻給國家,即作保護性修復;又將園西南角建於雍正時之貞節祠劃入園中,後陸續重修園內景點。
園景布局以山池為中心,假山依惠山東麓山脈作余脈狀;又構曲澗,引「二泉」水流注其中,潺潺有聲,園內大樹參天,竹影婆婆,蒼涼廓落,古樸清幽,經巧妙的借景,高超的疊石,精美的山水,洗練的建築,在江南園林中別具一各,屬山麓別墅園林。1988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豫園位於上海市南市區,佔地2萬多平方米,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園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豫園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從1559年至1577年建造完工,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因是曾任四川布政使的潘允端為孝敬父母而造,取意於「愉悅雙親,頤養天年」,故起名為「豫園」。1853年,上海小刀會起義時,豫園點春堂曾作為起義軍的城北指揮部。豫園曾被譽為「奇秀甲於東南」,是一座揉和了我國明、清兩代園林藝術的名園,被國務院定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一進園門,迎面的建築是三穗堂,抬頭仰望,「城市山林」的四字匾額,形象的反映了豫園所處的環境:周圍是喧鬧繁華的都市,園內則充滿了山林野趣。穿過仰山堂,一座大假山隔池相望。山高12米左右,是用2000噸武康黃石堆疊而成,迂迴曲折,氣勢磅礴。豫園的圍牆,是由蜿蜒起伏的五條龍所組成的,龍頭高昂,造型精緻,栩栩如生,有吞雲吐霧的氣勢。這兩條龍,龍頭相對,中間有一顆珠,被稱為「二龍搶珠」。
豫園內園系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建,全園面積僅2畝許,但山石池沼、大廳堂室、亭軒樓台一應俱全,花牆小廊,布置得宜,益使小園曲折迂迴,疏密有致。內園還新建有古戲台一座。「點春堂」,因宋代文豪蘇東坡的詩句「翠點春妍」而得名,「點春」在這里暗喻點看喜歡的戲曲和演員的意思,因為對面就是一座大戲台。「點春堂」曾是太平天國時期上海小刀會起義軍的指揮所。
「玉華堂」前,臨水而立的有三座石峰,中間一座,便是著名的「玉玲瓏」它與蘇州留園的「瑞雲峰」,杭州花圃的「皺雲峰」合稱為江南園林的三大名石,它高3.3米,石上有72個孔洞,從下面燒一燭香,上面會孔孔冒煙,從上面澆一盆水,下面又會洞洞流泉,相傳是宋代花石綱的流散物,至今立在這里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
豫園的圍牆,上飾游龍蜿蜒起伏,把園林30多畝的地方分隔成不同的景區,以虛隔作幛景,似隔非隔透出園林豐富的景層,成為豫園內一大特色。 園外商肆櫛比,中國著名的豫園小商品市場就在這里,與園林建築渾然一體。毗鄰豫園的城隍廟,原為一座古廟,光緒年間,在廟前後逐漸聚集了不少江湖藝人,加上附近開設有不少茶館、食肆,這一帶變得異常熱鬧,極富地方色彩。
6、綺園位於浙江省海鹽縣武原鎮花園弄。綺園原為「馮氏花園」,為江南典型私家園林風格。清同治九年(公元1871年),園主馮纘齋於此建宅三進,次年馮纘齋綜合其岳父黃燮清經營的明代故園拙宜園、硯園兩廢園之精華,在自己住宅「馮三樂堂」後闢地修建園林,建成了現在的綺園。成為浙江園林中的一顆名珠。
綺園佔地一萬平方米,水面約兩千平方米,樹木遮蓋面積達七千平方米,整個園林幾乎為綠樹所覆蓋,園內樹木近千株。其中古樹名木四十餘株,均經數百年風雨。樹木有聳立於山巔,有靜障於山谷,有展翅於山崖,有俯仰於水畔。還有小竹叢叢,以及攀附高樹的藤蔓,蒙絡搖綴,翠蓋如雲。
整個園林的建造,妙用了「水隨山轉,山因水活」的疊山理水園論。其特點是以樹木山池為主,略點綴建築,與今日以風景為主的造園手法相近;園自成一區,不附屬於住宅區;用大面積水域,以聚為主,散為輔,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大假山前後皆有丘壑,與蘇州園林因面積小而略其背面的做法不同。園從西側入口,中建花廳,前架曲橋,隔池築假山,水繞廳東流向北,布局與蘇州拙政園相近,水穿洞至後部大池。園內有潭影九曲、蝶來滴翠、晨曦罨畫、海月小隱、古藤盤雲、幽谷聽琴、風荷夕照、美人照鏡、百鳥鳴春、泥香三樂等景點。其游徑有山洞、岸道、飛梁、小船及低於地面的隧道等組成,構成了復雜的迷境,為江南園林所僅見。園內假山分成前、中、後三區,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詩境。園內建築「潭影軒」、「小隱亭」、「滴翠亭」、「風荷軒」為建園點綴,更為遊人提供休憩之處。園內小橋有九曲橋、四劍橋、罨畫橋聯結山水,更構成獨立的景緻。如四劍橋由三跨石板構成,為我國園林橋景的孤例,罨畫橋為石拱橋,將園中湖水分為兩界,拱旁有聯「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與周邊景物構成如詩畫境。園南為住宅「三樂堂」,為白牆黑瓦七樓七底的典型江南民居,與園林相得益彰。
7、清暉園,位於順德市大良鎮清暉路,與佛山樑園、番禺余蔭山房、東莞可園,並稱為廣東四大名園,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該園原為明末狀元黃士俊所建。清乾隆年間,為進士龍應時購得。其後,經龍氏數代精心營建,至民國初年,格局始臻定型。近年來,順德市委市政府對清暉園進行了大規模修繕,面積為2.2萬多平方米, 園中有園,景外有景,步移景換,兼備嶺南建築與江南園林之特色。 園內水木清華,景緻幽雅,碧水、綠樹、石山、小橋與亭台樓閣交互融合,造型構築別具匠心,花卉果木蔥籠滿目,藝術精品俯仰即拾,集建 築、園林、雕刻、詩畫、灰雕等藝術於一體,凸顯出我國古園林「雄、奇、 險、幽、秀」的特點。其主要景點有船廳、碧溪草堂、澄漪亭、六角亭、惜陰書屋、竹苑、斗洞、筆生花館、歸寄廬、小蓬瀛、紅蕖書屋、鳳來峰、讀雲軒、沐英澗、留芬閣等。
8、古蓮花池位於保定市中心,是一座以環水築榭為顯著特點,兼有中國南北園林之美的古典園林。總面積2.4萬平方米,池水面積7900多平方米,盛夏時節荷花滿塘,故名蓮花池。
古蓮花池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十大名園之一。園林內主要有水東樓、藻詠廳、君子長生館、響琴榭和高芬軒、寒綠軒及臨漪亭、觀瀾亭等建築。秀麗的宛虹橋、曲橋和元代建的白玉橋,參差在假山奇石、林木荷塘間,構成了一幅"湖中有景、景中含詩"的優美畫卷。園景布局嚴謹,錯落有序,幽雅別致,素有"城市蓬萊"之譽和"小西湖"之稱。
蓮花池的"古"源於其悠久的歷史。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汝南王張柔重建保州城時始建,明清兩代都得到了大規模的擴建和維修。雍正十一年(1733年)於此建蓮池書院和行宮,乾隆、嘉慶、光緒、慈禧等出巡途經保定均在此小住。乾隆帝曾多次來這里並賦詩贊美蓮池。1921年,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親書了"古蓮花池"橫匾,該名沿用至今。
9、歷史上圓明園由圓明、長春、綺春三園組成,佔地5200餘畝(350公頃),有著名景群上百處。自清代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起,原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禎(雍正)的「賜園」。1722年雍正即位後,依照紫禁城的格局,大規模建設。到乾隆年間,清朝國力鼎盛,是圓明園建設的高潮,以傾國之力,空前的規模擴建圓明園,以後又經嘉慶、道光、咸豐年間的續建,5個皇帝前後經過151年將其建成。役使無數能工巧匠,費銀億萬建造經營而成。圓明園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造園藝術,精美的建築和豐富的文化收藏聞名於世。其盛名傳至歐洲,被譽為「萬園之園」、「世界園林的典範」。
全盛時佔地5200多畝,周長十多公里。然而不幸的是,這座名園於1860年10月被英法聯軍動掠焚毀,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慘痛的一頁。
新中國成立後,將圓明園遺址列為全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經過多年整修,遺址公署已初具規模,大部分山形水系得以恢復,再現了山水相依、煙水迷離的江南景緻。園內有數十萬株樹木,復建的少量園林建築重現昔日光彩,一些重要遺址得到保護整修,形成了以西洋樓為代表的宏大遺址群落。
10、個園坐落在江蘇省揚州市郊的東關街,前身是清初的壽芝園。嘉慶、道光年間,兩淮鹽商黃至筠購得此園並加以改建,因園內種竹千桿,因竹葉形如「個」字,故名。「揚州以名園勝,名園以疊石勝」。個園是以竹石為主體,以分峰用石為特色的城市山林,相傳出於康熙年間著名畫家石濤之手。前人謂「掇山由繪事而來」,是園掇山頗饒畫理,在似與不似之間,引人無限遐想。園內山峰挺拔,氣勢磅礴,給人以假山真味之感。園中有宜雨軒、抱山樓、拂雲亭、住秋閣、透月軒等建築,與假山水池交相輝映,配以古樹名木,更顯古樸典雅。個園運用不同的石頭,分別表現春夏秋冬景色,號稱「四季假山」。有春季的山林,夏天的荷塘,秋日的殘陽,隆冬的雪獅,無不形象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