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斜插花
㈠ 蹴鞠的問題
蹴鞠」一詞,最早載於《史記·蘇秦列傳》,蘇秦游說齊宣王時形容臨苗:「臨苗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即用腳踢,「鞠」系皮製的球,「蹴鞠」就是用腳踢球,它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
蹴鞠流傳了兩千三百多年,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
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和」與「中庸」,多數情況下的社會文化心理是重「文治」而輕「武功」。人們推崇謙謙君子的溫文爾雅,鄙薄孔武之士的爭強好勝。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下,蹴鞠由對抗性比賽逐步演變為表演性競技。
【溯源】
[編輯本段]
《史記》和《戰國策》最早記錄了足球運動的情況。《史記》和《戰國策》記載都表明,在當時的齊國故都臨淄,蹴鞠已發展成一種成熟的游樂方式,而且在民間廣為盛行。齊宣王於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在位,由此可以斷定:在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或更早的一段歷史時期,在齊國故都臨淄城足球活動就已廣泛開展。蹴鞠已發展成一種民間盛行的體育和娛樂活動項目。
秦統一六國後,蹴鞠運動一度沉寂。西漢建立後,又復興盛。漢朝人把蹴鞠視為「治國習武」之道,不僅在軍隊中廣泛展開,而且在宮廷貴族中普遍流行。《西京雜記》上就記載:劉邦當了皇帝之後,把父親劉太公接到長安城的未央宮養老,吃穿用度極盡豪華,終日看歌舞伎樂。但他卻並不滿意,終日悶悶不樂。原來劉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層,接近凡夫走卒、屠狗殺牛之輩,工作之餘的娛樂活動離不開斗雞、蹴鞠。於是,劉邦就下了一道聖旨,在長安城東百里之處,仿照原來沛縣豐邑的規模,造起了一座新城,把原來豐邑的居民全部遷住到新城,劉太公和劉溫也遷住到那裡。又開始「斗雞、蹴鞠為歡」,這才心滿意足。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知道,在戰國時期,足球是城市下層人民喜愛的娛樂活動,到了西漢初年,足球也得到貴族階級的喜愛。桓寬的《鹽鐵論》中說,西漢社會承平日久,「貴人之家,蹴鞠斗雞」為樂,一般的人們也是在「康莊馳逐,窮巷蹴鞠」。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就很喜歡觀看蹴鞠運動。《漢書》記載,漢武帝在宮中經常舉行以斗雞、蹴鞠比賽為內容的「雞鞠之會」,寵臣董賢的家中還專門養了會踢球的「鞠客」(類似於今天的球星)。可見,在西漢時期,足球活動的社會面更為擴大了。
由於蹴鞠運動的興盛,漢代還出現了研究這項運動的專著,漢代曾有人寫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體育專業書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體育專業書籍。班固在寫《漢書·藝文志》時,把《蹴鞠二十五篇》列為兵書,屬於軍事訓練的兵技巧類,可惜後來失傳了。西漢時期的項處是第一個因足球而名垂史冊的人,不過他的經歷卻很不幸。《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名醫淳於意為項處看病,叮囑他不要過度勞累,但項處不聽,仍外出踢球,結果嘔血身亡,這也使得項處成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個狂熱「球迷」。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足球製作技術也有所改進。唐代在制球工藝上有兩大改進:一是把用兩片皮合成的球殼改為用八片尖皮縫成圓形的球殼。球的形狀更圓了。二是把球殼內塞毛發改為放一個動物尿泡,「噓氣閉而吹之」,成為充氣的球,這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個發明。據世界體育史記載,英國發明吹氣的球是在十一世紀,比我國唐代晚了三、四百年時間。
唐代的球體輕了,可以踢高。球門就設在兩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稱為「絡網為門以度球」。在踢球方法上,漢代是直接對抗分隊比賽,「僻脫承便,蓋象兵戍」。雙方隊員身體接觸就象打仗一樣。唐代分隊比賽,已不是直接對抗,而是中間隔著球門,雙方各在一側,以射門「數多者勝」。從足球技術來說,是一種發展:而間接對抗,從體力訓練來說,卻是足球運動的一個退步。
由於球體輕了,又無激烈的奔跑和爭奪,唐代開始有了女子足球。女子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門的,以踢高、踢出花樣為能事,稱為「白打」。唐代詩人王建有一首《宮詞》說在寒食節這一天,宜春院的伎女以踢球為樂。唐太宗、玄宗都愛看踢足球,當時球門是「樹兩修竹,絡網於上,以門為度球。球又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唐代不僅有了女子足球,而且有的女子踢球技術還很高超。
不僅皇帝宮中有這樣的習俗活動,民間也有。詩人王維《寒食城東即事》詩中說,「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里」,可見踢球之高。杜甫《清明》詩中也說,「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也說明了踢球習俗的普遍。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南宋時期,詩人陸游在《春晚感亭》詩中描寫過這個情景:「寒食梁州十萬家,鞦韆蹴鞠尚豪華。」又《感舊末章蓋思有以自廣》詩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鞦韆蹴鞠趁清明」的詩句。
有比賽就有球星。當時以踢球出名的都是些什麼人呢?如果你讀的古書多,大概已經猜到了:惡少年。更出挑的是唐代的若干皇帝,例如唐文宗,常常爬上一個「勤政樓」去居高臨下看人家蹴鞠和摔跤,這場景可真夠諷刺的,比起列祖列宗,市井氣重了不少。當然,也不只是他一個人如此,等到幾代之後的唐僖宗,自己就變成了一個惡少年,親自蹴鞠斗雞,而唐代的末代皇帝昭宗被朱溫逼迫著從長安搬遷到洛陽的路上,六軍都跑光了,只剩下一批神策軍或者惡少年出身的「打球供奉」跟著他,可見感情深厚。中唐以後的軍隊當中,本來就有不少是惡少年,平日間就在街上蹴鞠斗雞賭博的。
蹴鞠在宋代獲得了極大的發展。施耐庵的《水滸全傳》中,寫了一個由踢球發跡當了太尉的高俅。小說雖然在人物事跡和性格上作了誇張,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實。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當了殿前都指揮使,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
高俅因踢球而發跡,告訴了我們這樣兩件事:一是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貴族是喜愛踢球的,有些人本身愛踢球,有些人愛看踢球。宋徽宗趙佶是個足球迷,他看了宮女踢足球後寫詩道:「韶光婉媚屬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爭蹴鞠,兩朋庭際再輸贏。」《文獻通考》介紹:「宋女弟子隊153人,衣四色,綉羅寬衫,系錦帶,踢綉球,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上海博物館藏一幅《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
宋代社會上還有了專門靠踢球技藝維持生活的足球藝人。據記載,北宋汴梁城和南宋臨安城,在皇宮宴會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蘇述、孟宣、張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里的踢球藝人,有黃如意、范老兒、小孫、張明、蔡潤等。
宋代的足球和唐代的踢法一樣,有用球門的間接比賽和不用球門的「白打」,但書上講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謂「腳頭十萬踢,解數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樣動作和由幾個花樣組成的成套動作,指用頭、肩、背、胸、膝、腿、腳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終日不墜」。由此看來,宋代的足球,由射門比准已向靈巧和控制球技術方面發展。
宋代制球工藝比唐代又有提高,球殼從八片尖皮發展為「十二片香皮砌成」。原料是「熟硝黃革,實料輕裁」。工藝是「密砌縫成,不露線角」。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二兩」。足球規格要「碎湊十分圓」。這樣做成的球當然質量是很高了。當時手工業作坊製作的球,已有四十個不同的品種,每個品種各有自己的優缺點。制球工藝的改進,促進了踢球技術的發展;而制球手工業的發展又反映了社會需要量的增加。
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發揚互助,至少在南宋時期,宋代的踢球藝人還組織了自己的團體,叫做「齊雲社」,又稱「圓社」。這是專門的蹴鞠組織,專事負責蹴鞠活動的比賽組織和宣傳推廣,這是我國最早的單項運動協會,類似於今天的足球俱樂部;也可以說,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樂部。
到了元代,關漢卿等人的散曲中記述了男女對踢足球的情景。但這種男女對踢,已不是雙方尋求自身的娛樂,而是以婦女踢球作為一種伎藝供他人欣賞。薩都刺《妓女蹴鞠》散曲中說:「畢罷了歌舞花前宴,習學成齊雲天下圓」。可見踢球和歌舞一樣,都是宴會上的伎藝。「占場兒陪伴了英豪」的婦女,大都是「謝館秦樓」、「鳴珂巷裡」的「絕色嬋娟」,可見踢球成了妓女娛客的手段。踢球娛樂的社會性已大大縮小,它不再是節日的活動內容,也不再是宴會上的節目,而是和放盪行為相聯系的娛樂。
《明史》上記載,擁兵三吳、稱兵割據的吳王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每出師,不問軍事,輒攜樗蒲(一種賭具)、蹴鞠,擁婦女酣宴。」可見踢球已和淫樂連在一起。所以,朱元璋稱帝之後,傳下聖旨,嚴厲禁止軍人踢球。朱元璋的聖旨只能禁止軍人踢球,但並不能改變足球的娛樂性質。被稱為明代社會網路大全的小說《金瓶梅》中,有一段描寫西門慶在麗春院看妓女李桂姐踢球的事:西門慶吃了一回酒,出來外面院子里先踢,又教桂姐與兩個圓社踢。「一個捎頭,一個對障,拗踢拐打之間,無不假喝彩奉承。」上述描寫,也很能表明明代踢球的娛樂性質。
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足球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我國古代的蹴鞠活動,自戰國起經歷了幾千年,在漢、唐、宋時代,曾經象彗星一樣,發出閃亮的光輝;後來,投入清代社會的水中,只留下一點泡沫,終於暗落了。
【藝術特色】
[編輯本段]
蹴鞠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蹴鞠比賽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
有球門的蹴鞠比賽又可分為雙球門的直接競賽和單球門的間接比賽。雙球門的直接競賽是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蹴鞠的主要方式,且被用於軍事練兵。進行直接對抗比賽時,設鞠城即球場,周圍有短牆。比賽雙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門;場上隊員各12名,雙方進行身體直接接觸的對抗,就像打仗一樣,踢鞠入對方球門多者勝。
在專門的競賽場地--鞠城,球門兩廂對應,兩邊隊員相對進攻,進球為勝由雙球門競賽演變而來的單球門間接比賽是唐(公元618年~907年)宋(公元960年~1279年)時期蹴鞠的主要方式,主要用於為朝廷宴樂和外交禮儀競賽表演。進行間接對抗比賽時中間隔著球門,球門中間有兩尺多的「風流眼」,雙方各在一側,在球不落地的情況下,能使之穿過風流眼多者勝。
無球門的散踢方式稱作白打,歷時最久,開展得最為廣泛,有一人到十人場戶等多種形式。白打則主要是比賽花樣和技巧,亦稱比賽「解數」,每一套解數都有多種踢球動作,如拐、躡、搭、蹬、捻等,古人還給一些動作取了名字,如轉乾坤、燕歸巢、斜插花、風擺荷、佛頂珠、旱地拾魚、金佛推磨、雙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傳承意義】
[編輯本段]
流行了數千年的蹴鞠的興衰,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變化、新陳代謝的歷史規律。跨越時間上的歷史距離,消亡的古代蹴鞠又在興盛的現代足球中獲得新生。
2004年7月15日,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先生在第三屆中國國際足球博覽會上向世界正式宣布「足球起源於中國」,山東淄博被正式確認為世界足球起源地。在2006年德國世界盃期間,布拉特再次表示:「足球起源於中國,臨淄是足球的故鄉,不僅是你們的驕傲,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全世界的驕傲,是所有喜歡足球、喜歡世界盃的人的自豪。」
2006年4月,作為德國世界盃的一部分,德國漢堡足球博物館正式開館,向觀眾展示豐富的足球歷史文化,包括作為足球起源地的燦爛的中國蹴鞠文化。
【蹴鞠歷史軼事】
[編輯本段]
第一個因踢球名垂史冊的人
西漢時期的項處是第一個因足球而名垂史冊的人。《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名醫淳於意為項處看病,叮囑他不要過度勞累,但項處不聽,仍外出踢球,結果嘔血身亡,這也使得項處成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個狂熱「球迷」。
蹴鞠位置分工的形成
漢代蹴鞠是訓練士兵的手段,制定了較為完備的體制。如專門設置了球場,規定為東西方向的長方形,兩端各設六個對稱的「鞠域」也稱「鞠室」,各由一人把守。場地四周設有圍牆。比賽分為兩隊,互有攻守,以踢進對方鞠室的次數決定勝負。
經過漢代的初步流行,唐宋時期蹴鞠活動達到高潮,甚至出現了按照場上位置分工的踢法。唐代蹴鞠已有多種方式,有比賽巔球次數的「打鞠」,有場地中間掛網、類似網式足球的「白打」,有多人參與拼搶的「躍鞠」,還有了設立球門的比賽,這種方式每隊有一定人數和固定位置,規定隊員只能在自己的位置上踢,不能移動。
史上第一份首發名單
南宋《武林舊事》曾列出了「築球三十二人」競賽時兩隊的名單與位置:「左軍一十六人:球頭張俊、蹺球王憐、正挾朱選、頭挾施澤、左竿網丁詮、右竿網張林、散立胡椿等;右軍一十六人:球頭李正、蹺球朱珍、正挾朱選、副挾張寧、左竿網徐賓、右竿網王用、散立陳俊等」。這恐怕是歷史上的第一份足球「首發名單」了。
第一個因踢球而當官的人
施耐庵的《水滸全傳》中,寫了一個由踢球發跡當了太尉的高俅。小說雖然在人物事跡和性格上作了誇張,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實。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當了殿前都指揮使,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㈡ 蹴鞠的技巧名稱有哪些
踢球動作,如拐、躡、搭、蹬、捻等
動作名稱:轉乾坤、燕歸巢、斜插花、風擺荷、佛頂珠、旱地拾魚、金佛推磨、雙肩背月、拐子流
㈢ 中國古代是怎樣踢球的
一、宋前蹴鞠運動介紹
據前言所述,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在黃帝時代,可能為了鍛煉腿部力量,足球運動從軍事上的訓練活動開始逐漸演變、出現。
"蹴鞠"一詞正式出現,最早見於《史記?蘇秦列傳》,蘇秦游說齊宣王時形容臨淄:「臨菑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斗雞走狗,六博,蹋鞠」。 「蹋」、「蹴」,就是踢的意思。「鞠」,就是球,即古代的足球。由此可以看出,齊宣王(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時,距今二千三百年前,在我國的臨淄城(今山東淄博市)就已經較為廣泛地開展了足球活動。2004年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先生先生也正式臨淄作為古代足球的發源地。但當時的蹴鞠到底是個怎樣的踢法,史書中沒有記載。
足球從軍事訓練活動開始通過實踐,逐步改進游戲方法,踢球成為一種很好的娛樂。在戰國時期,足球是城市下層人民喜愛的娛樂活動。到了西漢初年,足球也得到貴族階級的喜愛。桓寬的《鹽鐵論》中說,西漢社會承平日久,「貴人之家……蹋鞠斗雞」為樂,而平民百姓也是在」 里有俗,黨有場,康莊馳逐,窮巷蹋鞠」
《漢書》上記載,漢武帝在宮中經常舉行斗雞、蹴鞠比賽的「雞鞠之會」。漢武帝的寵巨董賢的家中還專門養了會踢球的「鞠客」,在河南南陽和陝西綏德的漢畫像石中,都有蹴鞠的圖象。可見,在西漢時期,足球活動的社會面更為擴大了。
在漢代,人們認識到足球活動可以增強體力,培養勇敢耐勞精神,是軍事訓練的一種很好的手段。劉歆在《七略》一書中說:「蹋鞠其法律多微意,皆因嬉戲以講練士,今軍士羽林無事,使得蹋鞠。」據何晏《景福殿賦》中說:「(蹴鞠)將以行令,豈唯娛情。」這些記載都說明,在西漢後期和東漢時期,足球由社會的娛樂活動變成為軍事訓練活動。
《漢書·藝文志》中記載有「《蹴鞠》二十五篇」,這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體育專業書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體育專業書籍。另據東漢人李尤的《鞠城銘》中記載,漢代的足球已是分隊比賽,每邊有六個球門,上場隊員是十二個,有專門的競技場地,而且在比賽時隊員奔跑摔推猶如戰場沖殺拼搏,對抗性極強,比賽時有正副裁判執法,有明確的球規可循。這樣的踢球方法,可以說已具備了現代足球運動的比賽規模了。
另外在漢代的《西京雜記》、《蹴鞠新書》、劉向《別錄》中都有關於蹴鞠的記載。
到了唐代時,蹴鞠仍是一項很普遍的運動,杜甫有詩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風俗同」但此時的蹴鞠較之前有了很大的發展。主要有三:
一、有了充氣的球:《宋朝事實類苑》中載:「顏師古注霍去病芽域踢鞠雲:『鞠以皮為之,實以毛,蹴蹋而戲也。『顏謂鞠乃如此,至晚唐己不同矣。」徐堅《初學記》:「今蹴鞠曰戲毬。古用毛纖結之,今用皮,以胞為里噓氣閉而蹴之。」把兩片皮合成的球殼改為用八片尖皮縫成圓形的球殼。球的形狀更圓了。還把球殼內塞毛發改為放一個動物尿泡,」噓氣閉而吹之」,成為氣球。吹氣的球,在世界上我國也是第一個發明。據世界體育史記載,英國發明吹氣的球是在十一世紀,較我國唐代晚了三、四百年。
二、設立了球門:馬端林《文獻通考》:「蹴球蓋始於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球;球二分左右朋,以角勝負,豈非時鞠之變歟?」球體的改進,帶來了踢球方法和踢球技術的改變。漢代因為球是實心的,不能踢高,所以球門是就地建築,所謂」穿地為鞠室」就是這個意思。唐代的球體輕了,可以踢高,球門就設在兩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稱為」絡網為門以度球」。在踢球方法上,漢代是直接對抗分隊比賽,「僻脫承便,蓋象兵戍」。雙方隊員身體接觸就象打仗一樣。唐代分隊比賽,已不是直接對抗,而是中間隔著球門,雙方各在一側,以射門「數多者勝」。高球門的射門,從足球技術來說,是一種發展:而間接對抗,從體力訓練來說,卻是足球運動的一個退步。
三、踢法多樣:雙球門踢法:唐人仲無顏《氣球賦》中有記載。單球門踢法:從《蹴鞠圖譜》中可窺一斑。無球門踢法:一人或幾個人單獨踢,稱為打鞠;二人對踢叫白打;三人以上共踢稱為場戶,如三人場戶、四人場戶。
由於球體輕了,又不用激烈的奔跑爭奪,唐代開始有了女子足球,女子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門的,以踢高、踢出花樣為能事。唐人康駢寫的《劇談錄》中記載了一個女子踢球的故事:京兆府的小官吏王超,有一天走過長安城勝業坊北街,「時春雨初霽,有一三鬟女子,年可十六八,衣裝襤樓,穿木屐於道側槐樹下:值軍中少年蹴鞠,接而送之,直高數丈,於是觀看漸眾」。這個三鬟女子能夠接住軍中少年踢漏的球,而且穿著木展,一腳把球踢了數丈高,是具有一定技術水平的。於此可見當時足球活動的普及。
唐代詩人王建有一首《宮詞》,是說在寒食節這一天,宜春院的伎女以踢球為樂,寒食節就是清明節,在這一天,我國古代的人們有禁煙火吃冷食的習俗,都要郊遊或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消除寒食的積滯。皇帝宮中有這樣的習俗活動,民間也有。唐代詩人王維《寒食城東即事》詩中說,「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里」。可見踢球之高。
二、宋代蹴鞠的新特色
宋代蹴鞠在唐代蹴鞠的基礎上又有了很大的發展,體現了宋代的特色。主要有如下:
1.鞠球的製作工藝有了很大的發展
《宋朝事實類苑》中記:「歸氏子弟嘲皮日休雲:八片尖斜砌作球,火中 了水中揉,一包閑氣如常在,惹踢招拳卒未休'」間接地記述了唐代的鞠球。它已不是以前的由兩片球殼合成,而是由六片或八片尖片縫成。
《宋朝事實類苑》又記:「今所作牛彘胞,納氣而張之,則喜跳躍,然亦有不同。"宋代時,球用10張或12張牛皮縫成。"用十張牛皮縫做一大氣球去踢」是當時官員想使公務輕松化時常用的一個比喻。陳元靚曾言:「十二香皮,裁成圓錦。」《蹴鞠譜》說其工藝「密砌縫成侵不露線角,嵌縫深窩,梨花可戲,虎掌堪觀,側金錢短難縫,六葉桃兒偏羨。」宋代鞠球的這種變化,使球更易踢,從而吸引了大量的人來踢。同時,它也反映了宋代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
2.宋代取消了雙球門踢法
唐代的雙球門,對抗性較強。宋代僅保留單、無球門踢法。對抗性減弱,這是蹴鞠運動的退步,但是它的表演性增強,使得宋代的蹴鞠逐漸向雜耍方向發展。
3.宋代球技增強,向著技巧性、准確性方向發展。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有載:「左右軍築球。殿前旋立球門,約高三丈許,雜彩結絡,留門一尺許。左軍毬頭蘇述長腳朴頭紅錦襖,皆卷腳 頭,亦紅錦襖十餘人。右軍毬頭盂宣並十餘人,皆青錦衣,樂部哨笛杖鼓斷。左軍先以毬團轉眾小築數遭,有一對次數頭,小築數下,待其端正,即供毬與毬頭,打大月兼過毬門,右軍承得毬,復團轉眾小築數遭。次毬頭依前供毬與毬頭,以大月兼打過,或有即便復過者勝。勝者賜以銀蠱錦彩。拜舞謝恩,以賜錦共披而拜也,不勝者球頭吃鞭,便加抹槍。」
唐代用「挾」接對方的球,宋代用「踢」 來接,這是比較先進的。能准確地將球踢過又高又小的球門,確實不易,可見技巧之高。
宋代蹴鞠家歸納出了肩(肩如手中持重物),背(用背慢下快回頭),拐(拐要控膝蹲腰取),搭(用伸腰不起頭),控(控時須用雙眼顧),捺(用肩尖微指高),拽(時且用身先倒),膝(右膝左手略微高),拍(胸拍使了低頭覷),月兼(何必頻頻問綠楊).這"十踢法"。這樣的踢球技術,已接近於現代足球運動技術。
4.宋代出現了專門的蹴鞠組織,且有嚴格的社規。
南宋周密《武林舊事》把民間球會稱為「齊雲杜」或「圓社」。「齊雲杜」直到明代施耐庵寫《水滸傳》還提到。南宋掌故家陳元靚曾言:「若論風流,無過圓社」,「齊雲一社,三錦獨爭先。」
球社的產生,一是因為蹴鞠技術難以掌握,需專門學習和長期演練,於是專門研究、傳授踢球技術的市民社團便應運而生。二是城市經濟文化的發達,踢球人數日增,要求蹴鞠運動行業化,有組織化。
在齊雲社中,有嚴格的社規,如《齊雲杜規》對運動員修身養性作出了嚴格的要求:要明師,要口決……,同時提倡運動衛生。這就使宋代趴鞠運動日益規范化、組織化、科學化。
5.專門歌詠蹴鞠的作品出現。
在《事林廣記》中有「圓社市語」,它共用中呂宮《紫蘇丸》、《縷縷金》、《好女兒》、《大夫娘》、《好孩兒》、《賺》、《越恁好》、《鶻打兔》、《尾聲》九支曲牌來歌唱蹴鞠運動。蹴鞠被宋代城市中流行的音樂樣式傳頌著,足見它在市民生活中的影響。
6.宋代整個社會都很普及蹴鞠。
宋代的整個社會階層,上至皇帝、宮室,下到城市百姓,都樂此不疲,這由宋人筆記、現宋代遺存中可見一斑。
《宋史?太宗本紀》:「太平興國五年三月戊子,會親王、宰相、淮海國王及從臣蹴鞠大明殿。」
《宋史?李邦彥傳》「邦彥俊爽,……能蹴鞠……自號李浪子」
《三朝北盟會編》(邦彥)「嘗自言賞盡天下花,踢盡天下毬……」
《東京夢華錄?駕辛寶津樓宴殿》記「瓊林苑宴殿南面有橫街,牙道柳徑,乃都人擊毬之所。」
《西湖老人繁勝錄》:「寬闊處踢球。」
《夢梁錄?社會》「更有蹴鞠、打球、射水弩社,則非仕宦者為之,蓋一等富室郎君,風流子弟,與閑人所習也。」
《都城紀勝?社會》「又有蹴鞠打球社……」
《武林舊事?諸色藝人》中「蹴毬」,列出了范老兒等五位高手之名。
現今湖南省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存有兩面相同的宋代蹴鞠紋銅鏡。
河北邢台出土的宋代白瓷枕繪有兒童蹴鞠的景況。
現存有宋代婦女踢球的陶瓷枕。
以上所列僅為宋人生活情景的點滴反映,但它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蹴鞠在宋代的普及。
7.宋代蹴鞠附著了商業氣息。
由於蹴鞠深受人們歡迎,不少商人便藉此做文章。一位叫黃尖嘴的商人,開設了一間「蹴球茶坊」。一位賣油的老闆將其店喚作「角球店」,這雖是一種促銷手段,也反映了市民們對蹴鞠的喜好。
由於賦鞠踢法多樣,觀賞性強,有些商人適應城市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將它引入商業機制,以吸引遊客,如《武林舊事?放春》「將苑使有小圃不滿二畝,而花木合匝,亭樹奇巧,春時悉以所有書畫。頑器冠花器弄之物,羅列滿前。且立標桿射垛及鞦韆梭門門雞蹴鞠諸戲事,以娛遊客。」
三、宋代蹴鞠普及的原因
蹴鞠的廣泛流行一定離不開當時社會大背景,也必有其產生的原因。現就宋代蹴鞠的興盛,試做以下簡析:
1.蹴鞠具有健身的功能
蹴鞠可強身體,體育史家稱它"運動肢節,善使血脈調和,有輕身體之功,勝華倫五禽之戲。"所以它易為人們所接受。
2.蹴鞠具有助興的功能
宋代後宮舉行宴會時,常有蹴鞠表演,以助興。比賽時,常常是皇帝、後妃邊吃邊看,大臣們在一旁陪待。
3.蹴鞠具有階梯的功能
談到因球技高超而得賞識。且飛黃騰達的來人時,人們都會想到高俅,《揮塵錄》載:「(王晉卿〕至晚遣俅賈往,值王在園內蹴鞠,俅候報之際,睥睨不言。王呼令對蹴,深愜王意,大喜,呼隸輩雲:『可傳語都尉,既謝蓖刀之貺,並所送人皆輟圄矣。'由是日見親信。逾月王登寶位,眷渥甚厚,不次遷拜,其儕類授以祈恩,上曰:'汝曹爭如彼好腳跡那!'數斗間建節,尋至使相,思幸無比。」
無獨有偶,在《宋朝事實類苑》中載:「國朝士人柳三復最能之,丁晉公亦好焉……,初柳為進士,欲見晉公元由,會晉公蹴後國,柳往伺之,毬果並出,柳即挾取。左右以告,晉公亦素聞柳名。即召之,柳自們懷所素業,首戴毬以人,見晉公再拜者三,出懷中書,又再拜、每拜輒轉至背方向膂既起復在 頭上,晉公大奇之,留為門下客。」《劉貢父詩話》)
4.蹴鞠具有聯絡感情的功能
宋代從皇帝到大臣都有許多善踢球的,《宋大祖蹴鞠圖》畫的就是太祖與其餘五人蹴鞠游戲的情景。叱吒風雲的皇帝,走下了寶座;恭敬不違的大臣們暫時拋開了君臣大禮,這其中起作用的就是蹴鞠。
5.制球工藝的改進,踢法的變化,使球更易踢。
用牛彘胞充氣,球殼由12張片縫成等,增加了球的彈力,單球門或無球門的踢法,不受場地、人數的限制。所以這種自由的娛樂方式頗受大眾歡迎。
6.宋代商品經濟的推動
宋代商品經濟的勃興,城市的繁榮,為市民產生新的精神生活需求提供了新的物質基礎。蹴鞠適應了這一時代發展的潮流,又為宋代特有的市民文化生活注入了新內容。
「再坐千宮花蒲頭,御香煙上紫雲樓。萬人同向青霄望,鼓笛聲中度綵球。」
以上這些就是文獻中關於宋代蹴鞠的記載。雖然宋代以後(尤在明清)受理學的影響,蹴鞠運動逐步走向沉寂。但是宋代時鞠在中國體育史上仍有一席之地,它是中國足球史上大寫的一筆。
㈣ 足球——蹴鞠的規則
蹴鞠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蹴鞠比賽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
有球門的蹴鞠比賽又可分為雙球門的直接競賽和單球門的間接比賽。雙球門的直接競賽是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蹴鞠的主要方式,且被用於軍事練兵。進行直接對抗比賽時,設鞠城即球場,周圍有短牆。比賽雙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門;場上隊員各12名,雙方進行身體直接接觸的對抗,就像打仗一樣,踢鞠入對方球門多者勝。
在專門的競賽場地--鞠城,球門兩廂對應,兩邊隊員相對進攻,進球為勝由雙球門競賽演變而來的單球門間接比賽是唐(公元618年~907年)宋(公元960年~1279年)時期蹴鞠的主要方式,主要用於為朝廷宴樂和外交禮儀競賽表演。進行間接對抗比賽時中間隔著球門,球門中間有兩尺多的「風流眼」,雙方各在一側,在球不落地的情況下,能使之穿過風流眼多者勝。
無球門的散踢方式稱作白打,歷時最久,開展得最為廣泛,有一人到十人場戶等多種形式。白打則主要是比賽花樣和技巧,亦稱比賽「解數」,每一套解數都有多種踢球動作,如拐、躡、搭、蹬、捻等,古人還給一些動作取了名字,如轉乾坤、燕歸巢、斜插花、風擺荷、佛頂珠、旱地拾魚、金佛推磨、雙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㈤ 中國最早的蹴鞠團隊。
臨淄,在春秋戰國時期曾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城市之一。發達的經濟和百姓殷實的生活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和戰國七雄之中的強國,也成為先秦游戲的一個重要誕生地,斗雞、六博、蹋鞠等一些傳統游戲當年在臨淄已經十分盛行,其中蹋鞠也稱為蹴鞠,其實就是我國最為原始的足球游戲。蹴鞠在戰國時期已形成
足球運動是當今世界上最具魅力的第一運動,現代足球起源於英國,而足球運動最早起源於中國古代的蹴鞠。蹴鞠是在我們國家綿延了兩千多年的一項傳統的體育項目和娛樂方式。
在蹴鞠的演變歷史當中,它出現了很多名字,像最早的踏鞠,最流行的蹴鞠,還有蹴球,踢圓等等。但是最統一、最普遍的叫法就是蹴鞠。
我國關於蹴鞠的記載有很多,其中,《戰國策 齊策》和《史記 蘇秦列傳》是記載蹴鞠最早的史料。不過這兩本書記錄的卻是同一個歷史故事。
公元前3世紀早期,著名的縱橫家蘇秦當上了趙國的宰相,為了共同抵抗秦軍,他來到齊國的國都臨淄,在他對齊宣王口吐蓮花的游說中留下了這樣一段著名的話:「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斗雞、走犬、六博、蹋踘者。」
《戰國策》當中的文章形成於戰國時期,西漢的劉向是編選戰國的文獻形成的《戰國策》。到了司馬遷寫作《史記》的時候,他幾乎是原樣復述了《戰國策》當中的描寫,也就是說司馬遷是完全認同《戰國策》中描寫的。這段描寫給我們兩個信息,其一當時的齊國經濟發達,文化體育項目非常昌盛;其二,就是蹴鞠在這個時候已經形成,並在中下層百姓當中開始盛行。
臨淄是世界足球的起源地
在《史記蘇秦列傳》中,描寫了很多國家的自然風貌和風土人情。但是,只有在提到臨淄時,重點描寫了蹴鞠。這說明當時只有臨淄的蹴鞠進入了蘇秦的視線,也說明臨淄是蹴鞠這項活動的形成地、興盛地,也是後來的傳播地。
臨淄,作為齊國的國都長達800多年,在這一時期,它的經濟實力最為發達,繁華程度位居七國之首,這些都為蹴鞠運動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那麼,兩千多年前的臨淄人是否是自己製造用於蹴鞠的皮球呢?
在臨淄誕生了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手工業技術文獻——《周禮·考工記》。這是齊國的一部官書,在它的《攻皮》一節中就詳細記載了臨淄皮革鞣製工藝。在當時的臨淄,要製作一個皮球沒有任何技術障礙,這也為蹴鞠在臨淄的誕生創造了一個非常好的技術條件。
通過對史料的研究,臨淄足球博物館館長馬國慶認為,臨淄就是蹴鞠的起源地,也就是世界足球的起源地。2004年5月,他起草了一份《關於確認足球起源於齊國故都臨淄的請示》報告。1個月後,這份報告在臨淄區召開的足球起源專家論證會上,得到了眾多專家的認可。2004年7月15日,在北京亞洲杯足球賽的開幕上,當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親口將這一研究成果向全世界公布時,臨淄成了全球注目的地方。
在新聞發布會上,亞洲足聯秘書長代表國際足聯向中外的記者正式宣布,當今最具魅力的第一運動起源於中國兩千多年前的臨淄。
復原古代蹴鞠的形制
2005年6月,臨淄足球博物館開始興建,馬國慶被任命為博物館的負責人。他所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復原古代蹴鞠的形制。作為現代足球的起源,蹴鞠的發展從戰國到清末,歷經了兩千多年的風霜,那麼這個古老的游戲最初的面貌是怎樣的呢?
馬國慶和他的團隊決定通過出土的文物對蹴鞠進行復原,由於戰國時期的記載十分稀少,於是他們決定復原工作從漢代開始。
漢代由於帝王、皇族和大官僚對於游戲的熱衷和迷醉,使得這一時期的游戲開始帶有濃重的官方色彩。漢代也是蹴鞠運動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在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世界上第一位因迷戀足球而喪生的狂熱球迷,名叫項處。他就是臨淄人,這也是臨淄成為世界足球起源地一個重要的證據。
大約兩千年前的某一天,一位名叫李尤的東漢人為一座鞠城的完工題寫了一篇銘文,叫做《鞠城銘》。鞠城,是漢代專門從事蹴鞠的場所,有點類似於今天的足球場。這篇銘文為後世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足球競技規則。「圓鞠方牆,仿象陰陽,法月沖對,二六相當。建長立平,其例有常。不以親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由然,況乎執機。」短短6句48字,將漢代蹴鞠的比賽場地、比賽人數、運動特點等,向千年後的人們傳達了珍貴的信息。
漢代的鞠城一般挖在地下,為的是不讓球滾到很遠的地方,免得撿球時耗費體力。蹴鞠隊員是分隊比賽的,他們之間進行的對抗與戰爭中兩軍對壘的形式很接近,比賽的激烈程度也很高,其中沖撞甚至比今天的足球更為激烈,為了擺脫對手的攻擊,還允許有推摔等動作。漢代的蹴鞠也有球門,它的球門叫鞠室,它是一個半月形的,在蹴鞠城的牆里嵌著的。雙方隊員直接沖撞,把球踢到對方的鞠室當中為贏。
在漢代,由於蹴鞠是一項重體力運動,不僅可以增強體力,還可以培養勇敢耐勞的精神,因此也是軍事訓練一種很好的手段。
在漢代,除了直接對抗的蹴鞠形式之外,還發展形成了一種有音樂伴奏的樂舞式蹴鞠,並且出現了女子蹴鞠。
本版文字由中央電視台10套《探索·發現》欄目提供
探索·發現
蹴鞠在唐宋達到第二個高峰
蹴鞠運動的發展在漢朝達到了第一個高峰,當它延續到唐宋時,又迎來了第二個發展高峰。唐朝與宋朝皇帝大都喜愛這項運動,皇帝帶動宮廷,宮廷延伸貴族,貴族影響民間,蹴鞠的發展在唐宋達到了它歷史上的頂峰。
宋元時期有兩本重要的蹴鞠文獻叫《蹴鞠譜》和《蹴鞠圖譜》,兩本書當中把唐宋時期蹴鞠球門的樣式描述的非常清楚。當時的球門是一個球門,有兩根柱子,柱子當中是球門網,有三丈二尺高。而這個球門網中設一個風流眼,風流眼的大小是一尺兩寸,這個球門裝飾得非常華麗。
從臨淄蹴鞠表演隊所展現的唐宋時期間接蹴鞠的形式可以看出,這種間接蹴鞠,它的激烈程度減少了,強調技巧性,更加趨向於表演的性質,少了漢朝時那種直接對抗的刺激。雙方隊員,在球不著地的情況下,看誰把球渡過風流眼的次數多,多者為勝。
除了這種間接蹴鞠的形式之外,在唐宋時期,一種自娛自樂的白打蹴鞠也開始興盛。《水滸傳》里的高俅高太尉眾人皆知,他就是一位白打蹴鞠的高手,因為球技高超而得到皇帝的賞識,從而官運亨通,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足球史上最著名的球星了。
這種白打蹴鞠,主要是以踢花樣為主,在唐宋以及唐宋以後都非常流行,既可以自娛自樂,也可以分班比賽,因為沒有球門和場地的限制,所以流傳得最廣,是我國古代民間最喜歡的球類運動。
白打蹴鞠強調踢球的花樣和動作,蹴鞠者可以用肩、胸、背、頭、腰、腹、膝以及小腿、腳面、腳尖、腳跟等部位進行控球,宋朝人還給一些蹴鞠動作取了許多好聽的名字,如燕歸巢、斜插花、風擺荷、葉底摘桃、玉佛頂珠、雙肩背月、拐子流星等等。
宋代是蹴鞠發展的鼎盛時期
宋代是蹴鞠發展最為鼎盛的一個時期,其中最重要的標志,就是出現了全國性的蹴鞠行業組織——齊雲社和全國性的蹴鞠比賽——山嶽正賽。
齊雲社又叫圓社,類似於今天的中國足協,是我國和世界上最早的足球專業組織。「齊雲社」是對外的正式名稱,「圓社」則是自己人之間親切的稱呼,在當時還流傳著「不入圓社會,到老不風流」的說法。
齊雲社一項重要的職能就是組織全國性的比賽,山嶽正賽就是齊雲社組織的,每年舉行一次,目的是對蹴鞠藝人的水平進行評價和考核。比賽時,通過二人白打蹴鞠的方式確定藝人的技術等級,裁判則由齊雲社派人擔任。
山嶽正賽一個重要的職責就是評定等級,相當於現在運動員過關、考級。在山嶽正賽當中,他們事前要發通知,比賽有參賽費叫香金。他們還有等級證書,這個等級證書叫名旗,比賽完了之後,贏者得名旗下山,輸者無名旗下山。這是我們國家古代蹴鞠發育完善一個非常重要的標志。一直到一千多年之後,世界上才出現這樣的比賽。
宋代是蹴鞠運動發展的最後一個盛世,齊雲社的出現和山嶽正賽的舉行,都促進了這項運動更加繁榮。不過在這個盛世之後,伴隨而來的卻是不可遏止的衰落,習慣於馬上項目的蒙古統治者對漢民族的蹴鞠實施了打壓。
到了明代,蹴鞠成了女子取悅男子的手段。到了晚清,由於清政府的腐敗,蹴鞠這種游戲逐漸消亡,最終在歷史的面前停止了腳步。
復原古代足球
蹴鞠、馬球、捶丸是我國古代最主要的球類運動,它們在各個歷史時期都呈現了不同的形制,由於皮球在地下容易腐爛,我國還未出土過,因此馬國慶又給自己出一個新課題,那就是復原古代足球。
元代畫家錢選所作的《宋太祖蹴鞠圖》描繪了趙匡胤、趙匡義和大臣們,在公務繁忙之時,忙裡偷閑一起蹴鞠的情景。畫中,可以看出,宋太祖所蹴之鞠已經是一個與現代足球大小、形狀非常相似的皮球了。
宋代留下的文獻和文物圖片比較多,我們從前選的宋代組數據圖當中就會發現,當時踢的鞠是由12片的熟牛皮做成的,而且是內縫的,已經非常相似於現在的足球了,它的大小跟足球差不多,比足球略小。它是一個充氣的鞠,它在裡面放一個動物的尿囊,然後外麵包上一個球殼,做成一個充氣的鞠。現在看到的已經復原好的宋代充氣鞠,除了片數比現代足球少一點以外,其他沒有明顯的區別。宋代手工業和商業都較為發達,因此還出現了專門製作鞠的手工作坊,並且擁有固定的品牌。由於宋代制鞠工藝精良,因此後世一直沿用,那麼宋代以前,鞠又是什麼樣的呢?
我們根據描寫唐代婦女踢球的一幅重要文獻圖片《仕女圖蹴鞠》發現,唐代的鞠是由8片組成的,並且是充氣的。在盛唐之前蹴鞠是什麼樣子呢?唐代大博學家顏師古認為盛唐之前的蹴鞠,是用熟牛皮做成的實心鞠,中間填充的是動物的毛發。唐代將制鞠的工藝由實心鞠改成了充氣鞠,不僅重量變輕,而且還增加了彈性。
那麼漢代及漢代以前的鞠又是什麼樣的呢?由於沒有明確的史料記載,馬國慶根據多年研究的經驗,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推論。我們發現了這樣一個規律,那就是蹴鞠,由後往前推的話,出現這么一個狀況,它都是有偶數片組成的,這是其一。其二,它的片數是越往後越多。12片,然後是8片,然後是6片,根據這個規律我們往前推,就可以推斷,漢代的蹴鞠是4片的,並且是實心的。
蹴鞠,作為我國古代第一大球類游戲,它的消亡雖然讓人遺憾,但是,它的重生卻讓人滿懷期待。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㈥ 一些關於蹴鞠的技巧動作名稱。
蹴鞠的技巧動作主要出自蹴鞠玩法的一種叫白打
白打
無球門的散踢方式稱作白打,歷時最久,開展得最為廣泛,有一人到十人場戶等多種形式。白打則主要是比賽花樣和技巧,亦稱比賽「解數」,每一套解數都有多種踢球動作,如拐、躡、搭、蹬、捻等,古人還給一些動作取了名字,如轉乾坤、燕歸巢、斜插花、風擺荷、佛頂珠、旱地拾魚、金佛推磨、雙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㈦ 足球是誰創
中國人 在中國的古代 足球叫蹴鞠. 蹴鞠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蹴鞠比賽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 有球門的蹴鞠比賽又可分為雙球門的直接競賽和單球門的間接比賽。雙球門的直接競賽是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蹴鞠的主要方式,且被用於軍事練兵。進行直接對抗比賽時,設鞠城即球場,周圍有短牆。比賽雙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門;場上隊員各12名,雙方進行身體直接接觸的對抗,就像打仗一樣,踢鞠入對方球門多者勝。 在專門的競賽場地--鞠城,球門兩廂對應,兩邊隊員相對進攻,進球為勝由雙球門競賽演變而來的單球門間接比賽是唐(公元618年~907年)宋(公元960年~1279年)時期蹴鞠的主要方式,主要用於為朝廷宴樂和外交禮儀競賽表演。進行間接對抗比賽時中間隔著球門,球門中間有兩尺多的「風流眼」,雙方各在一側,在球不落地的情況下,能使之穿過風流眼多者勝。 無球門的散踢方式稱作白打,歷時最久,開展得最為廣泛,有一人到十人場戶等多種形式。白打則主要是比賽花樣和技巧,亦稱比賽「解數」,每一套解數都有多種踢球動作,如拐、躡、搭、蹬、捻等,古人還給一些動作取了名字,如轉乾坤、燕歸巢、斜插花、風擺荷、佛頂珠、旱地拾魚、金佛推磨、雙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傳承意義】 流行了數千年的蹴鞠的興衰,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變化、新陳代謝的歷史規律。跨越時間上的歷史距離,消亡的古代蹴鞠又在興盛的現代足球中獲得新生。 2004年7月15日,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先生在第三屆中國國際足球博覽會上向世界正式宣布「足球起源於中國」,山東淄博被正式確認為世界足球起源地。在2006年德國世界盃期間,布拉特再次表示:「足球起源於中國,臨淄是足球的故鄉,不僅是你們的驕傲,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全世界的驕傲,是所有喜歡足球、喜歡世界盃的人的自豪。」 2006年4月,作為德國世界盃的一部分,德國漢堡足球博物館正式開館,向觀眾展示豐富的足球歷史文化,包括作為足球起源地的燦爛的中國蹴鞠文化。 蹴鞠歷史軼事 第一個因踢球名垂史冊的人 西漢時期的項處是第一個因足球而名垂史冊的人。《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名醫淳於意為項處看病,叮囑他不要過度勞累,但項處不聽,仍外出踢球,結果嘔血身亡,這也使得項處成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個狂熱「球迷」。 蹴鞠位置分工的形成 漢代蹴鞠是訓練士兵的手段,制定了較為完備的體制。如專門設置了球場,規定為東西方向的長方形,兩端各設六個對稱的「鞠域」也稱「鞠室」,各由一人把守。場地四周設有圍牆。比賽分為兩隊,互有攻守,以踢進對方鞠室的次數決定勝負。 經過漢代的初步流行,唐宋時期蹴鞠活動達到高潮,甚至出現了按照場上位置分工的踢法。唐代蹴鞠已有多種方式,有比賽巔球次數的「打鞠」,有場地中間掛網、類似網式足球的「白打」,有多人參與拼搶的「躍鞠」,還有了設立球門的比賽,這種方式每隊有一定人數和固定位置,規定隊員只能在自己的位置上踢,不能移動。 史上第一份首發名單 南宋《武林舊事》曾列出了「築球三十二人」競賽時兩隊的名單與位置:「左軍一十六人:球頭張俊、蹺球王憐、正挾朱選、頭挾施澤、左竿網丁詮、右竿網張林、散立胡椿等;右軍一十六人:球頭李正、蹺球朱珍、正挾朱選、副挾張寧、左竿網徐賓、右竿網王用、散立陳俊等」。這恐怕是歷史上的第一份足球「首發名單」了。 第一個因踢球而當官的人 施耐庵的《水滸全傳》中,寫了一個由踢球發跡當了太尉的高俅。小說雖然在人物事跡和性格上作了誇張,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實。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當了殿前都指揮使,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㈧ 蹴鞠技巧名稱有哪些
無球門的散踢方式稱作白打,歷時最久,開展得最為廣泛,有一人到十人場戶等多種形式。白打則主要是比賽花樣和技巧,亦稱比賽「解數」,每一套解數都有多種踢球動作,如拐、躡、搭、蹬、捻等,古人還給一些動作取了名字,如轉乾坤、燕歸巢、斜插花、風擺荷、佛頂珠、旱地拾魚、金佛推磨、雙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㈨ 公元475年戰國時期我國就有類似足球的運動稱為什麼
有```````叫``蹴鞠
「蹴鞠」一詞,最早載於《史記·蘇秦列傳》,蘇秦游說齊宣王時形容臨苗:「臨苗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即用腳踢,「鞠」系皮製的球,「蹴鞠」就是用腳踢球,它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
蹴鞠流傳了兩千三百多年,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
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和」與「中庸」,多數情況下的社會文化心理是重「文治」而輕「武功」。人們推崇謙謙君子的溫文爾雅,鄙薄孔武之士的爭強好勝。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下,蹴鞠由對抗性比賽逐步演變為表演性競技。
【溯源】
《史記》和《戰國策》最早記錄了足球運動的情況。《史記》和《戰國策》記載都表明,在當時的齊國故都臨淄,蹴鞠已發展成一種成熟的游樂方式,而且在民間廣為盛行。齊宣王於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在位,由此可以斷定:在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或更早的一段歷史時期,在齊國故都臨淄城足球活動就已廣泛開展。蹴鞠已發展成一種民間盛行的體育和娛樂活動項目。
秦統一六國後,蹴鞠運動一度沉寂。西漢建立後,又復興盛。漢朝人把蹴鞠視為「治國習武」之道,不僅在軍隊中廣泛展開,而且在宮廷貴族中普遍流行。《西京雜記》上就記載:劉邦當了皇帝之後,把父親劉太公接到長安城的未央宮養老,吃穿用度極盡豪華,終日看歌舞伎樂。但他卻並不滿意,終日悶悶不樂。原來劉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層,接近凡夫走卒、屠狗殺牛之輩,工作之餘的娛樂活動離不開斗雞、蹴鞠。於是,劉邦就下了一道聖旨,在長安城東百里之處,仿照原來沛縣豐邑的規模,造起了一座新城,把原來豐邑的居民全部遷住到新城,劉太公和劉溫也遷住到那裡。又開始「斗雞、蹴鞠為歡」,這才心滿意足。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知道,在戰國時期,足球是城市下層人民喜愛的娛樂活動,到了西漢初年,足球也得到貴族階級的喜愛。桓寬的《鹽鐵論》中說,西漢社會承平日久,「貴人之家,蹴鞠斗雞」為樂,一般的人們也是在「康莊馳逐,窮巷蹴鞠」。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就很喜歡觀看蹴鞠運動。《漢書》記載,漢武帝在宮中經常舉行以斗雞、蹴鞠比賽為內容的「雞鞠之會」,寵臣董賢的家中還專門養了會踢球的「鞠客」(類似於今天的球星)。可見,在西漢時期,足球活動的社會面更為擴大了。
由於蹴鞠運動的興盛,漢代還出現了研究這項運動的專著,漢代曾有人寫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體育專業書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體育專業書籍。班固在寫《漢書·藝文志》時,把《蹴鞠二十五篇》列為兵書,屬於軍事訓練的兵技巧類,可惜後來失傳了。西漢時期的項處是第一個因足球而名垂史冊的人,不過他的經歷卻很不幸。《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名醫淳於意為項處看病,叮囑他不要過度勞累,但項處不聽,仍外出踢球,結果嘔血身亡,這也使得項處成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個狂熱「球迷」。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足球製作技術也有所改進。唐代在制球工藝上有兩大改進:一是把用兩片皮合成的球殼改為用八片尖皮縫成圓形的球殼。球的形狀更圓了。二是把球殼內塞毛發改為放一個動物尿泡,「噓氣閉而吹之」,成為充氣的球,這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個發明。據世界體育史記載,英國發明吹氣的球是在十一世紀,較我國唐代晚了三、四百年時間。
唐代的球體輕了,可以踢高。球門就設在兩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稱為「絡網為門以度球」。在踢球方法上,漢代是直接對抗分隊比賽,「僻脫承便,蓋象兵戍」。雙方隊員身體接觸就象打仗一樣。唐代分隊比賽,已不是直接對抗,而是中間隔著球門,雙方各在一側,以射門「數多者勝」。從足球技術來說,是一種發展:而間接對抗,從體力訓練來說,卻是足球運動的一個退步。
由於球體輕了,又無激烈的奔跑和爭奪,唐代開始有了女子足球。女子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門的,以踢高、踢出花樣為能事,稱為「白打」。唐代詩人王建有一首《宮詞》說在寒食節這一天,宜春院的伎女以踢球為樂。唐太宗、玄宗都愛看踢足球,當時球門是「樹兩修竹,絡網於上,以門為度球。球又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唐代不僅有了女子足球,而且有的女子踢球技術還很高超。
不僅皇帝宮中有這樣的習俗活動,民間也有。詩人王維《寒食城東即事》詩中說,「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里」,可見踢球之高。杜甫《清明》詩中也說,「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也說明了踢球習俗的普遍。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南宋時期,詩人陸游在《春晚感亭》詩中描寫過這個情景:「寒食梁州十萬家,鞦韆蹴鞠尚豪華。」又《感舊末章蓋思有以自廣》詩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鞦韆蹴鞠趁清明」的詩句。
有比賽就有球星。當時以踢球出名的都是些什麼人呢?如果你讀的古書多,大概已經猜到了:惡少年。更出挑的是唐代的若干皇帝,例如唐文宗,常常爬上一個「勤政樓」去居高臨下看人家蹴鞠和摔跤,這場景可真夠諷刺的,比起列祖列宗,市井氣重了不少。當然,也不只是他一個人如此,等到幾代之後的唐僖宗,自己就變成了一個惡少年,親自蹴鞠斗雞,而唐代的末代皇帝昭宗被朱溫逼迫著從長安搬遷到洛陽的路上,六軍都跑光了,只剩下一批神策軍或者惡少年出身的「打球供奉」跟著他,可見感情深厚。中唐以後的軍隊當中,本來就有不少是惡少年,平日間就在街上蹴鞠斗雞賭博的。
蹴鞠在宋代獲得了極大的發展。施耐庵的《水滸全傳》中,寫了一個由踢球發跡當了太尉的高俅。小說雖然在人物事跡和性格上作了誇張,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實。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當了殿前都指揮使,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
高俅因踢球而發跡,告訴了我們這樣兩件事:一是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貴族是喜愛踢球的,有些人本身愛踢球,有些人愛看踢球。宋徽宗趙佶是個足球迷,他看了宮女踢足球後寫詩道:「韶光婉媚屬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爭蹴鞠,兩朋庭際再輸贏。」《文獻通考》介紹:「宋女弟子隊153人,衣四色,綉羅寬衫,系錦帶,踢綉球,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上海博物館藏一幅《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
宋代社會上還有了專門靠踢球技藝維持生活的足球藝人。據記載,北宋汴梁城和南宋臨安城,在皇宮宴會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蘇述、孟宣、張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里的踢球藝人,有黃如意、范老兒、小孫、張明、蔡潤等。
宋代的足球和唐代的踢法一樣,有用球門的間接比賽和不用球門的「白打」,但書上講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謂「腳頭十萬踢,解數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樣動作和由幾個花樣組成的成套動作,指用頭、肩、背、胸、膝、腿、腳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終日不墜」。由此看來,宋代的足球,由射門比准已向靈巧和控制球技術方面發展。
宋代制球工藝比唐代又有提高,球殼從八片尖皮發展為「十二片香皮砌成」。原料是「熟硝黃革,實料輕裁」。工藝是「密砌縫成,不露線角」。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二兩」。足球規格要「碎湊十分圓」。這樣做成的球當然質量是很高了。當時手工業作坊製作的球,已有四十個不同的品種,每個品種各有自己的優缺點。制球工藝的改進,促進了踢球技術的發展;而制球手工業的發展又反映了社會需要量的增加。
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發揚互助,至少在南宋時期,宋代的踢球藝人還組織了自己的團體,叫做「齊雲社」,又稱「圓社」。這是專門的蹴鞠組織,專事負責蹴鞠活動的比賽組織和宣傳推廣,這是我國最早的單項運動協會,類似於今天的足球俱樂部;也可以說,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樂部。
到了元代,關漢卿等人的散曲中記述了男女對踢足球的情景。但這種男女對踢,已不是雙方尋求自身的娛樂,而是以婦女踢球作為一種伎藝供他人欣賞。薩都刺《妓女蹴鞠》散曲中說:「畢罷了歌舞花前宴,習學成齊雲天下圓」。可見踢球和歌舞一樣,都是宴會上的伎藝。「占場兒陪伴了英豪」的婦女,大都是「謝館秦樓」、「鳴珂巷裡」的「絕色嬋娟」,可見踢球成了妓女娛客的手段。踢球娛樂的社會性已大大縮小,它不再是節日的活動內容,也不再是宴會上的節目,而是和放盪行為相聯系的娛樂。
《明史》上記載,擁兵三吳、稱兵割據的吳王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每出師,不問軍事,輒攜樗蒲(一種賭具)、蹴鞠,擁婦女酣宴。」可見踢球已和淫樂連在一起。所以,朱元璋稱帝之後,傳下聖旨,嚴厲禁止軍人踢球。朱元璋的聖旨只能禁止軍人踢球,但並不能改變足球的娛樂性質。被稱為明代社會網路大全的小說《金瓶梅》中,有一段描寫西門慶在麗春院看妓女李桂姐踢球的事:西門慶吃了一回酒,出來外面院子里先踢,又教桂姐與兩個圓社踢。「一個捎頭,一個對障,拗踢拐打之間,無不假喝采奉承。」上述描寫,也很能表明明代踢球的娛樂性質。
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足球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我國古代的蹴鞠活動,自戰國起經歷了幾千年,在漢、唐、宋時代,曾經象彗星一樣,發出閃亮的光輝;後來,投入清代社會的水中,只留下一點泡沫,終於暗落了。
【藝術特色】
蹴鞠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蹴鞠比賽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
有球門的蹴鞠比賽又可分為雙球門的直接競賽和單球門的間接比賽。雙球門的直接競賽是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蹴鞠的主要方式,且被用於軍事練兵。進行直接對抗比賽時,設鞠城即球場,周圍有短牆。比賽雙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門;場上隊員各12名,雙方進行身體直接接觸的對抗,就像打仗一樣,踢鞠入對方球門多者勝。
在專門的競賽場地--鞠城,球門兩廂對應,兩邊隊員相對進攻,進球為勝由雙球門競賽演變而來的單球門間接比賽是唐(公元618年-907年)宋(公元960年-1279年)時期蹴鞠的主要方式,主要用於為朝廷宴樂和外交禮儀競賽表演。進行間接對抗比賽時中間隔著球門,球門中間有兩尺多的「風流眼」,雙方各在一側,在球不落地的情況下,能使之穿過風流眼多者勝。
無球門的散踢方式稱作白打,歷時最久,開展得最為廣泛,有一人到十人場戶等多種形式。白打則主要是比賽花樣和技巧,亦稱比賽「解數」,每一套解數都有多種踢球動作,如拐、躡、搭、蹬、捻等,古人還給一些動作取了名字,如轉乾坤、燕歸巢、斜插花、風擺荷、佛頂珠、旱地拾魚、金佛推磨、雙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㈩ 古代足球是什麼規則
唐宋,蹴鞠的形制有了很大的改變,技術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宮庭的數百人一起參加的大型活動,也有家庭式的幾個人的小比賽。
特別是在宋代,蹴鞠運動盛行。北宋時,蹴鞠運動較之前朝有了空前發展,成為城市社會性體育運動。宮廷里,皇上大臣們喜歡蹴鞠,皇宮內組建有專門的男女蹴鞠隊。從當時的情形看,蹴鞠先由宮廷興起,逐漸擴展到市民社區,具有了廣泛的群眾性。踢球方法以娛樂健身性的單球門踢法逐步替代了競技性的多球門、雙球門踢法,規則與技法已日趨成熟。還有一種非競賽性、以娛樂為目的無球門踢法。可個人進行,也可多人相互之間進行。踢球時,可以頭、肩、背、腹、膝、足等部位接觸球,靈活變化,隨心所欲。這種方式以踢出花樣多少作為評判和取勝依據,宋人稱其為「白打」(現在人們通常稱之為「花式足球」),既有單人表演,亦有二三人乃至十餘人的共同表演。宋代帝王權貴們尤善此舉。
河南大學周寶珠教授的《宋代東京研究》中收入一幅《宋太祖蹴鞠圖》(原畫已佚,原作者為北宋蘇漢臣,元代臨摹品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畫面描繪的便是宋太祖與其弟趙光義、宰相趙普等六人用白打方式蹴鞠嬉戲的場景。可見趙匡胤踢球在當時是赫赫有名的,這也和他這位馬上皇帝的身份相符。
而歷史上最著名的球星恐怕當屬宋代的高俅同學了,據《水滸傳》所述,街頭幫閑混混高俅就是因球藝高超而得到了端王(即後來的宋徽宗)賞識,而後成為皇帝的寵臣。端王在玩蹴鞠時,球落到了高逑面前,只見高逑抖擻精神,使了一個漂亮的「鴛鴦拐」(蠍子擺尾,或又名神龍擺尾),把球踢還給端王。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高逑憑這個鴛鴦拐,一下子把全場的人都給鎮住了。另王明清的《揮塵後錄》記載,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當了殿前都指揮使。關於高逑史書中亦有部分記載,不過無其詳盡。
另兩位球星,左軍球頭蘇述,右軍球頭孟宣,這兩人當時在京城汴京(開封)內外名氣很大,是受皇上看重的大牌球星。他們的場上表現在《東京夢華錄》中有比較詳細的記述。南宋《武林舊事》也列出了部分球星――「築球三十二人」的名字,當時參賽人員較漢時的每隊十二人增加了四人,變成了十六人。競賽時兩隊的名單與位置:「左軍一十六人:球頭張俊、蹺球王憐、正挾朱選、頭挾施澤、左竿網丁詮、右竿網張林、散立胡椿等;右軍一十六人:球頭李正、蹺球朱珍、正挾朱選、副挾張寧、竿網徐賓、右竿網王用、散立陳俊等」。估計這應該是歷史上的第一份足球「首發名單」了。
還有一位大牌球星叫丁謂,在朝中任宰相,此人從小喜歡蹴鞠,還以蹴鞠為題材寫過一些詩篇。司馬光在《司馬溫公詩話》中就記錄了丁謂的蹴鞠詩:「鷹鶻勝雙眼,龍蛇繞四肢,躡來行數步,蹺後立多時。」可見他是位善詩的球星,「文武」雙全,怪不得能當上宰相,退役後當教練應該也是一位金牌教頭吧。同是關於丁謂的記載,宋人劉邠的《中山詩話》則敘述的是另一個故事,一個和丁謂有關並因踢球而揚名的人,秀才柳三復球技出眾,他知道宰相丁謂喜歡踢球,為了陞官,他天天等候在宰相府球場的圍牆外,有一天終於等到球飛出了牆外,柳三復撿起球以還球為名進了相府,在拜見丁謂時,他把球拋在空中,一面跪拜,一面用頭、肩膀、後背等部位巔球,球一直未落地(如此球技即使放在現在也算相當了不得了),丁謂見此大悅,給了柳三復一個官職。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多處記載游春踏青、給皇上祝壽、官員過生日、民俗節日都有蹴鞠活動在開展,青年人尤其踢得放縱疏狂。宋徽宗壽辰天寧節時,皇城內舉行了盛大的單球門蹴鞠表演賽,兩隊各有隊長,每方隊員十餘人。雙方運動員服裝顏色有別。球桿高3丈,上有一尺方圓「風流眼」球門,以互相射門命中數分勝負,場面十分壯觀。還有鼓樂隊和拉拉隊為之助威,競爭激烈。其時,都城汴京絕對可以說是古代足球的盛地。節假日的汴京城中,蹴鞠是隨處可見,還有幾處固定的蹴鞠場所。瓊林苑南橫街一帶成為蹴鞠專用場地,愛好者眾多,比賽不斷。
那時的球在外型上與現代的足球已很接近。據《宋朝事實類苑》記載,球是由動物胞衣充氣,外加六片或八片尖片狀皮縫成的氣球,想來外形上應該和近代的籃球很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