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農科院花卉研究所
A.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科技成果
截止到2011年,研來究所主持和參加了一自大批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和省部級、北京市科研項目,包括國家攻關、「863」高科技計劃、「973」基礎研究項目、「948」引進項目,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等,在蔬菜花卉種質資源和遺傳育種研究、蔬菜栽培及病蟲害綜合防治研究、蔬菜生物技術育種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和成果。特別是研究所組織引進、研究的塑料地膜覆蓋栽培技術使我國蔬菜及農作物栽培方式發生重要變革,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中甘」甘藍、「中蔬」番茄、「中椒」甜椒、「中農」黃瓜等蔬菜系列新品種的育成,推動了中國蔬菜遺傳育種研究的發展。
截止到2007年,研究所共獲得科技成果獎勵165項,其中主持完成的國家級獎勵15項,參加完成的國家級獎勵6項,省部級成果獎43項。先後培育出180多個優質、豐產、抗病的蔬菜新品種。這些成果的推廣應用,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蔬菜花卉科技和產業的發展,為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B.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產業開發
北京中蔬園藝良種研究開發中心
中心依託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的技術優勢、作為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科技成果轉化窗口的高新技術科技型企業。通過特約繁殖、區域合作營銷和特約經銷等形式,在全國建立了20多個良繁基地、40多個區域推廣示範、營銷中心和特約經銷處,並培養了一支精乾的科技開發與營銷隊伍。在良種生產和經營上,憑借技術依託單位的成果優勢,積極與國內外大型企業進行聯合,在一些主要蔬菜種子上初步實現了一定規模的產業化生產與經營;作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成果轉化窗口,經營包括甘藍、青(辣)椒、番茄、黃瓜、大白菜、西瓜、馬鈴薯、南瓜、甜瓜、西葫蘆、茄子、苦瓜及各種特菜蔬菜新品種100多個,擁有成熟的蔬菜、花卉栽培等成果和技術多項。經銷的品種都經過嚴格的純度、芽率等各項指標的檢驗,符合或超過國家良種標准。設有市場營銷部、生產加工部和財務管理部。截止到2011年,職工51人,其中科技人員39人,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4人,博士8人,碩士16人。
中蔬卉園科技培訓中心(中蔬卉園賓館)
截止到2011年,中蔬卉園賓館擁有客房53間(標准間39間,3人間14間),共120個床位。客房內設有彩電、電話、浴室、噴淋及空調等現代化設施,大中小會議室為舉辦各種會議提供良好的場所;餐廳,代辦火車票、機票,汽車出租等業務為賓客提供一條龍服務;客房整潔舒適,餐廳佳餚風味獨特;服務溫馨熱情、周到有素,前廳寬敞明亮,為各地賓客下榻和召開各種會議提供一流服務。該中心位於海淀區皂君廟路5 號,地理位置優越、購物方便、交通便利。
北京蔬卉科技開發公司
集科研、生產和貿易為一體的綜合性現代園藝高科技股份制企業。主要從事新優花卉的引種、示範與推廣;生產優質鮮切花、盆花和草花的種苗、種球、種子;承攬園林綠化工程的設計與施工;經銷園藝生產配套產品;向賓館、飯店、超市、企事業單位提供新優特蔬菜、禮品盒菜的包裝配送;經銷鮮切花、花籃、花束;常年從事技術人員培訓及技術咨詢、技術轉讓業務。公司設有銷售部、生產部、後勤部和科研部。截止到2011年,高級、中級職稱及多年從事科研、生產與開發的技術骨幹20餘人;擁有500平方米花卉組織培養中心,10800平方米現代化實驗與優質種苗生產溫室,300畝花卉生產示範基地和優質草花制種基地。
C. 雲南養殖鮮花的鮮花園,是否已經飽和了呢
突如其來的疫情對雲南的花卉業造成了極大的沖擊。春節、情人節等節日是賣花的最佳時機,但疫情導致鮮花需求銳減,價格大幅下跌。面對鮮花銷售的困境,昆明市委網路辦公室積極聯系天貓、Zhubajie.com、Tik Tok、亞圖快捷開展電商聯動。
幫助花卉種植者減輕經濟負擔,更好地恢復生產。2月10日起,雲南省農科院花卉研究所(國家觀賞園藝工程技術中心)會同昆明國際花卉拍賣交易有限公司、昆明斗南國際花卉產業園發展有限公司,共同為花卉種植者提供花卉栽培基質、土壤、灌溉水樣免費檢測服務及營養配方建議。雲南省農科院花卉研究所秘書曲表示:「花卉產業在這個季節的流失是不可避免的,為花卉種植者提供免費的檢測和營養配方咨詢服務,希望能幫助花卉種植者在下一個季節積極調整和完善。產品質量,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目前,各地已開始逐步復工復產。在曲看來,疫情過後,更多的消費者會通過買花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花市、批發市場、花店全面恢復後,下一季鮮切花價格還會上漲一段時間。對於疫情後雲南花卉產業的未來發展,曲表示:「雲南的花卉是外向型產業,所以會有更多的人關注物流,但是雲南本土消費市場的發展和完善其實是未來可以拓展的方向。」
有網友提出:「緩解花農危機,可以延伸產業鏈,做精油和香皂長期銷售。」有網友表示:「雖然雲南種植面積大,但出口量比荷蘭少,主要是缺乏核心競爭力。」有網友認為,主要原因是物流影響大:「物流造成想買的人買不到,想賣的人賣不了。」
D.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歷屆領導
(1979.4-1983.1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所所長)
1911年2月生,廣東省台山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1956-1983年任北京市農科院蔬菜所所長,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副所長、所長,曾任中國園藝學會、北京市蔬菜學會副理事長,《園藝學報》副主編,中國農科院顧問,第二屆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1964-1969年全國第三屆人大代表,1978-1983年北京市第五屆政協委員等。
延安時期,積極從事以品種引種為重點的園藝和經濟作物的農業科研工作,選育出優良蔬菜、水果、經濟作物等70多個新品種進行推廣。推廣的甘露西瓜由於質量好,周恩來總理將該瓜空運到重慶招待客人。1939和1940年連續兩年獲陝甘寧邊區模範婦女的榮譽稱號。1943年在陝甘寧邊區《解放日報》發表了種菜法、番茄王等文章。
1958年參與籌建中國農科院蔬菜研究所。蔬菜所成立後,任副所長主持全面工作(無正所長),在研究條件十分簡陋的情況下,帶領科技人員進行蔬菜品種資源搜集、育種、選種、防治病蟲害和豐產栽培技術研究。此後,在研究所兩次下放北京市,兩次回中國農科院的機構變動過程中,逐步建立和發展研究室,配齊相關專業和人才。
1962年,組織專家研究編制了1963-1972年我國蔬菜科技發展規劃,提出了在以後十年中蔬菜科技工作的重點研究課題和目標。1962-1963年組織召開了全國性的蔬菜育種研究座談會和蔬菜品種資源研究座談會。
1965年選育出質量好、商品率高的洋蔥品種540號、601號。1978年主持了馬鈴薯研究組工作。1983年,主持六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馬鈴薯新品種選育研究課題,選育出早熟抗病的馬鈴薯新品種京豐1號。培養碩士研究生4名。
參加編寫了《中國蔬菜栽培學》、《中國農業網路全書蔬菜卷》等著作。《中國蔬菜栽培學》獲1990年第五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 。 (1983.2-1988.4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所長)
1929年7月生,北京市人,中國共產黨黨員。1953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園藝系,1956年-1960年在莫斯科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園藝系果蔬育種教研室讀研究生,獲蘇聯生物學副博士學位。1953年-1955年在華北農業科學院研究所園藝系蔬菜研究室工作。1962年-1970年和1978年後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所工作;1960年-1962年和1970年-1978年下放在北京市農科院蔬菜研究所工作。60年代以後先後任番茄品種選育項目主持人、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長、所長、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還兼任中國園藝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農科院學術委員會常務委員,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顧問,中國地膜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花卉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食品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發明協會發明展覽評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成員,國家發明獎評委會特邀審查員,《園藝學報》主編,《中國蔬菜》主編,日本國科學基金會國際獎國外推薦人,農業部蔬菜專家顧問組組長,
農業部、輕工業部罐藏番茄加工適應性研究協作組主持人。任六五、七五國家科技攻關蔬菜新品種選育技術課題第一主持人,八五第二主持人,農業部重點課題蔬菜花卉新品種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主持人。
截止到1999年,主持、參加番茄育種研究工作,先後育成北京10號、早粉2號、大粉1號、大粉2號、大黃1號、蔬研11號、中蔬4號、中蔬5號、中蔬6號、中雜4號等10餘個番茄新品種。其中早粉2號是我國最早育成、推廣面積最大的早熟粉果品種。代替了國外引入的早熟品種,並成為早熟番茄育種的優良親本,198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3年獲國家發明二等獎一項。參與對全國番茄病毒病毒源鑒定及株系分化研究。1997年該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任所領導期間,在中國農科院率先開展科技體制改革,為本所的鞏固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74年以來倡導並與其領導一起組織了全國蔬菜科研協作攻關,全國蔬菜雜種利用科研協作,對推動這些方面的研究和推廣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六五、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蔬菜新品種選育技術課題,對改善我國蔬菜生產和供應,減少農葯污染有重要意義,大大提高了我國蔬菜抗病育種工作水平。
1997年,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授予他中華農業科教獎、農業科研獎。主持或參加撰寫的專著10部,發表論文50餘篇,主要有:《中國蔬菜栽培學》、《中國農業網路全書蔬菜卷》、《中國主要蔬菜抗病育種進展》、《中國農業科技四十年》以及《中國蔬菜科學技術發展戰略設想》、《蔬菜科技和生產現狀及其建議》等,其中《中國蔬菜栽培學》一書1990年獲第五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 。 (1988.4-1995.1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所長)
1938年11月出生,江蘇省啟東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1962年7月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園藝系蔬菜專業,之後分配到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工作,1979年任該所副所長,1980年任所黨委副書記,1986年任所黨委書記,1988年任所長兼所黨委書記,1994年11月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1997年擔任農業部第五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國園藝學會秘書長、常務理事、理事長,農業科技管理研究會理事、副理事長,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學會副理事長。1995年至2001年期間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60年代中至1978年主要在四川渡口基點工作,任基點組長,推廣蔬菜科研成果,主持番茄等蔬菜作物育種,為當地工礦區蔬菜生產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78年回院後,繼續從事番茄雜交育種研究。配置出-批優良雜交組合。
截止到1994年,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期間主要從事國家科技攻關項目番茄新品種選育及育種技術研究,與課題組的同志一起先後育成多個番茄優良品種,其中中蔬4號、中蔬5號和中蔬6號番茄新品種先後成為華北地區中熟番茄品種中面積最大的主栽品種,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抗病育種研究中參與了為害番茄的病毒種群及其株系分化研究;明確了番茄TMV抗性為顯性基因遺傳,CMV受多基因控制。先後獲國家發明二等獎(第三完成人)及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第四完成人)各l項。八五期間還主持並完成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援助項目(獲資助65萬美元)蔬菜無土栽培技術研究。 近幾年來還主持國際遺傳資源研究所資助項目不同類型芋頭種類資源的RAPD和酶譜分析,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白菜分子連鎖圖譜的構建和親緣關系的RAPD分析,均取得重要進展。培養碩士、博士生多名,發表論文30餘篇,任主編出版著作3部。1979年-1994年,先後擔任研究所副所長、所長、黨委書記期間,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率先開展科技體制改革,為蔬菜花卉所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1995.2-2000.11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所長)
蔬菜遺傳育種專家。1939年9月3日生於湖南衡陽,中國共產黨黨員。1964年7月畢業於武漢大學,同年8月份配到中國農業科學院工作,1988.5~2000.11先後任蔬菜花卉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兼所黨委書記。
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輕紡環境學部副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全國第九屆、第十屆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家農業轉基因安全委員會委員,科技部十五863計劃生物技術與現代農業領域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農學會副會長,中國園藝學會副理事長,園藝學報主編,北京市科協副主席,北京市學位委員會副主任,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等。武漢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西南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北京農學院等學校的兼職教授。
1970年開始從事甘藍遺傳育種研究,1970-1971、1978年至今任甘藍育種課題組組長,與課題組同志一起,70年代初在國內首先突破甘藍自交不親和系。1973年育成我國第一個甘藍雜交種京豐一號。後又相繼育成不同類型的甘藍新品種20餘個,並在全國30餘個省(市、區)廣泛推廣,種植面積佔全國甘藍總栽培面積的60~70%。1979年在國內外首次發現甘藍顯性雄性不育材料, 90年代突破甘藍雄性不育系選育與利用技術,選育出一批不育株率及不育度達到100%、經濟性狀及配合力優良的甘藍顯性核基因雄性不育系和孢子雄性不育系。並利用雄性不育系配製出5個通過國家審定的甘藍新品種,並開始大規模進行制種利用。
80年代以來,先後主持或參加科技部、農業部、北京市科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多項科研課題。包括國家科技攻關專題、課題,863計劃子課題,農業部科技重點項目、948項目,北京市科技重點項目等。參與多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立項、咨詢、評估。
截止到2004年,主編或參編科技著作10餘部,主要有《甘藍栽培技術》(1991年)第一作者;《中國蔬菜抗病育種進展》(1996年)副主編;《蔬菜優質高產栽培的理論基礎》(1999年) 副主編;《蔬菜學》(2004年)主編。先後在《Euphytica》、《中國農業科學》、《園藝學報》、《中國蔬菜》等刊物上發表論文60餘篇。培養碩士、博士生10餘人。
獲國家級及省部級科技獎勵11次。其中1985年獲國家發明一等獎1項(第二名), 1991及1998年兩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第一名),獲發明專利2項(第一發明人)。1986年獲人事部授予的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88年獲首都勞動獎章、1988年和2001年兩次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95年10月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999年獲人事部傑出人才一等功獎勵、2000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 (2000.11-2002.12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所長)
博士,研究員,中國共產黨黨員。1979年9月入湖南農業大學園藝系讀書,1983年7月畢業獲學士學位,1983年8月入中國農科院研究生院學習遺傳育種,1986年7月畢業獲碩士學位,1986年7月至今在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工作, 1988年8月-1993年10月任助理研究員,1993年11月-1999年2月任副研究員,1999年3月至今任研究員,1996年2月獲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博士,1997年3月-2000年11月任副所長,2000年11月任所長,2001年12月31日至今任中國農科院副院長。
主要從事馬鈴薯育種研究,先後承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等16項,已主持篩選出10餘份炸片炸條品質優良新品系,參加或主持育成並推廣了中薯1號、中薯2號、中薯3號、中薯4號4個馬鈴薯新品種,為發展二季作和冬作農業提供了技術基礎;在2n配子遺傳與育種技術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提出了控制花粉形成的有效基因為2-4個的新觀點,此結果已在國際權威刊物發表,達到國際同類先進水平,並獲1998年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主持人)。作為主要執行人之一承擔的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項目,被UNDP、經貿部、農業部評為完成得最好的單位之一;1998年參與籌建美國百事集團-中國農科院農業發展中心並開展合作,結合專業特點積極開展科技扶貧,在深入貴州貧困縣多次調查的基礎上,開展貴州省推廣脫毒馬鈴薯溫飽工程國務院貴州扶貧項目,該項目的順利實施推動了科技扶貧工作,受到中央領導、省領導和有關部門的重視和肯定,2000年獲中國農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多次參與國際組織的項目評估和專家顧問活動。1997年同團中央青農部、中青農村發展中心一道發起了建設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活動,社會影響較大。任副所長期間,分管科研、科技成果開發、國際合作等方面均取得較好成績,本所國際合作項目總金額達100多萬美元,為提高該所的經濟實力和國際知名度作出了較大的貢獻。截止到2004年,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4篇,其中獲獎論文3篇、39篇為第一作者,參加編寫著作11本,約100萬字 。
E.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科學研究
蔬菜花卉研究所下設8個研究室,
種質資源室:基因庫的管理與維護,國內外種版質資權源的收集與保存,國內外種質資源的評價、創新與利用,國內外特菜的引進與利用。
生物技術室:蔬菜花卉細胞與基因工程、分子標記技術及應用研究。
十字花科育種室:甘藍類、白菜類等蔬菜新品種的選育與示範,雄性不育的研究與利用,小孢子培養技術研究與應用。
茄科育種室:鮮食番茄、加工番茄、辣椒、茄子、馬鈴薯等茄科蔬菜專用新品種的選育與示範,茄科作物基因重組與遺傳操作,抗逆生理與遺傳。
葫蘆科育種室:黃瓜、西瓜、南瓜、甜瓜等瓜類蔬菜專用新品種的選育與示範,加工及功能食品原料品種的選育,抗逆遺傳材料的創新。
栽培與采後技術室:栽培設施的設計與園區規劃,設施栽培、無公害化生產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采後處理與加工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植物保護室:主要病蟲害的發生規律研究,綜合防治技術及其應用基礎研究與開發,育種材料的抗性鑒定技術研究與應用。
花卉室:國內外花卉資源的收集、評價與利用,花卉育種與生產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優質花卉種苗快繁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F. 錦苑花卉的產品研發
以「匯聚花卉產業創新成長的力量」產業創新理念為指引,錦苑花卉內產品研發注重將國外的先容進技術與國內的研發體系相結合。
一方面企業同日本麒麟公司、荷蘭西露絲公司、荷蘭摩爾海姆公司、法國戴爾巴德公司及荷蘭阿斯米爾拍賣市場等國際知名花卉公司長期合作,先後從合作的國際育種商累計引進新品種600餘個。
另一方面企業與雲南省農科院、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緊密合作夥伴關系,國家發改委授予的「國家地方聯辦花卉工程研究中心」也落戶於錦苑花卉,以研究成果共享的方式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今錦苑花卉已擁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花卉新品種23個,擁有專利4項。2009年12月,企業被國家科技部、雲南省科技廳、雲南省財政廳、雲南省國家稅務局、雲南省地方稅務局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企業經營管理團隊被昆明市科技局評為昆明市花卉產業科技創新團隊。
G.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怎麼樣
簡介:中國農業科來學源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是中國農業科學院所屬專業研究所之一,也是蔬菜花卉學科國家級公益性專業研究機構。研究所創建於1958年,其前身是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園藝系蔬菜研究室。曾兩次整制下放北京市,又兩次回到中國農業科學院,1987年更名為蔬菜花卉研究所。 研究所主要任務是圍繞中國蔬菜、花卉產業和學科發展的重大需求,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創新重要的應用技術和基礎理論,開展科技成果轉化,組織全國重大科研協作;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和培訓,培養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編輯出版學術刊物。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擁有科研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有試驗農場6個,總面積79公頃;共有職工200餘人,高級職稱80人,研究員33人,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下設10個研究室、2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擁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3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個專業碩士點。
H. 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介紹
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是中國農業科學院所屬專業研究所之一,創建於1958年,其前身版是華北農權業科學研究所園藝室。1987年更名為蔬菜花卉研究所。她是全國蔬菜學科重要的學術研究中心。其主要任務是:以應用研究為主,著重研究解決蔬菜、花卉生產和科學研究中帶有普遍意義的重大科技問題;有重點地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大力開展以綜合運用科技成果為中心的開發研究;組織協調全國性重大科研課題的協作;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和培訓;編輯出版全國性專業刊物。
I. 請問國內哪裡有澳洲臘梅
您好,雲南省農科院花卉研究所應該有;雲南昆明芊卉花卉公司有售。
J. 怎樣培育新的多肉品種
通過雜交選育,然後培養,非常復雜,國內也就是剛剛才培育出一個多肉品種。
據雲南省農科院花卉研究所透露,內地首次培育成功並注冊登記的多肉植物新品種「阿蘿」、「燃燈蓮」和「雪佳人」日前已在雲南省林業廳獲得注冊登記。
據介紹,這3個盆栽多肉植物新品種均為景天科擬石蓮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新品種,並通過雜交選育。3個多肉植物新品種為雲南省農科院花卉研究所與劉家花坊共同合作選育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