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人物花卉圖

人物花卉圖

發布時間: 2022-05-04 22:00:54

⑴ 介紹一下圖案畫

圖案「顧名思義」即:圖形的設計方案。
圖案教育家陳之佛先生1928年提出:圖案是構想圖。它不僅是平面的,也是立體的;是創造性的計劃,也是設計實現的階段。
圖案教育家、理論家雷圭元先生在《圖案基礎》一書中,對圖案的定義綜述為:「圖案是實用美術、裝飾美術、建築美術方面,關於形式、色彩、結構的預先設計。在工藝材料、用途、經濟、生產等條件制約下,製成圖樣,裝飾紋樣等方案的通稱。」(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
《辭海》藝術分冊對「圖案」條目的解釋:「廣義指對某種器物的造型結構、色彩、紋飾進行工藝處理而事先設計的施工方案,製成圖樣,通稱圖案。有的器物(如某些木器傢具等)除了造型結構,別無裝飾紋樣,亦屬圖案范疇(或稱立體圖案)。狹義則指器物上的裝飾紋樣和色彩而言。」(上海辭書出版社)
一般而言,我們可以把非再現性的圖形表現,都稱作圖案,包括幾何圖形、視覺藝術、裝飾藝術等圖案。在電腦設計上,我們把各種矢量圖稱之為圖案。
我們可以說圖案是與人們生活密不可的藝術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的藝術形式。
圖案根據表現形式則有具象和抽象之分。具象圖案其內容可以分為花卉圖案、風景圖案、人物圖案、動物圖案等等。明確了圖案的概念後,才能更好的學習和研究圖案的法則和規律。

⑵ 古代官服胸前的圖案代表著什麼

據說從舜時開始,衣裳就有「十二章」之制。按漢代大儒孔安國的說法,十二章就是十二種圖案即: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即雉)、藻(水草)、火、粉、米、黼(斧形)、黻( 形)。天子之服十二種圖案都全,諸侯之服用龍以下八種圖案,卿用藻以下六種圖案,大夫用藻火粉米四種圖案,士用藻火兩種圖案。上可以兼下,下不可以兼上,界限十分分明。這些圖案的意義,古人說法也不一致,估計和古代巫術有關。「日」、「月」、「星辰」代表天,「山」古人認為是登天之道,歷代皇帝都要到泰山去封禪,因而這四種圖案是皇帝獨用的。「龍」是王權的象徵,「華蟲」近於鳳,這兩種圖案按先秦古制是天子、三公諸侯才能用的,天子用升龍,三公諸侯只能用降龍。而平民穿衣,則不準有文飾,被稱為白衣,所以後來稱庶民為白丁。 歷代官服上的等級標志標記不盡相同。「十二章」古制後來被改革掉了。如明代官員的公服用花來表示。一品官用圓徑五寸的大獨科花,二品用三寸的小獨科花,三品用二寸沒有枝葉的散花,四品五品用一寸半的小雜花,六品七品用一寸的小雜花。八品九品沒有花,大約就是上海俗語所謂的「嘸啥花頭」了。這是上朝奏事、謝恩時穿的。官員平時辦公穿的常服圖案又有不同:文官一律用鳥類來區別等級高低,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 ,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武官一律用獸類來劃分上下不同,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這倒真應了舊時文武百官無非都是皇帝羽翼爪牙之說了。除此之外,冠飾、束帶、佩帶物等等,在在都以不同形製作等級之分。如清朝冠頂上東珠的多少有無,寶石的顏色大小,從皇子親王到七品芝麻官,都按身份的尊卑貴賤有嚴格的規定。八品以下,珠也沒有,寶石也沒有,只是個光頂子。 考補服之源頭,可上溯至元代。在內蒙古正藍旗羊群廟出土的元代石雕上,所畫人像即有著花卉圖案者。同時,在一些元代墓葬中也曾發現不少具有方補形式之元代織物,似可視為補服之濫觴。但至今尚未發現此類圖案作為補服而用於官員服飾的實物證據,且此類方補多以花卉為圖案,與後來作為官階標志的動物圖案大不相同。 作為真正可表官位、明身份之補服,乃定型於明代。據《明史·輿服志》,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定,官吏所著常服為盤領大袍,胸前、背後各綴一方形補子。文官綉禽,以示文明;武官綉獸,以示威猛。一至九品所用禽獸尊卑不一,藉以明貴賤、別官品也。文官者: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鵣,八品黃鸝,九品鵪鶉,雜職不入流者為練雀;武官者: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都御史、副都御史、各道監察御史、給事中等風憲官為獬豸(神羊)。除此之外,尚有皇帝作為賜服,特恩授予特定人物之賜補,為鬥牛和飛魚兩種。自此,文武百官升堂辦案,上殿面君,皆伴飛禽走獸於胸前身後,或可視為乃應驗「殿陛之間,禽獸食祿」之讖語乎?而當時卻絕無「人面獸心」之譏。似可表明中國古代「眾生平等」、「六世輪回」等佛學理念之深入人心。 就明清兩代出土及傳世的各式官補而言,其製作面料及方法大抵有織錦、刺綉和緙絲三種。明代早期之官補尺寸較大,製作精良;而後期因財政見絀,則工藝粗糙,質地拙劣。明代文官補服圖案皆用雙禽,比翼而飛,相應成趣;而武官則用單獸,或蹲或立,威風凜凜。時至清代,雖有「清承明制」之目,但又「參漢酌金」,對成制多有損益。就補服而論,區別亦十分明顯。清代文武官員服制除將烏紗官帽換成頂戴花翎、官服大襟換成對襟之外,其補子圖案亦有所更張。如文官圖案只用單只立禽,形影相弔;而各品級所用動物亦略有區別。據《清會典事例·冠服通例》,滿漢官員著補服始於後金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當時諸制草創,官員皆授武職。都堂、總兵官補服為麒麟,參將、游擊為獅,千總為彪。入關後,逐漸與明制接軌,但亦小有調整。其定製為: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文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鵣,八品鵪鶉,九品練雀;而武官仍用單獸,煢煢孑立。其規定為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未入流制視同九品。可視其為不同民族文化體系間交流、碰撞,最終合二為一的典型過程。 明清官員所用補服形狀皆為方補。明代官服前片為大襟,故補服圖案前後皆為整片。而與明代相較,清補圖案尺寸小而簡拙,雖亦前後成對,但前片乃對開,後片則仍為整片,略與明同。考其原因,乃滿族先世乃倚漁獵為生,服裝源於關外「胡服」,易於穿脫,便於行動也。而前片官補恰好位於清代官服之胸前,為解決紐扣解、系之勞,只能將前片一分為二。 明清兩代,受誥封之命婦(一般為官吏之母、妻)亦備有補服,主要穿著於慶典朝會或吉慶場合。其所用補服紋樣與其子或夫之官品圖案相同。而女補之尺寸卻比男補略小,以示男尊女卑。另,凡武職官員之母、妻,其補服圖案例不用獸而用禽,與同品文官補服圖案同。乃象徵女子以嫻靜為美,優雅為上,不需尚武而舞爪張牙也。 中國傳統社會素以等級森嚴為主要特點,但歷朝歷代總不乏試圖逾越等級之輩。在明清時期,官補制度雖規定甚詳,但以下僭上、以賤充貴之事屢見不鮮。尤其是明代,創制伊始,補服圖案曾多次更定,特別是中後期,違制現象屢有發生,冒濫之事在所難免。逾制者多為武官,擁兵自重,朝廷往往視而不見,聽之任之。因此,明代墓葬出土之官補與墓主身份多不一致,但皆低品就高品,而絕無高品而著低品者。

⑶ 用photoshop如何將人物像放在花卉圖片里

利用摳圖工具先把人物摳出來,再托到花卉圖片里.
你可以利用模糊工具把邊緣稍微弄一下,這樣就使人物跟花卉融為一體了.
希望能幫
到你

⑷ 中國最有名的名畫是那幾幅

晉.顧愷之 《洛神賦圖》
唐.閻立本 《步輦圖》
唐.韓滉 《五牛圖》
唐.張萱 周昉 《唐宮仕女圖》
五代.顧閎中 《韓熙載夜宴圖》
宋.王希孟 《千里江山圖》
宋.張擇瑞 《清明上河圖》
元.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明.仇英 《漢宮春曉圖》
清.郎世寧 《百駿圖》

⑸ 請大家幫看看這畫是誰的名字謝謝

落款:正齋 閔貞 畫

印文:閔貞;正齋

⑹ 圖形的分類有哪些呢

還有平面圖,立體圖,3d圖圖形的種類:圓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回形;答圓柱,圓錐,球形,長方體,正方體。

為了利用中間帶的特徵,Chang和Kuo開發出一種樹型結構的小波變化來進一步提高分類的准確性。還有一些研究者將小波變換和其他的變換結合起來以得到更好的性能,如Thygaarajna等人結合小波變換和共生矩陣,以兼顧基於統計的和基於變換的紋理分析演算法的優點。

(6)人物花卉圖擴展閱讀:

實際上更常用的辦法採用區域特徵和邊界特徵相結合來進行形狀的相似分類,如Eakins等人提出了一組重畫規則並對形狀輪廓用線段和圓弧進行簡化表達,然後定義形狀的鄰接族和形族兩種分族函數對形狀進行分類。

鄰接分族主要採用了形狀的邊界信息,而形狀形族主要採用了形狀區域信息,在形狀進行匹配時,除了每個族中形狀差異外,還比較每個族中質心和周長的差異,以及整個形狀的位置特徵矢量的差異,查詢判別距離是這些差異的加權和。

⑺ 中國古代花鳥畫各有哪些著名的代表人物及主要作品

1、顧愷之的《鳧雀圖》

2、史道碩的《鵝圖》

3、顧景秀的《蜂雀圖》

4、蕭繹的《鹿圖》

5、韓乾的《照夜白圖》、《牧馬圖》

6、邊鸞的《梅花山茶雪雀圖》

7、刁光胤的《寫生花卉冊》

8、趙孟堅的《墨蘭圖》、《歲寒三友圖》、《水仙圖》

9、揚補之的《四梅花圖》、《雪梅圖》

(7)人物花卉圖擴展閱讀:

一、花鳥畫的特點:

花鳥畫中的畫法中有「工筆」、「寫意」、「兼工帶寫」三種。

工筆花鳥畫,即用濃、淡墨勾勒動象,再深淺分層次著色;寫意花鳥畫即用簡練概括的手法繪寫對象;介於工筆和寫意之間的就稱為兼工帶寫。

早在工藝、雕刻與繪畫尚無明確分工的原始社會,中國花鳥畫已萌芽,天水放馬灘出土的戰國末期木板畫《老虎被縛圖》,是已知最早的獨幅花鳥畫 ,美國納爾遜·艾京斯藝術博物館所藏東漢陶倉樓上的壁畫《雙鴉棲樹圖》,也是較早的獨幅花鳥畫。

花鳥畫發展到兩漢六朝則初具規模。南齊謝赫《畫品》記載的東晉畫家劉胤祖,是已知第一位花鳥畫家。經唐、五代北宋,花鳥畫完全發展成熟。

二、趙孟堅的《墨蘭圖》

1、畫作內容

本幅款署「彜齋趙子固仍賦」。鈐「子固寫生」一印。墨蘭是趙孟堅善畫的題材。畫面上繪墨蘭二株,呈放射狀的長葉參差錯落,分合交叉,俯仰伸展。自題詩曰:「六月湘衡暑氣蒸,幽香一噴冰人清。曾將移入浙西種,一歲才華一兩莖。」詩中表露了作者孤高脫俗的思想境界。

2、藝術鑒賞

圖中運筆柔中帶剛,花朵及蘭草葉均一筆點劃,土坡用飛白筆輕拂,略加點苔。蘭葉皆用淡墨,花蕊墨色微濃,變化含蓄,形成墨色對比。畫雖為水墨,但格調高雅,「遠勝著色」。

⑻ 跪求花卉的適合紋樣,要帶花卉名稱

花卉圖案設計是現代圖形設計中最為重要、最為廣泛運用的題材和內容之一.服裝的面料設計、陶瓷的裝飾紋樣設計、裝潢的標志設計以及環境藝術設計中牆紙及地毯紋樣的設計等等,不體現花卉圖案的設計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的作用.卉圖案的設計與運用,我國已有了悠久的歷史.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著名敦煌藻井圖案中,卉圖案就佔有很大的比例,無論在造型還是色彩的運用方面,是令人稱絕的,其中的蓮花紋、卷草紋,型巧妙、穿插有序,色彩則顯得典雅、穩重並富於層次變化.傳統的紡織品及陶瓷藝術晶中,卉圖案造型的運用更是多姿多彩,唐代的織錦,代的絹絲織品,卉圖案均佔了很大的比例.陶瓷藝術中具有代表性的青花瓷,大量運用了花卉圖案這一手法進行裝飾.在現代的許多裝飾性的圖畫、油畫、壁畫、雕塑等藝術品中,都會欣賞到出於不同藝術家手筆中那些美妙絕倫的花卉圖形.此可見,卉圖案藝術早已深深地根植於熱愛生活、熱愛藝術的人們心中。
花卉圖案的設計,動物圖案、人物圖案及風景圖案等設計的方法與步驟基本上是一致的,要經過觀察與寫生,本造型訓練,獨紋樣組織、二方連續紋樣的組織、適合紋樣的組織、四方連續紋樣的組織等步驟,成一個完整的圖案設計體系,個體系是以由淺入深地進行訓練來實現的.也是一種切實可行的學習方法.面我們循序進行舉例說明。
1:寫生與觀察.卉的觀察與寫生,花卉圖案設計的必要手段,寫生的過程中,注意並仔細地觀察好所要寫生的花卉的生長規律及特性,如從花蕾到花開時的變化過程、花瓣的造型及瓣數、花蕊的特點、是單蕊還是多蕊、是長還是短等等.別應注意此花形的各個觀察角度,看哪個角度最能體現其造型特徵,的花形正面特徵不明顯,側面特徵卻很生動,玫瑰花,面特徵和月季及牡丹相差無幾,側面則更易表現.到葉子的造型,應觀察其外形特徵,圓葉還是尖葉葉脈是對生還是互生.些信息會通過寫生輸入你的設計意念當中去的,使你在設計中做到心中有數、得心應手.以我們強調觀察與寫生的重要性就在於此
2:基本造型的設計.從寫生的資料到圖案的設計,需要經過一個基本造型的階段,於初學者來說,何將寫生的資料轉化為圖案造型,是一個關鍵的過程,這個過程掌握好了,會為往後的各種設計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個過程就是我們要求將花卉的花苞與葉子部分分開來進行單獨的歸納與概括、訓練,繁到簡,不規則到規則等造型變化,施以點線面等裝飾手法,之成為今後設計中的各種圖案組織的基本形式。
3:圖案的設計.有了基本形之後,—步驟就是將所變化出來的基本造型有序地組織成一個單獨的圖案.織的方法是將花與葉的造型以均衡式及對稱式兩種方式進行組合,成為一個既簡單又完整的單獨圖案.以不同的色彩效果來表現其不凡的魅力。 4:連續圖案設計.二方連續圖案是圖案設計的重要形式之—,是將單獨的圖形以上、下或左、右的形式來進行排列的長條形圖案,般適用於邊緣裝飾、服裝、陶瓷,包裝設計中最為常用.方連續的組織格式變化極為豐富,一般可分為八種不同的排列格式.計過程中應注意其排列的韻律變化,疏密、大小、色調等變化,期達到完整的視覺效果。
適合紋樣主要為有—定外形格式的產品來進行設計的,圓形、方形、三角形等特定外形,案的造型應適合於這—外形.合圖案的組織格式主要分為均衡式、對稱式、多層式等組織形式,有很強的藝術性及觀賞性。
此類圖案主要應用於染織服裝的面料設計,最大特點是圖案的組織是以上下、左右都能連續組織的圖案形式.的組織格式—般分為二點式、三點式、四點式、五點式等,常不超過六點式,是以倍數來定點數的.每個點的圖形應有大小、方向上的變化,插得當,留空檔,適於每個角度的觀看.四方連續圖案的變化效果是極為豐富的,是人們服裝上常見到的圖案作品.

⑼ 鼻煙壺市場價是多少什麼樣的鼻煙壺才值錢呢

鼻煙壺是舶來品,大約在明萬曆九年 (1581) 由義大利傳入中國。最初的鼻煙壺還不叫鼻煙壺,叫鼻煙盒。就是下圖這種樣式的,傳入中國後,鼻煙盒漸漸東方化,出現了鼻煙壺。

尺寸:高5.5cm

成交價:RMB 7,820,000

拍賣時間:2011-11-14

拍賣公司: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此壺銅胎畫琺琅彩,器身圓形,短頸,圓口,壺底刻有“乾隆年制”四字楷書款。以金屬胎及琺琅為材質的鼻煙壺在中國出現的較早,且一般製造精緻,多為宮廷製作。

鼻煙雖是舶來品,卻在中華古國開放多彩的懷抱中盡情綻放。這類鼻煙壺以清康雍乾三朝製作最為精美,自康熙以來大力提倡琺琅製品,並在清內務府專設“琺琅廠”燒制琺琅器,使其不論從技術上還是從工藝上都有很大提高,成為宮廷工藝中一種非常重要的工藝品。

乾隆一朝,中外交往日盛,工藝品中畫西洋的題材增多,銅胎畫琺琅人物煙壺尤其如此。此壺色彩華麗,雙面雲紋開光西洋人物花卉圖,人物呼應自然,色彩艷麗。工匠繪制時注意了人物衣著褶皺的處理,細膩、流暢,華貴而柔美。

⑽ 中國花鳥圖的起源

中國花鳥畫的起源,按其「表現對象包括了自然界人以外的一切動植物」的定義對照,作為獨立觀賞的繪畫,最早的恐怕是唐代韓乾的《照夜白圖》和佚名者的《百馬圖卷》,以及韓滉的《五牛圖卷》;最早純表現花和鳥的,是唐代佚名的《花鳥圖屏》。花鳥畫後來的衍化,與山水畫、人物畫一樣,大致分成了院體畫、文人士大夫畫和畫工畫三大脈流。而當代的花鳥畫,正如馬鴻增先生所說,在從「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轉換」,其「審美內涵的發展而引發」了「藝術語言的演變」。然則,花鳥畫家中從事這種轉換和演變探索實踐的,還只是少數先行者;我以為趙治平應是這少數中取得成功的一位,其成功大致表現在這幾方面:
一、將工筆花鳥畫推向真正的寫實境界。
在解讀趙治平花鳥畫之前,我們有必要將中西方繪畫在認識論上的差異比較一下:西方繪畫發展自始至終把根基扎在寫實上,認識表現對象首先和主要是重客觀,西方人的寫生是尊重客體,不僅重視觀察被寫生對象外像輪廓比例的准確性,還注重其內在結構的了解和研究,因而產生了藝用解剖學這門學科,還強調表現被描寫對象因動作變化而帶來的體形變化,從認識論的角度講是客觀的唯物論的反映論。傳統的花鳥畫,無論是院體畫、文人畫還是畫工畫,描寫對象的「形」都主要是憑畫家的主觀印象,所以形的勾畫准確的極少,從認識論的角度講是唯心的。當然,傳統花鳥畫也以「六法」為理論依託,也強調「傳移摹寫」即寫生,也強調師造化,然則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在儒家學說的鑄模中定型的,而儒家精神注重「內斂」,只重視既定標准,不重視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研究,對形的認識,往往還是師帶徒的教學中受老師影響留在頭腦里的現成印象。五代黃筌的《寫生珍禽圖卷》和南宋趙佶的《芙蓉錦雞圖》,都是工筆花鳥,似乎比寫意的重視寫生,形也勾畫得並不準,都顯得機械呆板,是因為主觀思維模式妨礙了對客體形狀的正確認識。這與文人們對傳統中國畫理論的片面理解有關:中國傳統繪畫理論的核心是「形、神」說。蘇軾在《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中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認為論形似者的見解與兒童相近。宋代陳郁在《藏一話腴》中說:「寫形不難,寫心惟難。」 中國古代畫家忽視造型的傾向可見一斑。豈不知,形之不準,神將焉附!中國繪畫的「傳神」,其實大都是畫家的想當然,是虛幻的,即使是歷史上「不朽」的人物畫名作,如《八十七神仙卷》、《韓熙載夜宴圖》、《漢宮春曉圖》、《步輦圖卷》等,畫上人物,無一不是形嚴重不準,無一不是公式化的相貌,無一不是毫無表情、神態呆板,真難叫人真正看出和理解其「神」。西方繪畫首先講究的是形的准確和造型美,然後在這基礎上追求刻畫神態獲得生命和靈魂,如達·芬奇的《蒙那麗莎》、《最後的晚餐》,列賓的《伊凡殺子》、《伏爾加牽夫》、《哥薩克酋長們答蘇丹國王的信》,無不讓人清晰、明確地感覺到畫中每個人物的神色、思想、情態,由形到神,無論東方人還是西方人,無論是藝術家還是大眾都能理解和欣賞。
同是中國工筆花鳥,趙治平以工筆畫的鳥,無論是白鷺、鵪鶉、還是火雞、漁鷹,形的勾畫非常准確,刻畫非常細膩,非常逼真。趙治平往往在一幅畫上畫的同一種鳥,有十幾只甚至幾十隻,有時盡管都似在靜態中,每隻都姿勢不同而體形產生不同的變化。他勾畫形的過硬功夫就是善於捕捉變化中的體形,都不僅非常准確,並且姿態生動自然。工筆花鳥是宋代翰林圖畫院的院畫的延續,本身就是精雕細刻的畫種,但趙治平對鳥刻畫的高明,在刻畫細膩的程度超過了傳統的工筆花鳥畫,而卻又能以巧妙的虛實處理脫開傳統工筆花鳥的雕琢痕跡和動態的人為設計痕跡。他通過拜名師學得筆墨技法,按理說這種師承式的教與學,容易限制獨創意識;然而他卻沒有受到這種限制,對形象觀察、把握、描繪的能力,給人的感覺,是接受過西方式科學的美術教學的素描基本功嚴格訓練。可見他沒有受傳統文化唯心的思維模式束縛,接受了科學的唯物的認識方法。
二、營造環境氣氛 ,賦予工筆花鳥畫背景真正的自然生機
傳統工筆花鳥是工畫鳥也工畫花,大都是小景式的小品,即使畫幅較大的反映的場面,也是小景格局,就狹義的花鳥畫而言,鳥與花只是一種搭配,一種拼湊,猶如孔雀配牡丹或者玉蘭、白鶴配蒼松、荷花配翠鳥,不是自然界的真實生活景象。趙治平的工筆花鳥,是以工細刻畫鳥類,以潑墨潑彩畫「花」。其花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具體的花朵花枝花葉,而是一種特定的自然環境里一切風物。這種環境的特定性,是由某一種或幾種植物組成的,是受季節、氣候影響的獨特的場景,不僅顯得廣闊,而且顯得深遠,能產生獨特的氣氛和宏大的氣勢。
趙治平花鳥畫中環境氣氛的營造,是利用肌理滲化效果,這種肌理效果布及整幅畫面,墨色滲化的濃淡、形狀、層次千變萬化且完全是自然狀態。運用肌理效果的畫家當然不止趙治平一人,但各人運用大有高下之分。趙治平運用肌理效果,並不是為創新而創新,不是盲目趕時髦,而是努力將不同的肌理效果,與自己在不同自然環境中獲得過的相似體驗和感受相吻合,相交融,通過畫筆補充勾畫出具體的物像而再現這種體驗,神奇地演化成具體的自然環境和營造出特定而又濃烈的氣氛。雖是從無為產生虛幻肌理效果開始,最終還是靠調動生活積累提煉、構思組合成作品。或許可以說,趙治平工筆花鳥畫鳥與「花」的相融,正是由肌理效果觸發了靈感的創造。他畫中的肌理加工成的背景,看似中國畫大寫意的潑墨,其實本質是寫實的——不是主觀意念的寫意,而是把客觀環境氣氛表達出來,畫家的責任不是以主觀去改造它替代它,而只能是從它本身發掘和發現常人發現不了卻又能為常人理解、欣賞的精神面貌,才能有與觀賞者感情交流和心靈呼應的可能性。這打破了中國傳統花鳥畫構圖以空白表現背景的定勢,審美心理從概念唯心轉向直觀唯物。
至此不妨回頭再提趙治平畫鳥形象的話題,他畫鳥特別逼真是有秘訣的,就是畫每隻鳥時都在其身上見環境的印痕,猶如油畫、攝影、影視中人在不同明暗、不同氣氛中給人的不同感覺,就是將描寫的形象與它的生存環境融為一體,完全超出傳統工筆花鳥畫那種花與鳥拼湊式或者搭配式的關系。在當代工筆花鳥畫中,達到這種「融」的境界者,恐怕並不多見。
三、題材和主題體現的現代理念。
傳統的花鳥畫中對花與鳥的描繪,是僅供帝王、文人、士大夫玩賞或者作為飾物,大都將花與鳥作為吉兆的符號,什麼「松齡鶴壽」,、什麼牡丹「富貴圖」,思想內容定型化公式化,沒有創作的成分,帶有原始圖騰的品格;或者將花與鳥人格化借其作為軀體,附上文人個人思想情緒的「靈魂」;還有相當的並不追求有明確的思想內涵,只求小趣味而已。因而,畫家的意識是花和鳥為人所屬,為人所用,這源於人是其他自然生命的主宰的觀念。 趙治平花鳥畫的大主題是表現「大自然原始的生命形態」,表現他「熱愛生命,熱愛生命賴以生存的陽光、土地和雨露」,「……大自然和我們難分難解的關系,不僅是生活上的關聯,而且成為精神上、情感上的組成部分。」 趙治平筆下的花與鳥, 與人則是共生共榮相互依存的親緣關系。這與現代人對於人與自然關系新的認識相一致。他的作品中的各種鳥,或在小憩,或在覓食,或在休眠,或在戲耍,或在翱翔,或在鳴叫……其所置身的環境中花卉草木,是經風晴雨露霜雪中的不同狀態,無論鳥還是「花」,都在既受大自然哺育,又受大自然的考驗。
趙治平工筆畫作品中,較少只畫一兩只鳥,他的力作《乘春》和《南國風韻》以及《小雪》、《白露》等,都是畫的群鳥,由此可以看出,畫家對生命群體生存狀態的深沉關切。我以為這正是他的工筆花鳥表現在題材、主題上的主要現代特徵,也即現代品格。從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自然界生命群體和諧協調的生存狀態,也可以感受到自然生命的堅韌、頑強。趙治平的工筆花鳥畫中,再現的是一個個比真的自然景象更典型的真實景象。他是以畫作表現對自然生命本真的徹悟,是以之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生命的熱愛。這就賦予工筆花鳥全新的靈魂。

另外,充分開發色彩抒情的潛能,打破傳統中國畫顏料的色調局限,大膽使借鑒西畫用復色表現藝術形象復雜微妙的色彩變化,用色彩表現本是西畫中才注重的受光感和逆光感,強化和豐富了中國畫色彩的表現力,也是趙治平工筆花鳥吸收西方繪畫營養成功的一些方面。
趙治平工筆花鳥藝術表現手法還有許多獨到方面,譬如構圖中突出繁與簡、濃與淡、冷與暖的對比;譬如善於置形象於不同程度的朦朧狀態營造朦朧美……這些都不再一一展開評說,本文著重觀照的,是趙治平的工筆花鳥在「從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轉換」,和「藝術語言的演變」的實踐。這種轉換和演變,並不是微觀的一般意義上的創新,更不是那種實際上無意義無價值的玩形式唬弄人,而是一種文化層面也是審美心理和審美觀念的變革。中國傳統繪畫的寫意,尤其是文人畫,是文人、士大夫自畫的自賞、自娛、自艾或自我安慰的藝術,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表現形式,平民都很難真正理解和欣賞。中國文學發展,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從士大夫階層轉向市井平民的重大歷史變革。這樣的變革中國傳統繪畫就未有過。所以中國傳統繪畫的語言難以與廣大人民溝通。20世紀初吳昌碩將金石文字引入寫意花鳥,依然是文人畫的傳統審美心理,變貌未變質,與大眾審美無關。徐悲鴻引進西方審美觀,在形式上以寫實提煉形象准確科學的造型,在內容上熱切關注和潛心表現平民生活,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具備了與大眾對話的完整語言體系,是中國繪畫史上一次最重大最本質的革命;只惜對花鳥、山水未能真正起到催化作用。花鳥、山水依然一直停畄在文人畫狹隘的境界,而且還缺少傳統文人的學識和修養作基礎。在新時期,當代花鳥畫家的隊伍里當然不乏力求創新、探索者,然而真正著力從文化審視角度作深層轉換和演變者,積極尋找可與大眾交流的繪畫語言者,恐怕為數不多。
畫家的繪畫語言是要對觀賞者表達的,我不贊成畫家只管自己「創新」,評論家只顧「創造」新的「理論詞彙」評說得玄而又玄,顯示得「曲高和寡」,把觀賞者推到雲里霧里。藝術作品的美學價值,只有通過廣大觀賞者的審美活動體現。這種審美活動必須是心靈對作品流露的思想感情和藝術魅力的感覺和領悟,而不是僅憑畫家名氣、聾子看笑般聽別人玄乎的評說盲目迷信。繪畫創作的深意和繪畫理論的深度、高度,與通俗化、平民化應當是一致的。趙治平工筆花鳥的創作實踐,追求以寫實表現形象,以肌理效果的加工表現真實而又特定的自然景象,以現代人對人與自然全新的認識和感情賦予作品全新的內涵,從內容到形式,具有了現代品格,都應當可與當代大眾心靈溝通,較為成功地為工筆花鳥畫尋找了新的生命之源。
其實趙治平傳統筆墨技法可說是出色的,畫大寫意花鳥也堪稱高手。大幅工筆畫要費大寫意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工夫,他卻是執著於艱辛的工筆畫創作,這是因為他胸有遠航的航標:「人類歷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地球在變小,文化在交融」,「我們要用一種國際性的眼光對待一切」,「迎接世界上任何美的形式,來豐富我們的畫面」。他的成功,是文化層面轉換的成功,顯然是宏觀眼光把握下取得的。他這追求的,或許也是可以與世界各民族對話的藝術語言。

熱點內容
托物言志櫻花 發布:2025-10-02 19:31:11 瀏覽:51
盆景幾種 發布:2025-10-02 19:28:50 瀏覽:17
昊廣花卉 發布:2025-10-02 19:14:39 瀏覽:474
吳宣儀櫻花 發布:2025-10-02 19:07:34 瀏覽:201
海口花卉盆栽 發布:2025-10-02 19:03:09 瀏覽:456
小鬼子綠植 發布:2025-10-02 18:42:09 瀏覽:377
梅花兒噴鼻香 發布:2025-10-02 18:30:28 瀏覽:935
接待室盆栽 發布:2025-10-02 18:25:46 瀏覽:652
人人櫻花色 發布:2025-10-02 18:17:24 瀏覽:318
胡偵探傳說玫瑰山莊的哀婉之曲 發布:2025-10-02 18:17:17 瀏覽: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