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與插花的聯系
A. 關於插花的詩句
一、有花君不插,有酒君不持,時過花枝空,人老酒戶衰。
出自:陸游《插花》
意思是:
有花的時候你不插,有酒的時候你不喝,等到時間過了花謝了,人老了酒也不能喝了。
二、少日春懷似酒濃,插花走馬醉千鍾。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甌香篆小簾櫳。
出自:辛棄疾《定風波·暮春漫興》
意思是:
少年時代,一旦春天來臨,就會縱情狂歡,插花、騎馬疾馳,還要喝上些酒。
年老的時候,春天來了,覺得毫無興味,就像因喝酒過量而感到難受一樣。現在只能在自己的小房子里燒一盤香,喝上幾杯茶來消磨時光。
三、行到亭西逢太守,籃輿酩酊插花歸。
出自:歐陽修《豐樂亭游春三首》
意思是:
漫步至小亭前遇到太守,坐著一個小竹轎子半醺半醉的,頭上插滿了鮮花嘻笑歸來。
四、桑柘外鞦韆女兒,髻雙鴉斜插花枝。轉眄移時,應嘆行人,馬上哦詩。
出自:盧摯《蟾宮曲·寒食新野道中》
譯文:
桑林外,一位梳著雙丫髻的小姑娘頭上斜插著花枝在盪鞦韆。她轉眼注視多時,大概是贊嘆我這個行路之人,坐在馬上吟哦詩篇。
五、插花還起舞,管領風光處。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出自:張元干《菩薩蠻·春來春去催人老》
譯文:
頭上插著花起身狂舞,要盡情地享受春光。讓我們舉杯共同留住春天,不要讓花兒笑人們不懂惜春。
B. 詩歌式的開場白,包含建國60周年和插花藝術的融合
舉國同慶六十年騰飛華夏
插花獻藝千百朵錦盛奇葩
C. 描寫插花的詩句
插花吟
邵雍
頭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
身經兩世太平日,眼見四朝全盛時。
況復筋骸粗康健,那堪時節正芳菲。
酒涵花影紅光溜,爭忍花前不醉歸。
D. 如何通過中式插花體現節氣特點、插花與詩詞的結合
您好,中式來插花一般自都包含有強烈的國風氛圍,根據時節選擇花材,體現節氣特點.
例如常見的中式插花點綴 梅蘭竹菊,就能很好的體現中式插花氛圍
從造型上,中式插花一般以直立型、直上型、傾斜型、平展型、下垂型為主。
於詩詞的結合就要看你選擇的哪句古詩詞了,一般已經描寫或者直接詩詞里就帶有花名的,會很好的聯想結合到一起
望採納
E. 如何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插花藝術
弘揚和普及中國傳統插花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教育、宣傳、引導、生產、消費等多個方面,就我國目前的國情而言,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通過各級各部門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對花藝界同仁來講,既義不容辭,又任重道遠。怎麼辦?從對插花花藝事業熱愛和負責的角度出發,我們要擬定解決問題的決策,從管理學角度來講,選擇貫穿於決策的全過程,我們要針對問題選原因,針對原因選目標,針對目標選途徑,針對途徑選對策,只有這樣,才能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來解決存在的問題。
宣傳教育是基礎 :
鄧小平曾講過:「改革開放最大的失誤就是教育的失誤。」筆者認為,中國傳統插花的普及和弘揚同樣也涉及教育相對滯後的問題。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應包括高等教育(注重的是理論知識的灌輸和積累)、職業教育(強調的是技術技能的掌握和操作)、繼續教育(關注的是良好心態的塑造、價值理念的提升、技能知識的更新)和基礎教育(重點是基礎知識的學習,包括基本的原理、定義、概念、方式、方法等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等四個層面。就目前我國插花藝術教現狀而言,只要極少數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涉及插花藝術的教學,而繼續教育和基礎教育幾乎是空白。普及、弘揚和推廣只能是紙上談兵。正如中國插花花藝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資深插花花藝大師王蓮英教授呼籲的那樣:「中國傳統插花藝術應納入大、中、小學教育體系」。同樣,宣傳工作的也明顯滯後,只有在少數的專業刊物上偶爾有介紹,除網路外的大眾媒體上很少有宣傳或報道。因此,加大各個層面的教育和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了解、知曉並喜歡和熱愛插花藝術是擺在我們面前必須解決的一項課題。
中國傳統插花藝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東方插花藝術的代表。因其具備端莊典雅的造型、富有詩意的畫面、形神兼備的意境、師法自然的手法等特點,被世人所推崇和青睞。在其漫長的發展歷史中,經歷了六個階段:公元220年前,即六朝以前就出現了插花的雛形,此階段為插花的萌芽階段。六朝時期(公元220年至581年)為初級階段。隋、唐、五代時期(公元581年至960年)為普及興旺發展階段。宋、元時期(公元960年至1368年)為繁榮昌盛階段。明至清末(公元1368年至1911年)為鼎盛階段。清代以後的近百年,為停滯階段。在過去的1700多年歷史中,我國有關插花的著作不少,其中名氣較大的有唐朝的《花九錫》,明朝的《瓶史》、《瓶花譜》、《瓶花三說》,清朝的《花鏡》、《浮生六記》等,為我們研究、繼承、發揚和推廣中國傳統插花藝術提供了寶貴的素材。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經歷了30年的改革開放,各行各業蓬勃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生機,插花界盼望已久的第一屆全國插花藝術展於1990年10月在上海舉行,標志著我國插花又走上了健康的發展道路,這是我國插花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從1990年第一屆全國插花藝術展覽開始到2008年第八屆中國花卉零售業交流會止,近20年來,我國插花事業的發展經歷了復甦和發展、提高和繁榮的不同時期,現已逐步走上了一條健康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F. 有關插花藝術方面(追加100)
淺談插花藝術的魅力
2005-2-23[來源] 園林在線 [作者] 陳平
插花藝術的起源應歸於人們對花卉的熱愛,通過對花卉的定格,表達一種意境來體驗生命的真實與燦爛。
我國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雛形。插花到唐朝時已盛行起來,並在宮廷中流行,在寺廟中則作為祭壇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時期插花藝術已在民間得到普及,並且受到文人的喜愛,各朝關於插花及欣賞的詩詞很多。至明朝,我國插花藝術不僅廣泛普及,並有插花專著問世,如張謙德著有《瓶花譜》,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國插花藝術發展到明朝,已達鼎盛時期,在技藝上、理論上都相當成熟和完善;在風格上,強調自然的抒情,優美朴實的表現,淡雅明秀的色彩,簡潔的造型。清朝插花藝術在民間卻得不到重視、發展和普及。中國的近代由於戰亂等諸多因素,插花藝術在民間基本上消失。一直到近幾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及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鮮花才逐步回到了人們的生活當中。
我們的民族素以風雅著稱,以花贊人、以花喻人、賦予花人格魅力是我們的傳統,如「松、竹、梅」被譽為「歲寒三友」,「梅、蘭、竹、菊」譽為「四君子」等等可謂家喻戶曉。我國插花在風格上崇尚自然,朴實秀雅,寓意含蓄;在形式上注重線條、構圖的完整和變化,講究優美的線條和自然的姿態。其構圖布局高低錯落,俯仰呼應,疏密聚散,作品清雅流暢。按植物生長的自然形態,有直立,傾斜和下垂等不同的插花形式;用色淡雅脫俗,樸素大方;在意境營造方面,插花表現題材廣泛,多賦予作品深刻的寓意,觀之耐人尋味,回味悠長。插花藝術是生活在水泥叢林中的現代人尋找精神家園,親近大自然的最好方式。
插花藝術是多種藝術形式的融合。插花藝術品是凝固的音樂。音樂的美感富於流動性,音符的跳動旋律或纏綿、或高亢,給人以無限遐思和聯想。插花作品中那飄揚的絲帶,斜逸的枝葉,優雅的造型和深邃的意境使人彷彿聆聽到了美妙的音樂。繪畫是以形象和色彩來表現主題的,插花作品也具有這種特性,而且插花的立體感和觀賞性比繪畫更強烈,插花的製作更便捷,取材更廣泛,可操作性更強。作品完成以後仍可依據作者的構思不斷地進行修改和調整,以表達變動的情緒和內心感受。詩歌是一種文學表現形式,抒發的是一種強烈的內心感受。詩歌的意境千變萬化,韻味無窮,激發出了人們豐富的想像力。插花作品也具有這種功能,它所營造的意境或模擬植物的自然生態美,或以誇張手法表現景物或園林景觀,或以事件、人物為題材進行抽象概括,在似與不似之間給人留下無盡的想像空間。雕塑是以固定的造型,或直觀或抽象地表現人的思維靈感火花,插花也與之有相似之處是一種造型藝術。但是插花是一種鮮活的藝術,充滿了盎然的生機,這又是雕塑所無法比擬的。因此說,插花藝術同其他藝術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插花以其簡潔的表現形式,廣泛的取材與表現題材的多樣化,使得這種藝術表現形式還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比如時裝展示會展示的服裝,有些可以演變為日常著裝,而有的則純粹是藝術性展示。但是這些純藝術性的時裝也可以起到引導潮流或拓寬人們視野和思路的作用,所以同樣是不可或缺的。插花也有相似的屬性,插花有藝術插花和禮儀插花之分,前者思想性較強,製作難度很大,起著引導潮流的作用;而後者的普及性更強一些,非專業人員不具備系統理論和實際經驗,但采擷一些鮮花,准備一些普通材料,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創作出一些插花作品來裝點居室,美化生活,陶冶情操。因而插花也具有廣泛的公眾特性,這是插花藝術普及與推廣的社會基礎,也是插花藝術品進入市場,形成規模效益的依據之一。
插花藝術有陶冶情操的作用 。插花作品多姿多彩,製作過程中作者傾注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多以鮮花為主要製作材料。盡管保鮮技術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但插花作品的壽命仍然是短暫的。通過鮮花這小巧生靈的凋零易逝,使人在更深層的意義上感悟到人生的短暫與光陰的無情流逝,從而萌生憐花、惜花更護花的情懷,也激發和培養了人們珍惜生活,熱愛生命,善待大自然和人類自身生存環境的高尚情操。
花藝設計兼顧生意和風格--訪日本花藝師?本伸也
〔 作者:何小唐 來源:中國花卉園藝 瀏覽:341 時間:2005-3-29 錄入: 〕
日前在北京舉辦的一次花藝活動中,日本花藝師?本伸也設計的居室花藝吸引了人們的視線。無論是小巧的電話托架,還是廢棄的可樂瓶、老舊的衣箱,在他的巧妙構思下,都與鮮花形成了默契的搭配,成為可愛的裝飾品。?本伸也,這位來自日本的花藝設計師帶著他那充滿自然靈趣的花藝走進了北京花藝界。
融會東西的花藝風格
?本伸也從事花藝工作有10多年了。起初他所學的專業是計算機,但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他愛上了插花藝術,於是,他毫不猶豫地走進了花藝世界。他在日本花藝界學習、工作了差不多7年。但自然、活潑的性格使他對西方花藝更加情有獨鍾。於是,他離開家鄉去了德國、荷蘭、瑞士,在那裡邊學習邊工作了3年,掌握了歐式花藝的技巧。在德國期間,他和一位北京女孩喜結良緣。兩年前,他和妻子來到北京,創辦了植葉設計室,開始了他在北京的花藝事業。
目前,?本伸也設計室的主要客戶是在京工作、生活的外國人。但他認為,中國顧客的消費潛力是巨大的。融會學習了東西方插花藝術的?本伸也,非常明白不同文化背景對花藝的不同審美需要。他說,中國插花喜歡比較熱烈的色彩,尤其是在節日的時候,紅色、黃色等是經常用到的顏色;而日本人則喜歡清淡的色彩,插花用色以淺色為主;德國等歐洲國家對花藝色彩的運用則介於中、日之間,由強漸弱的同色系變化感很強。崇尚自然的?本伸也,在花藝設計上更偏向歐式風格。
?本伸也認為,插花其實是一個人與花交流的過程。花也有不同的性格,例如,有的花能讓人體會到熱情,有的則展現出浪漫的風韻。花藝師就要通過自己的花藝作品,把花的性格展現給大家。?本伸也在插花時很尊重花的自然形態,他說,鬱金香的莖比花還要美,那麼插花時就可以通過對花莖的展示來襯托花的美麗。
商業與花藝完美結合
作為一名商業花藝師,?本伸也認為,除了追求作品之美,使消費者欣賞並願意購買也很重要。
?本伸也認為,作為花藝師,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喜好是一方面,但同時也需要對消費者進行引導。有些前衛的花藝作品擺放在花店里,短時間內可能無法被消費者接受,但消費者每次來到店裡時,花藝師都可以向他們介紹、推薦。時間長了,這些作品自然會引起消費者的注意,並激發他們的購買慾望。花店裡的花藝師需要堅持不懈地插些自己喜歡的作品。不能怕浪費花材,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逐漸讓消費者接受自己的設計風格和作品。
經常有客人打電話到設計室來訂花。一般來說,客人會有些基本的想法,如:想用什麼顏色的花,大致需要什麼樣子等等。?本伸也總要問得很仔細,在了解客人基本要求的基礎上,提出一些建議。這樣一來,盡管在插花過程中融入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和創意,但當花送到客人手中時,客人還是會很滿意。在這個過程中,客人還逐漸接受了設計師的風格。如此一來,生意和花藝師的個人風格就不再是一對矛盾,而是可以兼顧的。
啟發思想是一種學習
植葉設計室有時也開設插花課程。?本伸也說,雖然是在講授插花技術,但對於那些有插花基礎的學員,他其實更希望和他們進行一些設計想法上的交流。?本伸也認為,花店的花藝設計人員應該具備基本的插花技術,如果想插一件和別人相同的作品,那隻是簡單的模仿。作為花店的花藝師,其主要任務是設計出新穎的作品,而不是簡單地學習、重復技術。因此,他更願意和花藝師們交流設計上的想法和思路。在他的插花課上,?本伸也不讓學生模仿他的作品,而是讓學生動腦筋、自己想,創作自己的作品。有不少學生的作品很出色,對身為老師的他也有不少啟發。
?本伸也說,花店店員如果想學插花技術,平時在店裡多看師傅們插花就可以,但設計想法是要通過和師傅們交流、學習才能明白的。他在德國學習時,老師經常准備很多種花,讓學生隨自己的喜好來插,然後由老師點評,這樣學生的進步會比較快。但是在中國或日本的插花課上,老師講得多,學生動手少,這樣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學生的想像力。「每一朵玫瑰花都是不一樣的,即使學生模仿,也不可能插出和老師一樣的作品。啟發思路,才是更好的學習方法。」這就是他的觀點。
圖為?本伸也設計的家庭居室花。看得出來嗎?粉色的花瓶外飾其實是用毛巾做成的。
G. 我想學點新東西
個人建議:當你有煩惱的時候,你可以學學插花,這是一門藝術.對於工作還是有幫助的,學會細心,同時陶冶情操,學會另外一種的審美觀.
我們的民族以風雅著稱,素來賦予花人格魅力,以花贊人,以花喻人,如松竹梅被譽為「歲寒三友」,梅蘭竹菊為「四君子」等等。我國插花在風格上追求崇尚自然,朴實秀雅,寓意含蓄;在形式上注重線條、構圖的完整和變化,自然流暢,簡潔清新;用色淡雅脫俗,樸素大方;在意境營造方面,插花表現題材廣泛,多賦予作品寓意深刻的思想性,觀之耐人尋味,回味悠長。 插花藝術是多種藝術形式的融會 插花藝術品是凝固的音樂。音樂的美感富於流動性,音符的跳動旋律或纏綿、或高亢,給人以無限遐思和聯想。插花作品中那飄揚的絲帶,斜逸的枝葉,優雅的造型和深邃的意境使人彷彿聆聽到了美妙的音樂。 繪畫是以形象和色彩來表現主題的,插花作品也具有這種特性,但是插花的立體感和觀賞性比繪畫更強些,插花的製作更便捷,取材更廣泛,可操作性更強。另外一點不同之處是,繪畫作品一旦完成,就不便再改動,存放時間再久,畫面也不能變化。而插花作品完成以後仍可依據作者的構思不斷地進行修改和調整,以表達變動的情緒和內心感受。 詩歌是一種文學表現形式,抒發的是一種強烈的內心感受。詩歌的意境千變萬化,韻味無窮,激發出了人們豐富的想像力。插花作品也具有這種功能,它所營造的意境或模擬植物的自然生態美,或以誇張手法表現景物或園林景觀,或以事件、人物為題材進行抽象概括,在似與不似之間給人留下無盡的想像空間。 雕塑是以固定的造型,或直觀或抽象地表現人的思維靈感火花,這點與插花也有相似之處。但是插花是一種鮮活的藝術,充滿了生命的盎然生機,這又是雕塑所無法比擬的。 因此說,插花藝術同其他藝術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插花藝術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 插花以其簡潔的表現形式,廣泛的取材與表現題材的多樣化,使得這種藝術表現形式還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比如時裝展示會展示的服裝,有些可以演變為日常著裝,而有的則純粹是藝術性展示。但是這些純藝術性的時裝也可以起到引導潮流或拓寬人們視野和思路的作用,所以同樣是不可或缺的。插花也有相似的屬性,插花有藝術插花和禮儀插花之分,前者思想性較強,製作難度很大,起著引導潮流的作用;而後者的普及性更強一些,非專業人員不具備系統理論和實際經驗,但采擷一些鮮花,准備一些普通材料,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創作出一些插花作品來裝點居室,美化生活,陶冶情操。因而插花也具有廣泛的公眾特性,這是插花藝術普及與推廣的社會基礎,也是插花藝術品進入市場,形成規模效益的依據之一。 插花藝術有陶冶情操的作用 插花作品多以鮮花為主要製作材料。盡管保鮮技術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但插花作品的壽命仍然是短暫的。這一方面促進了插花的更新加快,相應地推動了鮮花市場的繁榮;另一個方面,通過鮮花這小巧生靈的凋零易逝,使人在更深層的意義上感悟到人生的短暫與光陰的無情流逝,從而萌生憐花、惜花更護花的情懷,也激發和培養了人們珍惜生活,熱愛生命,善待大自然和人類自身生存環境的高尚情操。
H. 推薦幾首關於「插花」的詩詞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老。——李清照《蝶戀花》
少日春懷似酒濃,插花走馬醉千鍾。——稼軒居士《定風波 暮春漫興》
莫怪杏園憔悴去,滿城多少插花人。——杜牧《杏園》
功名休論,齊楚共唐虞,開口笑,插花歸,更候清秋晚。——黃裳《驀山溪》
插花向高髻,結子置長裾。——萬楚《雜曲歌辭 茱萸女》
插花勸酒鹽橋館。——張先《木蘭花/玉春樓》
插花照影窺鸞鑒。——歐陽修《涼州令》
落日經過桃葉,不管插花歸去,小袖挽人留。——朱敦儒《水調歌頭》
插花開口笑。——郭應祥《菩薩蠻》
向來吹帽插花人,盡隨殘照西風去。——劉克庄《踏莎行》
I. 描寫插花的詩詞有哪些
1、蝶戀花·上巳召親族
宋代:李清照
永夜懨懨歡意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為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老。
譯文
漫漫長夜讓人提不起一點精神,心情也鬱郁不歡,只能在夢里夢見京城,還能認出那些熟悉的京都街道。為了報答眼下的好春色,花兒與月影也是相互相映照。
簡便的宴席,雖然菜很一般,酒卻是美酒,味道也很合口,一切都讓人稱心如意。喝醉了將花插在頭上,花兒不要笑我,可憐春天也像人的衰老一樣快要過去了。
2、定風波·暮春漫興
宋代:辛棄疾
少日春懷似酒濃,插花走馬醉千鍾。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甌香篆小簾櫳。
卷盡殘花風未定,休恨,花開元自要春風。試問春歸誰得見?飛燕,來時相遇夕陽中。
譯文
少年時代,一旦春天來臨,就會縱情狂歡,插花、騎馬疾馳,還要喝上些酒。年老的時候,春天來了,覺得毫無興味,就像因喝酒過量而感到難受一樣。現在只能在自己的小房子里燒一盤香,喝上幾杯茶來消磨時光。
春風把剩下的花瓣也給捲走了,但它還是沒有停息。可是我不恨它,因為花兒開放是由於春風的吹拂。想問一下,誰又看見春天離去了?離此而去的春天,被飛來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陽中碰上了。
3、蟾宮曲·寒食新野道中
元代:盧摯
柳蒙煙梨雪參差,犬吠柴荊,燕語茅茨。老瓦盆邊,田家翁媼,鬢發如絲。桑柘外鞦韆女兒,髻雙鴉斜插花枝。轉眄移時,應嘆行人,馬上哦詩。
譯文
柳樹萌芽,像飄浮著一層嫩綠色的輕煙。梨花似雪,參差地交雜在柳枝中間。柴門外狗兒在叫,茅屋頂上燕了呢喃。一對白發的農家老夫妻正圍著老瓦盆飲酒用飯。桑林外,一位梳著雙丫髻的小姑娘頭上斜插著花枝在盪鞦韆。她轉眼注視多時,大概是贊嘆我這個行路之人,坐在馬上吟哦詩篇。
4、豐樂亭游春三首
宋代:歐陽修
春雲淡淡日輝輝,草惹行襟絮拂衣。
行到亭西逢太守,籃輿酩酊插花歸。
譯文
頭上是暖暖的陽光和淡淡的雲朵,腳底青草茂盛主動牽惹遊人的衣襟,柳絮紛飛灑落在身上。
漫步至小亭前遇到太守,坐著一個小竹轎子半醺半醉的,頭上插滿了鮮花嘻笑歸來。
5、菩薩蠻·春來春去催人老
宋代:張元干
三月晦,送春有集,坐中偶書。
春來春去催人老,老夫爭肯輸年少。醉後少年狂,白髭殊未妨。
插花還起舞,管領風光處。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譯文
春來春去時光如飛催人老,我怎肯輕易輸給年輕人?酒醉之後像少年一樣狂放不羈,鬍子白了根本沒有關系。
頭上插著花起身狂舞,要盡情地享受春光。讓我們舉杯共同留住春天,不要讓花兒笑人們不懂惜春。
J. 詩歌和繪畫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古往今來,許多膾炙人口的藝術作品,總是給讀者留下再創作的想像空間,達到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境界。
究其原因,與虛實技巧的運用有很大的關聯。
當代詩歌,無論從表現內容、表現形式,還是表現技巧、表現意識上都空前的自由,詩人沖破了政治主義的框架和束縛,作品呈現出人性化本真意義上的可貴一面。有的作品盡管讀的時候似乎味道若有若無,給人以無從審美的第一印象,不過,就其表現手段來看,似乎在追尋空靈輕妙的詩歌造詣。
這種表現手法,突破了現代詩歌對於虛實技巧的運用。現代詩歌在運用虛實技巧的時候,通常是在詞句上加以利用,然後加以錯位,比如「那小牛哞的叫了一聲/脆得就象初春的青草」。而當代詩歌則從宏觀角度,從布局謀篇的結構上運用虛實手段,使整個作品通體玲瓏,八面透氣,首尾脫俗。
這正如國畫。國畫的虛實技巧被國人所熟知,以齊白石的《蝦》為例,一隻蝦周圍只需點綴幾點葉片葦支,整個作品的蝦便靈活生氣、惟妙惟肖。
就其虛實技巧的運用來說。單獨畫「蝦」這個表現本體的時候,可以採用虛實結合,避免把蝦畫得壅贅死板,而從整個繪畫作品來看,可以看作是構思上的虛實技法,其中空白的地方便是想像的空間,也是藝術美妙的世界。
由此而論,當代超前詩歌對於虛實技巧的運用更大程度地將詩人的藝術構想進入到作品的表現范疇里去,又把作品的整體審美形式自由地闡發開來,從而構成詩歌多元化審美的重要的一面。
詩歌,作為高級文學樣式,作為最不純凈語言,以其巨大的包涵和擴大的外延,展現給讀者和這個世界的是人類的智慧、價值、美感、哲理、情操。因而,詩歌在作為藝術作品的同時,其完美的藝術形式也構成了它本身應該包含的美學體系的一個必要分支。
對於詩歌作品來說,形式和內容同樣重要。沒有形式就沒有詩歌樣式,沒有內容就沒有詩歌本質。從廣義來講,詩歌的形式不僅僅局限在分行的技巧,只要是屬於表現手法的,都可以劃歸到形式中來。如果更廣一點,還可以將詩人創作的心態、目的包容進來。也就是人們說的「文如其人」,觀其文而知其心。
我們可以這樣講,當詩歌作品的藝術創作和藝術形式,自發地散放出藝術芳香的時候,詩歌作品的創作者——詩人——便是真正意義上的詩的主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