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木之花
㈠ 初一的藝術活動怎麼寫啊50個字
例文一:
聽說這個星期就要舉辦藝術節閉幕式了。閉幕式可是把所有最有趣,最精彩,最引人喝彩的節目集中在一起獻給同學們的「營養套餐」。我盼星星,盼月亮,終於,在星期二中午我們就乘車去了體育館觀看藝術節閉幕式。
例文二:
舉行之前藝術節的頒獎儀式,每個獲獎班級的班長都站上了領獎台;當那一份份紅艷艷的獎狀遞到他們手中時,我分明可以看到他們眼中泛出了晶瑩的淚花。這么多天,他們帶領班裡的同學們排練節目,付出了多少辛勞的汗水,最終獲得了這份榮譽。這怎麼不是讓人喜極而泣呢?
例文三:
接下來一個有一個節目紛紛上演,有小品《小寶金店》改變版,逗得觀眾哈哈大笑;有舞蹈表演《青花瓷》,讓觀眾陶醉其中,無法自拔;有熱辣奔放的爵士舞,我前排的男生情不自禁跟著節拍扭動起來,嘴裡興奮地吶喊著。
例文四:
忽然,全場安靜了,我連忙把目光投向舞台上。三名身著白色衣群的女生緩緩走上舞台,燈光忽的柔和下來,月光似的朦朧柔軟,美麗非凡。優雅的前奏適時地響起,隨著輕緩的音樂,三名女生微微擺動著手臂,雪白的紗裙也隨著飄動起來。
例文五:
「當你老了,頭發都白了……」優美的歌聲從她們的口中飛出,溫婉空靈,像一陣風,穿梭在大廳之中,撒下藝術的種子。演唱結束了,但這歌聲還回盪在我的腦海之中,久久不肯散去。彩的節目令我目不暇接,很快就到了最後一個節目。
例文六:
一些老師們站在舞台上,帶領著同學們唱歌。這是我旁邊的潘依曼指了指舞台,說:「看哪,我們的沈老師也參與了節目呢!」我定睛一看,沈老師正昂首挺胸,面帶微笑地站在那兒,意氣風發,精神抖擻。只見那領頭的老師小紅旗一揮,觀眾們全站起來。
例文七:
輪到我們大顯「聲」手了:「到敵人後方去,把敵人趕出境……」在雄壯的歌聲中,藝術節也拉上了帷幕。經過這次活動,我感覺有一朵花兒在我的心裡綻放了,那是藝術之花,成長之花,青春之花。雖然我們在藝術節中沒有獲得排名,但是我也收獲了很多東西。一時間,我的眼眶濕潤了。
㈡ 土家織錦是怎樣被譽為民間藝術之花的
土家族是我國湘西最主要的少數民族,土家族人在長期的生產活動和生活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創造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藝術品。
土家族地區地處深山,長期以來處於原始封閉狀態,民間習俗多保持著固有淳樸古風和濃厚的鄉土氣息,土家織錦便是一朵獨具魅力的民間藝術之花。
早在4000多年前,土家先民就掌握了簡單的紡織技術。秦漢時期,土家族人的織錦被稱為「賨布」,曾是皇室的貢品。
土家織錦主要工藝有刺綉、挑花、彩織等,其內容一般取材於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而更多勞動婦女創作的綉品,卻是按照自己的愛好和意願,憑借對生活的觀察和感受而設計、製作的。
她們將一些象徵五穀豐登、吉祥如意的圖案綉於衣物、頭巾、鞋帽、枕頭、床單之上,用來美化裝飾自己的生活,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西蘭卡普」是一種土家織錦。在土家語里,「西蘭」是指鋪蓋,「卡普」是花的意思,「西蘭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鋪蓋。人們往往在「花鋪蓋」前冠以「土」字,特指這項民間工藝所包含的土家族民族特點。
土花鋪蓋自古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愛,並將它視為智慧與技藝的結晶,被稱作「土家之花」。
關於「西蘭卡普」的起源,史籍中可見零碎的記載。《後漢書·西南蠻夷傳》所說哀牢夷「織文革綾錦」的「蘭干細布」,就是土花鋪蓋的前身,稱「武陵蠻」有著「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斕」的習尚,「武陵蠻」就是古代對土家族人的一種稱呼。
西蘭卡普的根源除在古史典籍上有記載外,在土家山寨有個美麗的傳說: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在古代五溪之一的酉溪河畔一個古老的土家山寨里,有一個叫西蘭的土家族姑娘,她聰慧、勤勞、美麗,在附近的十里八鄉稱得上百里挑一。她從幾歲起就跟著母親「阿尼」紡紗織布學刺綉。
西蘭心靈手巧,織的布與別人不一樣,她是用多種綵線交織在布上,形成各種各樣的花,有菊花、月季、牡丹、桃花、勾藤花等,山上有多少種花,她就會織多少種花。
她在一些花中織翩翩飛舞的蝴蝶、陽雀、錦雞,還配著山堡、雲、水、日、月,美麗的大自然景象在西蘭姑娘手裡,構成了一幅幅艷麗的帶花的布,這種布就變成了錦。
有一天,西蘭問寨上的百歲老人:「帕朴爺爺,土家山寨的花我織了一朵又一朵,什麼花我都織過,還有什麼好看的花嗎?」
帕朴說:「還有白果花呢!」
西蘭說:「那我怎麼沒見到白果花呢?」
帕朴說:「白果花是四月間半夜才開花,你白天怎麼見得到呢?」
西蘭等呀,盼呀,每天半夜起床上山,一次又一次到白果樹下站呀、坐呀,一雙眼死死地盯到白果樹上。
終於有一天,半夜剛過,一輪明月從雲縫里露了出來,月光照在白果樹的枝葉上,樹葉在微風的吹動下,閃著亮光,霎時,白果樹開滿了白果花,在月光的照射下,潔白的白果花十分可愛。
西蘭馬上摘了一朵,看了又看,聞了又聞,愛不釋手。哪知道,西蘭半夜起床的行動被她的嫂子「查切」發覺了,她在西蘭的父親「阿巴」面前搬弄是非,說西蘭不學好,半夜三更上山,在白果樹下「呃羅巴」,即偷男人。
西蘭的阿巴喝醉了酒,聽了兒媳婦的話,氣得要死,拿起砍柴刀,跑到白果樹下,不問青紅皂白,舉起砍柴刀,把西蘭活活砍死了。
阿巴砍死了西蘭後,酒也醒了,看到西蘭手裡捧著的白果花兒,後悔也來不及了。寨子里的男女老幼見此情景都悲痛萬分,淚如雨下……
後來,土家姑娘們把西蘭織的各種有花的圖案保存下來,比著圖樣照著織,為了紀念西蘭姑娘,人們就把這種手工織的有各種花的布叫做「西蘭卡普」。
來鳳縣土家織錦村生產的土家錦《白果花》描繪了西蘭卡普美麗的故事傳說。
土家族長於織作的悠久傳統一直保留下來,直到改土歸流前後,不論男女還保持著「喜斑斕服色」的習俗。
一般文獻上對於土花鋪蓋給予了諸種不同的名稱:清代同治年間的《龍山縣志》雲:土錦「績五色線為之,色彩斑斕可愛。俗用以為被,或作衣裙,或作巾,故又稱崗巾。」
《永順府志》記載:
斑布即土錦。土人以一手織緯,一手用細牛角挑花,遂成五色」。所謂「崗巾」、「土錦」以及「土絹」、「崗錦」。
皆指土花鋪蓋。
「西蘭卡普」最醒目的藝術特徵是豐富飽滿的紋樣和鮮明熱烈的色彩。土花鋪蓋的圖案紋樣包括了自然物象圖案、幾何圖案、文字圖案各個大類,其共同的特點:
一是幾何圖案占著較大的比例,即使是那些取材於自然物象的描寫性較強的圖案,為適應彩織而化成了由方形、三角形、直線等圖形和線條所剪裁組成的幾何圖形了。如「岩牆花」有悟於山民以大小石塊嵌迭為牆之理,「菜子花」得於菜花的細碎;「澤羅里」體會於水波的起伏等。
二是圖案紋樣富於變化,就單幅被面來看,有大塊的紋樣,像「四十八鉤」、「浪苦妹」之類,有小塊的紋樣,如「粑粑架」之類;有以長方形為主要紋樣者,如「椅子花」之類;有以六方形為主要紋樣者,如「鉤花」、「二十四鉤花」之類;有以八方形為主要紋樣者,如「桌子花」之類;有在菱形斜格中安排主要紋樣作四方連續者,如「小白梅」、「實心花」、「衣張蓋」之類。
被面兩端的「檔頭」又名「欄桿」,紋樣也有多種,如常用的「月亮」、「猴掌」、「壽字」、「藤藤花」等,對整個被面圖案有襯托之效。
三是喜用吉利、喜慶的寓意和山區花草、鳥獸的母題:「鳳穿牡丹」象徵榮華富貴,「野鹿銜花」象徵壽考千年,「萬」字以祝人萬福萬壽,「龍」以喻高貴顯要,「福祿壽喜」、「長命百歲」、「富貴雙全」等文字圖案的立意就更為明顯了。
從「西蘭卡普」中可以看到勤勞智慧的土家族人民對於生活的熱愛,對於自己所生活的自然環境的深厚感情,以及對於美好生活的強烈嚮往。
土家族綉品圖案的色彩鮮明熱烈。首先是在色彩搭配上頗有講究,土家民間就有:
黑配白,哪裡得;
紅配綠,選不出;
藍配黃,放光芒。
三字歌訣,表明了土家綉品色彩對比強烈,喜用黑白襯托鉤提。
各種鉤狀、鋸齒狀、梳齒狀、縫合狀、連鎖等邊飾,加上各種多角形的小花作為點綴,又以黑色襯底,以白色鑲邊。於是,主次紋樣由於黑白的襯托而顯得既界限分明,又連成一體。
四是喜歡用暖色,大橘黃之類為基調,用於主要部位,具體配色又是變幻無窮的。
「西蘭卡普」以紅、藍、黑、白、黃、紫等絲線作經緯,通過手織而成。主要用作被面、床罩、窗簾、桌布、椅墊、包袱、藝術壁掛、錦袋等,色彩對比強烈,圖案樸素而富誇張,寫實與抽象結合,極富生活氣息。
其圖案有以土家歷史題材的,如四鳳抬印、土王五顆印之類;有以生活風俗為題材的,如雙鳳朝陽、龍鳳呈祥、麒麟送子、福祿壽喜、鯉躍龍門、五子登科、鴛鴦戲水、野鹿含梅、老鼠娶親等。
有以自然風光為題材的,如張家界風光、土家吊腳樓等;也有以動植物為題材的,如猴兒花、虎頭花、貓腳跡花、狗牙齒花、玫瑰花、菊花、月月紅等。
土家織錦的主要原料是絲線、棉線和毛絨線。土家織錦的織造方法是,沿用古代斜織機的腰機式織法,把經線全拴在腰上,以觀背面,織出正面,這種織法織出來的產品美觀整齊,結實耐用,光澤永存。
土家織錦的畫面多姿多彩,用色常借鑒艷麗的鮮花、鴛鴦的羽毛、天空的晚霞和雨後彩虹;也有的受宗教繪畫的影響,具有素雅、古樸、沉著的特點。土家織錦在紋樣組織結構上,多以菱形結構、斜線條為主體,講究幾何對稱,反復連續,共有上百種傳統紋樣。
土家織錦工藝獨特,造型美觀,內容豐富,是足可與湘綉齊名的母親藝術。土家山寨把能否挑花綉朵作為衡量一個土家族姑娘是否心靈手巧的標志,土家情歌中說:
白布帕子四隻角,四隻角上綉雁鵝;
帕子爛了雁鵝在,不看人才看手腳
土家族姑娘准備出嫁時,不僅要親手綉制各種綉品,還要用木製織機製作美麗的「西蘭卡普」。
土家綉品是土家族婚俗中的主要嫁妝,客觀上是女家經濟地位的標志和女兒有無教養的憑證,在受人觀賞的嫁妝行列和任人品評的新房陳設中格外引人注目。
因此,土家族妹子出嫁時,新娘父母以精美的土家綉品陪嫁為榮,新郎家也以此來推測新娘針線活的巧拙賢愚。「誰家閨女好,綉工見分曉」。自古以來,人們就是以綉品的優劣,來品評姑娘是否心靈手巧。
土家服飾主要款式是大衣大袖,滿襟,褲子腰大,褲管短,衣料多為自紡、自織、自染的土布,俗稱「家機布」。服飾圖案以棉紗為經線,各種顏色的粗絲、毛絨線為緯線,按圖案巧妙配色,手工編織、挑綉而成。服飾喜寬松,簡潔,重喜色。它質地厚實,經久耐用,色彩鮮明,大方美觀。
土家綉品之所以吸引人們去欣賞,是因為它孕育了原始意味的、飽含生命力的美感,再現了人類朴實的感情。
㈢ 蠟染的蠟染的價值
蠟染的冰紋就是它讓人們為之贊美不絕的性格特徵。冰紋的形成,是
蠟畫胚布在不斷的翻卷侵染中,蠟跡破裂,染液便隨著裂縫浸透在白布上,留下了人工難以摹繪的天然花紋,像冰花,像龜紋,真是妙不可喻,同樣的圖案的蠟畫布料,侵染之後,冰紋就似人的指紋一樣決不相同,展現出清新自然的美感。
蠟染的冰裂紋,類似瓷釉之開片極具藝術效果。裂之大小走向,可由人掌握,可以恰到好處地表現描繪對象,特點鮮明。要染多色彩層次的花口,可採用分色封蠟的手段,表現力更豐富。蠟染多用於製作工藝服裝、壁掛、檯布等。 苗族蠟染在現今的歷史條件下,已由原有功利內容的意念標記轉化為用做欣賞的審美形式,人們在對這藍白相間的幽遠、神秘象徵符號的聯想與品評中,重新領悟並充實了它的內容。當人們站在現代文明的角度去審視與評價這種傳統的文化藝術品時,它實際上已超脫了自身,作為一種藝術元素進入了現代藝術生活,實現了向新的文化氛圍與審美境界的跨越,展示出新的文化意義。傳承
蠟染藝術在少數民族地區世代相傳,經過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形成了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是中國極富特色的一株民族藝術之花。
蠟染圖案以寫實為基礎。藝術語言質朴、天真、粗獷而有力,特別是它的造形不受自然形象細節的約束,進行了大膽的變化和誇張,這種變化和誇張出自天真的想像,含有無窮的魅力。圖案紋樣十分豐富,有幾何形,也有自然形象,一般都來自生活或優美的傳說故事,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
蠟染是古老的藝術,又是年輕的藝術,現代的藝術,它概括簡練的造型,單純明朗的色彩,誇張變形的裝飾紋祥,適應了現代生活的需要,適合現代的審美要求。
㈣ 藝術之花綻放有關作文
文化藝術節
時光如飛逝,很快,開學已經近三個月了,一年一度的校園文版化節不知不覺地權來到了,我報名參加了西洋樂器合奏《我心永恆》。沒想到,沒過一級的我,居然被音樂王老師破格錄取了! 從那天起,我進入了緊張的樂器訓練當中,每天都要佔用兩節自習課及一節課外活動課來進行綵排,每天的作業都要寫到很晚,寫完作業還要抽出時間來練習樂器。
忙碌的訓練生活讓我感到厭煩,甚至還有些後悔,當初為什麼要選擇報名呢?也是存在一些僥幸心理吧,即使報名了也選不上,因為一共有四個薩克斯手,這幾個選手分別是八極九級十級,和他們比起來,我應該算是出學入門者吧,但事實卻是相反,我被選上了還通過了種種選拔。
我想退縮,可是又有些捨不得,畢竟我這一路走過來,也不容易呀,正在我進退兩難的時候,想起了媽媽的話:「既然做了就要做到底,我相信你,你能行!」我再次堅定了信心。
當我站在舞台上時,我明白:堅持就是勝利!
㈤ 民歌的分類和各自的特徵
民歌的分類:高原山歌、勞動號子、稻區「田歌」、城鎮「小調」、雲嶺「雙聲」。
特點:
1、高原山歌
節拍、節奏較自由(即便主體部分節奏規整,也往往在樂曲起始部分增加一個呼喊(如《彌渡山歌》)。旋律進行起伏較大。上下句結構的較多(南方有一部分五句子體的)。歌詞往往只有一兩段,並多用對偶句子。
2、勞動號子
音調粗獷有力,常用一領眾和、領和交替的演唱形式,從而加強勞動者在勞動中的情感交流,保證行動的一致,提高勞動效率;節奏較為固定,號子節奏與勞動節奏緊密結合,律動感強;領唱者的唱詞多為即興的鼓動性唱詞,眾合者的唱詞多為力量型的襯詞。
3、稻區「田歌
田歌又稱秧田歌、田山歌、插田歌等,是長江、珠江流域廣大稻農插秧、除草、車水、挖地時傳唱的一種傳統民歌。在這些地區,勞動人民一般要種兩季或三季,勞動強度非常大,為此,他們很自然地產生了以唱歌調節情緒、解除疲勞的自發要求。
然而,所有上述勞動雖然是集體性的,而又不需要相互協作,這樣,田歌一方面與號子一樣,同勞動本身有十分密切的關系,但另一方面又不需要用唱歌來統一勞動動作,於是,田歌的歌唱形式也就與號子大不相同。
4、城鎮「小調」
小調多數屬分節歌形式,一曲多段詞,常採用四季、五更、十二時等時序體,多側面、較細致的陳述內容。為適應多段詞的需要,其曲調則概括、凝煉地表達某種情緒(或柔美、或哀怨、或歡快),曲調性強、旋律流暢、婉轉曲折,旋律線豐富多變,表現力強。
5、雲嶺「雙聲」
「雙聲」民歌所採用的聲部,大多是密集的同度、大二度、大小三度、四度、五度等音程。這些和聲的出現和運用,並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種經過長期歌唱實踐的自覺選擇。它所具有的獨特色彩,已成為中國雙聲部民歌的一個最明顯的特徵。
㈥ 土加族的藝術之花是什麼
「西朗卡鋪」(土家鋪蓋)是土家姑娘精織的特有手工藝品,織工精巧,色彩絢麗。有100多種圖案,這和擺手舞一起被稱作土家族人民的藝術之花。
㈦ 著名作家茅盾稱《呼蘭河傳》是「
他說《呼蘭河傳》的人物「都像最
低級的植物似的,只要極少的水
分,土壤,陽光——甚至沒有陽
光,就能夠生存了,磨倌馮歪嘴子
是他們中間生命力最強的一個——
強的使人不禁想贊美他」。
願幫到你,望採納!
㈧ 寫一篇作文,題目要求:《讓心底綻放一朵_____之花》(讀名人傳有感)
名人傳讀後感
本書的首位譯者傅雷先生說,「在陰霾遮蔽了整個天空的時候」,他從《名人傳》中得到的啟示是,「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難;惟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承受殘酷的命運;惟有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一心向善,愛自由高於一切。就是為了御座,也絕不背叛真理。」——貝多芬
「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讓我喜歡。」——米開朗琪羅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托爾斯泰
「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的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用痛苦換來歡迎。」確實,「用痛苦換來歡樂」正是羅曼·羅蘭追蹤貝多芬一生命運的視野,這句話構成了《貝多芬傳》內在的緊張和扣人心魂的思想魅力之所在。 生命的沸騰掀起了音樂的終曲。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願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醫治的:他渴望治癒,他渴求愛情;他充滿著希望。
其實它一直在闡述一個道理!一個宿命最終還是結束在一個人質地堅硬的生命中!
《復活》是托爾斯泰暮年的又一部力作,羅曼·羅蘭所說:「妻子、兒女、朋友、敵人都沒有理解他,都認為他是堂·吉訶德,因為他們都看不見他與之斗爭的那個敵人,其實這個敵人就是他自己。」
「托爾斯泰,你是否依照你所宣揚的主義而生活!」他痛苦地回答:「我羞愧欲死,我是罪人,我應當被人蔑視。」終於,在82歲的暮年,托爾斯泰在一個寒冷的冬夜,獨自逃出了家門,在一個無名的小城一病不起。彌留之際,他號啕大哭,對守在他周圍的人們說道;
「大地上千百萬的生靈在受苦;為何大家都在這里只照顧一個列夫·托爾斯泰?」
其實,托爾斯泰發出的是對蒼生的疑問,也是對痛苦心靈的回應,在這里我們分明又聽到了貝多芬對生命的歡樂歌唱。
像貝多芬那樣堅強、潑辣而又富有人情的人物,他的振撼和扶掖我們,不用多說了。托爾斯泰和米開朗琪羅——特別是米氏,都是具有很大弱點的人,可是我們在傳記里和他們接觸,卻感奮地分了他們的痛苦、失敗,同時也分了他們的誠摯和成功。我們的生命和他們的差不多融成一片,決不只「枕著他們休息一會」而已。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無不表明偉大的人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斗。我們的時代千變萬化,充滿機遇,我們渴望成功,但我們卻不想奮斗。我們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許會使我們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但絕不能讓我們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讀讀《名人傳》也許會讓我們清醒一些。
有了一個定位,在世界上可以站在哪個位置,讓大家都彼此得清醒著,不要再自欺欺人
《名人傳》讀後感
閱讀了羅曼·羅蘭的《名人傳》,深有感觸。羅曼·羅蘭是20世紀法國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是人們強大的精神支柱。《名人傳》寫的是貝多芬,米開朗基羅和托爾斯泰的故事,他們經歷了各種的磨難卻沒有向命運屈服,在生命的最後一秒仍不屈不撓的抗爭著,最終成為了偉人。這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艱難和挫折是對命運和人生的最好錘煉!
在這三位偉人當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貝多芬。他對音樂有火一般的熱情,先後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他的作品深邃而輝煌壯觀,充滿了幻想。但災難還是無情的降臨到了他的頭上,在1802年,他意識到自己的聽力障礙已經無法治癒,並且會很快惡化。那意味著他可能再也不能進行創作了!這是多麼大的打擊啊!但他卻能頑強的和命運抗爭,這也許是他後期能寫出那麼多不朽作品的原因吧。這種對生活對命運永不妥協的精神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這偉大不屈的靈魂讓黑暗的世界有了光芒,讓生活有了希望。
讀了貝多芬的故事,讓我聯想到了海倫凱勒——一個同樣有著堅強毅力的人。她的生活同樣是很不幸的,兒時的一場大病,讓她變成了一位又盲又聾又啞的小女孩。在她的世界裡,沒有色彩,沒有聲音,也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命運的不公沒有讓她失去希望,她渴望了解一切,於是她加倍的努力,最終成為十九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
貝多芬和海倫凱勒在生活中遭遇著不同的磨難,但他們卻有著同樣的精神——永不向命運屈服!這不僅讓我敬佩也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作為21世紀的一名中學生,社會的競爭更加的激烈,我們的功課越來越多,學習上的困難也隨之增多,面對重重的困難與壓力,我們是不是也需要這種精神呢?是!在遇到難題時,在學習成績下降時,讓我們「借著貝多芬的光芒,再一次擦亮我們的眼睛。」用堅定的信念去面對挫折,用頑強的毅力去實現理想
2
《名人傳》是由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寫的。書中寫了三個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個是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另一個是義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開朗基羅;最後一個是俄羅斯名作家:托爾斯泰。
在這本《名人傳》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是貝多芬的故事。貝多芬是個音樂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親發現了,不幸的是,貝多芬的父親並不是一個稱職的好父親,他天天讓貝多芬練琴,不顧及他的心情,一個勁兒的培訓他,有時甚至把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進一個屋子裡關起來,一關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學音樂。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慘的,他的母親在他十六歲時就去世了,他的父親變成了揮霍的酒鬼。這些不幸一起壓到了貝多芬的頭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傷痕,也因此導致他的脾氣暴躁而古怪。但是貝多芬沒有因此而沉淪,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熱愛的音樂事業中去了。由於他的天分和勤奮,很快地他就成名了。當他沉醉在音樂給他帶來的幸福當中時,不幸的事情又發生了:他的耳朵聾了。對於一個音樂家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耳朵,而像貝多芬這樣以音樂為生的大音樂家,卻聾了耳朵,這個打擊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貝多芬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多災多難的,但他為什麼還能成功呢?為什麼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卻能做到呢?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認為,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有著超與凡人的毅力和奮斗精神。面對困難,他絲毫無懼。這就是他成功的秘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困難時,經常想到的就是請求他人的幫助,而不是直面困難,下定決心一定要解決。而貝多芬,因為脾氣古怪,沒有人願意與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對困難,只能單槍匹馬,奮力應戰。雖然很孤獨,卻學會了別人學不到的東西:只要給自己無限的勇氣,再可怕的敵人也可以打敗。
最後,我希望全世界人都能夠記住貝多芬,並像貝多芬那樣活著。
3
《名人傳》由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它們均創作於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是在後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這三部傳記中,羅曼·羅蘭沒有拘泥於對傳主的生平做瑣屑的考述,也沒有一般性地追溯他們的創作歷程,而是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著力刻畫了他們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羅曼·羅蘭稱他們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筆墨,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可以說是為我們譜寫了另一闋「英雄交響曲」。
早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名人傳》就由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譯成中文,一流的傳主、一流的作者加上一流的譯者,使這部作品很快即成為經典名著,時至今日仍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二十世紀的前半期是人類歷史上風雲激盪也苦難深重的時期,羅曼·羅蘭創作《名人傳》,傅雷先生翻譯《名人傳》,都是有感而為,是要從這些偉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戰斗的勇氣。傅雷先生說,「在陰霾遮蔽了整個天空的時候」,他從《名人傳》中得到的啟示是:「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難;惟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惟有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那麼,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名人傳》又能給予我們什麼呢?在一個物質生活極度豐富而精神生活相對貧弱的時代,在一個人們躲避崇高、告別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里,《名人傳》給予我們的也許更多是尷尬,因為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鏡,使我們的卑劣與渺小纖毫畢現。我們寧願去贊美他們的作品而不願去感受他們人格的偉大。在《米開朗琪羅傳》的結尾,羅曼·羅蘭說,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不說普通的人類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們應上去頂禮。在那裡,他們可以變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在那裡,他們將感到更迫近永恆。以後,他們再回到人生的廣原,心中充滿了日常戰斗的勇氣」。對於我們的時代,這實在是金石之言。
《名人傳》非常好地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無不表明偉大的人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斗。我們的時代千變萬化,充滿機遇,我們渴望成功,但我們卻不想奮斗。我們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許會使我們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但絕不能讓我們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讀讀《名人傳》也許會讓我們清醒一些。
4
心向善,愛自由高於一切。就是為了御座,也絕不背叛真理。」——貝多芬
「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讓我喜歡。」——米開朗琪羅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托爾斯泰
《名人傳》描述了處於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三位偉大藝術家的精神力量和心靈之美,他們是19世紀德國偉大音樂家貝多芬、文藝復興時代義大利著名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文壇巨子托爾斯泰,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讓我們用心去貼近英雄的偉大人格,感受他們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義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令我們啟示更多,獲得更多。
《名人傳》非常好地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羅曼.羅蘭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展開恢復20世紀文學崇高德人道主義傳統,恢復其豐富多彩的人物性格。貝多芬從剎那光輝享受的名譽鼎盛到人生谷底的貧苦交加,從童年時悲慘到老年時對歡樂的追求的曲折人生,正如羅曼.羅蘭形容的「他整個一生都像是一個雷雨天」。從中,我體會到了貝多芬一直都在與命運抗爭,與思想斗爭,盡管他給人一種傲慢的感覺,然而他內心的一份脆弱,一份堅強,是不了解他的人無法挖掘的。對於創作完美歌曲的熱情,對於尋覓歡樂的執著,對於完美的邂逅,促使他的生命成為了「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與大自然其餘成分之間的那種交戰,產生了荷馬史詩般的壯觀景象」,他以自己的苦難在鑄就歡樂,「用苦痛換來歡樂」就足以濃縮了他的人生。米開朗琪羅又何嘗不是呢?「他有力量,他有幸生來就是為了奮斗,為了征服的,而且他也征服了——他不要勝利。那不是他所企望的。」他是精神貴族,是天才,然而他被天才所困擾,連他的精神與心靈也無能為力。這種瘋狂的激發存在於一個過於柔弱的軀體和心靈中無法控制它的可怕的生命。從中我看出,他的一生是神聖痛苦的,但是他相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淪,那麼就一定會沖破精神上的束縛,他在斗爭和舍棄中,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創造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而托爾斯泰,這位大地上火光閃亮的俄羅斯的偉大靈魂,在十九世紀末那陰霾濃重的日暮黃昏時撫慰人的星辰,他用他強而有力的筆桿寫出一部部能讓我們一步一步地緊跟著托爾斯泰那冒險生涯的矛盾經歷的作品。這些作品的描寫除了當時社會的陰暗,對神的信仰是他堅持不懈地用筆尖向人間播撒愛的種子。我深深地體會到,他為真理和正義堅持信念,為真理和正義譜寫人生。
是的,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我們享受著他們的天才創作出來的作品,同享受我們先輩的偉績一樣,不再去想聽他們流出的鮮血,這無疑是使我們尷尬的事情,因為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鏡,使我們的卑劣與渺小纖毫畢現。我們寧願去贊美他們的作品而不願去感受他們人格的偉大。不是的,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們將在那裡獲得更大的啟示。《名人傳》就猶如向我們譜寫了一首「英雄交響曲」。我們從中得到的啟發是:每個人的身上都會降臨苦難與災害,我們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奮斗,與其羨慕偉人,不如學習偉人人格的偉大,讓自己的人生充滿意義,與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不如堅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義,讓自己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
只要我們體會到《名人傳》給我們心靈崇高的升華,使英雄的鮮血呈現在我們面前,英雄的紅旗在我們的頭頂上飄揚,我們就慢慢地感受到,在這個人們躲避崇高、告別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里,我們的靈魂也被所升華為一種崇高。
名人傳》是由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寫的。書中寫了三個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個是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另一個是義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開朗基羅;最後一個是俄羅斯名作家:托爾斯泰。
在這本《名人傳》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是貝多芬的故事。貝多芬是個音樂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親發現了,不幸的是,貝多芬的父親並不是一個稱職的好父親,他天天讓貝多芬練琴,不顧及他的心情,一個勁兒的培訓他,有時甚至把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進一個屋子裡關起來,一關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學音樂。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慘的,他的母親在他十六歲時就去世了,他的父親變成了揮霍的酒鬼。這些不幸一起壓到了貝多芬的頭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傷痕,也因此導致他的脾氣暴躁而古怪。但是貝多芬沒有因此而沉淪,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熱愛的音樂事業中去了。由於他的天分和勤奮,很快地他就成名了。當他沉醉在音樂給他帶來的幸福當中時,不幸的事情又發生了:他的耳朵聾了。對於一個音樂家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耳朵,而像貝多芬這樣以音樂為生的大音樂家,卻聾了耳朵,這個打擊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貝多芬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多災多難的,但他為什麼還能成功呢?為什麼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卻能做到呢?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認為,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有著超與凡人的毅力和奮斗精神。面對困難,他絲毫無懼。這就是他成功的秘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困難時,經常想到的就是請求他人的幫助,而不是直面困難,下定決心一定要解決。而貝多芬,因為脾氣古怪,沒有人願意與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對困難,只能單槍匹馬,奮力應戰。雖然很孤獨,卻學會了別人學不到的東西:只要給自己無限的勇氣,再可怕的敵人也可以打敗。
最後,我希望全世界人都能夠記住貝多芬,並像貝多芬那樣活著。
隨便挑一個
㈨ 論茹志娟小說的藝術風格
茹志鵑小說的藝術風格是多樣的。
《關大媽》寫於1954年。這篇小說無論是作家表達思想,攝取生活的方式,還是藝術手法都迥異於她後來的作品。小說描寫了一位為革命無私地獻出一切的光輝老媽媽形象,她是埋藏在作家心中的無數革命者的典型代表。英雄性格展示得比較充分,加之作品充滿了摯熱的愛和崇高的理想,因此讀起來頗令人感動。只是由於過分注重故下情節的敘述,而忽略了人物個性的刻畫。
繼《關大媽》之後,作家打開了生活和思想的閘門,一發而不可收。《妯娌》、《百合花》、《高高的白楊樹》、《如願》、《澄河邊上》、《春暖時節》、《里程》、《靜靜的產院》等一篇篇新作相繼問世。何大媽、靜蘭、譚嬸嬸、新媳婦等一個個平凡而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躍然紙上。茹志鵑用自己的藝術實踐,點綴了社會主義文學藝術的畫廊。在藝術描寫手法上,作家也進行了新的刻意追求,從類型描寫轉到性格刻畫,藝術風格和創作個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百合花》集中了茹志鵑藝術風格之精華,堪稱為前期代表作。同時,也是一朵與作家命運息息相關的心靈之花。她說:「《百合花》在我創作的歷程中,是關鍵的一個作品,是使我鼓起更大勇氣走上創作道路的一個作品。……這個作品跟隨我經歷的波折不算小。同志們說我在創作上還有希望,尚可發展,曾以《百合花》為例;而『四人幫』搞文化專制主義,冠我以『文藝黑線的的金字招牌』也以它為例;較多的讀者記得的也還是它。那麼就讓它明明白白地,作為我創作道路上的一個標志吧!」(《百合花》後記)
《百合花》是一篇只有六千多字的小說,得到了茅盾的熱切關注,說明先生具有慧眼卓識,說明它確實是一朵盛開的藝術之花,是當時文壇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茅盾在《談最近的短篇小說》一文中,對《百合花》從篇章結構到人物形象以及表現手法都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透徹入里的分析。茅盾先生將《百合花》的風格概括為四個字:「清新、俊逸」。
《百合花》確是一篇使人「滿意」,令人「感動」的詩篇,優美、抒情、清新、自然。作家努力將生活中發掘出來的美加以提煉、升華,巧妙編織,給人以藝術享受。茹志鵑說:「我要用我這雙眼睛,在大家共見的生活中,去找出單單屬於我的東西」。(《百合花》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