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插花圖片
Ⅰ 清明節插花和掛山球有什麼含義
清明節源於商代時代,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後。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Ⅱ 清明節賞花的品種有哪些
每到寒食清明時節,真可謂是「春禽得意千般語,草卉無名百種香」。春風恰應時節,花開盡如人意。此種時節,正是人們游春賞花的大好季節。
自古以來,我國民間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說法。杭州清明節賞花,無疑要勝於其他地方。
寒食清明節賞花的品種有數十種之多。其中主要品種有杏花、海棠花、牡丹花、梨花以及杜鵑花等。
杏是我國著名的觀賞樹木,其花色又紅又白,胭脂萬點,花繁姿嬌,占盡春風。杏花可以配植於庭前、牆隅、道路旁、水邊,也可群植、片植於山坡、水畔。杏樹樹齡長,可活到一百年以上,是春季主要的觀賞樹種。
在元代詩人劉炳的《寒食客秦淮》中就有關於杏花的詩句:
今年寒食客秦淮,杏花李花無數開。
海棠花開嬌艷動人。由於花色艷麗,一般多栽培於庭園供綠化用。海棠花姿瀟灑,花開似錦,自古以來是雅俗共賞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貴妃」「花尊貴」之稱,在皇家園林中常與玉蘭、牡丹、桂花相配植,有「玉棠富貴」的意境。海棠花常植於人行道兩側、亭台周圍、叢林邊緣以及水濱池畔等地方。明代僧人明秀《過孫山人故居》詩寫道:
燕子歸來寒食雨,春風開遍野棠花。
描述的就是寒食節時野棠花盛開的景象。
牡丹花是我國固有的特產花卉,被擁為花中之王,有關的文化和繪畫作品很豐富。作為我國國花,牡丹花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詩人所稱頌,因而素有「百花之王」的美譽。
牡丹作為觀賞植物始自南北朝時期,文獻多有記載。劉賽客的《嘉記錄》說:「北齊楊子華有畫莯丹」,牡丹既已入畫,其作為觀賞的對象已確切無疑,可見牡丹在我國至少已經栽培了1400年。
到了唐代,牡丹栽培開始繁盛。牡丹花大色艷,品種繁多。
宋人毛滂在《寒食初晴見牡丹作》中就有這樣的佳句:
魏紫黃綠欲占春,不教桃杏見清明。
梨花,別名玉雨花、瀛洲玉雨,通常指梨樹上盛開的純白色的花,常見於古詩詞中。梨既是一種著名果樹,又是著名的觀賞植物。我國人民自古以來就喜愛梨花,並對其賦予了許多詩情畫意。
宋代詩人陸游有詩道:
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是年華。常思南鄭清明路,醉袖迎風雪一杈。
在文人眼裡,梨花最宜月下或雨後觀賞。群植而遠觀效果則更好,梨樹的樹形亭亭玉立,花色淡雅,葉柄細長,春風過時,臨風葉動,響聲悅耳。
明代陳繼儒《南都》詩道:
寒食斗雞歸去晚,院門新月印梨花。
這些詩句記述了當時古人在清明時節賞梨花的情景。
杜鵑花是我國十大名花之一,它在所有觀賞花木之中,稱得上花、葉兼美,地栽、盆栽皆宜,用途很廣泛。杜鵑花盛開之時,恰值杜鵑鳥啼之時,古人留下許多詩句和優美、動人的傳說,並有以花為節的習俗。
杜鵑花花繁葉茂,綺麗多姿,萌發力強,耐修剪,根樁奇特,是優良的盆景材料。
唐代成彥雄《杜鵑花》詩道:
一聲寒食夜,數朵野僧家。
唐代詩人曹松《寒食日題杜鵑花》道:
一朵復一朵,並開寒食時。
在我國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寒食節嗜好賞花之人。《花庵詞客》一書中,介紹北宋詞人仲珠,此人本是安州進士,因其妻以葯毒之,仲珠食蜜解毒。
蘇東坡念其大難不死,送其名為「蜜殊」。仲珠後出家為僧,每年禁煙賞花時,即置酒接待賓客,還美名曰「看花局」。仲殊一生填詞甚多,以小令《訴衷情·寒食》為最。
據說,大文學家蘇東坡在37歲時,有幸參加了杭州錢塘寺賞花會。兩年後,清明節發生一場雨雹,病中的蘇東坡擔心花存無幾,於是他寫了《惜花》詩一首:
吉祥寺中錦千堆,前年賞花真盛哉。
道人勸我清明來,腰鼓百面如春雷。
打徹涼州花自開,沙河塘上插花回。
醉倒不覺吳兒咍,豈知如今雙鬢催。
由此可見,寒食清明之花在古人的眼中持久綻放,並讓後人在腦海中久久地回味。
Ⅲ 清明節掛漂和插花有什麼區別
清明節源於商代時代,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後。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Ⅳ 清明插花,朋友有視頻或圖片嗎,謝謝
我空間里有
Ⅳ 清明節在墳上插花在什麼位置好好
清明節在墳上插花,我認為插在墳的正中央的那個位置比較好。
Ⅵ 清明節插花的意義是什麼
為了表達對春天萬物復甦、生命循環的美好期待,同時也對逝去先人的思念與緬懷。古時人們常把嬌柔的柳枝和明媚的桃花結合在一起用於掃墓,到了現代社會,菊花、康乃馨因為香味素雅、顏色素凈而備受大眾青睞。
清明節掃墓的習俗:1、掃墓時首先整修墳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雜草,培添新土。這種行為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先人的孝敬和關懷,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後代的興衰福禍有莫大的關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輕忽的一項祭奠內容。
2、掃墓的注意事項:掃墓最好是早上和上午。著裝得體。不能嬉笑打鬧,不持不尊重的點評,畢竟祭祖是件很嚴肅的事。不能對墳墓拍照。不能在墳區大樹底下拍照。
3、不能在亂墳崗隨處大小便。不能帶墳墓周邊的花草樹木回家。祭祀剩下的香燭冥器不要帶回家。祭祀用的貢品一般也不帶回家,有部分地區會把肉類帶回家。
Ⅶ 全國有哪些省份重視清明上墳插花祭祖
簡單的說,黃河流域為界,區分比較明顯,黃河以南地區都是傳統觀念,非常重視在清明節止墳插花(稱為掛青)祭祖。有些大家族利用祖上名人的大生日年搞團拜祭拜,上萬人丶甚至是幾十萬人的祭祖活動我都見過。
Ⅷ 教你如何插花
1.什麼是插花插花就是把花插在瓶、盤、盆等容器里,而不是栽在這些容器中。所插的花材,或枝、或花、或葉,均不帶根,只是植物體上的一部分,是根據一定的構思來選材,遵循一定的創作法則,插成一個優美的形體(造型),藉此表達某種主題,傳遞感情和情趣,使人看後賞心說目,獲得精神上的美感和愉快。所以,插花是一門藝術,同雕塑、盆景、造園、建築等一樣,均屬於造型藝術的范疇。將剪切下來的植物之枝、葉、花、果作為素材,經過一定的技術如修剪、整枝、彎曲等和藝術如構思、造型、設色等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緻美麗、富有詩情畫意、能再現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藝術品,即稱其為插花藝術。 插花看似簡單容易,然而要真正插成一件好的作品卻並非易事。因為它既不是單純的各種花材的組合,也不是簡單的造型,而是要以形傳神,形神兼備,以情動人,融生活、知識、藝術為一體的一種藝術創作活動。插花是用心來創2.插花藝術的特點插花藝術雖與雕塑、盆景、造園、建築等藝術學科有很多共同之處,但也有其自己的特點。時間性:由於花材都不帶根,沒有根部,吸收水分及養分受到限制,以植物種類及季節不同,水養時間少則1 ~2 天,多則10 天或個把月。因此插花作品供創作和欣賞的時間較短,屬於快捷的臨時性的藝術欣賞活動,要求創作者與欣賞者抓緊時間插作和品味。隨意性:這表現在選用花材和容器都很隨意和廣泛,檔次可高可低,形式多種多樣,常隨場合和需要而選用。高檔的氣生蘭、鶴望蘭、火鶴花、切花月季固然很美,而路邊的狗尾草、酸模、蘆花、蒲草、車前草同樣可有用;芹菜、辣椒、豆角、蘿卜及各種水果常是家庭和飯店插花的好材料。其構思、造型可簡可繁,可以根據不同場合的需要以及作者自己的心願,隨意創作和表現。因此,插花作品在選材、創作、形式、陳設、更換上都較靈活隨意。 裝飾性:集眾花之美而造型,隨環境而陳設的插花作品、藝術感染力最強,美化效果最快,具有畫龍點睛和立竿見影的效果。這是盆景、雕塑等藝術無法與之相比的。自然性:插花作品獨具自然花材絢麗的色彩、婀娜的姿容、芬芳而清新的大自然氣息。總之,插花藝術是最接近生活環境,最容易被人們所接受的一種美化方式、一種藝術修養及文化娛樂活動。作花型,用花型來表達心態的一門造型藝術。3.插花素養的培養學會插花,不僅可以隨時隨地用來點綴自己的居住環境,使家庭生活更增添一分美感和溫馨,而且也是探親訪友、迎送賓客最高雅、最珍貴的禮品。學會插花,可以時常與花作伴,以花為友,不僅給你帶來大自然的美感,同時各種插花作品所展示的豐富內涵--或熱情歡樂,或典雅秀麗、或雍容華貴、或傲霜鬥雪、或堅韌剛毅等品質與精神風貌並能逐漸美化、凈化人們的心靈,陶冶人們的情操,起到修身養性、增進友情和傳遞信息的作用。因此,插花具有實用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既可自娛,又能娛人,能夠帶給人們喜悅與歡樂,象徵美好的願望,使之更加熱愛生活。難怪古今中外各層次的插花愛好者都視插花藝術如自己的生命與精神支柱,其作用與影響之大,是顯而易見的。學會插花並不難,但要插得好,能創作出真正的藝術品,卻並非易事。插花是一門藝術,藝術需要創造,成功的作品才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欣賞時感到心靈相通,若有所悟,得到啟示,回味無窮,同時也獲得知識。當然,初學者要循序漸進,經過刻苦學習和實踐,才能掌握好插花的知識與技能。初學者要首先學習插花的種種技巧,如花材的選擇與處理,構圖、造型及搭配,這是非常重要的。但僅此還遠遠不夠,還應學習有關植物、繪畫、文學等知識,才能靈活運用上述技巧進行藝術創作。因此,插花藝術家也應像作家、畫家、表演藝術家一樣,深入社會,深入生活,去尋求創作的源泉和靈感,使作品不僅具有形式美,更重要的是具有思想、情感的意境美。僅有嫻熟的插花技巧,其作品缺乏思想、意境的作者,充其量只是一位插花匠。由此可見,要學好插花,必須不斷地豐富和提高自己的文化藝術修養,使作品具有傳情、動情、充滿詩情畫意的意境美和精神美。當然,由於插花的實踐性很強,故經常練習插作,至關重要4.插花藝術分類插花藝術的種類很多,現從不同角度歸納分類如下:①按所用花材性質不同,有鮮花插花、乾花插花以及人造花插花(絹花、滌綸花、棉紙花等)。②按所用容器樣式不同,有瓶花、盤花、籃花(用各種花籃的插花)、 缽花、壁花(貼牆的吊掛插花)等。③按使用目的不同,有禮儀插花和藝術插花。④按藝術風格不同,有東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以及現代自由式插花。⑤按藝術表現手法不同,有寫景式插花(盆景式)、寫意式插花與裝飾性(抽象式)插花。一般常用的插花各類按上述①、②、④的分類方法。5.插花使用的場合鮮花插花最具有插花藝術的典型特點,即最具自然花材之美,色彩絢麗、花香四溢,給人以清新、鮮艷、美麗、真實的生命力美感,最易表現出強烈的藝術魅力。由於其可供選擇的花材豐富,因此在多數場合下人們都喜歡用鮮花插花,特別是在一些盛大而隆重的場合,或是重要的慶典活動中,都必須用鮮花插花,才能完美地烘托環境氣氛。其缺點是水養持久性不長,在暗光下效果不好,不宜使用。乾花插花所選用的花材,是經過脫水、加工後的自然植物材料。它們既不失原有植物的自然形態美,又可隨意染色。插作後經久耐用,管理方便,同時不受採光限制,暗光下也可應用。一般多用於賓館飯店的走廊、底樓、無採光的大廳、燈光暗的餐廳以及樓梯平台角落,咖啡店、酒吧間等光線較暗處也常用其裝飾。目前,在許多歐美國家和港台地區,也開始在禮儀活動中用乾花花束作為禮品。其缺點是怕潮濕環境。人造花插花所用花村是人工仿製的各種植物材料,有絹花、滌綸花、水晶花、塑料花等。有模擬性的,也有隨意設計和著色的,種類繁多。雖然其價格較貴,但一次購買可多年受用,管理簡便,只要及時清除灰塵即可。最宜大型舞台、櫥窗的裝飾,婚禮上、家庭居室中也多有應用。6.禮儀插花用於各種慶典儀式、迎來送往、婚喪嫁娶、探親訪友等等社交禮儀活動中的插花叫禮儀插花。其主要目的是增進友誼、表達尊敬、喜慶、慰藉或治喪的氣氛。因此,這類插花要求造型整齊簡潔,花色鮮麗明快,通常體形較大,花材較多,插作繁密。要求花材的花形也要較為規整,不宜過於碩大粗 厚,也不宜過分碎小,切忌採用有異味或卸局 卻碳ぁ⑽廴凈肪車鬧參錚 粲迷蛐杓右源
Ⅸ 插花是清明節的習俗嗎
延續至今的習俗已慢慢從焚香燒紙簡化為清掃墓碑、供奉寒食和鮮花等形式。如今人們提倡文明祭掃,在清明節期間更多人會選擇獻花祭,買一束鮮花,莊重地擺放在先人墓前,寄託著對對逝者的深深思念之情。
滿天星
滿天星代表著是想念與夢境的意思。滿天星在掃墓的時候用來送給自己的親人或者朋友,表達著 對逝去之人無限的想念與懷念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