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光花卉圖
① 中國花鳥圖的起源
中國花鳥畫的起源,按其「表現對象包括了自然界人以外的一切動植物」的定義對照,作為獨立觀賞的繪畫,最早的恐怕是唐代韓乾的《照夜白圖》和佚名者的《百馬圖卷》,以及韓滉的《五牛圖卷》;最早純表現花和鳥的,是唐代佚名的《花鳥圖屏》。花鳥畫後來的衍化,與山水畫、人物畫一樣,大致分成了院體畫、文人士大夫畫和畫工畫三大脈流。而當代的花鳥畫,正如馬鴻增先生所說,在從「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轉換」,其「審美內涵的發展而引發」了「藝術語言的演變」。然則,花鳥畫家中從事這種轉換和演變探索實踐的,還只是少數先行者;我以為趙治平應是這少數中取得成功的一位,其成功大致表現在這幾方面:
一、將工筆花鳥畫推向真正的寫實境界。
在解讀趙治平花鳥畫之前,我們有必要將中西方繪畫在認識論上的差異比較一下:西方繪畫發展自始至終把根基扎在寫實上,認識表現對象首先和主要是重客觀,西方人的寫生是尊重客體,不僅重視觀察被寫生對象外像輪廓比例的准確性,還注重其內在結構的了解和研究,因而產生了藝用解剖學這門學科,還強調表現被描寫對象因動作變化而帶來的體形變化,從認識論的角度講是客觀的唯物論的反映論。傳統的花鳥畫,無論是院體畫、文人畫還是畫工畫,描寫對象的「形」都主要是憑畫家的主觀印象,所以形的勾畫准確的極少,從認識論的角度講是唯心的。當然,傳統花鳥畫也以「六法」為理論依託,也強調「傳移摹寫」即寫生,也強調師造化,然則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在儒家學說的鑄模中定型的,而儒家精神注重「內斂」,只重視既定標准,不重視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研究,對形的認識,往往還是師帶徒的教學中受老師影響留在頭腦里的現成印象。五代黃筌的《寫生珍禽圖卷》和南宋趙佶的《芙蓉錦雞圖》,都是工筆花鳥,似乎比寫意的重視寫生,形也勾畫得並不準,都顯得機械呆板,是因為主觀思維模式妨礙了對客體形狀的正確認識。這與文人們對傳統中國畫理論的片面理解有關:中國傳統繪畫理論的核心是「形、神」說。蘇軾在《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中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認為論形似者的見解與兒童相近。宋代陳郁在《藏一話腴》中說:「寫形不難,寫心惟難。」 中國古代畫家忽視造型的傾向可見一斑。豈不知,形之不準,神將焉附!中國繪畫的「傳神」,其實大都是畫家的想當然,是虛幻的,即使是歷史上「不朽」的人物畫名作,如《八十七神仙卷》、《韓熙載夜宴圖》、《漢宮春曉圖》、《步輦圖卷》等,畫上人物,無一不是形嚴重不準,無一不是公式化的相貌,無一不是毫無表情、神態呆板,真難叫人真正看出和理解其「神」。西方繪畫首先講究的是形的准確和造型美,然後在這基礎上追求刻畫神態獲得生命和靈魂,如達·芬奇的《蒙那麗莎》、《最後的晚餐》,列賓的《伊凡殺子》、《伏爾加牽夫》、《哥薩克酋長們答蘇丹國王的信》,無不讓人清晰、明確地感覺到畫中每個人物的神色、思想、情態,由形到神,無論東方人還是西方人,無論是藝術家還是大眾都能理解和欣賞。
同是中國工筆花鳥,趙治平以工筆畫的鳥,無論是白鷺、鵪鶉、還是火雞、漁鷹,形的勾畫非常准確,刻畫非常細膩,非常逼真。趙治平往往在一幅畫上畫的同一種鳥,有十幾只甚至幾十隻,有時盡管都似在靜態中,每隻都姿勢不同而體形產生不同的變化。他勾畫形的過硬功夫就是善於捕捉變化中的體形,都不僅非常准確,並且姿態生動自然。工筆花鳥是宋代翰林圖畫院的院畫的延續,本身就是精雕細刻的畫種,但趙治平對鳥刻畫的高明,在刻畫細膩的程度超過了傳統的工筆花鳥畫,而卻又能以巧妙的虛實處理脫開傳統工筆花鳥的雕琢痕跡和動態的人為設計痕跡。他通過拜名師學得筆墨技法,按理說這種師承式的教與學,容易限制獨創意識;然而他卻沒有受到這種限制,對形象觀察、把握、描繪的能力,給人的感覺,是接受過西方式科學的美術教學的素描基本功嚴格訓練。可見他沒有受傳統文化唯心的思維模式束縛,接受了科學的唯物的認識方法。
二、營造環境氣氛 ,賦予工筆花鳥畫背景真正的自然生機
傳統工筆花鳥是工畫鳥也工畫花,大都是小景式的小品,即使畫幅較大的反映的場面,也是小景格局,就狹義的花鳥畫而言,鳥與花只是一種搭配,一種拼湊,猶如孔雀配牡丹或者玉蘭、白鶴配蒼松、荷花配翠鳥,不是自然界的真實生活景象。趙治平的工筆花鳥,是以工細刻畫鳥類,以潑墨潑彩畫「花」。其花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具體的花朵花枝花葉,而是一種特定的自然環境里一切風物。這種環境的特定性,是由某一種或幾種植物組成的,是受季節、氣候影響的獨特的場景,不僅顯得廣闊,而且顯得深遠,能產生獨特的氣氛和宏大的氣勢。
趙治平花鳥畫中環境氣氛的營造,是利用肌理滲化效果,這種肌理效果布及整幅畫面,墨色滲化的濃淡、形狀、層次千變萬化且完全是自然狀態。運用肌理效果的畫家當然不止趙治平一人,但各人運用大有高下之分。趙治平運用肌理效果,並不是為創新而創新,不是盲目趕時髦,而是努力將不同的肌理效果,與自己在不同自然環境中獲得過的相似體驗和感受相吻合,相交融,通過畫筆補充勾畫出具體的物像而再現這種體驗,神奇地演化成具體的自然環境和營造出特定而又濃烈的氣氛。雖是從無為產生虛幻肌理效果開始,最終還是靠調動生活積累提煉、構思組合成作品。或許可以說,趙治平工筆花鳥畫鳥與「花」的相融,正是由肌理效果觸發了靈感的創造。他畫中的肌理加工成的背景,看似中國畫大寫意的潑墨,其實本質是寫實的——不是主觀意念的寫意,而是把客觀環境氣氛表達出來,畫家的責任不是以主觀去改造它替代它,而只能是從它本身發掘和發現常人發現不了卻又能為常人理解、欣賞的精神面貌,才能有與觀賞者感情交流和心靈呼應的可能性。這打破了中國傳統花鳥畫構圖以空白表現背景的定勢,審美心理從概念唯心轉向直觀唯物。
至此不妨回頭再提趙治平畫鳥形象的話題,他畫鳥特別逼真是有秘訣的,就是畫每隻鳥時都在其身上見環境的印痕,猶如油畫、攝影、影視中人在不同明暗、不同氣氛中給人的不同感覺,就是將描寫的形象與它的生存環境融為一體,完全超出傳統工筆花鳥畫那種花與鳥拼湊式或者搭配式的關系。在當代工筆花鳥畫中,達到這種「融」的境界者,恐怕並不多見。
三、題材和主題體現的現代理念。
傳統的花鳥畫中對花與鳥的描繪,是僅供帝王、文人、士大夫玩賞或者作為飾物,大都將花與鳥作為吉兆的符號,什麼「松齡鶴壽」,、什麼牡丹「富貴圖」,思想內容定型化公式化,沒有創作的成分,帶有原始圖騰的品格;或者將花與鳥人格化借其作為軀體,附上文人個人思想情緒的「靈魂」;還有相當的並不追求有明確的思想內涵,只求小趣味而已。因而,畫家的意識是花和鳥為人所屬,為人所用,這源於人是其他自然生命的主宰的觀念。 趙治平花鳥畫的大主題是表現「大自然原始的生命形態」,表現他「熱愛生命,熱愛生命賴以生存的陽光、土地和雨露」,「……大自然和我們難分難解的關系,不僅是生活上的關聯,而且成為精神上、情感上的組成部分。」 趙治平筆下的花與鳥, 與人則是共生共榮相互依存的親緣關系。這與現代人對於人與自然關系新的認識相一致。他的作品中的各種鳥,或在小憩,或在覓食,或在休眠,或在戲耍,或在翱翔,或在鳴叫……其所置身的環境中花卉草木,是經風晴雨露霜雪中的不同狀態,無論鳥還是「花」,都在既受大自然哺育,又受大自然的考驗。
趙治平工筆畫作品中,較少只畫一兩只鳥,他的力作《乘春》和《南國風韻》以及《小雪》、《白露》等,都是畫的群鳥,由此可以看出,畫家對生命群體生存狀態的深沉關切。我以為這正是他的工筆花鳥表現在題材、主題上的主要現代特徵,也即現代品格。從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自然界生命群體和諧協調的生存狀態,也可以感受到自然生命的堅韌、頑強。趙治平的工筆花鳥畫中,再現的是一個個比真的自然景象更典型的真實景象。他是以畫作表現對自然生命本真的徹悟,是以之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生命的熱愛。這就賦予工筆花鳥全新的靈魂。
另外,充分開發色彩抒情的潛能,打破傳統中國畫顏料的色調局限,大膽使借鑒西畫用復色表現藝術形象復雜微妙的色彩變化,用色彩表現本是西畫中才注重的受光感和逆光感,強化和豐富了中國畫色彩的表現力,也是趙治平工筆花鳥吸收西方繪畫營養成功的一些方面。
趙治平工筆花鳥藝術表現手法還有許多獨到方面,譬如構圖中突出繁與簡、濃與淡、冷與暖的對比;譬如善於置形象於不同程度的朦朧狀態營造朦朧美……這些都不再一一展開評說,本文著重觀照的,是趙治平的工筆花鳥在「從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轉換」,和「藝術語言的演變」的實踐。這種轉換和演變,並不是微觀的一般意義上的創新,更不是那種實際上無意義無價值的玩形式唬弄人,而是一種文化層面也是審美心理和審美觀念的變革。中國傳統繪畫的寫意,尤其是文人畫,是文人、士大夫自畫的自賞、自娛、自艾或自我安慰的藝術,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表現形式,平民都很難真正理解和欣賞。中國文學發展,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從士大夫階層轉向市井平民的重大歷史變革。這樣的變革中國傳統繪畫就未有過。所以中國傳統繪畫的語言難以與廣大人民溝通。20世紀初吳昌碩將金石文字引入寫意花鳥,依然是文人畫的傳統審美心理,變貌未變質,與大眾審美無關。徐悲鴻引進西方審美觀,在形式上以寫實提煉形象准確科學的造型,在內容上熱切關注和潛心表現平民生活,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具備了與大眾對話的完整語言體系,是中國繪畫史上一次最重大最本質的革命;只惜對花鳥、山水未能真正起到催化作用。花鳥、山水依然一直停畄在文人畫狹隘的境界,而且還缺少傳統文人的學識和修養作基礎。在新時期,當代花鳥畫家的隊伍里當然不乏力求創新、探索者,然而真正著力從文化審視角度作深層轉換和演變者,積極尋找可與大眾交流的繪畫語言者,恐怕為數不多。
畫家的繪畫語言是要對觀賞者表達的,我不贊成畫家只管自己「創新」,評論家只顧「創造」新的「理論詞彙」評說得玄而又玄,顯示得「曲高和寡」,把觀賞者推到雲里霧里。藝術作品的美學價值,只有通過廣大觀賞者的審美活動體現。這種審美活動必須是心靈對作品流露的思想感情和藝術魅力的感覺和領悟,而不是僅憑畫家名氣、聾子看笑般聽別人玄乎的評說盲目迷信。繪畫創作的深意和繪畫理論的深度、高度,與通俗化、平民化應當是一致的。趙治平工筆花鳥的創作實踐,追求以寫實表現形象,以肌理效果的加工表現真實而又特定的自然景象,以現代人對人與自然全新的認識和感情賦予作品全新的內涵,從內容到形式,具有了現代品格,都應當可與當代大眾心靈溝通,較為成功地為工筆花鳥畫尋找了新的生命之源。
其實趙治平傳統筆墨技法可說是出色的,畫大寫意花鳥也堪稱高手。大幅工筆畫要費大寫意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工夫,他卻是執著於艱辛的工筆畫創作,這是因為他胸有遠航的航標:「人類歷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地球在變小,文化在交融」,「我們要用一種國際性的眼光對待一切」,「迎接世界上任何美的形式,來豐富我們的畫面」。他的成功,是文化層面轉換的成功,顯然是宏觀眼光把握下取得的。他這追求的,或許也是可以與世界各民族對話的藝術語言。
② 什麼是逆光拍照
是拍照用光中的一種手段。
逆光拍照具有藝術魅力和較強表現力的光照,它能使畫面產生完全不同於我們肉眼在現場所見到的實際光線的藝術效果。
(1)能夠增強被攝體的質感。
特別是拍攝透明或半透明的物體,如花卉、植物枝葉等,因為,背光一方面可以提高透明物體的色彩亮度和飽和度,使平坦無味的透明或半透明物體在平滑的光線下呈現出美麗的光澤和更好的透明度,增加透光和提亮的效果。
(2)能夠增強氛圍的渲染性。
特別是在風光攝影中的早晨和傍晚,採用低角度、大背光的燈光陰影手段,將背光光線勾勒出紅雲、雲海蒸騰、山村樹木如墨,如果與霧、船、鳥等結合,襯托出一幅幅美麗的風景畫。彼此之間,它會引發深刻的視覺和精神。共鳴使作品具有更深的內涵、更高的意境和更強的魅力。
(3)能夠增強視覺的沖擊力。
在逆光拍攝中,由於暗部比例增大,相當部分細節被陰影所掩蓋,主體以簡單的線條或一小塊光出現在畫面中。這種大光比和高對比度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從而產生強烈的藝術造型效果。
(4)能夠增強畫面的縱深感。
特別是早晨或傍晚在逆光下拍攝,由於空氣中介質條件的不同,色彩構成發生了遠近的變化:前景暗,背景亮;前景色飽和度高,背景色飽和度高。因此,整個畫面由遠到近,顏色由淺到強,由亮到暗,形成一種微妙的空間深度感。
(2)逆光花卉圖擴展閱讀:
逆光拍照的時段選擇:
逆光拍照具有極強的藝術表現力,深受攝影師的喜愛。要做好背光工作,抓好光線是非常重要的。就太陽作為光源而言,它的光線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特別是在光強、角度和色溫等方面,對背光攝影有著重要的影響。
要熟悉不同燈光的特點,把握內在規律,把握拍攝時機,才能更加熟練地進行拍攝。拍攝不可盲目進行,要先搞清拍攝意圖,再決定選用何種光線、構圖等等。
③ 在瓷器上怎樣分辨化工顏料與古代顏料
從胎體的光潔度、白度和透明度上鑒別。「7501
瓷」是特選江西撫州的一種
非常珍稀的優質高嶺土做原料,這種高嶺土今天已經非常稀少了,用此原料製成的
瓷器,呈半薄胎狀,通體晶瑩剔透,溫潤如玉,潔白無瑕;逆光視之,器壁非常均
勻,成半透明狀;以手指輕擊,其聲音清脆悅耳。而近幾年的仿品無法找到這樣高
質量的原料,所以胎釉顯得粗糙,而且表面常常呈現深淺不均,或帶有疵點,敲擊
出來的聲音有些發悶,逆光看時更可發現器壁薄厚不勻的現象。
四、從繪畫技巧上鑒別。當年參加「7501
瓷」繪制的都是名傳四海的繪瓷大師,
如王錫良、章鑒、張松茂、汪桂英、劉平等人,而且在繪制時各位大師又都只繪制
自己最純熟的部位,如花卉的枝幹由王錫良、戴榮華繪制,點花朵的洋紅由劉平、
徐亞鳳、舒惠娟承擔,其餘部分由章鑒、汪桂英等人繪制。所以整個瓷器的畫麵粉
潤嬌美,生動自然,枝乾花朵渾然一體,認真欣賞找不出一點敗筆。而仿製的「毛瓷」
顏色既不鮮亮,枝幹配合也缺乏渾然一體的意境,有時還會出現畫面的中斷、顏色
的變態等現象。雖然有些仿品也不惜使用好的呈色劑,但由於「7501
瓷」中花朵的紅
色使用的是以黃金作呈色劑的特殊顏料,難以尋找,且價格昂貴,制假者為牟利絕
不肯做如此大的投入,所以不管是梅花還是桃花,都顯得暗淡無神,只要對照真品
的圖錄比較,真品就十分鮮明了。
五、從燒制工藝上來鑒別。「7501
瓷」入窯時,是裝在特製的匣缽中隔火燒制的,
瓷胎的燒制溫度要達到
1400°C。在高溫下隔火燒制的瓷胎瓷化徹底,無論光潔度、
硬度、潔白度都能達到很高水平。而現代仿品都是用氣窯無匣燒制,溫度無法達到
1400°C。而且在升溫速度、水氣蒸發、有機物溢出等幾個環節上,都與真「毛瓷」有
較大差距,所以不可能有真「毛瓷」那樣的胎質,繪畫、顏色也不可能有相得益彰的效
果。尤其明顯的是,釉上彩的水點梅花器物,是在胎體燒成後在瓷胎上再繪制花卉,
然後二次入窯燒成的。在選擇成品瓷胎時,凡胎上有薄厚不勻或其他瑕疵的,不可
能再將其繪上花卉圖案,製成成品。因此,凡發現瓷胎有毛病的釉上彩瓷器,可以
一律定為偽品
④ 拍攝花卉時,怎麼使背景變暗
如果不用PS,那隻有採用暗的背景來拍攝。
因為花卉一般使用逆光拍攝比較好,這樣暗的背景還是能找到的,再加上虛化背景的手法,一定行。
⑤ 牡丹花怎麼拍好看如何構圖光線要求什麼時間段拍比較好
一.拍攝牡丹花的構圖。
1.打破常規,找尋新奇角度。選擇不同角度,就是要仔細觀察牡丹花朵的形態,找出最適宜表現其美的「一面」。在哪個角度發現,就趕緊利在哪個角度把它拍攝下來,以免光線發生變化。拍攝牡丹可以選擇:仰角、俯角,前、後、左、右的各個立面構圖。如能找到非正常視線可以看到的角度,而且又能夠展示被攝的一朵或者數朵牡丹花的美姿,容貌,那麼,就容易出新、出彩。就能夠拍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比較新奇的牡丹花卉圖片。
2.經營畫面、分配畫面面積時應當突出主體。即:讓被攝牡丹花朵占據畫面較大的面積和重要位置,並且增強牡丹花朵的清晰度,其作為陪體的綠葉不能喧賓奪主。
3.表現牡丹的神態,宣揚其品德。在注重牡丹花神態、形體的塑造的同時,切不可摧殘花朵!因為牡丹年長一尺,回縮七寸,而只有生長著的牡丹花最美。充分利用它的自然生長狀態,採用擬人化的表現手法,賦予它新的靈性,展示它在何種姿態下所具有的何種情感,描述它在何種體態下所要傾訴的什麼話語,抑或張揚它在何種姿態下所表現的某種精神。努力使自己所拍攝的牡丹花卉作品,能夠體現出自己的希望、期盼和某種思想,展現出作者的個人風格,要讓圖片不但表現牡丹自身的雍榮華貴,而且能夠表達出某種真、善、美的主題思想。
4.背景的選擇和處理。背景的選擇與處理主要是指掌握幾種對比:例如明暗、虛實、色彩和大小多少的對比,等等。拍攝淺淡顏色的牡丹花卉,應選擇深色的背景,反之亦然;此外,我們還可以為了突出主體而盡量虛化背景。方法是在拍攝這一株牡丹上的花朵時,而使用距離該株牡丹較遠的另外一株牡丹的綠葉或者其它植物作為背景,並且採用較大的光圈拍攝;還有就是可以採用不同顏色的背景紙(布),而人為的添加、變換不同顏色的背景。
二.拍攝牡丹花的用光。
拍攝牡丹花卉最好運用散射光,因為在散射光下拍攝出來的牡丹圖片柔和鮮艷,光比理想,(但應清楚散射光也有方向性),其它常用的光線是前側光和側光,要慎用逆光,否則花朵的層次就會損失殆盡。拍攝時應當利用相機的點測光對准被攝花卉主體測光。同時也要明白:角度不同光線的照射角度也會跟著變化,因此,應當在拍攝角度的位置處測光,改變位置一次就應當重新測光一次,並且必須以牡丹花朵本身的測光值確定曝光量,其背景和陪襯景物的測光值可以忽略不計。
三.拍攝花卉注意的問題。在不同的天氣,不同的時間段里,牡丹花的姿態是不一樣的。一朵牡丹花從綻開到凋謝花期大約7天左右,根據天氣的冷暖不同而有所提前或者推遲。一般來說,上午九、十點鍾是拍攝牡丹花的最好時間段;陽光強烈和風力較大時,要注意遮陽、防風;拍攝時最好使用三腳架、快門線、反光板、偏光鏡等攝影附件;根據拍攝牡丹花朵多少的不同設定光圈大小和快門速度;還可以注意採用多種技術、技法,如前期多次曝光等,倘若能夠帶上一位攝影助理則更好。
⑥ 如何能在滿山的菜花地拍出好看的照片
拍照時要保持穩定,手機不要抖。 手機不像單反相機那麼重和手柄便於掌握,所以第一個需要注意的因素便是保持穩定。盡量使用雙手持機、在拍攝時停留數秒,往往能夠獲得更加清晰穩定的圖像。
⑦ 凌霄花是常見的室外觀賞花卉,一般適用哪種房子
選好背景,用黑色或高調背景、藍天、青磚黛瓦等反襯凌霄花的美。要選擇清晨或者黃昏時段拍攝,此時,太陽斜射,角度適宜,光線柔和。雨後初晴,花葉帶露,空氣清新,陽光明媚,也是很好的拍攝時機。拍出她努力向上,綻放的姿態。盛夏,那一叢綠意盎然,噴薄而出的凌霄花,點綴了炎炎夏日,雨後鮮艷欲滴,又另有一抹驚艷。拍攝植物或者花卉,注重畫面的美感非常重要,要把花卉拍攝出美感,其實是對拍攝者審美意識、文化內涵、拍攝技術的考驗。
⑧ 如何在逆光的情況下,拍出理想的照片
如何逆光拍攝風景?
在逆光的情況下如何拍攝風景?逆光拍攝即有一定難度又有其特出效果。好的逆光作品會有其獨有魅力,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如何拍攝逆光風景
在逆光的情況下如何拍攝風景?逆光拍攝即有一定難度又有其特出效果。好的逆光作品會有其獨有魅力,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如何拍攝逆光風景。
逆光是從景物背後照射來的,我們拍攝的對象主體往往是沒有直接光線照射的陰暗部分,因而也就不容易表現出景物的明暗層次和線條,而且反差大、變化多,如果沒有較為豐富的拍攝技巧和經驗,就會造成攝影主體曝光不準確,顯示不出逆光攝影作品的獨特魅力。因此拍攝者在拍攝逆光攝影作品時要能熟練運用、掌握以下技巧。
1. 曝光時要以拍攝主體的曝光量為依據,其餘在所不計。如拍攝日出或晚霞時就應以天空或太陽的曝光值為主要依據。
2. 逆光拍攝花卉、植物、人物、動物等輪廓清晰、質感透明的景物時,應選擇較暗的背景予以反襯,曝光時以高光部位為測光依據,以造成較強的光比反差,強化逆光光效,達到輪廓清晰,突現主體的藝術效果。
3. 拍攝剪影效果時,應以明亮的背景亮度作為曝光依據。
4. 由於逆光拍攝時,相機對著強光源,要注意眩光的影響。盡量使用遮光罩或用手、帽子、紙板等在鏡頭前遮擋,或者調整拍攝角度以防止眩光產生。最常用的逆光拍攝效果有兩種:一是剪影效果,二是「輪廓光」效果。以下就是在同一時間、地點、題材採用不同拍攝手法而產生截然不同效果的逆光照片。
剪影效果
剪影效果的拍攝較為簡單,拍攝時以亮部的曝光為准即可,主要是為了體現環境特有的色調和氣氛時採用的一種拍攝方式,如上圖。
簡潔背景有辦法
風光攝影不但講求主體的選擇及安排,同時不能忽視背景的處理。背景,是指在主體的後面用來襯托主體的景物,以強調主體處在什麼環境之中,背景對突出主體形象以及豐富主體的內涵,都起著重要的作用。背景的處理是攝影畫面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只有在拍攝中細心選擇,才能使畫面內容精煉准確,使視覺形象得到完美表現。理想的背景應該力求簡潔、純凈,視覺元素精煉,影調和諧統一。有經驗的攝影師都善於調動各種手法,以達到背景的簡潔,凡背景中可有可無、妨礙主體突出的元素均應減去。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改善背景的辦法:
一是虛化法。
即採用較大的鏡頭光圈(如F2或F2.8),盡可能地縮小景深范圍,將焦點落在主體上,使清晰主體之後的背景呈虛化狀,從而收到以虛襯實的良好效果。
二是遮擋法。
即利用升騰的雲煙、飄渺的白霧、樹木枝葉,或山峰、牆體等物體的背陽面等,將背景掩藏起來,從而突出主體。
三是避讓法。
即調整拍攝高度,或仰向避開地平線上雜亂的景物,將主體對象乾乾凈凈地襯托在天空背景上;或俯向以馬路、水面、草地為背景,使主體輪廓清晰,獲得簡潔的背景。有時用長焦距鏡頭縮小背景,雜亂的景物被排除在畫面之外。
高調拍風光
高調,也稱為亮調。通常把影調清淡的照片,稱之為高調照片。高調照片中影調絕大部分為淺色,是由從淺灰到白的少數等級構成整個畫面的色調。它一般比較簡潔明朗,適宜表現以白色為基調的題材。高調照片雖以等級偏高的淡色調為主,但仍要求有豐富的層次,也不排斥小塊深色暗調存在。由於大面積淡色調的襯托,小部分的深色暗調顯得更突出,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在拍攝高調效果風景照片時,要注意5點:第一,選取淺色調的景物,主體與陪體的色調盡量接近;第二,選用淺淡背景,利用白色或淺灰色調的背景能將深暗的主體襯托出來,這些淺淡的背景可以是雨霧、雲煙,也可以是綿延的山、浩瀚的水;第三,採用正面光或漫射光照,這樣能獲得影像柔和、反差平淡的效果。晴天利用平射、直白的正面順光,能獲得無影的圖像;陰雨天利用勻稱、平和的漫射光或反射光,可以獲得反差柔和的圖像;第四,增加曝光量,應在正常測光值的基礎上視具體情況增加0.5~1.5擋曝光,能將背景提亮;第五,要控制光比,光比控制在1∶2以內為宜,光比過大的結果要麼使高光部分層次損失殆盡,要麼使灰調部分變得深暗,從而失去高調照片應有的特性。
在自然風光攝影中,經常採用高調手法展現清秀空靈、遼闊浩遠的秀麗美景。可以被利用的天然背景有很多,比如,在江南拍攝山水風景時,往往基於空白的理念,以簡潔的構圖,以偏概全的方法,突出主景,其餘部分漸變為朦朧的遠樹淡水、霧雨煙嵐。還有拍攝雪景,幾近純白的雪地就是謀求高調畫面的絕好背景。在建築風光攝影中,經常採用選取一角半邊之景,或景物集中於一側的方法,把觀者的注意力引向虛曠的空間,給人以幽思遐想的餘地。還有,以天空為背景,採用仰角拍攝,曝光時以主體測光值為標准,天空因過曝而呈現一片純白,整個畫面的高調效果能得到良好表現。
低調拍風光
低調,也稱為暗調。通常把影調濃重的照片,稱之為低調照片。低調照片中的影調絕大部分為黑色和深灰色,是由從深灰到黑的少數等級構成,整個畫面的色調比較濃重深沉。一般適宜表現以深黑色為基調的題材,營造庄嚴、凝重、靜穆的氛圍,反映滄桑、沉穩的特性。低調照片雖大部分是深暗影調,也不排斥小面積的白色亮調。由於大面積暗調的襯托,小塊的白色格外明顯,形成視覺中心,使整個畫面具有生氣。
在拍攝低調效果風景照片時,要注意6點:第一,選擇深色調的景物,陪體的色調也要比較深,並且與主體的低調相協調;第二,選用深暗背景,純黑或者深暗背景能將淺淡的主體襯托出來;第三,採用側光或側逆光照,這些光位從鏡頭方向看,主體受光面積較小,且為輪廓光,很容易獲得深暗影像;第四,減少曝光量,應在正常測光值的基礎上視具體情況適當減少0.5~1.5擋曝光,能將背景壓暗下去;第五,光比要大,光比可大於1∶4甚至1∶8;第六,利用陽光背陰之面作襯托,就是利用太陽光照射不到的大山、牆體等陰影作為背景,將雜亂的線條隱藏在陰影中。
在自然風光拍攝中,獲得低調效果的照片多在特殊天氣或時段,比如,陰雲密布、烏雲翻滾下的景物,呈現的就是悲壯、大氣、沉重的低調意境。在早晨或傍晚,來自低矮角度的陽光具有明顯的方向性,光的投影長,陰影面積大,能把各個景物投影平面分開,突出畫面中的某些重要方面,從而呈現立體的、影調深沉的景物照片,這些時段可以充分利用起來拍攝低調照片。還有,藉助夜晚燈光拍攝。與白晝不同,夜晚除了微弱的月光和燈光、焰火等外,大面積地面呈現黑暗。藉助腳架和快門線採用長時間曝光,能拍攝到低調效果的夜景照片。
虛實並用拍溪瀑
瀑布和溪流是自然山水中最富有詩意的景觀——大山深處,飛流直下,雪濤橫披,殊瀑平瀉,豐采瑰麗。
選擇合適的季節,尋找有特色的溪瀑,是拍攝一幅好照片的前提。在畫幅的選擇上,為表現溪瀑寬廣湍急奔騰的氣勢,多採用橫畫幅;為表現高深、落差大的溪瀑,顯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感覺,多採用豎畫幅;而展現平緩舒展,則採用中規中距的方畫幅。溪瀑多在山谷之中,拍攝時往往沒有迴旋餘地,求得全景應使用中廣角鏡頭;取其局部及特寫,則又離不開長焦鏡頭。關於拍攝高度,平拍接近通常的視線,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親切感受;俯視時,溪瀑的畫面在透視上變化大,利於表現層次、數量;仰拍時,溪瀑在畫面透視上的高度比實際感覺要雄偉、高大。拍攝方向多採用稍側的方位,不宜過正,以免畫面顯得呆板。
除了上述幾點,拍攝溪瀑更為主要的是畫面的虛實處理。如夢如幻、詩意盎然意境的獲得,依賴於虛實並舉、虛實相生。實和虛的運用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如果畫面上全是實景,會給人以憋悶之感;反之,畫面上全是一片虛乎,一點實的地方都沒有,又會令人感到空虛。因此,只有恰到好處地把握住虛與實的互相補充、互相陪襯、互相生發,才能做到畫面的妙趣無窮。這主要體現在相機快門速度的選擇上。要是拍攝水花飛濺的畫面,為了顯示水珠,可以採用高速快門。但多數情況下不能這樣做,為了顯示溪瀑的動勢,看起來輕柔飄逸,必須想方設法將快門速度降下來,以較慢的快門速度進行拍攝。而且快門速度越慢,溪瀑越有流動感,越足以誇張和表現。常用的快門速度為1/2秒至1秒甚至長達幾秒。實現慢速快門的方式通常有4種:一是收縮光圈,相對延長曝光時間;二是選擇光線暗淡的陰雨天或早晚時間拍攝;三是通過設置選用較低的感光度;四是加用中性灰鏡(一塊不夠則兩塊疊加)。為了避免採用慢門速度時容易出現的抖動,務必將相機固定在三腳架上,用快門線開啟快門。若無快門線,則可以啟用自拍功能。
尋找黃金點
首先要選定一個准備拍攝的全景畫面,然後開始搜索有價值的主題:你要在腦海里把風景想像成帶有多個四邊形的網格,這可以幫助你更好地關注到風景中的每一個元素。
專業攝影師會在取景器中使用一個帶有水平和垂直線條的毛玻璃。一些數碼相機已經把這些輔助線條用電子方法投影到液晶屏幕上了。如果你的相機沒有這個功能,你也可以用一個可擦掉的軟筆幫忙,用這支筆把線條標記在液晶顯示屏上。這樣不僅可以方便地把拍攝題材分成若干份,還有助於尋找「黃金點」。
為了找到拍攝主題,也可以「在手指中觀察」。用兩只手的食指和拇指組成一個長方形,雖然樣子可能有些滑稽,但是這樣可以快速找到主題。當然,也可以使用折成一定角度的紙板或者空的幻燈片邊框來達到同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