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服飾
❶ 說到莆田市,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
是湄洲島
1、最早的史料都記載媽祖生於湄洲嶼。
據現有已知的66條史料記載表明,最早的史料記載都一致確認媽祖生於莆田縣湄洲嶼。宋時期的史料都記載媽祖乃湄洲人氏。如宋紹興二十年(1150),廖鵬飛《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中說媽祖「姓林氏,湄洲嶼人。」這篇廟記可以說是迄今年代最早、記載最詳細的媽祖史料。
宋嘉定二年(1209),李俊甫《莆陽比事》中說媽祖為「湄洲神女林氏。」宋紹定三年(1230),丁伯桂《順濟聖妃廟記》中稱:「神莆陽湄洲林氏女。」宋寶礻右五年(1257),黃岩孫《仙溪志》中說,順濟廟,神「本湄洲林氏女」。宋開慶元年(1259)李丑父《靈惠妃廟記》中雲:「妃林氏,生於莆之海上湄洲」。宋劉克庄在《白湖廟》詩中提到「靈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
據宋代的6條記述,從宋紹興二十年(1150)廖鵬飛的廟記到宋開慶元年(1259)李丑父的廟記,前後長達109年,所記載的都說媽祖的出生地在湄洲。以上記載距媽祖時代不遠,不會有誤。
元代的4條記載也是如此,如元黃淵在《黃四如文集》的《聖墩順濟廟新建蕃厘殿記》中寫道:「按舊記,妃族林氏,湄洲故家有祠,即姑射神人之處子也。」所謂「故家」即老家,也說明媽祖生於湄洲嶼。
查明、清兩朝的56條記載,除清乾隆1778年林清標編撰的《敕封天後志序》1條外,55條記載認為媽祖出生地在湄洲。明陽思謙《泉州府志》中說:「天妃之神,本姓林,世居莆陽之湄洲嶼。」明黃仲昭《八閩通志·天妃廟》中記載:「在新安里魚希江湄洲嶼上,其神即弘仁普濟天妃,今廟蓋其故居也。」明周瑛在《興化府志·戶紀·湄洲嶼》中說:「湄洲在大海中,與極了相望,林氏靈女今號天妃者生於其上。」呂一靜《八閩通志》:「天妃之神,本姓林,世居莆陽之湄洲嶼。」張燮《東西洋考》:「天妃世居莆之湄洲嶼。」
清郁永河在《天妃神》中說:「相傳神為莆田邑湄洲東螺村林氏女。」清劉有成《天後廟序》寫著:「神,林女也。世居湄島。」清楊浚《湄洲嶼志略》載:「湄洲在大海中,與極了相望,林氏靈女今號天妃者,生於其上。」王禮《**縣志》:「產後於莆田之湄洲嶼。」
說媽祖出生於賢良港(即今秀嶼區山亭鄉港里村),主要是根據清乾隆年間(1778)惠安縣儒學教諭林清標所編輯的《敕封天後志》。查林清標《敕封天後志》的天妃本傳,全文都是照抄明末湄洲天後宮住持僧照乘編撰的《天妃顯聖錄》中的本傳而寫的,不同的是前者記載媽祖的曾祖保吉公是「棄官而歸,隱於莆之湄洲嶼」,而後者將其改為曾祖保吉公是「棄官隱於海濱賢良港」。在《湄嶼飛升》一節中,兩書內容亦完全相同,《天妃誕降本傳》中是寫「妃遂徑上湄峰最高處」,而林清標在《敕封天後志》中改成「妃遂渡海徑上湄峰最高處」。清人林清標篡改前人照乘和尚的記述是顯而易見的。然而現在居然有人還以此「渡海」上湄峰二字為由,就認定媽祖故居在賢良港,顯然破綻太明顯了,是經不起推敲的。
2、湄洲島遺存媽祖原籍地的古代石刻和明代石碑。
至今在湄洲島東蔡村石後自然村(原名東螺村、上林村,現存上林宮和保留觀音殿、媽祖故居遺址)的村北石崖上遺存著「天妃故里」的古代石刻和明末照乘和尚立的「天妃祖跡,地名上林」石碑。這是證明媽祖出生在湄洲島的重要實證。
3、港里的一口「龍井」與媽祖的「窺井得符」傳說年代不符。
天後祖祠附近有一口宋代建造的古井,井邊刻著「咸淳丙寅(1266)八月庚辰石匠游進」12個字。有人認為這就是媽祖「照妝於井」、「窺井得符」的古井。但媽祖誕生於北宋建隆元年(960),歿於宋雍熙四年(987),石匠游進造井是在媽祖去世239年之後的1266年,顯然該井與媽祖少時能「照妝於井」、「窺井得符」的年份不符。特別是「窺井得符」的傳說,最早出現在明末照乘和尚刊印的《天妃顯聖錄》里。該書第一次提到:「妃少時,與群女閑游,照妝於井中,忽見神人捧銅符一隻,擁井而上……妃受之不疑,……自此,符咒徑可避邪,法力日見玄通,常在室中神遊方外,談吉凶禍福,靡不奇中。」明末以前沒有這一傳說的記載。這一事實表明,有關媽祖「窺井得符」的傳說,是明末才出現的,賢良港保存下來的宋代水井與媽祖沒有關系,當然不能佐證媽祖生於賢良港。
4、以女性作為祖先建祠與中國封建傳統觀念不符。
將媽祖作為林氏宗族的祖先,以媽祖祠代替宗族祠堂,與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觀念不相符。中國封建社會講究父系血統繼承製,應該父傳子,子傳孫,作為父系宗族祖先者皆為男始祖,不可能是女祖先,特別是媽祖又未出嫁,怎麼能當娘家的祖先呢?這一點當然不能成立。
5、湄洲島的媽祖族裔是在明清兩朝奉旨遷往港里的。
明正統九年(1444)修編的《莆田南渚林氏宗譜》對媽祖的故居是這樣記載的:「妃父僑居湄洲嶼,為署都巡檢時也。妃生於嶼上,土盡渥丹。兄鎮,子孫衍嶼上。妃之基舍、祖廟猶存。洪武初,詔遷過岸,今新安里賢良港後林是其後也。」據明弘治周瑛、黃仲昭《興化府志》記載:湄洲嶼「自宋元以來,居民甚多。洪武初,以勾引蕃寇遺禍地方,宋備都指揮李彝奏遷內地,島嶼遂虛。」據此兩條史料記載,賢良港林姓居民系從湄洲嶼遷過去的。
自明洪武初年內遷起,湄洲島媽祖娘家的一支後裔便在與湄洲一水之隔的賢良港定居。賢良港有座堂皇的所謂「天後祖祠」,據當地人說該祠創建於宋代,但現尚無史料可考,僅知明永樂十九年(1421)記載祠圮,地方官奏聞朝廷欽命太監到港里整修致祭。此時已是湄洲林氏居民遷居賢良港幾十年之後。該祠內現存的兩塊石碑,一為「歷代褒封徽號」碑刻,一為《重建天後祠祀》石碑,重建碑僅記載清乾隆年間(1785)重建該祠的經過,並沒有提到原祠的建築年代。
了解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從明朝起朝廷才允許百姓建家廟,也就是建宗祠,允許將分散供奉在各個家庭廳堂後部神龕的祖先牌位,移到新建的家族宗祠里。湄洲島遷至港里的該支媽祖族裔在明朝便就地建了一個「林氏宗祠」,供奉祖先。後因媽祖的影響擴大和便於朝拜媽祖,將「林氏宗祠」改為「天後祖祠」。這一做法與沿海漁民在駐地和華人華僑在僑居國建媽祖廟拜媽祖的道理是一樣的。
後明朝廷解除海禁,遷出的湄洲居民又陸續回到島上生活,人數漸多。滿人入關後,鄭成功以海島和福建、廣東、浙江沿海為基地,組織反清復明。在清順治年間,清廷又實行禁海政策,下旨沿海和海島的居民全部內遷30華里,湄洲島和賢良港(港里村)的居民又被遷到涵江等地。清康熙年間,遷往各地的部分湄洲林氏族裔又分別遷回湄洲島或賢良港。由於歷史上的兩次海禁而產生的湄洲島居民先後遷至港里和涵江等地,過去遷居賢良港的湄洲媽祖族裔後輩逐漸淡忘了故鄉在湄洲的記憶,誤認為媽祖與他們一樣出生在賢良港。
1992年10月4日,賢良港「天後祖祠」通過郵電部門發行的《1992—12〈媽祖>》特種郵票紀念封的背面說明中也承認:「據史料記載,明洪武初,湄洲全島居民內遷,媽祖娘家的一支後裔便在與湄洲一水之隔的賢良港定居,並建一座『祖祠』。」從林祖良編輯的《媽祖》畫冊和港里人那裡可以了解,就在二十世紀末,賢良港的部分婦女穿著打扮與湄洲女還是一樣的,這也是證明遷到港里的湄洲林氏後裔仍然保留湄洲民俗的一個實證。
綜上所述,媽祖的曾祖父林保吉在五代時棄官隱居於湄洲島東蔡村上林自然村,後生子林孚。林孚生子林願,字惟愨。林惟愨,擔任湄洲都巡檢,妻王氏,生一個男孩名叫洪毅,生6個女孩,最小的名叫林默,也就是媽祖。林孚、林願和媽祖三代均出生在湄洲嶼。媽祖宋建隆元年(960)生於湄洲島,宋雍熙四年(987)也是在湄洲島仙逝。因此,湄洲島是媽祖的誕生地和祖廟所在地。
❷ 適合花藝師穿的衣服
好羨慕花藝師的職業啊,推薦漢服或者改良漢服,旗袍就算了,漢服的話要看材質和款式,簽完別買到那種青樓女子似的,哈哈
如果不喜歡漢服,可以淘 寶搜索下修禪服,或者茶藝服
❸ 什麼風格的衣服和插花相配
清新風格的衣服。插花的時候比較相配。或者職業裝也可以。
❹ 回族的人民過什麼節相當於過春節呢
回族同胞也不過節,但他們有一個相當於傳統春節的節日:孜然節。它是在伊斯蘭教歷的10月1日。活動的重要內容也有儀式。即大家聚在一起舉行活動,然後每家每戶都要炒散子、油香等,並作為禮物送給別人。彝族人也不過節,但有很多節日,如火把節,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這是彝族人最大的節日,這一天要舉行摔跤、鬥牛和歌舞活動。傍晚時分,每個村莊都會點燃火把。這就像日本的火把節。根據日本專家的研究。日本大和民族的祖先可能是雲南的彝族人。很多彝族人也覺得他們能聽懂一些日語。看來,這兩者之間真的有聯系。
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是藏歷年,時間為正月初一。苗族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端午節、吃新節、趕秋節、花山節、曬橋節等。其中,最隆重的是苗年。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傣族的主要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都與佛教有關。最大的節日是傣歷每年6月舉行的潑水節。這個節日在傣語中被稱為 "桑坎畢麥"。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和凝聚的過程。中華民族古代傳統節日的形成,基本上與原始信仰、對神靈和祖先的崇拜、天文歷法、物候和節氣等文化和自然內容有關。自古以來形成的中國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了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文化。
❺ 色彩師是什麼
做色彩搭配
和色彩規化
❻ 《生活》(邱宏珍)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了解文章觀點,正確認識簡筆與繁筆的關系,學會辯證地看問題。
2、研究並掌握理清議論文思路的方法。
▲情感目標:
1、通過協作小組的集體研究活動,對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喜悅感、成就感,感受到與他人協作、交流的樂趣。
2、在閱讀課內外相關文學材料過程中,體驗文學作品的語言美。
▲技能目標:
1、自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提高學生篩選、認知、處理語言信息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繼續提高語言銜接連貫能力。
2、懂得簡練為文的道理,並在談話寫作中力求簡練。
教學思路
改變傳統語文課教學眼於繁瑣零碎的語文專業知識的認知和記識而輕視思維的做法 ,力圖著眼文章信息的處理,整體把握,綜合分析,篩選重點,注重創新。
教學方法設想
通過導語和閱讀,形成問題中心,確立閱讀目標。通過學生自主閱讀和探究,篩選課文目標信息。由學生自主獨立進行相關信息的採集、分析、綜合、提煉和重組。採用討論法,分小組討論、切磋問難,提高閱讀效能。由學生主體發言,其他同學補充、反駁、完善,教師評價。鑒於學生基礎和實際在突破重難點時,教師可給予適當的點撥,強化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情景引入
詩一般的年華,歌一般的青春,你們既愛讀詩,又愛唱歌。我們來看看當代最短的詩歌北島《生活》「網」;大家唱唱歌曲《對面的女孩看過來》、《常回家看看》。
引導探究
大家對這兩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歌詞和北島的詩詞有什麼看法呢?先別急著回答,大家打開課本,自讀《簡筆與繁筆》,結合文章主要觀點,引用文章里的語句來談這個問題。
自主發現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並為討論問題勾畫相關信息,小組(4人)內談論,做好討論交流發言准備。
總結提升
學生引用課文語句發表小組對《生活》和歌曲《對面的女孩看過來》、《常回家看看》的看法,教師適當評價,學生將「言簡意賅,是凝練厚重」, 「描摹物態,求其窮形盡相;刻畫心理,能使細致入微。」和 「有時,真是非繁不足以達其妙處。這可稱為以繁勝簡,看文學大師們的創作,有時用簡:惜墨如金,力求數字乃至一字傳神。有時使繁:用墨如潑,汩汩滔滔,雖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簡筆與繁筆,各得其宜,各盡其妙。」等文章重要信息篩選出來,並且較容易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住文章中心——「簡筆與繁筆,各得其宜,各盡其妙。」
鞏固遷移
課後搜集自己感興趣的資料,以「簡與繁」為話題,仿照本文結構寫一篇作文。
提示:材料可以是文學、音樂、繪畫、插花、服飾、建築、城市布局乃至管理等,但材料要豐富多彩、詳實可靠。
❼ 柳州有哪裡學茶藝的嗎
技術職業學校吧,挺多技術學校都有茶藝這個學科的,可以到學校了解咨詢一下
❽ 插花藝術的廣義范疇是哪些
凡利用切花花復材為主制要素材進行造型,製作成具有裝飾效果 或欣賞性的插花作品,都可稱為插花藝術。它包括用器皿進行插 花造型和不用器皿進行插花造型。如服飾花、手捧花等,甚至還包括用非植物材料進行造型的藝術形式。人們平時所稱的插花藝 術,一般指廣義的插花藝術。插花是一項有意識的創造性活動,在創作過程中需要不斷地 將美學、繪畫、雕塑、植物學、園藝學、建築學、文學等學科的 相關知識應用到插花創作之中,可以說插花藝術是一門綜合性的 藝術學科。要創作出好的作品,不但要有豐富的自然知識,而且 還要具有人文科學和藝術創作的知識,並且要多深入生活,在生活中去尋找創作靈感。插花藝術作為一門學科,體現了完整的系統性和科學性,它 具有本學科必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巧和基本理論。它研究的范 圍主要包括插花的發展史、插花的基本原理及造型法則、插花的 造型和基本操作技巧、插花的色彩配置、花材及花器的選擇、花 材的保鮮、插花作品的命名、插花作品的陳設、插花作品的品評 與欣賞等內容
❾ 有沒有在家可以賺錢的手工活,不要騙子,還有那種插花,衣服縫珠子之類的,一個月也弄不了500塊。
你可以在家裡秀牆畫,一負強化秀起來,要這很多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