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榆花卉大集
⑴ 離贛榆區最近,8月25日星期四贛榆那個地方是大集市
贛馬街
⑵ 連雲港贛榆縣各鄉鎮趕集日期
呵呵我知道干馬的是初三初八十三十八二十三二十八每天都有集市,就是對不上號
今天剛看到了個
⑶ 連雲港贛榆縣沙河鎮有哪些村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沙河鎮
漢語拼音 Shahe Zhen
概覽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級行政區 贛榆縣
行政區類別 鎮
村級基層自治組織數 52個行政村
- 村委會數 52
地理、人口、經濟
總面積 130平方公里
戶籍人口(2007年) 12.6萬
其他
郵政編碼 222100
電話區號 0518
沙河鎮為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縣下轄鎮,位於贛榆縣西南部,南依新沐河,北枕朱稽河,西鄰石樑河水庫。
截至2007年,總面積130平方千米,轄52個行政村,12.6萬口人,耕地面積7270公頃。
目錄 [隱藏]
1 經濟
2 行政區劃
2.1 劉庄村
2.2 聯合村
2.3 解放村
2.4 橫街村
2.5 西北村
2.6 鄭巷村
2.7 城子村
2.8 新建村
2.9 友誼村
2.10 竹元村
2.11 樓河村
2.12 吳村
2.13 丁巷村
2.14 陳巷村
2.15 何元村
2.16 蔣宅村
2.17 雙堆村
2.18 朱圩村
2.19 顏庄村
2.20 新莊村
2.21 下河口村
2.22 大高村
2.23 團結村
2.24 八里場村
2.25 官莊村
2.26 殷庄村
2.27 東盛村
2.28 新興村
2.29 西勝村
2.30 富強村
2.31 劉圩村
2.32 和平村
2.33 圩合村
2.34 鄧宅村
2.35 同興村
2.36 泰和村
2.37 東單村
2.38 前進村
2.39 新合村
2.40 徐屯村
2.41 朱屯村
2.42 小站村
2.43 大站村
2.44 北朱果村
2.45 小埠村
2.46 大嶺村
2.47 孟曹埠村
2.48 劉曹埠村
2.49 李曹埠村
2.50 山嶺房村
2.51 赤金村
2.52 張庄村
3 企業
4 參考資料
[編輯] 經濟
2007年,全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8億元,其中農業產值1.3億元,工業產值2.9億元,第三產業產值2.6億元。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人6.075億元,地方一般預算2714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人65巧元。
[編輯] 行政區劃
以下詳細區劃及數據採用2007年底統計信息[1]。
2007年底,面積130平方千米,轄52個行政村。
[編輯] 劉庄村
有3個村民小組,390戶,1575口人,耕地面積50.83公頃。工農業總產值4712萬元,人均純收人6518元。運輸業比較發達,有大小運輸車輛130多輛,依託310國道發展沿路經濟長廊1000多米,發展飲食、修理、製造、加工等個體私營戶190家。
[編輯] 聯合村
有6個村民小組,780戶,2785口人,耕地面積108公頃。工農業總產值7916萬元,人均純收人6512元。農戶商品意識較濃,依託鎮區發展沿街經濟,發展個體私營經濟戶410多戶,戶均年收人近萬元。
[編輯] 解放村
由原解放村、戚園合並而成。有6個村民小組,707戶,2585口人,耕地面積124.73公頃。工農業總產值5661萬元,人均純收人6553元。農戶商品意識較濃,依託鎮區發展沿街經濟,有近百農戶從事牛、羊屠宰生意,通過招商引資興辦村戶企業50多家,吸納剩餘勞力800多人,發展飲食、加工、百貨、日雜等個體私營戶280多家,戶均年收人超萬元。
[編輯] 橫街村
有4個村民小組,420戶,1680口人,耕地面積80公頃。工農業總產值1.11億元,人均純收人6708元。農戶商品意識較濃,依託鎮區發展沿街經濟,發展個體私營戶120多戶,戶均年收人近萬元。該村農戶有從事建築勞務的傳統,有600多人在全國各地從事建築勞務。
[編輯] 西北村
有4個村民小組,220戶,890口人,耕地面積46.09公頃。工農業總產值3932萬元,人均純收人6483元。農戶商品意識較濃,依託鎮區發展沿街經濟,建臨街商貿綜合樓近百幢,發展個體私營經濟100多戶,戶均年收人近萬元。
[編輯] 鄭巷村
由原鄭巷村、蔣庄村合並而成。有5個村民小組,508戶,2013口人,耕地面積59.23公頃。工農業總產值11951萬元,人均純收人6423元。農戶商品意識較濃,依託鎮區發展沿街經濟,沿街發展飲食、百貨、加工、製造等個體私營戶160多戶,戶均年收人近萬元。農戶有從事建築勞務的傳統,有1000多人在全國各地從事建築勞務。
[編輯] 城子村
由原城子村、南庄村合並而成。有11個村民小組,650戶,2680口人,耕地面積76.04公頃。工農業總產值12475萬元,人均純收人6548元。該村是全市有名的油料加工專業村,有油料加工專業戶108戶,戶均年收人3萬多元。有30多戶從事養雞業,戶均年收人2萬多元。
[編輯] 新建村
由原湯庄村、范庄村合並而成。有4個村民小組,545戶,2093口人,耕地面積112.98公頃。工農業總產值4714萬元,人均純收人6410元。該村有種植草幕的歷史,發展優質草幕種植26.68公頃,其中訂單農業面積佔80%,戶均增加收人3000多元。
[編輯] 友誼村
由原彭口村、淵頭村合並而成。有7個村民小組,388戶,1472口人,耕地面積100.85公頃。工農業總產值科98萬元,人均純收人6454元。該村以農業生產為主,農戶有種植草苟的歷史,發展優質草幕26.68公頃,戶均增加收人3000多元。
[編輯] 竹元村
有2個村民小組,310戶,1100口人,耕地面積57.09公頃。工農業總產值3567萬元,人均純收人65n元。該村以農業生產為主,農戶有種植、養殖的歷史,發展優質草毒種植20公頃,戶均增加收人3000多元。
[編輯] 樓河村
由原樓子村、掘河村合並而成。有5個村民小組,568戶,2115口人,耕地面積140.60公頃。工農業總產值4134萬元,人均純收人6502元。該村以農業生產為主,農戶有種植、柳編的歷史,發展優質草幕種植26.68公頃,戶均增加收人3000多元。
[編輯] 吳村
有3個村民小組,422戶,1570口人,耕地面積64.83公頃。工農業總產值4063萬元,人均純收人6485元。該村依託新沐河灘塗發展優質鮮食花生、鮮食玉米種植26.68公頃,畝均增加農戶收人1500多元。
[編輯] 丁巷村
有4個村民小組,400戶,1600口人,耕地面積78.17公頃。工農業總產值3306萬元,人均純收人6511元。該村運輸業比較發達,農戶有搞建築、種植的歷史,村戶企業比較發達,興辦汽修廠、掛面廠等企業30餘家。
[編輯] 陳巷村
有7個村民小組,469戶,1896口人,耕地面積100.58公頃。工農業總產值9260萬元,人均純收人6849元。該村依託陳巷集市,引導農戶發展集市貿易,村戶經濟得到較快發展,有300多農戶依託集市貿易,走上致富道路。
[編輯] 何元村
有7個村民小組,486戶,2010口人,耕地面積129.13公頃。工農業總產值7289萬元,人均純收人6497元。該村運輸業比較發達,有大小運輸車輛100餘輛,農戶有草柳編歷史,庭院經濟比較紅火。
[編輯] 蔣宅村
有5個村民小組,394戶,1600口人,耕地面積102.25公頃。工農業總產值2712萬元,人均純收人6489元。該村農戶有種植、草柳編歷史,村風民風淳樸,70歲以上老人有近百人。
[編輯] 雙堆村
是由原後堆村、前堆村合並而成。有4個村民小組,540戶,1915口人,耕地面積140公頃。工農業總產值3200萬元,人均純收人6400元。該村農戶有種植、草柳編歷史,發展優質草幕種植33.35公頃,其中訂單種植面積佔80%,戶均增加收人3000多元。
[編輯] 朱圩村
由原西朱圩村、前朱圩村合並而成。有3個村民小組,432戶,1544口人,耕地面積96.65公頃。工農業總產值3191萬元,人均純收人5790元。該村發展優質蔬菜26.68公頃,建溫室大棚180多個,戶均增加收人5000多元。
[編輯] 顏庄村
有5個村民小組,563戶,2159口人,耕地面積89.科公頃。工農業總產值5567萬元,人均純收入6877元。該村以農業生產為主,農戶有蔬菜種植的歷史,該村發展蔬菜種植52.14公頃,其中建日光溫室620棟,大棚550個,蔬菜種植示範戶顏景華、顏庭利等帶頭發展反季節蔬菜,帶動全村農戶發展無公害蔬菜種植,每棟日光溫室年收人超萬元,戶均增加收人2500多元,全村有200多農戶靠種植蔬菜建起兩層以上樓房。
[編輯] 新莊村
是由原老莊村、舊庄村合並而成。有5個村民小組,559戶,2219口人,耕地面積125.86公頃。工農業總產值3406萬元,人均純收人6504元。該村以農業生產為主,農戶有蔬菜種植的歷史,發展蔬菜種植46.69公頃,其中建日光溫室160棟,大棚110個,戶均增加收人3000多元。
[編輯] 下河口村
有3個村民小組,342戶,1361口人,耕地面積83.44公頃。工農業總產值2464萬元,人均純收人6503元。該村以農業生產為主,農戶有蔬菜種植的歷史,發展蔬菜種植40公頃,其中建日光溫室180棟,大棚150個,每棟日光溫室年收人近萬元,戶均增加收人3500多元。
[編輯] 大高村
是由原大口村、高園村合並而成。有5個村民小組,600戶,2500口人,耕地面積134.47公頃。工農業總產值3589萬元,人均純收人6494元。該村以農業生產為主,農戶有蔬菜種植的歷史,發展蔬菜種植40公頃,其中建日光溫室220棟,大棚300個,蔬菜種植示範戶何自成、朱伯忠等帶頭發展反季節蔬菜,帶動全村農戶發展蔬菜種植的積極性,每棟日光溫室年收人超萬元,戶均增加收人3500多元,大高村村戶企業發展較快,興辦修造、塑料加工、木材加工等村戶企業20多家。
[編輯] 團結村
是由原邱庄村、輝埠村合並而成。有5個村民小組,638戶,2212口人,耕地面積141.74公頃。工農業總產值4599萬元,人均純收人6508元。該村以農業生產為主,是優質良種培育基地,農戶有蔬菜種植的歷史,發展蔬菜種植33.35公頃,其中建日光溫室百餘棟,大棚200個,發展優質草幕種植面積20公頃。
[編輯] 八里場村
有3個村民小組,427戶,1643口人,耕地面積133.67公頃。工農業總產值2531萬元,人均純收人65n元。該村以農業生產為主,農戶有蔬菜種植的歷史,發展優質鮮食花生、鮮食玉米種植26.68公頃,發展品種土豆種植面積53.36公頃,戶均增加收人1200多元。
[編輯] 官莊村
有5個村民小組,385戶,1250口人,耕地面積91.71公頃。工農業總產值25巧萬元,人均純收人6495元。該村農戶有搞建築、種植的歷史,依託省道牛青公路發展沿路經濟帶,興辦村戶企業20多家。
[編輯] 殷庄村
由原殷庄、塘溝兩村合並而成。有11個村民小組,農戶834戶,3372口人,耕地面積143.41公頃。工農業總產值1.49億元,人均純收人6397元。全村有400多戶常年從事運輸、餐飲服務、商業,發展優質蔬菜苗圃種植20公頃,畝收人3000多元。
[編輯] 東盛村
由原圩橋、陸庄、南萬庄3村合並而成。有7個村民小組,農戶413戶,1746口人,耕地面積125.26公頃。工農業總產值2877萬元,人均純收人6483元,全村有300多人從事草編,400多人外出勞務,人均收人3100多元,發展洋蔥種植面積20公頃,畝均收人2200多元。
[編輯] 新興村
由原同庄、李庄兩村合並而成。有5個村民小組,434戶,1636口人,耕地面積110.58公頃。工農業總產值2785萬元,人均純收人6614元。該村是果品販運專業村,全村長年從事果品販運的達300多人,同時是著名的草墓種植專業村、澱粉加工專業村。
[編輯] 西勝村
由原西單、勝利兩村合並而成。有6個村民小組,558戶,2240口人,耕地面積176.69公頃。工農業總產值2231萬元,人均純收人6567元。該村是品種大蒜種植基地和生豬屠宰、販運專業村,全村人均一畝蒜園,有近百人從事生豬養殖、屠宰販運。
[編輯] 富強村
由原陳頂、李村兩村合並而成。有7個村民小組,525戶,2179口人,耕地面積142公頃。工農業總產值3421萬元,人均純收人6668元。該村是溫室大棚蔬菜種植專業村,全村共建溫室大棚300多棟。
[編輯] 劉圩村
有5個村民小組,402戶人家,1657口人,耕地面積120.39公頃。工農業總產值2538萬元,人均純收人6687元。該村是蔬菜種植專業村,建有無公害蔬菜基地40公頃,全村有300多勞力從事建築和運輸業。
[編輯] 和平村
由原李圩、歐口兩村合並而成。有6個村民小組,360戶,1538口人,耕地面積108.98公頃。工農業總產值3008萬元,人均純收人6450元。該村戶辦工業發展較好,現有軋鋼、木材、油廠等戶辦工業20多個。稻草編織也是該村一大特色,僅加工草簾、草苫人均增收1500多兀。
[編輯] 圩合村
由原盧圩、三合兩村合並而成。有9個村民小組,45l戶,1773口人,耕地面積141.67公頃。工農業總產值2935萬元,人均純收人6661元。該村素有建築安裝的傳統優勢,有近800多名建築安裝工人長年在上海、北京、大慶等大中城市從事建築勞務,建有塑管廠、化工廠等村戶企業,產品供不應求,年創產值500多萬元。
[編輯] 鄧宅村
有6個村民小組,493戶,1332口人,耕地面積121.06公頃。工農業總產值4230萬元,人均純收人6524元。該村發展藍狐等特種養殖達40多戶。有10多戶村民發展雞、豬、藍狐立體喂養,戶均年收人3萬元。
[編輯] 同興村
由原南官莊、何家莊兩村合並而成。有5個村民小組,420戶,1677口人,耕地面積118.26公頃。工農業總產值2751萬元,人均純收人6416元。該村是優質白蒜種植基地,發展白蒜種植53.36公頃,同時是徽子加工專業村,全村有120多戶人家靠炸撒子走上富裕路。
[編輯] 泰和村
由原橋頭、南邵庄兩村合並而成。有6個村民小組,386戶,巧%口人,耕地面積117.53公頃。工農業總產值2中如萬元,人均純收人6516元。該村戶辦工業較發達,全村有20多戶辦怡搪廠,安置農村剩餘勞力200多人,產品暢銷蘇、魯等省。沿路草簾編織十分紅火,產品暢銷山東市場,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有10多戶村民發展肉兔、雞等養殖,戶均收人2萬元以上。
[編輯] 東單村
有4個村民小組,259戶,1108口人,耕地面積98.52公頃。工農業總產值2346萬元,人均純收人6489元。該村是大蒜種植示範村,引種美國香蒜獲得成功,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編輯] 前進村
由原舍庄、坡里兩村合並而成。有9個村民小組,561戶,2300口人,耕地面積244.12公頃。工農業總值3104萬元,人均純收人6422元,該村花生產量高、品質好,備受市場青睞。戶辦工業較發達,有戶辦工業20多家。
[編輯] 新合村
由原劉庄、張庄、朱橋三村合並而成。有5個村民小組,460戶,1855口人,耕地面積114.52公頃。工農業總產值2020萬元,人均純收人6528元。該村是草墓種植專業村,全村種植草墓73.37公頃,糧經比例達3:7以上,有200多戶常年從事木材販運,有130多戶專業加工草苫、草簾,增收致富。
[編輯] 徐屯村
由原徐屯、肖嶺兩村合並而成。有n個村民小組,農戶1158戶,4231口人,耕地面積246.39公頃,該村村戶辦企業較為發達,有磚廠、汽車拆舊、木器廠等企業30餘家,工農業總產值8590萬元,人均收人6706元。
[編輯] 朱屯村
有6個村民小組,農戶643戶,2420口人,耕地面積185.56公頃,該村有化工企業2家,全村工農業總產值6238萬元,人均收人6800元。
[編輯] 小站村
有6個村民小組,農戶370戶,1510口人,耕地面積118.13公頃,該村有2家化工企業,工農業總產值5962萬元,人均收人6503元。
[編輯] 大站村
由原站中、站北、站南、劉河頭4個村合並而成.有12個村民小組,農戶900戶,3422口人,耕地面積247.92公頃,工農業總產值4504萬元,人均收人6592元。該村群眾商品意識較強,有三分之一的農戶從事商業經營,有近1000人外出建築和從事其他勞務,增加農民工資性收人。
[編輯] 北朱果村
有5個村民小組,農戶270戶,1145口人,耕地面積86.18公頃,工農業總產值1642萬元,人均收人6280元。該村是有名的澱粉加工專業村。
[編輯] 小埠村
有4個村民小組,200戶,1174口人,耕地面積92.5公頃,工農業總產值2123萬元,人均收人6488元。該村有80%的男勞力外出搞建築,年收人500多萬元。
[編輯] 大嶺村
有4個村民小組,農戶354戶,1399口人,耕地面積129.40公頃,工農業總產值1868萬元,人均收人6269元,該村發展芋頭13.34公頃,優質花生33.35公頃。
[編輯] 孟曹埠村
有6個村民小組,645戶,2301口人,耕地面積119.60公頃,工農業總產值1905萬元,人均收人6351元。該村地處石樑河畔,有淡水養殖水面133.40公頃,全村共發展網箱養魚2000多隻。
[編輯] 劉曹埠村
有3個村民小組,310戶,1100口人,耕地面積81.00公頃,工農業總產值1670萬元,人均收人6328元。
[編輯] 李曹埠村
有9個村民小組,638戶,2460口人,耕地面積139.07公頃,工農業總產值1940萬元,人均收人6394元。
[編輯] 山嶺房村
有7個村民小組,495戶,1900口人,耕地面積116.32公頃,工農業總產值1582萬元,人均收人6422元。該村是遠近聞名的仔豬繁育專業村,年繁育仔豬近萬頭。
[編輯] 赤金村
由原東赤金、西赤金、後赤金3個村合並而成。有9個村民小組,1035戶,4100口人,耕地面積256.06公頃,工農業總產值6334萬元,人均收人邸38元。該村是遠近聞名的花卉專業村,共建有花卉苗圃基地66.70公頃。
[編輯] 張庄村
有2個村民小組,農戶273戶,1036口人,耕地面積43.82公頃,工農業總產值2526萬元,人均收人6515元,該村有2支建築隊,長年在外從事建築安裝工程,勞務輸出人員比較多
⑷ 贛榆區2017年正月十六大集在什麼地方
在新城新春大集上,21世紀奧萊城,區政府西對面,今天已經開始了
⑸ 贛榆縣青口鎮年人均純收入
贛 榆 縣
【概況】 全縣總面積1408.18平方公里。轄18個鎮,435個行政村。年底全縣總人口107.0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4.98萬人。
2004年,贛榆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5.45億元,按可比口徑增長0.2%。一、二、三產業實現增加值分別為22.02億元、21.77億元和21.66億元,分別增長0.3%、1.4%和下降1%。實現財政總收入3.41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1億元,分別增長12.9%和13.1%。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43.51億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32.66億元,較年初分別增加7.23億元和5.04億元;貸款余額24.84億元,比年初增加2.69億元。
【農業】 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40.44億元,增長1.8%。糧食總產37.95萬噸,油料總產5.81萬噸,分別增長55%和18.8%。全年造林1436公頃,林木覆蓋率達到18.50%。全年勞務輸出17.6萬人。實施土地復墾開發項目21個,其中國家、省級重點開發項目5個,爭取無償資金5278萬元,新增耕地616.6公頃。
【工業】 全縣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7家,實現工業增加值4.18億元,增長39.8%;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7.75億元,稅收0.65億元,利潤0.5億元,分別增長52.3%、52.7%和54.3%;產銷率達99.3%。全部工業入庫稅收8500萬元,增長30.2%。新上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62個,引進資金16.84億元。全年工業用電量2.6億千瓦時,增長42.2%,佔全社會用電量的58.1%。
【外經外貿】 實現進出口總額1597萬美元,增長2.4%,其中出口1500萬美元,增長9.5%。新批利用外資項目55個,增長45%;協議注冊外資額1.1億美元,增長31%,注冊外資實際到賬4484萬美元,增長78.6%。
【基礎設施】 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2.74億元,增長34.0%。投入城市建設資金3.5億元,完成建築總面積78.6萬平方米,縣城拆遷面積6.7萬平方米。投資1.2億元,改造建設3條縣鎮公路40.4公里、鎮村公路81條315.2公里、沿海灘塗公路14公里。投資6150萬元,總長38.4公里的石林公路二期工程按期通車。投資2600萬元,完成海堤護坡4.2公里。投入1590萬元,完成青口河中上游整治疏浚工程。投資950萬元的城北客運汽車站順利運營。
【商貿流通】 全年共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55億元,增長11.7%。城鄉商品交易市場67處,成交額48.96億元,增長25.5%。新增個體工商戶3455戶。
【社會生活】 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0106元,增長5.5%。農民人均純收入3765元,增長12%;人均居住面積20.67平方米。首批投運計程車50輛,固定電話及無線電話凈增2.9萬部,新增寬頻用戶767戶。
【海洋經濟】 實現水產品總量24萬噸,增長13%。大菱鮃、河豚、三文魚等海珍品工廠化高效養殖達30萬平方米,成為全省最大的工廠化高效養殖基地。被列為省無公害水產品、農產品質量建設整體推進縣。9個生產貝類、蝦蟹類、淡水魚類基地被省認定為無公害水產品基地,「海頭」牌梭子蟹、「宋庄」牌螠蟶等22個產品被省認定為無公害產品。
【科技】 新批市以上科技計劃項目49項、專利35項,科技總投入2.1億元。榮獲省「科技進步工作先進縣」稱號。
【教育】 高考本科上線3708人,連續6年位居全市第一;新擴建中小學校舍2.7萬平方米。小學、初中、高中入學率分別達100%、97.7%和85%;被國家教育部確認為「隨班就讀保障體系實驗縣」。引進社會辦學資金6000餘萬元,改制和新建民辦教育機構30所,化解債務1.2億元。籌措資金1320萬元,用於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水平。
【企業改制面達89%】 截至2004年底,全縣146家工業及流通企業,實施破產改制130家,改制面達89%;盤活重組閑置資產4.5億元,核銷破產企業債務12.9億元。累計籌集資金2.1億元,安置職工1.8萬人,職工清償安置率64%。金融部門累計發放工業貸款3.2億元。全縣改制運行企業安置職工就業5000多人,新增工業稅收1100萬元。開發紫菜採掘機、蘆筍茶等市級以上新產品28個。
【民營經濟入庫稅收1.2億元】 民營經濟入庫稅收1.2億元,增長64.4%;新增私營企業463家,增長46.3%;新增注冊資本7.7億元,增長55.7%;發展農村經紀人621人。
【建築業從業人員達12.3萬人】 建築業完成施工面積430萬平方米,實現產值40億元,從業人員達12.3萬人。完成10.6萬平方米的居民小區主體工程建設。房地產、建築業入庫稅收4380萬元,增長50.3%。
【大力推進銀政銀企合作】 共簽訂銀企合作協議43份,合作金額2.1億元,實際到位資金1.4億元。通過核銷處置等形式,消化不良貸款7068萬元。
【畜牧業健康發展】 扎實開展禽流感、狂犬病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治工作。全年飼養生豬72萬頭、大牲畜10.6萬頭、三禽1400萬羽、毛皮動物52.6萬頭。
【生態環保創建工作順利開展】 青口、墩尚、沙河、柘汪、海頭5個鎮通過環境優美鎮驗收,8家規模企業被評為綠色企業。在金山、門河、厲庄、柘汪4個鎮開展循環經濟示範試點工作。塔山水庫水質始終保持國家地表水二類標准。深入開展各類專項整治行動,關閉小化肥生產企業63家,取締"土煉焦"生產項目21個、"地條鋼"生產窩點39個。
【恢復舉辦第四屆中國·贛榆徐福故裏海洋文化節】 10月23~24日,恢復舉辦第四屆中國·贛榆徐福故裏海洋文化節,簽訂合作協議39個。
【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得到加強】 「十五」創建工作進一步加強,實施並完成生殖健康系列工程,超額完成省出生缺陷二級干預篩查任務,5個鎮級中心站順利通過省驗收。啟動「關愛女孩」行動,出生人口性別比有所降低。計劃生育社會保障機制進一步完善。計劃生育率94%,人口出生率6.8‰。
【社會保障工作不斷完善】 開發就業崗位9610個,凈增就業人數3610人。發放失業保險金298萬元、養老保險金4500萬元;基本醫療保險費用支出1714萬元。全縣最低生活保障人數達到3010人,增長12.36%,其中城鎮2274人,增長22.17%。關心社會弱勢群體,縣經常性社會捐助中心救助110人,發放救助資金26萬元。推進殘疾人事業發展,捐贈輪椅149輛,安置500名殘疾人就業。
【推進為農辦實事工作】 繼續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縣77萬農民參合,參合率90%;基金補償220萬人次,補助總額2010萬元。改水投入資金500萬元,新增受益人口10萬人。農村公路建設超出省下達計劃136.2公里。投入資金971萬元,完成草危房改造3237戶,救災建房44戶。認真執行農業稅降低3個百分點等稅費改革政策,較好地維護農民利益。扎實開展「進百村、入千戶、訪萬民」主題活動。積極配合省市扶貧工作隊做好幫扶工作,市縣鎮三級共注入幫扶資金3589萬元,實施幫扶項目6430個。
青 口 鎮
青口鎮是贛榆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全國文明鎮、首批沿海衛星開放鎮、江蘇省百家名鎮。全鎮行政區域面積9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299公頃,總人口165024人,轄24個社區居委會和19個行政村。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同三高速公路、204國道穿境而過;國家級漁港———青口中心漁港的建設獲得農業部的批准。農業經濟不斷加大調整力度,培育了蔬菜專業村10個、草編專業村7個,建成了16個種植養殖示範區。工業經濟形成了服裝、鑄造、機械、化工、制葯、紫菜加工、水產品加工等15個門類為主的工業發展體系,出口產品近千個規格品種。擁有7.5公裏海岸線,灘塗面積3333公頃,淺海11000公頃;綜合開發形成「育苗、養殖、捕撈、加工、貿易、海洋生物、海洋醫葯」為重點的海洋優勢產業,形成了全國最大水產育苗基地,享有「育苗之鄉」的美稱。興建了八大市場、6條特色街、三大物流中心,成立了省級民營園區。2004年,全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9.09億元,增長14%,實現財政收入5353萬元,增長20%;農民人均純收入5391元,凈增664元。被市委、市政府評為2004年度「十強鄉鎮」。
黨委書記 王建華
鎮 長 孫承敏
柘 汪 鎮
柘汪鎮位於縣境東北部,總面積72.3平方公里,海岸線11.8公里,灘塗面積2667公頃,耕地面積3000公頃,轄24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43個自然村,總人口52303人。2004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億元,增長13%;實現財政收入748萬元,增長20%;農民人均純收入4712元,凈增526元。國家級項目蘆山小流域、省級農業現代化示範園區、省級節水農業項目、省級荒山整理項目通過驗收。推廣了「魯花」系列及「強筋小麥」等當家品種,建設了667公頃無公害農業生產基地、萬畝果蔬生產基地。東部沿海地區建設青蛤、太平洋牡蠣、梭子蟹、鋸緣青蟹、九節蟶5個千畝貝類養殖基地和秦家沙、西林子等5個紫菜加工基地。全鎮擁有各類海產品加工企業60多家,年加工生產海產品2萬噸。以尼龍顆粒、黑顆料及聚乙烯等顆料加工為全民創業的支柱產業,共發展塑料顆料加工企業300多家,年生產各類塑料顆料15萬噸。2004年被評為省級信用鄉鎮、省級文明鄉鎮和省級安全鎮,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全市「十強鄉鎮」。
黨委書記 張永波
鎮 長 李志鵬
石 橋 鎮
石橋鎮地處黃海之濱,有小沙東海戰紀念碑、九里觀海亭和永久性海堤達標工程等人文景觀。總面積79.5平方公里,耕地3900公頃,灘塗1100公頃,轄23個行政村,總人口64000人。2004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1億元,增長12%;實現財政收入972萬元,增長20.3%;農民人均純收入4312元,凈增478元。該鎮資源豐富,地下儲有1億立方米陶土、1000萬噸石英石等多種礦產資源,東部擁有10多公里黃金海岸線。農業經濟蓬勃發展,建成無公害蔬菜、雜果、梭子蟹養殖、2500公頃花生基地和4個700公頃種植養殖基地。工業形成瑪鋼鑄造、建築陶瓷、石英開發、海產品加工、玩具生產、電子製造六大支柱產業。
黨委書記 馬濟明
鎮 長 單立聲
海 頭 鎮
海頭鎮位於海州灣中部沿海,水陸交通便捷,總面積7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057公頃,轄29個行政村,總人口8萬人。2004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6億元,增長13%;實現財政收入1991萬元,增長11.2%;農民人均純收入5277元,凈增745元。境內建有700公頃梭子蟹、550公頃貝類、170公頃紫菜、700公頃潮間帶貝類、2700公頃淺海域貝類養殖基地,年養殖產量2萬噸。擁有640艘大馬力漁船從事遠洋捕撈,年捕撈量達285萬噸;擁有5000多人的經紀人隊伍從事水產品販運;有育苗場73家,建有工廠化養殖場12家,全鎮工廠化養殖面積8萬平方米;擁有繩網加工廠100餘家,並建有全市最大的私營繩網加工園區,可容納80戶繩網加工企業入園生產,2004年入園企業12家,總投資6000萬元。全鎮桑園面積1100公頃,年產干繭400噸,同時擁有蠶繭站、繅絲廠2家配套企業;利用嫩桑葉研究開發的「龍聖」牌桑茶填補了省內茶葉的空白。機械製造和海產品加工異軍突起,連雲港神億紫菜有限公司年產紫菜1億多張,遠銷美、德、法、日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海淡水養殖、海洋捕撈、海產品加工、繩網加工、栽桑養蠶、機械製造等支柱產業。2004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財政十強鄉鎮」、「農民培訓和勞務輸出先進鄉鎮」。
黨委書記 盧西村
鎮 長 陸振傑
宋 庄 鎮
宋庄鎮是「對蝦養殖之鄉」,地處海州灣畔。總面積32.1平方公里,耕地1600公頃,擁有海岸線13公里,潮間帶灘塗3000公頃及淺海水域10000公頃,天然深水不凍港1座。轄12個行政村,總人口26260人。2004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02億元,增長13%;實現財政收入673萬元,增長46%;農民人均純收入4117元,凈增374元。農業以沿海養殖為主,實施萬畝對蝦、梭魚、螠蟶混養,建成全國首家海水養殖有機食品基地,完成大菱鮃工廠化養殖6萬平方米,並擁有規模以上農產品龍頭加工企業1家———連雲港富裕食品有限公司,是全市惟一通過「HACCP」產品認證直接進入歐盟、韓國的企業。2004年榮獲江蘇省「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市「農民培訓和勞務輸出先進鄉鎮」等榮譽稱號。
黨委書記 謝士榮
鎮 長 劉希高
羅 陽 鎮
羅陽鎮位於贛榆縣東南部,緊靠連雲港市區,204、301國道、同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總面積84平方公里,耕地2340公頃、灘塗3200公頃,轄11個行政村,總人口35609人。2004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72億元,比上年增長10%,實現財政收入643萬元,比上年增長6%;農民人均純收入5074元,凈增628元。羅陽鎮突出工業主體,創新機制,打造全市一流的工業園,引進資金3.1億,新上項目22個,形成硅製品、農副產品深加工、彩色印刷、醫療製品、塑料加工等五大工業支柱產業,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5.54億元,工業用電量360萬度,創工業稅收250餘萬元。注冊認證「盛茂」牌稻米、「港聖」牌棉花、「羅陽」牌水產三大生態品牌;新上金水灣食品、通順糧貿、恆新棉花等龍頭企業。2004年榮獲全市「民政工作先進鎮」、「雙擁工作先進鎮」、「勞務輸出先進鎮」等榮譽稱號。
黨委書記 邢先齡
鎮 長 王濟富
沙 河 鎮
沙河鎮位於贛榆縣西南部,310、327國道和省道牛青公路呈現「個」字型在鎮中交匯,是省新型示範小城鎮、重點中心鎮。總面積13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722公頃。轄52個村,總人口114645人。2004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66億元,增長13%;實現財政收入11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452元,凈增601元。充分發揮傳統和區位優勢、交通和資源優勢,牢固樹立工業興鎮理念,初步形成電子、化工、機械、木材、管材、食品、服裝、鑄造八大支柱工業體系。「白馬河」牌板材出口日、韓市場,「浪潮」牌管材遍布全國各地建築市場,成為知名品牌,新引進投資6000萬元的連雲港順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順利投產。依託省科技種植示範園區和連雲港市遠郊蔬菜基地,形成「東蒜、西果、南菜、北莓、中糧油」產業種植結構。被市政府命名為「設施蔬菜之鄉」、「大蒜之鄉」。
黨委書記 宋 健
鎮 長 李 冰
歡 墩 鎮
歡墩鎮是歷史文化名鎮,總面積8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600公頃,下轄16個行政村,人口38816人,其中移民人口27000人,是江蘇最大的移民鎮。2004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8076萬元,增長13%;實現財政收入327萬元,同比增長10%;農民純收入3414元,凈增338元。該鎮是連雲港最大蘆筍種植基地,蘆筍種植面積達1000公頃;是蘇北魯南最大的淡水養殖基地,擁有淺水網箱4萬只,淡水魚塘333.3公頃。建成朱范和歡墩埠2個工業園區,引進企業50餘家,成為新興的邊界工業強鎮。被評為「連雲港市建築業先進單位」、「多種經營先進鄉鎮」、「江蘇省教育先進鄉鎮」。
黨委書記 毛太樂
鎮 長 錢奎軍
墩 尚 鎮
墩尚鎮是全國首批「對外開放衛星鎮」和江蘇重點中心鎮,交通便捷,204、310、327三條國道和同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素有「草莓之鄉」、「草簾之鄉」的美譽。總面積47.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020公頃。下轄18個行政村,總人口37749人。2004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4億元,同比增長6%;實現財政收入638萬元,同比增長5%;農民人均純收入4715元,凈增450元。形成以食品、輕紡、化工三大行業為主導的產業格局,鎮工業項目集聚區有企業26家,2004年實現銷售收入1.2億元。被評為省級「鄉鎮工業示範園」。全鎮泥鰍養殖面積333公頃,年出口泥鰍6000多噸,創匯千萬美元以上。
黨委書記 劉洪衛
鎮 長 苗運超
塔 山 鎮
塔山鎮於2001年12月由原土城鎮、徐山鄉合並組建而成,地處贛榆中部平原地區,交通便利,緊鄰204、327國道和同三高速公路,素有「贛榆後花園」、「中國杞柳第一鎮」的美譽。總面積82.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459公頃,轄30個行政村,人口63000人。2004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5億元,同比增長9%;實現財政收入70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23元,凈增348元。盛產水稻、玉米、花生、小麥等優質農產品;工業經濟發展迅猛,形成了以服裝、柳編、化工、塑料、板材、機電、玩具等行業為龍頭的工業發展格局。連雲港塔山湖草柳工藝品有限公司生產的1000多個系列3000多種柳編工藝品暢銷美、俄、日、英、德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黨委書記 徐繼方
鎮 長 夏新宇
厲 庄 鎮
厲庄鎮地處蘇魯交界,是贛榆縣西北重鎮,交通便捷,位置優越,242省道、厲大公路貫穿鎮區。總面積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600公頃。轄16個行政村、32個自然村,總人口34179人。200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億元,比上年增長13%;財政收入50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58元,凈增472元。該鎮風光秀麗,景色怡人,擁有大小山頭13座,水庫14座,可供開發景區有二龍山景區、龍泉山景區、新壩景區、二狼山景區等。近年來,大櫻桃、板栗、雪棗、藍莓等珍稀果品的生產成為該鎮一大特色;通過招商引資、全民創業新上的一批鑄造、機械製造、石材加工、礦泉水生產企業成為全鎮支柱產業;以豬、牛、羊、雞、鹿為主的養殖業發展迅猛,養殖小區規模擴大,數量增多。
黨委書記 卜慶平
鎮 長 鍾昌廣
城 西 鎮
城西鎮緊鄰204、310國道,同三高速公路、厲大公路與青班路交會於鎮區中心,交通便利。總面積4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186.4公頃,轄21個行政村,總人口41189人。2004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66億元,同比增長13%;實現財政收入478萬元,同比增長20%;農民人均純收入4271元,凈增77元。城西鎮地處平原,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小麥、花生等。鎮內有工業園區、商貿區。有700公頃花卉種植示範園區,被市政府命名為「花卉之鄉」。加工業、包裝、服裝、鑄鐵為該鎮支柱產業。全鎮有工業企業158家,其中私營企業140家、合資企業18家。
黨委書記 瞿世強
鎮 長 趙厚峰
門 河 鎮
門河鎮距同三高速公路10公里,緊靠204、310、372國道。總面積5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933.3公頃。轄17個行政村,總人口35622人。2004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68億元,增長10%;實現財政收入428萬元,同比增長3%;農民人均純收入3911元,凈增480元。擁有700公頃銀杏、266.7公頃草莓和700公頃中葯原料規范化種植基地。工業發展迅猛,形成塑料加工業、釀造、鑄造、編織、銀杏加工、木材加工等工業體系。擁有私營企業40多家及8個私營工業小區。「門河」牌銀杏葉茶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2004年度門河鎮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百名教授科教興百村」先進單位、「社會治安安全單位」、「農村能源和生態農業建設」先進單位。
黨委書記 倪佃傑
鎮 長 董自芳
⑹ 請問贛榆黑林鎮逢集時間是哪幾天謝謝!
各村逢集時間不同,黑林街是逢五逢十
⑺ 贛榆區青口鎮李城村有多少年歷史
贛榆區
編輯
贛榆區是連雲港市三個主城區之一,位於中國華東、長江三角洲地區,地處江蘇省東北部,江蘇沿海經濟帶和東隴海產業帶的東部交匯處。全區總面積1363平方千米,轄15個鎮,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427個行政村、42個社區,人口116萬。[1]
贛榆區圍繞建設「實力贛榆、生態贛榆、和安贛榆」三大目標,近年來,按照港產城一體化發展思路,搶抓江蘇沿海開發贛榆成功創建江蘇省園林城市、省文明城市、省衛生區城和國家級生態區,先後榮獲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全國科學發展百強縣、中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縣、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等國家級榮譽稱號。[2] 2015年度「全國科學發展百強區」榜單,贛榆區位列第82位,這是贛榆撤縣劃區後首次榮登全國百強區榜單,也是連雲港市唯一入選全國百強區的市轄。[3]
贛榆區擁有大面積濱海濕地、海洋灘塗、和全省最長黃金海岸線,境內土地肥沃、河道縱橫、通榆運河、生態漁業發達,自古以來就享「魚米之鄉」之稱。素有「黃海明珠」、「徐福故里」之美名,贛榆城臨海而建、逐海而生,是江蘇近海親海第一區。[1]
中文名稱
贛榆區
外文名稱
GanyuQu
別 名
干於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江蘇連雲港
下轄地區
墩尚鎮,海頭鎮,柘汪臨港產業區等15鎮區
政府駐地
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青口鎮琴島路2號
電話區號
國際:(+86)518;國內:0518
郵政區碼
222100[4]
地理位置
江蘇省東北部,海州灣西岸
面 積
1363平方公里
人 口
116萬(2015年)
方 言
贛榆方言,贛榆話
氣候條件
暖溫帶海洋性氣候
著名景點
抗日山國家4A級風景區,秦山島/海州灣等
機 場
連雲港白塔埠機場
火車站
連雲港站、贛榆站、石橋站(建設中)
車牌代碼
蘇G
主要領導
區委書記:曹衛東 區長:唐光普
贛榆名人
朱梓、徐福、符竹庭、王玖興等
人均生產總值
2.52萬元(2015年)[5]
地區生產總值
480億元人民幣(2015年)[5]
行政代碼
320707[4]
地區特產
贛榆煎餅、海鮮、對蝦、梭子蟹等
目錄
1 歷史沿革
2 行政區劃
3 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 氣候
▪ 土壤
▪ 地質
4 自然資源
▪ 海洋資源
▪ 農業資源
▪ 旅遊資源
▪ 礦產資源
▪ 水利資源
5 人口民族
▪ 人口
▪ 民族
6 經濟概況
▪ 綜述
▪ 第一產業
▪ 第二產業
▪ 第三產業
7 社會事業
▪ 教育
▪ 衛生
▪ 文體
▪ 社保
8 交通運輸
▪ 鐵路
▪ 公路
▪ 港口
9 旅遊信息
10 地方特產
11 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編輯
夏以前屬九夷。
贛榆美景 (4張)
商屬人方。
西周屬莒、祝其二國。
戰國時,先後歸越、齊、楚領地。
秦時置贛榆縣,治於鹽倉城,屬琅琊郡。
漢屬贛榆、祝其、利城三縣,分屬琅琊、東海二郡。
元年,漢平帝劉衍封司徒馬宮為扶德侯,置國於贛榆,贛榆區移治郁洲(今連雲港市北雲台山)。
280年,西晉復贛榆縣,移治艾不城,後復移治郁洲。
公元470年,南朝劉宋置青、冀二州治於贛榆縣(郁洲)。
公元530年,梁置懷仁縣,隸於北青州。
徐福東渡
公元549年,東魏分置郡區,置義塘郡治黃郭戍,領義塘、歸義、懷仁三縣;置東海郡,治贛榆(郁洲),領贛榆、安流、廣饒、下密四區;置武陵郡治洛要(今沙河鎮城子村),領洛要、上鮮二區。
公元583年,隋廢武陵、義塘二郡及上鮮、洛要、義塘、歸義四區,以懷仁區隸於海州。自此,隋、唐、宋,贛榆均稱懷仁縣,隸於海州。
世宗大定七年間(1167年)復名贛榆縣,此後元、明、清直至民初無變,先後隸屬於淮安府海州、海州直隸州、江蘇省徐海道。
民國元年(1912年)廢直隸州,實行省轄縣,贛榆縣直屬江蘇省。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屬東海專署,即江蘇省第八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侵華日軍置贛榆縣偽政府隸偽淮海特別區(後改為省)。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1月30日,贛榆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隸山東省濱海專署。民國三十年(1941年)1月,國民黨贛榆區政府流亡外地,不久解體。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年12月在新浦重新成立。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月,汪偽政權割贛榆、莒南、日照3縣邊區置蘆山縣。
中國航海先驅:贛榆徐福
9月,日本投降,偽區政府解體;贛榆縣抗日民主政府進駐青口鎮,自此作為縣治;蘆山縣撤消,屬縣歸還原建制。11月26日,中共將贛榆縣改名竹庭縣,但並不為當時官方承認。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年2月,國民政府贛榆縣政府移駐墩尚鎮,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官方的贛榆縣政府6月14日流亡東海區新浦(今連雲港市新浦區),11月7日解體。全境悉為中共控制。
1950年10月,竹庭區復名為贛榆縣,隸於臨沂專署。
1953年1月,贛榆縣由山東省劃回江蘇省,隸於徐州專署;
1983年3月,江蘇省撤銷各專區,實行市管縣體制,贛榆劃歸連雲港市。
2014年5月,經國務院同意,贛榆縣整建制撤縣設區,為連雲港市贛榆區。
行政區劃
編輯
截止2013年,全區轄15個鎮:青口鎮、海頭鎮、贛馬鎮、金山鎮、厲庄鎮、塔山鎮、城頭鎮、黑林鎮、宋庄鎮、城西鎮、班庄鎮、沙河鎮、柘汪鎮、墩尚鎮、石橋鎮。2個省級開發區:經濟開發區、海洋經濟開發區。[6]
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境域
贛榆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9°18',北緯 34° 50',位於蘇魯兩省交界,是江蘇沿海經濟帶和東隴海產業帶開
發的東部交匯點。東濱黃海的海州灣,海岸線長62.5千米;北臨山東省日照市;西靠山東省臨沂市,南至西南接江蘇省東海縣與連雲港市海州區、連雲區。境內山區、平原、沿海各佔1/3。[7]
<span class="BMap_Marker BMap_noprint" unselectable="on" "="" title="" style="position: absolute; padding: 0px; margin: 0px; border: 0px; cursor: pointer; width: 19px; height: 25px; left: 379px; top: 88px; z-index: -6969534; background: url(http://api0.map.bdimg.com/images/blank.gif);">
© 2016 Bai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氣候
贛榆區
贛榆區氣候屬暖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2~2月)四季分明。贛榆年平均氣溫13.2℃,無霜期214天,全年平均日照2532.9小時,年降雨量976.4毫米。
夏季屬海洋性氣候,盛行來自低緯度太平洋的偏南北風,氣候炎熱多雨;冬季帶有大陸性氣候特徵,盛行來自高緯度大陸內部偏北風,氣候寒冷乾燥。形成了全年寒暑變化顯著、四季分明的氣候特徵。
因東臨黃海,受海洋的影響,和同緯度內陸各地相比,具有春季溫度較低,氣溫回升緩慢,冬夏溫度變化平緩,年降水量比較豐富等特點,但分布季節差異較大,一般春秋兩季往往乾旱少雨。
土壤
全區土壤有棕壤、砂礓黑土、潮土、鹽土4個土類、9個亞類,16個土屬、33個土種。
地質
海州灣畔
贛榆區海岸線南起臨洪口,北至荻水口,長46.6千米,總走向北高南低。其地貌特徵以興庄河口為界,分為南北兩種類型,北部為沙質海岸,南部為粉沙淤泥質海岸;荻水口至朱篷口為沖刷後退型海岸,興庄口至臨洪口是沉積外延性海岸;朱篷口至興庄口之間則是兩種類型海岸的交變段。荻水口至興庄口海岸長約30.7千米,以山前河湖堆積平原為主,有風化基岩和海相沉積,地面高程2米~3.7米。
自然資源
編輯
海洋資源
贛榆區羅陽鎮養殖塘
全國漁業百強縣之一的贛榆擁有62.5公里的黃金海岸,23萬畝灘塗面積,擁有全省最長的沙灘海岸,108萬畝近海10米等深線淺海域,7000平方公里的海州灣漁場,盛產黃魚、梭子蟹、東方對蝦、紫菜、貝類等30多種海珍品,目前已建成了海水育苗與養殖、捕撈運輸、 漁需品加工以及水產品加工四大生產體系,貿工漁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化格局已經形成。海水養殖業由傳統的潮上帶池塘養殖向潮間帶、淺海域延伸,建成魚、蝦、蟹、貝多品種混養基地25萬畝。創無公害水產品品牌10個。水產業科技引進、試驗示範機制日趨完善,海水、淡水兩個新品種示範園已先後引進黑鯛、美國大口胭脂魚,條紋鱸、縊蟶、牡蠣、條斑紫菜、刀額新對蝦、大鯪鮃等幾十個品種,推廣了對蝦池塘綜合養殖,鹽田改造養殖青蛤等多項新技術。對蝦養殖,河蟹育苗聞名全國,其中河蟹工廠化育苗分別佔全省和全國的近5成和3成上。[8]
農業資源
贛榆山區、平原、沿海各佔三分之一,山川秀麗、土地肥沃、資源豐富,素以「享山川之饒,受漁鹽之利」的魚米之鄉而為人稱道,屬人多地少的縣。贛榆是全國農業百強縣、商品糧基地縣和江蘇省雜果生產基地,水稻、小麥、花生、蠶桑、果品、茶葉、蔬菜、水產品、鹽等已形成規模優勢,擁有全國著名的「蘆筍之鄉」、「板栗之鄉」、「大蒜之鄉」「蔬菜之鄉」、「花卉之鄉。[8]
旅遊資源
贛榆有諸多自然景觀和名勝古跡,既有風光旖旎的自然景觀,又有富有文化底蘊的人文景觀;可謂集山海風光於一體。贛榆早在秦代就建制為縣,歷史文化燦爛豐厚,山海風光秀美奇特。孔子及其高足子貢曾印屐夾谷山,夾谷山上至今仍存「孔子相魯會諸侯處」石碑;子貢曬書的端木書台,臨近全省第二大人工湖——塔山水庫;別具特色的吳山自然風景區,奇草異花處處是;秦始皇兩度蒞境,鞭石成橋登秦山島,留下的古神道直通黃海深處;千古東渡第一使秦代方士徐福從這里高掛雲帆、浮槎東去,如今的徐福祠已成為人們憑弔古人和遊玩的地方;沈括登贛榆之山東望大海,觀「天地日月之游動出沒」——吳楚文化和齊魯文化的交匯融合,積淀了厚重的歷史文化而又不乏靈光秀氣。海州灣旅度假區被譽為「江蘇北戴河」,有江蘇省最長的優質沙灘,已建成了商業服務一條街,水上游樂區,海濱浴場、槐林休閑區、別墅區、養殖企業等,已形成了新、奇、幽、神的濱海旅遊特色。 抗日山風景區是國家級烈士陵園,入選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及遺址名錄。還有建於清朝的文峰塔、劉少奇紀念室等。目前,贛榆已打響「觀黃海風光、探秦山神路、訪徐福故里、游紅色勝地「的旅遊品牌。[8]
[9]
礦產資源
西北部山嶺地區,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已探明可供開採的主要有石材、黃沙以及蛇紋石、白雲石、石英石、瓷石、陶土、優質礦泉水等30多種, 其中花崗岩50億立方米(儲量居全省首位);雪花白大理石1億多立方米,該石色澤潔白,純度高,抗壓度強,已被國家收入石材樣本庫;優質黃砂2.7億立方米;青口鹽場屬中國四大鹽場之一的淮北鹽場。[9]
水利資源
贛榆區擁有江蘇省最大的兩大人工水庫——石樑河水庫和塔山水庫,境內河道縱橫,水資源豐富。[9]
人口民族
編輯
人口
2010年,根據第六次中國人口普查數據,贛榆區949438人。[10]
民族
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贛榆區共有漢、蒙古、回、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瑤、白、土家、哈尼、哈薩克、傣、黎、僳僳、佤、畲、高山、拉祜、水、納西、景頗、科爾克孜、土、達斡爾、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錫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鄂溫克、德昂、保安、京、獨龍、鄂倫春、赫哲、基諾等49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佔99.8%,少數民族人口佔0.2%。[11]
經濟概況
編輯
綜述
「十二五」期間,全區上下認真貫徹落實上級和區委決策部署,大力實施「港口牽引、工業主導、創新驅動、城鄉統籌」四大戰略,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十二五」末,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80億元,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308.5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4.5億元,分別是2010年的2.15倍、2.06倍、2.42倍。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2.52萬元、1.37萬元,比2010年凈增10932元、6447元,年均增長12.0%、13.5%。2012年,躋身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以縣為單位在全市率先建成小康社會,港口實現開港運營;2015年,位居全國科學發展百強區第82位;先後創成省文明城市、省園林城市、省衛生縣城、省級生態區,順利通過國家生態區技術評估,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彰顯。[5]
第一產業
累計新增億元以上項目334個,規模以上企業總數達437家。完成規模以上工業投資863億元,較「十一五」增長95.4%。工業經濟擴量提質。2015年,預計實現規模工業產值145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85億元,較「十一五」末分別增長300.2%、293.7%。開展「千企技改、百企翻番」行動,實施技改項目82個,完成規模以上技改投資140億元,佔比達54.5%。主導產業支撐強勁。石化、鋼鐵及裝備製造、生物科技、新能源四大支柱產業實現產值944億元,佔比達65%。新海石化、鑌鑫鋼鐵分別實現產值230億元、220億元,位居全國民營企業500強第178位、212位。園區經濟持續發力。加快園區標准化,新建標准廠房85萬平方米,形成四大園區、4個中小企業園、7個工業集中區協同發展格局。2015年,四大園區實現規模工業產值913億元,工業入庫稅收7億元,較「十一五」末分別增長283.3%、71%,佔比分別達63%、60%。[5]
第二產業
羅陽生態園
創成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成為全省唯一擁有2個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2個省級園區的縣區。2015年,預計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54億元,農產品出口1.13億美元,較「十一五」末分別增長83%、123%。海州灣現代漁業、四季田園現代農業、青口藍灣現代漁業、夾谷山休閑觀光農業、特色水果產業五大現代農業園區各具特色。流轉土地45萬畝,建成市級千畝連片基地11個,高效設施農(漁)業面積達43.8萬畝,糧食、水產品總產量分別達57萬噸、46萬噸。新增專業合作社742家、家庭農場145家,省級龍頭企業達11家。沃田農業在「新三板」成功上市。認證「三品一標」418個。完成農民培訓11萬人,新增新型職業農民4.4萬人。基礎配套日益完善。累計投資22.2億元,完成水庫除險加固、泵站更新改造、土地治理等184個農田水利重點工程。加快農業物聯網建設,推廣設施農業物聯網技術3.5萬畝,建成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三農」綜合信息服務平台。[5]
第三產業
服務業增加值實現翻番。2015年,預計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70億元,是2010年的2.2倍。建成運營奧邦億豐商城、贛榆老街、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等城市綜合體、特色商業街和專業市場。建成臨港綜合物流園400畝堆場、銀河物流園12萬平方米高標准倉儲庫房,啟動中旭物流園建設,現代物流企業達195家。建成藍灣科技孵化中心和電商物流產業園,入駐電商36家。打造「三好優品」等一批農村電商平台,海頭鎮海後村創成省級農村電子商務示範村,贛榆特色農產品網路銷售量位居全國第14位。新增金融機構3家。中興農貸等2家企業成功掛牌上市。實施蘇海集團債券發行等融資項目26個,融資達114.7億元。秦山島旅遊開發初見成效,海州灣海洋樂園建成運營,大夾谷山景區功能日臻完善。厲庄櫻桃節、贛馬黃金梨採摘節等鄉村旅遊節慶名聲打響。創成國家3A級景區4個、四星級鄉村旅遊點3個。旅遊總收入達15億元,較「十一五」末增長23.2%。[5]
社會事業
編輯
教育
贛榆區是是蘇北唯一一個擁有4所四星級高中的縣級單位,贛榆中專通過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
驗收。創成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被評為省教育人才工作先進縣。省優質幼兒園達50所,中考綜合評估位居全市前列,高考連續15年位居全市首位,贛中被授予「清華大學新百年領軍計劃優質生源基地」,各類教育發展水平不斷提升。不斷深化教育改革,2011年在全市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2013年被確認為省首批教育現代化縣級示範區。[6]
衛生
2011年,贛榆區400家村衛生室通過省標准化驗收,一體化管理率達100%。醫療衛生人才「雙百」工程被國家醫改辦列為典型。計劃生育率94.2%,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37‰以內,為省人口協調發展先進縣。[14]
文體
2011年,贛榆區文化館通過國家一級館驗收,舉辦「贛榆風情」文化廣場等活動95場,黑陶、木船製作工藝入選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線電視數字化整轉快速推進。承辦全國拔河錦標賽系列賽等省級以上賽事11場。蟬聯江蘇省群眾文化先進縣,被評為全國全民健身運動先進縣。[14]
社保
贛榆區
2011年,贛榆區新增城鎮就業1.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以內。投資1168萬元,建成公共人力資源市場。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覆蓋率達96.7%。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35.47萬人。城鎮職工、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覆蓋率98%以上。新農合補助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參合率98.6%。農村、城鎮居民月低保標准分別提高到210元、245元,共發放保障金5971萬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分散供養標准分別提高到每人每年3400元、2600元,集中供養率達76%以上。發放80周歲以上老年人尊老金668萬元。為3257名殘疾人發放重殘救助金。建設保障性住房1783套,發放住房租賃補貼98萬元。
望採納
⑻ 沙河鎮的基本概況
沙河鎮立於連雲港市贛榆區西南部,南接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連雲港,西依江蘇最大的人工河——石樑河水庫,是江蘇省首批對外開放衛星鎮,省重點中心鎮。全鎮下轄52個行政村,總面積13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9萬畝,人口12萬。是江蘇省農業大鎮,盛產優質小麥、水稻、花生,蔬菜、花卉、草莓及優質大蒜生產形成規模;是蘇北有名的商貿重鎮,自古就是蘇北魯南重要的農副產品集散地,被著名的經濟學家、社會活動家費孝通稱為「蘇北三大集鎮」之一。每年農歷四月八的時候都會逢會,為期三天周圍各大鄉鎮的都會過來遊玩消費,人數和熱鬧程度不比春節差甚至有超越!
沙河鎮與東海縣隔河相望,國道310、327、省道牛青公路交匯於此。全鎮總面積130平方公里,耕地11.6萬人口。沙河鎮先後被市命名為設施栽培先進鄉鎮、多種經營先進鄉鎮、個體私營經濟先進鄉鎮,被省政府命名為先進小城鎮、群眾文化先進鄉鎮,被國家綠化委命名為平原綠化百家鄉鎮。
沙河因古大沙河橫穿東西而得名。西漢時定名,春秋戰國時初屬郯,後屬楚,終歸齊。齊相管仲曾在沙河興漁鹽利,使沙河名聞遐邇;唐宋以來,沙河的經濟貿易相當繁榮,是商賈雲集的通都大邑。沙河鎮歷史悠久,文人薈萃。明末沙河街的朱梓在湖廣靖州任天柱令,為苗漢民族團結立下大功;傳說中為七仙女、董永做媒的槐樹在沙河境內,殷庄因此而得名。
沙河鎮是省科技種植示範園區和連雲港遠郊蔬菜基地。現有經濟作物6.5萬畝,其中蔬菜2.5萬畝,糧經比例達到4:6,初步形成萬畝設施蔬菜栽培基地、萬畝大蒜生產基地、萬畝草莓、萬畝土豆和5000畝花卉、雜果生產基地五大基地,年產各類蔬菜15萬噸,產值1.5億元。沙河鎮多種經營生產形成了種植、養殖、加工、飲食、草竹編、販運等門類,建成各類專業村40個、專業戶5000戶,其中規模養殖千隻(頭)以上的300多戶,珍珠獾、藍狐、白玉蝸牛、落地王鴿等特種養殖60餘戶。發展糧油加工大戶200餘戶,流通專業大戶300多家;500多名農民經紀人每年將各類農副產品30萬噸銷往全國各地,培育的「顏河」牌西紅柿、三順蘿卜、黃牙菜等特色農產品暢銷蘇魯農貿市場。
進入90年代以來,沙河鎮的工業經濟進入規模發展軌道,全鎮有木業建材、塑料管件、糖果食品、機械鑄造、服裝針織等門類企業近百家。私營經濟已成為沙河的重要經濟支柱,全鎮發展個體工商戶4600家、私營企業260家,從業人員達2.8萬人。其中投資580萬元興建浪潮塑業有限公司,生產的PPR塑料管材管件已通過國家質量體系驗證,年可創產值2200多萬元,利稅超百萬元;殷勇化工廠生產的胱氨酸市場前景看好,年可創產值400萬元,利稅80萬元;與加拿大迪克斯電器公司合作的汽車發動機生產項目,總投資150萬美元,年可創產值2300萬元,實現利稅600多萬元,並積極與福建、浙江、韓國、加拿大等地客商洽談,大力五開展招商引資活動,新上化工、建材、塑料、機械、食品等20多外項目。
沙河鎮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鎮區由原來的0.8平方公里擴大到2.7平方公里,投資近億元實施硬化、美化、亮化工程。全面發展社會事業,投資建設中小學樓房18幢,鎮衛生院被國家衛生部授予「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稱號。建有農貿、糧油等規模市場8個,其中沙河糧油批發市場為蘇北地區最大的縣級糧油批發市場。全鎮實現村村通公路、電話、有線電視、自來水「四通」目標;15%農民建起兩層以上樓房;2002年全鎮人口出生率8.56%,計劃生育率達90%。
在今後工作中,沙河鎮將積極實施農民增收、財稅增源、企業增活、市場增大、集體經濟增強、城鎮建設增新的富民強鎮工程,把沙河建成「農業大鎮、工業強鎮、三產重鎮、商貿富鎮」。一是突出工業主體,打好招商引資攻堅戰,力爭在兩年內吸引外資8000萬元,興建外資、合資合作企業20家,年增加產值2億元以上;二是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兩年內增加溫室2000棟,大棚1000個,更新技術、品種20項,農民年增加經濟收入1500萬元;三是營造良好環境,促進私營個體經濟上規模、上水平,年新增個體工商戶500戶、私營企業40家,年創稅收500萬元;四是建設文明新鎮,樹好贛榆南大門形象。
⑼ 贛榆明天哪裡有集 最好是鎮上的
今天是農歷二十四 農歷的二十三到二十五 三天都是青口老街那的會。
大集的話參考這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