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手卷引首
⑴ 周閑的周閑年譜
周閑,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生。父周萬清,嘉慶時任澎湖守備。母許氏,會詩。祖父周邦憲,任都尉。
道光年間,父早逝,家道敗落,遂棄科舉,少年從戎,於軍中頗負才名,結識先輩將領與畫家湯貽汾、抗英英雄葛雲飛、鄭國鴻,其間賦詞《大酺·陪葛雲飛、王錫鵬、鄭國鴻三帥夜餞定海城樓》等。其閱歷和才略,使周閑後來成為海上畫家中深受敬重的先賢人物。
金猷琛 為周閑撰《傳》稱:「顧念遭際終窮,遂棄舉子業,益肆力於古文詩詞。書法遒勁,兼及丹青,所作花鳥皆超逸有致,彷彿白陽(陳淳),人得尺幅咸珍如拱璧」;「大府羅之幕下,時英夷寇邊,磨盾草檄,皆出先生手,一時推為不凡器」。
杜文瀾《憩園詞話》雲:「周存伯大令閑,與余同里閈。少負才藝,載筆遨遊,後從其族叔鎮軍督艇,師駐金焦間,以戰功歷保知縣,留江蘇,曾任金山縣。罣誤後,僑居吳郡,以筆墨自娛。繪事極工,能為大幅,運以奇氣,魄力雄渾,人爭寶之。」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周閑作《錢江龍見圖記》,並囑任熊繪《錢江龍見圖》,記二人於八月十三日錢塘觀潮,感喟水潦之災,難民成群。是年,任熊二十六,周閑二十八歲。據《任處士傳》:任熊「始交周閑與錢塘,留范湖草堂三年,終日臨撫古人佳畫。略不勝,輒在易一縑,必勝乃已。夜亦秉燭未嘗輟,故畫日益精」。
道光季年(1850年),游楚北,後寓吳門。(金猷琛《傳》
咸豐元年(1851年),蘇州胥江之上萬年橋失修,周閑號召集資重修,以便商旅。半年而成,作《代重修萬年橋記》。(《范湖草堂遺稿》卷一)
時,太平天國戰亂爆發。丁文蔚《列仙酒牌》跋曰:渭長(任熊)之在吳也,聞粵西變,日與周子存伯論兵,有請纓志。
咸豐二年(1852年),蒲華學畫於同鄉及前輩周閑,周閑之為人對蒲華深有影響。
咸豐三年(1853年),周閑出奇策,並率二百輕騎,會同吳縣知縣所率官兵,以少勝多,剿滅嘉定小刀會周立春軍,以軍功得六品官,賞藍翎。旋保知縣,分發江蘇以直隸州升用,加同知銜。(金猷琛《傳》)
咸豐五年,周閑隨京口(今鎮江)水師總帥周士法拒太平軍。《任處士傳》記:「周閑從樓船諸軍扼京口,馳書相招(任熊)。歲乙卯夏,偕陳塤重遊焦山,總帥周公士法,副帥雷公以緘,咸器重之,待以上客。為周閑作《范湖草堂長卷》二丈,稱傑構。」 《范湖草堂圖》絹本山水手卷巨制,縱35.8厘米,長705.4厘米,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同年乙卯,周閑與著名詞人蔣春霖相晤。蔣春霖作《換巢鸞鳳》詞小引雲:「嘉禾周存伯,工填詞,移居杭州橫河橋,未幾避兵過江,為述舊事,時復凄絕。」
後,蔣春霖另作《西溪子·為周存伯賦「壑軒」》詞一闋(蔣春霖《水雲樓詞》)。
咸豐六年(1856年),任熊回鄉,「杜門者一載。
咸豐七年(1857年)閏四月,任熊始有疾,不出戶者五閱月。九月,周閑來,始偕出,尋故人,攬名勝,興致頓佳(《任處士傳》)。
同年十月,任熊病重卒於家,年僅三十五歲。周閑為之作《任處士傳》。
周、任二人摯交,以書畫始,又以詩畫得以傳世。現存任熊繪畫中常見周閑題詞或題跋。周閑為任熊《十萬圖冊》題長跋(2007年第07期《收藏》)
咸豐八年(1858年),周閑居蘇州,與吳大徵、倪耘、黃鞠、包棟、陶淇結畫社於虎丘白公祠。陶淇、黃鞠、倪耘、陳塤、秦炳文合作《范湖草堂圖卷》贈周閑(《海上墨林》)。
同年九月,為咸豐進士、詩人薛時雨題贈詩。
咸豐十年(1860年)六月,太平軍攻克蘇州。周閑避難於滬上。
咸豐十一年(1861年) 正月,吳大徵至滬上,「為周存伯刻名印一方」,又「為周存伯刻表字印,仿漢」。(吳大徵《愙齋日記》)。 同年,胡公壽為周閑題《范湖草堂圖卷》。吳大澄作《范湖草堂圖軸》,上海文物商店藏。
同年,海上畫社「蘋花社」由詩社改名,邀集社員二十四人,有顧春福、周閑、錢慧安、包子梁、王秋言、陶錐庵、朱夢泉、朱仁峰、秦炳文、吳大澄等。(《海上墨林》卷三)
同治二年(1863年)十二月,戈登與李鴻章收復甦州。同治三年(1864年),周閑出任新陽令、候補直隸州知州同知,年四十五歲。
同治五年(1866年),因事與大吏齟齬,以「貌似有才,居心貪詐」為由革職,勒令回籍。 貧不能歸,隱於吳市。無力買書,嘗寄函好友應寶時借閱書籍。
《嘉興府志·文苑》載:「罷官後,賣畫為活,不幹要人。其畫濃部密緻,似宋人。工摹印。壯歲留心掌故,府、廳、州、縣志,搜藏幾遍。咨詢遺獻,爭造其門。垂老無聊,托詩見志。」
同年,任薰為吳昌碩畫像,周閑填浣溪沙詞一首。
同治六年(1867年),任頤為周閑繪《范湖居士四十八歲小像》,周閑作《同治丁卯年四十八歲小像自贊》。現存浙江省博物館 。
同治七年(1868年)七月,任頤為周閑作《花卉圖冊》十二開,藏於常熟市文管會。
同年,吳大徵成進士,周閑為吳氏所藏金俊明《梅花冊》作圖記之。(《吳湖帆文稿》
同年秋,周閑與胡遠、虛谷、楊伯潤、齊學裘、日人清水赤城、池田青波及歌姬秀卿十二人聚社賞菊。楊伯潤作《仁壽堂雅集歌》,稱周閑「公謹中年頗好道,敝屣一官去亦好。」 以周瑜喻周閑,美譽周閑之才略。(《南湖草堂詩集》)
同年,周閑故友蔣春霖投江自盡,年僅五十一歲。
同治八年四月,范湖居士周閑,退樓主人吳雲重刻板橋潤例於滬上。此後范湖、退樓書畫潤筆,皆準板橋所定,即以此貼仿單,不復增減。(俞樾《春在堂隨筆》)
後,周閑自滬返蘇州,健康不佳,畫作中嘗言:「久不作院畫,手僵目昏」;「偶戲為之,喜猶有宋元人氣息」。其間與江蘇巡撫張之萬交遊密切。詞人杜文瀾《憩園詞話·周存伯大令詞》記:「余與大令交廿餘年。後其僑寓,為張子青尚書拙政園西鄰,觴詠時必招之。時遘足疾,坐竹椅,舁至廳事,談燕相歡,未一年即仙去。」
同治十三年(1874年),周閑作《歲寒圖》。
光緒紀年(1875年),周閑謝世,年僅五十六歲。
周閑善篆刻,喜用行楷,兼金石學養,圓轉古樸,氣韻渾厚。
通音律,擅吹笛,曾得鐵笛一支,請婺源篆刻高手戴行之刻「龍腸」二篆字,臨風吹之,清越悠揚。又制一鐵簫相配。
周閑早年棄科舉,丹青自娛,托詩見志。逢世遭兵亂,屢游兩湖之間,常年奔走於戎幕,意在亂世建功,以光祖業。終以平叛立功而致仕,旋又罷官,鬻畫為生,專職繪畫不過十年,傳世畫作數量不多。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吳昌碩題周閑遺作《百花圖卷》,上海博物館藏。
民國1925年,周閑去世半個世紀後,吳昌碩為周閑遺作《花卉手卷》題引首《香風有鄰》。 咸豐五年任熊為周閑所繪青綠山水巨制。有周閑題《范湖草堂記》。
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咸豐十一年,吳大澄為周閑作《范湖草堂圖軸》。
是年,吳大澄二十八,周閑四十一歲。
原藏於上海文物商店。 孫悅祖,號笑庵,浙江紹興人。工書畫,有《味庄室詩稿》。此為孫氏為周閑所畫。
⑵ 中國畫裝裱上引首是什麼
專門指中國書畫「手卷」裝裱,指的是畫卷開頭所留空白紙方的地位。為國畫、書法手卷的第一部分。作用類似書籍封面內的副頁,長度約為畫幅的十分之二。可以在上面題寫。因為在開卷時首先看到,故稱「引首」。
⑶ 裝裱、立軸、橫披、手卷的區別
1、裝裱是裝飾書畫、碑帖等的一門特殊技藝。古代裝裱的專稱叫做「裱背」,亦稱「裝潢」,又稱「裝池」。據明代方以智《通雅·器用》載,「潢」猶池也,外加緣則內為池;裝成卷冊謂之「裝潢」。
一幅完整的國畫,需要使其更為美觀,以及便於保存、流傳和收藏,是離不開裝裱的。因為中國畫大多畫在易破碎的宣紙上或絹類物品上的。裝裱是我國特有的一種保護和美化書畫以及碑帖的技術,就像西方的油畫,完成之後也要裝進精美的畫框,使其能夠達到更高的藝術美感。
2、立軸 中國書畫裝裱的一種式樣。中稱「畫心」(一名「畫身」,又名「蕊子」),上稱「天頭」,下稱「地腳」)上下又有「隔水」。裝裱尺寸有大有小,四尺以上的畫幅,稱「大軸」,俗稱「中堂」,特大者稱「大堂」或「大中堂」、三尺以下的畫幅稱「立軸」。有三色、兩色、一色三種綾(或色紙)裱。也有絹裱的。上裝天桿,下裝軸。有的天頭貼「驚燕帶」(一名「綬帶」),此種格式盛行於北宋宣和時,後從之。初「驚燕帶」不貼實,能飄動,後貼實,純為裝鈽。「畫心」上下端可加鑲錦條,稱「錦眉」,亦稱「錦牙」。
在裝裱好的的書畫作品上,上下個安一個木軸,這樣懸掛起來平展,便於欣賞;捲起來便於存放,這就叫立軸。立軸是中國傳統書畫中最常見的裝裱形式。
3、橫披
1.國畫裝裱中橫幅的一種體式。一般幅度多不太大,鑲邊、空白視畫幅的大小而定,但左右鑲邊、空白一般應寬於上下鑲邊、空白,如上下鑲邊、空白為一寸,則左右為五寸,橫披不裝軸桿,兩側均裝楣條。
2.古建築內裝修中位於隔扇上檻和中檻之間的狹長部分。多用小立柱劃分為幾段,每段做成帶欞花格的小窗或與隔扇心做法相同。
4、手卷
國畫裝裱中橫幅的一種體式。以能握在手中順序展開閱覽得名。因幅度特點為「長,故又稱「長卷」。如宋人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用一匹整絹畫成,長達一百多厘米。又因手卷為橫幅,所以也稱「橫卷」。在卷軸畫中,手卷的裝裱工藝質量要求較高。各時代的手卷形制不盡相同,明清以來常見的格式,主要由「天頭」、「引首」、「畫心」、「尾紙」等四部分組成。除引首用宋錦或絹裱成外,其色都是用潔白的宣紙。
手卷就是把書畫裝裱成卷子,即書畫橫幅之長者,不適合懸掛,只可舒捲。卷子有大有小,手卷不僅便於案頭展閱和臨摹,而且適於保管、延長書畫的壽命。
⑷ 古人怎樣鑒賞古畫
1、紙絹鑒定
書畫所用的材料絹和紙對於書畫的斷代起著一定的作用。絹和紙的鑒定是鑒定書畫又一途徑。晚周帛畫和戰國楚墓帛畫以及稍晚時候的馬王礁漢墓帛畫,均是畫在較細密的單絲織成的,至今為止未見用雙絲絹的(即經線是雙絲,緯線是單絲織成絹)。
五代到南宋時期的絹,從表面來看,除了單絲絹外,還出現了雙絲絹的形式。元代的絹總的說來比宋絹顯得粗了一些,不如宋絹細密潔白,並且還呈現出稀鬆的狀態。明代的絹總的看來也是比較粗糙。
明代早中期有一種質量較低較稀薄的絹,由於這種絹太稀薄不易落墨,所以書畫家往往先將其托上紙然後再進行書畫創作。漢、晉古紙,所見都是用麻料,較多的是用麻布、麻袋、麻鞋、魚網等廢料的再生物,也有用生麻--北方用大麻、南方用薴麻。
2、印章鑒定
印章的時代特徵與氣息也是鑒定書畫的佐證。印章的時代氣息可從其形狀、篆文、刻法、質地、印色等方面出來。宋代印章銅、玉居多,少量是其它質料的。自元代王冕開始採用石料刻印以後,採用石料刻印的人逐漸多起來。
明代初期,各種石料的印章已相當普遍,篆文刻法也有新的變化,篆文每個字的停筆處,都比原筆畫略粗一點,但顯得較淡,並略呈黃色,同元代的印色就有些不同了。明代中後期印章以石質居多,其它如水晶、瑪瑙、銅、玉等均有。
清初,書畫家印章甩用的篆文變化並不大,但印章形狀、字體字形都有多樣化的趨勢。清代中後期的印章,篆文刻法有各種各樣的規格,如浙派、皖派和其它各種流派,大都以《說文解字》為主體。
3、題跋鑒定
題跋可分三類:作者的題跋,同時代人的題跋,後人的題跋。真古畫而配以定人的偽跋,或偽古畫而配以定人的真跋,都是常見之事。畫上如有作者同時人的題跋,應當弄清楚他和作者之間的關系。這方面的情況從書畫本身並不見得能知道,而須從一些題跋中去探索。
後人的題跋對書畫鑒定能起多大作用,更要根據具體情況來進行分析。如書畫上或題跋上,尤其是書畫的題款等等出現了這種情況,都被認為是作偽者所露出的馬腳。避諱。
在封建帝王時代,行文要避諱,就是當寫到與本朝皇帝的名字相同的字,都要少寫一筆,這就叫避諱,通稱為缺筆。在書畫上面,看到缺筆的字,是避的哪代皇帝的諱,就可以斷定書畫的創作時期,不能早於避諱的那代皇帝的時期,否則就是作偽的漏洞。
(4)花卉手卷引首擴展閱讀:
在中華民族的藝術領域中,尤其是以漢族文化為中心的各種藝術,都有一種互相關聯的現象,盡管它們的外形和用途不同,表現方法和所用工具也不盡相同,但那些不同門類藝術的藝術氣息和趣味,也就是所表達的民族性格的特點,在神髓上卻有相通之處。
譬如建築與服裝,都以寬博嚴肅為基調;桌椅陳設,都以方整對稱為基調;乃至文學語言上竟自出現世界各族語言都不曾有的四六排偶大篇作品等等,這是漢民族文化中特別講求的對稱美。因而,對稱的要求貫穿於大部分這種文化藝術。體到書法和繪畫,更具有某些獨特的內在的關聯。
描繪人物只用單線條,並不藉助陰影,面頰上加上幾道線,性格就特別突出,這就叫做「傳神」。「傳神」一詞,在繪畫領域中也並不專指人像寫真,它也常被用在畫其他物像上,如「為山水傳神」、「為花鳥傳神」等。
用這個詞主要是指擺脫物像的一切細節,而要抓住它們的整體要點。所以許多「寫意」的人物,並沒有被觀者誤為貓狗;一抹遠山,也沒有被觀者誤為紙上的濕痕。尤可注意的,畫樹干、花頭、山巒、衣褶,寧許它不盡相似,但不許它的筆觸癱軟。
⑸ 周閑的詩人畫家
周閑出身武官世家,胸懷韜略。歷經戰亂,奔波於山川軍旅之間,所作詩文兵書,大部散失。
周閑《自記》:「吳中庚申之變,孑身脫難,凡所撰著,《兵原》十六卷,《日食表》二卷,讀書雜識八卷,詩六卷,詞八卷,古文駢體四卷,皆陷於賊。生平窮思畢慮,一朝俱盡,良用浩嘆。十月既望,寇烽復逼吾鄉,舉室東遷。於敗簏中得十年前舊詞三百首,蓋最初寫本,猶未刪定者也。詞固不工,要於古今各家之外,別具一種面目,不忍棄捐重寫一過,釐為三卷,以待改削」。此為《范湖草堂詞》三卷本。傳世作品另有《今水經注》。
《范湖草堂遺稿》收有《任處士傳》,《錢江龍見圖記》,《克嘉定縣紀事》等散文作品,敘事狀物, 跌宕沉健,具有深厚的儒家思想和文學修養。
《遺稿》收有周閑道光咸豐時期的詞作三百闋,涉及周閑所交遊之諸多文人畫家與軍人,包括任熊、湯貽汾、姚燮、葛雲飛、鄭國鴻、應寶時、任頤、吳大徵、蔣敦復、秦光第等。中有為湯貽汾所賦詞《黃鸝繞碧樹·湯都督貽汾師子窟》、《壽樓春·張司馬煦招同湯都督貽汾晏陶谷》,為抗英英雄葛雲飛、鄭國鴻所賦詞《畫錦堂·衢州夜雨鄭鎮帥國鴻節署曲晏》和《大酺·陪葛雲飛、王錫鵬、鄭國鴻三帥夜餞定海城樓》等。
詩詞上,周閑追求「於古今各家之外,別具一種面目」。用典新穎,語言奇崛,境界渾厚。著名詞人蔣敦復作《志》雲:「存伯詞,前歲在吳門既已得讀。時吳中好事者聞余至,咸以詞相質。嘗語人曰,閱他人詞,用目力十三四足矣,至范湖詞,光透楮背,復往來墨面數過,才識廬山真際。」 (《蔣志二則》)
已故著名學者嚴迪昌《清詞史》和人民文學出版社《近代詞史》對周閑詞作予以高度評價。嚴迪昌評道:「如果說鴉片戰爭中出了個詩史型的詩人貝青喬,那麼,在詞壇上站出來的這個周閑是足可與之並駕齊驅的。」
周閑擅畫花卉蔬果,筆致儒雅秀挺,雄渾豐腴,對海上金石派文人畫風廣有影響,與任熊、趙之謙等同為海上畫派先驅。
吳昌碩素敬重周閑。畫作中不時可見「仿范湖法」、「畫畢,自視略似范湖」的題識,稱「范湖用筆,專尚神韻」。
1898年,吳昌碩為周閑遺作《百花圖卷》題跋,上海博物館藏。
1925年,吳昌碩為周閑遺作絹本花卉手卷做引首《香風有鄰》,時周閑已去世半個世紀。
1999年版《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海上名家繪畫》卷收錄故宮所藏張熊、王禮、周閑、任熊、虛谷、胡遠、趙之謙、蒲華、錢慧安、任頤、吳昌碩、胡錫珪、王震等二十四位海上名家精品。
周閑繪《素花墨葉》設色金箋扇面,錄入上海科技出版社版《中國扇面珍賞》。
國家博物館藏有周閑扇面《村居秋爽圖》;
同治九年 (1870) 作《霜天清艷圖》扇面,錄入《名家藏扇集》;
同治十一年 (1872) 作《花鳥屏》,錄入西泠印社《名人翎毛草蟲集》;
同治十三年(1874)作《歲寒圖》,錄入《金石家書畫集》;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藏有其《果蔬圖》扇面。
⑹ 詩人陳古漁是誰
被譽為「詩骨」的詩人是陳子昂。
陳子昂,其詩詞意激昂,風格高峻,大有「專漢魏風骨」,被譽為「詩骨」。屬
陳子昂來自四川,帶著四川人的豪情和骨氣,在那些當權的人面前,從來都是不卑不亢,從來不去卑躬屈膝。這種硬骨頭也得罪了不少人。
陳子昂曾經兩次被貶,越來越慘,最後在家鄉被縣令害死,盡管有人說是奪陳子昂的家產,也有人說是當朝的武氏派人暗殺了陳子昂。陳子昂的錚錚鐵骨,成就了他的詩文。
(6)花卉手卷引首擴展閱讀:
陳子昂在散文革新上也是有功績的。他文集中雖然也還有一些駢文,但那些對策、奏疏,都用的是比較朴實暢達的古代散文,這在唐代,也是開風氣之先。所以唐代古文家梁肅、韓愈都對他這方面的努力有較高的評價。
陳子昂的詩突破了泛擬古題的邊塞詩傳統風氣,他對武後內政方面的弊端也有所諷刺。在「聖人不利己」一詩里,他指責了武後雕制佛像、建造佛寺,浪費人力物力的佞佛行為。
⑺ 長卷引首和拖尾寫什麼
摘要 引首用來題寫手卷的名稱,其內容有作品的題目、手卷作品作者的姓名、題寫時間、題寫者姓名等。拖尾是裱於手卷後面的空白幅面,留給鑒賞者題字的。現在,也有不少手卷作品,連引首帶拖尾由作者一人完成。拖尾的內容由他人的品鑒變為正文的介紹、作者的介紹、書寫的緣由、書寫的感想等。
⑻ 中國古代有哪幾種名紙
宣紙、薛濤箋、水紋紙、高麗紙、白鹿紙等。
1、宣紙
宣紙是中國傳統的古典書畫用紙,是中國傳統造紙工藝之一。宣紙"始於唐代、產於涇縣",因唐代涇縣隸屬宣州管轄,故因地得名宣紙,迄今已有1500餘年歷史。
2、薛濤箋
薛濤設計的箋紙,是一種便於寫詩,長寬適度的箋。此箋原用作寫詩作為詩箋,後來逐漸用作寫信,甚至官方國札也用此箋,流傳至今。薛濤箋介紹薛濤箋產生於唐代。
3、水紋紙
古代名紙。又名"花簾紙"。這種紙迎光看時能顯出除簾紋以外的發亮的線紋或圖案。目的在於增添紙的潛在的美。簡介古代名紙。又名「花簾紙」。
4、高麗紙
高麗紙,又稱韓紙,古代高麗國(公元918年—1392年)所產之紙。是以楮皮為原料、運用傳統手工方式而製成的傳統紙張,亦稱「楮紙」。
5、白鹿紙
白鹿紙是一種古紙名,為宮廷御用。紙為特凈皮,規格為一丈二尺,所以也被稱為"丈二宣"。 製造工藝要求高,製作難度大,是一種難得的書畫佳紙。
⑼ 空白宣紙手卷中的引首巧拖尾部位畫什麼好
傳統手卷的書寫形式中,引首和拖尾,一般是用來題字的,不是用來畫畫的。
引首:一般用以題寫書畫名稱或高度概括的品評。
拖尾:可以在上面題詩作跋,也可以是後人對此作品的評價等,內容多樣,但一般都是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