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紋樣花瓶
① 中國的剪紙文化~!(急急急)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根據考古其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但人們認為它的實際開始時間比這還要早幾百年。剪紙常用於宗教儀式,裝飾和造型藝術等方面。
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這一習俗在中國境外有時仍可見到。剪紙藝術一般都有象徵意義,也是這種儀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紙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
大約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而普遍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製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並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
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於裝飾。剪紙可用於點綴牆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人們以前還常把剪紙作綉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
剪紙不是用機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剪刀剪和刀剪。顧名思義,剪刀剪是藉助於剪刀,剪完後再把幾張(一般不超過8 張)剪紙粘貼起來,最後再用鋒利的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刀剪則是先把紙張折成數疊,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組成的松軟的混合體上,然後用小刀慢慢刻劃。剪紙藝人一般是豎直握刀,根據一定的模型將紙加工成所要的圖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個優勢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個剪紙圖案。
在農村,剪紙通常是由婦女、姑娘們來做。在過去,這可是每個女孩所必須掌握的手工藝術,並且還被人們來品評新娘的一個標准。而職業的剪紙藝人則常常是男人,因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勞作並掙工錢。
歷史
據考證,從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銀箔、皮革或絲織品進行鏤空刻花製作裝飾品。1950一1952年在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了用銀箔鏤空刻花的弧形裝飾物。這些用銀箔鏤空而成的裝飾物,雖然不能說就是剪紙,但在刻制技術和藝術風格上,可以說是已經形成了剪紙藝術的前身。
西漢時,人們用麻纖維造紙,傳說漢武帝的寵妃李氏去世後,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寢,食不甘味,於是請術士用麻紙剪了李妃的影象為其招魂,這大概是最早的剪紙。公元105年,蔡倫改進和推廣前人的經驗開始大量造紙,這種鏤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從而誕生了剪紙藝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用紙剪成美麗的圖案花紋,目前最早發現而且有據可查的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先後出土了五幅南北朝團花剪紙:對馬團花;對猴團花;金銀花團花;菊花團花;八用形團花。
唐代已將剪紙圖案應用於其它工藝方面。自漢至唐出現了一種金銀鑲嵌技術工藝,是將刻鏤的金銀箔粘貼在漆器或銅鏡的背面,經填漆磨干,在漆地上顯出金光燦爛的花紋。
唐宋時期,流行「鏤金作勝」的風俗。「勝」,就是用紙或金銀箔、絲帛剪刻而成的花樣,剪成套方幾何形者,稱為「方勝」;剪成花草形者,稱為「華勝」,剪成人形者,就稱之為「人勝」。南朝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七日為人日,(《東方朔傳·歲時節》:天地初開,一日雞,二日狗,三日豬,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陰則災。 八日之中,尤以人日為重,又稱「人勝節」)以七種菜為羹;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於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
唐代大詩人杜甫以《人日》為題作詩:「此日此時人共得,一談一笑俗相看。尊前柏葉休隨酒,勝里金花巧耐寒。」另一位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也作有《人日》詩,詩中說:「鏤金作勝傳荊俗,剪綵為人起晉風。」六十年代在新疆出土的文物中,還有一件唐代的人勝剪紙,七個女子人形排列成行,此勝用於圍飾發髻。
在日本的正倉院,保藏有兩枚唐代華勝,據日本齊衡三年(公元856年)《雜財物實錄》載:「人勝二枚……天平寶字元年閏八月二十四日獻物」,日本天平寶字元年即為唐代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其中一枚為羅地金箔字,上面剪祝頌吉語:「令節佳辰,福慶惟新,曼和萬載,壽保千春。」另一枚則用金箔刻了復雜的邊飾,並飾以紅綠羅的花葉,中心是一兒童在竹林下戲犬。
當時,還流行著一種用雙絲絹帛剪成的小幡,叫做春幡, 或稱幡勝、春勝,在立春那天,作為節日禮物,或簪於頭上,或掛在柳枝上,亦或貼於屏風。崔道融所留傳的詩中,有這樣的詞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這里所講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現在人們所熟悉的「剪紙藝術作品」。李商隱在《驕兒詩》中寫:「請爺書春勝,春勝宜春日。」意為驕兒袞師請父親在剪綵製成的春幡上寫「宜春」二字。因為立春之日為春天的首日,象徵萬物復甦欣欣向榮,所以唐宋時期,人日剪綵這一民俗活動漸漸集中到立春這天,人們剪制各種幡勝、春幡、春燕、春蝶等等,作為節日禮物。皇帝在這一天也接見群臣,並分別賜以金銀幡勝或者羅幡勝。段成式《酉陽雜俎》說:「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紙為小蟠,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又剪為春蝶,春勝以戲之。
宋代關於剪紙的記載就很多了。在南宋時期,已出現了以剪紙為職業的藝人,有的善剪「諸家書字」,有的專剪「諸色花樣」。有的將剪紙作為禮品的點綴,有的貼在窗上,有的裝飾燈彩,還有的剪成所謂「龍虎」之類。這時,皮影盛行,雕鏤皮影的材料,除了動物的皮外,也有用厚紙製作的。周密《志雅堂雜鈔》載:當時京城沛梁「向舊天都街,有剪諸色花樣者,極精妙,隨所欲而成。又中瓦有餘敬之者,每剪諸家書字皆專門。其後,忽有少年能於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更精於二人,於是獨擅一時之譽。」即是「開封」府,「剪花樣」指的自然是「剪紙」。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一首「菩薩蠻」中寫道:「燭底鳳釵明,釵頭人勝輕。」有一種鳥,因頭項長有金黃色大羽冠很像插著一枝幡勝,而被命名為戴勝鳥,韋應物《聽鶯曲》中「伯勞飛過聲局促,戴勝下時桑田綠」,勝成為春歸大地的象徵。
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載:「元旦以鴉青紙或青絹剪四十九幡,圍一大幡,或以家長年齡載之,或貼於門媚。
宋代剪紙用於工藝裝飾的一個重要創造,是吉州窯的瓷器,產品有茶盞和花瓶等,圖案題材很多,有鳳凰、梅花、枇杷和吉祥文字等,造型生動、活潑,它是作者在施釉過程中,貼上剪紙,入窯燒制而成的。
現代民間藍印花布,是用鏤花紙板刮漿後仿染而呈現花紋的,這種印染工藝宋代已很普遍,山西省出土的南宋印花布便是一例。
明清人的筆記和地方誌中也有記載剪紙名家的。如《蘇州府志》載:「趙萼,嘉靖中制夾紗燈,以料紙刻成花竹禽鳥之狀,隨輕濃暈色。溶蠟塗染,用輕綃夾之。映日則光明瑩徹,芬菲翔舞,恍在輕煙之中,與真者莫辨。」 明代的夾紗燈是很有名的。它是將剪紙夾在紗中。用燭光映出花紋,這是剪紙在日常生活中的又一應用,現在人們叫它「走馬燈」。
《嚴州建德縣志》載:「林文耀,字綱齋,幼即工書,中年失明,乃剪紙為字,勢飛動若龍蛇,點畫不差毫發。室人裝潢成軸,……人稱之日「林剪。」《保定府志》載:「名女,張蔡公之女也。有巧思,與人接談,袖中細剪春花秋菊、細草垂楊.罔不入神;其剪制香奩,絕巧奪目,得之者珍藏焉。
清代陳雲伯《畫林新詠》說:「剪畫,南宋時有人能於袖中剪字,與古人名跡無異。近年揚州包鈞最工此,尤之山水、人物、花鳥、草蟲,無不入妙。」並有詩曰:「剪畫聰明勝剪書,飛翔花鳥泳瀕魚;任他二月春風好,剪出垂楊恐不如。」清康熙時,有位宮廷畫家鄒元斗,畫有一幅祝福新年伊始的風俗畫《歲朝圖軸》畫的上端繪有垂掛著的五枚彩色剪紙「門籠」。門箋的形式即是由春幡演變而來。
在清代,因滿族人有剪紙的習俗,致使剪紙進入宮廷。在故宮,歷代皇帝舉行婚禮作洞房的神寧宮,牆壁按滿族習俗裱紙,四角貼著黑色的雙喜字剪紙角花,頂棚中心貼著龍鳳團花的黑色剪紙;在宮殿兩旁的過道壁上也貼有角花。據說有人用紙剪成有鹿、鶴、松的「六合春」圖案,加以彩繪,貼於朝服上,連西太後都以為是綉出來的。
可以說剪紙藝術自誕生以來,就沒有中斷過。她流傳面之廣、數量之大、樣式之多、基礎之深比任何一種藝術都更加突出。在各種民俗活動中,她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附麗於生活,充實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喚起人們對生命的追求,對生活的信念,對國富民康的企盼;她將人們平凡的生活點綴得如此瑰麗多姿,充分寄託和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嚮往;她為滿足人們更高的社會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壯成長。
如今,剪紙的天地更為廣闊了,它早已走出了庄戶人的小院,走入現代設計的廣闊天地,在產品包裝設計、商標廣告、室內裝演、服裝設計、書籍裝幀、郵票設計、報刊題花、連環畫、舞台美術、動畫、影視等各個方面都有她的清影;她也走向世界,名揚四海,成為全人類的文化財富與藝術瑰寶。隨著歷史的進程,許多民族的、傳統的東西被漸漸淡化、湮沒了。然而,真正文明的標志應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並存,共同發展。願這棵古老的藝術之樹常綠常新。
剪紙的表現方法
剪紙的表現方法很多,這里重點歸納為單色和彩色兩種,單色剪紙又分:
1、陽刻剪紙,通常是採用紅紙黑紙或其它顏色的材料剪刻出來的單色剪紙作品。陽刻剪紙的特徵是保留原稿的輪廓線,剪去輪廓線以外的空白部分。它的每一條線都是互相連接的,牽一發將動全身。
2、陰刻剪紙,陰刻剪紙的特點與陽刻剪紙恰恰相反,就是刻去原稿的輪廓線,保留輪廓線以外的部分。所以陰刻剪紙的特徵是它的線條不一定是互連的,而作品的整體是塊狀的。
剪紙的派別
蔚縣剪紙、豐寧滿族剪紙、中陽剪紙、醫巫閭山滿族剪紙、揚州剪紙、樂清細紋刻紙、廣東剪紙、傣族剪紙、安塞剪紙、磁性剪紙
剪紙·蔚縣剪紙
河北省蔚縣
蔚縣位於河北省西北部,以出產剪紙而聞名。蔚縣剪紙又稱「窗花」,是當地民間一種傳統的裝飾藝術,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初始圖案多為花卉一類的吉祥紋樣,後融入天津楊柳青年畫和武強年畫的藝術特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經劉老布等剪紙藝人共同研究,對創作工具進行改革,部分紋用刻刀由單幅剪轉變為成批刻,使蔚縣剪紙工藝有了新的提高。20世紀初,在王老賞、王守業、周永明等藝人的帶動下,蔚縣剪紙的風格越來越突出,走出了民間剪紙的一般格局,具有了更為深厚的人文內涵。
蔚縣剪紙是民間社會的產物,更是百姓生活的寫照。它題材廣泛,花樣繁多,有戲曲人物、戲曲臉譜、神話傳說、花鳥魚蟲、家禽家畜、吉禽瑞獸等多方面的內容。蔚縣剪紙的刀工既有北方民間剪紙粗獷、質朴的特性,又有南方剪紙細膩、秀麗的風格。它色彩濃艷,對比強烈,裝飾感強,民間味濃,富有韻味節律,呈現出嫵媚嬌艷、淳樸華美的藝術魅力,為世人所青睞。
在品類繁多的民間剪紙藝壇上,蔚縣剪紙以構圖飽滿、造型生動、色彩絢麗、工藝奇特的藝術風格獨樹一幟。它以陰刻為主,陽刻為輔,陰陽結合,復用多色點染彩繪,達到了工緻傳神、雅俗共賞的效果。
剪紙·豐寧滿族剪紙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地處塞北,民間流傳的豐寧滿族剪紙始於清代康熙年間,至乾隆年間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徵與民族特色的新異風格,它以陽刻為主,陰刻為輔,批毛纖長,剪工精細。清末民初豐寧滿族剪紙進入鼎盛時期,1949年後在形式和內容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更為貼近現實生產與生活。1960年以後,剪紙藝術創作墮入低谷。1982年,豐寧民間剪紙隊伍重新建立,其作品隨著各種展覽和出國表演在海內外造成廣泛的影響。1993年,豐寧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
豐寧滿族剪紙從內容上可分為吉祥剪紙,花鳥魚蟲剪紙,山水風光剪紙,人物、盆籃碟盤瓶、瓜果、動物、花字剪紙等類。由表現形式看,它包括單色剪紙(紅、白、黑等)、點染剪紙、填色剪紙、復色組合剪紙等品種。根據具體用途,又可分為窗花、祭神祖吊簽(掛簽)、陰天掃天婆、節令剪紙、禮花(結婚的喜慶剪紙、葬喪的素色剪紙等)、日常室內裝飾用頂棚花、風斗花、炕圍剪紙等。在我國眾多民間剪紙之中,豐寧滿族剪紙以其特有的藝術魅力佔有一席之地。
目前豐寧滿族剪紙的傳統技藝大多留存在70歲以上的老人手中,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保護。
剪紙·中陽剪紙
山西省中陽縣
山西省中陽縣位於黃河中游黃土高原的呂梁地區。這一帶民俗文化積淀極為深厚,保留著許多原生態的人文環境,由此形成中陽剪紙古老的民俗文化內涵與藝術形態。
中陽剪紙主要分布於中陽縣境內南川河流域、劉家坪地區和西山邊遠山區。南川河流域的民俗剪紙風格細膩、古樸典雅,在中陽剪紙中占據主流地位。劉家坪的剪紙風格純朴、剛健,西山邊遠地區的剪紙風格粗獷、渾厚,與南川河流域剪紙的主流風格相依相存,豐富著中陽剪紙的特色。
中陽剪紙與當地傳統民俗文化血肉相連,它以中陽當地民俗信仰、歲時節令、人生禮儀、神話傳說為主要表現內容,其中既有以魚、蛙、蛇、兔為主題的裝飾紋樣,也有配合歲時節令、人生禮儀的民俗剪紙,還有以民間神話為題材的剪紙作品。中陽剪紙多以紅紙剪成,體現著喜慶、熱烈的民俗氣氛,有時也根據風俗習慣,運用紫、黑、黃、綠、藍等彩色紙剪製作品。中陽剪紙的主要作者是中陽農村中的勞動婦女,剪紙是她們日常生活中一項重要的內容,是她們審美情趣和聰明才智的集中表現。中陽剪紙富有濃郁的山野泥土氣息和原始藝術質朴的美感,生動形象地記錄了勞動婦女的理想和追求。其技藝的傳承關系一般是自發的,亦有以家族方式傳承的。現在主要傳承人有王計汝、高寶香、劉玉蓮、王中文、馬翠蓮等十幾人,年齡已在60歲以上。這些老人一旦離去,中陽剪紙勢將面臨後繼無人的局面,最終走向消亡。所以應盡早採取措施,對之進行搶救。
剪紙·醫巫閭山滿族剪紙
遼寧省錦州市
醫巫閭山地區滿族民間剪紙藝術以滿族人原始的自然神崇拜、始祖神崇拜、生殖繁衍崇拜以及滿族風俗為主要表現內容。醫巫閭山地區滿族人的原始崇拜活動中往往要製造圖騰形象,或用樹皮、獸皮剪刻諸神形象,或用木材雕刻神偶的形象等等。這種儀式造像活動歷年相沿成習,最後發展成為一種剪紙藝術,既保留了東北滿族的人文特徵,又具有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豐富的薩滿文化內涵,是研究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史料。
醫巫閭山滿族民間剪紙不但內容豐富,且造型簡潔,紋樣古樸。它不用繁瑣、細密的剪法,不求精緻、准確的造型,而主要以博大恢弘的氣度和樸拙古茂的神韻取勝。
數百年來,這種滿族民間剪紙藝術在醫巫閭山地區的北寧市、凌海市、阜新市、義縣等地流傳,世代相承。在許多城鄉地區,眾多婦女參與剪紙活動,產生出許多技藝高超、成果豐富的藝人,形成祖輩相傳的傳承譜系。目前,尚有侯桂芝、馬鳳雲、黃連玉、汪秀霞等十餘家譜系仍在傳承相續。隨著老一代藝人逐漸逝去,將後繼乏人,在現代生活方式的沖擊下隨時都可能走向衰亡。因此有必要制定方案,對這一古老的民族民間藝術實施保護。
剪紙·揚州剪紙
江蘇省揚州市
揚州是中國剪紙流行最早的地區之一,唐宋時期就有「剪紙報春」的習俗。揚州人在立春之日剪紙為花,做成春蝶、春線、春勝等樣式,「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觀以為樂。另外還剪制紙錢、紙馬等,專門用於祭奠。至清代,揚州商業興盛,剪紙藝人亦數量大增,嘉、道年間的著名剪紙有藝人包鈞等,技藝超群,有「神剪」之譽。揚州的剪紙藝人還根據需要創作綉品底樣,大至門簾帳沿、被服枕套,小至鏡服香囊、絹帕筆袋,有綉花必有紙樣,揚州人稱剪紙樣的藝人為「剪花樣的」。
揚州剪紙線條清秀流暢,構圖精巧雅緻,形象誇張簡潔,技法變中求新,形成了特有的「剪味紙感」和藝術魅力,為中國南方民間剪紙藝術的代表之一。其用紙以安徽手抄宣為主,厚薄適中,無色染,質地平整。
現代揚州剪紙的主要傳承人為張金盛(藝名「老張三麻子」)和張永壽(藝名「小張三麻子」)父子倆。張永壽從藝七十多年,其剪紙已從實用性的花樣轉入富有裝飾性的主題性創作,作品顯現出寫實、變化、概括、誇張的風格特點,總結有「圓如秋月、尖如麥芒、方如青磚、缺如鋸齒、線如胡須」等剪紙要訣,為後輩剪紙藝人留下了寶貴的「創作經」。張永壽畢生創作了數千件作品,其中的《百花齊放》、《百菊圖》、《百蝶戀花圖》等藝術價值極高,被人們稱為「剪紙藝術中的觀止之作」。1989年,張永壽先生逝世,其第三代傳承人雖也取得了一定的藝術成就,但功力和靈氣都無法超越前代。到目前為止,揚州剪紙技藝後繼無人的趨勢已越來越明顯,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正處於瀕危狀態,亟待保護和扶持。
② 誰知道上面的花是什麼花上面的圖案有什麼講究寓意
上面的圖案是「牡丹花」和幾個「花瓶」,
牡丹花象徵著花開富貴,花瓶象徵著平平安安,合在一起為「富貴平安」。
③ 古代手帕花卉的含義
1、蓮花
蓮花屬於睡蓮科水生宿根植物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分聖、 俗兩個方面。佛教中的蓮花與俗界不同 ,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家鄉盛植蓮花 ,有多種類型 ,他與弟子以蓮花為喻 ,用來解釋佛教。所謂 「佛陀之凈土 ,以蓮花為所居」 指稱佛國 ,並喻之為 「蓮花藏界」 ,賦予蓮花以神聖的意義。佛經稱 「蓮經」 ,佛座稱 「蓮台」 、「蓮宇」 ,袈裟稱 「蓮花衣」 ,蓮花形的佛龕稱 「蓮黹」 。佛教中所謂的 「蓮花三喻」 者 ,以 「為蓮故華」 、現蓮」 、「華落蓮成」 比喻佛教的發展與興衰。因此 ,蓮花成為佛教的一種標志 ,凡是佛教的建築、 造像、壁畫、 器物上 ,都有蓮花的形象。在世俗人間 ,蓮花成為人們欣賞、 採摘的對象 ,並被賦予文化的象徵意義。 《本草綱目》 稱蓮花為 「花中君子」 。 《群芳譜》曰: 「凡物先華而後實 ,獨此華實齊生。百節疏通 ,萬竊玲瓏 ,亭亭物華 ,出於淤泥而不染 ,花中君子也。 」周敦頤的 《愛蓮說》 概括了蓮花的姿容和品德。因而把蓮花作為一種吉祥物 ,在中國傳統的圖案中被廣泛應用。在刺綉的圖案中 , 「一路連科」 以蓮花和鷺鷥象徵仕途高升; 「一品清廉」 以蓮之高潔比喻為官清廉; 「連年如意」 以蓮花和如意草表示平安吉祥;「連生貴子」 以蓮花和童子象徵早生貴子、 多子多福;「花蝶戲荷」 、「鴛鴦戲蓮」 、「雙魚戲蓮」 、「因荷得偶」 等 ,以蓮花與各種動物或自身產物喻示「福到吉祥」 、「五福捧「漁翁得利」 、「蓮座」 ,佛寺稱「華開「蜻蜓荷花」 、愛情幸福、 婚姻美滿。 「童子戲蓮」 、蒂同心」 、「連年有餘」 等 ,寓意多子多福、 男女好合、財富有餘、 平安富貴。
2、牡丹
牡丹屬於毛莨科灌木 ,被稱為 「花中之王」 ,又有「鹿韭」 、「鼠姑」 、「百兩金」 、其獨特的品行逐漸滲透到人們的觀念之中 ,成為一種常見的吉祥物。在中國傳統的圖案中 ,牡丹多以大富貴的象徵出現 ,單獨或與動物、 植物、 文字、 幾何形組合表意。 「富貴綿綿」 、「平安富貴」 、「富貴吉祥」 等紋樣 ,以牡丹和牡丹與佛手、 花瓶、 幾案、 幾何形的組合 ,象徵吉祥富貴、 平安如意。 「富貴長壽」 、「耄耋富貴」 等紋樣 ,以牡丹與壽桃、 貓、 蝴蝶組合 ,寓意長壽、 富貴。 「白頭富貴」 、戲牡丹」 、「花蝶牡丹」 等紋樣 ,象徵婚姻美滿、 夫妻恩愛、 白頭偕老。 「富貴花開」 、年」 、「滿堂富貴」 、「富貴長春」 、愛情、 婚姻、 平安、 財富、 長壽等文化含義。
3、梅花
梅花為薔薇科落葉喬木 ,果實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不僅可以生吃 ,還可製作成乾果食品 ,有解熱鎮咳的功效。梅在中國已經有四千年的栽培歷史 ,發源於四川 ,在全國各地廣泛種植 ,成為人們觀賞的主要花種。古人認為梅花 「稟天質之至美 ,凌歲寒而獨開」 ,是花中四君子之一 ,象徵了中國文人品格的最高理想。梅花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古今文人雅士都喜歡栽培。梅花歲寒開花 ,寒梅報春 ,預兆吉祥喜慶。梅花分五瓣 ,象徵五福 ,即快樂、 幸福、 長壽、 順利與和平。民間刺綉圖案中的 「歲寒三友」 ,以梅、竹、 蘭表示 ,象徵友情長久 ; 「蘭梅爭艷」 寓意才智競比、 前途光明; 「喜鵲登梅」 、到來 ,又喻高潔的愛情和美滿的婚姻 ; 「紅梅吐艷」 、「踏雪尋梅」 、「梅竹爭艷」 、「梅竹迎春」 、等 ,象徵美好春景 ,多用於結婚喜慶。
4、石榴
石榴屬於石榴科落葉喬木 ,又名安石榴、 丹若、塗林、 金罌、 天漿 ,每年農歷五月開花 ,時值夏季 ,人們便把石榴花與蘭花、 蝴蝶花、 海棠花並稱 「四季花」 。史稱石榴是西漢張騫通西域從安石帶回 ,故稱「安石榴」 。石榴的果實多子 ,在中國傳統的吉祥物中象徵多子多福。在刺綉圖案中 ,以石榴或與牡丹、蝙蝠等組成象徵多子多福、 富貴吉祥的圖案 ,有 「榴開百子」 、「多子多福」 等紋樣。
民間刺綉圖案的象徵符號闡釋 李宏復
④ 紡織品美術設計的圖案紋樣
圖案紋樣的來源不外乎自然形象和幾何原理紋樣。紡織品圖案內容主要有:①花、草、葉、果紋樣,特別是花,從古到今應用最多。花的形美、色美、姿態美,一向被人們作為幸福的象徵,因此牡丹、月季、菊花、蓮花常被作為紡織品的圖案,最富於裝飾性。此外,用紡織品製做衣服須經裁剪,因而對圖案造型又有倒和順的要求,用花卉作題材影響尚小。②動物紋樣,如龍鳳、麒麟、獅、虎、孔雀、鳥類、家禽等紋樣在古代織物上作為主題最為常見。龍鳳圖案應用在絲織被面上較多,以之作為吉慶的象徵。現代的印花布也常用鳳凰、孔雀、鶴、鹿等作為主題;兒童花布常以小狗、小貓、小鳥等作題材。這些動物圖案多數與花、草、果、葉配合使用。③天文現象,如日、月、星、雲紋、水紋、雪花等也是紋樣的題材。雲錦上採用大量的雲紋,蜀錦上大量採用水紋,在印花布上採用雪花紋,且往往與其他紋樣相配合。④吉祥寓意的傳統紋樣,是以某些自然物象的寓意、諧音或附加文字等形式來表達人們對幸福生活、吉祥如意的憧憬和追求。如以青松配仙鶴稱為「松鶴長春」,表示延年益壽。以喜鵲立於梅花枝上稱為「喜鵲登梅」,寓有喜上眉梢的意思。又如以兩條鯉魚連結在一隻磬上,稱為「雙魚吉慶」。蜜蜂與竹配合稱為「豐衣足食」,等等。還有一種以蓮花與枝葉連接,可以上下左右伸延組成圖案,叫纏枝蓮,也稱寶相花,是傳統的紋樣。這些紋樣應用在民間織物上較多。⑤以文物、生活用品、建築物等組成的器物紋樣,如花瓶、花籃、景泰藍、扇子和亭台樓閣、車船飛機等都能作為圖案題材。有一種傳統的「暗八仙」圖案,是用神話中「八仙」手中所執的寶物:扇子、寶劍、漁鼓、玉板、葫蘆、洞簫、花籃、荷花代表「八仙」,在古代織錦中常常採用。⑥幾何紋樣,幾何圖案的變化豐富多彩,用途也很廣泛,在紡織品上大量用作裝飾。如中國傳統的織錦圖案中有不少是六角形、菱形、壽字形、回紋形等。一般運用點、線、面單獨地或交叉地組成變化無窮的幾何形狀。有的以幾何形作為地紋,中間輔以各種自然紋樣,使幾何圖案更為變化多樣。
⑤ 由粽子,杏子,花瓶中插有艾草、花卉,這樣組成的吉祥圖案是什麼寓意瓶中的花是什麼花
粽葉艾草都是辟邪的,杏子有多子的寓意,上圖啊!
⑥ 什麼是花壇花卉
花是指高等植物繁殖後代的器官,卉是百草的總稱。花卉一詞,從字面上講,就是開花的草版本植物。人們常說的花權卉,是指在花、葉、果等某些部位,或因其色彩艷美,或因其葉色斑斕,或因其果實奇特,或因其氣味芳香,而具有一定觀賞價值,並被人們通過一定技藝進行栽培及養護的植物。
不論是高等植物中的草本、亞灌木、灌木、喬木和藤本植物,還是低等的蕨類植物,甚至觀賞藻類等都可以包括在花卉的范圍之中,其范圍之廣幾乎與觀賞植物近於等同。
近年來不少園藝專家指出,廣義的花卉概念,是指凡是花、葉、果的形態和色彩、芳香能引起人們美感的植物,都包括在花卉之內,統稱為觀賞植物,並認為觀賞植物這個名稱比花卉一詞更恰當。
⑦ 元青花梅瓶在收藏界為何會後來居上,它有何獨特的魅力
元青花梅瓶在收藏界為何會後來居上,它有何獨特的魅力?(五)看內壁
元青花瓷瓶、罐內壁多不施釉,內壁為砂胎,器身一般採用分段製作粘接而成,故器腹與器底往往留有明顯的胎接痕。梅瓶內與肩部連接處多不修胎,故有毛糙感。內壁胎接痕多為凸起約1~2毫米不等的胎接痕,粗細大小不規則,手摸有圓潤細膩質感。瓶內壁砂胎略帶淡黃色,胎內壁砂眼及內壁稀朗小顆料石明顯可見,腹上部一般無修胎處理,腹下部至底多有修胎旋痕紋,瓶內壁稀朗砂眼明顯可見。強光斜看內壁稀朗砂眼內閃出星光點,發出亮光,也稱陰陽光點。
(六)看底足
元代青花瓷瓶、罐類器的底部多呈內凹圈足狀,足底寬厚,少量足底呈外側斜削狀,挖足有淺有深,多為挖淺足。碗盤類器圈足則多呈外側斜削狀,但無論是琢器還是圓器,圈足均有較規則及不規則之感。瓶、罐之類有的足底砂胎顯有扎緊感,也有的胎質略呈疏鬆感,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有的足底微凸起呈雞心狀。瓶、罐足底多有旋痕紋,呈火石紅及赭紅色,有的圈底及足底稀朗小顆料石明顯可見,粘有稀朗大小塊不一的黑釉斑痕,並有自然炸開狀。
(七)看顯色與氣泡
元青花的顯色也很重要,瓶、罐的外足圈一般聚釉較厚顯出水綠色,也有顯出鴨蛋青色,器身釉面往往會顯出青白色、淺淡藍色,或偏黃褐等色。元代中早期的青花瓷瓶、罐之類顯色明顯,顯色是隨空氣中的干度、濕度、溫度、季節的變化來顯出釉面不同的顏色。元代中早期瓶、罐之類青花瓷釉面上有時會出現微弱冒汗現象,一般為天氣炎熱季節,還有元代中早期的青白釉和樞府釉的青花上大多數是沒有氣泡的。從至正年間開始燒制的青花瓷、白釉及卵白釉的青花上會有氣泡的,但是會有大小兩種氣泡,小氣泡多,元青花瓷的釉面大多顯得干透呈瑩潤透明狀。
⑧ 內部有龍鳳圖案的瓷瓶的相關資料
2002年秋,我去成都三星堆遊玩。遊玩完畢,就在展區外的小攤上閑轉。有一家經營舊貨的攤位,除了賣一些旅遊紀念品之外,還賣一些文革時期的紀念章、語錄之類的東西。我翻翻看並沒有想買什麼。攤主見我要走,就對我說: 「您要瓷器嗎?我這有一件好東西。」說著她從攤後的雜物堆里拿出了一個報紙包著的東西,挺神秘的把我拉到一邊,說:「這是我從農村收來的。這個瓷瓶里有一條龍,一隻鳳。因為我不做瓷器生意,也不懂,所以您隨
便給個價給您拿去得了。」
我仔細看了一下瓷瓶,這是一個淡青色瓷瓶,像觀世音用的寶瓶形狀,有一個可轉動的底座,胎較薄,瓶面上有鶴及花卉的淺浮雕。最為奇特的是,從瓶口向里望去,透過外邊透射到瓶內的光線,可以看到瓶壁上有一條藍色的飛龍和一隻飛鳳圖案,龍鳳下面還有一圈赭紅色的火苗狀圖案。瓶底座上有一個篆書「官」字(瓶高22cm,最大直徑11cm)。我問攤主要多少錢,她說三十元。我對瓷器是一無所知,但是看到此瓶造型線條流暢,瓷胎較薄,工藝還算精細,特別是這個活動的底座,當初燒制上去一定挺不易的,再加上裡面奇特的龍鳳圖案,更是增加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我想既使這只瓶是假的,造假成這樣也不容易,三十元也值了。所以我連價都沒還,就說給我包上吧。攤主就又用報紙給我包上,塞給了我。
回到家裡,拿出了自己的「寶瓶」又仔細觀賞了一番,還在寶瓶里灌上水反復晃動把瓷瓶裡面清洗了一番,坦白的說,我一直懷疑這龍鳳圖案是人用藍色顏料畫到瓷瓶上去的。但清洗過後,龍鳳仍在,而且似乎更清晰了。但我也沒有做更多的非分之想,擺在了家中的書櫃上。有時朋友來了,偶爾給朋友講講這個「寶瓶」的來歷,讓他們看看瓶中的龍鳳。妻買了鮮花,花瓶緊張了,也有時用它充當一下花瓶。
「寶瓶」在家已擱了幾年了,常有朋友說你可以去找專家幫忙鑒定一下,或上一下電視台的鑒寶類的節目。但我總覺得這只瓷瓶來得太容易,買時的價錢又太低,總怕拿出去讓人貽笑大方。但此瓶的奇特之處確實也是我心中的一個迷。
更讓我吃驚的是,為寫此篇文章,今天我透過台燈又仔細觀察瓷瓶內部,發現不僅龍鳳圖案清晰,線條流暢,我還驚訝的發現在瓶的內部有「內府」二字。了不得了!
今天將此瓶的照片及一些特徵公布到網上,但遺憾的是因設備所限,瓶里的龍鳳圖案拍的不是很清晰,「內」字只拍了一半兒。有懂瓷器的朋友不妨先給我指點一二,也說不定我揀了個大漏,甚至收藏了了一件國寶呢。當然,若是個一文不值的東西,就全當給大家講個笑話了。
見笑!見笑!
⑨ 中國傳統花紋有哪些
1、新石器時期,勞動者創造了彩陶藝術,不僅造型別致,而且紋樣獨特,實用美觀,藝術之光生生不息。主要紋樣有:魚紋、鹿紋、狗紋、人面紋、花卉紋、網紋、水紋、海貝紋、編織紋、火焰紋及歷象日月星紋等。先民們把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可視物象,按照自己的理解,巧妙地組織運用到各種器皿器物上,形成了莊重大方、自然諧調的裝飾花紋,開創了一代風格。
2、商、周奴隸社會時期,青銅藝術為其魁首。無論是造型多樣的食器、酒器、樂器等,還是各種紀念性陳設器皿,都裝飾著精美的花紋圖案。有的還直接借用動物形象作造型,如大象尊、四羊尊等。常用的裝飾紋樣有:饕餮紋、夔龍紋、夔鳳紋、蟬紋、玉帶紋、重環紋、鱗紋、乳丁紋、竅曲紋、雲雷紋、渦紋、冏紋、四瓣花紋及象形文字紋。圖案適應鑄銅工藝製作要求,多為非常工整的陽紋或陰紋圖案。紋樣精細,組織嚴緊,具有神奇感。考古學者稱之謂「燦爛的青銅藝術」。
3、戰國、秦漢時代,鐵器興起,金銀錯和漆器等新展起來,營造業大興,磚石雕刻也興旺起來。裝飾圖案的題材更為廣泛,較之以前有巨大突破。主要裝飾紋樣有:怪獸紋、蟠螭紋、虺紋、龍鳳紋、各種動物(鹿、馬、牛、羊、虎、雁、魚……)紋及四神紋等。「四神紋」也秒「四靈紋」,由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龜、蛇)四種動物形象作標志。青龍為我國傳說中的東方之神,朱雀為南方之神,白虎為西方之神,玄武為北方之神,它們標志了四個方向。又標志了四種顏色:青龍—表色;朱雀—赤色;白虎—白色;玄武—黑色。此外,人物紋空前繁多,突出的是漢畫象石、畫象磚、瓦當,題材直接反映了人類生活、生產、戰爭的場面。筆簡意繁,以少勝多,為以後各代的裝飾開辟了新途徑。
4、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社會動盪不安,佛教藝術興旺起來。圖案同樣也受到了宗教的影響,這時期的題材、內容許多都與佛經故事有關。常用的紋樣有:忍冬草(即金銀花,也稱:寶花,四季常青不枯,取其吉祥之意)、蓮花紋(別名「芙蓉」、「鞭蕖」等,取其出污泥而不染和「守—莖—花之節」之意,是美德的象徵)、玉鳥紋(玉鳥也稱迦陵頻迦,吉祥鳥,傳說人是玉鳥脫生出來的,故而圖案中常有人面獸身之圖像)、鹿紋(亦曰「天鹿」、「白鹿」,祥瑞的象徵)。人物圖案中出現了「飛天」仙人形象,表達了美好的理想,人的力量。
5、隋、唐、五代,處於封建社會中期,對外文化交流增多,工藝美術的門類也空前發展。絕妙的唐三彩、宋瓷、絲綢、金銀製品等等上的裝飾圖案也出現了繁花似錦的局面。唐代紋樣豐盛飽滿,富麗豪華。宋代紋樣秀麗,靈巧。常用的紋樣有:卷草紋、寶相花(以蓮花和牡丹相結合的圖案,採用了完美的理想化的構成方法)、海石榴、花鳥紋、華蓋紋、聯珠紋、綬帶紋、人物紋等。荷花和牡丹花非常之多。此外還有茱萸(中葯)紋、柿蒂紋、幾何紋等。裝飾手法有寫實的、誇張變形的,並採用了花中套花,葉中套花,果中套花等理想化的方式,構成巧妙、氣韻生動,敷彩絢麗,唐、宋是我國傳統圖案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
6、元、明、清封建社會末期圖案,保留了民族特點,吸取了外國工藝之長,花色品種,裝飾風格產生了變革。景泰藍就是當時的新工藝,瓷器、織錦、磚雕、木雕等也較前有了很大進步,裝飾題材增加了很多。動物圖案常見的有獅子、孔雀、蝙蝠、鹿、鷺鷥、羊、鶴、鷹、錦雞及神奇的麒麟。花卉果實題材有梅花、荷花、菊花、牡丹花、蘭花、牽牛花、竹子、松樹、靈芝、桃、石榴、枇杷、梨、杏、葡萄等。相互借用和結合的理想化的手法也更為廣泛多變。如禽鳥與花卉組合,昆蟲與花卉組合等,強化了裝飾情趣。此外,尚有器物形象構成的圖案也甚為流行,如:古玩、金石、陶瓷器、鍾、鼎、杯、盤、壺、碗、瓶、書畫等,具有典雅之風,稱為「博古紋」。還有用八種佛教用供器組成的「八吉祥」(也稱佛八寶),用道教持物組成的「道八寶」等等。這個時期的圖案多為吉祥圖案,應用范圍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廣泛程度。日用品、服飾、建築、商品上處處可見。
我國古代傳統圖案紋樣來源大致可分三個部分。其一,來自民間工藝:陶瓷、刺綉、窗花、藍印花布,蠟染、剪紙、雕刻、編織等,這是勞動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發揮創造的,一般比較朴實、粗獷、鄉土氣息濃郁。其二來自宗教藝術,如宗教傳說和神話傳說,廟宇、石窟中的壁畫、藻井、龕楣、塑像服飾、基座、建築、雕刻以及各種供器裝飾。最典型的敦煌圖案,是佛教傳統圖案的精華部分。它是我國的能工巧匠吸收外來文化所發揮創造的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這些圖案構圖嚴謹,富於理想。其三是來源於封建帝王、王公貴族、富豪商賈等所佔用的陳設品、日用品、服飾、首飾、建築……這些工藝品圖案是為了滿足奢侈者的物質生活和空虛的精神生活而精心設計的,並沒有專門的作坊由專人監督製作的,所以圖案非常精細,色彩富麗豪華。除了如前所說的那些傳統圖案外,相當一部分是福、壽、祿及文人字畫、詩歌為題材的裝飾圖案。多數採用了「米」字格和「九宮」格等格律形式。以上三部分紋樣,組成了我國傳統圖案的主流。
⑩ 這個花瓶是什麼時期的,圖案有什麼含義有收藏價值嗎謝謝!
這是一件滿地開窗粉彩牡丹花卉螭龍耳花口瓶,做工不錯,釉色層次分明,釉質溫潤,彩繪很好,底足沒看到,無論是官窯民窯瓷器均有收藏價值。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