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吉州窯花卉

吉州窯花卉

發布時間: 2022-04-18 01:28:53

① 宋代的五大名窯的那些特點是大家知道的大家又怎麼區分它們的

1、汝窯特點:釉色以天青為主,用石灰一鹼釉燒制技術,釉面多開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較薄。

區別:鈞瓷與以上四大名窯最大的不同,是在釉中加入了銅元素,創造性的燒出了五彩斑斕的窯變紫紅色釉,開銅紅釉之先河。

2、官窯特點:釉層豐厚,有粉青、米黃、青灰等色;釉面開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

區別:汝窯採用滿釉支燒工藝,器物底部會留有支釘痕,多為3~5個,也有6個的,器物以盤、洗較多,另有碗、碟、瓶等。

3、哥窯特點:由於釉中存在大量氣泡、未熔石英顆粒與鈣長石結晶,所以乳濁感較強。釉面開(小開片),細紋色黃,粗紋黑褐色。

區別:哥窯主要瓶型有瓶、尊、碗、盤等,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

4、鈞窯特點:以燒制銅紅釉為主,還大量生產天藍、月白等乳濁釉瓷器。

區別:器物主要有各式瓶、爐、洗、盤等,相傳哥窯是從官窯發展而來,常說官哥不分,一般「開大片為官,開小片為哥」做為簡單判斷。

5、定窯特點:白瓷釉層略顯綠色,流釉如淚痕。北宋後期創造覆燒法,碗盤器物口沿無釉。

區別:定瓷光澤柔潤,釉面可可見「淚痕」和「竹刷絲紋」,定窯常以雕刻來體現它的紋飾之美,雕刻圖案以花果、禽鳥比較多見。

(1)吉州窯花卉擴展閱讀:

中國的陶瓷藝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北宋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期,也是傳統制瓷工藝繁榮昌盛的時期。

當時,制瓷業空前繁榮,大江南北名窯迭起。現今已發現的古代陶瓷遺址分布於全國170個縣,其中北宋窯址的就有130個縣,約占總數的75%。

當時的窯廠各有特色,定窯、景德窯清秀,汝窯、耀州窯渾厚,官窯、哥窯典雅,鈞窯絢麗,建窯淳樸,磁州窯、吉州窯具有民間風采,都是我國的藝術精品。

而「五大名窯」代表了中國單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是全球各大博物館和收藏家夢寐以求的瑰寶,其市場價值不言而喻。從北宋流傳至今,「五大名窯」傳世瓷器極為稀少。

② 吉州窯的吉州窯瓷器的類別與紋樣裝飾

吉州窯瓷器種類繁多,紋樣裝飾豐富多彩。按胎釉可分為青釉、黑釉、乳白釉、白釉彩繪和綠釉等類。在裝飾技法上採用灑釉、剪紙、貼花、剔花、印花、彩繪、劃花和堆塑等,變幻無窮,在瓷器的實用性與藝術性上得到統一。青瓷類
有青綠、米黃、醬褐等釉色。在醬褐釉瓷方面本覺寺窯床底下層和同層位的天足嶺堆積層中發現有醬褐釉豌、罐和短流注壺等一類器物。這兩處都是未經擾亂的堆積層。它的燒造方法和浙江紹興出土的三國青瓷及唐越窯燒造技法相同,使用的是高嶺土襯塊燒。此類器與豐城洪州窯晚唐間燒造的短流注壺、雙系罐,河南鶴壁集窯瓷壺、注子和雙系罐等相近似。青瓷器質粗夾細砂,胎釉間先施一「化妝土」,再燒一層醬褐釉。釉不及底,碗內襯貼五六塊高嶺土,以免疊燒時搭釉。這些產品的燒造年代可提早到唐代晚期。青灰、米黃釉瓷器在尹家山嶺、上蔣嶺、茅庵嶺等均有出土,胎質灰白,較堅,數量很少,與吉州窯的胎質相同。主要器物有蓮瓣紋高足杯、刻畫纏枝暗花碗、淺腹盤、鼎爐、圈足盤、素麵高足杯和碟等,有的施釉不及底,開冰裂細片。盤、碗和素麵高足杯等,底露紫紅色不施釉血底足,其中蓮瓣紋高足杯似五代期間燒造,其他器物均見於江西省南昌、清江、東鄉和新乾等地宋元墓。從胎釉分析,應是吉州窯燒造。有的如仿龍泉釉高足杯,因火候、胎土和燒造技術上的差異,釉色青中泛黃。乳白釉瓷類
胎質灰白較細。以碗、盞、碟、缽為多。釉色白中泛青黃,釉薄不及底,近似早期影青瓷。底足切削較粗糙.底式有平底、圈足之分,有的圈足高達2.7厘米。乳白釉瓷以碗為多,窯床底下堆積層所出厚唇和折唇碗始燒於晚唐五代,至元代末期。碗內底一般多印有「吉」、「記」、「太」或醬釉書以「吉」、「記」、「福」,少數器書「慧」、「太平」和「本覺」等款識。常見器型還有玉壺春瓶、器蓋、粉盒、小罐和玩具等。乳白釉瓷以印花裝飾為主,多見於碗、瓶和碟一類器。印花碗內底多飾梅花、纏枝花卉、雙魚戲水或鳳采牡丹圖案,口沿空間以回紋填補。玉壺春瓶器腹兩側壓印一組鸞鳳主題圖案,圖案以外的空間部位飾以纏枝牡丹,近底部環以凸如意首紋一周。主題突出,紋樣嚴謹精緻,布局勻稱明麗,達到了裝飾與造型的統一,具有定窯型印花瓷的典型風格。這說明吉州窯不僅富於創新,還善於博採眾長。 黑釉瓷是吉州窯開放「異彩的山花」,又稱之為「天目瓷」。它利用廉價的天然黑色塗料,通過獨特的製作技巧,產生變化多端的釉面與紋樣,達到清新雅緻的效果,表現出民間的實用藝術和樸素風格。常見器物有碗、盤、碟、缽、瓶、壺、杯、高足杯、鼎爐、罐、器蓋和玩具等。胎質夾細砂。
黑釉瓷紋樣裝飾大體有剪紙貼花、彩繪、灑釉、剔花、刻花.劃花、木葉貼花和素天目等。其中剪紙貼花和木葉貼花裝飾僅見於吉州窯,是風格獨具的裝飾。而「油滴」、「兔毫」、「灑釉」等窯變色斑更是黑釉瓷中的名貴品種。據史書記載,宋人鬥茶品茶專尚兔毫盞。宋徽宗說過:盞色以青黑為貴,兔毫為上。新近出土的黑釉瓷紋飾有木葉紋、鸞鳳紋、鹿樹兔毫紋、月梅紋、月竹紋、灑釉蘆荻紋、散綴梅花、虎皮斑、剔花填釉折枝梅等。各種窯變色斑猶如雲霧、細雨、蘆花、玳瑁的甲殼、虎皮的紋斑或青、藍、綠、紫的火焰,這些異彩繽紛的釉面裝飾,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大自然美好的記憶。剪紙貼花多運用在碗盞內壁,採用同一樣式的剪紙,三點或四點均齊排列,口沿襯以二方連續的帶狀花邊,使畫面整體與盞碗輪廓勻稱協調。木葉紋裝飾和剪紙貼花一樣是吉州窯裝飾藝術中的兩朵奇范。這種木葉紋多裝飾在黑釉碗(盞)內,有單片的木葉,有半葉掛於盞邊的,也有雙葉萱落或三葉散點的。吉州窯黑釉彩繪瓷多為月光底下的梅樹、竹枝、飛蝶或風雪中的蘆花,有含蓄的風味和濃厚的國畫意境,開創了釉上彩繪的先河。在文字裝飾上,有壓印、彩書「吉」、「記」、「福」、「慧」、「太平」、「粉合十分」、「尹家個」、「本覺」、「舒家記」或剪紙「金玉滿堂」、「長命富貴」和「福壽康寧」等,表達了民間習俗和嚮往美好康樂的願望。黑釉剔花填釉折枝梅裝飾,迎雪盛開,別具雅趣。簡練的刀法,剔畫得形神兼備。
瓷塑技藝也頗具盛名。各種瓷塑包括有人像、牧童騎牛、雞鴨、牛、虎、象棋、瓷珠等。其中牧童騎牛與南朝鮮海域中國元代沉船中的景德鎮窯牧童騎牛瓷塑極相近似。其中有一彩繪瓷片,上繪人像,側置一酒壇,極似宋畫。這些優秀的裝飾藝術對研究宋代窯業、地方歷史和服飾是重要借鑒,至今仍是我們陶瓷工藝上值得繼承和發揚的珍貴遺產。 吉州窯還燒造黃釉瓷。主要器型是三乳足鼎爐、爐壁壓印有凸瓣牡丹或水波紋樣。

吉州窯遺址
坐落在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西側一塊約2公里長、1公里寬的平地上,24座古窯包如崗似嶺,分布其間。這里曾是古東昌縣的縣城所在地,屬吉州管轄,故稱古州窯。它以悠久的歷史,宏偉的規模,豐富而精美的產品,一直為國內外人士所嚮往,是我國現在保存完好的古名窯遺址之一。

③ 瓷窯的瓷窯遺址

邢窯——唐代 胎質細潔、釉色白潤。 今河北省內丘縣(當時屬邢州) 。
邛窯——隋代至宋代,唐尤為著名 以燒制青釉、褐釉、綠釉、彩繪等器物為主,除燒制盤、碗之外,還有各種瓷塑玩具。 今四川省邛崍縣代方堂(古屬邛州) 。
越窯——唐、五代至宋 釉色原以青中微黃,後改進為清水般的湖綠色,刻劃有花鳥、人物或幾何圖案。 今浙江省餘姚縣上林湖一帶(古屬越州)。
柴窯——傳為周世宗(柴榮)時所燒造 據文獻記載,器物具有「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特點。相傳在鄭一帶尚未發現窯址和器物 。
定窯——唐代燒白瓷至宋而著名 宋代定窯瓷器除乳白色外,兼有黑、醬、綠釉瓷器。器物裝飾以刻花、劃花、印花為主。北宋後期曾一度燒制宮廷用瓷器 今河北省曲陽縣的澗磁村、燕山村(古屬定州)。
鈞窯——北宋、金、元均燒造 此窯利用氧化銅和氧化鐵呈色不同這一特點,燒成藍中帶紅或帶紫的色釉。紅、紫的色澤如玫瑰海棠,非常艷麗。胎骨灰白色,釉細而潤,其中佳器底部刻有數目字。 今河南省禹州市(古屬鈞州)。此外,與禹州鄰近的臨汝、郟縣、登封、新安、湯陰、安陽以及河北磁縣等地瓷窯均仿燒鈞瓷器。
汝窯——宋代名窯,元佑初年曾為官窯 胎骨香灰色,釉色近於卵青。此類器物燒制的時間短,質高物精,目前尚未發現窯址。在臨汝南鄉等地發現另一種青瓷,釉色較龍泉窯深而帶蔥綠,胎骨淡灰色,有印花、刻花兩種,圖案有花卉、水波、魚及禽鳥。現稱「臨當窯」。 今河南省汝州市(宋代屬汝州) 。
磁州窯——宋元時代北方民間瓷窯 器形以盤、碗、罐、瓶為主,兼有瓷枕和玩具。胎質堅細,呈灰白色;釉色白中微帶黃,上有黑、褐花紋,器里多不掛釉。繪制花紋的方法有繪花、繪劃花、剔花和珍珠地劃花等,花紋復雜,以卷葉、纏枝牡丹、水波紋、花卉禽魚等圖案為多,線條流暢,構圖灑脫,是北方民間瓷器的代表作。 今河北省邯鄲漳河兩岸的觀台鎮、東艾村、冶子村附近。
當陽峪窯——宋代北方民窯 胎深褐色,器外多施一層陶衣,里外皆掛釉,釉色潔白瑩亮,襯以黑地或黑花,黑白色彩對比強烈。花紋以纏枝牡丹為多。用繪花、刻花或剔花製成。此外,絞胎技法具有獨特風格. 今河南省修武縣當陽峪。
龍泉窯——宋代著名瓷窯。始於五代,至南宋而鼎盛。明代仍繼續燒造,清代中期以後衰落停產。 此窯繼承越窯傳統,燒造青瓷。南宋龍泉窯瓷器分為兩種類型:一種胎質細密潔白,釉色以粉青、梅子青為代表,花紋裝飾上出現了堆塑和貼花。此種類型即習稱的「弟窯」,一般稱龍泉窯皆指此。另一種類型即習稱的「哥窯」。龍泉窯器形復雜,除一般日用器皿外,還燒制各種文具及仿古的瓶、鼎、觚、爐等。 今浙江省龍泉大窯、金村等處。
哥窯——宋代名窯 龍泉窯的一種類型。相傳南宋有章氏二兄弟在龍泉燒瓷器,兄名生一,所燒者稱哥窯、弟名生二,所燒者稱弟窯。傳世的「宋哥窯」,胎薄,色黑鐵,通稱「鐵骨」;釉面多有疏密不同的紋片,稱為「百圾碎」,口沿施釉淡薄,顯出胎色。圈足底亦露胎,礦有「紫口鐵足之稱」。 今浙江省,龍泉大窯、金村等處。
鶴壁窯——宋元時代北方民間瓷窯。唐末開始燒造,北宋中期以後為興盛時期,元代仍在燒造。 唐代鶴壁窯瓷器多白釉和黃釉,唐宋的器形有盤、碗、壺、罐等,並能燒造大件器皿,也有玩具和瓷枕。以白釉為主,有白地黑花的,也有加綠彩的;用繪花、刻花、剔花的技法,制出簡潔的花卉禽魚等圖案。器里往往寫有趙、楊、張、劉等姓氏銘記。元代除燒制傳統的品種之外,還仿製鈞窯的瓷器。 今河南省鶴壁市。
耀州窯——宋代名窯,自唐代開始燒造,北宋末為興盛時期,金元時期仍在燒造。 唐代燒造的是白釉或黑釉瓷器。北宋後開始燒造青瓷。器形以碗、盤、碟、罐盒、爐等為主。胎質灰白而薄。釉色勻凈。花紋多刻花、印花,裝飾花紋豐富多樣,有牡丹、菊花、蓮花等花卉紡魚、鴨、龍、鳳等。金元時期燒造的器皿胎釉粗厚,花紋圖案較前簡單。 今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附近(宋代屬耀州)。
建窯——宋代名窯 所燒黑釉瓷器,以小碗最多,胎骨烏泥色,釉面多條狀結晶,釉面多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稱為「兔毫盞」。有的器底刻有「供御」,「進琖」等字樣。 福建省陽縣池墩村。
德化窯——明代著名瓷窯。始於宋代。 此窯以燒制白瓷而著稱。宋元時期燒制青、白釉瓷。德化白瓷胎釉渾然一體,如同白玉一般。除乳白色以外,還有象牙黃和粉黃色的。更有貼花、印花和堆花。所制佛像最傑出。今福建省德化縣。
石灣窯——明代著名瓷窯,清代以後繼續燒制至今 釉有灰黑、青綠、淡黃、灰藍等色,常帶有藍、紅等色的斑紋。此窯仿製的鈞窯瓷器另有創造。 今廣東省佛山市石灣。
吉州窯(又稱永和窯)——宋代著名南方民窯。起於五代,盛於宋,衰於元。 有青釉、綠釉、白釉、黑釉、彩繪瓷等。黑釉花樣較多,有像滴珠、鷓鴣斑、玳瑁斑的,也有繪雙鳳、龍鳳、木葉紋的。紋飾運用灑釉、剔花、印花、貼花等手法,而剪紙貼印手法更是吉州窯的獨特創造。 今江西省吉安市永和鎮(隋至宋吉安稱吉州)。
景德鎮窯——我國著名制瓷窯場。始於南朝陳時,經唐、宋、元、明、清至今。 唐代已燒造白瓷,宋代景德年間燒造官窯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從此有景德鎮之名。以產影青瓷器著稱。元代青花、釉里紅等已燒製成功。到明代,景德鎮開始成為我國瓷業中心,一道釉和釉繪等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更有五彩、鬥彩等彩繪瓷器的創造。到清代彩釉更有改進和創新,能燒制粉彩、琺琅彩等。其中康熙、雍正、乾隆年間燒造成的最精美,並各有其特色。 今江西景德鎮市。
崔公窯——明代景德鎮著名瓷窯之一。因為明隆慶、萬曆年間崔國懋在此燒制而得名 崔國懋在此窯燒制的仿宣德、成化年間的瓷器,頗為精美。 今江西省景德鎮市。
周窯——明代景德鎮著名瓷窯之一,因明隆慶、萬曆年間蘇州人周丹泉(名時臣,字時) 主要燒制仿古瓷器,所仿定窯很逼真。又能制陶印、文具、連環等。 今江西省景德鎮市。
壺公窯——明代景德鎮著名瓷窯,因燒制人吳為(吳一作昊,別號十九),自稱壺隱道人而得名。 善於仿造永樂、宣德、成化年間瓷器,都很逼真。 今江西景德鎮市。
臧窯——清代康熙中期景德鎮燒制的官窯瓷器,因康熙二十年至二十七年臧應選駐廠督造而得名 器物款識多寫劉伴阮(名源)監制。釉色以紅為最著。 今江西省景德鎮市。
郎窯——清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撫郎廷極在景德鎮督造的官窯瓷器 釉色以紅寶石為最著。 今江西景德鎮市。
年窯——清雍正年間景德鎮燒造的官窯瓷器,由於年希堯掌管窯務而得名 釉色發明很我色胭脂水釉為最著。 今江西省景德鎮市。
唐窯——清乾隆前期景德鎮所燒造的官窯瓷器,因唐英掌管窯務而名 所造各色釉彩,仿造各種古瓷,以工細著稱。 今江西省景德鎮市。

④ 瓷器鑒定的基本方法

款識鑒別

根據款識來確定瓷器的新舊和真偽,是鑒別工作中重要的一個環節。

今日的傳世品和仿品以明,清兩代瓷器居多,

款識

2. 胎土和釉色

對胎土和釉色的仿製較為困難,是因為兩者對原料都很有講究。胎土的仿製取決於原料的配方,最初景德鎮瓷器的胎土以單一瓷石為原料,南宋之後,隨著高嶺土的發現,制瓷工藝迎來一大轉折,「二元配方」的制胎法讓景德鎮瓷器自元代起揚名全國。而釉色的仿製則取決於釉料的產地和配方,每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差異。

3. 出土原料與工藝結合

(1)老胎新繪:利用清中後期及民國的白胎,在上面繪上粉彩等釉上彩;

(2)老釉新胎:利用近年出土的老釉水裝飾新胎;

(3)舊件新器:將足、流、底、口、頸等各殘缺部分的出土物組裝在新瓷器中;

(4)復火: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指將殘缺部位較少的舊器修補後放入窯中復燒;第二種是指將老瓷片碾碎成粉末,加上其他礦石原料,重新做坯燒胎。

二、做舊

做舊的手法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階段一: 20世紀80年代開始到90年代中後期,以仿出土器物的特徵為主。常見的手法是用砂紙打磨新的釉面,或者用氫氟酸腐蝕釉面,然後塗刷泥水,泥水滲透到被破壞的釉面內,造成出土效果。然而由於容易被識別真偽以及收藏者對仿品品相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做舊方法進入第二階段。

階段二:從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至今,做舊以仿傳世品的特徵為主。比如,高檔次仿古瓷會採用中葯浸泡的方式造老瓷效果,根據不同的對象,中葯的配方也會略有差異,加少許酒精利於造出粉彩瓷蛤蜊光效果,而少許氫氟酸可以消除釉下彩瓷的亮光。

除了中葯浸泡,其他的表面做舊方式還有很多,比如用茶水煮、用香火煙熏、塗細煤灰等等;至於器物內壁出現的雞爪紋,在上釉瓷剛出窯時用小錘敲砸即可仿出。

⑤ 宋代吉州窯瓷器有什麼特徵

從北宋開始,醬褐釉瓷停燒,乳白釉瓷繼續燒造,但形制已發生變化,同時增加了新的黑釉瓷品種

⑥ 誰知道關於水晶和玉器方面的知識

從燒制的時間上看,釉下三彩的燒製成就最高的是在清代康熙時期。到了上個世紀初期,曾經出現了很多仿照清代康熙釉下三彩燒制的瓷器,那麼如何鑒定康熙釉下三彩的瓷器呢?

康熙時期的釉下三彩瓷器工藝復雜,燒造難度也比較高。相比之下,此後燒造的釉下三彩瓷器,不僅在胎質和造型上,發生了很大變化,帶有當時的氣息,最重要的是在紋飾的發色上,大不如前。因此在鑒定康熙釉下三彩瓷器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器物表面紋飾的發色情況。

鑒定古陶瓷的真偽,可以說底足是關鍵。

細致觀察胎釉的特徵

鳳凰博客0l8x._{2A
由於時代和地區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燒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著比較明顯的差別,因此在鑒別一件陶瓷器時決不能離開這方面的細致觀察。
|m iv%Q ^*FT"^0 觀察古瓷的釉質,一般要注意其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以及氣泡的大小、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徵。如舊瓷多有所謂「瑩光」或「酥光」一類的光澤,這種深厚溫潤的釉光是由於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則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但是有些仿品經過茶煮、漿沱、葯浸、土埋的方法加工處理後,也可以將此種「火光」去凈(如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即能找見破綻和不自然的光澤)。相反地,一向被妥善保藏的舊瓷,有些從未啟封而保存至今,一旦開箱其光澤依然燦爛如新(如遇到此種嶄新的舊瓷,須從器形、釉質、色彩、紋飾、款識等幾方面詳如考慮)。所以,如果只憑暗然無光即所謂「失亮」一點作為歷年久遠之證也是不可靠的,又如一般舊瓷常有所謂柳葉紋、牛毛紋、蟹爪紋、魚子紋、鱔血紋、冰裂紋等大小不同的片紋,這些雖成為宋官窯、哥窯、汝窯等等瓷器上自然出現的特徵,然而後世仿品同樣能憑人力作出相似的片紋。尤其是雍、乾時期景德鎮仿官、仿哥的製品最能亂真,稍不經心極易混淆。因此仍需進一步觀察釉中所含氣泡的大小疏密,方不致眩於假象。如官、哥窯釉泡之密似攢珠,汝窯釉之疏若晨星,以及宣德釉面有所謂的「棕眼」等,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徵,可以當作劃分時代的一條線索。鳳凰博客 c| yt0A0QsE
此外,在觀察釉質時對於釉層的厚薄程度及縮釉、淌流狀態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窯瓷釉多如堆脂,定窯瓷釉多有淚痕,明、清脫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瑩似玉石,這些固然都是難能可貴的特點,可是後世仿品也能大體近似。若不參照其他方面的特色,並注意器里和口邊、底足等處,則往往失於片面。例如元代琢器表裡釉多不一致,而且常有窯裂、漏釉、縮釉、夾扁的缺陷;永樂白釉器皿的口、底、邊角與釉薄處多閃白和閃黃色,釉厚聚處則閃淺淡的豆青色,並且琢器的表裡釉多均勻一致;康熙郎窯紅釉則有所謂「脫口垂足郎不流」以及「米湯底」「蘋果青底」等特徵。這些都是後世仿品難於仿效之處。
@gR|X,m0 至於明代景德鎮官窯的釉質多有肥厚之趣,清代初期官窯釉質則有緊密之感,不過是就一般而論,當然也有例外,而且後世的仿品在這方面更不乏亂真之作。所以說只憑釉質而斷瓷器的新舊真偽仍嫌不足,必須進一步研究其胎質。
L5t;]D{:qKi0 鑒別胎質主要是觀察底足。大致說來,元代器皿底足多露胎而質粗,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掛釉(但也有極少數底款有釉而周圍無釉的),清中葉以後則露胎者漸少。但無論任何時代的器皿,在圈足的邊緣或口邊露胎和器身縮釉之處,大都可以看出胎質火化的特色。例如元瓷胎多粗澀而泛火石紅色,明、清瓷胎多較潔白細膩而且很少含有雜質,火石紅色也減少甚至不見。這些一方面標志著胎土淘煉方法隨著時代的推移而不斷進步,同時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偽之間的一條分水嶺。試以明代永、宣的砂底器皿而論,因為選料和淘煉技術較元代粗細,雖亦不免含有微量雜質,形成黑褐色的星點,但已少有凹凸不平的缺點,用手撫摸多有溫潤細膩之感。而明末清初的砂底器皿及後世仿品的胎質則比較粗糙,又如成化的瓷質一向以純潔細潤著稱於世,迎光透視多呈牙白或粉白色,並且具有一種如脂如乳的瑩潤光澤。而雍正官窯仿成化的瓷器盡管在造型、紋飾和色調方面都有相當成就,同時其釉質、胎質在表面上看來也十分逼真,但若迎光透高則呈純白色或微閃青色。鳳凰博客n0M`N'w.{Y
上述這一點當然也關繫到原料本身質量的改變,例如對於嘉靖瓷質不及前朝,一般多歸咎於「麻倉土」漸次告竭。《博物要覽》中曾有「誇饒土漸惡,較之往日大不相侔」的說法。然而也不宜過分執著於胎土的顏色和粗細之論,因為即使是景德鎮同一時代所產的瓷土,也決不止采自一兩處產坑,從而有的細膩滑潤,有的細而不潤,有的甚至相當粗糙,何況胎土配合的成分也是決定胎質的關鍵,而且由於製作方法和火候不同,胎色又有純白、微黃、微灰或微青等若干區別,因此如果憑胎體本身的質量作為斷代的標准,還是不夠全面的。
-}M|)\BU } x0 有些胎體過薄的器皿如脫胎瓷和永樂、成化瓷一類,因露胎處極為細小,較難辨別胎土的顏色。有些即使不是薄胎,但因裹足支燒而足不露胎,或受窯火影響而使露胎顏色發生變化,如所謂「紫口鐵足」的器皿在宋、明、清瓷中均不乏其例。這些似已成為鑒別上的重要條件,然若剖視其斷面,便可發現未直接受窯火煅燒的內部胎色並不如此。同時,一般傳世品經過多年的污染,也很難辨清胎體的本來顏色。所以為了有助於胎質方面的鑒別,有時還需要兼用比重量、聽聲音的方法(如所謂瓷胎聲音清脆,缸胎體重而堅硬,漿胎體輕而松軟等)。至於帶有支釘痕的器物,如能細審其釘痕的大小、形狀及數目、顏色,也是大有裨益的。鳳凰博客G#Z5{ QK
一般說來,永、宣、成瓷胎均較元瓷為輕,而宣德器皿又比永樂為重,若由斷面剖視元、明器皿,在口邊處的厚薄區別並不很大,主要全在器身和器底相差懸殊。其他如後世新仿的宋吉州窯黑釉圓琢器皿,無論其外貌如何神似,總覺聲音清脆(古瓷研究者術語中所謂聲音發「冷」),而真者聲音反覺沙啞,也是一個明顯的實例。鳳凰博客 P*kj6{Xb
由此可見,辨別胎釉的方法是,既要用眼光辨其色澤,度其厚薄,審其片紋,觀其氣泡,也要用手摩挲以別粗細,用指扣敲以察音響。可以說耳、目、手三者並用,方不致限於表面或拘於一格,而對於舊坯新彩、補釉提彩、舊彩失色重畫,以及舊白釉器新作暗花、款識等各式種樣的仿品。尤其應當慎重研究。如果滿足於局部的特徵相符而失於整體的條件不合,或只看外表而忽略器里,或但觀釉色而不問胎質,都是片面的。所以說造型、紋飾、款識、釉質、胎質等鑒定方法必須同時並用,方能收到殊途同歸,全面一致的效果。

你要的資料
看看吧
可以不可以

(一)造型是鑒定瓷器的重要依據

清代無論在器形或種類方面均顯著增多,並且製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時期創新之作獨樹一幟。琢器中如琵琶尊、馬蹄尊、象腿尊、鳳尾尊、觀音尊、太白尊、蘋果尊、杏葉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載、柳葉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時期在器形的創作方面也是豐富多彩的,如雙陸尊、三羊尊、虯耳尊、鹿頭尊、絡子尊、牛頭尊、蒜口綬帶如意尊、撇口橄欖瓶、太白壇、菊瓣盤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窯及永、成瓷器不僅胎釉、紋飾維妙維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亂真。乾隆時期比較突出的造型有轉頸瓶、轉心瓶、轉帶瓶、花籃、扇子及書式印盒、書式金鍾罩等。這一時期無論創新、仿古都達到了高潮,所仿銅、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慶、道光以後,則大多因襲舊制,很少見有創新之作。造型從精美蛻變為粗笨,已逐漸失去前期的優秀傳統。例如玉壺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區別並不顯著,以後漸漸變得笨拙,到同治、光緒、宣統時期竟變成短頸豐腹的矮粗形式,造型遠不及以前那樣精美秀麗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點之後,進而還需掌握觀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類的器皿乍看外表極為相似,仔細觀察這三個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結論。例如明代中期瓶、壺、罐一類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顯的接痕,而清代以後製品由於旋削細致,此種接痕多不明顯。如此所謂一線之差,往往在斷代辨偽的工作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盤盤身弧度較小而淺,明代永、宣大盤盤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後者底大。特別是永樂造型,無論大小盤、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內牆向外稍撇,較外牆約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許多民窯盤、碗底常有明顯的輪狀旋削痕(即所謂「跳刀」),而在官窯瓷器中則極為少見。至於康熙大盤有些是雙圈底,民窯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紋」,也是當時造型上比較常見的特徵。文物工作者在鑒別新舊真偽時每以這些作為一部分依據。

有些時代接近或後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於紋飾畫法和胎釉原料前後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區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繪三層紋飾,碗外繪四層紋飾,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然而如仔細加以對比,便會發現他們之間的重要區別在於碗腹下部收斂程度有所不同,即永樂碗腹較豐滿,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時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著碗腹微削的缺點。這些細微的差別,是根據實物仿製時,因成型、燒窯等技術條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綻(仿品的器形往往與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區別,因仿製時雖按真品原器製造,在未燒前與真器原形盡同,但經過高溫燒成後,其形與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別。這可能是由於原料的配製和提煉的精粗不一致,而經高溫後縱橫收縮膨脹的結果,為鑒別器形的關鍵)。至於有些僅憑傳聞或只靠臆測而製成的仿品,如後世所仿的各式各樣的所謂「永樂壓手杯」之類,在造型上更是愈變愈奇(自嘉、萬間開始越仿越大,甚至後來的已不成杯而變為大碗),只要見過真的實物,自然就不致妄斷臆測。

(二)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紋飾與色彩

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並且由於繪瓷原料與技術的不斷豐富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時期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成為劃分時代、鑒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

大體說來,瓷器紋飾的發展過程不外是由簡到繁,由劃印貼刻到雕剔描繪,由單純一色到絢麗多彩。例如元瓷上慣用的變形荷花瓣(俗稱「八大碼」)圖案,就是在晉瓷紋飾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紅等釉下彩的出現,開辟了瓷器裝飾的新紀元,打破了過去一色釉的單調局面。明、清以後各種色彩的發明更豐富了瓷器的裝飾,而每一種裝飾方法的出現都有其產生、成長、發展過程,因此也可據以推斷器物年代的遠近。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紅因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製品中顏色美麗的較少,而且釉里紅中常有色調灰暗或變為絳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點。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紅紋飾布局都非常美觀,圖案不僅重視主次協調,而且慣用多層連續的花邊紋飾,無論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邊線不填滿色,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至明代中期以後此種畫法漸絕,雖間或採用,但為數不多。此外由於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畫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時代特徵,如元末明初有些使進口青料的瓷器,雖以顏色濃艷渲赫一時,但色調極不穩定,很不適於畫人物,因而在元代紋飾中畫人物的較少,也有所謂「元代人少,永樂無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說法。至於成化鬥彩,雖然色澤鮮明,晶瑩可愛,卻也受原料和技術的限制而有所謂「花無陰面,葉無反側」的缺點,而且畫人物不論男女老少,四季均著一單衣,並無渲染的衣紋與異色的表裡之分。類似這些就表現為紋飾上的時代特徵,往往為後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對於鑒別真偽會有一定的幫助。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時代上的區別,如根據現在掌握的實物資料看,成化彩繪中沒有黑彩,當時除用釉下鈷畫藍線外,還用紅、赭色描繪輪廓線。假如我們遇到一件釉上黑輪廓的成化彩瓷器,就應該懷疑它是不是真實可靠,因為黑輪廓線的應用最早不超過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現,現知不會早於康熙晚期,當然也很難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贗品了。

至於乾隆時期由於大量使用洋彩,並且吸取了西方紋飾圖案的裝飾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筆法線條精細與紋飾奇異,從而有部分花樣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風格。這種瓷以乾隆中期以後的製品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時期的官窯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裝飾的。清代外銷瓷器中也有畫著西洋紋飾圖案的,都是比較別致的一種裝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在用文字作為瓷器裝飾的特點上,明、清兩代製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寫梵文、經語、百福、百壽字的,而用大篇詩、詞、歌、賦以及表、頌等作裝飾文字的則是康熙時期的創作。例如「赤壁賦」、「騰王閣敘」、「前後出師表」、「聖主得賢臣頌」等,此種只有文字而無圖畫的器皿歷朝很少仿製。明確這一點,對判斷時代和辨別真偽的具體工作,也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根據紋飾的筆法同樣也可看出時代特徵。例如康熙瓷器由於當時對繪瓷方法十分重視,因而官、民窯瓷器在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觀,而且瓷器上的圖案紋飾多是模仿名畫家的筆法。只以畫樹方法而論,康熙枝幹喜用披麻皴,顯得老筆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繪枝幹只是描繪皴點,工力雖細,但筆力纖弱,索然乏味。若能仔細從它的起落轉折等處看清筆法,自然會有助於我們的鑒定工作。至於明、清官窯紋飾多較為工整而板滯無力,民窯紋飾則氣韻生動而粗放不羈,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點。不過,在官窯中又有所謂「欽限、部限」之分,民窯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窯的作品,這種以清代帶私家堂款者居多。

提到官、民窯瓷器,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所謂「官窯龍五爪,民窯龍三爪或四爪」的問題。這種封建社會的典型紋飾,一般說來固然也提供給我們一條判斷真偽和區分窯口的線索,然而並非是絕對的。相反,在民窯瓷器中既有五爪龍的紋飾,而官窯瓷器畫三爪、四爪龍的作品也不是沒有的。例如「宣德官窯青花海水龍紋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窯青花魚龍變化折沿洗」等均畫三爪龍,「康熙官窯綠地素三彩雲龍紋文具盒」畫四爪龍。而元代民窯青花紋器皿則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並且明、清民窯瓷器中也不乏此種例證。

官窯瓷器上的紋飾往往還與當時最高統治者的愛好和意願分不開。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於是多喜用八卦、仙、雲鶴一類的圖案作裝飾。清道光皇帝嗜愛鳥、犬、草蟲,因而這一類的畫面也出現得較多。又如清代有賞賜瓷器之風,舉凡雍、乾、嘉、道、咸五朝皇帝所賜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蓮為主要紋飾,並以海水紋飾繪瓶口者為多(此種賞瓶通身共有九層花紋)。使用這種紋飾的含義,據說是表示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為重,蓮是廉(蓮、廉同音)潔,海水是象徵四海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統)萬年(萬年青)、二蟹(甲)傳蘆(臚)、三羊(陽)開泰、四十六子、五倫圖、六國封相、七珍、八寶、九蓮登、百福、百壽、紅蝠(洪福)齊天等,類似這些充滿封建迷信色彩的紋飾,在明、清瓷器上出現的很多,如能進一步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對於我們掌握其發展規律大有裨益。

此外,如某些常用的瓷器紋飾在同時代的銀器、漆器、銅器乃至織綉等方面得到有力旁證的事例也屢見不鮮。若能舉一反三,互相印證,往往能發現時代特徵,找出共同的規律,而對於歷代瓷器紋飾中較為突出的時代特徵尤其需要了如指掌。例如元瓷的變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滿色的畫法,永、宣瓷的牽牛花與海水江芽,正德瓷的迴文的行龍穿花,嘉、萬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畫,康熙瓷的雙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過枝花與皮球花,以及乾隆瓷的萬花堆和錦上添花等紋飾,在決疑辨偽中有重要作用。

總之,觀察瓷器紋飾既要考慮到它由簡單到復雜,由一色到多彩的發展過程,也要留意其題材內容、筆法結構以及時代風格和所用材料,並且多參考其他旁證,方可得出初步認識,當然還不能執此一端即輕下結論,因為後世利用所謂復窯提彩、舊胎刻填加彩、加暗花等種種手法製成的仿品,往往足以亂真。必須進而結合其他方面的特徵,作全面的分析研究。
1、清代各朝的瓷器,內容豐富,既有共同風格,又各具不同的特點。

2、清代瓷器的造型
順治、康熙時,古拙、豐滿、渾厚,雍正時的秀巧雋永,乾隆時則顯規整,嘉慶、道光以後則稚拙笨重。

3、胎體,琢器類,一般薄厚適中,圓器類則有厚有薄。康熙時,胎體體重,質地堅硬細密。雍正時有胎質輕薄、細潤,潔白度高。道光以後的胎體厚笨、質地粗松。清代的琢器類腹、頸部接痕極為少見。明代留器露胎處,常泛火石紅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澤略顯青白。順治、康熙兩朝,釉面平整細膩,胎釉結合緊密,釉面分別呈青白、粉白、醬白,硬亮青等幾種色澤。雍正時釉面細臼瑩潤,多有桔皮皺紋。乾隆時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後的不夠平整,波浪明顯。晚清時施釉稀薄,釉質疏鬆,不夠堅致。

5、紋飾深受同時期繪畫的影響,民窯瓷器,寫意寫實並存,用筆豪放。御用官窯連器,圖案趨向規范化,用筆細致入微,構圖拘泥、繁縛。早期紋飾中的山水、樹木多採用斧劈簸,並加鍍點,古裝仕在高警秀麗,柔細的花繪採用沒骨畫法。晚期紋飾中的人物面部無神,鼻部隆大,這一時期龍紋形態不一,既有方頭大額、正肅蒼勁的,也有纖柔細身的,一般為獅子頭,龍發較多,龍腳明顯突出,兩支腳立體感強,龍身粗笨,一般畫為四爪和五爪,如同雞爪。

6、在清代,由於瓷器工藝受到了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因而在瓷器上出現了具有西方繪畫風格特點的花紋圖案。如在琺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時常可以看到一些繪畫西洋人物,樓房、船和狗之類的花紋圖案。

7、清代八寶圖案為輪、螺、傘、蓋、花、罐、魚、腸。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為光滑的砂底。順治、康熙時瓷器足型較為多樣。有雙圈層底、斜削式底、二層台式底、卧足、滾圓泥鰍背形足等。

9、景德鎮官窯多屬皇帝年號款,民窯有干支年款、吉祥語款、私家款及圖記款等。有印、刻、青花、紅釉、金彩、料彩、等多種,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並用,乾隆以後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緒、宣統三朝,又以楷書款為多,外圍以圓圈或方框格式。民窯款識多隨意亂寫,字體草率。

1、順治瓷器,正處於明末清初過渡階段,胎體厚重細潤、潔白堅致,器形樸拙。

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為多,一些琢器釉面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並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醬黃釉的特點。

3、青花色調大致分為四種,其中的翠青色與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漸多。

4、圖案紋飾,內容新穎。流行的紋飾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還有畫中題句等。

5、器足演變為滾圓的泥鰍背狀,底部可見螺旋紋,此時已流行明末出現的寬圈足的雙圈底足。

6、款識,分官窯款與干支紀年款,有楷書、隸書和篆書。
康熙
1、器形敦重古拙,新創器形繁多。琢器的頸部,較其它時期細長,圓器以墩式為主。
2、胎堅質細,縝密似玉,修胎規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細膩,胎釉結合緊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變為中期的粉白與漿白色。中期以後至雍正時期又變化為硬亮青釉。

4、青花使用國產珠明料,青花色調翠蘭色為主,均有色調深沉,緊貼胎骨的特點。

5、五彩與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濃重、艷麗,中期漸淡,晚期色調柔和。

6、早期器物口部常塗醬黃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層含粉質的白釉,給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覺。

7、五彩是由紅、黃、蘭、綠、紫等五個顏色組成。明代 五彩是由紅、黃、綠、紫四種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組成。以釉上的蘭彩,代替釉下青花。還有紅、黃、綠、蘭、黑組成。康熙時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畫面富麗堂皇。

8、這時三彩器較為盛行,有黃地三彩、綠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醬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時還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紅和豆青三種釉下的色彩組成,它是康熙時期一種特殊品種。康熙抹紅,其色為正朱,鮮艷奪目,其官窯彩碗為最佳。釉里紅亦為上乘。

9、康熙後期,出現了郎窯紅,器物口沿有「燈草口」是從明代永樂時期出現的。

10、康熙時,彩繪人物,多用蘭筆勾出面目,甚為耐久,美人兩頰又往往暈以淡赫,頗為嬌燒。人物衣裙最為生動,樹則老乾銼費槎榧,花則風枝婀娜。畫松為茄色之干, 墨色之針,渲以硬綠,給人以濃翠欲滴的感覺。

11、圖案紋飾時代感較強,其畫意、筆法、布局、施彩工藝等均有特定的時代韻律。題材為歷史典故、人物故事,還有漁家樂、耕織圖、海、樵、耕、讀等。此外,還有草蟲、花鳥、雲龍、山水、八仙人、八仙慶壽、八寶、博古、纏枝花卉、樓台殿閣、合合二仙、三星人等。

12、器足,有平足、寬厚圈足、雙圈底、二層台底、拱壁底、圈足。

13、康熙時有一種雙底大盤,足底有兩個圈,在兩圈之間,有個深槽,這種雙底大盤,比較典型。還有這時的筆筒特點是上下兩部分粗些,中腰較細,底面有一圈無釉。

14、康熙宮窯款以書寫為主,大多寫在器底部,有少數寫在器身上,一般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窯器物一般無款,有的器物僅有青花雙圈或一秋葉、盤腸等。

1、雍正瓷的造型特點是:雋秀爾雅,小巧玲瓏,以盤、碗、杯、碟和小件器物為主。器型比例協調,有所謂的「曲線美」。

2、胎薄體輕,大器規整而不厚重。

3、釉色品種繁多,釉面有桔皮紋,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點。

4、窯變紅釉,由這時開始出現,是由紅和蘭兩種顏色交織一起,蘭色多於紅色。

5、爐鈞釉,也是從這時開始的,是由高梁紅和松石綠兩種顏色交錯在一起。

6、青花色調為青白和粉白。青花顏色層次不如康熙時多,一般的只有2一3個深淺顏色。

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艷。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繪人物、景物,都明顯縮小,畫面聚收。粉彩紋飾細膩,色調淡雅,立體感強。在施彩的紋飾周圍,側視往往可見白釉地襯托處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暈」。

8、紋飾有工筆畫風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細膩嫵媚。

9、鬥彩器比康熙時又有提高,無論是彩色還是花紋 圖案都較前更為精細,用彩較薄,色調顯得非常柔和淡雅。

10、由雍正開始法琅彩瓷器稱「古月軒」比康熙時的製作工藝更為精細。這時琺琅彩與康熙時有顯著區別:康熙時,一般都是帶彩地的較規矩的圖案畫。而雍正時,都是不帶彩地的繪畫,特別是講求畫意,而且繪畫題材也多了起來,如花鳥、山水、松、竹、梅等,表現極為生動形象。

11、雍正時紋飾仍以繪畫為主,圖案特別工整別致。寫生畫中的花卉、禽獸非常生動,表現的陰陽面也很明顯與當時的紙絹畫風相同。

12、繪畫紋飾有纏枝花卉、折枝花卉、過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八桃、花鳥、花蝶、雲龍、雲鳳、團龍、團蝶、八寶、壯丹、喜鵲登梅、山水、人物、西廂記、嬰戲圖、十六子、仕女圖、八仙人及樓台殿閣等。

13、器足規整,足邊滾圓,露胎窄細。

14、官窯年款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也有六字三行楷書款,都有青花雙圓圈、青花雙方框,個別也有不帶邊框的,還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圖章款。
乾隆時期資器的鑒定
1、造型規整,比例適宜,外觀曲線雖不及雍正時的優美,但仍比嘉、道時期的雋秀,小件器物尤為精緻。前期器型和雍正時一樣恰到好處,後期則顯呆滯。此後各朝的造型風格,除嘉慶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樣夕長余者皆 為依次遞減,每況愈下。
2、前期胎體細潤,後期漸趨粗糙。

3、青花呈色雖有多種表現,但以穩定的純正蘭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蘭各色,色調均沉著,紋飾清晰。

4、爐鈞釉到乾隆時與雍正時不同,其顏色由松石綠和深蘭色組成。

5、法琅彩也稱「古月軒」或叫「瓷胎畫琺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書的蘭料款。

6、古銅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進行繪畫,用來模仿古代青銅器的紅、綠、蘭各色銹斑,這是乾隆時期瓷器彩色的發明。

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紅、黃、蘭、綠、等彩地進行可繪畫,可稱為彩地繪畫。

8、有的彩地上開出圓光進行繪畫,稱作開光繪畫。

9、由乾隆開始出現了彩地軋道,這種軋道,是用工具劃出來的,像軋出來的一樣,因而稱為軋道。

10、出現了用粉彩繪畫的百花不露地瓷器。

11、彩資釉面,常有似漣滿的均勻小皺紋。

12、製作工藝水平極高、精巧、秀麗、無奇不有,為制瓷史上所罕見。

13、圖案紋飾,時代特徵鮮明,繪畫工細、層次清晰, 畫鳳嚴謹而細膩。

14、器足較前朝寬厚、足脊滾圓,有的塗以黃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處,多有刮削胎體留下一圈小鋸齒痕。

15、官窯年款,多數是篆書體「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個別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書圖章款。楷書款比較少。民窯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1、嘉、道時期資器的胎骨與乾隆時期相比變化不太大,只是胎質顯得粗松一點。在胎骨的潔白程度上差了一些,胎骨較前朝略厚。從道光時起,器型線條生硬,常常見棱見角,無圓潤秀美感,顯得拙笨。

2、瓷器釉質變粗,釉面上普遍出現了「細桔皮釉」及 輕微的「波浪釉」。臼釉的顏色還是白中閃青色,但潔白程度不如乾隆時期,後來逐漸變灰色。趴

⑦ 定窯系的定窯瓷器的裝飾與

宋代定窯以燒、綠釉及白釉剔花器。白瓷裝飾有刻花、劃花與印花三種。劃花裝飾南北方瓷窯大都採用,是宋代早期瓷器的主要裝飾方法。
蓮瓣紋樣在五代時期的越窯瓷器上曾大量使用,北宋早期定窯和耀州窯首先吸取了越窯的浮雕技術。定瓷早期刻花,除蓮瓣紋外,還有蓮瓣經緯度與纏枝菊經緯度在一件器物上同時出現,布局很不諧調,這可看作是一種新裝飾工藝還處在初期階段的表現。
刻花裝飾興起之後,又盛行刻花與篦劃紋結合的裝飾,在折沿盤的盤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纏村花卉輪廓線條,然後在花葉輪廓線內以篦狀工具劃刻復線經緯度;裝飾經緯度樣以雙朵花為常見,或左右對稱,或上下呼應;有兩花並放,有一花盛開,一花含苞待放;也有蓮花荷葉兩枝交錯並出,布局富有變化。耀州窯青瓷也有這種布局,是那時的瓷器裝飾共同的特徵。定窯刻花器常常在花果、蓮鴨、雲龍等經緯度飾輪廓線的一側劃以細線相襯,以增強經緯度飾的立體感,也使主題更加突出。
定窯印花裝飾始於北宋中期,成熟於後期,紋飾多在盤碗的里部。布局嚴謹,層次分明、線條清晰,密而不亂。這些都是它的特點。從大量標本觀察,定窯印花紋飾似取材定州緙絲,的緙絲紋樣局部地移植於瓷器。因此,定窯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有很高的藝術水平。此外,定窯裝飾也受金銀器紋飾的影響。因此,定窯印花瓷器在宋代印花白瓷中最有代表性,對南北瓷窯均有較大的影響。
定窯印花題材以各種花卉最多見,動物、禽鳥、水波游魚紋等也有一定數量;嬰戲紋則比較少見。花卉紋又以牡丹、蓮花多見,菊花次之。布局亦採用纏枝、轉枝、折枝等方法,講求對稱;在敞品小底碗內印三或四朵花卉,碗心為一朵團花,有四瓣海棠花、五瓣梅花和六瓣葵花;不同於北方青瓷只一種團菊。禽鳥紋有孔雀、鳳凰、鷺鷥、鴛鴦、雁、鴨,多與花卉組合,如孔雀多與牡丹組合,在大盤的里部為四隻飛翔的孔雀,孔雀之間間以一枝牡丹,盤心配以鴛鴦牡丹。整個紋飾儼如一幅布局嚴謹的織錦圖案,鷺鷥、鴛鴦則多與蓮花組合。印花龍紋標本在窯址散布較多,印龍紋的都是盤,盤里滿印雲紋,盤心為一姿矯健生動的蟠龍,龍身盤曲首尾相接。1948年澗磁村法興寺遺址曾出土過這種印花雲龍紋盤十件,六件已流散到國外,其於四件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及上海上海博物館,流散到國外的有一件底部刻劃「尚食局」三字銘文,可知這類器物是北宋宮廷里的專用品。北宋晚期絲織品盛行嬰戲紋,定窯印花器中也有嬰戲紋。窯址出土標本和傳世品中有嬰戲牡丹、嬰戲蓮花、嬰戲三果和嬰戲蓮塘趕鴨紋等。其中嬰戲三果紋比較少見,三嬰三果間隔排列,纏枝布局。三果為桃、石榴與枇杷,三嬰姿態不同,雙手均拽樹枝,一騎於枝上,一坐於枝上,一立於枝上,赤身露體,肌肉豐滿可愛。此種紋飾布局其他瓷窯未見。
定窯除以白瓷馳名之外,還燒黑釉、醬釉和綠釉器。明人曹昭《格古要論》說「·····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價高於白定」,黑定與紫定胎質與白瓷一親,同樣都是白求恩胎,黑定釉色光可鑒人,確有灑脫的質感受。但所謂紫定的釉色實際與今天芝麻醬色很接近,醬釉、黑釉著色齊都為氧化鐵,宋代名地瓷窯都生產醬釉器,有人認為是黑釉 燒過火了,就燒成醬色釉。這雖有工藝上的根據,但醬色釉的普遍出現應當還有其他原因,似與當時社會風尚有關,是有意仿醬色漆器燒制的從定窯、耀州窯、吉州窯、修武等窯燒成的醬色釉看,它們都很勻凈,應當說昌有意識燒成的。
定窯綠釉器歷來不見記載,1957年故宮博物院調查澗磁村窯址時曾發現兩片標本,胎色潔白,其中一睡刻雲龍紋,與白釉刻花雲龍紋基本相同,可以確定是定窯產品。調查時曾就此訪問過當地居民,據說過去澗磁村出土過綠釉瓶,由此得知定窯綠釉有瓶盤等器物,而且有刻花裝飾,這是過去所不知道的。

⑧ 瓷器上的畫是什麼類型的

早期的彩陶藝術只有簡單的幾何圖形,色彩以紅,黑為主.到唐朝有唐三彩,以紅,黃,綠,黑為主色調,圖案以人物,動物為主.
宋朝單色釉大發展,但以刻花為主.
元朝開始出現青花,以鈷為原料,溫度才達到1300度左右,始有瓷器.多畫人物,花卉,山石等.
明清以來,瓷器大發展,繪畫品種多樣,以國畫為主要題材.
清朝後期,出現了淺洚彩,以人物,故事為主.
現代及當代瓷器燒制藝術進一步提高,繪畫題材更加廣泛.
總之,瓷器繪畫以國畫為主

⑨ 吉州窯木葉白釉盞為什麼少之又少

工藝非常復雜
吉州窯,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作為江南地區(江西吉安)一座舉世聞名的綜合性瓷窯,它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與漢民族藝術特色。吉州窯的豐富燒瓷,經驗和名工巧匠對江西地區瓷業的發展提高,曾起過相當重要的促進作用。吉州古窯興於晚唐,盛於兩宋,衰於元末,因地命名,因當時永和又為東昌縣治,故又名東昌窯、永和窯。吉州窯產品精美豐富,尤以黑釉瓷(亦稱天目釉瓷)產品著稱,其獨創的"木葉天目"、"剪紙貼花天目"和"玳瑁天目"飲譽中外。 灑釉、虎皮天目等也是吉州窯的標志性品種。
吉州窯釉下彩繪往往與灑釉、印花、剔花、刻花和貼花等工藝兼用,多種裝飾工藝並存於同一件器物上,使產品更具觀賞性。如江西省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宋代剔 花折枝梅紋梅瓶,梅干用刀剔出,梅枝用刀劃出,花萼採用剪紙貼花工藝,花蕊部分施用褐釉彩繪,使整個畫面不僅富有立體感,而且還能使人領略到那種柔和感, 別具雅趣。元代玳瑁斑彩繪石竹花卉紋盆,平折沿,圓唇,淺弧腹內收,平底,矮圈足,底足露灰白胎,造型端莊,釉色瑩潤;通體內外施玳瑁紋窯變結晶釉,內底 陰線圓圈內繪石竹花卉圖案,花莖用刻畫法陰線刻,葉脈用剔釉裝飾手法剔除釉層,露出灰白色的胎子來表示葉脈,這件器物上同時採用了彩繪、灑釉、剔花、刻花 等四種裝飾工藝,整個畫面,筆法嫻熟,線條纖細,筆力蒼勁活潑,富有生氣,代表了元代吉州窯的最高工藝技術成就,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吉州窯創燒於唐代晚期,經五代、北宋,鼎盛於南宋,至元末終燒,有1200多年的燒造歷史。晚唐時期以燒造醬褐、乳白釉瓷器為主。從北宋開始,醬褐釉瓷停燒,乳白釉瓷繼續燒造,但形制已發生變化,同時增加了新的黑釉瓷品種。這一時期的乳白釉瓷有澀圈、高圈足、瓜棱腹碗、飾褐色點彩缽、器蓋、菱口碟、唇口和蓮瓣紋高足杯等。蓮瓣紋高足杯為北宋常見物。碗、缽、碟等施釉不及底,底式切削粗澀。乳白釉缽厚唇或卷唇,釉不及底,支釘燒,有褐色彩斑,平底或近寬圈足,似五代至北宋時燒造。南宋時期的乳白瓷有各類碗、盞、粉盒等
吉州窯瓷器種類繁多,紋樣裝飾豐富多彩。按胎釉可分為青釉、黑釉、

⑩ 求~有關綉花和剪紙的傳說和詩文~ 【最好一小時內回答~】提前說謝謝了~

中國刺綉起源於3000多年前,傳說古代蘇州有一位聰穎漂亮的姑娘,在結婚前正在趕制一件新嫁妝,在製作過程中不小心在衣襟上戳了一個洞。她急中生智用彩絨綉了一朵小花,不僅將破洞掩蓋住,而且還顯得格外漂亮,起到了錦上添花的效果。首次啟發,聰明的蘇州人從此就開始喜歡穿綉花衣服了。根據西漢劉向所撰的《說苑》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吳人就開始把刺綉工藝應用於美化生活。到了三國時期,蘇綉已發展到較高水平,據說三國時期的趙夫人利用自己既能畫又能綉的特長,為孫權作的一幅"畫綉",被時人堪稱"針絕",從而趙夫人便成為"畫綉"的鼻祖。

黼黻絺綉之文,見於尚書。虞舜之時,已有綉花。東周已設官專司其職,至漢已有宮廷綉花。三國吳孫權使趙夫人綉山川地勢軍陣圖,唐永貞元年(公元805年)盧眉娘以法華經七卷,綉於尺絹之上,因綉花聞名,見於前者著錄。自漢以來,綉花逐漸成為閨中絕藝,有名綉花家在美術史上也佔了一席之地。

,為戰國時期湖南長沙楚墓中出土的兩件綉品。觀其針法,完全用辮子股針法(即鎖綉)綉成於帛和羅上,針腳整齊,配色清雅,線條流暢,將圖案龍游鳳舞,猛虎瑞獸,表現得自然生動,活潑有力,充分顯示出楚國綉花藝術之成就。漢代綉品,在敦煌千佛洞、河北五鹿充墓、內蒙古北部地方、新疆的吐魯番阿斯塔那北古墓中皆有出土,尤其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大批種類繁多而完整的綉品,更有助於了解漢代綉花風格。從這些綉品看,漢綉圖案主題,多為波狀之雲紋,翱翔之鳳鳥、賓士之神獸,以及漢鏡紋飾中常見之帶狀花紋、幾何圖案等。綉花新採用的底本質材,則為當時流行的織品,如織成「延年益壽大宜子孫」、「長樂光明」等吉祥文字之絲綢錦絹。其技法以鎖綉為主,將圖案填滿,構圖緊密,針法整齊,線條極為流暢。

,出土於甘肅敦煌以及新疆和田、巴楚、吐魯番等地,所見殘片綉品無論圖案或留白,整幅都用細密的鎖綉全部綉出,成為滿地施綉的特色。傳世及出土的唐代綉花,與唐代宗教藝術有著密切的關系,其中有不少唐綉佛像,如大英博物館藏有東方敦煌千佛洞發現之綉帳靈鷲山釋迦說經圖,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所藏釋迦說法圖等,都與當對佛敦隆盛的信仰,有直接關聯。此時綉花技法仍沿襲漢代鎖綉,但針法已開始轉變運用平綉為主,並採用多種不同針法,多種色線。所用綉底質料亦不限於錦帛和平絹。綉花所用圖案,與繪畫有密切關系,唐代繪畫除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鳥也漸興盛。因此佛像人物,山水樓閣,花卉禽鳥,也成為綉花圖樣,構圖活潑,設色明亮。使用微細平綉之綉法,以各種色線和針法之運用,替代顏料描寫之繪畫形成一門特殊的藝術,也是唐綉獨特的風格。至於運用金銀線盤繞圖案的輪廓,加強實物之立體感,更可視為唐代綉花的一項創新。

多為實用及裝飾之用,綉花內容與生活上的需要和風俗有關。宋代綉花之作,除為實用品外,尤致力於綉畫。自晉唐以來,文人士大夫嗜愛書法並及於繪畫,書畫乃當時最高的藝術表現,至宋更及於絲綉,書畫風格直接影響到綉花之作風。歷代迄清各時代之綉畫與繪畫應有不可分離之關系。

綉花 曲:李正帆 詞:夏寧、李正帆
綉花
聽著風 吹開落葉一叢 低著頭
思念輕輕經過塵埃堆積當年的夢
鎖在古老的深院中推開了心中的門
尋不到你的蹤影
手緊握 綉不出溪水流
愁意濃 驚覺淚眼迷濛
老情人對望情深意重
時空變換散了你我形單影只的笑容
缺了你訴我情衷
剪微風 貼舊夢
我靜靜聽你年華似水
望著我在暮鼓晨鍾
綉花有沒有聽懂
縮寒冬 放晴空
我嗅著花兒盼你回首來時路的風華依舊
比翼雙飛夢 早已綉在風中

我國的民間剪紙手工藝術有它自身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我國紙的發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漢時代(公元前6世紀),當時人們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製成工藝品,卻早在未出現紙時就已流行,即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史記》中的剪桐封弟記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葉剪成「圭」賜其弟,封姬虞到唐為侯。戰國時期就有用皮革鏤花,(湖北江凌望山一號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銀箔鏤空刻花(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遺址出土文物之一),都與剪紙同出一撤,他們的出現都為民間剪紙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我國最早的剪紙作品發現,是在1967年我國考古學 世界最大的剪紙虎
家在新疆吐魯番盆地的高昌遺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墓群中,發現的兩張團花剪紙,他們採用的是麻料紙,都是折疊型祭祀剪紙,他們的發現為我國的剪紙形成提供了實物佐證。 關於剪紙手工藝術的歷史,即真正意義上的剪紙,應該從紙的出現開始。漢代紙的發明促使了剪紙的出現、發展與普及。紙張是一種很容易霉爛的材料,在我國東南部地區氣候濕潤,再加上當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時間一長紙張製品就霉爛,而民間剪紙又是一種大眾化的東西,人們不會象珍寶一樣保存起來,搞壞了自己還可以再剪。而在我國西北地區天干少雨,氣候乾燥,紙張也不易霉爛,這也可能是新疆吐魯番地區發現北朝剪紙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紙已處於大發展時期,杜甫詩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紙招魂的風俗當時就已流傳民間。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剪紙均可看出當時剪紙手工藝術水平已極高,畫面構圖完整,表達一種天上人間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頡,其鏤花木版紋樣具有剪紙特色,如現藏日本正倉院的「對羊」,其羊的紋樣就是典型的剪紙手工藝術表現手法。唐代民間還出現了利用剪紙形式製作的漏版印花板,人們用厚紙雕刻成花版,將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麗的圖案。 宋代造紙業成熟,紙品名目繁多,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如成為民間禮品的「禮花」,貼於窗上的「窗花」,或用於燈彩、茶盞的裝飾。宋代民間剪紙的運用范圍逐漸擴大,江西吉州窯將剪紙作為陶瓷的花樣,通過上釉、燒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間還採用剪紙的形式,用驢、牛、馬、羊等動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戲的人物造型;藍印花布工藝製作的鏤花製版是用油紙板雕鏤成紋,刮漿印花的花版紋樣就是採用剪紙的技法,有陰、陽刻之分,長線要割斷,以點分虛實。 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並達到鼎盛時期。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的運用范圍更為廣泛,舉凡民間燈彩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綉的花樣等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國民間常常將剪紙作為裝飾家居的飾物,美化居家環境,如門棧、窗花、櫃花、喜花,棚頂花等都是用來裝飾門窗、房間的剪紙。除南宋以後出現的紙扎花樣工匠外,中國民間剪紙手工藝的最基本的隊伍,還是那些農村婦女。女紅是我國傳統女性完美的一個重要標志,作為女紅的必修技巧——剪紙,也就成了女孩子從小就要學習的手工藝。她們從前輩或姐妹那裡要來學習剪紙的花樣,通過臨剪、重剪、畫剪、描繪自己熟悉而熱愛的自然景物,魚蟲鳥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以至最後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樣來。 中國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猶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長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實用性、審美性成為了符合民眾心理需要的象徵意義。 早在漢、唐時代,民間婦女即有用金銀箔和彩帛剪成方勝、花鳥貼在鬢角為飾的風尚。後來逐步發展,在節日中,用色紙剪成各種花草、動物或故事人物,貼在窗戶上(叫「窗花」)、門楣上(叫「門簽」)作為裝飾,也有作為禮品裝飾或刺綉花樣之用的。 剪紙藝術源遠流長,在古代詩詞典籍中,也被廣泛的記載: 1. 唐朝的崔道融所留傳的詩中,有這樣的詞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這里所講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現在人們所熟悉的剪紙。 2. 唐朝的李商隱《人曰》詩:「鏤金作勝傳荊俗,剪綵為人起晉風」。剪綵也就是剪紙。 3. 唐朝的段成式《酉陽雜俎》說:「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紙為小蟠,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又剪為春蝶,春勝以戲之。」 4. 南宋的周密所著《志雅堂詩雜鈔》中寫有:「舊都天銜,有剪諸色花樣者,極精妙。又中原有餘承志者,每剪諸家書字,畢專門。其後有少年能於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極精工。」即是「開封」府,「剪花樣」指的自然是「剪紙」。 5. 廣州建德縣志雲:「林文輝,字綱齊,剪紙為字,飛動如龍蛇,點差不差毫發,室人裝潢成軸,易薪米以自給,人稱之曰剪」。 民間剪紙善於把多種物象組合在一起,並產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結果。無論用一個或多個形象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構象」來造型,而不是根據客觀的自然形態來造型,同時,又善於用比興的手法創造出來多種吉祥物,把約定成俗的形象組合起來表達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喻意成為意象組合的最終目的之一。 民間剪紙之所以能夠得以長久廣泛的流傳,納福迎祥的表現功能是其主要原因。地域的封閉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災害等逆境的侵擾,激發了人們對美滿幸福生活的渴求。人們祈求豐衣足食、人丁興旺、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這種樸素的願望,便借托剪紙傳達出來。民間剪紙《鹿鶴同春》是民間傳統的主題紋樣。據記載,鶴即「玄鳥」,玄鳥是「候鳥」總稱。在民間文化中鹿稱為「候獸」,鶴稱為「候鳥」,鹿鶴同春是春天和生命的象徵。民間鹿與祿同音,鶴又被視為長壽的大鳥,因此鹿與鶴在一起又有福祿長壽之意。在民間社會生產力相對低下的情況下,人力勞動成為生存的保證,擺脫病魔和死亡的痛苦是人們永恆的理想。民間剪紙以各種形式表達出對生命的渴望,袒護生命,頌揚生命,表現生的歡樂,對生命的崇拜成為人們虔誠的信仰。《鷹踏兔》是民間洞房的喜花之一,也是傳統紋樣,在民間流傳極廣。鷹喻「陽」,同雞、鳥、鴉一樣。在民間神化中稱太陽為「三足鳥」,民間稱太陽為「鴉」。兔寓意「陰」民間稱月為兔。鷹踏兔暗喻男女情愛,反映了生殖崇拜的主題。民間剪紙中常見的坐帳花、喜花都以隱喻的方式表達出對生命繁衍生息的崇拜與追求。《扣碗》、《抓髻娃娃》、《魚唆蓮》等為主題的剪紙作品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祈求生命的觀念為民間剪紙賦予了不竭的血液和旺盛的生命活力。剪紙的創作者對待富足與幸福,總是懷有著堅定樂觀的信念,綿延不斷的希望,剪紙正是他們創造美好生活理想的外在呈現。民間剪紙將這些吉祥寓意融入到各種民族事項活動中,來滿足廣大民眾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類的生存,充實人類的生活。在民間剪紙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反映生產生活的畫面,這些作品有著一個最大的相同點,就是對主體進行的誇大,大大的魚,大大的辣椒,大大的蠶,大大的穀粒等,通過剪紙,人們虛構了美好的形象;來慰藉自己的心靈,來張揚人征服自然的偉大創造力,以期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並肯定人的力量,鼓舞人們繼續奮斗的勇氣。 民間剪紙的表現語言不是簡單的平鋪直敘,而是托物寄語,借用那些約定成俗的觀念化形象,來寄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吉祥幸福的期盼。種種質朴的怪誕而又包含率真至美的剪紙造型,來源於原始的視覺思維方式和民間審美觀念;來自於有程式體系和意象造像組成的獨特造型體系;來自於中國的本原哲學和世界觀,更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

熱點內容
串珠玫瑰花步驟 發布:2025-09-28 05:15:32 瀏覽:177
紫玫瑰橙光 發布:2025-09-28 05:15:17 瀏覽:692
大魚海棠公 發布:2025-09-28 04:56:42 瀏覽:29
梅花令海 發布:2025-09-28 04:51:43 瀏覽:10
常綠耐寒盆景 發布:2025-09-28 04:33:15 瀏覽:989
暗夜玫瑰四公主 發布:2025-09-28 04:31:59 瀏覽:158
蜜葳特玫瑰花水含酒精 發布:2025-09-28 04:31:11 瀏覽:65
玫瑰丘疹圖片 發布:2025-09-28 04:26:11 瀏覽:253
荷花裊裊 發布:2025-09-28 04:22:38 瀏覽:435
古典梅花椅 發布:2025-09-28 04:03:55 瀏覽: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