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插花
1. 求,與古代美女相關的內容
西施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句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句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句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後,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一直受到後人的懷念。西施與楊貴妃、王昭君、貂嬋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王昭君
西元前33年,匈奴貴族呼韓邪單於到長安與漢元帝要求和親。但宮女們都不願意;有個宮女叫王嬙,號昭君,長得美麗、有見識,自願到匈奴去和親。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再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沒有昭君本人可愛。原來宮女進宮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裏去聽候挑選。因王昭君不願送那畫工禮物,所以他沒把她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漢元帝一氣之下便把那畫工殺了。
王昭君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於的閼氏,封「寧胡閼氏」,希望能為匈奴帶來安寧和平。她勸呼韓邪單於不要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之後,匈奴和漢朝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昭君最後在匈奴生了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書沒有記載。
貂蟬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有傾國傾城之貌。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在明把貂蟬獻給董卓。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
楊貴妃
唐代蒲州永樂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初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壽王的王妃,唐玄宗見楊玉環的姿色後,欲納入宮中,著為女道士,號太真。天寶四年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父兄均因而得以勢傾天下。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至執鞭,貴妃的織綉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如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
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及其堂妹楊貴妃。最後貴妃被縊死於路祠。安史之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7106488.html
都是傳說,甚至是戲說,正史是沒有的。
傳說我國古代有四大美人,楊貴妃、西施、貂蟬、王昭君。她們的美可謂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但據說她們每個人也有不足:楊貴妃腋下有狐臭,所以不得不濃施粉黛;西施有心絞痛,就露出了以手捂胸的病態狀;貂蟬是個吊肩膀,穿衣只好墊肩;王昭君一隻腳大一隻腳小,平時只好長裙曳地,不露雙腳。
另外,毛嬙應該是「沉魚」的原始形象。毛嬙其人,史書上並無專門記載,只知她是春秋時一代霸主越王勾踐的愛姬,大致與西施、鄭旦年齡相當。但我們仍可以從後人對她的稱道贊美中知曉,她才是最初人們心目中美的化身與象徵。「沉魚落雁」這個成語,源出自《莊子·齊物論》中的「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莊周的本意是指無論像毛嬙、麗姬那樣人們公認的絕色美女,魚與鳥是不懂得去欣賞的,面對美妹,它們照樣或沉入水底自游,或高高地飛翔著。莊周以此說明天地萬物齊一。
後來唐朝詩人宋之問有詩雲:「鳥驚人松蘿,魚畏沉荷花。」此後世人便以「沉魚落雁」形容女子之貌美。「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也成為古典小說中形容女子美貌的套語。故原始的「沉魚」和「落雁」應該是指「毛嬙」和「麗姬」,而並不是「西施」和「 王昭君」。當然,《莊子·齊物論》中也提到了西施,說「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大意是醜陋的女人與美貌的西施,還有其他稀奇古怪的事物,從道的角度看是不分彼此的。還在《莊子·天運》中講了「東施效顰」的故事。
再看後人對美女的贊頌中,凡同時出現毛嬙、西施的,大都是毛嬙居前、西施斷後。《韓非子·顯學》說:「故善毛嬙,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管子·小稱》中有「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盛怨氣於面,不能以為可好。」《淮南子》則說「今夫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但《淮南子》中也有把西施放前面的,說「西施毛嬙,狀貌不可同,世稱其好美均也。」
可見毛嬙一直居西施之前。後來由於開篇所說的特殊背景,毛嬙逐漸不為人知,西施則在世人的一片惋惜與同情聲中成為美的象徵,並位列古典「四大美女」之首。
2. 貴妃醉酒講的是什麼意思
《貴妃醉酒》的內容簡介:
唐玄宗先一日與楊貴妃約,命其設宴百花亭,同往賞花飲酒。至次日,楊貴妃遂先赴百花亭,各齊御筵候駕,但是,唐玄宗車駕竟久候不至。乃忽報皇帝已幸江妃宮(江妃即梅妃,江采萍)。楊貴妃聞訊哀怨自傷,借酒澆愁。
原劇寫楊貴妃酒入愁腸,三杯亦醉,於是春情頓熾,忘其所以,放浪形骸,頻頻與高力士、裴力士二太監作種種醉態及求歡猥褻狀。
劇目角色
楊玉環(旦):被唐玄宗李隆基冊封為貴妃。
高力士(丑):唐代宦官,幼年入宮,唐玄宗統治期間,其地位達到頂點。劇中高力士為了討好皇上與貴妃,卑躬屈膝,不遺餘力地討好楊貴妃。
裴力士(小生):宦官,劇中伺候楊貴妃,勸阻貴妃注意身體。
3. 美人在古代除了被稱為「姬」,還被稱為什麼
1、 嬋娟:姿態美好的意思,後用來指美女。
2、麗人:光彩照人,指美貌的女子。
3、佳人:指美人。
4、玉人:用來稱謂美麗的女子。
5、淑女:指溫和善良而美好的女子。
6、尤物:指美貌的女子。尤,奇異之意。
7、小家碧玉:舊時指小戶人家的美貌女子。
8、大家閨秀:舊時指有地位的大戶人家的秀麗女子。
9、絕代佳人:指當世無雙的美人。
10、二八佳人:指年輕美貌的女子。
古代著名的美人有潘安、董賢、龍陽君、慕容沖、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等。
(3)楊貴妃插花擴展閱讀
美人的標准:
一、烏發蟬鬢
烏發就是頭發烏黑油亮,蟬鬢是指面頰兩旁近耳頭的頭發,要薄如蟬翼。烏發一詞早在《左傳》中便已出現,至於蟬鬢一詞,則出現在三國時代的魏國,其中一名叫莫瓊樹的宮女所梳的發型。
二、雲髻霧鬟
這里所指的鬟,都是環形發髻的意思,髻則指束在頭頂的發結,所謂雲髻霧鬟,便是美女所梳的發髻狀如雲霧。據傳發髻最早的由來,是創自女媧身旁的一名仙女,便經常束起發髻。
三、娥眉青黛
娥眉是女性的眉毛,青黛娥眉便是把眉毛剃掉,再用青黑色的顏料來繪畫眉毛,這種眉毛化妝,早在西周時已十分流行,在《詩經》和《楚辭》中,便已出現這個形容詞。
四、明眸流盼
眼睛是靈魂之窗,明眸便是又大又明亮的眼睛,流盼便是流轉目光觀看之意,一對美麗而又流轉生輝的眼睛,自古以來都視為美女的標准。
五、朱唇皓齒
顧名思義,朱唇便是紅唇,皓齒便是雪白的牙齒,紅唇能夠顯得牙齒潔白,雪白的牙齒又能襯托朱唇,兩者缺一不可。
六、玉指素臂
古人對女性的纖纖玉指非常重視,美女的手指必須纖細而柔軟;素臂便是指白皙的手臂,手臂不但要白,還要圓潤及充滿彈性,這便是玉指素臂。
七、細腰雪膚
雖然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楊貴妃,是身材豐滿的美女,但國人還是偏好纖瘦型美女,細腰便是腰肢幼細;雪膚則是肌膚雪白,相傳趙飛燕便是細腰雪膚的佼佼者。
八、蓮步小襪
蓮步是指美女的腳步,更指纏過的小腳。小襪則指纏足女性所穿的襪子;小腳步伐如蓮,再穿上小襪,便成為美女的一種美態。
九、紅妝粉飾
紅妝指女子盛妝,就如今天在腮上塗上胭脂。胭脂據說由匈奴人發明,其後才傳入中土;另外粉飾便是在臉上塗抹白粉,這種化妝品在商末周初,已開始為宮中美女使用。
十、肢體透香
女性肌膚中帶有芬芳的香氣,亦被視為美女,這種香氣並非來自某種香水,而是天然的體香;除了清代著名的香妃外,據說西施亦是渾身散發香氣的美女。
4. tvb經典古裝大劇江華向海嵐《楊貴妃》中演梅妃的是誰
吳美珩
英文名:Melissa Ng Mei Heng
廣東話拼音:NG Mei Heng
普通話拼音:Wu Mei Heng
昵稱:Melissa、吳美人
出生日期:1972年5月5日
星座:金牛座
婚姻:已婚
身高:172厘米
國籍:美國
籍貫:廣東中山
信仰:天主教
特別技能:中國舞、現代爵士舞、插花
教育程度:三藩市市立大學國際關系學士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
配偶:王華麟
出生地:中國廣東省中山市
成長地:美國三藩市
活躍年代:1997年至今
經紀公司:TVB
嗜好:瑜珈、高爾夫球、游泳、所有戶外活動
家庭 :父母、兩姐一妹 、老公(王華麟)、女兒
喜愛的:卡通人物 -- Winnie The Pooh
顏色 -- 黑、白、米
歌手 -- 張學友、張惠妹
好友 : 郭可盈、李浩林、袁彩雲、吳啟華、謝天華、吳家樂
入行經歷:參選1996國際華裔小姐奪得亞軍後加入TVB
語言:國語、粵語、英語
職業:演員
[編輯本段]獎項
全美華埠小姐選舉冠軍
1996年華裔小姐亞軍
2000年壹電視大獎最完美肌膚藝人(5914票)
2003年叄周刊頒獎至尊人氣女藝人
2003年叄周刊頒獎最玲瓏曲線體態大獎
2004年壹電視大獎官燕棧新一代女性大獎
電視劇
1997年 刑事偵緝檔案III 於小愉
1997年 鑒證實錄 譚慧欣 (與陳慧珊、林保怡合演)
1998年 天地豪情 甘鳳欣(Joe) (與羅嘉良、郭藹明、黃日華合演)
1998年 烈火雄心 程青雅 (與王喜、李子雄、關詠荷合演)
1998年 聊齋 (貳)之「花醉紅塵」 花妖夢姬 (與譚耀文、梁小冰、李家聲合演)
1998年 大澳的天空 唐淇 (與陳松伶、吳啟華、陳妙鍈、阮兆祥合演)
1998年 冤家宜結不宜解 游真琴 (與吳啟華、郭可盈、阮兆祥、江欣燕合演)
1998年 齊天大聖(貳) 女媧
1999年 刑事偵緝檔案IV 周若玫/林永恆(與古天樂、陳錦鴻、宣萱、佘詩曼、李珊珊、向海嵐合演)
2000年 真情 羅生肖 -
2000年 楊貴妃 梅妃 (與江華、向海嵐合演)
2000年 雷霆第一關 鮑紀君 (與汪明荃、王喜、宣萱合演)
2000年 新鮮人 冼佳君 (與林保怡、馮德倫、容祖兒合演)
2000年 碧血劍 溫儀/溫倩 (與林家棟、歐子欣、江華合演)
2001年 廉政追擊 Anna -
2001年 街市的童話 嚴美珠 (與羅嘉良、伍詠薇合演)
2002年 情牽百子櫃 姜心悅 (與郭晉安、佘詩曼、李浩林合演)
2003年 九五至尊 岑日愛(岑家四小姐) (與江華、張可頤、林韋辰合演)
2003年 下一站彩虹 潘寶玲 (與謝君豪、胡杏兒、陳敏之、李彩樺合演)
2003年 點指賊賊賊捉賊 容小典 (與溫兆倫、蒙嘉慧、鄧萃雯、楊怡合演)
2004年 楚漢驕雄 虞姬 (與江華、鄭少秋、張可頤合演)
2004年 鳳舞香羅 冷香泠 (與江華、陳豪、黎姿、向海嵐合演)
2005年 開心賓館 翁家文 (與陶大宇、黎耀祥、湯盈盈、胡楓合演)
2005年 妙手仁心III 葉淘(Sarah) (與吳啟華、黎姿、林保怡、陳豪合演)
2005年 人間蒸發 黎筱/莫慧姿 (與苗僑偉、陳國邦、廖碧兒、馬國明合演)
2006年 女人唔易做 高志玲(高Ling) (與鄧萃雯、林峰、謝天華、馬國明合演)
2006年 愛情全保 谷若曦(Hazel) (與陳錦鴻、江芷妮、馬國明合演)
2008年 太極 桑青/容若芊 (與趙文卓、林峰、胡杏兒、馬國明、李詩韻合演)
5. 楊貴妃是哪裡人
(一)關於籍貫的論訂 一、唐代遺碑 記述楊貴妃事跡最早的是唐天寶四年四門助教許子真所寫的《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據《元一統志》載:「楊妃容縣碑記,在普寧縣東一百二十步。」後為《永樂大典》所援引。碑文不長,現抄錄如下:「楊妃,容州楊沖人也。離城一十里。小名玉娘,父維,母葉氏。維嘗謂先人雲:「葬其祖去此十里許,逢一術土,忘其姓名,雲:『此墳若高數尺,必出貴子;惜太低,生女亦貴』。妃母懷娠十二月始生,初誕時,滿室馨香。胎衣如蓮花,三日目不開。夜夢神以手拭其眼,次日目開。眸如點漆,抱出日下,目不瞬。肌白如玉,相貌絕倫。後軍都督楊康見之,以財帛啖其父,求為女。妃家素窶,不得已與之。康有二子讀書,妃三歲,日夜同坐,聽其誦讀。漸長,通《語》、《孟》,康夫婦惜如珠玉。時楊長史琰攝行帥事,聞之,左右令其母皆來。一見大奇,私謂厥妻曰:『此女姿質異常,貌有貴相,吾二女遠弗逮也。』遂給以金帛與康,求為女。康不從,乃脅取之。舉家號泣送去。居無幾何,長史秩滿,攜歸長安,與二女同教。惟妃性昭慧,諳音律,明經史。後進入壽王宮。開元二十四年,明皇詔入內,號太真,大被寵遇。天寶間,冊為貴妃。」(1) 然而,有許多說法卻與此不同。《舊唐書·楊貴妃傳》說:「玄宗楊貴妃,高祖令本,金州刺史。父玄琰,蜀州司戶。妃早孤,養於叔父河南府士曹玄璬。」(2) 沒有明確提出籍貫。《新唐書·楊貴妃傳》說得較清楚: 「玄宗貴妃楊氏,隋梁郡通守汪四世孫,徒籍蒲州 (即永濟,今山西蒲坂),遂為永樂人。」(3) 《楊太真外傳》則說是「弘農華陰人,後徙居蒲州永樂之獨頭村。」這里說到村,算是較具體的了。後來又說到:「其父元(玄)琰蜀州司戶,貴妃生於蜀。」(4) 因此後來又有楊妃是四川人之說。而《舊唐書》和《新唐書》的《楊元(玄)琰傳》則說楊元(玄)琰是虢州閿鄉人,即現在的河南陝縣人。此外,還有說楊貴妃是湖南醴陵人的。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這種種的說法,究竟應以哪一種較為可靠呢?筆者認為應以許子真的碑記為最可靠。理由有四:一、碑文內容有根有據,來龍去脈,十分清楚。而且細節翔實。文中雖有某些傳奇色彩,這正同史傳上的許多帝王將相、英雄豪傑的事跡,多少附帶有某些傳奇甚至是迷信色彩一樣,不足為怪。二、碑記是楊貴妃同時代的人所撰,是此歷史的權威見證。其它一切楊妃籍貫的歧說,均遠後於許子真的人所作,許子真是楊貴妃生活時代最有資格的發言人。三、這是一塊確確鑿鑿的碑文,它有著一般書本文字所沒有的特殊的文獻價值。這總是先有其人其事並有其緣才能有其碑,唐當代的人對於一位貴妃,是不能隨便以偽說勒石銘碑的。這是人們常識以內的事。四、許子真當時任四門助教,是有地位的學門教長。四門學唐代前原為大學,隸屬於國子監,以傳授儒家經典為職責。到了唐朝「始合於太學」,助教為三人。據柳宗元在《四門助教壁記》中說:「四門學之制,掌國之上士中士下士凡三等,侯伯子男凡四等,其子孫之為胄子者,及庶人之子為俊士者, 使執其業而居其次,就師儒之官而考證焉。」(5)因此,許子真是當時有頗高地位的人,撰這樣的碑文是要負責的,決不會憑空捏造。 古例,生不立傳,所以此碑應系作於楊妃死後。碑文體例,傳後必加評贊,正文之後必勒作碑年月,此碑獨無;其紀事至入宮封貴妃,亦無結束語,可見並非全文,其後必有缺佚。碑文說楊貴妃「進入壽王宮」,再「詔入內,號太真,大被寵遇。」是歷史的正面記載。對楊妃入壽王邸後,成了壽王的妻子,玄宗父奪子婦,先令她出家當道士,號太真,到天寶間再冊為貴妃這一亂倫的醜行,碑文只隱約其詞,沒有挑明,這也是「為尊者諱」的緣故。 至於許子真碑記之外的各種楊妃籍貫的歧說,既有北方的山西、陝西、河南的分歧,又有南方的四川、湖南等地的涉及,內容簡單,毫無細節。其依據,都是沿著楊玄琰的家族一脈相承來分說,不是隨從「高祖令本」而出,就是跟著楊玄琰和楊玄璬的遷居與宦遊而定,莫衷一是。那一家都沒有說清楚楊貴妃的具體來歷。更應指出的是,這些都是後人的編述,五代劉昀編舊《唐書》時,距楊妃之世已一百八十多年;宋太宗朝樂史作《楊太真外傳》時,更已在楊妃既死二百八十多年之後。年代久遠,材料間接,因而各自說法混亂,根本不能同當時許子真親身經歷的實錄碑文相比。就是時距楊貴妃死後五十年白居易寫的《長恨歌》,以及陳鴻寫的《長恨歌傳》,都沒有明確肯定楊貴妃的籍貫。《長恨歌》只說「楊家有女初長成」,但沒有談到這個楊家女從何而來,生父是誰,家在何方。因此,我們不能作出貴妃是楊玄琰親生女的結論。《長恨歌傳》也只說「得弘農楊玄琰女子於壽邸」(6)。實際上這個弘農(今河南靈寶縣)是唐代的一個郡, 是楊玄琰被封為弘農郡公時的爵邑,並不是他的故里,以此作為楊貴妃的籍貫是錯誤的。 二、後世的記載 說楊貴妃是容縣人的,並不單是許子真一家。從唐代到清代,不少文人學者加以撰述,許多史章典籍為之詳加記載。自許子真碑記被作為歷史文獻載入元史乘類書《元一統志》與明網路全書《永樂大典》、史乘類書《大明一統志》之後,在明代,還有曹學佺的《廣西名勝志》,魏浚的《嶺南瑣記》,以及鄺露的《赤雅》等書志,他們都有經過調查以後的發言權。曾學佺說:「楊山在縣(容縣)西雲凌里,唐楊貴妃產於此。」(8)鄺露還從他的家鄉廣東深入到容縣去調查,在楊貴妃的出生地參觀了楊妃井,並品嘗了井水。在清代,有關記載也很多,有權威性的是康熙年間欽命編撰的大型叢書《古今圖書集成》。書中明確肯定:「貴妃姓楊,容州雲凌里人, 小名玉環。」(9)與此同時,浙江名學者曾任桂林通判的汪森,在《粵西叢載》里引用了《梧州府志》也證實楊貴妃是「容州雲凌里人。」(10)汪森為了編寫《粵西通載》(包括粵西文載、粵西詩載、粵西叢載,又稱三載),曾經窮年累月,遍搜廣西、浙江等地的文史資料,埋頭研究,終於大功告成,是公認的研究廣西問題的專家,有「廣西通」之稱。到嘉慶年間,學者董浩等更把《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收進了有影響的《全唐文》。(11)在決定收錄之前,董浩曾數度與寓居北京的容縣文士周耀昌面談,得到證實後始行收錄。對此,周耀昌在他的《玉峰漫筆》中說:「貴妃,亦婦人耳。嘉言懿行,書無著錄,而為後世關注如此,迨亦悲其遇乎?」此外,出於廣西的地方誌如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廣西通志》和《梧州府志》,以及《容縣志》等等,記述楊貴妃是容縣人的,就更多了。一個有爭議的歷史婦女人物,得到歷代這么多的重要史章典籍的紀錄和權威學者的關注考訂,是不多見的,也絕不是偶然的。即使其中有人受到許子真碑記的影響,但如果碑記不可靠,權威的學者是絕不會盲從的。 三、歷史的賦詠 不僅如此,歷代還有許多騷人墨客,在他們的吟詠中確認楊貴妃系生於容縣。明代詩人徐棻在《梧州懷古》七律中寫得好:「王孫芳草自天涯,把酒憑高眺落霞。雲冷玉環妃子宅,春殘金谷美人家。丹砂寂寞送瑤島,斑竹扶疏渺翠華。惟有蒼梧城上月,年年清影照凄鴉。」(12)詩中的頷聯,不僅描寫了生在北流江(綉江)邊的楊貴妃,而且旁及了生在南流江邊的梁綠珠。我國四大美人中的兩個都生在廣西梧州府的轄區之內。據《廣輿記》載:當時的梧州府管轄蒼梧、容縣和玉林、博白等十個縣。(13)以此,可具見此詩高度的藝術概括力和幽深的內涵。明代進士出身的浙江詩人彭清,於永樂十六年任容縣知縣時,曾寫有《容縣八景詩》,汪森的《粵西詩載》收了四首,其中的《雲凌斑竹》詠的就是楊妃故里民間傳說的遺跡。詩雲:「雲凌竹,何斑斑?雲是玉環幼時淚,揮灑點綴成斑斕。邇來千有百餘載,猶自膾灸於人寰。天上麗質何顛倒?父母生兮不自保!定將遺跡說楊家,此事朦朧莫可考。至今楊山麓,蒼翠交林木。鳳不下兮鸞不凄,只作琅玗耀人目。」(14)詩人悲嘆楊妃的幼年被賣:「天生麗質何顛倒?父母生兮不自保!」但又指出竹因楊妃灑淚成斑乃是無稽之談:「定將遺跡說楊家,此事朦朧莫可考。」詩人說的完全正確,「雲凌斑竹」無疑出於附會,但也表明了楊妃確系生於容縣。因為其地要是沒有楊家「天生佳麗」其人,沒有「父母生兮不自保」其事,也就不會有「雲凌斑竹」的傳說。凡屬於附會的傳說,必先有所附,然後始能牽合成詞。不是出於對楊妃這個本地人懷有感情,容縣人大概是不會編出這個傳說來的。主編《永樂大典》的解縉也寫詩證實過楊貴妃出生於容縣。他在《勾漏訪古》中寫道:「北流縣下古銅州,平地山岩籠玉樓。誰為丹砂赴勾漏,人傳青竹滿羅浮。楊妃井塌風煙古,葛嶺寺(應為葛令寺)荒草樹秋。卻憶故鄉山更好,錦袍歸去棹扁舟。」(15)解縉是受貶而到容州北流來的,他經容州時看到了已湮廢的貴妃井,所以有此吟詠。現在這首詩還刻在北流縣勾漏洞內。這個井是指楊貴妃故里井,在容縣楊皮村饒家屋角石堆下,附近有黃皮果樹,離溪邊村道不遠。後來由於風水先生說此井不利,村人每多口角;又謬說飲井水生美女會惹事生非,因而鄉人用一大石坂把井口封蓋住。 對於楊貴妃的籍貫,在詩歌中表達得最明確的,莫過於清雍正浙江詩人商盤的《楊妃井歌》了。詩曰:「范陽戰鼓邊塵起,雨濕梨花葬妃子。楊氏當年掌上珠,生長容州普寧里。戚晚消亡歷劫沙,行人猶自訪楊家。傾域麗質歸宮禁,隔代遺蹤汲井華……此井炎雲瘴霧中,古波不動蝦蟆伏。君不見、梁家鬻女珠盈斛,墜樓不惜埋金谷。一勺泉留雙角山,萋萋蔓草含情綠。」(16)這首古體詩同樣拿楊貴妃來與綠珠相比,說明古代詩人對我國這兩個古代美人出生在南北流二江很感興趣,而且對其慘遭不幸深表同情。此外前人從容縣這一地方落墨為楊妃題詠尚多,在此就不能—一列舉了。 四、古跡佐證 在楊貴妃的故鄉容縣,不但有許多詩文的記載,而且有名勝古跡可資考證。除了上述的楊妃井和雲凌斑竹之外,還有梳妝台、楊妃山和楊妃廟等。梳妝台在容縣城東門外唐代遺跡經略合真武閣附近,相傳那是古代容州官暑所在。楊貴妃被楊康和楊玄琰遞相買養以後,都在那裡住過一段時間。後人即名之曰梳妝台。可惜年代久遠,加上天災人禍,建築物早已無蹤了,但地基尚可辨認,人們的題詠尚在。清代容縣詩人王維新唱道:「內殿春風掃十眉,名牽長史跡紛歧。綉江亭榭分明在,鏡匣芙蓉惝怳疑。汨汨溫泉無錦檻,蕭蕭斑竹有荒祠。書生弔古如親見,憂化初承恩澤時。」(17)詩的第二、三、四句,乃系針對楊妃籍貫的歧說而發。說由於楊妃名義上為楊玄琰(長史)的女兒,遂至對她的蹤跡(指出生地)產生了紛歧的說法。綉江旁邊明明擺著她的遺跡,竟也使她的出身事跡成了疑案。詩的後半首還舉出斑竹、楊妃廟兩古跡為證,說使他這個本地人(書生)「弔古如親見」,親切之情,躍然紙上。清代江西詩人趙德湘在《容縣楊妃梳妝樓》一詩的首聯中,也說得很清楚:「群峰拔黛引遊船,生長楊妃艷此邦。」(18)楊妃山在楊皮村附近的金牛嶺上,又名獅子山。這就是碑記中楊貴妃父親說過的那座墳山所在地。上面葬有楊貴妃的祖先,其墳叫「王母點兵」,名堂很別致。從這里可以看出,楊貴妃祖籍容縣,也是無可置疑的。楊妃廟在楊皮樹,保存時間最長。該廟又叫娘娘廟,規模相當可觀,除了正殿還有附屬廓屋,山前山後還有楊妃廟的園林地。廟的左右兩廂,歷代文人的題辭碑刻很多,其中一幅中間寫著李白《清平調》的名句:「雲想衣裳花想容……」旁有一首意境絕俗,膾灸人口的聯語:「莫道空山環珮寂,猶聞古井石泉香。」廟內還供有一塊銀牌,上面刻著楊貴妃的生卒年月。此外,廟內還保存有不同年代的石碑數幅,只因保管不得其法,碑文剝落甚多,殊為可惜。無疑地,這些古跡都自然而然成為楊貴妃出生於容縣的佐證。1950年筆者在容縣地委工作期間,曾聽下鄉到楊皮村工作的同志回來說過楊妃廟的情況。痛惜一場浩劫,現在聽說已經盪然無存了! 我國歷史上的四大美人,都有著名的同她們的出生地相關聯的名勝古跡。如西施的故里浙江縣有浣紗石、浣紗亭和西施谷;王昭君的湖北興山縣有昭君村、昭君井、望月樓、妃台山和梳妝台;綠珠的廣西博白縣有綠珠井、綠珠祠和綠珠江;而楊貴妃的故鄉容縣也有貴妃井、楊妃山、貴妃廟、梳妝台和雲凌斑竹等。楊貴妃同王昭君一樣,與其相關的名勝古跡都是最多的。這都是因人而設的景物,是因人而流傳下來的古跡,是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群眾公認的佐證。「西子院遺石,貴妃生有村。香泉紅淚在,曾照馬嵬魂。」(19)清代湖南詩人周志勛的五絕,多少道出了這個古跡的參證價值。對此,民國初年廣西詩論家夢秋,在《桂海百一詩話》中也有過肯定的論證。他在列舉了綠珠、王昭君、西施和薛濤各在其家鄉有其名字所冠的古跡之後,接著說:「容縣有楊山、楊妃井,蓋取美人出處為名。」(20) 五、家鄉的嘉果 楊貴妃酷嗜荔枝。本來,愛吃荔枝的人,不一定就是產荔枝的嶺南的土著。蘇東坡、白居易都盛贊荔枝,他們就都不是嶺南人。但是,也有人因四川也產荔枝(質頗差),便以此證明嗜荔枝的楊妃是四川人,所以這里也就特地說一說。而且,從前人的詩文中,也可於此窺見楊妃生於容縣的端倪。荔枝是亞熱帶的特產,以廣東、廣西、福建最著名。其中尤以廣州附近增城一帶出產的掛綠和黑葉等品種至為名貴,這在漢晉朝代就是朝廷欽定的貢品。五代時,南漢狀元梁嵩的《殿試荔枝詩》,就說明了楊貴妃與嶺南荔枝的關系。詩曰:「露濕胭脂拂眼明,紅袍千裹畫難成。佳人勝盡盤中味,天意偏教嶺外生。橘柚遠慚登貢籍,鹽梅應合共和羹。金門若有栽培地,須占人間第一名。」(21)梁嵩是平南縣人,同楊貴妃故里毗鄰。楊貴妃的家鄉容縣,也是產荔枝的所在,縣西離現在汽車站約三公里有村名荔枝根,就是古代有名的出產荔枝的地方。楊貴妃進宮以後,唐玄宗為了取悅這位寵妃,於是下令廣東進荔枝。在每年荔枝季節,便通過驛道,日夜兼程,一站一換人馬,從廣東遠送荔枝到長安宮中。關於這件事,史學家司馬光的名著《資治通鑒》寫得最為確鑿:「楊貴妃方有寵,每乘馬則高力士執轡授鞭(高力士,廣東高州人,家距容縣甚近)……中外爭獻器服珍玩……妃欲得生荔枝,歲命嶺南驛地致之。比至長安,味色不變。(22)但,歷來有不少人懷疑此事是否屬實。因為,荔枝一經摘下,「一日則色變,二日則香變,三日則色、香、味俱盡矣!」(白居易《荔枝圖譜序》)不論如何快的驛馬,不論如何日夜兼程,也決不可能在三數日內把摘下的荔枝從廣東運到長安。然而,古人自有辦法,故宮刊物《紫禁城》對此有檔案資料。那辦法很簡單:把將熟的荔枝大枝大枝地斬下,以容器盛水,好似插花那樣養著,然後裝運。路上還要不時往葉上灑水散熱,減少水份蒸發。用此辦法,路上當然也還會壞掉不少,但總有一部份可以保鮮運到。當時廣東曲江人唐玄宗朝宰相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章,任嶺南經略使,貢荔枝就是由他籌劃運送的。他因積功得加三品,並升遷為光祿大夫。就連認為「妃生於蜀」的宋代樂史,在《楊貴妃外傳》中,也曾多次提到荔枝是由南方的廣州送去的。說楊貴妃「嘗荔枝,南海荔枝勝於蜀者,故每歲馳驛以進。」(23)楊貴妃縊死的時候,唐玄宗還叫高力士用嶺南送來的荔枝祭奠。可見楊貴妃同嶺南荔枝的關系是多麼的深!然而蘇東坡卻說是由涪江送去的。他在《荔枝嘆》詩中說:「永元荔枝來交州,天寶歲貢取於涪。」(24)不知何據?《唐詩故事》曾說:唐代的荔枝「四川產的大多是早熟種,質量最差,果肉薄而酸,即使是最佳者,也只相當於福建下等品種。」(25)既然楊貴妃愛吃「美味水果荔枝」,嶺南荔枝又是歷來的貢品,決沒有從涪州送去「質量最差」的酸荔枝的道理。早在唐代,就有名詩人號稱鄭鷓鴣的江西人鄭谷作過明白的解說。他在《荔枝》詩中寫道:「平昔誰相愛,驪山遇貴妃。枉教生遠處,愁見摘來稀。晚奪紅霞色,晴欺瘴日威。南荒何所戀,為爾即忘歸。」(26)詩中說的「生遠處」,「瘴日威」和「南荒」、「忘歸」等等,無疑地都是貴妃與荔枝同生於嶺南的寫照。南宋四大詩人之一,曾任廣西經略安撫使的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說:「瘴,二廣惟桂林無之,自是而南,皆瘴鄉矣!」(27)這說明惟兩廣的荔枝才能「晴欺瘴日威」。清代道光年間的兩廣總督阮元,是江蘇有名的學術權威,曾對蘇東坡作過不太傷雅的嘲笑,他在《嶺南荔枝詞八首》的二首中寫道:「嶺外書傳唐伯游,風枝露葉漢宮秋。如何天寶年間事,欲把涪州換廣州?」(28)如果蘇東坡尚在,真不知作何答復。阮元接著寫道:「新歌初譜荔枝香,豈獨楊妃帶笑嘗。應是殿前高力士,最將風味念家鄉。」這里不但明確地肯定了嶺南荔枝為貢品,而且清楚地說明了楊貴妃和高力士這兩個兩廣人,在貢荔問題上的密切關系。好一個「最將風味念家鄉」!何止是高力士,楊貴妃更是思念著品嘗家鄉的風味——兩廣的荔枝。蘇東坡後半生的最大不幸,是遠貶廣東的惠州和海南島儋縣以及廣西的合浦。但他在不幸中卻嘗到了名聞天下的嶺南佳果荔枝,他大快朵頤之餘,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既然涪州的荔枝堪為貢品,他何不「歸作涪州人」呢?「最將風味念家鄉」,楊貴妃之為容縣人,是前人所確認的。 六、阿蠻何所指 楊貴妃的名字很多,她小時叫玉娘;成長後,取名為玉環;到了入宮修道,號曰太真。但在宮中,她卻被呼喚為玉奴和阿蠻。唐詩人鄭隅在《津陽門》長詩中說:「三郎紫笛弄煙月,怨如別鶴呼羈雌;玉奴琵琶龍女撥,倚歌促淚聲嬌悲。」(29)這個三郎指唐玄宗,玉奴就是楊貴妃。奴,本是女子的卑稱,但在當時的宮廷內,卻含有愛稱的意思。這個玉奴,就是玉娘的變稱。至於稱呼叫阿蠻,就更說明楊貴妃是廣西人的問題了。兩廣,古稱蠻夷之地。西漢南越王趙佗,據有兩廣,他寫信給漢文帝,就自稱「蠻夷大長」。唐代光化中尚書左丞狄歸昌在《題馬嵬驛》一詩中說:「馬嵬煙柳正依依,重見鸞輿幸蜀歸。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30)就是明確地把楊貴妃稱為阿蠻的。當時唐明皇宮中除了楊貴妃之外,還有一個宮女叫謝阿蠻。因為她是廣東新豐縣人,所以也叫阿蠻。唐明皇帝為了討好這兩個阿蠻,還在宮禁戲稱自己為阿瞞,以表示諧音名字的親昵。 我國晚清大詞人臨桂的況周頤,在他的《蕙風簃二筆》一書中,對這個問題也作過了明確的論證。他在援引《鶴林玉露》所載上述狄歸昌的詩以後,肯定地說:「玉環一名阿蠻,可謂粵產佐證。北人概稱南省曰蠻也。」(31)接著況周頤又援引了《永樂大典》所載的許子真碑記,最後他下結論說:「許子真與妃同時所記,得諸咫聞,必無舛誤,而妃為粵產無疑矣!」(32)人們稱楊貴妃為阿蠻,顯然是因為她來自南方。所謂「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便是。東晉范曄的《南蠻志》有過說明。在唐代也有好幾個詩人寫過廣西是南蠻的詩,如宋之問的《過蠻洞》,劉禹錫的《蠻子歌》,以及項斯的《蠻家》等等。當然,這是大漢族主義對少數民族和僻遠邊民的辱稱,但人們之稱楊貴妃為阿蠻則與此不同,因她曾被唐明皇所寵遇,阿蠻之名又是首先從宮里叫開去的,所以辱稱也就變成了愛稱。 七、辯疑駁議 從上面所列諸多資料來看,說楊貴妃出生廣西容縣是有充分的事實根據的。可是光緒二十三年本《容縣志》以易紹惠、王永貞等人為首的編纂者,在記載許子真碑記的同時,又在附錄後對楊妃生於容縣說加按語道:「其荒誕似不足深辨。」並說「題詠流傳、漸成故實;作廟立祠,其惑滋甚」,(33)這是唐許子真碑記、於元代見諸典籍,楊妃生於容縣的事實為人所公認後,歷時五百五十餘年,又第一次被人斥為荒誕。但是斥之者舉不出任何荒誕之處,只含糊其詞說「似不足深辨。」他們不敢碰到許子真的《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也不敢涉及歷代史章典籍的記載。只死抱住《楊貴妃外傳》不放,說「妃生於蜀」,並振振有詞認為《楊貴妃外傳》的作者樂史是「唐史官」應該沒有錯。對此,容縣清舉人劉荊山(也作京山、耕山)曾經有過評論:「其人(指上述作按語者)除帖括(應考科舉的八股程式)外即不知有學問,於彭(清)、王(維新)詩乃不知所雲!」(34)意謂寫上述按語的人學識譾陋,連彭清的《雲凌斑竹》和王維新的《梳妝台》兩詩也沒有讀懂,以為彭、王也認為楊貴妃生於容縣之說無稽、可疑,所以就發出了「其荒誕似不足深辨」、「為惑滋甚」等論調。劉荊山與編纂《容縣志》諸人同代而較年輕,熟知其人及編寫情況,他的話是足夠說明上述按語的來由的。彭清的詩有「定將遺跡說楊家,以事朦朧莫可考」兩句,縣志撰人以為是說楊妃生於容縣是無稽之談,他們沒有理會詩題是「雲凌斑竹」,句中的「遺跡」即指此。句中的「此事」乃指楊妃灑淚於竹成斑這一傳說,昧乎此,於是對詩作出了南轅北轍的理解。其實彭詩前面「天生麗質何顛倒,父母生兮不自保」兩句,就是據許子真碑所載楊妃幼年被賣事,認定了楊妃系生於當地楊家了。對此他們也沒有理會。王維新詩有「鏡匣芙蓉惝怳疑」之句,他們以為是王維新也懷疑說楊妃生於容縣,在此梳妝是否有其事。其實恰恰相反,王詩正是指斥那些楊妃生於容縣以外的歧說。詞的第二句「名牽長史跡分歧」即明確指出這些歧說是由於楊妃掛上了楊玄琰這個養父而產生的。接著「綉江亭榭分明在,鏡匣芙蓉惝怳疑」兩句對歧說作了駁斥:「楊妃的遺跡就分明擺在綉江旁邊,竟也要懷疑她是否在此居住梳妝過。」彭、王兩詩並不難懂,如果真如劉荊山所說「不知所雲」,則其人的學問也就可想而知。最笑話的是《容縣志》的撰人竟把《楊太真外傳》的作者樂史說成「唐史官」!稍通文史的人也不至於鬧這樣的笑話。樂史,字子正,江西宜黃人,是宋太宗朝的著作佐郎,後知凌州,召為三館編修。他是一個著作家,寫過四百餘卷書。名氣很大。《容縣志》撰人對之懵然。劉荊山說他們「除帖括外即不知有學問」,並不過份。還要指出的是,《楊太真外傳》並不是史書,它是一部小說,是《顧氏文房小說》的一部份,不能作為正史,要說是史,也只能是野史。試問:有虛構成分的小說怎能拿來作為歷史重要人物籍貫的依據呢?據此而作出的推論,也就當然站不住腳。作為一個縣志的編者,怎能夠張冠李戴,輕率地去否定唐代見證人的碑記,再把宋人牽扯作唐人,奉之為權威證人呢?這些編者還把蘇東坡《贈川妓楊姐》的詩:「須信楊家佳麗種,洛川自有落妃池」(35)用為「妃生於蜀」的依據。這個洛川就是導江,即現在的灌縣。那裡是傳聞有「落妃池」。即使傳聞屬實,那是楊妃跌落過的地,也只能說明楊妃曾隨楊元琰在四川住過,並不能證明楊妃生於四川。蘇東坡的詩,只是即興贈川妓楊姐的酬酢之作,可見其中的戲謔程度。以此作為掌故,似欠嚴謹,也難篤信。除了蘇東坡,就再也役有多少人吟詠過這件事了。就算是一個依據吧!也是僅此一端,別無佐證。比起楊貴妃出生地容縣歷代琳琅滿目的詩文和眾多的遺址古跡來,那是差得太遠了!翻閱現在流行的各種辭類書,如《中國歷史名人辭典》、《中國人名大辭典》、《辭海》、《辭源》和《中文大辭典》等等,也沒有哪裡是記載「妃生於蜀」的。這些辭類書寧可沿用各有說法的新舊唐書的觀點也沒有取宋樂史「妃生於蜀」的說法。因為那是出於《楊太真外傳》這本小說的東西,而小說和野史都不能作為正史看待的。 楊貴妃並不是楊玄琰的親生女,僅是一個養女。養女隸籍於養父,則是另一個問題。但是,楊玄琰為什麼諱言養女呢?很明顯,是因為楊貴妃生得聰明伶俐,美麗標致,既「通語孟」,又「性昭慧,諳音律,明經史」,是一宗可居的奇貨,是可以換取高官厚祿的無價之寶。因為養女一旦為皇家所看中,就可以女榮父貴,全族享福無窮了。歷史的發展,充分證實這一點。因此,楊玄琰一把養女楊貴妃帶回了長安,就成了楊家的千金,與楊玄琰的兩個親生女等同一體,這不僅瞞過了皇家貴族,而且欺騙了唐代以後的一些史官和歷史小說作者,以及一些地方誌的編纂者了。但這事瞞過了別人,卻是瞞不過楊貴妃的,因為她被賣時已有三歲多,賣後又在容州官署住過一段時間,長到好幾歲才帶去長安。入宮以後,更得到玄宗的寵愛,可以想像,她總是要說出這些心裡話的。玄宗在宮中叫她為「阿蠻」,也表示他知道楊妃的來歷。
6. 貴妃醉酒整個劇情
天寶年間,天下太平。唐明皇耽於聲色,遂派高力士到全國各地采選美女。
高力士自湖廣至兩粵,倒是選了一些,但不甚滿意。無意間聽說閩中興化縣有個少女名叫江采蘋,不僅貌美無雙,而且對諸子百家、濤詞歌賦、琴棋書畫,無不精通。高力士讓當地官員派專人護送,火速進獻京城。唐明皇見江氏果然美如天仙,聰明伶俐,才思敏捷。於是喜動天顏,大賞群臣,三天沒有上朝。江采蘋自幼喜愛梅花,自號梅芬。來到皇宮,明皇賜名梅妃,並在後花院專門修了梅園。各州府為了逢迎,將上好的梅花快馬進呈宮中,好讓皇上和梅妃開心。
一日,明皇在梅園宴請諸王。酒過三巡,忽聞宮中笛聲嘹亮,彷彿從天上飛來一般。明皇見太子和諸王驚訝不已,於是很驕傲地說:是我新選的梅妃在弄笛。為了在兒子面前顯示老子的艷福.他命高力士去請梅妃來和諸王相見。不多一會兒,梅妃如風擺楊柳一般來到梅園。明皇稱贊說:梅妃是梅精。她吹白玉笛作驚鴻舞,能使滿座生輝。諸王說,那就讓我們開開眼吧。
明皇命梅妃起舞。於是梅妃在園中飄飄曼舞起來。果然如紫燕翻飛,如海棠花飄,如梅朵輕盈。舞畢,諸王拍手叫好,紛紛向她敬酒。明皇十分得意,欣賞兒子們那一雙雙艷羨的目光。
這時,寧王已經喝得大醉。當他向梅妃敬酒時,有意無意間踩了梅妃的綉鞋。梅妃不悅,拂袖向宮中而去。明皇不知何故,怎麼也沒能挽留住梅妃。
梅妃一臉怒氣而去,把個寧王驚得魂不附體。回到王府,他越想越怕。調戲父皇的愛妃,罪該萬死。倘若梅妃在父皇面前說他的不是,你就是有千張嘴也辯不清楚。他猛地想起駙馬楊回足智多謀,又頗得皇上寵信。寧王馬上差人去請楊回來密議。楊回不愧是智多星,他的腦瓜子轉了兩轉,小眼睛眨巴了幾下,伸出兩個指頭,在寧王耳邊低聲獻了兩條妙計。
第二天早朝,寧王雙膝跪於殿前,向明皇請罪說:』父皇,昨日因不勝酒力,失錯踩了梅妃娘娘的綉鞋,請父皇饒恕。」
明皇正為昨晚梅妃生氣而納悶,此刻聽寧王這么一說,心裡大不痛快。他看了楊回一眼,平靜一下情緒,說:「我若計較起來,天下人會說我看重色貌,而輕於人倫。你既無心,這事就算了,以後多加小心就是。」
寧王叩頭謝恩。駙馬楊回趁機說:「皇上,我見宮中嬪妃不少,怎麼見高力土又在各地選美?」明皇說:』嬪妃是不少,但中意的不多。」楊回說:』我聽說壽王妃楊玉環,生得花容月貌,姿色蓋世,非人間之女。」
明皇聽了不覺愣了一下。壽王真的有此女?可從未聽說過。按輩份論,壽王是他的兒子,楊氏是他的兒媳婦。但是,好色之心壓倒了人倫之理。明皇一聽大喜,立即差高力土到壽王府去取楊玉環。
聖旨難違。壽王不管多麼不願意,只好拱手奉送。楊玉環並不願侍候皇上,她和壽王十分恩愛,情深意切。壽王和玉環抱頭痛哭。誰都知道這一去,夫妻情份從此了斷;這一去是生離,也是死別。不過壽王仍抱著些許僥幸:若父皇看不中,楊妃不就回來了嗎!
壽王想錯了。楊玉環參見明皇時,正值階前月影橫空,宮中銀燭高照。在燈月之下,明皇定睛細瞅玉環,就見她肌膚雪白,容光奪魄,豐滿而不胖,勝似越國西施。真個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朝想美人,暮想美人,美人果真在眼前。明皇大喜,他決意留下 這個兒媳婦。但他既要堵外人的閑話,又要楊玉環心裡轉過彎來,於是他讓高力土將玉環送往宮中的太真觀,去當女道士。明皇賜她道號太真。由於寧王和楊回給他推薦了一個可心可意的美人,明皇重賞他倆。寧王詭計得逞,既免了自己的罪過,又滿足了父皇的色慾;而直接受到傷害的,自然是那個無辜的倒霉蛋壽王。
不久,明皇為壽王又娶了一房,算是對他的安慰。這個時候,他才心安理得地將楊玉環接到宮中,冊封「太真宮女道土為貴妃」。那天傍晚,明皇命樂隊奏霓裳羽衣曲,親授她金釵鈿盒,五天沒有上朝。有時玉環早妝,明皇親自給她描眉插花,薄施粉黛,哂笑玩樂,愉悅無比。
寵了楊妃,自然疏了梅妃。一天,梅妃問高力士:「高公公,皇上這些日子怎麼沒到我宮中來?」高力土不敢隱瞞,說:「娘娘,你還不知道吧,皇上新納了壽王的楊妃,寵幸無比哩。」
梅妃很有見識。她讓宮女把她打扮得花枝招展,逕直來到皇上的寢宮。只見明皇獨自在花陰下站立。梅妃上前見了,說恭喜皇上另有新人。
明皇笑著說:「我偶惹閑花野草,何必提她。」梅妃說:「可叫出來讓我們姐兒倆相見。」明皇不得已,一再囑咐說:「楊妃來時,你可不要生氣呀。」梅妃點頭。明皇遂讓楊妃出來參見梅妃。
明皇為了討好兩個愛妃,便設宴款待她們。美人相見,互為仇敵。先是客氣一番,稱贊一番;後來兩個吟詩作詞,暗中譏諷。你笑我太瘦,我罵你太肥。漸漸地,兩個人的臉色不那麼好看。明皇裝著沒看見。高力士一個勁兒地在旁邊打圓場,講笑話,也沒能把兩個美人逗樂。明皇一手挽著梅妃,一手挽著楊妃說:「我今日得了二位美人,正是我們取樂之時,二位見面為什麼一定要爭吵呢!」
由於梅妃才華出眾,性傲情柔,不像楊妃那樣會哄會逗,於是楊妃常在皇上面前說她的不是。明皇終日讓楊貴妃陪伴,聽曲跳舞,飲酒賞花,歡樂無比。
一天,明皇閑步梅園,忽然想起了梅妃。梅妃之美,美在雅,美在文;楊妃之美,美在會哄人,柔情似水,隨心可意。好久沒見梅妃了,他讓高力士著快馬去把梅妃接來,並叮囑說:「你須悄悄地去,不要讓楊妃知道了。」
楊貴妃同樣精明得很。這些日子,皇上每晚必招她去侍寢。這天,她一直等到深夜,一直等到天亮,始終沒見高力士來招她。她問宮女,有知情宮女說:聽說昨晚皇上把梅妃接到了寢宮。
楊貴妃十分生氣。她同樣打扮得花枝招展,怒氣沖沖直闖寢宮。大小太監見了,一個個驚得雞飛狗跳,想拉不敢拉,想攔攔不住。楊玉環自恃嬌寵,當面指責皇上,辱罵梅妃,並將皇上所贈的金釵、翠鈿扔在地上,揚長而去。
愛之深則懼。明皇既對楊玉環無比寵愛,當然就有幾分懼她。他只好讓人先送梅妃回,他去勸哄玉環。楊玉環只讓皇上寵她一個,不讓他身邊有第二個女人。她仗著父兄俱為高官,便常常驅使大臣們為她辦事。她的哥哥楊國忠為宰相,權傾朝野;還有邊將安祿山認她為干媽;她的兩個姐姐皆被封為一品夫人,隨意出入後宮,和明皇關系暖昧;她愛吃荔枝,明皇傳令嶺南官府不分晝夜快馬傳來。唐明皇排行老三,楊玉環常私下叫他「三郎」。正是這樣,當時大詩人白居易說楊玉環是三千寵愛集一身。
這天,明皇囑咐太監高力士、裴力士在百花亭中擺宴,特邀楊貴妃去陪他賞月觀花,撫琴賦詩。
楊貴妃十分高興,等不到黃昏,她又是洗澡,又是噴香,又是更衣,收拾打扮的時間,比平日著實下了一番工夫。她早早地來到百花亭,滿心歡喜地去陪皇上。她漫步在百花叢中,其實心不在花上,不時沖那邊張望,看皇上來了沒有。那邊一有動靜,她會快步走去迎接的。
她立在玉石橋上,抬眼眺望天幕,就見一輪明月初上,皎潔如冰輪。橋下有鴛鴦戲水,玩耍自由;一條金魚朝她游來,搖頭擺尾張嘴吹泡,彷彿在向她問好。玉環常見得花兒們魚兒們比她快樂,比她自在。它們不需要逢迎誰,不需要侍候誰,更不會像她這么孤零零地等人。忽然間,聞得一陣雁叫聲。舉頭看,一隊大雁正從頭頂上飛過。雁聲凄切,哀婉悲鳴,動人情懷。楊玉環心中不免升出天涯此時的愁惆來,要是在壽王身邊,決不會有這等苦楚。
見貴妃早早地來了,高力土、裴力士顛兒顛兒地跑過來。貴妃問宴席准備好了沒有,樂隊到齊了沒有,還特別囑咐說,一會兒聖駕到來,務必早早告訴她,好讓她去迎駕。」於是,她繼續到各處賞花,眼睛不時瞅亭子外面。玩的時間不短了,夜幕深了,可是還不見皇上的人影。她很焦急,也很納悶。平日這個時候,皇上該來了;即使被什麼事拖延住了,也會派太監來報個消息。怎麼今天既不見人來,也沒有消息。
貴妃對高力土說:你去瞧瞧。去了半個時辰,高力士終於打聽清楚了,他說:「娘娘,萬歲爺到梅妃那兒去了。」楊貴妃心裡咯噔一下,不相信地問:「你可打聽清楚了?」高力士說:「我不僅打聽清楚了,還見了皇上停在那兒的寶輦。」
楊貴妃心頭湧起一股酸楚,與其說是醋意,不如說是悲哀。每一代皇上即位後,都要派人到各地選美。宮中嬪妃數干,而像她楊玉環這么受寵的,只有她一個。而其他女子,從進宮到老死,恐怕一輩子也難得見到皇上的面。從這一點來說,她是幸運的。但比起普通人家的女子,能和丈夫朝朝暮暮,耳鬢廝磨,為人妻為人母,她當然感到不滿足。身享榮華富貴,但心裡沒有安全感,說不定哪天會被冷落。而那個當皇上的,想寵幸誰就寵幸誰。夫妻本該舉案齊眉,可嬪妃們還得向他下跪謝恩……
想到這里,楊玉環把酸楚進出眼外,為了不讓兩個太監看到自 己的眼淚,便對高力土和裴力士說:「既然這樣,我也回宮去了。」
高、裴二人說:「娘娘,要是皇上一會兒來廠,您不在,如何向皇上交待?」
楊玉環轉念一想,也是,他能自由,我可自由不得。這樣,難免會連累兩位太監。女人就是命苦。乾脆,我一面自個兒飲酒,一面等他李三郎。於是她說:「暫且不走了,你們給我斟幾杯酒來!」
高力士和裴力士不敢怠慢,讓宮女端萊,他們進酒。玉環喝了幾杯,不覺頭暈腦脹,心裡混沌一片。先是兒子的老婆,後為老子的寵妃。人們奉承她,巴結她,走她的門子。她錦衣玉食,身價不菲,可到頭來有什麼用?其實人生是一場夢。
酒力發作,渾身發躁,她把鳳衣脫去,又端起大杯來喝。高力士和裴力士勸她不要再喝了,可她不聽,乾脆自斟自飲,決心喝它個一醉方休。這時她真地醉了,搖搖晃晃,還要太監們扶她去賞花。什麼牡丹花、玉蘭花、海棠花、蘭花、月季,還有那香氣撲鼻的桂花。看鮮花,想自己。觀花自憐,滿腹愁緒湧上心頭。
楊玉環要邊賞花邊飲酒。高力土和裴力土明白,貴妃娘娘此刻一肚子氣,誰也不願做她的出氣筒。他們小心侍候,不敢大意。果然,貴妃一會兒說酒太涼,一會說酒太燙。備的酒都被她喝光了,可她還要,一個勁地催太監們進酒。
高力士和裴力士勸她不要再喝了,小心喝壞了身子。她罵他們是狗奴才,給了他們一人一耳光。她讓太監把桌子移到高處,說皇上來時,她能第一個看見。就這樣,楊貴妃一直喝到半夜。她真地太醉了,心裡苦得很。可她趁著酒興,要像男人們一樣找樂。她摘掉高力士的帽子,戴在自己頭上;脫掉裴力土的靴子,穿到自己腳上,學著皇上的樣子,大搖大擺地走路。昂首挺胸,目中無人。
一直鬧到明月西轉,晨星將出,自己也覺得沒什麼意思了。夜冷、身冷、心冷,她恨不能大哭一場。在太監和宮女的攙扶下,她一步三搖地回到宮中。一路上,她腳下踉蹌,心裡翻騰著無限哀怨,口中拋出串串醉語:「李三郎,你,你太不夠意思了。」
7. 楊貴妃代表什麼生肖
你好,答案是羊,肖羊的人,個性比較被動,但卻相當可靠,通常不會主動積極處理事物,要推一下才走一步,相當保守,缺乏獨立自主能力,所以不適合擔任主管。女性則保守可靠,會是一位安分守己的太太,她的思想中心就是一個家,所以會用心地想菜單、學烹飪、學插花、學裝飾,把家處理得很好。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8. 楊貴妃墓的陵墓設置
楊貴妃墓是唐代第七個皇帝玄宗李隆基的寵妃楊玉環的墓葬,距今已有1200多年,位於西安以西63公里處的馬嵬坡,它以其「古冢留香,詩碑放彩」的獨特魅力而馳名海內外。
1956年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成立文物保管所,1980年對外開放,2008年5月升格為博物館,現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整個墓園依山而建,呈階梯狀,氣勢雄偉。拾階而上映入眼簾的是民國二十五年陝西省府主席邵力子所題的七個金色大字「唐楊氏貴妃之墓」。
園內仿唐獻殿現作為「唐代婦女生活展」展室對外開放,通過唐代喪葬禮俗遺物展現了唐代女性生活的部分方面,共分「審美情趣」、「發髻綽姿」、「面靨倩影」、「服飾新潮」、「出行常度」、「翰墨風流」、「樂舞春韻」、「農家淺露」等八部分。
楊貴妃墓原是一個土冢,相傳墓上封土香氣宜人,游女紛紛拾取,使得封土被大量帶走,為保護墓葬而砌成現在這風格獨特的青磚冢。
在墓葬的東西兩側為清代風格的碑廊,陳列著唐以後達官貴人,文人學士題寫的珍貴詩詞刻石三十八通,這些碑石中既有唐僖宗、李商隱、賈島等唐代著名人物的作品,又有近代林則徐、趙長齡、於右任等的題詠,珍貴的碑刻,字體不同,風格各異,各抒其見,不一而足。
登上最後一層,高5.8米的貴妃插花漢白玉雕像聳立於中,含情脈脈,側首西望,彷彿把歷史的場景從千年前拉回到眼前。仿唐二層太真閣、集30幅繪畫為一體的長恨歌畫廊、16米高的望都亭、觀音殿等建築錯落有致,景景相接。園區綠草掩映,古樹參天,清靜幽雅,漫步游園,使您盡情領略貴妃遺韻。
9. 關於蓮花的知識
蓮花葉呈圓形或近圓形,或卵圓形,而有些品種呈披針形或箭形;葉全緣,但熱帶睡版蓮的權葉緣呈波紋狀;葉正面綠色,光亮,背面紫紅色,某些品種的頁面有暗褐色斑點或斑駁色;葉脈明顯或不太明顯。
花朵由萼片、花瓣、雌雄蕊、花柱、心皮、花柄等器官所組成。花單生,為兩性。其萼片4~5枚,呈綠色或紫紅色,或綠中帶黑點,形狀有披針形、窄卵形,或者矩圓形。花蕾呈長桃形、桃形;
花瓣通常有卵形、寬卵形、矩圓形、長圓形、倒卵形、寬披針形等,瓣端稍尖,或略鈍。花色有紅、粉紅、藍、紫、白等。花瓣有單瓣、多瓣、重瓣。因而花瓣的大小、形狀、顏色均因品種而異。
(9)楊貴妃插花擴展閱讀:
喜陽光,通風良好,所以白天開花的熱帶和耐寒睡蓮在晚上花朵會閉合,到早上又會張開。在岸邊有樹蔭的池塘,雖能開花,但生長較弱。
對土質要求不嚴,pH值6~8,均可正常生長,最適水深25~30cm,最深不得超過80cm。喜富含有機質的壤土。3~4月萌發長葉,5~8月陸續開花,每朵花開2~5天。
花後結實。10~11月莖葉枯萎。翌年春季又重新萌發。在長江流域3月下旬至4月上旬萌發,4月下旬或5月上旬孕蕾,6~8月為盛花期,10~11月為黃葉期,11月後進入休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