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豫皖花卉

豫皖花卉

發布時間: 2022-04-06 07:30:35

⑴ 韓語晚春中一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態不寫花草下凡之情春晚春晚之風採的詩句是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雖然詩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斗艷的尋常景,但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展示出滿眼風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⑵ 渦陽有什麼好玩的

渦陽天靜宮
安徽渦陽縣天靜宮坐落在渦陽城北的閘北鎮鄭店(正殿的諧音)村,距縣城中心五公里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為紀念我國春秋時偉大的思想家,道家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安徽渦陽)厲鄉曲仁里人)而修建。此宮南臨渦河,三面環繞武家河(古之谷水),北枕龍山之峰,可謂撫山枕水之地,鍾靈毓秀之鄉。天靜宮始建於東漢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始稱老子廟。蓋因當地地方官為紀念老子建廟立祠,祀奉老子。並命陳相邊韶撰《老子銘》碑。此後,曹魏黃初三年(222年),隋開皇元年(581年),都奉敕修建過,廟的規模漸大。李唐王朝,以老子為始祖,尊崇之極,屢加冊封,並尊此廟為祖廟,大興土木,隆重興建。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太宗貞觀六年(627年)、高宗乾封元年(666年)、武周光宅元年(684年),曾相繼於此營建宮闕殿宇,其金碧輝煌,宏偉壯麗,不遜於帝王之都。玄宗天寶二年(743年)欽封此宮為太清宮。唐末毀於兵火,幾成廢墟。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至天禧二年(1018年)間奉敕重建,宮貌比唐時有加。翰林學士盛度撰碑。靖康之亂中,先遭兵劫,後遭火患,宮觀面目全非。金代雖屢加修建,與唐宋盛時相比,規模差之甚遠。元世祖以來,道教再度興盛,此宮得之新建,並根據道教教義易名為天靜宮。至順三年再次大規模敕建,天靜宮重現昔日宏觀。翰林學士張起嚴為此撰文立碑,碑文載入多種典籍方誌。明正德崇幀年間和清康熙八年均進行過裝修。時至乾嘉年間,尚稱殿宇弘深,規模整麗,中塑聖像,道氣清嚴。清末戰亂頻仍,殿宇日趨頹廢,始有「燒丹灶冷余荒草,問禮堂空剩石牛」之嘆。
天靜宮在唐宋鼎盛時期,規模宏大,建築輝煌,布局恢廓,風光秀麗,環境清幽,海內無匹。元、明兩代,宮觀尚蔚為壯觀,老君殿居中,高大崇隆為宮中主殿。其東有天齊廟、問禮堂,南有流星園、聖母殿、九龍井,西有太霄宮、玉皇殿,北有三清殿等。此外,靈官堂、誦經堂、鍾樓、井亭、客房、道士舍、庖、庫庾、廄,無不畢具。楹柱有一百多個。佔地三千畝,食業數千人。宮中殿閣林立,松柏交翠,庄嚴肅穆,氣勢非凡,堪稱中華道觀之最。現在的天靜宮尚存有天靜宮、天齊廟、九龍井、老子娘墳等多處於老子有關的建築和遺跡。天齊廟又稱東岳廟、老子「老廟」,是元代天靜宮建築群舊址中保存至今、結構完好的地面建築。
為了紀念一代哲人老子,弘揚道家文化,搶救和恢復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擴大與世界文化交流,在港、澳、台和海外重德尊道人士的鼎力贊助下著手修復天靜宮,於老子則為紀念聖地,於道學則為研究中心,於道教則為一景點。經過數年努力,老君殿、三清殿、靈宮殿、天師殿、重陽殿、財神殿、元辰殿、老祖殿、慈航殿、呂祖殿、東岳廟等十餘座殿堂己相繼展開和完成,天靜宮又復屹於古相大地,重現昔日風采。天靜宮建築群是主體標志性建築,目前已完成了老君殿、道觀中軸線上的靈觀殿、三清廟等殿堂的建築。老君殿是天靜宮的主殿,按照到焦祖庭的規模及宋代規制修復,九脊重檐,東西長47米,南北深28米,殿高23.75米,立於2米高的崇台上,堪稱道觀第一殿。殿內屹立老子、尹喜、東華帝君三尊青銅像,其中老子像高5.5米,重6000千克,目前為國內最大的老子銅像,堪稱中華第一。九龍井是天靜宮建築群中的又一主要景觀,現已探明九龍井位於天靜宮圍牆的東側,其中一口井經考古鑒定,系春秋時期的「瓦圈井」,如今已修建了井亭,加以保護,九龍井堪稱中華第一。說明渦陽當地在很久以前就開始紀念老子了。
氣勢輝煌,堪稱華夏道觀之首的天靜宮今年擬上馬三期工程,三期工程重點建設內容主要是保護九龍井,恢復古流星園,再現古時的情景。目前天靜宮按照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的標准,不斷完善各項基礎設施,提升服務功能,不久的將來,天靜宮將成為亳州市、安徽省乃至全國的著名旅遊勝地。
渦陽縣新四軍第四師紀念館
渦陽縣新四軍第四師紀念館坐落於渦陽縣新興集,距縣城20公里,北與河南省永城市接壤,是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國防教育基地、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亳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AA級旅遊景區。
新四軍第四師紀念館原為新四軍四師司令部舊址,1994年5月2日,中央軍委副主席、原新四軍第四師參謀長張震來新興集故地憑吊,命名並題寫了「新四軍第四師紀念館」館名。紀念館佔地12畝,館房34間,專職人員3名。
1939年月9月初,彭雪楓帶領新四軍游擊支隊來到新興集,開創了以新興集為中心的豫皖蘇邊抗日根據地,1939年11月6日,劉少奇同志化名「胡服」來此視察,1940年2月1日,接新四軍命令,改番號為新四軍第六支隊;1940年6月底,與南下的八路軍第二縱隊黃克誠部合編為新四軍第四縱隊,1941年1月2日,新四軍重建軍部時改編為新四軍第四師,1941年5月初,彭雪楓率隊轉移至津浦路東。
彭雪楓率部駐扎在新興的一段時間里,與當地民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為了緬懷彭雪楓的光輝業績,牢記新四軍的不朽功勛,1992年在人民群眾的迫切要求和省、市、縣的重視下,決定維修建設新四軍第四師紀念館。由省文物局、阜陽市委、渦陽縣委、新四軍老戰士、各大企業集團及當地人民政府集資籌款16萬元,修建新四軍四師司令部作戰室、機要室、彭雪楓舊居16間,面積320平方米。 1996年省、市、縣政府共撥款28萬元,修建了劉少奇舊居、張震舊居、參謀處、拂曉報社舊址,共18間,面積約350平方米,這期工程與92年工程分東西兩個院子,新建了院牆和大門,使東西兩院內分而外合。
1998年為紀念劉少奇同志誕辰100周年和新四軍游擊支隊東進60周年,阜陽市和縣、鎮政府共撥款50萬元,重塑了高3.5米的彭雪楓將軍騎馬銅像,張愛萍將軍為銅像題寫了「彭雪楓同志」五個大字,同時,布置了歷史圖片和革命文物展,增設了柵欄、鋼窗、鋪設了院內水泥路石,院內進行了綠化。
2004年,為紀念彭雪楓將軍抗日殉國60周年,渦陽縣委、縣政府號召黨員幹部和社會各界人士共捐款20餘萬元,對紀念館和陵園進行維修,組織有關人員到西柏坡等地參觀紀念館建設及室內布展,對各展室進行了高規格的布展,充實了文物、安裝了封閉窗、增添了圍牆、對34間館室全部整修、加固了水泥地面、完善了院內綠化,新的維修和布展結束後,每天前來觀展的人員絡繹不絕。
近年來,為建好新四軍第師紀念館這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渦陽縣委、縣政府以及新興鎮黨委、政府多方籌措資金,現已完成了長期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目前在積極擴大紀念館面積,充實展覽內容,完善服務設施,增加景區內涵,提高接待水平,力爭把新四軍第四師紀念館打造成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讓這一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成為我省一道靚麗的風景區,讓彭雪楓將軍的光輝業績和新四軍的優良傳統永遠昭示後人。
渦陽縣興華農業綜合示範庄園

渦陽縣興華農業綜合示範庄園始建於1997年,地處安徽省西北部,渦陽縣城西郊7.5公里處,省道307線南側1.5公里處,陳大鎮境內。該庄園總面積675畝,其中:一期工程395畝,投資135.5萬元,現已完成,二期工程即將啟動。目前渦陽縣興華農業綜合示範庄園道路暢通,水面和園區綠化交錯有致,現有可利用水面200餘畝,已種植各類花卉苗木園圃65畝,數量達2.5萬棵,收集地方土樹種達16類,近2萬棵,引進各類綠化苗木近5萬棵,花卉13類,21個品種,近萬株。現已經對遊客開放的項目有:垂釣、休閑、餐飲、娛樂、採摘果實、遊船等。多年來,渦陽縣興華農業綜合示範庄園在地方黨委的高度重視下,在市旅遊局的大力支持下,奮力拚搏,艱苦創業,努力培育我市旅遊業的新亮點。該庄園於今年9月份順利通過省旅遊局專家驗收組的驗收,二〇〇六年十月二十四日省旅遊局、省農委聯合授予全省農家樂旅遊示範點稱號(皖旅計財字[2006]33號),這是我市首家獲得省級農家樂旅遊示範點的旅遊景區。
紅城子遺址(北平城遺址)
位於渦陽縣曹市集北。漢代山桑城故址,夯土城牆,有東西二門。始建於春秋,時名垂惠聚。東漢建武四年(28年),王莽部將蘇茂、周建被劉秀軍打敗,逃至垂惠聚。次年,劉秀率軍攻打垂惠聚,圍困月余,後用火攻之,城土皆燒為紅色,因此得名紅城子。 城址面積約1.3平方公里,長方形外城為夯土築成,東西長約900米,南北長約1430米。西城牆今平整作大路,殘高1.7米,上寬7米,下寬19米余。其餘三面城牆均成農田。內城地勢較高,俗名小城牆,面積約1897平方米。北面城牆殘高1.5米余,於庄庄東200米處地勢最高,當地群眾呼為「金鑾殿」。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岳廟
又稱天齊廟,位於太清宮之東,為一獨立廟宇,是道教宮觀中唯一稱「廟」的殿宇,也是太清宮龐大的建築群中唯一倖存的古建築,它是祭祀泰山神——東岳大帝的廟宇。東岳廟坐北朝南,有山門3間,東西廂房各7間,主殿5間,為磚木結構,灰牆圓窗。其主殿5間為宋代建築,經元代重新修整,道光18年再次重修,是安徽省少見的宋代磚木結構殿宇。現已按原貌修復加固,在殿內陳列元至明清敕建和裝修太清宮的石碑20餘塊,其中較為著名的元代翰林張起嚴的「敕建天靜宮興造碑」和明代方震孺的重修碑及「古流星園」石匾額、「敕建」、「混元降誕」殘片、蟠龍碑帽、大型石橋拱圈、大批漢磚等。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樂行故居

位於渦陽縣城西北張老家村,張樂行1810年誕生於此;在早期結捻活動中,張樂行常與龔德樹、蘇天福等人在家中聚會議事,計劃如何起義抗清。張樂行故居屬清式四合院,松柏掩映,有合瓦瓦房16間,其中前排堂層5間,後客廳5間,東西廂房各3間。客廳重梁起架,雕梁畫棟,明柱走廊,花格門窗,建築雄偉。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捻軍會盟舊址
位於渦陽縣西關「山西會館」院內。咸豐二年(1852年)張樂行等各路捻軍聚集在山西會館會盟,公推張樂行為盟主,進行武裝抗清起義。 捻軍會盟舊址之山西會館,是山西商人集資所建,整體建築雄偉。大門面向南,前後3排房屋,兩進院落。大門兩旁有石獅一對,門上石質匾額橫刻「山西會館」四字。二道大門兩旁有石鼓一對,穿中堂可達後院;後殿5間,磚木結構,上覆五色琉璃瓦;大殿前置一銅香爐,捻軍結盟時在此焚香立誓,祭告天地。舊房屋在清軍剿捻時多次遭到破壞。1938年又遭日軍轟炸,解放初期,僅剩有石刻匾額和石碑各一塊,石獅子和石鼓各一對。1962年,安徽省人民委員會撥款在舊址重建房屋5間,作為捻軍會盟起義紀念建築。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⑶ 安徽利辛有什麼值得去玩下的地方

這些還是不錯的
【伍奢冢遺址】新石器時代至漢代,位於利辛縣西北20公里,孫廟鄉廟李自然村東北500米,老母豬港南岸。遺址呈谷堆形,佔地30000平方米。因伍奢冢在此而得名。冢上文化堆積層為38米,冢下為18米(河堤剖面),冢南100米處遣仍土城牆,東西長140米,基寬3米,高出地面半米許,城牆北側發現有古井,鍋灶遺跡等。六十年代,曾發現有石斧、骨針、陶網附、紅燒土等。1980年以來,地面採集大量文物標本,經專家鑒定,為大汶口文化晚期遺物。其上層夾雜著東周至漢代遺物。該處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2004年10月28日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禪陽寺】位於馬店鄉沈營村,南依阜蚌公路,北鄰黑土溝,遺址現狀為一處中間略高、四周低緩的坡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採集有鴨嘴形、扁鑿形(表面有凹槽)、圓錐形鼎足。器形有夾砂紅陶藍紋罐形鼎,腹飾寬凹藍紋的夾砂厚壁缸等。時代稍晚的陶片,其紋飾有大方格紋、方格填線紋、小方格紋、藍紋和繩紋等。陶色以紅陶為主,黑陶較少。距地表10厘米以下,有大量紅燒土,可能是陶窯或房屋遺跡。從採集標本分析,禪陽寺新石器時代文化可以分為早晚二期,其早期屬大汶口文化,晚期屬河南龍山文化。在遺址中曾採集到銅箭鏃、蟻鼻錢、楚國貨幣等東周文化遺物,說明該遺址亦有東周文化層存在。已列入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乾溪「陰陽城」】乾溪在張村南70里,俗稱「乾溝」,位於西淝河北岸自管檯子至亳州城父南有一條大溝叫「乾溪溝」;西淝河南岸自管檯子至王人鄉南儲寨有一條小溝,亦稱「乾溪溝」,俗稱「乾溝」、「趕雞溝」。北乾溪溝較直、較深,且河道變遷不大;西淝河以南河道變遷較大,南乾溪溝自西淝河至老母豬港上段被填塞,僅余王人鄉至永興15公里東西橫溝。春秋晚期吳楚之間頻繁交戰,爭奪徐、陳、蔡、州來諸國,乾溪地方屬吳楚貫例部,楚國為北宋、鄭,東防強吳,常陳兵於淝淮之間,於西淝河乾溪入口處築城屯兵,宜攻宜守,實為戰略要地。當地居民相沿傳呼乾溪入淝口兩岸叫「陰陽城」。在周家歡村與白廟村之間,多次發現陶網墜、蟻鼻錢(楚國貨幣)、銅鼎、銅鏡、銅劍、車馬器等。在南至庄汝、西至魏樓、北至管檯子、東至趙樓,跨河2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發現過3座木橋遺跡,橋礅全是柏樹,每根直徑70厘米。
【東城西城】東城位於縣城西13公里,城址東西1.5公里,南北1公里,呈長方形,土城牆已夷平,而東、北兩方城河尚存。城中曾發現灰陶圈井。城東有一處西漢墓群。墓葬出土隨葬器物有灰陶鼎、豆、壺、舫、罐、銅釜、洗及灰陶俑等。西城位於縣城西27公里王人集東側。城址南北1.5公里,東西0.5公里,城牆已夷平,西、北兩方護城河尚存。西城河沿岸,暴雨後常可揀到蟻鼻錢(楚國貨幣)。城東500米的李寨村有一處漢墓群,出土有新莽貨幣,並書生發現有繩紋陶圈井。
【紀家塔】位於利辛縣西北195公里,孫集鎮孫園村東南700米,紀大庄西100米。建於清嘉慶五年(1800),是一座小型墓葬塔,塔體七層六面,塔基平面呈正六邊形,每邊長148米,塔高約10米。塔房原有一寺廟,已毀。此塔系仿木結構磚塔。第一層高約2.2米,其他各層高度自下而上逐層遞減。二、三層外檐口及六角轉變處,均砌一磚挑檐和一磚挑出飛檐。塔身第一層東南距地表64厘米處嵌青石碑一塊,碑高42厘米,寬82厘米,碑文字跡不清,只落款處有「嘉慶五年」、「蒙城舉人李××撰」尚可識。第二層一方向正中嵌青石匾額一塊,鐫刻隸書「芳名永垂」四字。第三層至第七層東南方向,每層正中均砌有拱形佛龕。塔身無窗,塔內中空,無塔心柱,每層只有「十」字形橫木交叉支撐。塔頂為綠紅彩柚葫蘆形按尖,中心以鐵釺貫穿鞏固。全塔玲瓏剔透,保存基本完好。是全省現存最小的古塔。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節孝坊】位於利辛縣西北18公里,孫集鎮政府西700米,孫集至葉馬劉公路北側。是清代光緒皇帝為表彰孫蘭芳之母陳氏忠貞節孝,教子有方,御批「聖旨」所立。整體結構系用青石刻制而成,上下共分三段,由五部分組成,高3.26米、寬1.08米、厚0.39米,佔地面積14.50平方米。石坊上段,頂部為透雕「二龍戲珠」雕工精湛,兩邊為浮雕,刻有花卉、人物、日月圖案否具有中攜刻楷書「聖旨」二字,字體莊重邊刻有「二龍戲珠」與頂部相呼應。中段中間為「節孝坊」石碑,石碑四周均刻有「二龍戲珠」圖案,石碑兩邊豎有對聯,對聯上下端均刻有花卉圖案,碑文略。下段為「節孝坊」底座。現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胡橋古橋】位於利辛縣東25公里,望疃鎮蘆溝集東北600米,胡橋庄西南100米。該橋橫跨工、芡河之上,全長14米,橋梁為5孔,橋面寬4米,磚石結構。橋面用長方條石鋪成,橋礅呈梭狀形,底部用圓柱狀基石鋪墊,上部用青灰磚砌成。整個建築古樸莊重。自明嘉靖時重修,清康熙、雍正年間屢有修葺,現有清道光貳拾壹年五月《重修胡家橋碑記》供考。現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劉伶墓】民國乙丑《渦陽縣志》:「李門集東八里有劉伶墓」。今三里灣鄉劉土樓,舊稱劉伶集,集南有劉伶廟,民國初年廟已拆除,遺有殘碑。集側有一荒冢,當地居民皆指稱為劉伶墓。劉伶,西晉沛國人,「竹林七賢」之一。沛國,漢高帝改泗水郡置郡,東漢改為國,東晉復為郡。轄境相當今安徽淮河以北、西淝河以東,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蘇沛、豐等縣地。劉土樓位於西淝河東、北各11公里,當在沛國境內,典籍注為宿縣人,未聞宿縣有劉伶墓。
【劉廷墓】位於縣城西18公里,張村鎮白廟村,墓冢高大,面積約300平方米。劉廷,字省吾,南昌人,明萬曆初都督劉顯之子。隨父出征,作戰勇敢,以功由守備升至總兵,身歷百戰,於諸將中最驍勇。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與清兵大戰於阿而里達崗,因地勢不熟,遭清軍夾擊陣亡。劉廷死,舉朝大悚。其所用鑌鐵刀重60多公斤,馬上輪轉如飛,世稱「劉大刀」。天啟初贈少保。《明史》有傳。
【舊城】位於利辛縣城東北18公里,芡河東岸。城址東西1.25公里,南北1.5公里。城址地表可採集到灰陶四分式卷雲瓦當,繩紋簡瓦,幾何形空心磚側表摸印菱形,方援紋磚等漢代遺物。城址外曾發現規模較大的漢磚石墓。墓葬石門,雕刻有朱雀圖案及鋪首街環。在當地,民間廣為流傳著:越王坐舊城,七十二眼井。落星橋,御花園,報恩寺,四門出棺越王死。東部大蔣灣,南有雲蒙山,西靠運糧河,北邊老龍灘。
【傅營六地委駐地】位於縣城西北32公里柳西鄉傅營庄。1946年11月底,中央軍委決定成立豫皖蘇軍區。1947年10月12日,豫皖蘇軍區黨委根據中原局「變淮河為內河,使平漢路東西連成一片,並使豫皖蘇與鄂豫皖確實相接」的指示,決定成立六分區、六地委。10月22日,在亳縣立德寺召開六分區第一次會議;0月24日,分區機關活動在張村鋪、高公廟一帶,六地委、六分區駐於傅營。1949年1月,根據中央《關於在全國解放區行政管轄省縣原邊歸界》的指示,豫皖蘇六分區、六地委隨之撤銷。駐地原有一個院落,現僅存舊房兩間。
【劉家集烈士陵園】位於縣城東北12.5公里,劉家集大街西側60米處。陵園佔地面積3600平方米。碑祭後邊南北五排,每排東西5座,共計25座烈士墓葬。1948年5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豫皖蘇區十一團(曾用龍山部隊代號),分析敵情後,按照六分區電令北返,打擊敵新編七十四師,配合華野大軍即將開始的豫東戰役。途中暫住劉家集鎮劉染、戴庄、張庄、徐庄一帶。國民黨新編七十四師駐望疃董集踞點1200餘人,向我駐地搜索進犯。蘇區十一團團首長觀察敵情後,立即命令部隊從三面阻擊敵人。經過一白天的激戰,終以取得勝利。為紀念在戰斗中犧牲的革命烈士,1983年利辛縣人民政府於劉家集南頭建一烈士陵園。由於陵園佔地面積較小,已不適應形勢發展需要,1999年利辛縣政府決定將陵園遷移新址。該烈士陵園為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清明節,廣大幹群和青少年學生前來憑弔祭掃,緬懷先烈。
【利辛縣烈士陵園】利辛烈士陵園原名路集烈士紀念碑,位於縣城20公里處的路集。這里埋葬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為國捐軀的祝聚民等七位烈士的遺骨。他們在硝煙滾滾的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1984年縣人民政府出資興建,2003年12月縣人民政府出資重修擴建並命名為利辛縣烈士陵園。整個陵園長110米,寬90米,紀念碑高10米,氣勢恢宏,古樸莊重,依「山」傍水,松柏掩翠,滿園馨香。既有陵園之凝重肅穆,又有園林之秀麗清新,集瞻仰、游覽兩種功能於一體。原安徽省委副書記、省人大主任王光宇為紀念碑題詞: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原省人大副主任鄭銳為陵園題寫了園名。是利辛縣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⑷ 徐州都市圈的其他城市

蕭縣
蕭縣位於徐州市區西15公里,素有「徐州的西大門」之稱。是中國重要的防腐產業基地和防腐產品出口基地。鄭徐高鐵,G30、G3高速,310、311國道等交通動脈縱貫全境。是「中國防腐蝕業第一縣」,「中國麵粉加工強縣」,「水果生產大縣」,「中國辣椒制種第一縣」,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省文明城市。是墜子戲、龍城畫派的起源地,南宋開國皇帝劉裕故里、中國書畫藝術之鄉。有皇藏峪國家森林公園和聖泉寺等旅遊景點。
連雲港
連雲港市是中國江蘇省東北部的一個地級市,是全國首批沿海14個對外開放城市之一、中國水晶之都、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位於魯中南丘陵與淮北平原的結合部,隴海鐵路終點(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東瀕黃海,與朝鮮、韓國、日本隔海相望;北與山東郯城、臨沭、莒南、日照等縣市接壤;西與徐州新沂市、宿遷市沭陽縣毗鄰;南與淮安市漣水、鹽城市響水2縣相連。連雲港市素有「東海第一勝境」之稱,古跡較為豐富,歷史久遠,是全國49個重點旅遊城市和江蘇3大旅遊區之一。
宿遷
宿遷,位於江蘇省北部,屬淮海經濟帶、沿海經濟帶、沿江經濟帶的交叉輻射區。境內平原遼闊、土地肥沃、河湖交錯,是著名的楊樹之鄉、「水產之鄉、名酒之鄉、花卉之鄉和蠶繭之鄉自古便有北望齊魯、南接江淮居兩水(即黃河、長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之稱。宿遷是世界生物進化中心之一,也是人類起源中心之一,被譽為地球上的生命聖地。
宿州
宿州位於安徽省最北部,與蘇、魯、豫3省11個市縣接壤,是淮海經濟協作區的核心城市之一,也是安徽省距離出海口最近的城市。 宿州為「舟車會聚,九州通衢之地」,「扼汴控淮,當南北沖要」,「跨汴阻淮,信江北一要地」,是著名的「中國酥梨之鄉」、「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書法藝術之鄉」、「中國馬戲之鄉」、「中國民間藝術(鍾馗畫)之鄉」、「中國觀賞石之鄉」、「中國山芋之鄉」、「泗州戲之鄉」、「中國山芋之鄉」(泗縣)。2006年,獲得「全國綠化先進市」,1994—2007年,連續五屆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
淮北
淮北市是安徽省的省轄市,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淮海經濟區腹心,市轄一縣三區。形成了以煤炭、電力、紡織、釀酒、建材等為支柱的產業格局,年產原煤3000多萬噸,電力裝機容量210萬千瓦,是中國能源基地、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和全國塌陷土地復墾示範區。淮北礦產頗豐、品種繁多,其中以煤為最,遠景儲量350億噸,工業儲量80億噸;氣候宜人、光照充足,是國家和安徽省重要的糧、棉、畜禽、蠶桑等農副產品生產基地。
滕州
滕州,因境內泉水騰涌而得名。位於山東省南部,面積148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框架面積100平方公里,總人口170萬,市區常住人口近80萬,為中國76個四線城市之一,城區在黃淮沖積平原之上,遙望龍山,荊河穿越而過與美麗的微山湖相連。京滬鐵路、京滬高鐵、京台高速公路、嵐曹高速公路、104國道和京杭大運河貫通南北。滕州還是中國文化旅遊名城境內著名景點有古滕八景、微山湖紅荷濕地、微山湖古鎮、盈泰溫泉、龍山、蓮青山、墨子紀念館、魯班紀念館、龍園、荊河、龍泉塔、毛遂墓、滕國故城、薛國故城。
微山
微山縣位於山東省南部,江蘇省交界處,是中國荷花之都,山東省經濟強縣。轄15 處鄉鎮(街),70萬人,總面積1780平方公里,其中微山湖面積1266 平方公里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她以秀麗的湖光山色,富饒的自然資源被譽為「魯南明珠」「齊魯靈秀」。 微山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伏羲文化、秦漢文化、運河文化、梁祝文化、微山湖文化源遠流長。微山島上存有商代仁人微子的墓園,微山島、微山湖、微山縣因此而得名。 亞洲第一濕地微山湖國家濕地公園坐落於此,微山湖為國家AAAA級景區、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2年GDP310億元,人均達7000美元。
永城
永城市,河南省直管市,位於河南省最東部,是河南省重點建設的區域性中心城市,河南省東引西進戰略的橋頭堡城市,素有「豫東明珠」之稱。永城因漢高祖劉邦在境內的芒碭山斬蛇起義而被譽為「漢興之地」,因擁有出色的麵粉加工能力成為國家唯一授予「中國麵粉城」稱號的城市。 永城礦藏豐富,是全國六大無煙煤基地之一與河南省最大的煤化工基地,擁有兩家中國500強企業:永城煤電控股集團和神火集團。永城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1.55平方米 ,是河南省生態建設示範市、國家園林城市 、國家衛生城市,同時是中國百強縣市。

⑸ 安徽豫皖天圖園林景觀有限公司怎麼樣

法定代表人:程紹定
成立日期:2014-04-24
注冊資本:100萬元人民幣
所屬地區:安徽省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3401000986800315
經營狀態:存續(在營、開業、在冊)
所屬行業:製造業
公司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人員規模:100-500人
企業地址:合肥市蜀山區置地廣場柏悅公館3#樓西
經營范圍: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及養護;環保工程施工;河湖整治工程施工;市政公用工程施工;園林古建築工程施工;園林景觀設計;園林技術咨詢;苗木花卉培育。(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⑹ 七七牙的又名是不是叫燈籠花草

七七牙的又名不是燈籠花草。

1.七七芽屬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別稱 小薊。

2.燈籠花又名倒掛金鍾、吊鍾海棠,柳葉菜科為多年生草本花卉。

小薊

牡丹幾月開花

據資料顯示,中原牡丹一般農歷4月—5月、陽歷5月到月開,而甘肅牡丹要推遲1個月,一般農歷5月到6月開,中原牡丹到菏澤牡丹園和洛陽牡丹園觀賞佳,甘肅牡丹到甘肅蘭州中川牡丹園觀賞最佳。

中國牡丹資源特別豐富,根據中國牡丹爭評國花辦公室專組人員調查,中國滇、黔、川、藏、新、青、甘、寧、陝、桂、湘、粵、晉、豫、魯、閩、皖、贛、蘇、浙、滬、冀、內蒙古、京、津、黑、遼、吉、海、南、港、台等地均有牡丹種植。大體分野生種、半野生種及園藝栽培種幾種類型。

牡丹栽培面積最大最集中的有菏澤、洛陽、彭州、北京、臨夏、銅陵縣等。通過中原花農冬季赴粵、閩、浙、深圳、海南進行牡丹催花,促使了牡丹在以上幾個地區安家落戶,使牡丹的栽植遍布了中國各省市自治區。

拓展資料:

牡丹(學名: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是毛茛科、芍葯屬植物,為多年生落葉灌木。莖高達2米;分枝短而粗。

葉通常為二回三出復葉,偶爾近枝頂的葉為3小葉;頂生小葉寬卵形,表面綠色,無毛,背面淡綠色,有時具白粉,側生小葉狹卵形或長圓狀卵形,葉柄長5-11厘米,和葉軸均無毛。花單生枝頂,苞片5,長橢圓形;萼片5,綠色,寬卵形,花瓣5或為重瓣,玫瑰色、紅紫色、粉紅色至白色,通常變異很大,倒卵形,頂端呈不規則的波狀;花葯長圓形,長4毫米;花盤革質,杯狀,紫紅色;心皮5,稀更多,密生柔毛。蓇葖長圓形,密生黃褐色硬毛。

花期5月;果期6月。花色澤艷麗,玉笑珠香,風流瀟灑,富麗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譽。在栽培類型中,主要根據花的顏色,可分成上百個品種。」牡丹品種繁多,色澤亦多,以黃、綠、肉紅、深紅、銀紅為上品,尤其黃、綠為貴。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國色天香」之稱。唐代劉禹錫有詩曰:「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在清代末年,牡丹就曾被當作中國的國花。1985年5月牡丹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花之二。是中國特有的木本名貴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在中國栽培甚廣,並早已引種世界各地。牡丹花被擁戴為花中之王,有關文化和繪畫作品很豐富。

熱點內容
假玫瑰精油 發布:2025-09-25 14:48:25 瀏覽:185
丁香花開後 發布:2025-09-25 14:48:23 瀏覽:103
貴州荷花杯 發布:2025-09-25 14:30:24 瀏覽:890
花藝宣傳單 發布:2025-09-25 14:08:41 瀏覽:240
枯死盆景復活的方法 發布:2025-09-25 14:02:06 瀏覽:192
超輕粘土西蘭花 發布:2025-09-25 13:59:42 瀏覽:588
國外花藝培訓 發布:2025-09-25 13:53:44 瀏覽:907
百合現代詩 發布:2025-09-25 13:53:26 瀏覽:994
蘭花月光 發布:2025-09-25 13:30:17 瀏覽:760
花卉虎耳草 發布:2025-09-25 13:28:40 瀏覽: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