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抑非花卉
A. 有誰知道國畫大師陸柳非的詳細情況
陸抑非
編輯
陸抑非(1908-1997),傑出的中國花鳥畫大家和卓越的美術教育家。江蘇常熟人。名翀,初字一飛。1937年後,改字抑非。花甲後自號非翁。古稀之年沉痾獲痊,又號蘇叟。曾任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西泠書畫院副院長,常熟書畫院名譽院長,西泠印社顧問,並曾任浙江省第四、第五屆政協委員,中國農工民主黨浙江省委顧問。
目 錄
人物簡介
1人物年表
2藝術成就
人物簡介
陸抑非,名羽中,字抑非,別號非翁,齋名崇蘭草堂。江蘇常熟人 。早年就讀於蘇州桃花塢中學,後因病輟學,從李西山習花鳥畫。1931年初,由朱屺瞻介紹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任助教,先後達十五年,並兼任於新華藝專、蘇州美專。1937年在滬舉行個人畫展,此間得覽內兄孫伯淵收藏的古名畫,並在張大千指教下進行臨摹。後拜吳湖帆為師,又三次參加「梅景書屋」畫展 。1956年,任上海中國畫院首批畫師。六十年代初應潘天壽院長之聘,受聘為浙江美術學院教授至今。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畫院、浙江畫院畫師,西泠書畫院副院長,常熟書畫院名譽院長,浙江省政協委員。擅花鳥畫,尤以牡丹為長。作品有《花好月圓》、《春到農村》、《壽桃圖》等。著有《非翁畫語錄》。[1]
另:《八卦樓記》(新)
當代著名辭賦家金學孟游歷周村時所作。
1人物年表
1908年3月31日
(星期二 農歷 一九零八年二月二十九 戊申 猴)
生於江蘇常熟前辛巷,名翀,字一飛。
1913年——1923年
在家鄉常熟讀小學、初中。
1921年
從師李西山。
1923年9月——1925年7月
入蘇州桃塢中學讀高中。
1925年夏——1928年
未入高三,高二升高三暑假時因咯血輟學。養病於常熟虞山三峰寺。
1919年——1931年
陸抑非
陸抑非(2張)
從師陳迦 。
1930年
隨父母從常熟到上海。
1932年——1947年
由朱屺瞻介紹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花鳥教授,前後十五年。
1933年——1934年
由馬萬里介紹兼任上海省立上海中學(海潮寺)花鳥選科教授一年。
1933年
於上海四涇路利利公司開「陸一飛畫展」
1934年——1936年
兼任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花鳥教授,抗戰時停辦。
1934年
陸一飛與孫淑淵喜結良緣。
1934年——1937年
出版《陸一飛花鳥畫集》《陳迦盦、陸一飛合集》《陸一飛畫集(山水花鳥)》。
1935年——1937年
在上海寓所辦飛聲國畫函授學校,因抗戰停辦。
1937年6月
在上海大新公司舉辦個人畫展。
1937年下半年
拜師吳湖帆,入「梅景書屋」。由吳湖帆老師將「一飛」改成「抑非」,從此以「抑非」字行。
1940年、1941年、 1942年
在上海共三次開「梅景書屋師生畫展」,為十人參加者之一。
1943年3月5日
梅景書屋同門書畫展在上海寧波同鄉會展出。參展者陸抑非、王季遷、朱梅邨、徐邦達、俞子才等共二十四人。
梅景書屋眾弟子為祝賀吳湖帆五十歲生日及宣揚其藝術建樹而精心編撰的《梅景畫笈》出版。
1944年7月13日
上海寧波同鄉會舉辦梅景書屋同門書畫展,吳湖帆、王季遷、朱梅邨、陸抑非、徐邦達、俞子才等三十四人作品參展。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取得勝利。
《梅景書屋師生父子第一屆書畫展全集》出版。作品二十二幅。其中有陸抑非書畫作品。
在抗戰八年期間,在上海法租界住所(薩坡賽路207號,現為淡水路219號)應社會各界之請,繪制了大量的花卉草蟲扇面,同時有不少大幅花鳥畫問世。
1946年——1949年
在上海外國人家中分班教授花鳥畫三年,每星期六個下午(用英語講課示範〕。
1947年4月
國民政府上海教育局發起組織上海市美術館籌備處,並提請第七十一次市政會議討論通過。施南池任籌備處主任;吳待秋、吳湖帆、汪亞塵、沈尹默、張大千、張道藩等任指導委員;姜丹書、馬
陸抑非畫作
陸抑非畫作(5張)
公愚、張書旂、陳秋草、賀天健、鄭午昌、謝海燕等任設計委員;王個簃、方介堪、白蕉、江寒汀、朱屺瞻、吳子深、徐邦達、唐雲、陸抑非、應野平、謝稚柳、錢鏡塘等任徵集委員;俞劍華、鄭逸梅、豐子愷等任編輯委員。
在上海美專任教,歷十五年之久,於1947年結束。
1949年5月27日
上海解放。
1949年6月5日
陸抑非慈母周福駢病逝於滬上家中,享年六十三歲。
1950年——1951年
任蘇州美術專科滬校花鳥教授。是時,兼畫連環畫謀生。
1952年——1954年
解放後,教留在上海的外籍學生和華僑子女花鳥畫。
1952年——1955年
與張守成、俞子才、吳少雲等人畫教學用科學掛圖。
1954年
創作工筆重彩《花好月圓》年畫,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連續再版至1964年,共計一百餘萬份。文革後又再版一百萬份。
1954年——1956年
入上海國畫合作社畫檀香扇一年余。
1956年——1959年
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
1957年
定期赴上海中國畫院創作並示範作品,帶領一批青年畫師入門。
1958年——1959年
兼任畫院附設市辦藝術中專花鳥課授課一年余。
1958年
創作《春到農村》四尺大橫幅,在國內外二十餘種雜志上刊登,《美術》雜志1959年2月號以彩色封面刊出。原作在多次展出後遺失,一九五九年畫的復製品已被沈陽博物館收藏。
與江寒汀、張大壯、唐雲合作「秋柳金魚圖」。
1959年——1997年
受潘天壽院長之聘來浙江美術學院(現為中國美術學院)任國畫系花鳥教席,「文革」之後曾先後帶過兩屆花鳥畫研究生( 1978年一1980年帶馬其寬、徐家昌、何水法、閔學林、陳穆之,1986年一1989年帶張偉民)。
1962年1月15日
陸抑非先父陸章甫病逝於杭州,享年七十八歲。安葬於南山公墓。
由陸抑非推薦,潘天壽一再要求下,上海中國畫院同意陸儼少赴浙江美術學院(現為中國美術學院)執教。
1963年
在浙江美術學院(現為中國美術學院)新成立的「書法刻印」科兼授有關課程。創作《白掠鳥》《梨花錦帶鳥》。
1964年10月17日
創作《喜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5年
創作《亭亭玉立蒼波上》六尺整張大橫幅。
參加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花鳥畫譜》編繪,共一百餘幅(花卉草蟲均由陸抑非繪制,翎毛由江寒汀繪制,蔬果由張大壯繪制,竹石松柏桐柳由唐雲繪制,來楚生、張守成等人略有參加。文章由邵洛羊主筆)。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70年代
創作《赤城霞》《綉眼臘梅》。
1973年
創作《龍吐珠》。
1974年
創作《一捻紅》。
1976年
創作《一池春水》《九節蘭》。
1977年
浙江美術學院(現為中國美術學院)恢復中國畫系,本科恢復招生(四年制)。創作《到處鶯歌燕舞,迎來一片春光》。
陸抑非畫作
陸抑非畫作(2張)
1978年夏
在浙江美術學院(現為中國美術學院)陳列館與潘韻合展,隨後在杭州湖濱「杭州書畫社」舉行個人畫展。創作《白孔雀》等。
創作《青春處處爭飛躍》四尺立幅《此畫由中國新聞代表團於1979年11月 20日訪日時,贈給日本大平首相)
1979年秋
患胃癌手術切除,術後由張慕槎題號「蘇叟」。
1980年
西泠印社出版《陸抑非花鳥畫輯》。
1980年10月
應文化部之邀赴北京頤和園藻鑒堂作畫,並參加北京榮寶齋成立三十周年筆會。
1980年12月
在上海中國畫院舉辦「陸抑非花鳥畫觀摩」展覽(12月11日至12月20日)
1981年8月
參加上海展覽館展出的「吳湖帆梅景書屋師生畫展」。
1982年
創作《鱭魚肥苜蓿出》等。
1983年
在《新美術》雜志上發表《從獺祭而成到信手拈來》一文。
1984年春
於上海市美術館開「陸抑非書畫展覽」(3月12日至3月24日)後轉杭州浙江美術學院(現為中國美術學院)陳列館繼續展覽(5月5日至5月18曰),有一百餘幅字畫展出。
1984年秋
右腹股溝斜疝開刀。愈後仍揮毫不輟。
陸抑非畫作
陸抑非畫作(2張)
1984年
參加西泠印社八十周年大慶學術研討會。
1985年
創作丈二匹《清奇古怪》,並創作《四鰓鱸》等。
1986年2月
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陸抑非花鳥畫輯》。
1986年夏
右腿股骨頸骨折開刀。
1986年10月
受常熟市人民政府之聘,任常熟市書畫院名譽院長。
1987年5月
在蘇州博物館舉辦「陸抑非、朱海邨等六人畫展」。
1987年10月
為美國婦女短訓班上課。
1988年3月10日
會見日本訪華團,寫「龍飛鳳舞」四尺立幅贈予日方。
1988年5月
在《西泠藝報》第三十六期上發表《非翁畫語錄》。
1988年6月29日
為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中國畫短訓班學員講課。
1988年8月9日
杭州市人民政府任命陸抑非為西泠書畫院副院長。
1988年8月
於家鄉常熟開「陸抑非、朱穎人花鳥畫展」。
1989年8月底
在上海朵雲軒舉辦陸抑非暨陸友蘭、沈雪生書畫展。
1990年9月27日
參加在杭州湖天一碧舉行的「浙江旅台書畫家作品展」開幕式。
1990年11月
創作巨幅橫披《八卦樓記》(890cmX96cm)書法。
1991年6月
於杭州西泠書畫院開「陸抑非書畫展」,展示九十餘幅書畫,是以冊頁為主的小品。
1992年1月
被西泠印社聘為西泠印社顧問。
1992年5月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陸抑非行草長卷》字帖,書元曲十二首。
陸抑非畫作
陸抑非畫作(2張)
1992年12月
由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陸抑非教學畫稿》,集一百九十八幅畫稿。
創作《富貴壽考》,用沒骨法繪牡丹及壽帶。
1993年8月
由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陸抑非》大型畫冊。
1994年4月
北京榮寶齋出版「《榮寶齋畫譜》(九十九)陸抑非繪花鳥部分」
1994年9月14日
參加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吳昌碩誕辰一百五十周年紀念大會,並在主席台上就座。
1995年9月
在浙江省博物館舉辦「陸抑非書畫展暨陸公望習作展」。
1995年10月
為慶祝西泠書畫院建院十五周年,由陸抑非先生主持,十餘位畫師共同創作《群芳爭艷》丈二匹巨幅作品。
1996年1月30日
陸抑非夫人孫淑淵在浙二醫院逝世,享年九十歲。
1997年6月
蘇州古吳軒出版《當代名家中國畫全集——陸抑非》。
1997年6月24日
陸抑非病逝於浙二醫院,終年九十歲。
2藝術成就
代表作有《花好月圓》《春到農村》《秋葵》《一池春水》《白掠鳥》《龍吐珠》
柳抑非書畫作品
柳抑非書畫作品(40張)
《九節蘭》《白孔雀》等。先後在上海、杭州、蘇州、常熟等地舉辦過十餘次大型書畫展。不少精品被北京、上海、常熟、杭州、沈陽及美國紐約等地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出版有《花鳥畫譜》《陸抑非花鳥畫輯》《陸抑非教學畫稿》《陸抑非行草長卷》《陸抑非》大型畫冊、《當代名家中國畫全集——陸抑非》《榮寶齋畫譜·陸抑非花鳥專集》和《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名家教學示範作品精選——陸抑非花鳥畫示範作品》《非翁畫語錄》《從獺祭而成到信手拈來》《紀念蓋老話三通》等畫集、著作、論文。
B. 畫家裡的四大花旦是誰
民國「四大花旦」(四大花鳥畫家)——江寒汀、張大壯、陸抑非、唐雲
江寒汀(1903-1963):
原名荻、庚元,筆名江鴻,石溪,號寒汀居士。江蘇常熟人。十六歲從同里陶松溪習花鳥畫,二十八歲開始賣畫為生。中年流寓上海,曾任教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美協上海分會理事。1960年應周恩來總理邀請為人民大會堂繪制的巨幅《紅梅圖》。 江寒汀擅長花鳥畫,尤以描繪各類禽鳥著稱於世,與唐雲、張大壯、陸抑非並為「四大名旦」和江南花鳥畫「四才子」。他不但是在藝術上享有盛譽,為人也有極高的口碑,故有「小孟嘗」之稱。
張大壯(1903-1980):
原名頤,又名心源,後更名大壯,字養初,號養盧,別署富春山人。章炳麟(太炎)外甥。1916年到上海,隨李漢靖學習惲派花卉,又從汪洛年習山水。20年入商務印書館任美工,次年為收藏家龐濟元「虛齋」管理書畫,得覽名跡,心摹手追,畫世大進。擅花鳥,宗法惲壽平、華喦,兼取黃筌、徐熙,所作妍麗清潤,秀美動人;晚年漸涉徐渭、陳淳、朱耷等人,筆墨老辣,縱放灑逸;喜繪蔬果、蝦蟹之類,生動活脫,別具韻致。與江寒汀、唐雲、陸抑非合為現代四大花鳥畫家,被合稱花卉畫的四大名旦。生前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國畫院畫師。
陸抑非(1908-1997):
名翀,初字一飛。1937年後,改字抑非。花甲後自號非翁。古稀之年沉痾獲痊,又號蘇叟。江蘇常熟人。早年就讀於蘇州桃花塢中學,後因病輟學,從李西山習花鳥畫。1931年初,由朱屺瞻介紹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任助教,先後達十五年,並兼任於新華藝專、蘇州美專。1937年在滬舉行個人畫展,此間得覽內兄孫伯淵收藏的古名畫,並在張大千指教下進行臨摹。後拜吳湖帆為師,又三次參加「梅景書屋」畫展。六十年代初應潘天壽院長之聘,受聘為浙江美術學院教授。曾任上海中國畫院首批畫師、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西泠書畫院副院長,常熟書畫院名譽院長,西泠印社顧問。
唐 雲(1910-1993):
字俠塵,別號葯城、葯塵、葯翁、老葯、大石、大石翁,畫室名「大石齋」、「山雷軒」。浙江杭州人。早年就讀於杭州惠蘭中學,十九歲時任杭州馮氏女子中學國畫教師。1938年至1942年先後在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教授國畫。後棄職,專事繪畫。期間,曾多次舉辦個人畫展及其他畫家舉辦聯合畫展。1960年出席第三次全國文代會,1979年出席第四次全國文代會,同年應邀赴日本參加福岡市美術館開幕式並進行藝術交流。擅花鳥、山水,偶作人物。生前曾擔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上海中國畫院副院長、代院長、名譽院長等職。
C. 吳湖帆的人物年表
一八九四年 清光緒二十年 甲午 一歲
農歷七月初二生於蘇州南倉橋,名翼燕,字遹駿,號東庄,更名萬。
一八九五年 清光緒二十一年 乙未 二歲
吳大澄與日軍戰於海城,湘軍盡覆。被《清史稿》稱為「不善兵而喜言兵」的吳大澄,在京師待罪數月後,得袁世凱力保,終以「永不敘用」的結論,回到蘇州故里。
一八九六年 清光緒二十二年 丙申 三歲
吳訥士又得一子,名翼鴻。
一八九八年 清光緒二十四年 戊戌 五歲
弟翼鴻驚風死。大根復與大澄共嗣,兄弟同一孫,吳湖帆為兩房兼祧子。
一八九九年 清光緒二十六年 己亥 六歲
吳府為其延師發蒙。課余隨陸廉夫摹習花果。
一九○○年 清光緒二十七年 庚子 七歲
入蘇州長元和第四高等小學讀書。課余從吳府文士作畫、習書、治印。
一九○一年 清光緒二十七年 辛丑 八歲
一日,見與二姐吳惠菁合影像片,於筒中拔筆書其背面:「二姐十歲我八歲。」時吳大澄已中風卧床。視其所書而嘆道:「此子他日當有所成。」乃將家藏財物分而為二,一份給女兒,而將平生所藏字畫彝鼎盡歸湖帆。每日於床前親授家藏文物之名目及來龍去脈。
一九○二年 清光緒二十八歲 壬寅 九歲
吳大澄卒,享年六十八歲。
一九○五年 清光緒三十一年 乙巳 十二歲
依吳大澄生前安排,經大澄故人介紹,至上海中國公學讀書。
一九○六年 清光緒三十二年 丙午 十三歲
中國公學因故遷徙,吳湖帆輟學。受同學邀請,東渡日本,逗留近三個月。入棋道館學圍棋,得吳大澄、鄧世昌肖像畫。這兩幅畫一直保存在梅景書屋,文革爆發後不知去向。同年回蘇州。始習山水畫。
一九○七年 清光緒三十三年 丁未 十四歲
入蘇州草橋學舍。草橋學舍國文教師胡石予善畫墨梅,又有崇明人羅樹敏授國畫課,胡、羅皆一時丹青高手,湖帆受二人指授,畫興日濃,以繪畫為主的發展方向漸定。
一九一一年 清宣統三年 辛亥 十八歲
於草橋學舍畢業。正值帝制廢除,遂不望科舉。時往返於怡園畫社,向顧鶴逸請益並觀其藏畫。又多與當地勝流優游林下,詩文酬唱。按:葉聖陶先生致靡耕雲信中言及,在草橋學舍畢業後一段時日,經常與吳湖帆諸人一起談古論文,時而觀吳湖帆作畫,他歲有吳湖帆這個時期所作的仕女圖。
一九一三年 民國二年 癸丑 二十歲
世言吳湖帆摒棄諸業,潛心山水始於是年。初涉「四王」,遍撫家中所藏真跡。一日往訪顧鶴逸,於座中得識冒鶴亭。
一九一五年 民國四年 乙卯 二十二歲
娶蘇州大姓潘氏之女樹春為妻。
一九一六年 民國五年 丙辰 二十三歲
繪畫漸轉益多師,學惲壽平、吳歷、戴熙、「明四家」,偶爾涉筆元人,作《仿大痴秋山圖》。
一九一七年 民國六年 丁巳 二十四歲
漸思躍出「四王」窠臼,陶冶明清,喜董其昌,書畫並習。
一九一八年 民國七年 戊午 二十五歲
開始懸格鬻畫,以山水為主。於常熟翁氏獲董其昌《戲鴻堂法書》十卷。
一九一九年 民國八年 己未 二十六歲
作《仿石濤江山歸帆圖》。
一九二○年 民國九年 庚申 二十七歲
從父親吳訥士,叔父吳漁臣、表兄陳子清游城西玄墓山聖恩寺。凡三百,聽方丈松樵論禪,觀寺內藏書古器物。
一九二一年 民國十年 辛酉 二十八歲
潘靜淑三十歲得《梅花喜神譜》宋刻本。
一九二二年 民國十一年 壬戌 二十九歲
家藏《十鍾山房印舉》大本一部由上海商務印書館以八百元收購。春,上海書畫會創立,宗旨為「挽救國粹之沉淪,表彰名人之書畫」,吳湖帆為會員。
一九二四年 民國十三年 甲子 三十一歲
江蘇軍閥齊燮元與浙江軍閥盧永祥開戰,蘇州處於戰火之中。吳湖帆離開蘇州到上海,寓嵩山路,與陳子清合辦書畫事務所,同嵩山草堂相浴?br>
一九二五年 民國十四年 乙丑 三十二歲
與馮超然、趙叔孺締交。春日觀董其昌畫。
一九二六年 民國十五年 丙寅 三十三歲
攜《常丑奴墓誌》訪趙叔孺,並與趙氏座中結識陳巨來。
一九二七年 民國十六年 丁卯三十四歲
夏,在上海徐氏寒木春華館見《隋美人董氏墓誌》原拓本。江小鶼、張石泳、張伯展、朱屺瞻、潘天良等發起成立「上海藝苑研究所」,吳湖帆、張善孖、張大千、王師子、王一亭、汪亞塵、李秋君、徐悲鴻、蔣兆和、謝公展、顏文梁、潘天壽等為會員。該會至一九四三年停止活動。
一九二八年 民國十七年 戊辰 三十五歲
結識葉恭綽。十月十日,王濟遠、張辰伯、江小鶼、朱屺瞻、潘玉良等人發起組織綜合性藝術團體「藝苑」,推舉王濟遠主持。該會又名「藝苑繪畫研究所」,所址設於西門路(今自忠路)林陰路,成員包括王師子、張辰伯、吳湖帆、朱屺瞻、潘玉良、王一亭、汪亞塵、狄平子、李秋君、李毅士、俞寄凡、徐悲鴻、姜丹書、黃賓虹、張聿光、張大千、鄭午昌、潘天壽、蔣兆和、錢瘦鐵、謝公展、顏文梁、張善孖、倪貽德、楊清磬等。
一九二九年 民國十八年 己巳 三十六歲
任教育部全國美展常委。去北京。得董其昌《畫禪室自怡冊》。
一九三○年 民國十九年 庚午 三十七歲
一月,觀海藝社於上海成立,由鄭孝胥、狄平子、吳湖帆、楊杏佛、王一亭、馮君木、徐志摩、李毅士、況又韓、管一得等共同發起。該社以研究國畫、西畫、書法、篆刻、詩文、詞章為宗旨。參加活動的均為上海知名書畫家和詩人。但由於機構龐大,社員分散,難以組織,再加上缺乏經費,活動於同年六月停頓。二月,《觀海藝刊》出版,僅出一期。
中央博物院舉辦古代繪畫展覽。改學宋元。
一九三一年 民國二十年 辛未 三十八歲
張大壯因體質虛弱離開龐萊臣家,吳湖帆慕其才,多次延請其去「梅景書屋」共研畫事,張婉言推辭。四月二十五日,王一亭、錢瘦鐵、吳湖帆、孫雪泥、李秋君、鄭午昌、李祖韓乘「上海丸」赴日,參加四月二十八日在日本上野舉行的中日第四次繪畫展覽會。作《落木寒泉圖》、《仿梅村九友》冊頁。手抄本《龔美集》成。
一九三二年 民國二十一年 壬申 三十九歲
春,得惲壽平《茂林石壁圖軸》,吳湖帆於此畫詩塘題「天下第一惲南田畫」,今藏故宮博物院。五月六日(農歷四月初一),張大千壽辰之日,張大千作自畫像,徐悲鴻、郎靜山、吳湖帆、謝稚柳、李祖韓、李秋君、汪德祖、鄭曼青、吳一峰、凌禹門等人前往祝賀,紛紛為張大千三十四歲自畫像題跋。七月二十一日,五馬路(今廣東路)合眾商場舉辦合眾書畫展覽,展出吳湖帆、吳待秋、黃賓虹、張善孖、張大千、胡若思、鄭午昌、俞劍華等數十名家作品三百餘件。十二月二十六日,救濟東北難民游藝會舉辦書畫展覽,展出錢瘦鐵、孫雪泥、吳湖帆、陳小蝶等人作品五十餘件。
潘靜淑隨吳梅學詞,吳湖帆益向吳氏請教,逐漸入倚聲門徑。吳湖帆於此年再度赴京籌集全國美展事宜。張大壯迫於生計,開始鬻畫自給,為減病痛,開始吸食鴉片,吳湖帆在患難中不斷直接或間接地予以經濟上的幫助,常托孫伯淵以重金收購張氏新作。為蔣谷蓀作《思誤書屋勘屋圖》。
一九三三年 民國二十二年 癸酉 四十歲
正月,重題惲壽平《茂林石壁圖軸》,今藏故宮博物院。臨惲壽平《茂林石壁圖軸》。返蘇州舊宅祭祖,從友人處得吳大澄「次翁文恭公韻倚《念奴嬌》詞題墨跡」。秋,正社書畫會成立於蘇州,由吳湖帆、陳子清、彭恭甫、潘博山、葉恭綽、吳瞿安、張善孖、張大千、吳詩初等人。畫社定期舉辦各種圍繞其宗旨的「切實研究藝術」集會、討論會等活動,以互相研摩,共同討論國畫藝術的真諦。影響很大,被畫壇譽為「不乏風流雅之士,為人文薈萃之區」。十一月十二日,中國美術會成立於南京,由全國各地著名畫家五十三人共同發起組織。張道藩任總幹事。吳湖帆為該組織主要成員。
為王季廷作仿元名家雙卷。與張大千為黃般若合寫《黃石齋圖》。
一九三四年 民國23年 甲戌 41歲
元旦,正社在蘇州城內舉辦規模甚大的第一次會員作品展覽會。上海、蘇州一帶的報紙紛紛報道其盛況。同年秋季,在張善孖、張大千的建議下,正社社員攜帶作品,前往南京中山公園舉辦為期五天的展覽會。四月一日,《美術生活》月刊創刊,該刊由上海三一印刷公司出版發行,責任編輯為吳湖帆、錢瘦鐵、江小鶼、郎靜山、張大千、張善孖、汪亞塵、徐悲鴻、賀天健、顏文梁等為特約編輯。
以上海博物館籌備委員會及董事身份受故宮邀請,前往北京鑒定文物並擔任故宮評審委員。
一九三五年 民國24年 乙亥 42歲
一月五日,應觀眾要求,正社在南京舉辦第二次展覽會,引起社會巨大反響。為此,南京《正論》雜志社為展覽會出版《正論特刊》——正社書畫展覽專號,作為給讀者的新年禮物。刊中發表了黃扦華、吳湖帆、吳瞿安、湯野民、潘博山、吳詩初、張善孖、張大千、葉楚傖、陳子清、潘景鄭、汪德祖等人作品和文章。八月五日,張善孖宴請吳湖帆、許世英等人,商議籌辦書畫展,以賑長江災民。故宮藏品赴倫敦參加國際展覽,在上海舉行預展,吳湖帆以審查委員會負責整理。
作《清真詞意圖》、《仿宋人小卷》、臨韓干《圉人呈馬圖》。
一九三六年 民國二十五年 丙子 四十三歲
四月教育部舉辦第二次全國美術展覽會,劉海粟、吳湖帆、徐悲鴻、林風眠、顏文梁、張大千等被聘為籌辦委員會和審查委員。
一九三七年 民國二十六年 丁丑 四十四歲
四月一日,第二界全國美展在南京舉行。夏,為葉恭綽作《鳳池精舍》。作《翠幄仙姿》、《雙鉤竹》。作《桃花春塢》初稿。七月,抗日戰爭爆發,正社因此停止活動。跋姚綬《吳山歸老圖卷》,今藏香港王南屏處。
一九三八年 民國二十七年 戊寅 四十五歲
與梅蘭芳締交。請吳待秋畫《仿大痴富春山居圖》,請呂萬畫《寶秦權齋圖》,請陳小蝶畫《寶石山房圖》。
一九三九年 民國二十八年 己卯 四十六歲
元日,跋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殘卷。春,得元代唐棣《雪港捕魚圖》,今藏上海博物館。夏,潘靜淑去世。同年稍晚,吳湖帆母親去世。農歷六月,為王季遷、孔達編《明清畫家印鑒》作序。
《梅景書屋詞集》由吳氏四歐堂刊印出版。夏敬觀題寫書名。收錄吳湖帆《佞宋集》二十八首、潘靜淑《綠草集》一十三首、附集句三首,以慰潘靜淑逝後吳湖帆的思念之情。倩庵號自此年秋用。題自藏沈周《西山紀游圖卷》,今藏上海博物館。請夏敬觀作《四歐堂圖》。作《煙雨樓台》、《溪山蘭若卷》、《米家書意》、《春雲煙柳圖》。
一九四○年 民國29年 庚辰47歲
三月,《綠遍池塘草》由梅景書屋出版社出版。吳湖帆作序。序曰:「余心悲痛,復何可言。乃檢斯句,乞海內賢達,以圖詠之。夫五字流傳,敢比黃花瘦句;而百篇錦綉,等如一藏華嚴。籍慰去魂,永伸悼念。是則斯卷長存,或為文獻,名山有待,傳之後人。」按:《綠遍池塘草》為潘靜淑《千秋歲.清明》一詞中一句,得吳霜厓先生激賞,由是而喧騰人口。
《梅景書屋畫集第一輯》由梅景書屋刊行,該集收吳湖帆、潘靜淑作品。《梅景書屋畫集》由梅景書屋出版社彩印出版,收錄吳湖帆、潘靜淑二人作品。《吳氏書畫集》由吳氏梅景書屋出版。該書是吳湖帆輯吳氏數輩書畫的合集。
一九四一年 民國30年 辛巳 48歲
四月十六日至二十二日,吳湖帆師生、父子近作展於寧波同鄉會展出。八月八日至二十四日,陳小蝶、吳湖帆、汪亞塵、汪德祖等發起籌備第二屆畫人書展在大新公司展出。再題沈周《西山紀游圖卷》。作《竹石圖》、《玉山並蒂蓮》。
一九四二年 民國31年 壬午 49歲
與顏抱真結構,錢大均為證婚人。作《雙清圖》、《春岸曉霞》、《李白詩意圖》、《夢游種葯圖》。請馮超然畫《梅景書屋圖》。
一九四三年 民國32年 癸未 50歲
春,題惲壽平《雪松漁隱》。《梅景畫笈》出版。這是梅景書屋眾弟子為祝賀吳湖帆五十歲生日及宣揚他在中國繪畫藝術上的建樹而精心編撰的,收錄作品五十幅。作品題材以山水為主,兼及竹石花鳥;手法上工寫結合,偶有沒骨大筆揮灑;畫面色調以青綠為主,也有純用水墨。與梅蘭芳、周信芳、汪亞塵、范煙橋、鄭午昌、席德炯、楊一萍、汪瓞長、凌禹門、孫伯繩、汪德祖、蔡申白、鄧懷農、張君謀、秦清曾、李祖夔、洪警鈴、楊清磐等二十個同齡人相聚於滬上萬壽山酒家,結甲午同庚會,飲千歲酒,嗣後又合影於肇家浜路魏家花園。在這次集會上,他們利用詩詞、戲曲、書畫等形式,抒發各自的懷抱,期望國運昌盛,渴求祖國解放。為紀念這次盛會,經文藝界友人大力倡導,按「周穆王有八駿」的故事,請名畫師為吳湖帆、梅蘭芳、周信芳、汪亞塵、范煙橋、鄭午昌、洪警鈴、楊清磐八人繪《八駿圖》。作者有熊松泉、趙敬予、戈湘嵐、殷志湘、謝之光、謝碧月、陳英泉、徐韶九。由於此舉意味深長,所以當時社會名流、書畫家乃至國民黨內一些愛國元老都踴躍題志作跋。
作《倩庵自壽圖》。按:《倩庵自壽圖》為吳少蘊寫像,朱梅村補身,張子清畫馬,吳湖帆自補松樹山石諸景而成。
一九四四年 民國33年 甲申 51歲
五月二十六日,外灘華懋飯店舉行大陸《新報》和《申報》合辦的第二次古今書畫展,為期四日。展出作品二百餘件,有唐王維的《山水樓閣圖》、五代黃荃的《黍花山鵲圖》、元倪雲林的《古木竹石圖》、王叔明的《秋山蕭寺圖》等,及現代名家張大千、吳湖帆、劉海粟、蔣兆和等人的作品、七月十三日,西藏路寧波同鄉會五樓畫廳舉辦梅景書屋同門書畫展,為期六日。吳湖帆、王季遷、朱海村、陸抑非、徐邦達、俞子才等三十四人作品參展。題洪義羅藏羅聘《梅花捲》,今藏上海博物館。獲觀巨然《海野圖》並作《海野雲岡》。作《天香春色》、《嵩山草堂圖卷》。
一九四五年 民國34年 乙酉 52歲
抗戰勝利後吳湖帆與姚虞琴、黃葆鉞、張大壯並稱滬上四大鑒定家。二月十六日,成都路四百七十號中國畫苑舉行《申報》主辦的古今書畫展,為期一周。展出董其昌、八大山人、羅兩峰、吳昌碩、張大千、吳湖帆、溥心畲等人的作品三百餘件。畫件當場出售。《梅景書屋師生父子第一界書畫展全集》出版,共收作品二十二幅。初秋得知家藏流失的宋徽子鼎於琉璃廠出現,後以重金在天津購回。
冬,湯恩伯將吳湖帆幽禁在錦江飯店,理由是吳與汪精衛有交往。潘靜淑去世後,吳湖帆曾向汪精衛徵詞。
一九四六年 民國35年 丙戌 53歲
三月二十五日,上海美術會成立,由上海美術界人士共同發起組織。該會是上海解放初期最大的一個綜合美術團體。吳湖帆為該會成員。春,觀董其昌摹趙孟頫《林塘晚歸》。冬,與梅蘭芳合畫《梅蘭雙清》,吳湖帆畫幽蘭,梅蘭芳畫梅花。作《松風澗泉、》《瀟湘雨過》、《雲中山頂》、《南山一望松》、《秋林亭子》、《林塘晚歸》、《蒼山飛流》。
一九四七年 民國36年 丁亥 54歲
四月,國民政府上海教育局發起組織「上海市美術館籌備處」,並提請第七十一次市政會議討論通過。施翀鵬任籌備處主任;吳待秋、吳湖帆、汪亞塵、沈尹默、張大千、張道藩等任指導委員;姜丹書、馬公愚、陸丹林、張書旗、陳定山、陳秋草、賀天健、孫雪泥、鄭午昌、謝海燕任設計委員;王個簃、方介堪、白蕉、田桓、江寒汀、朱屺瞻、沈邁士、吳子深、吳東邁、李秋君、李祖韓、徐邦達、汪德祖、唐冠玉、唐雲、陸抑非、楊清磐、鄭曼青、應野平、謝稚柳、錢鏡塘、樊少雲等任徵集委員;俞劍華、陳小翠、童書業、鄭逸梅、潘伯鷹、豐子愷等編輯委員。五月十五日,西藏路寧波同鄉會五樓畫廳舉行吳湖帆、朱梅村扇面展,為期十二日。
是年,汪亞塵、吳湖帆、姜丹書、俞劍華、郎靜山、徐蔚南、陳樹人、陸丹林、許士騏、賀天健、鄭午昌、顏文梁等五十四人被聘為《中國美術年鑒》編委。
作《國光春霽》、《古樹層巒》、《密樹連雲》、《洞壑奔泉》、《玉泉千丈》、《袖珍雙卷》、《墨筆山水》。請吳華源畫《雙修閣圖》。
一九四八 民國37年 戊子 55歲
春,張大千在上海成都路中國畫苑舉行盛大畫展,共展出作品百餘幅,大部分系工筆重彩,參觀者擁擠不堪,鑒賞家與同行們無不嘆為觀止,吳湖帆當場定購了他三件大幅作品。七月,《聯珠集》由吳氏梅景書屋刊印,該集系吳湖帆集宋詞佳句。十月三月,南京西路五百九十六號靜安畫廊開幕,展出張大千、馮超然、吳湖帆、吳待秋、陸廉夫、程瑤笙等人作品數百件。冬,上海部分書畫家發起組織「藝舟社」,以「闡揚中國固有藝術,間介西土菁華」為宗旨,主要社員有黃賓虹、余紹宋、陳定山、鄭午晶、馮超然、吳湖帆、汪德祖、賀天健、楊一萍等。是年,黃賓虹發起組織「樂天詩社」,參加者多為畫家,如豐子愷、吳湖帆、賀天健、周練霞等。為俞子才作《阿里山雲海圖卷》。作《秋嶺橫雲》、《石樑飛瀑》、《雙松圖冊》、《紅情羅綺》、《喬木秀筠》、《北苑夏山》。
一九四九 己丑 56歲
黃炎培來上海,吳湖帆接受其主張,決定不去國外。
春三月,題方從義《雲山圖卷》。四月十五日,上海美術館籌備處在南昌路四十七號法文協會舉行春季美術展覽會,為期九日,畫家劉海粟、吳湖帆、馮超然、吳待秋、馬勛秋、唐蘊玉,雕塑家張充仁、滑田友、劉開渠等人的作品參加展出。展覽會還展出青年畫家作品,並在四月二十三日聘請美術家馬公愚、吳湖帆、劉海粟、顏文梁、陳巨來等評獎,由市教育局頒發獎狀。作《絲瓜圖》、《洞天新域》、《澗底泉聲》、《匡廬三疊泉》、《峒關蒲雪》。按:《峒關蒲雪》傳世凡二件,《吳湖帆畫集》、《梅景畫笈》(第二集)中所刊為其一,上有吳湖帆《玉樓》詞,另有一本未賦詞者,構圖筆法紙質略異,同為己丑所作。
一九五○年 庚寅57歲
任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委員會、上海文物鑒定收購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文史館館員、蘇州市文物保管委員會顧問。題自藏《孫氏青芙蓉館藏專(磚)二卷藏瓦二卷》手拓原本。「同治癸丑甲戌間,先愙齋公視學秦隴,凡故家文物金石圖籍往往搜購保存。此方元仲所藏專(磚)瓦拓本四卷亦得於其時。庚寅春日吳湖帆識。」又識「上越同治癸丑已七十七歲矣」。此書今藏上海圖書館。為陳子清十年前初稿補成《丑簃清閟圖》。作《唐人詩意圖》、《江上雲林閣圖卷》、《雙溪清趣》、《萬木翠濤》。
一九五一年 辛卯 58歲
元宵節題錢鏡塘藏程嘉燧《山水軸》,今藏上海博物館。作《漁浦桃花》、《石壁飛虹》、《秋山晴靄》、《君峰雪霽》介夏秋冬四屏,作《海岳雲山》、《幽谷雲峰》、《慧因綺夢圖卷》、《蒲江詞意雪景》。
一九五二年 壬辰 59歲
吳湖帆藏有《黃山谷李白憶舊游詩卷》,是歲經謝稚柳鑒定為贗品。沈劍知將此事告訴吳湖帆,吳湖帆對此事再次表示反對。事實上,此卷真本為日本有鄰館收藏。日本出版《書法大全》上發表過,湖帆始終未能看到真本。為江寒汀作《波落寒汀圖》。作《南山之壽冊》、《萱堂春永圖卷》、《修竹寒泉》、《雙頭蓮》、《洞壑奔泉》、《柳暗花明》。
一九五三年 癸巳 60歲
《梅景畫笈》第二冊出版,體例編排均與第一冊相似,收入吳湖帆自一九四四至一九五三年的精品力作五十幅。《佞宋詞痕》問世,五卷,補遺一卷,和小山詞一卷,附潘靜淑《綠草詞》一卷,冒廣生作序:「其作畫並世無與為匹,而尤嗜詞,尋聲探律,規撫周、吳,所次周、吳韻者最多。上自子野、屯田、六一、東坡、淮河方回,以迄彥高、稼軒、白石、梅溪、玉田、草窗、碧山,不名一家,小山尤多,別成外篇一卷。顏其曰佞宋詞痕,志微尚也。」委葉恭綽送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各一本。不久,收到毛澤東派人送來的詩詞手稿影印本。為方幼庵作《花卉四條屏》。作《風嬌寸秀》、《珠穆朗瑪峰》、《李白詩意》、《華山摩耳崖冊》、《五色瑞蓮》、《三生同夢圖》。
一九五四年 甲午 61歲
臨吳鎮《漁父圖卷》。吳鎮《漁父圖卷》由吳湖帆舊藏,今藏上海博物館。臨黃公望《富春山居圖》。觀米友仁雲山圖卷後作《雲山圖》與仁輔。作《稼軒詞意圖》、《蓮塘佳景圖》、《山倚雲起圖》、《室壁過雲圖》、《瀟湘夜雨圖》、《黃茅小景》、《蒼松競秀》、《秋山圖》、《清真詞意圖》、《江深草閣圖》、《寒林雲壑》、《溪山蕭寺》、《北極山水》、《夕陽煙岫》。
一九五五年 乙未 62歲
黃公望《富春山居殘卷》由沙孟海委託謝稚柳從吳湖帆手中購入浙江博物館。作《天池石壁》、《後村詞意》。除夕,為錢君陶五十歲作《松石圖》。
一九五六年 丙申 63歲
國務院批准在北京、上海成立中國畫院。受聘參與「上海中國畫院籌備委員會」工作,為籌備委員之一。籌備委員有賴少其、唐雲、潘天壽、王個簃、謝稚柳、劉海粟、伍蠡甫、傅抱石、賀天健、陳秋草、白蕉、江東、沈尹默、吳湖帆。剌少其、汪東、沈尹默為主任委員。根據葉恭綽推薦並經籌委員會在首批畫師、特約畫師中秘密提名測試,初步考慮由吳湖帆任院長。這個考慮,與一九五六年九月上海市委宣傳部下達滬委(五六)宣字一百十六號「上海中國畫院領導成員的任命」相符。在為籌備畫院成立而舉辦的書畫展覽會上,吳湖帆的畫被放在突出的位置,並應約作《東風第一枝》賀畫院成立。作《浮巒暖翠圖》、《夕陽蕭寺》、《雲中山頂》。
一九五七年 丁酉 64歲
反「右」斗爭開始,畫院成立擱淺。且因階級出身、《佞宋詞痕》、平素言行以及與在國外的張大千通信等問題,吳湖帆受到審查。經美術界平衡,在「右邊」邊緣開脫。獨生子吳述歐因代父寫檢查,劃成「右派」。作《大龍湫》、《廬山東南五老峰》、《黃山翡翠池》、《江山攬勝》、《廬山小景》、《浙東小景》、《九江秀色》。
一九五八年 戊戌 65歲
上海第一屆美術展覽會舉行,展出劉海粟、吳湖帆、賀天健、陶冷月等人的作品。
一九五九年 己亥 66歲
獲元代張中《芙蓉鴛鴦圖軸》,今藏上海博物館。作《碧海蒼松》、《荷花翠鳥》、《雙松疊翠》。
一九六○年 庚子 67歲
上海中國畫院正式成立,豐子愷出任院長,吳湖帆為普通畫師。中國登山隊登上珠穆朗瑪峰,填《沁園春》一首為賀。作《多景樓詩畫卷》、《唐人詩意圖》、《謝眺青山李白樓》、《松溪仙隱圖》。請應野平畫《後村別墅圖》。
一九六一年 辛丑 68歲
小中風。此後體力日虧,作畫漸少。請汪東畫《佞宋詞痕圖》。請朱屺瞻畫《辟非玉印小室圖》。請黃西爽畫《羽陽閣圖》。請程十發畫《七姬造像圖》。
一九六二年 壬寅 69歲
中風,住華東醫院。請張叔通畫《十六金符齋圖》。請糜耕雲畫《萬宜樓圖》。
一九六三年 癸卯 七十歲
得張大千於巴黎創作賀其七十壽誕《荷花圖》。病稍起,刻「湖帆七十後所作」為界。中秋前一日於華東醫院作《砥柱中流》賀國慶十四周年。
一九六四年 甲辰 七十一歲
患膽石症,住華東醫院。國慶節前夕,收到上海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五周年辦公室國慶觀禮邀請及候車路線示意圖(此信今藏上海圖書館,由本書編於一九九八年夏查閱吳湖帆手稿時偶然發現)。十月十六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冬,得北京來信,徵詞。內容為:「秭園甲辰吟集冬季課題。詞題:一,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頌詞。調寄東風第一枝,一百字。調寄贊成功,六十二字。二,邊和大捷。調寄攤破丑奴兒,六十字。詩題:一,賦得十月先開嶺上梅。得先字,限五言八韻。二,西山探梅。不限體。三,北海菊花展覽。不限體。秭園甲辰吟集啟。一九六四年十二月一日。通信處:北京市東城區煤渣胡同甲九號江宅。」(此信今藏上海圖書館,由本書編者於一九九八年夏查閱吳湖帆手稿時偶然發現)。
一九六五年 乙巳 七十二歲
作《慶祝我國原子彈爆炸成功》、《冷光搖動古青松》。
一九六六年 丙午 七十三歲
文化大革命開始,遭受迫害,家藏文物被席捲一空。
一九六八年 戊申 七十五歲
再度中風。八月十一日自拔導管,逝世。
D. 吳茀之的作品掇英
《富貴神仙》(紙本設色,172.5x93cm,1924年)
《大吉圖》(設色紙本,立軸,鈐印:盧臣、茀之、香祖 140×48cm,1924年)
《山水》(設色紙本,立軸,鈐印:茀之(白)、師觀生居(白),32×57cm,1928年)
《玉蘭鸚鵡圖》(設色紙本,立軸,鈐印:茀之(白),137×33cm,1932年)
《公雞紫藤》(1933年)
《松鷹竹石圖》(設色紙本,立軸,鈐印:希齋(朱) 樂三之印(白),136×68cm,1933年)
《香溫茶熟》(設色紙本,立軸,鈐印:吳溪子,131×32cm,1934年)
《墨荷》(水墨紙本,立軸,鈐印:茀之(白文),136×33.5cm,1935年)
《松鷹》(1936年)
《山水 花鳥 人物冊頁 冊頁 十六開選》(設色紙本,鈐印:吳徵之印(白) 山陰張氏(白) 一飛畫記(朱) 坤伯(白) 亞塵(朱) 文侯(朱) 樂三(朱) 公展(朱) 王震大利(白) 一亭(朱),36×24cm×16,1937年)與陸抑非等合作
《指畫花卉》(水墨紙本,四屏,鈐印:吳茀之(朱文) 茀之(朱文) 用慰勞人(白文),67×28cm×4,1937年)
《山水 花鳥 人物冊頁 冊頁 十九開選》(設色紙本,鈐印:茀之(白) 朱文侯(朱) 景峰(朱) 唐雲印信(白) 天奇指畫(朱) 賢(朱) 小瑜(白) 俞劍華印(白) 一飛(朱),32×23cm×19。1936年)與唐雲等合作
《凌波仙子》(設色紙本,屏軸,鈐印:茀之(白);吳溪之印(白) ,140×33cm,1938年)
《菊石圖》(紙本,立軸,鈐印:吳茀之,126×51cm,1941年)
《花卉》(紙本,立軸,鈐印∶吳茀之,99×34cm,1943年)
《清供》(設色紙本,立軸,136×33cm,1944年)
《金桂圖》(設色紙本,立軸,設色紙本,立軸,176×48cm,1945年)
《煨芋圖》 (1945年)
《壽桃》(設色紙本,立軸,鈐印:吳溪子、茀之、用慰勞人,136×68cm,1945年)
《鮮魚釀酒圖》 (1945年)
《虎》(1946年)
《秋色》(設色紙本,鏡片,91×41cm,1946年)
《春色滿江春圖》(設色紙本,立軸,鈐印:白文印:茀之書畫、諸樂三印,151×40cm,1947年)與諸樂三合作
《竹鳥圖》(水墨紙本,立軸,鈐印:茀之(朱)、唐雲(白)、大石(朱),130×40cm,1948年)與唐雲合作
《春來相與護龍雛》(1948年) 《清影-白梅》 (1949年)
《竹林飛雀》(設色紙本,立軸,162×39cm,1954年)與唐雲合作
《秋色斑斕》 (1954年)
《多子圖》(設色紙本,立軸,124×66cm,1957年)
《一丈紅爭萬里霞》 (1958年)
《花卉》(設色紙本,鏡心,鈐印:吳溪、看吳山樓,151×58.5cm,1958年)
《歲寒三友》(設色紙本,鏡心,鈐印:吳茀之(白),139×45cm,1960年)
《蘭竹雙清》 (1960年)
《盆菊圖》(1961年)
《紫藤》(設色紙本,立軸,鈐印:茀之書記、溪,103×65cm,1961年)
《和平之春》 (設色紙本,立軸,98×49cm。1962年)
《桃花飛燕》 (1962年)
《花卉》(設色紙本,四屏,鈐印:吳茀之印(半朱文半白文)、茀之(朱文)、香祖(朱文),137×33cm×4,1962年)
《鷹擊長空圖》(178.5×48cm,1962年)
《秋色斑斕》(設色紙本,立軸,鈐印∶茀之、浦江吳溪,180.5×48cm,1962年)
《丹花碧葉》(設色紙本,立軸,鈐印:吳療之印(半朱文半白文)、茀之(朱文),134×68.5cm,1962年)
《降龍松》(1963年)
《梅石水仙》(設色紙本,橫副,鈐印:吳療之印(半朱文半白文)、吳茀之(白文)、看吳山樓(白文),45×241cm,1963年)
《凌霄天矯聞天雞》( 紙本設色,立軸,鈐印:茀之,112x33.5cm,1963年)
《蘭竹》(紙本水墨,115x55cm,1963年)
《霜天爛漫》(設色紙本,鏡心,204×92cm,1963年)
《清供》(設色紙本,立軸,鈐印:茀之、吳茀子,136×48cm,1963年)
《歲寒不改色》(設色紙本,鏡心,鈐印:吳、茀之、吳溪子,41×68cm,1964年)
《美人蕉圖》(設色紙本,立軸,鈐印:茀之(朱) 吳溪子(白) 看吳山樓(白),134×67cm,1964年)
《秋果》(設色紙本,立軸,鈐印:「吳茀之」朱文方印、「香祖」朱文方印,95×44cm,1965年)
《良秋競艷圖》(設色紙本,橫幅,鈐印:吳溪(白) 老茀(白) 應小聾(朱) 澄園老人(朱),140×50cm,1966年)與譚建丞合作
《花卉》(水墨紙本,四條屏,鈐印:1.「用慰勞人」白文方印、「吳衟之」朱文方印。2.「衟之」朱文印、「用慰勞人」白文方印。4.「用慰勞人」白文方印。5.「衟之」朱文印,67×27cm,1967年)
《籬菊》 (1972年)
《墨竹》(水墨紙本,立軸,鈐印:吳溪、唐雲印信,32×22.5cm,1972年)
《菊石圖》(設色紙本,立軸,鈐印:吳溪子,136×34cm,1973年)
《歲朝清供》(設色紙本,立軸,鈐印:吳溪(白)之(朱)之七十後(朱)用慰勞人(白),67.2×37.4cm,1974年)
《美人香草》 (1975年)
《春酣》(設色紙本,立軸,鈐印:吳療草堂(白文)、浦江吳療(朱文),78×60cm,1975年)
《花鳥》(設色紙本,立軸,鈐印:茀之、吳茀之,137×28cm,1976年)
《螃蟹》 (1977年)
《馬櫻花》(設色紙本,89×46cm)
《美意延年》(設色紙本,鏡心,153×82cm)
《雪竹寒禽》(水墨紙本,立軸,172×93cm)
《秋韻》(設色紙本,鏡心,93×39cm)
《關公造像》(水墨紙本,立軸,127×65cm)
《三友圖》(設色紙本,立軸,108×54cm)
《花好月圓》(鈐印: 吳溪 茀之七十後作 生於庚子,68×42cm)
《柳雁》(鈐印:吳 吳溪,37×51cm) 《行書毛主席詩》(136×64.5cm,1978年)
E. 中國近現代書畫家名錄
中國近現代書畫家名錄有:
郭味渠(1908~1971)名忻,以字行,濰縣城裡人。著名國畫家、美術理論家、美術教育家。1931年畢業於上海藝專西畫系。1951年起先後在中央美術學院、民族美術研究所、徐悲鴻紀念館從事理論研究。1962年任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花鳥科主任。在花鳥畫的推陳出新方面,他融會中西,突出時代氣息,代表作有《鸚鵡圖》、《大好春光》、《驚雷》等。他精於竹梅、亦擅山水,對金石、考古、鑒賞、書法和文學皆深有研究。著有《宋元明清畫家年表風中國版畫史略風寫意花鳥創作技法十六講》等。另有《郭味菜畫集風郭味英畫選》出版。
張振鐸(1908~1989)
黃稚荃(1908~1993)常書鴻
吳作人(1908~1997)(1908-1997)原籍安徽,生於江蘇蘇州。生前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名譽院長。
陸抑非(1908-1997)江蘇常熟人。歷任上海畫院畫師、浙江美院教授、浙江畫院院長。
何瀛海霞(1908~1998)(1908-1998)北京市人。生前為中國美協會員,中國畫研究院一級美術師。
彭襲明(1908~20)
陳雲彰少梅(1909~1954)(1909-1954)湖南衡山人。生前為中國美協天津分會主席,天津美術學校校長。
李瓊玖(1909~1990)
陸儼少又名砥,字宛若。(1909~1993)(1909-1993)上海嘉定人。中國現代中國畫家。生前為浙江美術學院教授、浙江畫院院長。善山水,兼作人物、花鳥。其山水重視用筆,善以筆尖、筆肚、筆根等部位不同運用,來表現自然山川不同變化,線條深厚有力,富有變化。尤善描繪雲水,所畫江河湖海,有洶涌澎湃、浩渺彌漫之勢,其雲蒸騰鬱勃、縕絪舒徐、極窮其姿。
F. 陸維釗的人物年表
1899年 (1歲)三月三日,即己亥年正月二十二日,陸維釗先生生於浙江平湖新倉鎮,原名子平,字東武,後改名維釗,字微昭。晚年喜署劭翁。青年時齋名陸遜廬,後改稱庄徽室,亦稱圓賞樓。
祖父陸勛,字少雲。二十二歲應試入庠,後補為廩貢生。曾執教私塾 二十餘年,善詩、書、畫,亦曾懸壺濟世。
父親陸壬林,字承基,少讀書,為邑庠生。一八九八年十月患傷寒病故,時年二十三歲。逝世四月後,陸維釗先生誕生。
1906年(8歲)入新倉鎮蘆川小學讀書。鄰居潘錦甫先生常指導他寫字,成為其書法啟蒙老師。
1907年(9歲)祖母黎氏病故。
1909年(11歲)蘆川小學初小肄業,轉入祖父執教的私塾讀四書五經。究先生一生,重道德學問而淡泊名利,詩書畫三絕,此時的熏陶甚為關鍵。
1913年(15歲)復進蘆川小學,插班高小二年級讀書。師從崇明陸柏筠先生學篆隸。
1914年(16歲)畢業於蘆川小學,考入嘉興秀州書院(浙江省立第二中學之前身)。受業於嘉善張天方、乍浦鍾子勛、江山劉子庚、海寧朱蓬仙諸先生,學做詩詞,常與同學胡士瑩、徐震堮唱和,被譽為「嘉興三才子」。
1916年(18歲)初學鍾鼎,臨《杜白作寶盨》條幅。
1918年(20歲)畢業於秀州書院,考入私立之江大學。冬大病,輟學回家,此後開始研讀醫古文。
1919年(21歲)任新倉鎮競存小學教師。
1920年(22歲)考入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文史地部,師從竺可楨先生攻讀氣象地理。
1921年(23歲)因足患「流火」,不宜野外實習,改學文史,為此學習期限延長一年。受業於柳翼謀、吳瞿庵、王伯沆諸名師,在文學和書學等方面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23年(25歲)擔任《史地學報》主編,歷時二年。
1925年(27歲)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畢業。由吳瞿庵先生推薦,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王國維先生助教。
1926年(28歲)一月,祖父病重,請假南歸,助教職務請同學趙萬里暫代。三月,祖父逝世,享年七十四歲。九月,任浙江省立杭州女子中學國文教員。
1927年(29歲)二月,任嘉興秀州中學(浙江省立第二中學之前身)國文教員。九月,任江蘇省立松江女子中學國文教員。
1928年(30歲)五月,母親病故,終年五十三歲。
1933年(35歲)三月,與松江李吉蓉結婚。與王季思、徐震堮、施蟄存、朱雯合編《當代國文》十二冊,由上海中學生書局出版,供江蘇省中學作教材用。
1934年(36歲)長女出生,取名多多。為松江女中新建教學樓題「樹人院」匾額,並重寫校牌,作校歌歌詞。書《旌表貞孝錢孝女淑貞墓碣》並篆碑額。
1936年(38歲)代業師王哲安作《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序。所編《三國魏晉南北朝文選》,由正中書局出版。
1937年(39歲)春,妻吉蓉患病。七月七日,蘆溝橋事變。十一月五日,日寇金山衛登陸,先生攜病妻幼女舉家逃亡,顛沛流離。家藏的珍貴字畫、善本書籍和碑帖,為日寇所劫,喪失殆盡。
1938年(40歲)一月,吉蓉病故。借貸入殮,葬於奉賢庄行。八月,松江女中遷上海法租界福煦路(即今延安中路銅仁路口),遂返校復課。浙大來聘,因「負責綦重,任教多年,不忍遽離,」婉言辭謝。
1940年(42歲)四月,與金山李懷恭結婚。
1941年(43歲)六月,多多病歿。十一月,長子開濟(後改名昭徽)出生。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寇佔領上海法租界,松江女中被迫停辦。
1942年(44歲)迫於生計,鬻字賣畫。經常與樊少雲、吳湖帆先生交往,切磋書畫藝術。二月,任上海育英中學國文教員。八月,受聘於上海聖約翰大學,任中文系副教授。協助葉恭綽先生編纂《全清詞鈔》。
1943年(45歲)因《全清詞鈔》卷帙浩繁,另為索引,編撰《全清詞目》。
1944年(46歲)六月,女兒昭蓉出生。
1945年(47歲)八月,抗戰勝利。應浙江大學之聘,任文學院副教授,赴浙江大學龍泉分校報到。
1946年(48歲)清明前,回故鄉掃墓,為新倉鎮國葯店題《韓康遺法》匾。接平湖縣政府通知,已被圈定為臨時縣參議員,堅辭不就。七月,次子昭懷出生。
1947年(49歲)浙大自遵義、浙大分校自龍泉相繼遷回杭州,奉命協助接收羅苑分部。中秋後三日,用耕煙、麓台兩家筆意作山水一幀,賀學友胡宛春喬遷新居。題曰:「亂世年荒,安得如此溪山可以避秦耶」。
1948年(50歲)所著《中國書法》一書,由華夏圖書公司出版。
1949年(51歲)二月,小女昭菊出生。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參加中國美術家協會杭州分會。
1950年(52歲)奉調去蘇州華東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學習,歷時半年。
1951年(53歲)革大學習結束,仍回浙大中文系任教。黃炎培先生偕夫人姚維鈞到杭造訪。
1952年(54歲)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浙大文學院、之江大學文理學院等合並為浙江師范學院。任浙江師范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1957年(59歲)二月,參加中國民主同盟。列席政協浙江省第二屆第三次會議。夏天,去莫干山休養,作山水條幅,瀑布寫生。
1958年(60歲)以西川寧為團長的日本書法代表團第一次訪華來杭,參加接待工作。秋,黃炎培夫婦第二次到杭造訪。
1959年(61歲)浙江師范學院改名為杭州大學,任杭大中文系副教授。寫篆隸條幅:「心畫」。臨窗寫生,畫設色山水《寶石山全景》。秋,分別應浙江美術學院、浙江中醫學院的邀請,在兩校講授古典文學課。
1960年(62歲)應潘天壽院長之請,由杭大調入美院,任中國畫系副教授。合編《中國文學史(古代部分)》,由杭大出版。十月,參加以潘天壽為首的中國畫講師團。撰《姚耕雲康藏紀游冊》序。
1961年(63歲)一月,由杭大河南宿舍遷居韶華巷59號,取齋名「圓賞樓」。就查考《夢奠帖》中模糊之字,給馬一浮丈復信。題《陸儼少為韓天衡畫〈黃山煙雲長卷〉》。秋,參加浙江省政協組織的各界知名人士參觀團,赴江西老革命根據地參觀訪問,後又到福建廈門前線,慰問人民解放軍將士。車過連城金雞嶺有感,歸來用賓鴻草堂寫生法作設色山水一幅。
1962年(64歲)三月,作為特邀人士,赴北京出席全國政協第三屆三次會議,並列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屆三次會議。在潘天壽院長的積極創導下,經文化部批准,浙江美術學院試辦書法篆刻專業。學院決定在中國畫系籌組書法篆刻科,籌備組由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陸維釗、劉江等組成,陸維釗負責具體籌備工作,劉江協助。以西川寧為團長的日本書法代表團第二次訪華來杭,參加接待工作。集殷契文書甲骨文聯:物多車馬雞豚西子賓來尊酒饗,農有桑禾漁牧東野人歸樂事同。
1963年(65歲)浙江美院書法篆刻科正式開學,任國畫系書法篆刻科主任。首期學生兩名:金鑒才、李文采。參加西冷印社。為西泠印社書行草條幅《清平樂·六盤山》。集《毛公鼎》篆書聯:庶事在乎勤造我邦家鞏茲大政,宏猷無不吉率我文武揚厥朱旗。書篆隸條幅《菩薩蠻·大柏地》。
1964年(66歲)任政協浙江省第三屆委員會委員。招收第二屆書法篆刻科學生三名:朱關田、蔣北耿、楊永龍。以西川寧為團長的日本書法代表團第三次訪華來杭,參加接待工作。慶祝建國十五周年,寫行書《滿江紅》四首。為賀西冷印社成立六十周年紀念,撰隸書聯:印學慶重光推陳出新佐我黨宣傳莫以雕蟲輕小技,藝林尊首創承先啟後作亞東倡導不將宗派限人才。書隸書聯:抽寶劍,縛蒼龍。書篆隸聯:同心干,放眼量。
1965年(67歲)三月,參觀四明湖水庫,歸來喜作山水條幅《記參觀四明湖水庫》。作墨竹條幅,題:直節虛心。七月,以西川寧為團長的日本書法代表團第四次訪華來杭,再次參加接待工作。
1966年(68歲)「文化大革命」開始,被打成「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
1968年(70歲)八月,被關進「牛棚」,接受「審查」。
1969年(71歲)四月,允許回家住宿,繼續接受「審查」。
1970年(72歲)
九月,因前列腺腫大引起急性尿閉,住院治療,准備開刀,後因故未成。
1971年(73歲)二月,跋《上海博物館<鮮於樞行書詩贊>》。隨美院師生赴桐廬梅蓉參加雙搶勞動,後又赴分水開門辦學,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臨虞本《蘭亭序》第八十八通。書橫幅:可臨諸碑名。
1972年(74歲)為迎接尼克松訪華,杭州重修鳳凰寺,題《鳳凰寺》匾。用漢竹簡法書條幅《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詩句。1973年(75歲)在西冷印社接見日本友人香川峰雲。書篆隸條幅:魯迅先生送日本作家增田涉君歸國詩。
1974年(76歲)前列腺腫大症復發,再次住入浙江醫大附屬一院,五月二十五日作前列腺切除手術,後發現已有癌變,決定保守治療。六月中旬出院,回家休養。
1975年(77歲)三十二年前協助葉恭綽先生編纂的《全清詞鈔》共十二卷,由中華書局香港分局正式出版。悼豐子愷逝世,為其遺像題簽。以行書為沙孟海夫人包稚頤題冊頁,新錄五十年前舊作:《渡江雲·陪業師陳佩忍、吳瞿庵兩先生虎丘冷香閣夜飲歸作》、《八聲甘州·鎮江客感》和《浣溪沙》等。十一月,浙江美院通知退休,並代辦退休手續。
1976年(78歲)病後試步,由學生陪同登城隍山。寫行書七絕三首:題諸樂三先生《長江記游卷》。書篆隸聯:齊踴躍,肯登攀。寫楷書橫幅:人貴有自知之明。書篆隸條幅,節錄魯迅先生《朝花夕拾》句,送日本展出。
1977年(79歲)寫楷書條幅:著名戰爭印章集,為紀念建軍五十周年作。並篆刻印章「沈陽」一枚。自署篆隸手卷:臨黃大痴《富春山居圖》。為增強體力,飽覽湖山景色,曾四登玉皇山,歸來喜作登山圖,沙孟海、王煥鑣兩先生題跋,諸樂三先生署簽:「登覽」。畫山水橫幅:霜紅簃填詞圖。畫竹石條幅,題:虛心是師。十二月,任政協浙江省第四屆委員會委員。
1978年(80歲)為岳飛墓書篆隸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書行草聯:天地乘龍卧,關山躍馬過。書篆隸橫幅:三闕、石門銘、天發神讖、石門頌。題曰:余書自以為得力於此四碑。書篆隸聯:沖霄漢,起宏圖。寫隸書聯:同心干,放眼量。繪花卉條幅,題:歲朝,戊午元旦,是日觀壽者畫,悵然,乃記於黃壚居。畫山水條幅,題:昔年余與黃賓虹丈論畫湖上,丈喜言徽派諸公,此幀余偶效之,果不必乞靈石濤八大也。世有知者,當會余意。十月,浙江美院收回退休證,請回學校工作。
1979年(81歲)接受培養研究生的任務,招收全國第一批書法篆刻專業研究生:朱關田、王冬齡、邱振中、祝遂之、陳振濂。撰《陸抑非畫冊》序。秋,病重住浙江醫院。為紀念西冷印社成立七十五周年,撰寫行書聯:水木清華留與印人傳舊跡,亭台錯落莫教雅集負良宵。十二月,周揚、蘇靈揚夫婦到浙江醫院探望。這個時期創作的部分山水花卉,畫成後未及具款。身後由家屬請諸樂三、沙孟海、陸儼少、王個簃、王煥鑣、陸抑非、錢君陶、盧坤峰諸先生補題之。
1980年(82歲)浙江美術學院報省委宣傳部批准,授與教授職稱。一月,病重期間,堅持為潘天壽先生書寫墓碑,成為絕筆。臨終前一周,仍堅持教學工作,在病榻上給研究生講最後一課,為教育事業貢獻了一生。他自知不久於人世,將研究生託付給沙孟海先生,以完成自己未竟的事業。一月三十日下午五時,逝世於浙江醫院。三月五日,在杭州殯儀館舉行追悼會,後葬於南山公墓。先生逝世後,《陸維釗書法選》、《陸維釗書畫集》、《陸維釗詩詞選》等詩、書、畫作品選集先後整理出版。
1995年12月,陸維釗書畫院在故鄉浙江省平湖市落成。
G. 畫梅花最有名的畫家
1、董壽平
董壽平(1904-1997)當代著名寫意畫家、書法家。早年畢業於天津南開大學和北京東方大學。以畫松、竹、梅、蘭著稱,晚年有黃山巨擘之稱,以黃山為題材畫山水,亦善書法。他筆下的硃砂紅梅堪稱絕技,在畫界享有「董梅」、「壽平竹」、「黃山巨擘」的雅譽。
2、王雪濤
王雪濤(1903--1982),河北成安人,原名庭鈞,字曉封,號遲園,中國現代著名小寫意花鳥畫家。他繼承宋、元以來的優秀傳統,取長補短。所作題材廣泛,構思精巧,形似神俏,清新秀麗,富有筆墨情趣。
3、陳半丁
陳半丁,(1876--1970),即陳年,畫家。以寫意花卉最為知名。他的作品融明、清各家花卉技法之長,以洗練、概括的筆墨和古樸沉著的色彩來表現花卉鳥獸。
4、關山月
關山月(1912—2000),著名嶺南畫派大師,擅長山水、人物、花鳥,尤以寫梅著稱,世稱「關梅」。他的作品具有較強的現實主義精神,因而也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精神。
5、田世光
田世光(1916—1999),中央美院教授,張大千得意弟子,現當代工筆重彩花鳥畫大師。
6、江寒汀
江寒汀(1903-1963),海上著名花鳥畫家、藝術教育家,與唐雲、張大壯、陸抑非並稱「海上四大花旦」,在畫壇上有「江虛谷」的美譽。
7、謝稚柳
謝稚柳 (1910-1997),擅山水、花鳥、人物、走獸及書畫的鑒別。早年多工筆細寫,晚年喜用落墨法,縱筆放浪,墨彩交融,呈現濃郁浪漫的詩境。
8、黃幻吾
黃幻吾(1906-1985),名罕,字幻吾,號罕僧,晚年稱罕翁,是活動於上海的嶺南畫派名家。創作取材廣泛,手法多樣,山水、花鳥人物無不見長,構圖新巧,筆墨酣暢,設色雅麗,畫面生意盎然,雅俗共賞。
9、陶冷月
陶冷月(1895—1985),擅長山水、花卉、走獸、游魚,尤善畫中西合璧之月夜景色。也是寫梅花的高手。
10、談月色
談月色 (1891—1976),民國傳奇女子,工詩善書畫,精於篆刻,其畫梅馳譽海內外。
梅花在冬春季節開,和蘭花、竹子、菊花一起稱為「四君子」,也與松樹、竹子一起被稱為「歲寒三友」。中華文化有謂「春蘭,夏荷,秋菊,冬梅」,梅花憑著耐寒的特性,成為代表冬季的花。梅花是中華民族與中國的精神象徵,象徵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奮勇當先,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
H. 紹興名人的書畫藝術
以下是當代書畫名家:
A 敖佩芬 阿老
B 白蕉 白煦 畢建勛 白雲鄉 白雪石 白伯驊 白庚延
C 陳丹青 楚圖南 陳振濂 陳金言 陳永鏘 陳天然 陳少梅 陳秋草 陳獨秀 陳冬至 蔡鶴汀 蔡超 陳逸飛 陳佩秋 曹新林 程璋 程十發 陳之佛 陳天鈾 陳樹人 陳平 陳半丁 陳葆棣 陳鵬
D 董壽平 鄧散木 董必武 董希文 杜滋齡
F 傅小石 馮長江 傅益瑤 傅二石 馮超然 方濟眾 方楚雄 范揚 費新我 傅抱石 馮遠 馮大中 豐子愷 方增先 方人定 范曾
G 郭子緒 郭味渠 郭全忠 郭沫若 戈湘嵐 高冠華 郭紹綱 關良 郭石夫 關山月 高劍父
H 何多俊 黃永玉 黃幻吾 黃格勝 黃純堯 胡振郎 胡佩衡 弘一法師 何香凝 何加林 韓學中 韓敏 韓美林 侯一民 黃胄 霍春陽 黃君璧 黃賓虹 何家英 何海霞 韓羽 韓天衡
J 蔣兆和 蔣風白 靳尚誼 江海 賈又福 江寒汀 蔣昌一 金夢石 江文湛 賈浩義 賈廣健
K 康有為 康寧 孔小瑜 康師堯
L 劉文生 劉奎齡 羅中立 李自健 魯迅 呂鳳子 陸抑非 盧坤峰 婁師白 劉勃舒 劉炳森 廖冰兄 梁占岩 梁占峰 梁啟超 李自強 李燕 李延聲 李苦禪 李劍晨 李剛田 劉旦宅 羅工柳 盧禹舜 劉大為 梁岩 柳子谷 陸儼少 龍瑞 劉文西 劉泉義 劉繼卣 劉海粟 林墉 林散之 林容生 林風眠 林凡 梁樹年 梁崎 李孝萱 李可染 黎雄才 賴少其
M 繆嘉蕙 馬海方 閔希文 梅蘭芳 梅湘涵 馬振聲 馬國強 滿維起 米春茂
N 聶鷗 南海岩
O 歐陽中石
P 彭先誠 潘鴻海 潘世勛 彭培泉 溥佐 溥儒 潘天壽
Q 錢君陶 秦嶺雲 秦大虎 錢慧安 啟功 齊白石 祁 昆 錢松岩
R 任重 任政
S 史國良 石齊 沈心海 沈鵬 沙曼翁 舒同 沙孟海 孫其峰 孫克綱 宋雨桂 宋文治
T 田世光 田黎明 唐雲
W 王夢白 王宏劍 王西京 王明明 王根生 吳作人 吳青霞 吳鏡汀 吳湖帆 吳冠中 吳茀之 吳昌碩 魏紫熙 王子武 王有政 王 鏞 王雪濤 王維寶 王濤 王個簃 王成喜 汪慎生 汪吉麟 汪采白
X 蕭朗 許江 謝無量 徐希 謝冰毅 薛林興 徐燕蓀 徐悲鴻 謝稚柳 謝瑞階 蕭謙中
Y 顏伯龍 葉淺予 楊之光 應野平 於右任 余紹宋 於希寧 姚有多 楊延文 亞明 於非廠 楊善深 顏梅華
Z 張利 張伯駒 鄭乃光 周懷民 趙國經、王美芳 張仃 曾浩 張鈺 詹建俊 周智慧 趙望雲 朱乃正 周慧君 張海 周彥生 周思聰 趙朴初 左 良 朱修立 朱屺瞻 張大千 鄭午昌 趙雲壑 趙少昂 朱復戡
I. 中國畫的意境表現元素
中國畫是藝術,是高雅,跟時尚是相抵觸的。你要時尚生活,追隨潮流就是了。提醒你一下,popular是流行的,但可以是低俗的意思。拋磚引玉。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高舉起了反對封建文化的新文化運動大旗。在美術領域,主張革新的美術家們紛紛響應新文化運動的號召,通過變革傳統中國畫來創造新的,適應時代需要的新美術。在這一變革過程中,一部分美術家積極引進西方美術的寫生,寫實方法,在世紀初形成了學習西方繪畫,興辦美術學校的熱潮。「寫實改造中國畫」,主要針對明清時期文人墨畫模擬古人筆法,缺少新的創造而進行變革。以徐悲鴻為代表的寫實風格畫家與古代畫家作品的比較中,可以部分了解這種變革的特點。 【起因】 封建社會後期,舊文人畫家沉浸於對古人筆墨意趣的模仿,日益脫離與社會生活的聯系,這種因襲守舊的局面限制了畫家對時代生活和個人感情的表現。與徐悲鴻同為20世紀新美術變革開拓者的林風眠,從突破傳統筆墨程式的角度,大力提倡到自然中寫生,主張減弱「寫」的用筆方法,突出「畫」的自由表達特性,力圖在中西繪畫之間學一種新的創作道路。被推為「中西融合」的代表人物。 【改革】 20世紀力求變革的中國美術家,更加關注對描繪對形象具體形象特點的深度刻畫,更加突出對自然景物表現的個人感受。這些創新探索,與當時中國新文學創作所提倡的「白話文」,「自由體詩」一樣破舊立新,開辟了與五四新文化精神相呼應的中國新美術變革的道路。 20世紀20~30年代,畫家們對中國畫的革新與發展,展開了論爭。如康有為提出「以復古為革新」、「合中西而為畫學新紀元」的主張;徐悲鴻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劉海粟提出要「發展東方固有的美術,研究西方藝術的精英」;林風眠主張「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陳師曾對文人畫的特質和意義作了肯定分析和回答;林紓則反對革新,號召人們鄙棄「外洋新學」,唯以「古意為宗」;金城則極力主張:「宣聖明訓,不率不忘,衍由舊章。」40年代末和50年代,人們圍繞著素描是否可作為中國畫造型的基礎,以及如何看待筆墨技巧、看待各種新國畫等問題展開了一場討論。80年代中期,又圍繞著在改革、開放和現代急劇變化的社會環境中,如何革新中國畫以適應時代的審美需要的問題,在理論和實踐上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新時代】 具有千年傳統的中國畫,經過20世紀的變革歷程。在「中西融合」與「借古開今」兩大創新追求的推動下,產生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豐富多樣的新風格,以獨特的現代品格立於當代世界美術藝術之林。
編輯本段國畫分科教學
中國畫自古就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科,其師承傳授,都依老師的專長按科進行。元代以後,人物畫衰落,山水花鳥興盛。20世紀引人西方寫實主義,強調藝術的社會宣傳功能,重視人物畫。1949年以後,新國畫提倡為政治服務.提倡通俗的連環畫、年畫和宣傳畫,山水花鳥畫因為「不能為革命服務」而受到冷遇。1955年,中央美院華東分院(浙美)彩墨畫科升格為系,正式提出以人物畫為主,以寫生為主,以工筆為主」的教學方針。1957年,潘天壽任副院長,1958年,他和吳茀之等提出並實行分科教學,對「三個為主」的教育方針作了修正。這意味著重視了山水花鳥,重視了中國畫傳統特別是宋元明清傳統――這個傳統主要是由山水花鳥畫體現的。在教學上,則意味著要配備和發揮傳統派教師的作用:潘天壽、吳蕘之、顧坤伯、諸樂三、潘韻、 朱宣咸、陸儼少(兼課)陸抑非、俞子才(兼課)、李長白(兼課)等,都是山水、花鳥畫家。
國畫的分類
山水 欣賞中國山水畫,先要了解國畫製作者的胸襟意象。畫家把名山大川的特色,先儲於心,再形於手,所以不以「肖形」為佳,而以「通意」為主。一樹一石、一台一亭,皆可代表畫家的的意景。不必斤斤計較透視比例等顯示的問題。 動物 動物種類繁多,大小不一,獅、虎、貓、犬可稱為走獸,各種魚類可稱為游魚,蟬、蝶、蜻蜓稱為草蟲,各種雀鳥稱為翎毛。動物可以歸到花鳥畫。 人物 可分為古今兩類:古裝人物,或者是歷代英雄名士為一類;現代服裝,或者模特兒寫生為一類。由於人物要有動作、表情,所以人物畫是比較深奧的製作。 根據製作技巧、筆法,國畫可以分為工筆、寫意和兼工帶寫。 工筆 用細致的筆法製作,工筆畫著重線條美,一絲不苟,是工筆畫的特色。 寫意 心靈感受、筆隨意走 ,視為意筆,寫意畫不重視線條,重視意象,與工筆的精細背道而馳。生動往往勝於前者。 根據畫面內容又可以分為傳統繪畫和現代繪畫。 傳統 中國畫畫齡以千年計,形成了一套筆法、構圖法 、皴法等固定的模式,所以具有此種風格的國畫稱為傳統繪畫。
國畫分類依據
中國畫的「畫分三科」,人物、花鳥、山水,表面上是以題材分類,其實是用藝術表現一種觀念和思想。所謂「畫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個方面:人物畫所表現的是人類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山水畫所表現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花鳥畫則是表現大自然的各種生命,與人和諧相處。三者之合構成了宇宙的整體,相得益彰。這是由藝術升華的哲學思考,是藝術之為藝術的真諦所在。
國畫分類概況
古代國畫分科之說法 畫分十門。中國畫的分科,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六門,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馬、鬼神、花鳥等。北宋《宣和畫譜》分十門,即道釋、人物、宮室、番族、龍魚、山水、鳥獸、花木、墨竹、果蔬等。南宋鄧椿《畫繼》分八類(門),即仙佛鬼神、人物傳寫、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獸蟲魚、屋木舟車、蔬果葯草、小景雜畫等。元代有「畫家十三科」,但內容相當龐雜,作為分類標准不適宜。 當代國畫分類之說法 當代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按其題材和表現對象大致可分為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界畫、花卉、瓜果、翎毛、走獸、蟲魚等畫科;按表現方法有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設色又可分為金碧、大小青綠,沒骨、潑彩、淡彩、淺絳等幾種。主要運用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以鉤、皴、點、染,濃、淡、干、濕,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表現手法,來描繪物象與經營位置;取景布局,視野寬廣,不拘泥於焦點透視;按表現形式有壁畫、屏幛、卷軸、冊頁、扇面等畫幅形式,輔以傳統的裝裱工藝裝潢之。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現方法,又可細分為水墨畫、重彩、淺絳、工筆、寫意、白描等;中國畫的畫幅形式較為多樣,橫向展開的有長卷(又稱手卷)、橫披,縱向展開的有條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冊頁、斗方,畫在扇面上面的有摺扇、團扇等。
國畫代表種類
人物畫 (1)人物畫的歷史進程: 以人物形象為主體的繪畫之通稱。我國的人物畫,歷史悠久。據記載,商、周時期,已經有壁畫。東晉時的顧愷之專尚畫人物畫,在我國繪畫是上第一個明確提出"以形寫神"的主張。唐代閆立本也擅長人物畫。還有吳道子、韓斡等等。都為人物畫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唐以後畫人物畫的畫家就更多了,歷代都有。 隋強人物畫'信念'
中國的人物畫,是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出現較山水畫、花鳥畫等為早;大體分為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人物畫力求人物個性刻畫得逼真傳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其傳神之法,常把對人物性格的表現,寓於環境、氣氛、身段和動態的渲染之中。故中國畫論上又稱人物畫為「傳神」。歷代著名人物畫有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唐代韓滉的《文苑圖》,五代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北宋李公麟的《維摩詰像》,南宋李唐的《採薇圖》、梁楷的《李白行吟圖》,元代王繹的《楊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圖》卷、曾鯨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現代徐悲鴻的《泰戈爾像》等。在現代,更強調「師法化」,還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發展。 (2)人物畫的畫法和表現方法: 要畫好人物畫,除了繼承傳統外,還必須了解和研究人體的基本形體、比例、解剖結構,以及人體運動的變化規律,方能准確的塑造和表現人物的形和神。 畫人物有幾種表現方法,各有所長,如:白描法,勾填法,潑墨法,勾染法。 山水畫 (1)山水畫的歷史進程: 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山水畫(俗稱風景畫、風光畫或彩墨畫),是專門的藝術學科,歷史悠久。山水畫在魏晉、南北朝已逐漸發展,但仍附屬於人物畫,作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獨立,如展子虔的設色山水,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畫大興,作者紛起,如荊浩、關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寬、許道寧、燕文貴、宋迪、王詵、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趙伯駒、趙伯驌的青綠山水,南北競輝,形成南北宗兩大派系,達到高峰。自唐代以來,每一時期,都有著名畫家,專尚從事山水畫的創作。盡管他們的身世、素養、學派、方法等不同;但是,都能夠用過筆墨、色彩、技巧,靈活經營,認真描繪,使自然風光之美,欣然躍於紙上,其脈相同,雄偉壯觀,氣韻清逸。元代山水畫趨向寫意,以虛帶實,側重筆墨神韻,開創新風;明清及近代,續有發展,亦出新貌。表現上講究經營位置和表達意境。傳統分法有水墨、青綠、金碧、沒骨、淺絳、淡彩等形式。 (2)山水畫的組成: 山水畫的組成包括:山、水、石、樹、房、屋、樓台、舟車、橋梁、風、雨、陰、晴,雪、日、雲、霧及春、夏、秋、冬氣候特徵等。 (3)山水畫主要代表: ◆ 青綠山水 山水畫的一種。用礦物質石青、石綠作為主色的山水畫。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鉤廓,少皴筆,著色濃重,裝飾性強;後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薄罩青綠。清代張庚說:「畫,繪事也,古來無不設色,且多青綠。」元代湯垕說:「李思訓著色山水,用金碧輝映,自為一家法。」南宋有二趙(伯駒、伯驌),以擅作青綠山水著稱。中國的山水畫,先有設色,後有水墨。設色畫中先有重色,後來才有淡彩。 ◆ 淺絳山水 蔡彥才淺絳山水畫
山水畫的一種。在水墨鉤勒皴染的基礎上,敷設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芥子園畫傳》說:「黃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淺淺施之,有時再以赭筆鉤出大概。王蒙復以赭石和藤黃著山水,其山頭喜蓬蓬鬆鬆畫草,再以赭色鈞出,時而竟不著色,只以赭石著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這種設色特點,始於五代董源,盛於元代黃公望,亦稱「吳裝」山水。 ◆ 金碧山水 中國畫顏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綠。凡用這三種顏料作為主色的山水畫,稱「金碧山水」,比「青綠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於鉤染山廓、石紋、坡腳、沙嘴、彩霞,以及宮室、樓閣等建築物。但明代唐志契《繪事微言》中另持一說:「蓋金碧者:石青石綠也,即青綠山水之謂也。後人不察,加以泥金謂之金筆山水,夫以金碧之名而易以金筆之名可笑也!」 水墨畫 中國畫的一種。指純用水墨所作之畫。基本要素有三:單純性、象徵性、自然性。相傳始於唐代,成於五代,盛於宋元,明清及近代以來續有發展。以筆法為主導,充分發揮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濃淡變化就是色的層次變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繽紛可以用多層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圖畫歌》雲:「江南董源傳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就是說的水墨畫。唐宋人畫山水多濕筆,出現「水暈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筆,墨色更多變化,有「如兼五彩」的藝術效果。唐代王維對畫體提出「水墨為上」,後人宗之。長期以來水墨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占著重要地位。 院體畫 簡稱「院體」、「院畫」,中國畫的一種。一般指宋代翰林圖畫院及其後宮廷畫家比較工緻一路的繪畫。亦有專指南宋畫院作品,或泛指非宮廷畫家而效法南宋畫院風格之作。這類作品為迎合帝王宮廷需要,多以花鳥、山水,宮廷生活及宗教內容為題材,作畫講究法度,重視形神兼備,風格華麗細膩。因時代好尚和畫家擅長有異,故畫風不盡相同而各具特點。魯迅說:「宋的院畫,萎靡柔媚之處當舍,周密不苟之處是可取的。」(《且介亭雜文·論「舊形式的採用」》) 以張銓、江宏偉、賈廣鍵、趙蓓欣、喻慧等為代表的現代中青年畫家為現代院體畫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工筆畫 在唐代已盛行起來。所以能取得卓越的藝術成就的原因,一方面繪畫技法日臻成熟,另一方面也取決於繪畫的材料改進。工筆畫須畫在經過膠礬加工過的絹或宣紙上。初唐時期因絹料的改善而對工筆畫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據米芾《畫史》所載:「古畫至唐初皆生絹,至吳生、周、韓斡,後來皆以熱湯半熟,入粉捶如銀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筆。」 萬偉民工筆畫
文人畫 亦稱「士夫畫」。中國畫的一種。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畫。以別於民間畫工和宮廷畫院職業畫家的繪畫,北宋蘇軾提出「士夫畫」,明代董其昌稱道「文人之畫」,以唐代王維為其創始者,並目為南宗之祖(參見「南北宗」)。但舊時也往往藉以抬高士大夫階層的繪畫藝術,鄙視民間畫工及院體畫家。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曾說:「自古善畫者,莫非衣冠貴胄,逸士高人,非閭閻之所能為也。」此說影響甚久。近代陳衡恪則認為「文人畫有四個要素: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通常「文人畫」多取材於山水、花鳥、梅蘭竹菊和木石等,藉以發抒「性靈」或個人抱負,間亦寓有對民族壓迫或對腐朽政治的憤懣之情。他們標舉「士氣」、「逸品」,崇尚品藻,講求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神韻,很重視文學、書法修養和畫中意境的締造。姚茫父的《中國文人畫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評:「唐王右丞(維)援詩入畫,然後趣由筆生,法隨意轉,言不必宮商而邱山皆韻,義不必比興而草木成吟。」
J. 何水法的專家評價
劉海粟
觀看何水法先生牡丹作品後作詩為贈:「瘡痍滿目小樓寒,靜極無聊酒瓶干,忽見山東菏澤本,敢遣春色上毫端。」並說:「何水法這個小青年將來有兩個可能:「一是曇花—現,二是大器晚成。」「浙江的何水法是個小青年,有一年他從山東寫生回來,毛遂自薦地讓我看他在菏澤畫的牡丹墨線稿,我看了很高興,當場把他的畫稿留下來,仔細地看他怎樣寫生,實際上也汲取了於我有益的東西。」「我覺得他(何水法)寫生的態度較嚴肅,取材的角度也不錯。很少去畫牡丹,因此也信手地臨了幾張。」(何水法)「因為他畫得很用功,而且有點靈氣。」「我相信(何水法)這是個用功的而且有出息的年輕人。」(劉海粟《存天閣談藝錄》)。為何先生作品題詞:「精極筆法,豁然心胸,略無凝滯。」 謝稚柳
為《何水法花鳥畫集》寫的序言:「所作白描牡丹氣韻生動,章法各異,筆勢圓潤,骨體蒼勁,確非一般常入可比,意趣橫生,深得寫生三昧。」「觀其畫,無論是一花一草,皆植根於生活,取法於自然,使之幡然升華,別開生面……無論是彩毫細寫,或者點色潑墨,他都不是對一花一草只作如實描寫,而是觀其神態,取其神韻,挖其意境,尋其詩情。因此所作之畫,無不盡態極妍,生面別開,逸遠疏澹,蕭然物外,畫中詩意流溢而出,又意在筆先,氣勢磅礴。」「何水法對傳統書畫均作研究,書法功夫極為精深,而他習畫,初學工筆,遠宗徐(熙)黃(筌),上追宋元,熟駕明清,對陳老蓮之用筆,徐青藤之潑墨皆細心研究思悟,使之從沒骨點染到兼工帶寫,近年又致力於潑墨點彩,然追青藤、白陽、八大、石濤,所作大寫意氣旺神暢,筆墨華滋,渾然天成。墨沈淋漓,瀟灑清新,厚實靈動,相映成趣,堪稱一家。」
陸儼少(中國美院教授)
為何水法先生白描作品題:「水法年方壯,刻鏤謹微,精進不已,因此而放筆直掃拓為意筆,可醫近世無根少蒂之病。」為何先生的《水墨芭蕉圖》題:「水法此作氣旺神暢,得青藤、八大法,大筆如椽,千夫辟易。」
關山月(嶺南畫派巨擘)
觀看了何先生在廣州美院舉辦的花鳥畫展後,面對何先生融合西洋畫技法的作品說:「外國人有的,你也有;你有的,外國人卻沒有,」又針對他的工筆畫說:「你有了工筆的底,再畫大寫意,好比黑夜行路有明燈,怎麼走也不會迷路。」
唐雲(上海中國畫院前名譽院長)
題:「水法賢友畫此筆墨奔放,有青藤、白陽之妙,然氣勢更盛,可謂後來居上,佩服,佩服。」
程十發(上海畫院院長)
盛贊水法「六法翻新」;「水法畫師寓虎林,以傳統而言當為浙派畫家。今日察之不盡相同,地區愈遠,淵源愈近。水法之畫有溯自兩宋院體,有類近代白石山翁放筆,以古今中外為法,不銘一家,自為水法耶」;「何水法能工能寫(意),工(筆)的極工、寫(意)的極放,而且工、寫都很好,這樣的畫家全國很少見。」程十發為何先生的水墨芭蕉題詞:「青藤夢里畫芭蕉,落筆蒼茫氣自豪。」
為牡丹手卷題:「春光第一」。
為四季花卉手卷題:「萬法生無法,無法生有法」。
為花卉冊頁題:「筆墨神、奇、趣,江南第一枝」。
陳大羽(南京藝術學院教授)
「何水法的作品我見過很多,畫得很好,在傳統上有所突破,有所超越,總的一句話是:『出藍』。」
陸抑非(浙江美院終身教授)
書贈何水法:「水法仁弟法眼存念。工筆野逸兼通,飛騰氣盛,前程遠大。」為何水法題詞:「休言潑彩是新路,水法通時八法通,水法仁弟近有潑彩創新法,可嘉也。」為水法白描作品題:「水法此幀頗得經營位置之法,可作白描借鑒。」「水法寫生以鋼筆對花寫之,能取捨自如,頗非易易。」」水法鋼筆線描對花寫照用筆已能得虛實斷續之趣,在章法上精心經營堪稱寫生上品。」
張桂銘(上海劉海粟美術館館長)
「何水法這個人最大的特點是謙虛,很真實,他怎麼看,怎麼想就怎麼說,無論是現代芝術還是傳統藝術都有他的看法,他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個性來發展自己的藝術道路,我個人認為很值得學習。」
喻繼高(江蘇畫院副院長)
「水法同志這個畫展到江蘇來,給我們大飽眼福,這樣的大寫意多年不見,我們的一代大師相繼都走了,現在看起來大寫意後繼有人了。通過這個畫展,感覺到有一種力,這種力表現在他的章法、線條、氣度,感覺到比較有氣派。看出來他在認真地繼承了老一輩的傳統,沿著中國畫發展的規律在繼承發揚。」 沙孟海
為何水法牡丹作品題詞:「錦窠仙髻」「水法同志春風妙筆,為牡丹寫照,象徵盛世文明,讀後率墨志佩。」沙孟海書贈何水法對聯:「下筆開生面,搴帷覽物華,水法同志方當妙年,畫名籍甚,集唐人語奉貽以曹將軍(即唐代大畫家曹霸)期之。」 鄧白(中國美術學院教授)
「突破原有畫風,向潑墨、潑彩展其膽力,縱橫馳騁,蒼茫錯落,挾風雨雷霆之勢,具驚心動魄之奇,獨辟蹊徑,力求創新。」「何水法的潑墨作品,正在於善用水和筆力,故墨色華滋,光彩煥發,深得墨法三昧。至於潑彩畫法如《紫藤》比潑墨更引人入勝,畫面布滿青藤,色墨交融,渾然—體,筆走龍蛇,用狂草筆勢寫藤,用朦朧彩色寫花葉,交織成詩一般的神奇境界,無法之法,不似而似,另有一種不可思議的藝術魅力。」 陳綬祥(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博士生導師)
在中國《文藝報》發表的《花鳥精神》中寫道:「何水法是當代中國畫壇上極為引入注目的花鳥畫家,他底蘊豐厚,氣度爽朗,既有極正統的學養功夫,又有極廣博的人生閱歷,還有更可貴的秉賦胸襟,加之他勤勉善思,堅持從時代生活中發掘靈感悟性,終於在他研究生畢業之後不到二十午的努力中,形成了獨特的個性風貌,以雄強的畫風一掃花鳥畫畫壇自古多輕柔的舊貌,獨樹二十世紀末期中國畫特有的花鳥精神,反映出這個時代所鑄就的一代新風。」「在古住今來的畫家中,像他這種在兩端(工筆畫和大寫意)極度的法則中游刃有餘,雙善兼美的畫家也是不多見的。」
盧輔聖(上海書畫出版社總編)
「何水法是我的學長,經過十幾年以後,突然見到那麼大規模,那麼全面的展覽,強烈印象真讓我刮目相看,因為整個風格有很大的改變。他盡管也使用筆墨,盡管也強調筆墨視覺效應,但更多地強調即性的、感性的,筆墨以及筆墨視覺效應相互配搭以後形成一種具有視覺沖擊力的樣式,這種繪畫式樣在某種意義上跟古代傳統是有距離的,也正是現代入孜孜以求的創新成分所在,所以在這點上來說,比以前是進步很大的,他的面貌和氣息有了很大的飛躍。總的來說,一個是豐富性,另一個是視覺沖擊力比以前大大加強,這兩點給我以深刻的印象。」
孫克(中國畫藝委會秘書長)
「近代寫意畫大師,浙江的吳昌碩、潘天壽,他們在中國文入畫的歷史上,都屬於里程碑式的人物。我想,何水法的藝術應該屬於這古老悠長,歷久彌新的文化鏈條上的一環。首先,畫家的強烈個性是絕不可少的。青藤、八大、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李苦禪、陳子庄這些大家的個性多麼鮮明強烈!何水法的藝術已經顯露了他的個性:率直、真誠、強烈、突兀、大膽,當然還有些「狂」。在這強烈的個性中,我感到這位浙江畫家和他的浙江先輩在氣質上的某些接近處。其次,何水法畢竟是當代人,他的創造意識是明確的。他敢於試探,不斷前進。在題材的覓取上,內容的取捨上,構圖的變化上,色彩與墨色的配比上,他都在有所繼承延續的同時而不停地在變化。所謂「我有我法,自有我在」,是個性也是創造性。何水法筆墨厲害。他用筆凌厲,恣肆磅礴卻不失厚重。何水法用筆有力度,一是膽量,二是功力。他用墨也頗有法,濃淡、枯濕、收放有法,並不一味野戰,功力火候已到。」
徐恩存(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
「著名浙派畫家何水法的花鳥畫,總體來說,風骨遒勁,筆墨酣暢,生機勃勃,雍容大度,畫面之間刪繁就簡,何水法正是把一種生命的豪氣注入筆墨之中,使物質的筆墨轉換為「神韻」的活力,因而同是一葉一花,他的作品便現出蒼翠欲滴、嬌艷嫵媚的特點,一種不同於古人的藝術內涵便溢盪畫面。何水法秉性豪放曠達,故大寫意花鳥是他直抒胸臆最好的媒介,作為優秀的花鳥畫家,何水法並未一任性情驅使,恣肆放縱筆墨,而是分寸有度,收放得體,使畫面既彌漫著淋漓之氣,又體現一種精湛的文化品位,細察他的作品,可以發現他小心謹慎地區別著寫意揮灑與粗野空泛的界限,審慎地區別著含蓄與含糊的界限,簡練與簡單的界限。」
林豐俗(廣州美院教授)
「董其昌『造化在吾手,筆下有生機』。我覺得用這句話來送給何水法先生很合適。何水法的畫,畫面充滿著生機,充滿了生命的活力,這就不光是自然界本身。這包含了生活、修養,還有手頭上的功夫。他對生活有很深的體驗,對傳統又有很深的修養。……我很佩服何先生的工筆、小寫意、大寫意三者分家,拉開距離,而且都做得很到家,這不用說我們現在,就是老一輩的畫家也都不容易做到。」
楊之光(美協廣東分會理事、嶺南美術專修學院院長、廣東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名譽顧問)
明清以降,水墨花卉畫的技法,可以說達到了頂峰,想超越十分不易,如畫牡丹者眾多,然多數有「熟」走向「俗」,走向絕路。而水法的畫獨辟蹊徑,不拘形式,著眼傳神,色彩艷而不俗,吸收缶老之巧用復色,青藤八大之流動水墨,滲至以書法入畫,加強力度。他善於運用傳統技法,又在創造新的水墨技法,十分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