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根花卉育種
❶ 球根類花卉唐菖蒲(劍蘭、十樣錦、大菖蘭)的培育方法是什麼
1.形態特徵為鳶尾科落葉球根類草本植物。地下具扁圓形的球莖,內部實心,外被褐色革質外皮,栽培的年限越多,球莖越大越扁,大球直徑5~9厘米,最小的子球僅0.3~1厘米。
株高70~150厘米,葉劍形,厚革質,從球莖上呈嵌迭狀相互抱合抽生而出,每株長葉7~8片;葉長30~40厘米,寬4~5厘米。花葶自葉叢中抽生而出,高出葉叢;穗狀花序著花12~24朵,側向一邊排成2排。花冠筒呈膨大的漏斗狀,花被6片,先端向外翻卷呈波浪的皺折狀,有白、黃、粉、紅、雪青、橙等多種花色,並有雙色、復色和雜色品種。花後結出蒴果,內含種子15~70粒;種子扁平,具圓形膜翅。夏、秋開花(圖36)。
唐菖蒲的球莖壽命只有一年,每年更新一次,在母球抽葉開花的過程中於植株基部膨大形成新球,原來的母球也隨著干癟而枯死。與此同時在新球底部也常長出收縮根,並在收縮根的先端形成球。
2.變種和品種唐菖蒲的品種繁多,為了便於識別和分類,專業工作者為品種進行了編號。
(1)瓣型 A——平瓣型、B——皺瓣型、C——波瓣型。
(2)花色 1白、2粉、3黃、4橙、5紅、6青、7藍、8紫、9煙。
(3)雜色 0表示沒有雜色,以下1~9代表瓣上摻雜的顏色和花色的號碼相同。
(4)花瓣基部桃形斑塊的顏色0表示無桃形斑塊,1~9代表桃形斑塊上的顏色,和花色所代表的顏色相同。
(5)序號 在3位數碼的後面加一個序號,用來代表引種和培育的先後順序。
例如,「玉堂春」這個品種的編碼是B-108-2,說明這個品種的主要特徵是皺瓣型,白色,無雜色,但花瓣基部的桃形斑塊為紫色,引進序號為2。
「海燕」屬於波瓣型,白色;在白色的花瓣上有粉色條紋,花瓣基部有黃色桃形斑塊;引種序號為4。它的品種編碼應當是C123-4。
3.習性原產於南非好望角一帶。喜溫暖,不耐寒,也不雨高溫酷暑,生長適溫為20~25℃;球莖在5℃以上的土溫中即可萌芽;我國北方適合栽種。要求深厚、肥沃的中性沙質土,pH值不得超過7,並且特別喜大肥。
唐菖蒲是典型的長日照植物,只有在14個小時以上的光照條件下才能進行花芽分化,否則不能開花。
4.繁殖方法以分栽球莖為主,只有在培育新品種時才進行播種。
將一個唐菖蒲的大球栽種後,一般都能分生出2個大的新球,在新球的下面還能滋生出許多子球。按照球莖的大小可將它們分成四級;6厘米以上直徑的為一級,叫做大球;4厘米左右的為二級,叫做中球;2.5厘米左右為三級,叫做小球;1厘米左右的為四級,叫做子球,用子球來繁殖,栽培3~4年才能開花。
栽培前先施入大量有機肥料,深翻後耙耱平整,採用開溝點播法栽種,溝深為球莖高度的3倍,行距40厘米,株距12~14厘米。栽種子球時可進行開溝撒播。
5.栽培種養護栽前將分級後的球莖放入清水浸泡15分鍾,再用福爾馬林80倍液浸泡30分鍾,取出後沖洗干凈再種。
栽種期為清明到小滿之間,每隔1周栽一溝,這樣可防止同時開花同時敗謝,以便間隔切取花枝供室內插花水養。
養花專業戶可利用溫室周年進行切花生產。要想使其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開花,應在立春進行催芽,方法是:先在20℃的溫室內將球莖用水浸泡後放置1~2天,然後用河土埋起來,待新芽萌發後用普通培養土緊密地栽在木箱或大盆中,注意通風透光,清明過後再移到露地栽種。小滿前栽種可在處暑到白露間開花,比一般花期晚半個月左右。夏至到大暑間栽種的可在國慶節前開花。9月初在溫室內栽種的可在元旦前開花。9月末到10月初在溫室栽種的可在春節開花。小雪到冬至間用當年露地生產的新球莖在溫室內栽種,可在來年早春開花。
在溫室中生產切花時必須用日光燈補光,將每天的光照時間增加到14個小時以上。唐菖蒲忌連作,在一塊地里不能連年種植,否則球莖會逐年變小,每個花枝上著花也少,應間隔3~4年再種;溫室生產時每年必須換土。
春季栽種後應經常灌水,一旦受旱葉尖就會枯黃,抽葶後更不能受旱,無雨季節每周至少灌一次水。
如不切取花枝,花後應及時把花葶剪掉,防止結實,讓地下新生球莖充分發育。秋末葉片枯黃後將球莖挖掘出來,抖掉泥土充分曬干,再把枯葉剪掉,然後裝入紙箱或竹簍,放在不結凍的室內干藏過冬,切勿受潮。
❷ 球根類花卉大麗花(大麗菊、西番蓮)的培育方法是什麼
1.形態特徵為菊科落葉球根類草本植物,可長成亞灌木狀。地下具肥胖的紡錘形塊根,多數聚生在根頸部位,塊根外被革質外皮,內心呈海綿狀,能貯存大量水分,在乾燥的土中經久不會乾枯。須根著生在塊根末端,不定芽著生在根頸部位,萌發後長成地上植株。
株高因品種不同而不同,約40~120厘米不等。葉對生,羽狀分裂,具鈍齒。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頭外圍為多輪的舌狀花,中央為筒狀花。花色極為豐富,有白、黃、紫、紅、粉、雪青、墨紫、天藍等色,多為復色品種。瘦果黑色,長橢圓形。花期因品種不同有早有晚,一般都在夏末到秋末開花。
2.變種和品種
(1)按照花型可分為單輪型、領飾型、托桂型、芍葯型、蟹爪型、蜂窩型、球型、睡蓮型等。
(2)按植株高度可分為高秧型(株高2米左右)、中秧型(株高100~150厘米)、矮秧型(60~80厘米)。
(3)小麗花:株高僅20~40厘米,分枝多,花頭也多,但花型小,多為單瓣,花色豐富。
3.習性原產於墨西哥海拔1500米白勺高原上。不耐寒,冬季落葉休眠後地下塊根不能露地越冬,當氣溫降到0℃時會受凍枯萎。又怕暑熱,更怕水澇,否則塊根容易腐爛而導致全株死亡。華北地區雖能正常開花,但如遇到過於炎熱的年份,一旦通風不良,下部葉片常焦邊乾枯。
大麗花喜陽光,要求疏鬆而排水良好的沙質土,盆栽時必須排水良好,通氣流暢;在粘土中無法生長。
4.繁殖方法大麗花主要靠分栽塊根來進行繁殖。每年早春清明前後,把冬取的塊根取出,用修枝剪把整墩塊根分割開來,每個塊根的上端必須帶有自身的那段根頸,否則不能萌發。然後用舊盆土把塊根栽入花盆,讓根頸部位和土面相齊,待萌生腳芽後,選留1枚健壯腳芽,將多餘的掰掉,讓這枚腳芽長成新的植株。掰下來的腳芽可插入素沙,生根後也能長出塊根並成株。
大量繁殖時可將整墩塊根用面沙或舊盆土埋入大盆,澆上水讓它們萌生腳芽;待腳芽長到6厘米時,用小刀深入盆土基部把腳芽切割下來進行扦插。這樣做不但產苗量大,還能使根系得到徹底更新,防止退化。
栽培小麗花時應進行播種育芽,先把舊盆土或不加肥的培養土裝入大口面的淺盆中,上水後均勻點播,覆上一層薄土,再蓋上白紙和玻璃,放在20℃左右的室內,1周後可萌芽出土。真葉長出後間一次苗,然後分苗栽入小盆;待根系布滿全盆後再脫盆定植,或用加肥培養土栽入25厘米口徑的花盆中。
5.栽培和養護大麗花的地下塊根能貯存水分,因此相當耐旱,但是塊根的呼吸作用也相當旺盛,因此特怕水濕,如果盆土過濕或通氣不良,特別是到了雨季,盆內一旦積水塊根就會窒息而腐爛。
要想養好大麗花,首先要選用口面大、盆體較淺的花盆來栽種;盆底的排水孔鑿得越大越好,多墊一些碎瓦片。培養土不要過篩,越粗越好;也可單純用面沙上盆,通過追肥來補充營養。
在培養獨本大麗花時,要想把花頭直徑養到20~30厘米,葉片完好而不脫落,從春到秋應換盆4次,逐漸向大盆中翻換,不要一開始就用大盆栽種。
立秋以後花蕾逐漸形成,這時秋雨較多,應當用磚把花盆墊襯起來,以防排水孔被泥堵塞而不能排水。養護時應干透澆透,不要向植株上灑水。從6月下旬開始,每隔10天追施一次液肥;及時抹掉莖稈上的側芽並剝掉副蕾。如欲培養三本大麗花,應在花苗長出3片真葉時摘心,促使腋芽萌發並抽生三根莖稈。花蕾展開後插設葦稈進行裱扎,以防花枝倒伏;向盆土中插葦稈時一定要小心,不要把塊根插爛。
秋末枝葉枯姜後,自土面向上6~8厘米處將莖稈剪掉,停止澆水。地栽的應將塊根挖掘出來,盡量多帶土團,集中平堆入木箱;盆栽植株不要脫盆,將盆土晾乾後連盆移入不結凍的冷室或樓道干藏越冬,切勿澆水。如果氣溫下降,應當用舊棉被覆蓋,以防根塊受凍。
❸ 球根類花卉美人焦(美艷蕉、蘭蕉)的培育方法是什麼
1.形態特徵為美人蕉科落葉球根類花卉,在華南亞熱帶地區為常綠花卉,可周年生長。地下具肥大粗壯的多節塊莖,塊莖橫卧生長,外被褐色皮膜,內部為海綿狀纖維,能貯存水分,並具有較強的分枝能力。莖直立,株高1~1.5米,全身被白霜。葉大型,互生,長約40厘米,寬約20厘米,長橢圓形,葉基具短粗的葉柄。花頂生,數朵或十幾朵簇生在一起。花被3片,柔軟,先端向外翻卷。花色因品種不同有乳白、米黃、亮黃、橙黃、橘紅、粉紅、大紅、紅紫等花色。花心處的雄蕊有的瓣化成花瓣,其中一枚常外翻呈唇狀,其它呈旋卷狀。種子球形黑色。花期6~10月(圖46)。
2.變種和品種除根據花色進行品種分類外,葉色也有草綠、深綠、紫褐之分。還有矮秧品種,株高僅50~60厘米。
3.習性原產於美洲熱帶地區。喜充足的陽光和溫暖的氣候條件,不耐寒,在華南亞熱帶地區四季常青,在長江流域以及冬季土壤不結凍的地區,冬季落葉後塊莖可在土中越冬,北方需貯存越冬。對土壤要求不嚴,在蔽蔭處不能正常生長和開花。
4.繁殖方法用分割地下塊莖的方法進行繁殖。美人蕉的塊莖粗壯並有分枝,芽眼著生在節部,分割時用利刀自分枝的基部切開,每個分割下來的塊莖先端應帶有圓頭生長點。也可在3月上旬用濕沙將整墩塊莖埋入大盆進行催芽,20天後可陸續抽葉,當幼葉長到10厘米左右時把塊莖提出來,以每簇葉叢為一個分割單位,將下面的塊莖切開,單另栽種。
5.栽培和養護多在庭院花池中進行地栽,株距不得小於60厘米,栽前施些有機肥料,栽後保持土壤濕潤。矮秧品種也可用30厘米口徑的大盆栽種,用加肥培養土上盆。其它管理均粗放。
秋末花謝後停止澆水,待葉片和花梗枯黃後自地面向上約10厘米處把株叢剪掉,在氣溫降到5℃前把塊莖挖掘出來,帶上土團用濕沙埋入木箱或大盆,移入不結凍的室內和樓道貯存。盆栽的不要脫盆,連盆貯存。
❹ 球根類花卉水仙(天蒜、雅蒜)的培育方法是什麼
1.形態特徵為石蒜科秋植球根類花卉。地下具肥大的有皮鱗莖,外被褐色紙質薄皮。鱗莖每年更新一次。葉片自鱗莖頂端抽生而出,長條帶狀,每個鱗莖抽生6~12片。花梗自葉叢中抽生而出,每梗著花4~6朵,最多可達10朵。花冠高腳碟狀,花瓣卵形,先端略尖,白色至淡黃色;花心部分有副冠1輪,鮮黃色,故名「金盞銀台」。花後結出蒴果,但因細胞核內的染色體是單倍體,因此,高度不孕,不能結實。花期1~2月。
2.變種和品種上面講的是中國水仙,它是法國水仙的一個變種,共有3個品系,即福建漳州水仙、上海崇明水仙和浙江舟山水仙,其中以福建漳州水仙的觀賞價值最高,馳名中外。漳州水仙盛產於漳州龍海縣九湖區,每年秋末冬初運往全國各地並大量出口;家庭養花不需要栽種,將水仙頭買回後水養,即可在元旦到春節間開花。
同屬的花卉還有喇叭水仙、仙客來水仙、明星水仙、丁香水仙、三蕊水仙等等,常見於專業園林中。
3.習性原產於歐洲中部、亞洲西部和北非。為秋植球根類花卉,7~8月落葉休眠,鱗莖在休眠期進行花芽分化,秋、冬兩季生長,早春開花。要求冬季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忌夏季酷暑;喜陽光也耐半陰。在生產水仙頭時必須有充足的肥力、深厚和濕潤的土壤供鱗莖生長和發育。
4.水養技術
(1)怎樣選購水仙頭 每年10月下旬,漳州水仙陸續上市,購買時因鱗莖大小不同價錢有貴有賤。一級品的鱗莖,每頭直徑在8厘米以上,可抽5~6支花葶;二級品的直徑為6~7厘米,可抽生3~4支花葶;三級品的直徑約5厘米,可抽生2支花葶;四級品的直徑約4厘米,一般只能抽生1支花葶。
在同一規格的水仙頭中,應選擇球體扁圓、表面的縱向條紋比較寬、內層皮膜包得很緊、頂芽飽滿而微露、基部莖盤寬大而肥厚的鱗莖。在球體兩側應長有一對對稱的腳芽,從而組成山字形,狀似筆架;腳芽過多則開花不良。
(2)水養前的處理 把水仙頭買回後,先放在室內南側窗檯上晾曬2天,讓外皮變干松脫,然後把褐色外皮剝干凈並剪掉乾枯的老根,拿掉莖盤下面的泥坨,隨著放入水中浸泡。為防止鱗莖漂浮上來應當壓上玻璃,讓它們充分吸水。2~3天後將鱗莖放入淺水盆中,上面蒙蓋脫脂棉催根,待白色的幼根萌生後,用刀在頂芽的窄面兩側各劃一刀,深度不要超過鱗莖高度的1/3,再用手擠壓切口,讓它微微裂開。否則鱗莖內的花芽不容易頂出,往往只長葉,不開花。
(3)養護方法
盆養水仙的容器應當用特製的白色舟形小瓷盆,叫做「水仙淺」;每盆可栽帶腳芽的大球一個或不帶腳芽的中球2個。為了防止鱗莖歪倒偏斜,可在盆內墊上一層小石子把球體擁住,當根系扎入石子後就相當穩固了。
鱗莖栽好後要始終保持固定的水位,在嚴冬到來之前,白天應放在室外的南窗檯上讓它們充分見光,以防葉叢過於柔弱而倒伏,午後搬回室內,1~2天換一次水。以後天氣漸冷,應放在室內南窗檯上,並開窗通氣,以防葉片長得過長而葉里藏花。如果發現葉叢過高應採用水旱交替的養護方法,夜間把水倒掉,清晨再注入新水,在15~20℃的室溫下,從開始水養到花蕾顯現約需30~35天的時同。
在水養過程中切不可向盆內添加化肥或其它營養液,因為抽葶開花是依靠鱗莖內貯存的營養而不是根系吸收上來的營養。開花後應保持較低的室溫,避免陽光照射,這樣可大大延長觀花時間。
(4)水養時間
要想讓水仙在元旦開花,應在11月15日前水養;要想讓它們在春節開花,華南地區可提前315天水養,華中和華東地區可提前40天水養,北方冬季室內有供暖設備,溫度較高,提前35天水養春節就能開花。
溫度是影響開花早晚的關鍵因素,如果估計到預定的開花時間開不了花,應換用20℃的溫水,夜間開燈補光,將光照時間增加到16個小時。如果預感到會提早開花,可換用涼水,同時降低水溫。
5.水仙雕刻技術按照前面所講的方法培養出來的水仙,其葉叢和花葶都是直立向上生長的,既缺乏動感,又沒有玩味和評比價值。如果在水養前對水仙鱗莖進行一番雕刻來改變葉片和花葶的伸展方向,則能創作出許多不同風格的藝術珍品。
蟹爪水仙是學習和製作水仙盆景的基礎,一旦掌握了它的雕刻手法,其它造型方式將迎刃而解,並能進一步發揮創新。
(1)選頭 應選補外形豐滿、內部堅實、莖盤寬闊而內凹,表皮黑亮、兩側具有一對對稱腳芽的二級鱗莖做栽培材料。
(2)清球 先將鱗莖晾曬4~5天,待外皮曬干後把枯根、泥塊和外皮剝凈,不要碰掉兩側腳芽。
(3)工具 特製的水仙刀。也可用一把鉛筆刀和一把刻圖章的小刀來代替。
(4)切球 左手拿住水仙頭,讓腳芽朝向左右兩側,讓頂芽的窄面對准自己的視線。右手執刀,先從莖盤向上約1~1.5厘米處(約占鱗莖高度的1/3)向正前方的球體內橫切一切,深度要小於鱗莖直徑的一半,切到距中央主芽約0.2厘米處停刀,切勿切傷鱗莖內的芽體。再在上述橫切口的上方,自球體頂端向下豎切一刀,下刀部位應距開頂芽0.3厘米,一直切到下面的橫切面停刀(圖37),隨著把切下來的這塊莖肉拿掉。這時含在鱗片間芽體已顯露出來,但是還包著芽體的外皮;為了使外皮內的葉緣和花芽顯露出來,應舉用小刀的刀尖將皮膜輕輕劃開,讓葉片和花葶的原始體裸露出來。
(5)剔肉 切球後,中央主芽和花蕾的原始體明顯地顯露了出來,側芽相當瘦小,緊緊地夾在鱗片之間,應當用小刀的刀尖輕輕挑剔主芽和側芽之間的鱗肉,使它們彼此之間出現一道縫隙,為雕刻側芽做准備。
(6)預養 鱗莖被切後會流出大量粘液,這時先把切口朝下放在清水裡浸泡1~2天,再把殘存的粘液沖凈;粘液內含有拉可丁,有劇毒,切勿入口。然後直立栽入淺水盆中,用脫脂棉蓋住切口,放在陽光照射到的地方養護5~6天後裸露出來的葉芽和花芽開始萌動,這時應去掉葯棉,讓它們和鱗片分離。
(7)雕葉 切割後的鱗莖經過預養,裸露出來的葉緣條條顯露,應當用小刀在葉緣外露的一面自上而下削掉一縷,約占葉片寬度的1/5(圖38)。
(8)刺葶 鱗莖經預養後,球體內的花葶顯露了出來,這時應當用小刀的刀尖縱向將花葶的原始體刺傷,不要觸及花苞。也可用針在花葶上點刺,人為製造一些傷口(圖39)。
(9)水養 雕葉刺葶後,將鱗莖的切削麵朝上,使其仰卧在盆中水養。切口上要蓋紙防塵,上水要淺,盡量不要讓切口浸入水中,以防腐爛變色。這時,莖盤上的一部分須根可能見不到水,應當用脫脂棉把須根覆蓋起來。
雕葉和刺葶時造成的傷口在生長過程中會逐漸產生愈傷組織而癒合,這就必然影響雕刻面的生長速度,而另一側未經雕刻的葉緣和花葶則生長正常,於是兩側的生長速度逐漸失去平衡,葉片和花葶都向刻傷的那一側彎曲伸展,迫使整個株叢扭曲盤繞在一起,從而長成低矮緊湊的植株。
(10)校葉和去衣 雕刻後的葉片因扭曲橫生,過於緊湊,往往顯得單調乏味。這時,應先對那些因漏雕而直立生長的葉片進行補刻,促使它們扭麴生長;然後用大小不同的硬紙片按照造型的需要將它們分別嵌在葉片之間,使擠在一起的葉片分開,以達錯落有致、疏密有序的造型目的。
雕刻後的鱗莖因失去了一半左右的鱗肉,營養供應必然不足,因而長勢緩慢,開花推遲。為了讓它們按時開花,可用鑷子把花蕾外面的苞膜剝掉,這項工作叫做「去衣」。
蟹爪水仙是造型藝術中的精華,成型開花後,好似在一尊卧蟹上端坐著一位翩翩起舞的凌波仙子。卧蟹有如鐵甲將軍,探爪橫生,有伸有曲,靜中有動,狀似漫步行走;朵朵「會盞台」(指水仙的花冠為乳白色,上面的副冠為黃色)高懸眺望,優雅而輕盈,真是妙趣橫生,意境深遠(圖40)。
❺ 球根類花卉蔥蘭(蔥蓮、玉簾)的培育方法是什麼
1.形態特徵為百合科常綠球根類花卉。地下具很小的有皮鱗莖,鱗莖卵形,有淺褐色外皮。葉基生,每簇5~6片,扁線形,長25厘米左右,暗綠色。花葶自葉中抽生而出,長15~25厘米,內部中空;單花著生在花葶頂端,花被6片,橢圓形,下面有很短的花筒;花白色,外被紫紅色暈,花徑3~4厘米。蒴果球形,成熟後裂開,種子扁平。花期7~10月(圖50)。
2.種類和品種同屬的花卉還有韭蘭(菖莆蘭),地下鱗莖較大,葉扁線形。花被倒卵形,粉紅色。雌蕊的花柱絲狀並突出於花冠之上,花徑5~7厘米。耐寒能力差,除華南外均作盆栽觀賞。花期6~9月。
3.習性原產於墨西哥。喜陽光,也耐半陰,比較耐寒;在江南地區冬季土壤不結凍可露地越冬,在瘠薄乾旱的土壤中也能生長,在富含腐殖質和排水良好的沙質土中開花繁茂。
4.繁殖方法可播種也可分栽地下鱗莖,播種後第二年就能開花。鱗莖的自然繁衍能力極強,栽種1枚鱗莖生長一年後,新生鱗莖就能布滿全盆,使株叢迅速擴大。盆土應保持濕潤,栽時如已施入基肥則不必追肥。開花前應多見陽光,以免葉片下垂;開花後可放在室內陳設,冬季應多見陽光。每年早春翻盆換土,取其中一部分栽種,多餘的鱗莖如不擴大繁殖可舍棄掉。
❻ 球根類花卉百合花類的培育方法是什麼
1.形態特徵為百合科秋植球根類花卉。地下具無皮鱗莖,球形至扁球形,由多數肥厚的肉質鱗片抱合而成。地上莖直立,不分枝或有稀少分枝,高50~150厘米不等。葉互生或輪生,線形、披針形或心形;有些種類於葉腋間萌生珠芽。花單生或簇生,漏斗形或喇叭形和杯形,有的下垂,有的平伸,有的上仰。花被6片,平伸或反卷,基部具蜜腺;花色有白、粉、淡綠、橙、橘紅、洋紅、紫色等等,並帶有復色斑點。花後結出蒴果,種子扁平。花期因種類不同有早有晚(圖48)。
2.種類和品種
(1)大百合 每株著花20餘朵,喇叭狀,平伸或下垂,花徑10~12厘米,長10~15厘米;花被內側白色,外帶綠暈。花期7~8月。分布於喜馬拉亞山區。
(2)青島百合 花單生或數朵聚生,花被片開展而不反卷,呈星狀,橙紅色,具淡紫色斑點。花期5月中旬至6月中旬。原產於我國山東和朝鮮半島。
(3)山丹(細葉百合) 花單生或數朵聚生,下垂,花徑4~5厘米;花橘紅色,有香味。花期6月。原產於我國東北和西北。
(4)葯百合(鹿子百合) 每株著花4~10朵或更多,下垂或斜伸;花白色帶粉紅色暈,基部有紫紅色突起斑點,有香味。花期7~8月。原產於日本和朝鮮半島。
(5)王百合 每株著花4~5朵,橫生,喇叭形,花徑12~13厘米,長12~15厘米;花白色,內側基部黃色,外具粉紫色暈,芳香。花期6~7月。原產於我國西南山區。
(6)麝香百合 花單生或2~3朵聚生於短花梗上,平伸或稍下垂。蠟白色,基部帶綠暈,喇叭形,花徑10~12,厘米,具濃香;花期5~6月。原產於我國台灣和日本南部,在世界上栽培廣泛。
(7)卷丹 花梗粗壯、花朵下垂,花徑約12厘米,花被片披針形,開後反捲成球形;橘紅色,裡面散生紫黑色斑點。花期7~8月原產於我國、日本和朝鮮半島。
(8)台灣百合 花1至數朵,平伸,狹漏斗形,花徑12~13厘米;花白色,外面具淡紅褐色暈。花期7月下旬。原產於我國台灣。
(9)川百合(大衛百合) 每株著花2~20朵,下垂生長,花被片反卷;磚紅至橘紅色。花期7~8月。原產於我國西南及西北南部。
(10)毛百合(興安百合) 花單生或2~6朵頂生,直立向上呈杯狀,花徑7~12厘米,花被片分離,無花筒,赤黃色,從中央到基部有淡紫色小斑點。花期5~6月,原產於我國東北、河北及俄羅斯遠東地區。
(11)山丹 花1朵或數朵頂生,向上開放呈星形,不反卷,花紅色無斑點。花期6~7月。原產於我國西北地區。
(12)條葉百合 每株著花1~4朵,最多可達15朵,花型小,口徑僅4厘米;花色橘紅至橙黃,基部有不明顯的斑點。花期8月。原產於我國和日本。
(13)天香百合(山百合) 每株著花4~5朵,最多可達20多朵,平展或朝下生長;花型大,花徑23~30厘米,長15厘米,白色具紅褐色大斑點,花被中央具輻射狀縱條紋,有濃香。花期夏秋。原產於我國中部和日本。
(14)百合(野百合) 每株著花1~4朵,平伸生長,乳白色,背面中肋處帶褐色縱條紋,花徑約14厘米,極芳香。花期8~10月。原產於我國南部沿海及西南各省。
3.習性喜涼爽濕潤的氣候,要求肥沃,富含腐殖質和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喜疏蔭環境,怕陽光暴曬。大多數種類耐寒,不耐暑熱,忌連作。
百合的種類多,分布廣,對環境條件的要求有一定差異。王百合、湖北百合、川百合、卷丹等的適應性強,能在輕鹼土中生長;麝香百合適應性差,只能在酸性土中生長。
百合為秋植球根類花卉,秋涼後自鱗莖莖盤處長出基生根和新芽,新芽當年不出土,來年春暖後萌芽出土並迅速生長和開花。花後地上部分逐漸枯萎而休眠。要想提早解除休眠,可經過2~10℃的低溫處理。花芽分化在鱗莖萌芽後並長到一定大小時進行。
百合的鱗莖為多年生,鱗片的壽命可達3年。鱗莖中央的芽伸出地面長成地上莖後,又能在其旁側萌生出1至數個新芽,在每個新芽的周圍漸次形成鱗片,幾年後可分生出新的小鱗莖來更新老鱗莖。與此同時,在地上莖基部埋入土中的節位上可長出莖生根和珠芽,相當於宿根花卉的腳芽,可作為繁殖材料使用。
4.繁殖方法
(1)分球繁殖 一個母球生長1年後可在莖軸旁邊分生出1至數個小球,將它們分掰下來單另栽種,即可培養成可供開花的大球。如果想讓母球多萌生子球,可進行深栽並切掉花蕾,不讓它們開花。
(2)莖段扦插 花謝後將地上莖切成小段,每段帶上3~4片葉子,將莖段平埋在濕沙中,讓葉片露出沙面,蔽蔭養護;30天左右可自葉腋間長出小鱗莖,培養2年後可供開花栽種。
(3)分珠芽繁殖 凡是能夠在地上莖基部產生珠芽的百合(如山丹等),可在珠芽尚未脫落前採集下來,逐個播入腐殖土或面沙中,來年開春後再移到室外蔽蔭的花池中,培養2~3年即可開花。
(4)鱗片扦插 選肥大的鱗莖做材料,放在室內陰干數日,然後把鱗片逐個剝下來,斜插入蛭石或沙中,讓鱗片的內側朝上,頂端微微露出土面,入冬後移入室內,保持20℃的室溫,自鱗片基部可萌生出幼小的鱗莖,培養3年可長成能夠開花的大球。
(5)栽培和養護 百合的栽種時間因種類不同略有差異,一般應在花後40~60天栽種,也就是8月中下旬到9月之間。先把地下鱗莖挖掘出來,將大小鱗莖分開,在室內用濕沙埋住暫時存放。與此同時選蔽蔭處的花池進行深翻,同時施入大量有機肥料,耙耱平整後開溝,溝深不得小於25厘米,栽得越深,生長發育越好,鱗莖也不會受凍。生長期間不需特殊管理,3~4年分栽一次。
要想讓百合在春節開花,可在9月份選肥大的鱗莖栽入大而深的桶狀花盆中。先放在冷涼的室內,盡量保持低溫來打破它們的休眠,11~12月份保持10℃左右的室溫;新芽出土後移到陽光充足的地方,將室溫提高到15℃以上,春節前即可開花。如果預感到春節前開不了花,則應在花蕾顯現後將室溫提高到20℃,夜間用日光燈補光5小時,可提早2周開花。
要想讓它們在元旦開花,應選麝香百合做栽培材料,9月底前盆栽,元旦可望開花。
如果想常年不斷地切取百合的花枝進行插花水養,可將鱗莖貯藏在冰箱的下層,保持3~5℃的低溫,然後分期分批取出來栽種,可隨時採收花枝。
❼ 球根類花卉球根秋海棠的培育方法是什麼
1.形態特徵為秋海棠科常綠球根類花卉。地下具不規則扁球形塊莖,株高30~100厘米不等,莖直立或鋪散,有分枝,多肉有毛。葉互生,呈偏心臟形,葉緣有齒及緣毛。總花梗腋生,同株異花,雄花大而美麗,花徑5厘米以上,有單瓣、半重瓣和重瓣,花色有白、淡紅、紅、紫紅、橙黃,還有復色品種;雌花很小,無觀賞價值。夏、秋開花。
2.變種和品種目前栽培的球根秋海棠是原產於秘魯和玻利維亞的一些秋海棠,經過100多年的雜交育種培養而成的。常見的品種可分為山茶型、薔薇型、皺邊山茶型、鑲邊型、水仙型、波瓣型等等。
3.習性原產於南美安第斯山。喜溫暖濕潤的疏蔭環境,經不起日光暴曬,生長適溫為15~20℃,超過25℃生長停止,超過32℃莖葉枯萎脫落,塊莖也會腐爛,冬季室溫不低於10℃仍然生長。要求75%~80%相對濕度,疏鬆肥沃、排水良好和微酸性的沙質土。因屬於長日照植物,因此,只能在夏秋開花。
4.繁殖方法用分栽塊莖的方法來繁殖花苗。4月上旬把根團從花盆中脫出,抖掉泥土,用小刀將扁圓形的塊莖切開,每份上必須帶有2個芽眼,然後用硫磺粉將切口塗住,也可塗些草木灰。待切口的表面晾乾後分別栽入小盆,讓塊莖的表面與土面相齊,栽後蔽蔭養護,幾天後即可萌芽抽葉。
5.栽培和養護每年秋末冬初把莖葉剪掉,強迫地下塊莖休眠一段時間,然後移入冷室或樓道貯存,不低於5℃不會受凍,但也不要超過10℃,並停止澆水。4月上旬取出冬存的盆株,結合分株翻盆換土,待長出莖葉後每周追施一次稀薄液肥,同時用細竹塊來裱扎莖稈,以防花枝倒伏。花期應停止追肥,使盆土處於半干狀態並全部蔽蔭。夏季應加強通風,防暑降溫,讓植株在不脫葉的情況下安全渡夏,秋季又可開花。
❽ 球根類花卉晚香玉(夜來香)的培育方法是什麼
1.形態特徵為石蒜科落葉球根類草本植物。地下具圓錐形塊莖,基部粗1.5~5厘米不等,許多塊莖整齊地抱合在一起生長。基生葉長條帶狀,先端漸尖,花葶上也有莖生葉,互生,越向上越短。花著生在花葶上端,每序著花10朵左右,兩兩成對生長,自下而上陸續開放。花冠漏斗狀,長約5厘米,白色;花筒較細,花被6片,長圓形,夜間放出濃香。蒴果卵圓形,種子稍扁。花期7~10月(圖44)。
2.變種和品種栽培中常見的有重瓣品種,在花被上有淡紫色暈,香味較淡。
3.習性原產於墨西哥,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為常綠草本植物,其它地區均做一年生培養。極不耐寒,塊莖需在8℃以上的室內貯藏。喜陽光,耐暑熱。對土壤要求不嚴,耐鹽鹼,在肥沃疏鬆的土壤中開花繁茂。 4.繁殖方法晚香玉的塊莖成墩生長,在每墩的中央長有3~5個大塊莖,粗度約3厘米,栽種後都能開花。四周還長有一些小塊莖,栽種後需培養1~2年才能開花。
每年秋後葉片枯黃時應盡早把塊莖帶葉挖掘出來,先把泥土摔打幹凈,放在陽光下充分曬干,晚間應當收回,以防受凍受潮。待塊莖和葉片徹底曬干後將須根剪掉,把3~5墩的葉叢綁在一起,掛在有供暖設備的室內干藏過冬。
有些家庭養花者因不需要擴大繁殖,常把整墩塊莖拿來繼續栽種,這樣做不但開花稀少,也影響新生塊莖的正常發育,因此應當把它們分掰開來單個栽種。
5.栽培和養護晚香玉應在穀雨前後栽種。地栽時應按40厘米的行距開溝,在溝內按20厘米的株距安放塊莖。大的塊莖應當淺栽,以塊莖頂端與土面相齊為准;小的塊莖應當深栽,以利於塊莖發育,花匠們常說「深養球,淺抽葶」就是這個道理。
塊莖栽種後首先萌生新根,45天後才萌芽抽葉。抽葉前正植旱季,塊莖栽得又淺,因此應經常澆水,保持表土濕潤。盆栽時必須使用大盆,在一個30厘米口徑的花盆中可栽種7~9個大塊莖。花謝後應盡早剪掉殘花,不讓它們結實,以免消耗營養。
❾ 球根類花卉馬蹄蓮(觀音蓮、慈姑花)的培育方法是什麼
1.形態特徵為天南星科常綠球根類花卉。株高50~80厘米,地下具肉質塊莖。葉基生,葉柄長而粗壯,質地松軟,中央有縱槽溝。新葉從老葉的葉鞘中抽生而出,新葉抽生後老葉枯黃。葉片質狀,先端漸尖,葉緣無齒。花梗自葉旁抽生而出,粗壯質脆,但不易折斷。花冠為大型佛焰狀苞,斜漏斗形,乳白色,為主要觀賞部位。花極小,多花組成短棒狀肉穗花序,赤黃色,直立生長在佛焰苞的裡面,上部為雄性花,下部為雌性花。如果冬季室內溫暖四季均可開花(圖45)。
2.習性原產於非洲熱帶地區。是陰性植物,喜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不耐寒,也不耐旱。喜水濕,怕陽光暴曬,也怕高溫酷暑。要求良好的通風環境和富含腐殖質的肥沃土壤,在乾燥的空氣中生長不良。
3.繁殖方法分株繁殖,四季均可進行,但以立秋後分株為好。脫盆後不要把土團抖散,然後以3根葉叢為一個分株單位用利刀將塊莖切開,換用新培養土分別栽入幾個較小的花盆。也可把老株四周萌生出來的幼小萌櫱苗分割下來,帶根的可直接栽種,不帶根的可插入素沙,蔽蔭保濕養護,在20℃的氣溫下,20天左右即可生根。
4.栽培和養護要想讓馬蹄蓮常年開花,一年應翻盆換土兩次,用盆要大,最小應栽在24厘米口徑的花盆中。第一次翻盆應在4月初進行,第二次在立秋後進行。如果地下塊莖已布滿全盆,應進行分株。培養土必須疏鬆透氣並具有一定的保水能力,上盆時應在盆底施入有機肥料。以保持營養的持久供應。
馬蹄蓮不怕雨淋,春、夏、秋三季應放在室外背風處,蔽蔭養護。旱季應經常向四周噴水來提高空氣濕度,盆土應始終保持濕潤,除盛夏伏天外,每隔10天應追施一次液肥。在淮河以北地區,10月中旬應移入室內見光處,在15℃以上的室溫下冬季也能開花,不低於6℃不會受凍。如果供暖充足空氣乾燥,應經常用小型噴霧器噴霧,以防葉片干尖焦邊。春季出室前一個月應追肥,少澆水,加強通風,出室也不要太早,否則一遇大風葉片會全部倒伏。
切取花枝應在花蕾處於捲筒狀尚未展開時行進,這樣的花枝插花水養時間耐久。馬蹄蓮雖為常綠植物,但葉片的壽命短,新葉抽生後原來的老葉就會枯萎,但不脫落,應及時把它們剪掉。
❿ 球根類花卉石蒜(地仙、老雅蒜)的培育方法是什麼
1.形態特徵為百合科落葉球根類花卉。地下鱗莖小,橢圓形,外被紫紅色外皮。葉簇生,窄條帶形,每個鱗莖可抽生5~6片,長30~60厘米。花葶自葉叢中抽生而出,每葶著花2~10朵;花被6片,向兩側開張翻卷,呈飛舞狀,雄蕊多數,長長地伸出花冠之外,有白、粉、黃、橙等幾種花色,花後多不結實。
石蒜的特點是:每年夏秋之間葉叢開始枯萎時才開始抽生花葶並迅速開花,故有「葉落花挺」之說。花期因種類不同而異,有的7~8月,有的9~10月。
2.習性原產於我國和日本。適應性強,較耐寒,在自然界常野生於山野林地的邊緣。在南方呈常綠狀態,北方冬季落葉休眠,鱗莖可自然越冬。喜陰濕環境,怕陽光暴曬,不耐旱,也怕水澇,在輕鹼土中也能生長。
3.繁殖方法用分栽鱗莖的方法進行繁殖。地栽植株的地下鱗莖可逐年增多,3~4年挖掘一次分開栽種。
4.栽培和養護春秋兩季均可栽種,溫暖地區多進行秋栽,寒冷地區應當春栽。栽時不要栽得太深,應讓球頂和土面相齊,並應有大樹遮蔭。盆栽時每年翻盆換土一次,時間在葉叢剛剛枯萎而花葶尚未抽生時進行,脫盆時應保留護心土,以免影響開花。栽後應保持土壤濕潤,蔽蔭養護,切勿受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