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氏花卉
❶ '但'這個姓氏的由來有誰知道
但氏起源
1.但氏家譜世系總序(系清嘉慶二十年手抄本)--摘自湖北蒲圻七續譜
蓋聞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物無天,何由而生?人無祖,何自而傳。故世系所由猶重,而祖宗不可不追溯也。
如我但姓祖,自軒轅氏稱公孫,即軒轅帝生二十五子,賜姓者十有四人。次子含宏,生而奇,右手陽有「旦」字文,左手陰有「人」字文;身長九尺,仁而威,惠而信,勇貫諸曹,征伐蚩尤有功,群臣奏請賜姓。帝曰:「吾兒手有奇文,合來成』但』,是天賜也!」即以此為姓,不入百家之流。
厥後當洪荒未辟之前,□時改而時復,歷唐虞。既開之後,亦代隱而代彰;時而□族中國,時而托跡遐方,代遠年堙,悉難牧舉,今且由其遠者而述之。嘗考司馬《資治通鑒》及五代制載甚詳。
前漢文帝時,有諱忠者,贈十萬封河南侯,居洛陽之浦東。晉惠帝時,有諱城、諱隆者,任領上將軍,調六洲之兵。北齊昭帝時,有諱寶者,授晉陽太守;諱旺者,授黃州路太守,遷居麻興者,授金吾九江,因居羅漢團之地,今稱連洞是焉。文有諱珍者,為李唐府城。
今有諱巴者,守臨朝濟陰郡,曰紫威金晚庚光祿大夫,領江南道御史,曰廣九江德化縣令;生子三,曰操、捷、拘,為南康都昌縣令,因從而家焉;操領永興縣丞,遷居武昌崇陽黃沙之地;為黃巢亂,捷遷居瑞昌三仙鄉,即今但家橋是也。後復取陽顏山水之秀而卜宅,生子四,曰耕、耘、藩、訥,人傑地靈,家道熾昌,於是立四書堂、兩客館、東西二更樓、南北二蠶室,立社主於東南,建先祠於水□,造萬頃倉於西南,規模宏遠,迄今基址猶存。
越三代後,今□欽者,後唐庄宗時,為殿前都檢點使,贈新立公,傳至□世孫金,娶浦唐馬氏,生元伯,娶武陵雄氏,生子四,曰宗裕、宗盛、宗茂、宗明。厥後族大蕃衍,難以盡述。
宋朝末,有但公茂,字於林,居燕北村,或曰先以軍戍遼夏歸糜頓,於是而家焉。先世有諱蘭者,康定末征國子監直講,不應蘭生質,質生興源,源生司馬大將軍滋,滋生榮八,榮八生昌。建炎二年,以總軍代金陳卒生銑,銑生聖洲判官齊藐島,島生子起,起生元帥沙羅不糜,即於林父也,娶妻歐陽氏,生子潔,潔妣王氏,生子二:秀一、伏三。
秀一四子,興壽居承天之景陵,興德居咸寧之白槎鹿,子無傳。龍王保居河南之光洲。伏三公三子,興公之後居承天之鍾祥,興陸嗣居武之蒲圻,興能世居福建之長樂。
他如南郎河、黃洲、郢洲、京山等縣,四川省則青草、重慶,湖廣省則興國、通山、建昌、武陵等處,及瑞昌、西康、全椒、中洲、江夏、通陽、褒城之但,皆系族焉。
近有嘉魚乙卯科翰林院編修但明倫系蒲祖遷居貴州,道光二年辛巳為湖南大□□□□,與蒲圻任湖南常寧知縣但文公相會,序及支派,原為昆仲,相對唏噓傷生,齒之凡世牒未督,於是矢志修譜,會同一族,使昭穆不混、尊卑有序,十餘年功未告竣,訪及我等之處,損資付梓,上追祖宗之諱,下載子孫之名,令後世之有本,水之有源也。無奈時際凶荒,資息概艱,未入總譜,因自為敘雲。皇清道光十七年丁酉春景陵鳳凰嶺第十四代孫萬珍撰
湖北蒲圻七續譜宗派
傳尚德懋 功昭漢唐 家崇仁讓 代選賢良
學尊孔孟 品重端方 博厚恆遠 咸期同昌
2.《姓氏來源》:但姓出至周文王之子周公旦之孫,孫名但,遂成但姓。漢有西城都護但欽,濟陰太守但邑。(但 旦 淡 基本同族。)
3.在黃帝大戰蚩尤之時,黃帝有一子屢立戰功,因此黃帝因其左掌有「人」字紋、右掌有「旦」字紋賜姓「但」。
❷ 古代書法家有哪些
一、入木三分——王羲之,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今屬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二、楷書四大家之一——歐陽詢,歐陽詢(557年一641年),漢族,唐朝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字信本,楷書四大家之一。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於衡州(今湖南衡陽),祖籍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歐陽詢與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並稱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歐陽通亦通善書法,故其又稱"大歐"。
三、顏體楷書——顏真卿,顏真卿,(709年—784年),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人,祖籍琅玡臨沂。其正楷端莊雄偉,行書氣勢遒勁,創「顏體」楷書,對後世影響很大。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並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
四、書法楷模——柳公權,柳公權(778年-865年),字誠懸,漢族,唐朝京兆華原人,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幼年好學,善於辭賦,懂韻律。官至太子少師,世稱「柳少師」。後柳公權封河東郡公,亦稱「柳河東」。公權是顏真卿的後繼者,但惟懸瘦筆法,自成一格;後世以「顏柳」並稱,成為歷代書法楷模。
五、元人冠冕——趙孟頫,趙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 -1322年7月30日 ),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 ,又號水晶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趙孟頫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六、吳中三家之一——文徵明,文徵明(1470~1559年),即文徵明,初名壁,字征明,後更字征仲,號衡山、停雲,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祖籍衡山,故號衡山居士。文徵明的繪畫兼善山水、蘭竹、人物、花卉諸科,尤精山水。繪畫上與沈周共創「吳派」,又與沈周、唐寅、仇英並稱「吳門四家」。書法上與祝允明、王寵並譽為「吳中三家」。
七、鐵冠道人——蘇軾,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❸ 姓氏文的由來
文--西伯追謚周文王,庶孫以號文氏昌
來源有五:
1、出自於姬姓,是以謚號命名的姓氏。據《風俗通義》等有關資料所載,商朝末年,居住於渭河流域的周族逐漸強盛起來,商王文丁感到周的威脅,就找借口殺了周人(姬姓)的領袖季歷。季歷之子姬昌即位後,勵精圖治,深得國人擁戴,被商紂王封為西伯。因西伯聲望太高,紂王又找借口將西伯囚禁,後釋放。西伯歸周後, 以賢臣姜尚為輔佐,先後吞並了虞、芮、黎(今山西長治西南)、崇(今河南嵩縣北)等國,並建豐邑(今陝西長安灃水以西)作為國都,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其實力超過商王朝。西伯在位50年,他死後,其子周武王繼承了他的遺志,完成了滅商大業,於公元前11世紀建立了周朝,建都於鎬(今陝西長安灃水以東),追謚西伯為周文王。文王的支庶子孫中有以他的謚號「文」為姓氏的,稱文氏。是為陝西文氏。
2、出自周代衛國將軍文子之後。據《姓氏考略》等所載,西周初年建立的衛國(周分封的姬姓諸侯國,初建都於朝歌<今河南淇縣>,又遷都於楚丘<今河南滑縣>,後又遷都帝丘<今河南濮陽>,前209年,為秦所滅),至春秋時期的衛獻公時,有個將軍叫孫文子,是個很有聲望的人物,孫文子的子孫有以祖字為氏,稱文氏,是為河南文氏。
3、出自姜姓,為炎帝後裔姜文叔之後。根據有關資料所載,西周初,周武王封炎帝裔孫太岳之苗裔文叔於許(在今河南許昌市),建立許國,為姜姓諸侯國。春秋時,許國受鄭楚所迫,經四次遷都,前576年遷葉(今河南葉縣西南),前553年遷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前529年復遷葉,前524年遷白羽(今河南西峽)前506年遷至容城(今河南魯山縣東南),戰國初年為楚所滅(一說滅於魏),子孫四散。除有以原國名「許」為氏外,還有以許國開國君主文叔之字為氏,就是文姓。
4、出自(女為)姓,為(女為)滿之裔孫,是以謚號命名的姓氏。戰國時,齊國(今屬山東)有貴族田文,是齊威王的孫子,號稱孟嘗君,門下有食客數千,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後來齊國貴族田甲叛亂,孟嘗君逃到魏國(西周時分封的諸侯國,在今山西芮城北),在魏任相國,死後謚號文子。其後人也有以「文」為氏的,是為山西文氏。
5、出自敬姓避諱改姓。五代後晉時,為避晉高祖石敬塘之名諱,「敬」姓改為「文」姓。如宋代文彥博、文天祥,其祖先(在唐五代時)皆為敬姓。
文姓分布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即有文氏族人播遷於江淮一帶。春秋末年,楚國人文種,在越國任大夫,輔佐越王勾踐,君臣刻苦圖強,終於滅亡吳國。西漢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人文翁,景帝末年任蜀都守,對當地文化發展有貢獻,其後代有一支在四川發展繁衍。西漢至三國時期,居住在河南的文氏,主要分布在開封、南陽、永城、固始等地。固始縣東南有文古城遺址,出土有漢代文物,傳為文姓族人世居之地。唐代以後,文氏在全國分布較為廣泛,並稱盛於山西和江南。
據考證,文姓在中國最常見的漢族姓氏中居於第100位。近新加坡等國有文姓華僑。
郡望堂號
堂號:
信國堂、正氣堂:宋代文天祥為左丞相,封信國侯,進屯潮陽,元將張弘范掩至,文天祥被俘,拘燕三年不屈,作《正氣歌就義》。
郡望:
燕門郡:戰國趙武靈王置郡,秦、西漢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南)。相當於今山西河曲、五寨、寧武等縣以北、恆山以西、內蒙古黃旗海、岱海以南地區,東漢移治陰館(今山西代縣西北)。
文姓家譜
1929年文暖玉修有《文氏宗譜》。
歷史名人
文祥:清代洋務派首領之一,盛京(近遼寧沈陽市)正紅旗人。他曾歷任清朝工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1861年充任總理衙門大臣,參加「祺祥政變」。後官至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他奉行奕忻的主張,竭力推行洋務「新政」。
文廷式:政治名人,江西萍鄉人,光緒進士,曾任翰林院侍讀學士。他贊成光緒親政,支持康有為發起強學會,因而受到慈禧太後的嫉視,被參革職。戊戌變法發生後,東渡日本。他能詩詞,也有慨嘆時事之作,著有《雲起軒詩抄》、《聞塵偶記》等。
文康:小說家,滿洲鑲紅旗人,曾官徽州知府,後改任駐藏大臣,以病未就任,卒於家中。晚年作有《兒女英雄傳》。
文徵明:明代書畫家,長洲(今江蘇吳縣)人,詩文書畫皆工,由精於畫。他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名重於時,子弟甚多,人稱「吳門派」
文彭:篆刻家、書畫家,文徵明長子,繼承家學,亦善書畫,而精於篆刻,風格工穩,與何震並稱「文何」。
文嘉:畫家,文徵名次子,工小楷書,善畫山水,筆墨秀潤,兼能花卉。
文彥博:北宋宰相,汾州介休(今屬山西)人。他前後任事約50年之久,名聞四夷,後被封為潞國公。
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者)
文天樣,字履善,改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南宋大臣、民族英雄、文學家。他生當南宋末年,始終不渝地堅持抗元斗爭,抗元失敗後在五坡岑(今廣東海豐縣北)被俘,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被害。他所作的《指南錄》可謂為詩史,獄中所作《正氣歌》,尤為世所傳頌。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文天祥誕生時,正是蒙古大軍進攻南宋的時候,在他成長的過程中,看到的是外族入侵、人民受難的凄慘景象。由此,在他年輕的心靈中滋生了愛國抗元的決心;與此同時,文天祥並沒有放棄學業,積極參與科舉考試,理宗寶祜四年(1256年)五月參加殿試,成了一名年輕狀元。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文天祥任承事郎起,以後到德佑元年(1275)正月的十五年時間里,他做官時間只有五年,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隱遁和恬淡中渡過的。
文天祥抗敵決心非常之大,但終敵不過來勢兇猛的元軍。德祜二年(1276)正月,宋端宗在臨安出降,文天祥被俘,敵人耍盡威脅利誘之手段,許以高官厚祿,文天祥巋然不動,元軍將他挾持去北方,以迫使他就範。文天祥設法在中途逃跑,回東南沿海組織力量抗敵,在陸上、海上,苦鬥了多年,在稍有力量時,還一度組織北征,使元軍大傷其腦筋。但是,終因寡不敵眾,文天祥在五坡岑兵敗再次被俘。元軍將文天祥解押至燕京(今北京),繼續用威脅利誘的慣技,許以大官厚俸,以期藉此瓦解人民的抗元斗爭。文天祥始終無動於衷,元人眼看陰謀無法實現,終於在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對文天祥下了毒手。一個偉大的愛國者,倒在了敵人的屠刀下,結束了光輝的一生。
文天祥一生充滿了正氣,不貪圖高官厚祿,一生抗敵,這是他愛國熱情的最本質表現。在封建社會中,一個知識分子如此而為,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文天祥不僅是民族英雄,還是一個充滿愛國熱情的文學家,他一生留有大量的愛國詩篇,如《指南錄》可謂為詩史;更有膾炙人口的《正氣歌》,以及留下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肝膽照人的詩句,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而斗爭,至今讀來仍凜凜有生氣。
文種:春秋時楚國人在越國任大夫,輔佐越王勾踐,君臣刻苦圖強,終於滅亡吳國。後勾踐聽信讒言,賜劍命他自殺。
文強(1907-2001)。文強是一位經歷極為特殊的老人。他的父輩曾追隨孫中山,本人是文天祥的23世孫,還是毛澤東的表弟,文強17歲拜見過中山先生。文強還是毛澤東的親戚。他說自己的姑母文七妹就是毛主席的母親,毛主席是他的表兄。他和毛澤東的弟弟毛澤覃感情最深,中學畢業後,兩人曾乘同一條船去報考廣州的黃埔軍校。文老考上了黃埔軍校四期,與林彪同期,與周恩來的弟弟周恩壽、李大釗的侄子李運昌等為同班同學,而毛澤覃則進了毛澤東在廣州舉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文強在1924年就加入了中國共青團,1925年到廣州後由周恩來介紹轉為中國共產黨員。在廣州,他還應邀和周恩壽一起參加了周恩來與鄧穎超的婚禮,與周恩壽一起送給新郎新娘的賀禮是條幅,上書「花好月圓人壽」。那時,周恩來擔任黃埔軍校的教官,而校長是蔣介石。文強還是林彪的班長,因林彪槍支走火和林彪打過架。在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又由邵力子介紹加入國民黨,參加過北伐戰爭、南昌起義,任賀龍領導的20軍第三師的黨委成員、少校連長,以後隨部隊轉戰到四川,擔任過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兼軍委書記,紅一師師長兼政委,領導四川23個縣,後因叛徒出賣被捕,成功越獄後受王明左傾機會主義影響而離川到滬,在尋找周恩來申訴未找到人下脫黨。無奈中,經國民黨著名將領程潛、張治中等黃埔教官的介紹,加入了國民黨。抗戰期間受到戴笠重用,加入軍統,並領導軍統在敵後上海搞情報和策反,得到日本進攻珍珠港情報,可英美不相信。期間拒絕了中共要求其再回去的說詞。抗戰勝利後第八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和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兩個人打電報給蔣介石,說文強抗日功勞很大,應該晉升中將。1946年,蔣介石正式批准文強為中將。戴笠死後,文強脫離軍統,在其父老朋友程潛下面任辦公廳主任,1948年杜聿明一定讓他去徐州當副總參謀長,在淮海戰役被俘。1975年獲得特赦,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
❹ 盛澤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1、先蠶祠
先蠶祠是古典廟堂式建築,正面門樓飛檐斗拱,旁側是八字形清水磚壁,再前過柵門是小廣場,原是香客集散處。三座拱門正中豎匾為祠名,兩側上方分別書寫「織雲」和「綉錦」是為當年盛澤絲綢業繁榮的寫照。
2、鏡湖公園
鏡湖公園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北部,始建於1999年,2002年9月正式開園,佔地530畝,其中水域面積佔五分之二,該園注重植物造景,園內山清水秀,樹草蔥郁,內設茶座小吃、兒童樂園、淺水灘、山水園、遊船碼頭、騎馬場、歌舞廳、仿古婚慶攝影、小型動物園和夏季浴場等景點。
3、盛澤仲子廟
盛澤仲子廟位於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小口圩,該廟是仲氏家族歷史上唯一一座御賜祖廟,而且是全國仲廟中佔地面積最大祭祀規格最高仲子廟。歷經宋元明清,主體建築仍在,民國期間改名仲氏家祠,1949年前後因族長仲少梅渡海赴台,祠廟荒敗。
4、中山古塋(宋秘書學士仲基墓)
查《盛湖志》十四卷本卷五「墓域」頁九「秘書學士仲基墓在小口圩普福橋北堍,明萬曆間裔孫大績修。環以石城,建坊,墓門前華亭陳繼儒題「中山古塋」四字,是為仲氏南渡始祖。
5、目瀾洲
目瀾洲建於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名骨池庵。元至正間(1341年--1368年)易名圓照庵,因四面皆水,波瀾溢目,故亦稱目瀾洲。民國時改為公園,園東建有「圓照堂」,俗稱四面廳,平面為正方形,周以迴廊,每邊連廊長9。12米;最南端有 臨水長堤,遍植紫藤。
❺ 歷史上張姓 劉姓 和叢姓都有哪些名人啊越多越好
叢 鐇:(公元937~975年),許昌人(今河南許昌)。著名南北朝時期滁州刺史。
叢 蘭:(公元1456~1523年),字廷秀,號豐山;山東文登城關人。著名明朝大臣。官至明朝南京工部尚書,謚贈柱國太子少保。自幼聰敏好學。無處買書,手自抄錄,往往「夜誦達旦」。經、史、兵、醫、數等無不探討。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登進士,官戶科給事中。時中官汪直、梁芳等弄權,先後以排斥、拉攏等手段,迫叢蘭就範。叢蘭堅貞不屈。明弘治十一年上奏《清寧宮災六事疏》,提出「今日之務在惜人才、慎舉措、惜畿民、撫邊戍、警怠玩、去貪殘元惡」,揭發中官梁芳、陳喜、汪直、韋興及侍郎林鳳、太常卿崔志端等奸黨罪惡,使其被廢,叢蘭晉為兵科右給事中。中官何文鼎因直言獲罪,叢蘭又「合台諫救」,因此觸怒皇帝而下獄,但志不稍挫。事明後,晉升通政史司右參及左參。適逢北疆有警,受命經略紫荊、倒馬各關塞軍務,精心設防,挫敗入侵者,致敵酋小王子斷右臂而逃。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晉右通政。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被派往延綏等地規劃邊務,兼糧儲、屯田、抽選軍丁之任。見邊塞弊端很多,賦高役重,民不聊生,多有棄逃他奔的。為去弊固邊,叢蘭不肯阿諛弄權的劉謹,上諫《邊塞軍務十事疏》。劉謹怒,欲加禍於叢蘭。幸而劉謹不久被誅,叢蘭晉升通政史,又選為戶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總督寧夏、陝西等三邊軍響、糧儲。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大同有警,進右都御史,總制宣化、大同和山西偏頭、寧武、雁門等關隘軍務,上奏《修設塞堡以防邊患疏》。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改命總督槽運,兼巡撫江北。叢蘭力除漕運舊弊,建立新章則,著有《漕運錄》傳世。為了救濟災民,上奏《再乞天恩給銀兩亟為拯救疏》並截取槽糧數萬石賑濟飢民。這期間,水曹主事王鑾,因亢直觸犯上司入獄。叢蘭上疏,王鑾獲釋。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中官劉允以迎佛使烏恩藏(西藏中部僧人,號活佛),征調船隻五百餘艘,役民數萬人,百姓苦不堪言。叢蘭急奏《取回出使內臣劉允疏》斥僧佛無益,是誤民之術,論勞民傷財不利國家安定之害。四年後,解漕務職專任巡撫。時寧王朱袁濠反,叢蘭移鎮瓜洲。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晉階資德大夫,勛正治上卿。這年冬,升南京工部尚書,時年六十四歲。明嘉靖元年獲准告老還鄉。次年病逝,葬於文城東北隅。叢蘭生在明朝中葉,時政治腐敗,內憂外患迭起。從政三十餘年,剛正不阿,勇斗邪惡,以直言善疏、敢斥權奸而聞名。共上疏諫三百餘篇。其中一百一十篇輯為《豐山奏議》六卷。作為明王朝忠直之臣,叢蘭曾率部在河南鎮壓了白蓮教的趙景隆起義,還在廬鳳滁和等地鎮壓了劉六(劉寵)起義。
叢 磐:(公元1485~1551年),字益安,叢蘭之子;山東文登城關人。著名明朝官吏,學者。母邢氏封夫人。尚書以進士起家,為時名卿,鄉里世次家有譜,賜兆有碑銘。君出生於成化乙巳閏月十八日,年六十七,嘉靖辛亥九月二十七日而歿。歿後六十日而葬,在賜兆之次。其治命曰:必藍伯子銘我墓也。孤仲楫衰絰來告,惟我先君子與尚書同為九卿,而田獲拜於床下,及田被放東歸,君歲時遵海而南,訪於少勞山中,世講其好,不忍以衰病辭。志曰:君夙有異質,記誦開敏,才藻寯穎,聲名藉藉,從宿儒名士游,動履語默,咸有法度;布衣韋帶,與寒士等。尚書以禦寇功,當陰子。君曰:磐已食廩於庠矣,請以與仲弟礱。尚書曰:汝嫡長也,於令甲為宜。君固辭。後尚書以考績,又當陰子。君又固入讓其季弟。尚書知其志不可奪,嘆息而許之。後有司貢士,劉瑛為正,而君次之。憲台以君之文優,曰叢磐可貢,君懇讓之。憲台曰:讓,美德也;從之,以風競者,君復厚贐之。蓋君之志期於取世科,而乃屢不合於主司,亦無慍色。後選貢例行,君乃膺選入太學,而進修益力。見時之養友黨,飾詐偽,以取時名者,輒遠避之。初,尚書屢使將指,北至上谷、雲中,西至三秦,南至兩淮,君常侍官邸,清苦慎密,不通請托饋遺,此在君為不足言,故皆略其為某某也。夫貴介公子,不自檢束,而貽辱其親以抬台評者比比。故一時稱有家法者曰:叢氏叢氏雲。仲氏為湖州通叛,季氏為上林苑監丞。君需次家居者幾二十年,無少競進意。有司屢勸之,乃赴銓試,授鞏昌府通判,監督甘肅軍儲事,單車之任,揭前後所統錢谷出納之最於壁,取簿書列於案,自閱手披,刳剔弊,根源窟穴,毫發必盡。官屬吏胥,承命不暇,事以大治。甫三月而疾作矣。君懇請於撫台察院求去,台院慰留之。而退志益堅乃褒飭許之。令鞏昌致盡,君復固辭。台院嘆曰:若叢氏之恬退不苟,可以厲貪振懦矣。歸來自號龍灣翁,結茆於萬石山以居。子弟從游者多至成材,視所居之鄉如其宗黨獎與善者,過者,俗為一變。薄於自奉,厚於賓友。有過訪者飲灑嘯歌,縱談前輩言行,台閣典章,從容竟日。每歲大祲,賑貸至傾庾廩,無少計惜。鄰里之疾病、婚嫁、喪葬有弗給者,不侍告而周之。君才足以責成,謀足以經遠,然不得大試於事。故可傳載者少,而有識者惜之不能已也。娶於邑之許氏,同德偕老,生子四人:伯棟、仲輯、叔模、季格,讀書世其業;女二人:適某某;孫子九人;孫女九人,尚幼。銘曰:孚我家人,維孝既友,都彼一鄉,悔亡無咎。難進易退,令名不朽,永閟幽宮,爰利其後。爰配於社,春秋俎豆。
叢大為:(生卒年待考),字祥子,號堯山,明朝少保叢豐山之孫,自號攜雪老人;山東文登人。著名清朝詩人、書法家。叢大為幼年穎異,有神童之目。後以清順治乙未進士,除江南句容縣知縣,清操骨鯁,蒞任未久,以讒褫去。去官後,叢大為寓居句容之崇明寺,與野叟老衲及邑中文士相款洽,意泊如也。而句容百姓泣訴當道,置簿設櫃助之金,里民供薪米相望於路,有七旬老叟匍匐五十里負米獻者。石城名士周銘賦「浩浩歌」贈之。有「蒼生倘命窮,吾道甘蹉跎」之句。後迨公論昭雪,叢大為遂無仕進意,常往金陵、華陽間泛秦淮,登木末亭、雨花台諸勝績,賦詩見志,簫然塵盍之外。旋里後仍好不倦,貫穿經義子史,與賽勺海、畢亮四,以詩、古文詞為東海宗匠。叢大為工草書、詩文,為書名所掩,去今二百年邑人爭寶其翰墨,詩文鮮有存者,僅余攜雪堂詩草一卷。攜雪堂者,叢大為罷官後以攜雪老人自號,蓋取孟郊「一卷冰雪文,避俗常自攜」意。詩格遒麗近柳州,其草書由智永千文入上企晉賢於大令契之尤深,玉骨冰姿,逍遙紙上,逸若仙,靜若禪,其跌宕取勢處若舞女低腰、仙人嘯樹而豐韻瀟灑又若瑤草琪花,迎風綽約。以僻處東陲,故不顯於世,惟寓居崇明寺時,求書者盈門,金沙蔣虎臣篤愛之,叢大為之學能見其大,故發為詞翰,迥異流俗。其論學書曰:悔臣心發而天風反,善言發,而熒感退,天人非二致也,簫韶奏而鳳凰儀,機心生而鷗鳥去,物我非有間也。曾子依山而吟,山鳥下翔,師曠鼓琴百獸率舞,未有成而不應者。又曰:一日子而亥,一歲春而冬,一生少而老,存此心如過獨木橋,如御逸馬,子如俯懸崖,如見大賓而對上帝使主心常存,客氣聽命則病根自除,方為第一流人。若徒制其外而不從事於內,譬操萬斛之舟於江海中,遇狂風巨浪,舍舵而唯篙櫓是仗焉,吾見其危。又曰:嘗憑高俯視人世,雲樹市廛,蒼茫萬井,何異部婁蛭穴翳蓊蛸綱,欲於此中迷戀纏綿亦大可哀。殊不知向上有潑天大路步步登高,引人入勝,無聖凡古今,大丈夫須是大開眼界,千仞翱翔。莫倚門傍戶埋沒一生,先生著作散失,今所見者,僅此百餘言,然亦可見其安身立命獨契精微之旨,故脫離塵網名韁,游心於天地萬物外也。叢大為不僅以詩名而深於詩,自三百篇後楚騷漢魏六代全唐靡不研涉。其論詩貴自然,鄙雕鏤,尚真厚恥浮簿,崇大雅去僻怪,於古獨好十九首陶彭澤,於唐獨好少陵青蓮左丞左司諸家,舊讀書東園有東園草,屢歲公車有塵中草,辛卯放棹吳越有南遊草,乙未出燕都有泥中草,丙申謁銓洎華陽署中有昨非草,藏於篋不以付梓,而但梓其被饞以來數章,叢大為曰:吾有所志也,一志悔一志存,悔者非悔守官之靜而悔不量之入,存者非存吾詩為撫掌之資,而存句人有愛棠之誠。名以攜雪,避俗之意深矣,讀者於此觀世變焉。石城周銘有浩浩歌贈叢大為:「浩浩歌,天地萬物如君何,胸中邱壑藏江海,不用拂枕歸山阿,君不見,百里曾能羈一鳳,寧能傲吏卷秋蘿。浩浩歌,天地萬物如君何,丈夫得志當封侯,空山何處聽吟哦,君不見,陶令門前五株柳,作賦歸來豈有他。浩浩歌,天地萬物如君何,蒼生倘命窮,吾道甘蹉跎,嬴得青山作幾案,饒有玄湖渙墨波,詩成字字生秋雨,仰天長嘯思何多。堯山句容遭誤,居民泣訴上台,置簿設櫃助金,此古今罕覯者,公論昭雪,淹留句容,尋勝地訪勝友,書扇吟壁坦如也,遠懷漫賦。彈城產瑰瑋,天下士與知,有目樂飛鵬,枳棘分江湄,河橋兩岸斷,岐路野雲垂,山城姑射宰,瘞鹿傳口碑,玄冥旌亮節,故教具錦滋,暮鴉啼寒樹,山猿哨晚颸,井裡心太古,公庭代泣悲,慈母囊風雨,公篋助金貲,市虎垂將白,投杼無可疑,遲回稽歲月,二仲醉三卮,逍遙訪禹穴,看竹樂不疲,憩宿選別業,江煙生靜帷,有客求鵝書,盈箱積絹絲,登龍爭駭汗,接踵丐詩辭,青史傳奇烈,才名因禍馳,為憐西園竹,遙望日遲遲,佳節花開日,晴宵月上時,何得遽歸來,酌酒賡新詩。叢大為留句容屢以詩字賡遺,江南求書者盈門,事變中具見高淡,因家音久稀,感而有賦:「峰壑通吟興,書鵝走霧煙,披襟嘯朗月,把酒向青天,千里塤篪隔,十年風雨憐,疏窗梅影到,彷彿伊人前。」
叢占螯:(公元1792~1879年),字卓之,號瀛石,卒謚文藎。著名清朝大臣。祖籍山東省文登縣,其先祖移居遼寧省朝陽市(現朝陽縣梅勒營子鄉嘎海圖村)。生於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卒於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終年八十七歲。叢占螯幼年家境貧寒,卻勤奮好學,因束修不備曾偷讀於學外屋檐下,塾師感而召之。其後學業大進,除研讀《經》、《史》、《子》、《集》外,尤善論武。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鄉試中舉,清道光十五年按例在舉人會試三次未中者當中挑選官員,以優異成績考居一等。吏部任命叢占螯為江西試用知縣(俗稱大挑知縣),歷署金溪、弋陽、會昌、南豐、贛縣、泰和、萬安等縣事,所至有政聲。繼而替補會昌知縣,調補贛縣知縣,提升吉安府、蓮花廳同知。時值太平軍席捲大江南北,所向披靡。江西清軍望風逃遁,城池相繼陷落。清咸豐五年,叢占螯以贛縣孤城堅守三月之久,卒保一方平安,立下軍功,在當時清政府地方官員中可稱一枝獨秀,朝廷大加褒將,提補贛州知府,賞戴花翎。奉旨以道員資格盡先補任道員職。掛布政使職銜,封贈為「中憲大夫」(從四品)。晉封存為「通奉大夫」(從二品),享祀「名宦祠」。叢占螯為官清廉,斷案如神。至今流傳下許多感人軼事。其中尤以處理會昌縣、胡、許兩宗族世仇積案最為突擊,既說明為官者「清」與「貪」涇渭分明,也表現其非凡才能。於除夕之夜仍奔波於辦案,經調解,使兩姓各退霸田,化干弋為玉帛。公也在詩詞中流露出民安官樂之意境。叢占螯七十四歲告老還鄉。依然精神矍鑠,讀書不倦,縱情山水,安享田園,借詩詞以言志。教家人以守分。現存《萃選佳詩文集》一卷(手抄)。叢占螯與叢賓谷、叢南軒祖叔孫三人唱合之作,公存遺詩三十六首,詞四首。其中以即事書懷為最佳。詩意盎然,情真意切。叢占螯胸懷豁達,急公為義,同治五年。回原籍文登祭祖拜宗,恰逢族人叢歸昌等依「優老堂」舊址籌建宗祠。資金缺,舉步維艱,公目睹此景,慷慨解囊,捐白銀二百兩,以竟此業,同時又與族長們共議祖塋,祠堂祭典大事,制定了一整套祭祀章程,承前啟後,該章程一直延續到抗日戰爭爆發,因時局動盪而廢。又鑒於族大枝繁,子孫命名混亂,叢占螯遂與族人共議確定了二十個命名之字輩,這就是目前山東文登一帶及外遷族人仍在使用的行輩命名二十字之由來。為叢氏全族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功莫大焉。
叢泮林:(公元1850~1929年),字魯泉,號馨山;原籍山東文登,明永樂二年遷滄州。著名清末民初賢士。父諱懋勛,太學生,妣氏張,太學公一生樂善鄉里,至今稱之。叢磐山生而穎異,幼稟庭訓,十九歲入州學。後師事南皮湯馨甫、葛子周,學業益進,顧久困秋闈,屢薦不售,旋因家道日微,遂絕意進取,僅以教讀終。叢磐山為人則慷慨任事,親友每有急難,激於義輒親赴之,鄉鄰有爭,多來就質,叢磐山披肝瀝膽以為開導,迂無狀者則厲詞斥其非,顯言摘其隱,恆予人以難堪,然人能深諒其心,有事仍來,終亦無怨之者。叢磐山又好憫人之窮而苦於無力,每至歲暮必就村中極貧者,暫假以資,俾負販謀贏余,於孤寡則酌為資助,以行其心之所安,而其任勞任怨艱險不辭者,則尤在公益,所居叢家莊與東光南皮連境,中介宣惠河,夏秋時常因水釀巨案,叢磐山既屢陳大府蒙派董修浚,又以宣惠何水患由運河東決,運河決由山東兩閘杜塞,遂因癸丑大水,輾轉邀求省會議員,陳說情形,請政府修補運河東堤,開浚山東四女寺閘,而一方之水患以消。清末停科令城鄉立學堂,叢磐山以本村地瘠民貧,建設無力,議每秋勸捐粟米,歷四年而工竣,因為詩六章紀之,夫吾輩身生斯世,無論所施廣狹,要期有益於人而已,叢磐山雖伏處一鄉,而治水興學,使父老慶其安居,子弟得以有造,斯殆仁人君子濟世之事,而平生可以快心者與,然其天資素超,淡於名利,吾滄高士張君漢槎,所謂避秦居主人者也。民國元年省會選舉,初選時,親詣叢磐山勸駕,叢磐山掀髯大笑曰,吾儕老態若此乃與少年爭逐耶,張君曰,君不出吾栗亦不寫徑去。叢磐山晚年,杜門謝客不談時事,惟日與幼孫說唐詩以自遣,年逾七十,身猶強健,丁卯季冬,忽自謂精力不足,是時先生固無病,子蘭芳深異之,請醫家姜篤齋診治,叢磐山謂篤齋曰,子能治病能治老乎?人苦不知足,論陽歷吾年八十,尚何所求,後事早已予定,勿召僧道,勿訃親友,子孫遵命行之可也。自是問疾者日眾,叢磐山高談若平素,既而神漸減,氣漸微,瞑目遂逝,然則先生之風至此遠矣。叢磐山逝世於民國十七年農歷1月18日,終年七十九歲。配李氏,子蘭芳,清附生能讀父書,孫四:多聞、多助、多益、多福,所著有《畿輔水利》四卷,繪圖疏解於直隸河道甚詳,余與先生為歸姻,知之久,今者援筆表墓,不禁嘆老成典型之已渺也。
叢琯珠:(公元?~1912年待考),字燮臣;山東文登崮頭集人。著名清末辛亥革命烈士。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孫中山先生在日京成立同盟會,叢琯珠為第一批會員。叢琯珠生而豪爽,性果敢,尤具大無畏精神。居恆語人曰:「餘生平無他長,惟事無巨細,但知勇往直前,從無退縮意,成敗得失,在所不計」總角就外傅,便異常兒,弱冠補博士北子員,即隱隱以天下為已任。時國家尚以科舉取士,叢琯珠雖亦規規於制藝,然心竊弗善焉,芸窗課余,便留心經世宰物之學。壬寅秋,徦赴鄉闈,考入師范館者,山東第一次創設師范學校。翌年春,清廷選士子之優秀者,赴日留學,額定四十名,叢琯珠與焉。時值中日戰後,內政紊亂,外交日迫。叢琯珠每見致鄉邦父老書及家報中,不數語必道及國事,聲淚俱下,殆有出於不及覺者。留東洋二年,諸同學紛紛畢業歸,叢琯珠懷遠大,復由同文書院遞補升早稻田大學,精研政治經濟兩科,且借聯海外志士,為他日恢復祖國計。適孫中山先生至日組織同盟會,遂以介紹入會,致力革命工作。凡數年,迨畢業回國,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農歷8月,武昌事起,叢琯珠急奔濟垣,與同志蔣洗凡、王鴻一、徐子鑒諸君,義激魯撫孫慕韓,宣布獨立,遙為聲援。未幾,清廷詰責,獨立取消,叢琯珠見事不可為,不得已東歸,冀養晦待時,完成初志。是年冬月初旋里。農歷12月1日,文城光復,農歷被舉監時民政長。任事半月,滌盪萬煩,與民更始。當時文登民眾目光狹隘,兼受奸人煸惑,遂聚眾反抗,於農歷12月21日麕集邑城,晝夜環攻。當事之激烈者,咸主痛剿;叢琯珠獨以鄉愚無識,不忍加兵,於12月22日夜開西城出走讓避。迷失道,行至邑西十五里之胡家莊,已黎明,被匪圍擊,叢琯珠屍骨粉齏,並被燃以煤油,毛發無存。嗚呼,慘矣!夫以叢琯珠數十年之苦心孤詣,方期為國致用,百端待理,胡設施數日,少出緒余,而經綸滿腹,熱血一腔,竟斷送於一般負芻之手,豈天心之猶未厭亂耶?抑賢哲挺生,反於造物之忌耶?不然,何一代英畏,下場乃如斯耶?吁!不可解已。
叢培枬:(公元1879~1912年),字敬齋;山東文登崮頭集人。著名清末辛亥革命烈士。家世業詩書,為邑望族。叢培枬尤倜儻不羈,樂人之樂,憂人之憂,有古任俠風。叢培枬幼時喜學大將帥,部勒群兒,為戰陣戲,諸父老見其步伐整齊,皆器之。及就塾,聞師講蠻夷猾夏事,輒仇然曰:「我輩非神聖苗裔乎?而臣妾於夷狄,是奇辱大恥也,是可忍孰不可忍!」其激昂慷慨,已奮不顧身。習制藝,往往獨抒已見,借題以發其不平,雖屢被紅勒,終不肯束縛於繩墨。叢培枬十九歲時,奉命應童子試,比入場,則喜笑怒罵,率爾完篇。同人有勖以前茅者,則應之曰:「是朝廷愚黔首之術,惡足以籠絡英雄豪傑,吾不願入其彀中也。」一試之後,遂絕意進取。日孜孜理家事,蓋其志不甘小就,而欲大有為,又無從假手,故激而出此耳。叢培枬居於鄉,凡鄰里有婚喪事,無不竭誠相助,以一身兼其任。親族有困管者,則為之設法謀生計,或助以資財,無德邑。邑縉紳以為能,皆援之使勷辦公務。是時清政不綱,國勢日蹙,老大神州,將為波蘭朝鮮續。叢培枬蒿目時艱,常投袂而起曰:「大丈夫不能撥亂反正,為國民造幸福,是世間之蠹也。生何益,死何惜?」每欲出外游歷,與海外諸志士一通聲氣。顧太翁時以循謹為訓,抑制之,使不得出。會武漢起義,天下響應,煙台光復,魯省獨立,叢培枬與邑之同志,謀取擁岳令寶樹反正,與煙埠相犄角,以為百七州縣之倡。猶未及行,而省垣之獨立取消,叢培枬不得已,乃與諸同志於1912年1月19日立軍政分府,光復文登,公舉叢琯珠總其事,而以叢培枬為會計主任。是時庫帑如洗,捐款未齊,而開辦各費,刻不容緩。叢培枬以一身周轉其間,得無匱乏,一切出入,無不核稽精當,數日之間,事漸就範。不意鄉愚無識,揭竿斬木,環起攻城。叢培枬聞變,急登陴指揮,授軍人以守御之方,而匪徒之內應者,聚眾奪門,門啟匪驟入,叢培枬急揮軍士自城下,連發數彈,殪匪四人,奪火槍數支,匪稍退,城門復閉。然仍環攻不息,城中流彈如飛。叢培枬日夜奔走於其間,絕無懼色。鄰佑有恐其被傷而欲藏之者,叢培枬輒嗔目曰:「此何時耶?吾寧為國捐軀,不願蜷伏灶隅也。」復巡城如故。乘間仍兼顧簿書,不使有纖毫誤。越兩日,城陷出走。同行者有族弟叢琦珠,病甫愈,步履艱難,叢培枬不忍棄之,扶持以行,乃與軍隊相失,且迷道。及明至蓮花頂,叢培枬與族弟同被執,褫服拷掠,慘無人道。而叢培枬終不作一乞憐語,且罵之曰:「爾輩甘為奴隸,足責,所可恨者,吾文登父老子弟為爾害盡矣!」先是匪入城,盡焚志士廬舍,至是復將叢培枬面縛懸之縣署堂楹,叢培枬乃顧謂同時遇難者曰:「為國為民,犧牲身家,俱無遺憾,獨恨這及見共和之成立耳。吾先逝矣!」一嘆而絕。時陰歷辛亥年農歷12月23日辰時也。午後家人往斂其屍,猶面目如生,耳下及右肋下有孔洞然,蓋槍彈傷也。噫!非常之事,不能責諸章句腐儒。如烈士之投筆請纓,氣概超凡,天殆生是使造共和世界也。乃既生之,復摧折之,使不得竟其功,是何意與?然國家億萬年和平之局,卒因此一腔熱血而成,烈士在九泉下亦可以無憾矣。終年三十三歲,無子,以侄鍾浩嗣。
叢玳珠:(公元?~1912年待考),山東文登崮頭集人。著名清末辛亥革命烈士。叢玳珠先世居城內,後避囂因徙宅焉。其父西嵐先生,好讀書,尤精醫學,其療人也隨症診治之,無弗瘳,不計謝金,華元化之高遠,不少讓焉。生其兄弟四人,叢玳珠最長。叢玳珠幼穎悟,授書成誦,即不忘。稍長,習文章,下筆輒洋洋灑灑,豪逸奔放,有不可一世之慨。識者偉之。叢玳珠弱冠後,讀太史公游俠貨殖各列傳,慨然曰:「士生今世,不能挾策懷刺,運經濟以治國,又不能持籌綰笄。工心計以興家,曷以為人矣!」因是且讀且商,用度日充。交遊日廣,一時興學之士,無不與之深相結。遂排眾難,出私財,盡義務,而任校董之責。所立初等小學一處,鄉人相與非笑之,共目為破天荒雲。叢玳珠則不少顧忌,津津焉,遇人導引。方以為教育普及之日,胥村夫壯漢盡是父子兄弟之倚,彼秦肝而越膽,方鑿而圓枘,何必過慮其不相親不相入哉!然而嫉之者深矣。武漢起義後,登州各屬漸次光復,文登之義士,亦群然袒臂而反正之。叢玳珠倡言於眾曰:「境內有鄉人日受其害而不覺悟,且惟視其意指以作定向之針者。不剪除焉,不能鞏治安之根,而不絕擾亂之跡。」皆笑以為迂,置弗論。叢玳珠後被任為靖海衛石島等處總稽查。就職後,實心視事,不稍假借。乃越月而匪徒竟暴發矣,蜂蠆四集,叢玳珠猝然被縛,勒詣城內,囚之死室。無何西關盡處,槍聲轟轟,死者七人,而叢玳珠與焉。是日,天地慘淡,風霾怒號,視叢玳珠則無懼容,無軟語,縱聲大笑向天而呼曰:「天職盡矣!所未了者,留俟歸魂補焉可爾。」及恢復兵東下,前軍隱隱有躍午而道之者,匪徒見之,驚竄無地。眾嘩然曰:「凜凜義氣,烈烈英魂,無愧矣!」嗚呼,是耶非耶?理誠無之,事或然歟!光復後,其兄弟死者三人:叢珉珠、叢玢珠。
叢玢珠:(公元?~1912年待考),叢玳珠之叔弟;山東文登崮頭集人。著名清末辛亥革命烈士。叢玢珠少讀書,慷慨多義氣,不拘拘於章句之間。佐其史玳珠辦學,實事求是,惟恐不適於用。居常語人曰:「吾儕樗材,不能涉重洋,研新學,凌轢諸大注洲,以雪國恥,抱歉多多矣。胚胎不成,萌芽不生,初等之予備,文明之結果也。得佳子弟而滋養之,嫉妒雖多,何恧焉?」以故任勞怨,木木然若無知識焉者。反正之將次呈露也,叢玢珠從容進言於其兄曰:「昔先祖宮保蘭公經略紫荊關時,曾在大同陣上,手射殺渠酋長小王子,坐此滿清盜竊神器以來,吾從氏無大興起者。數百年來,祖若宗剃發之辱,余小子誓必一湔洗之。時至矣,不猛起且終躓焉?」乃共踴躍而與於光復之舉。事定後,叢玢珠任靖海衛秘書兼偵探員。日不停趾夜不停筆,煩劇紛擾,精神倍長。月余,未一見勞乏態。一日,刺得匪徒攻城耗,蹈險覘實,叢玢珠遂遭毒手。死之日,叢玢珠跳踉大罵,目眥盡裂,口噀鮮血,狀猙獰若惡鬼。匪徒轉相告語曰:「叢氏子烈矣哉!至今一夢其狀,輒忐忑終夜,令人驚悸欲死。」當日之情態,善寫真者,不難於意想間得其彷彿矣。是日死義者,又有叢璐珠、叢樹本諸子。
叢珉珠:(公元?~1912年待考),叢玳珠之仲弟;山東文登崮頭集人。著名清末辛亥革命烈士。叢珉珠生而英偉,有小時了了之譽。十餘齡,患耳創,膿穢淋漓,積年不愈,坐聾廢讀。經理家事,性至孝,且忠厚有長者風。親戚族姓緩急,悉方便周濟之。最得西嵐先生心,朝夕不離其左右。叢玳珠之言學也,叢珉珠心更熱。以為已未獲多讀書,俾季弟分年畢業,由小學而中學而大學,萬一有成,亦可吐寒儉之氣。以故嫉之者,與叢玳珠相伯仲,叢珉珠不計也。辛亥革命爆發,文登內治之擾亂,非頑民之能自發也,昧事務之薦紳,無見識之村究,公然謀自衛之鄉團。陡然發現葛呂總局傳單,且注遇有剪發之徒,格殺無論等語。暴桀子弟遂起仇視學堂矣,崮頭之教室焚毀,學童囚虜,叢珉珠見其父身被重創,面血模糊,呼跳躑躅,憤不顧生,因與其弱小弟並遭擒縛。一時累累,囚總局之冷室,十有八人,坐待處死。俄中變,忽馳禁任自去留,西嵐病劇,以為無生理也,則置之。人語叢珉珠曰:「被囚者散且盡矣,曷速去!」叢珉珠泣曰:「吾父未卜吉凶,弟幼稚,吾安所適乎!」越二日,乃又被捉,旋斃於城之東北關外。同時死者二十二人。叢珉珠疾呼曰:「死則死爾,恨不能留我雙睛,佇立看鼠輩食何果報。天乎天乎!吾父倘生全,吾心安吾職盡矣。」未浹旬日,其弟玢珠亦及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