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珊瑚紅花卉碗

珊瑚紅花卉碗

發布時間: 2022-03-28 06:58:55

❶ 有能力的來!

建安七子指東漢末建安時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詩人。他們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子」之稱,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期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

建安七子

孔融

(153-208)

孔融,家學淵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孫,魯國曲阜人。他年少時曾讓大梨給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這也就是『孔融讓梨』的故事了。早年加入討伐董卓行列,後來為曹操辦事,但因勸阻曹操攻打劉備而被處死。

為建安子子之首,文才甚豐。現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詩。散文如《薦彌衡表》、《與曹公論盛孝章書》辭藻華麗,駢儷氣息較多;《與曹操論禁酒書》則有詼諧意味。其《雜詩》第二首,以白描手法寫喪子之痛,哀婉動人。

孔融其實家學淵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孫,魯國曲阜人,後來為曹操所用。

陳琳

(? -- 217)

陳琳(? -- 二一七年)字孔璋,廣陵(今江蘇江都)人,為建安七子之一,擅長章奏書記。《飲馬長城窟》為他的詩歌代表作,假借秦代築長城故事,揭露當時繁重的徭役給民間帶來的苦難,尤為深刻。

王粲

(177-217)

王粲子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為建安七子之一,並在七子中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詩》和《登樓賦》最能代表建安文學的精神。《七哀詩》之一(《西京亂無象》)寫他由長安避亂荊州時途中所見飢婦棄子場面,深刻揭示漢末軍閥混戰造成的慘象及人民深重災難,使人怵目驚心。《登樓賦》是荊州時登麥城城頭所作,主要抒發思鄉之情和懷才不遇的愁恨,富於感人力量,是抒情小賦的名篇。

徐幹

(171-217)

徐幹,字偉長,北海(今山東濰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主要著作是《中論》,曹丕稱贊此書『成一家之言,辭義典雅,足傳於後。』(《與吳質書》)其情詩《室思》也寫的一往情深。

阮瑀

(?-212)

阮瑀,字元瑜,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書記很出色,名作有《為曹公作書與孫權》。詩有《駕出北郭門行》,描寫孤兒受後母虐待的苦難遭遇,比較生動形象。

應瑒

(?-217)

應瑒(? -- 二一七年)字德璉,汝南(今河南汝南縣東南)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長作賦,有文賦數十篇,代表性詩作《侍五官中郎將建章台集詩》,音調悲切。

劉楨

(?-217)

劉楨,字公幹,東平(今山東東平縣)人,建安七子之一。今存詩十五首,《贈從弟》三首為代表作,言簡意明,平易通俗,長於比與。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兩代八散文大家的並稱。即唐代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因我國明代選家茅坤輯錄他們的作品為《唐宋八大家文鈔》,而因之得名,並由於該選本的廣泛流傳而名聲遠播。

韓愈 柳宗元 歐陽修 蘇洵

蘇軾 蘇轍 王安石 曾鞏

所謂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他們的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所以也稱「唐宋散文八大家」,其文章不但震撼唐宋文壇, 而且是後世散文的楷模,炳彪於文學之林。

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運動」,以革新六朝以來駢麗雕飾、專事浮華的文弊,建立嶄新的文風為號召,在文壇上蔚為一股風度潮。宋代的歐、曾、王、蘇等文家,繼承唐朝古文運動的傳統,更拓展了散文創作的領域,因此可說「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作品,代表著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

而李白以詩歌留名於世。

初唐四傑指的是王勃、駱賓王、楊炯、盧照鄰這四個人,他們都是初唐中後期很有才華的詩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時代就獲得「四傑」的美譽。

在唐詩史上,他們是勇於改革齊梁浮艷詩風的先驅。唐太宗喜歡宮體詩,寫的詩也多為風花雪月之作,有很明顯的齊梁宮體詩的痕跡。大臣上官儀也秉承陳隋的遺風,其作風靡一時,士大夫們爭相效法,世號「上官體」。

在齊梁的形式主義詩風仍在詩壇佔有統治地位的時候,「四傑」挺身而出,王勃首先起來反對初唐詩壇出現的這種不正之風,接著其餘三人也都起來響應,一起投入了反對「上官體」的創作活動之中。

他們力圖沖破齊梁遺風和「上官體」的牢籠,把詩歌從狹隘的宮廷轉到了廣大的市井,從狹窄的台閣移向了廣闊的江山和邊塞,開拓了詩歌的題材,豐富了詩歌的內容,賦予了詩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當時詩歌的思想意義,展現了帶有新氣息詩風,推動初唐詩歌向著健康的道路發展。四傑對唐詩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大致說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表現在作品題材與內容上,其中包括有詠史詩和詠物詩,還有山水詩,像王勃的《騰王閣》;或為抒發登臨送別的感慨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以及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有歌唱徵人赴邊遠戍的,描寫征夫思婦的,與表達對不幸婦女的同情的。四人均才高而位卑,使他們比較接近社會現實,所以常用詩歌對某些社會現象加以揭露。

四傑用自己的創作實踐來改變齊梁時遺下的不正詩風,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其次,初唐四傑為五言律詩奠定了基礎,並且使七言古詩發展成熟。五言律在「四傑」之前已有出現,唐初詩人王績(王勃系王績侄孫)曾作過一些努力,但作品不多。到了「四傑」的時候,五律這一形式才得到充分的發揮,並在他們的作品中被逐漸的固定下來。「四傑」以多數量、高質量的詩篇為稍後於他們的沈佺期、宋之問的律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五言古詩在三國時期以後盛極一時,而七言古詩卻是到了唐代才興盛起來,四傑(楊炯無七言詩)又以大量的傑作把七言古詩推向了成熟階段。所以初唐四傑在發展詩歌形式上的成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而四人之中又各有偏重,王、楊以五律見長,盧、駱擅長七古。他們在文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就對「四三曹傑」十分敬佩。
曹操 魏武帝 擅長古體詩,胸懷大志,高瞻遠矚
曹丕 魏文帝 建安文人
曹植 陳思王 代表作《洛神賦》《白馬篇》
「揚州八怪」是中國清代中期活動於揚州地區的一批風格相近的書畫家的總稱,他們也稱揚州畫派。「揚州八怪」有8人,他們是金農、羅聘、李方膺、李鱓、黃慎、鄭燮、高翔和汪士慎。揚州八怪多數出身於中下知識階層,他們中有的是被罷官去職的州縣官吏,有的是沒有考取功名的文士,還有家境貧寒、以畫謀生的畫師。他們或生長於揚州,或為外省來此僑居,各有一段坎坷經歷,先後集結於揚州,在揚州繁華的書畫市場上出賣自己的書畫作品。

「揚州八怪」是一群富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他們對官場的腐敗,富商的巧取豪奪,都有所了解。他們面對現實生活中的貧富差別,結合自身的遭際,對社會產生了強烈不滿。對遭受苦難的人民,他們常寄予深切的同情,並代為發出憤怒之聲。但由於他們接受的是封建文化教育,而當時的清王朝又正處於盛世,他們的感慨和不滿不可能突破封建思想的藩籬。他們當中,作官的力爭能有所建數,使百姓安居樂業,以維護封建秩序。無意官場的,則潔身自好,不苟同流俗,以清高自我標榜。然而,他們又不可能擺脫對地主官商的經濟依附,所以常處在思想矛盾的極端痛苦之中,在憤世嫉俗之外,不得不妥協以求生存。揚州八怪的代表人物鄭燮留下了很多的言論,可謂揚州八怪中的思想家。李鱓在作品中表現的矛盾最痛苦也最激烈,成為受攻擊的主要對象。

「揚州八怪」在藝術觀上最突出的是重視個性表現。他們提倡風格獨創,主張「自立門戶」,他們公然宣布,自己的作品是為了賣錢謀取生活,撕破了過去文人畫家把繪畫創作視為「雅事」的面紗。在作品的題材上,他們一方面繼承了文人畫的傳統,把梅、蘭、竹、菊、松、石作為主要描寫對象,以此來表現畫家清高、孤傲、絕俗外,另一方面他們還運用象徵、比擬、隱喻等手法,通過題寫詩文,賦予作品以深刻的社會內容和獨特的思想表現形式。如:李方膺的《風竹圖》用不畏狂風的勁竹象徵倔強不屈的人品;黃慎的《群乞圖》、羅聘的《賣牛歌圖》表現了他們對的現實社會的細致觀察,直接或間接地表現出社會的不平。揚州八怪在繪畫的風格上,主要繼承了前人繪畫中的水墨寫意畫的技巧,並進一步發揮了水墨特長,以高度簡括的手法塑造物象,不拘泥於枝枝葉葉的形似。在筆墨上,他們不受約束,縱橫馳騁,直抒胸臆。由於他們的作品和當時流行的含蓄典雅的花鳥畫風相違背,所以常受到評論家猛烈批評,被稱之為「怪」。

盡管「揚州八怪」的藝術當時只流行於揚州及其鄰近的地區,但是它在繼承發展中國傳統水墨寫意畫上產生了深遠影響。

「揚州八怪」一生的志趣大都融匯在詩文書畫之中,絕不粉飾太平。他們用詩畫反映民間疾苦、發泄內心的積憤和苦悶、表達自己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嚮往。鄭板橋的《悍類》、《撫孤行》、《逃荒行》就是如此。

在封建制度極端殘酷又大興文字獄的時代,他們卻敢於與眾不同,標新立異,無怪乎當時一督撫搖頭直稱「怪哉、怪哉」。

鄧拓在詠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時曾寫道「歌吹揚州惹怪名,蘭香竹影伴書聲」,可以算作對他們「怪」之特點的總結吧。

金農(1487—1764),字壽門,號冬心,杭州人,人稱八怪之首。他博學多才,五十歲後始作畫,終生貧困。他長於花鳥、山水、人物,尤擅墨梅。他的畫造型奇古、拙樸,布局考究,構思別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圖》、《月花圖》等。他獨創一種隸書體,自謂「漆書」,另有意趣。

黃慎(1687—1768)字恭懋,號癭瓢,福建寧化人。他幼時家貧,學懷素書法獲 益,以草書入畫,自創風格,擅長粗筆寫意,人物畫造詣最高。作品多以神仙佛道為題材,也有不少反映社會下層人物生活的作品。作品有《醉眠圖》、《蘇武牧羊圖》等。

李鱓(1686—1762),字宗揚,號復堂,江蘇興化人。他從小喜愛繪畫,十六歲時就有了名氣。他曾經作過山東滕州知縣。他受徐謂、石濤影響較大,畫風粗放,不拘法度,潑墨淋漓,設色清雅,以「水墨融成奇趣」。作品有《秋葵圖》、《松柏蘭石圖》。

李方膺(1695—1755)字虯仲,號晴江,江蘇南通人。曾任縣令、知府約二十年,和金農、鄭燮交誼甚篤,善畫松、竹、梅、蘭,晚年專門畫梅自喻。他在一首題畫詩中寫道:「此幅梅花又一般,並無曲筆要人看。畫家不解隨時俗,毫氣橫行列筆端。」他的作品有《游魚圖》、《瀟湘風竹圖》等。

高翔(1688—1753),字鳳翰,號西唐,揚州人。高翔生活清苦,性格孤傲,一生敬佩石濤,善畫山水、花鳥,喜畫疏枝梅花,作品有《彈指閣圖》等。

汪士慎(1685—1759),字近人,號巢林,安徽休寧人。幼時家貧,居揚州賣畫為生,安貧樂道,精研藝術,擅畫梅。他與金農、高翔、羅聘被時人稱四大畫梅高手,作品有《墨梅圖》等。

羅聘(1733—1799),字循夫,號兩峰,祖籍安徽歙縣,遷居揚州。他是金農的弟子,在「八怪」中,年輩最小,但見識很高,落筆不凡。他終生不仕,以賣畫為生,一生潦倒。作品有《鬼趣圖》、《醉鍾馗圖》等。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他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曾任山東范縣、濰縣知縣,因開倉賑濟災民,得罪上司,憤然辭官,居揚州賣畫為生。他思想特別活躍,頗有創見,詩出畫造詣俱高,擅畫竹、蘭、石。他還創造了一種集真、草、隸、篆於一體的六分半書體。人稱「亂石鋪街」體。他是一個有很強人民性的畫家,在濰縣任縣令時,給巡撫畫了一幅竹子,題句曰:「齋衙卧聽瀟瀟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徐禎卿!

祝允明(1460-1526年)是明代書法家,字希哲,號枝山,因右手多生一指,又自號枝指生。江蘇長洲(蘇州)人,出生於七代為官的魁儒家庭。與唐伯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後更字征仲,號停雲,別號衡山居士,人稱文衡山。長洲(今蘇州)人。「吳門畫派」創始人之一。與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54歲時以歲貢生詣吏部試,授翰林院待詔,故稱文待詔。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別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有「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之美稱,蘇州人。明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繪畫與沈石田文徵明、仇英齊名,史稱「明四家」。詩詞曲賦與文徵明、祝允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徐禎卿(1479-1511年),字昌谷,又字昌國。常熟梅李鎮人,後遷居吳縣(今蘇州)。明代文學家。與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揚州樹樹花」之絕句而為人稱譽,

❷ 鎮鈺祥珊瑚紅碗里刻有壽字的是什麼年代的

摘要 您好,您的問題我已經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請稍等一會兒哦~

❸ 三堂會審的瓷器五彩瓶現在是價值多少錢

摘要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具體如下:

❹ 雍正瓷器珊瑚紅有什麼特點

1、雍正瓷的造型特點是:雋秀爾雅,小巧玲瓏,以盤、碗、杯、碟和小件器物為主。器型比例協調,有所謂的「曲線美」。
2、胎薄體輕,大器規整而不厚重。
3、釉色品種繁多,釉面有桔皮紋,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點。
4、窯變紅釉,由這時開始出現,是由紅和蘭兩種顏色交織一起,蘭色多於紅色。
5、爐鈞釉,也是從這時開始的,是由高梁紅和松石綠兩種顏色交錯在一起。
6、青花色調為青白和粉白。青花顏色層次不如康熙時多,一般的只有2一3個深淺顏色。
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艷。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繪人物、景物,都明顯縮小,畫面聚收。粉彩紋飾細膩,色調淡雅,立體感強。在施彩的紋飾周圍,側視往往可見白釉地襯托處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暈」。

❺ 同治年制珊瑚紅釉茶碗值多少錢

應該是在2000元之間,這個價格雖然有點高,但是產品質量比較好,而且還需要根據要求來定,價格低肯定質量一般,如果想找個好點的,就需要加錢另選,自己考慮好性價比和需求。這種價格比較高的必須要慎重選擇,多作參考。

❻ 同治年制款珊瑚紅釉留白詩文蓋碗有沒有高6cm寬9.3cm

6X4X5X3÷15=360÷15=24平方厘米答 這個圓錐的底面積是24平方厘米

❼ 清代瓷器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清代是我國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時期,其制瓷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數千年的經驗,加上景德鎮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皇帝重視,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愛好與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製作技術高超,裝飾精細華美,成就不凡。

1644年,清世祖順治帝入關,他是清入主中原後第一位皇帝,在位17年。他在位的這段時期,正是清朝建國初期百廢待舉的時期。

1651年,清室開始沿襲明代宮廷舊制,下令燒造黃龍碗等器。北京雍和宮藏有1651年江西監祭奉敕敬造款的官窯青花雲龍紋香爐。

由此推斷,順治官窯瓷器製作年代大部分應晚於1651年,屬順治晚期的作品,且產量很少。

順治官窯器品種有青花、五彩、茄皮紫釉、黃釉、藍釉、醬釉、白釉等。而民窯器燒造有青花、五彩瓷等,其中品種和數量較多的是青花瓷。

順治一朝時間較短,且處於明末清初政權更迭的轉變時期,故這一時期的無款瓷器常被籠統地稱為「明末清初」瓷。

順治時期瓷器造型也充分體現出這一過渡時期的風貌,有些沿襲了明末天啟、崇禎時期瓷器的遺風,但也出現了一些新型品種,如筒花觚、洗口獸耳瓶等。民窯器多造型古樸稚拙,胎體厚重,器足寬厚,多為砂底。釉質青白,多白中閃青,如鴨蛋殼色。

順治民窯器多不署年款,但有的署干支紀年款。順治時期民窯瓷器器形有筒瓶、橄欖瓶、蒜頭瓶、洗口獸耳瓶、筒花觚、觀音尊、將軍罐、蓮子罐、香爐、筒式香爐、筆筒、碗、盤、碟、杯等。

清朝前期,景德鎮瓷器代表了國內乃至世界制瓷的最高水平。隨著國內外及宮廷對景德鎮瓷器的需求量的激增,使康、雍、乾三代的景德鎮瓷業進入了制瓷歷史高峰。

康熙時期,逐步將景德鎮的御窯廠恢復完善,其產品質量更加好轉,這一時期在整個清代瓷器發展過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康熙十七年,也就是1678年,派內務府官員至景德鎮,駐廠督造,並開創了以督窯官姓氏稱呼官窯的先例,比如具有代表當時制瓷水平的「臧窯」、「郎窯」等。

康熙瓷器品種繁多,千姿百態,造型普遍古拙,胎體比較厚重,較大型作品採用分段成型整體組合的技法,修胎工藝精細,交接處不留痕跡。

康熙五彩釉瓷的主要顏色有紅、黃、紫、綠、藍、黑等,很少用青花,描繪精緻;另一特徵是在康熙後期的作品中,人物面部只用輪廓勾出而不填彩。

模仿前代名瓷也是這一時期的生產特點,如在造型上模仿古代銅器,在風格特點上模仿各大名窯的釉色紋飾等。這種模仿,很大程度上要依賴多種顏色釉的出現,如「臧窯」出產的蛇皮綠、鱔魚黃、吉翠、澆黃等。

豇豆紅釉因燒制困難,故基本無大件器物,主要有瓶、太白尊、小盂、洗等文房用具。此菊瓣瓶釉色明艷勻凈,是豇豆紅釉中難得一見的上乘之作。

琺琅彩、粉彩是這一時期的重大發明。琺琅彩是國外傳入的一種裝飾技法,初期琺琅彩是在胎體未上釉處先作地色,後畫花卉,有花無鳥是一特徵。

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受琺琅彩的影響而產生的新品種,描繪人物服裝或植物花朵時,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在上面用芸香油調和的彩料渲染。其效果較淡雅柔麗,視覺上比五彩軟,所以也稱「軟彩」。

康熙後期的瓷畫風格多受當時著名畫家「四王」的影響,裝飾內容多為山水松石、古裝人物、神仙羅漢、仕女美婦等。

雍正時期是清代盛世之一,其瓷器生產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製作之精冠絕於各代。總體風格輕巧俊秀,精雅圓瑩。這一時期的粉彩最為突出,大肆盛行,從而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為釉上彩的主流。雍正粉彩不僅白地彩繪,還有各種色地彩繪,如珊瑚紅、淡綠、醬地以及墨地等。

清宮珍藏的雍正粉彩鏤空團壽蓋盒,通高13.2厘米,口徑21.7厘米,足徑12.9厘米,盒呈扁圓形,上下子母口套合,蓋面隆起,蓋頂置寶珠形鈕,圈足。盒內設9格,外壁以粉彩描繪纏枝花紋。

蓋面先鏤空纏枝蓮紋,蓮朵中心鏤空團「壽」字,再以粉彩描繪。口沿塗金彩,近足處繪雙重蓮瓣紋,圈足外牆繪回紋。足內施孔雀綠釉,外底中心青花雙圈內留白,以青花料篆書「雍正年制」雙行4字款。此盒以鏤空加彩繪技法進行裝飾,而且鏤空技法嫻熟,彩繪筆觸細膩,堪稱雍正粉彩瓷器中殊為少見的作品。

雍正瓷器造型不同於前代,在於它一改康熙時渾厚古拙之風,代之輕巧俊秀,典雅精緻,外形線條柔和圓潤。其胎體選料極精,壁薄體輕,勻稱一致,仰光透視,略顯淡青,呈半透明狀,在紋飾上,釉下彩中青花釉里紅的製作達到極盛階段,青花和釉里紅在同一種氣氛中燒成,兩種色澤都十分鮮艷。

1728年,唐英至景德鎮御窯廠督導瓷器生產,取得了很大成績。青釉燒制技術達到歷史上最高水平,仿官、哥、汝、鈞等名窯製品也非常成功。出之於康熙時期的茶葉末、鐵銹花等鐵結晶釉,在此時達到極盛。

稍後,唐英所作的《陶成紀事》中,總結了景德鎮御窯廠的主要工藝,列出57條之多。許多顏色釉也在這一時期成熟起來,如祭紅、祭藍、粉青等。

雍正瓷器的款識,官窯早期流行「大清雍正年制」6字3行橫排雙圓圈或方框豎寫楷書款,琺琅彩器多署「雍正年制」或「雍正御制」款。民窯署字較草率,喜用雍正朝官窯瓷器以造型端莊、做工精細著稱。如雍正青花八寶勾雲紋高足盅,高8厘米,口徑9厘米,足徑3.8厘米,盅撇口,弧腹,外撇高足。盅里光素,外繪青花紋飾,分別為雲托八寶、纏枝花。足內邊沿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6字楷書款。

此瓶造型秀麗,構圖疏密得當,工藝精巧。青花畫風仿明永樂、宣德風格,以點染的重筆模仿鐵結晶斑點,於清秀中顯露出古樸剛勁之風。圖案中的祥雲,在傳統文化中均屬於吉祥圖案,寓意福壽吉祥,為雍正官窯青花瓷器的傑出之作。

乾隆時期是清代社會發展的頂峰時期,御窯廠內聚集了大量管理人才和能工巧匠,使乾隆朝的燒瓷水平又有所進步。這一時期的產品從技術上講雖精工細作,不惜工本,但從藝術格調上講卻顯繁瑣華縟,堆砌羅列,成為清代制瓷業的一個轉折點。

乾隆瓷器一面保留古代的精華,一面吸收西方藝術。外觀造型大部分比較規整,除常見器型外,出現了一些怪誕物件,主要用於賞玩,被稱作「渾厚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

此時盛行在琢器上使用轉心、轉頸等技藝手段,製作工藝極其精緻。象生瓷技術高超,仿木紋、仿竹器、仿漆器、仿金屬器等,幾可亂真。這與當時制瓷藝人的高超技術密不可分,他們高度准確地掌握了釉料的配製和火候的控制,以至惟妙惟肖地模仿別的物質效果。

乾隆時期,粉彩完全取代了五彩,但產品的質量卻不如前代。並且還在粉彩器皿上講究用鏤空、堆塑的裝飾手段,輔以「軋道工藝」和開光、剔刻等。

有署「古月軒」的珍貴瓷器,是以乾隆宮中古月軒命名的,從景德鎮挑選製造精良的素胎進京,命內庭供奉繪畫高手繪畫,於京城設爐烘烤而成。

翎管是古代官帽上插花翎的用具,為中空的圓柱體,頂端有圓形小鈕,可縫綴於帽頂。乾隆時生產出精美的粉彩勾蓮紋翎管,高4.3至6厘米,口徑1.3至1.8厘米。此件瓷翎管以白地粉彩為主,繪有勾蓮、蝙蝠、如意、壽字等圖案。

清宮御用瓷器乾隆粉彩三秋圖筆筒,高15厘米,口徑19厘米,底徑18.7厘米。底書「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篆書款。

筆筒為六方形,口沿描金,外壁6個面上分別繪有粉彩石榴、山茶、菊花並題寫行書《詠石榴》、隸書《詠山茶》、篆書《詠菊花》詩三首,均為皇帝親筆御書。石榴、山茶、菊花均是秋季花實,合稱「三秋」圖。

琺琅彩瓷在乾隆年間極為盛行,屬宮廷壟斷的工藝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鎮御窯廠特製,解運至京後,在清宮造辦處彩繪、彩燒。所需圖式由造辦處如意館擬稿,經皇帝欽定,由宮廷畫家依樣畫到瓷器上。

如乾隆琺琅彩福壽雙耳瓶,高17厘米,口徑4.2厘米,足徑4.4厘米,盤口、細頸、碩腹、頸部有雙耳、頸部圖案和腹部分開,以圖案花面為主,腹部飾葫蘆和蝙蝠為主,寓意福壽雙全,底部藍料款「乾隆年制」4字,外加雙方框。

嘉慶時期,國家太平,各行承襲舊制,景德鎮御窯廠已無督陶官,改由地方官員兼管,嘉慶後期開始,工藝日趨衰落,產品多顯粗糙笨拙之象。除傳統器型外,奇巧華麗的觀賞品也逐漸減少,最最重要的一點是缺乏創新。

嘉慶青花的紋飾題材豐富,受乾隆青花的影響甚為明顯。繪畫技巧上,隨形變化,筆法纖細流暢,構圖由繁縟逐漸變為疏朗,工筆多於寫意。

帽筒是這一時期的重要器型,鼻煙壺及文具在士大夫階層廣為流行。此時琺琅彩已停燒,粉彩裝飾盛行「百化不露地」的手法,也稱「萬花錦」。單色釉比以前也減少了一些品種,風格上與乾隆朝瓷器相同。

道光時期,陶瓷業隨著國勢衰微,其生產規模也大大下降,產品質量亦不如從前。

道光瓷器的造型特點比較明顯。一是外形比較笨拙,缺乏靈性;二是線型不夠圓潤,板滯生硬;三是足脊多不平整。裝飾圖案中的人物形象有形無神,構圖零亂。但唯一例外的是「慎德堂」款的御用粉彩器皿,極為精美,不同於同時代的其他產品。「慎德堂」是道光皇帝的堂名,景德鎮所產的器皿上以3字直款最為稀少,款多為抹紅色,也有描金色,器皿多以折枝花為裝飾。

同治瓷器以承襲前朝為主,粉彩器以彩色為地,一般以淡黃、淡藍、淡綠或淡紫為多見。「體和殿」款瓷器是為朝廷所造的陳設品,器型尚規整但略顯呆板。這一時期的裝飾圖案多採用吉祥紋樣以及龍鳳雲鶴等,格調不高。

同治黃地藍壽字紋盤,是同治時期御窯廠為慈禧太後祝壽所訂燒的瓷器之一,此盤高5.1厘米,口徑17.3厘米,足徑10.4厘米。

盤敞口,淺弧壁,圈足。里飾黃釉地藍彩篆書「壽」字紋,以盤心團「壽」字為中心,由里向外排列4周,每周字數不同,但書寫疏密一致。外壁飾白釉地粉彩折枝花卉紋3組。足內施白釉書紅彩「同治年制」4字楷書款。

所謂「同光中興」以後,社會局面有所穩定,陶瓷業也隨之復興,雖不及康乾舊貌,相對而言,在晚清時期也是比較繁榮的時期。

這個時期的產品基本上囊括了晚清以前所有的傳統器型,同時有仿古亦有創新。如荷葉式蓋罐、加銅質提梁的茶壺等器型都為新創。

青花精品極少見,多數以色調浮淺暗晦為特點,使用一種「洋藍」,雖鮮艷卻不美觀,發藍紫色,用線軟弱散亂。青花加紫的裝飾手法比較多見。

光緒朝慈禧御用制「大雅齋」款的官窯瓷器,是這一時期比較少見的精品,畫風細柔,圖案精巧,往往有「永慶昇平」、「天地一家春」、「永慶長春」等章,製品以豆青地黑線雙勾花者最多,五彩器物也多見,所裝飾內容多為牡丹、萱花、綉球之類。

清代陶瓷生產,除以景德鎮的官窯為中心外,各地民窯都極為昌盛興隆、並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風漸進,陶瓷外銷。

西洋原料及技術的傳入,受到外來影響,使陶瓷業更為豐富而多姿多彩,也由於量產及仿製成風,畫院追求工細纖巧,雖有驚人之作,但少創意而流於匠氣。

❽ 請教一下家傳的幾件古董瓷器的價值是多少 1、康熙年間裂紋釉青花瓷胭脂盒 2、乾隆年間描金朱紅瓷碗

1、康熙年間裂紋釉青花瓷胭脂盒,是清代晚期的仿品,完整的一般在5000元; 2、乾隆年間描金朱紅瓷碗,是清代晚期仿得的珊瑚紅釉,完整的一般在3000元。

❾ 清光緒珊瑚紅描金百壽紋大碗價格如何,怎麼鑒定

您的問題,這樣的瓷器品種,清光緒珊瑚紅描金百壽紋大碗,真品值錢的;真品喜歡就可以當一個品種收藏!

❿ 宋遼金元時期的陶瓷紋飾變化歷史那些原因有哪些

釉上彩:其品種有鬥彩、五彩、粉彩、素雲彩、琺琅彩等。
釉下彩:其品種有青釉褐綠彩、青花、釉里紅、釉下三彩、釉下五彩等。
青釉:主要品種有粉青、梅子青等。
白釉:主要品種有卵白釉、甜白釉、象牙白釉等。
黑釉:主要品種有兔毫釉、油滴等。
紅釉:又分銅紅釉和鐵紅釉兩類。銅紅釉的主要品種有鮮紅、朗窯紅、寶石紅、釉里紅等;鐵紅釉的主要品種有礬紅、珊瑚紅等。
黃釉:主要品種有嬌黃、姜黃、蜜蠟黃、蛋黃等。
低溫釉:主要品種有胭脂紅、孔雀綠等。
結晶釉:主要品種有鱔魚黃、茶葉末等。
釉上彩
在已燒好的瓷器上進行彩繪,再在錦窯中烘烤而成。由於烤燒溫度不高,經受得起這種溫度的色料很多,因而色彩最為豐富。但由於畫面在釉上,經使用摩擦和同酸鹼接觸之後,便易於褪損變色。
釉上彩首創於宋磁州窯,是在低溫色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始稱「宋紅綠彩」。到了明代,釉上單種彩和多種彩的製作,已經很發達。清以後,釉上彩更多創新,有五彩、琺琅彩、粉彩等。
五彩
釉上彩的一種品種。亦稱「硬彩」。
在燒好的白瓷上用紅、黃、綠、藍、紫五種基本彩料繪畫,再經低溫烘烤而成,故名。
明清兩代景德鎮窯均有燒制,約在明宣德年間出現,嘉靖、萬曆時普遍應用,
至清代康熙時最負盛名,以民窯多見。
紋飾畫筆生動,色彩繽紛。

明嘉靖魚藻紋蓋罐

清雍正五彩侍女罐

明嘉靖五彩天馬紋蓋罐
粉彩
釉上彩的一種品種。
亦稱「軟彩」。
在燒好的白瓷上用「玻璃白」打底,粉料暈染作畫,
再經低溫烘烤而成,色調淡雅柔和,有粉勻之感,故名。
清康熙晚期景德鎮窯創燒,雍正時盛行,產品精緻。

清乾隆30年(1730) 粉彩鏤空開光魚戲水紋瓶

清乾隆 粉紅地「錦上添花」粉彩通景「山水庭廓」圖雙耳撇口瓶

清乾隆 御制洋彩江山萬代如意耳琵琶尊
琺琅彩
釉上彩的一種品種。系仿銅胎琺琅效果。
琺琅彩料主要成份是以鉛、硼、硅系統的組成為基料,
加入適量的金屬氧化物為著色劑,繪畫在燒好的白瓷上,經低溫烘烤而成。
清康熙景德鎮窯創燒,雍正、乾隆時期愈加精巧。
琺琅彩瓷是宮廷壟斷的高級藝術品,畫面立體感強,色彩瑰麗,精美異常。

清康熙 粉紅地琺琅彩開光花卉盌

清乾隆 御制琺琅彩虞美人題詩盌

清乾隆 御制琺琅彩「祥雲瑞蝠」開光式「四季花卉」圖紙搥瓶
釉下彩
所謂「釉下彩」,是指在釉下進行彩繪,亦即在胎體上彩繪之後再罩上一層無色透明的釉,以1300攝氏度左右的高溫與瓷器一次燒成。其特點是色彩光潤柔和,清淡雅緻,同時,於彩在釉下,不易磨損,不易變色。但由於釉下彩的色料要經高溫燒成,而能經受高溫的色調並不多,所以它的品種遠不及釉上彩那麼豐富。
釉下彩為唐代長沙窯所首創。它開始是釉下褐彩,紋飾也 比較簡單;然後發展為褐、綠兩彩。宋元以後,便出現了包括青花、釉里紅、釉下五彩等在內的許多新品種。釉下彩最早見於唐代長沙窯青釉褐綠色彩繪瓷器,元代景德鎮窯的青花、釉里紅瓷,使釉下彩工藝更臻完美。
青花
釉下彩的一種品種。
以氧化鈷為著色元素,在瓷胎上繪畫,再罩以透明釉,經高溫燒成白地藍花,故名。
唐代河南鞏縣窯已有燒制,元代景德鎮窯臻於成熟,明清兩代成為瓷器生產的主流。

元代 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

明成化 青花纏枝秋葵紋宮盌

明宣德 青花五爪雲龍紋大罐
釉里紅
釉下彩品種之一。以氧化銅為著色元素,在瓷胎上彩繪,施釉後經高溫焙燒而成,
白地紅彩,紅彩在釉下,故名,始於元代景德鎮窯,明清時產品更為絢麗。

元 釉里紅雲龍紋大口梅瓶

明洪武 釉里紅雲龍紋雙龍耳瓶

清乾隆 釉里紅「穿枝螭龍」圖葫蘆瓶
青花釉里紅
在一件瓷器上同時用青花和釉里紅兩種色彩裝飾,故名。
元代景德鎮窯創燒,由於燒成難度大,一直被視為我國古瓷的名貴品種。
明清時色彩更加絢美,所繪龍、鳳、纏枝花卉等,十分綺麗。

清乾隆青花釉里紅梅瓶

青花釉里紅纏枝蓮綬帶耳如意尊
釉下彩加釉上彩
鬥彩
在瓷胎上以青花鉤繪花紋輪廓線,施釉,
經高溫燒成後於輪廓線內填以紅、黃、綠、藍、紫等多種色彩,
再經低溫烘烤而成,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鬥媲美,故名。
畫彩技法不僅有填彩,還有染彩、點彩、加彩等多種。
明代成化景德鎮窯創燒,成化時鬥彩雞缸杯最為著名,胎薄體輕,色彩艷麗,為絕代精品。

明成化鬥彩雞缸杯

明成化 鬥彩花蝶紋杯

清乾隆 鬥彩加粉彩暗八仙纏枝蓮紋天球瓶
顏色釉
在釉中加上某種氧化金屬焙燒後,就會顯現某種固有色澤,故稱"顏色釉"。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為著色劑,在一定溫度與氣溫中燒成,會呈現不同色澤的釉,成為顏色釉。
青釉
以鐵為主要著色元素,釉中含有<1%~2.5%范圍的鐵量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焙燒,便呈現青色,故名。商周原始青瓷是青釉的始創期,漢代趨於成熟,宋代達於高峰,出現了粉青、梅子青等名貴品種。
粉青
青釉的品種之一。
以鐵為主要著色元素,施釉較厚,入窯後經高溫還原焰燒成,
釉色青綠之中顯粉白,有如青玉,故名。
粉青釉為南宋龍泉窯制,清代雍正景德鎮窯的粉青釉產品十分成功。

清乾隆粉青釉浮雕「蒼龍教子」圖罐
梅子青
青釉的品種之一。
以鐵為主要著色元素,採用多次施釉法,釉層比粉青更厚,
入窯後經高溫強還原焰燒成,釉色瑩潤青翠,猶如青梅,故名。
梅子青是南宋龍泉窯創制的傑出青釉品種。

宋龍泉窯盤口瓶
白釉
釉料中的含鐵量降低到0.75%以下,施於潔白的瓷胎上,入窯經高溫燒制,就會產生白釉。
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白釉,是東漢墓葬出土的白瓷。
唐代邢窯白瓷、宋代定窯白瓷、元代景德鎮窯卵白釉、明代永樂甜白釉、明清德化窯象牙白釉等都是有名的白釉品種。
邢窯白瓷

邢窯白釉玉璧形底碗
唐,高4.7cm,口徑15.6cm,足徑6.7cm。
碗唇口,腹壁斜出與水平面呈45°角,玉璧形底。釉色潔白,不用化妝土,施釉到足牆,光素無紋飾。釉質瑩潤。
邢窯白瓷胎骨堅實、緻密、厚重,胎土白而細潔,瓷化程度較高,扣之作金石聲。玉璧形底更為唐代邢窯白釉碗的典型特徵。
定窯白瓷

定窯白釉刻「易定」銘碗,
碗敞口,尖唇,腹斜收,圈足。胎體較薄,胎質細白,內外施白釉,釉面瑩潤。外底刻「易定」二字。
傳世定窯瓷碗刻「易定」二字的有兩件,碗形狀相同,大小相若,胎體厚薄也基本一致,早年出於同一墓中。銘文似出自一人之手,字體瘦勁,筆畫有力,時代屬於五代後期。
景德鎮窯卵白釉

卵白釉印花「太禧」銘雲龍紋盤
高2.3cm,口徑17.8cm,足徑11.4cm。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鎮窯在生產青白釉瓷基礎上新創燒的一種高溫釉,經科學測試,卵白釉中氧化鈣的含量較青白釉低,約為5%,而氧化鉀、氧化鈉含量增多,致使釉的高溫粘度增大,燒成溫度范圍變寬。釉中所含微量的氧化鐵是導致釉色白中閃青頗似鵝蛋色澤的主要原因。
景德鎮窯甜白釉

甜白釉劃花纏枝蓮紋梅瓶
高24.8cm,口徑4.5cm。
瓶小口,肩下漸斂,足脛處略外撇,圈足,砂底無釉。通體施甜白釉,釉面暗劃3組紋飾,依次為卷草紋、纏枝蓮花紋、折枝花卉紋,以弦紋間隔。
此梅瓶保持了宋代梅瓶器身修長挺拔的特點,適當壓縮了瓶身的高度,放寬了肩部和足部,使各部位比例更趨諧調。瓶體所施甜白釉純正潔凈,色澤柔潤,紋飾刻劃細膩,是永樂時期甜白釉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永樂時期甜白釉器物是宮中主要用瓷,據1989年景德鎮明代御窯廠遺址發掘報告顯示,在永樂前期地層中98%以上的出土物為甜白釉瓷器。
明清德化窯象牙白釉

德化窯白釉暗花膽式瓶
清,高33.7cm,口徑6cm,足徑9cm。
瓶呈懸膽式。小口,細長頸,鼓腹,圈足。圈足內無釉。無款識。通體施白釉,釉面瑩亮。腹部暗刻花紋,刀法自然流暢。
清代德化窯白瓷與明代相比有一個顯著的差別,就是它的白釉不像明代那樣在釉中微微閃紅而呈「豬油白」色,清代德化白瓷色澤是釉層微微閃青,因此與明代相比,缺少了溫潤的感覺,這是胎、釉中含氧化鐵增加的結果。
黑釉
以鐵為主要著色元素,釉中含有5%以上的鐵量在高溫中焙燒,便呈現黑色,故名。東漢時早期越窯已燒制出黑釉,但黑釉不純。東晉到南朝初的浙江德清窯,燒制的黑釉瓷釉面光澤,色黑如漆。唐宋時期由於飲茶的盛行,黑釉茶盞風靡一時,把黑釉瓷的製作推向新水平。
兔毫釉
黑瓷的名貴品種之一。在黑釉器上透出黃棕色或鐵銹色條紋,狀如毫,故名。
其成因是由於高溫下釉料中金屬的飽和溶液在緩冷過程中析出的晶體而形在宋代福建建窯燒制的毫盞最為著名。

建窯黑釉兔毫盞
油滴釉
黑瓷的名貴品種之一。
在黑釉器上布滿具有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形如油滴,故名。
其成因是由於燒成時鐵的氧化物富集某處,冷卻時這些局部形成飽和狀態,
從赤鐵礦和磁鐵礦中析出晶體而成。

黑釉油滴釉盤
紅釉
釉料以銅為主要著色元素,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焙燒,便呈現紅色,故名。宋代鈞窯、元明清景德鎮窯釉里紅、鮮紅、郎窯紅、豇豆紅等,都是銅紅釉的名貴品種。
鮮紅
銅紅釉品種之一。
以氧化銅為著色元素,在高溫還原氣氛下焙燒而成,由於這種紅具有鮮艷的紅色,故名。
明代永樂景德鎮窯的鮮紅產品,紅艷勻潤,極為珍貴。

明宣德鮮紅釉盤
郎窯紅
銅紅釉品種之一。
清康熙時督陶官郎廷極,在景德鎮仿照明永樂、宣德紅燒制的新品種,以其姓氏命名。
釉色紅艷奪目,釉面除大片裂紋外,還有不規則的牛毛紋。
器物口部呈淡白色,器物底邊由於釉汁的流垂凝聚,
但又不流至底足,故世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說。

郎窯紅釉觀音尊
豇豆紅
銅紅釉品種之一。
在淺紅色釉中有深紅色暈點和綠色苔點,釉色似紅豇豆,故名。
清康熙時景德鎮窯創燒,器物多是小件文房用具,如柳葉瓶、大白尊、水丞、印盒等。

豇豆紅釉洗
礬紅
鐵紅釉品種之一。
以氧化鐵為著色元素,在氧化氣氛中燒制而成的低溫紅釉。
雖沒有銅紅釉艷麗,但呈色穩定,燒造工藝較簡單。
同時它也作為紅色彩料廣泛應用,如明清景德鎮窯多用礬紅與多種色彩相配描繪龍鳳、人物、花卉等各種紋飾,畫工精細,色彩鮮艷。

清雍正礬紅彩雲龍紋盤
珊瑚紅
鐵紅釉品種之一。
以氧化鐵為著色元素,經低溫烘烤而成,因釉公可與天然珊瑚媲美,故名。
清代景德鎮窯燒制,康熙、雍正兩朝,多以珊瑚紅作地色,上面繪以五彩或粉彩。
乾隆時多在珊瑚紅上描金,或用其來裝飾器耳。

清道光珊瑚紅地白梅花紋蓋碗
胭脂紅
低溫顏色釉品種之一。
在燒成白瓷上,吹上一層以金為著色劑的釉料,再經800℃低溫烘烤而成,釉汁勻凈,色如胭脂,故名。始於清康熙景德鎮窯,精於雍正、乾隆之間,器物造型小巧秀美,如小碗、小盤和小瓶等。

清雍正胭脂紅釉盤
青白釉
又稱影青。以含鐵量很低的氧化鐵為著色元素,釉色介於青白二色之間,白中泛青,青中有白,故名。宋代景德鎮窯始燒,胎質潔白細膩,刻、印暗花。

景德鎮窯青白釉雙魚碗
孔雀綠
低溫顏色釉品種之一。因色如孔雀尾翎上的翠綠羽毛,故名。元代已有燒造,成化時有綠釉下畫青花魚藻紋飾,十分名貴。清代亦有燒制,器物以盤、碗、瓶等為主。

孔雀綠釉花觚
灑藍
又稱「雪花藍」。以鈷為著色劑,經高溫燒成後,淺藍色地的釉面上呈現深藍色斑點,猶如灑下的雪花,故名。明宣德景德鎮窯創燒,清康熙時最精,灑藍描金裝飾較多見。

清康熙 灑藍釉描金山水詩文筆筒
茄皮紫
以叫珠料(含錳量較高的鈷土礦)為著色元素的釉料,經低溫燒成後呈現如茄皮一般的紫色,故名。清康熙景德鎮窯最為流行,器物以瓶居多。

清康熙 茄皮紫釉碗
鱔魚黃
結晶釉的一種品種。釉料中含鐵、鎂和硅酸,經高溫氧化焰燒成時析出結晶,釉色黃潤,帶黑色或黃褐色斑點,猶如黃鱔皮色,故名。清雍正景德鎮窯為著名。

清雍正鱔魚黃釉缽
茶葉末
結晶釉的一種品種。釉料中含鐵和錳,經高溫還成焰燒成時析出結晶,釉呈失透的黃綠色,
在黃綠底色上閃出猶如茶如細末的黃褐色細點,故名。宋代耀州窯已有燒制,以清代雍正、乾隆時景德鎮窯製品最多最精。

清乾隆 茶葉末釉如意耳出戟橄欖瓶

熱點內容
竹子盆栽圖片大全 發布:2025-09-22 09:39:54 瀏覽:879
梅花型螺栓 發布:2025-09-22 09:36:49 瀏覽:533
木質多肉盆栽 發布:2025-09-22 09:32:17 瀏覽:856
蘭花草齊豫 發布:2025-09-22 09:32:15 瀏覽:491
情人節穿鞋 發布:2025-09-22 09:31:33 瀏覽:431
七夕微信曬紅包得說說 發布:2025-09-22 09:30:39 瀏覽:428
盆栽超酷mv 發布:2025-09-22 09:17:35 瀏覽:688
25瓣玫瑰 發布:2025-09-22 09:16:42 瀏覽:675
貴陽鮮花綠植 發布:2025-09-22 09:12:14 瀏覽:207
一朵朵棉花糖 發布:2025-09-22 09:06:00 瀏覽: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