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花卉冊的畫法

花卉冊的畫法

發布時間: 2022-03-28 06:41:59

『壹』 邊壽民的個人作品

邊壽民擅詩詞,然散佚未刊,詩名為畫名所掩。《葦間老人題畫集》乃百年以後有心人從畫本錄出者,計詩70首,皆題畫作,詞35首,其中17題17首為題畫,另5題18首非題畫作,乃錄附於此者。非題畫之作,想必甚多,年遠自難於收輯。《葦間書屋詞稿》雖系邊壽民自輯,然僅晚年的某一時期的詞稿,遠非全貌 ,計詞27首,其中15首為題畫,12首非題畫作。兩集之外散見於畫面者尚有一批。
《滿江紅·自題葦間詞集》一首顯示了邊壽民作詩的指導思想:
老去填詞,只不過一抒胸臆 。嘆年來,家園冷落,客途蕭瑟。楚水吳山都歷遍,春花秋月都虛擲。借長聲短調作愁吟,葦間集。那敢望,前秦少?那敢並,今朱十?況詩工半百,盛唐高適!紅燭烏絲書也愧,燕釵蟬鬢圖難得。算階前古砌亂莎中,秋蛩唧。
「只不過一抒胸臆」,「借長聲短調作愁吟」,是其詩歌主張的總綱。現存邊壽民詩作都是自抒胸臆的產物,回顧天涯羈旅、記述葦間佳境、樂道晚年快事之作,皆不假飾,真切感人,情溢乎辭。贈答、祝賀之作,如《滿庭芳·寄答王湯又先生寄惠詩集並祝七十雙壽》雲,「葦齋寂寞,驚喜寄書鴻」,「慚愧草萊陋質,棲水曲,鳴似秋蛩」,同樣親切質實,含蘊一片真誠。為人題畫之作,如《賀新涼·女史惲冰畫菊》雲,鯫生寫菊平生喜。每狂來揎袖揮毫,渝糜滿紙。顛倒欹斜籬落下,一味傲霜而已」,亦率真率性,表現葦間本色。至於自家題畫之作,更大多抒寫性情,顯示獨特風貌,舉兩首題《蘆雁》詩以見一斑:
秋風白雁下黃蘆,要作無人看處圖。廿載江湖邊塞客,於今衰病息菰蒲。有人征畫自攜錢,宿食飛鳴要畫全。老我孤蹤少儔侶,只圖隻影落秋煙。
《題籬菊》雲:
故園三徑吐幽叢,一夜玄霜墮碧空。多少天涯未歸客,借人籬落看秋風。
《蘆雁》雲:
帶將秋影過湘潭,風景關河應早諳。只道隨陽已得地,那知冰雪滿江南!
《沙塞子·雁》下雲:
一生蹤跡與渠同,描寫處凄惋無窮。看此幅荒江斷雁,一片秋風。
秋士而抱秋懷,隨時隨地,對景即物,自會觸發憂思而作愁吟。所以《鄭板橋集·詩抄·絕句二十三首·邊維祺》有「筆頭何限秋風冷,盡是關山離別情」之句。
邊壽民在創作中運用借喻、擬人、聯想等手法俱得顯著成功。
《題雙雁》雲:菰米足療飢,江寒泊最宜。天涯少儔侶,兩兩莫輕離。
《題鱖魚》雲:春漲江南楊柳灣,鱖魚潑刺綠波間。不知可是湘江種,也帶湘妃淚竹斑?
將自然景物與社會生活巧妙結合起來,形成耐人尋味的意境,是邊壽民詩作的特色。
邊壽民子溶,未能傳其業。甥薛懷,字季思,號竹居,桃源籍,居山陽,承舅氏畫法,所作蘆雁,幾可亂真。邊壽民畫傳世甚多,分藏於海內外博物院、館及私家。印行者,僅有《邊壽民花卉蘆雁合冊》(《神州畫集增刊》本)、《邊壽民魚雁花卉冊葉》(文明書局本)等少數單行本。 邊壽民所繪花卉、禽魚、果品、茶具,皆生動雋永,各極其趣,而用力最勤、享譽最高者,則為蘆雁。他的蘆雁在40歲(雍正元年1723年)以前,已名滿南北,得「邊蘆雁」美稱當不晚於康雍之際。雍正六年(1728年)徐葆光為題《潑墨圖》已有「頭銜自署邊蘆雁」之句,「頭銜自署」雲雲指約定俗成,他本人也從俗默認或聊且自承而已,非謂逕以「邊蘆雁」作署名也。寫意傳神的花鳥畫,歷來以五代徐熙為宗,沈括《夢溪筆談》說他「以墨筆為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氣迥出,殊有生動之意」。大致說來,邊壽民的畫是近於落墨「草草」,
「神氣迥出」這樣一種風格的。邊壽民友人程晉芳在《勉行堂文集·淮陰蘆屋記》中追記當年身經目擊邊壽民在葦間書屋作畫的生動情景雲:四方求者絡繹至,則盤礴坐亭內,煮茶焚香,督童子磨大丸墨,注硯池中,雜研丹黃靛堊,舐筆伸紙,隨意所作。雁拍拍循除鳴,掠檐迴翔,影與畫亂,荻風蕭瑟,若駛筆聲也。頤公
目與心契,畫與神契,以故人爭寶之。
近人鄧實在為《邊壽民花卉蘆雁合冊》所作跋中論邊畫雲:寫生之妙,不難得其似,而最難得其神。得其似者,畫工優為之。得其神者,非天才不辦也。蓋必胸有別趣,然後下筆始能生動;然此別趣又非可以意造作也,必其胸次極高,於畫外尤有無限神悟,故能一潑落筆,便有無窮生趣。……頤公蘆雁,世人所見一二幀,便覺驚嘆欲絕。此冊凡八頁,皆寫蘆雁飛鳴宿走、飲啄游泳,或群或獨,無不備具,無不精妙。
邊壽民師法前人,兼取眾長,尤其用力於徐渭、陳淳一派。他論畫雲:「畫不可拾前人,而要得前人意。」亦要師法造化,熟悉描繪的對象。邊壽民所居葦間書屋,周圍蘆葦成片,往來候雁,往往停憩於葦間水際。在長期接觸觀察當中,他對雁的形體、動作、情態、習性,了如指掌。他的難能可貴大過人處,在於他熱愛關懷往來棲止的雁,視之如友朋,知情著意,體貼入微,從而構思頓生妙諦,下筆每聚深情。由此形成邊氏蘆雁的筆墨疏簡、以形寫神、寫意傳神、出神入化的特色。
邊壽民賦詩「只不過一抒胸臆」,作畫「也只算自抒心緒」,在他,詩、畫同樣是抒情寄意的手段。就完整的畫來說,其實是畫、詩、書的綜合藝術。過壽民的書法,遠紹鍾繇,古勁渾朴,使畫面增輝,但詩畫的配合和諧更具重要意義。詩畫映照交融、爭輝競美,形成意境,也是邊氏蘆雁的重要特色。如一幅蘆雁冊頁,左側兩三支蘆葦橫斜,右側雙雁蜷伏藏頭作憩息狀,左上題詩雲:
月冷風清洲北,沙明水碧汀西,得睡且須熟睡,莫近客舟亂啼。
寥寥數語,使疏簡靜寂的畫現平添意趣。另一幅蘆雁冊頁,下方蘆葦草草,一雁似在覓食,一雁昂首遠望,左上題詩雲:
倦羽思寒渚,飢腸啄野田。稻粱留不住,老翅破江煙。
邊壽民對於雁的熟悉喜愛很不一般,他的關懷呵護迥非尋常。他經常以雁自喻,並反復聲稱:「一生蹤跡與渠同」,「於今衰病息菰蒲」,甚至如痴如迷地表白「自度前身是鴻雁,悲秋又愛繪秋聲」。他想像飛雁南歸,只道南方溫暖,「那知冰雪滿江南」,為之傷感不安;他揣度亂葦寒沙,顯得凄情,「猶恐雁嫌秋冷落,胭脂滴滴點芙蓉」,煞費一片苦心。筆者曾見兩幅蘆雁冊頁,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一幅寫蘆邊水際,雙雁緊緊依傍,筆致疏簡秀逸,情態親切動人。左上題詩雲:
菰米足療飢,江寒泊最宜。天涯少儔侶,兩兩莫輕離。
另一幅寫孤雁自高處飛向蘆灘,但並不疾飛直下,頸後曲,目前視,意逡巡,著墨無多,用筆甚妙,一種瞻望卻顧之態躍然紙上。左側題詩雲:孤飛隨意向天涯,卻傍江湖覓淺沙。恐有漁舟鄰近岸,幾回不敢宿蘆花。
兩首題詩,切切低語,曲曲含情,所詠是人是雁,渾然莫辨,兩幅冊頁,詩畫交輝,含蘊著作者的拳拳深情,殷殷至意。邊壽民熟悉熱愛南來北往的候雁,引為同調,藉以自慰自遣,他將自身社會遭際、人生詠嘆、辛酸苦辣、悲感憂懷,一齊賦予候雁,寫入詩畫。世態炎涼,儔侶宜緊密相依,避免孤單無援之苦;人情險惡,不能不時時提防陷阱、網羅。這既是飛雁心態,究其實際,又不能不是飽經飄泊、憂患的邊壽民自己的心態!這樣,邊壽民畫中詩中的雁,就不僅人格化,而且社會化了。

『貳』 了解一下《筆墨游戲·林曦老師的中國畫美育課》需要准備哪些工具

畫材與教材准備
畫材:羊兼毫毛筆、墨液、傳統國畫顏料(花青+赭石)、國畫顏回料(12色)、生宣紙、熟宣答紙、半生熟宣紙、木炭條、速寫筆、速寫本、筆洗、顏料碟、毛氈
臨摹教材:《芥子園畫譜》 《永樂宮線描稿》《陳洪綬水滸葉子》 《石濤山水冊》《金農花果冊》《沈周東庄圖冊》《宋人小品》《陳洪綬雜畫冊》《惲南田花卉冊》
書籍教材:《山水人物技法》《山水入門》《關於構圖問題》《毛筆畫法》《白石老人自述》《寒玉堂書畫論》《中國繪畫史》
* 暄桐教室教室店鋪有「學習包」,包含了所有基礎工具。如果你希望自己購置,可以參考這些工具來買。

『叄』 中國古代花鳥畫各有哪些著名的代表人物及主要作品

1、顧愷之的《鳧雀圖》

2、史道碩的《鵝圖》

3、顧景秀的《蜂雀圖》

4、蕭繹的《鹿圖》

5、韓乾的《照夜白圖》、《牧馬圖》

6、邊鸞的《梅花山茶雪雀圖》

7、刁光胤的《寫生花卉冊》

8、趙孟堅的《墨蘭圖》、《歲寒三友圖》、《水仙圖》

9、揚補之的《四梅花圖》、《雪梅圖》

(3)花卉冊的畫法擴展閱讀:

一、花鳥畫的特點:

花鳥畫中的畫法中有「工筆」、「寫意」、「兼工帶寫」三種。

工筆花鳥畫,即用濃、淡墨勾勒動象,再深淺分層次著色;寫意花鳥畫即用簡練概括的手法繪寫對象;介於工筆和寫意之間的就稱為兼工帶寫。

早在工藝、雕刻與繪畫尚無明確分工的原始社會,中國花鳥畫已萌芽,天水放馬灘出土的戰國末期木板畫《老虎被縛圖》,是已知最早的獨幅花鳥畫 ,美國納爾遜·艾京斯藝術博物館所藏東漢陶倉樓上的壁畫《雙鴉棲樹圖》,也是較早的獨幅花鳥畫。

花鳥畫發展到兩漢六朝則初具規模。南齊謝赫《畫品》記載的東晉畫家劉胤祖,是已知第一位花鳥畫家。經唐、五代北宋,花鳥畫完全發展成熟。

二、趙孟堅的《墨蘭圖》

1、畫作內容

本幅款署「彜齋趙子固仍賦」。鈐「子固寫生」一印。墨蘭是趙孟堅善畫的題材。畫面上繪墨蘭二株,呈放射狀的長葉參差錯落,分合交叉,俯仰伸展。自題詩曰:「六月湘衡暑氣蒸,幽香一噴冰人清。曾將移入浙西種,一歲才華一兩莖。」詩中表露了作者孤高脫俗的思想境界。

2、藝術鑒賞

圖中運筆柔中帶剛,花朵及蘭草葉均一筆點劃,土坡用飛白筆輕拂,略加點苔。蘭葉皆用淡墨,花蕊墨色微濃,變化含蓄,形成墨色對比。畫雖為水墨,但格調高雅,「遠勝著色」。

『肆』 花鳥畫的歷代名家

歷代花鳥畫家輩出,如唐代薛稷的鶴、邊鸞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暉的鷹,黃筌、徐熙的花鳥;北宋趙昌的花、崔白的雀、吳元瑜的花鳥;南宋吳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張守中的鴛鴦、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陳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魚、惲壽平的荷、華喦的鳥;近代吳昌碩的花卉、齊白石的花果、徐悲鴻的馬、潘天壽的雁盪山花、朱宣鹹的梅花、李苦禪的鷹、李可染的牛、陳之佛的工筆重彩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綿延不絕。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人,名臣魏徵外孫。官至太子少保、禮部尚書,人稱「薛少保」。以書法名世,為書法初唐四大家之一。也擅畫人物、佛像、鳥獸、樹石,畫鶴尤其生動,時稱一絕,李白、杜甫等都曾吟詩頌其畫鶴。繪畫作品已無存。曹霸,譙郡(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魏高貴鄉公曹髦後裔,官至左武衛將軍。畫承家學,擅畫馬,亦工肖像。成名於玄宗開元年間,天寶末年曾修補《凌煙閣功臣像》及畫「御馬」,技藝精闢,杜甫曾作《丹青引贈曹將軍霸》推許之。今畫跡已不傳。
韓干,京兆(今西安)人,活動於玄宗時代。少年時曾作酒肆傭工,得王維資助,改學繪畫,十年而成。擅畫肖像、人物、鬼神,尤精於畫馬。畫馬師承曹霸,但更重寫生,所畫之馬,壯健神駿,被譽為「古今獨步」。現存作品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牧馬圖》冊頁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的《照夜白圖》卷。《牧馬圖》畫一虞官駕白馬緩行,右側為一黑馬,用筆纖細遒勁,色墨渲染得宜。此畫曾經南唐內府及宣和內府收藏,並有宋徽宗題「韓干真跡」。《照夜白圖》畫玄宗坐騎照夜白,也是流傳有緒的作品。另有舊題《韓干神駿圖》卷,藏遼寧省博物館,今定為五代人仿作。
韋偃,長安(今西安)人,寓居於蜀,擅畫人物、鞍馬及山水。雖承家學傳統,但青出於藍。據記載,他畫白川原牧馬,馬的姿態變化萬千,窮極生動。今可以通過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李公麟《摹韋偃牧放圖》卷一畫來了解其風范,該圖繪駿馬一千二百餘匹、圉人等一百四十餘名,眾馬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此外,他所畫山水,也對唐代山水松石的變革有過重要作用。
邊鸞,京兆(今西安)人。官至右衛長史。擅畫禽鳥和折枝花木,亦精蜂蝶,在花鳥畫獨立成科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傳世作品有《梅花山茶雪雀圖》,圖錄於《唐宋元明名畫大觀》。
刁光胤(約852-935),名刁光,一作光引,長安(今西安)人。唐天復年間避亂入蜀,留居30餘年,卒於蜀。擅畫龍水、竹石、花鳥等,一生作畫勤奮,多為花鳥,為五代著名畫家黃筌老師,親授其藝。傳世作品《寫生花卉冊》已被定為偽托之作。
黃居寀(933-?),字伯鸞,成都人,黃筌次子。原在西蜀畫院供職,後隨舊主入宋。黃筌去世後,黃居寀成為領袖人物,受到太祖、太宗的重用,他的畫法也成為畫院的標准,在宋代宮廷中佔了90餘年的主導地位。其傳世作品有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山鷓棘雀圖》軸,以細線勾出輪廓,然後敷重彩,層層暈染,感覺極為細膩,有富貴華麗之趣。
趙昌(?-約1016),字昌之,廣漢(今四川劍南)人。擅畫花果,師事滕昌祐,有「出藍」之譽。喜畫折枝花卉,擅長著色。作品傳世極少,故宮博物院藏《寫生蛺蝶圖》卷傳為其作品,專家多以為不真。畫院待詔林椿以花鳥翎毛著稱於時,畫法師趙昌,今有《果熟禽來圖》(故宮博物院藏)傳世,與記載中趙昌畫法相似。
易元吉,字慶之,長沙人。善畫獐、猿及花果禽鳥等。據說曾深入山中居住,觀察獸類活動,所畫動物極其生動傳神。英宗時應召入畫院在西廡殿作《百猿圖》,未竟而卒。今傳有《聚猿圖》(藏日本),畫於崇山峻嶺間嬉戲的群猿。
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安徽鳳陽)人,宋神宗時畫院畫家。除擅畫花鳥外,也擅畫道釋鬼神,創作不少壁畫。其花鳥畫重寫生,並且不打草稿。傳世作品有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雙喜圖》軸,描繪西風襲過的深秋野外,一對綬帶鳥飛來,對野兔嘰叫。禽兔刻畫細膩,樹石草坡則用筆老健。故宮博物院藏有其《寒雀圖》卷,畫數只麻雀於枯枝間棲憩的情景。其弟崔愨,字子中,也是畫院畫家,兄弟齊名,且畫風相近,都是改變宋初以來「黃氏體制」的中堅人物。文同(1018-1079),字與可,世稱石室先生,又自號笑笑先生、錦江道人。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人。歷任司封員外郎、秘閣校理和陵州、洋州、湖州知州等。擅詩文詞翰,亦長飛白書,在繪畫上以墨竹聞名,稱「湖州竹派」,成語「胸有成竹」即出於他的說法。與表弟蘇軾詩詞往來唱和,確立了四君子題材。其畫竹,「深墨為面,淡墨為背」。傳世作品極少,今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墨竹圖》為其真跡,畫倒垂竹一枝,形象真實,筆法嚴謹。廣東博物館藏有《墨竹圖》一軸,系此軸臨本。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枯木竹石合卷》,真偽待考;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墨竹圖》軸,系傳派作品。
揚補之(1097-1169),字無咎,號逃禪老人,又號清夷長者,南昌人。生平事跡不詳,據傳一生不仕,擅詞翰,工書法,尤長畫梅。傳世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四梅花圖》卷,四枝梅花分別描繪從未開、欲放、盛開、殘敗等開放全過程。畫法全用水墨,枝幹皴擦用飛白法,花瓣用白描勾寫。故宮博物院還藏有《雪梅圖》卷等。其傳人有其外甥湯正仲及徐禹功、趙孟堅等。
趙孟堅(1199-?),字子固,號彝齋,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南渡後寓居嘉興海鹽。其雖為宗室,但家境清寒,進士及第後任過一些小官,後提拔為提轄左藏庫,出守嚴州。擅畫水墨白描水仙、梅花、蘭、 竹石等,風格清秀淡雅。今傳世作品有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墨蘭圖》卷、《歲寒三友圖》頁、《水仙圖》卷。其中,《水仙圖》卷系白描手法勾畫花葉,微染濃淡墨色,分出陰陽向背,實為獨創之畫法。
李公麟(生平事跡見前),傳世作品中的《五馬圖》是最為可信的真跡之一,雖無款,但有其好友黃庭堅的箋題和跋為證。該畫描繪西域進獻給北宋的五匹駿馬,分別有奚官牽引,人馬造型准確生動,線條洗煉概括,神情各異。《臨韋偃牧放圖》是李公麟奉皇命而臨摹的,畫中已摻雜了他自己的畫法。前圖二戰前曾存日本私人處,後稱已毀於戰火。後圖藏於故宮博物院,千馬百人,巍為壯觀。
祁序,江南人,工花竹翎毛,擅畫水牛。今存《江山放牧圖》卷,藏於故宮博物院。此畫描寫江南水鄉兒童們放牧情形,兒童們或吹笛,或弈棋,或放風箏,遠處還有農民荷鋤而行,充滿著田園之樂。
錢選(13世紀至14世紀初),字舜舉,號玉潭,別號巽峰、清癯老人、習懶翁、霅溪翁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南宋進士,工詩、書、畫,以繪畫成就最為突出,山水花鳥、人物故事、鞍馬等均深有造詣,是一位技法全面的畫家,與趙孟鍆

『伍』 花鳥畫的代表人物是

花鳥畫家輩出,如來唐代薛稷的鶴源、邊鸞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暉的鷹,黃筌、徐熙的花鳥;北宋趙昌的花、崔白的雀、吳元瑜的花鳥;南宋吳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張守中的鴛鴦、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陳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魚、惲壽平的荷、華喦的鳥;近代吳昌碩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現當代名氣最大的齊白石也。

『陸』 惲壽平花卉冊的技法。

以朱紅和藤黃調白來粉,呈現花源瓣轉折、翻轉、厚薄的質感,花 瓣上的墨點要隨花瓣起伏之形點寫,切記不可隨筆亂點,花蕊呈放射狀,以淡黃色弧線形寫出,蕊尖以濃墨按照不同的生長方向寫出,暗示花蕊的前後空間關系;花葉以深花 青寫正面,淺綠色寫背面,葉上的脈絡要虛實得當,也就是線再細也要壓住紙,呈現萱草在微風中迎風展姿的自然獨特姿態。

(6)花卉冊的畫法擴展閱讀:

惲南田的山水畫初學元代黃公望、王蒙,深得冷澹幽雋之致,與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吳歷合稱為「清六家」。他的山水畫,不讓「四王」,小幅逸筆草草,寄鬱勃於悠閑,枯而有潤,淡而有奇,自成格局,有「四王」未到之處。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臘月,惲南田離家到杭州賣畫。次年五月,託人購得杭州墳地兩處,決定遷葬其父靈柩於湖上,以了其生平之願。他急於籌款,抱病作畫,以致病倒不起。其於三月十七日返回常州,次日卒於白雲渡甌香館,終年五十八歲。一代才華絕世的宗師,就此默默地終結其坎坷的人生。

『柒』 舉例說明花鳥畫家及代表作品



黃居寀(933-?),字伯鸞,成都人,黃筌次子。原在西蜀畫院供職,後隨舊主入宋。黃筌去世後,黃居寀成為領袖人物,受到太祖、太宗的重用,他的畫法也成為畫院的標准,在宋代宮廷中佔了90餘年的主導地位。其傳世作品有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山鷓棘雀圖》軸,以細線勾出輪廓,然後敷重彩,層層暈染,感覺極為細膩,有富貴華麗之趣。
趙昌(?-約1016),字昌之,廣漢(今四川劍南)人。擅畫花果,師事滕昌佑,有「出藍」之譽。喜畫折枝花卉,擅長著色。作品傳世極少,故宮博物院藏《寫生蛺蝶圖》卷傳為其作品,專家多以為不真。畫院待詔林椿以花鳥翎毛著稱於時,畫法師趙昌,今有《果熟禽來圖》(故宮博物院藏)傳世,與記載中趙昌畫法相似。

易元吉,字慶之,長沙人。善畫獐、猿及花果禽鳥等。據說曾深入山中居住,觀察獸類活動,所畫動物極其生動傳神。英宗時應召入畫院在西廡殿作《百猿圖》,未竟而卒。今傳有《聚猿圖》(藏日本),畫於崇山峻嶺間嬉戲的群猿。台北故宮博物院所

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屬江西)人,宋神宗時畫院畫家。除擅畫花鳥外,也擅畫道釋鬼神,創作不少壁畫。其花鳥畫重寫生,並且不打草稿。傳世作品有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雙喜圖》軸,描繪西風襲過的深秋野外,一對綬帶鳥飛來,對野兔嘰叫。禽兔刻畫細膩,樹石草坡則用筆老健。故宮博物院藏有其《寒雀圖》卷,畫數只麻雀於枯枝間棲憩的情景。其弟崔愨,字子中,也是畫院畫家,兄弟齊名,且畫風相近,都是改變宋初以來「黃氏體制」的中堅人物。

文人花鳥畫家及其作品

文同(1018-1079),字與可,世稱石室先生,又自號笑笑先生、錦江道人。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人。歷任司封員外郎、秘閣校理和陵州、洋州、湖州知州等。擅詩文詞翰,亦長飛白書,在繪畫上以墨竹聞名,稱「湖州竹派」,成語「胸有成竹」即出於他的說法。與表弟蘇軾詩詞往來唱和,確立了四君子題材。其畫竹,「深墨為面,淡墨為背」。傳世作品極少,今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墨竹圖》為其真跡,畫倒垂竹一枝,形象真實,筆法嚴謹。廣東博物館藏有《墨竹圖》一軸,系此軸臨本。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枯木竹石合卷》,真偽待考;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墨竹圖》軸,系傳派作品。
揚補之(1097-1169),字無咎,號逃禪老人,又號清夷長者,南昌人。生平事跡不詳,據傳一生不仕,擅詞翰,工書法,尤長畫梅。傳世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四梅花圖》卷,四枝梅花分別描繪從未開、欲放、盛開、殘敗等開放全過程。畫法全用水墨,枝幹皴擦用飛白法,花瓣用白描勾寫。故宮博物院還藏有《雪梅圖》卷等。其傳人有其外甥湯正仲及徐禹功、趙孟堅等。

趙孟堅(1199-?),字子固,號彝齋,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南渡後寓居嘉興海鹽。其雖為宗室,但家境清寒,進士及第後任過一些小官,後提拔為提轄左藏庫,出守嚴州。擅畫水墨白描水仙、梅花、蘭、竹石等,風格清秀淡雅。今傳世作品有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墨蘭圖》卷、《歲寒三友圖》頁、《水仙圖》卷。其中,《水仙圖》卷系白描手法勾畫花葉,微染濃淡墨色,分出陰陽向背,實為獨創之畫法。

牛、馬畫家及其作品

李公麟(生平事跡見前),傳世作品中的《五馬圖》是最為可信的真跡之一,雖無款,但有其好友黃庭堅的箋題和跋為證。該畫描繪西域進獻給北宋的五匹駿馬,分別有奚官牽引,人馬造型准確生動,線條洗煉概括,神情各異。《臨韋偃牧放圖》是李公麟奉皇命而臨摹的,畫中已摻雜了他自己的畫法。前圖二戰前曾存日本私人處,後稱已毀於戰火。後圖藏於故宮博物院,千馬百人,巍為壯觀。

祁序,江南人,工花竹翎毛,擅畫水牛。今存《江山放牧圖》卷,藏於故宮博物院。此畫描寫江南水鄉兒童們放牧情形,兒童們或吹笛,或弈棋,或放風箏,遠處還有農民荷鋤而行,充滿著田園之樂。

http://www.cc5000.com/shi/huihua/sdhuaniao.htm

隋唐繪畫

花鳥禽獸畫

■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人,名臣魏徵外孫。官至太子少保、禮部尚書,人稱「薛少保」。以書法名世,為書法初唐四大家之一。也擅畫人物、佛像、鳥獸、樹石,畫鶴尤其生動,時稱一絕,李白、杜甫等都曾吟詩頌其畫鶴。繪畫作品已無存。

■ 曹霸,譙郡(今安徽亳縣)人。三國時魏高貴鄉公曹髦後裔,官至左武衛將軍。畫承家學,擅畫馬,亦工肖像。成名於玄宗開元年間,天寶末年曾修補《凌煙閣功臣像》及畫「御馬」,技藝精闢,杜甫曾作《丹青引贈曹將軍霸》推許之。今畫跡已不傳。

■ 韓干,京兆(今西安)人,活動於玄宗時代。少年時曾作酒肆傭工,得王維資助,改學繪畫,十年而成。擅畫肖像、人物、鬼神,尤精於畫馬。畫馬師承曹霸,但更重寫生,所畫之馬,壯健神駿,被譽為「古今獨步」。現存作品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牧馬圖》冊頁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的《照夜白圖》卷。《牧馬圖》畫一虞官駕白馬緩行,右側為一黑馬,用筆纖細遒勁,色墨渲染得宜。此畫曾經南唐內府及宣和內府收藏,並有宋徽宗題「韓干真跡」。《照夜白圖》畫玄宗坐騎照夜白,也是流傳有緒的作品。另有舊題《韓干神駿圖》卷,藏遼寧省博物館,今定為五代人仿作。

■ 韋偃,長安(今西安)人,寓居於蜀,擅畫人物、鞍馬及山水。雖承家學傳統,但青出於藍。據記載,他畫白川原牧馬,馬的姿態變化萬千,窮極生動。今可以通過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李公麟《摹韋偃牧放圖》卷一畫來了解其風范,該圖繪駿馬一千二百餘匹、圉人等一百四十餘名,眾馬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此外,他所畫山水,也對唐代山水松石的變革有過重要作用。

■ 邊鸞,京兆(今西安)人。官至右衛長史。擅畫禽鳥和折枝花木,亦精蜂蝶,在花鳥畫獨立成科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傳世作品有《梅花山茶雪雀圖》,圖錄於《唐宋元明名畫大觀》。

■ 刁光胤(約852-935),名刁光,一作光引,長安(今西安)人。唐天復年間避亂入蜀,留居30餘年,卒於蜀。擅畫龍水、竹石、花鳥等,一生作畫勤奮,多為花鳥,為五代著名畫家黃筌老師,親授其藝。傳世作品《寫生花卉冊》已被定為偽托之作。
http://www.cc5000.com/shi/huihua/sthuaniao.htm

元代花鳥畫

◆錢選(13世紀至14世紀初),字舜舉,號玉潭,別號巽峰、清癯老人、習懶翁、霅溪翁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南宋進士,工詩、書、畫,以繪畫成就最為突出,山水花鳥、人物故事、鞍馬等均深有造詣,是一位技法全面的畫家,與趙孟頫同里,並稱為「吳興八俊」。入元後隱居不仕,潛心作畫以終其身。他的繪畫繼承前代傳統,山水花鳥師趙昌,青綠山水師趙千里,廣泛吸收前賢經驗而自出新意。主張作畫要體現文人的氣質,即所謂「士氣」,力圖擺脫對於形似的刻意追求,這種主張在元初畫壇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重要影響。傳世作品主要有:上海博物館藏《浮玉山居圖》卷、故宮博物院藏《山居圖》卷、《八花圖》卷,天津藝術博物館藏《花鳥》卷和《白蓮花圖》卷(山東朱檀墓出土,藏山東省博物館)等。《八花圖》是錢選早期花卉代表作,此圖繼承了宋代院體畫法,筆法精工細密但富於文人畫的氣質。《白蓮花圖》卷為水墨淡設色,變早期的工麗為放逸。這種畫法對明清水墨花卉畫有較大影響。

◆王淵,字若水,號澹軒,錢塘(今杭州)人,生卒不詳,主要活動於元代中後期。善畫山水、人物,尤精花鳥竹石,山水師郭熙,花鳥師黃筌,但改黃筌之設色工細之法為水墨暈染,自成一格,在元代及後世都有很大影響。其傳世作品主要有:故宮博物院藏《山桃錦雞圖》、《墨牡丹圖》、山西省博物館藏《花鳥》軸、上海博物館藏《花竹禽雀圖》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桃竹春禽圖》軸等。《山桃錦雞圖》畫山桃修竹下的兩只錦雞,背景為坡石溪水,春意盎然。結構嚴謹,筆法沉穩凝練而又清勁秀潤,是王淵水墨花鳥代表作。其弟子臧良也能傳其法,有《草蟲圖》傳世。

◆李衎(1244-1320),字仲賓,號息齋道人,燕(今北京)人。早年曾為小吏,後累官至集賢大學士、榮祿大夫。晚年辭官後居維揚。卒後封薊國公。善畫枯木竹石,墨竹初師金代王庭筠之子王曼卿,後學文同,雙鉤設色竹師唐代李頗,極富盛名。其存世作品主要有《四清圖》卷(後半卷藏於故宮博物院,前半卷藏美國納爾遜博物館)、《雙鉤竹圖》軸、《沐雨圖》軸、《新篁圖》軸、《墨竹圖》卷(以上藏故宮博物院)和《新篁樹石圖》軸(南京博物院藏)等。《四清圖》是李衎65歲時所畫,用筆沉著穩健,墨色淋漓清潤,將各種竹子的姿態及竹子的新老枯榮都表現得十分真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並著有《息齋竹譜》傳世,是他畫竹經驗的總結。其子李士行繼承家學,傳世作品有《喬松竹石圖》軸等,畫法出於乃父,惟功力稍差。
趙孟頫在古木竹石和花鳥畫方面,也是具有突出成就的高手。在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藏於故宮博物院的《秀石疏林圖》卷和《古木竹石圖》軸。《秀石疏林圖》紙本墨筆,畫巨石周圍分布數株古木叢篁,用飛白法畫巨石,表現了巨石的堅硬質感;用圓勁的筆法畫古木,表現了了樹木挺勁的枝幹;用峭利的筆法畫竹葉,表現了竹的瀟灑。充分施展了書法筆墨在繪畫中的效用。他在此畫後的跋中題到:「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與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這首詩進一步闡明了唐代張彥遠關於「書畫同法」的理論,極大地影響了明清以來文人畫創作的風氣。此外,上海博物館藏的趙孟頫《出牆圖》以青色寫竹,故宮博物院藏《幽篁戴勝圖》則筆法工細,得院體花鳥畫法遺意。趙室一門中,許多人都是著名的書畫家,其妻管道升(1262-1319),字仲姬,善畫竹,是古代最有名的女畫家之一,書畫均學趙孟頫。故宮博物院藏其《墨竹》卷,筆法尖勁。其子趙雍(1289-?),字仲穆,以父蔭入仕,官至集賢待制,同知湖州路總管府事,書畫得家法,均有較高成就。與其父一樣多才多藝,並精於鑒賞。存世作品有故宮博物院《松溪釣艇圖》卷、上海博物館藏《竹石圖》等。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號丹丘生,台州仙居(今屬浙江)人。官至奎章閣鑒書博士,是元代極有眼力的書畫鑒賞家。博學多能,詩文書畫都有很高的聲譽。善畫墨竹,師法文同、李衎,也善墨花。傳世作品主要有:《清閟閣墨竹圖》軸、上海博物館藏《雙竹圖》軸等。此兩幅均仿文同法,以濃墨為面,淡墨為背,前圖枝幹挺勁,筆墨渾厚沉著,石用董、巨一派披麻皴法,為其後期代表作。

◆顧安(1289-1364),字定之,自號迂訥老人。祖籍淮東,平江(蘇州)人。曾人泉州路判官等職。以善畫竹聞名於世,尤其喜畫風竹新篁。畫法綜合文同及趙孟頫、李衎、柯九思諸家所長,自成面貌。傳世主要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幽篁秀石圖》軸、《新篁圖》、《風雨竹圖》、《墨筆竹石》軸等。《幽篁秀石圖》軸畫秀石一塊,玲瓏剔透,連勾帶染,不見筆墨痕跡,石後叢篁林立,竹葉飄搖,是顧安墨竹代表作。

◆王冕(?-1359),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會稽(今浙江紹興)人。生於農家,屢試不第後,遁跡江湖,遍游名山大川。後歸隱九里山,朱元璋進軍浙東時出山,任諮議參軍,不久病死。他能詩善畫,尤工於墨梅,繼承了南宋揚無咎之法並推崇華光和尚所畫梅花,自成一家,以胭脂作沒骨梅花是其首創。他的畫梅法對後世影響很大,並著有《梅譜》傳世,總結了前人及自己的畫梅經驗。傳世主要梅花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墨梅圖》卷和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南枝早春圖》軸等。《墨梅圖》是《元五家合繪》卷中的一段,紙本墨筆,畫枝幹挺秀的梅花一枝,穿插得勢,淡墨點花瓣,濃墨勾蕊,顯得極為清潤。並有題詩「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詩畫相得益彰,畫家借畫墨梅標榜自己清高孤潔的思想。

◆郭畀(1280-1335),字天錫,號思退,祖籍洺水,居於京口(今江蘇鎮江)。歷任饒州路鄱陽書院山長、處州青田縣臘原巡檢等職。工書畫,書法學趙孟頫,山水有米家風范,尤善竹木窠石。傳世作品有藏於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的《幽篁枯木圖》卷等。

元四家中的吳鎮和倪瓚也都善畫竹石題材。吳鎮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竹譜冊》傳世,共22幅,各有姿態,筆法簡潔蒼勁,為其竹石代表作。倪瓚的竹石畫也極負盛名。傳世竹石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竹枝圖》卷、《怪石叢篁圖》軸等。《竹枝圖》畫修竹一枝,以禿筆濃墨畫成,筆墨瘦勁蒼健,表現了新竹的秀嫩瀟灑之姿。倪瓚畫竹,往往超乎於形似之外,著重抒發「胸中逸氣」,自題其畫竹雲:「余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枝之斜與直哉!或塗抹久之,它人視為麻為蘆,仆亦不能強辨為竹。」這種觀點對後世影響極大。

『捌』 沒骨法的沒骨山水

張僧繇相傳為南朝張僧繇所創,後唐楊升傳之,擅沒骨山水。
張僧繇,蕭梁時期的畫家,主要活動於6世紀上半期,生平的藝術創作以繪飾佛寺壁畫仿楊升山水圖軸為主。梁武帝是南朝力倡佛法的統治者,在他的倡導下,修建寺院之風盛極一時。張僧繇最受梁武帝器重,因其創造的形象獨具風格,被稱為「張家樣」,是古代寺廟中影響最大的樣式之一。他曾吸取天竺暈染畫風在一乘寺畫凹凸花,因其強烈的立體感吸引觀眾,以致時人稱一乘寺為凹凸寺。他有較好的寫實能力,曾為梁武帝摹寫居於各地的諸王像,達到「對之如面」的境地。關於他的畫跡還有不少神奇的傳說,都說明了他的創作在人們心目中有強烈的印象。尤其應當提出的是,顧愷之、陸探微的風格是「筆跡周密」的「密體」,而張僧繇則是「筆才一二,象已應焉」的疏體。 惲壽平(1633—1690),初名格,字壽平,後以字行,改字正叔,號南田,江蘇 武進(今常州)人。他幼年隨父抗清,失敗後隱居賣畫。與王翚為好友,二人經 常一同游歷、觀摩以切磋畫藝。他早年主要創作山水畫,師法元人,並上溯董源 、巨然,風格空靈清曠,但因畫藝不第王翚,不願居其二,於是中年以後專攻花 鳥,創沒骨法,這種畫法不採用墨筆勾勒輪廓然後敷色的傳統方法,而是以色彩 直接渲染,粉筆帶脂,點染並用。同時,講究以寫生為基礎,極力摹寫,得其活色天香而後已。在創作中,惲壽平追求以宋法運元格,以極似求不似,重在「攝情」,畫風清新雅麗、淡冶秀美,於絢爛中求平淡天真,表現了「清如水碧,潔 如霜露」般理想化的美的境界,極好的體現出董其昌所極力推崇的文人畫旨趣。 代表作有《靈岩山圖》、《錦石秋花圖》、《花卉冊》等。惲壽平的沒骨畫法在 清初畫壇上「別開生面,令人耳目一新」,從學者甚多,如馬元馭、范廷鎮、惲冰等,蔣廷錫、鄒一桂等仕宦花鳥畫家亦頗受影響,形成了以惲壽平為代表的「常州派」,並被清人視為花鳥畫的「寫生正派」,與「四王」的「山水正宗」相 比肩。

『玖』 清初六大家的代表人物

王時敏(1592-1680),字遜之,號煙客,江蘇太倉婁東人。祖父是明代萬曆朝的首輔。代表作有《落木寒泉圖》、《雲壑煙灘圖》等。
王鑒(1598-1677),字園照,號湘碧,與王時敏為同族子侄。代表作有《夢境圖》、《下山圖》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號麓台,王時敏之孫,康熙時進士,累官至戶部侍郎。代表作有《夢境圖》、《下山圖》等。
王翚(1632-1717),字石谷,號耕煙,江蘇常熟虞山人。代表作有《溪山紅樹圖》、《仿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等。康熙中期,應詔以布衣供奉內廷。
惲壽平(1633-1690),初名格,字壽平,號南田,江蘇武進人。代表作有《雙清圖》軸、《花卉冊》等。惲壽平不但畫法獨步,而且詩格超逸,書法得褚遂良真傳,世稱「南田三絕」。
吳歷(1632-1718)號墨井道人,常熟人,師從王時敏。吳歷畫冷雋,富於縱深感與立體感。晚年信奉基督教,改用西洋法作畫。

熱點內容
竹子盆栽圖片大全 發布:2025-09-22 09:39:54 瀏覽:879
梅花型螺栓 發布:2025-09-22 09:36:49 瀏覽:533
木質多肉盆栽 發布:2025-09-22 09:32:17 瀏覽:856
蘭花草齊豫 發布:2025-09-22 09:32:15 瀏覽:491
情人節穿鞋 發布:2025-09-22 09:31:33 瀏覽:431
七夕微信曬紅包得說說 發布:2025-09-22 09:30:39 瀏覽:428
盆栽超酷mv 發布:2025-09-22 09:17:35 瀏覽:688
25瓣玫瑰 發布:2025-09-22 09:16:42 瀏覽:675
貴陽鮮花綠植 發布:2025-09-22 09:12:14 瀏覽:207
一朵朵棉花糖 發布:2025-09-22 09:06:00 瀏覽: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