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壺插花
『壹』 虎子,你知道這些古代生活的常用物件都是什麼用處嗎
去博物館看展的時候,經常會聽到一些類似於上述的對話,這種「倆字分開我都認識,合在一起就不知道什麼意思」的情況,是不是有點尷尬?
瓶就瓶,碗就碗,可偏偏就是有些器物不走尋常路,非叫一個你完全看不懂的名字。
這些名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就為你來解惑。
軍持
外文名:梵語「kundikā」, 興都斯坦語「Kendi」。 中文名還有軍遲、君持、君遲、捃稚迦。
難怪名字讓人看到之後不知是何用途!
其實,它的含義就是「水瓶」,來源於印度(學界或有其他觀點),是僧侶雲游時所帶的貯水器,貯水以備飲用及洗手。
隨著時代發展,軍持還作為佛教法事活動的法器和普通人時常使用器。宋代塔基中出土的軍持可以看出它們的宗教色彩。
在詩詞記載中軍持還有取水、盛水,插花陳設或裝酒等用途。
「戲臨小草書團扇,白揀殘花插凈瓶。」——黃叔暘《鷓鴣天·暮春》
「醍醐乳酒注軍持,聽取長生記」——《明詞彙編》
……
那究竟我們在博物館見到的哪些器物被命名為軍持呢?
簡單來說,軍持可以分為單口軍持和雙口軍持,而雙口的較多。
雙口的演變比單口軍持豐富不少。
大約在隋唐,軍持已經傳入我國。之後,北宋的「清瘦」與「天鵝頸」,南宋至元的「大口」和「小短脖」,到明清時候,矮胖的形象已經很常見了。
為什麼幾乎相同的器物,有的博物館介紹為軍持,而有的叫凈瓶呢?
按照唐代高僧義凈的記載,軍持包括了凈瓶和觸瓶兩種。
陶瓷質地的為凈瓶,金屬質地的為觸瓶,二者使用場合也略有差異,但形態基本一致。但是在中國佛教的典籍中,也很早就將兩個名稱混用。
考古發現的器物命名也常常將軍持和凈瓶等同,所以在參觀不同博物館時看到對它們不同的名稱,也不必驚訝。
其實,前面提到的單口軍持,它有一位「親戚」——藏草瓶。有的人認為它是單口軍持發展到後來的一種變式,可以歸為單口軍持。
藏草瓶的用途是盛水或插草的藏傳佛教法器。
你是不是想到曾經去故宮見到的其他「獨特」的瓷器?它們有著「奇特的外形+神奇的名字」。
多穆壺、賁巴壺、僧帽壺
「多穆」在藏語、蒙古語、滿語中均有相似的發音,但是含義略有差異。在藏區多穆壺是盛拌酥油茶的器皿,在滿族地區是盛裝奶茶的器皿。
所以將清宮之中的「多穆壺」理解為滿族貴族的高級奶茶壺也還有些道理。
不過多穆壺可不僅僅是「奶茶壺」那麼簡單。它應該是有盛裝液體的實用意義和藏傳佛教的禮制意義。
尤其是在清代皇室和上層社會重視藏傳佛教和藏區的宗教民族團結,多穆壺被更多的用在民族和宗教活動(比如冊封和法事),禮制功能更加突出。
賁巴壺是藏族宗教活動中祭神用品。「賁巴」在藏語中意為瓶,這個瓶可是沒有柄,有「象鼻」。
瓷質的賁巴壺由金屬質地的器型發展而來,清代康熙、乾隆時期燒造較多。御窯廠燒造的那些用來賞賜西藏、青海等地區的宗教領袖再好不過了。
和多穆壺相比,賁巴壺一直都只是宗教法器。這位彷彿給自己戴了一頂喇嘛教的僧帽。
這種器形元代首創,明清時候繼續發展,還出現了紫砂僧帽壺。
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漢藏文化交流頻繁,景德鎮御窯廠曾大量燒造僧帽壺。以白釉和紅釉製品最為名貴。
除了這些名稱讓你一臉懵的,還有一些似曾相識卻又不大熟悉的瓷器。
奓斗
奓斗,又名渣斗(渣斗說:人家換個馬甲你就不認識了?友盡……)而它的好兄弟唾壺常常被人們和它混為一談。
唾壺是大哥,渣斗是小弟。大哥在三國時已經出現了,小弟在唐晚期之後更多見,在小弟的影響下,大哥「出鏡率」降低,小弟渣斗承擔起了一部分唾壺的作用。
一些唾壺還有蓋子與之配合。
之所以會將二者等同,其實是因為它們功能的相似。
唾壺作為衛生用具,很多人單純理解為吐痰。(不是得病的話,哪有那麼多痰要吐…)
其實根據一些考古資料來看,不少唾壺其實還用來唾漱口水,後來有時也吐食物殘渣(比如魚刺、肉骨頭?)誰讓它後來常常和食器等用具一起出鏡。
小弟渣斗著急了,因為它的用途可不是那麼簡單。
那些極小口的渣斗,存放食物殘渣太不方便,它們的外形設計很是符合吐漱口水的功能。(得到大哥真傳)
渣斗還常出現在一組高雅組合旁,從遼墓壁畫等資料來看,渣斗可能也有傾倒茶渣的功能。
明清時渣斗還會放置於床邊和幾案上,應用也更廣,可以容納微小廢棄之物,用途也更多,還有銀器或漆器製品。
虎子
關於「虎子「這種器物的用途有眾多假設,但是結合文獻中的眾多記載,「溺器」的解釋還是較為靠譜。簡單來說就是夜壺。
「虎子」因長的像卧虎而得名,史料記載源於漢代。但這種用途的器物可能出現的更早。
這個奇特的名字到唐代時,因避先祖李虎的名諱,也有記為「獸子」等名稱。
根據考古發現來看,虎子作為很可能是專屬與男性的溺器,而女子所用應是稱為「馬子」(馬桶)的器物。
水丞
又是一個高雅的馬甲蒙蔽了我的雙眼。如果叫「水盛」或許就被你一眼識破了。
作為一種文房用具,用來盛裝磨墨用的水。使用時多附有小勺。一般放在書案上,主流長相是扁圓形。
現存最早的水丞實物為漢代青瓷水丞。在兩晉南北朝時,陶質和瓷質水丞較為流行。
唐宋時期青瓷水丞多見,也有白瓷、醬褐釉、三彩等材質的水丞。
明清時瓷質水丞最為流行,其種類有青花、粉彩、釉里紅、天藍釉、青白釉、仿官窯、汝窯等。
也有許多設計奇妙精巧的水丞用竹雕、玻璃、瑪瑙、玉等材質~
『貳』 宋代的生活習俗有哪些新變化
一.人們的衣食住行
衣:宋代服飾體現了等級性和不同的行業特點。衣料也有較大的變化,由麻布向棉布發展,麻布還是最主要的衣料。
食:宋代食品種類很豐富。南北飲食交流普遍,但總的來說,北方以麵食為主南方主要吃米飯。茶和酒是常用的飲料。
住:城市居民住瓦房,農民住茅屋,官僚、地主和富商住園林式住宅。各種傢具種類繁多,而且高腳傢具廣泛使用。
行:宋人代步的工具分為水陸兩大類,主要有轎、車、馬、騾、驢、牛、馱。大海船還有指南針。
二.城市文化生活
1.瓦舍:城內設有多處供居民娛樂的場所。宋代全國各地的茶肆應該數不勝數,與之相關也產生了多種社會角色和行業。茶肆是隨著飲茶在社會生活中日益普遍化而出現的一種專門行業,坊肆數量眾多,人流雜處,往往體現出市民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特徵,有很強的社會性和公眾性。宋初滅熟時,後蜀宮中金銀玉器書畫全部都被宋軍收藏,「太祖閱蜀宮畫圖,問其所用,曰,以奉人主爾。太祖曰,獨攬孰若使眾觀邪?於是以賜東門外茶肆」。他認為把圖畫掛在茶社能與民眾一起觀賞,可見茶肆在社會生活中接觸平民的廣泛性。而蔡絛述及宋代「遇禁煙節,至清明日則賜新火」遇執政、侍從等雜學士以上之家,而那些所謂「快行家者,昧爽多就執政、侍從之門,茶肆民舍取火爇燭,執之以燒」,舉「茶肆民舍」以指稱社會中的市民階層,亦可見茶肆在市民社會生活中的代表性。
三.豐富的節日生活
1.宋代的節日很多,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2.宋代的春節叫元旦或元日,是一年中所有節日中最隆重的,元宵節也叫燈節。
3.宋代過春節,也稱元旦,最為重視。元旦前幾天,人們就灑掃庭戶,准備過節。除夕夜,百姓要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掛年畫,貼「桃符」。合家圍爐而坐,飲酒唱歌,直到天明, 稱「守歲」。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來拜年。大街上搭彩棚,擺滿各色貨物,歌館、舞場擠滿了人, 連婦女也出來游樂。
『叄』 佛教有什麼關於蝙蝠的故事
.魯班造木鳶 .劉羅鍋智告貪官 .徐文長智慧故事三則 .梁山伯與祝英台
.牛郎織女 .白蛇傳 .孟姜女哭長城 .西施與檇李
.龍女拜觀音 .岑港白老龍 .巧妹綉龍 .錦線女龍
.管家老龍 .青石龍 .耍龍 —— 元宵節的來歷 .百葉龍
.雙龍峽 .過年的來歷 .元霄節的傳說 .清明節的傳說
.端午節 .七夕節 .中秋節 .重陽節
.中元節 .阿詩瑪的故事 .翡翠菩提 .水仙花的傳說
.菊花仙子 .半鴨知縣—於成龍 .智留《佛行圖》 .恩師的菜單
.查賑大員之死 .借脈教妻 .獸醫醫人 .橫禍的來歷
.老子的預言 .如意購下凡 .樊噲賣狗肉 .火把節的傳說
.燈草姑娘 .兄妹傳人種 .吳三桂.陳圓圓和逼死坡 .通濟橋頭公主淚
.奶子河奇緣 .金沙姑娘(香格里拉版) .丹鳳桃花鋪故事 .蒙古族馬頭琴的來歷
.石匣的傳說 .老子過函谷關 .紅石山的傳說 .鹿邑酒的傳說
.七仙女離婚 .跟皇帝討債 .夜半醉酒歌一曲 .東坡抄書
.能言善辯的小孔融 .施耐庵懲惡 .盜亦有道 .狗夫寶龍
.西施沉江 .紅狐曲 .昭君出塞傳佳話 .王昭君千載琵琶作胡語
.王昭君為何出塞? .美人系列 .唐玄宗為何迷戀楊玉環 .一滴走在不歸路上的眼淚
.一騎紅塵妃子笑 .覆水之舟 .天職演員 .貂蟬,一身嬌艷一生謎
."閉月"的美人貂蟬 .貂蟬拜月 .中秋溯源 .戴耳墜的傳說
.沉魚 .落雁 .羞花 .閉月
.白蛇與許仙 .梁山伯與祝英台 .濟公活佛 .西湖明珠——玉龍與金鳳
.楊玉環 .貂蟬 .楊玉環與長恨歌 .中國古代美女誘人十態
.唐明皇與楊玉環 .楊貴妃與「貴妃雞」 .用芳香做武裝 .脫靴
.一文錢與烏紗帽 .瘋人誤闖金鑾殿 .蒲松齡赴宴 .狀元孝子
.滾龍溝 .德寶齋的歷史故事 .醜女救父 .天津的由來
.狀元碰壁 .湯和與「人口團子」 .魯班造石橋 .秦檜的「惡臭」和「美食」
.張孝通冤報 .王生冤報 .張童入冥 .黑將軍的寶藏
.奇婚記 .韓愈投書蒼龍嶺 .李白求師 .李太白跳月
.太白酒家 .公正執法 必有後福 .馴雞能手賈昌 .劉河間惡治葯王爺
.鍾馗之死 .李密牛角掛書 .江郎才盡 .猢猻紅屁股
.阿三與寡婦 .海公大王王長山 .梅妻鶴子 .孟姜女生項羽
.孟姜女和土地婆婆 .聖誕故事 .鐵觀音的傳說 .仙湖岩「馬」字之謎
.孟姜女的傳說 .冰凍遂城 .趙州橋的傳說 .鐵匠明珠托央
.馬夫次旦 .喇嘛唐白和白宗姑娘 .國王嶺色曲結和妃子梅朵玲孜 .勒桑洛珠和次仁吉姆
.女神貢堂拉姆的傳說 .澤林·尼瑪滾覺 .澤林·尼瑪滾覺 .青年阿美曲窮
.青年宇白扎西和妻子夏嘎曲宗 .俄曲河邊的傳說 .黑面王子 .公主的珍珠鞋
.鑽石姑娘 .措珠丹瓊 .央金拉姆 .桔子姑娘
.敏笛林神鳥 .王子尼達次仁 .國王耳朵里的蜘蛛 .廚師扎西旺堆種珍珠
.兩個朋友分金子 .一副骰子 .石獅眼裡流血的故事 .魚的命根子在哪裡
.商人妻子的秘密 .吐珍珠的大臣 .西藏商人和印度商人 .真假新娘
.熱秀干波 .糊塗喇嘛走好運 .銀子和歌聲 .客店老闆偷金幣
.兩鄰居遇鬼的故事 .鸚鵡和熱朗巴扎 .江拉和結拉 .黃牛、毛驢、雞和兩夫妻的故事
.毛驢對付狐狸、豺狗和狼 .喝喜酒 .兔子和大灰狼 .小兔子洛珠
.「葛藤坑」的傳說 .石林彝族火把節的傳說 .藏族沐浴節 .傣族潑水節的來歷
.哈尼族新米先喂狗的由來 .侗族林王節 .鄂溫克族的火神節 .納西族火把節
.彝族插花節 .滿族「影壁」牆和「索倫桿」 .嘎仙洞的傳說 .滄海變桑田
.松花江的傳說 .天津城也叫算盤城 .九華山的得名 .雞冠山下金雞叫
.歇龍石與五台山 .捨身崖 .黃山的來歷 .五百羅漢的傳說
.鸚鵡洲的由來 .佛教聖地的傳說 .寒山寺 .西湖醋魚
.蝴蝶泉 .阿廬古洞的明魚 .石林的形成 .尼西情舞的由來
.奶子河奇緣 .諸葛亮拜師 .白牡丹 .邦寧紫的來歷
.藏珠 .李白沉香亭詠牡丹 .慈禧與牡丹 .翠牡丹
.歹劉黃的傳說 .丹爐焰 .豆綠 .高員外曬元寶
.葛巾 .灌園叟晚逢仙女 .穀雨和牡丹 .漢牡丹
.荷苞牡丹 .花二喬的傳說 .金黃牡丹的傳說 .花王和王後
.畫中牡丹 .火煉金丹 .焦骨牡丹與枯枝牡丹 .軍門花園
.崑山夜光 .枯枝牡丹的傳說 .藍田玉 .劉師閣的傳說
.樓台牡丹 .呂洞賓戲牡丹 .洛陽牡丹出邙山 .綠牡丹
.牡丹泉 .牡丹仙女 .牡丹園里的故事 .牡丹王
.青龍卧墨池 .秦嶺深處遇牡丹 .捨命不舍花 .捨命保「趙紫」
.萬里嶗山雙花仙 .萬卷書的傳說 .魏紫牡丹 .「五彩祥雲」失傳記
.香玉 .一丈青 .鬱金裙 .玉田軼事
.狀元紅 .紫斑牡丹的傳說 .紫牡丹 .聰明的媳婦
.懶漢嫁嫂 .聰明的賢妹 .白頭翁 .山神講故事
.奈不何 .會下「金子」的豬 .鐵公雞找牛 .娘美
.魔鬼與人 .甩淚山 .大霧樑上兩棵楓 .吸煙的來歷
.回龍橋的傳說 .老虎怕「屋漏」 .瞎子敬仰東方朔 .椿樹稱"王"的傳說
.高翰林考縣官 .滕小國的傳說 .腳踢乾隆 .宮女圖
.宰相肚裡能撐船 .皮匠附馬 .乞丐充軍 .金聖嘆的傳說
.洪洞縣遷民 .妹姊松 .燕子斗蛤蟆 .不見棺材不落淚 不到黃河不死心
.戒指的故事 .能巧巧 .隱身草 .奇妙的石礅
.財主和金鍋 .海公大王王長山 .汪虎開新路 .遺囑之謎
.明珠 .白娘子 .臭秦檜 .錢王射潮
.六和填江 .康熙題匾 .一線天 .石香爐
.八卦田 .望仙橋 .蠶花娘子 .尉遲恭造寺
.茶祖宗 .烏龍 .打龍王 .吳山第一泉
.豆腐橋 .小黃龍 .鳳凰山 .杏嬋
.和尚戲乾隆 .初陽台 .呼猿洞 .飛來峰
.華家池 .東坡肉 .畫扇判案 .梅花碑
.貓兒橋 .油炸檜 .玉泉 .月桂峰
.金牛湖 .石人嶺 .龍的姑娘措美 .黃梅民間「留一犁」的故事
.明察秋毫的法官 .傻駙馬 .小王子尋找仙女的心花為父治眼 .阿古頓巴系列故事:吹吹我
.阿古頓巴系列故事:返老還童 .阿古頓巴系列故事:公牛擠奶 .阿古頓巴系列故事:領主求饒 .阿古頓巴系列故事:領主學狗叫
.阿古頓巴系列故事:磨刀石 .阿古頓巴系列故事:牛鑽地 .阿古頓巴系列故事:神聖的判決 .阿古頓巴系列故事:像落湯雞一樣的國王
.阿古頓巴系列故事:再——見—— .阿古頓巴系列故事:宗本下馬 .阿古頓巴系列故事:新婚之夜 .阿古頓巴系列故事:宗本見龍王
.木匠捉弄富人 .蝙蝠稱王 .白氂牛的傳說 .鴿子殺妻
.掉在井裡的金條 .老猴嘲人沒尾巴 .大小偷和小小偷 .天鵝大臣
.智娶文成公主 .三姐弟 .宗本請客 .藍狐狸稱王
.活佛轉世的傳說 .百鳥朝鳳 .「劉師閣」的傳說 .西湖煙水飄酒香
.西湖引水天目山 .黃龍洞慧開鑿巨像 .湖光山色讀書船 .閑話西湖放生池
.舟宿西湖亦風雅 .靈感觀音笑傳奇 .何物《湖光》動詩情 .阮公墩真「軟」公墩
.風花雪月情人橋 .西湖數序名勝多 .三潭如何印明月 .山房何必增華麗
.虎跑天下第三泉 .大肚與長腳 .歪才劉沖 .山中宰相和陶公洞
.望兄亭與送弟閣 .狀元亭 .鄭梅兒騎龍 .泥王造反
.楓林聖旨門 .芙蓉千載吊忠魂 .火焰樹(烏干達) .英德客家的魯班經介紹
.趕考路上救婦人 .孔子在新洲的故事 .望娘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