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與插花
① 立秋的來歷和風俗是什麼
立秋,是由來已久的傳統節時。
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漢代沿承此俗,並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
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古代立秋之日,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並下令武將開始操練士兵,以保家衛國。另外,不論朝廷還是民間,在立秋收成之後,會挑選一個黃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謝上蒼與祖先的庇佑。
立秋的習俗有:
1、立鰍
無錫人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就是立秋這天會見立鰍。如果秋季有大風大雨,立秋這天稻田裡的泥鰍就會在水裡立直。所以每到立秋,有經驗的老無錫人都會抓一條泥鰍放在水裡,預測這個秋天會不會有大風大雨。
2、貼秋膘
民間有句俗語: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說的是天涼以後,人們應該多吃些肉食,補充一下因伏天食慾差、加上流汗而帶來的虧虛,提高免疫力。
3、祈福
在常州的武進地區,立秋會舉辦秋會紀念猛將菩薩,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在鹽城的民間也流傳著「爭秋奪福」的說法,這至少有兩三千年的歷史。
② 處暑與立秋有什麼區別
1、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將要結束了。
2、立秋也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但是立秋後暑氣一時難消。
3、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14個節氣,交節時間點在公歷8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0°。處暑的到來同時意味著進入干支歷申月的下半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此後中國長江以北地區氣溫逐漸下降。
4、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未月的結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時間在農歷每年七月初一前後(公歷8月7-9日之間)。"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
③ 關於立秋有什麼說法嗎習俗講究之類的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或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
秋忙會,一般在農歷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備的經營貿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為了秋忙而舉辦的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
貼秋膘,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准。瘦了當然需要「補」,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啃秋,又稱咬秋,歲時風俗。即立秋日吃瓜。在南京吃西瓜啃秋的習俗在古時就有了。傳說明代時有一年,南京城裡許多人長了癩痢瘡,有人便效仿廬州府崔相公之女食瓜讓「癩痢」落疤自愈的故事多吃西瓜,結果瘌痢瘡果真好了。因此人們就在入秋的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習俗。
秋社日,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於漢代,後世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古代收獲已畢,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祀神報謝。
④ 立秋有什麼習俗
立秋是我國一個重要的節氣。在這天,我國民間流行貼秋膘、咬秋等習俗。
1、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
一旦立秋,天氣雖仍然很熱,而人們的身上再無濕粘不適之感,畢竟涼爽的秋天快要到了。於是就開始萌發了要做點好吃的想法,以補償入夏以來的虧空。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來,所以叫「貼秋膘」。所以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2、啃秋
民間有在「立秋」這一天全家一起吃西瓜的習俗,稱之為「啃秋」。一些老人說,過了這一天,就不能再吃西瓜了。
因此,人們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里,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專家表示,立秋後西瓜不是絕對不能吃,但的確要少吃了。因為西瓜性寒,「立秋」以後多吃容易導致腹瀉。
3、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於漢代,後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獲已畢,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4、杭州:食秋桃
江南一帶還有立秋日食秋桃的習俗。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5、天津:「咬秋」
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6、四川:喝「立秋水」吃「涼宵」
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而川東的傳統習俗,立秋這一天老百姓要吃「涼宵」,即用優質糯米製作、再進行冰凍的粥。一方面表達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另一方面象徵夏日即將結束,秋天即將來臨。
7、山東:立秋吃「渣」
山東萊西地區則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這么多食俗大都為防痢疾,足見我國勞動人們對秋季腹瀉的防範意識。
⑤ 立秋有哪些習俗
每年的八月七日或者八日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從這一天開始,雖然高溫的天氣並沒有立即過去,但是天氣已經開始有涼爽的趨勢。那麼,我國民間立秋都有哪些習俗呢?下面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4、秋忙會
秋忙會一般在農歷的七八月份舉辦。是為了迎接秋收而舉辦的經營貿易大會,有些是與廟會一起舉辦,有些是舉辦的單一的貿易大會。一般是為了交換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以及交換糧食等活動。期間還有各種戲劇演出、賽馬、耍猴等節目助興。
以上就是民間立秋期間的一些風俗習慣。我國很多古老的習俗隨著時代的變遷可能已經淹沒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甚至我們今天流傳的一些習俗我們已經無法追溯其始源。但是這些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有責任將這些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⑥ 杜甫的《立秋》全詩是什麼
立秋後題
唐代:杜甫
日月不相饒,節序昨夜隔。玄蟬無停號,秋燕已如客。
平生獨往願,惆悵年半百。罷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⑦ 立秋的習俗是什麼
立秋的習俗主要有:
1、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通常就會出現大麻煩:體重大都要減少一些。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2、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要是用現在的流行語來說,就叫hold住了。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
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的生活習慣,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城裡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鄉下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里,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心情舒暢的啃秋行為,所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3、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於漢代,後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獲目標已完成,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偓《不見》詩:「此身願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4、摸秋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為中秋節。這天夜裡婚後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謂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還是白頭到老的好兆頭。
5、秋忙會
秋忙會一般在農歷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備的經營貿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為了秋忙而舉辦的貿易大會。其實現目標是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規模和夏忙會一樣,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產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現今把這類集會,都叫做「經濟貿易交流大會」。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目助興。
6、秋收互助
秋忙開始,農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習俗,你幫我我幫你,三五成群去田間,搶收已經成熟的玉米。一料玉米要搬四次:頭茬、二茬、三茬、撈空茬。婦女、老人、十來歲的小孩,他們手提竹籠,一排接一排,一株接一株,挨著個兒去搬。切忌「黑熊掰苞米,掰一個扔一個。」而是hold住一個放在籠子里,然後放在地頭玉米穗堆子里,最後用大車拉回家。頭茬先掰已經成熟了的玉米穗,未成熟的玉米穗,留下來二茬再去掰。二茬、三茬是用同樣的辦法去掰。最後撈空茬,把剩餘的玉米穗,不管老嫩、一齊搬回家中。看誰家的玉米成熟的早,先給誰家搬,既不違農時,又能顆粒歸倉。
7、秋田娛樂
秋天,特別是秋忙前後,農事雖忙,秋種秋收,忙得不亦樂乎!但忙中也有樂趣,常見一些青年人和十餘歲的孩子,在包穀、穀子、糜子生長起來以後,特別是包穀長成一人高,初結穗兒的時候,田間里正是他們玩耍的場所。飲食小常識上說,他們把嫩包穀穗掰下來,在地下挖一孔土窯,留上煙囪,就是一個天然的土灶,然後把嫩包穀穗放進去,到處拾柴禾,包穀頂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火去燒。一會兒一全窯的包穀穗全被燒熟了,豐碩的包穀宴就在田間舉行。
簡介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未月的結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時間在農歷每年七月初一前後(公歷8月7-9日之間)。"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
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⑧ 立秋的習俗
北京:
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的習俗要吃肉食,即「貼秋膘」。京城一些老字型大小肉食櫃台前,選購肉食製品的顧客就會排起了長隊。
8月8日,是立秋的日子,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什麼是「貼秋膘」呢?實際上在炎熱的夏季,人們什麼都吃不下去,有厭食之感。
一旦立秋,雖仍然很熱,而人們的身上再無濕粘不適之感,畢竟涼爽的秋天快要到了。於是就開始萌發了要做點好吃的想法,以補償入夏以來的虧空,吃什麼呢?最解饞的是燉肉!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來,所以叫「貼秋膘」。
過去民間對節氣有許多講究,多數又與吃和防病有關,這與人們關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無關系。「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伏天人們胃口差 ,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准。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南京:
本周五就將迎來立秋節氣,立秋是夏至後第三個節點。在老南京立秋節氣上,有著「啃秋」的習俗,還有一些非常有趣的說法,比如「秋後十八盆」,表示立秋後還有長時間的炎熱;另外,關於立秋還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更有「公秋涼爽母秋熱」的說法。
老南京立秋後還有十多天熱
陰陽五行說中,甲乙寅卯東方木,丙丁巳午南方火,庚辛申酉西方金,壬癸亥子北方水,戊己中央土,辰戌丑未四庫土。東曰青龍,西曰白虎,南曰朱雀,北曰玄武。秋屬西方庚辛金,是為白虎,秋老虎之說蓋起源於此。民間所言的秋老虎指的是秋後氣溫的變化,稱秋熱是秋老虎,與五行講的西方為白虎實在是:「此虎非彼虎。」
俗話說「熱在三伏」,盛夏之餘秋後還有一伏(末伏),即是說立秋之後第一個庚日後十天,伏天才算完了。孟秋之月,南京及其附近氣溫仍很高是正常的,問題是秋熱還要熱多久。老百姓有「秋後十八盆」的說法,有說十八盆的「盆」是指舊時冬季烤火取暖之火盆,其形為一廣口淺底生鐵鍋(盆),置於方形矮木架上,燃料多為炭墼或木炭,此物解放後很少見了,喻還有十多天炎熱的火盆要烤,真正「秋高氣爽」還早呢,要到秋分以後才會降臨,宋辛棄疾詞「天涼好個秋」,非為初秋,而是指中晚秋。一說天氣仍然炎熱,要洗澡沖涼18天,這「盆」是指澡盆了。另是指立秋後要下十八次雨,氣候才會真正涼爽,有「秋後一場雨一場涼」之說,總之秋熱難當,從夏至熱到立秋,還未見盡頭。過去無空調電扇,對活潑好動的青少年來講,尤難忍耐,故有「老怕春冷,少怕秋熱」之諺。
單日公秋,雙日母秋難成立
「秋老虎」又以生物界雌虎猛於雄虎,進而稱特別熱的秋天為「母秋」。這一觀點甚至為學界所接受,《現代漢語方言大辭典》就收有「公秋」、「母秋」詞條。但何為公,何為母,百姓深為關心,說法多種多樣,曾有某民俗專家說雙日為公秋單日為母秋,刊於某報,也載於某書(《金陵十記》)。筆者以為此說憑空而來,於理不通、於情不合。民俗和方言一樣,只能是約定俗成、說法要有理有據才行,可以允許異文存在,但不能胡編亂造,這是符合民俗學的要求的。
南京民間流傳的關於立秋分「公母秋」,很多人只知有其說,而不知其意。深究方知有「單雙日說」和「晝夜說」。「單雙日說」,或言「單日公、雙日母」,或言「雙日公、單日母」,其標準是陰歷還是陽歷?如以陽歷日期為准,顯然不合中國傳統歷法,不能作為標准,應予排除;如以陰歷日期為准,又不符合傳統文化中陰陽五行之說。雖然一三五七九單數屬陽,二四六八雙數屬陰,為陽數某日不一定合陰陽五行中之「陽」,同理為陰數的某日也不一定合陰陽五行之「陰」,因為陰歷每個日子是由天乾地支排列的,用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日一轉,這當中天乾地支分別有陰陽之分,天干中甲丙等為陽,乙丁等為陰,地支中子寅等為陽,丑卯等為陰,故某日為陰為陽不是由該日的序數(初三、十五等)決定的。因此「單雙日說」很難成立。
今年「公秋」天氣會涼爽
「晝夜說」即白天立秋為「公秋」,夜晚立秋為「母秋」。白天屬陽太陽主宰,夜晚屬陰月亮(太陰)主宰。這是民俗中傳統的主流說法,為民間認同,合傳統陰陽五行之說。同時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1936年版)有記載,民間以立秋時之朝夜占涼熱,俗雲:「朝立秋涼颼颼,夜立秋熱烘烘。」《中國方言大詞典》有公秋母秋條,謂白天立秋為公秋,夜晚立秋為母秋。又有瞎秋亮秋條,謂白天立秋為亮秋,夜晚立秋為瞎秋。均謂白天立秋較涼爽,夜晚立秋較炎熱。
2008年8月7日農歷七月初七午時立秋,按民間說法是公秋,亮秋,意味著天氣較涼爽。去年果然秋後不太炎熱,真是「天涼好個秋」。今年也是8月7日立秋,但農歷是六月十七曰酉時初(17時01分),按說應該是公秋。為何去年立秋在農歷七月,今年在六月?是因為今年閏五月,農歷有兩個五月,所謂前五後五也。究竟「公秋」即「公老虎」是否大發慈悲,送來涼爽;還是做了改「性」手術,變成「母老虎」而發淫威,使人們酷熱難當,我們拭目以待。
以科學眼光看來,立秋與氣候並無直接、必然聯系,其氣候受諸多因素影響,如台風、西北氣流、溫室效應、熱島效應、綠化情況等。公秋涼爽母秋熱,大概也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總結出的氣候規律。凡事皆有例外,有時這俗諺也不靈驗。不過防暑降溫措施不能鬆懈,時刻注意天氣變化,不可一味貪涼也至關重要。
杭州:
江南一帶還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天津:
立秋除了「貼秋膘」,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 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四川:
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
山東:
山東萊西地區則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這么多食俗大都為防痢疾,足見我國勞動人們對秋季腹瀉的防範意識。
⑨ 關於立秋的風俗
民間對節氣有許多講究,多數又與吃和防病有關,這與人們關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無關系。「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伏天人們胃口差 ,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准。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立秋除了「貼秋膘」,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 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此外,江南一帶還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山東萊西地區則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這么多食俗大都為防痢疾,足見我國勞動人們對秋季腹瀉的防範意識。
⑩ 立秋的由來和風俗
一、立秋的來歷
「立秋」還是一個收獲的標志,所謂「秋不涼,籽不黃」,對於立秋,更多是有利農事的收獲。立秋表示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意。是一個反映季節的節氣。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不僅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獲季節到了。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因此也稱之為」立秋「。
二、立秋有哪些習俗
1、曬秋
每年立秋,隨著果蔬的成熟,篁嶺進入了曬秋最旺季節。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或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
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2、秋忙會
秋忙會一般在農歷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備的經營貿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為了秋忙而舉辦的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
其規模和夏忙會一樣,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產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現今把這類集會,都叫做「經濟貿易交流大會」。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目助興。
3、秋田娛樂
秋天,特別是秋忙前後,農事雖忙,秋種秋收,忙得不亦樂乎!但忙中也有樂趣,常見一些青年人和十餘歲的孩子,在包穀、穀子、糜子生長起來以後,特別是包穀長成一人高,初結穗兒的時候,田間里正是他們玩耍、做戲的場所。
他們把嫩包穀穗搬下來,在地下挖一孔土窯,留上煙囪,就是一個天然的土灶,然後把嫩包穀穗放進去,到處拾柴禾,包穀頂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火去燒。一會兒一全窯的包穀穗全被燒熟了,豐碩的包穀宴就在田間舉行。
他們還上樹捉麻雀蛋,就地打兔子,能吃的野味很多,都可以在野地的鍋里,燒制出來。有葷有素,百味俱全。他們還把打來的柿子,弄來的紅苕,放在土窯洞里,溫燒一個時辰,就會變成香甜的柿子。這種秋田裡的樂趣,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
4、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5、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於漢代,後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獲已畢,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偓《不見》詩:「此身願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一些地方,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