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舞花語
❶ 朝鮮舞串詞
朝鮮族以能歌善舞著稱於世,著名的民間舞蹈有農樂舞、長鼓舞、扇舞、頂水舞等。舞姿或輕盈舒展,或柔婉沉靜,或剛勁跌宕,明朗與含蓄相交織,細膩與大方相表裡。朝鮮族歌曲旋律流暢婉轉、歡快明朗,如《桔梗謠》、《阿里郎》、《諾多爾江邊》等人人會唱。著名的歌曲有大合唱《長白之歌》、獨唱《閨女之歌》.朝鮮族最有名的樂器是伽倻琴,伽倻琴有12根弦,音色深沉柔和,表現力很強。
下面就讓大家一起來欣賞其中著名的舞蹈《阿里郎》
❷ 朝鮮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是什麼
朝鮮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是長鼓舞
朝鮮萬壽山歌舞團歌舞——朝鮮大型歌劇《賣花姑娘》
該劇為廣大中國觀眾耳熟能詳的朝鮮經典劇目,演出了1300餘場。演出該劇的萬壽台藝術團是由朝鮮最優秀的藝術家組成的,曾出訪過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和大洋州等40多個國家,建團以來先後有120位藝術家榮獲人民藝術家、人民演員和功勛演員稱號。《賣花姑娘》曾於1973年、1998年來中國獻演,盛況空前,其精湛的表演藝術給中國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此次來華演出,劇團對劇目進行反復排練和加工提高,服裝和布景全部更新,使演出更加完美,更具藝術感染力。在南京路表演,將帶來3個民族歌舞,讓廣大遊客一睹朝鮮藝術家的風采。
❸ 雅樂之舞花語及寓意是什麼
沉默的愛、光明、熱烈就是它的花語。
不動聲色、不言語表達,只喜歡在的陽光下舞動自己的枝葉,給懂的人看,再華麗的言語都抵不過它的一隻獨舞。所以用沉默的愛做為它的花語非常適合;
此植物的顏色明快、爽朗,株型秀麗雅緻,清朗斑斕,所以用光明、熱烈做為它的花語也是非常合適的。
雅樂之舞寓意著光明和熱烈。它的枝葉長得十分秀麗雅緻,在陽光的照射下,顏色是明快、爽朗的。在日本等國家它還有雅正之樂的寓意,因為它的枝條蜿蜒曲折,形態像極了演奏舞蹈的人,能讓人感覺到它在翩翩起舞。
(3)朝鮮舞花語擴展閱讀:
植物形態
植株高度大約在3米至4米高,但是我們家養的有的還未超過1米,有的甚至只有40厘米至50厘米高,這反而顯示出它靈動、可愛的一面來。它的枝幹較嫩時是紫紅色的,成為老莖後就變成紫褐色的了,但整體的枝條都比較細;其葉子肉質飽滿,呈綠色,但是新生出的葉子邊緣帶呈粉紅色,好像羞紅臉的少女,但是當葉子漸漸長大時,其粉紅色會慢慢的消失。
成年的株型葉子呈現的是黃白色的,但其中間會摻雜一點淺綠色。它的花朵是淺粉色的,但是家養很難見到它開花,而且此植物主要是觀其葉與型,所以很少有人會執著的去探究它為什麼不開花。
❹ 朝鮮舞叫什麼
朝鮮族民間舞蹈,它的心態在民間舞蹈中體現。朝鮮族民間舞蹈是朝鮮族民間舞蹈的表演形式。從明朝開始,便有了它的歷史記錄。
舞蹈類別
農樂舞
最有農耕生活特徵的傳統民間舞蹈,是古代農業豐收後,人們聚集飲酒、歌舞娛樂的遺風。每當夏收農忙時,農民自行組合,清晨同去大田勞作,黃昏返回村莊,在勞動的路上,邊行進邊歌舞,通過歌舞消除疲勞、慰藉辛勤、加強團結以及號召人們熱愛農耕生活。其中「象帽舞」最有特色,舞者戴特製的頭盔,上有可以旋繞的長纓,舞時擺動頭部使長纓在頭頂、身側旋繞飛舞。手中擊打小鼓,以喜鵲步跳躍前進,如騰空遙射,如沖鋒向前,頭上的長纓不斷旋繞,充分表現出朝鮮族勞動人民的樂觀精神。此舞是隨著朝鮮移民傳入東北地區,又發展為中國朝鮮族喜慶中的表演性舞蹈。其中「舞童舞」由兒童在大人肩上表演,也戴著象帽讓飄帶在空中旋繞飛舞。遼寧本溪的朝鮮族農樂舞叫「乞粒舞」,富有農村生活氣息。農樂舞的雛形聯想到漢族的「系鼓互歌」,「舞童舞」聯想到花鼓燈的「上肩」,都是農耕文化型古代樂舞在民間舞蹈中的遺存。
杖鼓舞
俗稱「長鼓舞」。多為女性表演的單人舞蹈,也有男子表演。表演者身挎杖鼓,右手持竹鍵敲打高音部鼓面,左手用掌拍低音部鼓面。高低音色的鼓聲,花樣繁多的鼓點相映成輝,很有特色。表演高潮時常作連續性的行進旋轉。
扇舞
以摺扇為道具表演的舞蹈形式。起源於古代朝鮮巫俗活動,原是巫女持繪有「三佛」神像的扇子作法器跳神表演。後來民間藝人把扇面改繪為花卉,又加強舞蹈的動作與造型,逐漸成為獨立的舞蹈形式,並由單扇發展為雙扇。
圓鼓舞
肩挎圓鼓置於胸前敲擊表演的舞蹈形式。圓鼓原是古代的樂器,後發展為擊打表演的圓鼓舞。男女皆可表演,女性用鼓較小,多為單人表演,舞姿優美,在技巧上發揮個人之長。男子多為群舞,動作開拓有力、富有戰斗性。
假面舞:帶面具表演的男性舞蹈。據說從中國南部傳入,曾為宮廷表演節目。民間流行的假面舞多把唱誦、對話、舞蹈融為一體,分場次表演一些風趣幽默的諷刺故事。
劍舞
是持可轉動的短劍進行表演的女性舞蹈。短劍連結於特製木柄,劍身可自由轉動,表演者甩動並使之隨腕旋轉,發出鏗鏘音響,與優美舞姿相輔相成造成特有的氣氛。原為男子表演,後發展成為典雅又具有韌性的女性舞蹈形式。
拍打舞
亦稱「手拍舞」,男子表演的自娛性舞蹈。舞者用手掌互擊,或用手掌、肘部擊打肩、胸、兩肋、大腿等部位表演。此舞據說源於漁業豐收時漁民們在船上赤膊、歡快地拍打身體以抒發喜悅的心情。下層士兵中曾盛行此舞。
即興舞
表演者合著音樂節奏即興跳舞的形式,稱為「瑪克村」。無一定程式,不論男女老幼都可參加。在喜慶節日、群眾聚集的場合,只要鼓聲一響,人們就自由進場跳舞,即興發揮,充分顯示自己所擅長的舞蹈技藝。
❺ 朝鮮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是什麼
1、農樂舞
最有農耕生活特徵的傳統民間舞蹈,是古代農業豐收後,人們聚集飲酒、歌舞娛樂的遺風。每當夏收農忙時,農民自行組合,清晨同去大田勞作,黃昏返回村莊,在勞動的路上,邊行進邊歌舞,通過歌舞消除疲勞、慰藉辛勤、加強團結以及號召人們熱愛農耕生活。
2、杖鼓舞
俗稱「長鼓舞」。多為女性表演的單人舞蹈,也有男子表演。表演者身挎杖鼓,右手持竹鍵敲打高音部鼓面,左手用掌拍低音部鼓面。高低音色的鼓聲,花樣繁多的鼓點相映成輝,很有特色。表演高潮時常作連續性的行進旋轉。
3、扇舞
以摺扇為道具表演的舞蹈形式。起源於古代朝鮮巫俗活動,原是巫女持繪有「三佛」神像的扇子作法器跳神表演。後來民間藝人把扇面改繪為花卉,又加強舞蹈的動作與造型,逐漸成為獨立的舞蹈形式,並由單扇發展為雙扇。
4、圓鼓舞
肩挎圓鼓置於胸前敲擊表演的舞蹈形式。圓鼓原是古代的樂器,後發展為擊打表演的圓鼓舞。男女皆可表演,女性用鼓較小,多為單人表演,舞姿優美,在技巧上發揮個人之長。男子多為群舞,動作開拓有力、富有戰斗性。
5、假面舞
帶面具表演的男性舞蹈。據說從中國南部傳入,曾為宮廷表演節目。民間流行的假面舞多把唱誦、對話、舞蹈融為一體,分場次表演一些風趣幽默的諷刺故事。
6、劍舞
持可轉動的短劍進行表演的女性舞蹈。短劍連結於特製木柄,劍身可自由轉動,表演者甩動並使之隨腕旋轉,發出鏗鏘音響,與優美舞姿相輔相成造成特有的氣氛。原為男子表演,後發展成為典雅又具有韌性的女性舞蹈形式。
7、拍打舞
亦稱「手拍舞」,男子表演的自娛性舞蹈。舞者用手掌互擊,或用手掌、肘部擊打肩、胸、兩肋、大腿等部位表演。此舞據說源於漁業豐收時漁民們在船上赤膊、歡快地拍打身體以抒發喜悅的心情。下層士兵中曾盛行此舞。
8、即興舞
表演者合著音樂節奏即興跳舞的形式,稱為「瑪克村」。無一定程式,不論男女老幼都可參加。在喜慶節日、群眾聚集的場合,只要鼓聲一響,人們就自由進場跳舞,即興發揮,充分顯示自己所擅長的舞蹈技藝。
❻ 朝鮮最具代表性的民俗舞蹈是哪種舞蹈
羌羌水越來是朝鮮半島最具代表性的民俗舞蹈,由女子集體表演,最初在祭祀儀式上表演,後來演變為民俗舞蹈。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人們點起篝火,手牽手圍著篝火邊歌邊舞。這一傳統民間樂舞現被搬上藝術舞台,使古老的民俗樂舞得以繼續保存。
❼ 朝鮮舞中古格里是什麼意思
古格里是朝鮮舞裡面的一種形式,它的特點是以氣息的運用帶動膝部的屈伸與步伐,並且貫穿於全身,使舞蹈呈現出含蓄、柔韌、細膩、動靜相間的風格特點。即「以內之動,帶動外之動,動中有線,靜時線不斷」
其實我也沒怎麼跳過朝鮮舞,這是是我對於這個淺淺的理解,望採納,謝謝
❽ 朝鮮的安旦舞是什麼意思
安旦舞的特點:韻律哏頓,動作大方,感覺跳躍,情緒高漲。
朝鮮民間舞「安旦」的基本舞步
1. 兔子步:近似幼兒舞步中的跑跳步,要求提膝正吸小腿時動作要迅速,跑跳是的身體重心要平穩,常用2/4拍或4/4拍的音樂。
2. 蓋土步:以右腳為例,正步准備。第一拍雙腳前腳掌立稍屈膝,右腳起原地碎步三次。第二拍左腳迅速綳腳向前擦地而出,同時右腿屈膝,身體重心在右腳動作相同左右反向相反。可交替重復做。
3. 磋步:在2/4拍音樂伴奏下,近似秧歌墊步的做法。步法節奏:右左右,要求身體重心平穩,在朝鮮民族民間舞中,可運用3/4拍音樂,步法節奏:右左右,動作要求步幅均勻,身體重心平穩。
4. 丁字推移步:以右腳為例,右丁字步准備。第一拍右腳勾腳提膝小腿往外劃小弧線向2點一步,身體右側前傾,身體重心前移。第二拍左腳掌拖地向右腳跟靠攏後右腿提膝,右腳落地,同時身體略向後仰,准備走下一步。
❾ 朝鮮舞的典雅風韻
朝鮮族民間舞蹈是以瀟灑、典雅著你的,瀟灑,是舞蹈者表演時的神韻,是民族心態的形象化。典雅,是動作的規范、洗練,是舞姿的古樸自然,展示民族審美情趣,其形成的因素很多。
堅忍與自強的民族性格
朝鮮半島素有「三千里錦綉江山」之稱。古老的朝鮮民族在歷史上屢遭侵略,1910年日本吞並朝鮮,1945年獲得解放後,至今仍分成南、北兩個國家,有待早日統一。中國的朝鮮族是明、清以來,先後遷徙到東北地區定居的移民。他們在艱苦的生活條件下,墾荒種田,辛勤勞動,在北緯45度的寒冷地帶(如延邊)成功地種植優質水稻,建設起美麗的家園。優美的地理環境和特殊的歷史原因,形成了朝鮮族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反映在民間舞蹈中,形成內韌外柔的風格特點。男子舞蹈中樂觀、風趣的表演,也反映出朝鮮族勇於戰勝困難的風貌。
古代歌舞風習的繼承
朝鮮自古以來從民間到宮廷,人人喜愛舞蹈,許多民間舞蹈由傳入宮廷後,經規范和加工又常有一些流入民間,使民間舞蹈的藝術水平不斷提高。如「劍舞」「杖鼓舞」「響鈸舞」都是經宮廷規范後的舞蹈。在民間各種節日中,有不同的舞蹈形式。朝鮮族有崇老的風習,「老人節」專門組織群眾歌舞祝賀,家庭的老人六七十歲生日時,全家跳舞為老人祝壽。年青的女兒和兒媳頭頂酒瓶起舞,給壽星敬酒,稱為「瓶舞」。男子戴著紗帽邊甩帽邊敲擊胸前圓鼓的「紗帽舞」,是手勢面部表情配合舞姿的「手舞」,這些來自生活的創造,和勞動緊密結合的各種舞蹈,有助於民間舞蹈的繼承與發展。
儒 道 佛教文化的影響
朝鮮族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很深,古時候非常講究漢學,以能否吟誦、書寫漢文詩詞、文章水平之如何,來評定文化之高低。儒家孤芳自賞、清高脫俗,道家養生、飛升的思想,形成舞蹈的瀟灑、飄逸的風格。三從四德的封建思想束縛著婦女的發展,這是歷史的局限,而婦女的端莊、溫靜的美德,則形成舞蹈含蓄、柔美的風格。另外,民間舞蹈中的「波羅舞(鈸舞)」「僧舞」等,則來自佛教的儀式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