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的花語
⑴ 仙桃的由來
現在的仙桃市是湖北省的省轄市,比地級市(比如孝感市)級別要小,但比縣級市(比如安陸市)級別要高。以前是叫沔陽縣,相信仙桃那邊的沔陽三蒸所有人都不會陌生的吧。好運。
⑵ 仙桃的介紹
仙桃北依漢水,南靠長江,是湖北省江漢平原中心城市。仙桃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素有「江漢明珠」美譽。仙桃原名沔陽,是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1、武漢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亞洲體操之鄉、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城市2、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城市。3仙桃緊靠武漢,距武漢市區82公里(距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60公里),至武漢天河國際機場、漢口火車站、長江武漢港均只1小時車程。境內河渠網路相通,318國道、滬渝高速橫貫東西,隨岳高速公路和建設中的武漢城市圈外環孝仙嘉高速縱穿南北,京珠高速和滬蓉高速在仙桃附近交匯1,仙桃南到廣州、北到北京、東到上海、西到成都等特大城市均在1000公里半徑之內。42015年度中小城市最具投資潛力100個縣市公布,仙桃市位居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第23名。
⑶ 寫仙桃的習俗作文,仙桃的,一定要仙桃的
仙桃春節習俗
在一年四季的民間節日中,過年的慶典禮俗最為隆重熱鬧。處於荊楚腹地的仙桃,至今仍盛行著諸如換門神、貼春聯、祭祀祖先、開門爆仗、拜年、給壓歲錢、舞龍舞獅、盛宴吃請、抹牌娛樂等習俗,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給人們以高雅的享受和無限的樂趣。
換門神
春節信仰門神的現象,至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禮記.曲禮》篇上便有「春祀戶祭」的記載,祭門神被列為「五祀」之一。到漢代,門神有了具體的姓氏和形象,那就是古代的勇士成慶的畫像,他「短衣、大褲、長劍」,頗為勇猛。唐代,門神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兩員大將秦瓊、尉遲恭的畫像所取代。南北朝時,門神再改為神荼、郁壘二神。南朝梁人宗懍《荊楚歲時記》載:「歲旦,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郁壘,俗謂之門神。」據該書稱,原來,東海邊上有座度朔山,山上一大桃樹,枝葉繁茂,蟠曲三千里。其東北方有一鬼門,為萬鬼出入之處,神荼、郁壘二神據門而守,一旦發現了危害人間的惡鬼,便用蘆葦繩索捆綁起來送去喂老虎。因為鬼怕神荼、郁壘,民間便在門扉上畫二位大神以驅逐鬼邪。經過天長日久的傳承,這種崇拜家庭保護神的風俗便沿襲下來。後世民間,除了武將的門神外,又出現了朝服文官的門神,稱為「五福臨門」或「納福迎祥」,這樣,門神便由消極的驅鬼逐邪變成了積極的迎祥納福。
春節蒞臨,仙桃城鄉的大門上,家家戶戶都換上了新的門神,紅光耀眼,一對對忠誠的家庭門衛,「良宵盛會喜空前」,賜予主人以吉祥、安寧的賜予!構成了春節的第一道亮麗的風景。
貼春聯
如果說門神的來歷與桃樹有關,那麼,春聯則直接來自於桃木。宋代王安石詩雲:「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干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詩中的桃符,就是當時的春聯。什麼是桃符呢?據《淮南子》一書說,桃符就是用桃木削成的兩塊一寸多寬、七八寸長的小木板,上面分別寫上「神荼」、「郁壘」的名字,釘在大門的左右兩側,這與門神的崇拜對象完全一樣,目的在於用來驅鬼避邪。後來,人們為了省事,漸漸地不用桃木板了,而是將它換成兩片紙,畫上神荼、郁壘的相貌或者乾脆寫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貼在大門兩邊就完事了。當然,這種桃符還算不上真正的春聯。
貼春聯是我們民族的好風俗,仙桃大地概莫能外。有一些文質兼美的春聯,不受時代,地域的限制,放之四海而皆準,比如;「門迎春夏秋冬福,戶納東西南北財」,「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無不道出了人們討口彩、求吉利的心態,流傳是極為久遠的。
祭祀祖先
春節祭祖,是人們必經的一項活動。新年將近,各家各戶祖宗的牌位早已撣得千干凈凈。祭祀時,先將香紙蠟燭,牲禮酒漿備齊,供奉於祖宗牌位前,然後上香跪拜,叩頭作揖。一副畢恭畢敬的樣子,充分表現了中國人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
開門爆/仗
正月初一凌晨,當舊年的鍾聲響過十二響,沔陽民眾家家戶戶就爭.先恐後放鞭/炮,霎時,村莊院落處處是噼噼啪啪的鞭/炮聲,火/葯濃香,煙霧繚繞。天亮一看,燃放的鞭/炮大紅紙片鋪滿地面,與大門的鮮紅春聯交相輝映,呈現出一片喜慶祥和的氣氛。鞭/炮,也稱爆竹,起源於古代人們對「年」這種猛獸的抵禦。宗懍《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放鞭/炮慶祝春節,更是發揚先祖遺風。現在鄉鎮還保留著這種習俗
仙桃春節習俗
春節,人們稱之為過年。關於「年」,傳說它原是遠古時候的一種怪獸,頭上長著觸角,兇猛異常。每當寒冬將近新春快來的時候,它就竄出來掠食噬人。人們為了防禦它,一到這時候,就聚集在一起,燃起篝火,投入一根根竹子,竹子發出噼噼啪啪的爆炸聲,將「年」嚇跑。一夜過去了,大家平安無事,於是高高興興地互相祝賀,並拿出豐盛的食物在一起吃喝歡慶勝利。這樣,年復一年,便形成了一個歡樂的節日。
在一年四季的民間節日中,過年的慶典禮俗最為隆重熱鬧。處於荊楚腹地的仙桃,至今仍盛行著諸如換門神、貼春聯、祭祀祖先、開門爆仗、拜年、給壓歲錢、舞龍舞獅、盛宴吃請、抹牌娛樂等習俗,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給人們以高雅的享受和無限的樂趣。
換門神
春節信仰門神的現象,至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禮記.曲禮》篇上便有「春祀戶祭」的記載,祭門神被列為「五祀」之一。到漢代,門神有了具體的姓氏和形象,那就是古代的勇士成慶的畫像,他「短衣、大褲、長劍」,頗為勇猛。唐代,門神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兩員大將秦瓊、尉遲恭的畫像所取代。南北朝時,門神再改為神荼、郁壘二神。南朝梁人宗懍《荊楚歲時記》載:「歲旦,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郁壘,俗謂之門神。」據該書稱,原來,東海邊上有座度朔山,山上一大桃樹,枝葉繁茂,蟠曲三千里。其東北方有一鬼門,為萬鬼出入之處,神荼、郁壘二神據門而守,一旦發現了危害人間的惡鬼,便用蘆葦繩索捆綁起來送去喂老虎。因為鬼怕神荼、郁壘,民間便在門扉上畫二位大神以驅逐鬼邪。經過天長日久的傳承,這種崇拜家庭保護神的風俗便沿襲下來。後世民間,除了武將的門神外,又出現了朝服文官的門神,稱為「五福臨門」或「納福迎祥」,這樣,門神便由消極的驅鬼逐邪變成了積極的迎祥納福。
春節蒞臨,仙桃城鄉的大門上,家家戶戶都換上了新的門神,紅光耀眼,一對對忠誠的家庭門衛,「良宵盛會喜空前」,賜予主人以吉祥、安寧的賜予!構成了春節的第一道亮麗的風景。
貼春聯
如果說門神的來歷與桃樹有關,那麼,春聯則直接來自於桃木。宋代王安石詩雲:「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干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詩中的桃符,就是當時的春聯。什麼是桃符呢?據《淮南子》一書說,桃符就是用桃木削成的兩塊一寸多寬、七八寸長的小木板,上面分別寫上「神荼」、「郁壘」的名字,釘在大門的左右兩側,這與門神的崇拜對象完全一樣,目的在於用來驅鬼避邪。後來,人們為了省事,漸漸地不用桃木板了,而是將它換成兩片紙,畫上神荼、郁壘的相貌或者乾脆寫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貼在大門兩邊就完事了。當然,這種桃符還算不上真正的春聯。
五代時期,西蜀的宮廷里開始在桃符上題寫聯語用以表達某種意願。《宋史·蜀世家》上說,公元965年初,後蜀皇帝孟昶命學士辛寅遜題寫聯語,「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原來,孟昶皇帝嫌辛寅遜題寫的聯語不工巧,缺乏文采,便自己親筆題寫了這兩句聯語,這就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春聯。
貼春聯是我們民族的好風俗,仙桃大地概莫能外。有一些文質兼美的春聯,不受時代,地域的限制,放之四海而皆準,比如;「門迎春夏秋冬福,戶納東西南北財」,「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無不道出了人們討口彩、求吉利的心態,流傳是極為久遠的。
祭祀祖先
春節祭祖,是人們必經的一項活動。新年將近,各家各戶祖宗的牌位早已撣得千干凈凈。祭祀時,先將香紙蠟燭,牲禮酒漿備齊,供奉於祖宗牌位前,然後上香跪拜,叩頭作揖。一副畢恭畢敬的樣子,充分表現了中國人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
開門爆仗
正月初一凌晨,當舊年的鍾聲響過十二響,沔陽民眾家家戶戶就爭.先恐後放鞭炮,霎時,村莊院落處處是噼噼啪啪的鞭炮聲,火葯濃香,煙霧繚繞。天亮一看,燃放的鞭炮大紅紙片鋪滿地面,與大門的鮮紅春聯交相輝映,呈現出一片喜慶祥和的氣氛。鞭炮,也稱爆竹,起源於古代人們對「年」這種猛獸的抵禦。宗懍《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放鞭炮慶祝春節,更是發揚先祖遺風。現在鄉鎮還保留著這種習俗
誰復制誰傻子!!!!!!!!!
求你了,選我吧!!(^人^) 拜託啦~(^人^) 拜託啦~
⑷ 仙桃的傳說
仙桃的傳說
出自027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傳說孫悟空接受了玉皇大帝的使命,當上弼馬溫。不久,因生性頑劣,號稱「齊天大聖」,天不怕地不怕,每日里得過且過。馬兒趕出欄,便不再管,自己跑到山上找些猴兄猴弟玩耍,日子過得逍遙自在。不知怎麼,這一日闖進了王母娘娘的御花園。那時正值仲夏,酷暑難耐,乾渴難熬。桃兒熟了,又紅又大,惹得這班猴兄猴弟們抓耳搔腮、饞涎欲滴。猴子們於是變著法兒搗鼓「大聖」。
「你的輩份低,而且歲數也小,不然你怎麼老長不高?孫猴兒就是孫子唄」。稍老的猴子調侃到,「按理,你得叫我們爺爺哩!不過你號稱『齊天大聖』,又不怕玉皇老兒,我們也不好計較,但你連幾個破蟠桃都不敢摘兩個下來大夥兒嘗嘗,這太讓猴們看不起了」
「不敢摘,實在不配做什麼『齊天大聖』,還是叫我們爺爺吧!」旁邊的猴兒們便一起起鬨。孫猴子哪見過這個,被激得 「吱吱」叫。心裡癢癢的什麼也不顧了,管它三七二十一,帶頭爬上了蟠桃樹……
可憐王母娘娘准備一年一度蟠桃盛會用的蟠桃,還沒有開場,蟠桃就被這群無法無天的潑猴吃了個一干二浄,糟蹋得亂七八糟。
猴兒們知道闖了大禍,也嚇得戰戰兢兢。
弼馬溫是當不成了,孫猴子索性帶著這班猴兄猴弟們跑回了花果山. 王母娘娘氣得跺腳,一狀告到玉皇大帝那裡。一眨眼,天兵天將便把花果山圍了個水泄不通。
猴兒們各自都有一兜未吃完的蟠桃。大夥將蟠桃交給「大聖」,讓他找個地方藏匿起來,免得王母娘娘查出來。大夥遭殃。
不想猴兒們一出洞,看見花果山的雲頭上站著怒氣沖沖的王母娘娘,嚇得「大聖」出了一身冷汗,汗水順著猴臉直往下淌。
「大聖」一驚,懷里的蟠桃也是一咕腦掉了下來。
不想,孫猴兒的汗水在人間竟流成了一條河,人們管它叫:「汗水河」。時值漢高祖劉邦當政,人們便管「汗水河」叫 「漢水河」了。
興許是神猴吃了神桃的緣故,這漢水河終日香氣四溢,好事的人們管它叫「香河」。「香河」雖好,但畢竟是神猴偷食神桃而得名,不免為了忌諱,南方人愛面子,便又取其諧音,「香河」便成了今日的襄河了。
畢竟是王母娘娘培育的神桃,連桃核也帶著一股靈氣,又有漢水河的澆灌,那掉下來的桃核不幾年問竟發芽成長起來。
漸漸的,多少年過去了,這地方有了一片喜人的桃林。桃林長大了,便開花結果。
這桃兒也如天上一樣,又紅又大、清香四溢,更是香甜可口、沁人心脾。
這地方便一時遠近聞名,很快傳揚開來。
人們管這地方叫「仙桃」。
取自「http://www.027.cn/%E4%BB%99%E6%A1%83%E7%9A%84%E4%BC%A0%E8%AF%B4」
仙桃,舊稱沔陽,古稱復州。其建制上溯可至南朝梁武帝天監二年,堪稱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舊治沔城,曾為郡、道、府、州、縣所在地,故爾名勝古跡眾多,人文景觀獨特;文化底蘊厚重,民俗風情濃郁;乃荊楚大地一座歷史名城。沔陽1986年撤縣設市,更名為仙桃市。
仙桃這個地名,很有傳奇色彩。它的由來有五種說法:
一、古時,仙桃名「尖刀咀」。後人嫌「尖刀咀」不雅,取「尖 刀」諧音為「仙桃」。
二、明代時,因仙桃地處漢江和錦瑞河之間,地勢呈桃形,故取名 「仙桃」。
三、清代,有一老者裝了一船桃子來此地出售,因質次價高,買者甚少,老者一氣之下,將桃子掀入河中,此地方言「掀桃」,後改為 「仙桃」。
四、有一仙女路過沔陽一個小鎮,只見這里景色秀麗,人傑地靈,就想試試這里的人心如何,於是挑了一擔桃子在此叫賣。買者甚多。她問:「你們買桃子給誰吃?」青年人說:「孝敬老人的。」老年人說: 「是給小孩的。」仙女一聽,連聲稱贊這里的人都具有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她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吃上桃子,便將沒有賣完的桃子往地上一掀,頓時這里就長出了十里桃林,隨之開花、結桃。人們見了都高興地說:「這是仙人仙法長仙樹,仙女仙花結仙桃。」大家除把樹上的桃子摘下來分給每家每戶外,還贈送給過往行人。從此,這個地方就取名叫 「仙桃」了。
⑸ 湖北仙桃的。
可以找當地典當行,千元以下小型典當貸款,馬上可以辦理
⑹ 仙桃市的簡介
仙桃北依漢水,南靠長江,是湖北省江漢平原區域中心城市。仙桃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經濟總量自1991年以來長期位居湖北省縣市第一位,素有「江漢明珠」美譽。
仙桃原名沔陽,是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武漢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亞洲體操之鄉、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城市。
仙桃緊靠武漢,距武漢市區82公里(距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60公里),至武漢天河國際機場、漢口火車站、長江武漢港均只1小時車程。境內河渠網路相通,318國道、滬渝高速橫貫東西,隨岳高速和建設中的武漢城市圈外環孝仙嘉高速縱穿南北,京珠高速和滬蓉高速在仙桃附近交匯,仙桃南到廣州、北到北京、東到上海、西到成都等特大城市均在1000公里半徑之內。
仙桃市東鄰省會武漢,西接荊州、宜昌,北依漢水,南靠長江,是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城市。仙桃擁有1500多年的建制歷史,是荊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聞名全國的亞洲體操之鄉、文化之鄉、狀元之鄉、魚米之鄉。
古時,漢水之南,有一條支流,名曰 " 錦瑞河 " 。河由老磯頭處入口,繞龍華山的延腳南流後而向東,形成 " 鳳頸分流 " 的兩河三岸三角洲的龍華山。三角尖端,劈江分水,減緩漢江流速,使水上過往舟楫漁船在此停泊,形成碼頭,由此得名 " 尖刀嘴 " ,傳揚於千里漢江。
嘉靖十年 ( 公元 1531 年 ) ,沔陽州府派官駐此統領船運事務。嘉靖四十三年 ( 公元 1564 年 ) 駐軍防匪。自此商賈雲集,日漸繁榮。明末,李自成起義軍逼近沔陽,官府增兵駐守布防,取名曰 " 仙鎮哨 " ,繼而設行政機構於此,命名曰 " 仙鎮公署 " ,形成統一鎮區。後命名為 " 仙桃鎮 " ,一直沿襲。 1952 年,沔陽縣治遷入仙桃鎮。 1986 年,撤縣建市,以縣治地名為市名。
⑺ 仙桃的仙桃由來
仙桃市東鄰省會武漢,西接荊州、宜昌,北依漢水,南靠長江,是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城市 。仙桃擁有1500多年的建制歷史,是荊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聞名全國的亞洲體操之鄉、文化之鄉、狀元之鄉、魚米之鄉。
古時,漢水之南,有一條支流,名曰「錦瑞河」。河由老磯頭處入口,繞龍華山的延腳南流後而向東,形成「鳳頸分流」的兩河三岸三角洲的龍華山。三角尖端,劈江分水,減緩漢江流速,使水上過往舟楫漁船在此停泊,形成碼頭,由此得名「尖刀嘴」,傳揚於千里漢江。
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沔陽州府派官駐此統領船運事務。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駐軍防匪。自此商賈雲集,日漸繁榮。明末,李自成起義軍逼近沔陽,官府增兵駐守布防,取名曰「仙鎮哨」,繼而設行政機構於此,命名曰「仙鎮公署」,形成統一鎮區。後命名為「仙桃鎮」,一直沿襲。1952年,沔陽縣治遷入仙桃鎮。1986年,撤縣建市,以縣治地名為市名 。
⑻ 靈草、牡丹、荷花、梅、松、菊、仙桃、鳳紋、雲水這些花的花語是什麼
牡丹花花語:
紅牡丹,這是最常見的顏色之一,象徵著富貴圓滿,屬性為火。
紫牡丹,花瓣的顏色為紫色,就像它的顏色一樣,花語是「難為情」。
白牡丹,高潔,端莊,象徵著守信的人。
綠牡丹,這個顏色的牡丹花很少見,象徵著對生命的期待,用心的付出。
黑牡丹,黑色的花朵美得深沉,象徵了死了都要愛。但事實上,牡丹花中並沒有真正的黑色,我們通常把深紅色或深紫色的牡丹叫作黑牡丹。
黃牡丹,亮麗富有而華貴。
粉牡丹,雍容華貴,簡單大方。
荷花的花語是:清白、堅貞純潔、信仰、忠貞和愛情。
梅花花語:凌霜斗雪、迎春開放、堅強、高雅、不趨榮利。它象徵著高潔、堅強、美麗、有傲骨之風、不畏嚴寒、貧寒卻有德行的人。
松的花語:
蓬萊松花語為:長壽。
雪松樹語:高潔;寄予人生積極向上;不屈不撓。
黑松的花語是健康、長壽、安居
菊花花語:
翠菊:追想、可靠的愛情、請相信我。
雙瓣翠菊:我與你共享哀樂。春菊:為愛情占卜。
六月菊:別離。冬菊:別離。法國小菊:忍耐。瓜葉菊:快樂,喜悅快活。
波斯菊:純真並永遠快樂著。
大波斯菊:少女純情。
(仙桃)桃花的花語:愛情的俘虜
鳳紋:鳳象徵吉祥的神,鳳紋亦稱鳳鳥紋,包括鳳紋及各種鳥紋。古老的漢族傳統裝飾紋樣之一。鳳紋在青銅器中是最為美麗的紋飾。
sorry,「靈草」和「雲水」的沒有找到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⑼ 仙桃市名的來歷
仙桃市名的來歷與歷史有關。
古時候漢水的南邊有一條支流叫做「錦瑞河」。河由老磯頭處入口,繞龍華山的延腳南流後而向東,形成「鳳頸分流」的兩河三岸三角洲的龍華山。
三角尖端,劈江分水,減緩漢江流速,使水上過往舟楫漁船在此停泊,形成碼頭,由此得名「尖刀嘴」,傳揚於千里漢江。
嘉靖十年(1531年),沔陽州府派官駐此統領船運事務。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駐軍防匪。自此商賈雲集,日漸繁榮。
明末,李自成起義軍逼近沔陽,官府增兵駐守布防,該地取名為「仙鎮哨」,繼而設行政機構於此,命名為「仙鎮公署」,形成統一鎮區。後將該地方命名為「仙桃市鎮」,一直沿襲至今。
1952年,沔陽縣治所遷入仙桃市鎮。1986年,撤縣建市,以縣治地名為市名。
(9)仙桃的花語擴展閱讀:
嘉靖十年(1531年),沔陽州改屬承天府。天啟元年(1621年),沔陽州降為散州,無領縣。
清順治三年(1646年),沔陽州改屬安陸府,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改屬漢陽府,分州南境置文泉縣,縣治新堤鎮,北境沔陽州,州治沔陽城。三十年(1765年),廢文泉縣,並入沔陽州。
民國元年(1912年),改沔陽州為沔陽縣,縣治沔城,屬湖北省江漢道,直屬湖北省。
民國十六年(1927年)撤銷道制,直屬湖北省。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屬湖北省第六督察區。二十五年改屬第四行政督察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6月,在彭場鎮建立沔陽縣人民民主政府。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沔陽縣人民民主政府改為沔陽縣人民政府。建國初期設沔陽專署。
1951年時沔陽隸屬荊州地區,分沔陽南部置洪湖縣(今洪湖市)。1986年5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沔陽縣,設立仙桃市。
1994年10月,經湖北省人民政府審議批准,仙桃市列為省直管市(副地級)。
2000年3月,經湖北省政府批准,仙桃市將29個鄉、鎮、辦事處合並為15個鎮、3個市屬街道辦事處,10個市屬農林牧漁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