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花卉民俗

花卉民俗

發布時間: 2022-03-19 07:06:51

1. 花與中國文化的內容簡介

該書是由著名花文化專家撰寫的論述中國花文化的專著。作者以其扎實的觀賞園藝學和文回化學的答基礎,從文化史的角度,對中國名花、賞花之道、瓶花之說、中國花卉食品、花卉與健康、花卉與中國文學、花卉與中國美術、中國郵票上的花卉、花卉與中國宗教、花卉與中國民俗、花卉與中國園林、花卉與中國音樂、中國名人與花卉等方面作了系統的敘述,書末附有中國花卉大事記和中國花卉典籍名錄。知識性、趣味性和實質性較強。

2. 如何從花卉文化看民俗文化的傳承

1 民俗文化傳承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民俗文化是多姿多彩的。但在經濟全球 化的同化下, 在旅遊活動的負面影響下, 民俗文化的純凈性也受到了極大的沖擊。 為了使多樣的民俗文化傳承下去,必須對民俗文化的文化內涵進行發掘及宣揚。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常重視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保護, 《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 (2001 年 11 月 2 日第二十次全體會議根據 IV 委員會的報告通過決議) 指出: 「人 類的共同遺產文化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 這種多 樣性的具體表現是構成人類各群體和各社會的特性所具有的獨特性的多樣化。 文 化多樣性是交流、革新和創作的源泉,對人類來講就像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物平 衡那樣必不可少。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遺產,應當從當 代人和子孫後代利益予以承認和確定。 〔1〕而各國民俗文化的多樣性正是世界文 」 化多樣性的一種反映。民俗及民間風俗,是廣大民眾所創造和傳承的文化現象, 〔 具有民族性與地方性的特徵。2〕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在歷史發展過程中,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這些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區 的歷史發展軌跡,也是一個地區或民族文化不斷發展創新的根源。但在經濟全球 化、旅遊活動日益頻繁的今天,民俗文化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如許多少數民族地 區的民眾,尤其是年輕人,已不再願意穿著本民族的服飾;按古規,苗族的蘆笙 在每年春種秋收這一段農忙日子裡是不能吹奏的, 可在貴州雷山縣的一個苗族村 寨,倘若來了旅遊團隊,不論什麼季節,只要付上 300 元左右的人民幣,就可以 〔 觀賞到全套表演。3〕從中也引出了一個問題:如何做好民俗文化的傳承工作,從 而保持民俗文化的多樣化?要使民俗文化在一個地區、一個民族傳承下去,要做 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發掘並宣揚各種民俗文化中的文 化內涵。 2 花卉與民俗文化 在我國的民俗文化中,花卉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1 2.1 桂花與民俗文化 關於桂花,漢晉以來,有月宮桂樹之說。 《太平御覽》引《淮南子》雲:「月 中有桂樹。」進而有吳剛在月中伐桂的傳說。比喻科舉考中為月中折桂、蟾宮折 桂,且作為成語,至今使用。月亮和桂花的傳說還演化出中秋賞桂、飲桂花酒的 習俗。桂花除了與中秋節相關,在其他民俗文化中也有反映。如彝族剪紙中就有 〔 桂花的圖樣。2〕 2.2 菊花與民俗文化 重陽節的菊花包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重陽節也叫「菊節」、「菊花節」,重陽 節與菊花有關的民俗有賞菊、簪菊、飲菊酒、食菊糕等。 唐李欣《九月九日劉十八東堂集》詩:「風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 惡酒,湯餅茱萸香。」宋代《乾淳歲時記》記載:「都人是日飲新酒,泛黃簪菊, 且各以菊糕為饋,以糖肉秫面雜物為之。」〔4〕在這些記載中可略見古時重陽節飲 菊酒、簪菊、食菊糕的風俗。 重陽節與菊花的關系如此之密切, 是與我國民眾所創造出來的菊花的文化密 切相關的。菊花被認為是辟邪之物, 《續齊諧記》雲:「汝南恆景隨費長房游學, 長房謂之:?九月九日,汝當有大災厄,急令家人縫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飲菊 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雞犬羊牛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 ?此可代也。?」〔5〕因菊花傳說有此辟邪之功效,所以重陽節簪菊、飲菊酒、食菊 糕等習俗一開始不免有辟邪的意思。菊花有葯用價值。 《神農本草經》將菊花列 為百草上品,認為「久服利血,輕身耐老延年」;菊花的葯用價值更被追求長壽成 仙的道教借用,認為菊花是食之可以不老的仙品,東晉道士葛洪《神仙傳》雲: 「康風子服甘菊花,柏實散,乃得仙。」 菊花除了與重陽節聯系密切,在其他民俗文化中也有反映。如壯族的壯錦花 〔 紋圖樣就有菊花等紋樣。2〕現在,菊花茶也是大眾普遍飲用的飲品。 2.3 牡丹花和民俗文化 牡丹的栽培歷史早在魏晉南北朝時就已有記載。傳說唐朝武則天冬日醉酒, 令百花開放,唯牡丹抗旨未發,被貶洛陽。牡丹不懼淫威,不畏權貴,不為困苦 2 〔 逆境所折服的品性,正與中華民族的氣節相吻合。6〕牡丹的國色天香,更寓意富 貴吉祥。錫伯族的門框、窗、屏風、相框上所雕繪的圖案就多有牡丹。壯族的壯 錦也有「鳳穿牡丹」等圖樣。土家族織的土花被面的花紋也包括了「蝴蝶撲牡丹」、 〔 「四鳳抬牡丹」等。2〕 2.4 石榴杜鵑和民族文化 除此之外,在我國文化中象徵多子多福的石榴是彝族剪紙的圖樣,也是苗 族蠟染的主要圖樣;象徵傲雪高潔品質的梅花是彝族剪紙的圖樣;象徵愛情和幸 福的羊角花(即杜鵑花)是羌族人民的最愛,也被羌族婦女廣泛應用為挑花和刺 〔 綉的花卉圖案。2〕 轉貼於 中國論 3 民俗文化的傳承 在我國民俗文化中,花卉包含著濃厚的文化底蘊。要做好民俗文化的傳承, 避免經濟全球化及旅遊活動等對民俗文化的沖擊, 就要在發掘這些民俗文化的同 時,做好民俗文化內涵的宣揚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兩點。 3.1 避免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而失去了民俗文化的多樣性 經濟全球化沖擊著多彩的民俗文化。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發掘並宣揚 民俗文化對民俗文化的傳承很有意義。比如,現在情人節玫瑰花、聖誕節的聖 誕樹等西方民俗文化的象徵物在我國年輕人中間有一定的影響力。 但中秋節的桂 花、重陽節的菊花等中國民俗文化的象徵物卻在人們心目中慢慢地淡化。長此以 往,很容易造成民俗文化被同化的現象,同時失去本國民俗文化的底蘊,也失去 民俗文化創新的根本。在中秋節、重陽節這些傳統節日來臨之際,如果報紙、電 視等媒體適時宣揚桂花、菊花等內在的民俗文化內涵,有條件的公園適時組織桂 花展、菊花展,對民俗文化的傳承將會起到有益的促進作用。 3.2 避免旅遊活動對民俗文化的沖擊 在我國的一些旅遊地,「旅遊經營者們往往對旅遊者持一種迎合的態度,旅 游者喜歡什麼,他們就提供什麼,藝術品、手工藝品,甚至某些建築樣式和風格 〔 都以遊客的趣味為標准, 缺乏恰當的引導和可貴的守護精神」。3〕這樣做的後果, 3 就是造成民俗文化的扭曲、失去真我,旅遊者看到的也不再是真正的民俗。在旅 游活動中,應讓旅遊者看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並使旅遊者了解這些文化的內 涵。在廣州的茶樓喝茶應可以喝到菊花茶,而不是八寶茶;去彝族看到的剪紙中 應有石榴、桂花、梅花圖樣,而不是玫瑰花的圖樣;欣賞羌族的挑花和刺綉應可 以看到羊角花(即杜鵑花)的圖案,而不是鬱金香的圖案。而且,導游應講解相 應的花卉的民俗文化內涵。 這樣, 遊客不僅會對當地的民俗文化有所了解、 尊重, 認識多樣化的民俗文化,而且當地的民俗文化會得以傳承、繁榮。當然,在避免 旅遊活動對我國的民俗文化的不良影響的同時,也要尊重外來遊客的民俗文化, 〔 就拿菊花來說,在德國、法國等國家,菊花是葬禮上用的花。 7〕如果在接待來自 這些國家的遊客時,遇到旅遊地適逢菊花展,或預計參觀壯錦時會看到菊花花紋 圖樣等情況,都需要導游事先向遊客說明我國的民俗文化,說明絕非有心冒犯, 並徵求遊客的意見是否去參觀,以表示對外來遊客的民俗文化的尊重。 我國的民俗文化絢麗多姿,要在全球經濟化的大潮中,在旅遊業蓬勃發展的 現代, 避免民俗文化逐漸式微, 甚至消亡; 保持民俗文化的多樣性, 並不斷繁榮, 就需要我們發掘出民俗文化的內涵,讓人們了解民俗文化豐富的內涵。這樣,處 於這種民俗文化氛圍的當地人會珍惜本地的民俗文化,發展本地的民俗文化;而 慕名而來的旅人則會欣賞到地道而多彩的民俗文化,尊重這種民俗文化。如此, 民俗文化才能保持其多樣性。

3. 中國有哪些用花習俗

由於受幾千年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響,中國形成了許多用花的習俗,而且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區,有各自特有的習俗。

從用花的顏色看,在我國紅色被視為喜慶、美滿、吉祥和尊嚴,因此在禮儀、生日、慶典和各類民俗活動中,多用紅色花。白色花表示衷悼,如選白菊花、白百合、馬蹄蓮、松柏枝等,用於送葬、掃墓,以體現庄嚴肅穆。黃色花則視為皇家和佛教的色彩。

除顏色外,花枝數的多少,也有約定俗成和規定。在我國民間習慣中用「9」這個數,認為較吉利,象徵天長地久,常用於為老人祝壽。又認為「10」是全數,十全十美,常用於祝賀朋友新婚、生日或看望產婦,寓意幸福美滿、生活和睦。「8」是「發」的諧音,寓意財源茂盛,開張大吉大發,常用於商店開張誌喜,公司成立和大廈落成。「6」也是吉數,即事事順利。「2」是「偶數」,寓意「成雙成對」。對於單數如3、5、7,較少用。而「4」則是忌諱數,往往不用。

此外,使用鮮花還應考慮不同的場合、對象。為老人祝壽,可送一盆長壽花,祝長者不老,或送一盆萬年青,表示青春常在。如果是為年輕朋友慶賀生日,可送一束月季花、木本象牙紅、石榴花,寓意前程似錦,年華火紅。婚禮或結婚紀念日,選擇的花卉常有:並蒂蓮、芍葯,表示花開並蒂、芍結雙花、相親相愛。也可選百合花,表示百年好合。喬遷之喜多送文竹、君子蘭。節日期間看望親朋好友,可選一盆金果滿樹的四季橘或大麗花。去醫院看望病友,宜送唐菖蒲、香石竹、月季、晚香玉等,配於文竹、滿天星,以祝願其早日康復。表示懷念、婉惜之情的多送菊花等。為了「投其所好」,通常還可以根據送花對象,選擇其喜愛的花。
僅以漢族為例作一簡要介紹。

(1)用花顏色的習俗

人們喜用紅色花表示喜慶如常選紅色的牡丹、紅色的月季、紅色的蜀葵、香石竹等,用於婚禮、生日和慶典的場合;白色花表示哀悼,如選白菊花、白百合、馬蹄蓮等,用於送葬、掃墓;黃色花被視為皇家和佛教的色彩,如將黃色牡丹、黃色月季、黃色芍葯、黃色菊花等,用於宮廷插花中。

(2) 不同節氣的用花習俗

中國民間有很多節氣,在不同節氣用花有所不同。如清明節常采折嬌柔的柳枝和明媚的桃花用於掃墓;五月初五端午節,常采折有香味的菖蒲和艾蒿等草葯,扎在一起掛在門上,驅蟲辟邪;九月九重陽節,以賞菊、飲菊酒表示祝賀。另外,民間還常用柏枝來插花,以象徵冬至的到來。

4. 論文:如何從花卉文化看民俗文化傳承

如何從花卉文化看民俗文化傳承

民俗文化傳承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民俗文化是多姿多彩的。但在經濟全球化的同化下,在旅遊活動的負面影響下,民俗文化的純凈性也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為了使多樣的民俗文化傳承下去,必須對民俗文化的文化內涵進行發掘及宣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常重視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保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2001年11月2日第二十次全體會議根據IV委員會的報告通過決議)指出:「人類的共同遺產文化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這種多樣性的具體表現是構成人類各群體和各社會的特性所具有的獨特性的多樣化。文化多樣性是交流、革新和創作的源泉,對人類來講就像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物平衡那樣必不可少。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遺產,應當從當代人和子孫後代利益予以承認和確定。」
而各國民俗文化的多樣性正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一種反映。民俗及民間風俗,是廣大民眾所創造和傳承的文化現象,具有民族性與地方性的特徵。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這些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區的歷史發展軌跡,也是一個地區或民族文化不斷發展創新的根源。但在經濟全球化、旅遊活動日益頻繁的今天,民俗文化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如許多少數民族地區的民眾,尤其是年輕人,已不再願意穿著本民族的服飾;按古規,苗族的蘆笙在每年春種秋收這一段農忙日子裡是不能吹奏的,可在貴州雷山縣的一個苗族村寨,倘若來了旅遊團隊,不論什麼季節,只要付上300元左右的人民幣,就可以觀賞到全套表演。

5. 各色各樣的民風民俗

一。滿族滿民風民俗
[民族簡介]
滿族,現有人口約9821000人。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遼寧省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國各大中城市。 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2 0 0 0 多年前的肅慎人。肅慎人,是滿族的最早祖先。遼、宋、元、明幾個朝代稱「女真」。長期生活在長白山以東、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廣闊地區。1 6 世紀後期,努爾哈赤崛起,以女真人為主體融合了部分漢人、蒙古人和朝鮮人,形成了一個新的共同體——滿族。 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滿族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滿文是1 6 世紀末參照蒙古文字母創制的。後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加「點」,稱之為「有圈點的滿文」或「新滿文」。由於清代以來大量滿族遷入中原地區,在經濟、文化、生活上與漢族交往密切,滿族人民逐漸慣用漢語文。 滿族主要從事農業。散居城市的滿族人大多從事工業和文化科學事業。在歷史長期發展進程中,滿族同胞對祖國的締造和文化的發展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飲食習慣]
餑餑是滿族平時和節日的主要食品。餑餑是用粘米做成的。有豆面餑餑、蘇葉餑餑和粘糕餑餑等。滿族的餑餑很耐餓,攜帶方便,風味獨具,至到今天仍是頗為風行的食品。 酸湯子也是滿族的傳統餑餑食品。薩其瑪是馳名全國的滿族糕點。

[婚喪習俗]
滿族婚禮既帶有本民族濃厚的特點,又融合了不少漢民族的風俗禮節,一般地講要經過以下程序: 訂婚:滿族青年男女訂婚有兩種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長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親,便 托媒人給子女許訂終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種是男女雙方互不認識,托媒人為子女訂婚,並由媒人轉交雙方的"門戶貼",開具雙方的旗佐、履歷、姓氏、三代。此外,還要互相檢驗生辰八字。 放定:即遞財禮。分放大定和放小定兩種。放小定是未來的媳婦拜見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親時,得到財物。放大定叫做「過大禮」,俗稱「下大菜」,就是選擇吉日,男方將聘禮送到女方家。 結婚前一日,送親的要喝「迎風酒」。新娘則離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稱「打下發」。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車送親,由其哥哥護送。彩車到新郎家時,洞房門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讓喜轎車抬著新娘從火盆上經過,俗稱"過火避邪"。為趕走或殺死隨轎而來的鬼怪,新郎要向轎門虛射三箭;也有實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轎底射,以免傷著新娘。接著,新娘被人扶出轎來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拜完北斗後舉世聞名行「撇盞」儀式。即頭戴紅蓋頭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豬肘一方、酒三 盅、尖刀一把,薩滿單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滿語念經,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拋向空中,同時端酒盅齊把酒潑到地上。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蒼保佑新婚夫婦,使他們子孫滿堂,白頭偕老。舉行完以上這些儀式後,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攙進洞房。新娘過門坎時,在門坎上放有一副馬鞍,新娘必須從上面跨過去。新房的床鋪必須全科人鋪設,洞房鋪好後要在房內奏樂,稱 「響房」。新娘入洞房時,一小女孩手拿兩面銅鏡,對新娘照一下,然後把銅鏡掛在新娘的前胸後背。接著,另一小女孩遞過兩只錫壺,裡面盛有米、錢等,新娘或抱在懷里,或夾在腋窩,俗稱「抱寶瓶」,又叫「抱保媒壺」。當新娘在床上坐穩後,新郎用秤桿把罩在新娘頭上的紅布揭去,叫做 「揭蓋頭」。接下來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長壽面或子孫餑餑等。

[建築特色]
滿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晚輩住南炕。

[服飾特色]
本世紀3 0 年代,滿族男女都穿直統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女性旗袍下擺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綉花卉紋飾。男性旗袍下擺及踝,無紋飾。4 0 年代後,受國內外新式服飾新潮的沖擊,滿族男性旗袍已廢棄,女性旗袍由寬袖變窄袖,直筒變緊身貼腰,臀部略大,下擺回收,長及踝。逐漸形成今日各色各樣講究色彩裝飾和人體線條美的旗袍樣式。

[民族禁忌]
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二。蒙古族民風民俗

蒙古族自古以來就有各種迎賓禮節。預約的會客,不論是社會團體還是私人會面,主人總是遠遠的迎候著客人。有人會在路邊等候,有的騎馬飛馳而來,有的騎著摩托、乘著越野吉普車趕來,在隆重的場合還會分幾個梯隊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遊,您一定會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為這是蒙古族從古到今的傳統。當來到這里,您一定會情不自禁地贊美主人的住處,「這真是一塊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會用臨時學會的蒙語「賽努!賽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懷,一句蒙古語說出來,這里的主人會由衷地高興。
當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進蒙古包後,賓主相序而坐在蒙古包的左側。一般來了十分尊貴的賓客,主人會主動讓您坐在正北(男坐進包後的西側,女坐進包後的東側)位置上。這時候,主婦會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擺在客人面前,然後端上一碗滾燙飄香的奶茶,請客人們品嘗。接著在問候和笑聲中開始敬酒,主人手捧哈達,托著銀碗、齊眉舉盤,把美酒敬獻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一飲而盡,主人會非常高興,頓時主客情融,氣氛很快會熱烈起來;如果您不善飲酒,接過銀碗品一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這表達了對主人的尊重與親密。
待客
這里的主人首先給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擺上奶食、糕點、炒米等茶食為客人壓飢解渴,有的還做點面條,讓客人們少吃一點墊個頻祝?然後敬酒。由主人先用小酒??酒盅)向客人們每人敬一杯,這就是敬酒的開始。接著用大杯(比銀碗小一點專用敬酒的銀制器皿)從客人中的年長者開始,依次一一進行;敬酒達一定杯數就要奏樂唱歌為客人們喝酒助興;酒後用飯,招待客人的最高禮節為整羊宴,其次為羊背子宴。
神奇的蒙古包
如果說草原是綠色的大海,蒙古包則是大海中的點點白帆。蒙古包作為草原上特有的建築,既美觀又實用,而且結構簡單,便於拆運。
蒙古包具有結構簡單,便於拆遷組裝,就地取材,自產自用等特點,非常適於游牧生活,蒙古包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的聰明才智。在大海般的綠色草原上,星羅棋布的蒙古包白帆點點,會使人感悟人與大自然的和諧!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圓形尖頂,外用一層或二層羊毛氈圍裹,裡面用「哈那」和「烏尼桿」支撐。「哈那」是數十根同樣粗細、拋光後的木棍,用牛皮繩連接,構成可以伸縮的網狀支架。「烏尼桿」是用木棍支撐的傘狀包頂支架。蒙古包頂端還有「陶腦」――天窗,既可通氣又可採光。整個蒙古包用數根毛繩牢 牢固定,抵禦風的侵害。
華麗的民族服裝
蒙古族的服飾包括衣、帶、靴及頭飾等,款式講究,裝潢精美。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服裝。蒙古袍衣體寬大,袖子較長,下端不開叉,衣領較高,服帶中圍,非常適應廣闊草原游牧生活中的防寒及一衣多用的需要。腰帶是蒙古袍必不可少的,腰帶一般由綢、緞等料製成,長達數米,顏色視袍子的顏色而定。男子扎腰帶時,袍子向上提,下擺束得較短,即顯得精幹瀟灑,騎乘或勞動時也方便。女子之相反,扎腰時一定要把袍子拉展,以顯示身材的苗條健美。穿蒙古袍系腰帶除裝服飾上的需要外,實用價值也很大,繫上腰帶騎馬時可以保持腰和肋骨的穩定和垂直,冬天還可保暖。
「查干薩日」的祝福
蒙古族把正月稱為「查干薩日」(漢語意為「白月」);草原上的春節活動主要有祭火、祝壽、拜年等,並且從農歷臘月二十三開始,到正月(查干薩日)達到高潮。
祭火
蒙古族很早以來以祭火的習俗迎接春節,因為燃旺的火焰象徵著一年裡一切幸運吉祥。祭火在過去比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哈日楚戶」(貧民)一般在臘月二十三日祭火,而「台吉」(貴族)在臘月二十四日祭火,有的牧戶把系有五色綵綢的五小捆蘆葦插在門外樹上,將劈成細條的柞樹放在燃旺的火撐子上方的四條腿上,戶主穿好禮服跪在正門處的墊子上,把用油網包好的羊胸骨奉獻給聖火。婦女們則將美酒、黃油灑進聖火,並按順序站立,叩頭。富裕的牧戶則搞大型祭火,祭祀時用整羊,並將左鄰右舍請來喝茶吃酒。有的將聖火點燃後三天不熄,三天中不許遷場,不許在聖火上烤腳。目前,傳統的祭火在新一代牧民中已很少舉行了,但是在草原旅遊點和慶祝的喜慶日子,人們還是點一堆篝火助興。
祝壽
春節期間牧民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祝壽的對象為正當「本年」的長者。祝壽開始時,先為85、73高齡者祝壽,時間一般在臘月25或26日,臘月27至除夕的幾天里,則為61、49的本年者祝壽。給長者祝壽時,晚輩除要行禮祝賀外,還要贈送壽禮以示尊敬。祝壽禮的輕重多寡,一般視祝壽對象的年齡大小而定。
除夕
草原上春節的高潮,附近的牧民們都要相互喝茶,然後人們扶老攜幼聚集在年長者的家裡,進行除夕「乃日」 (宴會)或家人聚集在一起看電視節目。接著牧人們要到邀請自己的每家去作客,有時因戶多,宴會往往通宵達旦。
除夕時,牧民家家都要擺放「花盤」即將點心、奶食、糖果等整齊地擺放在一個大盤子里,擺放的形式大部分呈圓柱體,也有方形的,每層一種,很有規則。這一習俗,不僅在牧民家中一直保留,而且在城市的蒙古族家中,也沿襲著這傳統。
拜年
草原上春節最隆重的活動,拜年在正月初一晨曦微露時候開始,牧民們先祭敖包,然後開始家庭內部拜年,先是晚輩向長者問安跪拜,然後由長者祝福晚輩幸福長壽。拜年時,晚輩要衣帽端正,手捧哈達進行。
家庭拜年後,牧民們相互互拜。互拜時,先到年長者的家裡,隨著互拜的進行,人們自動結伴而行。每到一家,要以同行者的年齡大小依次而入。拜年時,牧民們一般要獻上一兩首頌辭或頌歌。對出色的歌手,戶主會捧起放有哈達的奶食盤頌祝辭。草原上的春節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是牧民們辛勤勞動一年後歡歌笑語的時刻。

草原宗教
內蒙古自治區也是一個多種宗教並存的民族地區,現有喇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東正教、漢佛教和道教7種宗教。漢佛教在我區有悠久的歷史,其它宗教從十七世紀後先後傳入。
錫盟的喇嘛教是屬西藏佛教格魯派,傳播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解放前,錫盟有喇嘛教寺廟192座,喇嘛12750人,大多分布在牧區的蘇木。1960年廟宇減少為102座,喇嘛 3542人,1966年廟宇減少到92座,喇嘛2290人。在十年內亂期間,黨的宗教自由政策遭到破壞,喇嘛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絕大多數寺廟被破壞,經書被焚毀;寺廟停止了活動,造成了嚴重的後果。粉碎「四人幫」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政府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錫盟喇嘛教的喇嘛和信教群眾逐漸恢復他們的正常宗教活動,有的寺廟國家還撥給維修經費加以修繕,一些年老多病無依無靠的喇嘛領取了生活補貼,自養事業有所發展。
廣東民風民俗大觀園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讓我帶大家走進廣東民風民俗大觀園吧!
涼茶
廣東人最愛飲涼茶,認為涼茶是身體的保險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無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個月內不飲幾杯涼茶(多為王老吉),嬰幼兒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認為身體健康沒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廣東涼茶之一,有清熱下火,生津止渴,潤肺排毒之療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涼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葯物組成,適用於四時感冒、頭痛發熱等積滯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葯性最為寒涼,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對平和一些。小兒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葯物組成,適用於小兒感冒發熱、煩躁咬牙等症。適用於體質強壯、素來火旺濕盛、經常咽喉腫痛、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膩者。但是,喝過涼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個字「苦」!我喝涼茶的時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進去好
幾片陳皮去苦。
廣東迎春花市
廣州美稱「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桔,各大公園都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上搭起綵樓,拱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涌來,擺開陣勢,售花賣桔,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廣州種花為業,已有100O多年的歷史。早在五代南漢時代,珠江南岸庄頭村一帶,就有許多素馨花田,南漢王劉悵的寵姬素馨就是庄頭的種花女。 金桔象徵「大吉大利」。與其相類似的還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誠膜拜,飄逸肅穆,深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臘月初,市面上有從福建漳州運來的大批水仙頭,人們買回後,精心培植,通過對水溫和日照的調節來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團圓飯時,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聲中依次開放,這情景給人們帶來無窮的樂趣。俗語說,「花開富貴」,這正巧取了個好兆頭。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氣襲人,所以家家必備。
當然,廣東還有好多民風民俗。比如:煲湯、
舞獅、種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還有舞牛的……每個地方的民風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著我們去發現它呢!
中國的傣族是一隻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民族,人口近百萬。主要散布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西部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等自治縣。
潑水節是傣族最為重要的節慶。每年陰歷四月舉行,一般為期三至四天。至今傣族人民中還流傳著一個神話:遠古的時候,傣族地區有一個惡魔,他作惡多端,人們恨透了他,可什麼辦法都對付不了惡魔。後來,七位姑娘發現了惡魔的致命弱點,只有惡魔的頭發才可置於死地。一天夜裡,姑娘們勇敢的殺害了惡魔。但惡魔的頭一著地,就燃起了大火。此時,姑娘們立即輪流抱起頭顱。每年換一次,當換人時。人們都給抱頭顱的姑娘潑水,沖去身上的血污和疲倦。後來就形成了傣族最為重要的節日——潑水節。
在「麥日」也就是節日的第一天。人們一清早就要採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但來清水「浴佛」——為佛像洗塵。「洗浴」完畢,集體性的潑水便開始了。一群男女青年帶著清水,湧出大街小巷,逢人就潑。「水花放,傣家旺,」「潑濕一身,幸福終身」一朵朵吉祥.幸福.健康的水花在空中綻放。
劃龍舟是潑水節最為精彩的節目之一,常常在潑水節的「麥帕雅晚瑪」(第三天)舉行。那日人們都穿上節日的盛裝聚集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江上停泊著各色各樣的龍舟,船上坐者數十名強壯的選手,號令一響,龍舟便像離弦的箭往前飛去。到處都是鑼聲.鼓聲.號子聲.喝彩聲,節日的氣氛在這里達到了高潮。
「放高升」是潑水節的另一項節目。高升是傣族人民一種自製的煙火,將竹竿底部添以火葯和其他配料,置於竹子搭成的高塔上,街上引線,常在夜晚燃放。在空中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族,光彩奪目,甚是美妙。潑水節是傣族傳統文化的結晶,是一個快樂而幸福的節日。

6. 關於荷花的習俗有哪些

首先說下「蓮」的寓意:蓮又叫荷花、水芙蓉、芙蓉、水華、水芸、水旦等等。 蓮花是佛教的標志,我想這個大家都知道;同時它又被譽為「花中君子」,用以贊美「出淤泥不染」的君子品格;《群芳譜》也有說過「凡物先華而後實,獨此華實齊生。」即自然界中的花唯獨蓮的果實與花同在,加之蓮諧
音「廉」(潔)、「連」(生),民俗便有有「一品清廉」,「連生貴子」等諧音取意;蓮有一蒂二花者,稱並蒂蓮,以象男女好合,所以又比喻夫妻恩愛等等。

蓮有關的文化習俗與蓮的寓意是分不開的,有如下一些:

1、采蓮習俗
江南有舊俗就是采蓮、愛蓮、賞蓮,這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提及:「到了采蓮季節,青年男女打扮得整整齊齊,泛著一葉葉小舟,在湖面邊采邊唱,這也是情人約會,談情說愛的大好時機,那又是一個多麼熱鬧的場面!這可以從梁元帝《采蓮賦》中得到印證。」當然,這兒的「江南」在六朝或是更早遠的時期指的是長江以南,尤其指「兩湖」地區,後來在江浙之地也有此風俗。

在采蓮季節,古人還有泛舟游賞的習俗。采蓮時還會唱采蓮歌,大都是以蓮比興的情歌。因為蓮和它的地下莖有諸多生態特徵如「蓮開並蒂,藕貫七心」,「藕斷絲連」等,此外「蓮」、「芙蓉」等名稱又關顧著表示愛情的特定用語。
至今在泉州晉江安海一代還有端午節采蓮的習俗。午後,闔家老幼穿新衣,上街游賞,登白塔。俗曰:「投悌」。各境扛木刻龍頭,舉大旗,提鮮花籃,敲鑼鼓,奏管弦,唱采蓮歌(俗名「蘇魯連」)。迎於各戶。執旗者舞於各家廳堂,呼吉祥語,提籃者送戶主鮮花,人家以紅包勞之。是謂『采蓮』。

2、放蓮花燈
這是端午的傳統習俗。又叫「放河燈」。放了蓮花燈,象徵借著河神的力量,祈求當年風調雨順,水陸平安。
此外在北京等地七月十五中元節也有夜放河燈和點蓮花燈的習俗,也是繼正月十五元宵燈節後,老北京的又一個傳統燈節。
放河燈亦做放荷燈,是自古以來流傳下來超度亡人的一種習俗。荷花燈都是用天然的荷葉插上點好的蠟燭做成荷花燈。那時也有用西瓜、南瓜和紫茄子等,將其中心掏空,當中插上點好的蠟燭,將這些燈往河裡一送,排成一隊「水燈」。
七月十五前後的晚上,各家的孩子均呼伴結群,遊逛街市胡同,小孩們眾口一詞地喊道:「蓮花燈、蓮花燈,今兒個點了明兒個扔!」那時的孩子們要在夜晚相互比誰的燈更美更亮,當年謂此舉為「斗燈會」。

3、掛「蓮花燈」的習俗
元宵佳節,有掛「蓮花燈」的習俗,元宵節掛『蓮花燈』寓意旺丁旺財。「蓮藕代表『財運連連不斷』、蓮蓬裡面的蓮子和茨菰寓意『早生貴子』,而紅白兩色花代表男孩和女孩,剛好湊成一個『好』字,代表兒孫滿堂!」

4、年畫、荷包
一些民間繪畫中,一頭龍首、獅尾、鹿身,身披鱗甲、馬蹄細腿的麟麟,背上有的馱著一年輕女子,手中抱個胖娃娃,以示送子;有的背上騎個童子,懷抱蓮蓬和笙,取「蓮(連)笙(生)貴子」的諧音;畫面的背景「天宮」隱約展現,以示天賜貴子。

刺綉荷包的紋樣中常見有"蓮(連)生貴子"、"蓮里生子"、"魚戲蓮"、等。傳說這其中"魚"比喻男,"蓮"比喻女。"蓮"與"子"的關系就是母子關系。還有「連(蓮)年有餘(魚)」等。

5、祈蓮神
江西省廣昌縣是國家命名的「中國白蓮之鄉」。該縣赤水鎮太和村一帶素有「祈蓮神」的民間習俗。
相傳隋末唐初某年春,世代種蓮的廣昌縣白水寨西溪村(今名赤水鎮太和村)村民們正值搶季栽蓮之際,卻遇社會動亂,村民們被迫棄蓮外逃,避難於山林。當避難村民貧病交困的之際,七蓮童領王母之詣從天而降,幾經酣戰,除暴安良,解眾生於劫難。此日正是六月二十四日。全體村民決定將這一難忘的經歷以一種形式銘記下來,世代相傳,以感戴七蓮童恩德。於是,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定為「蓮花生日」(習慣簡稱為「蓮花節」 ),寓連生貴子之兆。
從此,每年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太和村的蓮農們便舉行「祈蓮神」活動。

6、佛教習俗
蓮花,又稱荷花。它是佛教經典和佛教藝術經常提到和見到的象徵物。蓮花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因為它與釋迦牟尼的許多傳說聯系在一起。佛祖一出世,便站在蓮花上,這天正是四月八日,以後就成了佛教的「浴佛節」。釋迦牟尼覺悟成道後,起座向北,繞樹而行,「觀樹經行」,當時就是一步一蓮花,共18蓮花。每當他傳教說法時,坐的是「蓮花座」,坐姿也成「蓮花坐姿」,就是兩腿交疊,足心向上。
另外,按照佛教的說法:蓮花代表佛祖清凈的法身,庄嚴的報身,於是便成了佛教吉祥物。
藏傳佛教中更是有很多與蓮有關的習俗。

7、「食荷」習俗
用荷配兌其它食物製作節日食品進餐,稱之「食荷」。「食荷」的傳統食譜為蓮糕、蓮子粥、荷蒸飯、花瓣酒。
鶴慶白族的荷花節,人們觀蓮花、唱蓮歌、嘗蓮饌,堪算是一種獨具特色的花卉飲食文化。此外在南京也有「食荷」習俗,品種很多,荷花粥、荷葉粥、荷葉粉蒸肉等等、濟南等地也有食荷花瓣的習俗。

8、「碧筒飲」
荷花在濟南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在利用荷花方面,濟南還有一些特殊的習俗。其中最有意思的,要算碧筒飲。

據唐代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一書中記載:在古代,大明湖的荷花盛開之際,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邊避暑,他們把湖中的大蓮葉割下來,盛上美酒,然後用簪了將蓮葉的中心部分刺開,使之與空心的荷莖相通。人們從荷莖的末端吸酒喝,那滋味,用當時親身體驗過的文人的話說,就是「酒味雜蓮香,香冷勝於水」。這就是被唐宋文士傳為美談的「碧筒飲」。

在濟南荷葉矗盛酒外,用它還可以做成許多獨具風味的食品。如將鮮嫩碧綠的荷葉,用熱水略燙一下,煮粥時蓋在粥上,等煮好的粥涼後再加糖,色碧味香,名曰:「荷葉粥」,是濟南夏令著名的小食品;按做「米粉肉」或「粉蒸肉」的 做法,先切好豬肉,炒好米,拌上醬油,然後選用大明湖產的只有碗口大的嫩荷葉,洗凈,一張荷葉包起一塊豬肉和適量的炒米,攤放在碗里,再上蒸籠,蒸熟後即成「荷葉肉」。吃是連肉帶荷葉一起吃,即有豬肉的美味,又有荷葉的清香,特別鮮美。用同樣的方法,還可以做成荷葉雞、荷葉魚等上等佳餚。此外,用荷葉包裝食品,也是濟南特有的風俗。以前食品店裡賣的蒸包、鍋貼、熟肉以及腌菜等,許多都是用荷葉包裝,這樣即不透油、透水,又別有一番清香滋味很受人們歡迎。

另外,過去濟南人還有吃荷花瓣的習俗。其中「炸荷花瓣」就是濟南夏季特有的名菜。將新鮮、完整、干凈的荷花瓣洗凈之後,掛上一層薄薄的雞蛋糊,再放到油鍋里炸,炸好後撒上白糖,吃到嘴裡,清香可口,回味無窮,很為人們所喜愛。

8、「放河(荷)燈」

從上游向下游放荷燈
夏歷七月初七,是民間鵲橋會節日,又叫情人節、女兒節,人們怕牛郎看不清夜暗的鵲橋,便在人間河流放燈,讓牛郎認路快步與織女相會。宋代以後不少文人詩文中有此記載。

「牛郎織女天河配,水上荷花燈傳情」

唐代有揚一益二之說,游賞之風冠於西南,聞名天下。後蜀孟昶的花蕊夫人百首宮詞中,有「法雲寺里中元節,又是官家降誕辰」記載,可見盛行中元節之早。「河燈亮,河燈明,牛郎織女喜盈盈」、「河燈一放三千里,妾身歲月甜如蜜」、「放河燈,今日放了明日扔」等民謠、竹枝詞,可證習俗的久遠。

7. 中外花語民俗中用什麼花卉表達愛情

玫瑰是愛情的最佳代言人,不少新人拍婚紗照,首選玫瑰,但玫瑰的顏色不同含義也有所區別:紅玫瑰代表:深愛著你;粉色玫瑰表示:動情在心、愛的宣言;白玫瑰則表示:天真、純潔、尊敬的含義。

8. 如何從花卉文化看民俗文化傳承

  • 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時期的民俗文化是各不相同的。 我國有濃厚的民俗文化底蘊,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如喜氣洋洋過春節、張燈結綵過元宵、懷鄉祭祖過清明、紀念屈原過端午等各種節慶紀念活動。

9. 與觀世音菩薩相關的花卉的民俗傳統

太好了,首先恭喜你,能發心繪制觀音菩薩的畫像! 這是非常吉祥的! 畫觀音菩薩的人,都會很有福報,種下了極大的善根,以後多生多劫,都會在天上人間,吉祥如意!觀音菩薩大慈大悲,他影響到至少半個亞洲。您可以參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至於華,應當是佛教的華為好,蓮花是最多見的,尤其是佛and菩薩都會坐,或站在蓮花台上。植物以竹子為好,有道是『白蓮台上彌陀佛,紫竹林中觀世音』。其實,觀音菩薩的道#場普陀山(浙江),就有紫竹林。佛的經典也有竹林精舍的記載,現在江西雲居山真如寺,廣東雲門寺的竹子特別漂亮,我覺得竹子跟佛教是很有緣分的。

又,觀音菩薩手中一般都拿著一支楊柳。楊柳在古代出家人是用來嚼的,可以去除口氣。另外,有一首詩你應見過的:

觀音菩薩妙難酬 清凈庄嚴累劫修
三十二應遍塵剎 百千萬劫化閻浮
瓶中甘露常時灑 手內楊柳不計秋
千處祈求千處現 苦海常作度人舟

意思相當明顯吧。

個人覺得,芭蕉是不太好的,因為佛教里芭蕉常常是個貶義詞,如維摩詰經,有幾處說芭蕉不好的地方。大概是像一棵樹,但是很不堅固。梨花可能也不太合適,我暫時都沒有聽說佛教跟梨花的關系。

記得觀音菩薩的頭上一定要畫一尊佛,就是菩薩的師父阿彌陀佛,也叫無量壽佛,幾乎每個觀音都是這樣的,佛弟子都知道。頭上頂著佛,是佛經講的「頂戴如來」,是非常尊敬,依教奉行的意思。
總之,非常贊嘆你。菩薩一定會保佑你的!

10. 德國風情民俗(關於花的)

德國人更喜歡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幾乎家家都有盆花,有的家庭還有室內花壇,栽種著木本和草本的各種花卉,陽台、宅邊也被充分利用種上了花草。酷愛大自然,傳統式的二三層小樓散落在山坡、田野、林間或河邊,樓前房後都配有別致的小花園。

德國家家戶戶的窗前門外都栽種著各種花草(尤其是小城市),到春夏季節花團錦簇、奼紫嫣紅,彷彿進入匯成了一片花的海洋。

但鮮花店的生意卻絲毫不受影響,德國每年消費的鮮花數量,在歐洲排名第一。城市、鄉村、小鎮、弄堂、小巷都會隨時發現花店,鮮花常年盛開。在書店也有許多介紹花草種類的圖書。

在春夏之季,藍天、白雲、綠草地,鮮花到處盛開,自然環境非常優美,但德國人仍然在自己的院落種花種草,把自己的小家和周圍大環境綠化、美化起來。

養花已經成為德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習俗,愛花源於他們對美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德國人對於名貴的花卉並不是很狂熱。也許就是簡單的一些小花,但當全城的窗檯上都種上了同一種小花時,那種別樣的魅力毫不遜於那些世界聞名的名貴花卉。

(10)花卉民俗擴展閱讀

德國人養花的特點,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德國戰後民生凋敝,城市滿目瘡痍。人們只能用大片的植物掩蓋城市創傷,也藉此來撫慰心靈的創傷。

戰後重建,經濟沖上快速道後,各種社會問題接踵而來。很多人心靈苦悶,無處派遣,於是養花種草就更進一步的傳播開來了。

這種奇特的現象,造就了德國無論大小城市都有連片的綠茵草地,家家都花草繁盛的景象。初來乍到的外國人看後都驚嘆並贊賞不已,但老一輩的德國人都知道,這滿目繁盛背後的辛酸與無奈。說到底,深層次講,是一個倔強民族的社會心理問題。

熱點內容
在櫻花校園模擬器里生小孩 發布:2025-09-19 17:09:37 瀏覽:245
七夕新娘幣 發布:2025-09-19 17:09:36 瀏覽:577
2017合肥七夕節 發布:2025-09-19 17:05:17 瀏覽:224
綠植護綠的畫 發布:2025-09-19 17:04:06 瀏覽:896
紅線百合 發布:2025-09-19 16:32:37 瀏覽:917
四季蘭花盆景 發布:2025-09-19 16:29:01 瀏覽:982
寒風里的梅花 發布:2025-09-19 16:25:22 瀏覽:375
西安買蘭花 發布:2025-09-19 16:19:27 瀏覽:234
日和坊七夕 發布:2025-09-19 15:50:15 瀏覽:757
lol的情人節皮膚有哪些 發布:2025-09-19 15:24:10 瀏覽: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