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花瓶花卉
1. 北京豐台去哪有花市
走三環到中央電視塔那兒的花卉挺多的,價格也行。
2. 一幅世界名畫 一個花瓶 裡面插滿鮮花 油畫 求這幅畫的名字
插滿來鮮花的花瓶這是西方油畫裡面源最常見的題材啊!以這個為題的世界名畫太多了,光梵高就有十幾幅——向日葵,鳶尾花等~~~你是指什麼顏色的花瓶,瓶里是許多不同種類的花還是單一品種的?
有許多花種的有:
作者:讓·范·惠桑 - jan van huysum
作品名稱:《花瓶里的花朵》 -Flowers in an Urn
作品尺寸:寬 60厘米 高 79.9厘米
作品年代:1720 作品材質:畫布油畫
這個畫家畫了很多花瓶中的花的題材的世界名畫,最擅長寫實型靜物花卉油畫,不知道你要找的是不是這幅,以前油畫書上有這張。
3. 油畫怎麼畫山上的花
桌面用背景的基色加白加黃,與背景在純度,明度上有區別即可。保證畫兩筆調兩筆,這種習慣對於初學者來說是很好的,有時候調了一次色,一直畫一直畫,最後畫的顏色缺少變化。畫兩筆,調點色,一個物體的顏色都是在同一個顏色基礎上變化的。不能說這個是紅色,抄個紅色,這個有點紫,我再抄個紫色。腦子里思考起來其實很乾脆直接。這幅畫整體比較綠色,所以過紅的顏色要控制面積,紅不能偏黃。這幅畫的難點在於花朵和花葉上面,刻畫比較精細,難度有點大。小細節的光影關系非常柔和舒適。
4. 北京朝園花卉市場的主要經營項目
朝園花卉市場經營面積14000平方米,採用先進的營銷模式,以經營中高檔花卉為主,通過鑒賞展賣、網路推廣銷售等多重組合式銷售渠道,突出新、奇、特、快的經營特點。經營項目主要有鮮花切花、水族漁具、花盆花架、園林木藝、園林機械、戶外休閑、木器藤藝、綠植盆景、模擬花卉、國畫油畫、家居飾品、紫砂茶品、玻璃彩陶、高級瓷器、奇石木雕、花瓶花皿等,是展示、銷售、批發、電子商務為一體的綜合性花卉交易市場。市場建築主體為陽光玻璃溫室,具有現代美感,室內採用商場式裝修裝飾,營造出優雅自然、舒適方便的購物環境,室外建有充足停車位。
自2011年更名朝園文化收藏品市場以來,主要經營項目發生了改變,變更為奇石根雕、文玩字畫、翡翠玉石、水晶珠寶、紫砂茶葉、傢具地毯、瓷器擺件、水族造景等,市場經營范圍廣泛,文化氣息濃厚,已經打造成以文化為主的高端市場。
5. 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去年命題創作考什麼啊
素描:紙飛機
色彩:陰天
平面:游戲
立體:限定在立方體空間內的五個圓柱體做穿插
速寫:坐在窗前的婦女
08年的考題
設計今年加的速寫,以後都會有的.
游戲這個題目總體來說較往年簡單,就是從題目本身出發所能夠想到的一系列名詞作為基本元素,然後用另外與之相關的元素作為實物與之結合就行了,比如:眼鏡於游戲手柄的按鍵等等.最重要有一個明確的訴求點.
四、研究美術高考試題
根據近年全國各大美術院校 2002 年至2003 年專業試題內容進行分析研究。
中央美術學院:素描,用寫實手法,畫一隻手和一張紙,形式自定,不添加其他物品。色彩 : 夕陽下的山和天空。
設計 :1.「十 」 的聯想,4個創意稿,其中3個 8 × 8cm 、1個 20 × 20cm, 表現手法不限。 2. 根據所視圖,畫出兩個立體圖,根據規定空間關系畫出立體圖形,表現手法不限。
中國美術學院:素描,石膏頭像(馬賽、羅馬青年、海盜)。色彩:默寫一盆花。
中國美術學院:素描,男頭像寫生;色彩:五隻梨、一灰色花瓶內插一束黃花、一隻杯子、一 塊暗紅色襯布、一塊紅色襯布。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素描,同考場的兩考生互畫;色彩:根據所給黑白圖像,填色。畫中女青年穿黃色外衣,手握綠色蘋果。
設計 : 根據所給百合花彩色圖片,畫一個適合紋樣,由所給百合花照片,使你有何聯想設計一個有實用價值的物品。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素描: 男青年頭像寫生;色彩:靜物寫生四個大西紅柿、四個土豆、一紙杯(內有橘計)若干櫻桃,背景襯布斜放一塊藍襯布。
設計:「WORK」有「 工作、作業、勞動、職業」 四個意思。
東華大學:素描:默寫、戴護士帽的女青年頭像;色彩:默寫一個啤酒瓶、一個裝有啤酒的 、玻璃杯、兩上梨、兩個蘋果 , 一塊布襯布。
設計:1. 把一個邊長 80cm 的正方形八等分,等分形為基本形再組成新的三個圖形。 2. 根據所給圖形,組合成十二生肖中的任意三種動物,圖形大小、數量、色彩、質感不限。
東華大學:素描:照片面出 3/4 正面的人物頭像、形象、特徵與所給照片相符,表現形式不限,限用鉛筆和炭筆;色彩:用所給出的靜物組成一幅水粉畫,並用淺灰色襯布為背景, 色彩不限,內容(水壺、三 個蘋果、四串葡萄、一個磁碟、一把水果刀 , 刀為木製)。設計 : 根據所給圖案畫一幅裝飾畫,根據圖案設計另一種(限用6套色表現形式不限、尺寸不限)。
以上所例舉,是近兩年兒所美術院校、美 術設計院校考試試題,由於字數有限,不能例舉更多院校試題,通過幾所美術院校的寫生與默寫內容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各院校的考題內容的難度在不斷增加,但不管考試的內容如何變換,萬變也不會離開藝術規律這個宗旨:測試美術考生的最基本的造型能力和藝術修養的掌握情況以及藝術潛質,藝術的可塑性是最重要的。
……就找到這么多……希望對你有點用吧……- -|||
6. 大清國元年正月大吉日唐英奉旨製造什麼夜光花瓶
大清國元年正月大吉日唐英奉旨製造「三款同出萬花紋琺琅彩雙耳夜光花瓶」。
琺琅彩瓷以其潔白堅細的胎質,瑩潤如玉的釉面,明快艷麗凝厚的色調,精細入微的筆法,精湛絕倫的技巧,寫實的立體畫感,以及爐火純青的燒彩技藝而登峰造極於瓷壇。特別值得稱道的是他同時又是中西藝術、中西工藝的結晶,而且是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直接授意並親自指導下,選用景德鎮最優質的瓷胎,運至宮廷中,由宮廷畫師與西洋畫師合作,這一特定條件下,所創新的工藝結晶,這在中國陶瓷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中都為罕見。琺琅彩瓷是專供紫禁城內皇帝後妃們玩賞的「御用瓷」,乾隆曾下旨「庶民弗得一窺」。琺琅彩的燒造雖歷經康、雍、乾三代,但時間僅有四十多年,自督陶官唐英去世後就很少燒制了,從乾隆中期後的檔案中,有關琺琅彩瓷的記載也見不到了。所以,琺琅彩瓷非常珍貴而且稀少。
清朝初,隨著西方宗教,天文歷法,數學,物理,醫學,音樂,繪畫以及各類工藝美術的紛紛湧入,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康熙皇帝,經過慎重的思考後,決定對外來文化採取包容接納先進的科學技術,但又不盲目推崇的態度,支持中西文化交流而有益於中國文化的發展。琺琅彩瓷的創造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琺琅釉這一外來藝術裝飾材料,遠在公元前1800年古埃及第十一王朝就已經出現,但當時只是一種相當粗糙的產品。近代畫琺琅技法,起源於十五世紀中葉的法國,到十七世紀初法國工匠凈一世(譯音)發明了畫琺琅的新方法,即在琺琅這種較軟的玻璃料內,添加不同金屬氧化物作為呈色劑,用油調和而成為現代的琺琅料,能取得如油畫般的和諧色彩效果,裝飾於銅胎工藝品上。當法國傳教士將銅胎畫琺琅彩瓶作為貢品呈獻給康熙皇帝時,其優美的造型,絢麗的色彩,比五彩、鬥彩瓷更具魅力,而深受康熙喜愛並被深深吸引,由此誘發要將琺琅彩釉移植到中國瓷器上的妙想,並決定在宮中嘗試製造,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便在宮中開始了不斷試燒的艱苦歷程,其間還聘請法國傳教士馬國賢,郎世寧督理試制。馬國賢寫信回國時曾提到「皇上變得醉心於我們歐洲的琺琅畫,盡各種可能地將其介紹進宮中御廠,由於從歐洲帶回了在瓷器上繪畫所用的色彩及數件大型琺琅器,使他相信可以做出某些物品,他命令我和郎世寧以琺琅繪畫」。
由於琺琅彩瓷是要仿效銅胎畫琺琅的技法,而在瓷胎上用多種琺琅釉進行繪畫的創新,但銅胎屬於金屬體,而瓷胎為非金屬體,二者質地完全不同,能在銅胎上畫琺琅,不一定就能在瓷胎上畫琺琅,所以難度非常大,入窯後燒結的時間也很難掌握,加上琺琅彩料全由外國進口,因此進度很緩慢,直到康熙在世前三年,仍然要求法國傳教士返回歐洲,替他尋找最優秀的經過專門訓練的畫琺琅工人,特別是會燒爐的人。經過三十二年的艱苦努力,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也就是他去世前的第二年,才得以燒造成功。
繼康熙以後,雍正、乾隆都非常喜愛瓷胎畫琺琅,而特別動用宮廷著名畫師為琺琅彩作畫。其中,唐岱以「山水沉厚深穩」著稱,戴恆則長於花鳥畫,是畫水墨琺琅彩的高手,賀金昆是《石渠寶笈續編》上有繪畫作品著錄的畫家,以「善畫人物花卉」,「筆底丘壑頗富」著稱,這些著名的宮廷畫師與郎世寧等西洋畫師,相互交流經驗,由此瓷胎畫琺琅彩能夠在吸取傳統繪畫技法,即以圖案形式為主,而一變成為以寫實形式為主的藝術風格。
郎世寧為皇宮所繪琺琅彩為皇宮所珍藏,數量極少,也就是兩三件而已。
郎世寧的繪畫參合中西技法,用中國的丹青料做西式的畫法,取得別具一格的艷麗色彩,而瓷瓶所表現的,則是以西方的琺琅彩料繪中國的寫意畫而別具心裁,更意想不到的是,郎世寧避開中國傳統畫以延綿不斷的線條來進行形象的塑造,而是採用短細的小線來表現立體感,光線明暗的真實感。用行家的話說,非常「開門」。落款為楷書「大清國乾隆元年正月大吉日御制欽命內務府員外郎署理九江關兼管景德鎮造廠窯務唐英奉命督陶燒造」為一圈,瓶底中書青花款「乾隆御制」,右為紅彩方雙圈紅楷書「皇清乾隆御用」,左為紅彩雙方圈楷書「乾隆御覽之寶」。
7. 油畫靜物寫生一般常用什麼物品作為靜物
我們在進行油畫靜物寫生或者創作時,都會精心地挑選自己喜歡的靜物進行描繪,那麼油畫靜物寫生中常見的有哪些物品呢?下面我們來看一下。
丹納在《藝術哲學》中指出:「藝術的目的是表現事物的本質,即表現事物的主要特徵」。這樣看來我們在選擇靜物方面除了內容之外,還應有一個形象的標准問題。既要選擇的物體最好是個性特徵鮮明。鮮明來自對比。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凡對比強烈的,知覺程度就高。因而,不同質地、大小的物體,色彩配置能產生較深的感情語言的物體,也是選擇靜物時要注意的。
8. 太陽油畫背景 米羅 1967年
1973年作 雕刻時光 布面油畫
從現代到當代—繪畫形式的演變
編號:0160
估價:140,000-180,000
編號:0161
估價:110,000-150,000
編號:0162
估價:60,000-80,000
編號:0163
估價:150,000-180,000
140,000至180,000
畫面尺寸55×38.5cm;含框尺寸71×54cm
09:00-- 20:00
北京亞洲大酒店
拍賣會名稱
拍賣會專場
北京亞洲大酒店
說明 左下角有簽名,畫框背面橫桿上標注編號 藝術家簡介:馬克斯·阿古斯第尼,當代印象派色彩大師 祖籍科西嘉島的馬克斯·阿古斯第尼1914年出生於巴黎。還在巴黎高等美術學院當學生的時候,他就顯示出了他在印象派技法方面的非凡才華。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他入伍參戰。可是不久之後便成為戰俘,在獄中度過三年。 戰後,他在法國中部的夏托魯市工作多年。出色的繪畫才華,尤其是肖像畫與風景畫,使他開始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之後,他搬往普羅旺斯的加爾吉列斯小鎮,並定居下來,直到1997年1月逝世。入院前幾天,他仍然堅持作畫,留下了精彩的作品。 阿古斯第尼在世界各國都被認為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色彩畫家。他一直鍾情於描繪巴黎、克勒茲地區或是南部地區,一心致力於創建一個安寧幸福的世界,不被二十世紀紛紛擾擾的各家藝術學派所左右。他與「詩意寫實主義運動」的畫家們交往甚密,包括莫里斯·布里昂肖(Maurice BRIANCHON)和羅蘭·奧杜(Roland OUDOT),他不停地思考,試圖遠離動盪生活的俗世煩惱,只留下敏銳的感覺。他利用光影和色彩的律動,來展現鍾情的主題:吉維尼小鎮的田野和花園,普羅旺斯的葡萄園,海港,沙灘,靜物。在他生前,在巴黎舉辦過大量畫展。麗春花、水景、熏衣草田野、春天的田野、花束等題材的作品,都令他名列當代印象派佼佼者之列。他在作品中常以鮮艷的油彩來描繪充滿生機、朝氣蓬勃的花卉。在他看來,花束代表著幸福與希望的凝聚。他的畫向我們闡述幸福的歲月。 一些相關的專業藝術書籍中都提到這位藝術家的名字。 1998年,馬克斯·阿古斯第尼回顧展畫冊《創作的奧妙—馬克斯·阿古斯第尼()回顧展畫冊》出版。畫冊收錄了這位當代印象派大師的797件作品。 作品簡介:《雕刻時光》是一部被凝固了的時光,黃黃暖暖的色調讓我們想起甜蜜的溫馨。黃色的桌子和淡黃的背景相呼應,瓶中紅黃相間的鮮花和瓶身上的紅黃印花相呼應,整個畫面圓滿溫和,猶如紀念一段美好的戀情,回憶起來總是眷戀,意猶未盡,蜜般的甜美。 畫框為蒙帕納斯式木雕框,框角與中央飾有百合花樣漆米灰色塗層。1940年代巴黎手工製作。狀況良好,格調優雅,與畫面本身相得益彰。 此作品有法國巴斯蒂亞法庭授權鑒定師,「古玩、傢具、繪畫」鑒定專家協會成員Gilbert POLVERELLI出具的鑒定證書。 藝術家生平: 1914:出生於巴黎。父親在他出生前不久、戰爭爆發初期去世。 :考入巴黎高等美術學院,顯露出印象主義繪畫才華。 青年時代的阿古斯第尼在科西嘉島聖達米亞諾阿爾茲教堂創作壁畫 1942年,被捕入獄,與其他同為戰俘的畫家朋友被送往東普魯士。 馬克斯·阿古斯第尼(正中坐)正在創作畫像 :應征入伍,戰爭期間被捕入獄,三年戰俘。 :返回巴黎,開始藝術家流浪生活。 :前往定居法國中部的夏托魯市,創作風景作品,為美國駐軍官員創作肖像畫。 馬克斯·阿古斯第尼在法國南部的加爾吉列斯為阿斯先生創作肖像畫。這位戰爭期間來到這座小鎮避難的阿斯先生在逝世之後,將這件肖像畫捐贈給卡吉萊斯市政廳,作為永久展示作品。 1969:結識了前拍賣人皮埃爾·馬丁-卡耶,與他簽訂了獨家代理協議,由讓娜·格林貝格主持的埃克斯-普羅旺斯的馬丁-卡耶畫廊獨家代理作品。這家畫廊使他的作品得到世人的關注和賞識。 1970:阿古斯第尼前往法國南部普羅旺斯一年,前六個月寫生創作春季和夏季風景,冬季六個月在位於克茲的工作室創作。 1997:馬克斯·阿古斯第尼於1月14日逝於普羅旺斯奧巴涅醫院 1998:馬克斯·阿古斯第尼回顧展畫冊《創作的奧妙—馬克斯·阿古斯第尼()回顧展畫冊》出版,畫冊收錄了這位當代印象派大家的797件作品。 色彩是繪畫的兩大基本元素之一。通過對色彩的運用,藝術家既能發揮無限的想像力,又能表達豐富的情感。不同的色彩也能帶給觀眾不同的視覺體驗,激發不同的情感共鳴。下面兩幅作品就是很好的比較。 這兩幅作品分別是馬克斯·阿古斯第尼的布面油畫(左圖)和米羅·沃基奇的紙上油畫(右圖)。它們都描繪了相同的主題:花卉靜物。兩幅畫的構圖也非常相似:畫家都是正面視角構圖,花瓶置在畫面的正中央,統一的顏色使背景抽象化;瓶里的花束矗立挺拔,可以看出它們都是鮮活水靈,兩幅畫中的花朵也多為紅黃兩色。 簡單的構圖實際上重新採用了傳統的花卉靜物畫的構圖,也就是在16世紀荷蘭靜物花卉畫剛剛成為獨立題材時候典型的構圖(如圖所示,荷蘭16-17世紀畫家Jan Brueghel the Elder,,的作品,畫於1603年)。 顯然,色彩對於兩位畫家來說比構圖重要,他們都想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色彩上。事實上也是如此。馬克斯·阿古斯第尼的《雕刻時光》以黃色作為主色調:放置花瓶的平面是黃色的,背景也是用了大面積的淺黃,就連綠色的枝葉和紅色的花朵也摻雜了很多黃色。整個畫面分成上下兩部分:畫面上方是紅、黃、綠三色組成的花;畫面下方前景也是由紅、綠、黃三色組成的花瓣、葉子和背景;它們相呼應,使得畫面重心平均地分布在上下方。而中間的藍色花瓶連接了上下兩部分,瓶子上的紅、黃花朵圖案形成了既是色彩的、又是構圖的過渡。通過不同顏色在空間中的重復運用,藝術家在尋求色彩的平衡和畫面的和諧。 米羅·沃基奇的《藍色的爛漫》看似和馬克斯·阿古斯第尼的《雕刻時光》類似,但是米羅·沃基奇尋找的不是色彩的平衡,而是它們之間的對比游戲,而且他把這一游戲進行得更加徹底。藝術家把色彩中的三原色- 紅、黃、藍- 全運用到一起。描繪枝葉的綠色實際上混合了藍色的顏料,它們看上去並不明顯,幾乎和背景的顏色混為一體。這也是畫家刻意的安排,與其說畫家運用色彩來描繪一張花朵的圖案,倒不如說畫家通過描繪花朵進行了一場大膽的色彩游戲。通過處理三原色在畫面中的相互關系,藝術家探索顏色在空間中的運動和由此帶來的視覺效果。而且,這些色彩之間的關系並不是平衡的,而是循序漸進的:背景和花瓶構成了大面積的藍色,隨之是形成半個圓形的紅色花朵,而兩朵黃色的畫點綴其中,同時零星分散幾點黃色。紅、黃、藍三色之間的關系既錯落有致,又對比鮮明。 不同的顏色也激發了觀者心中不同的情感。馬克斯·阿古斯第尼的《雕刻時光》通過大量的黃色和紅色給人帶來熱情和溫暖。而米羅·沃基奇《藍色的爛漫》中的藍色讓人聯想到憂傷或寧靜。一動一靜,形成了耐人尋味的對比。 《追憶似水年華》 —法國名家靜物油畫作品選 年華似水,流逝無邊。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用呢喃夢語在《追憶似水年華》這部宏大的小說中紀錄了一段關於他心愛之人的回憶。其中的歡快,悲傷,惆悵和無奈,融合了作家的所聞所思和所感,與其說是紀錄了一段回憶,倒不如說紀錄了一段混合了作家回憶和想像的自我認知的過程。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記憶何嘗不是呢?記憶不是單純的過去,它是某種情懷的化身,安放著曾經的渴望。追憶似水年華,是尋找深埋的記憶,追隨遠去的情懷…… 繼春拍的法國優秀風景繪畫專題廣受好評之後,秋拍將呈現給大家一組迷人的法國名家靜物作品。大家一定會被其令人驚嘆的技巧和深邃內斂的氣質深深吸引。 就讓我們以這件創作於1890年象徵著巴黎美好年代夢幻般生活的《追憶似水年華》掀開此次藝術之旅的序幕。 藝術家布呂奈爾是法國19世紀跨20世紀的寫實主義大師之一。他1852年生於巴黎,以靜物畫和動物畫著稱。尤其是對貓入木三分的描繪,使得他的作品被製作成為郵票發行。他的風格是學院派和印象派的精妙結合。1879年起,年僅27歲的布呂奈爾成為「法國藝術家協會」成員,開始參加由協會舉辦的畫展,首幅參展的作品為《靜物蘋果與葡萄》。此後直至1909年,協會的展出中都能看到他的作品。1907年,他成為協會的合作會員。水果靜物畫是布呂奈爾創作的一大特色,他尤其能通過對色彩和光感的完好把握,來游刃有餘地把各種材質、以及它們之間的反差對比描繪得十分形象逼真,如水果表面的柔潤光澤,以及柳條籃或是彩陶等盛器的獨特質地等。此外,布呂奈爾也很善於描繪銅罐類盛器的質地和光澤。他在這方面的技藝常常被作為範例提及。這件《追憶似水年華》猶如一首述說人生的詩歌,細膩、華麗。如此大尺幅的靜物油畫比較少見,也體現了畫家宏大的意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3月,由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主辦,朱青生教授主持的「法國經典藝術賞析暨歐洲經典藝術研討會」上,這件作品作為歐洲經典作品的範例被重點講析,受到中央美院趙力教授和清華美院張敢教授的高度評價。作為本專題最著重推薦的作品,在後續篇章裡面我們會對這件作品進行非常深入的探討。 來自拿破崙故鄉科西嘉島的法國畫家阿古斯第尼1914年出生於巴黎。還在巴黎高等美術學院當學生的時候,他就顯示出了他在印象派技法方面的非凡才華。作為那個時代最偉大的色彩畫家,他一直鍾情於描繪巴黎、克勒茲地區或是南部地區,一心致力於創建一個安寧幸福的世界,不被二十世紀紛紛擾擾的各家藝術學派所左右。他與「詩意寫實主義運動」的畫家們交往甚密,包括莫里斯·布里昂肖(Maurice BRIANCHON)和羅蘭·奧杜(Roland OUDOT)等。他不停地思考,試圖遠離動盪生活的俗世煩惱,只留下敏銳的感覺。他利用光影和色彩的律動,來展現鍾情的主題:吉維尼小鎮的田野和花園,普羅旺斯的葡萄園,海港,沙灘,靜物。他生前在巴黎舉辦過大量畫展。麗春花、水景、熏衣草田野、春天的田野、花束等題材的作品,都令他身處當代印象派佼佼者之列。這件動人心弦的《雕刻時光》是一部被凝固了的時光,黃黃暖暖的色調讓我們想起甜蜜的溫馨。黃色的桌子和淡黃的背景相呼應,瓶中紅黃相間的鮮花和瓶身上的紅黃印花相呼應,整個畫面圓滿溫和,猶如紀念一段美好的戀情,回憶起來總是眷戀,意猶未盡,蜜般的甜美。1998年藝術家的繼承人出版了藝術家作品全集,這件作品被收錄在內。 阿梅格里奧的《流浪者之歌》激起我們心底對吉卜賽人自由的嚮往。藝術家日生於義大利的聖雷默。在蔚藍海岸一帶度過的無慮童年讓他對地中海地區的光色變化有著一種天生的敏銳。他先是在法國南部開始繪畫學習,當時的創作題材多為法國南部風景。1938年,阿梅格里奧北上來到那個年代的世界藝術中心—巴黎蒙瑪特高地,繼續他的藝術追求。蒙瑪特藝術區成了他後來一生的主要居住地,那裡也是他藝術成長的搖籃。他在蒙瑪特高地的克魯澤爾街23號(23, rue Clauzel)建了畫室。雖然阿梅格里奧自稱是一個自學成材的畫家,但其實,他的繪畫在很大程度上受益於他與當時許多著名藝術家的交往,以及隨之結下的深厚情誼。他在巴黎結識了很多先鋒藝術家,包括畢加索、立體派畫家雅克·維永(Jacques Villon)、讓-保羅·弗朗索瓦·加爾(Jean Paul Francois Galle)、凡·東根(Van Dongen),還有未來派畫家塞弗里尼(Severini)等。這些都是後印象派,抽象畫派和未來派等新興藝術運動的代表畫家。阿梅格里奧成為法國藝術家協會會員後,定期參加協會的展出。1938年的國際藝術博覽會上,他以作品《魯昂聖母院》贏得觀眾的喝彩,獲得了他平生的第一次榮耀,自此奠定了他在繪畫上的成就。法國著名藝術評論家馬塞爾·齊斯托(Marcel Guicheteau)這樣評價阿梅格里奧:「這位藝術家的作品總是充滿了一種夢幻般的意境。他筆下和諧的構圖,柔和的色彩,細膩的筆觸,都令他成為一位畫家中的詩人。」法國貝內茲特藝術家辭典(The Benezit Dictionary of Artists, pp.266)中收錄了阿梅格里奧的簡介、兩種常用簽名等信息。日,在他離世的前一年,巴黎著名的坎帕塞雷斯畫廊(Galerie Cambacérès)為他舉辦了一場回顧展。梅里奧·阿梅格里奧的作品被世界各地的公共及私人藏家收藏。在法國藝術市場,他那些採用印象派傳統技法、在自然露天條件下完成的油畫作品持續受到青睞。 《戲耍》是一件典型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作品,來自一座比利時城堡的收藏。 在歐洲的「美好年代」,貴族階層發展了一種新的家庭生活藝術。一方面,孩子和父母的關系再次成為家庭的核心,另一方面,家庭中出現了陪伴孩子們玩耍的寵物—貓和狗。於是,畫家們也開始以家庭為主題,孩子和寵物漸漸成為畫家們筆下偏愛的繪畫主體。本件作品是比利時畫派畫家貝爾維赫的佳作,通過寵物來表現兒童情趣。畫中的小狗就像是家中的長子,而三隻可愛的小貓可以看作是他的三個妹妹。精心設想的畫面場景讓人感受到溫馨、輕松而詼諧的氣氛。畫家的筆觸細膩,小貓小狗的皮毛有著毛茸茸的質感,表現得栩栩如生,使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撫摸它們。這件溫暖的作品幾乎是美好生活的象徵,我們期待著某個藏家像寵愛自己的小狗小貓一樣寵愛它。 艾米麗娜·德拉克羅瓦是幼拙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用一種近乎原始的創作方法為自己的作品帶來了獨樹一幟的個人風格。顏料好像是直接擠堆在畫面上,濃厚、凹凸不平,讓作品充滿立體的雕塑感。顏色是幾乎沒有經過混和的原色,運用得單純徹底。她的風格返璞歸真,是從心底直接流出的質朴,不加任何賣弄技巧的雕琢。就好像天真無邪的童年,干凈簡單,沒有摻雜任何世故圓滑。《馬蹄蓮》從視覺上給觀者強烈的浮雕感。有趣的是,我們所有人都希望得到畢加索的作品,畢加索卻鍾情於德拉克羅瓦的作品。他經常到藝術家位於法國南部的畫室造訪並收藏了不少她的作品。無獨有偶,鼎鼎大名的克拉克· 蓋博也是收藏她作品的眾多名人之一。 這個專題中還有一件大尺幅的作品,那就是來自藝術家雷米·赫托的《悠閑時光》。但與前面我們介紹過的布呂奈爾的《追憶似水年華》相比,更多的是輕松,沒有束縛。畫面背景以淺色調為主,相對淡雅,物體卻填充了較鮮艷的顏色。構圖偏於抽象,藝術家雖然用物體前後疊加的方式表現了畫面縱深感,但是他又削減了透視法的存在,所有的物體好像是懸浮在同一個平面上。同時,每個物體的造型都故意幾何化,它們更像一個個符號。和其他的作品相比,赫托的靜物畫是抽象的遐想,天馬行空,是拋開現實的規矩,隨心所欲地異想天開。 藝術家畢業於法國國家裝飾藝術學院,他畢生嘗試以不同技法進行創作。這件作品具有濕壁畫的效果,令人過目難忘。試想一下,在客廳的舒適沙發上捧著一杯香濃的咖啡欣賞對面牆上的這件作品會是怎樣的感覺…… 在介紹這件《靜思》之前,我們得先說說藝術家馬克萊。這位曾被認為是蒙馬特高地的傳奇人物一生坎坷,但是在最艱難的歲月里依然沒有忘記藝術,沒有忘記用亮麗的色彩描繪他對生活的熱切嚮往。他生前的好友郁特里羅曾說馬克萊是蒙馬特最後的藝術家。這件《靜思》就是藝術家人生態度的真實寫照。他用明亮的色綵帶給我們歡快的心情。作品構圖並不復雜,桌上的物體沒有占據大面積的畫面空間,但感覺離我們非常近,就像一個特寫鏡頭捕捉到的畫面。前景的三個水果用鮮艷的顏色奪人眼球。左上角的那抹紅色看似和綠色的背景毫不相干,但它和水果的紅色前後呼應,平衡了畫面。中間瓷瓶的造型略顯圓渾壯碩,從遠處看,它成了畫面的主角,不僅占據中心位置,而且用藍色的冷色調與整個環境形成了鮮明卻不突兀的對比。如果不加思考的話,《靜思》簡直就是是悠閑生活的一個點綴,一個小品,鏡子一樣反射了我們內心雅緻的情調;而它卻是一顆飽受蹂躪摧殘的靈魂獻給人類的精神佳釀!當我們紀念馬克萊時,我們內心滿懷憐憫和敬重。 本專題里最具力量感的作品當屬普希京的《烙印》。用色厚重,筆觸強烈,棕黑與暗紅統領了畫面。每個物體的輪廓被黑色粗壯的線條再次強調。黑色是神秘的顏色、象徵的顏色,它將光線吸收,捉摸不定,神秘莫測,又暗藏了強烈的爆發力。這也是為什麼畫中的葉子看起來會像種子一樣,粗曠,結實,孕育了即將爆發的生命力。 藝術創作的結果總是與過程密切相關,總是與藝術家的生活和經歷密切相關。要是你知道他曾從戰俘營逃脫並徒步跨越波蘭回到家鄉,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作品裡面能夠蘊涵如此飽滿的力量。他的靜物畫,用的是表現主義手法。每樣物體都圈上黑色,凸現在畫面上,非常醒目。包含了日耳曼與法蘭西兩個民族的特色,具有不同一般的表現力。這或許與畢加索也有一定關系—他們倆曾在瓦洛里斯共同創作了七個月。總之這是一件不同凡響、不太常見的作品。 米羅·沃基奇,是一位南斯拉夫裔的法國藝術家。他臉龐上如刀刻般的硬朗線條讓人過目難忘。他在二戰之後來到法國,開始了以表現主義風格為主的繪畫創作。他的作品蘊含著一股波西米亞式的張力和激情,剛勁有力的線條,詩意般的畫面,詮釋了戰後五六十年代巴黎的種種風情。藝術家最終定居在蔚藍海岸,那裡的風景也成了藝術家所鍾情的入畫主題。沃基奇在九十年代成為「捍衛造型藝術」協會主席,他也是著名法國藝術家漢斯· 哈同、雕塑家愷撒和著名雕塑家阿曼等人的好友。來看他這件《藍色的爛漫》,給人緊張、激烈的印象。畫家把紅、黃、藍三種繪畫中的原色全部運用到一起。與其說畫家用色彩描繪了一張花朵的圖案,倒不如說畫家通過描繪花朵進行了一場大膽的色彩游戲。顏色的對比濃烈刺激,就像冰與火的對峙。畫家用筆也是稜角分明,每一筆都像是鋒利尖刻的碎片,特別是藍色的背景,如同一片片破碎的玻璃。這是否是一段傷心決絕的感情表白?曾經濃郁猛烈,愛憎分明,最後只留下「安得與君相決絕,免叫生死作相思」的心碎。紙上的油彩散發出幽藍的金屬光澤,指引我們去尋找最終的答案。 供稿:藝融拍賣 西畫部專家組 專家組成員:Philippe CINQUINI 法國夏爾·戴高樂大學 藝術史博士 朱萃 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 藝術史碩士 肖潔 法國布萊茲·帕斯卡勒大學 藝術項目策劃與管理碩士